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序偈釋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序偈釋

題解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序偈釋》,中國人改編的佛教撰著一卷作者不詳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相當於玄奘所譯般若波羅蜜經第七會此經前後共有二譯初譯為梁曼陀羅仙譯兩卷題作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二譯為梁僧伽婆羅譯一卷即本文獻所依據的版初譯時僧伽婆羅亦參與翻譯續高僧傳時曼陀羅仙未善梁言故所出經文多隱質」,僧伽婆羅後更重譯。《文殊般若經是大乘般若學的重要典籍其思想主旨在於對的闡發在中國影響頗大

本典籍在僧伽婆羅譯一卷本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的基礎上,「略分為四十二章句偈束長行」,即把原文分為四十二分各加分名並在每分的尾部撰寫偈頌總結本分大意

此一文獻歷代經錄都未著錄也未為歷代大藏經所收現知僅保存在敦煌遺書中共有10號情況如下

伯4646號4首尾全首題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尾題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北敦5474號為該文獻序言首全尾殘首題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序偈釋」。從字體風格判斷該號與北敦1316號北敦219號北敦4329號北敦10994號原屬同卷但現在文有缺失不能直接綴接

北敦1316號首尾均殘北敦219號首尾均殘敦4329號首尾均殘北敦10994號殘片首殘尾全尾題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此四號文書原屬同一寫卷且可依次綴接綴接後存文自第一分起至尾題止

北敦7915號首尾均殘所存文字自第三分後部分至第六分前部分斯576號首殘尾全有尾題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所存文字自第六分後部分至結尾兩號文書原本亦屬同一寫卷且可綴接綴接後存文自第三分起至尾題止

北敦2610號首尾均殘由3張兌廢稿綴接而成紙均有行間加行第一紙所存文字為第十二分後部至第十四分前部第二紙從第十八分後部至第二十分前部第三紙所存文字為第三十八分的一部分

斯3155號首尾均殘所存文字從第四十分後部至第四十一分前部

一卷本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已為歷代大藏經所收但諸藏所收經本文字頗有差異大體可以分為兩個系統第一個系統以日本宮內寮本思溪藏普寧藏嘉興藏本為代表第二個系統以大正藏本為代表敦煌遺書本屬於第一個系統從現有文本分析一卷本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的正確文本應為第一系統但其後開寶藏本一卷本中的二大段文字被二卷本的相應文字取代由此形成第二個系統亦即由高麗藏》、《趙城藏繼承的系統大正藏本即以高麗藏為底本此外敦煌本與大正藏行文尚有若干歧文有些歧文可補正大正藏本的訛誤

為了說明兩個不同系統文本的區別特將大正藏本亦作為校本關於兩個不同系統文本的具體差別擬另文論述

整理本底校本情況如下

  • 底本伯4646號4
  • 校本
    • 甲本北敦5474號北敦1316號+北敦219號+北敦4329號+北敦10994號
    • 乙本北敦7915號+斯576號
    • 丙本北敦2610號
    • 丁本斯3155號
    • 戊大本,《大正藏

由於大正藏諸所用諸底校本互相之間有較大差而與敦煌本有相發明之處大正藏所用諸底校本文字有歧異時一律出校此時按照大正藏校記說明所依據之諸本詳情如下

  • 戊宋本大正藏所用校本宋思溪藏

  • 戊元本大正藏所用校本元普寧藏

  • 戊明本大正藏所用校本明嘉興藏

  • 戊宮本大正藏所用校本日本宮內[A1]

校本各號起訖隨文說明。《大正藏及其所用校本起訖不註

錄文

[1]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序偈釋[2]

般若經者是一切如來智慧之巨[3]海也甚深難測實不可思議無相無名無為無作以道含萬有德被參羅法御四生[4]化兼識物為諸佛之母菩薩所師愚闇者明燈疾苦者良所以梵音不譯者斯為句義包[5]含名談大理因言般若果謂涅槃法界圓輪真如總一五乘十地味吐其中四德三身義合於此

夫般若者以虛空為門以無住為根以寂滅為道以常住為真蕩蕩乎非有無之涯空空乎非心境之際故八部文海浩博辞流幻影須臾[6]能攬悉

蓋此經者所謂妙德如來會通說也而以窮研至理開廓玄門觀察道機履尋真跡而以光明灌頂表智日無言又以妙說驚神示慧舟有或互為賓主假設淺深或問答決疑權施進退巧申妙義善出奇文語省理弘令學人易會

其有兩卷久行此國慮舛錯加添此獨卷近文辭秘要於諸八部義最幽玄句切理深難可量擬略分為四十二章句偈束長行約釋經以開重夢

昔文殊大士說此經時如來有五種靈奇明實相一者佛於中夜放大光明五色十重召諸大眾二者肉髻舒光灌文殊頂還從頂普遍十方三者如來威神之力六種震四眾天人咸得淨果四者如來微笑放大千普照動地搖神印持般若五者來而以殊勝方便譬喻校量功德無盡故知此經最勝難解難聞自非宿殖善根頗能生信唯有諸佛菩薩及漏盡[1]比丘彼上三人得聞無畏

時有天香花寶雨散空中帝釋護持阿難頂大眾歡喜菩薩奉行其後所聞普同先會[2]

[1]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大乘宗序分第一[2]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比丘眾一萬人俱及諸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3]皆悉住於不退轉地久已供養無量諸佛於諸佛所深種善根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得陀羅尼獲樂說[4]成就智慧具足功德以自在神通遊諸佛世放無量光明說無盡妙法教諸菩薩入一相得無所畏善降眾魔教化度脫外道邪見有眾生樂聲聞者說聲聞乘樂緣覺者說緣覺乘世間者說世間乘以布施[5]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攝諸眾生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安者安未泥洹者令得泥洹究竟菩薩所行善入諸佛法藏如是種種功德皆悉具[6]

菩薩大乘心  
皆住不退地
供養於諸佛  
教化彼群生
福慧力莊嚴  
現身修淨土
導引諸菩薩  
同入一相門
自在神通力  
化跡應無窮
三乘濟道機  
具六波羅蜜
世間出世間  
皆悉分別知
善入諸佛藏  
功德海無邊

菩薩應名分第二

其名曰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彌勒菩薩普光明菩薩不捨勇猛[1]菩薩藥王菩薩寶華[2]寶印菩薩月光菩薩日淨菩薩大力菩薩[3]勤精進力[4]菩薩[5]相菩薩[6]在王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並餘天龍鬼[7]等一切大眾皆悉來集

法本無有名  
化跡假施號
應彼眾生故  
方便現隨宜
文殊文字殊  
印同一寶印
猶如自在王  
教令隨方國

如來放光分第三

爾時世尊於中夜時放大光明雜頗梨[1]普照十方無量世界一切眾生觸此光者皆從臥起見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此光何來普遍世界令諸眾生得安隱樂。」

作是念已於一一光復出大光明[2]耀殊勝於前光如是展轉乃至十重一切菩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人非人等咸皆踊躍得未曾有[3]各各思:「必是如來放此光明我等應當疾至佛所拜親近[4]恭敬如來。」

佛於中夜時  
放大召慈光
五色加十重  
明耀甚奇特
普遍無量眾  
被觸諸群生
八部及四眾  
咸遇光歡喜

大眾雲集分第四

是時文殊師利及諸菩薩摩訶薩眾遇此光者歡喜踊躍充遍身心各從住處到祇[1]洹門

爾時舍利弗大目揵連富樓那彌多羅尼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羅皆從住處到祇洹門帝釋四天王上至阿迦膩[2]吒天亦覩光明歎未曾有與其眷屬賫妙天華天香天樂天寶衣一切皆悉到祇洹門其餘比丘丘尼優婆塞[3]優婆夷天龍八部遇光歡喜皆來到門

彼時一切眾  
菩薩及聲聞
帝釋四天王  
有頂諸眷屬
各賫其供養[4]  
來至祇洹門
四眾及天龍  
一切皆雲集

佛問來意分第五

爾時世尊一切種智知諸大眾悉已在門[1]住處起出至門外自鋪法座結跏[2]趺坐告舍利弗:「汝今晨朝來門外乎?」舍利弗白佛言:「文殊師利等菩薩摩訶薩皆悉先至。」爾時尊告文殊師利:「汝於晨朝先至門乎?」文殊師利白佛言:「如是世尊我於中夜見大光明十重照[3]得未曾有心懷歡喜踊躍無[4]故來禮親近如來並欲願聞甘露妙法。」

佛以真淨智  
圓照境分明
知諸大眾來  
即從禪住出
因告舍利弗  
次復命文殊
皆云中夜光  
蒙照故來此

文殊實見分第六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汝今真實見如來乎?」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來法身本不可見我為眾故來見佛佛法身者不可思議無相無形來無去[1]非有非無[2][3]非不見如如實際不來不去非有非無[4]非處非非處非一非二非淨非垢不生不滅我見如來亦復如[5]。」

佛告文殊師利:「汝今如是見如來乎?」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實無見亦無見相。」

諸佛深境界  
非彼識能知
如來問文殊  
汝今何所見
文殊法王子  
久已了真由
敢對如來前  
決定獅子吼
說法身微妙  
實不可思議
非彼有無形  
亦非生滅見
能觀及所觀  
心境非一異
為化眾生故  
假說如是言
乃至真實見  
中亦無所依
寂滅體如如  
故言無見相

身子決疑分第七

爾時舍利弗白文殊師利言[6]:「我今不解汝之所說云何如是見於如來?」文殊師利答舍利弗大德舍利弗[1]不如是見於如來。」舍利弗白文殊師利:「如汝所說轉不可解。」文殊師利答舍[2]:「不可解者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非是可解非不可解。」

舍利弗白文殊師利:「汝於眾生起慈悲心不汝為眾生行六波羅蜜不復為眾生入涅槃不?」殊師利答舍利弗:「如汝所說我為眾生起慈悲心行六波羅蜜入於涅槃而為[3]眾生實不可得相無形不增不減舍利弗汝常作是念一一世界有恒河沙等諸佛住世恒河沙劫說一一法化度脫恒河沙眾生一一眾生皆得滅度汝有如是念不?」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我常作是念。」殊師利答舍利弗[4]:「如虛空無數眾生亦無數虛空不可度眾生亦不可度何以故一切眾生與虛空等故[5]云何諸佛教化眾生[6]?」

舍利弗白文殊師利[7]:「若一切眾生與虛空等汝何故為眾生說法令得菩提?」文殊師利答:「舍利菩提者實不可得我當說[1]何法使眾生得乎何以故舍利弗菩提與眾生不一不二無為無名無相實無所有。」

文殊說法身  
真實非無有
身子復生疑  
於義未能了
云何無所見  
名曰見如來
文殊泯亦談  
般若無能解
非但佛體空  
眾生不可得
法界無增減  
猶如彼太虛
離數及無數  
非彼劫恆沙
生滅至涅槃  
妄有非真實
菩提與眾生  
究竟非一異
名相不可得  
理實無所存

光明灌頂分第八

爾時世尊出大人相肉髻光明殊特希有可稱說入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頂[2]還從頂出普照大眾照大眾已乃遍十方一切世界

是時大眾觸此光明身心快樂得未曾有從坐[1]瞻仰世尊及文殊師利咸作是念[2]今日如來放此奇特微妙光明[3]入文殊師利法王子還從頂出普照大眾照大眾已乃遍十方非無因緣必說妙法我等但當勤修精進樂如說。」[4]是念已各白佛言:「世尊如來今日放此光明非無因緣必說妙法我等渴仰願樂欲[5]。」如是白已默然而住[6]

當說彼法已  
決斷[7]身子疑
放妙光  
入灌文殊頂
其頂出  
普照諸大眾
遍十方  
一切皆安樂
付囑法王子  
非無大因緣
時眾渴仰思  
必當說妙法
斯皆共議審  
發意更專精
一心願樂聞  
虛沖默然住

神力加說分第九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來放光加我神力此光希有非色非相不去不來不動不轉[1]非見非聞非覺非知一切眾生無所覩[2]無喜無畏無所分別我當承佛聖說此光明令諸眾生入無相[3]。」

如來大慈悲  
灌頂加神力
文殊以巧智  
善說寂滅光
非色相去來  
無能見分別
普欲令眾生  
同入無相慧

光智不二分第十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汝善[4]快說吾助汝[5]。」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此光明者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者是如來如來者是一切眾[1]世尊我如是修般若波羅蜜。」

般若即光明  
光明即般若
光智佛眾生  
本來同一義
如是甚深法  
非妄識能知
文殊對佛前  
敢作如實說

法界平等分第十一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汝今說[2]深般若波羅蜜我今問汝若有人問汝:『有幾眾生界?』汝云何答?」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人作如是問我當答言:『眾生界數如如來界。』」佛告[3]文殊師利:「若人[4]問汝:『眾生界廣狹云?』[5]云何答?」「[6][7]如是問我當答言:『如佛界廣狹。』」「文殊師利若復問汝一切眾生繫在何界[8]?』當云何答?」「世尊我當答言:『如如來繫眾生亦爾。』」「文殊師利若復問汝:『眾生界住在何處』,當云何答?」「世尊當答言:『[1]涅槃界[2]。』」

平等真法性  
凡佛體無殊
數量及廣狹  
邊際不可得
無根無所繫  
一一等虛空
如來與眾生  
同住涅槃界

無修無學分第十二

佛告文殊師利:「汝如是修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有住處不?」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3]若波羅蜜無有住處。」佛告文殊師利:「若般若波羅蜜無住處者汝云何修[4]云何學?」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般若波羅蜜有住處者我無所我無所學[5]。」

般若真實智  
離妄非識心
有住即非修  
真修即無住

不增不減分第十三

佛告文殊師利:「汝修學[1]般若時有善根增減?」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無有善根可增[2]若有增減則非修般若波羅蜜世尊不為法不為法減是修般若波羅蜜不斷凡夫法取如來法是修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世尊般若波羅蜜不為得法故修不為修法故修不為不修法故修世尊無得無捨是修般若波羅蜜何以不為生死過患不為涅槃功德故[3]如是是修[4]般若波羅蜜不取不受不捨不放增不減不起不滅故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作是思惟此法[5]此法中此法下非修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世尊無上下法故世尊我如是修般若波羅蜜。」

於彼實相中  
善根無增減
不斷凡所有  
非取聖殊別
無得無所修  
本來常寂滅
生死與涅槃  
於中無取捨
乃至微細法  
離覺不思惟
三乘及佛乘  
無有上中下

一切法空分第十四

佛告文殊師利:「一切佛法非增上耶?」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法菩薩法聲聞法[1]覺法乃至凡夫法皆不可得何以故畢竟空畢竟空中無佛法凡夫法佛法[2]凡夫法中無畢竟空何以故[3]不可得故。」

佛告文殊師利:「[4]法無上不[5]?」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無有一法如微塵許名為無上以故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空[6]乃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空十力十力空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乃至薩婆若薩婆若空空中無無上無上中[1]不空畢竟不可得故世尊不可思議法是般若波羅蜜。」佛告文殊師利:「汝不思惟佛法耶?」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若思惟佛法我則見佛法無上何以故無生死[2]世尊五陰二入十八界畢竟不可得一切佛法亦畢竟[3]可得不可得中無可得故[4]世尊般若波羅蜜凡夫乃至佛無法無非法我當思惟何等法[5]?」佛言:「善男子若無[6]思惟汝不應說此凡夫法此緣覺法乃至不應說此是佛法何以不可得故。」「世尊我實不說凡夫法乃至佛何以故不修般若波羅蜜故。」佛言:「善男汝亦不應作如是意此欲界此色界此無色何以故不可得故。」「世尊欲界欲界性乃至無色界無色界性空空中無說我亦無世尊修般若波羅蜜不見上不見不上以故世尊修般若波羅蜜不取佛法不捨凡夫何以故畢竟空中無取捨故。」

佛法非增上  
彼空無對處
三乘不可得  
平等義無差
六度性皆空  
佛德亦如是
乃至一切智  
究竟無有崖
不可思議法  
是名真般若
離彼而[1]思惟  
法本無生滅
五陰[2]十二入  
三六界常空
妙覺與佛乘  
斯皆不可得
若心行處滅  
真實無所修
三界內外空  
於中無取捨

佛讚如說分第十五

爾時[3]佛告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文殊師利[4]汝能如是說[5]般若波羅蜜此是菩薩摩訶薩印文殊師利若善男子善女人非於千佛所深種善根得聞此法乃於無量無邊佛所[1]善根乃得聞此深[2]般若波羅蜜不生[3]怖畏。」

佛讚法王子  
善說如實印
有聞無慮者  
宿善乃能知

了無所得分第十六

文殊師利白[4]佛言:「世尊我當[5]承佛威神[6]說甚深般若波羅蜜。」佛告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恣聽汝說。」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不得法生[7]修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諸法無性[8]若不得[9]是修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諸法如實故若不得法[10][11]是修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諸法寂滅故世尊若不得色是修般若波羅蜜乃至不得識是修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一切諸法如幻如炎[1]世尊若不得眼是修般若波羅蜜至不得意是修般若波羅蜜[2]不得色乃至不[3][4]不得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不得意界[5]法界意識界是修般若波羅蜜若不得欲界是修般若波羅蜜乃至無色界亦如是若不得檀波羅蜜是修般若波羅蜜乃至不得般若波羅蜜是修般若波羅蜜若不得佛十力四無所是修般若波羅蜜[6]乃至不得[7]十八不共法是修般若波羅蜜何以故內空故乃至無法有法空世尊若得生非修般若波羅蜜得五陰十二入十八界非修般若波羅蜜若得[8]若得欲界色界[9]無色界非修般若波羅若得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10]若得佛十乃至十八不[1]共法非修般若波羅蜜何以[2]有得故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此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疑不怖不退當知是人久於先佛深種善根。」

甚深微妙法  
實非生住滅
色心如幻炎  
十八界虛空
六度至佛能  
真實不可得
無法及有法  
內外亦皆然
若得即非真  
遠離如實印
若智無所得  
與般若相應
有人聞此法  
決定不驚疑
必於無量佛  
宿種諸善根

體離諸見分第十七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若不見垢法不見[3]淨法不見生死果不見涅槃果不見佛不見菩薩不見緣覺不見聲聞不見凡夫是修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一切諸法無垢無淨至無凡夫故[1]見垢乃至見凡夫修般若波羅蜜世尊若見垢法差別若見[2]淨法差別乃至若[3]見佛差別凡夫[4]差別非修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般若波羅蜜無差別故。」

般若體真空  
空中無所見
垢淨不可得  
生死涅槃如
三乘及凡夫  
究竟無差別
明了真淨智  
一切見不生

如幻化人分第十八

佛告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是真修行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汝云何供養佛?」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幻化人心數滅我則供養佛。」告文[5]殊師利:「汝不住佛法耶?」文殊師利[6]白佛:「世尊[1]佛無法可住我當[2]云何住於佛[3]?」佛告文殊師利:「若無[4]佛法可住[5]有佛法?」文殊師[6][7]白佛言:「世尊無有有佛法者。」

幻人體無實  
心數亦如是
文殊與世尊  
師弟無有異
以佛無所住  
文殊亦無住
以無所住故  
無有有法人

法無名字分第十九

佛告文殊師利:「汝今[8]已到無所著乎?」文殊師利[9]白佛言:「世尊[10]無著則無到云何世尊問我汝今[1]已到無著[2]?」佛告文殊師[3]:「汝住菩提不?」文殊師利[4]白佛言:「世尊佛尚不住菩提何況我當住菩提乎?」佛告文殊師:「汝何所依作如是說?」文殊師利[5]白佛言世尊[6]我無所[7]作如是說。」佛告文殊師[8]:「汝若無依為何所說?」文殊師利白佛[9]:「[10]我無所說何以故[11]法無名字故。」

文殊種種說  
屬在無所著
至到及菩提  
斯皆不可住
若人隨語轉  
即失理真實
心空無所依  
知法離名字

眾問信成分第二十

爾時長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聞此深般若波羅蜜[1]不驚疑怖畏必當[2]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聞此深般若波羅蜜[3]不驚疑怖畏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爾時有天女名曰[4]無緣白佛言:「世尊[5]善男子善女人聞此深般若波羅蜜[6]不驚疑怖畏當得聲聞法緣覺法[7]菩薩法法不?」

真實般若義  
無我亦無行
大眾咸請疑  
聞思何所益

佛答得道分第二十一

爾時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1]菩薩摩訶薩聞此深般若波羅蜜[2]不驚疑怖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善男子女人當為大施主第一施主勝施主無等施[3]當具足戒忍辱[4]精進禪定智慧具諸功德成就相好自不怖畏令人不怖畏竟般若波羅蜜以不可得無相無為成就[5]一真實不可思議法故。」

其有大菩薩  
會聞如是經
決定不生疑  
必成無上道
彼善男女等  
當為大施主
第一勝無比  
具足六波羅
功德力莊嚴  
相好皆成就
自他無怖畏  
究竟度眾生
以無所得心  
通達第一義
能超於彼岸  
了解不思議

真實不求分第二十二

佛告文殊師利:「汝何所見何所樂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無見無樂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1]菩提。」佛告文殊師利:「若無見無樂亦應無求。」文殊師利[2]白佛[3]:「世尊[4]我實無求何以故若有求者是凡夫相。」佛告文殊師利:「汝今真實不[5]求阿耨多羅三藐三[6]菩提耶?」文殊師利白佛言:「[7]我真實不求阿耨多羅三藐三[8]菩提何以[9]菩提者[10][11]凡夫相。」佛告文殊師利汝為定求為定不求[1]?」文殊師利[2]白佛言世尊[3]若言定求定不求定求不求[4]求非不求是凡夫相何以故菩提無住處故。」

第一義空中  
無見無所樂
以無見樂故  
寂滅歸正真
菩提無住處  
非彼四心求
若生求不求  
即是凡夫相

無見無證分第二十三

佛告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文殊師利[5]汝能如是說般若波羅蜜汝先已於無量佛所深種善根久修梵行諸菩薩摩訶薩樂深法者應當如汝所說學如汝[6]所說行。」文殊師利[7]白佛:「世尊[8]我不於無量佛所深[9]種善根[1]修梵行何以故我若種善根則一切眾生亦種善根我若修梵行則一切眾生亦修梵行何以一切眾生即梵行相[2]。」佛告文殊師利:「汝何見何證說如是語?」文殊師利[3]白佛言[4]:「我不見凡夫不見學不見無學[5]不見非學非無學不見故不證。」

佛歎法王子  
善說甚深義
已於無量佛  
淨修真梵行
勸請菩薩等  
當依此法學
文殊以實觀  
泯跡[6]通玄說
以彼一相門  
混同於眾生
若我種善根  
一切亦如是
所以作斯說  
平等界因緣[7]
無別見證知  
本際常無二

非語相應分第二十四

爾時舍利弗白文殊師利:「汝見[1]佛不?」殊師利[2]答舍利弗:「我尚不見聲聞人何況當[3]見佛舍利弗[4][5]不見[6]諸法[7][8]謂為菩薩。」舍利弗白文殊師利:「汝今決定不見諸法?」文殊師利答舍利弗:「大德比丘[9]汝止須復說。」舍利弗白文殊師利言[10]:「謂為佛者誰語言?」文殊師利答舍利弗:「非佛不可得無有言者無有說[11]舍利弗菩提者不可以言說何況有佛可言可說復次[12]大德舍利弗汝說佛者誰有此[13]語言此語言不合不散不滅不來不去[14]無有一法可與相應無句大德舍利弗欲見佛者當如是學。」

一切法假名  
畢竟無所有
佛凡不可得  
亦無有語言
言亦不生滅  
無語法相應[1]
非字[2]非句聲  
理當如是學

離覺所學分第二十五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文殊師利所新發意菩薩所不能解。」文殊師利白[3]舍利弗如是如是大德舍利弗菩提非可解新發意者云何當解?」舍利弗白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覺法界耶?」文殊師利答舍利弗:「諸佛不[4]可得何有佛[5]覺法界舍利弗法界不[6]可得何當有[7][8]界為諸佛所覺舍利弗法界者即是菩提菩提者即是法界何以故諸法無界故[1]大德舍利弗法界佛境界無有差別無差別[2]即是無作無作者即是無為無為者即是無說無說者即是[3]無所有。」舍利弗白文殊師利[4]:「一切法界及佛境界悉無所[5]有耶?」文殊師利答舍利弗:「無有無不有何以故有及不[6]一切[7]無相無一無二故。」

般若離成心  
無能解所解
諸佛不可得  
亦非境覺知
法界即菩提  
佛境無差別
非作非所作  
寂滅性無為

般若體空分第二十六

舍利弗白文殊師利言[8]:「如是學者當得菩提?」文殊師利答舍利弗:「如是學無所學不生善道不墮惡趣不得菩提不入泥洹[1]何以大德[2]舍利弗般若波羅蜜畢竟空故畢竟空中無一無二無三無四無有去來不可思大德舍利弗[3]言我得菩提[4]是增上慢何以故無得謂得故如是增上慢人不堪受人信施有信人不應供養。」舍利弗白文殊師利汝何所依作如是說?」文殊師利答舍利弗:「無所依作如是說何以故般若波羅蜜與諸法等諸法無所依以平等故。」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汝不以智慧除斷煩惱?」文殊師利答舍利弗:「汝是漏盡阿羅漢不?」舍利弗言:「不也。」文殊師利言:「我亦不以智慧除斷煩惱[5]。」舍利弗言:「汝何所依作如是說怖不畏?」文殊師利言:「我尚不可得當有何我而生怖畏?」舍利弗言:「善哉[6]文殊師利快入[7]甚深般若波羅蜜。」

如是學無學  
一切不希望
於中能了知  
趣至不生墮
菩提無入得  
般若體常空
一異及去來  
空中本無際
若人有所得  
即為[1]增上慢
彼諸信施人  
不應隨供養
若能無依作  
通達性平等
煩惱與菩提  
智斷法無二
真空本自空  
彼我無無我
境智不生心  
於中何所畏

無性無得分第二十七

爾時世尊[2]告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有菩薩摩訶薩住菩提心求無上菩提不?」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無菩薩住菩提心求無上菩提以故菩提心不可得無上菩提亦不可得[3]五無間罪是菩提性無有菩薩起無間罪[1]求無間罪云何有菩薩住菩提心求無上菩提菩提[2][3]一切諸法何以故非色不可得故乃至非識亦不可得非眼[4]不可得乃至意非意[5]亦不可得非色[6]不可得乃至法[7]亦不可得眼界非眼界不可得[8]乃至法非法界亦[9]不可得非生[10]不可得乃至老死非老死[11]亦不可得檀波羅蜜非檀波羅[12]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羅蜜非般若波羅蜜[13]不可得佛十力非十力[14]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非十八不共法[1]亦不可得菩提心非菩提[2]無上菩提非無上菩提[3]皆不可得不可得中無可得[4]不可得是故世尊無菩薩住菩提心求無上菩提者。」

真實菩提因  
無求無[5]住得
但諸大菩薩  
終無五逆心
以此表證知  
至理無行相
五陰十八界  
本際不可得
法界非法界  
乃至生老死
六度及佛能  
斯皆無所有
一切諸道心  
無上非無上
可得不可得  
本來無所住

難信難解分第二十八

佛告文殊師利:「汝意謂[6]如來是汝師不?」殊師利白佛言:「我無有意謂佛是我師何以故[1]世尊我尚不可得何況當有意謂佛是我師。」告文殊師利:「汝於我有疑不?」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尚無決定云何[2]當有疑何以故定後疑故。」佛告文殊師利[3]:「汝不定言如來生[4]。」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5]如來若生界亦應生何以故法界如來一相無二相二相不可得故。」「文殊師利汝言恆沙[6]諸佛[7]涅槃不?」文殊師利[8]白佛言:「世尊一切諸佛即涅槃相涅槃相者無入無不入。」佛告文殊師:「汝言諸佛如來[9]有流轉不?」文殊師利[10]白佛:「世尊不流轉尚不可得何況流轉[11]當可?」佛告文殊師利:「[12]如來前可說此語[13]漏盡阿羅漢及不退菩薩前可說此[1][2]若餘人聞此語必不生信[3]起驚疑何以故此甚深般若波羅蜜難信難解故。」

於實相觀中  
心境俱無際
文殊何有意  
謂佛是我師
以知如理故  
決定無疑慮
諸佛不生入  
與彼法界同
流轉不流轉  
一相俱無相
不流尚不得  
何況當有流
此說義甚深  
餘人難信解
唯有佛菩薩  
及漏盡能知

一相無相分第二十九

文殊師利[4]白佛言:「世尊復何等人能信此甚深般若波羅蜜[5]?」佛告文殊師利:「一切凡夫能信此甚深般若波羅蜜[6]何以故如來無心一切凡夫亦無心故。」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何故作如是說法新發意菩薩及阿羅漢咸皆有疑願聞解。」佛告文殊師利[1]:「實相法性法住位[2]有佛有凡夫差別不?」文殊師利[3]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文殊師利[4]:「若無差別故生疑?」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無差別中有有凡夫不?」佛言:「何以故佛與凡夫無二無差別一相無相故。」

文殊問世尊  
誰能信是法
佛答彼凡夫  
於中能起信
以如來無心  
凡夫亦復然
彼此無異故  
乃說如是言
大眾咸[5]有疑  
願佛為解說
世尊如理答  
實相本無差[6]
法性法位中  
凡佛同無異
混同於一相  
究竟無有別

最勝福田分第三十

佛告文殊師利[1]:「汝信如來於一切眾生中最勝不?」文殊師利[2]白佛言:「世尊我信如來於一切眾生中最勝世尊若我信如來於一切眾生中[3]最勝則如來成不最勝。」佛告文殊師利[4]:「汝信如來成就一切不可思議法不?」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信[5]如來成就一切不可思議法世尊我若信如來成就一切不可思議法如來則成可思。」佛告文殊師利:「汝信一切聲聞是如來所教化?」「世尊我信一切聲聞是如來所教化世尊我若信一切聲聞是如來所教化則法界成可教化。」佛告文殊師利:「汝信如來是無上福田不?」「世尊我信如來是無上福田世尊我若信如來是無上福如來則非福田。」

佛告文殊師利:「汝依何法[6]作如是答我?」文殊師利[7]白佛言:「世尊我無所依作如是答世尊無所依中無勝無不勝無可[1]思議無不可思議無教化無不教化無福田無非福田。」

如來問意深  
文殊答微妙
知佛無二心  
故明成最勝
乃至不可思[2]  
義如前句釋
佛無所教化  
以彼法界空
如來真福田  
實相亦無異
於彼法性中  
究竟非差別[3]
文殊無所依  
具答世尊意
勝田及化田  
寂滅離言說

人天獲益分第三十一

[4]以佛神力[5]地六種震動一萬六千比丘眾以無可取心得解脫七百比丘尼眾[6]千優婆塞眾[7]四萬優婆夷眾[8]遠塵離[9]得法眼[1]六億[2]那由他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問答義甚深  
微妙不可測
以佛威神力  
六種震大[3]
四眾聞見已  
皆遠塵離[4]
無量諸天人  
咸得法眼淨

歡喜問緣分第三十二

是時長老阿難即從座[5]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6]佛言:「世尊何因緣[7]此地大?」爾時佛告阿難:「此處今[8]說甚深[9]般若波羅蜜故[10]往昔[11]諸佛皆於此處說此[12]甚深般若波羅蜜[1]以是因緣故此大[2]地六種震[3]。」

歡喜問因緣  
地動有何應
如來正遍知  
前後皆明照
為令說般若  
往昔亦同然
地動及益人  
緣應故如此

不思議定分第三十三

爾時長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文殊師利所說不可思議。」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文殊師利[4]如舍利弗所說:『此文殊師利所說不可思議。』」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不可思議則不[5]可說若可說則可思議可思議者無所有彼一切聲亦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無聲。」佛告文殊師利:「汝入不可思議定不?」文殊師利白佛言:「不也[6]世尊若我入不可思議定者我則成可思議世尊[1]心無心我云何[2]入不可思議定復次世尊我初發菩薩意:『我當入不可思議定』。世尊[3]我於[4][5]無此意當入不可思議定世尊如初學射先作是[6],『我當射葉[7]』;射葉成已[8]作是,『我當射皮』;射皮成已復作是念,『我當射』;射木成已[9][10]是念,『我當射鐵』;鐵成矣無復前意[11]隨其箭中皆能徹過我亦如是昔初發意求入不[12]可思議定何以故定不可思議故。」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未應得住何以故離此不可思議定更有寂靜定其所應得故。」文殊師利白舍利弗[1]:「汝云何知離此定[2]更有寂靜定[3]大德舍利弗若此不可思議定可得者[4]離此定有寂靜定若此不可思議定不可得者彼寂靜定亦不可得何以故大德舍利[5]以此不可思議定不可得故彼亦不可得大德舍利弗無有眾生不得此定者一切眾生皆得此定何以故一切諸心無心故彼無心性即是此定是故一切眾生皆得此定。」

文殊法王子  
所說不思議
寂滅無名句  
乃至響聲空
正智無流心  
不見入不入
於是深三昧  
微細不思惟
猶如學射人  
初中及後巧
遂更無前意  
彼定亦復然
身子又生疑  
汝今未可住
離是不思議  
別有寂定故
文殊復答言  
我無如是意
二定俱不得  
云何捨取彼
如是不思議  
一切皆同得
以彼心非心  
即是深三昧

是最勝義分第三十四

爾時世尊歎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文殊師利[1]如汝所說是最勝義汝於久遠無量佛所深種善根能作是說文殊師利汝作是念:『我住般若波羅蜜能說此言?」文殊師利白佛言不也世尊我無此念世尊若我有此念[2]住般若波羅蜜能說此言我則住可得世尊我若住我相則[3]有是念是故我[4]不作此念:『住般若波羅蜜能說此言。』」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誰當信汝所說?」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人不執生死及涅槃相人信我所說又若人堅執有我若人具三毒此人[5]何以故見及煩惱無可滅故。」爾時尊歎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汝能善說[1]。」

時佛讚文殊  
能說最勝義
久遠已深修  
歷事於諸佛
汝今住何法  
巧說如是言
文殊白世尊  
我實無心住
諸法不可得  
法界本無人
誰當信此言  
不執生滅者
復有具三毒  
於中能信知
以彼煩惱空  
性無可滅故[2]

譬喻誠信分第三十五

[3]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未來世中何等[4]能信此甚深般若波羅蜜能樂信此甚深般若波羅蜜[5]?」佛告摩訶[6]迦葉:「即今日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未來世能信此深般若波羅蜜[1]聞說此[2]般若波羅蜜當知此法求此法迦葉譬如長者[3]長者子已失大[4]寶珠價值一萬[5]兩金大生憂惱[6]還更得生大歡喜憂惱悉滅如是迦葉比丘比丘優婆塞優婆夷[7]此最深般若波羅蜜經與般若波羅蜜[8]相應聞已生喜心得安樂無復憂惱亦復如是當說此[9]:『我等今日得見如供養如來所以者何以得聞是[10]甚深微妙般[11]波羅蜜故』。迦葉譬如三十三天見[12]波利質多羅樹初生皰[13]作如是念,『此皰不久必當開。』如是迦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聞說[14]此深般若波羅蜜[15]心生歡喜亦復如:『我於來世必得此法[1]。』迦葉此深般若波羅如來滅後當住不滅處處流行迦葉以佛力故未來世中[2]善男子善女人當得此深般若波羅蜜迦葉如摩尼珠師見摩尼寶心生歡不假思量即知真偽何以故以慣[3]見故如是迦葉若人聞此般[4]若波羅蜜相應法聞已歡喜生信樂心當知此人先世已聞此般若波羅從久遠來[5]已曾供養諸[6]。」

迦葉白佛言[7]:「世尊[8]善男子善女人今聞此[9]深般若波羅蜜[10]於未來世轉復信解?」佛告摩訶迦葉:「如是[11]如汝所說。」

甚深般若法  
妙義實難聞
迦葉請佛疑  
未來何人信
世尊諦觀察  
惟有彼四眾
後於來世中  
當能信此法
如人失寶珠  
未獲生憂惱
後時遇然得  
必生大歡喜
又如天樹花  
苞生開不久
若彼聞此法  
信發定無疑
當知般若法  
久住而不滅
以佛神力故  
處處遍流行
若人重得聞  
如獲珠歡喜
聞已能信解  
與本智相應

無行無相分第三十六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此般若波羅[1]無行無相說此法者亦無行無相云何世尊說有行相?」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善女人行相所謂信此法受持此法以無所得心故行亦無所得相亦無所得文殊師利若善男子善女人樂此無所得當聽此般若波羅蜜若善男子女人欲得不退[2]當聽此般若波羅蜜若善男善女人欲信一切諸法與法界等[3]聽此般若波羅蜜[1]若善男子善女人欲[2]知一切諸法聽此般若波羅蜜[3][4]信此義當聽此般若波羅蜜[5]若人樂不[6]念一切諸法當聽此般若波羅何以故此般若波羅蜜不現[7]一切諸法故[8]善男子善女人欲知一切法[9]不穢不淨[10]當聽[11]此般若波羅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12][13]無疑當聽此般若波羅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14]慈悲遍[15]覆一切眾生不住眾生相不與世[A2]當聽此般若波羅蜜。」

文殊又重宣  
般若無行相[1]
未來善男女[2]  
於理若為通
佛更重明言  
若人信此法
以無所得心  
行相亦如是
又勸人受持  
必得不退地
虛空法界等  
妙達不思議
般若諸法王  
能蓋彼餘義
慈悲廣遍覆  
超出世間乘

般若相應分第三十七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無我無我所無起[3]無滅無因無果無可執持云何聽受而得功德?」佛告文殊師利:「若波羅蜜無作無滅非凡夫法非聖人法非生死法非離生死法非涅槃法[4]非離涅槃法無失非可思議非不可思議[5]男子女人如是聽受則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是為功亦無功德。」

般若無我所  
非起滅因果
亦無可執持  
云何受功德
佛言無作相  
非凡聖所行
究竟不思議  
乃與真如合

勸修成益分第三十八

復次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欲學[1]菩薩欲知一切諸佛名欲見一切諸佛世界欲聽[2]一切諸佛法[3]欲行諸佛法當學此般若波羅蜜。」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羅蜜?」佛告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者無量無邊無方無處無去無來無作無為是一切法[4][5]故名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行處菩薩於此處行[6]名行處何以故以無處故[7]即是一切諸佛之母一切諸佛所從生故何以故[1]生故文殊師利[2]善男子善女人欲行菩薩行具足諸波羅蜜當修此般若波羅蜜若欲得坐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3]菩提當修此般若波羅若欲以大慈大悲遍覆一切眾生[4]當修此般若波羅蜜若欲起一切定方便當修此般若波羅蜜若欲得一切三摩跋[5]當修此般若波羅蜜何以諸三摩跋[6]提無所為故一切諸法無出離無出離處若人欲隨逐此語當修此[7]般若波羅一切諸法如實[8]不可得[9]欲樂如是知修此[10]般若波羅蜜一切眾生為無上[11]菩提故修菩提道而實無眾生亦無菩提若人[12]欲信樂此當學此[13]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一切法[14]如實與菩提等如非眾[1]生行不捨自性眾生無所有[2]彼眾生行是非行彼非行[3]是菩提彼菩提[4]法界若欲不著此法當修此[5]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般若波羅蜜一四句偈為他人說我說此人得不墮法何況[6]如實修行當知彼善男子善女人住佛境界[7]善男子善女人聞此深般若波羅不生怖畏當知是[8]人受佛法印此法印[9]是佛[10]所造是佛所貴何以故法印[11]著法故[12]善男子善女人為此印所印當知是人[13]隨菩薩乘決定不退不墮聲聞辟支[14]。」

欲學深三昧  
了知諸佛名
觀見及聞思  
當修此真智
般若無邊量  
非方所去來
體無作無為  
即本真法界
是菩薩行處  
諸佛依所生
具有六波羅  
得成無上道
慈悲普覆護[1]  
遍益諸群生
定慧及神通  
內外皆成就
諸法無出離  
通人當證知
如實性真空  
亦無道非道
一切法皆如  
性與菩提等
眾生非眾生  
於法無所著
彼諸四眾等  
受持為他說
乃至一四句  
當得不墮法
少義已如此  
何況如實修
當知彼學人  
住佛深境界
若聞不怖畏  
必為如來印
印已無所著  
不墮二乘位

天帝守護分第三十九

爾時釋提桓因及諸天子從三十三天雨細末[1]檀及細末金屑又散鬱波羅華鉢頭摩華物頭[2]分陁利華及曼陀羅華以供養般若波羅供養已作如是言:「我已[3]供養無上無著[4]第一法願我來世更聞此深般若波羅蜜若人[5]此深般若波羅蜜印之所印願其來世[6]復得聽[7]究竟成就薩婆若智。」爾時釋提桓因白佛:「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得[8]聞此深般若波羅蜜一經於耳我為增長佛法故守護彼人面百由旬不令非人得其便也是善男子善女人究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當日日往到其所而設供養。」爾時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當知彼善男子善女人具足佛法必定得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此語已  
四眾咸歡喜
帝釋及諸天  
空中設供養
雨細末栴檀  
金屑及諸華
願我於未來  
更聞如此法
若有諸菩薩  
已蒙印所印
我隨其聽受  
成就薩婆若
中有善男子  
得聞如是經
我衛護彼人  
面百無災媚[1]
又能究竟者  
決定趣菩提
日日往其前  
施設諸供養
佛讚天帝意  
如汝說如是
當知彼學人  
必定成真道

佛光證印分第四十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唯願世尊以威神力持此般若波羅蜜久住於世為欲饒益諸眾生故。」文殊師利說此語時以佛神力大地六種震動爾時世尊即便微笑[2]大光明遍滿[3]三千大千世界以威神力持此般若波羅蜜[4]住世

爾時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放[5]此光明是持此般若波羅蜜相?」佛告文殊師利:「如是[1]文殊師利我放此[2]光明是持此[3]般若波羅蜜相文殊師利汝今當知[4]我已持此般若波羅蜜久住於世若有人不輕毀此法不說其過知是人已為[5]般若波羅蜜印之所印是故文殊師我於久遠安住此印若人已為此印[6]當知是人不為魔王之所得便。」

文殊法王子  
復請佛威加
因說此語時  
神功震大地
微笑施光明  
遍滿三千界
以此力印持  
令法久住世
文殊已了知  
如來光瑞相
有人於未來  
能信不輕毀
[7]知如是人  
般若之所印
若魔[8]及魔民  
不能得方便

校量功德分第四十一[1]

佛告帝釋:「汝當受持[2]此經廣宣流佈使未來世諸善男子善女人得此法印。」復告阿難汝亦[3]受持讀頌廣為人說。」

天帝釋及長老[4]阿難俱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5]何奉持?」佛言:「此經名為[6]文殊師利所說》,亦名般若波羅蜜》,如是受持善男子[7]人於恆河沙劫以無價寶珠布施恆[8]等眾生眾生[9]受已悉發道心是時施主隨其所宜示教利[10]令得須陁洹果至阿羅漢果人所得功德寧為多不?」阿難白佛言:「甚多。」佛言[11]:「善男子若人起一念心信[12]若波羅蜜經》,不誹謗者比前功德出過百倍[1]千萬億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2]何況具足受持讀誦為人廣說是人所得功德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說不能盡何以故能生一切諸佛薩婆若故若虛空有盡此經功德盡[3][4]法性有盡[5]經功德[6]是故善男子汝等[7]應勤行精進守護此此經能滅生死一切怖畏能摧天魔所立勝幢能將菩薩到涅槃果教示[8]訓導離於二乘。」

世尊囑帝釋  
及以阿難言
汝等當受持  
未來廣流佈
二人受佛語  
聞名及奉行
如來又校量  
顯此經功德
若人恆沙劫  
以無價寶珠
佈施爾眾生  
復令發道意[9]
是時彼施主  
復化彼諸人
[10]至阿羅漢  
彼所得功德
其中有一人  
能信此經典
一念不嫌疑  
功德過於彼
乃至萬億倍  
算數不能知
何況具受行  
廣為他人說
是人獲大利  
功德實無邊
一切諸如來  
稱說不能盡
為故善男子  
應當精進修
及守護此經  
能滅生死怖[1]
摧天魔外道  
建立最勝幢
將諸菩薩眾  
至大涅槃果

頂戴受持分第四十二

爾時帝釋及以[2]阿難俱白佛言:「世尊如是誠如所[3]我等當[4]頂戴受持廣宣流佈唯願[5]如來不以為慮。」如是三白佛[6]願不為慮我等當[7]頂戴受持。」

佛說此經竟文殊師利等諸菩薩摩訶薩舍利弗等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夜叉乹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歡喜[1]奉行

帝釋及阿難  
一心聞頂受
如佛所教勅  
宣佈在人天
唯願大慈悲  
願不以為慮
如是面三白  
不敢違佛旨
文殊法王子  
及諸大菩薩
四眾八部神  
一切皆隨命
法名文殊說  
理號般若經
問答義甚深  
大聖相知印[2]
其言辭省略  
文句事不煩
中有理通人  
自當知最勝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3]一卷

錄文完

𠂇
「文」,底本伯4646號4自此始,甲本北敦5474號自此始。
「序偈釋」,底本無,據甲本補。
「巨」,底本作「臣」,據甲本改。
「生」,甲本無。
「包」,底、甲本作「色」,據文意改。
「孰」,底本作「熟」,據甲本改。
「盡」,底本無,據甲本補。
「會」,甲本北敦5474號至此止。
「文」,戊大本自此始。
「大……一」七字,戊大本無。以下各分之題目與偈頌,戊大本均無,不再出校。
「俱」,底本無,據甲、戊大本補。
「辯」,底、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甲、戊大本作「辯纔」。
「持」,甲本北敦1316號自此始。
「具」,底、甲本同,戊大本作「貝」。
「勇猛」,底、甲本同,戊大本作「勇猛精進」。
「華」,底、甲本同,戊大本作「掌」。
「得」,底本作「德」,據戊大本改。戊大本作「無量力菩薩得」。
「力」,底、甲本同,戊大本無。
「幢」,底、甲本作「憧」,據戊大本改,下同。戊大本作「力幢」。
「自」,戊大本作「法相菩薩自」。
「鬼」,底、戊大本同,甲本無。
「頗梨」,底、甲、戊大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玻璃」。
「照」,底、戊大本同,甲本無。
「有」,乙本北敦7915號自此始。
「近」,底、乙、戊大本同,甲本作「敬」。
「祇」,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衹」。
「膩」,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尼」。
「塞」,底本作「塞優婆塞」,據甲、乙、戊大本刪。
「供養」,底、甲本同,乙本作「妙寶」。
「門」,底、甲、乙、戊宋、戊元、戊宮本同,戊大、戊明本作「門外」。
「跏」,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宮本作「加」。
「曜」,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耀」。
「無」,底、甲、乙本作「得未曾有心懷歡喜踊躍無」,據戊大本刪。
「無……去」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不來不去」。
「非」,乙本北敦7915號至此止。
「見」,乙本斯576號自此始。
「不……無」八字,底、甲本同,乙、戊宋、戊元、戊宮本作「不去不來,非無非有」,戊大、戊明本作「不去不來,非無非非無」。
「如」,底、乙、戊大本同,甲本作「如如」。
「言」,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我」,底、甲本無,據乙、戊大本補。
「答舍利」,底本無,據甲、乙、戊大本補。
「為」,甲、乙、戊大本無。
「弗」,底本作「弗答舍利弗」,據甲、乙、戊大本刪。
「故」,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無。
「云……生」八字,底、甲、乙、戊大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無。
「白……利」五字,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作「言」。
「說」,底本作「說法」,據甲、乙、戊大本刪。
「頂」,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法王子頂」。
「坐」,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座」。
「念」,底、甲、戊大本同,乙本作「念念」。
「明」,底、甲、戊大本同,乙本無。
「作」,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如」。
「願……聞」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樂如說行」。
「住」,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往」。
「斷」,底本作「定」,據甲、乙本改。
「轉」,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靜」。
「覩」,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作「觀」。
「相」,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作「想」。
「善」,底、甲本無,據乙、戊大本補。
「汝」,甲、乙、戊大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爾」。
「生」,底、甲、乙本無,據戊大本補。
「說」,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如是說」。
「佛告」,底、甲、乙、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戊宋本無。
「人」,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作「復」。
「汝」,底、甲、戊大本同,乙本作「汝汝」。
「世」,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文殊師利白佛言世」。
「若」,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若人作」。
「界」,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處」。
「住」,底、甲、乙本無,據戊大本補。
「界」,底本無,據甲、乙、戊大本補。
「尊」,丙本北敦2610號自此始。
「汝」,底、甲、乙、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無。
「我……學」八字,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作「則無修學」,戊元、戊明本作「我無所修,我無學學」。
「修學」,底、甲、乙、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作「修」。
「減」,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可減」。
「若」,底、甲、乙、丙、戊元本同,戊大、戊宋、戊明、戊宮本作「世尊若」。
「是修」,底、甲、乙、丙、戊大本無,據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補。
「法」,底、甲、乙、戊大本同,丙本無。
「法」,底、甲、乙、丙、戊大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無。
「佛法」,底、甲、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乙、戊大本無。
「空」,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空不空」。
「佛」,丙本北敦2610號第一紙至此止。
「上不」,甲本作「上文殊師利佛法無上」,底、乙本作「上」,據戊大本改。
「空」,底、戊大本同,甲、乙本無。
「無上中」,底本作「中下」,甲、乙本作「中」,據戊大本改。
「生死」,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作「上無」。
「畢竟」,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故」,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不可得故」。
「等法乎」,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作「法」。
「無」,底、甲、戊大本同,乙本作「不」。
「而」,底、甲、乙本作「內」,據文意改。
「陰」,底、甲本同,乙本作「蔭」,下同。
「爾時」,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文……利」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說」,底、甲本同,乙、戊大本作「說深」。
「種……深」十六字,底、甲本無,據乙、戊大本補。
「深」,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甚深」。
「生」,底、乙、戊大本同,甲本無。
「白」,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復白」。
「當」,底、甲、乙、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戊宋本無。
「更」,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當更」。
「生」,底、乙、戊大本同,甲本作「若」。
「性」,底、戊宋、戊宮本同,甲、乙、戊元、戊明本作「有性」,戊大本作「有生」。
「法」,底、甲、乙、戊大、戊元、戊明本同,戊宋、戊宮本無。
「法」,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滅」,底本無,據甲、乙、戊大本補。
「炎」,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焰」。
「若」,底、乙、戊大本同,甲本作「若若」。
「不得」,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若」,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意界」,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是……蜜」七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不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若得佛」,甲、乙、戊大本無。
「界」,底、戊大本同,甲、乙本無。
「檀……蜜」十一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檀乃至般若」。
「不」,底本作「界」,據甲、乙、戊大本改。
「以」,底、乙、戊大本同,甲本作「𠂇」。
「不見」,底、甲、乙、戊元、戊宮本同,戊大、戊宋、戊明本無。
「若」,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世尊若」。
「若見」,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若」,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夫」,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作「夫法」。
「文」,丙本北敦2610號第二紙自此始。
「師利」,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無。
「言世尊」,底、乙、丙、戊元、戊明本同,甲本作「言世」,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當」,底、乙、丙本同,戊大本無。
「於佛法」,底、乙、丙本同,戊大本無。
「無」,底、丙本作「有無」,據乙、戊大本刪。
「佛……住」四字,底、乙、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作「法可得」。
「尊……師」三十三字,甲本無。
「師利」,底、乙本,丙本同,甲本作「利」,戊大本無。
「今」,底、甲、乙、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師利」,底、甲、乙、丙、戊大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無。
「言世尊」,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無。
「我汝今」,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無。
「乎」,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無。
「師利」,底、乙、丙本同,甲本作「師」,戊大本無。
「師利」,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無。
「師利」,底、甲、乙、丙、戊大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無。
「言世尊」,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無。
「所」,底、甲、乙、丙本無,據戊大本補。
「師利」,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無。
「文……言」七字,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文殊白佛」。
「世」,甲、乙、丙、戊大本作「如是世」。
「諸」,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一切諸」。
「般……蜜」五字,底、甲、乙、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作「法」。
「當」,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定」。
「般……蜜」五字,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法」。
「曰」,甲、乙、丙、戊大本無。
「有」,底、甲、乙、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般……蜜」五字,底、甲、乙、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作「法」。
「法」,丙本北敦2610號第二紙至此止。
「若」,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若諸」。
「般……蜜」五字,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作「法」。
「無……主」四字,甲、乙、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辱」,底、戊大本同,甲、乙本無。
「成就」,底、甲、乙本無,據戊大本補。
「阿……三」七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師利」,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言」,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世尊」,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作「如是世尊」。
「不」,底、甲、乙本無,據戊大本補。
「阿……三」七字,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言世尊」,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阿……三」七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求」,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作「若求」。
「者」,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是」,底、甲、乙、戊大、戊宋、戊元、戊明本同,戊宮本作「相」。
「不求」,底、乙、戊大本同,甲本作「求不」。
「師利」,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言世尊」,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求定」,底本作「定」,甲、乙本作「定求」,據戊大本改。
「文……利」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樂……汝」十三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作「應如汝」,戊元、戊明本作「樂深法者應當如所說學如」。
「師利」,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言世尊」,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於……深」六字,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久」,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何……相」十一字,底、甲、乙、戊大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無。
「師利」,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言」,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我無見無證亦無所說」。
「不……學」四字,底本無,據甲、乙、戊大本補。
「跡」,底、乙本同,甲本作「亦」。
「緣」,甲、乙本作「同」。
「見」,底、甲、乙、戊大、戊元、戊明本同,戊宋、戊宮本作「不見」。
「師利」,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無。
「當」,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作「我當」。
「舍利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何以故」。
「以」,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無。
「見」,底本無,據甲、乙、戊大本補。
「法」,底、甲本同,乙、戊大本作「法故」。
「故」,底、乙、戊大本同,甲本無。
「比丘」,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大比丘」。
「言」,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說」,底本作「言說」,據甲、乙、戊大本刪。
「次」,底、甲、戊大本同,乙本此處行間有雜寫「問文殊師利」。
「誰有此」,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是誰」。
「不……去」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不去不來」。
「無……應」五字,底本無,據甲、乙本補。
「字」,底本作「自」,據甲、乙本改。
「白」,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答」。
「不」,底本無,戊大本作「尚不」,據甲、乙本補。
「而」,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無。
「不」,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尚不」。
「當有」,底、甲、乙、戊元本同,戊大、戊宋、戊明、戊宮本無。
「法」,此處《大正藏》本校記為「當有+法【元】重」,疑校記中衍「重」字。
「故」,底、甲、乙本作「故諸法無界」,據戊大本刪。
「無差別」,底、甲、乙本無,據戊大本補。
「是」,甲、乙、戊大本無。
「言」,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所」,底本無,據甲、乙、戊大本補。
「及不有」,底本無,據甲、乙、戊大本補。
「切」,底、甲、戊大本作「相」,據乙本改。
「言」,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泥洹」,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作「涅槃」。
「大德」,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若」,底、甲、乙、戊大、戊宋本同,戊宮本作「答」,戊元、戊明本作「若人」。
「菩提」,底、甲、乙、戊大、戊宮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本作「菩提道」。
「惱」,底、甲、戊大本同,乙本作「惱惱」。
「哉」,底、甲、乙、戊大、戊宋、戊宮本同,戊元、戊明本作「哉善哉」。
「入」,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說如是」。
「為」,甲、乙本作「是」。
「世尊」,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佛」。
「菩……得」十四字,底、甲、乙、戊大、戊元、戊明本同,戊宋、戊宮本無。
「罪」,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無。
「菩提」,底、甲、乙本無,據戊大本補。
「是」,底本無,據甲、乙、戊大本補。
「非眼」,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非意」,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非色」,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非法」,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非……得」六字,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非……亦」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作「亦」,戊元、戊明本作「亦非法界」。
「非生」,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非老死」,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非……蜜」五字,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非……蜜」六字,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非十力」,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非……法」六字,底本作「非」,戊大、戊宋、戊宮本無,據甲、乙、戊元、戊明本補。
「非……心」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非……提」六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無」,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無」,底本作「不」,據甲、乙本改。
「謂」,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請」。
「我……故」十二字,底、甲、乙、戊大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無。
「云何」,底本作「當何」,戊大本作「何況」,據甲、乙本改。
「師利」,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無。
「耶」,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那」。
「言世尊」,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言恆沙」,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信」。
「佛」,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佛如來」。
「師利」,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無。
「如來」,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師利」,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無。
「轉」,底、乙本無,據甲、戊大本補。
「唯」,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如來無心唯」。
「語」,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作「言」。
「或……此」十五字,底、乙、戊大本同,甲本無。
「語」,底、乙、戊元、戊明本同,甲本無,戊大、戊宋、戊宮本作「言」。
「當」,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無。
「師利」,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無。
「般……蜜」五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法」。
「甚……蜜」七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法」。
「師利」,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中」,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實際中」。
「師利」,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師利」,甲、乙、戊大本無。
「咸」,底、乙本同,甲本作「同」。
「差」,底、乙本同,甲本作「著」。
「師利」,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師利」,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無。
「生中」,底本作「中生」,據甲、乙、戊大本改。
「師利」,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信」,底本作「言」,據甲、乙、戊大本改。
「依何法」,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何所依」。
「師利」,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可」,底本作「不可」,據甲、乙、戊大本刪。
「可思」,甲、乙本作「思議」。
「如……別」二十字,底、乙本同,甲本置於「乃至不思議」句前。
「爾」,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是」。
「大」,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眾」,底本無,據甲、乙、戊大本補。
「眾」,底、戊大本無,據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補。
「眾」,底本無,據甲、乙、戊大本補。
「塵離」,底、乙本作「離塵」,據甲、戊大本及下文改。
「眼」,底、乙、戊大本同,甲本無。
「億」,甲、乙本同,戊大本作「萬億」。
「大」,底本,乙本同,甲本作「天」。
「塵離」,甲、乙本作「離塵」。
「座」,底本作「坐」,據甲、乙、戊大本改。
「白」,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恭敬白」。
「緣」,甲、乙、戊大本作「何緣」。
「處今」,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甚深」,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故」,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昔」,甲、乙、戊大本作「古」。
「說此」,底、甲、戊大本同,乙本作「宣說」。
「甚……蜜」七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法」。
「大」,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六種震」,底、甲、乙本同,戊大、戊明本作「震」,戊宋、戊元、戊宮本作「振」。
「如……利」六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不」,底本作「說」,據甲、乙、戊大本改。
「不也」,底本無,據甲、乙本補。
「尊」,底、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甲、乙本無。
「云何當」,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當云何」。
「世尊」,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無。
「於」,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無。
「日」,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無。
「是」,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此」。
「葉」,底本作「業」,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堋」,據甲、乙本改,下同。
「復」,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後」。
「復」,甲本北敦1316號至此止。
「作」,甲本北敦219號從此始。
「意」,底、甲、乙、戊大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念」。
「箭……不」十七字,底、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甲本無。
「弗」,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弗言」。
「定」,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不可思議定」。
「定」,底、甲本同,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定不」。
「可」,底本無,據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補。
「大……弗」五字,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無。
「文……利」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無。
「我」,底、甲、乙、戊元本同,戊宋、戊明、戊宮本無。
「則」,底、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甲本無。
「我」,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世尊我」。
「能」,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不能」。
「佛……說」八百六十六字,戊大本與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大異,參見《大正藏》本校記。
「故」,底、甲本同,乙本作「住」。
「摩」,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爾時長老摩」。
「中……人」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誰」。
「信……若」十七字,底、乙本同,甲本作「波羅蜜」,戊大本作「信此甚深般若波羅蜜誰樂聽此法」。
「摩訶」,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深……蜜」六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法」。
「此」,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此深」。
「或」,底本作「或有」,據甲、乙、戊大本改。
「大」,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一大」。
「一萬」,甲本作「萬」,戊大、乙本作「億萬」。
「後」,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作「今」。
「聞」,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於未來世聞」。
「波羅蜜」,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說此」,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作是」。
「是」,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此」。
「般若」,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六」。
「見」,底本無,據甲、乙、戊大本補。
「皰」,底、甲、乙本作「疱」,據戊大本改。下同。
「說」,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蜜」,甲、乙、戊大本作「蜜經」。
「我……法」九字,底、甲、乙、戊宮本同,戊大、戊宋、戊元、戊明本無。
「若」,底、戊大本同,甲、乙本無。
「慣」,底、甲、乙本作「實」,據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改。戊大本作「串」。
「般」,底、戊大本同,甲、乙本作「深般」。
「來」,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劫來」。
「諸」,底、戊大本同,甲、乙本無。
「言」,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是」,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此」。
「此」,底、甲、戊大本同,乙本無。
「深……蜜」六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法」。
「是」,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是如是」。
「般……蜜」五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法」。
「退」,底本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本作「退轉」。
「當」,底、戊宋、戊元、戊明本同,甲本無。
「若……蜜」二十五字,乙本無。
「欲」,底、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甲本無。
「若」,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本作「若人」。
「欲」,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本作「得」。
「若……蜜」九十字,戊宮本無。
「若……不」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宋本作「人樂不」,戊元、戊明、戊宮本作「若人不樂」。
「現」,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見」。
「若」,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文殊師利若」。
「法」,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諸法」。
「不……淨」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不淨不穢」。
「聽」,底、甲、乙、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宋本作「學」。
「欲」,甲本北敦219號至此止。
「得」,甲本北敦4329號從此始。
「得」,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無。
「遍」,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偏」。
「行相」,甲本作「能解」,乙本作「能相」。
「女」,甲、乙本作「子」。
「無起」,底、甲、乙本無,據下文頌及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補。
「法」,底、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甲、乙本無。
「善」,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若善」。
「學」,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得」。
「聽」,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聞」。
「法」,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所說法」。
「法」,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作「諸佛法」。
「界」,丙本北敦2610號第三紙自此始。
「故」,底、乙、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甲本無。
「善……故」六百五十五字,戊大本與之大異,參見《大正藏》本校記。
「無」,甲、乙、丙、戊大本作「以無」。
「若」,底本無,據甲、乙、丙、戊大本補。
「阿……三」七字,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無上」。
「生」,底、甲、乙、丙本無。
「跋」,底、甲、丙、戊大本同,乙本作「趺」。
「跋」,底、甲、乙、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宮本無。
「此」,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無。
「實」,底本作「寶」,據甲、乙、丙、戊大本改。
「若」,底本無,據甲、乙、丙、戊大本補。
「此」,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無。
「無上」,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無。
「若人」,底、丙本無,據甲、乙、戊大本補。
「學此」,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修」。
「法」,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諸法」。
「眾」,底、甲、乙、丙本同,甲本作「生」。
「眾……故」七字,底、甲、乙、丙、戊宋、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宮本無。
「行」,底、戊大本同,甲、乙、丙本無。
「是」,底、甲、乙、丙本無,據戊大本補。
「此」,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無。
「況」,底本作「呪」,據甲、乙、丙、戊大本改。
「若」,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文殊師利若」。
「是」,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此」。
「此法印」,底本無,據甲、乙、丙、戊大本補。
「佛」,底本作「佛法」,據甲、乙、丙、戊大本刪。
「法印」,甲、乙、丙本作「此法印」,戊大本作「此法印印」。
「若」,底、丙、戊大本同,甲、乙本無。
「所……人」六字,底、甲、乙、丙本無,據戊大本補。
「佛」,丙本北敦2610號至此止。
「護」,底、甲本同,乙本作「灌」。
「栴」,底、乙、戊大本同,甲本無。
「頭」,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陀」。
「已」,底、甲、乙本作「以」,據戊大本改。
「最」,底、甲、乙本作「無最勝」,據戊大本改。
「為」,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已為」。
「來世」,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未來」。
「受」,底、甲、戊大本同,乙本作「受受」。
「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災媚」,底、甲本同,乙本字跡模糊。
「施」,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放」。
「滿」,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作「照」。
「令」,底、甲、戊大本同,乙本無。
「放」,底、戊大本作同,甲、乙本作「施」。
「如」,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作「當如」。
「此」,底、乙本同,甲、戊大本無。
「此」,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知」,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戊大本作「知知」。
「為」,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為此深」。
「印」,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印所印」。
「當」,丁本斯3155號自此始。
「若魔」,甲、乙、丁本作「魔若」。
「校……一」九字,甲本作「佛光印證分第四十」。
「持」,底、甲、乙、丁本同,戊大本作「持讀誦」。
「亦」,底、乙、丁、戊大本同,甲本作「亦亦」。
「受……老」十五字,底、甲、乙、戊大本同,丁本無。
「云」,底、甲、乙、丁本同,戊大本作「我等云」。
「為」,底、甲、乙、丁本同,戊大本無。
「若」,底、甲、乙、丁、戊宋、戊元、戊明、戊宮本同,本戊大本作「善女」。
「恆」,底、甲、乙本同,丁、戊大本作「恆河」。
「眾生」,底、甲、乙、戊大本同,丁本無。
「利」,底、甲、丁、戊大本同,乙本無。
「甚……言」六字,底、甲、乙、丁本無,據戊大本補。
「心信」,底本作「信心」,乙本作「信」,據甲、丁、戊大本改。
「百」,甲、乙、丁、戊大本作「千倍百」。
「及」,底、甲、乙、丁本同,戊大本作「知」。
「盡」,底、乙、丁、戊大本同,甲本作「無盡」。
「若」,底、甲、乙、丁本無,據戊大本補。
「此」,底、甲、乙、丁本同,戊大本作「則此」。
「盡」,底、乙、丁、戊大本同,甲本作「無盡」。
「善……等」五字,底、甲、乙、丁本同,戊大本作「文殊師利善男子善女人」。
「教示」,底、甲、乙、丁本同,戊大本作「示教」。
「意」,底、乙、丁本同,甲本作「心」。
「並」,底、甲、乙本同,丁本作「普」。
「怖」,丁本斯3155號至此止。
「及以」,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長老」。
「所」,甲、乙、戊大本作「佛」。
「當」,底、戊大本同,甲、乙本無。
「願」,底、甲、乙本無,據戊大本補。
「佛」,底、甲、乙本同,戊大本無。
「當」,底本無,據甲、乙、戊大本補。
「歡喜」,戊大本作「皆大歡喜信受」。
甲本北敦4329號至此止。「文……印」二十字為甲本北敦10994號與甲本北敦4329號綴接處,以下為甲本北敦10994號。
「經」,甲本北敦10994號、乙本斯576號至此止。
寮【CB】,尞【藏外】 間【CB】,閒【藏外】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