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第八編 律釋

優婆塞戒經講錄上

    懸論
     一 佛法與人生之關係
      甲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
      乙 人道為罪福聖凡樞紐
      丙 降生人間成佛說法
     二 此經在佛法中之位置
      甲 五乘共法與大乘不共法
      乙 在境行果中特重在行
      丙 優婆塞戒中心之佛法
      丁 在家菩薩中心之佛法
     三 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
      甲 非研究佛書之學者
      乙 不為專承一宗徒裔
      丙 無求即時成佛貪心
      丁 為學菩薩發心修行者
     四 今講此經之所為
      甲 為建立人間大乘佛教
      乙 為提倡實踐修行
      丙 為從基本之戒學修起
      丁 為從普通之六度修去
     五 本經譯傳之略史
      甲 曇無讖法師在北涼姑臧譯
      乙 與此經類似各經之辨別
      丙 本經與優婆塞戒本
    釋經
     甲一 敘啟分
      乙一 追敘嘉會
      乙二 問啟綱宗
       丙一 本事問答
        丁一 問禮六方
        丁二 答修六度
       丙二 決擇問答
        丁一 辨能供養之菩薩性
        丁二 辨所發生之菩提心
         戊一 明十種能發因
         戊二 示三種所發心
         戊三 辨發心無定性
        丁三 辨菩薩性之因緣生
       丙三 揭示綱宗
        丁一 彰一切菩薩之義類
        丁二 顯在家菩薩之殊勝
     甲二 正說分
      乙一 明能行六度之菩薩
       丙一 廣說修成菩薩之行
        丁一 策發心願
         戊一 策發總心
          己一 明發心相
           庚一 善生問
           庚二 世尊說
            辛一 分別廣說
             壬一 信解發菩提心
             壬二 修習發菩提心
             壬三 真正發菩提心
            辛二 結示正宗
          己二 辨發心因
           庚一 大悲生因
            辛一 問答發因
             壬一 通問發因
             壬二 廣答因義
              癸一 汎說多種因相
              癸二正辨悲是生因
            辛二 問答修悲
             壬一 善生問修悲法
             壬二 如來說修悲相
              癸一 三十六因明生悲
              癸二 別以四因明大悲
             壬三 結示修悲利益
              癸一 總明修悲菩薩益
              癸二 別顯在家菩薩益
              癸三 結成修悲廣大益
           庚二 解脫了因
            辛一 承前起說
            辛二 問答推明
             壬一 問得體義
             壬二 問方便得
              癸一 辨得不得
              癸二 得解脫時
              癸三 得解脫人
             壬三 問得法相
              癸一 正明相得
              癸二 廣辨得人
               子一 就五趣辨
               子二 就三乘辨
              癸三 作菩提種
              癸四 明佛難得
              癸五 顯在家勝
         戊二 別策勝願
          己一 辨勝策發
           庚一 辨三種菩提策發
            辛一 善生問
            辛二 如來答
             壬一 就所問三義答
             壬二 別增舉八事辨
             壬三 廣明佛功德辨
              癸一 總示佛功德
              癸二 別顯身心力
              癸三 列舉諸德號
              癸四 結非聲緣比
             壬四 結在家菩薩勝
           庚二 修三十二相策發
            辛一 善生躡問
            辛二 如來廣說
             壬一 正答得成身力
             壬二 總明修相功德
              癸一 略明功德
              癸二 較顯功德
              癸三 出修相人
              癸四 示修相時
             壬三 別明修相次第
              癸一 汎說先修何相
              癸二 正明修相次第
             壬四 結在家菩薩勝
          己二 正發勝願
           庚一 善生問答
           庚二 廣說發願
            辛一 發願所因
            辛二 正陳願言
            辛三 顯示願果
             壬一 總顯立願利益
             壬二 別明法財長者
             壬三 結示法王自在
           庚三 結在家勝
        丁二 積集福智
         戊一 分別名義菩薩
          己一 善生問
          己二 如來答
           庚一 假名菩薩
           庚二 實義菩薩
           庚三 彰在家勝
         戊二 勉為實義菩薩
          己一 正明實義菩薩
           庚一 善生問
           庚二 如來答
            辛一 列舉本生行
            辛二 汎明菩薩行
            辛三 行時自觀心
            辛四 較顯在家勝
          己二 勉修菩薩功行
           庚一 舉德勸修
            辛一 舉自利利他勸
             壬一 問答菩提及道
             壬二 問答三乘同別
             壬三 分別菩提學果
             壬四 正明自他兼利
              癸一 示自他兼利相
              癸二 能自他兼利行
              癸三 辨自他兼利人
               子一 從說法聽法辨
               子二 從在家出家辨
               子三 從自行化他辨
             壬五 顯在家菩薩勝
            辛二 舉自他莊嚴勸
             壬一 問答能自他利
             壬二 問答八事所因
             壬三 明八事所由成
              癸一 三因緣
              癸二 八所以
             壬四 由八事所成德
              癸一 有德不憍
              癸二 處世不動
             壬五 顯在家菩薩勝
            辛三 舉福智二嚴勸
             壬一 躡前問答
             壬二 究因問答
             壬三 明二嚴相
              癸一 以果利明
              癸二 以因行明
              癸三 以別相明
             壬四 結在家勝
           庚二 化他攝眾
            辛一 善生問
            辛二 如來答
             壬一 總明以四攝法蓄徒
             壬二 無德有德蓄徒弊利
             壬三 別辨在家出家蓄徒
              癸一 總明出家在家
              癸二 別辨出家在家
               子一 出家教二眾
                丑一 教出家弟子
                丑二 教在家弟子
               子二 在家教一眾
                丑一 師長教徒眾
                丑二 國王教民眾
             壬四 結顯在家菩薩難勝
        丁三 受持戒行
         戊一 受戒
          己一 善生問
          己二 世尊答
           庚一 受前方便
            辛一 供養
            辛二 請許
            辛三 問答
             壬一 問遮難
             壬二 審至誠
             壬三 示歸戒
             壬四 廣教誡
            辛四 試察
           庚二 正受戒法
            辛一 總授歸戒
            辛二 別示重輕
             壬一 六重戒相
              癸一 正說
              癸二 結讚
             壬二 廿八輕戒
              癸一 列舉
              癸二 結讚
             壬三 結在家勝
         戊二 持行
          己一 持戒清淨
           庚一 善生問
           庚二 世尊答
            辛一 示能淨法
            辛二 辨淨心時
            辛三 結在家勝
          己二 息除諸惡
           庚一 問答息惡
           庚二 問答修法
            辛一 問修法
            辛二 答念佛
             壬一 廣觀佛德
             壬二 結會戒淨
             壬三 結在家勝
          己三 供養三寶
           庚一 善生問
           庚二 世尊答
            辛一 三寶福田
            辛二 住持三寶
             壬一 廣明佛寶
              癸一 建供塔像
              癸二 敬讚佛法
             壬二 略顯法僧
            辛三 示供養益
            辛四 結在家勝
       丙二 正明能行六度之相
        丁一 善生問
        丁二 世尊答
         戊一 正答能行人相
         戊二 別明各有四事
         戊三 確示定有六度
         戊四 出六波羅蜜相
         戊五 結顯在家為難
      乙二 明菩薩所修之六度
       丙一 施度
        丁一 問答能事
        丁二 廣明施度
         戊一 略示施體
         戊二 分別施相
          己一 五種施
          己二 四塵施
          己三 二三施
          己四 除障施
          己五 辨施主
          己六 觀施理
          己七 能樂施
          己八 策貧施
         戊三 論施受義
          己一 略明施受
          己二 陰作陰受
          己三 前作後受
          己四 待時成受
         戊四 成淨施主
          己一 離不淨施
          己二 正明淨施
          己三 較量施福
          己四 辨無惡果
          己五 論得果別
          己六 明財法施
          己七 明鬼神施
          己八 雜明施義
          己九 施到彼岸
          己十 先教後施
          己十一 醫藥施病
          己十二 廣作淨施
        丁三 結在家難
       丙二 戒度
        丁一 三歸
         戊一 善生問
         戊二 如來答
          己一 明三歸依義
          己二 明三歸次第
          己三 明三歸依戒
          己四 明三歸得失
          己五 明破邪崇正
          己六 結在家難行
        丁二 八戒齋
         戊一 善生問
         戊二 世尊答
          己一 總答
          己二 廣答
           庚一 說四喻顯德
           庚二 正受八戒齋
           庚三 明此時受勝
          己三 結勝
        丁三 五戒
         戊一 善生問
         戊二 世尊答
          己一 答得歸戒
          己二 分別戒相
          己三 廣讚戒德
          己四 別詳戒齋
          己五 法非法住
          己六 顯在家難
        丁四 尸波羅蜜
         戊一 善生問
         戊二 如來答
          己一 通答堅固四法
          己二 別明戒為根本
           庚一 顯戒持犯得失
           庚二 為自為世為法
           庚三 持戒到於彼岸
           庚四 正明持戒諸相
          己三 結成在家難勝
        丁五 十善
         戊一 善生問
         戊二 如來答
          己一 略明十善源流
          己二 廣說十善法義
           庚一 開示業果勸修
           庚二 分別善惡令持
           庚三 說十不善業相
            辛一 正說十不善業
            辛二 分別複單輕重
            辛三 示從貪瞋癡起
            辛四 止十惡修十善
            辛五 就殺廣辨業道
            辛六 就餘總略分別
           庚四 證成作無作義
           庚五 辨明惡戒勸離
           庚六 明受戒得戒相
           庚七 別辨五逆罪相
           庚八 辨得報定不定
           庚九 顯由意成形義
           庚十 明諸戒得捨相
           庚十一 明善惡報壽命
           庚十二 總明諸業報相
          己三 結成在家難勝
       丙三 忍度
        丁一 善生問
        丁二 如來答
         戊一 略出忍體
         戊二 忍波羅蜜
         戊三 示修忍法
         戊四 成就忍德
         戊五 結在家難
       丙四 進度
        丁一 善生問
        丁二 如來答
         戊一 正答正因
         戊二 分別邪正
         戊三 進波羅蜜
         戊四 結在家難
       丙五 禪度
        丁一 善生問
        丁二 如來答
         戊一 略明定相
         戊二 示修禪法
         戊三 顯禪功德
         戊四 四無量定
         戊五 禪波羅蜜
         戊六 結在家難
       丙六 慧度
        丁一 善生問
        丁二 如來答
         戊一 顯示慧相
         戊二 成慧功德
         戊三 慧波羅蜜
         戊四 總修六度
         戊五 結在家難
     甲三 結成分
    重示

懸 論

優婆塞戒經即今日開講之經在未講經文之前先將宣講此經大意略言之

一 佛法與人生之關係

現在流行於人世之佛法所以開導人生者最為深切故先就佛法與人生之關係分別明之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

從佛法出發點言佛法不獨為此地球人類而說是普為一切而說所謂普為盡虛空無邊世界一切眾生之類而說但現今流傳此世界之佛則為釋迦牟尼在此人類中成佛所說人類固為眾生之一類而在一切眾生中卻具有特殊之意義蓋釋迦牟尼佛現身人類中說法大部分為依人類而施設者:『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即言得生為人之不易以佛法觀人類確有優勝之但得到人身者亦不一定能聞到佛法如不聞佛法則不知人生之真價而一期人生仍是空過必要聞到佛法方知無始以來從業受果一生一生生生相續因有善業方能得到人身而人身又復無常假使在人生中為惡為善或發解脫心或發菩提心則可轉受惡趣善趣或阿羅漢辟支佛以至菩薩及佛之果此由聞到佛法乃知人生意義之深廣而佛法與人生關係之密切亦可見矣

人道為罪福聖凡樞紐

人為無數眾生中之一類佛法中常分眾生為十類所謂四聖六凡四聖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及佛此四聖已超脫生死輪轉其猶在生死中輪迴者則為六凡阿修羅地獄畜生在六凡中人道之上祇有天之一道在人道下則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四道四惡趣係感受惡業之果報者阿修羅意為非天近似常人所說之所謂神道有天之威福而無天之德其性好鬥故時亦受苦此下畜生即飛禽走獸等類人謂為動物者此為人類能見之眾生尚有人類所不能見者即所謂幽冥世界之眾則地獄餓鬼兩道也此兩道眾生純受苦報大致在十類中人與天兩道適居中間但人天雖同處中間天道則以享受福報為勝其身心之創造能力仍不及於人道在人道中造惡業則可受多生多劫之罪報造善業或值遇三寶聞持佛法則可受多生多劫之福報且從凡位轉超入四聖果位此唯人道為能之如餘經論中詳說由異生——即六凡——而生起聖道者唯人中能之為別道異生所無以人道能修習布施持戒多聞等極多功德雖天道亦有所不如此為人道特殊之功能所以謂人道為轉生四聖及其餘五凡之樞紐人生此種意義唯佛法發揮盡非佛法則不能知人生乃有超凡入聖之希望

降生人間成佛說法

佛法是釋迦牟尼佛降生人間所證所說之法佛有三身所謂法性身受用身變化身佛之法性身與自受用身遍一切處無相可睹其所說八相成佛之變化身佛則為人類等眾生所共見之佛此係最後身菩薩從兜率天上降生人間出家修道成佛說法就此八相成佛言乃有佛所說法然此佛法非僅流行於人世即天宮海藏亦均由是而得有佛法化行因現身成佛說法度生皆在人間即可見佛法與人間關係尤切所以唐裴休長者作圓覺經序云:『諸天正樂修羅方瞋鬼神沉幽囚之苦畜生懷獝狖之悲其能整心慮趣菩提者唯人道為能』。故知佛法雖普為眾生而就特殊關係言之人類為佛法所依佛法為人類所最需要所以人生對於佛法極應研究了解依以修行也

二 此經在佛法中之位置

此經即優婆塞戒經為眾經中之一部流行之佛典大概可分為論之三藏復有古德種種著作為雜藏併之可稱為四藏此經屬經藏中之一經梵語修多羅乃結集佛所說法以傳世者而此經在佛經中居如何之位置茲略加以分別

五乘共法與大乘不共法

佛法可分三類五乘共法即人聲聞緣覺菩薩共法此五乘共法中人天善法為出世三乘之基礎三乘共法同為了脫生死超出輪轉之法即聲聞之四諦緣覺之十二因緣大乘不共法即發菩提心廣度眾生修學六度萬行成佛之法此經在三大類中以名優婆塞戒可為五乘共法以明發菩提心修學六度廣度眾生故又可為大乘不共法所以此經可謂為五乘共法與大乘不共法因之受持此經之戒者即為菩薩優婆塞

在境行果中特重在行

此經在佛法境果中以說明何者為主佛經凡說明諸法性相者為境說明持戒修六度行者為行說明佛果福智莊嚴功德為果諸經中有特重明境者有特重明行或果者有兼重若二若三者此經重在說明受持戒行故於境果中為特重在行之經

優婆塞戒中心之佛法

以此經在明優婆塞戒所以為優婆塞戒為中心之佛優婆二字為譯音譯意有翻為清信者有翻為近事者有翻為善宿者總而言可謂清淨正信近事佛法之弟子塞字亦為譯音意指男性在家弟子有男性有女性此經因為男弟子善生所問起而說故題為優婆塞戒經論其性質亦可題為優婆夷戒經夷者女性也以優婆戒男女無分別故此經所明佛法關涉佛所證所說之一切法但以優婆塞戒為中心故應以之為線索而貫通之也由此點觀自發菩提心至受戒品為明由能優婆塞戒之人而受戒自淨戒品至般若波羅密為明受優婆塞戒人所應修之行故名之曰優婆塞戒經

在家菩薩中心之佛法

優婆塞戒經最好題為在家菩薩經蓋觀集會品所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阿羅漢辟支佛等果又每品末皆謂在家之人發菩提心種種之難於出家人是此經雖貫通於一切佛法靡不窮盡然究以在家菩薩為其中心而其讚歎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得人天之師又以出家之人不事生產受人天供養於布施波羅密反難圓滿故此經乃特為在家菩薩之所宗也

三 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

首都各界此次發起請本人講經原未定何種經典其決定講此優婆塞戒經者乃出於本人之選擇而選講此經有關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故特提出說明之

非研究佛書之學者

有人見本人有許多著述以為是於佛學有專門研究之學者其實從事考稽佛學書籍而研究其義理以造成一專門之學者亦殊非易易所以用字比句櫛勾古證今之功夫將佛書當學問來研究者並世雖不乏其人本人則讀書每觀大略不事記誦不求甚解但資為自修化他之具故在吾之志願趣向上不在成為學者其所有著作亦皆為振興佛教弘濟人群之方便耳

不為專承一宗徒裔

在佛法中自古即有開承一宗者如中國之天台首等而宗又分派則如禪宗之臨濟曹洞溈仰等此皆是古德以自悟之心得及教化上適應時機而建立最早在印度有小乘十八派或二十派之別嗣後大乘復興遂有大小乘對立大乘復分法性法相之空有兩宗繼之又有真言宗興起故宗派對峙不獨在中國為然也至中國性各宗為承傳印度之宗派淨等宗則為創立之宗派日本承中國復有日蓮宗淨土真宗等之開創各宗至今皆有專承之人系統甚嚴而各自弘揚其本宗之教義至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以為由佛之無上遍正覺所證明之法界性相為度眾生應機設教則法有多門故法本一味而方便門則無量無邊佛法本旨既是如此所以一切菩薩古德所開承之宗派無非在方便妙用上顯其區別究竟均是趣向於無上大覺海中者本人於佛法中不為專承一宗而弘傳之人佛之現身人間應機說法而聽法承傳之人當即不免各有偏勝故佛所說法由迦葉阿難承傳之則成初期小乘由龍樹馬鳴無著天親傳弘之則成中期大乘由龍智善無畏蓮華生傳承則成後期密法印度佛法因之即分為三期至佛滅千二百餘年後佛法在印即由衰落而銷聲匿跡而轉盛行於異地印度初期佛法可以傳入於錫蘭緬甸等地之巴利文系見之以錫蘭為代表第二期佛法可以由梵文譯傳為中國之漢文系見之再傳入於高麗日本等地以中國為代表第三期佛法可以傳入西藏而密法為中心系見之西藏再傳於蒙古尼泊爾等地以西藏為代表此為印度三期分流三系之佛教流行二千餘年之大概其於諸法性相一味平等之各宗派法門本可隨人根機所宜而修學藉以通達究竟覺海則能修之人與所修之法本無高下所以本人觀察佛法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原為一貫在教理解釋上教法弘揚上隨宜施設不專承一宗以自拘礙

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

佛法原不拘限以現身此世為立足點乃普為法界一切眾生而發心蓋以佛法觀察一人與一切眾生互相關涉而一世界與無量世界亦相攝相入如帝網之重重無盡因此佛法不是為此一人生與此一世界而起此一生一世亦當體無始無終無邊無中所以發心修行應不為空間時間所限宜普遍平等超出一切時空而涉入一切時空於佛法如此理解信行即能自悟悟他精進無息再無庸拘定要即此身成佛蓋成佛亦不過自悟悟他而已菩薩行滿佛陀果成但勤耕耘自能收穫何藉刻期企求若有拘求心量自狹將不免為虛榮心所驅使為滿足此虛榮心而去著相貪求則反增煩悶難得自在佛法為接引一類好夸大之眾生亦曾施設立地成佛即身成佛等假名而本人則不因此假名而引起希求即身成佛之貪心

為學菩薩發心修行者

前三從消極的反面說此則從積極的正面言之人係以凡夫之人得聞解佛法信受奉行者認為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均一貫可達到究竟圓滿之覺海凡從貫通五乘三乘之大乘教法發菩提心菩薩行者即是菩薩願以凡夫之身學菩薩發心修行即是本人意趣之所在蓋真發菩提心已歷十信而登初住由此經十住十行十迴向修菩薩行則為集福智資糧之菩薩今人每多稍具信行便爾心高氣傲不知尚未做到發菩提心之少分照起信論講入初發心住以前尚須十千大劫修習六度行乃成真正初發心菩薩然後再經三大無數劫方能成就無上遍正覺故本人為一欲學菩薩發真正菩提心而學修六度行者此經正是教凡夫人學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者故深合本人之意

四 今講此經之所為

因首都各界發起講經之機會本人選講優婆塞戒經亦自有其所為之意義一言之

為建立人間大乘佛教

在佛法與人生之關係一條已詳說佛法與人生有深切之意義而推究佛法真正本旨凡所證所說均為大乘佛法故欲弘揚佛法以人類世間為依據而弘揚大乘佛法惟人生最需要大乘佛法所以應建立人間大乘佛教此經可為一切具善根之男人女人修成在家菩薩之規範如人皆依據此經去發心修行自利利他則人間大乘佛教即由此建立而此世界人類即可由此大乘佛教之利益而得享受和平安樂之幸福矣

為提倡實踐修行

學佛之人中有為專造成一宗一派之學者或為成一博學因而努力研求然此雖亦佛法之所需而佛法之本旨原從修行成無上覺而證明諸法性相再由開示諸法性相而導他實踐修行期亦證明諸法性相而成無上正覺故佛所說法重在實行如由凡夫眾生而發心趣求菩提者即應從此優婆塞戒經而實踐修行如此經集會品辨菩薩性非本自有非依佛有乃由發心修行因緣而有尤為此經重行之特色今為提倡發心學佛人實踐修行故特選此經

為從基本之戒學修起

菩薩分為兩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人為數甚少在家人為數甚多此經係應在家之人而發揮學戒之需要故最能普及人而於戒慧三學應先修習戒學為基本所謂由戒生定依定發慧戒為慧之基定生後戒即與之相應而成為定共戒慧發後戒即與慧相應而成為道共戒戒能生定者以戒具足後理得心安內心即常生歡喜安樂由安而定依定體驗觀察而發生智慧則為無漏聖智故佛法應從戒學之根本上修起

為從普通之六度修去

中國人多有豪邁不羈躐等之習性不屑從普通者平實做去又好專取一經之言或一宗之行標高立勝對他經他宗輒起水火是非之諍此經第十八六波羅密品講明應從菩薩普行通修之六度修去並引或者謂不必定有六度可合為四或通為一等言而斥破之蓋此雖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圓融道理即一度可攝一切度一切度可入一度但根本上必先成立各各波羅密之獨殊而後方能體會相攝相融之理故於六度均須普行通修方可由凡夫人歷菩薩位而成佛之平正大道

五 本經譯傳之略史

此經之名優婆塞戒經已於優婆塞戒為中心之一段中說明其大概此外關於譯傳所應說明者分為三段說之

曇無讖法師在北涼姑臧譯

此說明本經翻譯之人及時與地者一切經皆釋尊所說由弟子結集而成當時或以文字紀錄或用口語背誦皆用印度語文之巴利文或梵文等此經由梵文譯為漢文係由曇無讖法師在北涼朝之姑臧地方所譯北涼係在南朝劉宋文帝時代於現在甘肅地方所成立之一朝姑臧即今甘肅涼州為北涼之首都此經譯在北涼時代沮渠蒙遜玄始十三年至十五年或至承元元年之五六年間亦即劉宋文帝元嘉三年或元年至五年之間翻譯者為曇無讖即法義合云法豐中印度即中天竺法豐法師通達經論三藏故稱為三藏法師此經為法師到北涼後在姑臧所譯法豐法師在中國所譯除此經外尚有涅槃大集金光明經等而古譯之菩薩戒本經亦為法師所譯故師既為涅槃宗之初祖亦為中土傳弘菩薩戒之初祖與當時之求那跋摩——功德鎧——法師較略在前也法豐法師所譯之菩薩戒本與玄奘法師所譯之瑜伽菩薩戒本原本無異而譯文稍減故達磨迦羅——此云法時——為傳聲聞戒之首法豐法師為傳菩薩戒之首以此大師而譯此經可知此經係以大乘法及菩薩戒為結晶故所明優婆塞戒即是菩薩優婆塞戒行

與此經類似各經之辨別

類似此經者有中阿含經中優婆塞戒經為瞿曇僧伽提婆所譯但雖講五戒而仍為普通所行五戒又有優婆塞五戒相經為求那跋摩法師所譯乃佛因淨飯王所問而說亦為普通之五戒故皆與此經不同又有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亦為求那跋摩所譯其實是瑜伽菩薩戒本之異譯與此經名稱相近又有優婆夷淨行法門經亦與此經不同係佛為最有名之優婆夷鹿母所說鹿母為大富婦施構竹林精舍以供養佛即於大乘優婆塞戒修行者優婆夷發心修大乘行亦可依此經也此經係佛因善生之問而說然善生經有數譯本亦佛為善生長者子所說者後漢安世高譯名佛說尸迦羅越——此云善生——六方禮經西晉支法度譯名佛說善生子經名善生經在中阿含第三十三亦題善生經在長阿含中此四則與此經有關係然經文均甚少僅當此優婆塞戒經受戒品中之一部分如小乘有摩登伽女經而大乘則有楞嚴十卷其善生長者子問佛所說之一小部分經與此大乘部優婆塞戒經之關係亦然

本經與優婆塞戒本

有單行本題為優婆塞戒經受生品者即此經之受戒品內分六重二十八輕與梵網經之分為十重四十八輕瑜伽菩薩戒本之分為四四十三輕者同可別行為常誦之戒本者

釋 經

經題之優婆塞戒義前已言之其內容共有七卷分為二十八品品即品目凡文義相類則收為一品茲將二十八品經文依古德分為三分敘啟分集會一品自發心品至般若品多分共二十七品皆為正說分又稱正宗分結成分即最後兩行之文

集會品第一

甲一 敘啟分

乙一 追敘嘉會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陀林中阿那邠坻精舍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尼千優婆塞五百乞兒

此為結集人追敘本經有說法者有聽法者及說聽之時與地謂之五重證信藉證此經之確實可信以流傳於永久佛弟子有阿難陀者——義即慶喜——在佛弟子中為多聞第一記持不忘佛滅後第一次結集經典時由五百弟子推舉阿難陀結集經藏優波離結集律藏大迦葉結集論藏此經為阿難陀所結集當結集時敘有此嘉會如是我聞是敘親聞我字是結集者自稱如是含義甚深此中且指本經文義而言謂如此經義是我親從佛說得聞以證本經非道聽途說憑空杜撰者比是為親聞證信

一時係敘說法之時所以不記明某年某月某日時者就廣遠義言天上人間年月日時長短不同就切近者言世界各國所用歷法亦互有差異不相統一不能用某年某月某日時記之以便行於各地也復有事一時理一時之分所謂機教相扣說聽事畢謂之事一時依無分別智契無分別理理之與智無二無別之理一時是為說時證信

係梵音具足應言佛陀或浮屠浮圖浮圖中國一般人每指塔而言其實塔為供佛舍利之所殆借名以代表佛耶古時文人又每以浮圖二字稱佛出家弟子實在出家人為學佛而尚未成就者不能逕稱之為佛或以出家人為佛弟子之上首代佛宣揚亦稱之為佛歟佛陀之本義為覺者覺為覺悟之覺與中國之聖字相似但佛法中阿羅漢辟支佛及地上菩薩亦可稱聖而佛則為聖中之聖謂有覺悟之聖者譬如有學問之人稱為學者以有覺悟故稱之為覺者但此中覺者要無絲毫迷惑錯謬究竟圓滿者方可當之所以聖中阿羅漢乃至大菩薩不能謂為覺者要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遍覺者——方可稱為覺者即正而不謬即遍而不偏大菩薩雖有正遍覺悟猶非無上故須福智兩足乃可稱佛佛本為通稱如東方藥師佛西方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皆可稱為佛但因此世界祇有釋迦牟尼佛教法化行故可單稱為佛別佛則須加別名於其上如藥師佛之類故此中佛字即指釋迦牟尼佛但十方諸佛福智均等所證所說無有高下僅於應機設教上有各種方便之不同一佛說亦即等一切佛說耳此為說主證信

舍衛國在中印度中印度非祇舍衛一國不過舍衛與摩竭陀等國較大耳為譯音其義為豐德謂豐富道德之國也祇陀林阿那邠坻精舍即是金剛經中所云祇樹給孤獨園祇陀簡稱為祇是舍衛國太子之名其義為戰勝因生在其父王戰勝時而命名阿那邠坻譯為善施即給孤獨長者以其常時給卹孤獨之故稱為善施長者林為祇陀所有精舍為阿那邠坻所有故合謂為祇陀林阿那邠坻精舍此處原為祇陀太子之地阿那邠坻長者欲買此地以供養佛祇陀太子戲謂須黃金鋪滿其地方可長者供佛心切復饒有家產乃傾其所有金以鋪此地陀太子受其感動止其鋪金即以此地售與長者而留樹林以自供佛故謂之祇陀長者得其園林構造最精美之房舍以供佛故謂之阿那邠坻精舍此中舍衛國為大地名譬如南京祇陀林阿那邠坻精舍為小地名譬如逸仙橋中國佛學會為說處證信

敘與大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乞兒者為同聞證信此中先敘比丘僧者出家五眾以比丘為首故比丘有人望文生義謂比於孔丘然比丘為譯音即乞士之義因出家之人不獨不事生產且將家財捨盡常行乞食以資生命現在錫暹羅緬甸等地尚是如此又有乞法以資慧命之義乞法即求法謂從佛出家求學佛法以除煩惱了生死也比丘本義不過如此若引申之則有怖魔破惡等義蓋修學正法破除諸惡為天魔所恐怖也僧字多有錯用誤認之者或以僧為出家人之姓或以僧即是出家之人但僧為譯音具言應稱僧伽即眾也僧即出家佛教徒之團體此團體係依戒律而住依比丘律而住者謂之比丘僧比丘尼律而住者亦可謂之比丘尼僧即出家各類團體之通稱佛經中亦有譯為眾者比丘程度不齊有證聖度生者有破戒退墮者復有新學之人而此中比皆是證阿羅漢果發菩提心有大功德智慧者故謂之大比丘復是常隨從佛其數有千二百五十人尼係譯音比丘尼即比丘之女性者其數有五百人丘尼在佛徒中為晚起之事佛成道後約二三十年由佛之姨母求出家方有比丘尼又優婆塞之義前日雖曾略說今日聽眾中不乏新來者再約言之優婆塞為譯又有譯為鄔波索迦鄔波塞迦或優蒲塞者義為近事能親近承事三寶故處翻為善宿近宿清信中國習稱為居士其實佛典中居士稱通常之人若佛弟子應稱為優婆塞或優婆夷大概為受過五戒者所稱廣義則但歸依三寶者亦可稱為三歸優婆塞夷受五戒者稱為五戒優婆塞夷受八戒者稱為八戒優婆塞夷此中其總數有一千人乞兒乃普通之乞丐與前之比丘有乞食乞法之二義者不同其數有五百人此會僧俗男女貧福俱備全為人眾而無他道眾生亦此經特殊之一點可為本經正為人道而設之證此種集會追敘與現代之開會紀錄相同如是我聞乃紀錄人之自署也繼之有會時有主席有會地有會眾如此佛證據確鑿無怪流傳至今永久可信也

乙二 問啟綱宗

千優婆塞中有長者子名善生發問啟動佛說揭示此經之綱宗

丙一 本事問答

丁一 問禮六方

爾時會中有長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師常演說法教眾生言若能晨朝敬禮六方則得增長命之與財何以故東方之土屬於帝釋有供養者釋提桓因則為護助南方之土屬閻羅王有供養者彼閻羅王則為護助西方之土屬婆婁那天有供養者彼婆婁那則為護助北方之土屬拘毗羅天有供養者彼拘毗羅則為護助下方之土屬於火天有供養者火則為護上方之土屬於風天有供養風則為護世尊佛法之中頗有如是六方不耶』?

長者為年高德劭饒有財譽人之尊稱善生年輕稱長者子在他經中其父命終時囑令禮拜六方之事甚詳善生歸佛法後因再啟問六方之義因其有善根方生人中又能不空過此生增進為善故曰善生此時善生雖已歸佛然未詳問佛法故舉外道六師常說禮六方義以問凡非佛法即為外道據理所說所行與一切法實相相應則為內道反之則為外道在佛世外道有九十六種六師為其著名之代表涅槃經曾詳言之第一富蘭那迦葉富蘭那其字迦葉其姓立一切法斷滅性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第二末伽梨拘賒梨此云不見道伽梨其字拘賒梨其母名計眾生之苦樂非由因緣惟自然生第三刪闍夜毗羅胝子刪闍夜其字毗羅胝子其母名此云正勝不作計不須求道但經生死劫數自盡苦際如縷丸轉於高山縷盡自止第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阿耆多翅舍其欽波羅即粗衣也身著弊衣五熱炙身以苦行為道謂將長時之苦於短時受即得解脫第五迦那鳩陀迦旃延迦那鳩陀此云牛領其字也迦旃延此云剪髮姓也計諸法亦有相亦無相應物起見隨意而答謂之邪命外道尼犍陀若提子尼犍陀此云離繫為出家總名若提為母名計苦樂善福悉由前造非今生行道所能斷者即現在印度之耆那教徒眾甚夥以上六種外道均有徒眾亦教化眾生此中亦非六師皆如此說不過六師中有作如是言者耳

增長命財如所謂添福添壽外道之人多隨順世俗之要求以圖其恭敬供養而在大乘佛法亦不僅修智慧尚欲兼修福德以增長財命為利他之資故東方之土土字訓為世界非泥土之土即天帝之領土能為天中之帝即為帝釋釋提桓因即是能天主之義閻羅王為地獄之主掌管地獄苦報眾生婆婁那即龍王名掌治水者水天之天可訓為神婆婁那天即水神拘比羅義為蛟乃夜叉神名非蛟龍之蛟火天即火神風天即風神禮彼天或神彼則為保護救助此外道禮六方之道理世尊為一切世界之所尊敬也譯音為薄伽梵

丁二 答修六度

善男子我佛法中亦有六方所謂六波羅蜜東方即是檀波羅蜜何以故初出者為出智慧光因緣故彼東方者屬眾生心若有眾生能供養彼檀波羅蜜則為增長壽命與財南方即是尸波羅蜜何以故尸波羅蜜名之為右若人供養亦得增長壽命與財西方即是羼提波羅蜜何以故彼西方者名之為後一切惡法棄於後故若有供養則得增長壽命與財北方即是毗梨耶波羅蜜何以故北方名號勝諸惡若人供養則得增長壽命與財下方即是禪波羅蜜何以故能正觀察三惡道故若人供養亦得增長命之與財上方即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上者即是無上無生若有供養則得增長命之與財善男子是六方者屬眾生心非如外道六師所』。

佛答六方即六度所謂正人說邪法邪法皆成正佛即六方說為六度則外道轉成佛道矣波羅蜜係梵音義為度到彼岸凡事做到圓滿成功即謂之波羅蜜六度之義後當詳說此處祇約言之具言檀那義即布施先修布施可開智慧之光供養即修學之義具言尸羅義即持戒訓為上為優受戒修持則為上為優羼提義為忍辱後者能忍辱即是將惡法棄之在後毗梨義即精進北方能降伏惡法故號勝諸惡法即禪定具言禪那義為靜能靜觀善惡因果之義般若義即智慧乃無分別之真實智慧為善法中之最上者故云無上以無分別智契證真如無有生滅與般若心經所謂不生不滅垢不淨不增不減之義相當故曰無生六度為眾生心中所行故曰屬眾生心外道所說之六方神也外道有多神教有一神教佛法則證明一切皆屬眾生之心

丙二 決擇問答

丁一 辨能供養之菩薩性

如是六方誰能供養』?『善男子惟有菩薩乃能供養』。

前已說如能供養六度則能敬禮六方依此義自應引起善生誰能供養如是六方之問善男子即稱呼善生佛即答言如是六方非菩薩不能供養菩薩有認作偶像之代名詞者凡木彫或泥塑金鑄神鬼之像皆呼之為菩薩實屬非是即以菩薩通稱一切神又或將神佛混而不分統稱菩薩亦不妥當蓋鬼神或為天或為阿修羅道鬼道等不出六道輪迴者至菩薩雖在人天中受生乃已發菩提心依其發菩提心之念即已超出三界二乘之上因此不能與未出三界鬼神並稱有謂菩者普也薩者濟也菩薩為普濟之義者亦屬望文生義其實菩薩即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略薩埵為有情眾生之義要之即發菩提心之有情人為有情之一類或近指發菩提心之人可稱為菩薩故須發無上心堅固不可動搖者乃是菩薩菩薩乃能敬禮六方能修行六度

世尊以何義故名為菩薩』?佛言:『得菩提故名為菩薩菩提性故名為菩薩』。『世尊若言得菩提已名為菩薩者若未供養彼六方時云何得名為菩薩耶以性故名菩薩者誰有此性有此性者則能供養若無性者則不能供養是故如來不應說言彼六方者屬眾生心』!『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薩何以故得菩提名之為佛未得菩提乃名菩薩亦非性故名菩薩也善男子一切眾生無菩提性如諸眾生無人天性師子狗犬等性現在世中和合眾善業因緣故天身和合不善業因緣故得師子等畜生之身菩薩亦爾和合眾善業因緣故菩提心故名菩薩若有說言一切眾生有菩薩性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則不應修善業因緣供養六方善男子若有性者則無初心及退轉心以無量善業因緣故發菩提心名菩薩性

善生不明以何種義名為菩薩故而再問菩薩之義佛即答以得菩提故名為菩菩提性故名為菩薩得菩提是從果上講即究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成佛菩提性是從因上講本來如此常常如此者謂之性本來則非從學得則不變譬如有人性故名為人有男性故名為男有女性故名為女有菩提性故則名為菩薩

此兩句答又啟善生之疑故進而再問此一問甚為重要即本經特殊宗旨之所在善生問意若言已得菩提者方名為菩薩則未供養六方之前尚未得菩提即不得名為菩薩又何能供養六方故有矛盾若以有菩提性名為菩薩是否眾生皆有此性倘非皆有此性則無性者即不能供養以此推論彼六方者即非為眾生心若非皆有此性則自己有無菩提性乃不可知從而不能決定能否供養六豈不徒勞無益若言眾生皆有此性何以眾生不能供養六度若說有有性無性又將無從知之以決定其能否供養是故不應說言彼六方者屬眾生心因已得菩提故則不必供養有菩提性故亦不可供養則佛說似不能成立所以善生大啟難問佛則答言非得菩提故為菩薩以得菩提者名之為佛故以在未得菩提之前方名菩薩故與前並無衝突前說得菩提故者重在其能得也又言非以性故名為菩薩性者指本有不變而言又言一切眾生本無菩提性譬如一切眾生無人畜生等性以和合善惡因緣而得人畜生等身以諸眾生能受眾多生死生生死死流轉六道都無一定之性若有一定之性則師子永遠為師子永遠為人天矣蓋由此生死流轉說無本有不變之性現在所得之人師子等身即為善惡業因緣和合所得之果例如能修五戒則得人身能修十不動業則得天身如行十不善業則得師子虎狼等身依此道理菩薩亦以和合超出人天而包括人天等善業因緣又能發起誓得菩提之心所以名為菩菩薩所以為菩薩乃從此和合超出人天包括人天多數善行而得若說一切眾生有菩薩性者則不然本有不變謂之性以有本有不變之菩薩性則不必供養六方而能得菩提成佛故

善男子若有性者下結成菩薩性非本有不變心蓋既屬本有則無初心既屬不變則無退轉以有初心及退轉心證明非一切眾生有菩薩性而為以無量善業因緣發菩提心名菩薩此上雖依經文加以說明在未曾研究其他經典者或能信解無疑若曾研究過其他經典者則反生難問矣蓋有一類經內曾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一類經內言眾生分為五種性有無性者即是無聲聞緣覺菩薩等涅槃性次有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及大乘菩薩種性又有不定性者於聲聞覺三乘種性不定今此經言一切眾生皆無佛性與彼諸經如何會通雖佛法為一貫之理但說經造論各有特重之點特重之點分境行三種說之即宇宙萬有——諸法性相從宇宙一切法平等真如性言離言說絕思慮一切眾生均屬平等無二無別則眾生皆有佛性即無情之一草一木山河大地亦皆同此佛性此從境法之性明皆有佛性者若從境法之相上言宇宙萬有各有其因草木之種子各各不同則有情眾生亦各有本識中一切種之功能差別由此法相境以觀察即有無性三乘性不定性之分也有經論從果上談又有不同如涅槃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蓋從果上觀一切法一切眾生皆佛之法身故皆有以佛為性之義然法華經彰佛果教之力可明一切眾生皆無佛性故曰:『佛種從緣是故說一乘』。以一切法從眾緣生眾生初非有佛性須有已成佛者大悲教化之殊勝增上緣乃可令其生起佛性即頓起佛性先起聲聞緣覺之性後被佛化迴發大心起佛之性此皆依佛之教化為因緣而生起初皆無性此法華依菩提果之說也此經特重在行已說如前以重行故故以能發心修行者為有菩薩性如發羅剎之心行羅剎之行即有羅剎之性發人天之心行人天之行即有天之性皆以發心修行為準此經以特重在行所以能發人天之心修行五十善為有人天之性以發菩提之心修菩薩之行則有菩薩之性若能修集無量無漏業三大劫滿則能成佛此顯本經重行之宗旨所在故菩薩性既不是已得菩提者又不是本有不變者須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者方有此性方名菩薩此經與法華所說之義雖屬相近唯法華是從佛果菩提為緣起一面說故重在果此經則從眾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一面說故重在行但其理則相通無滯此是辨明能供養六方六度之菩薩性明有此菩薩性者則名為菩薩

丁二 辨明所發生之菩提心

戊一 明十種能發因

善男子有諸眾生受行外道不樂外典顛倒說故發菩提心或有眾生住寂靜內善因緣發菩提心或有眾生觀生死過發菩提心或有眾生見惡聞惡發菩提心或有眾生深知自身貪欲瞋恚愚癡慳嫉為呵責故發菩提心或有眾生見諸外道五通神仙發菩提心或有眾生欲知世間有邊無邊故發菩提心或有眾生見聞如來不思議故發菩提心或有眾生生憐愍故發菩提心或有眾生愛眾生故發菩提心

菩提心之能發因有十種捨棄外道由捨邪說而歸投正法者此種人現時最多如由同善社道院乩壇等信從鬼神教者以從理論上研究其說難得成所說多與事實不符乃捨卻不符事實之邪教邪師發心歸佛正知正見以修學為內因善根所啟發以先有善根故觀生死流轉六道往返時生時死無間息時見生死有無限之過失而發起菩提心故有眾生見惡聞惡引起悲愍心欲救拔眾生苦惱而發菩提心故有人體會慳是貪之一分嫉為瞋之一此為覺自己與眾生皆須闡明煩惱之根本故發心對治五通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通佛菩薩則更有漏盡通合之則為六通但佛菩薩雖有六通非有度眾生之必要則不常顯現外道特重在神通專以眩耀人心此為羨慕神通以為降伏外道乃發菩提心故為求知欲所驅使現在講科哲學亦類是如欲知世界有始無始有終無終有中無中有邊無邊等為澈底了知個中道理故發求無上覺之菩提心為羨慕佛道故因佛有十號以觀佛有最尊最勝之不思議事自己亦欲成就佛事故即眾生有苦而欲救濟起憐愍心認為非發菩提心則不能成辦欲成就其所親愛而發心觀眾生如父母兄弟妻子愛之極故發心普度

戊二 示三種所發心

善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種謂下若言眾生定有性者云何說言有三種耶眾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眾生勤修無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為下若善修進則名不退若不修進名之為退一切時中常為一切無邊眾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轉若不如是是名退轉如是菩薩則有退心及恐怖心若一切時中為一切眾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轉是故我記是人決定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三種所發之菩提心所謂下心能作上中心中心能作上心上心能作中心中心能作下心此之下上上下即增進退轉之意下心即是聲聞心中心即是辟支佛心上心即是菩薩心有先發菩提心後退發聲聞緣覺心者亦有先發聲緣覺心後發菩提心者是上中下變動不定以勤故上進不勤故不進且不進則為退進為不退要於一切時中常為一切無邊眾生修集故方名不退倘有一念之退心及恐怖心即為退若不退轉則佛定可授記記其經若干時即可成佛

戊三 辨發心無定性

善男子三種菩提無有定性若有定性已發聲聞緣覺心者則不能發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眾僧無有定性是三種性亦復如是若有說言定有性者是名外何以故諸外道等無因果故如自在天非因非果

此發明菩提心無有定性僧眾和合無有定性如僧眾原為五六人今日離去一二人明日又來二三人分子不定時有變動以喻三種菩提變動如是若說有定性者即是外道之見以佛說諸法因緣生所謂諸法皆空亦是明因緣變化之無定外道有自在天者與耶教之創造主宰體用相同謂為本有不變即為非因非因是能變者如穀種生穀則因已變果自在天既常不變則為非因非果然佛法中之平等真如雖亦非因果但不於因果外有其存在不過遍於一切因緣生果諸法中之理性自在外道乃於因果之外有其本有不變之存在故為外道

丁三 辨菩薩性之因緣生

善男子或有人說菩薩之性譬如石中定有金性以巧方便因緣發故得為金菩薩之性亦如是者是梵志說何以故梵志等常言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樹眼有火石是故梵志無因無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尼拘陀子具足而有尼拘陀樹當知即是梵志因果是義不然何以故因細果麤故若言眼中定有火者眼則被燒若被燒云何能見眼中有石石則遮眼眼若有遮復云何見善男子如梵志說有即是有無即永無無則不生有不應滅若言石中有金性者金不說性性不說金善男子因緣故則有和合緣和合故本無後有如梵志言無即永無是義云何金合水銀金則滅壞若言有不應滅是義云何若說眾生有菩薩性是名外道不名佛道善男子譬如和合石因緣故而有金用菩薩之性亦復如是眾生有思名為欲心以如是欲善業因緣發菩提心是則名為菩薩性也善男子譬如眾生先無菩提後乃方有性亦如是先無後有是故不可說言定有

此處再辨因緣生石中有金性是梵志所說即因中有果說尼拘陀樹即菩提樹此樹甚大略與廣東榕樹相似此樹之子甚小小子內有大樹亦即因中有人眼患病或覺燒疼或覺有星障彼謂眼中本有火與石燒即是火障即是亦即因中有果若謂好眼已有火石尼拘陀子已有尼拘陀樹所以因即是果此與事實相違子小樹大是因細果粗如何子即是樹又若眼好時即有火者以眼不被燒眼好時即有石者何以眼不被遮彼執有定性故說有即永有無即永無此近數論派所說如此則無生滅無生則與因緣和合本無後有之事實相違無滅則與金合水銀金即滅壞之事實相違且既已有金則不必說性既說是性不能說即是金如礦石不能作金用以非金故梵志之說與理相背是故若說眾生定有菩薩性者則為外道以有善業因緣和合始有菩薩性故欲心即願欲之心發菩提心即發菩提之願即志願得菩提之心以此即名為菩薩心故不可謂眾生定有菩薩性要成佛方得名菩提要發心方名有菩薩性雖無有決定性一發欲得菩提之心則無論男女長幼即皆為有菩提心之菩薩

丙三 揭示綱宗

丁一 彰一切菩薩之義類

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薩欲知一切法真實故大莊嚴故心堅固故度眾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薩修行大乘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退轉不退已修三十二相業者名不退轉若未能修是名退轉復有二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菩薩奉持八重具足清淨是名不退在家菩薩奉持六重具足清淨亦名不退

大智慧即大覺亦即佛智由覺慧相應而得之——一切智一切種智自然——廣大普遍之覺慧欲求如此智者為菩薩此總明菩薩之義次別明菩薩之義為五欲知宇宙一切法之究竟真實此亦求智之動機何故求智此為發菩提心品之綱領大概世人求學問事業都不外乎求安樂免苦惱及求知識得智慧之二種世人一切欲望不外此二此中對宇宙萬有法界諸法之求知即最高無上之求知欲因此可成一切智故如法華經言:『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了知』。大莊嚴為此後自他莊嚴二莊嚴品之綱領即福智兩足尊之謂心堅以志向絕對住持趣向發心修行不免遭遇困難要心志堅固才能勝彼私欲堅固則須受戒所以有受戒品文多度眾生為六波羅蜜品三十二相業品之綱領種種菩薩皆為度生不惜身命菩薩為度生而受身眾生為煩惱牽引而受身菩薩為度眾生入生死海具足福智莊嚴施捨資財既為度生受則如手足頭目等皆可施捨無慳惜心即命根亦皆可為度生而施捨菩薩真能照見五蘊皆空即人我已盡得生忍智依摩訶般若而度生以身命與資財及無畏等無差異上來明為求智慧等而發心既發心更須修行是為菩薩定義要具五義方為菩薩菩薩大乘如車中之火車能載多數人至目的地此下明菩薩之種類二種菩薩以退不退分在真發心以前不名有退無退既發心已於十信中六信名信不退初住名發心不退此要圓具十信才到發心不退第七住為位不退修菩薩行至第七住方不退故發心在因中修行於第六住尚有退轉到初地方證真理證真能不退故名為證不退第八地則為念不退以其念念任運增進真智現前故七地以前則尚起俱生煩惱有說到三劫行滿方修三十二相或說從初發心住已修三十二相業即是初住至三十二相業下面專有一品說明前明退不退二種下明出家在家二種即以持戒堅固與否明退不退足證此經重在戒行此中八重六重為輕重之重其重者犯則不可悔犯則失戒體可悔則比丘戒四重瑜伽菩薩戒亦四重八重即以比丘四重——與菩薩四重——自讚毀他慳不施法瞋不受悔說相似法合為出家八重以此八重完全修持無犯可名不退在家六重此經受戒品所明之六重二十八輕在家菩薩之戒至下受戒品時詳言之亦要完全不犯方為不退足見此經重持戒以示宗旨之所在

丁二 顯在家菩薩之殊勝

善男子外道斷欲所得福德勝於欲界一切眾生所有福德須陀洹人勝於一切外道異見斯陀含人勝於一切須陀洹果阿那含人勝於一切斯陀含果阿羅漢人勝於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勝於一切阿羅漢果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此以比較而顯殊勝善男子以下皆以比例而說外道亦能修世間四禪八定能斷五欲能超欲界諸天須陀洹即小乘聲聞初果由聞佛所說法修行解脫聲聞四果此為第一義為預流即初入聖人之流類已勝一切外道超過非想非非想天證人空無我見見所斷惑皆已斷竟非真實見為異見斯陀含人為聲聞第二果義為一來謂於人間一往來也阿那含為聲聞第三果義為不還即生色界五不還天不還人間即可證阿羅漢果阿羅漢依法華有十九種義根本義為無辟支佛人義為獨覺或緣覺以從十二因緣得覺謂之緣覺以不聞佛說法而自覺又謂之獨覺其智慧超過阿羅漢果上來不專講在家此下特講在家在家人若能真發菩提心不僅勝過外道乃至辟支佛均超過之就此可見發菩提心之尊不要自貶去供養外道鬼神從前有一羅漢以他心通見跟隨背後負著包袱之小沙彌忽發菩提心羅漢應時知其發心即將包袱取來自負讓沙彌前行沙彌忽想起菩薩行之難行有退心羅漢即將包袱交還仍令沙彌背負後隨沙彌問何緣如此羅漢為說發菩提心即超越阿羅漢一有退轉即不及阿羅漢

出家之人以下言在家發心之難出家人捨離五欲無惡緣纏繞清淨易進在家之人於五欲之中能發菩提心真不可思議以其有許多惡濁因緣故四天王天為第一天阿迦尼吒天是色究竟天共有二十四天皆生驚異歡喜以其於惡因緣中能發菩提心當為人天師表即與佛無異故由持戒清淨宗旨在重行尤重在家菩薩行故特在此品顯其殊勝故可謂在家菩薩經已顯全經綱宗以下各品於綱宗內詳明其義而已

甲二 正說分

乙一 明能行六度之菩薩

丙一 廣說修成菩薩之行

丁一 策發心願

戊一 策發總心

己一 明發心相

現講發菩提心品即明發心義相發菩提心此心上已說明發求菩提或求佛果之願欲對佛果起求得之心可謂發願欲心或誓願心即對菩提願欲之心到初住成勝解由十住到十迴向勝解念具足到四加行得定入初地得無漏智方是真正菩薩其初發心之實質即願欲

發菩提心品第二

庚一 善生問

善生言:『世尊眾生云何發菩提心』?

云何即為何因何以何方法之意發起以下第二段世尊之所說

庚二 世尊說

辛一 分別廣說

壬一 信解發菩提心

善男子為二事故發菩提心一者增長壽命二者增長財物復有二事一者為不斷絕菩薩種姓二者為斷眾生罪苦煩惱復有二事一者自觀無量世中受大苦惱不得利益二者雖有無量恒沙諸佛悉皆不能度脫我身我當自度復有二事一者作諸善業二者作已不失復有二事一者為勝一切人天果報二者為勝一切二乘果報復有二事一者為求菩提道受大苦惱二者為得無量大利益事復有二事一者過去未來恒沙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觀菩提是可得法是故發心復有二事一者觀六住人雖有轉心猶勝一切聲聞緣覺二者勤心求索無上果故復有二事一者欲令一切眾生悉得解脫二者欲令眾生解勝於外道等所得果報復有二事一者不捨一切眾生二者捨離一切煩惱復有二事一者為斷眾生現在苦惱二者為遮眾生未來苦惱復有二事一者為斷智慧障礙二者為斷眾生身障

信解發菩提心有十二種二事凡此皆是最初外凡發心未到十信位是由外凡進入十信位之發心先說之二事就平常人說即長命富貴多福多壽雖是平常人所求然亦至佛乃為具足福壽者又二為不斷絕菩薩行為斷眾生種種罪苦煩惱又二以三世因果已明認為造業受苦而不得利以無量恒沙諸佛皆不能度脫己身又二為濟世利人廣作善業但人由求知求經驗至能作善忽已衰老而死故常作已而失發菩提心乃不失之又二勝一切義如前已說又二為不惜受大苦惱若不立堅固志願不成為得無限量利益一切世界之利益得已易失惟發心後不失又二過去未來諸佛未發心修行時亦與我同如不可得即是妄想既為可得當立志求之又二七住不退六住以前有退轉猶勝緣覺發心勤求亦須立願又二欲令眾生解脫勝於外道解脫亦須立願又二菩薩以大悲度一切眾生眾生無盡故須不捨自斷煩惱方能度他又二為遮眾生現在未來苦惱故須立願以眾生無知薩能以智悲斷遮之又二智慧障礙即所知障佛智被無明無知所障眾生身報障由煩惱業所招故即煩惱障欲斷此二故發菩提願

壬二 修習發菩提心

善男子發菩提心有五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斷瞋恚心三者隨師教四者生憐愍心五者勤修精進復有五事一者不見他過二者雖見他過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生憍慢四者見他善業不生妒心五者觀諸眾生如一子想

此即以修習兩種五事發菩提心此由學習發心為十信位菩薩為要長成菩薩心故須修親近善友菩薩等皆是善友斷瞋恚心順師教對眾生生憐愍心勤修精進又有五事觀他人須從好處看觀其過菩薩雖方便為人而難使離過仍不厭悔發心修行若得善法或好境界或得禪定清淨或得好稱譽等若生憍慢則如好食中放毒藥成為有漏之善一生嫉心則成有漏有二子或生偏心若只一子決無異心前來猶非真實發心不過由信解以修習發心而已

壬三 真正發菩提心

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有智之人為三事故發菩提心一者見惡世中五濁眾生二者見於如來有不可思議神通道力聞佛如來八種妙聲復有二事一者了了自知己身有苦二者知眾生苦如已受苦為斷彼苦如己無異

此以三事二事說有勝解之智者其發心乃為真發心即能破惡如須彌山須彌山即妙高山此界最高之山也有智之人以三事故發心以大悲心觀眾生在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之五濁中欲為救度然非有無上菩提不可此一為下度眾生見佛神力欲得佛果事聞佛法音故欲成此二為上求佛道八梵音轉好柔轉和適尊慧不妄深造不誤不竭此三為內由悲智外藉教法之勝緣以發心也又二了了自知知最深切苦即聲聞苦諦所謂三苦八苦此一是三乘共法即大乘不共法以有同體大悲心故第一句通發三乘心第二句惟發大乘菩提心

辛二 揭示正宗

善男子若有人能發菩提心當知是人能禮六方增長命不如外道之所宣』。

若能發心即成菩薩即能增長命之與財亦即增長功德法財可度眾生成佛道即揭示正宗之別於外道

悲品第三

先明大悲生因即悲品後明解脫了因即解脫品

己二 辨發心因

庚一 大悲生因

辛一 問答發因

壬一 通問發因

善生言:『世尊彼六師等不說因果如來所說因有二種一者生因二者了因如佛初說發菩提心為是生因是了因耶』?

即慈悲之悲悲天憫人之悲亦即哀憐之心是為悲義須依一切眾生所又須了知眾生性空方謂大悲非僅對自己親愛者所起悲痛之謂但悲有淺深不到佛果則悲起皆待緣一到佛果則悲不必由緣而起即是同體無緣大悲在此品中明應如何發起悲心進而起菩提心

發即是發見或發生發見在科學上亦謂發明不過發生是生因發見是了此段文即通問發因此文即善生問佛義六師在前第一品已講過外道因果不得成立雖說因果等於不說即六師說因果之理不能通達如來亦即佛陀尊稱之一生因即能產果者了因即明了因如屋內電燈之光一照則室內各物皆現室內各物並非燈光所生不過因光發現而已前兩品皆言發菩提心究竟發心之發是發生抑發見耶

壬二 廣答因義

癸一 汎說多種因相

善男子我為眾生或說一因或說二因或說三因或說四因或說五因說六至十二因言一因者即生因也言二因者生因了因言三因者言四因者所為四大言五因者未來五支言六因者如契經中所說六因言七因者如法華說言八因者現在八支言九因者如大城經說言十因如為摩男優婆塞說十一因者如智印說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緣善男子切有漏法無量無邊因一切無漏法無量無邊因有智之人欲盡知故發菩提心是故如來名一切智

善男子者呼善生而答之也十二因以上有說十五依處二十四因乃至無量因者十二因就是普通所講十二因緣也一因為生因之因因所生者為果能生果者為因二因在涅槃經中常說為生因了因三因者煩惱與業為內因器即器世界為外因有根生為正報此中正指為因之業報四因為四大即地亦即內身外器皆地風所成又通常四緣即因緣等無間所緣緣及增上緣亦為四因五因未來五支即十二因緣中之愛老死六因為眾多契經所說梵文修多羅修妒路華語契經為眾經之通名因佛說法契理契機故具言契經不契理則不能切合真理不契機則不能化度眾生六因在大小乘論皆說之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七因者法華經並無明白說七因之文過在方便品內有十如是除後二——果報及本末——其前即為七因八因者即十二因緣中現在八支所謂識名色六入九因者出大城喻經十因者摩男優婆塞為佛之弟即須承王位欲出家未能者此二經待考大乘論中有明十種因者即一隨說因觀待因牽引因生起因攝受因引發因定異因同事因相違因不相違前六因俱舍論詳說之十因瑜伽師地論論之亦詳十一因者在漢文智印經不可考但說有七因發菩提心如佛菩薩發菩提心正法將滅為護持故發菩提心見諸眾生眾苦所逼起大悲念發菩提心菩薩教餘眾生發菩提心布施發心因他發菩提心而發心見如來相好莊嚴與聞佛教而發心或漢譯簡略故十二因即十二因緣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以其展轉為因故名為十二因有漏如壺漏則茶盡屋漏則水滴無漏之法分別說其因則為數無量無邊如說六波羅蜜八萬四千波羅蜜無量數波羅蜜有漏之法亦然有智之人為欲盡知有無漏一切因故發菩提心佛以悉知一切法無量無邊故稱為一切智者

癸二 正辨悲是生因

善男子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當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發心是故悲心為生因也』。

發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生因者即是大悲無上菩提心非有大悲則不能發不欲了脫生死亦不能發菩提心然小乘雖欲了脫生死但無大悲亦不能謂為發無上菩提之心故修發菩提心要從大悲修起如穀播種無種則穀不生發菩提心亦然無大悲則菩提心不生

辛二 問答修悲

壬一 善生問修悲法

世尊云何而得修於悲心』?

此即善生問如何而得修悲

壬二 如來說修悲相

癸一 三十六因明生悲

善男子智者深見一切眾生沈沒生死苦惱大海為欲拔濟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未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我當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又見眾生雖多怨毒亦作親想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迷於正路無有示導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臥五欲泥而不能出猶故放逸是故生悲又見眾生常為財物妻子纏縛不能捨離是故生悲又見眾生以色命故而生憍慢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為惡知識之所誑惑生親想如六師等是故生悲又見眾生墮生有界受諸苦惱猶故樂著是故生悲又見眾生造身意不善惡業多受苦果猶故樂著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渴求五欲如渴飲鹹水是故生悲又見眾生雖欲求樂不造樂因雖不樂苦喜造苦因欲受天樂不具足戒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於無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見眾生無定有性流轉五有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業故生悲又見眾生受身心苦而更造業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愛別離苦而不斷愛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處無明闇不知熾然智慧燈明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為煩惱火之所燒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為五欲樂造無量惡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飢者食於毒飯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處在惡世遭值虐多受苦惱猶故放逸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流轉八苦不知斷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又見眾生飢渴寒熱不得自在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毀犯禁戒當受地獄餓鬼畜生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色力壽命安隱辯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諸根不具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生於邊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處饑饉世身體羸瘦互相劫奪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處刀兵劫更相殘害惡心增當受無量苦報之果是故生悲又見眾生值佛出世聞說甘露淨法不能受持故生悲又見眾生信邪惡友終不追從善知識教是故生悲又見眾生多有財寶能捨施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耕田種作商賈販賣一切皆苦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屬宗室不相愛念是故生悲善男子有智之人應觀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定樂如地獄苦一切眾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此即佛以三十六因明生悲若佛大悲須了眾生性空三十六因者深見眾生沉沒苦海欲拔救故見眾生無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之三念欲彼具足廣說還有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亦是見賢思齊之意即怨親平等無分別故見眾生無有開示指導欲示導故見諸眾生沈耽五欲——即財——而又放逸欲救濟故見眾生等為財物所束縛而造惡欲令捨離故見眾生以色力健美壽命延長而生驕慢欲令悔改故惡知識即惡友誑惑即故意顛倒是非偽似親愛如六師外道欲令眾生遠離故苦略有三即苦苦行苦壞苦欲令眾生知苦斷苦故身三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癡之十惡欲令斷絕故十一渴求財睡之五欲愈求愈苦欲令悔改故十二樂苦而反造苦因欲求樂而不造樂因欲令離此倒行故十三我所即我所有所有即法律上所有權義非但我所有空四大皆空五蘊非有何處去覓我生不知欲令知故十四有三有五有二十五有等之別五有即五道謂人地獄餓鬼畜生之五趣欲令超出此流轉故十五畏而又造而不知欲令知故十六多有因身心疾病等而更造殺生業者欲令悔改故十七斷別離苦先得斷愛欲令斷故十八除無明黑闇須要智慧光明欲令熾然光明故十九除卻煩惱火須用三昧水三昧即定所謂心靜自然涼欲令得此二十五欲本非樂欲令勿以此造惡故廿一又有明知五欲之苦而仍求之不息欲令心息故廿二遇暴王不知求避而放逸欲令悔改故廿三八苦即生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欲令斷除故廿四飢渴寒熱欲令自在故廿五眾生不自見毀戒得苦報欲令悔改故廿六色力即健壽命即命根長久安樂均不能自在者欲令自在故廿七諸根不具為惡業所感欲自悔改故廿八邊地即無佛法教化之地欲令得佛法教化故廿九如現世互相搶奪之匪皆因飢饉羸瘦欲令免除故三十世界大戰更相殘害當受無量之苦欲令免除故在此時如各國人皆想弭戰爭求和平即可從此生悲發心而實現和平卅一雖聞佛說法每不能受持欲令其改變故卅二從邪棄正必受大苦欲令反其道故卅三有寶不施由此造惡欲令悔改故卅四農工商苦欲令解除故卅五不相愛亦惡業所感欲令改悔故卅六總言一三界皆苦而生非想非非想天壽命經八萬大劫然以佛法觀之將來還有墮落地獄之苦以在輪迴中故一切眾生亦莫不然前三十五為分別言之此第三十六為總括說也因見眾生有此種種之苦所以生悲

癸二 別以四因明大悲

善男子未得道時作如是觀是名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得道時雖作是觀觀皆有邊眾生亦爾既得道已觀及眾生皆悉無邊是故得名為大悲也未得道時悲心動轉是故名悲既得道已無有動轉故名大悲未得道時未能救濟諸眾生故故名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濟故名大悲未得道時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與慧共行故名大悲

要證生空即人我空或生——人我法我——空之智如聲聞須陀洹果以上或辟支佛以及初地菩薩方謂之得道若就廣義言初住發菩提心之勝解行亦可謂得道得道之後法法無邊以得生法空其智無邊故觀眾生亦無邊故名大悲又生法空智一切平等雖與眾生種種苦相應而智不動常常如此名大悲未得道時則否故只名悲又從功用上講以普救與否及與慧共行與否為悲與大悲分別之標準此以四種相顯明大悲

壬一 結示修悲利益

癸一 總明修悲菩薩益

善男子智者修悲雖未能斷眾生苦惱已有無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波羅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與眾生相親相愛而無怨對故有無量利益

癸二 別顯在家菩薩益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為難在家修悲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惡因緣故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不能得優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獲得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羅蜜能具足檀波羅蜜在家之人則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時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應先修若修悲已當知是人能具戒智慧若修悲心難施能施難忍能難作能作以是義故一切善法悲為根本

在家之人為一身一家之計以惡緣多故不易修悲但得優婆塞戒與否必以能修悲與否為斷即以修悲為戒體故真能發心之在家人多能樂善好施家之人以法施為多而難行財施在家之人兩施俱能具足然行施先應修悲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故在家菩薩應注意修悲非然者則貪瞋易起而動輒作惡矣大乘智慧無悲則不能起無悲之智不過口頭上書本上之智慧而已離開口頭書本則無智慧

癸三 結成修悲廣大益

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當知是人能壞惡業如須彌山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所作少許善業所獲果報如須彌山

悲心如火惡業如薪有火可燒薪盡有悲可滅惡盡故不久可成正覺

解脫品第四

庚二 解脫了因

解脫即是涅槃大涅槃經說三德解脫其一也從果上說三乘之果皆名解又有經說三解脫門謂空無相無願又有八解脫定即依修八種定而得名又華嚴經善財童子參五十三善知識各言得一解脫門亦有以勝解名解脫者此中解脫品之解脫亦指三乘勝解及依勝解所成定慧即能得解脫之門名解脫故屬了因

辛一 承前起說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當知是人得一法體謂解脫分』。

此即佛承前悲品文起說也若有善根之男子女人能修悲心者能得一種法體即從身意修悲所得解脫分分者支分義又因分義此解脫在真見道謂無漏智在真見道前為加行慧及勝解慧對解脫果名解脫分若能照悲品修則可得此解脫分

辛二 問答推明

壬一 問得體義

善生言:『世尊所言體者云何為體』?『善男子謂身是身意從方便得方便有二一者耳聞二者思惟復有三種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聞』。

善生問佛所言體者以何種法為體佛答以身修三十二相品中明業體亦即以身意業為體此解脫分法體之身從方便得方便有處是指善巧權巧亦多有指預備工夫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利器義同此中亦指預備工夫解脫分法體如因受戒作羯磨——受戒作法——而得戒此中解脫分法體從身意得亦復如是即聞慧即思慧中之體由聞所成即聞慧由思所成即思慧又有由修所成者為修慧要得解脫法須有聞思之慧又分三種者謂施多聞惠施有三見有苦而施為大悲為報恩而供養為報恩施供養有德者如供佛菩薩及師長三寶為尊敬施此三皆能生解脫之慧又因持戒可生解脫之慧多聞佛教經典尤可得生解脫之此中智慧謂之了因以此種種智慧了知佛法眾生法而為發起菩提心之因

壬二 問方便得

癸一 辨得不得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從三方便得解脫分是三方便有定數不』?『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雖於無量世中以無量財施無量人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於一時中以一把麨施一乞兒能得如是解脫分法有人乃於無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獲得解脫分法有人於無量世無量佛所持讀誦十二部經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唯讀一四句偈而能獲得解脫分法何以一切眾生心不同故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觀察生死過咎涅槃安樂如是之人雖復惠施持戒多聞終不能得解脫分法若能厭患生死過咎深見涅槃功德安如是之人雖復少施少戒少聞即能獲得解脫分法

善生問具足幾多惠施持戒多聞即能得此解脫分之法體佛答不必定或有以多施而不能得者或有以少施而能得者一把麨即一團之麵食八戒即八關齋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身不塗飾香鬘不坐高廣大床不歌舞觀聽是為八戒不過午食是為一齋又有以多持戒而不得以少持戒而得者又有以無量多聞而不得以持一四句偈而得者十二部即十二部分十二部類之義十二部者契經諷誦因緣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自說十一方廣十二授記有說小乘只有九部大乘為十二部者有說小乘為十一部大乘加方廣為十二部以說大小乘皆具十二部者為善即伽陀或四字一句或五字七字一句每句字數均整以四句為一偈得解脫分與否不以多少為準而以用心不同為分別有僅以修人天福報用心者有以求解脫生死用心者求人天福者雖多施多戒多聞亦不得解脫分求了生死者雖少聞少施少戒亦得解脫分解脫分即能得涅槃之因涅槃者即真解脫果知生死過患欲解脫知涅槃安樂而趣求故得解脫分也涅槃有翻為滅或滅或寂滅或圓寂者以一切功德圓滿一切過患寂滅為義三界之中六道皆無此安樂惟解脫生死才有此安樂所以平常修心之人以存心為最要一切功德如迴向人天福報即不得解脫分如迴向無上菩提即得解脫分即念佛坐禪人雖已得定若不迴向菩提未發真無漏慧亦不過得世間四禪四定而已

癸二 得解脫時

善男子得是法者於三時中佛出世時緣覺出時若無是二阿迦尼吒天說解脫時是人聞已得解脫分善男子我於往昔初發心時都不見佛及辟支佛淨居天說解脫法我時聞已即便發心

此佛言得解脫之時凡佛住世及佛法流行尚有經典存在於世時即為佛出世時無佛經教時即緣覺出時緣覺雖不度生而其神通威儀亦可起人信仰而發出世之心阿迦尼吒天即五不還天之色究竟天皆證聲聞三果或位登大菩薩者生在其淨居天為五不還天別名即釋尊在作悉達太子時出城所遇沙門為說解脫法亦即淨居天所化此即以本生事來證明者

癸三 得解脫人

善男子如是之法非欲界天之所能得何以故以放逸故亦非色天之所能何以故無三方便故亦非無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無身口故是法體者是身鬱單曰人亦所不得何以故無三方便故是解脫分三人能得謂聲聞緣覺菩薩眾生若遇善知識者轉聲聞解脫得緣覺解脫轉緣覺解脫得菩薩解脫菩薩所得解脫分法不可退轉不可失壞』。

此說惟以人趣為能得真見道欲界天享欲樂無三方便即無施多聞無色界無身無口而得解脫分應以身意三為體無色界缺二故不能得單曰或譯鬱單越即北俱盧洲此地福報最勝故無貧富之分無壽夭之別亦無惠施持戒多聞因其無用之必要也三人即聲聞人緣覺人菩薩人即以人為能得聲聞解脫緣覺解脫及菩薩解脫又可由劣轉勝由聲聞轉緣覺由緣覺轉菩薩

壬三 問得法相

癸一 正明得相

善生言:『世尊說法之人復以何義能善分別如是等人有解脫分如是等人無解脫分』?『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謂在家出家如是二人至心聽法聽已受持聞三惡苦心生怖畏身毛皆豎涕泣橫流堅持齋戒乃至小罪不敢毀當知是人得解脫分法

至心即至誠懇切之心聽後即能受持實行聞地獄餓鬼畜生之苦皆係造殺妄等十惡業而生即生恐怖涕泣持戒不犯此種人可謂得解脫分法之相

癸二 廣辨得人

子一 就五趣辨

善男子諸外道等獲得非想非非想定壽無量劫若不能得解脫分法當觀是人為地獄人若復有人阿鼻地獄經無量劫受大苦惱能得如是解脫分法當觀是人為涅槃人善男子是故我於鬱頭藍弗生哀愍心於提婆達不生憐心

外道得報雖居最高之非想非非想天經八萬大劫而業報一盡即落輪迴免墮生地獄故觀其為地獄人而地獄中如曾具有三方便得勝解者已能得解脫分故觀其為涅槃人鬱頭藍弗為外道之最高者佛得道後即欲度之而彼已生非想非非想天佛觀之知其第二生即轉畜生第三生即墮地獄所以哀之彼曾在水邊修定被水魚樹鳥所擾發願為水獺害魚鳥而生惡心致將來墮畜生提婆達此云天授雖墮地獄在法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為提婆達多授記成佛故雖在地獄已具有解脫分矣

子二 就三乘辨

善男子如舍利弗等六萬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脫分法雖爾猶勝緣覺根利善男子是法有三謂下下者聲聞中者緣覺上者諸善男子有人勤求優婆塞戒於無量世如聞而行亦不得戒有出家人求比丘戒比丘尼戒於無量世如聞而行亦不能得何以故不能獲得解脫分法故可名修不名持戒善男子若諸菩薩得解脫分法終不造業求生欲界無色界願生於益眾生處若自定知有生天業即迴此業求生人中業者所謂施修定善男子若聲聞人得解脫分不過三身得具解脫辟支佛人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得解脫分法雖復經由無量身中常不退轉不退轉心出勝一切聲聞緣覺善男若得如是解脫分法雖復少施得無量果少戒少聞亦復如是是人假使處三惡終不同彼三惡受苦若諸菩薩獲得如是解脫分法名調柔地何故名為調柔地耶一切煩惱漸微弱故是名逆流善男子有四種人一者順生死流二者逆生死流三者不順不逆四者到於彼岸善男子如是法者於聲聞人名柔軟地於諸菩薩亦名柔軟復名喜地以何義故名為喜地聞不退故名菩薩故以何義故名為菩薩能常覺悟眾生心故如是菩薩雖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如是菩薩不名人天非五道攝是名修行無障礙道

舍利子此云鶖子為佛弟子因已修得大乘勝解故雖有退轉猶勝緣覺未得勝解者於戒即為修戒不為持戒——即定共戒道共戒——。業有善惡漏無漏之分此中為不造三界業而修無漏三業即布施持戒修定多聞之業人中易化故迴生天業以生人中須陀洹若得解脫分但經三次生死身即涅槃必七返須七返者為鈍根性以無相布施而福德不可思量故提婆達多在地獄阿難問其苦否彼言有如三禪之樂以有勝解功德故調柔地即勝解行地登初地此中之四種人一者凡夫之人順生死流二者二乘之人逆生死流三者菩薩之人不順不逆四者到彼岸人為佛以涅槃功德妙用度生故喜地即初歡喜地此地以前為假名菩薩此地以上是實義菩薩覺悟眾生即是菩提薩埵外典雖知不受持亦不教人而惟受持佛法教以佛法

癸三 作菩提種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種子一者不貪財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行忍辱四者憐愍眾生善男子增長如是菩提種子復有五事一者於己身中不生輕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厭悔三者行精進不休不息四者救濟眾生無量苦惱五者常讚三寶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時常當修集如是五事增長熾然菩提種子復有六事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六種事因一事增謂不放逸菩薩放逸不能增長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則能增長善男子菩薩求於菩提之時復有四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心堅難壞三者能行難行四者憐愍眾生復有四事一者見他得利心生歡喜二者常樂稱讚他人功德三者常樂修集六念處法四者勤說生死所有過咎善男子若有說言離是八法得菩提者無有是處善男子若有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即得名為無上福田如是菩薩出勝一切世間之事及諸眾生

四種種子即是悲心修此四種種子即是修悲復次修者中五事六事能增長此四種子熾然是最勝之意而六波羅蜜又以一不放逸行而增長善友指佛菩薩六念即念佛——即無常——。合兩種四事八法初發菩提心在理性上即與佛無異故得名為無上福田

癸四 明佛難得

善男子雖有人言無量世界有無量佛然此佛道甚為難得何以故世界無眾生亦爾眾生無邊佛亦如是假使佛道當易得者一佛世尊則應化度一切眾若爾者世界眾生則為有邊善男子佛出世時能度九萬九那由他人聲聞弟子度一那由他而諸眾生猶不可盡故名無邊是故我於聲聞經說無十方佛所以者恐諸眾生輕佛道故諸佛聖道非世所攝是故如來說無虛妄如來世尊無有妒以難得故說無十方諸佛世尊善男子無量眾生發菩提心不能究竟行菩薩道若人難言若有現在無量諸佛何故經中但說過去未來二世有無量佛不說現在無量佛耶善男子我一國說過去未來有恆沙佛現在世中唯一佛耳善男子實義者能得佛道無量眾生修行佛道多有退轉時有一人乃能得度如菴羅華及魚子等

此言佛不易成若佛易成則眾生當有窮盡而與世界皆有邊矣那由他云億佛及弟子能度此多眾生而眾生猶不可盡證明佛之難成恐眾生輕佛也從佛非世間攝之理故言十方世界無佛初發心者雖多而退墮者尤多故歷長時間方有一人成佛三千諸佛名經等不言現世有多佛乃據小乘以說其實在有多佛也菴羅樹幾千幾百花而間結一二子水中魚子亦幾千幾百子偶成一二譬發心雖多而成佛者少以見得佛之難能可貴

癸五 顯在家勝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得解脫分法是不為難在家得者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此顯在家菩薩惡因緣所纏繞多於出家之人故說出家菩薩得解脫分法不為難而在家之人則為難能可貴也

三種菩提品第五

三種菩提即聲聞緣覺及諸佛菩提此品宗旨在從三種菩提中辨出諸佛菩提為最勝

戊二 別策勝願

己一 辨勝策發

庚一 辨三種菩提策發

辛一 善生問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菩提三種一者聲聞菩提二者緣覺菩提三者諸佛菩提若得菩提名為佛者何故聲聞辟支佛人不名為佛若覺法性名為佛者聲聞緣覺亦覺法性以何緣故不名為佛若一切智名為佛者聲聞緣覺亦一切智復以何故不名為佛言一切者即是四。』

三種菩提即文中所講聲聞緣覺及諸佛菩提證聲聞菩提即阿羅漢果證緣覺菩提即辟支佛果此二雖得解脫生死而不得謂無上菩提要得諸佛無上菩提是真正菩提辨明三種菩提須捨劣取勝此品仍由善生問佛答本經各品皆然如金剛經為須菩提問佛問之類問意以聲聞聞佛說四諦法之聲而證阿羅漢之緣覺由觀察因緣而覺悟同得一種菩提何故聲聞名為聲聞緣覺名為緣覺均不名佛若覺法性名為佛者聲聞緣覺亦覺法性若一切智名為佛聲聞覺亦知一切法何故不名為佛以四諦即攝一切法——苦集攝世間果因滅即解脫生死而證涅槃道即達涅槃之方法則攝出世果因——,何以聲聞緣覺不名為佛以上有三種問意蓋欲起佛說三種之差別也

辛二 如來答

壬一 就所問三義答

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二者從思惟得一者從修而得聲聞之人從聞得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從思惟已少分覺故名辟支佛如來無師不依聞從修而得覺悟一切是故名佛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為佛法性二種一者總相二者別相聲聞之人總相知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同知總相不從聞故名辟支佛不名為佛如來世尊總相別相一切覺了不依聞無師獨悟從修而得故名為佛善男子如來世尊緣智具足聲聞緣覺雖知四諦緣智不具足以是義故不得名佛如來世尊緣智具足故得名佛

聲聞須從佛聞法而得菩提緣覺不必聞佛說法即以思惟而得菩提如來無師從修而得一切覺悟乃成無上菩提所以菩薩發心修行雖亦藉佛所說法為方便而由離言妙悟不同聲聞之拘執法相菩薩了諸法性空由修遍覺辟支佛只有少分覺未為深廣圓滿真要得一切智須以無師智離一切語言文字修證而得又能為一切眾生之機說法亦非聲聞緣覺所能所覺法性有總相別相之分達五蘊和合空無人我為總相智辟支佛以自思惟亦只了總相了別相則五蘊之法一一皆空無有自性此既從修而得一切言語文字皆無所用以無分別而證知者為妙智故名為佛以一切法為所緣境而佛智緣之無不圓滿此佛境界非聲聞緣覺僅於所緣境知其總相者所堪比以彼不具遍正覺故不名為佛

壬二 別增舉八事辨

善男子如恆河水三獸俱渡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恆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如彼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聲聞緣覺雖斷煩惱不斷習氣如來能拔一切煩惱習氣根原故名為佛善男子疑有二種惱疑無記疑二乘之人斷煩惱疑不斷無記如來悉斷如是二疑是故名佛善男子聲聞之人厭於多聞緣覺之人厭於思惟佛於是二心無疲厭故名為佛男子譬如淨物置之淨器表裏俱淨聲聞緣覺智雖清淨而器不淨如來不爾智器俱淨是故名佛善男子淨有二種一者智淨二者行淨聲聞緣覺雖有淨智行不清淨如來世尊智行俱淨是故名佛善男子聲聞緣覺其行有邊如來世尊其行無邊是故名佛善男子如來世尊能於一念破壞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脫障是故名佛如來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

恆河為印度最大之河香象為最大之象此譬以恆河水喻十二因緣生死流轉大河以兔喻聲聞以馬喻緣覺以香象喻佛三獸雖同渡河而唯象達河聲聞緣覺僅斷煩惱不斷習氣如兔馬勉強渡河而不徹底佛則徹底斷其根本疑為六根本煩惱之一煩惱疑障善法使之不生無記疑如地球為多少微塵所成有多少斤兩聲聞緣覺不須明白而佛則悉知之所謂佛於恆沙世界一滴之雨皆知頭數聲聞從佛聞聲得悟生空而不願多聞緣覺雖以思惟而悟生空亦不願多所思惟唯佛則於山河大地微塵草木無不了知於聞於思心無疲厭智慧喻物身心喻器聲聞緣覺之身心為業報所成故須灰身泯智方得無餘涅槃有餘身心則非究竟清淨聲聞緣覺習氣未淨所以身心有時於行不淨佛則無不清淨聲聞緣覺其行自利利他俱有邊際限量佛則俱無邊際限量佛於最後一念能斷二障智障即所知障解脫障即煩惱障前障菩提後障涅槃智因即菩提心等智果即佛果

壬三 廣明佛功德辨

癸一 總示佛功德

善男子如來出言無二無謬亦無虛妄智慧無礙樂說亦爾具足因智時智相智無有覆藏不須守護無能說過悉知一切眾生煩惱起結因緣滅結因世間八法所不能汙有大憐愍救拔苦惱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滿足

此總示佛功德智慧無障礙樂說即隨意所說了知一切眾生心行即因智知一切時為時智知一切因相果相差別相等為相智三業清淨全無過失故不覆藏守護即煩惱起結即起煩惱滅結即滅煩惱八法即利樂之八風於眾生之大苦惱能憐愍之十力是處非處智力即知事理是非之力知三世業報智力知諸禪解脫昧智力知眾生心性之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所至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四無所畏說一切智無所畏謂大眾中作獅子吼我為一切正智之人無怖心也說漏盡無所畏謂說我已斷盡一切煩惱說障道無所畏謂說煩惱等障法無有怖心說盡苦道無所怖畏佛能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言我為一切智者斷盡一切煩惱能說起何業得何果及知苦之滅盡由此四無畏能於大眾中分明決定而說毫無怖畏大悲不必待緣眾生信與不信佛亦無喜與憂此身心二力皆得充滿世人言有志者事竟成但初發菩提心雖有大悲救他之志尚無其力故須精進培養成身心二力

癸二 別顯身心力

云何身力滿足善男子三十三天有一大城名曰善見其城縱廣滿十萬里宮室百萬諸天一千六十六萬六千六百六十有六夏三月時釋提桓因欲往波利質多林中歡娛受樂由乾陀山有一香象名伊羅缽那具足七頭帝釋發念象知即來見城中所有諸天處其頭上旋行而往其林去城五十由延是象身力出勝一切香象身正使和合如是香象一萬八千其力唯敵佛一節力是故身力出勝一切眾生之力世界無邊眾生亦爾如來心力亦復無邊是故如來獨得名佛非二乘人名為佛也

三十三天為欲界第二天其頂之城名善見城釋提桓因即三十三天之天波利質多樹義為香遍樹為樹中之王乾陀山即香樹山伊羅缽那即熱臭樹而大所有諸天即一千六十六萬餘天俱能變化隨意大小可處香象之頭由延又謂由旬正譯踰繕那印度三十里之數即合如是香象一萬八千之力僅敵佛之一節力以世界無邊眾生亦爾形容佛心力之無邊

癸三 列舉諸德號

以是義故名無上師名大丈夫人中香象師子龍王調御示導名大船師名大醫師大牛之王人中牛王名淨蓮華無師獨覺為諸眾生之眼目也是大施主是大沙門大婆羅門寂靜持戒勤行精進到於彼岸獲得解脫

人天師中佛為無上故名無上師能調御眾生故名大丈夫能渡一切眾生到道岸故名大船師能醫一切眾生心病故名大醫師人比常牛故佛比大牛王一切清淨故名佛淨蓮華菩提樹下無師獨悟故為無師獨覺能指示眾生覺路故為眾生眼目為一切施故是大施主沙門為出家之通稱婆羅門為清淨之佛為出家之最極清淨者故稱大沙門大婆羅門身心清淨故名寂靜能止惡行善持戒不退勤行精進故得究竟解脫也

癸四 結非聲緣比

善男子聲聞緣覺雖有菩提都無是事是故名佛

聲聞緣覺都無上述佛之功德故惟有佛得名為佛

壬四 結在家菩薩勝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分別如是三種菩提是不為難在家分別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此中仍警策在家菩薩環境惡劣甚難辨識如是三種菩提

修三十二相業品第六

欲成最勝菩提須修三十二相福業之因此品次在第六故題為修三十二相業品第六

庚二 修三十二相策發

辛一 善生躡問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身力何時成就』?

善生跟躡上文即問佛之身力何時成就

辛二 如來廣說

壬一 正答得成身力

佛言:『善男子初修三十二相業時

佛答上述佛之身力即成就三十二相業時

壬二 總明修相功德

癸一 略明功德

善男子菩薩修集如是業時得名菩薩兼得二定一者菩提定有定復得二定一者知宿命定二者生正法因定善男子菩薩從修三十二相業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其中間多聞無厭菩薩摩訶薩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為圍繞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則名為百種福德

此為真正菩薩以修集三十二相之業故趣向無上菩提決定時即得菩提定於二十五有之中不墮三惡道謂之有定知自己宿命為知宿命定能了解正法修行正法為生正法因定自初發心修三十二相業乃至得無上遍正覺於中多聞無厭一種相有百福德者修心五十即十善法一一各有五善根合為五十到具心時十善法亦各有五善根合亦五十是名百福德

癸二 較顯功德

善男子一切世間所有福德不及如來一毛功德如來一切毛孔功德不如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種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如白毫相功德白毫功復不得及無見頂相

世間所有福德不及佛之一毛孔功德即以三界之功德與佛之一毛較白毫相即眉間白毫光相佛說法華經即放眉間白毫相光說楞嚴經即放無見頂相光白毫相與無見頂相為相之最勝者

癸三 出修相人

善男子菩薩常於無量劫中為諸眾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業是故如來成就具足無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報也轉輪聖王雖有是相相不明了具足成就是相業體即身意業修是業時非於天中北鬱單曰唯在三男子之身非女人身也菩薩摩訶薩修是業已名為滿三阿僧祇劫次第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十二相即大悲之果報以因中修大悲而得此三十二相之功果也輪王有金之四種轉輪王即金輪王王四天下金輪王雖具三十二相不及佛果三十二相光明顯現成就三十二相業即以身意三業而成三方為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此三洲能修三十二相業男子相亦為三十二相之一三十二相修滿即滿三無數劫次第獲得無上遍正覺

癸四 示修相時

善男子我於往昔寶頂佛所滿足第一阿僧祇劫然燈佛所滿足第二阿僧祇迦葉佛所滿足第三阿僧祇劫善男子我於往昔釋迦牟尼佛所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是心已供養無量恆沙諸佛種諸善根修道持戒精進多聞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是三十二相業已了了自知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觀掌中菴摩勒果其業雖定修時次第不必定也

迦葉佛為賢劫第三佛即釋迦佛之前一佛此中釋迦佛即古釋迦佛滿三十二相業時明白自知成佛菴摩勒果此云難分別果印度人常握置掌中示諸掌

壬三 別明修相次第

癸一 汎說先修何相

或有人言如來先得牛王眼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樂以善眼和視眾生是故先得牛王眼相次得餘相或有說言如來先得八梵音相餘次第得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恆以軟語先語實語教化眾生是故先得八梵音相或有說言如來先得無見頂相餘次第得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供養師諸佛菩薩頭頂禮拜破憍慢故是故先得無見頂相或有說言如來先得白毫毛相餘次第得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不誑一切諸眾生故是故先得眉間毫相善男子除佛世尊餘無能說如是相業

此是汎說先修何相前說已成三十二相功德未明先修何相佛言修時次第不必拘限先修何相蓋應隨機緣之先後發起而定自來多有人言先修何相者牛王眼相者即青蓮花目所謂目紺青相和視者即和平慈視八梵音相者即於一音有八種功德相先語者如於兩人對語時而先發實語即真實語無見頂相者以佛初生時其姨母不能見其頂持地菩薩觀至上方無量世界亦不能見此無見此正顯一切法之妙真如相所謂一相無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無對待妙理故難可見佛為至尊無上菩薩為先進或同輩之有德者頭頂禮拜即五體投在頂禮之中有種種儀式也是小隨煩惱以著己功德者為性為根本煩惱有七慢九慢之分恃己凌人為慢世界不平之事皆由慢心而起其根本在有我見接諸佛菩薩之足以破其憍慢則能達一切平等常人以憍慢故不平等不能得此無見頂相白毫毛相者毛字可改作光字他經俱作光毛與毫同白毫光相透明有光細長而能卷舒自在因不誑眾生而成此表中道實相有此先修何相諸說以佛之意不必定言何先何後隨緣修之可也

癸二 正明修相次第

善男子或復有人次第說言如來先得足下平相餘次第得何以故為菩薩於無量世布施持戒修集道時其心不動是故先得足下平相得是相已次第獲得足下輪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供養父母師長善友如法擁護一切眾生是故次得手足輪相得是相已次第獲得纖長指相何以故為菩薩時至心受持第一第四優婆塞戒是故次得纖長指相足跟長相得是相已次第獲得身傭滿相何以故為菩薩時善受師長父母善友所教敕故是故次得身傭滿得是相已次得手足合網縵相何以故為菩薩時以四攝法攝眾生故是故次得手足網縵相得是相已次第獲得手足柔軟勝餘身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以手摩洗師長父母身除去垢穢香油塗之是故次得手足軟相得是相已次得身毛上向靡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常化眾生令修施戒一切善法是故次得毛上靡相得是相已次第獲得鹿王腨相何以故為菩薩時至心聽法志心說法為壞生死諸過咎故是故次得鹿王腨相得是相已次第獲得身方圓相如尼拘陀樹王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常施一切眾生病藥是故次得身方圓得是相已次第獲得手過膝相何以故為菩薩時終不欺誑一切賢聖父母師長善友知識是故次得手過膝相得是相已次得象王馬王藏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見怖畏者能為救護心生慚愧不說他過善覆人罪是故次得象馬藏相得是相已次得軟身一一孔中一毛生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親近智者樂聞樂論聞已樂修樂治道路除去棘是故次得皮膚柔軟一一孔中一毛生相得是相已次第獲得身金色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常施眾生房舍臥具飲食燈明是故次得金色身相得是相已次第獲得七處滿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可瞋之處不生瞋心樂施眾生隨意所須是故次得七處滿相得是相已次第獲得缺骨滿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善能分別善不善相言無錯謬不說無義可受之法口常宣說不可受者不妄宣傳是故次得缺骨滿相得是相已次得二相一者上身二者頰車皆如師子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自無兩舌教他不為是故次得如是二相得是相已次得三相十齒白淨相齊密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以十善法淨化眾生眾生受已心生歡喜常樂稱揚他人功德是故次得如是三相得是相已次第獲得四牙白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修欲界慈樂思善法是故次得四牙白相得是相已次得味中最上味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不待求已然後方施是故次得味上味相得是相已次得二相一者肉髻廣長舌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至心受持十善法教兼化眾生是故次得如是二相得是相已得梵音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自不惡口教他不為是故次得梵音聲相得是相已次得牛王紺色目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等以慈善視怨親故是故次得牛王目相得是相已次得白毫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宣說正實法不虛是故次得白毫光相得是相已次得無見頂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頭頂禮拜一切聖賢師長父母尊重讚歎恭敬供養是故獲得無見頂

此言次第僅二十八種相與他經論有不盡同者足下平相即菩薩道達一切法空平等其心如實不動足下輪相者即足下千輻輪相擁護即愛護足跟長為二相纖長指相者此處亦重持在家戒足跟長即足跟圓滿此中攝三相纖長及足跌端厚並足圓滿身分傭滿者即身分圓滿前一相包括三相此一相即為第六四攝即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網縵即指間之網柔軟在他處又謂網軟上向靡即毛向上鹿王為鹿中之最美滿者即足脛十一尼拘陀樹其幹端直眾生身不端正圓滿故無此相十二手足過膝即能立身摩膝十三藏相他處又云馬陰藏相又謂勢峰密藏相謂與象王馬王無異十四一一孔中一毛生相即每一孔生一毛樂聞樂論樂修均對佛法言十五佛身常現真金色故名得身金色相十六七處平滿相者在全身七處皆圓滿即頭臍間及四支又謂之七處充滿凡人生瞋恨心即現醜陋相生善心即現好相十七缺骨者人身有骨節處皆現缺陷相缺骨滿即骨處皆圓滿無缺十八十九頰車謂師子頰輪上身即如師子身頰輪即如師子面兩皆圓滿此即兩相二十廿一廿二三相皆關於齒者齊密皆齒之圓滿相廿三四牙即門牙寬闊鮮白此亦修四無量心而得廿四上味相即不待他求先施而得廿五廿六肉髻即頂上隆起之紅肉廣長舌能遍於世界而說法此為二相廿七梵音相已如前釋廿八廿九牛王紺色目相分為牛王睫相目紺青牛王睫似其形目紺青言其色三十白毫相以說不偏不虛中道實法而卅一無見頂相解釋見前此中只明三十一相無項光及胸卍字之相其次第自足修至頂亦即此經明在家修行次第明應從施戒修起佛之功德所感無漏果非出有漏之業菩薩須修三十二相業以度眾生

壬四 結在家菩薩勝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如是業是不為難在家菩薩修是業者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在家菩薩多障礙纏繞以難修勉勵精進

發願品第七

上來策發無上菩提即辨勝策發勉以修大悲心行菩薩道因有前兩品之辨勝策發所以有正發勝願之此品來就實體講即是欲欲通善無記之三性此願即善性之欲三乘之願並是無漏非有漏攝願之發與草木種子發芽相同在中國普通謂之立志願與迴向不同於有功德之後用向於何途謂迴向未有功德之前欲修功德謂之發願

己二 正發勝願

庚一 善生問答

善生言:『世尊是三十二相業誰能作耶』?佛言:『善男子智者能作』。『世尊云何名智者』?『善男子若能善發無上大願是名智者

善生進問云何為智者佛答發無上大願無上者即最高最上有廣大心深遠志趣者之謂

庚二 廣說發願

辛一 發願所因

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已意等所作善業願為眾生將來得果一切共之菩薩摩訶薩常親近佛聲聞緣覺善知識等供養恭敬諮問深法受持不

摩訶即大義即勝義從真正開發菩提心即初住或初地以上菩薩即發菩提總心即如普賢十大願王藥師十二願行彌陀四十八願各有不同四宏誓願則為共願不外願眾生皆能享受其所修之功德親近亦是普賢十願之一此兩願仍是願之總相

辛二 正陳願言

作是願言:「我今親近諸佛聲聞緣覺善友寧無量世受大苦惱不於菩提生退轉心眾生若以惡心打罵毀辱我身願我因是更增慈心不生惡念願我後生在在處處不受女身無根二根奴婢之身復願令我身有自在力他為給使不令他人有自在力而驅使我願令我身諸根具足遠離惡友不生惡國邊裔之處常生豪色力殊特財寶自在得好念心自在之心心得勇健凡有所說聞者樂受離諸障礙無有放逸離身意一切惡業常為眾生作大利益為利眾生不貪身命不為身命而造惡業利眾生時莫求恩報常樂受持十二部經既受持已教他人能壞眾生惡見惡業一切世事所不能勝既得勝已復以轉教善治眾生心重病見離壞者能令和合見怖畏者為作救護護已為說種種之法令彼聞已心得調伏見飢施身令得飽滿願彼不生貪惡之心當噉我時如食草木常樂供養師長父母善友宿德於怨親中其心等一常修六念及無我想十二因緣三寶處樂在寂靜修集慈悲一切眾生若見我身聞觸之者遠離煩惱」!菩薩雖知除菩提已不求餘果為眾生故求以弘利

不退轉者不論遇何苦惱——打罵毀辱——而不生惡念即大慈悲心修行度須色力具足女身力弱無根者即無丈夫相二根者即男女根不決定婢者無自在力菩薩雖恆順眾生而須有轉眾生之力及教化眾生之力不為他人所支配惡國者即有惡王惡法之國邊裔者不拘地域方所但指無文化及氣候不良之地而言生豪姓則人多欽仰色力殊特者即勇健好念即常起善念十二部經前已詳述心病者即煩惱病六念十二因緣前均已解三寶佛法僧此上為正願言

辛三 顯示願果

壬一 總顯立願利益

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立願當知是人即是無上法財長者是求法王未得法王

菩薩為利他故而求得法王於發願時尚未得到法王之位但若能立如上願言即是無上法財長者

壬二 別明法財長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三事則得名為法財長者一者心不甘樂外道典籍二者心不貪著生死之樂三者常樂供養佛法僧寶復有三事一者為人受苦心不生悔二者具足微妙無上智慧三者具善法時不生憍慢復有三事一者為諸眾生受地獄苦如三禪樂二者見他得利不生妒心三者所作善業不為生死復有三事一者見他受苦如己無異二者所修善事悉為眾生三者善作方便令彼離苦復有三事一者觀生死樂如大毒蛇二者樂處生死為利眾生三者無生法忍多諸功德復有三事一者捨身二者捨命三者捨財捨是三事悉為眾生復有三事一者多聞無厭二者能忍諸惡三者教他修忍復有三事一者自省己過二者善覆他罪三者樂修慈心復有三事一者至心奉持禁戒二者四攝攝取眾生三者口言柔軟不麤復有三事一者能大法施能大財施三者以此二施勸眾生行復有三事一者常以大乘教化眾生常修轉進增上之行三者於諸眾生不生輕想復有三事一者雖具煩惱而能堪忍二者知煩惱過樂而不厭三者自具煩惱能壞他結復有三事一者見他得利歡喜如己二者自得安樂不樂獨受三者於下乘中不生足想復有三事聞諸菩薩苦行不怖二者見有求者終不言無三者終不生念我勝一切

此十四種三事如文可解

壬三 結示法王自在

善男子菩薩若能觀因觀果能觀因果能觀果因如是菩薩能斷因果能得因果菩薩若能斷得因果是名法果諸法之王法之自在

此明能觀所觀以善因得善果離惡因解脫惡果從因觀果謂觀因果從果觀即觀果因如觀苦即從果觀因能斷因果乃能得因果斷因即斷德得因果即恩德智德王者自在義能支配一切而不為一切所支配法華經言:『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凡夫之心亦可造一切法謂之心王未做到一切自在故不名法王也

庚三 結在家勝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立如是願是不為在家菩薩立如是願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此言要常行精進不放逸以勉勵發心而時加警策

名義菩薩品第八

假名及實義之二種菩薩在此品中分別以出其相故名

丁二 積集福智

戊一 分別名義菩薩

己一 善生問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假名菩薩二者實義菩薩云何名為假名菩薩』?

此品分別假名實義兩種菩薩善生所問僅及假名菩薩就以下答文觀之兩種菩薩俱在問中

己二 如來答

庚一 假名菩薩

善男子眾生若發菩提心已樂受外術及其典籍持諷誦讀即以此法轉化眾為自身命殺害他命不樂修悲樂於生死常造諸業受生死樂無有信心於三寶所生疑網心護惜身命不能忍辱語言麤獷悔恨放逸於己身所生自輕想不能得無上菩提於煩惱中生恐怖想亦不勤修壞結方便常生慳貪嫉妒瞋心親近惡友懈怠亂心樂處無明不信六度不樂修福不觀生死常樂受持他人惡語是名假名菩薩善男子復有眾生發菩提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聞無量劫苦行修道然後乃得聞已生悔雖修行道心不真實無有慚愧不生憐愍奉外道殺羊祀天雖有微信心不堅固為五欲樂造種種惡倚色財生大憍所作顛倒不能利益為生死樂而行布施為生天樂受持禁戒雖修禪定為命增是名假名菩薩

已發菩提心之菩薩不於佛法中自學化他而以學外道化他乃至常樂受持他人惡語故為假名麤獷者即粗惡獷野悔恨者即發菩提心後又生悔心自輕即不信自己能得無上菩提不勤修壞結方便即不修布施以度慳貪不修忍辱以度嫉妒瞋心等六度即六波羅蜜是雖發菩提心而不修菩薩行即假名菩此是一類復有一類假名菩薩先發菩提心原非真實誠懇故後見難生畏而慚愧在修行中為最重要慚者即崇善見己不如諸佛菩薩善行而崇仰之愧者即拒惡見諸眾生惡行而輕拒之慚愧在中國通謂之羞恥殺羊祀天即如現在亦有受佛法僧皈戒後仍祀禮神鬼者復有雖修布施持戒禪定為生天長命而起者均為假名菩薩

庚二 實義菩薩

實義菩薩者能聽深義樂近善友樂供養師長父母善友樂聽如來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思義為法因緣不惜身命妻子財物其心堅固憐愍一切口言柔軟先語實語無有惡語及兩舌語於自身所不生輕想舒手惠施無有禁固常樂修磨利智慧刀雖習外典為破邪見出勝邪見善知方便調伏眾生於大眾所不生恐怖常教眾生菩提易得能令聞者不生怖心勤修精進輕賤煩惱令彼煩惱不得自在心不放逸常修忍辱為涅槃果持戒精進願為眾生趨走給使令彼安隱歡娛受樂為他受苦心不生悔見退菩提心生憐愍能救一切種種苦惱能觀生死所有過罪能具無上六波羅蜜所作世事勝諸眾生信心堅固集慈悲亦不悕求慈悲果報於怨親中其心無二施時平等捨身亦爾知無常相不惜身命以四攝法攝取眾生知世諦故隨眾生語為諸眾生受苦之時其心不動如須彌山雖見眾生多作諸惡有少善者心終不忘於三寶所不生疑心樂為供養若少財時先給貧窮後施福田先為貧苦後為富者樂讚人善為開涅槃有技藝欲令人學見學勝己生歡喜心不念自利常念利他意業所作諸善終不自為恆為他人是名實義菩薩

此策勸為實義菩薩修行進退本無一定如假名菩薩習修菩薩行又可轉為實義菩薩忽進忽退或忽退忽進為凡夫常有之事若自己省察尚在假名菩薩相中時一生慚愧而轉進修仍可為實義菩薩深義者即佛法之深義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思義在法華為五法師行詳之為十法行即對於經典十種行法書寫供養施他諦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為法因緣不惜妻子財物者即可為出家菩薩慧刀者能斷煩惱緣之義所謂聞慧思慧修慧善知方便調伏眾生者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善知善調可令止惡行善自在者每一法能轉動他法謂之自煩惱能轉動善法則煩惱力得自在矣要令彼煩惱不得自在須勤賤視煩惱信心者即信三寶之心不惜身命者知身命無常而不惜之四攝法義見前世事為真實者謂之世諦財多可平等施若財少則先貧窮令人學藝所謂菩薩當於五明處求五明謂內明聲明因明醫藥明工巧明技藝即後四明之若此者則為實義菩薩是即勸勉從假修真

庚三 彰在家勝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為實義菩薩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每品末後皆置此勉勵之語佛之慈悲深切極矣

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

戊二 勉為實義菩薩

己一 正明實義菩薩

庚一 善生問

善生言:『世尊義菩薩者云何自知是義菩薩』?

佛了了知何者為假名菩薩何者為實義菩薩然菩薩以何法能自知為假為實為行菩薩道者所要知之事故有斯問

庚二 如來答

辛一 列舉本生行

本生為佛舉自己修行之事十二部中有說佛之本生部而本事則為說弟子修行之事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苦行時先自誠心善男子我念往昔行菩薩道時從外道受苦行法至心奉行心無退轉無量世中以灰塗身唯食胡麻小豆粳米粟米𢇲等日各一粒荊棘惡刺椓木地石以為臥具牛屎牛尿以為病藥盛夏之月五熱炙身孟冬之節凍冰襯體或受草食根食莖食葉食果食土食風食作如是等諸苦行時自身他身俱無利益雖爾猶故心無退轉出勝一切外道苦行善男子我於往昔為四事故捨棄身命一者為破眾生諸煩惱故為令眾生受安樂故三者為自除壞貪著身故四者為報父母生養恩故菩薩若能不惜身命即自定知是義菩薩善男子我於往昔為正法故剜身為燈三千六百我於爾時具足煩惱身實覺痛為諸眾生得度脫故諭心令堅不生退轉爾時即得具足三事一者畢竟無有退轉二者得為實義菩薩三者名為不可思議是名菩薩不可思議又我往昔為正法故於一劫中周身左右受千瘡苦爾時具足一切煩惱身實覺苦為諸眾生得度脫故諭心令堅不生退轉是名菩薩不可思議又我往昔為一鴿故棄捨是身爾時具足一切煩惱身實覺苦為諸眾生得度脫故諭心令堅不生退轉是名菩薩不可思議善男子一切惡友諸煩惱業即是菩薩道莊嚴伴何以故一切凡夫無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煩惱而為怨敵菩薩智慧正念具故以煩惱而為道伴惡友及業亦復如是善男子捨離煩惱終不得受惡有之是故菩薩雖現惡業實非身意惡所作是誓願力以是願力受惡獸身欲調伏彼畜生故菩薩現受畜生身已善知人語法語實語不麤惡語不無義語心常憐愍修集慈悲無有放逸是名菩薩不可思議善男子我於往昔受熊身時雖具煩惱煩惱於我無自在力何以故具正念故我於爾時憐愍眾生擁護正修行法行受瞿陀身劫賓耆羅身兔身蛇身龍身象身金翅鳥身鴿身鹿身獮猴羖羊雞雉孔雀鸚鵡蝦蟆我受如是鳥獸身時雖具煩惱惱於我無自在力何以故具正念故憐愍眾生擁護正法修行法行善男子饑饉世我立大願以願力故受大魚身為諸眾生離於飢渴食我身者修道念道無惡罪過疾疫世時復立大願以願力故身為藥樹諸有病者觸我及食皮膚血肉骨髓病悉除愈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受如是苦心不退轉是名義菩薩

誠心者菩薩修苦行為度外道須先誠心警策云此苦行為度外道而修往昔行菩薩道時者即佛自己本生之事蓋外道苦行亦能起世人尊敬於此外道盛行修菩薩行若要起世人信仰則須行勝過外道唯食胡麻等即食一麻一麥之行椓者為已死之木乃至土食風食外道俱有此行雖於自他身無利益而為降伏外道啟世人信仰即應一一修之菩薩能為法為眾生而捨命者即為實義菩薩千瘡苦者所謂百孔千瘡極言其苦以惡友諸煩惱業為道伴者即能於濁惡世中度生雖羅剎餓鬼亦皆能度之矣大凡菩薩證道愈高則其行愈下證道不高者只能於人天中度生不能三入惡道能於三惡趣度生者即觀音地藏諸大菩薩是受熊身者其他經上說佛往昔受熊身能扶養人之小孩成長在煩惱不被其轉故云於我無自在力瞿陀身即牛身劫賓耆羅身即鳥身羖羊即雌羊謂自在能轉煩惱而不為煩惱所轉

辛二 汎明菩薩行

菩薩修行六波羅蜜時終不悕求六波羅蜜果但以利益眾生為事菩薩深知生死過患所以樂處為利眾生受安樂故菩薩了知解脫安樂生死過患而能處之是名菩薩不可思議菩薩所行不求恩報受恩之處常思反報善男子一切眾生常求自利菩薩所行恆求利他是名菩薩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具足煩惱於怨親所平等利益是名菩薩不可思議善男子若諸外道化眾生時或以惡語鞭打罵辱擯之令出然後調伏菩薩不爾化眾生時無麤惡語瞋語綺語唯有軟語真實之語眾生聞已如青蓮遇月赤蓮遇日善男子菩薩施時財物雖少見多乞求不生厭心是名菩薩不可思議菩薩教化盲愚癡邊地惡眾生時心無疲厭是名菩薩不可思議善男子菩薩有四不可思議一者所愛重物能以施人二者具諸煩惱能忍惡事三者離壞之眾能令和合四者臨終見惡說法轉是名菩薩四不可思議復有三事不可思議一者訶責一切煩惱二者處煩惱中而不捨之三者雖具煩惱及煩惱業而不放逸是名菩薩三不可思議復有三事不可思議一者始欲施時心生歡樂二者施時為他不求果報三者施已心樂不生悔恨是名菩薩三不可思議

青蓮遇月者青蓮華遇月而開赤蓮遇日者赤蓮華遇日而開也教化盲等者世人用愛遇不美妙者則不愛之菩薩用悲愈不美妙者則愈憐憫之臨終說法者有將命終自見其惡者即說佛法以轉之呵責煩惱及不捨煩惱者自煩惱則呵責之他煩惱則不捨之煩惱業者乃由煩惱所生之業煩惱在心而業通意三不思議者在理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謂之不思議此處不可思議指平常難能者而言

辛三 行時自觀心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作是行時自觀其心我是名菩薩耶義菩薩乎眾生若能作如是事當知是人即義菩薩也

菩薩能常自觀其心省察自己是否真能為實義菩薩而不為假名菩薩即是實義菩薩矣

辛四 較顯在家勝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作如是事是不為在家菩薩為如是事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聽此經者皆能如說修行才不辜負佛於每品之勉勵語

自利利他品第十

此品於二十八品中次在第十即為利他而成自利成自利適能利他

己二 勉修菩薩功行

庚一 舉德勸修

辛一 舉自利利他勸

壬一 問答菩提及道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提云何菩提道』?佛言:『善男子若離菩提無菩提離菩提道則無菩提菩提之道即是菩提菩提即是菩提之道出勝一切聲聞覺所得道果是名菩提菩提之道。』

菩提與菩提道兩名當有分別菩提在大乘則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三菩提分為聲聞緣覺及諸佛三種此經之盡智無生智可通三乘菩提指能得菩提因分之法如四諦之道諦及三十七道品是不過就此處文義觀菩提亦即所證所成之果而菩提則為能證能成就之智以大乘理智如如不二言證菩提道與能證菩提智不一不異所以謂菩提即菩提道也若離能證之菩提智即無菩提道果離菩提道果亦無菩提智若通因果不相離言道為因分菩提為大乘道果即是菩提聲聞緣覺所證涅槃之果與菩提智非為同一大乘無住涅槃方為無上菩提之智故常言菩提即指無上菩提而言

壬二 問答三乘同別

善生言:『世尊聲聞緣覺所得道果即是菩提即是菩提道云何言勝』?善男子聲聞緣覺道不廣大非一切覺是故菩提菩提之道得名為勝猶如一切世間經書十二部經為最第一何以故所說不謬無顛倒故二乘之道比菩提道亦復如是

云何言勝者謂何故言大乘為勝聲聞緣覺不廣大者以不能遍一切覺故世間經書者即指佛經外之世間講道德說仁義等之經書

壬三 分別菩提學果

善男子菩提道者即是學即是學果云何名學行菩提道未能具足不退轉是名為學已得不退是名學果未得定有是名為學已得定有第三劫中是名學果初阿僧祇劫猶故未能一切惠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第二阿僧祇劫雖一切施未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如是二處是名為學第三阿僧祇劫能一切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是名學果善男子菩薩修行施忍辱智時是名為學到於彼岸是名學果善男子有是惠施非波羅蜜有波羅蜜不名為施有亦惠施亦波羅蜜有非惠施非波羅蜜善男子是施非波羅蜜者聲聞一切凡夫外道異見菩薩初二阿僧祇劫所行施是是波羅蜜非惠施者如尸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亦是惠施亦波羅蜜者菩薩第三阿僧祇劫所行施是非施非波羅蜜者聲聞緣覺持戒修定悲是善男子非施非波羅蜜是名為亦施亦波羅蜜是名學果善男子夫菩提者即是盡智無生智也為此二智勤心修集三十七品是名為學得菩提已是名學果自調諸根次調眾生是名為學自得解脫令眾生得是名學果修集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是名為具足獲得十八不共法是名學果為利自他造作諸業是名為學能利他已是名學果習學世法是名為學學出世法是名學果為諸眾生不惜身財是名為為諸眾生亦不吝惜身財壽命是名學果能化眾生作人天業是名為學無漏業是名學果能施眾生一切財物是名為學能行法施是名學果能自破壞慳貪嫉妒是名為學破他慳貪嫉妒之心是名學果受持五根修行憶念名為學教他修集成就具足是名學果

菩提道即修菩提之因分即是學亦即是學果定有者有三有五有二十五有六十二有之分定有即在人天不墮惡趣者普通須初地菩薩方不墮惡趣即要初阿僧祇劫滿第二劫即初地到七地之位第三劫在八地以上菩薩就布施波羅蜜有四句分別後當詳言亦惠施亦波羅蜜者須第八地以上菩薩及佛所行施是所謂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界而究竟施也非施非波羅蜜第一非字以改為是字較通前後文義盡智者證阿羅漢果知我生已盡之智無生智者證知再不生受後有之智小乘要到阿羅漢果大乘要到佛果才得十七品者即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自修持戒禪定謂之調伏諸根十力四無所畏前已詳十八不共法為佛獨有三無失即身意三業無過失又三隨法行即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已捨六無減即欲無減精進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又三隨智慧行即身意三業隨智慧行又三無礙即知過去現在未來無礙阿羅漢知八萬大劫菩薩雖知無盡劫亦復有礙佛為究竟無礙以上為十八不共法平常修行人小有神通仍是在不可知之中若妄用之反成顛倒如舍利弗為阿羅漢之上首而觀察鴿子至八萬劫前仍是鴿子而不知以何因緣墮鴿身而唯佛之不共功乃能決知也五根即是五善根

壬四 正明自他兼利

癸一 示自他兼利相

善男子菩薩信根既自利已復利益他自利益者不名為實利益他者乃名自利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為利他故於身財不生慳吝是名自利菩薩定知若用聲聞緣覺菩提教化眾生眾生不受則以天人世樂教之是名利他利益他者即是自利菩薩不能自他兼利唯求自利是名下品何以故如是菩薩於法財中生貪著心是故不能自利益也行者若令他受苦惱自處安樂如是菩薩不能利若自不修施多聞雖復教他是名利他不能自利若自具足信等五根然後轉教是名菩薩自利利他善男子利益有二一者現世二者後世菩薩若作現在利益是不名實若作後世則能兼利善男子樂有二種一者世樂二者出世樂福德亦爾菩薩若能自具如是二樂二福化眾生者是則名為自利利

以人天世樂教他者因觀機以大乘教化不能受次以聲聞緣覺法教化亦不能受則以人天世樂教之令現世後世出世樂與福德自具化他方為真正利益

癸二 能自他兼利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一法則能兼利謂不放逸復有二法能自他利多聞二者思惟復有三法能自他利一者憐愍眾生二者勤行精進三者具足念心復有四法能自他利謂四威儀復有五法能自他利一者信根二者持戒三者多聞四者布施五者智慧復有六法能自他利所謂六念有七法能自他利謂壞七慢善男子若沙門婆羅門長者男女或大眾中有諸過失菩薩見已先隨其意然後說法令得調伏如其不能先隨其意便為說法則名為下品菩薩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樂近善友二者不樂樂善友者自他利不樂近者則不能得自他兼利善男子樂近善友復有二種樂供養不樂供養樂供養者能自他利不樂供養不能兼利樂供養者復有二種能聽法不能聽至心聽者能自他利不至心聽則無兼利至心聽法復有二種一者能問不能問能問義者能自他利不能問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能問義者復有二種至心持不能持至心持者能自他利至心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至心持者復有二種一者思惟不思惟能思惟者能利自他不思惟者則不得名自利他利能思惟者復有二種一者解義不解義能解義者能自他利不解義者則不得名能自他利解義之人有二種如法住不如法住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則不得名自利他利如法住者復有二種一者具足八智二者不能具足何等八智法智二者義智三者時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他智六者眾智七者根智八者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說具十六事一者時說至心說次第說和合說隨義說喜樂說隨意說不輕眾說不呵眾說如法說十一自他利說十二不散亂說十三合義說十四真正說十五說已不生憍慢十六說已不求世報如是之人能從他聽從他聽時具十六事一者時聽二者樂聽三者至心聽四者恭敬五者不求過聽六者不為論議聽七者不為勝聽八者聽時不輕說者九者聽時不輕於法十者聽時終不自輕十一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聽時為受持讀十三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聽時為具信心十五聽時為調眾生十六時為斷聞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說能聽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則不得名自利他利

不放逸者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之義蓋須精進也六念即念佛七慢者即慢過慢慢過慢增上慢卑劣邪慢我慢能壞七慢即為七法先隨其意然後說法者見諸眾生過失能生忿怒而隨意教化之令得調伏善友範圍甚廣自佛菩薩以及一切修行有德者皆是能問者則更能起說者之廣說能思惟者則能體察考究解義者即勝解決定之結果如法住者能身意三業皆如法住如法者能得智果上來層層昇進至如法住則可得智果矣時智者知時節因緣知足智者離欲知足根智者知眾生根上下智者即知之上下根和合說者即說一法與他法能融通隨意說者即無礙說欲何說皆能說之如法說者即契理不輕眾呵眾者為契機不散亂者為有條理合義說者即合理論前講說法功德為聽法功德自輕者以自己難學言五蓋即貪欲瞋恚睡眠掉悔及疑五欲即財睡之粗五欲與色觸之細五欲斷聞根從聞所成慧而到思所成慧再到修所成慧而得根本智即是斷所聞言說等

癸三 辨自他兼利人

子一 從說法聽法辨

善男子能說法者復有二種一者清淨不清淨不清淨者復有五事一者為利故說二者為報而說三者為勝他說四者為世報說五者清淨說者復有五事先施食然後為說為增長三寶故說斷自他煩惱故說為分別邪正故說為聽者得最勝故說善男子不淨說者名曰垢穢名為賣法亦名汙辱亦名錯謬亦名失意清淨說者名曰淨潔亦名正說亦名實語亦名法聚善男子若具足知十二部經聲論因論知因知喻自他取是名正說聽者有四一者略聞多解二者隨分別解三者隨本意解四者於一一字一一句解如來說法正為三人不為第四何以故以非器故是四人分為二種一者二者熟者現在調伏生者未來調伏善男子譬如樹林凡有四種一者易伐難出二者難伐易出三者易伐易出四者難伐難出在家之人亦有四種一者易調難出二者難調易出三者易調易四者難調難出如是四人分為三種一者呵責己調二者軟語而調三者訶責軟語使得調伏復有二種一者自能調伏不假他人二者自若不能請他令調復有二種一者施調二者咒調是調伏法復有二時一者喜時苦時為是四人說正法時有二方便一者善知世事二者為其給使善男菩薩若知是二方便則能兼利若不知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為利他故先學外典然後分別十二部經眾生若聞十二部經乃於外典生於厭復為眾生說煩惱過煩惱解脫歎善友德呵惡友過讚施功德毀慳過失薩常寂讚寂功德常修法行讚法行德若能如是是名兼利

十二部經者為內明聲論者為聲明因論者為因明知因知喻知自他取皆言因明譬如樹林四種喻調在家人四種咒調者即祈禱迴向之類十二部經於外典不生願者真能聞十二部經者對於外典自不樂聞

子二 從在家出家辨

在家菩薩先自調伏若不調伏則不出家在家菩薩能多度人出家菩薩則不如何以故若無在家則無三乘出家之人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誦經坐禪皆由在家而為莊嚴善男子有道有道莊嚴道者所謂法行道莊嚴者所謂在出家菩薩為在家者修行於道在家之人為出家者而作法行在家之人多修二法一者二者出家之人亦修二法一者二者

此下言在家出家相互為增上緣蓋無在家修行者則無具善根出家之人在家之人能布施供養護持出家人而作法行受者受法施者布施誦者即誦十二部經即以佛法教化

子三 從自行化他辨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兼有四法如是名為自利利他菩薩若欲為眾生說法界深義先當為說世間之法然後乃說甚深法界何以故為易化故菩薩摩訶薩應護一切眾生之心若不護者則不能調一切眾生菩薩亦應擁護自身若不護身亦不能得調伏眾生菩薩不為貪身護身皆為調伏諸眾生故菩薩摩訶薩先自除惡後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無有是處是故菩薩先應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進然後化人菩薩若不自行法行則不能得教化眾生善男子眾生諸根凡有三種菩薩諸根亦復三種謂下中上下根菩薩能化下根不及中中根菩薩能化中不及上根上根菩薩能三種化

化他須應機說法不善巧者每開口即說法界深義以眩自己之高深而無益於度生佛則因眾生機之淺深而設教化擁護自身者即雪譏謗等菩薩雖證生空無有我見以利他不得不擁護自身故下根者則可說以人天法中根者則可說以二乘法上根者即可說以大乘法菩薩三根係就程度言

壬五 顯在家菩薩勝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自利利他是不為在家菩薩修是二利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此示勉勵精進之意望大眾勿辜佛恩

自他莊嚴品第十一

由假名菩薩入實義菩薩自他兼利即能自他莊嚴

辛二 舉自他莊嚴勸

壬一 問答能自他利

善生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能自他利』?『善男子具足八法能自他利何等為八一者壽命長遠二者具上妙色三者身具大力四者具好種姓五者多饒財寶六者具男子身七者言語辯了八者無大眾畏』。

幾法者幾多功德之意謂須具若干功德方能自他兼利八種法前六皆福德後二則有關智慧壽命長遠者非特異其類之壽命也自古聖賢如釋尊年八十孔子七十餘歲如在人中即得人中較長之壽命耳蓋人須至五十六十歲後其經驗道德學問年齡方為眾所欽仰而能利人也具上妙色者即色身具足相好身具大力者佛菩薩皆身具大力若人身力不具則雖有利自他之心而無其力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也具好種姓者如印度婆羅門剎帝利之類為多人所欽仰方能自他利具男子身者以其身比女子強健能耐勞苦艱難之事蓋修菩薩行須行常人所不能行故言語辯了者須舌根銳利智慧具足無大眾畏者即於大眾中無怖畏憶昔有一修行人經典極熟於少數人中頗能講解後於昇大座講經時聽者甚眾忽起怖畏不能講說下座後即懊惱致病以死

壬二 問答八事所因

善生言:『世尊何因緣故菩薩得壽命長乃至大眾不生怖畏』?佛言:『善男菩薩摩訶薩無量世中慈心不殺以是因緣獲得長壽無量世中常施衣燈以是因緣獲得上色無量世中常壞憍慢以是因緣生上種姓無量世中常施飲食是因緣身力具足無量世中常樂說法以是因緣多饒財寶無量世中呵責女身以是因緣得男子身無量世中至心持戒以是因緣言語辯了無量世中供養三寶以是因緣無大眾畏

善生意有果必有因上八事究以何因而得故問世尊不殺以得壽命者獨前生修今生得即現生修亦可現生得生上種姓者在中國如生在世家大族力原藉飲食資養能常施飲食俾無飲食者得到飲食故能得身力充足之報以法施人俾人得到學問道德者亦能得饒財之報呵責者不貪著之謂中國有所謂女中丈夫者即有剛健之氣此種人將來可轉得男子身以三界言超過欲界則無男女之分至諸佛真如法身平等平等更無男女性之差別在欲界中因有男女貪愛之性故有男女之報在因中男女均可以修男子身持戒者即止惡行善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即生真實智慧所以得言語辯了之果佛法僧三寶為真正皈依處他若諸天等所成功德均不免有欠缺故非真正可歸依處惟佛有大威德大智慧其所說法亦究竟圓滿依佛法修行之僧亦真實無漏此三者譬如波濤大海中之救渡寶筏故為真正歸依處

壬三 明八事所由成

癸一 三因緣

如是八事有三因緣一者物淨二者心淨三者福田淨云何物淨非偷盜物非聖遮物非眾共物非三寶物非施一人迴與多人非施多人迴與一人不惱他得不誑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淨云何心淨施時不為生死善果名稱勝他得色不斷家法眷屬多饒唯為莊嚴菩提故施為欲調伏眾生故施是名心淨云何福田淨受施之人遠離八邪名福田淨善男子以如是等三因緣八法具足

物淨者指所施之物言非從偷盜不義之行而得之物聖遮物者為聖法所遮之物如五葷不淨蔥蒜等類非眾共物即非己所有之公物迴與者謂已施與人者又拿來施與他人惱他得者係惱恨他人而得之物誑他得者即騙他而得人得者係以智識乘智淺者而得心淨者以布施動機存心利他而定生死善果者即欲得人天福報名稱勝他者即為名而施得色財者菩薩為弘法利人非為得色不為家法眷屬多饒者菩薩應普為一切眾生不應為不斷家法盛旺及眷屬多饒唯為二種為莊嚴佛果為調伏眾生菩薩除此二種即無所事所施之物為施物能施人之心即施心受施之人為受施之福田邪者即與八正道相反八正為正語正見正業正勤正定正命正念正思惟八邪即邪語邪見邪業邪勤邪定邪命邪念邪思惟常行八正道者為三乘聖眾三種清淨不僅布施有之其他善行亦有之

癸二 八所以

善男子菩薩所以求於長命欲為眾生讚不殺故菩薩所以求上色者為令眾生見歡喜故菩薩所以求上種姓為令眾生生恭敬故菩薩所以求具足力為欲持戒誦經坐禪故菩薩所以求多財寶為欲調伏諸眾生故菩薩所以求男子身為欲成器盛善法故菩薩所以求語辯了為諸眾生受法語故菩薩所以求不畏大眾為欲分別真實法故

不畏大眾者要心如大海安然不動其目的在為眾生授真實法覺悟一切眾

壬四 由八事所成德

癸一 有德不憍

善男子是故菩薩具足八法能自他利能如是行是名實行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八法者具足受持十善之法樂以化人具足受持優婆塞戒樂以化人雖得妙色終不以是而生憍慢雖持淨戒多聞精進大力好姓多饒財寶終不以此而生憍慢不以幻惑欺誑眾生不生放逸修六和敬菩薩具足如是等法雖復在不異出家如是菩薩終不為他作惡因緣何以故慚愧堅故

不憍即儒書中所謂富而不驕」,其實不僅富不應憍即貴或有學有名有德有智皆不應憍人十善但為人天善法而優婆塞五戒從佛法性海中流乃可為出世階梯也幻惑者即以多智多力而施巧技六和敬者即尊重團體之法出家人有六和之戒法在家之人亦應身意三業恭敬和合者在家人能修六和合敬善敬同道即無異在家慚愧堅則不為他作惡因緣

癸二 處世不動

善男子在家之人設於一世受持如是優婆塞戒雖復後生無三寶處終不造作諸惡因緣所以者何二因緣故一者智慧不放逸善男子於後惡處不作惡事有四因緣一者了知煩惱過故二者不隨諸煩惱故三者能忍諸惡苦四者不生恐怖心故菩薩具足如是四法不為諸苦一切煩惱之所傾動善男子不動菩薩有五因緣一者樂修善法二者分別善惡三者親近正法四者憐愍眾生五者常識宿命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八法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聞讚歎反生慚愧修行道時歡喜自慶不生憍慢能調惡人見離壞眾能令和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聞他祕事不向餘說不為世事而作咒誓少恩加己思欲大報於己怨者恆生善心怨親等苦先救怨者見有罵者反生憐愍見他偷時默然不動見來打者生於悲心視諸眾生猶如父母寧喪身命終不虛言何以故知果報故於諸煩惱應生怨想於善法中生親舊想若於外法生於貪心尋能觀察貪之過咎一切煩惱亦復如是雖復久與惡人同處終不於中生親善想雖與善人不同居止終不於彼而生遠想雖復供養父母師長終不為是而作惡事乏財之時見有求者不生惡想雖不親近凶惡之人而其內心常生憐愍惡來加已以善報之自受樂時不輕他人見他受苦不生歡喜業清淨持四威儀即以是法用化眾生口業清淨誦讀如來十二部經即以是法用化眾生意業清淨修四無量亦以是法開化眾生假身受苦令他受樂甘樂為之世間之事雖無利益為眾生故而亦學之所學之事世中最勝雖得通達心無憍慢以己所知勤用化人欲令此事經世不絕於親友中不令作惡樂以上八教化眾說因說果無有錯謬愛別離時心不生惱觀無常故受樂受時心不耽荒觀苦無常善男子菩薩具足如上八法則能施作如是等事

生無三寶處終不造惡以有不放逸及智慧之報故忍苦者如無恆產而有恆心之士及君子固窮之君子不動者如孔子四十不惑孟子四十不動心之類在佛法中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賢人亦可得不動正法者亦有世出世之分識宿命者非人中聖人所能得到三賢位菩薩亦不能常得須到初地以上方得毀能忍者以無關自他利不必護雪之者是讚歎往往有過其實者在佛法中破和合僧即乖合鬥爭廣言之一國之中有破和合者輒起戰爭再廣言之全世界人類各民族國家亦因乖合起鬥爭推而廣之其義無窮能令和合則自他利咒誓即為世間事賭咒發誓之類在出世法上之誓願如四宏誓願之類應為之見偷不動應事後以正法化之眾生為父母者自無始來從眾生受身為父母並不為過菩薩於他不生怨想而於己之煩惱應生怨想為供養父母長而作惡事者世間往往有之究不應當也凶惡之人如自己為大菩薩還須親近而化度之四無量心即慈世事無利為眾生故學之者如修外道苦行之類是

壬五 顯在家菩薩勝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是八法是不為難在家修集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此為本經每品通義如前已詳

二莊嚴品第十二

辛三 舉福智二嚴勸

壬一 躡前問答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薩自他莊嚴』?佛言:『善男子菩薩具足二法能自他莊嚴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此承前問如何而能自他莊嚴佛稱為福智兩足尊故答言須具足福智方能自他莊嚴

世尊何因緣故得二莊嚴』?『善男子菩薩修集六波羅蜜便得如是二種莊精進名福莊嚴智慧名智莊嚴復有六法二莊嚴因所謂六念念佛名智莊嚴念戒名福莊嚴

六波羅蜜中亦有分別施為福般若為智精進與定通於福智者亦有以施為福唯般若為智者此經又為一例

壬三 明二嚴相

癸一 以果利明

善男子菩薩具足是二莊嚴能自他利為諸眾生受三惡苦而其內心不生憂若能具足是二莊嚴則得微妙善巧方便了知世法及出世法善男子福德莊嚴即智莊嚴智慧莊嚴即福莊嚴何以故夫智慧者能修善法具足十善獲得財富及大自在得是二故故能自利及利益他有智之人所學世法於學中勝以是因緣便得財富及大自在菩薩具足如是二法則能二世自他利益智者若能分別世法及出世法世間法者一切世論一切世定出世法者知陰菩薩知是二法因緣故能二世自他利益善男子菩薩雖知世間之樂虛妄非真而亦能造世樂因何以故為欲利益諸眾生故

二世即現在世及未來世即色之五陰即眼法之十二入即眼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八界

癸二 以因行明

善男子是二莊嚴有二正因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修是二因雖復流轉生死苦海心不生悔復次菩薩具足二法而能莊嚴無上菩提一者不樂生死二者深觀解脫是故亦能二世利益了知法相得大智慧能令自他財命增長善男菩薩摩訶薩具是二法一切施時不生憂悔見眾惡事而能堪忍菩薩施時觀二種田一者福田貧窮田菩薩為欲增福德故施於貧苦為增無上妙智慧故施於福田為報恩故施於福田生憐愍故給施貧窮捨煩惱故施於福田功德故施於貧窮增長一切樂因緣故施於福田欲捨一切苦因緣故施於貧窮菩薩若施所親愛處為報恩故若施怨讎為除惡故菩薩摩訶薩見來求者生一子是故任力多少施之是則名為施波羅蜜菩薩施時離於慳心名尸波羅蜜忍一切求者之言名忍波羅蜜所施之物手自授與名精進波羅蜜至心繫念於解脫名禪波羅蜜不擇一切怨親之相名般若波羅蜜善男子如諸眾生貪心殺時一念具足十二因緣菩薩施時亦復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莊嚴

不樂生死即於流轉生死中度生而不樂著之貧窮田即貧苦窮乏之眾生怨讎則能解怨就融攝言一施波羅蜜能具足六波羅蜜其他五波羅蜜亦復如明十二因緣有從一世明者有從二世三世明者亦有從一念明者若能念念不退即第八地境界

癸三 以別相明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造作不共法之因緣名福莊嚴教化眾生悉令獲得三種菩提名智莊嚴復次善男子菩薩若能調伏眾生名智莊嚴同於眾生受諸苦惱名福莊嚴菩薩能令一切眾生離於惡見名智莊嚴能教眾生住信多聞智慧名福莊嚴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五法則能莊嚴無上菩提何等為五一者信心二者悲心三者勇健四者讀誦世論不生疲厭五者學諸世業亦不厭之善男子菩薩具足二種莊嚴則有七相何等為七一者知罪過二者不說他過三者樂瞻病人四者樂施貧人五者獲菩提心心不放逸七者一切時中常至心修六波羅蜜善男子復有七相何等為七一者樂化怨讎二者化時不厭三者要令成熟解脫四者盡己所知世語以化眾生心不貪著五者能忍一切惡事六者終不宣說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見破戒者及弊惡人心不瞋恚常生憐愍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知是七相則能自利及利益他

不共法即前所明之十八不共法令離惡見者菩薩造種種論皆為破眾生惡信心者即信實信實者信真實之事理信德者信佛法僧之功德信能即信因能致果及自能成佛等能讀世論學世業者在菩薩智慧上對於世論世業本可不讀不學為化眾生故而讀而學之不然菩薩功德智慧超過一切眾若卑視眾生而不教化則眾生何由得度弊惡人即極惡之人菩薩不能化之應常生慚愧

壬四 結在家勝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為二莊嚴是不為難在家修集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多有諸惡因緣所纏繞故』。

此為勉勵之語如前已詳

攝取品第十三

前來講修成實義菩薩須利他欲利他則須攝取徒眾此是品所由來也

庚二 化他攝眾

辛一 善生問

善生言:『世尊菩薩具足二莊嚴已云何得畜徒眾弟子』?

要具足自利利他方為實義菩薩要為實義菩薩方具足自他莊嚴具足莊嚴之出家在家能自他利以化眾生者自然有徒眾弟子前來依止在家者在學舍學院之類出家者有叢林寺院之類皆以有徒眾弟子之故問畜徒眾弟子應如何教誨即以如何方法攝養徒眾而教化之也

辛二 如來答

壬一 總明以四攝法畜徒

善男子應以四攝而攝取之令離諸惡增諸善法至心教詔猶如一子求恩報不為名稱不為利養不求自樂

四攝法為攝取之方法四攝法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即以四法攝取勾引布施中如所謂所求乎朋友先施之使無交情者漸成親近乃能攝取布施不必財物即用言語禮貌之類皆是六度之施度重在度自己之慳貪四攝之布施重在攝取眾生故為用稍有不同愛語者佛說法以四悉檀為宗旨世間所喜法說之就各人之所宜而說之就對治其煩惱而說之最後可說第一義而使超出如對現在科學哲學之人先以佛法與科哲學之同者而說就同中之不同者說之再次詳辨其或同或異最後說出非同非異真如之理以顯佛法之勝義利行則為利他之行同事則情感無隔礙而易化矣用四攝法則能近悅遠來而終不離去矣此種純係大菩薩行實為難行之行在佛法中亦有專以自己所學所樂教化他人者較為容易但往往不能得學人之信解而退失菩薩心以無四攝法之方便故

壬二 無德有德畜徒弊利

善男子菩薩若無如是等事畜弟子者名弊惡人假名菩薩非義菩薩名旃陀羅臭穢不淨破壞佛法是人不為十方諸佛之所憐念善男子菩薩若能隨時教所言時者癡時起貪結時當為種種說對治法令得除貪餘二亦爾次當教學十二部經三昧分別深義調其身心令修六念不放逸法養病苦不生厭心能忍惡口誹謗罵辱苦加身心亦當堪忍設其有苦能為救解除其弊惡疑網之心善知利根中根鈍根教鈍根人令生信心中根之人能令純淑根之人令得解脫若能如是勤教詔者名義菩薩是名善人分陀利華人中香象調御丈夫名大船師善男子寧受惡戒一日中斷無量命根終不養畜弊惡弟子不能調伏何以故是惡律儀殃齊自身畜惡弟子不能教誨乃令無量眾生作惡能謗無量善妙之法破和合僧令多眾生作五無間是故劇於惡律儀罪

無如是等事者即無四攝等德者耽誤弟子事小展轉流傳誤人罪多旃陀為印度四族以下之最卑者謂之不可接觸以觸之為不祥不淨在佛法中切平等釋尊亦度旃陀羅為弟子能隨時教戒即為有德者即瞋恚對治法如貪重者令修不淨觀恚重者令修慈悲觀之類三昧就廣義講皆可通攝若分別言則禪為色界四禪即無色四定三昧即三摩地心住一境平等任持——。學十二部經為聞二慧與禪三昧相應為修慧六念如前已說分陀利華即白蓮華亦即蓮華中之盛美者惡戒者即誓受惡法之戒佛在時亦有從外道受戒教令一日斷一千人命根若央掘魔羅經說作五無間者即造五逆惡業即弒父弒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也

壬三 別辨在家出家畜徒

癸一 總明出家在家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有二弟子一者二者在家在家菩薩有一弟子所謂在家

在家菩薩若畜出家弟子則破佛制

癸二 別辨出家在家

子一 出家教二眾

丑一 教出家弟子

出家菩薩教出家者十二部經隨所犯罪諭令懺悔教習八智何等為八法智二者義智三者時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智六者眾智根智八者分別智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教詔調伏出家弟子是師弟子二人俱得無量利益如是師徒能增三寶何以故如是弟子知八智已能勤供養師長和上耆舊有德能受善語能勤讀誦兼為法施心不放逸調伏眾生能瞻病苦給施貧乏

八智如前已說眾智即知他人智根智即知根上中下智梵音和上譯親教師即自己親從受教者謂之和上普通之師則稱師長耆舊有德為長者之類

丑二 教在家弟子

善男子出家菩薩若有在家子弟亦當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即是法行供養父母諸師和上耆舊有德施於安樂至心受戒不妄毀犯受寄不抵見恚能忍惡口惡語及無義語終不為之憐愍眾生於諸國王長者大臣恆生恭敬怖畏之心能自調伏妻子眷屬分別怨親不輕眾生除去憍慢不親惡友節食除貪少欲知足鬥諍之處身不往中乃至戲笑不說惡語是則名為不放逸法出家菩薩若畜在家弟子先當教告不放逸法受苦樂時常當共俱設在窮乏有所須者六物之外有不應惜病時當為求覓所須瞻病之時不應生厭若自無物應四出求求不能得貸三寶物差已依俗十倍償之如波斯匿國之正法若不能償復當教言汝今多負三寶之物不能得償應當勤修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若能至心發菩提心若教千人於佛法中生清淨信若壞一人慇重邪見出家菩薩能教在家如是等事是師弟子二人俱得無量利益

此皆教誡弟子應行者受寄不抵者受人寄存之物不應處分用他物抵償怨親能分別則能解怨報恩在家弟子本不應用三寶之物六物即三衣一缽臥具及漉水囊比邱乞食應分為三分以一分給貧病以一分與山林鳥獸一分自食貸三寶物即借貸佛法僧物不能償者即應修經中所說各種功德可消受

子二 在家教一眾

丑一 師長教徒眾

善男子在家菩薩若畜在家弟子亦當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供養父母師長和上耆舊有德復當供給兄弟妻子親友眷屬欲行之人及遠至者所有僮僕作使之人先給飲食然後自用又復教令信向三寶苦樂共俱終不偏獨隨時賞賜不令飢寒終不打罵鞭撻苦楚應當軟言敦諭教詔設有病者應當瞻隨所乏少當為求索世間之事悉以教之婚姻求對不取卑下教以如來五部經典見離壞者能為和合既和合已令增善心一切出家內外諸道隨意供養終不選擇何以故先以施攝後當調故以六和敬而教詔之若求財物商賈農作奉事王者常當至心如法而作既得財已如法守護樂為福德見他作時心生歡喜是則名為不放逸法在家菩薩若能教誨如是事者是師弟子二人俱得無量利

婚姻求對者即求相當之匹配五部經典係編集為五阿笈摩部類供養外道在家菩薩為方便攝取則可出家菩薩則不能行奉事王者即公務人員學佛之人在家者不惟不能廢事不作並須比不學佛人作得更好更積極

丑二 國王教民眾

善男子在家菩薩若得自在為大國主擁護民庶猶如一子教離諸惡修行善法見作惡者撾打罵辱終不斷命財物六分稅取其一見瞋惡者教修忍辱及不放逸所言柔軟又能分別善惡之人見有罪者忍而不問隨有財物常行惠任力讀誦五部經典善能守護身命財物能化眾生不令作惡見貧窮者生大憐自於國土常修知足惡人纔謗終不信受不以非法求覓財物如法護國遠七種一者不樂摴蒲圍碁六博二者不樂射獵三者不樂飲酒四者不樂欲心五者不樂惡口六者不樂兩舌七者不樂非法取財常樂供養出家之人令國人常於王所生父母想信因信果見有勝己不生嫉妒見己勝他不生憍慢知恩報恩小恩大報能伏諸根淨於三業讚歎善人呵責惡人先意發言言則柔軟自無力勢如法屬他取他國時不舉四兵眾生恐怖能為救解常以四攝而攝取之善能分別種種法相不受法者軟言調之

轉輪聖王為國民作君作師多係初二地菩薩應化於國土知足者即不侵略他國摴蒲者賭戲為老子所作此中不樂欲心即不放縱婬欲惡口即罵人之語兩舌即挑撥是非感情之語諸根即眼六根三業即身三業不舉四兵即不窮兵黷武種種法相即世出世間之一切法相

壬四 結顯在家菩薩難勝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畜二弟子是不為在家菩薩畜一弟子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在家菩薩畜弟子比出家菩薩畜弟子為難國王能以此中所說法教民眾者為聖王

受戒品第十四

此品受前方便中供養六方義善生經亦曾說之正受戒法六重二十八輕為此經獨有前十三品明受戒之人此品明所受之戒若以此為本經之中樞以後十四品即為受後應修之行由此故稱優婆塞戒經也

丁三 受持戒行

戊一 受戒

己一 善生問

善生言:『世尊在家菩薩云何得受優婆塞戒』?

善生問意謂應如何方得受優婆塞戒

己二 世尊答

庚一 受前方便

辛一 供養

善男子在家菩薩若欲受持優婆塞戒先當次第供養六方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言東方者即是父母若人有能供養父母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財寶恭敬禮拜讚歎尊重是人則能供養東方父母還以五事報一者至心愛念二者終不欺誑三者捨財與之四者為娉上族五者教以世事言南方者即是師長若有人能供養師長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尊重讚歎恭敬禮拜早起晚臥受行善教是人則能供養南方是師復以五事報之一者速教不令失時二者盡教不令不盡三者勝己不生嫉妒四者持付嚴師善友五者臨終捨財與之言西方者即是妻子若有人能供給妻子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瓔珞服飾嚴身之具是人則是供養西方妻子復以十四事報之所作盡心營之二者常作終不懈慢三者所作必令終竟四者疾作不令失五者常為瞻視賓客六者淨其房舍臥具七者愛敬言則柔軟八者僮使軟言教詔九者善能守護財物十者晨起夜寐十一者能設淨食十二者忍教誨十三者能覆惡事十四者能瞻病苦言北方者即善知識若有人能供施善友任力與之恭敬軟言禮拜讚歎是人則能供養北方是善知識復以四事而還報之一者教修善法二者令離惡法三者有恐怖時能為救解四者放逸之時能令除捨言下方者即是奴婢若有人能供給奴婢衣服飲食病瘦醫藥不罵不打是人則能供給下方奴婢復以十事報之一者不作罪過二者不待教三者作必令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時五者主雖貧窮終不捨離六者早起七者守物八者少恩多報九者至心敬念十者善覆惡事言上方者是沙門婆羅門等若有供養沙門婆羅門衣服飲食房舍臥具病痛醫藥時能救饉世施食聞惡能遮禮拜恭敬尊重讚歎是人則能供養上方是出家人以五事報一者教令生信二者教生智慧三者教令行施四者教令持戒五者教令多聞若有供養是六方者是人則得增長財命能得受持優婆塞戒

前明六方即六度此品明六方係就在家之環境以言人須善處理其環境與中國向重五倫者相當如不顧全則必互相衝突各走極端而於人類社會不能調和則非佛法所當有也明白此理則知供養六方之義東方為生方故說為父母師長通世法出世法之師長妻子可包括妻及子女善知識又謂善友即習善法之朋友奴婢包括奴僕婢使沙門即學佛法出家修行者婆羅門有出家在家二種在印度即掌教化者例如中國儒者此中皆以善生長者子能受優婆塞戒為中心而說欲受戒者使先行此種倫理道德即修身齊家皆能做到者方能受優婆塞戒也

辛二 請許

善男子若人欲受優婆塞戒增長財命先當諮啟所生父母父母若聽次報妻子奴婢僮僕此輩若聽次白國主國主聽已誰有出家發菩提心者便往其所頭面作禮軟言問訊作如是言:「大德我是丈夫具男子身欲受菩薩優婆塞戒惟願大德憐愍故聽」!

平常受優婆塞戒用不著如此鄭重此中係受菩薩優婆塞戒須自利利他化眾生攝取徒眾故須特別鄭重因與家族國法社會發生大變化關係故須父母乃至國王允許丈夫者為成年之義因將受優婆塞戒故言具男子身

辛三 問答

壬一 問遮難

是時比丘應作是言:「汝之父母妻子奴婢國主聽不」?若言復應問言:「汝不負佛法僧物及他物耶」?若言不負」,復應問言:「汝今身中將無內外身心病耶」?若言復應問言:「汝不於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不作五逆罪耶」?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不作盜法人耶」?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非二根無根人壞八戒齋母師病不棄去耶不殺發菩提心人盜現前僧物兩舌惡口於母姐妹作非法耶不於大眾作妄語耶」?

此問所應遮難之事如求戒人具有所應遮之事即不能允許其受戒通常受三歸五戒不問遮難此中為受菩薩優婆塞戒受戒之後即為在家菩薩故問遮難出家弟子於出家時亦有問遮難之事此中比丘指菩薩比丘從不負佛法僧物以下正為遮難之問其事共有八種非法即非梵行謂作邪婬盜法即竊聽或偷閱比丘比丘尼戒律或潛入僧中竊聽二根即男根女根無根即無男女根

壬二 審至誠

若言復應語言:「善男子優婆塞戒極為甚難何以故是戒能為沙彌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優婆塞戒則能獲得如是等戒無量利益若有毀破如是戒者則於無量無邊世中處三惡道受大苦惱汝今欲得無量利益能至心受不」?

無前問八種所遮難之事者即進而審其是否至誠求戒毀破如是戒者即受戒後自犯其所誓願受持之戒法無量利益與無量苦惱即係於自己之持犯由此可見人道一生之經過關係至大也沙彌即求寂之意以其欲求涅槃之圓寂故此是男子出家受十戒者之通稱沙彌十戒者不殺生不偷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不香鬘嚴身不歌舞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過午食不畜金銀寶器大比丘戒通稱二百五十戒而不足其數菩薩戒梵網戒十重四十八輕瑜伽戒四重四十三輕

辛三 示歸戒

若言復應語言:「優婆塞戒極為甚難若歸佛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自在天等若歸法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若歸僧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邪眾汝能如是至心歸依於三寶不」?若言復應語言:「善男子婆塞戒極為甚難若人歸依於三寶者是人則為施諸眾生無怖畏已若人能施無怖畏是人則得優婆塞戒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能如是施諸眾生無怖畏不」?復應語言:「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何等為五一者樂殺樂盜三者邪婬四者妄語五者飲酒一切眾生因殺生故現在獲得惡惡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賢聖呵責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橫罹其殃是名現在惡業之果捨此身已當墮地獄多受苦惱飢渴長命惡色惡力惡名等事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復受惡色短命貧窮是一惡人因緣力令外一切五穀果蓏悉皆減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善男子若人樂偷是人亦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他人失物於己生疑雖親附人人不見信常為賢聖之所呵責是名現在惡業之果捨此身已墮於地獄受得惡色惡力惡名飢渴苦惱壽命長遠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貧於財物得隨失不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愛念身常受苦心懷愁惱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噉不得色力是人惡果殃流萬姓善男子若復有人樂於妄語是人現得惡口惡色所言雖實人不信受眾皆憎惡不喜見之是名現世惡業之報捨此身已入於地獄受大苦楚飢渴熱惱是名後世惡業之報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說雖實人不信受見者不樂雖說正法人不樂聞是一惡人因緣力外物一切資產減少善男子若復有人樂飲酒者是人現世喜失財物身心多病常樂鬥諍惡名遠聞喪失智慧心無慚愧得惡色力常為一切之所呵責人不樂見不能修善是名飲酒現在惡報捨此身已處在地獄受飢渴等無量苦惱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亂不能繫念思惟善法是一惡人因緣力故切外物資產臭爛善男子若復有人樂為邪婬是人不能護自他身一切眾生見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語在先於一切時常受苦惱心常散亂不能修善喜失財物所有妻子心不戀慕壽命短促是名邪婬現在惡果捨此身已處在地獄受惡色力飢渴長命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果報若得人身惡色惡口人不喜見不能守護妻妾男女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善男子是五惡法今真實能遠離不」?

受優婆塞戒須先歸依三寶歸依三寶後若再歸依天魔外道鬼神等失其三歸之體此中僧即依佛法修行之三乘賢聖僧施無畏即不害眾生歸依大悲三寶後應具不害眾生之心故眾生即因之離怖畏觀世音菩薩亦稱為施無畏邪婬謂對正當禮法結合夫婦以外之人行婬地獄梵音那落迦或泥犁譯苦器謂苦的器世界地獄不皆在地之下科學亦明地中有火而不能有生物佛法則言有八熱地獄有受苦眾生生在其中而八寒地獄則在地之邊際如南北兩極等處

五戒道理若詳究之則前之殺妄四戒為性戒後之飲酒一戒為遮戒遮禁飲酒令不引作他惡如僅飲酒不犯他戒於自己身心雖有損害他人尚無侵犯但人每因飲酒而犯他惡故亦列為戒條以遮止之依國法處死國際戰爭本為止殺而殺皆非樂於殺者若樂於殺則互相殘害無有已時類將因之滅絕矣若樂於盜必至互相掠奪不治生產必致人皆不能得其一衣一難望生存若不依國家制度社會禮法而事邪婬則易起人群之紛擾肇民族之衰弱妄語為害尤大如彼此不以誠信相處必至爾詐我虞互啟猜嫌社會解體若飲酒則易引起前四惡行而且減少智慧多生不良嗜好身心健康因之受損由此觀之禁戒此五種惡事確為維持人類生存所必需故為人生最基本之條件若知他人作惡其影響必及全世界則不能以事不干己而置不問故須用種種方便以止息之現在天災流行物力減少憂患迭興苦惱熾盛何莫非眾生共業所讀此經文應惕然懼恍然悟立志修持戒法以求轉苦惱為安樂

壬四 廣教誡

若言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事法所不應作何等為四為貪因緣不應虛妄為瞋恚恐怖因緣不應虛妄是四惡法汝能離不若言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五處所所不應遊屠兒酒肆國王旃陀羅舍如是五處汝能離不」?若言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復有五事所不應作一者不賣生命二者不賣刀劍三者不賣毒藥四者不得酤酒五者不得壓油如是五事汝能離不」?若言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復有三事所不應為一者不作羅網不作藍染三者不作釀皮如是三事汝能離不」?若言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復有二事所不應為一者摴蒲圍碁六博二者種種歌舞技樂如是二事汝能離不」?若言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種人不應親近一者碁博二者飲酒三者欺誑四者酤酒如是四人汝能離不」?若言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法放逸所不應何等放逸寒時熱時飢時渴時多食飽時清旦暮時懅時作時欲作時失時得時怖時喜時賊難穀貴時病苦壯少年衰老時富時為命求財時如是時中不修善法汝能離不」?若言復應語言:「男子受優婆塞戒先學世事既學通達如法求財若得財物應作四分一分應供養父母己身妻子眷屬二分應作如法販轉留餘一分藏積俟用如是四事汝能作不」?若言復應語言:「善男子財物不應寄付四處一者老人二者遠處三者惡人四者大力如是四處不應寄付汝能離不」?若言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惡人常應離之一者樂說他過二者樂說邪見三者口軟心惡四者少作多說是四惡人汝能離不」?

此廣教誡有九事國王所不應遊者謂非閒遊之地若勤勞王事如今時之公務員者或有正當事陳說者自不在禁限之列印度皆以生蟲之物壓油又有以生蟲之物製藍染者均為傷生之事故不應作若非以傷生而從事壓油藍染者不在禁列

辛四 試察

若言能者應令是人滿六月日親近承事出家智者智者復應至心觀其身四威

口頭縱答曰能然究能實踐與否尚須試察故問答之後繼以試察受菩薩比丘戒者尚無如此鄭重何此中審慎之至耶以受此戒後即為在家菩薩所謂火中優缽羅華難能可貴故此更為嚴格也

庚二 正受戒法

辛一 總授歸戒

若知是人能如教作過六月已和合眾僧滿二十人作白羯磨:「大德僧聽是某甲今於僧中乞受優婆塞戒滿六月中淨四威儀至心受持淨莊嚴地是人丈夫具男子身若僧聽者僧皆默然不聽者」。僧若聽者智者復應作如是言:「善男子諦聽諦聽僧已和合聽汝受持優婆塞戒是戒即是一切善法根本若有成就如是戒者當得須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若破是戒命終當墮三惡道中善男子優婆塞戒不可思議何以故受是戒已雖受五欲而不能障須陀洹果至阿那含是故名為不可思議汝能憐愍諸眾生故受是戒不」?若言能受」,爾時者次應為說三歸依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受三歸已名優婆塞爾時智者復應語言:「善男子諦聽諦聽如來正覺說優婆塞或有一分或有半分或有無或有多分或有滿分若優婆塞受三歸已不受五戒名優婆塞若受三歸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歸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歸持二戒已若破一是名無分若受三歸受持三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歸受持五戒是名滿汝今欲作一分優婆塞作滿分耶」?若隨意說爾時智者當隨意授

現代團體會議法至少須有五人與僧伽團體必在四人以上者其事正同中山先生所著民權初步之會議法在印度兩千年以前即已實行何佛法入中國後反漸失其團體精神耶羯磨梵音此譯作業即會議所作事有四人以上即可作者有須二十人以上方能作者白羯磨即會議提案報告在此處即提出此授戒之事默然即無反對者不聽者即有反對者和合即一致通過在家戒極果只到阿那含果者以未全僧相也若到證阿羅漢果時自成出家最後鄭重發問汝能受此戒否在使受戒者慇重注意得到無作戒體無作戒體即無表色

辛二 別示重輕

壬一 六重戒相

癸一 正說

既授戒已復作是言:「優婆塞者有六重法善男子優婆塞戒雖為天女乃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受戒已若口教殺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優婆塞旃陀羅優婆塞垢優婆塞結優婆塞是名初重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偷盜乃至一錢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旃陀結優婆塞是名二重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虛說我得不淨觀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旃陀羅結優婆塞是名三重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邪婬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旃陀羅結優婆塞是名四重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宣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過罪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旃陀羅結優婆塞是名五重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旃陀羅結優婆塞是名六重。」

通常授五戒只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之五重戒此中為授菩薩優婆塞戒故須授六重二十八輕戒此中不能說四眾之罪過為重戒之然四眾中某一分子之過亦非不可說特有其方法及限制耳如比丘中之長老可於比丘大眾中說某比丘之過使其懺悔比丘尼眾中亦然優婆塞夷雖無如此規定在其自眾當亦可以援例重戒梵音波羅夷此云他勝處法失戒犯此六重即失戒體不通懺悔煖法為四加行——世第一法——之一謂如鑽火先有煖氣臭優婆塞謂犯此重戒即為優婆塞中之惡臭者陀羅優婆塞謂犯此重戒即為優婆塞中之下賤不可接觸者垢優婆塞謂優婆塞中之汙穢者結優婆塞謂優婆塞中之有煩惱者不淨觀為五停心之一即觀身不淨以停止貪愛之心也酤酒即賣酒此中將飲酒列輕戒唯酤酒為重戒與梵網經同以酤酒使多數人昏迷故此中天女二字別本作身命二字以後五重皆為身命二字則天女係身命之誤也

癸二 結讚

善男子若受如是優婆塞戒能至心持不令毀犯則能獲得如是戒果善男子優婆塞戒名為瓔珞名為莊嚴其香微妙熏無邊界遮不善法為善法律即是無上妙寶之藏上族種姓大寂靜處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發是心尚得如是無量利益況復一心受持不毀

此稱能持六重戒之德譽也瓔珞係物名梵語枳由羅編玉而懸於身者

壬二 廿八輕戒

癸一 列舉

善男子如佛說言若優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養父母師長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耽樂飲酒是優婆塞得失意罪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汙惡不能瞻視病苦是優婆塞得失意罪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見有乞者不能多少隨宜分與空遣還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見比丘比丘尼長老先宿諸優婆塞優婆夷等不起承迎禮拜問訊是優婆塞得失意罪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毀所受戒心生憍慢言我勝彼彼不如我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養三寶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講法處不能往聽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臥具床座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疑水有蟲故便飲之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嶮難之處無伴獨行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獨宿尼寺是優婆塞得失意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為於財命打罵奴婢僮僕外人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以殘食施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畜貓狸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養象驢一切畜獸不作淨施未受戒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儲畜僧伽梨衣缽盂錫杖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為身命須田作者不求淨水及陸稼處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為於身命若作市易斗稱賣物一說價已不得前卻捨賤趣貴斗稱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應語令平若不如是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若於非處非時行欲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販賣不輸官稅盜棄去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國制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得新穀果蓏菜茹不先奉獻供養三寶先自受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僧若不聽說法讚歎輒自作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道路若在諸比丘前沙彌前行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僧中付食若偏為師選擇美好過分與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養蠶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行路之遇見病者不住瞻視為作方便付囑所在而捨去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不淨有作』。

此下為二十八種輕戒失意罪為輕罪比六重較輕也失意為不注意而犯不可懺悔者不失無作戒體不起心懺悔為不起不起必墮落惡趣有作對無作言有處又謂之有表無表在受戒時三業表作熏成戒種謂之無作戒體輕罪於無作戒體不失以惟有作與無作相違此類有作皆屬惡穢不淨故謂不淨有作飲酒耽樂者即非以之為治病之藥始犯此戒佛弟子七眾出家者為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尼在家者為優婆塞優婆夷此中出家只舉前二以出家後三非究竟必至為比丘及比丘尼故受持八戒齋即受短期出家戒最宜於寺院中行之出家人常用漉水囊以除水蟲此中疑水有蟲而未漉淨即飲之者為犯戒獨宿尼寺易起人譏謗故為犯罪貓狸專為食噉鼠類傷生故不應畜養一切畜獸不能作為己有亦可淨施未受戒人而自己借用之戒行最要為報恩敬德濟苦之三類二十八輕首戒即為報恩後為救苦受戒品有單行本在家律要廣集中亦收集之明藕益大師曾為註解中國向來只受通常五戒未照此經受持此中於日常生活皆有大概規定使人行之能心安理得最為妙行招提梵音即十方常住之義如叢林亦謂之招提僧伽梨衣為大衣缽盂錫杖皆為出家比丘清淨用物儲畜三衣以備供養比丘之用非在家眾應用非時非處行欲指夫婦言

癸二 結讚

善男子若優婆塞至心能受持如是戒是人名為優婆塞中分陀利華優婆塞中微妙上香優婆塞中清淨蓮華優婆塞中真實珍寶優婆塞中丈夫之人

分陀利華為白蓮華清淨蓮華為一切蓮華

壬三 結在家勝

善男子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名為比丘在家菩薩名優婆塞出家菩薩持出家戒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在中國出家人已多與在家人之環境相同只少家屬之纏繞耳如寺院既須置財產經營管理乃至與人爭訟亦與在家人無異若暹羅緬甸等處之出家人則仍乞食與中國異

淨戒品第十五

淨所受戒為既受戒後所必有之事故有此品之來

戊二 持行

己一 持戒清淨

庚一 善生問

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云何當令是戒淨耶』?

如文可知

庚二 世尊答

辛一 示能淨法

佛言:『善男子有三法能淨是戒一者信佛二者深信因果解心復有四法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無貪心四者未有恩處先以恩加復有五法一者先於怨所以善益之二者見怖懅者能為救護三者者未索先開心與四者凡所施處平等無二五者普慈一切不依因緣復有四法一者終不自輕言我不能得菩提果二者趣菩提時其心堅固三者精進勤修一切善法四者造作大事心不疲悔復有四法一者自學善法學已教人二者離惡法教人令離三者善能分別善惡之法四者於一切法不取不著復有四法一者知有為法無我我所二者知一切業悉有果報三者知有為法皆是無常四者知從苦生樂從樂生苦復有三法一者於諸眾生心無取著二者施眾生樂其心平等三者如說而行復有三法一者能施眾生樂因二者所作不求恩三者自知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三法一者為諸眾生受大苦惱二者次第受之三者中間不息雖受是苦心終不悔復有三法一者未除愛能捨所愛施與他人二者未除瞋恚有惡來加而能忍之三者未除癡心能分別善惡之法復有三法一者善知方便能教眾生遠離惡法二者善知方便能教眾生令修善法三者化眾生時心無疲悔復有三法一者為令眾生離身苦時自於身命心不吝惜二者為令眾生離心苦時自於身命心不吝惜三者教化眾生修善法時自於身命心不吝惜復有三法一者自捨己事先營他事二者營他事時不擇時節三者終不顧慮辛苦憂惱復有三法一者心無妒嫉二者見他受樂心生歡喜三者善心相續間無斷絕復有三法一者見他少善心初不忘毫末之惠輒思多報三者於無量世受無量苦其心堅固無退轉想復有三法一者深知生死多諸過咎猶故不捨一切作業二者見諸眾生無歸依者為作歸依三者見惡眾生心生憐愍不責其過復有三法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聞法無三者至心諮受善知識教復有九法遠離三法三時不悔平等惠施三種眾生復有四法所謂慈

若言不論是否佛說要合真理才信則為信法而未信佛若言凡佛大覺海中流出之說皆合真理則信法亦信佛僧為修學佛法之賢聖眾能從凡夫行至佛位故單信法或佛法或僧則信仰不為具足須三種具信則為具足信心深信因果非淺智所能古人答錯一句不落因果致墮野狐身經五百世後得大德為之轉語謂不昧因果方能解脫若能深信因果未有不清淨持戒者具解心則於佛因果緣生性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等皆能明了勝解於一切法不取不著者即具有勝解者雖一切法緣生性空如幻如化而業報相續仍不落空古時有禪師言:『本來空即還業債還業債即本來空』,則為善知空性

辛二 辨淨心時

善男子菩薩若以上法淨心要在二時佛出世時緣覺出時善男眾生善法有三種生從聞生從思生從修生聞思二種在二時中從修生者不必爾也

菩薩善若從修生則修成時雖無佛緣覺亦能持戒清淨

辛三 結在家勝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如是淨戒是不為難在家淨戒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息惡品第十六

戒淨重在行善此品則明止惡

己二 息除諸惡

庚一 問答息惡

善生言:『世尊菩薩已受優婆塞戒若有內外諸惡不淨因緣云何得離』?『善男子菩薩若有內外諸惡不淨因緣是人應當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則得離內外惡不淨因緣增長悲慧

念佛以佛功德加持對治不淨因緣蓋佛心即慈悲心一心念佛則與慈悲相而諸惡自息矣

庚二 問答修法

辛一 問修法

世尊當云何修』?

辛二 答念佛

壬一 廣觀佛德

善男子當觀如來有七勝事一者身勝二者如法住勝三者智勝具足勝五者行處勝六者不可思議勝七者解脫勝云何身勝如來身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所嚴飾一一節力敵萬八千伊羅缽那香象之力眾生樂見無有厭足是名身勝云何如法住勝如來既自得利益已復能憐愍救濟利益無量眾生是名如法住勝云何智勝如來所有四無礙智非諸聲聞緣覺所及是名智勝云何具足勝如來具足行命是名具足勝云何行處勝如來世尊修三三昧九次第等非諸聲聞緣覺所及是名行處勝云何不可思議勝如來所有六種神亦非聲聞緣覺所及如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是名不可思議勝何解脫勝如來具足二種解脫除智慧障及煩惱障永斷一切煩惱習氣智緣二事俱得自在是名解脫勝是故舍利弗於契經中讚歎如來具七勝法如來從觀不淨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莊嚴地至解脫地勝於聲聞辟支佛等是故如來名無上尊如來世尊修空三昧滅定三昧四禪慈悲觀十二因緣皆悉為利諸眾生故如來正覺發言無二故名如來如往先佛從莊嚴地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如具足獲得微妙正法名阿羅訶能受一切人天供養名阿羅訶覺了二諦——真諦——,名三藐三佛陀修持淨戒具足三明名明行足更不復生諸有之中故名善逝知二世界——眾生世界國土世界——,名世間解善知方便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能令眾生不生怖畏方便教化離苦受樂是名天人師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故名為佛能破四魔名婆伽婆復觀如來行戒定慧為益眾生又於無量無數世中怨親等利無有差別悉斷一切無量煩惱一一皆知一一眾生為一煩惱無量世中受大苦惱如來世尊為眾生故難施能施難忍能忍佛有二淨莊嚴淨果報淨如是二淨因緣力故從初十十至後十十無有人天能說其過如來具足八萬音聲眾生聞之不生厭離以是因緣如來出勝一切聲聞辟支佛等

平常以持名念佛為念佛而於念字旁加一口其實念佛即念念相續觀佛勝事之謂如法住即如法之真實性相而住四無礙智者法無礙智詞無礙義無礙智樂無礙智三三昧者無相無願次第定者四禪定四空處滅盡定六神通前已釋滅定將有漏心行皆已滅盡如來謂從真理說法不二而來謂之如來又從先佛修行成佛而來謂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共十德號初十十即十善十波羅蜜後十十即十力十號又於十善具十種成百福德貫於初後通名十十

壬二 結會戒淨

善男子若人受持優婆塞戒欲淨戒者當作如是修念佛心若修念佛是人則離內外諸惡不淨因緣增長悲慧具足成就一切善法

結歸於念戒清淨也

壬三 結在家勝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念佛心是不為難在家修集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供養三寶品第十七

三寶為一切眾生之真歸依處仰賴三寶加被則能持戒息惡離過清淨

己三 供養三寶

庚一 善生問

善生言:『世尊菩薩已受優婆塞戒復當云何供養三寶』?

三寶又稱三尊佛為福智莊嚴之福慧兩足尊法為能離貪欲之離欲尊僧為眾中清淨之眾中尊三寶實為闇室之明燈迷途之覺路一切眾生皆應供養善生問應如何供養三寶

庚二 世尊答

辛一 三寶福田

善男子世間福田凡有三種報恩田功德田貧窮田報恩田所謂父母師長和上功德田者從得煖法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如來世尊是二種福田報恩田功德田法亦如是二種田眾僧三種報恩田功德田貧窮田以是因緣菩薩已受優婆塞戒應當至心勤供養三寶

三藐三菩提下應增一者字福田者田以生長為義於應供養者供養之能受諸福報如農夫種田有收獲之利故曰福田約之則為三種報恩田亦曰恩田於己有養育教誨之恩者報答之自獲無量之福功德田亦曰敬於有修集世出世功德之三寶恭敬供養自生無量之福貧窮田亦曰悲係可悲愍之苦難貧窮境界向此境界惠施則得無量之福僧於尚未得到大福德時又已捨棄家財不治生產實行乞食故亦為貧窮田和上譯親教師曰和尚義譯力生以依歸之力而弟子之道得生故也從煖法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乃至二字指四加行中之頂世第一法聲聞四果緣覺及菩薩而

辛二 住持三寶

三寶應有三種第一一體三寶清淨自性佛人人本具法法不無眾生平等一體第二別相三寶即得無上菩提者為佛寶由佛所證所說之法為法寶依佛法修行從得煖法乃至等覺菩薩為僧寶第三則住持三寶即寺塔等處供奉之佛像為佛寶一切佛經典冊為法寶出家奉行佛律之僧眾為僧寶此中所說正是住持三寶或有執著自性三寶而輕慢住持三寶者不免錯誤

壬一 廣明佛寶

癸一 建供塔像

善男子如來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應當至心勤心供養生身滅身形像塔廟若於空野無塔像處常當繫念尊重讚歎若自力作若勸人作見人作時生歡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當廣教眾多之人而共作之既供養已於己身中莫生輕想於三寶所亦應如是凡所供養不使人作不為勝他作時不悔心不愁惱合掌讚歎恭敬尊重若以一錢至無量寶若以一綖至無量綖若以一華至無量華若以一香至無量香若以一偈讚至無量偈讚若以一禮至無量禮若繞一匝至無量匝若一時中乃至無量時若自獨作若共人作善男子若能如是至心供養佛若我現在及涅槃後等無差別見塔廟時應以金繩鎖幡蓋技樂香油燈明而供養之若見鳥獸踐蹋毀壞要當塗治掃除令淨暴風水火之所壞處亦當自治自若無力當勸人治或以金若有塵土灑掃除拂若有垢汙以香水洗若作寶塔及作寶像作訖當以種種幡奉上若無真寶力不能辦次以土木而造成之成訖亦當幡種技樂而供養之若是塔中草木不淨鳥獸死屍及其糞穢萎華臭爛悉當除去鼠孔穴當塞治之銅像木像石像泥像琉璃頗梨等像常當洗任力香塗隨力造作種種瓔珞乃至猶如轉輪聖王塔精舍內當以香塗若白土泥作塔像已當以琉璃頗梨真珠綾絹綵錦鈴磬繩鎖而供養之畫佛像綵中不雜膠乳雞子應以種種華貫散華妙紼明鏡末香塗香散香種種技樂歌舞供養如晝夜亦如是如夜晝亦如是不如外道燒酥大麥而供養之終不以酥塗塔像身亦不乳洗不應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當密覆藏勸人令治治已具足然後顯示見像毀壞應當至心供養恭敬如完無如是供養要身自作若自無力當為他使亦勸他人令佐助之

此中正明住持佛寶生身者即佛在印度之生身滅身者即佛以三昧真火自焚其身而留存之舍利琉璃非琉璃燈之琉璃乃一種青色之寶華貫即以線貫串之花

癸二 敬讚佛法

若人能以四天下寶供養如來有人直以種種功德尊重讚歎至心恭敬是二福德等無差別所謂如來身心具足身有微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大力心有十四無所畏大悲三念五智三昧三種法門十一種空觀十二緣智無量禪具足七智已能度到六波羅蜜岸若人能以如是等法讚歎佛者是人則名真供養

此明恭敬讚歎佛法五智三昧者此中五智三昧係指修五停心智而得之定五停心即不淨慈悲因緣界分別數息之五觀三種法門者指奢摩他——毗缽舍那——及禪那——止觀不二而言十一空觀者指內空外空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大空等十一空而尚有說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多與此相同者十二緣智者即指緣十二因緣之智七智即七覺分謂擇法精進輕安行捨之七菩提分

壬二 略顯法僧

云何名為供養於法善男子若能供養十二部經名供養法云何供養十二部若能至心信樂受持讀誦解說如說而行既自為己復勸人行是名供養十二部經若能書寫十二部經既書寫已種種供養如供養佛唯除洗浴若有供養受持讀誦如是經者是則名為供養法也供養法時如供養佛又復有法謂菩薩一根辟支佛人三根三諦若信是者名供養法若有供養發菩提心受持戒者出家之人向須陀洹至阿羅漢果名供養僧

此中正明住持法寶僧寶供養法應以誦讀解說受行勸他為正解或有謂僅以說法他聽為法供養者不免罣漏三根者此中指辟支佛之上中下三根三諦者通常指真諦俗諦中諦此中即指三根所證之上中下三諦又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亦為三諦發菩提心出家受比丘及菩薩戒之人為菩薩比丘僧又向須陀洹至阿羅漢果之小乘聖眾亦應供養

辛三 示供養益

若有人能如是供養佛僧寶當知是人終不遠離十方如來常與諸佛行住坐臥善男子若有人能如說多少供養如是三福田者當知是人於無量世多受利益

恒常供養住持三寶能與自性三寶相應和合而成為一故於無量世多受利益

辛四 結在家勝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供養三寶是不為難在家供養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出家人每日有常課每食修供養供養三寶較為容易在家人環境惡劣乃為難能以上廣顯修成菩薩之行一大科共十六品已講完文中皆係以在家菩薩為中心作標準能如此修行即成為在家菩薩以下正明能行六度之相即能行六度菩薩之體相

六波羅蜜品第十八

此六種修行度到彼岸如六種渡人之船菩薩即藉此以渡到彼岸此品正明其總相

丙二 正明能行六度之相

丁一 善生問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說供養六方六方即是六波羅蜜是人則能增長財如是之人有何等相』?

問意為能供養六方六波羅蜜之菩薩究有何種行相可辨

丁二 世尊答

戊一 正答能行人相

佛言:『善男子若能不惜一切財物常於他人作利益事念於布施樂行布施隨有隨施不問多少當行施時於身財物不生輕想淨施不擇持戒毀戒讚歎布施見行布施歡喜不妒見有求者心則悅樂起迎禮拜施床命坐前人諮問若不諮問輒為讚歎布施之果見恐怖者能為救護處饑饉世樂施飲食雖作是施不為果報不求恩報施不誑眾生能讚三寶所有功德不以斗稱雜餘異賤欺誑於人不樂酒博貪欲之心常修慚愧羞恥之德雖復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憍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施波羅蜜善男子若有人能淨身常修軟心不作罪過設誤作者常生愧悔信是罪業得惡果報所修善事心生歡喜於小罪中生極重想設其作已恐怖憂悔終不打罵瞋惱眾生先意語言言輒柔軟見眾生已生愛念心知恩報恩心不慳吝不誑眾生如法求財作福德所作功德常以化人見窮苦者身代受之常修慈心憐愍一切見作惡者能為遮護見作善者讚德說果復以身力往營佐之身不自由令他自在常修遠離瞋恚之心或時蹔起覺生愧悔實語軟語遠離兩舌及無義語善男子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戒波羅蜜善男子若人能淨身意業眾生設以大惡事加乃至不生一念瞋心終不惡報若來悔謝即時受之見眾生時心常歡喜見作惡者生憐愍心讚歎忍果訶責瞋恚說瞋果報多有苦毒修施忍時先及怨家正觀五陰眾緣和合若和合成何故生瞋深觀瞋恚乃是未來無量惡道受苦因若蹔生瞋則生慚愧恐怖悔心見他忍勝不生妒嫉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忍波羅蜜善男子若有人能不作懈怠不受不貪坐臥等樂如作大事功德時力及營小事心亦如是凡所作業要令畢竟作時不觀飢渴寒熱時與非不輕自身大事未訖不生悔心作既終訖自慶能辦讚歎精進所得果報法得財用皆以理見邪進者為說惡果善教眾生令修精進所作未竟不中休息修善法時不隨他語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進波羅蜜善男子若有人能淨身樂處空閒——若窟若山樹林空舍——不樂憒鬧貪著臥具不樂聽說世間之事不樂貪欲瞋恚愚癡先語軟語常樂出家教化眾生所有煩惱輕微軟薄離惡覺觀見怨修慈樂說定報心若逸亂生怖愧悔見邪定者為說罪過善化眾生置正定中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禪波羅善男子若有人能淨悉學一切世間之事於貪癡心不貪樂不狂不亂憐愍眾生善能供養父母師長和上長老耆舊有德修不放逸先語軟語不誑眾生能分別說邪道正道及善惡報常樂寂靜出家修道能以世事用教眾生見學勝己不生妒心自勝他人不生憍慢受苦不憂受樂不喜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般若波羅蜜

此正分答能行六度菩薩之六種相瞋心為純惡法若貪及癡尚通無記及通三界瞋唯惡性只在欲界

戊二 別明各有四事

善男子一一方中各有四事施方四者一者調伏眾生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若人於財不生慳惜亦不分別怨親之相時與非時是人則能調伏眾生於財不惜故能行施是故得離慳吝之惡是名離對欲施施時施已歡喜不生悔心是故未來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能令他人離於飢渴苦切之惱故名利他戒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莊嚴菩提者優婆塞戒至菩薩戒能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地根基是名莊嚴既受戒已復得遠離惡戒無戒是名離對受持戒已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既受戒已施諸眾生無恐無畏咸令一切離苦獲安是名利他忍方四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因忍故得修善修善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既修忍已能離瞋惡是名離忍因緣故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忍因緣故人生喜心善心調心是名利他進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嚴菩提者因精進故得修善修善法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修善法時離惡懈怠是名離對因是善法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教眾生修善令離惡法是名利他禪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因修如是禪定力故獲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因是禪定修無量善離惡覺觀是名離對修舍摩他因緣力故常樂寂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斷諸眾生貪欲瞋恚狂癡之心是名利他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修智慧獲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修智慧故遠離無明令諸煩惱不得自在是名離對除煩惱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眾生令得調伏是名利

此別明六方六度各有四事煩惱障從能障得名智慧障即所知障從所障得名此六度為修行最要之法自應各度平等均修但因本經為在家菩薩經故尤重在施度

戊三 確示定有六度

善男子或有說言離戒無忍離智無定是故說有四波羅蜜若能忍惡不還報者即名為戒若修禪定心不放逸即是智慧是故戒即是忍慧即是定離慧無離定無慧是故慧即是定定即是慧離戒無進離進無戒是故戒即精進進即戒離施無進離進無施是故施即精進精進即施故知無有六波羅蜜者義不然何以故智慧是因布施是果精進是因持戒是果三昧是因忍辱是果然因與果不得為一是故應有六波羅蜜若有說言戒即是忍忍即是戒是義不然何以故戒從他得忍不如是有不受戒而能忍惡為眾修善忍無數苦無量世中代諸眾生受大苦惱心不悔退是故離戒應有忍辱善男子三昧即是舍摩他智慧即是毗婆舍那舍摩他名緣一不亂毗婆舍那名能分別是故我於十二部經說定慧異當知定有六波羅蜜如來所以最初先說檀波羅蜜為調眾生施時離貪是故次說尸波羅蜜施時能忍捨離之心是故次說忍波羅蜜施時心樂不觀時節是故次說進波羅蜜施時心一無有亂想是故次說定波羅蜜施時不為受生死樂是故次說智波羅蜜

此中引或言只四度或三度二度及一度而破斥之確示定有六度之別體相三昧即正定由舍摩他而得毗婆舍那即是觀緣一不亂即是止能善分乃是觀

戊四 出六波羅蜜相

善男子云何名為波羅蜜耶施時不求內外果報不觀福田及非福田施一切心不吝惜不擇時節是故名為施波羅蜜乃至小罪雖為生命尚不毀犯是故名為戒波羅蜜乃至惡人來割其身忍而不瞋是故名為忍波羅蜜三月之中一偈讚不休不息是故名為進波羅蜜具足獲得金剛三昧是故名為禪波羅蜜善男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具足成就六波羅蜜是故名為智波羅蜜

施度須與智慧相應了達根身器界皆空無我不分別福田非福田所謂是法平無有高下其他五度亦復如是佛作忍辱仙人時任人割截支體而不生瞋即忍辱與生空法空慧相應之實例金剛三昧即金剛定金剛喻定正指菩薩於最後位斷最極細微煩惱之禪定依此定之慧如金剛能斷一切障習得此定已將成佛若引申之則世第一位亦可謂之無間道即亦可謂為金剛三昧再廣義則由此一地進入彼一地時通可謂金剛三昧

戊五 結顯在家為難

善男子菩薩有二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能淨六波羅蜜是不為難在家能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此顯在家菩薩能行六度為難能可貴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