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提道次第廣論序
比因西藏學者法尊譯出黃衣士宗克巴祖師所造菩提道次第廣論,教授世苑漢藏院學僧,將梓行而問世。余為參訂其譯文,閱至『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以能速滿二資糧故。設踰共道,非所堪能。或由種性功能羸劣不樂趣密咒者,則唯應將此之次第加以推廣』。其為特尚密宗之理論,甚為顯然。例之賢首以別教一乘特尚華嚴,天台以純圓獨妙特尚法華,固將無別。然中國尚禪宗者,斥除一切經律論義,雖若宗鏡錄遍錄經論,亦但揚厥宗,鄙餘法為中下;尚淨土者,亦勸人不參禪學教,專守一句彌陀,賢、台、雖可以小始終頓藏通別圓位攝所餘佛言,然既為劣機而設,非勝根所必須,縱曰圓人無不可用為圓法,亦唯俟不獲已時始一援用之,而學者又誰肯劣根自居!於是亦皆被棄。此風至日本而加厲,橫判顯密教、豎判十住心之東密,則除祕密盡排為淺顯;高唱經題之日蓮,則於法華亦捨跡門而僅崇本門。今日本雖經明治維新復興,然亦只有各宗而無整全之佛教。中國至清季除參話頭、念彌陀外,時一講習者亦禪之楞嚴、淨之彌陀疏鈔、及天台法華與四教儀、或賢首五教儀、附相宗八要而已。經律論古疏早多散失,保之大藏者亦徒資供奉,或翻閱以種善根耳。空疏媕陋之既極,唯仗沿習風俗以支持。學校興而一呼迷信,幾潰頹無以復存,迄今欲扶掖以經論律儀,尚無以樹立其基礎。而借觀西藏四五百年來之黃衣士風教,獨能卓然安住,內充外弘,遐被康、青、藏、滿而不匱,為之勝緣者雖非一,而此論力闡上士道必經中下士道;俾趣密之士,亦須取一切經律論所詮戒定慧遍為教授,實為最主要原因。論云:
如道炬釋:「未修止觀,學習律儀學處以前,是為戒學。奢摩他者,是為定學。毗缽舍那,是為慧學。復次、奢摩他前,是方便分福德資糧,依世俗諦廣大道次;發起三種殊勝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資糧,依勝義諦甚深道次」。若於此次第決定、數量決定之智慧方便中僅取一分者,當決定知不成菩提。
福德資糧則人天俱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經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雖未嘗不別有最勝之歸趣,而確定皆攝入次第之過程。於是不沒自宗,不離餘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證。故從天竺相、性各判三時,以致華、日諸宗之判攝時教,皆遜此論獨具之優點。余昔於佛學概論,明因緣所生法為五乘共法,三法印為三乘共法,一切法實相至無障礙法界為大乘不共法;後於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又增說共不共通法為總要,粗引端緒,語焉不彰。今雖未能獨崇密宗,欣睹三士道總建立之典要,乃特提出以申論之。
(附註)海刊原題「菩提道次第廣論較中日各宗判教之優點」,以此代序,故今改之。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太虛大師全書 第 30 冊 No. 19 第十九編 文叢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太虛大師全書」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