以下八個版本略符並未記錄於《大正藏》書後略符表,但出現在《大正藏》校勘條目中,且明顯有疑義;CBETA 在查證後,編按如下。
出處:T51, No. 2092《洛陽伽藍記》
CBETA 編按:
此版本略符【內】不知所從出,內字疑為丙字形誤。闕疑。
出處:T48, No. 2003《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
CBETA 編按
此版本略符【內】疑為日本「內閣文庫」略符;經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檢索,著錄收藏《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一書,索書號:310-0060;或疑為「丙」。
出處:T13, No. 397《大方等大集經》
CBETA 編按:
《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於頁251,No. 397《大方等大集經》下,對校本中列麗別本和聖別本。
這一個略符【別】,不知道所指是麗別本還是聖別本,或者兩者兼是。若是麗別本或聖別本,於略符應作【麗乙】或【聖乙】,沒有【麗別】或【聖別】或【別】的體例。本例全出現在 T13n0397《大方等大集經》,而於本經下除略符【別】二例外,【麗乙】、【聖乙】具有。
檢索和「〔河〕-【別】」這一條相關的校勘條目,即版本中缺「河」字的有四筆,分別出現在【三】、【宮】、【知】、【麗乙】、【別】諸版本,所可注意的是頁199這一筆--「17 〔河〕-【麗乙】」;和「〔如〕-【別】」這一條相關的校勘條目,即版本中缺「如」字的有九筆,分別出現在【三】、【宮】、【聖】、【別】諸版本,所可注意的是頁185這一筆--「 02 〔如〕-【聖】」。缺「河」字和缺「如」字的版本,於【聖】、【聖乙】或【麗】、【麗乙】的版本,沒有互相雜廁的現象。也就是缺「河」字的版本,沒有【聖】或【聖乙】的版本;缺「如」字的版本,沒有【麗】或【麗乙】的版本。
所以合理的推論是:T13n0397《大方等大集經》略符【別】二例,頁185「14 〔河〕-【別】」這一例,【別】可能指【麗乙】或【麗別】;頁192「19 〔如〕-【別】」這一例,【別】可能指【聖乙】或【聖別】(但【麗別】、【聖別】不合略符體例)。
出處:T03, No. 174《佛說菩薩睒子經》
CBETA 編按:
《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於頁192,No. 174《佛說菩薩睒子經》下沒有對校本【南】本的著錄;但《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二冊〈大明三藏聖教南藏目錄〉下著錄有二本《睒子經》,即標號211的《菩薩睒子經》(頁334)和標號213的《佛說睒子經》(頁334),因此懷疑此【南】本就是《大明三藏聖教南藏》--《明南藏》的略符。
出處:T14, No. 440《佛名經》
CBETA 編按:
依據《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頁259所載,「No. 440佛說佛名經」的對校本有「宮本」和「宮別本」,「宮本」的略符作【宮】;依照《大正藏》略符使用的慣例,略符【宮乙】當是〈勘同目錄〉中於本經下所載的「宮別本」。
出處:T09, No. 262《妙法蓮華經》
CBETA 編按:
【敦方】略符,不知所從出。於校勘中既沒有註明,而版本略符於燉煌本又僅條列【敦】、【敦乙】、【敦丙】三項。
查《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燉煌本古逸經論章疏(并)古寫經目錄〉下,於「一、大英博物館并佛蘭西國民圖書館等所藏燉煌本古逸經論章疏目錄[01]」(頁1055)的注[01]下所註明的版本略符「英、佛、京、大、谷、龍、中、山、西、三、田、江、村、未」,也沒有【敦方】的相關資料可供參酌判斷。所以凡【敦方】所在校勘條目,並存【敦方】版本略符而版本資訊闕疑,以待方家。
出處:T09, No. 262《妙法蓮華經》
CBETA 編按:
《昭和法寶總目錄》中沒有所謂的【敦內】說明。但經查原版圖檔,應是【敦丙】而不是【敦內】。因為從丙字和內字書法的構造來看,丙字中人字出頭直上,內字中入字出頭左斜。檢驗數頁【敦內】的原版圖檔看,莫不出頭直上的筆順。書後內頁略符有【敦丙】,而從書法筆順來看,書中應是丙字,不是內字。故CBTEA將【敦內】直接改成【敦丙】。
出處:T25, No. 1509《大智度論》
CBETA 編按:
《大智度論》對校本,《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中,「No. 1509大智度論」下,於聖本下臚列三種,即聖語藏隋經、唐經、天平勝寶經(日本天平年間的寫經,總稱天平寫經)。
在《大正藏》的略符表中就只有【聖】、【聖乙】這二個略符。已知「正倉院聖語藏本」即天平寫經,略符作【聖】--〈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中的天平勝寶經,也屬於天平寫經。而略符作【聖乙】者,略符表註明為「正倉院聖語藏本別寫」。從〈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中「正倉院聖語藏本」有隋經、唐經、天平勝寶經等推測,「正倉院聖語藏本別寫」或即為「正倉院聖語藏本」隋經或唐經。
以《大正藏》略符在校勘條目中出現的次序,乃有規則性地由年代的前後次序排列這一點來看,則略符作【聖乙】的「正倉院聖語藏本別寫」,或即為隋經(從〈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頁410,「No. 1522《十地經論》(中略)[04]〔原〕麗本〔校〕宋本、元本、明本、宮本、(1)聖本(2)知恩院本(中略)[07](1)聖語藏隋經第三號.卷第一、卷第八甲、卷第八乙、第四號.卷第一、卷七、第九、計六卷、隋時代寫 天平經第二號.卷第一、天平初寫(2)知恩院藏本卷第三唐支[日*午]寫」這一筆,差可推定【聖乙】即指聖語藏隋經);那麼「正倉院聖語藏本」的另一別寫本應該是唐經,也就是略符的【聖丙】。以上略述 T25n1509《大智度論》略符【聖丙】,至於然否?有以待將來方家針砭。
出處:T26, No. 1522《十地經論》
CBETA 編按:
《昭和法寶總目錄》〈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頁410,「No. 1522《十地經論》」下列出二聖本,即聖語藏天平寫經和隋經,也就是略符表中的【聖】和【聖乙】(參詳T25n1509--【聖丙】CBETA按例)。
檢索〈正倉院御物聖語藏一切經目錄〉「十地經論」,出現在「第一類寫經之部」,頁946(隋經)、頁948(天平經)和頁962(名寫。較之〈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頁476,「No.1851大乘義章(中略)[04]〔原〕(1)大谷大學本〔校〕(2)聖本、(3)村上本(中略)[07](1)延寶二年刊(2)聖語藏名寫經第五號卷第九、第十三、第十四、仁平四年寫(3)村上專精藏延寶二年刊」,校勘條目僅略符【聖】這一項,推定「名寫」也屬於「天平寫經」類),也僅得【聖】和【聖乙】,而和推作【聖丙】的「唐經」無涉。〈正倉院御物聖語藏一切經目錄〉「第一類寫經之部」「唐經」下也沒有和《十地經》相關的經目。但是〈正倉院御物聖語藏一切經目錄〉卷下,「第二類(雜經)寫經之部」,頁970,有編號102的「十地論五卷」和編號103的「十地經八卷」,以及相關經論多部。上編號102、103,在編號99的「大唐內典錄十二卷」和編號126的「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二十卷」之間,或可據此推論編號102、103也屬於〈正倉院御物聖語藏一切經目錄〉所謂「唐經」的範疇,而這也就是T26n1522《十地經論》中略符【聖丙】的所由出。然否?有以待將來方家針砭。
出處:T24, No. 1496《佛說正恭敬經》
CBETA 編按:
書末版本略符無【西】,經查《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於頁405下,載「〔校〕宋本、元本、明本、宮本、西福寺本」等對校本,故此版本略符【西】應該就是版本略符【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