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唐學法沙門常曉言。常曉以去承和三年五月。銜命留學遠期萬里之外。其年漂迴。四年亦不果渡海。五年六月進發。同年八月到淮南城廣[2]綾舘安置。孟冬使等入朝。常曉不得隨使入京。[3]徒留[4]舘裏。空經多日。至于歲盡勅命未有[5]爰。則周遊郡內訪擇師依。幸遇栖靈寺灌頂阿闍梨法號文㻮和尚。并華林寺三教講論大德元照座主。其文㻮和尚則不空三藏弟子。兼[6]惠應阿闍梨付法人也。妙鉤經律深通密藏。法之棟[7]梁。國之所歸。同年臘月。請節度使處分。配住栖靈寺。文㻮和尚以為師主。始學法儀。兼往花林寺。元照座主邊問本宗義。并得文書也。然大師尚佛法之流[8]轉。歎生民之可拔。授我以金剛大法。許我以阿闍梨位也。膝步[9]知未知。接足得[10]不得。幸賴國家之大造大師之慈悲。學金剛[11]海瑜伽。習[12]大元帥祕法。斯法也則如來之肝心。眾生之父母。於國城塹。於人筋脈。是[*]大元帥者。[13]都內不傳於十供奉以外。諸州無出於節度[14]使宅。以表緣其靈驗不可思議也。諸佛菩薩金剛天等像雖在前來。此像未曾請來。今則[*]大元帥諸身曼荼羅并諸靈像所要[1]文書等請來見到。雖云濤波猛[2]沷。新羅賊畔。越[3]彼厄難平達聖境。是則聖力[4]之所能也。伏惟皇帝陛下。極德如天。佛日高轉。人之父。佛之化悲群生而濡足。助佛囑而垂衣。以陛下慈育効。祥靈像教希自遠新來。恰似符契。非聖誰測矣。常曉本謂。果三十年經歷漢里。求佛法[5]來。事護國家。而緣唐朝不聽留住。隨使迴歸。竊以一[6]喜此法教生而請來。不任一喜一懼之至。謹附准判官藤原朝臣貞敏。奉表以聞。并請來法門等目錄一[7]通且以奉進。輕黷威嚴伏增戰越。常曉誠恐誠惶謹言。
承和六年九月二日入唐學法沙門傳燈大法師位常曉(上表)。
- 百論疏一部三卷(元康法師造)
- 三論玄樞一部二卷(元康法師造)
- 中論三十六門勢疏一卷(元康法師造)
- 百論疏略記一部二卷(義持法師造)
- 大佛頂經疏一部六卷(弘抗法師造)
- 大佛頂經[10]玄贊一部三卷(惟[11]慤法師造)
凡如來說稱經。菩薩說稱論。人師說[14]名疏章[15]傳記等。何以故。唯以佛說經鈍根難解了。是故菩薩作論釋此。最鈍根之[16]類。猶未得精旨。因而人師作疏章等。細演經論之廣旨。於疏師數般。但邪正異耳。今件疏等。釋經論尤微微。解義理[17]絕細細。此土有名彼實未[18]渡。諸學[19]徒等之所疑滯。夫以。百論者。真諦津途。在前以嘉祥寺疏解釋文義。有少不足。今以元康法師疏將定義理也。又空有兩宗論真性理。大佛頂經以為本模。經本雖先來。其疏未有。於義難決。如今以此將正空有兩家諍論義。夫一翼若闕。空行何飛。況乃一乘奧理。義與文[20]違。不假疏記微[21]微無顯。雖有勞載車。[22]冀以此俾補乎聖典。
- 四分律羯磨疏一部四卷(道宣律師撰)
已上一部依律宗學頭法師等之覓來。
- 釋摩訶衍論疏一部三卷(法敏法師造)
已上一部。依真言宗傳法阿闍梨等申求來。
- 維摩經疏一部四卷[26](開中道液法師造)
- 維摩經釋批一部[27]三卷(開中道液法師造)
- 維摩經開中疏記一部五卷(文[28]襲[29]禪師造)
- 維摩經略例一部二卷(智[30]深法師[31]造)
- 維摩經玄旨一卷([32]漢涌法師造)
- 維摩經[33]開[34]中疏科文一卷(開中道液法師造)
- 維摩經五教義一卷(文[35]襲[*]禪師造)
右維摩經。窮微盡化。妙絕之稱也。造疏之人。數般論旨。左右詞疎。[36]𬍯塞于是。至開中液公。大宗蕪蔓真[37]極而開。今見大唐真典近代興盛講文學義之類。總此疏等以為指南。是故每寺講淨名典化度白衣。以液公疏提。撕緇[38]徒。皆云。雖有[39]論師註疏。惠底未足。乍學此文。法鏡轉明。惠燈益照[40]者。
- 金剛般若疏一部二卷[41](開中道液法師造[42]也)
- 仁王般若經疏[43]二部二卷
- [44]金剛般若經註一卷(金剛藏註)
- 金剛般若經註一卷(南嶽王潔[45]註)
右疏等。解義妙微行[46]耆那國。此等師疏近代多興。皆以[47]餘師[48]制為傍。以此等疏為正。夫以佛教興轉[49]依能[50]宣人[51]圻古請寄新實。於經本非所改。於義方用相傳[52]告[53]耳。
- 千光王佛威德要法一卷
- 六童子威德要法一卷
- 金毘羅童子威德要法一卷
- [*]大元帥[54]念誦儀軌一卷
- 阿[1]吒薄[2]拘元帥大將上佛陀羅尼經一卷
- 大日經持誦次第儀一卷
- [3]大毘盧遮那三種悉地法一卷
- 唐梵對歒尊勝真言[4]効天下本一卷
- [5]北方毘沙門天王[6]念要[7]法經二卷
- [8]毘補羅天母啟請法護一卷
- 深沙神記并念誦法一卷
- 菩提王記一卷
- 千光[12]王佛像一軀
右恒沙如來有恒沙土。隨其本行得稱各異。唯佛與佛乃所究盡。今千光王佛者。此是觀音本師。其事[13]灼然。此像未見。因而請來如件。
- 水月觀世音菩薩像一軀
右大悲之用。化形萬方。觀思眾生。拔苦與樂。故示像相使物生信。今見唐朝世人。總以為除災因。天下以為生福緣也。是像此間未流行。故請來如件。
- [14]大元帥本身將部曼荼羅一鋪(總五十餘身)
- [*]大元帥大悲身像一軀
- [*]大元帥忿怒身像一軀
- [*]大元帥化身像一軀
右[*]大元帥者。如來之教[15]令輪也。佛為含情作[16]救作護。[17]示[*]大元帥形。[18]群邪見形頭破七分。眾惡聽名魔[19]道塵散。本經云。佛告阿難。若有國王大臣敬禮誦呪者。其人境[20]土。無有惡賊怖難災橫疾疫水旱風霜。國[*]王倍威德。諸民平[21]秦。若有[22]城邑村落持此[23]經者。莫不蒙利[24]等者。又云。若國土[25]襄禍。雨[26]澤不調。以此[*]大元帥呪安四[27]城門上。即得風雨順時。將鎮國[28]土。四方隣歒不起逆心等者。然則如法行。國長[29]存安寧。剎那[30]婦人[31]固得十利不可思議也。大元帥之力。今見唐朝皆依此為治國之[32]寶。勝歒之要。[33]是以定自在王菩薩偈讚曰。我聞元帥名。世間救苦厄。一切[34]大神中。奇特無有[35]比。種種變化身。而拔眾生苦。我今聞往昔。[36]寶不可思議。
- 大聖千臂千頭金毘羅童子像一軀
右金毘羅童子者。此釋迦之化現也。經云。佛在歡喜園中為諸眾生說法。是時外道波旬起諸惡障。令諸眾生受大苦惱。爾時如來密化自身作金毘羅童子。調伏外道諸魔。於惡世中饒益眾生。此法也尤鎮國利物之寶。法力之奇特也不思議。此像并法儀。持明者所祕。本[39]朝未見。請來如件。
- [40]大聖六童子像一[41]軀
右六童子者。經云。竝是過去諸佛之所化身。為救護一切有情故。若有國土作此法者。即至而現其身護國利人等者。今見唐朝世人。多修此法。其力見奧。是靈像此間未有流行。因而請來。其修行之[42]儀。亦甚[43]疎略。
- 大聖迦毘羅神王像一[44]軀
右神者。此是如來化身。秦代羅什三藏。昔周五天感得此神相隨送來。今見唐中皆貴此神為[45]權法護國之憑若有病人稱名即除。貧窮之人依願必富。靈驗見顯。無有一人不歸依者。夫佛化從西東流。應時利物。豈非如來[46]未化乎。
[47] - 三光天子像一軀
- 二十八宿像一軀
右三光者日月五星名七耀。四四方七星合二十八宿此土之人唯聞名見光。未知其形量。今此耀宿之形像尤祕尤密。實有靈驗。唐國猶不多傳。況乎日朝所未曾見。但陰陽師等意推作像。以傳式用是不契當耳。今所請像各有可軌也。
- 聖者菩提王像一軀
右菩提王者。大唐山神也。潤州樓山有一比丘。修練禪業現感此神現形表靈受戒修道故名菩提王。隨人祈請加護成願。遂為國鎮人歸也。因茲處處作像人人尊重親見其事甚可軌也。
- 深沙神王像一軀
右唐代玄奘三藏遠涉五天感得此神。此是北方多聞天王化身也。今唐國人總重此神救災成益。其驗現前。無有一人不依行者。寺裏人家皆在此神。[1]自見靈驗實不思議。具事如記文。請來如件。
- 菩薩像一軀
- [2]護摩爐壇樣一十五種
右像唐朝示現。其靈驗奧也。人舉歸。息災增福無[3]過此者。具事如記文。請來如件。
夫至道無言。非言不顯。真際絕形。待形乃悟。絕形者是真如三寶。示形者其住持三寶也。如來本願順機變相。大聖慈悲應時濟物。經云。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乃至八部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等也。凡[4]正法之世。魔伴[5]無威。[6]所以佛[7]化多住慈悲。像末之時。邪[8]使競興。所以如來。多形忿怒。佛力如是。實鎮國利人之寶也。受持頂戴。福利無極。外以摧魔軍。內以調伏煩惱。諸佛智悲如此。
傳法阿闍梨耶付物
- 五鈷金剛杵一
- 三鈷金剛杵一
- 銅鈸一具
- 銅鐃一口
- 金剛樹子念珠一貫
- 多羅梵夾一口
- 金剛[9]海三十七尊種子曼荼羅一[10]面
- [11]君茶壇樣十七種
- [12]西天供養白疊巾一條
- [13]西天檀褥一面
- 傳法阿闍梨授弟子灌頂法二卷
常曉去承和五年仲夏之月。[15]隨入唐判官[16]菅原朝臣善主。同上[17]第四舶發[18]赴[19]尸那。其[20]年六月到揚州著岸。八月下[21]旬到淮南大都督府廣[22]綾舘安置。同年十二月住栖靈寺大悲持念院。隨同寺灌頂阿闍梨文㻮和尚。并華林寺三教講論大德元照座主。顯密兩法頗以兼習。六年正月四日設[23]二[24]百僧齋。普供四眾。於此日諸寺大德綱維竝臨齋會應供隨喜。常曉夜就師邊受學瑜伽。[25]晝周諸寺[26]覓[27]問法門。則喚[28]即供奉李[29]全等圖繪[*]大元帥[30]將部曼荼羅等諸尊像。并寫文書。漸有次第。二月十九日受傳法阿闍梨位灌頂。於此日設大齋普供大眾。留後判官藤原朝臣貞敏。別[31]請丹墀真人高主知乘安墀宿禰[32]良棟等。[33]同臨道場。拋花定本尊。受五智灌頂。二十一日准勅離州却赴本朝。常曉本業三論之枝。兼真言之條。而才能不聞。言無取。逢時[34]之人[35]簉留學[36]員限以三十年。尋以一乘。任重人[37]弱。夙夜懃[38]愿。雖然國命難乖[39]忘[40]親萬里住[41]心遠境。且頗受學顯密兩道。比未見及太[42]知有勅不聽[43]留住。[44]而隨使却迴。少間所成[45]此法儀注顯如件。
承和六年九月五日。
入唐學法沙門傳燈大法師位常曉上。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5 冊 No. 2163 常曉和尚請來目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2-2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