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觀莊嚴論序
聞西藏所傳慈氏五論,以現觀莊嚴為必習,因亟勸法尊譯師出其頌並略釋之。乍觀一切相智中菩提心二十二喻,二十大乘僧,四加行分上中下,染淨所能分別三十六,十三修行法性,八出生正行。道智中大乘見道十六剎那。遍智中遠近道能所治差別及加行十差別四自性。一切相加行中三智差別相與加行德失相,三智相及勝相各十六,作用十一,自性相十六,見修頂各能所取分別三十六,無間頂加行破邪執十六種。剎那加行四種。四身差別及智身二十一聚與二十七事業等。玄旨稠疊,驚歎得未曾有。已而取大般若第一會第二會第四會對照之,則燦焉秩焉,皆經文固有之義層也。然直閱般若經者,易以繁複生厭!大智度宗實相以推辯諸法無不盡,雖汪洋恣肆哉,亦曾莫得其統諸。自非補處深智,安能以三智境、四加行行、一法身果,次第綸貫經義,若網之在綱,有條而不紊耶?運瑜伽巧分別相,彰般若無分別性,得斯論而般若之眉目朗,瑜伽之精髓充矣!頌本八品,離前後文增序攝成十,並間為瑩潤文句,快妙論之先睹,輒敘其所感於簡耑。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太虛大師全書 第 30 冊 No. 19 第十九編 文叢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太虛大師全書」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