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淨土聖賢錄

No. 1549-A 淨土聖賢錄敘

至哉淨土之教其諸聖人所由以踐形者乎孟子曰形色天性也知形色之為天性則不容離土以言心知天性之為形色則不容外心以求土離土以言心是以天性為有外也其所謂心一介然者而[A1]心以求土是以形色為有外也其所謂土一塊然者[A2]是皆不明乎踐形之說者也華嚴圓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普賢偈曰一切剎海劫無邊以一方便皆清淨此踐形之極則也又曰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此踐形之正軌也或以毗盧遮那徧一切處何得偏指西方有乖全體曾不知華藏海中一塵一毛足十方無邊器界極樂莊嚴亦復如是然則但見阿彌陀一佛[A3]徧見十方諸佛但生西方極樂一土[A4]徧歷十方佛土何以故即一即多無二無差別唯此法門我釋迦尊金口所宣十方恒河沙諸佛所共讚諸大菩薩流通護持轉轉無盡自大教東來單傳直指外以念佛得度者若緇若白未易悉數清素服儒風兼修淨行常欲薈萃舊聞用資警策日力倉卒因循至今會兄子希涑初發信心願成此以堅向往因為標指體要載稽經論次支那著述續以耳目所及斟酌損益勒成一編名之曰淨土聖賢錄庶幾見聞隨喜得預法流一念歸誠同登彼岸豈不善哉詩有之緡蠻黃鳥止于邱隅夫淨土亦聖賢之邱隅也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得所止矣而下學之功莫先於知止故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經云彼國常有白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A5]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心邪土邪形色邪天性邪下知歸絕諸戲論蓮華種子只在當人覽是錄者諸有樂於踐形之說矣乎踐形者往生之謂也

乾隆四十八年孟春之月淨業學人彭際清撰

淨土聖賢錄發凡

  • [A6]凡錄往生者祇載支那著述至經論所明淨教緣多從闕略譬之治河不由積石導江不自岷山既昧其原其流將壅茲首標教主著所宗也次觀音勢至明有輔也普賢文殊左右遮那而同讚西同揚淨業故知十方諸大菩薩莫不以淨土為歸矣至如西天諸祖及諸論師即不盡著往生之而既登果地豈局東西凡諸議論有關斯教者亦並著之廣資勸誘云爾
  • [A7]華嚴入法界品如德雲比邱解脫長者瑟胝羅居士俱不離念佛而入解脫門乃至一念之頃無邊剎土見無量諸佛斯唯達自心原窮諸行海方能親證如斯三昧修淨業人決當刳心頂受事屬通塗不專一剎理周沙界匪局西方倘濫入此編恐有乖全例故概略其文獨標其義如此
  • [A8]歷代高僧傳佛祖統紀佛祖通載諸書但載諸師事蹟而議論激揚概從簡棄雲棲往生集又唯標事驗行實罕詳遂可合張李為一身溷淄澠而同覽未及終倦而思臥者多矣茲則該羅細行具全身綜貫千章獨標警策如智者十疑論紫閣寶王論永明萬善同歸虎溪蓮宗寶鑑天如或問鄞江直指西齋淨土詩雲棲法彚截流警語以及方內諸公種種論述網全帙而難周扼片言而奚用代遒人之詔宛同天鼓之鳴願諸仁者敬而聽之
  • [A9]向之錄往生者必著事驗事驗無聞遂多闕漏不覩其形願察其景但自淨心往生何待首楞嚴經云若飛心中兼福兼慧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故知紫閣天衣中峯天如妙叶空谷憨山諸尊宿及陳瑩中馮濟川諸前輩因有在正果非虗撒手便行不移跬步何待臨終十念始能決定往生不宜逐迹而求轉乖教理
  • [A10]往生集唯以吉祥善逝為高其有捐軀舍命者斥而不錄獨尊庸行曲為時宜雖慮出萬全而事難一概普賢行願品言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六度經中廣明斯事故如此錄靜藹為法捐軀常愍忘身濟物悲心深廣淨願堅牢載覽遺言猶懷悚厲他如善導志通文輦慧誠超城諸公速捨報身生淨土神明安定不震不撓是則以普賢願王向彌陀法界憑茲猛烈不退菩提如斯榜樣祗應隨學詎可輕排然則魔可毋慮乎魔之與佛在一心但辦正因決成正果了知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當捨身時如遺迹等如委蛻等誰為能捨為所捨然則刀山火聚悉是道場寶樹華池不離當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夫何遠之有如其三昧未成我執未化祗因欣厭之情激成取捨之行恐痛苦所逼煩惱轉強九品難期波旬得便雲棲所慮良在於斯末法行人切宜自審
  • [A11]從上諸家紀述繁簡不齊雅俗並奏不經甄別免淆訛茲斟酌舊文參稽往牒加之潤飾就我準要於本旨初無乖[A12]仍各注原書以明左證
  • [A13]淨土諸書標指古德概以師稱而高僧傳則凡屬二名但舉一字此錄前有佛菩薩後有宰官居士若不書名頗難合轍故於出家二眾準高僧傳但書一字其在家者準前史例仍書二名
  • [A14]往生集載周續之臨終見佛合掌而逝攷諸前史及東林傳都無此文當屬後人和會又載白樂天蘇子瞻張天覺三人謂據因攷果當生西方夫白公雖有繪圖回向之誠而平生信樂多在兜率中文句確然可徵(集中畫彌勒上生幀記次畫西方幀記之後並題開成五年三月或謂白先蘄兜率後歸安養者非也)子瞻臥病時向徑山長老口占偈言灑然解脫洵為希有至語及西方則曰西方不無然箇裏著力不得夫修淨業者必具三心所謂深心至誠心回向發願心乃至臨終十念有不由著力而得者至云著力不得則三心未具難保往生無盡居士深入法原眼空四海今所錄發願文有類童蒙頗同寒乞與他所傳文字不類亦未可信故并刪之
  • [A15]居士傳善女人傳所錄諸賢必徵素行苟有瑕疵概從簡斥茲則但以末後為憑不論既往之失如雄俊惟恭之輩鍾馗善和之徒既登末品便預聖流其他概可知矣是知彌陀願力極樂莊嚴大海不拒夫百川杲日不遺於一孔[A16]肯回心無棄物凡屬有情普應信受

右鄙見數條當是錄草創之始即口授希涑一篇成輒為隨手勘定全帙既具大旨無乖筆之簡端以告來者

淨業學人彭際清記

淨土聖賢錄偈

大哉眾生心  
微妙難思議  
究竟如虗空
無一法可得  
普能作佛事  
成熟菩提果
一念不自覺  
迷妄起空華  
由諸業力持
建立十方土  
眾方於其中  
顛倒靡[A17]
百萬有八千  
亂想無根緒  
七趣如輪轉
了達唯一心  
心心互周徧  
剎剎分勝劣
或淨寶莊嚴  
或瓦礫穢聚  
或照曜明朗
或無日月光  
或菩薩住處  
安隱壽無量
或是雜生居  
苦多而樂少  
或餓鬼充滿
幽魄長叫喚  
或純現地獄  
碾磑受苦楚
諸佛普住持  
隨所宜說法  
彌陀大願王
發心取淨土  
成就安樂剎  
十方莫能比
備諸珍寶性  
有情所愛樂  
正覺華化生
聞法悟無上  
他方諸眾生  
起心信慕者
佛力悉加護  
命終得往生  
嗟彼無智人
聞言盡狂惑  
不知是淨土  
我心所畢具
凡夫一念閒  
諸佛悉炳現  
香水無邊剎
光明互徧滿  
念佛便見佛  
求生便往生
如取自家珍  
東西非窒礙  
良哉諸上人
善能了實相  
知諸法如夢  
而不趨寂滅
隨順修多羅  
嚴淨佛國土  
我今普歸依
讚歎并隨喜  
廼以至誠心  
深心回向心
願捨此堪忍  
疾生清淨域  
佛力不可說
心力不可說  
轉彼穢濁居  
悉作蓮華藏
我今說偈[A18]  
頂禮諸賢聖  
願舒白毫光
攝盡微塵眾  
華開彈指頃  
畢入菩提場

淨土聖賢錄目次

  • 卷一
    • 淨土教主第一
      • 阿彌陀佛
    • 闡教聖眾第二
      • 觀世音菩薩
      • 大勢至菩薩
      • 普賢菩薩
      • 文殊師利菩薩
      • 祈婆迦尊者
      • 馬鳴尊者
      • 龍樹尊者
      • 天親論師
      • 覺明妙行菩薩
  • 卷二
    •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 慧遠(慧持)
      • 慧永
      • 僧顯
      • 慧虔
      • 僧濟
      • 慧恭(僧光 慧蘭)
      • 曇恒
      • 道敬
      • 曇順
      • 佛䭾䟦陀羅
      • 道昞
      • 僧叡
      • 曇詵
      • 慧崇
      • 曇鑒(道海 惠龕 惠恭 曇汊 道廣 道光)
      • 慧通
      • 曇宏
      • 慧進
      • 道珍
      • 曇鸞
      • 法琳
      • 慧光
      • 僧柔
      • 道憑
      • 慧命(法音)
      • 靜靄
      • 慧敬
      • 曇延
      • 道喻
      • 智舜
      • 登法師
      • 智顗
      • 慧成
      • 慧命
      • 慧海
      • 智通
      • 真慧
      • 法智
      • 善胃
      • 道傑(樊綽)
      • 灌頂
      • 僧藏
      • 法喜
      • 道昂
      • 智琰
      • 等觀
      • 壽洪
      • 道綽(道撫)
      • 僧衒(啟芳 圓果)
      • 普明
      • 二沙彌
      • 德美
      • 慧滿
      • 神素
      • 明瞻
      • 元會
      • 慧璿
      • 明濬
      • 善導
      • 懷感
      • 法祥
      • 寶相
      • 功迥
      • 惟岸
      • 法持
      • 懷玉
      • 慧日
      • 常慜
      • 法善
      • 神皓
      • 道光
      • 飛錫
      • 齊翰
      • 自覺
  • 卷三
    • 往生比丘第三之二
      • 承遠
      • 法照
      • 少康
      • 辯才
      • 善道
      • 智欽
      • 知元
      • 端甫
      • 雄俊
      • 惟恭
      • 大行
      • 志通
      • 可止
      • 紹巖
      • 守真
      • 延壽
      • 晤恩(文備)
      • 文輦
      • 義通
      • 有基
      • 省常
      • 知禮
      • 遵式
      • 義懷
      • 本如
      • 仁岳
      • 處謙
      • 慧才
      • 靈照
      • 思義
      • 宗賾
      • 元淨
      • 從雅
      • 可久(勳公 孫十二郎 徐道姑)
      • 擇瑛
      • 宗本
      • 有嚴
      • 妙生
      • 曇異
      • 善本
      • 宗坦
      • 中立
      • 元照
      • 法宗
      • 了然
      • 智仙
      • 智深
      • 思照
      • 若愚(則章)
      • 仲閔
      • 介然
  • 卷四
    • 往生比邱第三之三
      • 齊玉
      • 蘊齊
      • 道言
      • 元肇
      • 思淨
      • 如湛
      • 宗利
      • 道琛
      • 子元
      • 妙雲
      • 睎顏
      • 道因
      • 有朋
      • 惟月
      • 思敏
      • 慧亨
      • 行詵
      • 用欽
      • 惟渥
      • 仲明
      • 沖益
      • 本空
      • 法因
      • 智廉
      • 慧明
      • 了義
      • 慧誠
      • 祖南
      • 晞湛
      • 法持
      • 了宣(善榮)
      • 曇懿
      • 祖朗
      • 太微
      • 思聦
      • 淨觀
      • 利先
      • 師安
      • 如寶
      • 顯超
      • 有開
      • 道生
      • 若觀
      • 瑩珂
      • 智印
      • 戒度
      • 祖輝
      • 如鑑
      • 祖新
      • 妙文
      • 善住
      • 旨公
      • 性澄
      • 蒙潤
      • 明本
      • 優曇
      • 宏濟
      • 必才
      • 悅可
      • 維則
      • 善繼
      • 子文
      • 盤谷
      • 文慧
      • 妙叶
  • 卷五
    • 往生比邱第三之四
      • 梵琦
      • 可授
      • 慧日
      • 普智
      • 景隆(琴公)
      • 寶珠
      • 本明
      • 義秀
      • 雪梅
      • 性專
      • 祖香
      • 圓果
      • 真清
      • 明證(真定)
      • 明玉
      • 法祥
      • 袾宏
      • 如榮
      • 如清
      • 廣製
      • 真緣
      • 傳記
      • 德清
      • 傳燈
      • 古松
      • 仲光
      • 金童廟僧
      • 海寶
      • 大雲
      • 無名僧
  • 卷六
    •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 智旭
      • 如會
      • 大勍
      • 大真
      • 道樞
      • 崇文
      • 具宗
      • 讀體
      • 林谷
      • 萬緣
      • 勝慈
      • 成時
      • 行策
      • 海潤(長涇僧)指南
      • 超城
      • 明宏
      • 明德
      • 實賢
      • 明悟
      • 德峻
      • 聞言
      • 道徹
      • 成註
      • 了庵
      • 實定(際會)
      • 實圓
      • 恒一
      • 慧端
      • 法真
      • 佛安
    • 往生比邱尼第四
      • 慧木
      • 法盛
      • 淨真
      • 法藏
      • 悟性
      • 能奉
      • 慧安
      • 袾錦
      • 廣覺
      • 成靜
      • 潮音
  • 卷七
    • 往生人王第五
      • 烏萇國王
    • 往生王臣第六
      • 七萬釋種
      • 劉程之
      • 于昶
      • 馬子雲
      • 韋文晉
      • 張抗
      • 文彥博
      • 楊傑(王仲回)王古(葛繁)
      • 鍾離瑾(景融松)
      • 馬圩(永逸)
      • 江公望
      • 陳瓘
      • 王衷
      • 張廸
      • 胡闉
      • 馮楫
      • 吳秉信
      • 張揄
      • 李秉
      • 陸沅
      • 錢象祖
      • 昝家國(計公)梅汝能
      • 朱綱
      • 陳瓚
      • 嚴澂()
      • 蔡承植
      • 虞湻熙
      • 唐時
      • 袁宏道(中道登)
      • 丁明登
      • 黃翼聖
      • 金光前(龔氏)
  • 卷八
    • 往生居士第七
      • 差摩竭
      • 闕公則
      • 張野
      • 張詮
      • 何曇遠
      • 魏世子
      • 庾詵
      • 宋滿
      • 鄭牧卿
      • 高浩象
      • 李知遙
      • 孫忠
      • 左伸
      • 孫良
      • 賈純仁
      • 范儼
      • 孫忭
      • 唐世良
      • 陸浚
      • 王闐
      • 王日休
      • 樓汾
      • 張元祥
      • 元子平
      • 姚約
      • 梅福
      • 胡嵩
      • 陸偉
      • 吳克[A19]
      • 陳君璋
      • 王九蓮
      • 楊嘉禕
      • 陳道民
      • 唐廷任
      • 戈以安
      • 孫叔子
      • 郭大林
      • 劉通志
      • 郝熙載
      • 杜居士
      • 吳大恩
      • 吳繼勛
      • 華居士
      • 顧原
      • 朱元正
      • 周廷璋
      • 程見山
      • 張守約
      • 莊廣還
      • 鮑宗肇
      • 莊嚴
      • 黃承惠
      • 聞啟初
      • 沈咸()
      • 朱鷺
      • 吳瞻樓
      • 吳鳴珙
      • 王醇
      • 陳至善
      • 張光緯
      • 袁列星
      • 皇甫士坊
      • 羅允枚
      • 周夢顏(王孟隣 余)
      • 沈中旭
      • 楊廣文
      • 顧天瑞(陸氏 俞氏)姜見龍
      • 沈炳
      • 王恭
  • 卷九
    • 往生雜流第八
      • 張鍾馗
      • 張善和
      • 𠁗
      • 馮氓
      • 吳瓊
      • 李彥通
      • 黃生
      • 徐六公
      • 沈三郎
      • 師贊
      • 倪道者
      • 大善寺行童
      • 張愛
      • 吳澆燭
      • 吳毛
      • 王仰泉
      • 梁維周
    • 往生女人第九
      • 韋提希夫人(五百侍女)
      • 樂音老母
      • 紀氏
      • 魏氏女
      • 獨孤皇后
      • 王氏
      • 姚婆
      • 溫靜文妻
      • 任氏
      • 王氏
      • 陳媼
      • 袁媼
      • 陳媼
      • 于媼
      • 王氏
      • 馮氏
      • 吳氏
      • 龔氏
      • 孫氏女
      • 郭氏
      • 施氏
      • 姚婆
      • 王氏
      • 王百娘
      • 朱氏
      • 陸氏
      • 蔡氏
      • 項氏
      • 沈氏
      • 鍾婆
      • 梁氏女
      • 黃婆
      • 崔婆
      • 陶氏
      • 李氏
      • 盛媼
      • 黃氏
      • 王氏女
      • 樓氏
      • 周婆
      • 朱氏
      • 裴氏女
      • 孫媼
      • 秦媼
      • 蔣十八妻
      • 沈媼
      • 孟氏
      • 陳氏
      • 胡媼
      • 周氏
      • 鄭氏
      • 周婆
      • 張夫人
      • 薛氏
      • 方氏
      • 徐氏
      • 許氏婦
      • 于媼
      • 潘氏
      • 朱氏
      • 祝氏
      • 張太宜人
      • 楊選一妻
      • 鍾氏
      • 吳氏女
      • 盧氏
      • 費氏
      • 李氏
      • 李氏
      • 陳嫗
      • 張寡婦
      • 陸寡婦
      • 楊氏
      • 江氏
      • 徐太宜人
      • 凌氏
      • 余媼
      • 楊媼
      • 余氏
    • 往生物類第十
      • 鸚鵡
      • 鴝鵒
      • 白鸚鵡

淨土聖賢錄目次()

No. 1549

淨土聖賢錄卷一

淨土教主第一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也梵語阿彌陀云無量彼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故號阿彌陀按無量壽經過去久遠世自在王佛世中有一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而作沙號曰法藏詣世自在王佛所求佛說法時世自在王佛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土之麤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時彼比邱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覩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志寂靜志無所著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如是修[A20]詣彼佛所白佛言唯願聽察如我所願當具說之第一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取正覺第二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第三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第四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第五願設我得佛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第六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第七願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第八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第九願設我得佛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第十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第十一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滅度者不取正覺第十二願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第十三願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第十四願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第十五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十六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第十七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九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第二十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第二十一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不取正覺第二十二願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宏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二十三願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徧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第二十四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第二十五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第二十六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第二十七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嚴淨光潔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第二十八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第二十九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第三十願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第三十一願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覩其面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三十二願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虗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覺第三十三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身心柔輭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三十四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取正覺第三十五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第三十六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三十七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不爾者不取正覺第三十八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第三十九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邱者不取正第四十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悉皆照見猶如明覩見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四十一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第四十二願設我得佛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四十三願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四十四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四十五願設我得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四十六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四十七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第四十八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不取正覺時法藏比邱說此四十八願[A21]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藏比邱建此願[A22]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虗偽諂曲之心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羣生恭敬三寶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遠離麤言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積功累德隨其生處任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剎國君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是功德不可稱說口氣香潔如優羅華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葢幢幡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天人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法藏菩薩[A23]成佛[1]規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成佛以來凡歷十劫又悲華經言昔過恒河沙阿僧祗劫有世界名刪提嵐劫名善持有轉輪王名無諍念於寶藏如來所發菩提心願取淨土佛即授記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尊音王如來世界過一恒河沙阿僧祗劫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祗劫是時世界轉名安樂汝於是時當得作佛號無量壽如來其所發願言略與無量壽經相似一向出生菩薩經又言阿彌陀佛於無量阿僧祇劫前為輪王太子名不思議勝功德生年十六從寶功德星宿劫王如來所聞法本陀羅尼於七萬歲中精勤修習未曾睡眠亦不偃側得值九十億百千那由他佛佛說法盡能聞持修習厭家薙髮而作沙門[A24]於九萬歲中修習此陀羅尼復為眾生分別顯示生之中力精教化令八十億那由他眾生得發道心積功累德至不退地法華經亦言過去大通智勝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時彼佛說法華經[A25]即入靜室八萬四千劫是時十六菩各升法座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是十六菩一名阿彌陀第十六我釋迦牟尼是知阿彌陀佛由本願力起諸勝行無量億劫成就莊嚴唯此經文略標梗概其他依正等報備具諸經今不盡錄往生品三準無量壽經云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大眾現其人前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迥向願生彼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見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求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按觀無量壽經所分九品其上中二品略攝此三輩中其下三品俱係一生造辠末後回心又三輩所未及準涅槃經闡提亦有佛性之旨必合觀經九品義類始圓讀者詳

論曰諸佛法身徧一切處遮那既爾彌陀亦然本無淨穢安有東西然方便門中全分勝劣在凡夫階不退者唯極樂同居則然非餘佛土所能及也五濁眾但發肯心十念功成頓超塵劫我佛慈悲於斯為幸逢大法得聞彌陀如來本願功德而不能發希有心生慕樂想背父逃逝躑躅窮途長劫漂流莫能哀救可不懼哉可不勸哉

闡教聖眾第二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梵語阿那婆婁吉低輸現在西方極樂世界為補處菩薩按悲華經往昔劫中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觀世音菩薩為王第一太子名曰不眴爾時寶藏如來為輪王授記[A26]不眴太子前白佛言世尊我以大音聲告諸眾生我之所有一切善根盡迥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若其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我今復當為眾生故發上勝願願令轉輪聖王於安樂世界作佛[A27]入無餘涅槃乃至正法住時我於其中修菩薩是佛正法於初夜滅即其後夜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寶藏佛尋為授記曰汝觀天人三惡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無量壽佛般涅槃[A28]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彼土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所有種種莊嚴無量無邊安樂世界所不及也於菩提樹下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徧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又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云佛言乃往過去廣遠無量不可思議阿僧劫有世界名無量德聚安樂示現佛號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國土清淨莊嚴說不可盡其佛法中有王名曰威德王千世界彼威德王於其園觀入於三昧其王左右有二蓮華從地湧出有二童子化生其中與威德王俱詣佛所頭面禮足聽佛說法時二童子即說偈云諸天龍鬼神聽我師子吼今於如來前宏誓發菩提生死無量劫本際不可知為一眾生故爾數劫行道況此諸劫中度脫無量眾修行菩提道而生疲倦心我若從今始起於貪欲心是則為欺誑十方一切佛瞋恚愚癡垢慳嫉亦復然今我說實語遠離於虗妄我若於今始起於聲聞心不樂修菩提是則欺世尊亦不求緣覺自濟利[A29]當於萬億劫大悲度眾生如今日佛土清淨妙莊嚴令我得道時超踰億百千國無聲聞眾亦無緣覺乘純有諸菩薩其數無限量眾生淨無垢悉具上妙樂出生於正覺總持諸法藏此誓若誠實當動大千界說如是偈[A30]應時普震動百千眾妓樂演發和雅音光嚁微妙服旋轉而來降諸天於空中雨散眾末香其香普流熏悅可眾生心爾時威德王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時二童子今觀世音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是也是二菩薩彼佛所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來曠遠不可計劫阿彌陀佛當般涅槃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佛壽命在世滅後所度眾生悉皆同等佛涅槃後有眾生不見佛者有諸菩薩得念佛三昧常見阿彌陀佛彼佛滅後一切寶物浴池蓮華眾寶行樹常演法音與佛無異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觀世音菩薩於七寶菩提樹下結跏趺坐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其佛國土自然七寶眾妙合成嚴之事諸佛世尊於恒沙劫說不可盡國中無有聲聞緣覺之名純諸菩薩充滿其國國土號眾寶普集莊嚴普光功德山王隨其壽命得大勢菩薩親近供至於涅槃般涅槃後奉持正法乃至滅盡法滅盡[A31]即於其國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如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土光明壽命菩薩眾乃至法住等無有異如上二經載觀世音菩本願功德取淨佛土與阿彌陀佛本因了無差別故其果地莊嚴如是如是他如三十二應十四施無畏力四不思議無作妙德具足神通廣修方便具如楞嚴法華及諸經所說今不具錄又大悲經言佛在補陀落伽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觀世音菩薩放光普照十方剎土自言過去無量億劫於千光王靜住如來所受大悲心大陀羅尼即從初地超第八應時具足千手千眼由持此呪故所生之處恒在佛前蓮華化生故其誓云若有眾生誦持大悲神呪不得往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佛告大眾此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劫中[A32]作佛竟號正法明如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現作菩薩汝等大眾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據此經文當知恭敬供養觀世音菩薩及專稱名號回向極樂者與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果報略同福德正等行者思

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梵語摩訶那鉢現在極樂世界第二補處菩薩也按悲華經昔阿彌陀佛為輪王時大勢至菩薩為第二王子名曰尼摩爾時寶藏如來為王及第一太子授記[A33]第二王子亦白佛言世尊如我所有身口意業清淨福德盡以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徧出功德光明佛始初成道我當先請轉於法輪隨其說法所經時節於其中閒行菩薩道是佛涅槃正法滅[A34]我於其後次第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作佛時所作佛事世界所有種種莊嚴涅槃後正法住世悉如彼佛等無有異爾時佛告第二王汝今所願取大世界如法所願當於如是最大世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善住珍寶山王如由汝願取大世界故因是字汝為得大勢合上篇所錄受記因緣觀之當知大勢至與觀世音同行同歷劫以來不相違遠乃至嚴淨佛士先後成佛德亦等首楞嚴經所陳念佛法門尤為切要大勢至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二如來相繼一劫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提斯為第一夫大勢至菩薩以念佛入道乃至修菩薩行化度眾生皆不離此法門修淨土者當知效法焉

普賢菩薩

普賢梵語邲輸䟦陀悲華經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第八王子泯圖於寶藏佛前願於是不淨世界修菩薩行復當修治莊嚴十千不淨世界令其嚴淨如青香光明無垢世界亦當教化無量菩薩令心清淨趣大乘悉使充滿我之世界佛即改泯圖字號為普授記未來於北方知水善淨功德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普賢行願普賢菩薩稱讚如來勝功德[A35]告諸菩薩及善財善男子若欲成就此功德者當修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趨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臨命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唯此願王不相捨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A36]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受記[A37]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偈曰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A38]現前成就此大願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據此經文誠欲長菩提苗行殊勝行而不知回向極樂發願往生者却行而求前也至普賢所示念佛三昧別見如來不思議境界經經言爾時世尊入於三昧名如來不思議境界普賢菩薩告德藏菩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無上菩提發心欲證此三昧者是人要須先修智慧以此三昧由慧得故修智慧者應當遠離妄語綺語及諸散亂無益之事詣精舍中覩佛形像金色莊嚴或純金成身相具足無量化佛在圓光中次第而坐即於像前頭面禮足作是思惟我聞十方無量諸佛今現在世所謂一切義成佛阿彌陀佛寶幢佛阿閦佛毗盧遮那佛寶月佛寶光佛等於彼諸佛心所樂尊重之處生大淨信想佛形像作彼如來實之身恭敬尊重如現前見上下諦觀一心不亂空閒處端坐思惟如佛現前一手量許心常繫念令忘失若暫忘失復應往觀如是觀時生極尊重恭敬之心如佛真身現在其前了了明見不復於彼作形像解[A39]即應於彼佛所以妙華鬘末香塗香敬右繞種種供養彼應如是一心繫念常如世尊現其前住然佛世尊一切見者一切聞者一切知者知我心如是審復想見成[A40]還詣空處繫念在前令忘失一心勤修滿三七日若福德者即見如來現在其前其有先世造惡業障不得見者若能一心精勤不退更無異想還得速見何以故若有為求無上菩提於一事中專心修習無不成辦譬如有人於大海中飲一掬水即為[A41]飲閻浮提中一切河水菩薩若能修習此菩提海則為[A42]修一切三昧諸忍諸地諸陀羅尼是故應常勤修匪懈離於放逸繫念一心要令自得現前見佛如是修習初見佛時作是思惟為真佛邪為形像邪知所見像由想生故乃至虗空毛端量處一切真佛皆亦如是猶如虗空平等無異自心作佛離心無佛乃至三世一切諸佛亦復如是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常見如來親承供養按此經文與觀無量壽佛經相發修淨業者其毋忽也

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或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德亦云妙吉祥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從母右脅出紫金色墮地能語尋於佛所出家(見文殊般涅槃經)首楞嚴三昧經言過去無量阿僧祇劫南方世界名曰平等佛號龍種上如來即文殊是央掘經言現在北方常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即文殊是而悲華經言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第三王子名曰王眾於寶藏佛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於來世行菩薩無有齊限莊嚴佛剎令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等十方佛土為一佛剎大寶填廁又無惡觸及諸女人及其名字亦無聲聞辟支佛等一生菩薩充滿其中佛即號為文殊師利於未來世南方世界名曰清淨無垢寶寘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普現如來佛三昧海經言時世尊為諸大眾說觀佛三昧[A43]殊菩薩復告大眾言過去寶威德如來時有長者子名曰戒護在母胎時受三歸依年至八歲父母請佛於家供養童子見佛安行徐步足下生華有大光明[A44]歡喜為佛作禮[A45]諦觀目不暫捨一見佛[A46]即能除却百萬億那由他劫生死之罪從是[A47]得值遇百億那由他恒河沙佛是諸世尊皆說如是觀佛三昧其後有百萬佛出皆同一字名栴檀海彼童子親侍諸佛間無空缺禮佛供養合掌觀佛佛功德因緣力故復得值遇百萬阿僧祇佛從是[A48]即得百萬億念佛三昧得百萬阿僧祇旋陀羅尼既得此[A49]諸佛現前說無相法須臾之間得首楞嚴三昧時彼童子受三歸依一禮佛故諦觀佛相心無疲厭由此因緣值無數佛何況繫念具足思惟觀佛色身時彼童子豈異人乎即我身是佛告阿難汝持文殊師利語徧告大眾及未來世眾生若能禮拜者若能念佛者若能觀佛者當知此人與文殊師利等無有異又文殊發願經與普賢行願品末後偈略同終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A50]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嚴淨普賢行滿足文殊願盡未來際劫究竟菩薩行夫文殊普賢華嚴二聖所陳行願說法度人不以念佛為基以淨土為歸世有執華嚴薄淨土者當知所鑑焉

祁婆迦尊者

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娑羅雙樹間臨般涅槃諸天人說種種法復告阿難我滅度後於未來世北天竺國當有比邱名祁婆迦出興於世曾於過去無量百佛植諸善根供養恭敬深信具足安住大乘欲憐愍利益安樂諸眾生故發如是心多聞持菩薩[A51]大乘顯發大乘興造如來無量形像及諸塔能令諸天人眾心生信樂彼祁婆迦比邱修習無量種種最勝菩提善根[A52]而取命終生於西方過億百千諸佛世界無量壽國於彼佛所種諸善根復經八十億諸如來所修諸梵行以此善根於未來世九十九億劫而成正覺佛號無垢光世界名一切功德莊嚴(大悲經)

馬鳴尊者

馬鳴梵語阿濕矩沙東天竺桑岐多國婆羅門也法於夜奢尊者嘗製大乘起信論末後勸人求生淨土曰眾生以住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後付法於迦毗摩羅尊者[A53]即入龍奮迅三昧挺身虗空如日輪相還復本位而取涅槃(傳燈錄大乘起信論)

龍樹尊者

龍樹梵語那伽曷樹那南天竺國梵志之裔得法於迦毗摩羅尊者意欲廣演經教時大龍菩薩即以神力接入海宮開七寶函與諸方等經典九十日中解甚多龍即送之出宮還天竺國大宏法施嘗造毗婆沙論論中有稱讚彌陀偈其略云若人願作佛念阿彌陀應時為現身是故我歸命彼佛本願力方諸菩薩來供養聽法是故我稽首彼土諸菩薩足諸相好以自莊嚴身我今歸命禮彼諸大菩薩日於三時供養十方佛是故稽首禮若人種善根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十方現在佛種種因緣歎彼佛功德我今歸命禮其土具嚴飾彼諸天宮功德甚深厚是故禮佛足又造大智度論示修念佛法門云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餘諸三昧有能除婬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有能除癡不能除婬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是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復次念佛三有大福德能度眾生是諸菩薩欲度眾生諸餘三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滅諸罪復次佛為法菩薩為法將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應常念佛譬如大臣特蒙恩寵常念其主菩薩亦如是知種種功德無量智慧皆從佛得知恩重故常念佛又云欲不離諸佛者菩薩世世所生常值諸佛問曰菩薩當化眾生何故常欲值佛答曰有未入菩薩位未得䟦致受記莂故若遠離諸佛便壞諸善根沒在煩惱不能自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壞敗欲度他人反自沒水又如少湯投大氷池雖消少處反更成氷菩薩未入法位若遠離諸佛以少功德無方便欲化眾生雖少利益反更墜落聲聞辟支雖有涅槃利益無一切智故不能教導菩薩諸佛一切種智能教導菩薩如象沒泥非象不能出菩薩若入非道中唯佛能救同大道故復次菩薩作是念我未得佛眼如盲無異若不為佛所引導則無所趣錯入餘設聞佛法異處行者未知教化時節行法多少菩薩見佛或眼見心清淨若聞所說心則樂法大智慧隨法修行而得解脫如是等值佛無量益利豈不一心求欲見佛如嬰兒不應離母行道不離糧大熱不離凉風冷水大寒不離火度深水不離船病人不離良醫菩薩不離諸佛過於上事父母親屬知識人天王等皆不能如佛益利佛益利諸菩薩諸苦處住世尊之地問云何得不離諸佛眾生有無量劫罪因緣雖行福德智慧薄少雖行智慧福德薄少菩薩求佛道要行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眾生中發慈悲心滅無量劫罪得無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諸法無明得無量智慧二行和合世世不離諸佛復次菩薩常愛樂念佛故捨身受身恒得值佛如眾生習欲心重受婬鳥身瞋恚偏多生毒蟲中菩薩不貴轉輪聖王人天福樂但念諸佛故隨心所重而受身形復次菩薩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緣故所生常值諸佛如般舟[1]般三昧中說菩薩入是三昧即見生阿彌陀國後付法於迦那提婆尊者[A54]入三昧如蟬蛻而去按入楞伽經佛告大慧云大慧汝當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邱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自世尊入寂七百年而龍樹出世適符佛記(傳燈錄毗婆沙論大智度論)

天親論師

天親梵語婆藪盤豆天竺富婁叉國人也出家樂聞小乘輒毀大乘經典後聞其兄無著誦十地經[A55]感悟追悔前愆欲自斷舌無著止之曰昔以舌毀大今以舌讚大乘補過自新猶為善矣斷舌絕言利安在天親於是研精覃思製大乘論凡百餘部行於世所製無量壽經論開示淨土立五念門一禮二讚歎三作願四觀察五迴向冠以偈曰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虗空廣大無邊際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無垢光炎熾明淨曜世間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隣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無量寶交絡羅網徧虗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永離身心惱愛樂常無間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我願往生阿彌陀佛國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羣生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同地水火風虗空無分別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天人丈夫眾恭敬遶瞻仰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羣生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佛諸功德無有分別心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平居兼修兜率觀願覲慈氏後捨壽經六月現形告無著曰[A56]生慈氏前矣(無量壽經論翻譯名義)

覺明妙行菩薩

覺明妙行菩薩明崇禎十六年降於吳門迄 本朝順治四年以往昔因緣應機說法開闡淨土法門說偈曰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議以非思議故無能盡宣說牟尼大慈父悲憫眾生者說所不能說導彼今後世更以異方便顯示安樂剎令發願往生橫截諸惡趣由佛阿彌陀大願攝羣品聞名能受持決定生無惑若有大力人專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現前亦見佛今我如佛教將開化導門念爾等迷倒確指正修路是非弱小緣應生難遭想西方萬億程一念信即是又云所示淨土一門真諸佛心宗人天徑路今汝等雖求往生若發願不切如入海而不獲寶珠徒勞無益也我昔於晉明帝時受貧子身為貧苦故乃發大願云我以夙業受此苦報若我今日不得見阿彌陀佛生極樂國成就一切功德者縱令喪身不退息[A57]七日七夜專精憶念便得心開見阿彌陀佛相好光明徧十方世界我於佛前親蒙授記年七十五而坐脫竟生極樂後以度生願重再來此隨方顯化或為比邱或為居士或為國王或為臣或為女人或為屠匄或隱或顯或順或逆皆隨順說法導諸羣品今則又為汝等發明邪正闡揚淨土汝等當一意一心堅修此門必不相悞若心志一堅又不待隔世而生現前亦得見佛有偈曰少說一句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有問念佛不能一心當作何方便菩薩曰汝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隨乎聲念久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須多念從千至心無間斷則根器最易成熟若強之使一終不一又曰心行處滅是諸佛常住真心心行處有是眾生生死業心其間不容絲髮若汝等能綿密加工使此心無些子空隙方得幾分相應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謂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處切宜慎之工夫雖加若未到銅山鐵壁推不倒移不動處猶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見些影響便即歇手是為半塗而必至棄其前功毫無所益此又學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轉入轉深斷非小小知見之所能盡應盡形修習造極為則切莫作容易想顧定成求教示曰善男子心本無念念逐想生此想虗妄流轉生死汝當知此一句阿彌陀佛不從想生不從念有不住內外無有相貌即是盡諸妄想諸佛如來清淨微妙真實之身非一非異不可分別如是念者煩惱塵勞無斷無縛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為執持名號方得名為一心不亂淨業功成直趨上品汝今當發大願願生極樂然後至誠懇惻稱於阿彌陀佛必使聲緣於心心緣於聲聲心相依如貓捕鼠久久不失則入正憶念三昧更欲上進當廣參知識博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諦示無朽曰大抵修淨業人行住坐臥起居飲食俱宜西向則機感易成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經一爐一桌一牀一椅得放一多餘物件庭中亦埽除潔淨使經行無礙使此心一絲不挂萬慮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淨業葢汝生時撇得乾拋得乾淨念頭上不存一些子根節大限到來洒落落不作兒女子顧戀身家子孫之態豈不是大丈夫舉動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別無沾滯正為此一大關目也至於修淨土之法不出專勤二字專則不別為一事勤則不虗棄一時汝今晨起即誦彌陀經一卷持阿彌陀佛一千聲向佛前回向念一心歸命以此文言簡而意備也此為一時之課若初起或身心未寧日止四時稍寧增至六時又漸增至十二合經十二卷佛號一萬二千聲更於回向時禮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時此為每日常課餘工不必計數或默或聲但攝心諦念而[A58]又持名之法必須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坐寶蓮華登不退地勉之勉之菩薩說法凡二十四會弟子常攝等集其語為西方確指刊板行世(西方確指)論曰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教化於眾生葢大乘菩薩莫不以菩提心為根本即莫不以淨土為莊嚴不如是無以滿普賢行願故入法界品言諸大聲聞本不讚說十方佛剎清淨功本不稱歎諸佛世尊種種神變本不得嚴淨佛剎諸神通智故於華藏莊嚴不聞不見是知博地凡夫但能發清淨心回向諸佛者勝彼聲聞所有功德千萬億倍決能疾入華嚴不思議境界至如文殊師令善財童子徧參知識首於德雲所聞念佛法門其卒也普賢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念圓融頓周塵剎修行軌則無過於斯彼唯證偏空高談無佛者智果出文殊普賢上邪

淨土聖賢錄卷一

𠁗
規疑現
般字疑剩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CB】,一【卍續】 [-]【CB】,一【卍續】 [-]【CB】,一【卍續】 [-]【CB】,一【卍續】 [-]【CB】,一【卍續】 [-]【CB】,一【卍續】 剌【CB】,刺【卍續】 [-]【CB】,一【卍續】 [-]【CB】,一【卍續】 [-]【CB】,一【卍續】 但【CB】,伹【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己【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己【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揚【CB】,掦【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