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集群經錄上之十五
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所譯經
- 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三卷(經內題云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 金剛頂瑜伽般若理趣經一卷([11]經題云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地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
- 觀自在菩薩授記經一卷([*]經題云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授記品第三十一)
- 瑜伽念珠經一卷(經內題云金剛頂瑜伽念珠經於[12]千萬廣頌中略出)
- 奇特佛頂經[13]一卷(經內題云一字奇特佛頂經現威德品)
- 觀自在菩薩最勝明王心經一卷(經內題云金剛恐怖集[14]會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序品第一)
- 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經一卷(經內題云法一品亦名五字呪法)
- 阿唎多羅阿嚕力經一卷(經內題云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品第十四)
- 普賢行願讚一卷
- 地藏菩薩問法身讚一卷(經內題云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問法身讚)
- 出生無邊門經一卷(經內題云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
- 大吉祥天女經一卷(經內題云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15]十名號無垢大乘經)
- 底哩三昧耶經一卷(經內題云底哩三昧耶不動使者念誦品)
-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經三卷(經內題云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儀[16]軌)
- 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一卷
- 金剛頂瑜伽十八會指歸一卷(經內略無十八會字)
-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分別聖位法門一卷 (并序經中云修證法門序)
-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五卷
- 寶篋經一卷(經內題云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陀羅尼經)
- 金剛壽命陀羅尼經一卷(經內題云一切如來金剛壽命陀羅尼經)
- 大孔雀明王經三卷(經內題云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初有啟請法在上卷經前)
- 大雲請雨經二卷(經內題云大雲輪請雨經)
- 雨寶陀羅尼經[17]一卷(經內題中加佛說兩字)
- 蘘麌利童女經一卷[18](經內題中加佛說字)
- 稻𦼮喻經一卷(經內題云慈氏菩薩所說大[19]乘緣生稻𦼮喻經)
- 大寶廣博樓閣經三卷(經內題云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
- 菩提場莊嚴經一卷(經內題云菩提場莊嚴陀羅尼經)
- 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一卷
- 能淨一切眼陀羅尼經一卷(經內題云能淨一切眼疾病陀羅尼經)
- 施焰口餓鬼陀羅尼經一卷(經內題云佛[20]謂救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 三十五佛名經一卷(經內題云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出烏波離所問經)
-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一卷
- 葉衣觀自在菩薩陀羅尼經一卷(經內題中略無陀羅尼字)
- 訶利帝母經一卷(經內題云訶利帝母真[21]言法)
- 毘沙門天王經一卷
-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一卷
- 文殊問字母品一卷
- 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法一卷
-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念誦法一卷 (經內題中菩薩修行儀軌)
- 無量壽如來念誦儀軌一卷[22](經內題中云修觀行供養儀軌)
- 阿閦如來念誦法一卷(經內題中云念誦供養法)
- 佛頂尊勝念誦法一卷(經內題云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
- 金剛頂勝初瑜伽普賢菩薩念誦法一卷
- 金剛王菩薩念誦法一卷(經內題中云祕密念誦儀軌)
- 普賢金剛薩埵念誦法一卷(經內題中云瑜伽念誦儀軌)
- 金剛頂瑜伽五祕密修行儀軌一卷(經內題[1]中云金剛[2]菩薩五字祕密修行念誦儀軌)
- 金剛壽命念誦法一卷(經內[3]題云陀羅尼念誦法)
- 一字頂輪王瑜伽經一卷(經內題云瑜伽[4]醫迦訖沙羅烏瑟尼沙斫訖羅真言安怛[5]羅儀則一字[6]頂瑜伽經)
- 一字佛頂輪王念誦儀軌一卷(經內題中無佛字)
- 仁王般若念誦法一卷
- 如意輪念誦法一卷(經內題云觀自在如意輪菩薩念誦法)
-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一卷
- 瑜伽蓮華部念誦法一卷
- 聖觀自在菩薩心真言觀行儀軌一卷(經內[7]題云瑜伽觀行軌儀)
- 觀自在多羅瑜伽念誦法一卷(經內題云金[8]剛多羅菩薩念誦法)
- 甘露軍吒利瑜伽念誦法一卷(經內題云[9]甘露軍吒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
- 華嚴入法界四十二字觀門一卷(經內題云大方廣佛華嚴經)
- 文殊讚法身禮一卷(經內題云大聖文殊師利讚法身禮并序)
- 受菩提心戒儀一卷(經內題云最上乘教受戒懺悔文普賢菩薩阿闍梨[10]處)
-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一卷(經內題云金剛頂經金剛界大道場毘盧遮那如來自受用身[11]自內證智[12]眷屬法身異名佛最上乘三摩地禮懺文)
- 般若理趣釋一卷([13]經題云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
- 大曼荼羅十七尊釋一卷(經內題云般若波羅蜜多理趣經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金[14]剛菩薩等[15]一十七尊大曼[16]荼羅義述)
- 金剛頂瑜伽護摩儀一卷(經內[17]題云儀軌)
- 都部陀羅尼目一卷([18]經內題云陀羅尼門諸部要目)
- 大乘緣生論一卷(經中云聖者欝楞伽造)
- 七俱胝佛母陀羅尼經一卷(經內題云七俱胝佛母所說[A1]准[A2]提陀羅尼經)
- 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19]一卷
- 仁王經二卷(經內題云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御製序)
- 密嚴經三卷(經內題云大乘密嚴經 御製序)
- 仁王念誦儀軌一卷(經內題云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翻經大德大興善寺沙門惠靈述序)
-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三卷
- 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一卷
- 金剛頂勝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A3]薩埵念誦儀一卷
- 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一卷(出吉祥勝初教[20]王瑜伽經)
- [21]大藥叉女歡喜母并愛子成就法一卷(亦名訶哩底母法)
- 普遍光明大隨求陀羅尼經二卷(經內題云普遍光明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22]王隨求陀羅尼[23]經)
- 金剛頂超勝三界經說文殊五字真言勝相一卷
- 五字陀羅尼頌一卷(并梵字)
- 聖[24]閻曼德迦[25]威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一卷
- 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金翅鳥王品一卷
- 不空羂索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一卷 (出不空羂索經[26]二十八)
- 聖迦抳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三卷
- 大威怒烏蒭澁摩儀軌一卷
- 佛說摩利支天經一卷
- 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一卷
-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一卷
- 大方廣如來藏經一卷
- 佛說一髻尊陀羅尼經一卷
- 速疾立驗摩醯首羅天說迦婁羅阿尾奢法一卷
- 大日經略攝念誦隨行法一卷(亦名五支略念誦要行法)
-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示七支念誦隨行法一卷
- 木槵經一卷
- 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儀軌供養法一卷(亦名文殊五字念誦法若兼梵字十四紙)
- 曼殊室唎童子菩薩五字瑜伽法一卷(并梵字)
- 金剛頂降三世大儀軌一卷(經內題云金剛頂降三世大儀軌法[27]王教中說觀自在菩薩心真言一切如來蓮華大曼荼羅品)
-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二卷(下卷有序)
- 金剛頂經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一卷
-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一卷(亦名瑜伽總持教門說菩提心觀行[28]修)
- 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一卷
- 修習般若波羅蜜菩薩觀行念誦儀軌一卷
- 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一卷
- 觀自在大悲成就瑜伽蓮華部念誦法門一卷 (亦名成就大悲觀自在)
- [29]佛說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一卷
- 金剛手光明灌頂經最勝立印聖無動尊大威
- 怒王念誦儀軌法品一卷
- 末利支提婆華鬘經一卷
- 大聖天歡喜雙身毘那夜迦法一卷
-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一卷
- 金輪王佛頂略念誦法一卷
- 金[1]剛瑜伽降三世成就極深密門一卷
- 金剛頂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會普賢修行念誦儀軌一卷[2](此一卷先進經數中元欠者)
右一百一十部一百四十[3]三卷其本見在大唐特進試鴻臚卿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贈司空[A4]諡大辯正[4]大廣智不空三藏和上者。南天竺執師子國人也。法諱智藏。號不空金剛。不聞氏族故不書之。計當。
大唐神龍元年乙巳之歲而誕跡焉。天假聰明[5]幼而慕道。[6]遠離父母落髮壞衣。至開元六年歲在戊午年甫十四。於闍婆國見弘教三藏金剛智而師事之。隨侍南溟乘航架險。驚波鼓浪如影隨形。開元八年方至東洛。十二年甲子年。方弱冠於廣福寺依一切有部石戒壇所而受近圓。自此聽習律儀唐梵經論隨師譯語。稍得精通。隨。
駕兩京。應 詔翻譯。不離左右請益摳衣凾[7]丈問端斯須不捨。至[8]十九年辛[9]未。
天恩下降弘教三藏及弟子等放還[10]本鄉。出[11]自西京至于東洛。大師遘疾遂致薨焉。即其年八月十五日也。卜擇吉日安[12]葬龍門。飲血茹[*]茶銜[A5]哀啜泣。如犢失母斯其喻焉。制命有限難以久停。拜[13]辭墳塋即赴前所。年[14]始三十遭此險[15]艱漸屆廣州附舶前進。遇好風便更不停留。未逾一年到師子國。王聞唐使禮接殊常。[16]便令安置於佛牙寺因茲重學祕密總持。三密護身五部契印。曼荼羅法三十七尊。瑜伽護摩備皆精練。經餘三歲寢食無安。時彼國王稽首來請。憑獻方物往至。
大唐。所謂七寶燈樹花緤藥草沈檀龍[17]腦等。并自所獲金剛頂瑜伽經及大小乘論梵夾。與一小使彌陀。天寶五年歲在[18]庚[19]戌還至𨵗。下恩。
旨遂令居淨影寺。四事祇給出自天心。宰輔近臣往來接武。奉詔翻譯開灌頂壇。士庶星馳呈疑問道。九載己丑復有。
恩旨放令[A6]却歸。發自京都路次染疾。不能前進寄止韶州。日夜精勤卷不釋手。[20]扶疾翻譯為國為家。至癸[21]巳天[22]寶十二載。河西節度使御史大夫西平郡王哥舒翰奏。不空三藏行次染患養疾韶州。令河西邊陲請福疆場。上依所請 勅下韶州。追赴長安[23]止保壽寺。制使勞問錫[24]賚重重。四事祇供悉皆天賜。憩息踰月令赴河西。至武威城住開元寺。節[25]度使迎候是物皆供。請譯佛經兼開灌頂。演瑜伽教置[26]荼羅。使幕官寮咸皆諮受。五部三密靈往實歸。時西平王為國請譯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行軍司馬禮部郎中李希言筆受。又譯菩提[27]場所說一字[28]頂輪王經五卷。及一字頂輪王瑜伽經一卷。并一字頂輪王念誦儀軌一卷。並節度判官監察侍御史田良丘筆受。又承餘隙兼譯小經。至十三載甲午十月使牒。安西追僧利言河西翻譯時。四鎮伊西庭節度使安西[29]副大都護攝御史大夫知節度事上柱國封常清給[30]家乘馬兩匹日馳六[A7]驛。十一月二十[31]二日發安西域。路次[32]烏耆摩賀延磧轉次行。[33]過交河伊吾進昌酒泉屆武威郡。即十四載二月十日也。
使司安置於龍興寺及報德寺。同崇譯經。其年七月禍起范陽。時西平[34]王奉。
勅追入。加官拜相部領潼關。十月上竊陷河洛。明年元日有制。皇太子監國。[35]洎乎五月 勅下河西追三藏入朝。住興善寺令開灌頂。轉禍禳災未遑止寧。潼關失守六月旬有二日胡馬入關。
玄宗巡狩南幸成都。
肅宗撫軍建號靈武旋歸。整[36]教迴駕鳳翔三藏雖陷賊中竊申報國。潛使來往具獻丹誠。
肅宗崇佛度僧孝理天下。纔踰周載咸洛底寧。
宗社復安萬姓歡慶。復還宮寢緇素又安。即至德二載丁酉十月二十三日也。三藏明日陳表賀焉。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智藏言。竊聞。
惟天為大。非 元聖無以順 天行誅。惟王法天。非 興王無以代天育物。伏惟。
陛下功超玄極道冠混元。纘 堯寶圖復禹[37]不[38]績。自頃元兇已殄殘蘖猶迷。
陛下義待倒戈 恩先善[39]伐。暫勞貔[40]虎永滅貔狼。自京輦肅清樓臺望幸。
陛下俯從人欲[41]仰叶天心。山川不移園苑如舊。今 鑾輿既降聖政惟新。方將昭報昊穹濟斯仁壽。道上皇汾陽之駕。類。
上帝圓丘之壇。演沙劫而轉法輪。朗千界而懸佛日。智藏久霑王化重覩漢儀。生成已多報効何冀。不勝𠒎藻之至。謹詣銀臺[1]之門。奉表陳賀以聞。[2]輕黷。
宸嚴伏深戰越。沙門智藏誠惶誠恐謹言。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批曰。狡猾之流久為殘暴。天壓其禍卒以敗亡。[3]顧城闕而依然。臨士庶而咸若。感慰之至深[4]在朕懷。所賀知。上還西京士庶咸賀。復收東洛緇素歡康。二十七日就銀臺門又陳賀表。乃為言曰。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智藏言。伏承官軍獻捷收復東京。逆黨氷銷王師獨剋。生靈慶快抃躍失圖。智藏聞。逆德者亡。已孽難逭。乘於竹葉。允是格言。自狂胡亂華向經三載。神怨人憤惡稔貫盈。
陛下旰食宵衣單醪等膳。遂使股肱畢力熊虎爭先。廟略無遺神功不再。[5]以斯破竹會彼倒戈。一戎而三捷累臻。旬日而兩都咸復。斯實。
叡謀廣運英略殊常 聖力匡持特高列辟。方將勤崇東岱。昭報。
上玄。智藏[6]行保 昌明佇觀盛禮。不任抃躍之至。謹詣[7]右銀臺門。奉表陳賀以聞。輕黷。
宸嚴伏深戰越。沙門智藏誠歡誠喜謹言。
皇帝批曰。所賀知。是時也兩都既復。宮室依然。萬姓昭蘇。
上皇在蜀。奉[A8]迎 鑾駕至自成都。至德二載十二月一日也。
肅宗以尊崇三藏不斥其名。自今以來但稱其號。明辰奉表陳賀以聞。詞曰。
沙門不空言。不空聞道惟帝先。帝道洽則神功不宰。孝為德本。至德茂而克受元符。伏惟。
陛下膺天纘 堯從人復 禹。不易物而二儀。
貞觀。未浹辰而兩都底寧。功格昊穹德超列辟。東揖群后西迎上皇。[8]垂帝服而更導。
鑾輿。清天步而仍延。
法駕 天父天子。
先天後天。去[9]閶闔而復歸 九重。正 乾綱而載安萬姓。斯實上皇垂訓。推功高象帝之前。陛下乘時。至德冠興王之首。足以暉華史冊高視唐虞。不空生應。
昌期偶茲榮觀。不[10]任慶悅之至。謹詣銀臺門。奉表陳賀以聞。輕觸。
皇帝批曰。
掃清[12]氛祲底定寰區聖上旋歸以安宮闕。晨昏展敬喜慶殊深。所賀知。是月八日冊尊號。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太上皇誥賜也。至德三[13]年戊戌正月三日不空三藏本院設[14]齋。
國家翻譯經論。瑜伽密教息難除災。詞曰。
沙門不空言。中使吳遊巖至奉宣聖旨。以不空本院今日設[*]齋特賜名香。[16]兼。
天使。鴻私曲被欣躍難名。不空誠歡誠喜。不空託蔭法流[17]恩弘密教。孤遊萬里遍學五天。凝想十方覲華藏之諸佛。精專五部窮柰苑之真言。每布字觀心投身請獲。乘弘誓之力得值輪王出興。潔誠十年果[18]會明聖。前載幽關未啟。
陛下養德春宮。早[19]奉 德音曲垂省問。兼賚香藥密遣加持。及 陛下北巡。不空雖不獲陪侍。弟子僧含光等歸從西土。又得親遇。
鑾輿。崎嶇戎旅之間[20]獲聞定冊之議。不空雖身陷胡境。常心奉闕庭。頻承密 詔進奉咸達 陛下叡謀獨運法力冥[21]加。群[22]凶散亡宸象歸正。不空微質又忝朝恩。十月清宮以建辟魔之會。正朝薦號仍臨灌頂之壇。塗飾上宮薰修別殿。既許翻譯仍與度僧。渥澤已深報効何日。謹當三時浴像半月護[23]摩。[24]庶三十七尊保。
聖帝之威神。壽如南山永永無極。不勝感[A9]戴欣荷之至。謹奉表陳謝以聞。沙門不空誠歡誠喜謹言。
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批曰。
師現身西方開法中國。在昔弘誓朕心悉知。經行恒沙致大福力。自須跋涉。常念因緣。而令比丘問道申願。今蓮華至淨貝葉重宣。微妙[26]伏陀不思議也。[27]崇無量[28]礙是錫末香。奉持精修當不退轉。所謝知。其年二月五日改至德三載為乾元元年。歲仍戊戌。至三月十二日。三藏表請搜訪梵夾修補翻傳。尋下。
制。曰中京慈恩薦福[1]等寺。及東京聖善長壽等寺。并諸州縣寺舍村坊。有舊大遍覺義淨善無畏流志寶勝等三藏所將梵夾。右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奏。前件梵夾等承前三藏多有未翻。年月已深縚索多斷。湮沈零落實可哀傷。若不修補恐違聖教。近奉。
恩命許令翻譯。事資探[2]討證會微言。望許所在檢閱收訪。其中有破壞缺漏隨事補葺。有堪弘闡助國揚化者。續譯奏聞。福資聖躬最為殊勝 天恩允許請宣付所司 勅旨依奏。
明制依許。所在搜求先於南天所得梵夾約計部帙千卷有餘。六月十一日具狀上聞。尋頒。
制曰。陀羅尼教金剛頂瑜伽經等八十部。大小乘經論二十部。計一千二百卷。右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奏。不空聞纘 帝堯者紹帝位。受佛囑者傳佛教[3]省茲格言曾不改易。流興萬代散葉[4]分枝。不空杖錫挈瓶行邁天竺。尋歷山谷跋涉群方。凡遇聖蹤投誠禮敬。輒聞經教罄竭哀祈。搜求精微窮博深密。丹誠鄙[5]陋願言弘宣。遂得前件經論。自到中京竟未翻譯。既闕書寫又乖受持。特望。
龍慈許令翻譯。庶得法筵重敷更雪住持之路。佛日再舉彌增演暢之功。天恩允[6]許宣付所司。勅旨依奏。又至其年九月三日。進上功德。具以[7]上狀聞。詞曰。
虎魄寶生如來像一軀。梵書大隨求陀羅尼一本。
右昔者河清啟運。摳電吉祥。方屬重陽之辰。遂誕千年之聖。以陛下允膺 寶祚。像有寶生之名。以。
陛下光宅四維。明能威伏魔怨。如。
陛下威降萬國。謹案金剛頂經。一切如來成等正覺。皆受寶生灌頂。乃至。
陛下玄功格天正法理國。事與時並若合符契。伏願少修敬念緘而帶之。則必持明照迴。廣至化於東戶。本尊敷佑。延聖壽於南山。無任歡慶[A10]之深。謹隨狀進。輕黷。
扆旒。伏增戰越。謹進。
乾元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批曰。
諸佛儀形優曇希現。如來密藏神[9]呪難思。師大啟空宗能持祕印。以茲正法弘護朕躬。信受奉行深為利益也。洎。
乾元三年閏四月十四日。宮苑都巡使禦侮校尉右內率[10]府卒員外置同正員賜紫金魚袋內飛龍使驅使臣史元琮進狀。請大興善寺修灌頂道場。
右臣竊觀。度災禦難之法。不過祕密大乘。大乘之門灌頂為[11]最。今屬閏夏之月百花皆榮。伏望令三藏不空。於[12]前件寺為國修一灌頂道[13]場。有息災增益之教。有降伏歡喜之能。奉此功力以滅群兇。上資。
聖壽無彊。承此兆人清泰。臣素無才行忝奉驅[14]使。謹獻愚誠倍增戰汗。如天恩允臣所奏請降墨 勅依。
閏月十九日改為上元元年。歲仍庚子。至八月二十五日。開府儀同三司判行軍李輔國宣奉 勅。不空三藏并僧弟子三人。宜於智炬寺修功德。二年辛丑九月二十一日大赦天下。除乾元光天等尊號但稱皇帝。又除上元之號但稱二年。以十一月朔為歲之初但稱元[15]年。又除正二三四等名。以月建為號。元年壬寅建子月。建丑月。建寅月。建卯月。建辰月。建巳月。五日。
太上皇遺[16]誥訖崩。至十五日楚州獻璧。是日改為寶應元年。歲仍壬寅。四月五月等並依常數。肅宗制皇太子監國恩宥一切囚徒也。其月十八日。
肅宗皇帝遺[17]詔訖又崩。至二十日代宗即皇帝位。至五月十六日大赦天下。至十月十三日。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狀進。彫白檀摩利支像一軀(此云威光)梵書大佛頂陀羅尼一本。
右不空幸因。
聖運早奉 休明。遂逢。
降誕之晨。更遇 金輪之日。伏惟陛下壽延寶祚。[18]尊像有威光之名。以。
陛下百王為首。真言有佛頂之號。謹案大佛頂。一切如來成等正覺皆受此真言。乃至金輪帝位莫不遵而行之。伏惟。
陛下承天踐祚聖政惟新。正法理國與[A11]靈合契。伏願少修敬念緘而帶之。則廣至化於東[19]方。延聖壽於南山。無任歡慶之至。謹隨狀進。輕黷。
宸嚴伏惟戰越。謹言。
皇帝批曰。
檀摩瑞像貝葉真文。南天既遙中國難遇。上人慈[1]慜緘護而來。不祕桑門傳諸象𨵗。得未曾有。良以慰懷。寶[2]應二年七月十日冊。
尊號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歲在癸卯。七月十一日改為廣德元年。歲仍癸卯。十一月十四日。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請為國置灌頂道場右不空聞。毘盧遮那包容萬界。密印真契吞納眾經。准其教宜有頓有漸。漸謂聲聞小乘登壇學處。頓謂菩薩大士灌頂法門。是詣極之夷途為入佛之正位頂謂[3]頭頂。表大行之尊高。灌謂灌持。明諸佛之護念。超昇出離何莫由斯。是以剋己服勤不捨晝夜。誓志[4]讚仰。豈敢怠遑。冀每載夏中及三長[*]齋月依[5]經建立。嚴淨花以開覺。使有識而歸真。庶邊境肅清。
聖躬萬壽。不勝懇念之至。謹詣右銀臺門。奉狀陳請以聞。如。
天恩允許請降。
墨勅 依。洎廣德二年歲[6]在甲辰正月二十三日。三藏沙門不空奏 大興善寺與定國寺僧懷感等四十九人充大德。有闕續填。伏乞矜放諸雜差科。
天恩允許請宣付所司。
勅[7]旨依奏。又至十月十三日奉為皇帝降誕。度無名僧惠通等一七人。至十九日 勅旨依奏 廣德三年歲在乙巳正月一日改為永泰元年。歲仍乙巳。再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卷。右一部二卷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所奏。此當第四譯也。此經自晉至唐凡有四譯。一晉武帝太始三年月支三藏法護譯為一卷。名仁王般若經。二後姚秦興[8]弘始三年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秦言童[9]壽。於長安草堂寺逍遙園西明閣譯為二卷。名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方言尚隔。三梁元帝承聖三年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波羅末陀梁云真諦。於洪府寶[10]田寺譯為一卷。名仁王般若經。隱而不行。三藏和上詳覽晉經校於梵本。文義脫略華夷語乖。錄表上聞[11]再請翻譯。此即第四譯也。
右興[13]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奏。伏以如來妙旨惠洽生靈。仁王[14]寶義崇護。
國家。前[15]代所譯理未融[16]通。潤色微言事歸明聖。伏惟。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陛下。睿文啟運濬哲乘時。弘闡真言宣揚像教。
皇風遠振佛日再明。每為黎元俾開講誦其仁王經。望依梵甲再譯舊文。貝葉之言永無[17]漏略。金口所說更益詳明。仍請僧懷感飛錫子隣建宗歸性義嵩道液良賁潛真應真[18]慧靈法崇超悟[19]惠靜圓寂道林等。於內道[A12]場所翻譯。福資。
聖代澤及含靈。寇盜永清寰區允穆。傳之曠劫救護實深。
中書門下 牒祠部。
牒。奉 勅宜依。牒至准 勅。故牒。
永泰元年四月二日 牒。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杜 鴻漸。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元 載。
黃門侍郎同平章事王 縉。
撿校侍中李 使。
撿校右僕射平章事 使。
撿校左僕射平章事 使。
中書令郭子儀 使。
尚書祠部。
仁王經望依梵甲再譯舊文。興善寺沙門三藏不空。
牒。奉中書門下 勅牒[20]如牒。至准勅。故牒永泰元年四月四日令史張濟牒。
主事楊 獻。
郎中崔 漪。
時也永泰元年四月二日。
恩旨頒下令譯斯經。爰集京城義學大德應制翻譯。一十七人。三藏大興善寺沙門三藏不空譯梵本。大聖千福法花寺沙門法崇證梵本義。翻經大德青龍寺主沙門良賁筆受兼潤文。大安國寺沙門子隣潤文。大安國寺兼西明寺上座沙門懷感證義。荷恩寺沙門建宗。大聖千福法花寺沙門飛錫。大薦福寺沙門義嵩。大興善寺上座沙門潛真。資聖寺沙門道液。大興唐寺沙門[A13]超悟。保壽寺沙門應真。西明寺都維那沙門歸性。大興善寺主沙門[*]慧靈。西明寺沙門[*]慧靜等並證義。保壽寺沙門圓寂梵音。大興唐寺沙門道林讚唄。崇福寺沙門義秀校勘。寺主沙門弘照撿校。典內侍省內閽上柱國臣馬奉獻判官儒林郎行內侍省掖庭局[1]官教[2]博士員外置同正員臣楊利全副使特進右驍衛大[3]將軍上柱國東陽郡開國公臣駱奉仙[4]駕使開府儀同三司兼左監門衛大將軍仍兼知。處置神策軍兵馬事知內[5]侍省事內飛龍廐弓箭等使上柱國馮翊郡開國公臣魚朝恩兼統其事翰林學士常袞柳枕等同崇翻譯。粵惟聖唐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重昌堯化。革弊救焚。至憂黎元。澡心[*]齋戒。請南天竺執師子國灌頂三藏法諱智藏號曰不空。翻傳眾[6]經以安社禝。茲願未滿仙駕歸天。洎。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重明舜日再造乾坤。禮樂惟新四聰明達。恭嗣先訓恩累請焉 勅於大明宮南桃園翻譯。起自月朔終乎月望。於承明殿灌頂道場。
御執舊經對讀新本。
詔曰。[7]惟[8]新舊經理甚符順所譯新本文義稍圓。斯則金言冥契於。
聖心。佛口再生於鳳。
詔。翻傳先後其在茲歟。三藏言善兩方[9]教傳三密。龍宮演奧邃旨聞天。
佛日再[10]冲真風永扇。諸大德等學該三藏識達五明。性相圓通內外精博。恭膺。
詔命傳譯真乘。
聖慈曲臨推謝理絕。更今對校大乘密嚴舊譯長行梵本結偈。今依梵夾譯出伽陀。繕寫莊嚴謹同進奉。聖恩製序各列經初。披閱內[*]官未宣中外。時京城大德乘如等。翹想甘露如[11]渴[12]思漿。錄表上言。乃陳表曰。永泰元年八月八日大安國寺上座臨壇大德沙門乘如等上表。沙門乘如等言。乘如聞。日月行於六合。求照者昆虫。[13]甘露垂於九霄。希潤者草木。允所謂覆載不間亭育無私。則[A14]蚊蚋可逸於長風。蛙𮕚可游於滄海者也。伏惟。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陛下。慶承[14]塵劫信植河沙。威懾魔界聲流佛剎。以寶位之重。崇寶偈之微。以金輪之尊。騰金口之教。百王千帝曷可同年而語哉。乘如等幸逢 昌運叨寓玄門。常思諷誦以答。
皇澤。伏承頃有。
恩旨請不空三[15]藏義學沙門等。再譯仁王般若波羅蜜多經。教理兼著性相周圓。緘在。
天慈示之法寶。兼欲依經請百法師置百高座。同宣句味共殄[17]祓[*]氛。愚誠則然。裁惟。
聖旨。無任慊款翹渴之至。謹詣右銀臺門。奉表陳請以聞。輕冒天威伏深戰越。謹言。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曰。
仁[18]王真經理精義遠。化流賢劫福利蒼生。師等咸願敷陳助寧國土。所謂開講者依時[19]有。
恩旨。取二十三日。於資聖西明兩寺共置百座。請百法師講仁王經。及百大德轉密嚴經等。香花飲食[A15]鼓樂絃歌[20]並出有司小得闕[21]乏。時屬秋雨霖霪不休。所司奏聞請更延日。永泰元年八月二十二日左監門衛將軍知內侍[22]省劉清潭宣奉進止。兩寺百座[23]先令二十三[24]日迎經。為霖雨宜改至二十六日迎經開講。其諸司供料著人計會准改日造。改期甫至 天雨未晴。
恩旨又延。九月一日。是日也。兩街大德嚴潔[A16]幡花幢蓋寶車。太常音樂梨園[25]仗內及兩教坊詣銀臺門百戲繁奏。時觀軍容使兼處置神策軍兵馬事開府儀同三司兼左監門衛大將軍知內侍省事內飛龍廐弓箭等使上柱國馮翊郡開國公魚朝恩與六軍使陳。天龍眾八部鬼神護送新經出於大內。其經適出彩雲浮空。郁郁紛紛照彰現瑞。洎乎己午兩寺開經。萬姓歡心祥雲方隱。緇素瞻仰獲慶非常。三藏不空上表陳謝。永泰元年九月二日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上表謝。
御製經序慶雲詞曰。沙門不空言。不空道乏前修學虧曩哲。猥承綸詔翻譯真經。若履春[26]氷猶臨泉谷。伏惟。
陛下撥開[*]慧日布蔭慈雲。
睿思風飛龍章玉潤。躬為序述照煥大千。流法雨[27]於九天。樹勝幢於百座。威儀容衛。[28]宛釋迦之下鷲峯。士庶駢[29]闐。猶波斯之詣王舍。慶雲呈瑞喜氣浮空。是表太階之平。自叶無[30]疆之祐。不勝荷戴之至。謹奉表陳賀以聞。沙門不空誠歡誠喜謹言。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曰。
和上遠自蓮宮親緘貝葉。敷演玄教利濟蒼生。翻譯既成天人合會。朗三秋之霽景開五色之祥雲。闡揚真乘符契妙理。須因指喻早結師資。覩此感通彌深頂敬。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十五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5 冊 No. 2157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7-1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