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門云。有一般掠虗漢。食人涎唾。記得一堆一擔骨董。到處馳騁驢唇馬嘴。誇我解問十轉五轉。饒你從朝問到夜。論劫恁麼還曾夢見麼。
雲門示眾云。諸兄弟。切莫容易過時。大須仔細。古人大有葛藤相為處。祇如雪峰道。盡大地是汝自[A3]己。夾山道。百草頭上薦取老僧。閙市裏識取天子。洛浦云。一塵纔起。大地全収。一毛頭獅子。全身總是。汝把取飜覆思量看。日久歲深。自然有箇入處。
雲門云。光不透脫。有兩般病。一切處不明。面前有物是[A5]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隱隱地似有箇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脫。又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為法執不忘。[A6]己見猶[A7]存。坐在法身邊。是一。直饒透得法身去。放過即不可。仔細點檢將來。有甚麼氣息。亦是病。
評。此病全在境量上作活計。不曾坐斷。不曾透脫。不曾得轉身吐氣。這裏若別生異念。則成魔作怪有分在。
玄沙云。夫學般若菩薩。須具大根器。有大智慧始得。若有智慧。即今便出脫得去。
評。大根器者。一聞千悟。得大總持。說箇出脫字。早是方便之辭也。何以故。從來不曾繫縛故。
玄沙云。若是根機遲鈍。直須勤苦。日夜忘疲。無眠失食。如喪考妣相似。恁麼急切。盡一生去。更得人荷挾。尅骨究實。不妨易得搆去。且況如今誰是堪任學底人。
評。盡大地人都堪任。惟除無知不具信根者。縱是釋迦佛放光動地。其柰爾何。
玄沙云。仁者。莫祗是記言記語。恰似念陁羅尼相似。蹋步向前來。口裏哆哆啝啝。被人把住詰問著。沒去處。便嗔道。和尚不為我答話。恁麼學事。大苦。知麼。
評。記言語者。謂之雜毒入心。礙正知見。世間讀書人記文字多。便不能融化。何況究出世法。肯食他人涎唾耶。
玄沙云。有一般坐繩牀和尚。稱善知識。問著搖身動手。點眼吐舌瞪視。
評。此等之流。通身是魔。通身是病。到臘月三十日。未免閙去在。
玄沙云。更有一般說昭昭靈靈。靈臺智性。能見能聞。向五蘊身田裏作主宰。恁麼為善知識。大賺人。知麼。我今問汝。汝若認昭昭靈靈是汝真實。為甚麼瞌睡時又不成昭昭靈靈。若瞌睡時不是。為甚麼有昭昭時。汝還會麼。這箇喚作認賊為子。是生死根。妄想緣氣。
評。此是弄精魂漢。瞌睡時既做不得主。生死到來作麼生折合。一生胡亂做去。豈但哄人。皆自哄耳。
玄沙云。汝今欲得出他五蘊身田主宰。但識取汝秘密金剛體。古人向汝道。圓成正遍。遍周沙界。
評。秘密金剛體。即圓成正遍。遍周沙界。分明向汝道。須是全身拶入始得。
玄沙云。佛道閑曠。無有程途。無門解脫之門。無意道人之意。不在三際。故不可昇沉。建立乖真。非屬造化。
評。若會得此意。不費纖毫功行。立地成佛。還多了箇成字。
玄沙云。動則起生死之本。靜則醉昏沉之鄉。動靜雙泯。即落空亡。動靜雙収。顢頇佛性。
評。行人多厭動取靜。靜久復思動。須剔起眉毛。打破動靜窠臼。始是道人用心也。
玄沙云。必須對塵對境如枯木寒灰。臨時應用。不失其宜。鏡照諸像。不亂光輝。鳥飛空中。不雜空色。
評。此語貴在一句當天八萬門。盡十方世界無纖毫空缺處。無纖毫影像。無纖毫行迹。可謂光爍爍。活潑潑。佛祖眾生沒處安著生死二字。是阿誰恁麼道。
玄沙云。直饒如秋潭月影。靜夜鐘聲。隨扣擊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
評。坐禪人萬一不到恁麼田地。到得尚是生死岸頭事。須是自尋箇活路始得。
玄沙云。道人行處。如火銷氷。終不却成氷。箭既離弦。無返回勢。所以牢籠不肯住。呼喚不回頭。古聖不安排。至今無處所。
玄沙云。今時人不悟箇中道理。妄自涉事涉塵。處處染著。頭頭繫絆。縱悟。則塵境紛紜。名相不實。
評。處處染著。頭頭繫絆。只是究心不切。命根不斷。不肯死去。真正參學人。如過蠱毒之鄉。水也不可沾著一滴。始得箇徹頭。
評。病在不起疑情。不究公案。不肯全身入理。只是將識心遏捺。縱是澄澄湛湛。畢竟命根不斷。終不是做工夫人。
玄沙云。仁者。莫祇長戀生死愛網。被善惡業拘將去。無自由分。饒汝鍊得身心同虗空去。饒汝到精明湛不搖處。不出識陰。古人喚作如急流水。流急不覺。妄為恬靜。
評。識心不斷。縱鍊得身心如虗空。終被惡業牽引去。精明湛不搖處。正是識陰。如何免得生死。總而言之。不究徹大理。悉是虗妄。
玄沙云。恁麼脩行。盡出他輪迴不得。依前被輪迴去。所以道。諸行無常。直是三椉功果。如是可畏。若無道眼。亦不究竟。
評。總収上數段法語。皆非究竟。三椉行人縱行六度萬行。皆生滅法。於實際理地。且喜沒交涉。
評。不肯起疑情。則命根不斷。命根既不斷。休亦不去。歇亦不得。即此休歇二字。便是生死根本。縱百劫千生。終無了底日子。
徑山云。又一等人。教人隨緣管帶。忘情默照。照來照去。帶來帶去。轉加迷悶。無有了期。
評。既有能帶之心。所照之境。能所對立。非妄而何。若以妄心為參究。便於自心不得自在。只須坐斷兩頭。能所不立。則礙膺之物如桶底脫矣。
徑山云。不問久參先達。若要真箇靜。須是生死心破。不著做工夫。生死心破。則自靜也。
評。疑情發得起。則生死心凝結在一處。疑情破則生死心破。於此破處求其動相了不可得。
示疑情發不起警語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便欲尋行數墨。檢討文字。廣求知解。將佛祖言教一串穿過。都作一箇印子印定。纔舉起一則公案。便作道理會去。於本參話頭上不能發起疑情。逢人難問著則不喜。此是生滅心。非禪也。或隨聲應答。竪指擎拳。引筆疾書偈頌。開示使人參究。亦有意味。自謂得大悟門。殊不知疑情發不起。皆是識心使然。若肯一念知非。全身放下。見善知識。求箇入路則可。不然生滅心勝。久之則成魔著。殆不可救。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於境緣上生厭離。喜到寂靜無人處坐去。便覺得力。便覺有意思。纔遇著些動處。心即不喜。此是生滅心。非禪也。坐久則與靜境相應。冥然無知。絕對絕待。縱得禪定。凝心不動。與諸小乘何所異也。稍遇境緣則不自在。聞聲見色則生怕怖。由怕怖故。魔得其便。由魔力故。行諸不善。一生脩行都無所益。皆是最初不善用心。不善起疑情。不肯見人。不肯信人。於靜謐處強作主宰。縱遇善知識。不肯一念知非。千佛出世。其柰爾何。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將情識妄想心遏捺。令妄心不起。到無起處。則澄澄湛湛。純清絕點。此識心根源終不能破。於澄湛絕點處都作箇工夫理會。纔遇人點著痛處。如水上捺葫蘆相似。此是生滅心。非禪也。盖為㝡初不肯參話頭。起疑情。縱遏捺得身心不起。如石壓草。若死得識心成斷滅去。正是落空亡外道。若斷滅不去。逢境緣時即引起識心。於澄湛絕點處便作聖解。自謂得大悟門。縱則成狂。著則成魔。於世法中誑妄無知。便起深孽。退人信心。障菩提道。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將身心器界悉皆空去。空到無管帶處。無依倚處。不見有身心。不見有世界。非內非外。總是一空。謂空便是禪。謂空得去便是佛。行也是空。坐也是空。空來空去。行住坐臥如在虗空中行。此是生滅心。非禪也。不著則成頑空。冥然無知。著則成魔。自謂[A14]大有悟門。殊不知與參禪沒交涉。若真是箇參禪漢。發起疑情。一句話頭如倚天長劍。觸其鋒者。即喪身失命。若不如是。只饒空得一念不起時。只喚作箇空無所知。非究竟耶。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遂將識心揣摩。把古人公案胡亂穿鑿去。謂是全提。謂是半提。謂是向上。謂是向下。是君是臣。是兼帶語。是平實語。自謂見解人所不及。縱一一說得道理。與古人一口吐氣。此是生滅心。非禪也。殊不知古人一語一言如嚼綿絮團。使人吞不下。吐不出。豈肯與人生出幾多解路。引起人識心耶。若疑情發得起。全身拶入。去此解路識心。不待你死去。自然怗怗地。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將身心看破。純是假緣。其中自有一物往來。能動能靜。無形無相。於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散則遍周沙界。収則不立纖塵。向這裏一認認定。不肯起疑情。不肯參究。便謂了事人。此是生滅心。非禪也。殊不知生死心不破。將此等為快意。正是弄識神。一朝眼光落地。便作不得主。隨識神牽引去。隨業受報去。若善業多。則生在人間天上。到四相五衰逼將來。便謂佛法無靈驗。由此謗法。墮在地獄.餓鬼道中。出得頭來。知是幾多劫數。以此觀之。參禪全要見人。若自作主宰。總用不著。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便認定箇眼能見。耳能聞。舌能譚。鼻能嗅。手能執著。脚能運奔。是自[A15]己一靈真性。向這裡度量。謂是悟門。逢人則瞪眼側耳。手指脚踢。以為佛法。此是生滅心。非禪也。古人喚作如發癎病相似。又云在曲盝牀上弄鬼眼睛相似。弄來弄去。弄到四大分散時則弄不去。更有一等惡見。以此為奇特。遞代相傳。受人供養。無慚無愧。逢人問法。則大喝一聲。大笑一場。殊不知從來未曾參究。命根未斷。縱行善事。都是魔業。非究竟耶。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便欲做有為功行。或做解脫。或行苦行。冬不爐。夏不扇。人來乞衣。便全身脫去。甘心凍死。謂之解脫。人來乞食。便自[A16]己不食。甘心餓死。謂之解脫。更有種種。不可具說。總而論之。皆是勝心所使。誑惑無知。彼無知者。謂是活佛。謂是菩薩。盡其形命。承事供養。殊不知佛戒中謂之惡律儀業。雖是持戒。步步結罪。又有一等。燒身燃臂。禮佛求懺。謂之功課。於世法中亦是好事。參究分中當得甚麼事。古德云。切莫向他機境上求。謂禮佛是機境。求懺是機境。佛法中一切好事悉機境也。不是教你不行此一切善事。但用心一處。此一切善事悉能助發。滋培善根。他日道眼忽開。燒香掃地皆佛事耳。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便欲散誕去。便欲活潑去。逢人則自歌自舞。自歡自樂。或水邊林下吟咏笑談。或市井街坊橫行直撞。自謂是箇了事人。見善知識開叢林。立規[A17]矩。或坐禪。或念佛。或行一切善事。則撫掌大笑。生輕慢心。謗凟心。自不能行道。障人行道。自不能𮘗經禮懺。障人諷經禮懺。自不能參禪。障人參禪。自不能開叢林。障人開叢林。自不能說法。障人說法。凡有善知識出世。設幾個難問。向人天眾前多答一句。多問一句。喝一聲。打一掌。善知識見彼做鬼戲相似。或不理會。他便向人道某善知識不會這箇道理。苦哉。苦哉。此是生滅心勝。久之則攝入魔道。造無窮深孽。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雖是善因。而招惡果。悲夫。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覺得同眾人動止不便。太拘束。太煩紊。便欲向深山無人處住靜去。或向一間房屋裏住靜去。初則硬作主宰。閉目凝心。跏趺合掌。硬硬做去。或一年二年。一月兩月。不見下落。又有一等。坐得三兩日便坐不住。或看書。或散誕。或做偈做詩。或關門打睡。外現威儀。內成流俗。更有一等惡少年。不識廉恥。不信因果。潛行貪欲。逢人則恣口肆意。誑妄無知。自言我曾見善知識來。我得上人法。使無知者信受。與彼通好。或結為道友。或招為徒弟。上行下效。自不知非。不肯返省。不肯見人。妄自尊大。大妄語成。此輩名為可怜憫者。今時厭大眾。求私室。寧不寒心者哉。若真正學道人。慎勿萠此念。正好向眾人中參究。彼此警覺。縱不悟道。決不陷到這般田地。學者不可不警也。
示疑情發得起警語
做工夫。疑情發得起。與法身理相應。見盡大地光皎皎地。無絲毫障礙。便欲承當箇事。不肯撒手。坐在法身量邊。由此命根不斷。於法身中似有見地。似有受用。殊不知全是子想。古人喚作隔身句。既命根不斷。通身是病。非禪也。到這裏。只須全身拶入。承當箇大事。亦不知有承當者。古德云。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甦。欺君不得。若命根不斷。全是生滅心。若命根斷去。不知轉身吐氣。喚作墮身死漢。非究竟耶。這些子道理不難會。自是行者不肯見人。若遇著善知識。磕著痛處。當下知歸。其或未然。則伏尸萬里也。
做工夫。疑情發得起。與法身理相應。攪渾世界。得波翻浪湧一段受用。行人躭著此受用。推不向前。約不退後。由此不得全身拶入。如貧人遇著座黃金山相似。了了明明知得是金。不能隨手得用。古人喚作守寶漢。通身是病。非禪也。到這裡。只須不顧危亡。始得與法相應。天童所謂普周法界渾成飯。鼻孔纍垂信飽參。若不得鼻[A18]孔纍垂。如坐在飯籮邊餓殺。大海裡渴殺。濟得甚麼邊事。所以道。悟後只須見人。如古德悟後見善知識。大有樣子。若自承當箇事。不肯遇人抽釘拔楔。皆喚作自欺底漢耳。
做工夫。疑情發得起。與法身理相應。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盡大地畐塞塞地。無纖毫空缺處。忽生一箇度量心。似障了面前。障了身心。提亦不起。撲亦不破。提起似有。放下似無。開口吐氣不得。移身換步不得。正恁麼時亦不得。到這裡。通身是病。非禪也。殊不知古人用心純一。疑情發得起。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不生度量心。不起別念。硬硬逼拶去。忽朝打破疑團。通身是眼。看山依舊山。見水依舊水。山河大地從甚麼處得來。求纖毫悟迹了不可得。到恁麼田地。只須見人。若不見人。枯木巖前。岐路中更有岐路。到此不蹉[A19]跎。不被枯木樁絆倒者。博山與他結箇同參。
做工夫。疑情發得起。與法身理相應。便沉沉寂寂去.休去.歇去.一念萬年去。將疑情鈍置法身理中。不得受用。一向死去無回互。無管帶。沒氣息。全被死水裏浸殺。自謂之極則。通身是病。非禪也。石霜會下如此用工者極多。縱坐脫立亡。不得受用。若受得鉗錘。知得痛痒。轉得身。吐得氣。便是人。若不知痛痒。雖會得法身句。只饒坐斷十方。有甚用處。天童所謂坐斷十方猶點額。密移一步看飛龍。古人大有警語為人處。大有葛藤相委悉。自是人不肯打徹。欲學善知識在人叢馬踏之中千自由。百自在。得不難乎。
做工夫。疑情發得起。與法身理相應。坐到湛不搖處。淨躶躶。赤灑灑。沒可把。便放身去。不識得轉位就機。向這裏強立主宰。滯在法身邊。通身是病。非禪也。洞山云。峯巒挺異。鶴不停機。靈木迢然。鳳無依倚。當知峰巒靈木四箇字太煞玄奧。不是乾𪹼𪹼地。不停無依四箇字太煞活潑。不是死獦狚地。若不究到玄奧處。則不知入理之深。若不到活潑處。則不識旋機之玅。道人用心。用到無可用處。正好見人打飜漆桶。得箇徹處。豈可抱愚守株。滯在一隅。甘心做籠中之鶴。退毛之鳳哉。
做工夫。疑情發得起。與法身理相應。面前隱隱地。似有箇物相似。將此隱隱地疑來疑去。樁定箇前境。便自謂入得法身理。見得法界性。不知此等揑目所成。通身是病。非禪也。若真箇入理之人。世界𤄃一丈。古鏡𤄃一丈。橫身當宇宙。求其根塵器界了不可得。又將何為身。將何為境。將何為物。將何為隱隱地。雲門亦指出此病。尚有多文。若明得此一種病。則下之三種病渙然氷釋矣。博山甞謂學者曰。法身中病最多。只須大病一場。始識得病根。假饒盡大地人參禪。未有一個不受法身病者。惟除盲聾瘖啞者不在此限。
做工夫。疑情發得起。與法身理相應。見古人道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盡大地是自[A20]己一點靈光。盡大地在自[A21]己一點靈光裏。又引教中道一塵中含無邊法界真理。便向這裡領略去。不肯求進益。生不得。死不得。將此解路謂之悟門。通身是病。非禪也。殊不知縱與理相應。若打不脫。全是理障。墮在法身邊。何況被解心牽引。不能入理之深。這箇獼猴子揑不死。既死不去。又安得絕後再甦耶。當知㝡初發疑情。便要與理相應。既與理相應。要得箇深入。既得箇深入。須向萬仞巖頭飜觔斗。打將下來。擺手出漳江。始是大人用心也。不然盡是掠虗漢。非當家種草也。
做工夫。疑情發得起。與法身理相應。行住坐臥如在日色裡。如在燈影裏。淡淡地沒滋味。或更全身放下。坐到水澄珠瑩之際。風清月白之時。正恁麼時。依正報中都成一片境去。清清淨淨。伶伶俐俐。自謂之究竟。不得轉身吐氣。不得入𫑮垂手。又不肯求人決擇。或向淨白界中別生出異念。謂之悟門。通身是病。非禪也。天童所謂清光照眼似迷家。明白轉身猶墮位。良以清光照眼。豈非水澄珠瑩。風清月白乎。明白轉身。更進得一步。只消似迷墮位四箇字一印印定。行人到此。又作麼生區處。只須有大轉變。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用。未為分外。不然是釘樁搖櫓。漁父棲巢。喚作沒血氣漢。打死千個萬個有甚麼罪過。
做工夫。疑情發得起。與法身理相應。於法身邊生奇特想。見光見華。見種種異相。便作聖解。將此殊異之事衒惑於人。自謂得大悟門。殊不知通身是病。非禪也。當知此等殊異境像。或是自[A22]己妄心凝結而成。或是魔境乘隙而入。或是帝釋天人變化試現。妄心凝結者。如脩淨土人。觀想不移念。忽見佛像.菩薩像等。如十六觀經中說。悉與淨土理合。非參禪要門。乘隙而入者。如楞嚴經中五蘊空時。行人心有所著。魔即隨意而現。變化試現者。如菩薩脩行時。帝釋化身現無頭鬼.無五臟鬼。菩薩無怖畏心。復現美女身。菩薩無愛染心。復現帝釋身禮拜云。太山可崩。海水可竭。彼上人者難動其心。故云野人伎倆有盡。老僧不見不聞無窮。若真參學人。縱白刃交加於前。無暇動念。何況靜定中不實境相耶。既與理相應。則心外無境。能觀心.所現境。又安在甚麼處。
做工夫。疑情發得起。與法身理相應。覺得身心輕安。動轉施為不相留礙。此是正偏道交。四大調適。瞥爾如是。非究竟耶。彼無知者。便放下疑情。不肯參究。自謂得大悟門。殊不知命根不斷。縱能入理。全是識心。以識心卜度。通身是病。非禪也。為入理不深。轉身太早。雖有深知。不得實用。縱得活句。正好向水邊林下保養含蓄。切不可躁進便欲為人。妄自尊大。當知㝡初用心。疑情發得起。結[A23]在一團時。只待渠自[A24]己迸開。始得受用。不然。稍有理致。便放下疑情。這裡定是死不去。定是打不徹。一生虗過。有參禪之名。無參禪之實。只饒入𫑮垂手。不妨更見大善知識。彼善知識者。是大醫王。能療重病。是大施主。能施如意。切不可生自足想。不欲見人。當知不肯見人。為執[A25]己見。禪中大病。無過此者。
示禪人參公案警語
示董巖達空禪者
通達虗空翻白浪。好把家私都破蕩。有眼不見有耳聾。赤肉團中加痛棒。
從教白醭口邊生。佛法塵勞一坦平。正念針鋒劄不入。面皮鐵鑄沒人情。
非禮莫教輕動步。舉止安庠要回互。謾將知見妄疎親。拶碎疑團須玅悟。
不破疑團誓不休。放出溈山水牯牛。一朝驀鼻穿歸也。逈地遮天這一頭。
示峰頂智建禪者參無字公案
狗子佛性無。當下絕親疎。如入千尋浪。惟求赤尾魚。
有角非關鯉。無鬚不是渠。有無俱勦絕。直探驪龍珠。
又如四面火。前方一線餘。退步即燒殺。橫趨亦喪軀。
烈𦦨非停止。求生莫待徐。如入九重淵。如憑萬仞虗。
用意切如此。管取發靈樞。更有前程路。水到自成渠。
示智邲禪者參一句話頭在甚處起公案
一句話頭甚處起。滄海只教乾到底。一句話頭甚處去。春風觸著珊瑚樹。
不究去。只究起。石陷崖崩聾兩耳。十二時中步不移。如在刃鋒求住止。
只須觔斗打將來。靜陸平原方步武。男兒立志若如斯。誰道搏龍併捋虎。
有問臺山路若何。遙指前村驀直去。
示心陽居士參沒踪跡公案
沒踪跡。莫藏身。竪起脊梁祇麼行。銕壁銀山俱靠倒。幾回歡喜幾回嗔。
藏身處。沒踪跡。休向虗空尋鳥跡。放下娘生銕面皮。蒺蔾傾出黃金汁。
返復看。不教多。管甚眾生與佛魔。只教一口都吞盡。滴水翻成幾丈波。
行也參。坐也究。踢破指頭俱漏逗。倒騎銕馬上須彌。一生不著隨人後。
示照監院看萬法歸一公案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竪起眉毛。如大火聚。生與同生。死與同死。行與同行。住與同住。頓起疑情。莫生怕怖。如臨大敵。不暇他顧。逢逆順境。須善回互。歸處不知。肯隨他務。撞破鐵圍山。蹲踞寶藏庫。瞬目與揚眉。全機彰露布。青州布衫重七斤。門前[A26]依舊桃千樹。
示普週禪者參念佛公案
一句阿彌陀。如珠投濁水。珠投水自清。佛念妄即止。水自清。髭鬚可鑑絕纖塵。依稀識得娘生面。展似眉毛作麼生。妄即止。萬里澄潭不見底。碧玻璃上珊瑚枝。雪老氷枯祇這是。祇這是。念即空。三更初夜日通紅。寶池金地蓮花國。萬派全歸指顧中。指顧中。空此念。念空空念成一片。十萬程途當下知。根塵陰界摩尼殿。摩尼殿。光皎皎。佛法塵緣都照了。轉位旋機事若何。噫。生也不道。死也不道。
示觀如禪者看父母未生前公案
父母未生前。誰是本來面。放下銕心肝。提起吹毛劍。世法及塵緣。如蠓入猛𦦨。無量玅法門。參禪最靈驗。單提句話頭。不墮諸方便。萬別與千差。都來融一念。萬仞巖前。湛水渟渟。一帶[A27]晴空。閑雲片片。到此則心月孤圓。敢曰靈明顯現。光吞萬境境非光。却笑澄江淨如練。非如練。祇一線。更須入火重烹煉。穴細金針露鼻時。蘇州布也揚州絹。參。
示宗妙禪者以千日期參公案
善造道者千日功。趣向如吞栗棘蓬。淨白界中纔一念。須彌山隔在其中。一句話頭如銕橛。佛法塵勞都屏絕。昏沉散亂成團去。只須切上重加切。千日如同頃刻間。意路心思絕往還。放開兩足超然上。烈火層[A28]冰總是閑。全身拶入無生國。玅出有無之軌則。逼塞虗空不顧人。始知大地如漆黑。飜身拄杖活如龍。透海穿山振古風。此是日旋三昧力。法界毫端用不窮。更有向上末後句。玄玅機微都不是。不向如來行處行。男兒自有冲天志。
答六雪關主問參公案行人話頭真切不落楞嚴五蘊魔外
細觀楞嚴五十種魔事。不出一箇看字。如色陰明白。銷落諸念。乃至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即此堅固妄想。便不能融化。於妄想中精研。見希奇之事便作聖解。豈非著耶。如不作聖解。名善境界。不作即不著耳。又五蘊中總以妄想二字結之。最初一著便不能破。即此妄想便是魔之根蔕。其根本不除。挫其枝葉。令其不生。可乎。甚乃利其虗明。食彼精氣。悉妄想牽合。非魔從外來。苟涉于慎護。正所謂雪上加霜。火上益油耳。如受陰中虗明妄想。虗明亦妄想。盖最初未到求心不有之地。非妄而何。
如想陰中融通妄想。最初章云心愛圓明。即前妄根與境融通。便生愛著十種。悉云心愛等。盖天魔從圓境中來。與愛心偶[A29]合。作無邊魔業。安可救也。良以行人最先坐斷此一念。無心即無愛。無愛則著之一字何有耶。只如第九章云心愛入滅。貪求深空等。悉是魔業。亦最初妄心不破。正所謂蒸沙作飯。沙非飯本耶。
如行陰中幽隱妄想。盖行陰乃遷流不止為性。故云生滅根元。從此披露。為想陰盡。徹見行陰中根元。悉是生滅念念不停。行人不隨生滅遷流。故得凝明正心。爾時天魔不得其便。但於圓元中起計度。故窮其始末。有因無因等。既有計度。亡正徧知。計之一字。從幽隱中來。文云觀彼幽清。不能徹見源底也。
如識陰中顛倒妄想。謂同分生機。倏然隳裂。六根虗靜。無復馳逸。虗靜為不馳逸。不馳逸為行陰盡耳。行陰既盡。見聞通鄰。互用清淨。故云窮諸行空。尚依識元。乃至精妙未圓。便生勝解。此十種悉以識心而生勝解。既作勝解。違遠圓通。生諸種類矣。禪門中善用心者。俱不相涉。
思大云。十方諸佛被我一口吞盡。何處更有眾生可度。此是佛祖位中留渠不住。邪魔外種其奈爾何。欲得不受其蝕。但全身入理。不待遣。不待護。妄想念盡。則魔業自盡矣。古德云。便好和根下一斧。免教節外又生枝。
答不執脩證不廢脩證問
吾宗門下毋論利鈍賢愚。但以信而入。既發起猛利心。如坐在鐵壁銀山。祇求迸出諸妄想心。悉不能入觀照。功行安將寄乎。果得一念迸開。如披雲見天。如獲故物。觀照功行亦何所施。祇貴參究之念甚切。其參究亦涉于功行。但不以功行立名。如看破世緣。切究至道。亦涉于觀照。但不以觀照立名。如圓覺云。惟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若以觀照為事。則有能觀能照之心。必有所觀所照之境。能所對立。非妄而何。
所以禪宗云。獨蹈大方。心外無境。將十方世界洎父母身心融成一箇。坐斷兩頭。始得箇入門。向上一路。更須自看。不然盡是鬼家活計。安可以脩證同日而語耶。果顢頇不到此地。即名自欺。此輩名為可憐愍者。寧堪齒錄也。南嶽云。脩證即不無。汙染即不得。即此不汙染之脩。可謂圓修。還著得箇脩字麼。即此不汙染之證。可謂圓證。還著得箇證字麼。如此則終日脩而無脩。埽地焚香悉無量之佛事。又安可廢。但不著脩證耳。九地尚無功用行。況十地乎。乃至等覺說法。如雨如雲。猶被南泉呵斥。與道全乖。況十地觀照。與宗門而較其優劣。可乎。
示參禪偈十首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卷之下(終)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63 冊 No. 1257 博山禪警語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台灣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X63n1257_p0761a05:
X63n1257_p0761a06: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卷之下
X63n1257_p0761a07:
X63n1257_p0761a08:
首座 成正 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