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

第一節 般若經的部類

第一項 般若經部類的次第集成

般若波羅蜜(prajñāpāramitā[1]為六波羅蜜——六度之一在菩薩修學的菩提道中若波羅蜜有主導的地位所以般若波羅蜜是在一切大乘經的可說是大乘法門所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在大乘經中有特重般若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為中心而集成聖典這部分聖典也就取得了般若波羅蜜經的專稱成為大乘經中重要的一大類——「般若部」。般若經的部著實不少這些般若部類在佛教史上所見到的是在不斷的增多中從二部三部四部八部到(唐玄奘譯出的)十六部以後還有稱為般若經的傳譯出來大概的說般若經的集出是從大乘佛法興起一直到秘密大乘佛法傳布的時代當然最受人重視的般若經是屬於大乘佛法時代的尤其是代表初期大乘佛法(西元前一世紀中到西元二世紀末)的部分為了說明代表初期大乘的般若經所以敘述般若經在佛教史上次第增多的情形也就可以推定代表初期大乘的般若經

、「二部」:在中國佛教史上般若經的傳譯與傳說應該是從一部二部不過最初傳譯過來的時候只有這一部不知道還有其他的般若經也就沒有引起般若的部類問題般若經最早傳譯過來的是漢靈帝光和二年(西元一七九)譯出的道行般若經十卷三十章(品)或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2]到了魏甘露五年(西元二六〇年)已從傳說中知道有兩部般若經出三藏記集卷一三朱士行傳(大正五五九七上——)

士行嘗於洛陽講小品往往不通每歎此經大乘之要而譯理不盡誓志捐身遠迎大遂於魏甘露五年發迹雍州西渡流沙既至于闐果寫得正品梵書胡本九十章(品)六十萬餘言遣弟子不如檀晉言法饒凡十人送經胡本還洛陽。……送至陳留倉垣水南寺河南居士竺叔蘭善解方言譯出(為)放光經二十卷」。

朱士行在洛陽所講的小品」,就是道行般若經這部經古人評為道行頗有首尾隱古賢論之往往有滯[3]士行知道有廣本的般若經所以到于闐去訪求的等到晉元年(西元二九一年)竺叔蘭譯出了放光般若經[4]道行般若經相對古人就稱之為大品小品」。這二部有著共同的部分古人是相信從大品抄出小品如道安(西元三一二——三八五)道行經序佛泥曰後外國高士抄九十章為道行品[5]支道林(西元三一四——三六六)大小品對比要抄序先學共傳云佛去世後大品之中抄出小品[6]。「大品小品的名稱一直傳下來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或二十四)卷本稱為新大品經卷本稱為新小品經[7]。「小品」,也就是般若經的廣本與略本

、「三部」,「四部」:鳩摩羅什(Kumārajīva)來華的時代(西元四〇一——四一五頃中國佛教界知道了般若經有三部大智度論(西元四〇二——四〇五譯出)卷六(大正二五五二九中)

般若波羅蜜部黨經卷有多有少有上中下——光讚放光道行」。

智度論所說的般若經有上中下也就是光讚般若放光般若道行般智度論又說到如小品放光光讚等般若波羅蜜經卷章句有限有量般若波羅蜜義無量[8]這與上文所引的內容完全相合只是順序顛倒了一下光讚放光外的小品就是道行經譯的光讚現存十卷是殘本但古代有一傳說讚有五百卷此土零落唯有十卷[9]光讚五百卷說可能是十萬頌般若的古老傳說大智度論卷一〇〇(大正二五七五六上)

此中般若波羅蜜品有二萬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萬偈」。

十萬偈的般若經是三品中的上品大智度論是稱之為光讚大智度論般若經的注釋所依的經本——「二萬二千偈」,就是鳩摩羅什所譯的新大品經竺叔蘭所譯的放光般若竺法護所譯的光讚殘本都是三品中的中品三部般若是在二部——大品小品以外更多了一部十萬偈本龍樹(Nāgārjuna)造大智度論在西元三世紀初當時印度已有了三部般若經但傳說來中國已是五世紀初了不過如採取光讚五百卷那麼竺法護譯出光讚的時候(西元二八六)中國佛教界可能已聽說過三部般若

四部見於僧叡的小品經序(大正五三七上)

斯經正文凡有四種是佛異時適化廣略之說也其多者云有十萬偈少者六百偈此之大品乃是天竺之中品也隨宜之言復何必計其多少」!

僧叡本來是道安的弟子後來成為羅什的門人羅什譯新小品經七卷(現在分作十卷)是弘始十年(西元四〇八)僧叡為小品作序說到了般若經有四部就是在三部外加一部六百偈本吉藏的金剛般若疏卷一(大正三三八六中)

有人云當以金剛足前三部以為四也然金剛止有三百許偈叡公云少則六百偈故知未必用金剛足之」。

金剛般若也是羅什當時譯出的三部以外加金剛般若合成四部是極有可能的只是偈數少一些

、「八部」:北魏永平元年(西元五〇八)菩提留支(Bodhiruci)到中國來譯出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三卷這部論是世親(Vasubandhu)所造的留支又依據世親的論釋金剛仙論十卷金剛仙論八部般若」,也就是菩提留支傳說的般若部類卷一(大正二五七九八上)

八部般若以十種義釋對治十其第一部十萬偈(大品是)第二部二萬五千偈(放光是)第三部一萬八千偈(光讚是)第四部八千偈(道行是)第五部四千偈(小品是)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天王問是)第七部六百偈(文殊是)第八部三百偈(即此金剛般若是)」。

論文中的小字是後人所附加的是為了推定八部般若的實體而下的注說所以有關八部般若」,後人的傳說都相近而確指是什麼經金剛仙論所說智者金剛般若經疏所說[10]吉藏金剛般若疏所說[11]圓測解深密經疏所說[12]彼此的異說就相當多了其實,「八部般若的前七部偈頌多少與次第都與大般若經十六會中的前七會相合八部三百偈的是十六會中能斷金剛分第九八部般若比對大般若經的前十會缺第八那伽室利分」、第十理趣般若分」。「理趣般若分秘密大乘有關在西元六世紀初大概還沒有成立。「那伽室利分與舊譯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相當但舊譯沒有稱為般若經古人也沒有看作般若部類這部經而被編為般若部類在印度也許是以後的

、「十六會」:唐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玄奘從印度回國顯慶五年(西元六六〇開始翻譯般若波羅多經——大般若經全部梵本二十萬頌分十六會譯成六百卷內容如下

初會十萬頌四百卷新譯
二會二萬五千頌七八卷重譯
三會一萬八千頌五九卷新譯
四會八千頌一八卷
五會四千頌一〇卷
六會二千五百頌八卷最勝天王分重譯
七會八百頌二卷曼殊室利分重譯
八會四百頌一卷那伽室利分重譯
九會三百頌一卷能斷金剛分重譯
十會三百頌一卷般若理趣分新譯
十一會二千頌五卷布施波羅多分新譯
十二會二千頌五卷淨戒波羅多分新譯
十三會四百頌一卷安忍波羅多分新譯
十四會四百頌一卷精進波羅多分新譯
十五會八百頌二卷靜慮波羅多分新譯
十六會二千五百頌八卷般若波羅多分新譯

玄奘所譯的大般若經十六會可以分為三大類前五分是第一類前三分雖廣略懸殊然內容都與古說的大品相同四分與五分是古說的小品這二類文段與內容有共同的部分是同一原本的分化中(六——一〇)五分為第二類這是彼此不同的五部經玄奘以前曾譯出前四部(六——九)只有般若理趣分是新譯這部與秘密大乘有關般若理趣分」,過去雖沒有傳譯以後卻不斷的傳譯出來經典的集出有時代的前後是最可以證明的了後六分為第三類這是從般若法門的立場將六波羅蜜多分別的集出來

傳說於中國的般若部類是從(一部)二部三部四部八部到十六部表示了般若在不斷的發展中如從中國譯經史上去看首先是略本廣本然後是濡首般若剛般若文殊般若勝天王般若到唐代才譯出理趣般若反映了印度般若傳出的次第

第二項 現存的般若部類

般若經傳布而被保存下來的主要是華文譯本還有藏文譯本及部分梵本略加敘述以為論究初期大乘中般若經成立與發展的依據

、「下品般若(依大智度論三部說稱為下中上這是中國古代所傳的現存的華文譯本共有七部

1.道行般若經十卷後漢支(婁迦)讖譯
2.大明度經六卷吳支謙譯
3.摩訶般若波羅蜜鈔經五卷前秦曇摩蜱共竺佛念譯
4.小品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十卷後秦鳩摩羅什譯
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四分十八卷唐玄奘譯
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分十卷唐玄奘譯
7.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十五卷宋施護譯

下品類七部中1.道行般若經漢靈帝光和二年(西元一七九)譯出是華文中最古譯出的般若經然現存經錄最早的出三藏記集存有矛盾的記載在支讖(Lokakṣema譯的十卷本外又說竺朔佛在靈帝時譯出的道行經一卷道安為之序注[1]這是支讖的為十卷本竺朔佛(或作竺佛朔)的為一卷本然道安的道行經序外國高士抄(大品)九十章為道行品靈之世朔佛齎詣京師譯為漢文道行經後記光和二年十月八日河南洛陽孟元士口受(原作天竺菩薩竺朔佛時傳言者——譯(者)月支菩薩支讖[2]似乎十卷本是二人的合譯道安為一卷的道行經序注」;現存支謙的大明度經道行品附有注說應該就是道安注但這是依據大明度經而作與支讖的十卷本不合現僅存十卷本一般作為支讖譯這部道行般若經以下簡稱為漢譯本」。

2.大明度經出三藏記集明度經四卷或云大明度無極經[3]這部經的譯經錄中有不少的異說[4]然音譯少文字又簡要與支謙譯的特性相合簡稱吳譯本」。

3.摩訶般若波羅蜜鈔經題作符秦天竺沙門曇摩蜱(Dharmapriya)共竺佛念譯譯出的經過出三藏記集卷八摩訶鉢羅若波羅蜜經抄序(大正五五五二中)

建元十八年正車師前部王名彌第來朝其國師字鳩摩羅跋提獻胡大品一部四百二牒言二十千首盧首盧三十二字胡人數經法也即審數之凡十七千二百六十首盧二十七字都并五十五萬二千四百七十五字天竺沙門曇摩蜱執本佛護為譯對而撿之慧進筆受與放光光讚同者無所更出也其二經譯人所漏者隨其失處稱而正焉其義異不知孰是者輒併而兩存之往往為訓其下凡四卷其一紙二紙異者出別為一卷合五卷也」。

出三藏記集卷二新集經論錄(大正五五一〇中)

摩訶鉢羅若波羅蜜經抄五卷,……晉簡文帝時天竺沙門曇摩蜱執胡大品本竺佛念譯出」。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抄五卷譯者雖有佛護與竺佛念的異說但都是曇摩蜱執胡大品現存的摩訶般若波羅蜜鈔經內容是小品」,顯然與執胡大品說不合所以元釋教錄懷疑道安所說而說或恐尋之未審也[5]鳩摩羅跋提(Kumārabuddhi)所獻的梵本四百二牒凡十七千二百六十首盧殘二十七字道安說得那樣的精確是不可能錯誤的依道安的抄序」,這是抄出而不是全部翻譯曇摩蜱等依大品二萬頌的梵本對勘放光光讚如相同的就不再譯了如二經有漏失的就譯出來如文義不同而不能確定的兩存」——在舊譯以外再出新譯又往往加以注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並不是大品的全部翻譯而只是經抄」,也就是一則一則的校勘記」,所以只有四卷或五卷這部經抄」,早已佚失了現存而名為摩訶般若波羅蜜鈔經內容是」。隋法經等撰的眾經目錄竺法護曾譯出新道行經十卷一名新小品經或七卷[6]原始般若經之研究依鈴木博士說推定現存的摩訶般若波羅蜜鈔經為東晉竺法護所譯[7]現存的摩訶般若波羅蜜鈔經不但是小品而且還是殘本文字採用譯本的很多漢譯本來對比鈔經卷三清淨品卷四本無品中間缺少嘆品持品覺品照明品不可計品譬喻品分別品——七品在卷五釋提桓因品以下又缺了貢高品學品守行品強弱品累教品不可盡品隨品薩陀波崙品曇無竭品囑累品——十品共缺少十七品約五卷所以現存的鈔經五卷本可以確定的推為竺法護所譯不知為了什麼也許是五卷的關係竟被誤傳為曇摩蜱等所出的經抄」!現存的摩訶般若波羅蜜鈔經是竺法護所譯的以下簡稱晉譯本」。

4.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或作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卷是姚秦弘始十年(西元四〇八)鳩摩羅什(Kumārajīva)所譯的今簡稱為秦譯本」。

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四分(從五三八卷起五五五卷止)共十八卷

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分(從五五六卷起五六五卷止)共十卷這是唐玄奘所譯的大般若經小品相同的十六分中的第四與第五分今簡稱為唐譯四分本」、「唐譯五分本」。

7.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十五卷施護(Dānapāla)譯約譯出於宋太平興國七年(西元九八二)以後簡稱宋譯本」。

在這華文的七種譯本外屬於小品般若經的藏譯本也有兩部1.勝友(Jinamitra所譯的壹萬頌本Ḥphags-pa śes-rab-kyi-pha-rol-tu-phyin-pa khri-pa shes-bya-ba theg-pa chen-po-mdo2.釋迦軍(Śākyasena智成就(Jñānasiddhi)等所譯的八千頌本Ḥphags-pa śes-rab-kyi-pha-rol-tu-phyin-pa brgyad-stoṅ-pa梵本方面有尼泊爾所傳的八千頌本Aṣṭa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實數為八千一百九十頌[8]

如將華文譯本七部藏文譯本二部及梵文本一部而比對同異[9]那麼可以分為二類文的唐譯四分本」、「宋譯本梵文本為一類。「唐譯四分本」,二十九品如增入略去的常啼品法涌品囑累品共三十二品宋譯本梵文本相合。「漢譯本」、「吳譯本」、「晉譯本」、「秦譯本」,唐譯五分本」,雖品數略有參差而文義相近藏文本二譯從頌數來說似乎是唐譯四分本的不同譯出至元法寶勘同總錄以為藏譯的一萬頌本同於唐譯四分本」,八千頌本同於唐譯五分本[10]怕未必正確唐譯五分本」,譯成十卷不可能有八千頌的

、「中品般若」:屬於中品般若經華文譯出的共五部1.光讚般若波羅蜜出三藏記集卷七道安所作的合放光光讚略解序(大正五五四八上)

光讚護公執胡本聶承遠筆受。……寢逸涼土九十一年幾至泯滅乃達此邦也經既殘不具。……會慧常進行慧辯等將如天竺路經涼州寫而因焉展轉秦雍以晉泰元元年五月二十四日乃達襄陽」。

光讚般若經是竺法護於太康七年(西元二八六)譯出的但當時沒有流通幾乎佚失後來在涼州發見才抄寫送達襄陽付沙門道安不但已經過了九十一年而現存十卷二十七品(失去了三分之二)已是殘本這部殘本今簡稱為光讚本」。

2.放光般若波羅蜜經這是朱士行在于闐求來的譯成二十卷九十品傳譯的經過出三藏記集卷七放光經後記(大正五五四七下)

朱士行……西至于闐國寫得正品梵書胡本九十章六十萬餘言以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晉字法饒送經胡本至洛陽住三年復至許昌二年後至陳留界倉垣水南以元康元年五月十五日眾賢者共集議晉書正寫時執胡本者于闐沙門無叉羅優婆塞竺叔蘭口傳(譯)祝太玄周玄明共筆受。……至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寫都訖。……至太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沙門竺法寂來至倉垣水北寺求經本寫時撿取現品五部并胡本與竺叔蘭更共考校書寫永安元年四月二日訖」。

太康三年(西元二八二)經本送到了洛陽元康元年(西元二九一)才在倉垣水南寺譯到永安元年(西元三〇四)才校成定本梵本六十萬餘言」,約一萬九千頌今簡稱為放光本」。

3.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姚秦弘始五年(西元四〇三鳩摩羅什在長安逍遙園譯今作三十卷大智度論梵本為二萬二千頌今簡稱為大品本」。

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玄奘從顯慶五年起到龍朔三年(西元六六〇——六三)譯成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全部分十六分共六百卷其中第二分從四〇一卷起四七八卷止共七八卷今簡稱為唐譯二分本」。

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三分從四七九卷起五三七卷止共五九卷簡稱唐譯三分本」。

屬於中品類的藏文譯本也有二部1.Śes-rab-kyi-pha-rol-tu-phyin-pa stoṅ-phrag-ñi-śu-lṅa-pa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唐譯二分本相同[11]2.Ḥphags-pa śes-rab-kyi-pha-rol-tu-phyin-pa khri-brgyad-stoṅ-pa shes-bya-ba theg-pa chen-poḥi mdo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唐譯三分本相同[12]

屬於中品般若的梵本現存 Pañcaviṃśati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即二萬五千頌般若唐譯二分本相當

、「上品般若」:玄奘所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譯為四百卷就是傳說中的十萬頌貞元新定釋教目錄梵本實為十三萬二千六百頌[13]今簡稱唐譯初分本」。藏文所譯的十萬頌般若題為Śes-rab-kyi-pha-rol-tu-phyin-pa stoṅ-phrag-brgya-ba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唐譯初分本相同[14]現存梵本的十萬頌般若Śata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八千頌般若梵本刊行者 R. Mitra 所見梵本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二萬六千九百六十八頌第二部分為三萬五千二百五十九頌第三部分為二萬四千八百頌第四部分為二萬六千六百五十頌四部分共有十一萬三千六百七十七頌[15]

、「金剛般若」:這是般若經流通最盛的一部譯為華文的共六部1.姚秦鳩摩羅什譯2.魏菩提留支(Bodhiruci)於永平二年(西元五〇九)譯3.陳真諦(Paramārtha)於壬午年(西元五六二)譯這三部都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各一卷4.隋達磨笈多Dharmagupta)於開皇十年(西元五九〇)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一卷5.唐玄奘於貞觀二十二年(西元六四八)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多經一卷編入大般若經五七七卷即第九分能斷金剛分6.唐(武后時)長安三年(西元七〇三)義淨於西明寺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漢譯本而外有西藏譯本其中德格版與菩提留支尤其是真諦的譯本相合而北京版所收的卻與達摩笈多尤其是玄奘譯本相近本經也存有梵本斯坦因(A. Stein)在燉煌千佛洞發見有于闐譯本[16]漢譯本而論菩提留支譯本真諦譯本達磨笈多譯本玄奘譯本義淨譯本——五部都屬於瑜伽系所傳與無著Asaṅga世親(Vasubandhu)的金剛經論釋有關

、「那伽室利般若」:唐譯大般若經卷五七六第八那伽室利分一卷在中國譯經史上這部經的譯出很早出三藏記集卷四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大正五五二一下)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二卷(一名決了諸法如幻化三昧經)」。

失譯而未見經文又有濡首菩薩經二卷」,疑即是濡首菩薩分衛經[17]這部只聽說經名而沒有見到經文的僧祐推斷為就是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隋法經的眾經目錄只有一本,「宋沙門釋翔公於南海譯[18]歷代三寶紀卻分作二部一部是後漢嚴佛調譯[19]一部是宋世不顯年未詳何帝譯群錄直注云沙門翔公於南海郡出[20]歷代三寶紀的二部說當然不足信傳為宋代的翔公譯也未必可信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的譯語來說雖相當的流暢明白但譯如是我聞為聞如是」,文殊師利為濡首」,緊那羅為真陀羅」,無生法忍為無所從生法樂之忍有晉代(羅什以前)譯品的特不可能是宋譯也許因為這樣歷代三寶紀才有嚴佛調譯的臆說這是東晉近於羅什時代的失譯」。在古代這部經是沒有作為般若部這是初期的大乘經思想近於般若而並非以般若為主題的在菩提留支傳說八部般若時代這部經還沒有被編入大般若經系統

、「文殊般若」:本經的華文譯本有三1.梁天監五年(西元五〇六曼陀羅仙(Mandra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或作文殊般若波羅蜜經二卷2.梁僧伽婆羅(Saṃghavarman)譯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僧伽婆羅起初參預曼陀羅仙的譯場在曼陀羅仙去世後又依據曼陀羅仙的梵本再為譯出3.唐玄奘譯大般若波多經(卷五七四五七五)第七分——曼殊室利分曼陀羅仙本初文無十重光後文有一行三昧僧伽婆羅本初文有十重光後文無一行三昧[21]玄奘譯本與曼陀羅仙本相合曼陀羅仙的譯本被編入大寶積經第四六會這部經也有藏譯本與梵本。「殊般若是以般若波羅蜜為主題成為一部獨立的經典但特別重視眾生界」、「我界、「如來界」、「佛界」、「法界」、「不思議界」,流露了後期大乘佛法的特色不過還在演進過程中沒有到達如來藏(或如來界、「佛性(佛界)說的階段

、「勝天王般若」:「天王問般若」,菩提留支所傳的八部般若」,已經說到到了陳天嘉六年(西元五六五)月婆首那(Upaśūnya)才譯為華文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部經的梵本是于闐沙門求那跋陀(Guṇabhadra在梁太清二年(西元五四八)帶到建業來的[22]全部十六品分為七卷勝天王般若與唐玄奘所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第六分相當唐譯為八卷(五六六卷起五七三卷止)十七品[23]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與兩部經有關可說是兩部經(與另一部經)的輯集所成這兩部就是寶雲經無上依經寶雲經先後共有四譯1.寶雲經七卷梁天監二年後(西元五〇三——曼陀羅仙譯2.大乘寶雲經七卷梁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24]3.寶雨經十卷唐達磨流支(Dharmaruci)譯[25]4.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十卷趙宋施護等譯這四部是同本異譯經中說到除蓋障菩薩從東方世界來提出了一百零幾個問題云何菩薩具足於施云何菩薩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對每一問題都以十法來解答體裁與華嚴經相近末了諸天讚歎供養敘述伽耶山神長壽(或不死)天女事最後讚歎結勸受持其中不同的是大乘寶雲經缺少了長壽天女一段反多了寶積品寶積品的內容古寶積經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相同這是將古寶積經為品而附在這部經的末後寶雨經在佛從頂上放光後入月光天子事佛預記說汝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摩訶支那國位居阿鞞跋致實是菩薩故現女身為自在主(王)經於多歲正法治化[26]譯經者是武則天皇帝大周長壽二年女王授本來是南印度[27]譯者適逢女主稱帝也就編在寶雨經從南印度轉化為東北的大中國了再說無上依經二卷是梁真諦紹泰三年(西元五五七)譯出的全經分七品量功德品如來界品菩提品如來功德品如來事品讚歎品累品校量功德品第一本來是一部獨立的經典與失譯的未曾有經玄奘譯的希有經為同本異譯內容為稱讚供養佛舍利造塔的功德佛的舍利也稱為佛馱都」、如來馱都」。馱都(dhātu譯為界所以佛舍利是被稱為佛界如來界也就因為這樣從佛舍利的如來界」,說到與如來藏同意義的如來界」。無上依經如來界品說如來界(在眾生位)也名眾生界的體性菩提品說明依如來界修行而得菩提說佛果的種種功德依佛功德而起種種的業用如來界品如來事(業)品對如來藏說作了系統的有條理的敘述

寶雲經無上依經來比對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十六品)內容的相同是這樣的1.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通達品先序說東方離障菩薩(即除蓋障菩薩)等十方菩薩來集次答依般若而修的十波羅蜜2.顯相品如地能作法師善巧說法」。3.法界品先答通達法界」、「遠離眾相」,知邪正路」。遠離眾相勝天王般若多了一段時眾得益」。4.念處品心正不亂」,如來威神之力上來四品寶雲經相合[28]5.法性品從品初到行般若波羅蜜通達如是甚深法[29]無上依經如來界品相合如說[30]

在諸眾生陰界入中無始相續所不能染法性體淨一切心識不能緣起諸餘覺觀不能分邪念思惟亦不能緣法離邪念無明不起是故不從十二緣生名為無相則非作法無生無滅無邊無盡自相常住」。

一切眾生有陰界入勝相種類內外所現無始時節相續流來法爾所得至明妙善此處若心意識不能緣起覺觀分別不能緣起不正思惟不能緣起若與不正思惟相離是法不起無明若不起無明是法非十二有分起緣若非十二有分起緣是法無相若無相者是法非所作無生無滅無減無盡是常是恒是寂是住」。

法性品後段通達世諦」,修如是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31]又是雲經中的解答問題接著諸天讚歎供養到讚歎受持——法性品終了也都與寶雲經相合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6.平等品7.現相品8.無所得品9.證勸品10.述德品11.現化品12.陀羅尼品13.勸誡品——八品是輯集另一部大乘經文中提到了舍利弗須真胝天子善思惟童子文殊師利等在現存的漢譯大乘經中該是可以比對出來的14.二行品這又是無上依經無上依經菩提品十義二行品五者作事六者相攝七者行處八者常住九者不共十者不可思惟部分如來功德品的大部分相當(八十種好止)15.讚歎品讚歎的偈頌無上依經讚歎品相合16.付囑品受持此修多羅有十種法無上依經囑累品相合從上來的比對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是纂集了寶雲經無上依經及另一部大乘經而成的屬於後期大乘明白可見

、「理趣般若」:般若理趣有關的經典有好幾部古人或說是同本或說是別本[32]其實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1.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七八)第十般若理趣分2.唐菩提流志(Bodhiruci)於長壽二年(西元六九三)譯實相般若波羅蜜一卷3.唐不空(西元七六三——七七一)譯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耶經貞元錄般若理趣釋[33]這三部大同惟玄奘譯末後多神咒三種而菩提流志與不空所譯的在每段都附有字義」。第二類是4.唐金剛智(Vajrabodhi)譯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一卷5.趙宋施護(西元九八二——)譯徧照般若波羅蜜經一卷這二部大體與大般若經理趣分相同但後段又多說了二十五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理趣秘密法門」,也就是二十五種真言第三類是6.趙宋法賢(西元——一〇〇一)譯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七卷二十五分從初分到十四分初圓證此大樂金剛不空三昧根本一切如來般若波羅蜜多法門[34]大體與唐譯理趣分相合不過在每一分段入了入曼陀羅法儀」。從此以下都是金剛手宣說的種種修持法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是屬於秘密大乘如說大樂金剛不空神謂大貪等最勝成令大菩薩大樂最勝成就大樂最勝成就令大菩薩一切如來大覺最勝成就[35]這不是明顯的從大貪得大樂從大樂而成佛嗎應用般若經而建立大樂為根本的秘密乘依此而作實際修持經第二類到達第三類的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法門

六分波羅蜜多玄奘所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從十一到十六分布施波羅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六波羅蜜多分別的集成六部布施分五卷淨戒分五卷安忍分一卷精進分一卷靜慮分二卷般若分八卷六部共二二卷(五七九卷起六〇〇卷止)六分中的般若波羅蜜多有藏文譯本也有梵文本[36]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分在印度曾受到重視如唐波羅頗迦羅蜜多羅(Prabhākaramitra在貞觀六年(西元六三二)譯出的般若燈論是清辯Bhāvaviveka)所著的中觀釋論在這部論中每品末都引經以證明論義幾乎每品都引佛為極勇猛菩薩說就是出於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分

一〇、「般若心經」:般若經這是民間傳誦最盛的短篇譯為華文的也最多在存有七種1.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呪經推定為姚秦鳩摩羅什(西元四〇一——)譯2.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玄奘於貞觀二三年(西元六四四)譯3.普遍智藏般若波羅多心唐開元二六年(西元七三八)法月(Dharmacandra)譯4.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貞元六年(西元七九〇)般若(Prajñā)等譯5.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大中一三年(西元八五九)智慧輪(Prajñācakra)譯6.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大中年間(西元八四——八五九)法成譯這是近代從燉煌石室所發見的7.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太宗時(西元九八二——)施護譯此外也有藏文譯本與梵本中國並傳有玄奘直譯梵音的般若心經

華文的不同譯本主體都是相近的羅什與玄奘的譯本沒有序與流通但西元八世紀以下的譯本都具備了序流通——三分般若智慧輪法成施護譯本序與流通都相同惟有法月譯本的序分多了觀自在菩薩請說一節古人以為這部經出大品經[37]其實這部經以中品般若的經文為核心而附合於世俗信仰的舍利弗!……無智亦無得出於大品本習應品[38]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呪無上明呪無等等明呪出於大品本勸持品[39]中品般若經文為核心觀世音菩薩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以貫通觀音菩薩救濟苦難的信仰。「大明呪般若經是讚歎般若力用的在就即說呪曰」。這是在中品般若成立以後適應世俗轉化般若而與世俗神秘仰信合流的經典

一一其他部類被編入般若部還有幾種

1.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西元五世紀初流傳於中國傳說為羅什所譯是可疑的[40]唐永泰元年(西元七六五)不空(Amoghavajra)譯出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卷文義相近只是多了護國消災的陀羅尼呪[41]

2.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短篇宋施護(西元九八二——)譯前分是中品般若」,告舍利弗(Śāriputra菩薩應當修習般若波羅蜜的一部分後分應當斷除十種疑惑[42]是瑜伽學者對般若法門的扼要解說

3.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經短篇宋施護(西元九八二——)譯略攝中品般若」「般若廣說三乘法門的大義

4.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惟淨(西元一〇〇九——一〇二一)譯經上說三性」:色無性假性實性受想行識無性假性實性[43]卷一(大正八五五)

若有人言如佛所說色(等)無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作是說者彼於一切法即無和合亦無樂欲隨其言說作是知解我說彼是外中之外愚夫異生邪見分位」。

依這部經說如照著佛說的話以為色等無自性不生不滅那就是外中之外愚夫異生邪見分位一定要說色等法是有的才能於彼色中有斷有知於大樂行而能隨轉[44]這不但隨順有宗的見解而更是引入秘密乘的大樂行」。

5.宋天息災(西元九八二——)譯的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6.天息災譯的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7.施護譯的帝釋般若波羅蜜多經這三部都是短篇都含有秘密真言那個時代印度佛教都受到秘密大乘的影響了

上面所敘述的十一大類中代表初期大乘法的下品」、「中品」、「上品」,斷金剛分本論將依此初期大乘的般若經來論究初期大乘法門的主流

第二節 原始般若

第一項 原始般若的論定

從上節的敘述中可見古傳的二部——「小品大品」,三部——「上品」、「中品、「下品」,與玄奘所譯大般若波羅多經的前五分相當占全經的百分之九四實為若經的主要部分大般若經的前五分(也就是古傳的三部或二部)從十萬頌到四千頌文字的廣略距離是相當遠的然在內容上彼此卻有一部分是共同的共同的一致部分在論般若經的集出過程推定般若經的原始部分都是值得重視的二部三部五分間到底那些是存有共同部分現在依中品般若放光本」,「下品般若漢譯本」,對比如下

    放光本         漢譯本
   ┌───────┐
   │放光品第一│
   │      │
   │      │
   │舌相品第八│
   └───────┘
    行品第九─────┐
              │
              │
    僧那僧涅品第一八 │
   ┌──────────┐│
   │問摩訶衍品第一九││
   │陀隣尼品第二〇 │├──道行品第一
   │治地品第二一  ││
   └──────────┘│
    問出衍品第二二  │
              │
              │
    問觀品第二七───┘
    無住品第二八──────難問品第二
                   
                   
    無盡品第六八──────不可盡品第二六
                 ┌───────┐
                 │隨品第二七│
                 └───────┘
   ┌──────────┐
   │六度相攝品第六九│
   │         │
   │         │
   │諸法妙化品第八七│
   └──────────┘
    薩陀波倫品第八八────薩陀波倫菩薩品第二八
                   
                   
    囑累品第九〇──────囑累品第三〇

中品般若放光本全經可分為三部分:「前分」、「中分」、「後分」。「中(間部)分」,行品第九無盡品第六八共六〇品占全經的三分之二這部漢譯本的前二六品相當(廣與略不同)僅在論到大乘,「中品般若多了問摩訶衍品陀隣尼品治地品——三品這一部分中品般若下品般若可以對同的部分。「前分」,放光品第一舌相品第八共八品下品般若所沒有的。「中品般若的後分六度相攝品第六九諸法妙化品第八七共一九品後分的主要部分也是下品般若所沒有的反之,「下品般若隨品二七,「中品般若也沒有。「中品般若末後的三品是舉薩陀波倫(Sadāprarudita)求學般若的故事為勸發求學般若的範例勸學與末後囑累流通部分漢譯本的後三品相合但不是般若法門的主體部分在這兩類經本的比對中二本所共同的可作為般若經本部分的中(間部)分」。

般若經上品」、「中品」、「下品」。依唐譯大般若波羅多經,「中品有二本,「下品也分二本到底彼此關係是怎樣的呢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釋(大正二五九〇二中)

今此但說八千頌者為彼聽者最勝意樂所宜聞故是故頌略。……非般若波羅蜜多法中義有差別但為軟中上品所有根性隨欲攝受是故世尊由此因故少略說此(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經上品」、「中品下品」,偈頌的增多或減少都是世尊為了適應聽眾的根性這樣,「上品」、「中品」、「下品」,大般若經的前五分都是佛應機所作不同的宣說在中國如圓測的大般若經第二分序說疑繁而誨自廣悟初而訪逾篤所以重指鷲阿再扣龍象[1]第四分序說恐野馬之情未戢故靈鷲之談復敞[2]。「」、「、「」,都表示了說而再說。「上品」、「中品」、「下品」,大般若經的前五分都是佛的說而又說這是古代最一般的解說

中國古代有一項傳說,「下品(古稱小品)是從中品(古稱大品)抄略(節錄)出來的出三藏記集卷七道安的道行經序(大正五五四七中)

佛泥曰後外國高士抄(大品)九十章為道行品。……然經既抄撮合成章指,……頗有首尾隱者古賢論之往往有滯。……假無放光(大品何由解斯經乎」!

支道林所作的大小品對比要抄序也說蓋聞出小品者道士也。……嘗聞先學共傳云佛去世後從大品之中抄出小品[3]。「高士」、「道士」,都指出家的比丘。「小品不是佛的再說而是後人從大品中抄出來的抄出時多少變化而自成部類所以道安也就直稱之為外國高明者撰也[4]。「小品大品中抄出的傳說可能是比較二本而得的結論漢譯本」「頗有首尾隱者」,經文的起承段落有些不分明大品卻沒有這種首尾落不明的情形所以道安說假無放光何由解斯經乎道安是推重大品支道林對比了大品小品」,發見了種種不同出三藏記集卷八大小品對比要抄序(大正五五五六上——)

或小品之所具大品所不載大品之所備小品之所闕」。

小品引宗時有諸異或辭倒事同而不乖旨歸或取其初要廢其後致或筌次事宗倒其首尾或散在群品略撮玄要」。

支道林是主張教非一途應物無方,「大品小品」,都有獨到的適應性然而小品到底是依據大品而抄出來的所以說先哲出經以胡為本小品雖抄以大為推胡可以明理徵大可以驗小[5]也就因此對那些未見大品而欲寄懷小品率意造的中國學者給以批評這是與道安一樣要依據大品來通釋小品可說是從大品抄出小品的必然結論

近代日本的部分學者繼承了從大品抄出小品的傳說作更細密的研究更擴充而論到大般若經的前五分如渡邊海旭的大般若經概觀干潟龍祥的般若經之諸問題鹽見徹堂的關於般若經之原形以為先抄出小品的初品其次抄出以下的各品並推究先在經典是與小品初品相當的大品本三假品無生品部分[6]凡繼承從大品抄出小品小品的法數簡略首尾不分明為了書寫流傳不方便而抄小品等理由大抵與支道林所說的相近

近代研究而可為一般學者所容認的應該是先有小品而後擴展為大品日本椎尾辨匡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解題佛教經典概說以為由大般若經的第四分——「」,漸次增廣為大品」。第六分以下金剛般若分大品同時最遲的是般若理趣分鈴木忠宗的關於般若經之原形也以為先有小品」,並推論為近於唐譯第五分[7]梶芳光運的原始般若經之研究以廣泛的比較而推定小品為在先的並考定般若經的發展體系為[8]

   原始般若經→道行經系統→放光經系統→初會系統
         文殊問般若經─────→第八會
         金剛般若經──────→第九會

在二部三部五分中推定為原始般若道行般若——「下品」;道行般若放光般若——「中品」;更從放光般若而發展為初會般若——「上品」。這一般若經的發展過程我完全同意這一明確的論定

下品中推究出原始般若」,對般若法門特質的理解發展的趨向是非常必要的椎尾辨匡以為須菩提品最古」,鹽見徹堂也說先抄出小品的初品以這部分的大品為先在經典[9]梶芳光運列舉各本道行經道行品(及各本與之相當)的一部分——佛在羅閱祇佛讚須菩提菩薩作是學為學般若波羅蜜也原始般若經[10]所說雖有些出入但從道行品(或與之相當的大品)去推求原始般若」,仍可說是一致的看法以下秦譯本小品)為代表參考其他經本而加以論述採用鳩摩羅什(Kumārajīva)譯本取其文字比較暢達些

第二項 原始的般若法門

說到原始般若法門當然是從現存的般若經——「下品般若中抉擇出來的但佛法的編集成經本決不能想像為一般的創作」。佛法是先有法門經展轉傳授然後編集出來法門的傳授是比經典的集出更早存在的原始般若來說這是深徹的體悟——般若的悟入無生這是開示悟入的教授初學者是不容易信解持行的在少數利根佛弟子的展轉傳授中當時流行的菩薩思想中被確認為菩薩的般若波羅蜜不會再退轉(不退二乘)的法門法門的傳授是不限於一人的經過多方面的傳授持行到編集出來那時可能已有大同小異的不同傳述集出者有將之綜合為一部的必要集出以後有疑難的附入些解說有關的法義也會增補進去文段也就漸漸的增廣起來這樣的綜合釋疑增補在文字的啣接上都可能留下些痕跡[1]再經過文字的潤飾才成為完整的經篇。「原始般若如此,「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也如此這也可說是經典集成的一般情形對於原始般若」,我也是從這樣的觀點去研考下品般若的初品現在依據秦譯本」,試為簡要的分段列舉出來分作高低排列以便明顯的看出原始般若的初形

(一)序文()

佛告須菩提為諸菩薩說所應成就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答舍利弗諸佛弟子敢有所說不違法相皆是佛力()

(二)須菩提白佛我不見不得菩薩不見不得般若波羅蜜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若聞此說不驚不怖是名教菩薩般若波羅蜜()

菩薩行般若時應如是學不念是菩薩心是心非心心相本淨不壞不分別若聞是說不驚不怖當知是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

(欲學聲聞辟支佛菩薩地者應學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菩薩所應學法[2]

(三)須菩提白佛我不得不見菩薩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不得菩薩法來去而與作字言是菩薩我則疑悔菩薩字無決定無住處是字無所有故若聞是不驚不怖知是菩薩住不退轉地住無所住()

菩薩行般若時不應色[3]中住若住色為作色行若行作法則不能受般若習般若具足般若波羅蜜不能成就薩婆若色無受想無受則非色般若亦無受如是行名諸法無受三昧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是三昧不可以相得,……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得解脫已於諸法中乃至涅槃亦無取無捨是名菩薩般若波羅蜜不受色等未具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終不中道而般涅槃()

菩薩行般若時應如是思惟若法不可得是般若波羅蜜耶思惟此而不驚不怖當知是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

答舍利弗是法皆離性相亦離如是學能成就薩婆若一切法無生無成故如是行者則近薩婆若()

(四)須菩提告舍利弗菩薩若行色行生色行滅色行壞色行空色行我行是行是行相是菩薩未善知方便若不行色乃至不行色空是名行般若波羅蜜不念行念不行行不行非行非不行是名行般若波羅蜜一切法無受故是名菩薩諸法無受三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行是三昧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行是三昧不念不分別是三昧當入今入已入是菩薩從諸佛得受三菩提記三昧不可示三昧性無所有故()

佛讚須菩提我說汝於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如我所說菩薩應如是學是名學般若波羅蜜()

(1)佛答舍利弗菩薩如是學於法實無所學不如凡夫所著菩薩如是學亦不學薩婆亦名學薩婆若成就薩婆若

(2)佛答須菩提菩薩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如幻人學()菩薩惡知識菩薩善知識()

菩薩()

摩訶薩()[4]

(五)須菩提白佛我不得過去未來現在世菩薩色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一切處菩薩不可得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

菩薩者但有名字如我畢竟不生一切法性亦如是此中何等是色不著不生色是菩薩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一切處菩薩不可得當教何法入般若波羅蜜()

菩薩但有名字如我畢竟不生法性亦如是此中何等是色不著不生諸法性如是是性亦不生不生亦不生我今當教不生法入般若波羅蜜耶離不生法不可得菩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聞此說不驚不怖當知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菩薩隨行般若時作是觀諸法即不受色何以故色無生無滅即非色無生無滅無二無別若說色即是無二法()

(六)須菩提答舍利弗我不欲菩薩有難行(於眾生生易想樂想父母想子想所想則能利益無量阿僧祇眾生)如我一切處種不可得於內外法應生如是想若菩薩以如是心行亦名難行()

菩薩實無生菩薩無生菩薩法亦無生薩婆若無生薩婆若法亦無生凡夫無生凡夫法亦無生我不欲令無生法有所得無生法不可得故()

諸法無生所言無生樂說亦無生()

舍利弗讚須菩提汝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隨所問皆能答故須菩提說隨所問能答是般若波羅蜜力若菩薩聞是說不疑不悔當知是菩薩行是行不離是念()

眾生無性故離故不可得故當知是念亦無性不可得我欲令菩薩以是念行般若波羅蜜()

依此下品般若」「初品的分段不難看出般若經的原形般若是體悟的修證法門不是義理的敘述或解說這是對般若的一項必要認識從(一)經序——通序去看,「秦譯本等大體與中品相合只是廣略的不同但古譯的漢譯本」、「吳譯本」,卻特別說到十五日說戒時[5]這是最古的譯本是值得重視的古代的佛教界在布薩說戒夜大眾集合論法」。中部滿月大經滿月小經都這樣說[6]

爾時布薩日十五滿月之夜世尊為比丘眾圍繞於空地坐」。

佛法是以修證為主的在這大眾集合問難中傳授下來也發揚起來般若經十五日說戒時大眾集合世尊命須菩提(Subhūti為菩薩說所應該修學成就的般若波羅蜜須菩提宣說容易引起疑問的由舍利弗(Śāriputra)發問須菩提答釋這是古代傳說須菩提說般若與古代的論法情形相合重視這一意義那麼在初品的四五段中間佛為舍利弗說為須菩提說——大段經文與序文的命須菩提說不合而且須菩提所說發的反詰的修證的而佛說部分卻是說明的因名定義的所以將佛說的大段除開其餘的文體與內容都可說一致這就是原始般若部分

須菩提是被稱讚為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無諍araṇya就是阿蘭若形跡說這是初期野處的阿蘭若行而不是近聚落住(與聚落住)的律儀行從實質說無諍行是遠離一切戲論遠離一切諍執的寂滅中阿含經卷四三拘樓瘦無諍經(大正七〇三下)

須菩提族姓子以無諍道於後知法如法」。

知法如真實須菩提說偈此行真實空捨此住止息[7]

無諍行經說是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戚的中道正行真實不虛妄與義相應的正行在所說隨國俗法莫是莫非說明了語言隨方俗的不定性不應固執而起諍論[8]若經須菩提說的般若不見菩薩不得菩薩亦不見不得般若波羅蜜[9]菩薩字無決定無住處所以者何是字無所有故[10]菩薩者但有名字[11]這與無諍行的名字不定顯然是有關係的三論玄義檢幽集卷五(大正七〇四五九中——)

真諦云此部執世出世法悉是假名故言一切法無有實體同是一名名即是說故言一說部」。

有關一說部(Ekavyāvahārika)的宗義吉藏法藏窺基都採用真諦(Paramārtha的傳說一說部的名義或以為不是這樣解說的一說部的宗義沒有更多的證明但西元六世紀真諦的時代印度的一說部是有這樣宗義的。「諸法但名無實」,與原始般若是相符的一被認為菩薩般若波羅蜜的教授可能與一說部有關

下品般若初品的三四段說到了大同小異的二種三昧」,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五三七下五三八上)

菩薩應如是學行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諸法無受三昧廣大無量無定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

是名行般若波羅蜜所以者何一切法無受故是名菩薩諸法無受三昧廣大無量無定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

秦譯本宋譯本」、「漢譯本」,二種三昧的譯語相同。「唐譯四分本」,分別於一切法無攝受定」,「於一切法無取執定」。在梵本中確有 sarvadharmāparigṛhīto samādhirsarvadharmānupādāno samādhir 的差別攝受取執(古譯也作)的意義是相近的經文三段說若住色中為作色行。……若行作法則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若色無受則非色……是名菩薩諸法無(攝)受三昧這是以不住一切法不攝受一切法名為諸法無受三昧四段說若行色……為行相。……菩薩不行色不行色生不行色滅不行色壞不行色空進一步說不念(我)行般若波羅蜜不念不行不念行不行亦不念非行非不行。……是名菩薩諸法無受(執取)三昧這是以不取著一切法相立名的這二種三昧」,實為同一教授的不同傳誦由集經者纂集在一起的並認為這都就是般若波羅蜜。「不住色(等五蘊)」,「不作行」,「不取著」,「不攝受」,是繼承原始佛法的是佛法固有的術語[12]但這樣的諸法無受三昧」,解說為菩薩修習相應了就不會退轉而墮入二乘所以這是不共二乘」,菩薩獨有的般若波羅蜜想說到的菩薩的般若波羅蜜就是諸法無受三昧」,但自般若法門興起後極力推重般若不再提起這受三昧從大乘經所見到的以三昧為經名以三昧為主題的經典是非常多的在部分的大乘三昧經中推重阿蘭若行甚至說非阿蘭若行不能成佛大乘三昧與阿蘭若行的關係很深般若法門也從阿蘭若行中來所以傳說為(無諍三昧第一)須菩提說般若等到大乘盛行乘三昧都傳為菩薩們所修習傳出了、「無受三昧」——般若波羅蜜是菩薩行不共二乘的但般若的宣說者是聲聞弟子須菩提須菩提自己說佛諸弟子敢有所說皆是佛力所以者何佛所說法於中學者能證諸法相證已有所言說皆與法相不相違背以法相力故[13]依須菩提所說佛弟子依佛所說法而修學是能證得諸法相證了以後能與法相不相違的所以說皆是佛力」,「以法相力故」。「佛力」,大智度論解說為我(弟子自稱)等雖有智慧眼不值佛法則無所見。……佛亦如是若不以智慧燈照我等者則無所[14]原始般若的佛力與一般的他力加持不同須菩提是自證而後隨順法相說的在三段的無受三昧並舉先尼(Śreṇika Parivrājaka)梵志的證入為例菩薩特有的般若波羅蜜似乎與聲聞弟子有共通的部分在二段的第三小節下也插入了勸三乘共學般若一般若波羅蜜到底是但教菩薩」,還是通教三乘」,成為教學上一個微妙的問題

佛命須菩提為菩薩說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沒有與菩薩們問答而只是對佛說須菩提所說的在聖典中是另成一格的須菩提並不說菩薩應該這樣修般若反而以否定懷疑的語句去表達所應學應成就的般若如說我不見菩薩不得菩薩亦不見不得般若波羅蜜當教何等般若波羅蜜()若法不可得是般若波羅蜜耶()如是一切處一切時一切種薩不可得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當教何法入般若波羅蜜我今當教不生法入般若波羅蜜耶?」()菩薩與般若都但有名言沒有實法所以沒有受教的人(菩薩)也沒有所教的法(般若)這似乎與佛唱反調而其實是能這樣了達的,「不驚不怖不沒不退」,正是菩薩所應修學成就的般若波羅蜜這樣的發明問答古人稱為以遮為顯」。又如所說的諸法無受三昧」,不應色中住();「不行色,「不念行不行等()不住一切不念一切(也不念是菩薩心()與佛化詵陀迦旃延(Sandha Kātyāyana)的真實禪」——不依一切而修禪相合[15]第五段中為例說一切法(自性)性也這樣法性不不生也不生這是不受(取)一切的不生不滅無二無別的無二法」。「無生」、「不二」,是絕對的超越差別生滅的第六段因舍利弗的疑難闡明不可取不可得中是無所謂難行與易行的菩薩薩婆若(佛)凡夫都是無生的一切無生就是說無生的語文也是無生的末了無性」、「」、「不可得」,說菩薩與眾生平等菩薩是應該這樣的行般若波羅蜜初品將佛為舍利弗說為須菩提說大段經文除開就顯出原始般若的一貫特徵從菩薩與般若開示無可教無可入不應住不應念引入無生的深悟

般若法門是繼承原始佛教而有所發展的在上面部派佛教分化與大乘說到次第見諦是漸入的先見苦諦——無常無我的。「一念見諦是頓入的直見滅諦——寂滅無相的。「部派佛教雖有漸入頓入的流派但在未見道以前總是先以無無我(或加不淨)為觀門起厭離心而向於滅厭離生死趣向寂滅厭離的情緒很濃厚初品第四段中菩薩不行色不行色生色滅不行色壞色空般若法門是不觀生滅無常及空的經上說不壞色故觀色無常……;不作如是觀者是名行相似般若波羅[16]。「不壞是不變異的意思般若法門是從色等如如不異——不生不滅去觀無常的[17]是淵源於原始佛教接近一心見諦」,而是少數深悟者直觀一切法不可得不生滅而悟入的

秦譯本初品有三處說到法相一詞如說[18]

能證諸法相證已有所言說皆與法相不相違背以法相力故」。

以得諸法實相故」。

諸法相爾」。

鳩摩羅什所譯的法相」、「法實相」,「唐譯本宋譯本」,諸法性」、「諸法實性」;「吳譯本法意」,原語為 dharmatā[19]。「以得諸法實相故」,「唐譯本以真法性為定量故[20]般若法門是以法性為準量的一切法性是這樣的所以不必從世俗所見的生滅著手而直接的從法性」——不生不滅無二無別無取無著而頓入這是少數利根深智者所能趣入的被認為菩薩的般若波羅蜜不共二乘因菩薩思想的流行而漸漸發揚起來

第三節 下品般若

第一項 般若的傳宏

般若經——三部(五分)的次第集成中由於原始般若的流通傳布首先編集成部的下品般若」,也就是中國舊傳的小品」。「下品般若漢譯本」,共三十品秦譯本為二十九品。「秦譯本見阿閦佛國品第二十五末後說說是法時諸比丘一切大會天人阿修羅皆大歡喜[1]這表示經文已經結束了。「漢譯本吳譯本」,雖沒有這幾句但研究起來這是下品般若古形的殘留如在見阿閦佛國品以前囑累品第二十四(古本是不分品的)而二十九品又是囑累品。「漢譯本沒有這幾句而也有二次的囑累秦譯本相同囑累了又囑累下品般若是毫無理由的原來中品般若囑累了以後再廣說菩薩的方便道」,然後又囑累而結束兩次囑累品般若是合理的所以下品般若」,起初是到此皆大歡喜而結束了後四品是受了品般若的影響而增補的現在先依前二十五品理解般若法門的發展與宏揚

原始般若是深徹悟入的法門一般人所難以接受了解的所以初品一再的說聞此說不驚不怖不沒不退不離般若波羅蜜行,「住不退轉地,「已從諸佛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這樣的深法是少數人所能得的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五四二下)

閻浮提少所人於佛得不壞信乃至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薩道者亦復轉少憍尸迦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中若一若二住阿毘跋致(不退轉)地」。

眾生多行菩提,……少有菩薩能得阿毘跋致記者[2]也是同一意義經上又說般若波羅蜜甚深難解難知以是義故我欲默然而不說法[3]這是以釋尊成佛不久不想說法的故事作為般若波羅蜜甚深的證明然而佛不想說法而終於說了佛法流傳開來修學者的根性不一鈍根淺智也來修學了同樣的,「原始般若的集成傳布起初是少數人事而終於普及起來般若法門繼承佛法智證的特質也就繼承了親近善友多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聞思修為方便所以不但要安住修習相應不離般若也要思惟觀察及聽聞受持恰好那時的聖典開始書寫流傳所以般若法門讚揚經卷的書寫供養經卷及布施經卷的功德(三)塔品(四)(五)舍利品充分表示了對於」——般若波羅蜜的尊重供養代替了」——舍利塔的尊重供養這是般若深悟法門所展開的通於淺易普及的方便這一方便法華經法師品所說的一樣[4]。「法師dharma-bhāṇaka與通俗教化音聲佛事的唄𠽋者bhāṇaka)有關。「唄𠽋者著重讀解說經法名為法師」。在大乘通俗教化中為在家出家者的通稱

善男子」、「善女人」,般若法門所攝化誘導的信受修行般若波羅蜜的一般大眾[5]甚深的般若波羅蜜法門」,要勸發一般人來信受實在是不容易的所以除了適應當時寫經的風氣以讀(背)誦書寫供養經卷為方便更廣說現世功德以適應一般的宗教要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五四二中)

般若波羅蜜是大無上善男子善女人學此不自念惡不念他惡不兩念惡學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薩婆若智能觀一切眾生心」。

呪術vidyā或譯為明呪」。般若波羅蜜有不思議的威力能成佛道度眾生而現世更有不橫死不恐怖沒有疾病不犯官非不受鬼神惡魔的嬈亂經中有誦持般若波羅能退外道惡魔的實驗[6]般若甚深法門的廣大流行是得力於消災免難等世俗宗教事儀的結合這些世俗悉檀阿含經大都表現為(一般宗教所崇敬的)梵天子們的讚護持或問答。「下品般若也是這樣帝釋(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是難問者[7]著重要的地位而諸天天子天女更不斷的出入於般若法會一再表示其讚歎與護持的真誠書寫供養有不思議的功德激發學習者的信心相反的對般若法門而不信的懷疑的誹毀的罪惡比五逆要重得多[8]過去世聽聞而捨去的今世也會聽聞而捨去[9]今世的信與不信問義或不問義疑悔或不疑不悔都由於過去世的慣習[10]所以應該聽聞、「信解不疑不悔不難」。以因果業報的觀念誘導善男子善女人的誠信修學

彌勒(Maitreya)菩薩是公認的未來佛彌勒成佛時也是說般若波羅蜜的彌勒是在淨土成佛的彌勒往昔行菩薩道時但以善權方便安樂之行得致無上正真之道善巧方便的安樂行就是懺悔隨喜迴向如說我悔一切過勸助(隨喜的舊譯)眾道德歸命禮諸佛令得無上慧[11]適應佛教界的彌勒信仰,「下品般若向品由彌勒菩薩說隨喜[12]彌勒所說的隨喜」,是無相的隨喜」,也就是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般若法門容攝了方便安樂行

以讀書寫供養經卷為方便隨喜功德而迴向佛道為方便適應一般社會大眾,「始般若從傳統佛教中出來急劇的發展起來下品般若集成時般若法門已流行於印度的北方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五五五上——)

如來滅後是般若波羅蜜當流布南方從南方流布西方從西方流布北方舍利弗法盛時無有滅相。……後五百歲時般若波羅蜜當廣流布北方」。

般若是興起於南方的後來流行於北方[13]是與事實相合的北方是烏仗那(Udyāna犍陀羅(Gandhāra)為主的罽賓區說到南方,「吳譯本釋氏國[14]阿育王傳南方有王名釋拘[15]南方的釋拘」,是賒迦族(Śaka)而建國於南方的以那私迦Nāsik)為首府佔有沿海地區鄔闍衍那(Ujjayinī)為首府的牧伯大莊嚴論經也稱之釋伽羅王[16]這一地區的佛教以分別說系(Vibhajyavāda)為主與案達羅(Andhra地方的大眾部系(Mahāsāṃghika呼吸相通。「原始般若是從南方教區中興起的等到下品般若的集成卻在北方那時北方的般若法門已大大的流行了上來下品般若所說看出甚深般若普及教化的情形

下品般若的經文用純粹的散文寫出散文的表示意義比偈頌要明確得多全經以五陰為觀境阿含經蘊相應相合佛是多依五陰來開示的。「般若法門阿毘達磨」,不用到處列舉蘊處界為了說明意義,「般若法門少談理論而多用譬每連舉多種譬喻來表示這正是普及弘傳所必要的如受持般若功德舉摩醯道場(塔品)善法堂奉事國王寶珠等譬喻(舍利品)久行菩薩而臨近受記的如夢見坐道場近城邑聚落近大海華葉將生女人將產不久——五喻(不可思議品)捨般若波羅蜜而取餘(二乘)經的如狗不從主人而反從作務者乞食捨象觀象跡捨大海而求牛跡水捨帝釋殿而取法日月宮殿捨輪王而取小王捨百味食而反食六十日飯捨無價寶珠而取水精七喻(魔事品)諸佛護持般若如諸子的護念生母(小如品)不得般若波羅蜜方便會墮落二乘的如船破而不取板木浮囊持坏瓶取水船沒有莊治就推著水中老病者遠行——四喻(船喻品)不為般若所護而證實際的如大鳥的翅膀沒有長成就從高處飛下來一樣(大如品)思惟般若的功德極多如憶念女人念念不忘一樣(深功德品)善根增長能得菩如前焰後焰燒炷一樣(深功德品)菩薩觀空而能夠不證如勇健者率眾脫險鳥飛虛空射箭不落——三喻(伽提婆品)行般若波羅蜜不念不分別如虛空幻所化人如來如來所化人機關木人——六喻(稱揚菩薩品)幻所化與虛空更是到處引用為譬喻的。「下品般若是重經法的多用譬喻說法的持經譬喻者的風格相近我以為以通俗譬喻而表達深義的持經譬喻者」。可能各部派內都有這一類人不過北方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的經師特別興盛有明確的傳說

第二項 般若的次第深入

原始般若中說不離般若波羅蜜行住不退轉地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能成就薩婆若近薩婆若從諸佛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般若波羅蜜[1]這是著重不退轉菩薩的所以說是深般若波羅蜜應於阿毘跋致菩薩前說人聞是不疑不悔[2]但般若的普遍流行人間信受般若波羅蜜的不只是不退轉菩薩鄰近般若現證不退的是久行菩薩小品般若波羅蜜經[3]

  • 1.若菩薩摩訶薩能信解深般若波羅蜜當知是菩薩如阿毘跋致何以故世尊若人於過去世不久行深般若波羅蜜則不能信解」。

  • 2.般若波羅蜜如是誰能信解須菩提若久行菩薩道者」。

  • 3.若未受記菩薩得聞深般若波羅蜜當知是菩薩久發大乘心近於受記不久必得受」。

  • 4.如是法者誰能信解須菩提若菩薩於先佛所久修道行成就善根乃能信解」。

久行菩薩」,是久發菩提心於諸佛所久遠修行多植善根的菩薩這是能信解修行深般若波羅蜜的進一步說新學菩薩誠然不容易信解般若波羅蜜但也不是不可能的小品般若波羅蜜經[4]

  • 1.新發意菩薩聞是說者將無驚怖退沒耶佛告須菩提若新發意菩薩隨惡知識則驚怖退沒若隨善知識聞是說者則不驚怖退沒」。

  • 2.彌勒言須菩提如是向法不應於新發意菩薩前說所以者何是人所有信樂恭敬淨心皆當滅失須菩提如是向法應於阿毘跋致菩薩前說若與善知識相隨者說是人聞是不驚不怖不沒不退[5]

初學者修學般若波羅蜜,「善知識是必要的如有善知識的教導初學者也可能信解般若波羅蜜的善知識以外善男子善女人來聽聞書寫供養如說而行的還能得諸天的護持[6]諸佛的護持[7]所以能不受惡魔的嬈亂這樣深徹的般若波羅蜜法門不退轉菩薩久行菩薩初學都可以修學了般若法門就這樣的廣大流行起來這是下品般若所說到

般若法門流行中傳統佛教的聲聞弟子能否信解般若法門呢?「原始般若的興起與傳統的佛教關係極深!「原始般若的宣說者發問者是無諍行第一須菩提(Subhūti智慧第一舍利弗(Śāriputra。「下品般若(及原始般若增補部分)中更有多聞第一阿難(Ānanda論議第一摩訶迦旃延(Mahākātyāyana說法第一富樓那(Pūrṇamaitrāyaṇīputra辯才第一大拘絺羅(Mahākauṣṭhila聲聞弟子能為菩薩說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囑累阿難的佛對阿難說阿難!……若以六波羅蜜為菩薩說汝為弟子功德具足我則喜悅[8]這表示了般若法門是淵源於聲聞佛教的般若法門興起流行時傳統的聲聞弟子部分是信受般若的雖然自己還是聲聞行者卻能容受般若隨喜讚揚般若真如法華所說那樣菩薩行外現是聲聞[9]但維護傳統而拒斥般若法門加以毀謗的不在少數這在經中是稱之為魔事的如說[10]

  • 1.惡魔詭誑諸人作是言此非真般若波羅蜜」。

  • 2.汝若受阿惟越致記者即受地獄記」!

  • 3.作沙門[11]至菩薩所作是言……汝所聞者非佛所說皆是文飾莊校之辭我所說經真是佛語」。

行般若波羅蜜的菩薩尊重聲聞聖者認為聲聞聖者的悟證不離菩薩無生忍[12]與菩薩有著相同的一分所以說到般若波羅蜜的信受者在菩薩以外提到了具足正見者滿願阿羅漢[13]。「具足正見者」,是已見聖諦的(須陀洹初果以上)四果聖者不離菩薩的無生忍當然能信解般若波羅蜜了這也表示了不信般若波羅蜜的決不是聖者或是(自以為然的)增上慢人或是惡魔所化受惡魔所惑的人菩薩行六波羅蜜是一般所能承認的但說到般若波羅蜜傳統的聲聞行者就以聲聞的觀智為般若波羅蜜所以經上說諸比丘說相似般若波羅蜜[14]有些菩薩行者重視聲聞經想在聲聞經法中求佛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五五六上)

譬如有狗捨主所與食分反從作務者索如是須菩提當來世或有菩薩捨深般若波羅反取餘聲聞辟支佛經(求薩婆若)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經中廣舉譬喻形容棄般若法門而取聲聞經者的無知對於傳統佛教採取了尊重又貶抑的立場這不但維護了般若法門也有誘導聲聞修學般若法門的意義誘導聲聞修學最顯著的例子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五四〇上)

若諸天子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今應當發若人已入正位則不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已於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亦隨終不斷其功德所以者何上人應求上法」。

入正位」,入正性離生的舊譯。「入正位」,聲聞行者就得須陀洹(初果)最多不過七番生死一定要入無餘涅槃這樣就不能長在生死中修菩薩行所以說已於生死作障隔如只有七番生死就不可能發求成佛道的大心所以說不堪任這是依佛教界公認的教理說經上又說入正位的能發大菩提心求成佛道也是隨喜讚歎的因為上人——聲聞聖者是應該進一步的求更上的成佛法門說聲聞聖者不可能發心又鼓勵他們發心修菩薩道這是不否定部派佛教的教義而暗示了聲聞聖者迴心的可能特別是大如品」——真如(tathātā)而泯三乘人一(菩薩)乘人的差別消融了二乘與菩薩的對立[15]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成佛道的是菩薩恭敬菩薩品有菩薩而不知不見般若波羅蜜的[16]這或是離般若波羅蜜無方便行檀或是偏重仰信的或修般若波羅蜜輕視別人以為不配修學這甚深法門或自以為不退轉者」,輕慢其他的菩薩或以為我是遠離行也就是阿蘭若行而輕視聚落住。「原始般若是推重遠離行或者不免拘泥形跡而不知真遠離行」,在乎內心(阿含經義)。「下品般若成立大乘佛教內部就有這些情形這可能引起諍執應該保持菩薩與菩薩間的和合無諍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五七三下——五七四上)

菩薩與菩薩共住其法云何佛言相視當如佛想是我大師同載一乘共一道行如彼所學我亦應學彼若雜行非我所學若彼清淨學應薩婆若念我亦應學」。

菩薩道本生談而類別為六波羅蜜是初期大乘所公認的。「原始般若專提甚深般若波羅蜜不說布施等波羅蜜般若法門的開展中首先引起了問題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五四四上五四五下)

世尊不讚說檀波羅蜜名不讚說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名何以故但讚說般若波羅蜜」?

世尊菩薩但行般若波羅蜜不行餘波羅蜜耶」!

這是專說般若波羅蜜所引起的疑問對於這一問題,「下品般若解說為不是佛但讚般若也不是菩薩不行前五波羅蜜而是在六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有攝導的大用因為離去了般若波羅蜜布施等不能趣入一切智海也就不成其為波羅蜜所以般若如引導者布施等如盲人[17]般若如大地布施等如種子的生長[18]般若為菩薩行的上首因為布施等如百花異色般若如歸於同一陰影[19]也就是在深悟中布施等都歸於無二無別在成佛的甚深證悟中般若波羅蜜是根本的究竟的在佛法中般若(慧)本來有攝持一切功德的特性雜阿含經卷二(大正一八三中)

譬如堂閣眾材棟為其首皆依於棟以攝持故如是五根慧為其首以攝持故[20]

般若——慧能攝持一切功德是佛法的根本立場所以原始般若的專提般若波羅蜜是說菩薩不需要修學布施等而只是以般若波羅蜜為先要這樣,「下品般若提到了布施等六波羅蜜末了說行般若波羅蜜時則具足諸波羅蜜[21]中品般若」,更到處說六波羅說六波羅蜜的互相具足了

般若波羅蜜是不再退為二乘的成佛法門成就佛的薩婆若(一切智)是理想的究極實現住不退轉地」,是修學般若波羅蜜的當前標的。「原始般若如此,「下品般若雖廣說聽聞書寫供養等方便而重點也還是不退轉」。經中舉然燈(Dīpaṃkara)佛授記的本生[22]並廣說不退轉菩薩的相貌阿惟越致相品(第十六)所說的不退轉菩薩都是現實人間的修學菩薩道者恒伽提婆品須菩提又問云何知是阿毘跋致佛又說了一些阿毘跋致菩薩的相貌[23]不退轉菩薩是不受惡魔所誑惑的受惑的就不是不退轉者所以在說不退轉菩薩時一再說到1.不受惡魔所誑惑的[24]2.自以為不退轉菩薩其實是受魔所誑惑[25]3.受魔所惱亂的[26]面有類似的可能為不同傳布的綜合纂集說到不退轉」,義是不退轉為二乘的,「下品般若引用了種種的譬喻來說明若不為般若波羅蜜所護於二地中當墮一處若聲聞地若辟支佛地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故當知是菩薩不中道退轉[27]這是以般若波羅蜜為方便(上品般若每說無所得為方便般若波羅蜜但屬菩[28]信解不離般若波羅蜜是不退轉為二乘的根本方便二乘不是也有般若——慧嗎這是不同的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五六七中)

菩薩云何為壞諸相世尊是菩薩不如是學我行菩薩道於是身斷諸相若斷是諸相未具足佛道當作聲聞世尊是菩薩大方便力知是諸相過而不取無相」。

壞相而趣入無相就是二乘的證入菩薩雖然不取一切相但不壞(斷滅)諸相所以不取相而也不取無相這是般若波羅蜜的大方便力無相無作——無願三昧聲聞所修習而趣入解脫的菩薩也修習而能不證入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五六八下五六九上)

菩薩具足觀空本已生心但觀空而不證空我當學空今是學時非是證時不深攝心繫於緣中。……何以故是菩薩有大智慧深善根故」。

若菩薩生如是心我不應捨一切眾生應當度之即入空三昧解脫門無相無作三昧解脫門是時菩薩不中道證實際何以故是菩薩為方便所護故。……菩薩如是念一切眾以是心及先方便力故觀深法相若空若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所有」。

菩薩的般若波羅蜜是以悲願來說明與二乘不同一是先方便力」,就是菩薩的願力現在是學習修行階位觀空而不證空因為不願證空所以不深入禪定這是般若波羅蜜不退轉的大方便二是悲願不捨眾生這樣的悲願——方便所護在菩薩功德沒有圓滿時不致於證實際而墮落二乘地。「下品般若明確表示了這一意義注意到菩薩的悲願方便」。然主要的還是般若波羅蜜大方便力因為雖於恒河沙劫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發大心大願受無量事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故則墮聲聞辟支佛地[29]菩薩的悲願方便要不離般若波羅蜜才得

說到般若波羅蜜行,「原始般若只是說不見不得不念不作行不取不攝受無生」、「無二數」。「無生」、「無二是形容法相」——「法性是般若波羅蜜現觀的內容下品般若還是一再說到法相」;為了表示如來的自證,「tathātā)被舉揚出來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五五八中)

五陰如即是世間如五陰如即是一切法如一切法如即是須陀洹果如,……即是如來如是諸如皆是一如無二無別無盡無量如是須菩提如來因般若波羅蜜得是如相是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示諸佛世間能生諸佛諸佛知世間如如實得是如故名為如來。……是如無盡佛如實說無盡」。

般若波羅蜜能顯示世間——五陰的;「是無二無分別無盡無量的證得了」,就成佛了所以名為如來」。大如品又說諸天子隨如行故須菩提隨如來歷舉不來不去常不壞不分別無障礙處不異諸法是如無非如時常是如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而總結說菩薩以是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如來[30]般若波羅蜜所證的還有實際bhūtakoṭi)一詞是真實究竟處的意思如證入法性到達最究竟處名為實際」。般若經大都用來稱二乘的證入涅槃菩薩在修學中是以證實際為戒懼的因為證入涅槃就退墮二乘地不能再成佛但到了菩薩的德行圓滿也名為證實際如說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乃證第一實[31]法相——「法性」,「」,「實際」,是般若波羅蜜所現觀的一切法常恒不變異的真相。「法相」,「」,「阿含經中僅偶爾一見;「實際似乎是部派佛教所成立的術語[32]這是約理境說的如約般若波羅蜜現觀而得究竟解脫說就是原始佛教以來所稱說的」。小品般若波羅蜜經[33]

  • 1.是法甚深!……諸法以空為相以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依為相。……是諸相非人非非人所作。……有佛無佛常住不異諸相常住故如來得是諸相已名為如來」。

  • 2.寂滅微妙如實不顛倒涅槃」。

  • 3.甚深相者即是空義即是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所有(宋譯作無染寂滅遠離涅槃義」。

  • 4.如來所說無盡無量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所有無染涅槃但以名字方便故說須菩提言希有世尊諸法實相不可得說而今說之」!

  • 5.觀深法相若空若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所有」。

經中所說的甚深法相」,各譯本雖略有增減出入但大意都是一致的。「深法相」、「諸法實相」、「甚深相」、「法相」,「得是諸相已名為如來」,與上來所說的法相」、「」,顯然是同一的在所說的無生無滅無染無所有無依寂滅微妙遠離都是表示涅槃雜阿含經列舉了無為難見……無所有涅槃等二十名[34]相應部無為相應列舉了無為終極……歸依到彼岸等三十三名[35]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所說的滅諦四行相(寂)滅(微)妙(遠)離也不出於此無相無作(即無願)名三解脫門是由此而能趣入涅槃的甚深法——涅槃原是不能用什麼相來表示的但到底方便表示了三三昧是解脫門依空無相無作觀而能趣入涅槃的那也不妨以空無相無作來方便表示涅槃了將空無相無作來表示甚深法(這是佛法僧的」,轉法輪的般若法門也就與空義相關這是般若法門中思想非常發達的原因

原始般若經之研究作成般若經的科判第二編實相品下品般若的前二十五品(漢譯本為二十六品)大致相當實相品又分為七章須菩提品天王種姓品新發意菩薩品久發意菩薩品不退轉菩薩品總攝品下品般若的集成是有先後淺深意義的該書所分判的新發意菩薩品久發意菩薩品不退轉菩薩品就是依據經中所說菩薩階位而安立的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五七五上)說

若人於初發心菩薩隨喜若於行六波羅蜜若於阿毘跋致若於一生補處隨喜是人為得幾所福德」?

菩薩分初發心行六波羅蜜不退轉一生補處——四階位是大乘初期最通用的階位說為多數大乘經所採用[36]般若經這四種階位的名稱各譯本略有出入今對列如下

  • 初發心初發意新發意

  • 行六波羅蜜隨次第上久修習久發心

  • 阿鞞跋致阿惟越致不退轉

  • 一生補處阿惟顏一生所繫

下品般若所說的菩薩階位還有其他的分類佐助品分為三類:「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毘跋致」、「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37]恭敬菩薩品有另一四階位[38]各本名義略有出入今對列各譯本的譯語如下

  • 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初發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大菩提心

  • 如說行如理修行修菩薩行

  • 隨學般若波羅蜜隨般若波羅蜜教隨明度教修習般若波羅蜜相應行學般若波羅蜜多於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 阿鞞跋致阿惟越致不退轉

這一階位說各譯本的出入很大。「漢譯本吳譯本」,僅有三階位缺第二如說行」,佐助品的三階位相合[39]。「放光本也是三階但說行菩薩道學般若波羅蜜者[40]那是合二三位為一位了。「唐譯四分本」,第三位為學般若波羅蜜多」、「於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41]似乎分為二位這一類四階位的第三位,「隨學般若波羅蜜」,「隨般若波羅蜜教」,「修習般若波羅蜜相應行」,「於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不就是第一類四階位的第,「行六波羅蜜」、「隨次第上久修習」、「久發心」——久行菩薩嗎這可見第二類的四階位是在(前一類四階位)初發心修習般若波羅蜜相應中間別立如說行、「修菩薩行階段也就是與般若波羅蜜還(沒有修或)沒有相應的階段這是應該明確分別的問題

經說學般若波羅蜜應親近善知識,「漢譯本吳譯本」,說到了阿闍浮菩薩[42]與此相當的,「唐譯初分本」、「唐譯二分本初業」;「宋譯本初學」;「放光本」、「大品本」,「唐譯三分本」、「四分本」、「五分本」,都作新學原語為 ādikarmika秦譯本卻譯作新發意」。「中品般若放光本深般若波羅蜜,「不當於新學菩薩前說[43]新學」,「唐譯初分本」、「二分本」、「三分本」,也譯為新學」,大品本也譯作新發意」。在說到隨喜迴向時,「漢譯本吳譯本說到新學[44],「放光本唐譯本」,也作新學」,秦譯本」、「大品本(及宋譯本都譯為新發意」。依上來對勘可見鳩摩羅什(Kumārajīva)所譯的秦譯本大品本」,都把新學誤譯作新發意。「新學」、「初學初業」,原語為 ādikarmika與十住中的治地原語相同那麼般若經所說的初發心」;「如說行菩薩行」、「新學」;「隨學般若波羅蜜相應行」——三階與十住說的發心住」、「治地住」、「(相)應行住」,次第完全相合再加不退轉」,「阿惟顏」,名目也與十住說相合下品般若,「新發意新學是不同的所以原始般若經之研究實相品為七章以第四為新發意菩薩位」,而不知是新學」,這是應加以修正的該書在新發意菩薩天王品種姓品二章不知道所立的天王品——釋提桓因品開始就說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今應當發!……是人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亦隨喜終不斷其功德[45]稱讚須菩提所說的般若波羅蜜深妙難信難解正是激勸大眾發菩提心所立種姓品佛在在家出家人天大眾前誘導一般人從聽聞書寫供養如說行中修學般若波羅蜜正是新學菩薩的行相該書稱第七章為總攝品也是誤解的經義雖次第漸深而聽眾還是人天大眾所以經文始終保有誘導修學的特性有提到前階位的地方被稱為總攝品部分主要應該是不退轉菩薩所應學的小品般若波羅蜜經[46]

  • 1.若菩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親近善知識。……菩薩欲自深智明了不隨他不信他法若欲斷一切眾生疑應當學是般若波羅蜜」!

  • 2.若菩薩隨般若波羅蜜所教行者是菩薩不斷一切種智是菩薩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必坐道場是菩薩拯濟沒溺生死眾生。……若菩薩如是學時四天王持四鉢至其,……我等當奉此四鉢」。

  • 3.如是學者名為學薩婆若學薩婆若為學般若波羅蜜學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須菩提菩薩如是學者則到諸學彼岸。……魔若魔民不能降伏;……疾得阿毘跋致,……疾坐道場;……學自行處,……學救護法,……學大慈大悲,……學三轉十二相法輪,……學度眾生……學不斷佛種,……學開甘露門」。

  • 4.若菩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於一切眾生中為無上者欲為一切眾生作救護欲得具足佛法欲得佛所行處欲得佛所遊戲欲得佛師子吼欲得三千大千世界大會講當學般若波羅蜜」!

  • 5.若菩薩欲到一切法彼岸當學般若波羅蜜」!

  • 6.菩薩坐道場時如是觀十二因緣離於二邊是為菩薩不共之法。……菩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如是行般若波羅蜜!……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則具足諸波羅蜜能具足方便力。……諸有所作生便能知。……如十方諸佛所得諸法相我亦當得」。

從上面所引的文證可見被稱為總攝品——深心求菩提品後半起是以得佛的功德學習佛的自行化他為目標的所以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的大科應該是這樣的初品原始般若」,直示般若深法的第二品以下是由淺而深的漸學般若」,可以約菩薩四階位說(二種四階位的綜合含有五階位)說明由淺而深的修學歷程列表如下

   直示般若─────────────────────────────初品
       ┌發心初學────────────釋提桓因品〉…………〈歎淨品
   漸學般若┤(發心)初學轉久學────────不可思議品〉…………〈船喻品
       │(發心初學)久學得不退─────大如品〉………………〈深心求菩提品
       └(發心初學久學)不退向佛道──深心求菩提品……〈見阿閦佛國品

原始般若是專提般若波羅蜜的著重於不退轉(為二乘)菩薩的深悟無生法門的流行傳布不退轉以下的是久學新學初發心對於發心新學著重於聽聞受持問義思惟加上書寫供養施他以校量功德毀謗的罪過堅定信眾的學習退轉以上的是學佛功德成佛度眾生在菩薩的菩提道中般若成為徹始徹終的法門法門的隨機適應或淺或深終於綜合而集成下品般若(當時沒有上中下的分別)原始般若來看,「下品般若的發展趨勢不但普及初學由淺及深又從般若波羅蜜而論到六波羅蜜對不退轉菩薩的無生深悟明確的指示為涅槃的體悟(不是證入)聲聞的果證是不離菩薩無生法忍的[47]以空等三解脫門來表示般若深法終於說到了一切法空[48]原始佛教的菩提——覺分道分也提到了[49]觀緣起如虛空無盡的菩薩不共中道妙觀也明白的說出來[50]所以般若法門不是別的是原始佛教但不限於聲聞所覺知的而是更深徹的由菩薩(無生法忍所悟為核心)而成佛的佛無上智大智自然智一切智如來智[51]

原始般若向更廣的初學更深的佛道而展開終於集成下品般若」。經典的集成該是經多方面發展而後綜合集出的古人說般若非一日一坐說[52]如受持的功德不退菩薩的相貌都說了又說可解說為不同傳授的綜集。「原始般若的集出約為西元前五〇年(法門弘傳應該更早些已經存在)。「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可能經多次集出而完成從發展到完成約為西元前五〇年到西元五〇年左右集出完成的時代般若在北方已相當的流行書寫經卷及供養已蔚成風氣了

第三項 下品的增補部分

秦譯本」,見阿閦佛國品第二十五,「下品般若已經圓滿了但現行本以下還有四品成立的時代要遲些四品可分為二類隨知品第二十六下品般若的附屬部分末後三品是從中品般若移來的分別的給以說明

1.隨知品第二十六品名與宋譯本相同;「漢譯本吳譯本隨品;「唐譯四分本隨順品[1]依梵文八千頌般若品名為 anugamaanu隨順」、次第的意思gama」、「到達等意思所以 anugama隨順行」、「隨順趣入」、「隨順悟入的意義道行般若經隨次第上菩薩[2]應該就是 Anugama薩的義譯這一品的內容中品般若所沒有的,「唐譯五分本下品般若中文句最簡的)也沒有所以可解說為這是後出的中品般若發展成立時,「下品般若還沒有這一品隨知品的內容說明了隨順般若波羅蜜行」。漢譯本一再說菩薩隨般若波羅蜜教」,這樣的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才是菩薩的般若波羅蜜。「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文段長了一些適宜於一般的教化而對於隨法修行(隨念隨觀隨入)者需要的卻是簡易的行法隨知品可能是適應隨順觀行者的需要而集成的。「下品般若的傳持者他附在後面就成為下品般若的一品正如戒經的傳持者將處理僧事的七項法規——七毘尼」,附在戒經後面也就成為戒經的一部分一樣隨知品說明一切法(五陰)無分別」,「一切法無壞(變異)」、「一切法但假名等行法但包含了一些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所沒有的內容。「如大海」、「如虛空」、「如日照」、「如師子吼」、「如須彌山莊嚴」、「如地」、「如水」、「如火」、「如風」、「如空」。這些比喻古寶積經的稱讚菩薩功德[3]寶雲經所說的菩薩行中[4]都有部分相同的大乘經序分用這些來讚歎菩薩功德的更是不在少數隨知品用這些比喻來說明菩薩隨般若波羅蜜行應該受到了當時大乘經的影響

2.薩陀波崙品(第二十七)曇無竭品(第二十八)囑累品(第二十九)唐譯二分本」,沒有這三品那是玄奘簡略了中國古譯的小品」、「大品」,「藏文本,「梵文本」,都是有這三品的前二品是專精求得般若波羅蜜的故事囑累品只是附帶的總結而已現存的下品般若」,都有此三品但研究起來可以斷定本來是屬於中品般若所集出的理由是、「秦譯本已得陀羅尼諸神通力[5];「漢譯本」、「吳譯本」、「宋譯本」,都提到了陀羅尼」。下品般若(前二十五品)中沒有說到陀羅尼」;「陀羅尼為大乘法門出於中品」,所以這是與中品般若相符合的薩陀波崙Sadāprarudita)一心想見到曇無竭(Dharmodgata)菩薩,「入諸三昧門[6]聽了曇無竭說法得了六百萬三昧[7]經中列舉種種三昧的名字中品般若相同而與品般若(前二十五品)的體例不合、「秦譯本在前二十五品中有四處說到佛的功德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合為一聚[8]或作力無所畏[9]清淨力清淨無畏(或增清淨佛法)[10]:「下品般若大都是一致的[11]薩陀波崙品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12]卻與中品般若相合這樣推論這部分原屬於中品般若」,是可以採信的可能由於求法故事的感動人心有助於般若法門的宏通所以下品般若的傳持者也就採用而附在經末

還有更重要的理由足以證明為是屬於中品般若佛法的修學者通於在家出家釋尊是出家的隨佛出家而成為佛教主體的是出家的出家的生活沒有男女間的淫欲也沒有資財的物欲在家人雖同樣的修行證果而一般說來不及出家人的專精容易對於在家生活存有厭患的情緒以出家為修行的理想典型[13]。「原始般若是從阿蘭若(無諍)行修得於一切法無所取執三昧而流傳出來的所以在下品般若教化四眾及善男子善女人使轉化為受持奉行般若波羅蜜的菩薩而仍保有佛教傳統的觀念也就是對在家生活存有厭患的情緒如說[14]

在家者與婦人相見心不樂憙常懷恐怖與婦人交接念之(言惡露臭處不淨非我法也盡我壽命不復與相近當脫是惡露中去譬如有人行大荒澤中畏盜賊心念言我當何時脫出是阨道中去當棄遠是淫泆畏懼如行大荒澤中亦不說其人惡何以故諸世間皆欲使安隱故也。……是皆深般若波羅蜜威神力」!

是菩薩若在居家不染著諸欲所受諸欲心生厭離常懷怖畏譬如險道多諸賊難雖有所食厭離怖畏心不自安但念何時過此險道阿惟越致菩薩雖在家居所受諸皆見過惡心不貪惜不以邪命非法自活寧失身命不侵於人何以故菩薩在家應安樂眾生雖復在家而能成就如是功德何以故得般若波羅蜜力故」。

這是漢譯本秦譯本的古譯與唐譯不同在家不退轉菩薩對於」,存有很深的厭患情緒所以受欲而不會貪著一心希望最好能不再過那種愛欲的生活。「漢譯本吳譯本」、「晉譯本相同)著重於男女的愛欲,「秦譯本宋譯本同)是通於男女及財物欲的在家菩薩對於的態度古譯的下品般若」,與原始佛教的精神相合。「中品般若的意趣顯然的有了不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卷三二七(大正六七三下——六七四上)

現處居家方便善巧雖現攝受五欲樂具而於其中不生染著皆為濟給諸有情故。…現處居家以神通力或大願力攝受珍財。……雖現處居家而常修梵行終不受用諸妙欲境雖現攝受種種珍財而於其中不起染著」。

其他中品類各本都與這初分」——「上品般若的意義一樣依經說:「方便善巧」、「現處居家」、「現攝受五欲」,可見在家菩薩的攝受五欲方便示現是神通力是大願力總之不退轉菩薩而現處居家」,是方便現化的雖也說到常修梵行」,而對於在家生活的厭患情緒卻完全沒有了!「下品般若所說的在家不退轉菩薩是真實的在家者是人類修學般若波羅蜜到達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地位[15]引導在家的修學般若向不退轉位而前進不是中品般若那樣以理想的法身大士為不退轉著重在表揚其化度眾生的方便善巧薩陀波崙的求法故事正表顯了中品般若的精神如薩陀波崙為在家的青年與一位長者女一同去求般若[16]當然古代的某些地區男女生活自由不能以男女授受不親」,及出家生活來衡量的當時的說法師是曇無竭菩薩與六萬八千婇女五欲具足共相娛樂又接受薩陀波崙供養的五百女人」,「五百乘車的寶莊嚴具這是一位受欲的在家菩薩當薩陀波崙發心求法時空中有聲音指導他說到[17]

惡魔或時為說法者作諸因緣令受好妙色聲香味觸說法者以方便力故受是五欲汝於此中莫生不淨之心應作念言我不知方便之力法師或為利益眾生令種善根故受用是諸菩薩者無所障礙」。

這是弟子對說法師應有的態度如說法師受用微妙的五欲那是菩薩的方便菩薩是於一切法無著無礙的不能見說法師的受用五欲而生起不清淨心應該恭敬供養的追隨法師薩陀波崙的求法故事是在家人從在家的說法師修學經中所說的受用五欲也應該是方便善巧了陀波崙求法故事雖是現存的下中上——三部般若所共有的方便受欲的事緣是與品般若的精神相合的。「法身大士那樣的方便」,如一般化而成為在家的修學典型那佛教精神無可避免的要大為改觀這一意境與文殊師利(Mañjuśrī)法門相呼應在第十二章還要論到大乘佛教的新傾向

第四節 中品般若

中品般若」,古人稱為大品」。上面說到,「中品般若是三部分所成立的大品全部九十品分為三分如下

  • 前分──序品第一…………〈舌相品第六

  • 中分──三假品第七………〈累教品第六六

  • 後分──無盡品第六七……〈囑累品第九〇

先說後分」:大概的說,「中分是與下品般若相當的。「後分共二十四品其中二十一品(末後三品是流通分)是上承下品般若而發展所成的。「下品見阿閦佛佛示現神力使大眾都見到阿閦(Akṣobhya)佛土眾會然後勸學讚歎般若波羅蜜須菩提(Subhūti)問般若無盡」,佛說菩薩坐道場觀十二因緣如虛空那樣的不可盡是不共二乘的菩薩中道觀中品般若無盡品的內容相當接著如(下品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五七九上——)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則具足諸波羅蜜亦能具足方便力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諸有所作生便能知[1]

菩薩欲得方便力者當學般若波羅蜜當修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生般若波羅蜜時應念……如十方諸佛所得諸法相我亦當得」。

菩薩為諸佛所念者不生餘處必當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終不墮三惡道當生好處不離諸佛」。

如上所引的見阿閦佛品末段中品般若六度相攝品(第六八)方便(第六九)的內容次第都是相合的三慧品(第七〇)說菩薩摩訶薩云何行般若波羅蜜云何生般若波羅蜜云何修般若波羅蜜[2]?「」,「」,「」,也出於見阿閦佛品三慧品闡明了般若說到三乘的(三)智斷及般若的名義所以無盡品六度相攝品方便品三慧品——四品都是依見阿閦佛品而成的廣本阿閦佛品到此為止,「下品般若也就圓滿了中品般若」,卻依般若而有的方便力開展出以下的十七品大智度論稱這部分為方便道[3];「中品般若後分」,確是處處說到方便之力。「下品般若般若道」,重於般若的無所取著悟入如如法;「中品般若後分」,方便道」,重於方便的化他自行化他而重於不違實相的施設道樹品(第七一)以下的內容主要是

  •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念一切種智(道樹品第七一)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行菩薩行(菩薩行品第七二)應薩婆若念得方便而行(種善根品第七三)

  • 菩薩遍學諸道——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而超出二乘(遍學品第七四)於諸法無所有中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三次第行品第七五)行般若一念具足萬行(一念第七六六喻品第七七)

  • 住報得五神通到十方土以六度布施四攝攝化眾生(四攝品第七八)

  • 善達法相於名相虛妄分別中拔出眾生(善達品第七九)不壞實際立眾生於實際(實際品第八〇)

  • 以方便力具足菩薩道成就眾生(具足品第八一)大誓莊嚴淨佛國土(淨佛國品第八二)

  • 於佛道中畢定以神通波羅蜜現生惡道化度眾生(畢定品第八三)

  • 行菩薩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眾生說四諦實諦(差別品第八四)

  • 諸法性無業無報無道無果不垢不淨(七譬品第八五)諸法平等相(平等品第八)一切如幻化涅槃如幻化(如化品第八七)

中品般若後分」,比對下品般若」,重點與意趣都有明顯的差別如一、「品般若是一般人修學的般若法門所以從讀書寫供養等說起阿惟越致(不退轉)菩也絕大多數是人間修行者的模樣一再說到不退轉為二乘不墮二地的方便種種修學的障礙——「魔事」;菩薩與聲聞的關係。「中品般若後分」,泛說聽聞」,而讀書寫供養等都不見了菩薩都是深行的菩薩、「下品般若阿惟越致菩薩,……樂欲生他方清淨佛國隨意自在其所生處常得供養諸佛[4]恒伽(Gaṅgā)天女受記以後命終之後從一佛土至一佛土常修梵行,……不離諸佛[5]這是說受記不退轉的菩常生他方淨土常修梵行常見佛供養佛說明不退菩薩的向上增進——自利行。「中品般若後分」,四攝品(第七八)以下所說的六度四攝報得神通現身惡道成就眾生嚴淨佛土都是不退菩薩(法身大士)的利益眾生所以說是菩薩從初發意已來,…不為餘事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為一切眾生故[6]前七品(道樹品……六喻品)所說發心修行得善知識(不離佛菩薩)供養諸佛增益善根雖可說是自利行但也為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漸漸行六波羅蜜得一切種智成佛樹以葉華果實益眾生[7]般若法門當然立足於無所得行而救度眾生的悲心,「後分顯然的著重起來下品般若看來般若是不容易持行的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中若一若二住阿毘跋致地[8]不退菩薩是那樣的難得但(中品摩訶般若波羅蜜卷二一(大正三七二上)

是門利根菩薩摩訶薩所入佛言鈍根菩薩亦可入是門中根菩薩散心菩薩亦可入是門是門無礙若菩薩摩訶薩一心學者皆入是門[9]

般若法門是三根普被的也不論行位高低的經上到處說菩薩初發意已來初發意就是這樣學的學般若法門決定成佛所以說初發意菩薩亦畢定阿惟越致菩薩亦畢定後身菩薩亦畢定[10]初發心以來決定成佛這與下品般若的難得不退是多麼不同一不同從佛教發展史去理解,「下品般若反應了般若法門初行得般若深悟的極少。「中品般若後分」,反應了般若法門大流行般若成為當代佛法思潮的主流正如禪宗在中國達摩時代與馬祖石頭時代的不同情況、「下品般若是開示的發的誘導的中品般若後分」,卻是敘述的說明的特別是在般若自證的無戲論處平等性中切都不可施設有情不可得法也不可得沒有業報沒有道果沒有迷悟沒有垢淨沒有修沒有名相佛與佛法也不可說一切歸於法性平等那為什麼要說法為什麼有生死業報為什麼要發心要度眾生要成佛後分說到那就疑問到那解釋到那層層的問答問題始終是一樣的。「後分提出了二諦說[11]到處說以世諦故非第一義二諦說是解開這一矛盾的方法這一(世俗)名相虛妄分別不能契入正法」,而又非以名相分別來開示不可的大矛盾,「下品般若也略有答復如說如是學者能成就薩婆若所以者何一切法無生無成就故菩薩如是學亦不學薩婆若如是學亦名學薩婆若[12]。「下品般若的矛盾論法,「中品般若二諦來作更明白的解釋但二諦只是假設二諦是沒有差別可得的[13]

再說前分」:「前分共有六品第六舌相品中分的序分同一原本的品般若」,沒有這一部分所以是集成中品般若增入這一部分表示中分前分間的不同這樣,「前分只有五品第一序品是全經的序分也是前分的序分前分五品可分為序起正說結讚——三分內容如下

      ┌放光現瑞十方菩薩來集─────┐
      │                ├序品第一
   序起─┤列舉菩薩法勸學般若波羅蜜───┘
      │
      └得諸天敬奉與護持────────┐
                       ├奉鉢品第二
      ┌行般若波羅蜜超勝二乘─────┤
      │                ├習應品第三
   正說─┤習應般若波羅蜜是空相應────┘
      │
      └般若相應菩薩何處來生往生何處┐
                       ├往生品第四
      ┌聽眾得益受記──────────┘
   結讚─┤
      └大眾稱歎般若───────────歎度品第五

前分」,佛為舍利弗(Śāriputra)說經文的重點是首先說菩薩摩訶薩欲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當習行般若波羅蜜[14]一切種智是佛智佛智要從菩薩修習廣大的功德中來而這都非學般若不可般若能攝受廣大功德行不只是下品般若那樣的攝導五度這段經文的末了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二一九上)

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當習行般若波羅蜜欲以道種慧具足一切智……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道慧與道種慧是菩薩的智慧一切智與(能斷煩惱習的)一切種智是佛的智慧[15]佛菩薩的智慧都從習行般若中來聲聞辟支佛的智慧比起菩薩的般若波羅蜜來如螢火與日光一簡直是不成比例的[16]般若波羅蜜住空無相無作法能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住阿惟越致地淨於佛道[17]所以般若相應是習應七空[18]諸相應中般若波羅蜜相應為最第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相應所謂空無相無作是空相應名為第一相應[19]菩薩摩訶薩於諸相應中為最第一相應所謂空相應[20]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一切不為一切不念一切而能生大慈大悲不墮二乘地的就是空相應行」。般若波羅蜜與空的一致性,「明確的揭示出來

往生品行般若波羅蜜相應的舉他方兜率天人間——三處來下品般若相無相品所說相合[21]說到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從此間終當生何處廣說修菩薩行人的不同行相共四十四類這不但是下品般若所未說也是中品般若」「後分所沒有的這表示了當時佛教界所知道的菩薩無論是事實的論理的傳說的有那麼多的不同類序品說到了華積世界文殊(Mañjuśrī)與善住意(Suṣṭhitamati)菩薩[22]當時大乘經的數量傳出的應該不少了

下品般若相當的中分」。有次第與內容的共同性所以可互相比對而了解中分是怎樣的成為別本。「中分的文字下品般若要多出三倍以上到底增廣些什麼

內容的增廣主要是問乘品(第十八廣乘品(第十九發趣品(第二十中分全部的百分之七。「下品般若說到菩薩發大莊嚴乘大乘故是名摩訶薩對於大乘」,只說大乘者無有量無分數故大乘是虛空一般的容受一切眾沒有來處去處住處三世平等[23]。「中品般若中分」,從大乘是菩薩行的見地列舉了大乘的內容

  • 1.六波羅蜜十八空百八三昧

  • 2.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分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三三昧十一智三(無漏)根(有覺有觀等)三三昧十念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捨九次第定

  • 3.十力四無所畏四無閡智十八不共法

  • 4.四十二字門

這四類中1.是菩薩法2.是共二乘法菩薩是遍學一切的所以三十七道品等也是大乘法的一分不過每一法門都說是以不可得故」,表示為與般若不可得相應的行門3.是佛的功德4.字門是陀羅尼中品般若(及上品般若)中字門每每是列在最後的字門的自成一類表示了字義本是世間學被融攝而屬於大乘的在初期大乘中字門陀羅尼是比較後起的。「中分在說明了何為大乘以後又說到大乘發趣」,就是從一地至一地」,敘述了十地的行法這是中分所增廣的部分其他片段的增入阿毘跋致相貌」、魔事都有部分的增廣

解釋經義的增廣:「下品般若的深義部分是簡要深奧的下品般若的傳誦中有解釋的必要就有解釋的傳出。「中品般若的集成者以解釋為佛說須菩提說而編集進三假品(第七)須菩提說世尊所說菩薩菩薩字何等法名菩薩世尊我等不見是法名菩薩云何教菩薩般若波羅蜜[24]下品般若這是須菩提奉佛的慈命反詰法為菩薩說般若波羅蜜所以接著說若菩薩聞作是說不驚不怖不沒不退如所說行是名教菩薩般若波羅蜜[25]。「中品般若」「中分」,也是佛命須菩提說般若而對於須菩提的反問說法可能解說為向佛發問於是佛說了一大段文字也只是說明了菩薩菩薩名的假名施設所以不得不見菩薩不見一切法所以能不驚不怖我們如注意佛命須菩提說般若那麼中分卻是佛為須菩提說般若上下文不相應所以這不是從中品抄出下品」,而是將解釋部分作為佛說而有所補充文意也就多少變化又如十無品第二十五須菩提白佛菩薩三際不可得等下品般若的文義相同(次第小變化)[26]但在中分舍利弗依須菩提所說的提出了十個問題須菩提一一的給以解釋這些都是將解釋集入而增廣的實例。「下品般若深義的解釋中分是到處可見的

法數的增多:「下品般若是以五蘊為所觀境的在行法中以般若為主略說到其他五度共世間行——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五神通共二乘行——三十七道品三三昧已提到果法中聲聞的四向四果辟支佛五(無漏)聚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也都說到了但菩薩是遍學一切道——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的遍知一切法的所以說明行法問乘品廣乘品包含了二乘的共行論所觀的境包括了一切的人與法是陰緣起諦等二乘與菩薩行佛的功德;「是凡夫聲聞的四向辟支佛菩薩佛的智證這一切都是所應知的這樣,「下品般若的簡略中品般擴展為法數繁多又一一的敘述而成為詳備中品般若來說增列的法數主要是部派所傳的阿含經以薩婆多部(Sarvāstivāda)為主的北方的阿毘達磨論義有部分的被採錄前分的勸學般若說到四緣十一智[27]因緣說是佛法所共的因緣的內容或分為二十四緣或分為十緣或作四緣各部派是不同的。「十一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如實智」。如實智是佛的智慧前十智是二乘的為薩婆多部所立又如唐譯二分本」,說十六行相:「無常想無我想空想集想因想生想緣想滅想靜想妙想離想道想如想行想出想[28]又如以無記法為:「無記身業口業意業無記四大無記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無記報是名無記法[29]也是阿毘達磨義又如一切法——善法不善法,……共法共法的分別[30];「世間法施出世法施的分別[31];「內容的分別[32]都是阿毘達磨式的雖然是契經的體裁阿毘達磨的分別抉擇還沒有太多的引用但經文的解說多了答復疑問的多了不免多少有了重論議重說明的傾向

中品般若的三部分是在下品般若的流行中下品般若而各為不同的開展終於形成了不同的三部分後來極可能是中分的傳誦者綜合三部分及常啼(Sadāprarudita菩薩求法故事而集成中品般若全部三部分是各別成立的成立也是多少有先後的且約義來說明一般的說,「是般若法門中最重要的其實,「原始般若並沒有說到」。「下品般若釋提桓因品(第二品)才說以空法住般若波羅蜜[33]相無相品(第十三品)大如品(第十五品)說諸法以空(無相無作)為相這才極力闡明一切法空」,「有所說法皆為空故[34]這是下品般若各譯本所共同但還沒有將種種空組合起來中品般若三部分的各別成立中,「前分應該是先成立的。「前分到處說」,又綜合為七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二二下——二二三上)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習應七空所謂性空自相空諸法空無所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七空」,其他譯本沒有列舉名目也許會有不同的解說但組合種種為一類——「七空」,確是中品般若各譯本所一致的[35]。「光讚本——二卷不斷的提到七空」,並列舉七空的名目為:「內空外空(所)有空無(所有)空近空遠空真空[36]。「光讚本所說的雖與大品本不合但也是七空的組合為一類內容不明的七空在當時是曾經相當流傳的其次成立的是後分」;「後分各品中處處說到種種」,又綜合為十四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〇(大正三六七中)

菩薩住般若波羅蜜內空內空不可得外空外空不可得內外空內外空不可得空空空空不可得乃至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不可得菩薩住是十四空中[37]

中品般若的異譯本,「放光本」、「唐譯三分本」、「唐譯二分本」,都一致的說到了一切法空為最後的十四空[38];「十四空七空的一倍傳說彌勒(Maitreya所造的辯中邊論先說以一切法空為末後的十四空」,次說無性空」、「無性自性空」,共為十六空[39]十四空而增廣為十六空」,「十六空不正是唐譯三分所說的嗎?「十六空出於中分大乘相[40]可說是中分所成立的。「中分十六空」,「唐譯二分本增列為十八空[41]。「放光本」、「大品本」,也說十八[42];「光讚本也是十八空[43]到了上品般若」,更增廣為二十空。「的綜合增多七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明顯的表示出般若經成立的先後中品般若而論,「前分七空,「後分十四空,「中分十六空(後又增列為十八空)說確定了十六空(或十八空於是集成中品般若綜合三部分及流通分中到處都插入十六空(或十八空)了好在中品的各譯本保存了七空」、「十四空的古說(在上品般若已被改寫統一而不見了)使我們能清楚的看出,「中品般若集成的過程

第五節 上品般若

上品般若」,是傳說的十萬頌本」,與唐譯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相當在文段次第上,「上品般若中品般若是大體一致的。「唐譯初分本」,共四百卷在數量上中品般若唐譯二分本(七八卷)多了五倍唐譯三分本(五九卷)乎多了七倍到底多了些什麼法數雖也增加一些而主要增多的是每一法的反復敘述問與都不厭其繁的一一敘述最特出的如色淨果淨我淨、「一切智淨的說明二分大正藏本僅二頁零;「三分本僅有一頁初分本上品)卻是從一八三卷起到二八四卷止共一百零二卷五二八頁佔了全經的四分之一在適應印度的部分根,「上品般若推演到這樣的冗長在愛好簡易的中國人看來真是不可思議

上品般若的推演集成是在初期大乘向後期演進的過程中所以在上品般若」——初分有了後期大乘的特徵

、「實有菩薩」:「唐譯初分本」、「二分本」、「三分本」,實有菩薩經中的文句是一致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卷四(大正一七中——)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般若波羅蜜多名不見行不見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薩自性空菩薩名空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識自性空不由空故識空非受識不離空空不離受識即是空空即是受何以故舍利子此但有名謂為菩提此但有名謂為薩埵此但有名謂為菩提薩埵此但有名謂之為空此但有名謂之為色如是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淨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見生不見滅不見染見淨何以故但假立客名別別於法而起分別假立客名隨起言說如如言說如是如是生起執著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如是等一切不見由不見故不生執[1]

這一段經文瑜伽者是作為般若全經要義去理解的無著(Asaṅga)的攝大乘論立十種分別第十名散動分別」,「散動分別又有十種卷中(大正三一一四〇)

散動分別謂諸菩薩十種分別無相散動有相散動增益散動減散動一性散動異性散動自性散動差別散動如名取義散如義取名散動為對治此十種散動一切般若波羅蜜多中說無分別智如是所治能治應知具攝般若波羅蜜多義[2]

十種散動分別」,是所對治的執著能對治散動分別是般若——「無分別智」。在世親(Vasubandhu)與無性(Asvabhāva)的攝大乘論釋都是依據上面所引的經文而分別的解說為對治十種散動分別圓滿的總攝般若波羅蜜多的要義金剛仙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也都說到般若經的對治十種散動分別[3]般若能對治一切分別執著當然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經初的實有菩薩一句。「實有菩薩」,與經說的有假名謂之菩提薩埵」,直覺得有點不調和到底什麼是實有菩薩」?世親攝大乘論釋言實有者顯示菩薩實有空體空即是體故名空體[4]無性的論釋也說謂實有空為菩薩體[5]原來瑜伽學者是以空所顯性」,圓成實(空)性是真實有的有空(性)為菩薩體如來藏」、「大我說的一種解說如傳為無著所造的大乘莊嚴經論卷三(大正三一六〇三下六〇四下)

第一無我謂清淨如彼清淨如即是諸佛我自性。……由佛此我最得清淨是故號佛以為大我」。

一切眾生一切諸佛等無差別故名為如。……得清淨如以為自性故名如來以是義故可說一切眾生名為如來藏」。

一切眾生一切菩薩一切諸佛平等無差別名為真如真如是佛的我自性——最清淨自所以佛稱為大我在眾生位就是眾生界」、「如來藏」;在菩薩位菩薩界」、「菩薩實有空體」。以清淨空性為菩薩體這是不能說沒有的如以為沒有那就是無相散動為了對治這種妄執分別所以佛說實有菩薩」:這是瑜伽學者對於般若經義的解說

實有菩薩」,唐譯初分本」、「二分本」、「三分本」,同樣的這樣說但不能不使人感到可疑考中國古代傳譯的中品般若」,放光本」、「光讚本」、「大品本」——大智度論所依的二萬二千頌本與上來引經相當的文義大致相同而唯一不同的是沒有實有菩薩一句略引如下[6]

  • 放光本」:佛告舍利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者不見有菩薩亦不見字亦不見般若波羅蜜悉無所見亦不見不行者何以故菩薩空字亦空……」

  • 光讚本」: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見菩薩亦不見菩薩字亦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行般若波羅蜜字亦不見非行所以者何菩薩之字自然空……」

  • 大品本」: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字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我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我不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菩薩菩薩字性空……」

放光本」、「光讚本」、「大品本」,是與唐譯二分本」、「三分本相當的同樣是中品般若」,在西元三——五世紀譯出的沒有實有菩薩而七世紀譯出的卻有了此可以推定為中品般若集成時是沒有實有菩薩也就是還沒有附入真我極可能是從中品而推衍為上品般若增入了實有菩薩一句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四(大正三一七六四中)

如是十種分別依般若波羅蜜多初分宣說」。

安慧(Sthiramati)是西元五世紀人在他糅釋造成雜集論的時候,「十種分別還只是依般若經初分宣說所以特地提到依據初分初分所說二分本中品般若」,多了實有菩薩一句為瑜伽學者十種散亂分別所依在梵本的長期流傳中玄奘所傳的二分本(梵本)也已受影響而補上這一句——「實有菩薩

攝大乘論集(大乘)論般若經初分而立對治十種散動瑜伽學者雖一直沿用下來然對實有菩薩的解說卻並不一致如陳那(Diṅnāga)的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大正二五九一三上)

若有菩薩有此無相分別散亂止息師說彼世俗蘊」。

釋論菩薩有是對治無相分別散亂令了知有此蘊故除遣無相分別散如是所說意者世尊悲愍新發意菩薩等是故為說世俗諸蘊(為菩薩有)使令了知為除斷見止彼無相分別非說實性[7]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是依八千頌般若(與唐譯四分本相當)造的八千頌般若沒有實有菩薩的文句所以約依世俗五蘊而說有菩薩及帝釋天主這是除初學者的斷見有菩薩」,不是約實性說的那論與攝大乘論的解說不同金剛般若而造的金剛仙論又別立一說卷一(大正二五七九八上)

一者無物相障如般若中說有為無為一切諸法乃至涅槃空眾生不解起於斷見謂一切法無此障對治佛告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

對治一切法無——「無相散動」,說世俗中我法是有的金剛仙論與陳那論的意見相近都沒有採用實有菩薩空體這固然由於八千頌般若下品類)與金剛般若沒有實有菩薩的明文也由於瑜伽學的發展如陳那護法(Dharmapāla玄奘(所成唯識論都是盡量避免似我真如[8]。「下品般若沒有金剛般若沒有古譯的中品般若也沒有,「實有菩薩決定是上品般若所增入的

、「五種所知海岸」:第六地菩薩應圓滿六波羅蜜多波羅蜜多(pāramitā)是到彼岸的意思。「上品般若說到這接著又說到五種所知海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卷五四(大正三〇六中)

住此六波羅蜜多佛及二乘能度五種所知海岸何等為五一者過去二者未來三者現在四者無為五者不可說」。

五種所知海岸」,「唐譯三分本所知彼岸[9],「二分本次第小小不同,「不可在三世與無為的中間[10]唐譯本的五種所知」,是與犢子部(Vātsīputrīya)的五法藏說相符合的成實論卷三(大正三二二六〇下)

汝(指犢子部)法中說可知法者謂五法藏過去未來現在無為及不可說在第五法中」。

可知法」,就是五種所知的所知」。俱舍論彼所許三世無為及不可說——五種爾焰[11]爾焰(jñeya)就是所知的音譯犢子部的五種所知三世與無為法是一切部派所共通的特色在不可說」。犢子部以為:「是非有為(三世法)非無為的是不可說(為有為或無為)的實體龍樹(Nāgārjuna十住毘婆沙論卷一〇(大正二六三下七五中——)

諸佛住是三昧悉能通達過去現在未來過出三世(即無為)不可說——五藏所攝法是故名一切處不閡」。

凡一切法有五法藏所謂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出三世法不可說法唯佛如實遍知是法」。

龍樹引用了五法藏」,唐譯的上品般若」、「中品般若也都說到了五種所知」,在中國古代傳譯的中品般若」,放光本」、「光讚本」、「大品本」——龍樹大智度論的所依本都只說六地應圓滿六波羅蜜而沒有說能度五種所知海岸」。可見中品般若(與唐譯二分本相當)成立時還沒有五種所知龍樹引用五法藏」,也知道有十萬頌本」,所以可推論為這是十萬頌本初分本)所增入的。「五種所知中的可說」,是真實我所以增入五種所知」,與加入實有菩薩」,是同一理路五法藏中的不可說引入般若經當然可以解說為離言說的如如法性但這是犢子部著名的學,「不可說不可說我」,使人無意中將離言說的如法性與作為流轉還滅的主體——真我相結合。「五種所知沒有明說真我而是暗暗的播下真我說的種子使般若法門漸漸的與真我說合流

、「常樂我淨真實功德」:「唐譯初分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三二(大正七〇一下)

為諸有情說無倒法謂說生死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唯有涅槃寂靜微妙具足種種常樂我淨真實功德」。

唐譯二分本」、「三分本」,也這樣說[12]但中國古譯的放光本」、「大品本」,卻只說生死的無常無我不淨[13]生死是無常苦無我不淨」,涅槃是常樂我淨」,這是大般涅槃經等真常大乘的主要思想般若經說如化生死涅槃都如化說清淨生死涅槃都清淨一切法如一切法不生般若經所開示的是般若的不二法門唐譯中品般生死無常苦無我不淨涅槃常樂我淨而這是古代譯本所沒有的。「」,原是奧義Upaniṣad)以來印度宗教文化的主流佛法的特義緣起無我」。但緣起無我眾生怎能生死延續而不斷聖者解脫而證入涅槃又是怎樣由於解說這一問題部派佛教中傳出了犢子部的不可說我」、說轉部(Saṃkrāntivāda)的勝義我」。真我是印度一般所容易接受的在般若法門流行中世俗的真我說也漸漸的滲入了。「實有菩薩,「五種所知不可說,「常樂我淨大我附入般若經用意是一樣的。「中品般的古譯本沒有而與之相當的唐譯二分本」、「三分本卻有了。「上品般若集成時將犢子部的真我說編入經中可能與集經者的環境(中印度)部派有關久之中品般梵本流傳中也被添糅進去。「上品般若所增入的如極喜等十地及流傳中後來附入的三性說(西藏本有三性說)還有不少可以論究的只能簡略了

般若經的次第集成雖沒有精確的年代但可作大略的推斷

原始般若西元前五〇年
下品般若(隨知品常啼品等四品)西元五〇年
中品般若西元一五〇年
上品般若西元二〇〇年

這是各部集成所不能再遲的年代。「原始般若」,出於阿蘭若行者的深悟被認為菩薩的般若波羅蜜經典集出的時代離十八部的成立應該是不太遠的今定為西元前五〇年。「下品般若的集出般若法門已到達北方菩薩行雖相當的流行但深悟般若的還並不太多所以北方雖多有菩薩能讀聽受般若波羅蜜少能誦利修習行者[14]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中若一若二住阿鞞跋致地[15]般若的普及流行是以聽聞書寫供養施他為方便的推定下品般若」,約在西元五〇年集出原始般若的集出約一百年。「中品般若的集出是各別發展而又綜集起來的大概也要一百年。「中品般若初發意菩薩亦畢定阿惟越致菩薩亦畢定後身菩薩亦畢定[16]大有一發大決定成佛的意義菩薩是有高低淺深的於諸法無所有性中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以是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7]菩薩從發心到究竟都不能沒有諸法無所有性」——般若的勝解與悟入書寫等下品般若是初學的方便誘導而在中品般若是般若波羅蜜若聽受持親近為他說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18]。「唐譯二分本不離一切智智心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此般若波羅蜜多恭敬聽聞受持精勤修學如理思惟[19]。「不離薩婆若心」,「不離一切智智心」,或譯作應薩婆若念」、「一切智智相應作意」。讀誦等都要以不離薩婆若心菩提心)無所得為方便為前提不再只是通俗普及的方便般若法門在北方已是非常的盛行無所得為方便已為修學般若的前提常啼品所見的眾香城——犍陀羅(Gandhāra已成為弘揚般若為外方參學者嚮往的地區往生品種種菩薩的不同也反應了般大乘法門的隆盛中品般若上品般若」,只是文字的推演是比較容易的經中提到歡喜等十地」,「五法藏(含有不可說我龍樹(Nāgārjuna)的大智度論十住毘婆沙論也提到了也知道十萬頌般若」。龍樹為西元二三世紀間人假定於三世紀初造論那麼上品般若的集成是不能遲於西元二〇〇年了

第六節 般若法義略論

第一項 菩薩行位

菩薩修行的行位次第上面曾說到:「下品般若的菩薩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毘跋致」、「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位說[1]。「中品般若」「後分」,也說:「初發意」、「入法位」、「向佛道[2]初發意」、「阿毘跋致」、「後身[3]八千頌般若也立此三位[4]發心菩薩不退菩薩最後身菩薩是般若法門最初所發見的菩薩行位

下品般若有二類不同的四位說、「初發心」、「行六波羅蜜」、「阿毘跋致、「一生補處(或作阿惟顏[5]、「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說行」、「學般若波羅蜜」、「阿毘跋致[6]這二類不同的四位說如綜合起來就有五位

  • 初發心

  • 如說行

  • 隨學般若(即六)波羅蜜(或作修習般若相應行

  • 阿毘跋致

  • 一生補處(阿惟顏)

下品般若的菩薩行位與初期大乘經所通用的十住非常類似。「十住心住治地(初業)住(修行)應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頂住阿含經多以輪王比擬佛,「十住就是以王子來比擬菩薩的明白可見的生貴是誕生王家;「方便具足是少年的學習書與伎術不退是成年);「童真是成年而還沒有結婚的童真階段;「王子是登上王太子位成為王國繼承人;「灌頂是依印度習俗經灌頂儀式舉行登位典禮典禮終了就是國王了這比擬從生貴住生在佛家種姓清淨[7]到經灌頂住而成佛。「下品般若的菩薩行位是與十住相近的如初發心發心住」。如說行與阿闍浮菩薩的地位相當或譯作新學」、「」,原文 ādikarmika是發趣修學般若(或)波羅蜜者[8]是十住第二治地隨學般若」,或譯作修習般若相應行」,與第三應行住合阿毘跋致是第七不退。「一生補處」,「漢譯本」、「放光本」,阿惟顏[9]灌頂。「唐譯四分本」、「五分本」,說到從一菩薩地趣一菩薩地[10]安住菩薩初地乃至十地[11]但古譯都沒有這從一地到一地的思想。「下品般若集成時十地住說在形成過程中還沒有完依據下品般若」,是可以這樣論定的

中品般若發趣品說到從一地至一地」,敘述從初地到十地的行法但沒有說一一地的名字末了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二五九下)

菩薩摩訶薩住是十地中以方便力故行六波羅蜜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過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過是九地於佛地」。

乾慧地」……「佛地」,被稱為三乘共十地」,是綜合三乘聖賢的行證為十地的菩薩的十地修行能超過二乘地能經歷菩薩地」,而住於究竟的佛地」。那麼乾慧等十地當然不是菩薩發趣大乘所經歷的菩薩行位這樣,「中品般若所說的十地到底是發心等十住還是歡喜等十地有一點是先要注意的依後代,「十住daśavihāra)與十地daśabhūmi)的梵語不同是不會含混不明的但在菩薩行位發展之初,「十住十地」,可能淵源於同一原語——可能是住地」。十住」,或譯作十住地」,「十地住」;十地羅什還譯作十住」。「中品般若十地」,「光讚本譯作十道地」,又說第一住」、「第二住[12]住與地的不分明困擾了古代的中國佛教仁王護國般若經才給以分別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德行名為地[13]所以中品般若所說的沒有名字的十地十住還是十地」,應作審慎的思擇

中品般若十地」,實為十住竺佛念所譯的十住斷結經前四卷是十住也名為十地如說十住菩薩於十地中而淨其行[14]十住的名字該經雖譯得不完備然如[15]

  • 1.生貴菩薩於四住中而淨其地」。

  • 2.阿毘婆帝(不退)菩薩於七住地而淨其行」。

  • 3.童真所修……第八菩薩之道」。

生貴」、「不退」、「童真」,名稱與次第顯然的與十住說相合十住斷結經所說的十住行法中品般若所說的十地行內容也大體是一致的試對列前三地如下

  • 般若經初地行十事深心堅固於一切眾生等心布施親近善知識求法常出愛樂佛身演出法教破憍慢實語

  • 二地念八法戒清淨知恩報恩住忍辱力受歡喜不捨一切眾生入大悲心信師恭敬諮受勤求諸波羅蜜

  • 三地行五法多學問無厭足淨法施不自高淨佛國土不自高受世間無量懃苦不以為厭住慚愧處[16]

  • 十住斷結經初住發心建立志願普及眾生與善者周接說法出家求佛成道分流法教滅貢高諦語[17]

  • 二住念淨其戒識其恩重勤行忍辱常懷喜悅行大慈悲孝順師長篤信三寶崇習妙慧[18]

  • 三住多學問義無厭足分流法施謙下於人修治國土亦不貢高初發心行者令無有斷觀諸眾生說喜悅法[19]

中品般若十地十住斷結經十住的內容相同可見中品般若屬於十住說的又如中品般若」,除了繼承下品般若所傳的十住名目——發心初業相應不退灌頂還說到童真法王子」,摩訶般若波羅蜜經[20]

  • 1.欲生菩薩家欲得童真地欲得不離諸佛當學般若波羅蜜」!

  • 2.菩薩住法王子地滿足諸願常不離諸佛」。

童真地kumārabhūmi)以前生菩薩家」,也就是生在佛家(buddhakula與十住的第四生貴住相當。「童真地以下的不離諸佛」,依上面所引的經文就是王子住yauvarājya。「童真王子」,都是十住的名目。「中品般若十地是繼承下品般若發展而來十住說相符合是確實而不容懷疑的

中品般若十地經文只泛說初地」、「二地而沒有明說十地的名目唐譯初分本」——「上品般若」,卻明確的說住初極喜地時應善修治如是十種勝業住第二離垢地時應於八法思惟修習速令圓滿[21]一地一地都說出了名字於是般若的菩薩行位被解說為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十地經所說的十地一樣了。「上品般若到處列舉極喜等十地淨觀(乾慧的異譯)等十地——二類十地[22];「唐譯三分本」,是與初分本相同的[23]唐譯二分本」,雖也偶有二類十地的敘列[24]或但說極喜等十地[25]次數不如初分本」、「分本那麼多然在中品般若的古譯本沒有二類十地的敘列也沒有極喜地等名字龍樹Nāgārjuna大智度論所依據的二萬二千頌本也沒有說到所以這是上品般若成時十地經已成立流傳也就取極喜等十地解說沒有名目的十地。「中品般若譯二分本」、「三分本」,有二類十地與極喜等名字是受了上品般若不等程度的影響此但見極喜等二類十地說而實屬於十住說的古義卻被忽略了

龍樹大智度論這樣[26]

此中是何等十地答曰地有二種一者但菩薩地二者共地共地者所謂乾慧地乃至佛地但菩薩地者歡喜地離垢地有光地增曜地難勝地現在地深入地動地善相地法雲地此地相如十地經中廣說」。

當知(十地)如佛者菩薩坐如是樹下入第十地名為法雲地。……十方諸佛慶其功皆放眉間光從菩薩頂入」。

龍樹依中品般若造論而解說十地卻是依據上品般若所以說如十地經廣說」。解說第十地時指為法雲地」,並以十地經法雲地的內容來解說般若經十地龍樹是確信為歡喜等十地的總之,「下品般若的菩薩行位還在十住的成立過程。「中品般若成立十地行法十住但沒有一一的敘列名字上品般若以十地為極喜等十地於是菩薩行位的般若古義漸隱沒而不明了

中品般若敘述了沒有名字的十地」,又舉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稱為共地的十地是從阿毘達磨者敘述修證者而來[27]舍利弗阿毘曇論人施設論種性人[28]論事第八人[29]見(諦)地薄地離欲地是妙音(Ghoṣa迦旃延尼子(Kātyāyanīputra)所說過的[30]毘尼母經說到白骨觀地(白業觀)性地八人地見諦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及無師自成就六度(菩薩)[31]後二者雖沒有稱為地然與般若經的共十地相合。「乾慧地」,或譯淨觀地śukla-vidarśanā-bhūmi毘尼母經白業觀」、「白骨觀」,是修不淨觀而得白骨淨觀共十地是部派佛教的行位而被組入般若經大智度論十地可作二種解釋乾慧地已作地」,是聲聞及辟支佛菩薩就合於上品般若的聲聞地辟支佛地菩薩地如來地——四地說[32]乾慧地已作地」,也可用來解說菩薩修行成佛的過程[33]般若經共十地應以四地說為主表示了菩薩的勝過二乘如經上[34]

  • 1.性法乃至辟支佛法初地乃至十地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 2.須陀洹法至羅漢法……十住……道法薩云若。」

  • 3.種性諸法阿羅漢法辟支佛法怛薩阿竭菩薩法十住事法薩芸若慧及諸道慧」。

唐譯本約二類十地說(3.)光讚本近於唐譯本」。放光本大品本,「十地或說十住」,正與共十地中的菩薩地相當所以共十地中的菩薩地」,就是般若經中沒有名字的十地(十住)。「中品般若一再引用共十地[35]表示了菩薩的超過了二乘也有含容二乘的意味從菩薩的立場說二乘的智與斷都是菩薩無生法忍的少分[36]八人地辟支佛地」,是菩薩而共二乘的辟支佛以上是不共二乘的——七住以上的菩薩。「八人地以前的乾慧地」、「性地」,可依智度論的解說一再引述共三乘的十地表示大乘法是超勝二乘而又含容二乘的也說明了大乘般若的流通面對傳統的部派佛有加以貫攝的必要

第二項 空性

空(空性śūnyatā可說是般若法門的特色在般若法門的發揚中或以為說空是究竟了義或以為說空是不了義而說空所顯性成為後期大乘的二大流然在原始般若沒有說到」。到底在什麼意義下,「在般若法門中重要起來終於成為般若法門的主要特色原始般若來說菩薩是人般若波羅蜜是法這二者(代表了我與法的一切)都不可得」、「不可見」。在般若的修學中,「不應住」、「不應念」、「不行相」、「不分別為什麼不可得」……「不分別」?因為有所念有所住有所行相有所分別就與般若波羅蜜不相應不能成就薩婆若所以不相應不能成就只因為是法皆離自性性相亦離如是諸法無所有故[1]我法畢竟不生[2]。「」、「無所有」、「不生以外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五四〇上)又說到

眾生無性故當知念亦無性眾生離故念亦離眾生不可得故念亦不可得」。

一切(我)法是這樣的:「」、「無所有」、「無性」、「不可得」、「無生」,「作是思惟觀那就若色(等)無受則非色」;「色無生即非色[3]能悟入無生無滅無二無別………即是無二法[4]這就是無生不二法門也就是法相dharmatā、「諸法實相」。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得解脫已於諸法中無取無捨乃至涅槃亦無取無捨[5]般若與薩婆若是這樣的修學而達成的

從下上品般若看來,「原始般若所說的」、「無性」、「無所有」、「無生都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五六二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法隨順一切法何以故世尊是法無障礙處無障礙相如虛世尊是法無生一切法不可得故世尊是法無處一切處不可得故」。

爾時欲色界諸天子白佛言世尊長老須菩提為隨佛生有所說法皆為空故」。

皆為空故」,「宋譯本皆悉空故」;「大品本皆與空合」;「唐譯本一切皆與空相應故[6]須菩提(Subhūti)說法是無礙如虛空的無生的無處所的而天子們稱讚他所說的都與相契合可見須菩提的無礙無生無處都是表達義的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五七七上——)

釋提桓因語須菩提如所說者皆因於空而無所礙譬如仰射虛空箭去無礙」。

(佛告)憍尸迦須菩提所說皆因於空須菩提尚不能得般若波羅蜜何況行般若波羅蜜尚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尚不得薩婆若何況得薩婆若者尚不得如何況得如者尚不得無生何況得無生者!……憍尸迦須菩提常樂遠離樂無所得行

皆因於空」,是一切依空而說的意思。「是不得人與法因與果智與如,「一切都無所得對須菩提的讚歎正與經初讚須菩提,「無諍三昧最為第一」,前後呼應須菩提說空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五四〇中)

以空法住般若波羅蜜」。

依經下文說不應住色等不應住色等的常無常苦樂淨不淨我無我空不空。「空法是不住一切法的也不住空與不空的這可見空法的內涵不是與不空相對待的空而是不住於一切(不住也非不住)的從上來所說可見是般若行是脫落一切取相妄執脫落一切名言戲論的假名並非從肯定的立場去說明一切皆空的理論

在說明下品般若曾經指出般若表示自證的內容是稱為法相(唐譯法性、「」、「實際(應該還有法性」,唐譯法界)的而這就是涅槃」、「無相」、「無作來表示涅槃於是空義日漸發展起來。「(遠離)、「(寂靜寂滅、「(無染)、「無所有」、「無生」,本來都是原始佛教固有的術語用來表示涅槃的。「下品般若將這些術語無相無作(無願)結合起來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五六六上)

甚深相者即是空義即是無相無作無起(唐譯或作無造作無生無滅無所有無染寂滅遠離涅槃義」。

唐譯本」,末後一句種種增語皆顯涅槃為甚深義[7]可見無相都是表顯涅槃深義的到了中品般若」,更與」、「法性」、「實際等相結合如上面所引的小品經大品本就是深奧處者空是其義無相無作無起無染寂滅法性實際涅槃[8]。「中品般若進展到:「無相無作;「無生無染寂滅」;「法性實際」——三類名字作為同一的自證內容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六九(大正三七五中)

諸空等智者謂菩薩摩訶薩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智及真如乃至不思議界智是名諸空等智[9]

空智與真如等智合為同一類來說明與所說深奧義的內容一致這三類名字,「寂滅約離一切妄執離一切戲論說。「法性約沒有變異性差別性說佛出世也不出世也好,「是那樣法爾常住。「無相約三三昧所顯發說但並不是因觀察而成為無相無作般若經由於這三類名義的統一而表現為悟修行得果的無二無別

」、「無相」、「無作」,被看作表示涅槃的同義詞也可說是雜阿含經的深義[10]然在般若經,「的廣泛應用決不是無相無作所可及的為什麼如此理由可從原始的阿含經(部派佛教與大乘都是繼承這一法脈而流出的)中得到說明。「無相無作」,無量無相無所有」,阿含經中被集成為一類卻早已受到尊重雜阿含經[11]

  • 1.眼(等)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12]

  • 2.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是故比丘於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

  • 3.眼(等)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 4.如來所說修多羅甚深明照空相應隨順緣起法[13]

這是薩婆多部(Sarvāstivāda)所傳的2.是撫掌喻經3.是勝義空經是南傳巴利聖典所沒有的薩婆多部是三世實有論但對於有為(諸行緣起法)的如幻如燄即生即滅,「來無所從去無所至的緣起法是稱之為勝義空」、「空相應雖有他自宗的解說但到底表示了發揚空義重視的傾向中阿含經大空經依禪觀的進修次第成立內空」、「外空」、「內外空[14]小空經佛說我多行空[15]大乘學者確認為菩薩行位多修空住的教證[16]中阿含經雖傾向於阿毘達磨式的分別抉擇然在佛法修證中表現了的優越性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系(Sthavira)以外案達羅派(Andhaka)立空性是行蘊所攝」;以為涅槃空(無相無願)與諸行空(無我)為二諸行空是行蘊所攝的[17]這是理解到經中所說的緣起空與涅槃空緣起與涅槃寂滅就是有為法無為法」,佛是稱之為甚深最極甚深的[18]案達羅學派注意到行空與涅槃同有空義而還不能發見內在的統一性當時的方廣部(Vetulyaka說一切法空無派佛教界是相當重視空義的般若法門的傳誦者無相無作當然也特重而予以發揮了

下品般若」,依各譯本所共同的來說:「的廣泛應用是與表示涅槃深義的名字合應用無生」、「」、「寂滅[19];「」、「」、「」、「寂滅[20];「」、「無所依[21];「」、「[22]一方面又單獨應用一再宣說一切法空[23];「皆因於空[24]但所說的一切法空(或譯為諸法空下品般若是總說一切法切法無生」、「一切法寂滅」、「一切法離相一樣還不是的一種別名中品般若」、「上品般若的長期發展中由於的廣泛應用漸成立的不同名稱又把這些組合起來上面說過在般若法門的開展中七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的種種組合。「七空的名目是有異說的先對列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於下[25]

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
內空內空內空內空
外空外空外空外空
內外空內外空內外空內外空
空空空空空空空空
大空大空大空大空
勝義空勝義空勝義空勝義空
有為空有為空有為空有為空
無為空無為空無為空無為空
畢竟空畢竟空畢竟空畢竟空
無際空無際空無際空無際空
散空散空
散無散空
無散空無變異空
本性空本性空本性空本性空
自相空
自共相空相空自共相空
共相空
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不可得空
無性空無性空無性空
自性空自性空
無性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說明種種空的成立與組合首先要說明的是由於般若法門的遍學一切所以融攝了傳統佛教的內容(給以新的解說)據現在所知道的舍利弗阿毘曇論已成立了六空內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26]六種空的名目與次第般若經的前六空完全一致大毘婆沙論施設論說十種空:「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邊際空本性空無所行空勝義空空空[27]般若經的前十二空相同只少了大空畢竟空」。所以的組合羅列了種種名目其中十一空(十種空加大空都是部派佛教依據阿含經而成立的般若經所有的組合是在部派佛教所說的種種空的基礎上加上般若家特有的。「唐譯二分本」,散無散空自共相空」。大品本」,是譯為散空自相空。「散空」,雜阿含經佛為羅陀(Rādha所說於五蘊當散壞消滅而立的[28]般若經處處說自相空故」;「十六空(可通於自相共相)所以散空自相空」,是初期的本義般若法門所特有的(沒有見到是部派佛教所說)十四空只是畢竟空」、「自相空」、「一切法空」。「十六空更加無性空無性自性空」;「十八空更加不可得空自性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都是泛說可以看作般若經所立而有深義的畢竟空」、自相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不過本性空無始空」,尤其本性空」,雖依阿含經說而立卻是中品般若所重視的

本性空prakṛti-śūnyatā,「大品本譯為性空」,是依雜阿含經諸行空……性自爾故而立的。「本性空[29]是說本來常爾般若經到處說性空故雖在十四空」……「二十空,「本性空只是的一種而其實般若」,是以本性空為基礎的摩訶衍品眼空……意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內空。……無法有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無法有法空[30]每一空都說性自爾」,也就都是本來空的本性空相近的自相空自性空」。「自相空svalakṣaṇa-śūnyatā)或作相空」;「自相共相」,阿毘達磨論者的主要論題屬於一法而不通於其他的自相」,「自相是一一法的特性(包括獨特的狀態與作用)憑了自相」,才確定有法的存在如推求而沒有自相」,那就是假法了如一般所說的七十五法」,都是依自相的推究而成立的般若經到處說相空故一一法的特相只是因緣和合所成並非實有自相的存在。「自相不可得就不能依而推定實法的存在了。「自性空svabhāva-śūnyatā,「大品本有法」。bhāva 是有sva 是自所以這是自有大智度論諸法因緣和合生故有有法無故名有法空[31]。「有法」——「自性」,一般人以為從因緣和合而有的法自體存在的所以這是而又是自有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六(大正二七二九下)

如說自性自體本性亦爾」。

薩婆多部學者對這些名字是看作同義詞的所以本性空本性」,「自性空自性」,「自相空自相」,是有相同意義而可以通用的這三種空也就有相通的意義自相為一切阿毘達磨者上座部(Sthavira)論師所重的;「自性是薩婆多部所重的中品般若本性空的基石上自相空自性空」,顯然有針對部派佛教的用意尤其是十四空十六空還沒有自性空」,「十八空二十空」,才成立而加以應用可推定中品般若成立以後為了適應北方自性有的佛教而作出新的適應

本性空自相空」,「中品般若有廣泛的應用此外還有畢竟空atyanta-śūnyatā無始空anavarāgra-śūnyatā無性空abhāva-śūnyatā)與無性自性空abhāva-svabhāva-śūnyatā。「畢竟空般若經所常說的四攝品一再畢竟空無始空」——二空[32]歎淨品說到自性空」、「自相空」、「畢竟空無始空[33]。「畢竟空」,是究竟的徹底的空菩薩安住空法中是沒有一些些非空的無始空」,唐譯本作無際空」。源於阿含經眾生無始以來本際不可得沒有生死的前際沒有最初的前際也就沒有最後的後際沒有前後際也就沒有中際因而演化為無際空」,表示的超越時間相。「無性空無性自性空」,「十六空中已經有了。「無性」,「大品本無法」;依梵語非有」、「無有的意思。「十八空(及二十空)的末後三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二五〇下)

何等為無法空若法無是亦空。……何等為有法空有法名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有法空。……何等為無法有法空諸法中無法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無法有法空

唐譯二分本的解說也與大品本一致這樣,「無法空(唐譯無性空非有」——無法是空的。「有法空(唐譯自性空是說有自性法是空的。「無法有法空(唐譯無性自性空是合說有法與無法都是不可得的內空」、「外空別說內外空的意義一樣。「唐譯本每說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34]暗示了無性自性的意義然唐譯的以無性而為自性」,大品本是譯為一切法性無所有信解諸法無所有性[35]諸法無所有[36]一切法性無所有[37]。「唐譯本是隨順後代瑜伽者所說辯中邊論此無性空非無自性空以無性為自性故名無性自性空[38]這是遮遣我法的損減執」,顯示空性的不是沒有

原始般若只提出了但有名字」,也就是一切法但假施設」。從一切法的但名無實悟入一切法不可得無生無二無別這是重於體悟而不是重於說明的但名無實」,底是闡明的主要理由在般若法門的發展中,「中品般若有了較明確的解說如說名字是因緣和合作法但分別憶想假名說[39]皆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是名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40]說明一切(如菩薩般若名字)但假施設以結勸說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名假施設受假施設法假施設如是應當學[41]!「唐譯三分本」、「唐譯二分本」,但立名假(如菩薩)、「法假(如般若)[42]。「唐譯初分本名假法假及教授假[43]這是說名假」、「法假」,都是方便善巧施設的。「大品本法假」、「受假」、「名假」——三假假施設原語波羅聶提(prajñapti可譯為假名。「大品本立三假是針對部派佛教的。「名假」,名字施設是假立的。「受假或譯取施設upādāna-prajñapti如眾生如樹木都是複合體沒有實法稱為假有」。這二類假施設是一般部派佛教所能信受的(犢子系不承認受假法是色心等——界所攝的法在部派佛教中這是尋求自相而成立的或者說蘊界都實法有」,如薩婆多部或者說蘊是假的處與界是實有的俱舍論或者說處也是假的唯有界是真實有的如經部(Sūtravāda雖然說得不完全相同而終歸是有實——法是實有的現在般若法門說一般所立的實法也是假施設的名為法假」。到這一切都是假施設的都是假名而沒有實性的都是不可得空的假施設的——假名是與因緣和合及妄想執著相關聯的假施設因緣和合而有所以是無實的無常的無我我所的一般人不能了解這是假施設的所以迷著實有取相妄執試略引經說如下[44]

  • 1.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明」。

  • 2.虛妄憶想分別和合名字等有一切無常破壞相無法」。

  • 3.但諸法諸法共相因緣潤益增長分別校計是中無我無我所」。

  • 4.因緣起法從妄想生非實。……空無堅固虛誑不實」。

  • 5.分別籌量破壞一切法乃至微塵是中不得堅實以是義故名般若波羅蜜」。

不知道一切法是但名無所有而妄執的是無明無明正是生死不息的十二因緣的第一支佛說是因緣法甚深!」因果緣起不但可以依因緣而了解一切法也可依因緣法而悟入本性空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曾舉譬喻來說明(大正五六七上——)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然燈時為初焰燒炷為後焰燒世尊非初焰燒亦不離初焰非後焰燒亦不離後焰須菩提於意云何是炷燃不世尊是炷實燃」。

火焰燒炷的譬喻表示了世出世間的一切前後關聯的因果現象那一法也不是卻也沒有離去那一法在因緣和合的不即不離的情況下一切世出世法都這樣的成立不是那一法所能成所以是沒有實性的又如說無緣則無業無緣思不生有緣則有業有緣則思生若心行於見聞覺知法中有心受垢(雜染)有心受淨[45]阿含經以來的業報染淨因果都但名無實而這樣成立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〇(大正三六四中——)

癡(即無明)空不可盡故,……老死憂悲苦惱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如是十二因緣是獨菩薩法能除諸邊顛倒坐道場時應如是觀當得一切種智。………菩薩摩訶薩觀十二因緣時不見法無因緣生不見法常不滅不見法有我……,不見法無不見法苦不見法無我不見法寂滅非寂滅。……如是須菩提一切法不可得故為應般若波羅蜜行」。

菩薩觀因緣是空的不可得的能除二邊顛倒的中道。「空相應緣起法」,在般若法門中顯然的使緣起甚深與寂滅涅槃更甚深統一起來般若法門是重於第一義諦的後來龍樹(Nāgārjuna)的中觀論以此為根本論題阿含經依緣起的中道說法給以嚴密的思(惟抉)擇成為通貫三乘大乘佛教的主流之一

一切法本性是空的一切法與空的關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46]

  • 1.空中無色無受離色亦無空離受識亦無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諸法實性無生無滅垢無淨故」。

  • 2.色空中無有色識空中無有(受行)識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舍利弗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識亦如是舍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無佛亦無佛道」。

這二段經文大同小異般若經是從觀五陰(蘊)——識起次第廣觀一切法的為例,「中是沒有色的如色是惱壞相(或作變礙相色空所以沒有惱色與空的關係被說為不異(不離)、「即是」。色不是離空的空也不離進一層說色就是空空也就是色一般解說為即色即空的圓融論其實這是為了說明色與空的關係從色空而悟入空相空性」、「實性。「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不增不減的所以空相中是沒有色甚至佛與佛道也不可得。「唐譯二分本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47]。「色自性空不由空故」,本性空」,不是因為空的觀察而成為空的。「色空非色」,是般若的要義所色是空的色空就不是色色無受則非色」、「色無生即非色[48]的意義一樣所以經文的意義是色是性空的,「不是離色以外別有空而是色的當體是空空是色的本性是不離色而即色的從一般分別了知的色等法悟入色等本性空,「是沒有色等虛妄相的一切法空相無二無別無著無礙般若是引入絕對無戲論的自證不是玄學式的圓融

色即是空色空非色」,以這兩句為例來說,「是一切法,「無相無作無生遠離寂滅都是表顯涅槃的然佛的自證內容是不能以名字來說以心心所來了知的為了化度眾生不能不說說了就落於世俗相對的如對生死說涅槃對有為說無為對虛妄說真實對有所得說無所得佛是這樣說的佛弟子也這樣的傳誦結集下來為後代法相分別所依據然佛的自證內容也就是要弟子證得的不是言說那樣的(般若法門著眼於自證指出佛所說的一切但是名字的方便施設(假)立二諦來說明世諦故說非最第一義最第一義過一切語言論議音聲[49]二諦表示了佛說法的方便——古人稱為二諦」。從文字言說來說,「都是名字都是」。但佛說」,是從色(自)相不可得而引向超越名相的所以空亦不可得[50]遠離有為性相令得無為性相為性相即是空。……菩薩遠離一切法相用是空故一切法空[51]。「是表示超脫名相的以沒有空相離一切法相(想)的如取空相就落於對待的」,不合佛說的意趣了從色相不可得而說色空空不是與色相對的(也不是與色相融的)而是色空非色而無二無別的經中一再指明從相對而引向不二的平等摩訶般若波羅蜜經[52]

  • 1.是有為性無為性是二法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佛亦以世諦故說非以第一義。……是諸有為法無為法平等相即是第一義」。

  • 2.諸有二者是有所得無有二者是無所得。……不從有所得中無所得不從無所得中無所得須菩提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是名無所得」。

從相對而引向超越絕對離名相分別而自證就是無二」、「平等」、「一相」,這是不可施設而但可自證的(其實自證——能證所證證者也是不可施設的)這就是佛說」、「菩提」、「無為」、「的意義所以說是名第一義亦名性空亦名諸佛道畢竟空即是涅槃[53]以種種方便勘破但名無實」、「虛妄憶想」,而契入絕對超越的境地般若經也是的意義所在

般若空義發展於北方薩婆多部的教區所以在世俗的方便施設中也就與薩婆多部的法義有了某種程度的結合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五六七中)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心已滅是心更生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心生是滅相不世尊是滅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是滅相法當滅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於意云何亦如是住如如住不世尊亦如是住如如住」。

須菩提若如是住如如住者即是常耶不也世尊」!

前心與後心是不能(同時)俱有的怎麼能前後的善根增長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佛舉如燈燒炷的譬喻以不即不離的因緣義來說明然後引起了這一段問答心已滅了是不能再生起的心生起了就是滅相生是剎那頃盡滅的滅相法卻是不滅的[54]滅相是不滅的所以問那就真如那樣的住嗎真如那樣的住卻不是常住的這一生滅與薩婆多部的三世實有說相合三世諸法,……體實恒有無增無減但依作用說有說無[55]如是諸法經三世位雖得三(過去未來現在)名而體無別[56]有為法是實有自性的滅入過去只是與滅相相應而不是沒有了所以雖有三世的差別而法體實在是沒有別異的那不是真如那樣嗎確乎是真如那樣的無來無去無增無減卻不是真如那樣的常住依薩婆多部有自體而存在於時間中的只能稱為」,不能說是常住的[57]般若經所說的生滅與薩婆多部相合。「是沒有變異的意思部派佛教的解說不完全一致智度論下如」、「中如」、「上如的解說[58]又說如諸法未生時生時亦如是生已過去現在亦如是諸法三世平等是名為如[59]三世有體性沒有別異也可說是」。體性無別的三世有法法法無自性空就是上如」。般若與薩婆多思想的結合實有說與性空說的統一是般若法門發展於北方的適應後代的龍樹月稱(Candrakīrti——中觀者在世俗邊都隨順薩婆多部正是繼承這一學風而來

虛空譬喻,「下品般若已大大的應用或但用虛空喻或與幻所化人機關木人等同用[60]。「中品般若集合為十喻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揵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61]唐譯本,「虛空被改為空華」。因為瑜伽學者以空華比喻遍計所執性虛空譬喻圓成實性十喻是幻化等為一類所以不能說如虛空而修正為空華了般若經古義沒有這樣的嚴格區別以虛空比喻說法的無礙[62]比喻無眾生可度而度眾生[63]比喻般若的隨事能作而無分別[64]虛空是與幻所化人影等為同類的在所要說的虛空對一切法所給予的影響虛空(ākāśa空(śūnya, śūnyatā梵語是完全不同的但在意象上有引發一切法空說的可能依薩婆多部:「極微paramāṇu是最細色小到不能小的物質單位再細就要近於空虛了所以稱為隣虛塵。「空界ākāśa-dhātu)是隣礙色」,物質與物質間的空形態如牆壁間空,……往來處空間等空[65]此外虛空無為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七五(大正二七三八八中——)

虛空非色……無見……無對……無漏……無為。……若無虛空一切有物應無容處。…若無虛空應一切處皆有障礙」。

色(物質)是質礙的有往來聚散的色極微雖說是無質礙的卻是積集而成為質礙的因空界是近質礙而顯現的色的特性——質礙可說微乎其微虛空無為是無障礙相生不滅的這是從空界進一步而論究到無障礙相的絕對空間不屬於物質而為物質存在活動的依處所以說虛空無障無礙色於中行。」[66]般若經所說的虛空也是無為的[67]虛空的無礙是比喻的重點之一如說是法無障礙處無障礙相如虛空虛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諸法無障礙故[68]一切法空(無相般若涅槃無上菩提法性等)的無礙相不正是虛空那樣的無礙嗎虛空無為是非色無見無對,「中品般若每說無色無形(即無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也與虛空無為相近這不是說般若空義等於虛空無而是說從虛空無為的譬喻中體會出一切法空相虛空無為沒有作用卻為物質的存在活動作依處同樣的,「是不可施設的而一切色——因緣生法都依空而有可能中論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69]是以有虛空而色法得成的進一步的體會

第三項 法性陀羅尼

dharma是代表佛的自證也是佛弟子所趣向修證的所以是歸依處」。若經佛所以默然而想不說法[1]佛所依止與恭敬供養的[2]都是法也就是般若形容法法相(唐譯法性、「法性(唐譯法界相等這都是阿含以來所說的。「下品般若」,分別的說法相」、「」、「法界」、「實際」,是佛與弟子所依所住所證的,「非佛作亦非餘人作的常法然在說明上傾向於所住所證的理法漸漸的名詞化。「中品般若以來,「法性實際」,被組集為一類。「唐譯三分本」,組集十名為一組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3];「唐譯二分本(及初分本更增虛空界不思議界」,共十二名[4]同一內容而有這麼多名字當然隨著名字而各有不同的意義。「中品般若前分)勸學般若波羅,「大品本列舉了諸法如法性實際」——三名放光本」、「光讚本一致[5]下品般若所散說的集在一起實為般若經最初的集合即使是唐譯初分本」,留這一組集形式的也不在少數法施品,「不應以二相觀」,說到」、「」、實際[6]方便品知一切法略廣相說到」、「法性」、「實際」,「不合不[7]三慧品諸法如法性實際皆入般若波羅蜜中[8]四攝品法性實際不可轉故[9]這都是中品」、「上品各譯本所一致的等學品一切法如法性實際常住故不但放光本」,「唐譯初分本也是一致的[10]唐譯二分三分本」,卻改成十二異名了這可以證明,「大品本等首列法性實際」,是初期組合的原形以後就更廣的組集起來大品本」,「法相(唐譯法性、「」、「法位(唐譯法定、「不思議性(界)集合為一類的也已到處可見但集成十名或十二名實為中品般若集成以後的再組合

」、「法性」、「無相」、「無生」、「勝義」、「涅槃的異名表顯佛的自證內容但在說明上有所證理法的傾向(涅槃是果法空與觀行有關)般若經眼於佛及弟子的自證所以某些問題言說與思惟所不容易理解的就以佛及阿羅漢的自證來解法性等為證量唐譯本中(以二分本為例)充分的表達出來如說[11]

  • 1.以法住性為定量故」。

  • 2.諸法法性而為定量」。

  • 3.皆以真如為定量故」。

  • 4.但以實際為量故」。

唐譯五分本也說以真法性為定量故[12]量(pramāṇa)是準確的知識定量是正確的決定無疑的準量值得信任的般若經所說非一般所能信解那是因為聖者自證所表示的不是一般世俗知識所能夠理解但依聖者自證真如法性而說是決定可信的

下品般若適應世俗的明呪(vidyā)信仰以明呪來比喻般若稱讚持誦般若能得現身與後世的功德引導善男子善女人來修學般若與明呪有類似意義的陀羅尼(dhāraṇī現於中品般若」。「中品般若說到五百陀羅尼門[13]可以想見當時的佛教界陀羅尼法門是相當盛行的陀羅尼是攝持的意思古人每譯為總持」。陀羅尼法門的特色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七(大正三四三下)

聞佛說法不疑不悔聞已受持終不忘失何以故得陀羅尼故須菩提言世尊得何等陀羅尼?……佛告須菩提菩薩得聞持等陀羅尼故[14]佛說諸經不忘不失不疑不悔」。

得陀羅尼能聞已受持不忘也能得辯才無礙如說[15]

  • 1.從諸佛聞法捨身受身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忘失是菩薩常得諸陀羅尼」。

  • 2.是菩薩聞持誦利心觀了達了達故得陀羅尼得陀羅尼故能起無礙智起無礙智所生處乃至薩婆若終不忘失」。

  • 3.學是陀羅尼諸菩薩得一切樂說辯才」。

  • 4.陀羅尼門,……得強識念得慚愧得堅固心得經旨趣得智慧得樂說無礙」。

印度人不重書寫卻重於背誦一向養成堅強的記憶力大乘佛經流行數量越來越多帙也越來越大誦持不失的憶念力也就越來越重要了般若經陀羅尼不只是誦持文也要心觀了達」,「得經旨趣」。義理通達了記憶力會更堅固持久誦習多了也會貫通義理所以能辯說無礙在陀羅尼中最根本的是四十二字門成為大乘的重要法門誦持一切佛法都依文字語言而施設所以四十二字義有了根本的重要的地位大智度論四八(大正二五四〇八中)

諸陀羅尼法皆從分別字語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語因語有名因名有菩薩若聞字因字乃至能了其義」。

四十二字,「初阿(a)後荼(ḍha中有四十[16]。「是字母(也叫度的文字——名句文是依音聲而施設的從發音的字母而有語言所以說因字有語」。字母與字母的綴合成為名名就有了意義名與名相結合就成為句了大智度論四十二字是拼音的字母四分律卷一一(大正二二六三九上)

字義者二人共誦不前不後阿羅波遮那」。

阿羅波遮那」,正是四十二字的前五字律制比丘與沒有受戒的人是不許同時發聲誦經因而說到同誦的句義非句義句味非句味字義非字義這就是句名(味)(字)——三類可見這確是古代字母的一種現在的印度沒有四十二字母的拼音文字然可以決定的這是古代南印度的一類方言大智度論若聞荼(ḍa)字即知諸法無熱相南天竺荼闍他秦言不熱若聞他(ṭha)字即知諸法無住處南天竺他那秦言處若聞拏(ṇa)字即知一切法及眾生不來不去不坐不臥不立不起眾生空法空故天竺拏秦言不[17]對字義的解說引用南天竺音來解說可見般若經的四十二字門有的解說是與南印度方言有關的華嚴經入法界品遍友(Viśvāmitra)童子唱四十二字母四十二般若波羅蜜門為首入無量無數般若波羅蜜門[18]稱四十二字為般若波羅蜜門顯然受到了中品般若字門陀羅尼的影響咒術出名的達羅毘荼(Dramiḍapaṭṭana晉譯為呪藥有一位彌伽(Megha)醫師輪字莊嚴光經成就所言不虛法門分別了知……一切語言[19]是一位精通文字算數相的大士入法界品南方集出的說到了四十二字與文字語言法門四分律為法藏部(Dharmaguptaka)律法藏部出於分別說部(Vibhajyavāda法藏部的早期教區在今孟買(Bombay)以北的 Sopārā及北面的 Koṅkaṇ 地方法藏部的教區在(西)南方也傳說這一字母所以四十二字母起於南方而被引用於中品般若」,是極可能的

四十二字(母)是一切字的根本字母是依人類的發音而成立的最初是喉音——「再經顎而有種種語音可說一切語音一切字母是依為根源的是從而分流出來的喉音的」,還沒有什麼意義什麼意義也不是所以被看作否定——「」、「」。般若法門認為一切但是假名施設而假名是不能離開文字的一切文字的本源——「」,象徵著什麼也不是超越文字的絕對——「無生」、「無二」、「無相、「」。一切文字名句都不離」,也就不離」、「」。所以般若引用四十二字母不但可以通曉一切文字而重要在從一切文字而通達超越名言的自證是熱的意義聽到了」,就了悟是不熱這樣什麼都趣向於」,不離於」。所以經上善學四十二字已能善說字法善說字法已善說無字法[20]般若經的字門陀羅尼若聞若受若誦若讀若持若為他說如是知當得二十功德[21]二十功德中,「強識念」,「樂說無礙」,更能善巧的分別了知一切法門字門的功德沒有說到消災障等神咒的效用雖然由於四十二字是一切文字根本為後來一切明呪所依據般若經還只是用為通達實相的方便

在經典的形式中是法會的法主在大乘經的內容中佛是菩薩修行的究極理想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都有不同的佛陀觀般若經所顯示的佛是怎樣的?「下品般若說到他方佛土特別提到阿閦佛(Akṣobhya)土的寶相(Ratnaketu香象(Gandhahastin)菩[22]大眾見到了阿閦佛土與眾會的清淨[23]現在有十方佛般若經所確認的。「下品般若以佛神力得見千佛[24];「中品般若作十方各千佛現[25]雖多少不同而都表示佛佛道同」。般若經佛是印度釋迦佛那樣的是人間父母所生身經出家修行而成佛的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五四二中——)

如來因是身得薩婆若智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身薩婆若所依止故我滅度後舍利得供養」。

佛滅度以後造塔供養佛的舍利是部派佛教的事實舍利是父母所生的遺體這一身體曾經是薩婆若——一切智所依止依身體而得薩婆若成佛所以遺體也受到人們的恭敬供養這表示了佛是依父母所生身而成就的究竟成佛的就是這樣的人身念佛法門,「中品般若無憶故是為念佛無所念是為念佛[26]那是從現觀第一義說如約世俗假名以五陰為佛以三十二相金色身丈光八十隨形好——色身為佛以戒品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五分法身為佛以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功德法身為佛以因緣法(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為佛[27]依名字施設世間所稱為佛的與上座部系(Sthavira現實人間的佛並沒有不同經中說到成佛前處胎成家成就所生成就姓成就眷屬成就出生成就出家成就莊嚴佛樹成就[28]也與釋尊的從處胎到成佛一致[29]道行品,「漢譯本月十五日說戒時[30]是(佛為)僧伽(上首)的佛教。「秦譯本稱讚阿羅漢功德唯除阿難[31]表示為釋尊住世的時代與問答的須菩提(Subhūti)等阿羅漢外是釋提桓因(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諸天與彌勒(Maitreya都是四阿含中的聖者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二一七中二一七下——二一八上)

爾時世尊自敷師子座結跏趺坐直身繫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是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

爾時世尊在師子座上坐於三千大千國土中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遍至十方如河沙等諸佛國土譬如須彌山王光色殊特眾山無能及者爾時世尊以常身示此三千大千國土一切眾生」。

中品般若的佛似乎殊勝得多然釋尊敷坐入三昧又出三昧與釋尊平常的生活相然後放光動地現種種神通那時的釋尊於大千國土中其德特尊天臺家稱之為勝應身」、「尊特身」。一佛所化的國土是一三千大千世界於大千界中其德特尊是以娑婆世界的釋迦佛(化三千國土)為本的所以使大千國土一切眾生見到的還是釋尊的常身——佛教界共傳的三十二相丈光相的丈六金身神通所示現的無論是怎樣的難以思議究不離釋迦的常身般若經重於現證佛是寂滅無相而不可思議的然從世俗施設說是現實人間的佛

第七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漢譯的先後共有六本依鳩摩羅什(Kumārajīva)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主[1]因為是現存最早的譯本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推定金剛般若原始大乘經[2]金剛般若的成立是相當早的但不可能那樣的早般若法門的主無疑的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前五分如上面所說的般若從原始般若」,而演進為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這不但是般若法門的開展過程也可以表示初期大乘的發展情形從這一觀點來說金剛般若足以代表早期的有一以佛的入城飯食敷座而坐為序起下品般若漢譯本」,月十五日說戒時[3]一樣充分表示了佛在人間的平常生活金剛般若著重在無相(離相)法門如說凡所有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無非法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於一切相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相」,原始般若無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唐譯五分本)稱之為離相門一樣般若與」,本沒有必然的關係,「是在般若發展中重要起來的金剛般若無相而沒有說」,可說保持了原始般的古風金剛般若的菩薩行著重在無我」,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在習慣於大乘我法二空小乘我空的學者對於菩薩行而著重無我」,可能會感到相當的難解中論觀法品由無我我所悟入寂滅無戲」,如說滅我我所著故得一切法空無我慧名為入[4]印度古傳的般若法門是以無我悟入實相的。「原始般若並舉菩薩與般若闡明菩薩與般若的不可得菩薩(我)與般若(法)的不可得(空)原理是完全一樣的金剛般若著重無我」,也說無法相無非法相」,不是但說無我般若淵源於傳統佛教的深觀金剛般若保持了原始般的特色不過依其他方面來考察金剛般若中品般若的成立大約是同一時代所以金剛般若的特重無我」,可能是為了適應誘導多說無我的傳統佛教

金剛般若有早期的成分但決不是早期集成的讚歎持經——聽聞受持書寫為他人說的功德一層層的校量下品般若相近金剛般若說佛有五眼菩薩莊嚴國土都出於中品般若」。全經分為二大段也與中品般若的兩次囑累一樣尤其是金剛般若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譬如人身長大。「大身」,出於中品般若的序分於三千大千國土中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譬如須彌山王光色殊特眾山無能及者[5]金剛般若大身」,與菩薩的受記、「莊嚴國土」,受記」、「度眾生」、「莊嚴國土為一類應該是菩薩的大身」。般所說的法身大士有證得法性所起的大身。「下品般若所說的不退菩薩相貌是修得不退的人間身僅有得心清淨身清淨」,沒有凡夫身中八萬戶蟲[6]是無漏身也不是大身般若的原義菩薩行重於自。「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薩報得波羅蜜」、「報得五神通,「成就眾生」,「莊嚴國土」,重於利他行金剛般若著重菩薩的受記」、「度眾生、「莊嚴國土」,中品般若(不退菩薩以上)的重利他行相合還有,「原始般若以來著重自證的內容,「以法性為定量」,是一般所不能信解不免要驚怖疑畏的。「中品般若所以到處以二諦來解說一切教說不是第一義第一義是不可施設的一切但是世俗施設的假金剛般若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這樣形式的三句剛般若多有這樣的語句第一句舉法——所聽聞的所見到的所修學的所成就的第二句約第一義說即非」;第三句是世俗的假名金剛般若的三句相信是中品般若的二諦經簡練而成為公式化的從這些看來金剛般若的成立最早也是中品般若集成的時代

原始般若上品般若」,有一貫的重心那就是著重菩薩行菩薩行以般若波羅蜜為主由於菩薩的遍學一切道所以從般若而六波羅蜜而萬行同歸菩薩是如實知一切法的所以從陰而入緣起有為無為法從菩薩行而共世間行共二乘行從菩薩忍而三乘果智金剛般若是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或譯作發趣菩薩乘者也是菩薩行但重在大菩薩行更著重在佛的體認如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是離一切相的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不能於色聲相中見的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是不能從威儀中見的佛是說法者其實是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無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是度眾生者其實實無眾生如來度者如來有五眼能知一切眾生心而其實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金剛般若著重在如來這是教化眾生的也是菩薩所趣向的舍利造塔供養是對佛的信敬懷念以舍利塔象徵佛是傳統佛教的一般事實下品上品般若」,是重所以比較起來寧可取般若經而不取舍利塔金剛般若卻說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金剛般若以為經典與佛塔一樣是重法而又重佛(塔)的一流(與法華經相同)在部派佛教中法藏部(Dharmagupta以無相三摩地於涅槃起寂靜作意入正性離生[7]於窣堵波興供養業獲廣大果[8]金剛般若的特性與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般若波羅蜜,新譯作般若波羅蜜多。譯義為「智度」、「明度」、「慧度」、「慧到彼岸」。波羅蜜舊譯為「度」,古譯作「度無極」。
依《出三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中)。
道安〈道行經序〉,見《出三藏記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七中)。
涼州方面,竺法護在晉太康七年(西元二八六),也譯出了與《放光經》同本的《光讚經》。
《出三藏記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七中)。
《出三藏記集》卷八(大正五五.五五中)。
《出三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一〇下)。
《大智度論》卷七九(大正二五.六二〇上)。
吉藏《金剛般若疏》卷一(大正三三.八六中)。
智顗《金剛般若經疏》(大正三三.七六上)。
吉藏《金剛般若疏》卷一(大正三三.八六下)。
圓測《解深密經疏》卷五(續三四.四一二上(卍新續二十一.二九一下))。
《出三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中)。
《出三藏記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七中——下)。
《出三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七上)。
參閱梶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六二——七六)。
《開元釋教錄》卷四(大正五五.五一一上)。
隋《眾經目錄》卷一(大正五五.一一九中)。
梶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八三——八七)。
見梶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九九——一〇〇)。
各種本子,都不能完全相合,但可以從主要的不同來比對。
《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一(縮刷藏結.四五)。
《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一(縮刷藏結.四五)。
同上。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二〇(大正五五.九一〇中)。
《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一(縮刷藏結.四五)。
見梶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一二七——一二八)。
《望月佛教大辭典》(一三四七中——下)。
《出三藏記集》卷四(大正五五.三二上)。
隋《眾經目錄》卷一(大正五五.一一五中)。
《歷代三寶紀》卷四(大正四九.五四上)。
《歷代三寶紀》卷一〇(大正四九.九三下)。
《開元釋教錄》卷一一(大正五五.五八三中——下)。
《大唐內典錄》卷五(大正五五.二七四上)。
「天王問般若」的實際情形,古人不明白,所以異說很多。如吉藏的《金剛般若疏》,以為「天王問般若大本不來」,而說「須真天子問般若」等三部,「並出其中」(大正三三.八六中——下)。而在《大品經遊意》中,更加《文殊師利問般若》、《思益梵志問般若》,共為五部(大正三三.六八上)。
此依《大正藏》說。然《開元釋教錄》以前,沒有二人共譯的記錄。自《歷代三寶紀》以來,卻有《大乘寶雲經》八卷,是陳須菩提(Subhūti)所譯,但已經佚失。
依《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四,作「大周長壽二年(西元六九三),三藏梵摩於佛授記寺譯」(大正五五.三九六中)。
《寶雨經》卷一(大正一六.二八四中)。
佛為淨光天女授記,未來在南天竺作女王事,出《大方等大雲經》(又名《無想經》)卷六(大正一二.一一〇七上——中)。
從《寶雲經》卷一到卷六中(大正一六.二三五下)止。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七〇〇下——七〇二下)。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七〇〇下)。《無上依經》卷上(大正一六.四六九中)。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七〇二下——七〇五中)。
梶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一七五——一七九)。
《貞元新定釋教錄》卷一五(大正五五.八八〇上)。
《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卷三(大正八.七九七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七八(大正七.九九〇中)。
梶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一八二——一八三)。
隋《眾經目錄》卷二(大正五五.一二三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三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二八六中)。
隋《眾經目錄》卷二(大正五五.一二六中)。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大正八.八四三下——八四四上)。
《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八.八四五中——下)。
《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大正八.八五四下)。
《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大正八.八五五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〇一(大正七.一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三八(大正七.七六三上)。
《出三藏記集》卷八(大正五五.五五中)。
《出三藏記集》卷八(大正五五.三九下)。
《出三藏記集》卷八(大正五五.五六中)。
見梶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所述(二四八——二五三)。
見梶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二四九——二五二)。
梶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六六〇)。
梶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所引(二五三)。
梶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五五九——五九二)。所舉「原始般若經」部分,為《道行般若經》卷一的一部分(大正八.四二五下——四二七上)。
道安說「小品」「頗有首尾隱者」,就由於此。
這一段,與前後文不相啣接,推定為增補部分。
「下品般若」都約五蘊說。「色」如此,「受想行識」也如此。這裡以「色」代表五蘊,下文也都是這樣。
佛答須菩提一大段,體裁與前後不同。「摩訶薩」部分,廣說「大乘」,一般都以為是後起的。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四二五下)。《大明度經》卷一,文異而意義相同(大正八.四七八中)。
《中部》(一〇九)《滿月大經》(南傳一一上.三七〇)。《中部》(一一〇)《滿月小經》(南傳一一上.三七八)。
《中部》(一三九)《無諍分別經》,是同一經典,說到須菩提,但缺偈頌(南傳一一下.三三二)。
《中阿含經》卷四三《拘樓瘦無諍經》(大正一.七〇三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九中)。然在「宋譯本」(大正八.五九一上),「唐譯五分本」等(大正七.八六九上),菩薩與般若,都但有名字。
如《雜阿含經》卷二(大正二.九上一一上)等說。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大智度論》卷四一(大正二五.三五七下)。
《雜阿含經》卷三三(大正二.二三五下——二三六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五四六下)。
《維摩詰所說經》說:「不生不滅是無常」,與「不壞色故觀色無常」義相合。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五三九上)。
鳩摩羅什所譯的「法相」,新譯作「法性」。而羅什所譯為「法性」的,或是「法自性」(dharma-svabhāva),或是「法界」(dharmadhātu)的異譯。譯名不同,不可誤作一義!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三八(第四分)(大正七.七六四下)。又卷五五六(第五分)(大正七.八六六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九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九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
《妙法蓮華經》卷四(大正九.三〇下——三一下)。
「善男子」,《阿含經》的本義,與我國的「世家子」相近。在佛教的發展中,轉化為信受佛法者的通稱。「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善男信女。在部派佛教中,大眾部(Mahāsāṃghika)與法藏部(Dharmaguptaka),稱發願受具足戒者為「善男子、善女人」,見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二四五——二五九)。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五四三下——五四四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五五二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五五〇下——五五一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五五〇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六〇上)。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大正一二.一八八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五四七下——五四九下)。
「唐譯本」作:興起於東南方,次第經南、西南、西、西北、北方,而到達「東北方」,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四分)卷五四六(大正七.八〇八中——下)。這是後代的修正說,「東北方」意味著中國。
《大明度經》卷三(大正八.四九〇上)。
《阿育王傳》卷六(大正五〇.一二六下)。
《大莊嚴論經》卷一五(大正四.三四三中)。
以上均見《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初品》。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五五四上)。
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五五三下)。2.卷四(大正八.五五四下)。3.卷四(大正八.五五四上)。4.卷六(大正八.五六一下)。
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八下)。2.卷三(大正八.五四八上)。
文中所說「新發意」,異譯本作「新學」。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五五二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五七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八上——中)。
《妙法蓮華經》卷四(大正九.二八上)。
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五七中)。2.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3.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四五四下),「沙門」作「作其師被服」,是披袈裟的出家者。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四〇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四〇下)。又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五四六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三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三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五五〇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五四四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五四五下)。
《相應部.根相應》(南傳一六下.五七)。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九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五四一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九下——五七〇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五六五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七〇中——五七一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三中——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六〇上——中)。
《大智度論》卷四五(大正二五.三七一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三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九上)。
三藏中沒有說到「實際」,見《大智度論》卷三二(大正二五.二九八上——中)。
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中——下)。2.卷六(大正八.五六一中)。3.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上)。4.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下)。5.卷七(大正八.五六九中)。
《雜阿含經》卷三一(大正二.二二四中)。
《相應部.無為相應》(南傳一六上.八二——九七)。
見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所列舉(二九九——三〇〇)。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五四七上——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中)。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四六五上)。《大明度經》卷五(大正八.五〇一上)。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四(大正八.一〇〇下——一〇一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四分)卷五五三(大正七.八四七中)。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四五二中)。《大明度經》卷四(大正八.四九三上)。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一〇(大正八.七〇上)。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四三八中)。《大明度經》卷二(大正八.四八六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四〇上)。
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一中——下)。2.卷八(大正八.五七三上)。3.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上)。4.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下)。5.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中)。6.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下——五七九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四〇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下)。又卷六(大正八.五六三中)。又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中五六九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二下)。
《大智度論》卷四〇(大正二五.三五六上)。
《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譯為〈聚集品〉。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四六五下)。
《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大正一一.六三三上——中)。
《寶雲經》卷二.三(大正一六.二一九下——二二二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〇(大正八.五八二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〇(大正八.五八一中——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〇(大正八.五八六上——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五五四下)。又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七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五二,「唐譯四分本」,作「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大正七.八四六中)。是「下品般若」,卻與「中品般若」相同。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〇(大正八.五八二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說:「樂佛法中而得出家」(大正八.五六五中)。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四五五中)。《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五上)。
「唐譯四分本」,「唐譯五分本」,雖還保有對「欲」的厭患情緒,但說:「為有情故,雖處居家,而於其中不生貪著;雖現受欲而常厭怖。……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力所持故」(大正七.九〇二上),與「方便」的思想相結合。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四,作「共乘一車」(大正八.六七二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〇(大正八.五八〇中)。
「諸有所作,生便能知」,依各譯本,是惡魔而有所作(嬈亂)的,一開始就能知道,不受惑亂的意思。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一(大正八.三七三上)。
《大智度論》卷一〇〇(大正二五.七五四中——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五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八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六(大正八.四一四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二(大正八.三七七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五四二下)。
「唐譯初分本」、「唐譯三分本」,與「大品本」一致,般若是三根都可以趣入的。但「唐譯二分本」、「放光本」,局限為利根所入。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六(大正八.四〇九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二(大正八.三七八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八上——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二(大正八.三七八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一八下)。
道慧、道種慧,一切智、一切種智,各譯本的出入很大。「放光本」但舉「菩薩慧」與「薩云若」(大正八.二下);「光讚本」舉「道慧」,「欲曉了慧具足充備諸通慧」,「了一切得近蠲除塵勞」(大正八.一四九中)。雖古譯本不完全相合,但「菩薩」、「道慧」在前,卻是一致的。這與「後分」的「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次第不同。「唐譯三分本」,列舉一切智智;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有情心行相智。「唐譯初分本」、「二分本」,更加一切相微妙智。唐譯本顯然與古本不合。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一下——二二二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二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二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四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五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二二五上——中)。《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六〇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一八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九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二三〇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二六七上——中)。《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九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一九下二一九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六五(大正七.三五二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二(大正八.三八三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二四二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二四二下——二四三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四(大正八.三九四中——三九六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四(大正八.三九八中——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四〇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下)。《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一五三中)。《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〇三(大正七.一三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分)卷四八〇(大正七.四三五中)。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一九九中二〇三上)。又卷九(大正八.二〇四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說到「十四空」的,還有卷二二(大正八.三八七中);卷一二(大正八.三〇七下);卷二五(大正八.四〇三下四〇五中)。前二則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相同。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五(大正八.一〇八中)。《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五九(大正七.三二〇中)。《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分)卷五二三(大正七.六八二中)。
《辯中邊論》卷上(大正三一.四六六上——中)。《中邊分別論》卷上(大正三一.四五二下——四五三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分)卷四八八(大正七.四八〇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〇三(大正七.一三上)。又卷四一三(大正七.七三上——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二中)。又卷五(大正八.二五〇中)。《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一九上)。又卷四(大正八.二三中)。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一五四下)。又卷六(大正八.一八九中——一九〇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〇二(大正七.一一中——下)。又(三分)卷四八〇(大正七.四三三中)。
各種譯本,大意相同,這裡依唐玄奘的譯本。又無著《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七,也有此「十種散亂分別」(大正三一.六九二下)。
《金剛仙論》卷一(大正二五.七九八上——下)。《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大正二五.九一三上)。
《攝大乘論(世親)釋》卷四(大正三一.三四二下)。
《攝大乘論(無性)釋》卷四(大正三一.四〇五中)。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四下)。《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一五二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一中)。
《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釋論》卷二(大正二五.九〇五中)。
清辯《大乘掌珍論》卷下,責瑜伽師的「真如雖離言說而是實有」,為「似我真如」(大正三〇.二七五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分)卷四九〇(大正七.四九四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一六(大正七.八六上)。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二九(大正二九.一五三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五二(大正七.二八一下)。又(三分)卷五一七(大正七.六四七中——下)。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四(大正八.九五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八(大正八.三五一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五五五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五四二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六(大正八.四〇九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三(大正八.三八四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二八〇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二七(大正七.一四六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五四七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二(大正八.三七七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六(大正八.四〇九中)。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所引(二八八)。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五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中)。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大正二四.一〇一七中)。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二九〇——二九四)。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四六五下)。《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五(大正八.一〇二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三八(四分)(大正七.七六七中)。又(五分)卷五五六(大正七.八六八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四分)卷五四一(大正七.七八五上)。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一九六中——下)。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大正八.八二七中)。《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也有類似的說明(大正二四.一〇一七中——下)。
《十住斷結經》卷四(大正一〇.九九四上)。
1.《十住斷結經》卷一(大正一〇.九七三上)。2.卷二(大正一〇.九七八上)。3.卷三(大正一〇.九八五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二五六下——二五七上)。
《十住斷結經》卷一(大正一〇.九六七上——中)。
《十住斷結經》卷一(大正一〇.九六八上)。
《十住斷結經》卷一(大正一〇.九六九上)。
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一九中)。2.卷二一(大正八.三七二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卷五三(大正五.三〇三中)。
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卷五六(大正五.三一六上三一八中——下)
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分)卷四九二(大正七.五〇二中五〇四下——五〇五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二二(大正七.一一九上)。卷四四二(大正七.二二六下)。卷四五四(大正七.二九二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六九(大正七.三七五中)。卷四七二(大正七.三九三上)。
《大智度論》卷四九(大正二五.四一一上——中)。《大智度論》卷五〇(大正二五.四一九中——下)。
以下引述,並見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三九〇——四〇〇)。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八(大正二八.五八四下)。《人施設論》(南傳四七.三七六)。
《論事》(南傳五七.三一四——三一八)。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二八(大正二七.一四七中——下)。
《毘尼母經》卷一(大正二四.八〇一中)。參看卷八(大正二四.八五〇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卷三六(大正五.二〇二下)。
《大智度論》卷七五(大正二五.五八五下——五八六上)。
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二六八下)。2.《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三四下)。3.《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二〇六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二六一上二六二上二六三上)。卷一七(大正八.三四六中)。卷二二(大正八.三七七下三八一中)。卷二三(大正八.三八九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四〇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八上、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九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下五三九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九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下)。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五(大正八.六三八中)。《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六(大正八.三三五中)。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五分)卷五六一(大正七.八九八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四九(大正七.二六九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七(大正八.三四四上)。
「大品本」、「放光本」,都沒有這一段。這可能是「上品般若」(初分)所說,而影響第二分的。
質多(Citra)長者說:無量、無所有、空、無相三昧,可以作不同的解說。如依貪瞋癡永滅,「空於貪,空於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的「無諍」法說,意義完全一樣。見《雜阿含經》卷二一(大正二.一四九下——一五〇上)。《相應部.質多相應》(南傳一五.四五二——四五三)。
1.《雜阿含經》卷九(大正二.五六中)。2.《雜阿含經》卷一一(大正二.七二下)。3.《雜阿含經》卷一三(大正二.九二下)。4.《雜阿含經》卷四七(大正二.三四五中)。
《相應部.六處相應》(南傳一五.八七——八八)。
《相應部.譬喻相應》(南傳一三.三九五)。
《中阿含經》卷四九《大空經》(大正一.七三八下——七三九上)。《中部》(一二二)《空大經》(南傳一一下.一二九——一三一)。
《中阿含經》卷四九《小空經》(大正一.七三七上)。《中部》(一二一)《空小經》(南傳一一下.一一九)。
《瑜伽師地論》卷九〇(大正三〇.八一三上)。
《論事》(南傳五八.三六五)。
《雜阿含經》卷一二(大正二.八三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六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五九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一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一下)。又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下)。又卷九(大正八.五七六中五七七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七中)。
十四空,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三六(大正七.一九五中——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二(大正八.三〇七下)。也有以「一切法空」為末後的,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〇(大正八.三六七中);《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五九(大正七.三二〇中)。十六空,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分)卷四八八(大正七.四八〇中)。十八空,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一三(大正七.七三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二五〇中)。二十空,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卷三(大正五.一三中)。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一六(大正二八.六三三上)。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〇四(大正二七.五四〇上)。又卷八,引十種空,「無所行空」作「散壞空」(大正二七.三七上)。
《雜阿含經》卷六(大正二.四〇上)。
數論(Sāṃkhya)所立二十五諦的第一,通常譯作「自性」的,也就是 prakṛti,有不變異的本質意義。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二五〇中——下)。
《大智度論》卷三一(大正二五.二九六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四(大正八.三九二中——三九七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二(大正八.三〇七上——中)。
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六六(大正七.三五八上——中)。又卷四六七(大正七.三六三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三(大正八.三八六中三八五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五(大正八.四〇四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二三七下)。
《辯中邊論》卷上(大正三一.四六六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一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二三〇下——二三一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二三一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分)卷四八二(大正七.四四八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〇六(大正七.三二中——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卷一一(大正五.五八中)。
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二三八下)。2.卷六(大正八.二六一中)。3.卷七(大正八.二七三下)。4.卷一七(大正八.三四五中)。5.卷二一(大正八.三七六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七下)。
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一中——下)。2.《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二二三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〇二(大正七.一一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下五三九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六(大正八.四一三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六(大正八.四〇七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六(大正八.四一五下)。
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六(大正八.四一五中)。2.卷二一(大正八.三七三下——三七四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五(大正八.四〇三上四〇一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鈔經》卷四(大正八.五三〇上);《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七(大正八.六四六中);《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三(大正八.九一中);《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七(大正八.三四六中):都與「秦譯本」(小品)相同。但《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四五七上——中);《大明度經》卷四(大正八.四九六中);《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五分)卷五六二(大正七.九〇四下),及前四分,都作「決定當滅」,意義相反。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七六(大正二七.三九五下——三九六上)。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七七(大正二七.三九六中)。
僧肇〈物不遷論〉,所說動而常靜的道理,與薩婆多部說相合。但以即動而靜為常,不合薩婆多部說,也與《般若經》義不合。
《大智度論》卷三二(大正二五.二九八下)。
《大智度論》卷三二(大正二五.二九八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五下——五七六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一七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七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六上——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五下——五七六上)。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七五(大正二七.三八八中)。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七五(大正二七.三八八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又卷四(大正八.五五三下)。
《中論》卷四(大正三〇.三三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分)卷四七九(大正七.四三〇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〇二(大正七.八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一九下)。《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三中)。《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一五〇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〇(大正八.二九四下)。《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五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卷一三五(大正五.七三六下——七三七上)。又(二分)卷四三一(大正七.一六八上——中)。又(三分)卷五〇四(大正七.五六七中——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一(大正八.三七一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一(大正八.三七六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四(大正八.三九七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九(大正八.三五八中)。《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四(大正八.一〇一中)。《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卷三四一(大正六.七五二上)。
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六〇(大正七.三二七上)。2.卷四六二(大正七.三三六中)。3.卷四六三(大正七.三四〇中)。4.卷四七三(大正七.三九四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五分)卷五五六(大正七.八六六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三(大正八.三九〇中)。《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卷三七八(大正六.九五二上)。又(二分)卷四六七(大正七.三六五上)。又(三分)卷五二九(大正七.七一七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分)卷五一五(大正七.六三四中),與「大品本」同。但「二分本」卷四四九(大正七.二六八中),「初分本」卷三二七(大正六.六七七上——中),作「海印陀羅尼」、「蓮華眾藏陀羅尼」等。「蓮華眾藏陀羅尼」等,出《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品〉與〈寶女品〉。
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五(大正八.四〇二上)。2.卷二二(大正八.三七九下)。3.卷二〇(大正八.三六四上)。4.卷五(大正八.二五六中)。
《大智度論》卷四八(大正二五.四〇八中)。
《大智度論》卷四八(大正二五.四〇八中四〇九上)。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七六(大正一〇.四一八下)。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六(大正九.六九三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四(大正八.三九六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二五六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六下五七九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中)。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五五二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二(大正八.三一〇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三(大正八.三八五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三(大正八.三八五中——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二五七下)。
莊嚴菩提樹,如《佛本行集經》卷二七(大正三.七七七中——七七九上);《普曜經》卷五(大正三.五一五上——五一六下)。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四二五下)。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八.七四八下——七五二中)。
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二〇七——二〇八)。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四二五下)。
《中論》卷三(大正三〇.二三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一七下——二一八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八五(大正二七.九二七下)。
《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七上)。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