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85n2735_p0088c07:T85n2735_p0088c08:T85n2735_p0088c09:[3]金剛般若經旨贊卷下
T85n2735_p0088c10:T85n2735_p0088c11:京西明□□□□□
T85n2735_p0088c12:□□□□□□□贊曰。次下第□□□□□
T85n2735_p0088c13:□□□□□□□□□□□□□遠離隨順外
T85n2735_p0088c14:論散亂住處□□□□□□□□□□□□校
T85n2735_p0088c15:量顯經福勝攝屬第八斷疑□□□□□□
T85n2735_p0088c16:住處文以義一段令知教勝起於離亂觀□□
T85n2735_p0088c17:□□□進行故。初財校量顯四勝德起前三
T85n2735_p0088c18:行。後身校量□□□□□□□初顯依經成。
T85n2735_p0088c19:二勝德起離亂□□□□□□□□□□□
T85n2735_p0088c20:□□□□□□時□□□□□□□□□□
T85n2735_p0088c21:□□□□□□□□□□□日□□□□□
T85n2735_p0088c22:□□□□□□□□□□□□□□□□□
T85n2735_p0088c23:□令□□□□□□□□□□□□□□□
T85n2735_p0088c24:□□□□□□□□為□□□□□□□□
T85n2735_p0088c25:□□□□障後破如言執。初中又二。初布施
T85n2735_p0088c26:福多。後持經福勝。[4]初中□二。初施福多。後
T85n2735_p0088c27:[A1]持經福勝。初中有二。問答少數欲□定界。後
T85n2735_p0088c28:以界持財。正為行施。初中復二。初問後答。此
T85n2735_p0088c29:初也。言恒河者。即四大河之一數也。本出阿
T85n2735_p0089a01:耨達池。南面深而且闊。細沙□流布。佛常近
T85n2735_p0089a02:故偏舉也。文相當知。無□解。
T85n2735_p0089a03:經。須菩提□至何況其沙 贊曰。此答也。
T85n2735_p0089a04:經。須菩提□□□□□□□□□□□□□
T85n2735_p0089a05:行施文□□□□□□□□□□□□□□□
T85n2735_p0089a06:□□□現□□□□□□□□□□□□□□
T85n2735_p0089a07:□□□□起□□□□□□□□□□□說多
T85n2735_p0089a08:福□□□□□前重□□□□□□□□□差
T85n2735_p0089a09:別義故。一漸化義。欲令眾生漸次信解入上
T85n2735_p0089a10:妙義故。復漸以勝福校量。二成勝德。前說此
T85n2735_p0089a11:經能為佛因。未顯有何殊勝功德。今為明此
T85n2735_p0089a12:故重校量故。天親論頌。此義云。說多義差別
T85n2735_p0089a13:亦成勝□後福[A2]過於前故。重說勝喻。
T85n2735_p0089a14:經。佛告至□□□□□□□□□□□□□□
T85n2735_p0089a15:□□一攝□□□□□□□□□□□□□□□
T85n2735_p0089a16:□□□□初□□□□□□□□□□□□□□
T85n2735_p0089a17:□□□□□明□□□□□□□□□□□□□
T85n2735_p0089a18:□自他故。能出三界故。能斷無明故。能淨法
T85n2735_p0089a19:身故。福不然故。福為劣故。迦攝經而說頌言。
T85n2735_p0089a20:若恒沙世界珍寶滿其中。以施諸如來。不然
T85n2735_p0089a21:如一法。寶雖無量不如一法施。一偈福尚勝。
T85n2735_p0089a22:況多難思議。既攝勝福故持四句。所生福德
T85n2735_p0089a23:勝施福也。
T85n2735_p0089a24:經。復次至如佛塔廟 贊曰。此天等供養也。
T85n2735_p0089a25:塔者梵□□□□□□□義。廟□□□□形
T85n2735_p0089a26:貌義。即齊□處置佛龍□□□□□□□□
T85n2735_p0089a27:乃是法身舍利三世諸佛此出□□□□□□
T85n2735_p0089a28:□何處即是諸佛舍利塔。應天人修羅[1]三種
T85n2735_p0089a29:勝趣有智惠故應供養也。既說[2]經處是可尊
T85n2735_p0089b01:崇故。持經福勝施福也。
T85n2735_p0089b02:經。何況有人至希有之法 贊曰。[3]難作能作
T85n2735_p0089b03:也。乃至一偈福尚勝前。況盡受持實為希有。
T85n2735_p0089b04:四句受持尚不可得。若盡能持頌為難作。既
T85n2735_p0089b05:於難作而能作之。當知是人能顯法身成就
T85n2735_p0089b06:報身得起化身。以得如是三身果法故。言成
T85n2735_p0089b07: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既受持人是可尊崇
T85n2735_p0089b08:故。持經福勝施福也。
T85n2735_p0089b09:經。若是經典至尊重弟子 贊曰。此第四起
T85n2735_p0089b10:如來為念。若有持說此經典處。則是大師是
T85n2735_p0089b11:法身在[4]皆報化身。於此說法故。於此處起有
T85n2735_p0089b12:如來菩薩等念。既說受持憶念解說。當知是
T85n2735_p0089b13:人行普賢行故。於是人起佛菩薩聲聞等念。
T85n2735_p0089b14:既施財處無如是德故。持經福勝施福也。故
T85n2735_p0089b15:天親論頌此義云。
T85n2735_p0089b16:T85n2735_p0089b18:初句釋復次隨說是經。已下諸文總別顯其
T85n2735_p0089b19:二處尊重。餘三句釋如來無所說。已下經文
T85n2735_p0089b20:皆是校量顯經福勝。內經既有如是勝德。非
T85n2735_p0089b21:彼外論而相此對從長散亂為障極多。是故
T85n2735_p0089b22:菩薩不應樂著。但應依經修行離障住處之
T85n2735_p0089b23:行。
T85n2735_p0089b24:經。爾時須菩提至云何奉持 贊曰。次下第
T85n2735_p0089b25:二破如言執。於中有三。初問名體持次告示
T85n2735_p0089b26:令舉。後正破彼執。此初也。既聞勝福生希有
T85n2735_p0089b27:□未□經終且申啟問既有斯德。當是何名。
T85n2735_p0089b28:又恐聞福多而隨言執實言令知說而無說。
T85n2735_p0089b29:離執而依受持生福方多故。勝外論顯斯二
T85n2735_p0089c01:意特異諸經。是故居中而請問也。
T85n2735_p0089c02:經。佛告至汝當奉持 贊曰。此告示令學也。
T85n2735_p0089c03:金剛妙惠能到彼岸。依此名字當勤奉持。
T85n2735_p0089c04:經。所以者何 贊曰。下正破執。於中有三。
T85n2735_p0089c05:初徵次破後問答重成。此初也。然佛常說不
T85n2735_p0089c06:應如名取著於法。而今乃言。以是名字汝當
T85n2735_p0089c07:奉持何所以耶。
T85n2735_p0089c08:經。[5]須菩提佛告至波羅蜜 贊曰。此破也。
T85n2735_p0089c09:佛說般若破迷假說。即非所證真實般若。以
T85n2735_p0089c10:真理中離言說故。故雖說而無說。但是假詮
T85n2735_p0089c11:般若。是故不應如言執實。
T85n2735_p0089c12:經。須菩提至說法[6]不 贊曰。下問答成。先
T85n2735_p0089c13:問後答。此初也。為但此經真實般若離言相
T85n2735_p0089c14:故。說而無說。真勝義中更有餘法。是可說
T85n2735_p0089c15:不。
T85n2735_p0089c16:經。須菩提至無所說。贊曰。此答也。非但般
T85n2735_p0089c17:若。是無所說亦無餘法。是佛說者。以一切法
T85n2735_p0089c18:其體平等。無非般若第一義故。故一切法亦
T85n2735_p0089c19:無所說。此平等理諸佛同證如證而說。亦說
T85n2735_p0089c20:般若。既非此佛獨說之法。是故亦言如來無
T85n2735_p0089c21:說。既[7]同證說故法可尊。施福不然。不可為
T85n2735_p0089c22:比。是故前頌第二句云因習證大體也。因習
T85n2735_p0089c23:般若而成大體同證同說而福勝也。然楞伽
T85n2735_p0089c24:經佛不說法有其二義。一內證[8]之法離言說
T85n2735_p0089c25:故。二本住[*]之法諸佛同故。既有二意。兩論
T85n2735_p0089c26:各明同同契至真因無乖返。
T85n2735_p0089c27:經。須菩提至是為多不 贊曰。次下第六離
T85n2735_p0089c28:影像相。自在中無巧便。障即十八中第十色。
T85n2735_p0089c29:及眾生身[A3]摶取中觀破相應行住處。[9]財施校
T85n2735_p0090a01:[1]量顯經勝中。第三明經能離煩惱令其[2]依
T85n2735_p0090a02:經起觀破行。前令遠離樂外論障。依經受持
T85n2735_p0090a03:發生勝福。然應契證二空真如發起神通化
T85n2735_p0090a04:導群品。若欲發起殊勝神通。應觀五蘊為空
T85n2735_p0090a05:非有。既無罣礙。便能發通。以五蘊身是心
T85n2735_p0090a06:影像。雖有假相體非真故。然諸菩薩不了蘊
T85n2735_p0090a07:空執為實有。蘊和合相。法執既起煩惱隨生。
T85n2735_p0090a08:造種種業受諸苦果。由此拘礙不能發通。既
T85n2735_p0090a09:由此執不得巧便。即是無惠巧方便障。今為
T85n2735_p0090a10:破此無方便障。令其折觀五蘊[A4]摶相故。說世
T85n2735_p0090a11:界所有微塵 蘊假合。如界假塵塵界既空。
T85n2735_p0090a12:蘊相寧有。故舉塵界以況內身。破彼五蘊[A5]摶
T85n2735_p0090a13:取相也。既依經故能離煩惱。故前頌云彼因
T85n2735_p0090a14:習煩惱。經能離障福為勝故。故諸菩薩。應依
T85n2735_p0090a15:此經發巧便惠觀破五蘊[A6]摶取之相而發神
T85n2735_p0090a16:通。然世界言惠內及外。內謂眾生五蘊身相。
T85n2735_p0090a17:外謂山河器世界相。經言世界所有微塵有
T85n2735_p0090a18:其二意。一喻顯施福能生多染如界起塵。二
T85n2735_p0090a19:為觀破眾生內蘊和合身相。既有二意而說
T85n2735_p0090a20:此文。是故[3]論者各明一義。天親就喻以顯
T85n2735_p0090a21:經名。彼論因習煩惱。無著約法而起行名離
T85n2735_p0090a22:無巧便障。文中分三。初問次答後告。此初也。
T85n2735_p0090a23:色身世界所有微塵施如世界所生染塵。此
T85n2735_p0090a24:二界塵寧為多不。
T85n2735_p0090a25:經。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贊曰。此答也。折觀
T85n2735_p0090a26:身界以為微塵施如世界所生染塵。此二界
T85n2735_p0090a27:塵皆甚多也。
T85n2735_p0090a28:經。須菩提至是名微塵 贊曰。下告有二。初
T85n2735_p0090a29:告令觀色身非實。後告觀名身。亦復此初也。
T85n2735_p0090b01:然其內蘊總有二類。一者是色。即初色蘊。
T85n2735_p0090b02:以有形質可表示故。二者是名。即餘四蘊以
T85n2735_p0090b03:皆是心法不可表示故。此名及色似為一[A7]摶
T85n2735_p0090b04:和合身相愚夫不了執為實有。一合相故。二
T85n2735_p0090b05:執便生。今欲破彼[A8]摶執故。顯色及名皆不可
T85n2735_p0090b06:得。是故此初破色身也。然破色身有二方便。
T85n2735_p0090b07:一分折方便。即折麁色以為細塵。二不念方
T85n2735_p0090b08:便即說微塵亦不可得。前言三千世界所有
T85n2735_p0090b09:微塵者。即是第一分折方便明此身。此界用
T85n2735_p0090b10:多微塵成虛假不實令悟我空也。此文所言
T85n2735_p0090b11:微塵即非微塵等者。是其第二不念方便令
T85n2735_p0090b12:觀微塵。於心內外皆非實有念悟法空也。佛
T85n2735_p0090b13:令折觀彼麁色故。假說微塵眾。但是觀者心
T85n2735_p0090b14:量所現即非實有心。外微塵但是假名微塵
T85n2735_p0090b15:眾矣。能成微塵既不可得故。所成身為非實
T85n2735_p0090b16:有。即是破其色身相也。故瑜伽說佛說微塵
T85n2735_p0090b17:有五勝利應撿敘之。
T85n2735_p0090b18:經。如來所說至是名世界 贊曰。此後告令
T85n2735_p0090b19:觀名身亦假也。言名身者。即餘四蘊受想行
T85n2735_p0090b20:識非可表示。皆但名顯故總云名。經言世界
T85n2735_p0090b21:即此名身。雖世界言通色非色。今此但取名
T85n2735_p0090b22:身四蘊以彼色蘊前已破故。然此名身皆非
T85n2735_p0090b23:實有。四緣假合三相遷流。過現未來皆不[A9]可得。
T85n2735_p0090b24:故知無實四蘊名身。今佛所說眾生界者。為
T85n2735_p0090b25:破眾生虛妄執故。隨世流布而說世界即非
T85n2735_p0090b26:實有名身世界。但是假名名身世界。此即以
T85n2735_p0090b27:其不念方便破彼名身為非實有。前三色身
T85n2735_p0090b28:可分折故具二方便。今此名身不可分折故
T85n2735_p0090b29:唯不念。既以依經修二方便破彼五蘊和合
T85n2735_p0090c01:[A10]摶取發巧便智。契證二空起勝神通化導群。
T85n2735_p0090c02:而正是修行離障之法故。名色及眾生身[A11]摶
T85n2735_p0090c03:取中觀破相應行住處故。亦說經能離煩惱
T85n2735_p0090c04:非如施福能生煩惱。如彼世界能起微塵。亦
T85n2735_p0090c05:以界塵喻施因果。又界起塵不生煩惱塵。但
T85n2735_p0090c06:坌色不[A12]汙法身施福因果尚劣界塵。何[A13]況得
T85n2735_p0090c07:比。持經功能勝福。有斯別義言即非等。以此
T85n2735_p0090c08:釋經義可知也。
T85n2735_p0090c09:經。須菩提至見如來不 贊曰。次下第七離
T85n2735_p0090c10:福資糧不具障。即第十一供養給侍如來住
T85n2735_p0090c11:處。財校[A14]量中當其第四降伏染福。修真供養
T85n2735_p0090c12:福資糧行諸菩薩等為趣菩提。信行地中修
T85n2735_p0090c13:二資糧。鳥翼車輪闕一不可。若欲成就福德
T85n2735_p0090c14:資糧無過供養給侍於佛。以福田中為最勝
T85n2735_p0090c15:故。若行供養應觀法身。是無限礙真實體故。
T85n2735_p0090c16:故行給侍成福資糧。前雖令離蘊識影中無
T85n2735_p0090c17:巧便障發起神通。而猶未離法執。貪著取色
T85n2735_p0090c18:分齋供養如來故。不能具廣大福德。即是不
T85n2735_p0090c19:具福資糧障。[A15]今佛欲令觀於法身而行給事
T85n2735_p0090c20:侍破其執障故。說如來非以相見。既因經故
T85n2735_p0090c21:成福資糧。當感法身無相真體故。持經福勝
T85n2735_p0090c22:布施福。顯斯二意說此一文。是故兩論各以
T85n2735_p0090c23:有約一義。無著約其離障名離不具福資糧
T85n2735_p0090c24:障。天親就其校量名為持經得淨勝報。文分
T85n2735_p0090c25:為四問答徵釋。此初也。法身無相真體故。問
T85n2735_p0090c26:善現可以色身三十二相觀為如來真法身
T85n2735_p0090c27:不。
T85n2735_p0090c28:經。不也世尊 贊曰。此答也。不以色身三十
T85n2735_p0090c29:二相觀為如來真法身也。
T85n2735_p0091a01:經。何以故 贊曰。此徵也。不以色相見如來
T85n2735_p0091a02:者何以故耶。
T85n2735_p0091a03:經。如來所說至三十二相 贊曰。此釋也。如
T85n2735_p0091a04:來說彼三十二相即是非真化身假相。以佛
T85n2735_p0091a05:真體即是法身。法身乃是無相故相故三十
T85n2735_p0091a06:二即是非相。是名應化假身相也。然相好果
T85n2735_p0091a07:別福因招真佛法身持經福感。既以約果而
T85n2735_p0091a08:談法身真佛色相非真。即知約因而說持經
T85n2735_p0091a09:之福勝相因福。其布施福感有漏報。尚不如
T85n2735_p0091a10:彼色相福因。何況得此持經功德。故論頌云。
T85n2735_p0091a11:此降伏染福。是故菩薩應當受持成福資糧
T85n2735_p0091a12:感法身果。
T85n2735_p0091a13:經。須菩提至其福甚多 贊曰。次下第八為
T85n2735_p0091a14:離懈怠利養等樂味障。即第十二遠離利養
T85n2735_p0091a15:疲乏熱惱。於精進若退若不發住處。於彼第
T85n2735_p0091a16:八斷疑分中。內財校量顯經福勝。令其依經
T85n2735_p0091a17:發起精進。前為令其福資糧故。依經修學供
T85n2735_p0091a18:養如來修福因時。應須捨離懈怠利養。而常
T85n2735_p0091a19:修行持說等行。答修行時愛味利養。身有疲
T85n2735_p0091a20:乏心有熱惱故。生懈怠不發精進。即便不能
T85n2735_p0091a21:行勝持說不得近。供養如來資糧不具菩提
T85n2735_p0091a22:難滿。今為對持此諸過障令勤依經修勝福
T85n2735_p0091a23:行故。舉內財而為校量。既由經故能離此障。
T85n2735_p0091a24:是故兩論各明一義。無著約所除之障名離
T85n2735_p0091a25:懈怠利養。天親就能除勝教名內財校量。文
T85n2735_p0091a26:分有五。一對捨身福破著身懈怠。二破聞福
T85n2735_p0091a27:已生如義相執。三令小菩薩生慚愧策勤。四
T85n2735_p0091a28:破二乘人驚怖不精進。五令生不放逸。第二
T85n2735_p0091a29:慚愧處。初中又二。初如來校量。後善現悲
T85n2735_p0091b01:對。此初也。此中意云。捨身命雖復勝前施。
T85n2735_p0091b02:實功德不及持經四句偈福。以現捨身苦身
T85n2735_p0091b03:心故。何況更求當苦法果而行捨施因果俱
T85n2735_p0091b04:苦而得比於。持經勝福。以此經有七種勝能
T85n2735_p0091b05:持說經時因果俱樂。是故勝彼捨身功德。故
T85n2735_p0091b06:天親論頌此義云。
T85n2735_p0091b07:T85n2735_p0091b08:T85n2735_p0091b09:T85n2735_p0091b10: T85n2735_p0091b11:初一句釋此經文明經福勝。次六句釋下經
T85n2735_p0091b12:文。舉七種因釋勝所以。後一句總結福勝。
T85n2735_p0091b13:經。爾時至如是之經 贊曰。此善現悲對也。
T85n2735_p0091b14:聞捨多身不如經福。領解此經為菩提因。深
T85n2735_p0091b15:妙理趣法喜之極感激生悲。謂我昔得見道
T85n2735_p0091b16:真智契證無為。雖名惠眼未曾聞是希有之
T85n2735_p0091b17:法。即義中法門希有。准餘本經。此下更有
T85n2735_p0091b18:何以故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T85n2735_p0091b19:即七義中法門。第一頌中上義智岸難量。釋
T85n2735_p0091b20:此文也。何以故者。徵不聞之所以。佛說已
T85n2735_p0091b21:下釋不聞之所以。此智岸有二種義故。雖惠
T85n2735_p0091b22:眼而未聞也。一是智岸勝上義故。故云佛說
T85n2735_p0091b23:般若波羅蜜。二以智岸難測量故。故云即非
T85n2735_p0091b24:般若波羅蜜。由斯二義特異餘經故。總說為
T85n2735_p0091b25:法門第一。
T85n2735_p0091b26:經。世尊至希有功德 贊曰。次破聞福已生
T85n2735_p0091b27:如義想執。於中有二。初總標勝能。後拂彼情
T85n2735_p0091b28:想。此初也。為欲破彼懈怠利養令發精進故。
T85n2735_p0091b29:說持經勝捨身福。不應如言執實功德。若能
T85n2735_p0091c01:依此實相之經生實相智而發精勤。當知是
T85n2735_p0091c02:人為第一希有也。
T85n2735_p0091c03:經。世尊至說名實相 贊曰。此拂情想也言
T85n2735_p0091c04:實相者無相為相。為令離於虛妄執故。非謂
T85n2735_p0091c05:即有此實相也。若離虛妄契乎無相。是故佛
T85n2735_p0091c06:說為實相耳。既於此經詮實相理。餘經未說。
T85n2735_p0091c07:不同餘經。即頌七義中亦不同餘法。
T85n2735_p0091c08:經。世尊至不足為難 贊曰。次令小菩薩生
T85n2735_p0091c09:慚愧策勤。於中有二。初今逢佛說信受不難。
T85n2735_p0091c10:後未來信持方是希有。此初也。一類菩薩而
T85n2735_p0091c11:懷懈怠令生慚愧而策勤故。故說惡時尚有
T85n2735_p0091c12:持說。況佛在好世而不發精勤。將欲激令慚
T85n2735_p0091c13:愧發生勉勵之心故。言我今信解受持不足
T85n2735_p0091c14:為難。
T85n2735_p0091c15:經。若當來世至第一希有 贊曰。未來信持
T85n2735_p0091c16:方是希有。於中有二。初標後釋。此初也。多
T85n2735_p0091c17:障[A16]難世土劣機微。若但生信心。或深解義理
T85n2735_p0091c18:領文在口攝義在心。當知是人第一希有。
T85n2735_p0091c19:經。何以故至壽者相 贊曰。下釋所以。文
T85n2735_p0091c20:復分三。初達我空。次悟法空。後順諸佛。然
T85n2735_p0091c21:其三文皆有徵釋。此達我空也。何所以故信
T85n2735_p0091c22: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以能斷伏人我
T85n2735_p0091c23:相故。
T85n2735_p0091c24:經。所以者何至即是非相 贊曰。此悟法空
T85n2735_p0091c25:也。無我等者。何所以耶。以能依經悟法空
T85n2735_p0091c26:故。由彼我執依法執生法執尚除我見。寧有
T85n2735_p0091c27:諸相非相是法空故。
T85n2735_p0091c28:經。何以故至即名諸佛 贊曰。此順諸佛也。
T85n2735_p0091c29:何故能離我法見耶。以持經人順諸佛故。佛
T85n2735_p0092a01:離妄相。其智堅實能契深妙。而說此經故。經
T85n2735_p0092a02:所詮堅實深妙而受持者。順佛而行發堅妙
T85n2735_p0092a03:智。能除二執故。當來世信解受持第一希有。
T85n2735_p0092a04:即頌七義中堅實解深妙也。
T85n2735_p0092a05:經。佛告至甚為希有 贊曰。次破二乘人驚
T85n2735_p0092a06:怖不精進。如來昔於二乘教中。說有諸法即
T85n2735_p0092a07:蘊處等。及說空法即無我等。有為無為皆說
T85n2735_p0092a08:為有。今說此經有空發遣。於聽聞時乍聞有
T85n2735_p0092a09:法是無。恐謂此經為非正道。如坑谷等非處
T85n2735_p0092a10:行故遂生驚懼。又聞空法。亦無其心猶豫不
T85n2735_p0092a11:能斷疑故為恐怖。後思惟已驚怖轉深。一向
T85n2735_p0092a12:不迴總生畏憚。今此經者兼被二乘令其迴
T85n2735_p0092a13:心趣無上覺。既由驚等不能策勤故。今破之
T85n2735_p0092a14:令發精進。謂真實理遠離二邊。若執有空不
T85n2735_p0092a15:契中道。為破執相故說二無。非謂都無有空
T85n2735_p0092a16:等法故。二乘等能悟此理不驚怖等為希有
T85n2735_p0092a17:也。又復此經顯三無性為破遍計空有執心。
T85n2735_p0092a18:非謂撥無依圓二經故。二乘等聞相無自性
T85n2735_p0092a19:性故不驚聞。生無自性性故不怖聞。勝義無
T85n2735_p0092a20:自性性故不畏。皆為希有也。
T85n2735_p0092a21:經。何以故至波羅蜜 贊曰。次生不放逸第
T85n2735_p0092a22:二慚愧處。文中徵釋有何所以不驚怖等。即
T85n2735_p0092a23:說此人為希有耶。謂由此經有三勝上故。使
T85n2735_p0092a24:聞者不驚怖等為希有也。一勝餘契經故。謂
T85n2735_p0092a25:於六度所詮義中。唯詮慧度為導等故。即頌
T85n2735_p0092a26:七義中勝餘修多羅。二能為大因故。大謂佛
T85n2735_p0092a27:果菩提涅槃。由此所詮無分別慧。以能出生
T85n2735_p0092a28:法報佛故。即七義中大因義也。依斯二義故。
T85n2735_p0092a29:經說言如來說第一波羅蜜等。能詮所詮皆
T85n2735_p0092b01:殊勝故。言即非者破取相心。三諸佛同說故。
T85n2735_p0092b02:即餘本言彼無量諸佛亦說第一波羅蜜。即
T85n2735_p0092b03:七義中清淨義也。由佛同證此清淨理。如其
T85n2735_p0092b04:同證亦同說故。此經即有如是勝上二乘。今
T85n2735_p0092b05:能不驚怖等而為信持。汝等菩薩云何放逸
T85n2735_p0092b06:不勤修也。前第二文已勸味著利養懈怠諸
T85n2735_p0092b07:菩薩等生慚愧已。今此復令不起精進放逸
T85n2735_p0092b08:菩薩生於慚愧名第二處。既說此經有七種
T85n2735_p0092b09:因勝捨身福。是故菩薩應當捨離懈怠利養。
T85n2735_p0092b10:而常精勤修勝因經。
T85n2735_p0092b11:經。須菩提至忍辱波羅蜜 贊曰。次下第九
T85n2735_p0092b12:離不忍苦障。即第十三忍苦住處。斷其第八
T85n2735_p0092b13:經成苦果等斷三種疑心。依經修行忍辱之
T85n2735_p0092b14:行。前供養處。令依此經而行供養成福資糧。
T85n2735_p0092b15:離懈怠處。令起精進。舉經勝益。而為勸勉
T85n2735_p0092b16:勸勵。雖成須能忍苦。若修行時不能忍苦。[A17]即
T85n2735_p0092b17:有退轉便成障礙。忍有三種。能除三苦。一諦
T85n2735_p0092b18:察法忍。於二空理審觀察故。不見生死流轉
T85n2735_p0092b19:苦相。能發大心求無上果。二安受苦忍。由能
T85n2735_p0092b20:安受寒熱等故。不見疲乏老病等等苦。能發
T85n2735_p0092b21:精勤剋成上果。三耐怨害忍。由能忍耐他怨
T85n2735_p0092b22:害故。不捨慈悲無苦惱相。能廣攝化速成大
T85n2735_p0092b23:果。即由初忍能起後二。由察空理無怨等故。
T85n2735_p0092b24:若心起於我法等相見有苦想。不起此者便
T85n2735_p0092b25:樂流轉。或樂住寂不發大心。不耐疲乏不起
T85n2735_p0092b26:精進。見怨害苦而生[A18]退心。便於佛果而成障
T85n2735_p0092b27:礙。而諸菩薩不能依經。離我人相起三忍故。
T85n2735_p0092b28:返疑此經能招苦果。若謂捨身苦身心故。因
T85n2735_p0092b29:果俱苦故。福劣者依經行行遭寒熱等亦苦
T85n2735_p0092c01:身心。云何福勝。由執故不能依經而起忍。由
T85n2735_p0092c02:疑故不樂起忍之經。今欲斷彼疑執[A19]之心令
T85n2735_p0092c03:其依經成忍行故。故說割截無我人等。無著
T85n2735_p0092c04:約除執障名離不忍苦障。天親就斷初疑名
T85n2735_p0092c05:斷經成苦果故。依無著離不忍中文分為四。
T85n2735_p0092c06:一如所能忍即是忍體。二明忍相及生忍處。
T85n2735_p0092c07:三如忍差別即種類忍。四明對治不忍因緣。
T85n2735_p0092c08:此初也。文中二句。初句令如所證真境而行
T85n2735_p0092c09:能忍。謂如所證法無我理起前所說三種忍
T85n2735_p0092c10:度。皆依真境而能起故。忍體即是無嗔勤惠。
T85n2735_p0092c11:如所證境無嗔等故。故前標云。如所能忍由
T85n2735_p0092c12:依真境而行真忍。即是波羅蜜清淨善根體。
T85n2735_p0092c13:是故經云忍辱波羅蜜。後句令如所證真境
T85n2735_p0092c14:離其忍相。由離相故。即是彼岸德不可量。是
T85n2735_p0092c15:最勝義。能離我相及嗔恚相無苦惱相。不但
T85n2735_p0092c16:無苦并有慈悲共樂和合。由是等故經言即
T85n2735_p0092c17:非忍辱等也。既如所證行離相忍。是故論云
T85n2735_p0092c18:如所能忍。既由有此離相忍故。依經苦行而
T85n2735_p0092c19:是其善故。天親論頌此義云。
T85n2735_p0092c20:T85n2735_p0092c21:T85n2735_p0092c22:T85n2735_p0092c23: T85n2735_p0092c24:如前彼福不可量等等。皆是此中依經苦行
T85n2735_p0092c25:所得苦果故。故雖行忍而有忍度。不同捨身
T85n2735_p0092c26:而有苦果。
T85n2735_p0092c27:經。何以故 贊曰。下明忍相及生忍處。於
T85n2735_p0092c28:中有二。初徵後釋。此初也。於何處故而生忍
T85n2735_p0092c29:相。既令生忍。而復言非何以故也。
T85n2735_p0093a01:經。須菩提至割截身體 贊曰。下釋有二。初
T85n2735_p0093a02:明生忍處。後正明忍相。此初也。然生忍處有
T85n2735_p0093a03:其三種。謂於他處起怨害忍。於寒熱等起安
T85n2735_p0093a04:受忍。於法我等起諦察忍。此中應明三忍生
T85n2735_p0093a05:處。下忍相中應明三忍。而能所起唯耐怨者。
T85n2735_p0093a06:以文略故舉初顯後。顯於昔時作忍辱仙。被
T85n2735_p0093a07:鬪諍王割截身體能忍此苦不生嗔心故。但
T85n2735_p0093a08:他人所怨害處即耐怨忍所生處也。
T85n2735_p0093a09:經。我於爾時至壽者相 贊曰。下明忍相。於
T85n2735_p0093a10:中有二。初順釋後返顯。此初也。由於彼時無
T85n2735_p0093a11:我等故。身相既離他相。亦無不見苦惱。而
T85n2735_p0093a12:可嗔恚故能起彼耐怨害忍。如瑜伽論菩薩
T85n2735_p0093a13:地云。若遇他害應作是思。此我先業應合他
T85n2735_p0093a14:害。今若不忍更增苦因。既為苦縛。豈成自
T85n2735_p0093a15:愛。作是思已應修五想。一攝受想。二親善
T85n2735_p0093a16:想。三唯法想。四有苦想。五無常想。此於他
T85n2735_p0093a17:害不生我相。即五相中唯法相也。由修無我
T85n2735_p0093a18:唯法相故不報彼怨生初忍也。
T85n2735_p0093a19:經。何以故 贊曰。下返顯中文復分二。初
T85n2735_p0093a20:徵後釋。此初也。何所以故知。於彼時無我
T85n2735_p0093a21:等相。
T85n2735_p0093a22:經。我於往昔至應生嗔恨 贊曰。此釋也。嗔
T85n2735_p0093a23:由我生。若有我見應生嗔恨。恨依嗔立。懷惡
T85n2735_p0093a24:不捨結怨為性。嗔恨既無明無我相故。行忍
T85n2735_p0093a25:時無我等相。
T85n2735_p0093a26:經。須菩提至壽者相 贊曰。下明忍差別。即
T85n2735_p0093a27:種類忍。言種類忍者。此五百世相續苦忍。是
T85n2735_p0093a28:前割截極苦忍類。或五百世生生常行前後
T85n2735_p0093a29:相似故名種類忍。非一故名為差別。忍辱仙
T85n2735_p0093b01:人者即慈悲仙人也。
T85n2735_p0093b02:經。是故至三菩提心 贊曰。下顯對治不忍
T85n2735_p0093b03:因緣。不忍因者。即三苦想。由有苦想便不
T85n2735_p0093b04:忍故。三苦想者。一住流轉苦想。二住眾生
T85n2735_p0093b05:相違苦想。三住乏受用苦想。由初想故見流
T85n2735_p0093b06:轉苦。不忍生死不發大心。便不能起諦察法
T85n2735_p0093b07:忍。由次相故見怨害苦不能忍耐。眾生違便
T85n2735_p0093b08:不能起耐怨害忍。由後想故見有所乏。不能
T85n2735_p0093b09:忍受寒熱等等。便不能起安受苦忍。今為對
T85n2735_p0093b10:治此三想故。生諦察等三種勝忍對治三想。
T85n2735_p0093b11:即分為三。初治流轉苦因緣中。文復分四。總
T85n2735_p0093b12:標別釋重成結勸。此初也。然三苦忍有總有
T85n2735_p0093b13:別。總苦謂初流轉苦想。由不諦察二空理故。
T85n2735_p0093b14:見生死苦見相違害見乏受用。由此不能發
T85n2735_p0093b15:菩提心。常處生死忍流轉苦故。彼論云。未生
T85n2735_p0093b16:第一菩提心者有是過等。總忍謂初諦察法
T85n2735_p0093b17:忍。由能諦察二空理故。不見生死不見疲乏
T85n2735_p0093b18:不見他害。由此乃能發菩提心共證菩提。同
T85n2735_p0093b19:出流轉故。彼論云。以無我相而能發心修忍
T85n2735_p0093b20:行等。別苦忍者。謂即此餘二想二忍各依境
T85n2735_p0093b21:生。各離相故。今此欲令離總苦想故。以總忍
T85n2735_p0093b22:而為對治。故說應離一切諸相發菩提心。即
T85n2735_p0093b23:以諦察無我理故。能離我等三種苦想。發心
T85n2735_p0093b24:修行忍波羅蜜故。天親論而作頌云。
T85n2735_p0093b25:T85n2735_p0093b27:上二句問下二句答。為者依也。依何等故心
T85n2735_p0093b28:不捨菩提想。依何等起行相而修行。依無我
T85n2735_p0093b29:等忍波羅蜜而能發心。亦以無我而能修行
T85n2735_p0093c01:行得堅固。是釋經言離一切相發心義也。
T85n2735_p0093c02:經。不應住色至觸[A20]法生心 贊曰。此別釋也。若
T85n2735_p0093c03:執色等以為實有。便起希求追戀慳惜更增
T85n2735_p0093c04:流轉永處生死。安能[A21]離相而發菩提。為遮
T85n2735_p0093c05:此等故。勸不住色等生心。
T85n2735_p0093c06:經。應生無所住心 贊曰。次重成中文復分
T85n2735_p0093c07:二。初順成後返遮。此初也。既住色等而生其
T85n2735_p0093c08:心增流轉[A22]苦。不能發心。若欲發心出生死者。
T85n2735_p0093c09:是故應生無所住心。
T85n2735_p0093c10:經。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贊曰。此返遮也。前
T85n2735_p0093c11:令不生色等心故。故勸應生無所住心。非謂
T85n2735_p0093c12:更住無住心相。若有住無住相者。亦是生心
T85n2735_p0093c13:即為非住。以真住者都無住故。若無住者契
T85n2735_p0093c14:真理故。即此真理。是佛菩提。若心住於色
T85n2735_p0093c15:等相者。彼心不住佛菩提也。
T85n2735_p0093c16:經。是故至色等布施 贊曰。此結勸也。是
T85n2735_p0093c17:有住者。即非忍故。故佛前說諸菩薩心不應
T85n2735_p0093c18:[A23]住色而行布施。既住色等非真布施故。住色等
T85n2735_p0093c19:亦非真忍。是故其心應無所住。
T85n2735_p0093c20:經。須菩提至如是布施 贊曰。次顯對治眾
T85n2735_p0093c21:生相違苦因緣中。文有其三。初正對治。次
T85n2735_p0093c22:令信受。後遣執著。初中復二。初總標對治。
T85n2735_p0093c23:後別釋所以。[A24]此初也。雖復發心不住流轉。
T85n2735_p0093c24:若有眾生相違苦想強生忍時。便起勞倦而
T85n2735_p0093c25:生退轉。不能常度菩薩發心行施等行。本為
T85n2735_p0093c26:利益一切眾生。應當如是不住眾生相違苦
T85n2735_p0093c27:想。而行施行生相違時勿生嗔恨。而強行忍
T85n2735_p0093c28:當生退轉。只因不住能利眾生故。於此事相
T85n2735_p0093c29:皆應遠離故。論依此而作頌云。
T85n2735_p0094a01:T85n2735_p0094a03:經。如來說至即非眾生 贊曰。此別釋所以
T85n2735_p0094a04:也。文中四句。初二句明無我相。後二句明
T85n2735_p0094a05:無法相。由諸菩薩不了眾生實無我法見相
T85n2735_p0094a06:違害。今欲治彼故說二無。既無相違。寧生
T85n2735_p0094a07:苦相。論依此義而作頌云。
T85n2735_p0094a08:T85n2735_p0094a10:言假名者即是我相。眾生我相但假名故。言
T85n2735_p0094a11:陰事者即是法相。五陰體事為法相故。由佛
T85n2735_p0094a12:證實故。說二無無我相故。說一切相即是非
T85n2735_p0094a13:相無法相故。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如此釋經
T85n2735_p0094a14:順論意故。
T85n2735_p0094a15:經。如來至不異語者 贊曰。此令信受也。即
T85n2735_p0094a16:斷第九道非作因疑。令信此經。依而行忍。前
T85n2735_p0094a17:令作依經修供養行當成福果。持說經時應
T85n2735_p0094a18:離懈怠及須忍苦。以是佛因應勤受持速成
T85n2735_p0094a19:佛故。故說應無我法等相忍彼眾生相違苦
T85n2735_p0094a20:等。而諸菩薩未離執心。不堪依經行忍行故。
T85n2735_p0094a21:不欲信受離相違行。返疑此經非為佛因。若
T85n2735_p0094a22:證果中有言說道可說此經為佛正因。令我
T85n2735_p0094a23:忍苦而持行之。既證果時。離言說道。云何
T85n2735_p0094a24:令我忍受勤苦而為持說非因經耶。今為令
T85n2735_p0094a25:知經。是佛因斷彼疑心令修忍行故。說四語
T85n2735_p0094a26:令其信受。論依此義而說頌云。
T85n2735_p0094a27:T85n2735_p0094a29:謂證果時雖復不住言說之道。而言說道亦
T85n2735_p0094b01:能為因得佛果也。則以諸佛有四實智。依實
T85n2735_p0094b02:而語無虛妄故。言真語者。總說俗諦為顯世
T85n2735_p0094b03:諦。是虛妄相唯修實智。是真實故。言實語
T85n2735_p0094b04:者。別說俗諦。謂說小乘四諦之行。此苦集
T85n2735_p0094b05:是煩惱行。此滅道行是清淨故。言如語者。總
T85n2735_p0094b06:說真諦。謂法無我第一義諦。是說大乘平等
T85n2735_p0094b07:法故。言不異語者。別說真諦。授記三世。依
T85n2735_p0094b08:真修行所得之果。記住無住行及當果淨非
T85n2735_p0094b09:淨故。不作是釋。兩論相違。名有義者。寧成
T85n2735_p0094b10:會釋。其不誑語譯者。妄加論及餘經皆不舉
T85n2735_p0094b11:故。故天親論而說頌云。
T85n2735_p0094b12:T85n2735_p0094b14:既於四境如義而說不顛倒故。應信修行。
T85n2735_p0094b15:經。須菩提至實無虛 贊曰。此遣執著也。聞
T85n2735_p0094b16:前所說真語等故。雖生信受而名為得如言
T85n2735_p0094b17:執故。返成其失。顯佛所說。雖無虛妄。而
T85n2735_p0094b18:亦不可如言執取。為遮顯此說無實等。謂言
T85n2735_p0094b19:說者。但是假詮法本離言言非是法。但是隨
T85n2735_p0094b20:順彼證實智。如言可取法非有故無實。離言
T85n2735_p0094b21:智證法不無故無虛。法既離言言非法故無
T85n2735_p0094b22:實。而能隨順得證智故無虛。論依此義而作
T85n2735_p0094b23:頌云。
T85n2735_p0094b24:T85n2735_p0094b26:經。須菩提至則無所見 贊曰。次顯對治之
T85n2735_p0094b27:受用苦因緣。即斷第十證如不證疑。令作經
T85n2735_p0094b28:起安受苦忍。前雖令離相違苦相。若心住於
T85n2735_p0094b29:乏受用想。亦不精勤數生退轉。而諸菩薩心
T85n2735_p0094c01:有所住不契真如。有苦想故返疑真如不遍
T85n2735_p0094c02:時處。聖人若以真如得名。此一切時一切處
T85n2735_p0094c03:有。而人何故有得不得。而證真者如何要以
T85n2735_p0094c04:不住心得住者。不得由住故。雖修而契證。由
T85n2735_p0094c05:疑故不修無苦之因。今欲斷彼疑住之心。令
T85n2735_p0094c06:具證如而起真忍故。說心住為入闇等。無著
T85n2735_p0094c07:約令不住名治乏受用苦想。天親就斷疑情
T85n2735_p0094c08:名證如不證。疑文中有二。初法喻明無智妄
T85n2735_p0094c09:住。後法喻明有智不住。此初也。謂真如理
T85n2735_p0094c10:萬德皆圓無住。內證則無所少有住。外念即
T85n2735_p0094c11:為所之由。諸菩薩心有所住無明染故。不見
T85n2735_p0094c12:真如。由此便於現在世中見乏受用而生苦
T85n2735_p0094c13:想。凡所修行求當樂果。若爾豈唯現乏生苦
T85n2735_p0094c14:當果亦乏苦想。不亡真如。既實遍於時處。智
T85n2735_p0094c15:人不住心淨故。得愚者住法染故。不得如人
T85n2735_p0094c16:入闇。則無所見不見真故。而見現乏。設於
T85n2735_p0094c17:當果寧免苦耶。如彼愚人投闇覓物無所見。
T85n2735_p0094c18:得始終乏故。故心住著。即是所治乏受用因
T85n2735_p0094c19:應離之。故天親論遣疑頌云。
T85n2735_p0094c20:T85n2735_p0094c22:經。若菩薩至見種種色 贊曰。此有智證如
T85n2735_p0094c23:不住。於相即能治行。若諸菩薩不住於相。出
T85n2735_p0094c24:無明夜心清淨故。便證真如種種德用。既於
T85n2735_p0094c25:現在無乏苦相。所行施等不求當果。當果不
T85n2735_p0094c26:乏何所苦耶。如有智人而有惠目智日光照
T85n2735_p0094c27:見種種物。隨見而用始終何乏即心無住。是
T85n2735_p0094c28:能對治故。諸菩薩應無所住。而能發生真安
T85n2735_p0094c29:受忍勿於受用生乏苦想。所行施等求當樂
T85n2735_p0095a01:果。論依此義故說頌云。
T85n2735_p0095a02:T85n2735_p0095a04:頌初二字總舉二喻。對法即是能對治惠如
T85n2735_p0095a05:目及日。對治即是所對治障如所入闇。得滅
T85n2735_p0095a06:法者證真如理如破闇已見種種色。餘文可
T85n2735_p0095a07:解。
T85n2735_p0095a08:經。須菩提[1]至受持讀誦 贊曰。次下第十為
T85n2735_p0095a09:離闕少智資糧。即第十四離寂靜味住處。斷
T85n2735_p0095a10:第十疑中。校量經勝令持生惠。勸捨味定。前
T85n2735_p0095a11:三住處滿福資糧。初行供養正修福因。次修
T85n2735_p0095a12:因時少欲勤進。後精勤時忍而無退故。前三
T85n2735_p0095a13:文成其福行。下修智因亦三住處。初離靜處
T85n2735_p0095a14:勸捨定味持續為因發生三惠。次離動處恐
T85n2735_p0095a15:證道時生喜動慢而為智障。後教授處外求
T85n2735_p0095a16:良緣除所得心得成證智。由此唯前文亦三。
T85n2735_p0095a17:假信行地中多修禪定。恐生味著成所傳故。
T85n2735_p0095a18:而不能修智惠資糧。如何剋成無上大果。故
T85n2735_p0095a19:為除此寂靜味故。而顯持經殊勝功德。令其
T85n2735_p0095a20:修行離味著障。無著約其所除障名離寂靜
T85n2735_p0095a21:味。天親就能除法名校量顯勝。文分有二。初
T85n2735_p0095a22:明五種殊勝功德。以生三惠。後我念過去。下
T85n2735_p0095a23:重釋五中。第二福聚。初中有五。一佛念親
T85n2735_p0095a24:近。二攝取福德。三歎法修行。四天等供養。
T85n2735_p0095a25:五能滅罪障。初中復二。初所修法行。後歎
T85n2735_p0095a26:佛憶念。此初也。謂有菩薩一向專修等持作
T85n2735_p0095a27:意。不欲持經返疑持經。得何福德。本就何
T85n2735_p0095a28:業故。論依此疑起頌云。
T85n2735_p0095a29:T85n2735_p0095b02:前三句問。後一句結為答。初問故經說云當
T85n2735_p0095b03:來之世。於此經等[2]法行有十。此略舉五。一
T85n2735_p0095b04:受。二持。三讀。四誦。五為人說。謂文字中
T85n2735_p0095b05:以其總持初受後持。於義理中以其廣聞初
T85n2735_p0095b06:讀次誦。為持故受。為誦故[3]誦故讀。然讀與
T85n2735_p0095b07:誦二論開合對文背向。無著分二俱廣聞故。
T85n2735_p0095b08:天親合一。此前四法行為自淳熟故。外從他
T85n2735_p0095b09:聞便生聞惠。內持不妄得生思惠數數思惟。
T85n2735_p0095b10:乃[4]至修惠。第五法行為化眾生。論頌云。
T85n2735_p0095b11:T85n2735_p0095b12:T85n2735_p0095b13: T85n2735_p0095b14:經。則為如來至悉見是人 贊曰。此蒙佛[6]憶
T85n2735_p0095b15:念也。若能捨離樂味禪定。能於此經具修三
T85n2735_p0095b16:惠四親近行。自他利者佛知見之常親近也。
T85n2735_p0095b17:經。皆得成就[7]至無邊功德 贊曰。次攝[8]福。
T85n2735_p0095b18:於中有二。初標福德多。後校量顯勝。此初
T85n2735_p0095b19:也。以信行他持說經。福雖是有漏。聞熏習
T85n2735_p0095b20:[A26]故。而能資長。本無漏遠與佛果圓滿四智而
T85n2735_p0095b21:為疎緣。近與十地二無漏智亦為增上。亦與
T85n2735_p0095b22:十地十王果報為異熟因。能成此因。得此等
T85n2735_p0095b23:果故。言成就無邊功德。
T85n2735_p0095b24:經。須菩提至身命布施 贊曰。下校量顯於
T85n2735_p0095b25:中有二。初舉捨身多。後校聞經福。初中復
T85n2735_p0095b26:二。初施廣後時長。此初施廣。即天親論明
T85n2735_p0095b27:事大也。
T85n2735_p0095b28:經。如是無量至以身布施 贊曰。此顯時長。
T85n2735_p0095b29:即天親論顯時大也。
T85n2735_p0095c01:經。若復有人至其福勝彼 贊曰。下校量經
T85n2735_p0095c02:福。於中有二。初舉劣校量。後況復勝行。此
T85n2735_p0095c03:初也。於中法行各起四行。自作教他讚勵慶
T85n2735_p0095c04:慰。其慶慰者是隨喜。由隨喜故信心不迷。迷
T85n2735_p0095c05:者即是不隨喜義。既能隨喜故心不迷。
T85n2735_p0095c06:經。何況有人至為人解說 贊曰。此況復勝
T85n2735_p0095c07:行也。不謗少福。彼尚不如況盡受持行五法
T85n2735_p0095c08:行不可將彼事。大時大捨身功德用為校量。
T85n2735_p0095c09:即是答前得何福問。[9]論依此義而作頌云。
T85n2735_p0095c10:T85n2735_p0095c11:經。須菩提至無邊功德 贊曰。次歎法修行。
T85n2735_p0095c12:於中有二。初讚歎法勝。後歎修行人勝。初
T85n2735_p0095c13:中復二。初正讚後重成。此初也。天親自下
T85n2735_p0095c14:顯九種義答前成就何業頌云。
T85n2735_p0095c15:T85n2735_p0095c16:T85n2735_p0095c17:T85n2735_p0095c18:T85n2735_p0095c19:T85n2735_p0095c20: T85n2735_p0095c21:頌初十句顯九種義釋經文。其後二句總結
T85n2735_p0095c22:勸智。前中初句釋此經文。此勝功德。唯佛
T85n2735_p0095c23:[11]與佛乃能自覺云不可思。無可及勝。非彼聲
T85n2735_p0095c24:聞菩薩所測名不可稱。以此功德無邊際故。
T85n2735_p0095c25:是故[A27]偈言非餘者境界。
T85n2735_p0095c26:經。如來為發至上乘者說 贊曰。此重成也。
T85n2735_p0095c27:為成此前不可稱義故。說為發大乘者。說上
T85n2735_p0095c28:乘者說此二空是菩薩。體雖無別。約義下二
T85n2735_p0095c29:能淨二障故名大乘。餘乘不及復名最上希
T85n2735_p0096a01:求。此人名為發者。大心者論名大人。是前
T85n2735_p0096a02:頌唯依大人說為大人說故不可稱。
T85n2735_p0096a03:經。若有人能至思議功德 贊曰。次讚修行
T85n2735_p0096a04:人。於中有三。一歎行德。二荷正法。三簡非
T85n2735_p0096a05:相。此初也。此法行人所得功德。唯有如來
T85n2735_p0096a06:能悉知見。餘不能知。以是能成極果因故。即
T85n2735_p0096a07:前滿足無上果也。
T85n2735_p0096a08:經。如是人等至三菩提 贊曰。此荷正法也。
T85n2735_p0096a09:無上菩提不過理智。此經詮亦名菩提。今以
T85n2735_p0096a10:念惠蘊持在心。即是以肩荷擔何種菩提法
T85n2735_p0096a11:也。即前受持妙法也。
T85n2735_p0096a12:經。何以故至聽受讀誦 贊曰。此簡非相也。
T85n2735_p0096a13:先徵後釋。何以故法行可難。成大福聚為荷
T85n2735_p0096a14:菩提。答中有二。樂不法者。謂二乘人唯信
T85n2735_p0096a15:人空不信法空。有法執故。志意狹劣。不皆
T85n2735_p0096a16:聞故。著我見等。即諸外道未離我執。同謂
T85n2735_p0096a17:有智人法執縛不求二空不能受故。返顯能
T85n2735_p0096a18:受。是大乘人離土者故。能成就如前功德。即
T85n2735_p0096a19:前及希聞信法與為大乘者義相違帶故在第
T85n2735_p0096a20:二而義樂此。
T85n2735_p0096a21:經。須菩提至而散其處 贊曰。此天等供養。
T85n2735_p0096a22:以花鬘等恭敬供養。右繞禮拜故名是塔。說
T85n2735_p0096a23:經之處地當可尊。次持經人身可重生無量
T85n2735_p0096a24:殊勝福德。即前尊重身得福也。
T85n2735_p0096a25:經。復次須菩提至為人輕賤 贊曰。[A28]此顯滅
T85n2735_p0096a26:罪。於中有三。初明於賤次彰滅罪復得菩提。
T85n2735_p0096a27:此初也 輕賤有二。一謂罵辱。二謂打縛。無
T85n2735_p0096a28:著云輕賤其輕賤。
T85n2735_p0096a29:經。是人先世至則為消滅 贊曰。此彰[A29]滅罪
T85n2735_p0096b01:也。餘本此文即何以故。贊曰先世有二。一過
T85n2735_p0096b02:去生。二持經。前罪經被輕。所以即以滅罪
T85n2735_p0096b03:釋其所由。業有四。一順現受。二順生受。三
T85n2735_p0096b04:順後受。四不定受。若前先世有順後受及不
T85n2735_p0096b05:定受。若後先世惠現生後不定。四業罪業既
T85n2735_p0096b06:爾。福業亦然。除謗正法。顯善報人及登地上
T85n2735_p0096b07:諸聖菩薩。餘說一向偏善惡者。具二業者。隨
T85n2735_p0096b08:其善惡有勝劣故受罪福。報彼業盡已受彼
T85n2735_p0096b09:業果。而持經人具二業者。由福勝故得持此
T85n2735_p0096b10:經。有罪業故被人輕賤。若不持經。善業勢
T85n2735_p0096b11:盡惡業不亡。當隨惡道。由持經故。輕受毀
T85n2735_p0096b12:辱罪業消滅故說輕賤。是其善事。若唯一向
T85n2735_p0096b13:有癡業者。當隨惡道。豈合聞經。若唯一向
T85n2735_p0096b14:有福業者。受極樂果。豈被輕賤。妄興色難。
T85n2735_p0096b15:未融妙趣妨而不通。若作斯何或不遣。此中
T85n2735_p0096b16:且據中處受持令持經人遇難勿退。若心邈
T85n2735_p0096b17:到淳至持者。雖無輕賤重罪亦除。
T85n2735_p0096b18:經。當得阿耨三菩提 贊曰。此得菩提也。得
T85n2735_p0096b19:菩提者。顯乎罪滅。由前罪滅故得菩提。即前
T85n2735_p0096b20:頌云[A30]及遠離諸障。
T85n2735_p0096b21:經。須菩提至無空過者 贊曰。上明五種殊
T85n2735_p0096b22:勝功德捨靜味。次下重釋五中。第二攝福德
T85n2735_p0096b23:聚。於中唯論下三為三。初顯經滅力。次闕
T85n2735_p0096b24:福德多。後何人能說。初中復二。初舉餘福
T85n2735_p0096b25:德。後校量顯勝。此初也。我[A31]曾過去阿僧祇
T85n2735_p0096b26:者。謂成佛前。從金剛定七時滿心然燈佛後
T85n2735_p0096b27:為一僧祇。非此所論。今取已前二僧祇劫。
T85n2735_p0096b28:所修供養餘持經外有所得行。以用校量故。
T85n2735_p0096b29:言過去阿僧祇劫。然燈佛前然燈佛後。能無
T85n2735_p0096c01:相修福惠。廣大不可校量。一剎那福實勝前
T85n2735_p0096c02:故。所言八百四千等者者。此順西方倒陳其
T85n2735_p0096c03:福。順此方者即那由他億萬四千八百諸佛。
T85n2735_p0096c04:西方數法與此不同。亦餘諸經數各差異。但
T85n2735_p0096c05:可總言然燈佛前供諸佛福不如於此不所於
T85n2735_p0096c06:中強生下別二祇逢佛非佛爾故。經中隨舉
T85n2735_p0096c07:顯校量故。
T85n2735_p0096c08:經。若復有人至所不能及 贊曰。此校量顯
T85n2735_p0096c09:勝也。下位有情惡世持說勝佛二祇修因勝
T85n2735_p0096c10:福顯然。燈前雖行供養心有所得未蒙授記。
T85n2735_p0096c11:是故不如持說經福無所得因。速成佛故即
T85n2735_p0096c12:前復能速證法也。
T85n2735_p0096c13:經。須菩提至狐疑不信 贊曰。此闕福德多
T85n2735_p0096c14:也。以福廣多非情計壞。若今說者。新學菩
T85n2735_p0096c15:薩二乘凡夫。即便迷悶心發狂亂返生狐疑
T85n2735_p0096c16:而不信受故。但略說不具言耳。
T85n2735_p0096c17:經。須菩提至不可思議 贊曰。此何人能說
T85n2735_p0096c18:也。是經文字福因之能及所得果不離心言。
T85n2735_p0096c19:不可思議難可解了。雖人能但唯佛能生非
T85n2735_p0096c20:餘所測。但勸持宜希當勝果故。前論頌顯此
T85n2735_p0096c21:義云。
T85n2735_p0096c22:T85n2735_p0096c23:由是菩薩。應懃受持勿耽定味而為智障。
T85n2735_p0096c24:經。爾時須菩提至降伏其心 贊曰。次第十
T85n2735_p0096c25:五歡喜勸住處。顯第十一應非無住疑。令修真
T85n2735_p0096c26:實無住無道。謂信行地雖未證得真無住道。
T85n2735_p0096c27:而於比觀證無住道。亦得相應。數修此故。能
T85n2735_p0096c28:離二取證真見道。斷伏二障。由證以觀以證
T85n2735_p0096c29:道故。自見得勝起我而生喜躍掉動之心。當
T85n2735_p0097a01:不能處證無住道。次復得入真無住道故。自
T85n2735_p0097a02:取心深成障礙故。論頌云。
T85n2735_p0097a03:T85n2735_p0097a05:由住自取返疑無住。若說菩薩。都無所住而
T85n2735_p0097a06:生其心。若爾則應一切無住。如何前云應如
T85n2735_p0097a07:是住亦是降伏。既勸住伏非不住故。由自取
T85n2735_p0097a08:故。雖修而不契真住。由生疑故復不修無住
T85n2735_p0097a09:之道。今言顯彼疑取之心。令其微契無住之
T85n2735_p0097a10:道。是故善現再興前日日雖以重所為立別。
T85n2735_p0097a11:是故此文非二固說。無著約餘住障名離喜
T85n2735_p0097a12:勸住處。天親就顯住疑應非無住疑。文下為
T85n2735_p0097a13:二。初問後答。此初也。菩薩約前住心降伏
T85n2735_p0097a14:為道。我能自取之心為復不起我能心耶。是
T85n2735_p0097a15:故問言云何住等。
T85n2735_p0097a16:經。佛告須菩提至實滅度者 贊曰。下答上
T85n2735_p0097a17:二。初明無所住。後明無所伏。此初也。菩薩
T85n2735_p0097a18:所住為度。眾生妄心取相。謂有所度及其度
T85n2735_p0097a19:已實無眾生如界生齊覺乃無故。
T85n2735_p0097a20:經。何以故至則非菩薩 贊曰。此顯無所伏
T85n2735_p0097a21:也。先徵後釋。所住若無妄心寧有。若亦無
T85n2735_p0097a22:妄所伏亦無。既有所伏妄心明有所相。而言
T85n2735_p0097a23:無所度者。何以故耶。故即答云亦無所伏。若
T85n2735_p0097a24:諸菩薩謂有我等是所伏者則非菩薩。見有
T85n2735_p0097a25:我等則不能伏。不伏我等是凡夫故。
T85n2735_p0097a26:經。所以者何至三菩提者 贊曰。此約無能
T85n2735_p0097a27:取也。先徵意云。既有發趣菩提心人明意應
T85n2735_p0097a28:有所住所伏無所住伏之。所以者為何謂耶。
T85n2735_p0097a29:故即答云勿謂實有。能發趣者能發趣心本
T85n2735_p0097b01:無起故。依所住伏說能發趣。所取本無能取
T85n2735_p0097b02:無故。二取既無。都無所得。云何菩薩智自
T85n2735_p0097b03:取心而乃障於真無住義。然宣演中強以此
T85n2735_p0097b04:文配樂頂德深成不可頂德未離能取心故。
T85n2735_p0097b05:經。須菩提至三菩提不 贊曰。次下第十二
T85n2735_p0097b06:離無教授障。即第十六求教授住處。次第十
T85n2735_p0097b07:二菩薩修因疑。令修勝進求教授行。前雖令
T85n2735_p0097b08:離自取之障。依無二取住無住道。而諸菩薩
T85n2735_p0097b09:謂為究竟不欲離此處求勝進。豈求教授觀
T85n2735_p0097b10:上法取由自不能求教授故。返疑釋迦妄有
T85n2735_p0097b11:所行。既其實理都無所得。無發趣人亦無菩
T85n2735_p0097b12:薩。云何釋迦於然燈所布髮[1]敬花而求教授。
T85n2735_p0097b13:妄有所作何所益耶。既爾彼時應有所得。既
T85n2735_p0097b14:由疑執不求教授。由此便是無教授障。將欲
T85n2735_p0097b15:斷彼執疑之心故。舉昔於然燈佛惠求教授
T85n2735_p0097b16:行。我於彼略得住八地。至無功用能無相修
T85n2735_p0097b17:雖都無得當相。然燈以求教授進成上位。況
T85n2735_p0097b18:信八地未得真住。不求教授觀上法耶。既顯
T85n2735_p0097b19:疑執而說此文。是故兩論各明一義。無著約
T85n2735_p0097b20:除其執名離不求教授障。天親就顯疑念名
T85n2735_p0097b21:顯菩薩修因疑。文分為三問答即成此問也。
T85n2735_p0097b22:於彼佛時真實理中頗有取證佛菩薩不。
T85n2735_p0097b23:經。不也世尊至三菩提 贊曰。此答也。准問
T85n2735_p0097b24:應知。
T85n2735_p0097b25:經。佛言如是至三菩提 贊曰。下佛印成。於
T85n2735_p0097b26:中有二。初總印。後別成。此初也。
T85n2735_p0097b27:經。須菩提至釋迦牟尼 贊曰。下別成中展
T85n2735_p0097b28:[A32]轉釋疑文下有六。一無法得受記。二真如不
T85n2735_p0097b29:可說。三佛不得菩提。四遮正增減執。五真
T85n2735_p0097c01:如惠信法。六安立第一義。初中又二。初返
T85n2735_p0097c02:釋後順成。此初也。菩提若實是可得者。我
T85n2735_p0097c03:於彼時實行勝行。應於彼時便得正覺。然燈
T85n2735_p0097c04:便不與我授記。以於彼時便應得故。釋迦牟
T85n2735_p0097c05:尼此云能寧。既自能寧能寧他故。
T85n2735_p0097c06:經。以實無有至釋迦牟尼 贊曰。此所成也。
T85n2735_p0097c07:良以實無勝行可行。亦無如言菩提可證。復
T85n2735_p0097c08:於彼時心無所得行順於理。既無退轉。是故
T85n2735_p0097c09:然燈授我當記故。論頌云。
T85n2735_p0097c10:T85n2735_p0097c12:經。何以故至諸法如義 贊曰。此真如不可
T85n2735_p0097c13:說。文中徵釋。何故菩提無有實法。若無菩
T85n2735_p0097c14:提佛亦非有。言於彼時無可得者。何以故耶。
T85n2735_p0097c15:彼時所授如來記者。如來即是諸法真如。而
T85n2735_p0097c16:此真如實不可說。以離戲論煩[A33]動心故。非有
T85n2735_p0097c17:為漏實異性故。故於彼時無說無得。
T85n2735_p0097c18:經。若有人言至三菩提 贊曰。此佛不得菩
T85n2735_p0097c19:提也。文中二答舉執遮遣。若有人言然燈佛
T85n2735_p0097c20:時因行非上不得菩提。後成佛時果德殊勝。
T85n2735_p0097c21:應有實法得正覺耶。故遮正云非但彼時不
T85n2735_p0097c22:得菩提。後成佛時亦如因行實無所得故。前
T85n2735_p0097c23:頌云菩提彼行等。
T85n2735_p0097c24:經。須菩提至無實無虛 贊曰。此遮正增減
T85n2735_p0097c25:執也。恐聞因果信無所得。便謗如來都無菩
T85n2735_p0097c26:提。謂菩提者言皆虛妄為遮。此故言無實虛。
T85n2735_p0097c27:佛菩提者。即是真如。真如無有虛實。一實二
T85n2735_p0097c28:相以實無有有為五陰言說相故。故言無實
T85n2735_p0097c29:故。前頌云非實有為相不無證修世間言道
T85n2735_p0098a01:真實相故。故說無虛。故後頌云。彼即非相相
T85n2735_p0098a02:以不[A34]虛妄說。
T85n2735_p0098a03:經。是故如來至皆是佛法 贊曰。此真如遍
T85n2735_p0098a04:諸法。由前菩提是真如故。真如即尊佛自體
T85n2735_p0098a05:法亦是諸佛所證之法。真如遍為一切法性。
T85n2735_p0098a06:是法諸佛法。一切自體相。佛無所得能得是
T85n2735_p0098a07:法。菩薩亦應無得而得。
T85n2735_p0098a08:經。須菩提至是名一切法 贊曰。此安第一
T85n2735_p0098a09:義。前以真如遍諸法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恐
T85n2735_p0098a10:彼妄執能所下別色等諸法。以為佛法故。今
T85n2735_p0098a11:遣之言即非等。所言一切是佛法者。以無所
T85n2735_p0098a12:得契證真如。能見色等而不下別故。說一切
T85n2735_p0098a13:皆是佛法。即非妄起。有所得心下別一切名
T85n2735_p0098a14:為佛法。若離能所下別之心即色觀真即真
T85n2735_p0098a15:觀色故。一切法是名佛法。我於彼時蒙佛教
T85n2735_p0098a16:授。知一切法皆佛法故。故授我記當得作佛。
T85n2735_p0098a17:故諸菩薩亦求教授悟諸佛法速成佛果。釋
T85n2735_p0098a18:迦過去亦逢諸佛而縛三文舉然燈者。此經
T85n2735_p0098a19:正以無相為宗。然燈佛時萬方契證功德八
T85n2735_p0098a20:劫行入三祇。是故此中句偏舉也。
T85n2735_p0098a21:經。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贊曰。已顯地前
T85n2735_p0098a22:信解八地。次下第二明淨心地。即第十七證
T85n2735_p0098a23:道住處。天親論釋喻說顯疑。同入真見。前
T85n2735_p0098a24:為信行三災菩薩則說地前四種妙行。無生
T85n2735_p0098a25:而不遍度。無行而不遍。修無果而不遍相無
T85n2735_p0098a26:障而不遍。顯四弘所行已備。於前二真見道
T85n2735_p0098a27:將開。於後今為闕說故。此文生則為闕說法
T85n2735_p0098a28:身理智。令此菩薩顯下別障發無漏心。親證
T85n2735_p0098a29:體會。而諸菩薩不離所得下別心故。雖聞前
T85n2735_p0098b01:說。以無所得證真法身。仍未顯疑。恐謂法
T85n2735_p0098b02:身亦有所得。遂以喻顯。而顯所疑故。說譬
T85n2735_p0098b03:如身長大等。無著約所喻之理智故。說淨心
T85n2735_p0098b04:證道。天親就舉喻而顯前疑故名喻說顯疑。
T85n2735_p0098b05:文下為二。初得智令顯。後離慢令證。前中
T85n2735_p0098b06:又二。初如來喻教後善現答成。此初也。真
T85n2735_p0098b07:如理智唯內證真非其言相可稱彼體。然諸
T85n2735_p0098b08:智者因喻得明故。次大身以通玄旨。譬如人
T85n2735_p0098b09:身讚滿端緯攝彼德貌。總名大身。所成理智
T85n2735_p0098b10:名之為法。攝領成就故謂之身。而此法身名
T85n2735_p0098b11:長大者。謂入證道所顯法身。以得二智而顯
T85n2735_p0098b12:證故。所言證得二種智者。一攝種姓智。始
T85n2735_p0098b13:從初地得此智。已生如來家。定殖佛種。先
T85n2735_p0098b14:於此家長夜所生。既得生已畢竟縛依便能
T85n2735_p0098b15:得彼至得成就。三功德相妙身相故名為長
T85n2735_p0098b16:身。三功德者即報應化三妙果也。二樂直有
T85n2735_p0098b17:始從初地能證五種平等理故。成平等智。五
T85n2735_p0098b18:平等者。一斷惡平等證智不見苦樂異故。二
T85n2735_p0098b19:無我業等證智不見有我異故。三顯相應平
T85n2735_p0098b20:等證智不見自他異故。四無希望心相應平
T85n2735_p0098b21:等證智利他無求報故。五一切菩薩證道平
T85n2735_p0098b22:等證此能發同體智故。得此智已普攝眾生。
T85n2735_p0098b23:是攝身故名為大身。既從證道得此智故。下
T85n2735_p0098b24:顯法身當名長大。況至果德所顯法身離一
T85n2735_p0098b25:切境。遍一切境大功德體最名長大。故論約
T85n2735_p0098b26:果法身頌云。
T85n2735_p0098b27:T85n2735_p0098b28:T85n2735_p0098b29:T85n2735_p0098c01: T85n2735_p0098c02:上之二句說喻之意。下之二句釋次經文。中
T85n2735_p0098c03:間四句正明此義。
T85n2735_p0098c04:經。須菩提言至是名大身 贊曰。此蘊現答
T85n2735_p0098c05:成也。如來說身為長大者。安立非自非他相
T85n2735_p0098c06:故。若有自他異身相者。即為非大身。若離
T85n2735_p0098c07:異相有彼真如同體相者。是名大身。故前頌
T85n2735_p0098c08:云非身即是身。故即說非身。於彼身中安立
T85n2735_p0098c09:非自非他相故。
T85n2735_p0098c10:經。須菩提菩薩至不名菩薩 贊曰。次下離
T85n2735_p0098c11:慢令證顯第十三疑。由從初地離我得慢得
T85n2735_p0098c12:二智故。乃至成佛能顯清淨妙大法身。欲令
T85n2735_p0098c13:信行終滿菩薩速入證道而證會故說長大
T85n2735_p0098c14:身。令離自他我慢相心而為體證。而諸菩薩
T85n2735_p0098c15:不能離慢而證道故。返疑無我。則無菩薩。若
T85n2735_p0098c16:無菩薩則亦無佛。雖度眾生嚴淨國土。若如
T85n2735_p0098c17:是者。何要發心修行行法而求法身。由慢故
T85n2735_p0098c18:無智而不證道。由疑故有慢而不契真。今欲
T85n2735_p0098c19:顯彼疑慢之心故。說應如淨心菩薩離煩倒
T85n2735_p0098c20:慢成妙大身。無著約障慢執名離慢令證。天
T85n2735_p0098c21:親約遣疑情名顯行佛不成疑。文下為四。告
T85n2735_p0098c22:徵釋結。此初也。由必不遍真如法界妄懷慢
T85n2735_p0098c23:故。謂度生等聞說實無有菩薩故。返疑行耶。
T85n2735_p0098c24:都無所成。疑慢若生豈成行耶。如諸佛等得
T85n2735_p0098c25:智離慢無我能等成長大身。嚴土度生自然
T85n2735_p0098c26:成就故。則菩薩亦如佛等離慢證真成身長
T85n2735_p0098c27:大故。言菩薩亦如是。若欲我當度眾生者。由
T85n2735_p0098c28:[A35]知我故。是自慢倒如何能得攝種姓智。見眾
T85n2735_p0098c29:生故。於他妄倒如何能得平等姓智。既由慢
T85n2735_p0099a01:等不得智故。無妙大身。何名菩薩。故論頌
T85n2735_p0099a02:云。
T85n2735_p0099a03:T85n2735_p0099a05:經。何以故 贊曰。此徵非所以也。
T85n2735_p0099a06:經。須菩提至名為菩薩 贊曰。此釋義所由
T85n2735_p0099a07:也。以於俗諦攬五蘊成。若於真諦都無名相。
T85n2735_p0099a08:若俗若真。何有一法名菩薩者。恃何起慢言
T85n2735_p0099a09:我度耶。
T85n2735_p0099a10:經。是故佛說至無壽者 贊曰。此結會諸法
T85n2735_p0099a11:非但菩薩無差實法。我明一切諸法亦然。人
T85n2735_p0099a12:法二乘二俱無故。人法既空不應生會。若不
T85n2735_p0099a13:盡此起眾生會。則不得成妙身大身。是故不
T85n2735_p0099a14:得名菩薩也。即由初地入見道時。離上別慢
T85n2735_p0099a15:名為淨心。心淨得智名為證道。而經廣明信
T85n2735_p0099a16:行佛地。略說初地見道淨心不明十地證淨
T85n2735_p0099a17:心者。經宗為明佛種不顯佛果菩提。是其所
T85n2735_p0099a18:紹發心。已知是能紹繼舉果令求廣明佛地。
T85n2735_p0099a19:地前雖修廣身令學。若入見道十地自成剋
T85n2735_p0099a20:紹佛果成種不顯故。略十地而不廣明。由此
T85n2735_p0099a21:名為金剛般若。以初後中闊狹異故。
T85n2735_p0099a22:經。須菩提至不名菩薩 贊曰。上明第二淨
T85n2735_p0099a23:心地竟。次下第三顯如來地。即十八中上求
T85n2735_p0099a24:佛地八中第六究竟住處。前明地前及後心
T85n2735_p0099a25:地。今辨果德令欣求趣。即舉佛身六種具足。
T85n2735_p0099a26:令十地位菩薩。上求據能求人名為上求佛
T85n2735_p0099a27:地住處。約所求果名為究竟。及如來地六具
T85n2735_p0099a28:足名如前配列。總顯佛果依正二執。佛果必
T85n2735_p0099a29:有依正報故。初一依報。後五正報。為成依
T85n2735_p0099b01:報先明淨土。正報之中三業必以知為導故。
T85n2735_p0099b02:先明知見。三業之中身為所依故。先明其相
T85n2735_p0099b03:好。二具相為表德令人敬德而會佛好為嚴
T85n2735_p0099b04:身令人愛慕。而親近利他中勝。先明好身相
T85n2735_p0099b05:為好依故。後顯相語利他勝故。先明之心為
T85n2735_p0099b06:益本故。為後辨且初第一國土淨具足。即在
T85n2735_p0099b07:顯前行何不成疑中令修佛果圓滿土行。文
T85n2735_p0099b08:中分四。一舉執顯非。二徵非所以。三正顯
T85n2735_p0099b09:嚴土。四結真菩薩。此初也。菩薩若求佛果
T85n2735_p0099b10:依報應正修行無相定慧。除彼二執而作真
T85n2735_p0099b11:嚴。若言我當是人我執莊嚴佛土是法我執。
T85n2735_p0099b12:二執既起不證於真。即非心淨。何能嚴土。言
T85n2735_p0099b13:我嚴者非菩薩也。故前頌云。及淨佛國土生
T85n2735_p0099b14:心即是倒。
T85n2735_p0099b15:經。何以故 贊曰。此徵非所以也。
T85n2735_p0099b16:經。莊嚴佛土至是名莊嚴 贊曰。此正顯嚴
T85n2735_p0099b17:土也。此中若欲真嚴土者。即非有相能所莊
T85n2735_p0099b18:嚴。若離能所無相嚴者。是名莊嚴。是真嚴
T85n2735_p0099b19:故。便能具足四身淨土。是故此文名土具足。
T85n2735_p0099b20:前餘地前小念修道。今令地十等以具足故
T85n2735_p0099b21:文似重。與前別也。
T85n2735_p0099b22:經。若菩薩通達至真是菩薩 贊曰。此結真
T85n2735_p0099b23:菩薩。不言我能是達生空無所嚴相。是達法
T85n2735_p0099b24:空如來說為是真菩薩故。論頌云。
T85n2735_p0099b25:T85n2735_p0099b27:真菩薩者能知自身及眾生身。皆無有我非
T85n2735_p0099b28:聖菩薩。當以自智信無我法。次及聖位以有
T85n2735_p0099b29:聖知不通達耶。即顯有執不達二空非真菩
T85n2735_p0099c01:薩。
T85n2735_p0099c02:經。須菩提至有肉眼不 贊曰。次下第二無
T85n2735_p0099c03:上見智淨具足。顯第十四佛無能見令稱實
T85n2735_p0099c04:求具足知見。前令求佛依報淨土。土體通情
T85n2735_p0099c05:與非情。即是菩薩所用所化七珍為實。是所
T85n2735_p0099c06:受用。其中眾生是所化利。若無知見[A36]誰受化
T85n2735_p0099c07:耶。是故云由見淨五修智淨六通及所依福。
T85n2735_p0099c08:方能了達色非色等而為受用。亦知眾生心
T85n2735_p0099c09:行差別而為濟利。亦能無盡令他愛樂常寧
T85n2735_p0099c10:化導。而諸菩薩志樂求佛無上見智。聞前所
T85n2735_p0099c11:說不見諸法名為諸佛。遂疑如來恐無見智。
T85n2735_p0099c12:今說佛有見智具足下彼疑心今欣求趣。無
T85n2735_p0099c13:著約有所求之果若見智得具足。天親約顯
T85n2735_p0099c14:疑今求名說佛無能見疑。文下為三。初明見
T85n2735_p0099c15:淨具足。次明智淨具足。後顯福德具足。鑒照
T85n2735_p0099c16:名見。既顯名智。可愛名福。離障圓明名淨具
T85n2735_p0099c17:足。見淨五眼即下為五。一一又二。初問後
T85n2735_p0099c18:答。此初也。問肉眼破膚四塵名之為肉清淨
T85n2735_p0099c19:五報依照名眼。若諸願共未得通者。除轉輪
T85n2735_p0099c20:王。唯見近處欲相無明障內之色離業報障
T85n2735_p0099c21:方能成就。若諸菩薩自為導此身心故。見眾
T85n2735_p0099c22:生者。生怜愍故。初修成之。然隨大小見百
T85n2735_p0099c23:由旬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由有障故不見他
T85n2735_p0099c24:方。若在佛身色即是智理即是事。一即一切。
T85n2735_p0099c25:見因法界無障礙故。以是清淨無漏色報利
T85n2735_p0099c26:他善報之所見障肉邊亦名肉眼。今欲顯佛
T85n2735_p0099c27:具此見淨故。問善現如來有不。
T85n2735_p0099c28:經。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贊曰。此答也。佛
T85n2735_p0099c29:離諸障能益自他平同凡夫亦五義。五所生
T85n2735_p0100a01:淨色無漏肉眼。若無此者非具足故。
T85n2735_p0100a02:經。須菩提至有天眼不 贊曰。此問天眼也。
T85n2735_p0100a03:先舉淨慮名之為天。因天而照故名天眼。然
T85n2735_p0100a04:此天眼有報修得。若順靜慮引色界中所盡
T85n2735_p0100a05:淨色名為修得。若生天中業因所生法淨色
T85n2735_p0100a06:報名為報得。此二天眼聞能徵見欲約外色
T85n2735_p0100a07:而其塵近。即有差別。若願所得見四天下羅
T85n2735_p0100a08:漢辟支。小大漸次見小中大三千界色。菩薩
T85n2735_p0100a09:為離前肉眼過欲惠知彼六趣。諸本論修天
T85n2735_p0100a10:眼。其最小者見百由旬。乃至最大見十方界。
T85n2735_p0100a11:諸天二乘所不見色。及見三世染淨因果。若
T85n2735_p0100a12:在佛身。是真天眼以無二相見一切故。今欲
T85n2735_p0100a13:顯佛具此見淨故。問善[A37]現如來有不。
T85n2735_p0100a14:經。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贊曰。此答也。以
T85n2735_p0100a15:佛過去具足離修。於現果德常在三昧。能利
T85n2735_p0100a16:自他觀無盡境。有報修得真天眼也。
T85n2735_p0100a17:須菩提至有惠眼不 贊曰。此問惠眼也。簡
T85n2735_p0100a18:釋染淨名之為惠。能照真理即名為眼。三乘
T85n2735_p0100a19:聖者隨證二空解真之智以為惠眼。前之天
T85n2735_p0100a20:眼未離虛妄。菩薩欲知諸法實性成就真故
T85n2735_p0100a21:出生死道。及欲今生離虛妄者為救濟故。次
T85n2735_p0100a22:修惠眼。若至佛身一即一切障以一智見通
T85n2735_p0100a23:理事。約照理邊亦名惠眼。今將顯今此故問
T85n2735_p0100a24:有不。
T85n2735_p0100a25:經。如是世尊如來有惠眼 贊曰。此答也。由
T85n2735_p0100a26:佛離相即色觀雲遍證諸法真如理性故。佛
T85n2735_p0100a27:世尊有惠眼也。
T85n2735_p0100a28:經。須菩提至有法眼不 贊曰。此問法眼也。
T85n2735_p0100a29:眾生報性名等稱法。後智照達名之為眼。大
T85n2735_p0100b01:乘因果照二空。如由此復能發俗。後智能知
T85n2735_p0100b02:眾生報性差別。及能照解名句等法。逆所觀
T85n2735_p0100b03:法名為法眼。若唯惠眼於法無知。便同二乘
T85n2735_p0100b04:不能普利菩薩。為知眾生報。欲及度生法故
T85n2735_p0100b05:修法眼。若至佛身雖即照理。約達俗邊亦得
T85n2735_p0100b06:名有。將顯今此故為問起。
T85n2735_p0100b07:經。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贊曰。此答也。佛
T85n2735_p0100b08:既體真通達諸法。何報欲而不了。何名句而
T85n2735_p0100b09:不知。利他之最是法眼也。
T85n2735_p0100b10:經。須菩提至有佛眼不。贊曰。此問佛眼也。
T85n2735_p0100b11:覺道圓滿故稱為佛。普觀理事故名為眼。佛
T85n2735_p0100b12:眼有二。一總二別。總謂攬前四眼。所成如
T85n2735_p0100b13:四河流。總聚名海。別謂佛身。以一切種無
T85n2735_p0100b14:功用智而為體性。前之四眼名別。因位未通
T85n2735_p0100b15:離障見境未周自利利他。尚猶賤劣等令圓
T85n2735_p0100b16:勝故修佛眼。今將顯佛令此見淨故。先問起
T85n2735_p0100b17:如來有不。
T85n2735_p0100b18:經。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贊曰。此答也。超
T85n2735_p0100b19:前因位通顯無知理事雙融故有佛眼。前諸
T85n2735_p0100b20:住文不立勝義。此皆言有不言非者。此與智
T85n2735_p0100b21:淨既同住處以後彰前亦同解也。
T85n2735_p0100b22:經。須菩提至說是沙 贊曰。下明智淨。前
T85n2735_p0100b23:之見淨能照惠體。此之智淨能照智用體用
T85n2735_p0100b24:別故。無著下二用不離體。天親合一即由見
T85n2735_p0100b25:淨能發淨智。既釋眾生心行差別。令彼之心
T85n2735_p0100b26:離諸散亂。證真境故名智淨住。文下為三。初
T85n2735_p0100b27:舉智所能。次明佛能知。後徵釋所以。初中
T85n2735_p0100b28:復四。一因河辨沙。二因沙數界。三因果說
T85n2735_p0100b29:生。四因生說心。此初也。如來依俗欲顯數多
T85n2735_p0100c01:事理智心故。說如是此如起信空無邊報。
T85n2735_p0100c02:經。須菩提至寧為多不 贊曰。此因沙數界
T85n2735_p0100c03:也。如起信論空無邊故界無邊也。
T85n2735_p0100c04:經。佛告須菩提至所有眾生 贊曰。此因果
T85n2735_p0100c05:說生也。亦如起信。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也。
T85n2735_p0100c06:經。若干種心 贊曰。此因生說心。亦如起
T85n2735_p0100c07:信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若干
T85n2735_p0100c08:種者重知二種。一者染心。即是凡夫共欲之
T85n2735_p0100c09:心。不能修初四念處故。於常樂我淨體上而
T85n2735_p0100c10:妄執為常樂我常而生愛護。二者淨心。即二
T85n2735_p0100c11:我者離欲之心。不能修真四念處故。於自佛
T85n2735_p0100c12:性常樂我淨真實體上而倒執為非常樂等。
T85n2735_p0100c13:以求出離故。天親論法真念處更名常住不
T85n2735_p0100c14:動根本名異義。皆法真說故四念處有其二
T85n2735_p0100c15:種。
T85n2735_p0100c16:經。如來悉知 贊曰。上明所境。此顯能知。
T85n2735_p0100c17:[A38]知有二。一於染淨而悉知之。二於染淨
T85n2735_p0100c18:悉知是倒。故論頌云。
T85n2735_p0100c19:T85n2735_p0100c20:T85n2735_p0100c21:T85n2735_p0100c22: T85n2735_p0100c23:經。何以故 贊曰。下釋所以。於中有四。問
T85n2735_p0100c24:答徵釋。此初也。非但境多而心難見。能悉
T85n2735_p0100c25:知者何以故也。
T85n2735_p0100c26:經。如來說諸心至是名為心 贊曰。此答也。
T85n2735_p0100c27:如來說此染淨諸心。於俗諦門少為非住四念
T85n2735_p0100c28:處心。於真諦門住非住心不可得故。但是俗
T85n2735_p0100c29:諦假名染淨。顛倒之心若取心相獨□生礙。
T85n2735_p0101a01:於一心念尚不能知。由見諸心不為非心。得
T85n2735_p0101a02:真理故能通知也。此同起信應引說之。
T85n2735_p0101a03:經。所以者何 贊曰。此徵也。既說為心復說
T85n2735_p0101a04:非心。何所以者。
T85n2735_p0101a05:經。過去心至不可得 贊曰。此釋也。然心能
T85n2735_p0101a06:變境。境復生心。心境相因而成緣相。若緣
T85n2735_p0101a07:過境名過去心。若慮來境名未來心。若取現
T85n2735_p0101a08:境名現在心。三世之境既離心無已滅未生
T85n2735_p0101a09:妄無住故。故三世心已滅未生亦妄無住。皆
T85n2735_p0101a10:不可得故。說諸心為非心□。
T85n2735_p0101a11:經。須菩提至得福多不 贊曰。智見淨中福
T85n2735_p0101a12:德具足。顯第十五福德非善疑。令修佛身具
T85n2735_p0101a13:足福德智。為能導引生福故。福為所依能資
T85n2735_p0101a14:智故。若無福者知見何依既不能居。前之淨
T85n2735_p0101a15:土亦不能感。後相兩身為成。前後假真福而
T85n2735_p0101a16:諸菩薩不能了心。皆為非心離顛倒故。返疑
T85n2735_p0101a17:福德亦是離倒。作是疑云。若說染淨心皆倒
T85n2735_p0101a18:者。依心修福亦是離倒。既非善何要修行。由
T85n2735_p0101a19:執故不離顛倒之因。由疑故不修離倒之福。
T85n2735_p0101a20:今欲顯彼疑執之心。令其修行離倒之福故。
T85n2735_p0101a21:顯離相福德甚多。無著約離執而修福名福
T85n2735_p0101a22:德具足。天親遣疑而知善名顯福德非善疑。
T85n2735_p0101a23:文下為三問答於成。此初也。以離顛倒無住
T85n2735_p0101a24:之心。而以七寶奉施如來。當得佛身福德自
T85n2735_p0101a25:在。以是因緣福寧多不。
T85n2735_p0101a26:經。如是世尊至得福[A39]甚多 贊曰。此答。以如
T85n2735_p0101a27:是等無住施緣。當感佛身其福甚多。
T85n2735_p0101a28:經。須菩提至得福德多 贊曰。此釋成也。若
T85n2735_p0101a29:住三輪執實有福心。既顛倒福有限量。不說
T85n2735_p0101b01:福多。以無相心所修福德。能與佛智而為根
T85n2735_p0101b02:本。非是有住顛倒福故。我如來福德多故。論
T85n2735_p0101b03:頌云。
T85n2735_p0101b04:T85n2735_p0101b06:經。須菩提至具足色身 贊曰。次下第三隨
T85n2735_p0101b07:形好身具足。顯第十六相好順佛疑。令修佛
T85n2735_p0101b08:身圓滿。身業前既學佛嚴淨佛土修勝智見
T85n2735_p0101b09:鑒照理事。次便嚴佛所有相好。然佛相好從
T85n2735_p0101b10:法身起。真德無限相好無邊。皆如真體周遍
T85n2735_p0101b11:法界。由此名為相好具足。故說身有無量色
T85n2735_p0101b12:等不成就者。應觀法身。法體若成相好亦就。
T85n2735_p0101b13:然諸菩薩於出觀時有執心故。隨其行位所
T85n2735_p0101b14:見相好執為定實。既示體真返生疑念。既說
T85n2735_p0101b15:佛以無為得名。云何諸佛成就相好。既成相
T85n2735_p0101b16:好應非無為。佛若無為相好非佛。寧求相好
T85n2735_p0101b17:觀法身耶。不觀真故。雖修而不具足。由懷疑
T85n2735_p0101b18:故。後不修相好。今欲顯彼疑執之心。令觀
T85n2735_p0101b19:法身。成相好體得真體。已相好自故。顯不
T85n2735_p0101b20:以相好見佛。無著約體真而修學名相好具
T85n2735_p0101b21:足。天親就遣疑而上求名顯相好非佛。天親
T85n2735_p0101b22:以同是身業故。合說顯疑。無著以相好有殊。
T85n2735_p0101b23:乃開二具足。此隨好中文分為四。問答徵釋。
T85n2735_p0101b24:初問意者。欲具隨好應觀法身。法身心隨從
T85n2735_p0101b25:應化具足。隨好色身見不。答徵可見。不煩
T85n2735_p0101b26:再舉。釋之意云。如來所說應化隨好以為具
T85n2735_p0101b27:足。佛道身者。但隨彼位散心所見即非法身。
T85n2735_p0101b28:恒沙性德所起隨好具足色身。若能離相觀
T85n2735_p0101b29:佛法身。所成圓滿真隨好者。是則名為具足
T85n2735_p0101c01:色身。雖相及好皆是色身。而以隨好配色身
T85n2735_p0101c02:者。別德總名猶如色處。以非秉著但名為色。
T85n2735_p0101c03:如彼四蘊非表示故。但總稱名此亦應爾。
T85n2735_p0101c04:經。須菩提至諸相具足 贊曰。次顯第四相
T85n2735_p0101c05:身具足。故非秉著。但名色身相既秉著故。別
T85n2735_p0101c06:標舉生起義意。顯彼疑情問答徵釋。一准隨
T85n2735_p0101c07:好但相好殊而文別耳。此相及好既依真起。
T85n2735_p0101c08:雖不離真非即真體性相別觀不可為無。即
T85n2735_p0101c09:性而觀不可為有。以離法身既無相好。故此
T85n2735_p0101c10:相好非不是佛。既對法身非無非有。是故不
T85n2735_p0101c11:應定執求也。論依此義而說頌云。
T85n2735_p0101c12:T85n2735_p0101c13:T85n2735_p0101c14:T85n2735_p0101c15: T85n2735_p0101c16:經。須菩提至莫作是念 贊曰。次下第五明
T85n2735_p0101c17:語具足。顯第十八佛有所說疑。令修佛身圓
T85n2735_p0101c18:滿語業。前明相好求佛身業。身不徒然。為
T85n2735_p0101c19:生說法。既離執以求身之方具足。亦已詮而
T85n2735_p0101c20:學說說法方圓。若執有說而求具足有所說
T85n2735_p0101c21:故有所不說。何能圓滿佛之語業。由佛無說
T85n2735_p0101c22:無所不說故說。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
T85n2735_p0101c23:海一切眾生語言法。一言演說盡無餘。眾生
T85n2735_p0101c24:所有諸言音莫非如來說。輪攝能如是者。名
T85n2735_p0101c25:語具足。皆由了說而無說故。而諸菩薩。於
T85n2735_p0101c26:散位中不能契真無說而說。返疑如來有實
T85n2735_p0101c27:說法。不契真故。雖學而不具足。由有疑故。
T85n2735_p0101c28:不觀無說之理。今欲顯彼疑執之心。令知無
T85n2735_p0101c29:說而求具足故。言說法者。無法可說等。無
T85n2735_p0102a01:著約令順無說而上求人語具足。天親就顯
T85n2735_p0102a02:義而契理名顯佛有所說疑。中下五句遮徵
T85n2735_p0102a03:釋成。此初二也。如頗謂佛若真若俗。即如
T85n2735_p0102a04:離如有所說解。便遮止云莫作如來五所說
T85n2735_p0102a05:念。
T85n2735_p0102a06:經。何以故 贊曰。此徵也。
T85n2735_p0102a07:經。若人言至我所說故 贊曰。此釋也。若言
T85n2735_p0102a08:如來於真於俗。即如離如而有所說。即言離
T85n2735_p0102a09:言能詮所詮實體法者。有所說故有所不說。
T85n2735_p0102a10:是即如來語不具足不解義故。豈非謗佛。
T85n2735_p0102a11:經。須菩提至是名說法 贊曰。此成也以所
T85n2735_p0102a12:說法不過文義。離法界外即無自求。如前求
T85n2735_p0102a13:佛。即相無相說法亦能說而無說。無所說故
T85n2735_p0102a14:無不說。能以一言盡說諸法。離所說外更無
T85n2735_p0102a15:可說。語具足故。是名說法故。論頌云。
T85n2735_p0102a16:T85n2735_p0102a18:次下第六明心具足。於中准論有六種心。一
T85n2735_p0102a19:念處。二正覺心。三施設大利法。四攝取法
T85n2735_p0102a20:身。五不住生死大心。六行住淨心。於中第
T85n2735_p0102a21:一念處心。經顯第十八。何人能信疑。而斯
T85n2735_p0102a22:經亦闕此經文。餘本即有故論列之如魏本
T85n2735_p0102a23:云。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
T85n2735_p0102a24: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
T85n2735_p0102a25: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眾生者如來說非
T85n2735_p0102a26:眾生。是名眾生。此中意者。菩薩如佛常念
T85n2735_p0102a27:眾生。若善不善若信不信。常應利益。而不
T85n2735_p0102a28:捨離。而諸菩薩不能如佛起樂等念。恐諸眾
T85n2735_p0102a29:生有惡不信難可悲念。便生疑云。既此前言
T85n2735_p0102b01:能說所說。皆是其無有何等人信是深法。於
T85n2735_p0102b02:無信者。如何悲念不已相而興悲。由疑故不
T85n2735_p0102b03:以法。而後欲顯彼疑執之心。令起無解大悲
T85n2735_p0102b04:念處故。說眾生若真若俗非有非無。若信不
T85n2735_p0102b05:信非凡非聖。於中不可定執是非。但樂等念
T85n2735_p0102b06:如三念。更不捨眾生。無著約等念而令悲名
T85n2735_p0102b07:念處心。天親約有信而令名顯何人能信疑。
T85n2735_p0102b08:故論頌云。
T85n2735_p0102b09:T85n2735_p0102b11:經。[A40]須菩提至為無所得耶 贊曰。次下第二明
T85n2735_p0102b12:正覺心。顯第十九有得證果疑。修菩提勝因
T85n2735_p0102b13:果行前明念處大悲為首。大悲之智必由果
T85n2735_p0102b14:圓果滿滿來順成正覺。欲成正覺即令修行
T85n2735_p0102b15:有為無為無上妙行。而諸菩薩不離我法。不
T85n2735_p0102b16:能如佛具此二行。返疑佛行非無上行。作是
T85n2735_p0102b17:疑云。何故如來離無所得及無所行。此上上
T85n2735_p0102b18:證依展轉行有得行□證菩提。而今令我行
T85n2735_p0102b19:二行耶。由執故雖行而乖正覺。由疑故復不
T85n2735_p0102b20:欲修行。今欲顯彼疑執之心故說真理。雖無
T85n2735_p0102b21:一法可修。若離俗諦修行方便無由彼證。無
T85n2735_p0102b22:著約除執而令學名正覺心。天親就顯疑而
T85n2735_p0102b23:令修名顯有得證果疑。文下為二。初善現發
T85n2735_p0102b24:問。後如來即答。此初也。三僧祇劫二諦雙修。
T85n2735_p0102b25:所成正覺若因若果。豈非為彼無所得耶。
T85n2735_p0102b26:經。如是如是須菩提 贊曰。下答有二。初
T85n2735_p0102b27:明菩提果無所得。後明覺道因無所得。初中
T85n2735_p0102b28:復二。初法身果。後報身果。初中復三。初即
T85n2735_p0102b29:次釋後結。此初也。承前問辭。若因若果無
T85n2735_p0102c01:所得耶。故今即言如是如是所菩提也。
T85n2735_p0102c02:經。我於阿耨至少法可得 贊曰。此釋也。我
T85n2735_p0102c03:觀菩提。若因若果無微塵許所取法體。無少
T85n2735_p0102c04:法故心無可得。
T85n2735_p0102c05:經。是名阿耨至三菩提 贊曰。此結也。由證
T85n2735_p0102c06:真如無所得理無有少法。是可得故。障盡理
T85n2735_p0102c07:圓而成法身。是名阿耨無上菩提。是故論言
T85n2735_p0102c08:阿耨多羅語故復說頌云。
T85n2735_p0102c09:T85n2735_p0102c10:T85n2735_p0102c11:T85n2735_p0102c12: T85n2735_p0102c13:前之二句釋此三文。彼法身處無少可得。故
T85n2735_p0102c14:知即是菩提無上。
T85n2735_p0102c15:經。復次須菩提至三菩提 贊曰。下報身果。
T85n2735_p0102c16:於中有二。初明菩提平等。後釋平等所由。此
T85n2735_p0102c17:初也。若凡若聖無我真如平等之理。雖皆
T85n2735_p0102c18:齊有由佛能證此平等理。得成報身名正等
T85n2735_p0102c19:覺。故論說為三藐三佛陀語故。顯身菩提者。
T85n2735_p0102c20:人平等相相謂假者即報佛也。以法界中功
T85n2735_p0102c21:德起而非增煩惱滅而非減。由非增減即名
T85n2735_p0102c22:平等。由佛同證此平等理故。得壽命功德身
T85n2735_p0102c23:相。悉皆齊等名無齊下。由證平等成無齊下。
T85n2735_p0102c24:是故說為人平等相。即是前頌法界不增減
T85n2735_p0102c25:也。
T85n2735_p0102c26:經。以無我無人至無壽者 贊曰。此釋平等
T85n2735_p0102c27:所由也。餘本及論。此下皆有得者等阿耨多
T85n2735_p0102c28:羅三藐三菩提。此文闕者譯者慢耳。所證真
T85n2735_p0102c29:如具恒沙德。在經名如來藏。出經名法身位。
T85n2735_p0103a01:別名殊體無差別。我人眾生是生死法無彼
T85n2735_p0103a02:我等。是名法身。故論說為於生死法中平等
T85n2735_p0103a03:相也。即是前顯淨平等自相。由法無我清淨
T85n2735_p0103a04:平等自體相故。顯其報身平等相也。
T85n2735_p0103a05:經。修一切善至三菩提 贊曰。下顯菩提道。
T85n2735_p0103a06:因無所得。於中有二。初旨明後料簡。此初
T85n2735_p0103a07:也。一切善法六度萬行。若望法身能為了因。
T85n2735_p0103a08:若望報身即為生因。故論說為菩提道也。即
T85n2735_p0103a09:明令修一切善法。方得菩提。非如二乘少修
T85n2735_p0103a10:善法。即是前頌有無上方便。餘菩提者善法
T85n2735_p0103a11:不滿足。更有上方便故。
T85n2735_p0103a12:經。須菩提至是名善法 贊曰。此料簡也。所
T85n2735_p0103a13:言善法者。即彼無漏福德智惠理事等行。即
T85n2735_p0103a14:非善法者。非是有漏世諦善法。是名善法者。
T85n2735_p0103a15:即是隨順第一義諦無漏善法故。前頌云及
T85n2735_p0103a16:離於漏法。是故非淨法。即是清淨法。如顯
T85n2735_p0103a17:釋經彼非結也。雖法報身互通□義。皆名無
T85n2735_p0103a18:上正等菩提。性相別觀隨義增勝法身菩提。
T85n2735_p0103a19:得名無上報身菩提名正等覺。攝相歸性總
T85n2735_p0103a20:名法身。皆名無上不增減等。是釋法身無上
T85n2735_p0103a21:所以。由斯兩論各依一釋。
T85n2735_p0103a22:經。須菩提至持用布施 贊曰。次下第三施
T85n2735_p0103a23:設大利法心。顯第二十無記非因疑。及二十
T85n2735_p0103a24:二佛能度生疑。令眼如佛大法利行前已學
T85n2735_p0103a25:佛證得正覺。次當學佛法施群生。以所得法
T85n2735_p0103a26:施大福利。施福利時不應見有我。謂能說彼
T85n2735_p0103a27:謂能受以法及人皆非有故。而諸菩薩不能
T85n2735_p0103a28:學佛無所得心。施法利故。返疑所施文字教
T85n2735_p0103a29:法。是無記故非菩提因。何要施設。由執故雖
T85n2735_p0103b01:施而不廣大。由疑故復不欲信施。令欲顯彼
T85n2735_p0103b02:疑執之心。令其學佛設大法利故。說受持得
T85n2735_p0103b03:無量福。實無眾生如來度等。無著約除執而
T85n2735_p0103b04:廣利生名施設大利法。天親就顯義而行廣
T85n2735_p0103b05:利名顯二種疑。文分為二。初施設法利。即
T85n2735_p0103b06:顯無記非因疑。後安立第一義教授。即顯佛
T85n2735_p0103b07:能度生疑。顯初疑故。論頌云。
T85n2735_p0103b08:T85n2735_p0103b10:上之二句假設問答。雖是無記。且為佛因。以
T85n2735_p0103b11:離所說不成佛故。下之二句據實理答。言無
T85n2735_p0103b12:記者是小乘義。豈大乘者執無記耶。以所說
T85n2735_p0103b13:法。從前流故。眾生但聞成出世故。故一法
T85n2735_p0103b14:寶勝無量寶。令知教善為菩提因。顯彼疑心
T85n2735_p0103b15:行法利故。故以財施而為較量。此文後三。初
T85n2735_p0103b16:舉劣。次明勝。後校量。此初也。地前持說功
T85n2735_p0103b17:德應少所舉較量財命極多。地上持說功德
T85n2735_p0103b18:應廣所校財施都少者。何以施多少皆劣持
T85n2735_p0103b19:經。地前難化多以勤勉。地上易知少之自達。
T85n2735_p0103b20:隨舉並得據理皆齊。地上縱多無所喻故。
T85n2735_p0103b21:經。若人以此至為他人說 贊曰。此明勝也。
T85n2735_p0103b22:文准前釋。
T85n2735_p0103b23:經。於前福德至所不能及 贊曰。此正校量
T85n2735_p0103b24:也。下持經福以為多。下全舉施福不及其一
T85n2735_p0103b25:千萬億。下亦復如是。算數譬喻所不及。此
T85n2735_p0103b26:中准論有四勝故。所不能及一者數勝。即是
T85n2735_p0103b27:此中算數不及。經福雖少性無限故。數亦無
T85n2735_p0103b28:限。非彼施福有限數法所能及故。二者力勝。
T85n2735_p0103b29:即餘本言歌羅分也。如折一毛百分之心。一
T85n2735_p0103c01:名為歌羅。義釋為力。以無漏福少分力勢非
T85n2735_p0103c02:即漏善力所及故。三無似勝。即餘本言數不
T85n2735_p0103c03:能及。以持經福全不比數施福類故。如貴賤
T85n2735_p0103c04:人不相以數。四者因勝。即餘本言鄔波尼殺
T85n2735_p0103c05:曇。此譯為因。舉因攝果。施福招苦因果俱
T85n2735_p0103c06:劣。經因雖少福成佛果因果勝故。由四勝故
T85n2735_p0103c07:譬喻不及。故論頌云。
T85n2735_p0103c08:T85n2735_p0103c10:經。須菩提至我當度眾生 贊曰。此下安立
T85n2735_p0103c11:第一義教授。顯第三十一佛能度生疑。令其
T85n2735_p0103c12:行真利樂行。謂設法利度眾生時。而起生凡。
T85n2735_p0103c13:依第一義教授。地上諸菩薩類。應如如來度
T85n2735_p0103c14:諸眾生。無實生相。而諸菩薩不能學佛。依
T85n2735_p0103c15:第一義而度生故。返疑如來有實度生。非是
T85n2735_p0103c16:依於第一義諦。若說真如是法平等諸何更
T85n2735_p0103c17:有度眾生。既有度生明非平等。由迷故雖度
T85n2735_p0103c18:而不成真利。由疑故總不欲度生。今欲顯彼
T85n2735_p0103c19:疑執之心。令其依真而度生故。故說無實眾
T85n2735_p0103c20:生可度。無著約遣迷而真度名第一義教授。
T85n2735_p0103c21:天親就顯疑而體真名顯佛能度生疑。文下
T85n2735_p0103c22:有四。問遮徵釋。此初也。作念於真理有度
T85n2735_p0103c23:生耶。
T85n2735_p0103c24:經。須菩提莫作是念 贊曰。此遮止也。
T85n2735_p0103c25:經。何以故 贊曰。此徵也。
T85n2735_p0103c26:經。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贊曰。下釋有三。
T85n2735_p0103c27:初順成。次返顯。後簡異。此初也。真法界中一
T85n2735_p0103c28:相不存。若依俗諦但有五蘊。即於蘊體假名
T85n2735_p0103c29:眾生名及五蘊不離法界故。法界中無生別
T85n2735_p0104a01:度故。論頌云。
T85n2735_p0104a02:T85n2735_p0104a04:經。若有眾生至眾生壽者 贊曰。此返顯也。
T85n2735_p0104a05:佛一切智稱理而知無中。謂有即為妄執。既
T85n2735_p0104a06:無妄執。是故不見有少眾生如來度者故。無
T85n2735_p0104a07:著云。如來如爾而不知故。天親頌云。
T85n2735_p0104a08:T85n2735_p0104a10:於中三句釋此經文。初五陰中有生度者。是
T85n2735_p0104a11:取相過。次顯以取五陰之法是眾生故。後令
T85n2735_p0104a12:眾生而得解脫有度生相。即初句標下二句
T85n2735_p0104a13:釋。
T85n2735_p0104a14:經。須菩提至即非有我 贊曰。下簡異中復
T85n2735_p0104a15:有三。初佛知無。次凡疑有。後破凡愚。此初
T85n2735_p0104a16:也。言有我者。是有我執。非有我者。是無我
T85n2735_p0104a17:執。有所執我可有我執。所我既無何有所執。
T85n2735_p0104a18:即本無我而妄生執名為我執。既無我執佛
T85n2735_p0104a19:何故說。
T85n2735_p0104a20:經。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贊曰。此凡執有
T85n2735_p0104a21:也。佛知我無都無我執。而諸凡愚起心別見
T85n2735_p0104a22:妄說為有橫生實執。如來欲顯無所取我但
T85n2735_p0104a23:妄執故說為我執。於無所取而妄執故。故前
T85n2735_p0104a24:頌云不取取應知。
T85n2735_p0104a25:經。凡夫者至即非凡夫 贊曰。此破凡愚也。
T85n2735_p0104a26:豈唯無彼所起之我。勿謂實有能起執人真
T85n2735_p0104a27:諦無生。何凡之有俗諦。約化亦非是真故。凡
T85n2735_p0104a28:夫者即非凡夫。餘本有言愚夫異生。即稟異
T85n2735_p0104a29:見而更生故。
T85n2735_p0104b01:經。須菩提至觀如來不 贊曰。次下第四攝
T85n2735_p0104b02:取法身心。顯第二十三比知法體疑。及二十
T85n2735_p0104b03:四相福成因疑。令離相修攝法身行。前來諸
T85n2735_p0104b04:文雖明法身未顯攝取故與前別。而諸菩薩
T85n2735_p0104b05:法執未亡。不能離相攝法身故。返於法身而
T85n2735_p0104b06:生疑念。法身雖非相成就見。應以見相而得
T85n2735_p0104b07:比知。既爾法身應以所修相好福因而能證
T85n2735_p0104b08:得。由執故雖修而不能攝取。由疑故不修能
T85n2735_p0104b09:攝之因。今欲顯彼疑執之心。令離執相而觀
T85n2735_p0104b10:法體。修離相行攝取法身故。說不以相觀佛
T85n2735_p0104b11:等。無著約離執而自契證名攝取法身。天親
T85n2735_p0104b12:就顯疑而修正因名顯比知相因疑。文分為
T85n2735_p0104b13:二。初明觀相不可識真即顯比知法體疑。後
T85n2735_p0104b14:明相因非得真體即顯相福成因疑。初中後
T85n2735_p0104b15:二長行頌故。長行文四問答覓領此初也。可
T85n2735_p0104b16:以觀見三十二相比知如來法性身不。
T85n2735_p0104b17:經。須菩提言至觀如來 贊曰。此答也。須菩
T85n2735_p0104b18:提將導佛覓故。以菩薩執疑之心答言如是。
T85n2735_p0104b19:以觀諸相以知如來真法身也。
T85n2735_p0104b20:經。佛言須菩提至即是如來 贊曰。此覓也。
T85n2735_p0104b21:由轉輪王亦今相故。故論頌云。
T85n2735_p0104b22:T85n2735_p0104b24:經。須菩提白佛至觀如來 贊曰。此領也。如
T85n2735_p0104b25:我先來解佛所說。應不可以觀見諸相。比知
T85n2735_p0104b26:如來覓真法身也。
T85n2735_p0104b27:經。爾時世尊至不能見如來 贊曰。此顯成
T85n2735_p0104b28:也。餘本此後更一頌云。
T85n2735_p0104b29:T85n2735_p0104c02:廣而頌顯示如來所不應見。謂若求見真佛
T85n2735_p0104c03:法身。而尋色聲行耶。定故但見世諦。非契於
T85n2735_p0104c04:理則不能見如來法身。如此法身所不應見
T85n2735_p0104c05:故。色聲心不可見也。既爾法身如何可見。故
T85n2735_p0104c06:次半頌答此義云。應觀佛體真如法性。性即
T85n2735_p0104c07:是導師法身報化德法名曰導師。導引凡聖。
T85n2735_p0104c08:於真理故導師應以法性為德。是彼色聲心
T85n2735_p0104c09:所不應見也。何故色聲心而不能見色聲。是
T85n2735_p0104c10:者分別識。以此法性唯內證知。非是心別識
T85n2735_p0104c11:所識故。彼色聲心不能見也。故論頌云。
T85n2735_p0104c12:T85n2735_p0104c14:經。須菩提至莫作是念 贊曰。下明相因非
T85n2735_p0104c15:得真體。次第二十三相福成因疑。文中有三。
T85n2735_p0104c16:問遮身正。此初二也。恐諸菩薩復作是執。若
T85n2735_p0104c17:不以相以見如來。寧以相因得法身果。說相
T85n2735_p0104c18:兩因得作佛故。為離此著故復答言也。更作
T85n2735_p0104c19:念如來。豈不以相具足為因證得。便遮止云
T85n2735_p0104c20:莫作是念。若以相因得菩提者。轉輪聖王亦
T85n2735_p0104c21:應證得。此中亦應作是例難。以前影後經不
T85n2735_p0104c22:重言。
T85n2735_p0104c23:經。如來至三菩提 贊曰。此經示正義也。謂
T85n2735_p0104c24:佛身者理智為體。但由發起真無相智觀證
T85n2735_p0104c25:法性名得菩提。不以具足福相為因。而能證
T85n2735_p0104c26:得無上正覺方便因相各差別故。論依此義
T85n2735_p0104c27:而說頌云。
T85n2735_p0104c28:T85n2735_p0105a01:經。須菩提至莫作是念 贊曰。次下第五不
T85n2735_p0105a02:住生死涅槃心。斷第二十五失福及果疑。令
T85n2735_p0105a03:其學佛無住妙行故。令學佛以無相智正觀
T85n2735_p0105a04:正證攝取法身。非得法身便永寂滅。次令學
T85n2735_p0105a05:佛起報化身。不顯福業不住涅槃。不著物福
T85n2735_p0105a06:業不住生死。而諸菩薩不能學佛行無住道
T85n2735_p0105a07:契大涅槃。返疑福業有捨有取。作是疑云。既
T85n2735_p0105a08:說如來唯智如來非福因。得則應證得法身之
T85n2735_p0105a09:時所修相好福德應失福德。失故無所感果。
T85n2735_p0105a10:豈非證寂為斷滅。般若非斷滅。不住涅槃。則
T85n2735_p0105a11:取福德應住生死。若證寂滅便同二乘住生
T85n2735_p0105a12:死故。則同凡數。如何能得無住涅槃。由執故
T85n2735_p0105a13:不契無住之理。由疑故不修無住之因。今欲
T85n2735_p0105a14:斷彼疑執之心。令成無住大涅槃果故。說發
T85n2735_p0105a15:心不說斷滅。所作福德不應貪著。無著約除
T85n2735_p0105a16:執而成無住名不住生死涅槃心。天親就遣
T85n2735_p0105a17:疑而修行因名斷失福及果疑。文分為二。初
T85n2735_p0105a18:不住涅槃。後不住流轉。初文後四問遮徵釋。
T85n2735_p0105a19:此初二也。發趣大乘初心菩薩。尚不欲住寂
T85n2735_p0105a20:滅涅槃。況我如來得無住道。故令菩薩知佛
T85n2735_p0105a21:果德而以行求速成大果。然諸菩薩意行虛
T85n2735_p0105a22:空法界等盡我行方盡故不可說。同於二乘
T85n2735_p0105a23:捨大悲心而求斷滅。便遮止云莫作是念。
T85n2735_p0105a24:經。何以故 贊曰。此徵也。
T85n2735_p0105a25:經。發阿耨至斷滅相 贊曰。此釋也。發菩提
T85n2735_p0105a26:者能住真如。真如在纏不為苦逼。雖處涅槃
T85n2735_p0105a27:不同惑斷故。發心者得勝忍智。如所住法。
T85n2735_p0105a28:而能通達不厭生死。不欣涅槃說。初發心多
T85n2735_p0105a29:劫生死廣行妙行。若至佛果示現生死以利
T85n2735_p0105b01:群生。利眾生時必憑勝福。福於佛果雖非親
T85n2735_p0105b02:因。於能證智而有助力故。得法身不失福業。
T85n2735_p0105b03:由是亦說斷滅相狀。論假此義而作頌云。
T85n2735_p0105b04:T85n2735_p0105b06:經。須菩提至七寶布施 贊曰。下明不住流
T85n2735_p0105b07:轉。文分為二。初明有福非苦所惱。後明受
T85n2735_p0105b08:報而不住著。初中復二。初舉劣後顯勝。此初
T85n2735_p0105b09:也。恐諸菩薩生如是心。若不住涅槃應生死
T85n2735_p0105b10:苦逼。為離執著疑惑之心。說有福德而無苦
T85n2735_p0105b11:惱故。舉凡人施寶福因感得輪王釋梵等報。
T85n2735_p0105b12:尚非圓勝尚無苦逼。況佛菩薩勝福德耶。如
T85n2735_p0105b13:經說云。轉輪聖王以少福故當得無病等。
T85n2735_p0105b14:經。若復有人至所得功德 贊曰。此顯勝也。
T85n2735_p0105b15:如前凡人施寶功德。雖在生死當非苦逼。況
T85n2735_p0105b16:若復有佛殊勝人知一切法無彼二[A42]我得成三
T85n2735_p0105b17:忍。於有為法而得自在。非業煩惱力所生起。
T85n2735_p0105b18:所有福德勝過於前。而更有苦所逼惱耶。二
T85n2735_p0105b19:無我者。一人無我二法無我。言三忍者。由
T85n2735_p0105b20:知二種無我理故。能於三性。如次起於苦性
T85n2735_p0105b21:無生忍。自然無生忍。惑苦無生忍。
T85n2735_p0105b22:經。須菩提[A43]以諸至不受福德故 贊曰。下明
T85n2735_p0105b23:受報而不住著。於中有三。初標次問後釋。此
T85n2735_p0105b24:初也。即是釋前福勝所由。由知無我得成於
T85n2735_p0105b25:忍。於所作福而不受故。
T85n2735_p0105b26:經。須菩提白佛至不受福德 贊曰。此中問
T85n2735_p0105b27:也。以前佛說求福資糧。次前復云福勝。於
T85n2735_p0105b28:前即是菩薩應受福德。云何復云不受福德。
T85n2735_p0105b29:經。須菩提菩薩至不受福德 贊曰。此為釋
T85n2735_p0105c01:也。受有二種。一者無貪領受。二者貪著取
T85n2735_p0105c02:受。若是無貪無漏福德。即應領受不住涅槃。
T85n2735_p0105c03:若是貪著有漏福德。則應不受不住生死故
T85n2735_p0105c04:令領受故。說菩薩求福資糧福勝於前。今說
T85n2735_p0105c05:所作不應貪著故。說菩薩不受福德。非是總
T85n2735_p0105c06:令棄捨於福故。論頌云。
T85n2735_p0105c07:T85n2735_p0105c09:經。須菩提至我所說義 贊曰。次下第六行
T85n2735_p0105c10:住淨心。為化眾生集行住神通方便說法流
T85n2735_p0105c11:轉所作殊勝有為之事。此勝惠行名之為行
T85n2735_p0105c12:安處。如是名之為住。而無諸染故復名淨。前
T85n2735_p0105c13:雖總明無住寂用。而未別明方便作用。今為
T85n2735_p0105c14:明之有下文起。於中有三。一威儀行住淨。二
T85n2735_p0105c15:破名色身自在行住淨。三不染行住淨。緣隨
T85n2735_p0105c16:感應似有來者。觀語不執成大神通。於說法
T85n2735_p0105c17:等而無染著。今具足說令其上求所學之求
T85n2735_p0105c18:如是次第。初威儀行住淨。即次第二十六化
T85n2735_p0105c19:無受用疑。令修佛果淨。以諸威儀行。菩薩
T85n2735_p0105c20:上求佛地。所有事業化眾生等未亡執故。乃
T85n2735_p0105c21:謂如來實有知來而生習學。由不語□□迷
T85n2735_p0105c22:真故。返疑法身有知來相。作是疑云。既如
T85n2735_p0105c23:前說是福德無報無有漏報。云何得於十方
T85n2735_p0105c24:世界出沒往來現身說法。令生覩見而受用
T85n2735_p0105c25:耶。有往來故即是漏果。又如何得無苦惱耶。
T85n2735_p0105c26:由執故雖求而不成就。由疑故不修成就因。
T85n2735_p0105c27:今欲斷彼疑執之心。令其欣樂勝感應用故。
T85n2735_p0105c28:說實無來[A44]去之相。無著約除執而上求名威
T85n2735_p0105c29:儀行住淨。天親就斷疑而識化名斷化無受
T85n2735_p0106a01:用疑。文下有三。初牒執顯非。次徵非所。次
T85n2735_p0106a02:後釋義所由。此初也。先修後非。此中應有
T85n2735_p0106a03:四種威儀言來知即謂行也。餘本有住此中
T85n2735_p0106a04:略無此四威儀。但隨感應不化所作意任運
T85n2735_p0106a05:而成。若化若真皆無來[A45]去。若言實有四威儀
T85n2735_p0106a06:者。當知是人不解我意故。論此義而說頌
T85n2735_p0106a07:云。
T85n2735_p0106a08:T85n2735_p0106a10:經。何以故 贊曰。此徵非所以也。
T85n2735_p0106a11:經。如來者至故名如來 贊曰。此釋義所由
T85n2735_p0106a12:也。謂智如如義如如智。真如來者湛然常住。
T85n2735_p0106a13:其應化身與真法界非一非異。若隨感應非
T85n2735_p0106a14:一門說雖似去來攝相福性非異門說則無來
T85n2735_p0106a15:去。況是如來大悲願力。但法心現。是淨威
T85n2735_p0106a16:儀豈得說有去來之相。故應契理稱實而求
T85n2735_p0106a17:故。論頌云。
T85n2735_p0106a18:T85n2735_p0106a20:經。須菩提至寧為多不 贊曰。次下第二破
T85n2735_p0106a21:名色身自在行住淨。斷第二十七真化一異
T85n2735_p0106a22:疑。前明依真隨感而應。離往來相而現威儀。
T85n2735_p0106a23:而未廣顯神通化用。巧便自在。諸勝惠行若
T85n2735_p0106a24:無此者。亦不能起諸淨威儀。而諸菩薩未離
T85n2735_p0106a25:執心。不能學佛起發惠行。返疑化身所有神
T85n2735_p0106a26:通。與真法界為一為異。若是異者。真既無
T85n2735_p0106a27:動。離真起惠。即應是妄。如外諸惠不應發
T85n2735_p0106a28:起。若是一者。此即真如。不應離真別有動
T85n2735_p0106a29:用。如何令我強發起耶。由執故雖修而不能
T85n2735_p0106b01:發起。由疑故不修發起之因。今欲斷彼疑執
T85n2735_p0106b02:之心。令其依真發無相惠故。說世界作微塵
T85n2735_p0106b03:喻。舉界與塵非一異義顯化與真亦非一異。
T85n2735_p0106b04:無著約除執而能起名破名色身自在行住
T85n2735_p0106b05:淨。天親就斷疑而修一因名斷真化一異疑。
T85n2735_p0106b06:文分為六。一無所見方便。二如所不分別。三
T85n2735_p0106b07:所心不分別。四於何法不分別。五何方便不
T85n2735_p0106b08:分別。六云何不分別。初中二。初如來以微
T85n2735_p0106b09:塵喻告令拆觀蘊相。後善現以世界喻顯令
T85n2735_p0106b10:知蘊相是空。初中又六。一問二答三徵四釋
T85n2735_p0106b11:五難六通。此初也。然世界言通喻二義。一
T85n2735_p0106b12:喻真如總體法身。二喻所執諸蘊總相。其微
T85n2735_p0106b13:塵眾亦喻二義。一喻所起無數化身。二喻分
T85n2735_p0106b14:拆蘊和合相。由執蘊相不分拆故。不能契真
T85n2735_p0106b15:而起於化因。以世界喻其蘊相。令其觀破碎
T85n2735_p0106b16:如塵眾。法執煩惱皆斷盡故。便能證真。依
T85n2735_p0106b17:真起化。真之與化非一非異。如碎世界而起
T85n2735_p0106b18:多塵。總界與塵非一非異。顯斯二義故。問
T85n2735_p0106b19:善現三千世界破為微塵。其微塵眾寧為多
T85n2735_p0106b20:不。論云。
T85n2735_p0106b21:T85n2735_p0106b23:經。甚多世尊 贊曰。此答也。既有多塵。何
T85n2735_p0106b24:有實界甚多寧有實身觀外了。內無身相故
T85n2735_p0106b25:執惑都盡。證真法身。即依真身而能起化。化
T85n2735_p0106b26:別真相。真化非一。化不離真。真化非異。如
T85n2735_p0106b27:外境塵非一。無別體故非異。顯斯喻義故言
T85n2735_p0106b28:甚多。故論頌云。
T85n2735_p0106b29:T85n2735_p0106c02:非聚集者。顯所集塵體各別故。言故集者顯
T85n2735_p0106c03:多別塵集成總界。總別既異是非一。喻聚集
T85n2735_p0106c04:處者。顯微聚處。即是總界。言非彼者。非離
T85n2735_p0106c05:總界而有界塵。總別無差是非異喻。
T85n2735_p0106c06:經。何以故 贊曰。此徵也。[A46]徵若實有便執
T85n2735_p0106c07:求塵。若無實不應言多。言甚多者何以故耶。
T85n2735_p0106c08:經。若是微塵至是微塵眾 贊曰。此釋也。明
T85n2735_p0106c09:佛說塵非謂實有。若是實者。佛雖不說世情
T85n2735_p0106c10:自知。佛何論說。
T85n2735_p0106c11:經。所以者何 贊曰。此難也。塵若無實佛
T85n2735_p0106c12:何故說。說之所以者為何謂耶。
T85n2735_p0106c13:經。佛說微塵至名微塵眾 贊曰。此通也。佛
T85n2735_p0106c14:說微塵以喻拆身相。不見色心和合相故。能
T85n2735_p0106c15:離惑執。依真起化。如界起塵非一非異。顯
T85n2735_p0106c16:如是義。假說微塵。即非實有。內外塵眾但
T85n2735_p0106c17:是假報。下拆遮蘊色心心所假名微塵。以喻
T85n2735_p0106c18:化身。依真而起非一異義。而乃說是微塵眾
T85n2735_p0106c19:耳。
T85n2735_p0106c20:經。世尊如來至是名世界 贊曰。此下善現
T85n2735_p0106c21:以世界喻顯令知總蘊是空。於中分三。初標
T85n2735_p0106c22:舉次徵起後解釋。此初也。如來所說三千界
T85n2735_p0106c23:者。總聚世界。積微所成。喻彼內身眾生世
T85n2735_p0106c24:界。總攬五蘊多分所成。即非世界者。以彼
T85n2735_p0106c25:所成無實體故。內亦無自體。是名世界者。但
T85n2735_p0106c26:假名世界。假名故由以外界喻觀內身無實
T85n2735_p0106c27:相故能離執惑。又如外界攬眾微成無有體
T85n2735_p0106c28:相。但能起彼微塵眾故名世界。所顯法身攬
T85n2735_p0106c29:萬德成無有諸相。以能起名化身耳。
T85n2735_p0107a01:經。何以故 贊曰。此徵起也。外界內身及與
T85n2735_p0107a02:法身皆無相者何以故耶。
T85n2735_p0107a03:經。若世界至則是一合相 贊曰。下釋所由
T85n2735_p0107a04:也。於中有二。初正破後顯空。此初也。若說
T85n2735_p0107a05:外界內身實者是一合相。相者執也。謂執內
T85n2735_p0107a06:外都無體相。假聚集物為一。轉合既有執心。
T85n2735_p0107a07:便生煩惱。如何能顯無相法身。
T85n2735_p0107a08:經。如來說一合至名一合相 贊曰。下顯空
T85n2735_p0107a09:中。文復分二。初善現□。後如來成。此初也。
T85n2735_p0107a10:如來常說外界內身一合相者。其體都空。以
T85n2735_p0107a11:於勝義情有理無。而真諦中情亦非有。但順
T85n2735_p0107a12:彼情名一合耳。
T85n2735_p0107a13:經。佛言須菩提至是不可說 贊曰。下佛重
T85n2735_p0107a14:成。於中又二。初體實無後妄執有。此初也。
T85n2735_p0107a15:謂佛了知外界內身無實自體。是可說者。
T85n2735_p0107a16:經。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贊曰。此妄執有
T85n2735_p0107a17:也。凡夫不了體空無故。但隨音聲妄生法執。
T85n2735_p0107a18:法執起故我執亦生。增貪愛等諸煩惱也。故
T85n2735_p0107a19:論頌云。
T85n2735_p0107a20:T85n2735_p0107a21:經。須菩提至所說義不 贊曰。下明如所不
T85n2735_p0107a22:分別即無能見。前破我法所緣之境。今破能
T85n2735_p0107a23:緣我法見心。見心乃是所起分別。今翻令作
T85n2735_p0107a24:無分別心故。言如所不分別也。文中分四。問
T85n2735_p0107a25:答徵釋。此初也。佛說我見有其二空。一為
T85n2735_p0107a26:安置人無我理。謂顯無有所執我相。但有虛
T85n2735_p0107a27:妄我見心故。二為安置法無我理。謂我見體
T85n2735_p0107a28:亦非實法所見。既無能見無故。如是觀察實
T85n2735_p0107a29:無二見。能取心者。即是相應三摩鉢底之方
T85n2735_p0107b01:便也。非謂知無所取我法為能見心為入方
T85n2735_p0107b02:便故。論頌云。
T85n2735_p0107b03:T85n2735_p0107b04:佛欲破彼有我見疑故。問善現有人為佛說
T85n2735_p0107b05:實我見永我空不。
T85n2735_p0107b06:經。世尊至所說義 贊曰。此答也。為破二
T85n2735_p0107b07:執假說我見。非謂實有。此我見體。若言佛說
T85n2735_p0107b08:實我見者。則是彼人不解佛空。
T85n2735_p0107b09:經。何以故 贊曰。此徵也。既無實見佛何故
T85n2735_p0107b10:說。說我見者何以故耶。
T85n2735_p0107b11:經。世尊至壽者見 贊曰。此釋也。文中有
T85n2735_p0107b12:三。謂牒非結。世尊說有我見等者。為欲除
T85n2735_p0107b13:彼我法執障。令息虛妄而假說也。即非實有。
T85n2735_p0107b14:此我見等以無所我豈有能見。無始熏習妄
T85n2735_p0107b15:分別起。於真理中本無見故是名細障。令見
T85n2735_p0107b16:真如二無我理。得遠離故。而假說為我見等
T85n2735_p0107b17:也。論明此義而說頌云。
T85n2735_p0107b18:T85n2735_p0107b20:經。發阿耨至菩提者 贊曰。此顯何人不分
T85n2735_p0107b21:別也。此所簡者。凡夫外道及二乘者有學無
T85n2735_p0107b22:學。隨應二見但是實有未能悟入二空之理。
T85n2735_p0107b23:唯菩薩者有勝智能欲趣菩提。斷二障故。是
T85n2735_p0107b24:可名為不分別者。
T85n2735_p0107b25:經。於一切法 贊曰。此明於何法不分別。二
T85n2735_p0107b26:乘之人不求遍者。非於一切而不分別。菩薩
T85n2735_p0107b27:異彼。於一切法觀無我法而不分別。
T85n2735_p0107b28:經。應如是至信解 贊曰。此顯何方便不分
T85n2735_p0107b29:別。即何定智必以此緣無分別故。然此方便
T85n2735_p0107c01:總別有三。若依止寂諸境義邊名奢摩他。是
T85n2735_p0107c02:為止品。若依鑒照諸境義邊名毘鉢舍那。是
T85n2735_p0107c03:為觀品。若此二品齊均之位名三摩提。是為
T85n2735_p0107c04:等持。體雖無別而義有異。依止生智即是根
T85n2735_p0107c05:本第一義智。名之為知。依觀生智。即是後
T85n2735_p0107c06:得世俗智故。名之為見。若依等持所生之智
T85n2735_p0107c07:融照真俗。名為信解。由此知見信解三種總
T85n2735_p0107c08:別寂照。無分別智能離我法分別之心。即無
T85n2735_p0107c09:分別之方便也。論彰此義而作頌云。
T85n2735_p0107c10:T85n2735_p0107c11:經。不生法相 贊曰。此顯云何不分別即何
T85n2735_p0107c12:行相。於中有二。初標後釋。此初也。法即
T85n2735_p0107c13:是境。相即是心。依真定智離能所相。即無
T85n2735_p0107c14:分別之行相也。
T85n2735_p0107c15:經。須菩提至是名法相 贊曰。此釋也。有牒
T85n2735_p0107c16:非結。言法相者。但是虛妄。能取所取分別
T85n2735_p0107c17:之心。即非有此虛妄法相。如彼見我即不
T85n2735_p0107c18:見故。但欲破彼虛妄分別。假說妄情名法相
T85n2735_p0107c19:耳。
T85n2735_p0107c20:經。須菩提至布施 贊曰。次三明不染行住
T85n2735_p0107c21:淨。於中復二。初說法不染。後流轉不染。初
T85n2735_p0107c22:說法不染。即斷第二十八化說無福疑。令學
T85n2735_p0107c23:清淨說法之行。前令觀察五蘊體空。發起神
T85n2735_p0107c24:通利濟群品。若不說法利濟不成。必欲利生
T85n2735_p0107c25:應無染說。謂於文義無取著染亦於說時無
T85n2735_p0107c26:名利染。菩薩不能學無染說。返疑佛化所說
T85n2735_p0107c27:之法。非真說故無所利益。若謂去來說法等
T85n2735_p0107c28:事。皆是化現非真法身。既非真實。何能益
T85n2735_p0107c29:物。人知化說不生信心。設我持說豈成我益。
T85n2735_p0108a01:由染故雖說而不成勝利。由疑故不佛說而
T85n2735_p0108a02:被生。今欲斷彼疑執之心。顯雖化說亦是真
T85n2735_p0108a03:說。能為眾生廣大利益。謂佛法者自真而流
T85n2735_p0108a04:能成眾生出世之種。不信聞者尚為佛因。若
T85n2735_p0108a05:信者聞寧非大益。況無染說與佛齊功。但當
T85n2735_p0108a06:精勤勿疑真化。顯斯妙趣啟發其心故。重舉
T85n2735_p0108a07:施校量經論。無著約持說而離著名說法染。
T85n2735_p0108a08:天親就斷疑而勸持名斷化說無福。文分為
T85n2735_p0108a09:二。初校量顯勝。後正明不染。前文復二。初
T85n2735_p0108a10:舉財福後正校量。此初也。將顯持說經福廣
T85n2735_p0108a11:多。是故先舉多財施也。
T85n2735_p0108a12:經。若有至福勝彼 贊曰。此正校量也。以得
T85n2735_p0108a13:二智及正三昧能遠離障而起化身。化身所
T85n2735_p0108a14:說即是真說故。所說法功德無邊。能令聞者
T85n2735_p0108a15:獲大勝福。論明此義而說頌云。
T85n2735_p0108a16:T85n2735_p0108a17:經。云何為人演說 贊曰。正明不染。於中
T85n2735_p0108a18:有二。初問起後釋顯。此初也。既是化佛所
T85n2735_p0108a19:說之法非真實故。無人信敬。云何演說而成
T85n2735_p0108a20:勝益。既令說法應取文義。不取文義說法不
T85n2735_p0108a21:成。云何為人不染說法。
T85n2735_p0108a22:經。不取於相[A47]如如不動 贊曰。此釋也。化身
T85n2735_p0108a23:所說不說於相如所證如無動念故。既不取
T85n2735_p0108a24:相不言是化但依正證正念而說則所說法而
T85n2735_p0108a25:名為正故。能普遍利眾生。汝諸菩薩。亦應
T85n2735_p0108a26:如是不取佛身。化非化相。不取於法。說非
T85n2735_p0108a27:說相。不取聽者。信非信相。但如所證無動
T85n2735_p0108a28:真如其心湛然無所動念。取相動心即是染
T85n2735_p0108a29:故。論明此義而說頌云。
T85n2735_p0108b01:T85n2735_p0108b03:經。何以故至如是觀 贊曰。次下顯其流轉
T85n2735_p0108b04:不染。斷第二十九佛入涅槃疑。令修流轉不
T85n2735_p0108b05:染之行。前令學佛無染說法。次令學佛常在
T85n2735_p0108b06:世間示現流轉世法不染。而諸菩薩未盡執
T85n2735_p0108b07:心執實有為生厭離故。便欣寂滅不樂世間。
T85n2735_p0108b08:不能如佛處世說法。由此返疑佛入涅槃。作
T85n2735_p0108b09:是疑云。若說諸佛常在世間說法利者。云何
T85n2735_p0108b10:說言佛入涅槃。若常處世應流轉故。由執故
T85n2735_p0108b11:雖處世而染著。由疑故復不樂處世。今欲斷
T85n2735_p0108b12:彼疑之心。令常處世而不染著說觀有為如
T85n2735_p0108b13:星[A48]幻等。無著約除疑而不著名流轉不染。天
T85n2735_p0108b14:親就遣疑而住世名斷入涅槃疑。文中徵釋。
T85n2735_p0108b15:徵之意者。若說諸佛常在世間說法利者。何
T85n2735_p0108b16:所以故云般涅槃。若般涅槃則不處世而言。
T85n2735_p0108b17:諸佛常住涅槃。復常處世何以故耶。以彼疑
T85n2735_p0108b18:執而作此徵故。以斯偈遣彼疑執。佛涅槃者
T85n2735_p0108b19:非同二乘。以非即有為非離有為故。非有為
T85n2735_p0108b20:故不住世間。非離有為故不住寂滅。始可名
T85n2735_p0108b21:為佛涅槃真何故能爾耶。得無住道故。如何
T85n2735_p0108b22:能得無住道耶。以了有為如幻等故。佛說由
T85n2735_p0108b23:此得無住道。雖處流轉而能不染故。諸菩薩
T85n2735_p0108b24:應於有為如星翳等。如是觀察。論明此義故
T85n2735_p0108b25:說頌云。
T85n2735_p0108b26:T85n2735_p0108b28:言有為者。謂餘起法由帶四相之所表示。顯
T85n2735_p0108b29:是遷流造作法故。然有總別開合之相。總合
T85n2735_p0108c01:相者或總為三。謂初三喻顯自性相。即見相
T85n2735_p0108c02:識有為自一切有為不離此故。其次三喻顯
T85n2735_p0108c03:受用相。即器身受能所用器為所受身受。是
T85n2735_p0108c04:能必以此三成受用故。其後三喻顯三世相。
T85n2735_p0108c05:即過現未三世之事。必以此三來世法故。或
T85n2735_p0108c06:總為四。一自性相。即前初三義如前釋。二
T85n2735_p0108c07:著所住味相。即前所受器世界相。於中境界
T85n2735_p0108c08:是所住味顛倒境故。三隨順過去相。謂前能
T85n2735_p0108c09:用身受二法身。是無常過去隨逐受為苦過。
T85n2735_p0108c10:所隨順故。前同受用故合為一。今能所別故
T85n2735_p0108c11:開為二。四隨順離相。謂前三世由觀三世遷
T85n2735_p0108c12:流不定成出離故。論依前義而說頌云。
T85n2735_p0108c13:T85n2735_p0108c15:言別釋相者。別以九喻喻九有為。一觀相如
T85n2735_p0108c16:星。星在夜有晝日則無相分亦爾。無明夜有
T85n2735_p0108c17:智日無故。二觀見如翳。翳於淨空妄見毛等
T85n2735_p0108c18:二見亦爾。妄於真理見我法故。三觀識如燈。
T85n2735_p0108c19:燈以油注潤而得住報識亦爾。由業所引愛
T85n2735_p0108c20:潤住故。四觀器如幻。幻以倒見妄生味著器
T85n2735_p0108c21:境亦爾。無實體妄著用故。五觀身如露。露少
T85n2735_p0108c22:時住不得久停身亦如是。無常過去常隨逐
T85n2735_p0108c23:故。六親受如泡。泡起滅是不安隱受亦如是。
T85n2735_p0108c24:隨順三苦故。七觀過去如夢。夢唯是念都無
T85n2735_p0108c25:實體過境亦爾。唯是心念無實體故。八觀現
T85n2735_p0108c26:在如電。電忽有無非久時住現法亦爾。適生
T85n2735_p0108c27:即滅不暫停故。九觀未來如雲。於淨空無而
T85n2735_p0108c28:忽有。未法於種本無相狀忽生起故。功德施
T85n2735_p0108c29:論觀察九為九種體相如星翳等。與此異同
T85n2735_p0109a01:而義無越彼論。所喻觀察頌云。
T85n2735_p0109a02:T85n2735_p0109a04:彼論長行廣釋頌意。恐繁不敘。樂者述之謂
T85n2735_p0109a05:以妙智觀諸有為如星等故。於有為法得無
T85n2735_p0109a06:垢深自在而住故。前半頌顯此義。云於有為
T85n2735_p0109a07:法中得無垢自在。然經偈中有其三節。即初
T85n2735_p0109a08:一句舉所喻法。其次二句舉能喻相。其後一
T85n2735_p0109a09:句總結勸觀。餘本論皆有九喻。此本唯六。
T85n2735_p0109a10:仍加影喻。次第又前後者。不知什別有何意
T85n2735_p0109a11:而譯此文。深成可怪加減佛言極過失耳。
T85n2735_p0109a12:經。佛說至信受奉行 贊曰。上來已釋正宗
T85n2735_p0109a13:分竟。此即第三流通分也。文中三節。初標
T85n2735_p0109a14:佛化畢。次明眾同聞。後仰受遵奉。須菩提
T85n2735_p0109a15:等義如前釋。優婆塞等。此云近事。謂授五
T85n2735_p0109a16:戒近事三寶。并前比丘尼者。以男女聲別四
T85n2735_p0109a17:眾矣。天人修羅如常所明。智廣論云。如是我
T85n2735_p0109a18:聞者令真法也。信□行為生智也。由佛所說
T85n2735_p0109a19:有三淨勝故。便聞者歡喜奉行。一說共清淨。
T85n2735_p0109a20:以於諸法得自在故。顯無取執妄相愚癡□
T85n2735_p0109a21:所覆障不為名譽利養我慢之所深故。二所
T85n2735_p0109a22:說清淨。如以實知諸法體故。謂即說彼所證
T85n2735_p0109a23:實理根性皆得相應。初中善等不淨勝故。三
T85n2735_p0109a24:得果清淨。以離諸障成法器故。謂彼受者隨
T85n2735_p0109a25:所宜聞境行果三。遠離疑謗起行得果證彼
T85n2735_p0109a26:境故。以其聽者根器宜聞佛正為說無不信
T85n2735_p0109a27:□□□在心敬順修學由□故說歡喜奉行。
T85n2735_p0109a28:若聞此德不生歡喜不樂奉行。當人如無情
T85n2735_p0109a29:物。則無[A49]種性。故無著論流通頌云。
T85n2735_p0109b01:T85n2735_p0109b03:由法深廣信受□□故。便此德不能流布。既
T85n2735_p0109b04:無著論後□頌云。
T85n2735_p0109b05:T85n2735_p0109b07:金剛般若經旨贊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