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乘法之三種異門表
古人多以嗢陀南頌攝法義,今畫圖列表以攝之,雖方式有變而其義則一,且藉線條方位助顯第次關係,其為用加勝矣。故現所列表,亦猶古之嗢陀南頌,當本之以為解釋。表中所詮法義,乃就大乘法而明三種異門,亦即以三種異門而攝大乘法也。故名大乘法之三種異門表。今列如左:

言三種異門者:一、執無執門,二、漏無漏門,三、為無為門。此三種異門,開之又各具多種異名。如第一之執無執門,或名我無我門,或名自性無自性門等。第二種之漏無漏門,或名染離染門,或名繫離繫門等。第三之為無為門,或名生無生門,或名作無作門等。雖有如是異名,而義是一,故以三門即可攝盡。
第一之執無執門,乃就所執上遣除其執而顯。如云我我所執,此所執者即空,而無執之有為無為則有。以所執之我我所本空無實,但於似我似法有為上虛妄執有故。若離妄執即名無執,而無執所顯即有為無為之世俗勝義二諦法,諦實是有。故云「執空、諦有」,即我法二執是空而真俗二諦是有也。此為大乘法異門之一。依此異門所說大乘經論,如解深密、瑜伽等,雖大乘經論都互相通攝,而就其偏勝以明,故有依此執無執門而說之一類經論也。
第二之漏無漏門:漏即世間染法,亦即應斷之依他妄法;無漏即出世淨法,亦即應證之圓成真法。但此所說之依他妄法及圓成真法,與前執無執門所說有為依他、無為圓成有異。蓋前門遣我法執而存依他為俗諦、與圓成為真諦,此漏無漏門則以依他為虛妄雜染。此依他中攝我法執,亦依此依他起我法二執,故此依他唯是虛妄分別有之有漏法。而圓成真法亦與前門所說真諦不同者,以此中圓成真法亦攝淨依他,已不名依他而名圓成矣,故與前異。此門所說,或於依他妄法而顯有圓成真法,或依圓成真法以遣空依他妄法,故成「妄空、真有」,即依他妄法是空而圓成真法是有也。然依此門所空,亦不同前門所空,前門依他皆不空,此則染依他亦空,較前進一步矣。此在經論,如如來藏、寶性、辨中邊等,皆是此門所明。
第三之為無為門:即明一切世俗有為法,乃種種因緣對待假立而有。若於此世俗有為法而究其勝義則畢竟是空,此畢竟空,即此中所謂勝義無為法。明此門之義者,如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等。此等大乘經,皆從此義而說。故從此為無為門而說,前二異門可曰有宗,以「執空諦有」,「妄空真有」,以有為歸故。此則俗諦是有,而真諦畢竟空,故曰「俗有真空」。由是執無執門之諦有,與漏無漏門之真有,均攝入此門之世俗有中,而唯無為法性為勝義真空也。
如是大乘法之三種異門,據此表觀,亦含有次第深淺之意義。即漏無漏門比執無執門為深,為無為門又較漏無漏門為深。然此乃明最勝義性之一種次第看法耳;而大乘法於此三種異門,更可作他種不同之觀察。茲另列一表如左:

依此次第,其有為無為等門之有為即俗諦,無為即真諦,此為諸法法爾道理,不論有佛出世,無佛出世,恆常如是。但一切眾生為無明所蒙,煩惱所蔽,虛妄遍計起我法執,生增減見,以致於法爾道理,不知不覺。因此有佛出世,開示佛之知見,破除眾生迷執,使眾生所有遍計我法等執遣破無餘,此等「執破」,則法爾「諦顯」。然未開示,執著未破,固不能顯法爾道理,而仍為一混然境界。故至執無執門,始揭開眾生之迷謬,顯示法爾之諦理。次至漏無漏門,修習一切無漏方便,將一切有漏雜染對治遣除罄盡,圓滿無漏福智功德,因而證得法爾諦理。
依此表對三種異門,又可作如下之觀法:即單就為無為門之真俗二諦,唯明法爾道理,未指出眾生之迷執及破遣之方便;其法爾理猶在眾生妄執隱蔽之中,未能顯示。次至執無執門,則進一層,即揭開迷執,顯示諦相;但有漏習氣尚存。必至漏無漏門,有漏法盡,證佛知見悟入諦相,方為究竟。如中國之天台等教多作如是觀也。茲更另列一表如左:

依此表復可作一種觀法:如漏無漏門,漏即雜染因果,無漏即清淨因果。總漏無漏一門,但就染淨因果義上而明,故亦唯明依他起法,如唐後法相宗辨天台宗三諦三觀,唯是闡明依他起是。其次為無為門,方明因緣所生法之有為依他,及性空之無為圓成。然在三自性中,尚只明依他與圓成,猶缺遍計所執而未圓滿;故必須執無執門,並明遍計所執及依他、圓成三法,方臻美備。
故如是三異門所明,應知各有偏勝。如執無執門所明者,即於教理最完備而引生理解最勝。為無為門所明,即徹觀勝義理而引發觀行慧為最勝。漏無漏門所明,即對行果起信而發心修行為最勝。故此三門各有殊勝,雖或專習一門而不可執此斥餘也。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太虛大師全書 第 5 冊 No. 4 第四編 大乘通學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3-06-3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太虛大師全書」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