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佛法是救世之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A1]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佛法——般若波羅蜜多是著名的精句崇尚簡易與圓融的中國佛學界對此是非常適合的所以這究竟是什麼意義也許並不明了或者從來不曾想到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已成為多數人——佛弟子及一般知識界的熟悉成語幾乎被用來代表了佛理這是經常被人提起的近年來在臺灣也有好些人來討論他我沒有參加論辯的興趣只想在這裡將這個問題略加申述以表示問題並不單純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般是在般若波羅多心經中得來是被精簡了的被公式化了的成語這一思想應該說是事實根本在大般若波羅多經明確地表示出來從是而有更多的經論作成眾多的解說般若波羅多心經——玄奘譯本前後的文段是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A2]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復如是」。[A3]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A4]

經文分三段一標二釋三結經上標宗說五蘊皆空[A5]五蘊是色大概的說色是物理(生理)現象識是心理現在菩薩的觀照中物理心理的一切都是空的為什麼空空是什麼意義經上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復如是色之所以空色與空的關係闡述明白了就歸結到不是別是菩薩所觀所證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諸法空相諸法空相是五蘊都不可得不可得故不見不見故不著的

般若波羅多心經的譯本很多對照起來有幾點值得補充說明的照見五蘊皆空奘譯與鳩摩羅什的譯本相同但其他的譯本如施護譯本月譯本智慧輪譯本都譯為五蘊自性皆空[A6]法成譯本五蘊體性皆空[A7]這是一點五蘊皆空是說五蘊的自性;「無自性別名是諸法空相羅什譯本法月譯本般若共利言譯本都是這樣智慧輪譯本作是諸法性相空[A8]法成譯本作一切法空性[A9]這是第二點,「空相空性的別名這兩點可說為了不致於誤解而譯得更明確些還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前法月譯本有色性是空[A10]二句智慧輪譯本色空空性見(字的誤訛)色[A11]二句心經大般若經佛為舍利子說一段文字相近今列出以資比較鳩摩羅什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龍樹大智度論所依本)(卷一

空中無色無受離色亦無空離受識亦無空」。[A12]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識即是空空即是識」。[A13]

諸法實性無生無滅無垢無淨故」。[A14]

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多經第二分(卷四〇二)

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即是色」。[A15]

識自性空不由空故識空非受識不離空空不離受即是空空即是受」。[A16]

如是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淨」。[A17]

初分與第三分都與此相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三句與唯識學者所傳的相合心經的法月譯本智慧輪譯本前有二句也可想見是依唯識宗所傳本而來了心經譯本羅什與玄奘的相同而論心經的古本(梵文本也時有演變增減的)是近於羅什所傳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般賞識他的圓融卻不大注意佛經的完整意義忽略了這是闡明五蘊皆空」,而歸宗於諸法空相空中無色這不是理論問題而是修證問題如專在即色即空的理論上兜圈子就會不自覺的橫跨了一步

色(受此下以色為代表總說五蘊)即是空」,「空即是」,是什麼意義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應先理解,「所代表的意。「等是我們觸對的世界物理(生理)心理現象的世界被稱為的身心組合認識到的境界就是這就是當前的現實然而是眾生的現實如老是這樣將永遠的迷惑永遠的苦厄永遠不自在的活著不自在的死去這是佛法所確認的人生大問題學佛法是要在這當前的現實(五蘊)中如實覺照而得大解脫(度一切苦厄)無論是小乘大乘有宗都以為修證是有超越常情的體驗的究竟的體驗內容是一般心識所不能意解與想像的也不是一般語言文字所能表示的這是什麼都不是不是也說不上的對一般人來說這是怎麼也說不明白的佛陀說法不是為了說明這個而只是就眾生的當前現實身心指示引導使學者在修持的過程中卻顛倒錯亂而趣向臨入這一如實的境地在離卻顛倒錯亂的修持中佛是常以無常」、「無我」、「寂滅(三法印);「」、「無相」、「無作(三三昧);「」、「」、「」、「等來教導的在修持中以脫落常情迷執而實現出來所以在無以名之強為立名的情況下就稱之為」,空性(也稱無相無作不生滅等)古人說空亦復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A18]如以空為空那早就誤會了可說是符號表示那眾生所無法思議的而可經空無我的觀照而如實體現的境地這樣當前的現實(五可能的體驗)空在我們的意解中對立起來世間學者看來這是現實與理想現象與本體形而下與形而上在佛教中相與性事與理也都在理論中對立起來如病眼的見虛空有華明眼的見虛空明淨將空花與明淨對立起來而說同說異雖是免不了的(眾生就是歡喜這一套)而其實是不必要的

現實的(蘊等)可能實證的(相空性等)如尋根究柢的說起來這是一切佛法所共的以不同的名詞來表示(約義不同在說明上就有多少差別)那就是虛妄如實」,「生死涅槃」,「世間涅槃」,「有為無為」,「緣起寂滅」。如從邊說那就是無明般若」,「無明菩提。「空性」,聖者們的體證是有淺深的而為一切聖者所共證是沒有差別的所以經上說八地菩薩智證無分別性是二乘所共的(華嚴經二乘若智若斷就是菩薩無生法忍(若經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法華經就現實五蘊而體證空相表現為大乘菩薩的不只是照見五蘊皆空而是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去證入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修持上是觀法是趣入空相的方便在說明上這是與二乘的差別所在這是事實是佛教界的事被稱為小乘的聖者五蘊而證入空寂」,意境是超越是超越於生死的因而自然的傾向於離五蘊而入空離世間而證涅槃從而作體系的理論說明那就生死與涅槃各別形成兩項不同的內容基於這種意解而形成聖者們的風格不免離世心切而流露出遺世獨存」、「出淤泥而不染的精這在佛教中可說是聖之清者了而另一分證入的聖者覺得迷悟雖不可同日而語而迷者現前的五蘊聖者現證的空相決不是對立物觀五蘊而證入空空相是不離五蘊而可說就是五蘊的就是五蘊的實相五蘊的本性如明眼人所見的明淨虛空一樣與病眼所見的決不是對立物而實是病眼所見的那個空花亂墜的虛空的真相沒有離五蘊的空也就沒有離空的五蘊了這一類聖者就是被稱菩薩的依蘊而契入空相意境是內在真理是不離一切而存在基於這一特質自然傾向於即俗而真由此而發為理論的說明那就世間即涅槃」,「生死即解脫」,「色即是空」,「無明實性即菩提基於這種特質而表現為菩薩的風格那就即世而出世」;「不離世間而同入法界」;「不著生死不住涅槃」;「不離世間」,「不捨眾生」,而流露出涅而不緇的精神了

根源於眾生的當前事實——「(蘊等)而趣入空相」,是佛法的根本問題意境上理論上風格上雖表現為超越離世」,內在即世」——二類菩薩的特質雖為即俗而真」,「即色是空」,不離乎世俗甚至以貪慢為方便然在修證的過程中大乘還是照見五蘊皆空」,還是證入諸法空相」,「空中無色無受」。因為五蘊是眾生當前的事實熟悉不過的生死現實所求所向所趣證的目標當然不是五修證的主要目標正是即而契入空相」。在沒有契入以前也說不上即色即空的妙悟所以觀而契入空相」,就是轉迷為悟轉凡成聖的關棙所在般若經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A19]剛經若見諸相非相見如來[A20]唯識宗所傳根本智證真如是泯絕眾相的聖者的現證突破生死關的根本一著就在這裡嚴經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不同於世俗所見的諸行(五蘊)如幻是要透過這根本一著——證悟真空而後逐漸達到的所以根本智(般若)證真方便(後得智)達俗方便是般若的妙用是般若成就以後所引發的論理方便不異般若即般若的妙用五蘊是即空的五蘊蘊空不二事實上印度聖者的修證卻是面對現實儘管即色即空而所悟正在空相(根本智證一關並不說菩薩修證齊此而止)這與部分學者高談理論的玄清談娓娓悅耳動聽是有點不同的

佛法不是假設的推理是有事實有經驗而後才有理論的名為從證出」。教化使人信解而同樣的趣入於修證於是而有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等說明才有中觀者瑜伽者的理論說明這是佛法的修證事實修持經驗中有似是而非的或將到而未到的境地世間也有類似的情形因此再從這二點略為論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佛法的修證問題。「所代表的是甚深的體驗內容這不是文字語言的理論領域佛法有什麼可說呢然而佛有善巧方便就眾生現實身心開示誘導使人類揭開現實的誑假相——「(代表現實身心)而直入於自證的境地——「」。在這方法論的立場上,「什麼是虛妄是假相是空為什麼這樣的觀照能趣向契入真如」、「」,就都是可以論說的了這譬如陽明山自身本無所謂東西南北而從我們自己的立場來看通過世俗共認的名相假立就有東西南北可說而且(雖然是假立的)可憑此東西南北的方向前進而到達目的修證的方法問題成為理論問題解與行相應從可說可分別而能導向離言無分別是佛法的大方便這不是侈談不立文字者所知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來說佛教界是有多種解說的這是適應人類不同的思想方式所引起雖不妨說有差異有淺深但都有引導趣向修證的方便妙用(這才是佛法)這裡試略舉中觀者(大乘空宗)唯識者(大乘有宗)的解說以中觀者的正觀來說人類面對的現實界(色)等五蘊雖有極其強烈的真實感然在中道的正觀中一切是因緣所生在種種關係條件下的綜活動如尋求究竟的真實那是不可得的這不但世俗公認的假有(複合體)房屋樹林沒有離因緣的自體可得就是一般所成立的實有」,也還是一樣(在這點上實有自性者進行辨證)佛每舉喻來說陽燄」——汽在陽光下上升遠遠望去形成波動的一池清水不但口渴的鹿會奔向前去(所以又稱為鹿愛人也會誤認為水的在沙漠中也常有遠望見水到走上前去卻一無所有的經驗看起來是千真萬確的其實並不如我們所見聞覺知的這就是如幻」、「如化」、「如陽燄」……緣起無自性的正1.」,如花的紅色那種鮮艷動人的色彩是多麼動人而具有誘惑性然而這就是紅色嗎有被稱為色盲的人並不能見到紅色在人類中是少數當然被看作病態不正常了然在畜生界豬等所見多數不如人類所見的紅色難道畜生界多數是病態不正常嗎決不是的在畜生的立場道不可以說人為紅色所誘惑而迷戀是神經病嗎在現代的物理學中顏色是什麼姑且不論在眾生界的不同認識中這是要以生理機構(眼)的組合光線等而決定其色相的——感覺到的物理世界被解說為外在的世界不但複合的假有沒有自體可得即使小到極微——原子電子總之最小的物體都不能離因緣而存在如沒有通過特定的生理組織(根)習以成性的心理關係我們是不可能規定其體(特性)用而稱之為什麼的2.」,不但心與心所相應的複雜的綜活動還要有根與境為緣如根損壞了境相不現前那心識就不可能現前一念心識的內容受著以前習以成性的絕大影響所以就是這一念的心識也沒有自性可得3.」,以前五根——身來說沒有可以獨存而營為其作用的如眼根有能見的作用但如大量失血有關的神經受傷(還有入定等)眼就會不起作用進一步說眼根是什麼呢眼只是肉團肉團內的淨色(近於視神經末稍)這都是複合體如分析推求到最細的一點那任何一點都不能獨立而有能見的作用那眼的自性是什麼呢所以現實世界的一切一切只是因緣關係的存在在因緣關係的特定情形下形成時空中的存在

等五蘊或眼等十八界等佛說是因緣所生法」。經上說空相應緣起[A21]依中觀者說這是沒有自性的與空相應的緣起法依因緣而有以沒有孤立的獨存(一)性依因緣而起滅變異所以沒有永恆的不變異(常)非一(也就不是異)非常(也就不是斷)的因緣有是非實有(也就非實無)性的這樣的因緣生法從沒有自性說名為空是勝義空順於勝義的(現證的勝義是不能安立的)雖然空無自性而緣起法相卻在因緣關係下顯這是唯名唯表唯假施設的世俗有古人簡略的稱為畢竟空而宛然有宛然有而畢竟空如幻陽燄一樣說是真實的嗎深求起來卻沒有一些真實性可得說沒有嗎卻是可見可聞分明顯現在世間施設中因果分絲毫不亂所以空而不礙因緣有有而不礙自性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進一步說正因為是因緣有的所以是性空的如不是因緣有也就不是性空了反之因為一切性空所以才依因緣而有如不是性空是實有自性的那就是實有性是一是常也不會待因緣而有了這樣不但依因緣有而顯示性空也就依空義而能成立一切法這樣的因緣有與無自性空相依相成相即而無礙如有而不是空的就是實(執)有空而不能有的就是撥無因果現實的邪空遠離這樣的二邊妄執空有無礙才是中道的正觀然而在眾生——人類的心目中一切是那樣的真實呈現於人類心目中的真實性(自性)是錯亂的為這樣的錯亂相所誑惑因而起種種執生種種煩惱造種種業受種種生死流轉而無法解脫唯有依因緣的觀照中深求自性有不可得(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廓破實自性的錯亂妄執現證絕諸戲論畢竟空」——一切法空性而得生死的解脫(度一切苦厄在信解聞思時就以即色即空的空有無礙為正見所以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土熟生[A22]不厭生死不樂涅槃成就大乘菩薩的正道

繼中觀者而興起的唯識者從因緣生法來顯示空義說一切法空而重視因果以空勝解成立不著生死不住涅槃的大乘道都與中觀者相同在印度佛教這二大流始終保持了釋迦佛法的根本立場——緣起中道論(非形而上學)的立場但由於傳承而來的思想方式的不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解說與中觀者不合唯識者解為二實無自性的妄所執性——遍計所執是空的空是沒有自體的意思實有自體的真實理性——圓成實性是從修空所顯的從空所顯所以稱之為空其實是空所顯性」,空性是有的也分為二妄所執性的假有」,但由名相假立所顯這就是遍計所執性緣生性的自相有」——依他起性對勝義圓成實性說這是世俗有非實有的對遍計所執性的假相安立這是自相安立是有而且可稱為勝義有的遍計所執的有(無體隨情假)是空的依他起性的有(有體施設假)是不空的非有不可的如說是空那就是惡取空了就在這點上形成了空有之爭」。

二宗的解說不同源於思想方式而表現於空與有的含義不同妄所執性是空的這是彼此相同的圓成實(空)性中觀者也說是假名說真勝義是不可安立的是無所謂空不空有不有的但不可安立與空義相順所以不妨稱之為空。「」,含有離執與顯理二義所以是即破而顯唯識者以為性是無所謂空不空有不有的但不能說沒有(唯識者是以空為沒有的)那麼離執寄詮」,應該說是有了但二宗的論諍焦點還在依他起性——因緣生法的可空不可空中觀者以為因緣生法是有的但這是如幻如化的有是有錯亂性的是似有而現為實有舉例(以易解空喻難解空)說陽燄的遠望如水並非妄執而是在因緣關係中確有水相顯現的這水相不能說不是空的一切因緣生法如色等五蘊現為實有——「自性相」,並非妄執而是引起妄執的所以稱為虛誑」。這樣的有不能說不是空的但說空並非說什麼都沒有而只是沒有自性」,是不礙有相顯現的這樣就成立了即有即空的理論(為中國玄學化的佛教所應用)唯識者以為依他起是依相用而立法因果是各各差別的什麼樣的種子就生什麼樣的現行稱為別自性緣起」。這樣的有相顯現有因果性不能說是空的二宗的主要差別歸結到因緣生法的現有自相可空或者不可空唯識者以為這是有而不是空的所以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經文解說為約遍計所執(的色等)性說如於繩見蛇這種蛇的意解是空而沒有自性的如約依他起性——因緣生法說是不能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然更不能約圓成實(空)性說圓成實是無為不生滅法怎麼可以相即呢約依他起——色等與圓成實空性只能色不異(離義)空空不異色正如辯中邊論所說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A23]以表示性相——空(性)有的不相離異所以切實的說唯識者對於性相空有(如色與空)長處在分別精嚴而空有無礙的正觀不能不讓中觀者一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只是理論的而是修證的方法問題般若的照見五蘊皆空」,是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無礙的正觀為方便契入諸法空相約方法說是觀是空觀——未成就名為空(三昧唯識宗名加行無分別智)[A24]因空觀的修習深入到契會實相——成就名為菩提(唯識宗又稱為根本無分別智)論方法是觀雖依止起觀修到止觀雙運而觀不是止等到成就功德般若與禪定相應定慧平等而般若波羅蜜並不就是禪定波羅蜜多說到觀觀是尋思抉擇思擇一切法無自性空或思擇名義無實而入唯識無義的正觀般若是由觀的修習而引發的中道正觀(無分別觀)與修止不同與直下無分別而得的無分別定也根本不同與部分類似的定境都不可同日而語何況是幻境更何況是咒力藥力所起身心的類似超常經驗呢以藥力所引起的某種超常經驗解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固然是不倫不類專在學派的理論上表揚一下對於即色即空的經義也還有一段距離呢

民國五七年撰。CBETA 按: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如下資訊:

參見《印順導師著作總目.序》第 29 頁(正聞出版社編,竹北:正聞出版社,2008 年,重版一刷;初版發行於 2000 年)。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1(CBETA, T08, no. 251, p. 848, c7-8)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1(CBETA, T08, no. 251, p. 848, c8-1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1(CBETA, T08, no. 251, p. 848, c10-1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1(CBETA, T08, no. 251, p. 848, c7-8) (1)《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1(CBETA, T08, no. 252, p. 849, a21);(2)《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1(CBETA, T08, no. 254, p. 850, a14);(3)《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卷1(CBETA, T08, no. 257, p. 852, b13)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1(CBETA, T08, no. 255, p. 850, c3-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1(CBETA, T08, no. 254, p. 850, a23)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1(CBETA, T08, no. 255, p. 850, c6)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1(CBETA, T08, no. 252, p. 849, a28)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1(CBETA, T08, no. 254, p. 850, a20-2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2 奉鉢品〉(CBETA, T08, no. 223, p. 221, b29-c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2 奉鉢品〉(CBETA, T08, no. 223, p. 221, c1-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2 奉鉢品〉(CBETA, T08, no. 223, p. 221, c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402〈3 觀照品〉(CBETA, T07, no. 220, p. 11, c2-4)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402〈3 觀照品〉(CBETA, T07, no. 220, p. 11, c4-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402〈3 觀照品〉(CBETA, T07, no. 220, p. 11, c10) 《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CBETA, T30, no. 1564, p. 33, b17-1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8〈4 轉生品〉:「慧眼,於一切法非見非不見、非聞非不聞、非覺非不覺、非識非不識。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得淨慧眼」(CBETA, T05, no. 220, p. 43, b25-27)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CBETA, T08, no. 235, p. 749, a24-25) 《雜阿含經》卷12(CBETA, T02, no. 99, p. 83, c5) (1)《大智度論》卷71〈51 譬喻品〉:「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將至畢竟空中。方便將出畢竟空。」(CBETA, T25, no. 1509, p. 556, b26-27);(2)《淨名玄論》卷4:「般若將入畢竟空。無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化人。」(CBETA, T38, no. 1780, p. 882, a12-13) 《辯中邊論》卷1〈1 辯相品〉(CBETA, T31, no. 1600, p. 464, b17) 《大智度論》卷35〈2 報應品〉(CBETA, T25, no. 1509, p. 319, a12)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