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Online Reader
Page Loading ...
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搜尋:貧窮
#行號
10828b13一阿含第二十七卷異譯見長房錄)佛母般泥洹經一卷(出增一阿含第五十卷異譯見長房錄)貧窮老公經一卷(或云貧老經第二出見長房錄)懈怠耕者經一卷(舊錄云懈怠耕兒經見長房錄)五十卷異譯見長房錄)貧窮老公經一卷(或云貧老
卷/篇章<1  ...67[8]910  ...30>
搜尋「貧窮」 1 / 1 次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7]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八

總集群經錄上之八

  • 觀世音菩薩受記經一卷(一名觀世音受決經第三出與西晉法護道真出者同本見王宗僧祐李[A1]法上等錄及高僧傳)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勇名曇無竭本姓李氏幽州黃龍國人也幼為沙彌便修苦行持戒誦經為師所異甞聞法顯寶雲諸僧躬踐佛國慨然有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之元招集同[8]沙門[9]曇朗之徒二十五人共齎幡蓋供養之發跡北土遠適西方初至河南國仍出海西郡進入流砂到高昌郡經歷龜茲沙勒諸前登蔥嶺雪山棧路險惡驢馬不通[10]氷峨峨絕無草木山多瘴氣下有大江浚急如箭於東西兩山之脇繫索為橋相去極遠十人[11]到彼岸已舉煙為識後人見煙知前已度方得更進若久不見煙則知暴風吹索人墮江中行蔥嶺三日方過復上雪山崖壁立無安足處[12]壁皆有故弋孔處[13]相對人各執四弋先拔下弋手攀上弋展轉相待三日方過乃到平地[14]待料撿同侶[15]十二人進至罽賓國禮拜佛鉢停歲餘梵書竟便解梵語求得[16]世音受記經梵文一部無竭同行沙[17]餘十三人西行到新頭那提河(此云師子口)緣河西入月氏國禮拜佛肉[18][19]自沸[20]後至檀特山南石留寺住僧三百餘人雜三乘學無竭便停此寺受具足[21]天竺沙門佛陀多羅(此云覺救)彼方眾僧其已得道果無竭請為和[22]漢沙門志定為阿闍梨於寺夏坐三月日復北行至中天竺曠絕之處常齎石蜜為糧其同侶八人[23]五人俱行屢經[24]無竭所齎觀世音經[25]專心[A2]進涉舍衛國中野逢山象一群無竭稱名歸命即有師子從林中[26]象驚怖奔走後渡恒河復值野牛一群鳴吼而來將欲害人無竭歸命如初[27]有大鷲飛野牛驚散遂得免害其誠心所感在[28]克濟皆此類也後於南天竺隨舶汎海達廣所歷事迹別有記傳元嘉末年達于楊都手自宣譯觀世音授記經一部今見傳于世後不知所終

  • 觀彌[29]上生兜率天經一卷(亦云彌勒上生經見道[30]宋齊錄及僧祐錄[31]祐錄[32]在高[33]郡譯[34]於彼齎還)
  • 諫王經[35](初出亦云大小諫王經與唐譯勝[36]王經及勝光天子經同本房云見別錄)
  • 治禪病祕[37]要經一卷(或云治禪病祕要法無經字或云禪要祕[38]治病經或二[39]出雜阿含孝建二年九月八日於[40]園寺出其月二十五日訖見僧祐寶唱等錄)
  • 淨飯王涅槃經一卷(或加般字第二出與法炬出者同本房云見別錄)
  • 進學經一卷(或云勸進學道經第二出與支謙等出者同本房云見別錄)
  • 八關[41]一卷(異出本房云見別錄)
  • 五無返復經一卷(一名五[42]覆大義經或作附字房云見別錄)
  • 佛大僧大經一卷(二兒名房云見別錄)
  • 耶祇經一卷(房云見別錄)
  • 末羅王經一卷(房云見別錄)
  • 摩達國王經一卷(房云見別錄或無國王字)
  • 旃陀越國王經一卷(或無國王字房云見別錄)
  • 五恐怖世經一卷(或云五恐怖經房云[43]別錄)
  • 弟子死復生經一卷(或云死亡更生經房[44]云見別錄)
  • 迦葉禁戒經一卷(一名摩訶比丘經亦[45][46]沙門經第二出房云見別錄已上存已下闕)
  • 菩薩誓經一卷(第五出與長者子制經等同本房云見別錄)
  • 中陰經一卷(房云見別錄)
  • 觀世音觀經一卷(先在高昌郡譯出於彼齎[1]見僧祐錄)
  • 波斯匿王喪母經一卷([2]波斯匿王經祐云波耶匿王經房云見別錄出增一阿含第十八卷異譯)
  • 佛母般泥洹經一卷(孝建二年於[3]山定林上寺出一名大愛道般泥洹經見僧祐錄出增一阿含第五十卷異譯)
  • 弟子慢為耆域述經一卷(亦云弟子為耆域述慢戒羽弟子戲[4]經第四出與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等同本房云見別錄)
  • 長者音悅經一卷(第二出與支謙出者同本房云見別錄)
  • 五苦章句經一卷(第二出與曇無蘭出者同本房云見別錄)
  • 分惒檀王經一卷(第二出竺律炎三摩竭經同本房云見別錄)
  • 弟子事佛吉凶經一卷(祐云弟子問事佛吉凶經房云見別錄)
  • 生死變識經一卷(今疑是藏中見正經異名房云見別錄)
  • 優婆塞五戒經一卷(亦云五相經第二出與五戒相經同本房云見別錄)
  • 賢者律儀經一卷(亦云威儀房云見別錄)

    右二十八部二十八卷[5](迦葉禁戒上一十五部一十五卷見在菩薩誓經下一十三部一十三卷闕本)

    居士[6][7]即北涼河西王蒙遜從弟安陽侯也魏併涼後南[8]于宋晦志卑身不交世務常遊[9][10][11]士自畢丹陽尹孟顗見而善之請與相見一面之後雅相崇亟設供饌厚相優贍京聲以孝武帝孝建[12]年乙未於楊都竹[13]及鍾山定林上寺譯彌勒上生經等二十八部通習積久臨筆無滯京聲居絕妻拏無欲榮利從容法侶宣通經典是以建業白黑咸敬而嘉焉以大明之末遘疾而卒普明王經梵摩皇經(上二經並出六度集)𡡉夷比丘經優婆塞五法經(上二經並出中阿含)[14]釋種問優婆塞經(出雜阿含)清信士阿夷扇經(亦云阿夷扇持[15][16]生經)五百梵志經(群錄注疑)普明王等七經六是別生[17]疑偽[18]今為實錄故並刪之

  • 閻羅王五天使者經一卷(一名鐵城泥犁經見[19]房錄出中阿含第十二異譯)
  • 瞿曇彌記果經一卷(出中阿含[20]二十八異譯見長房錄)
  • 長者子六過出家經一卷(出增一阿含第二十七卷異譯見長房錄)
  • 佛母般泥洹經一卷(出增一阿含第五十卷異譯見長房錄)
  • 老公經一卷(或云貧老經第二出見長房錄)
  • 懈怠耕者經一卷([21]云懈怠耕兒經見長房錄)
  • 請賓頭盧法一卷(或加經字見長房錄第二出)
  • 善生子經一卷(亦云異出六向拜經見長房錄出中阿含第三十三卷異譯)
  • 佛般涅槃後諸比丘經一卷(云出雜阿含[22]房錄)
  • 譬喻經一卷(見長房錄)

    右一十一部一十一卷(請賓[23]上七部七卷見在善生子經下三部三卷闕本)

    沙門釋惠簡未詳何許人也以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於鹿野寺譯五天[24]使者等經十部

  • 真偽沙門[25](與京聲所出迦葉禁戒經文句全同乃是使者經異名錄家錯上)
  • 藥師[26]璃光經(亦名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出大灌頂經祐錄注為疑經者[27])
  • 釋迦畢罪經殺身濟賈人經(上二經[28]出六度集)
  • 阿難見水光瑞經([29][30]光經大乘抄經)
  • 商人求財經瞿曇彌經(上二經並出中阿含)
  • 舍衛城中人喪子發狂經
  • 學人亂意經(亦云母子作比丘比丘尼亂意經上二經並出增一阿含)
  • 大力士出家得道經(亦云力士跋陀經)
  • 二老男女見佛出家得道經(上二經[31]出雜阿含)
  • 旃闍摩暴志謗佛[A3](出生經)
  • 竊為沙門經[32]師捨家學道經(上二經并出出曜經)
  • 呪願經(祐載偽錄) 真偽沙門等一十五部長房等錄並云[33]簡所出今以多是別生等經故刪之不存也
  • 菩薩念佛三昧經六卷(或直云念佛三昧經或五卷第一譯與隋笈多出者同本是大集別分見道惠宋齊錄及僧祐錄)
  •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一卷(或直云破魔陀羅尼經第七譯見僧祐錄與支謙無量門微密持經等同本)

    右二部七卷其本並在

    沙門功德直西域人也道契既廣善誘日新以孝武帝大明六年壬寅遊至荊州寓禪房沙門玄暢請出念佛三昧等經二部暢刊正文義詞旨婉密而暢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測也後適成都止大石寺即是阿育王乃手自作金剛密[34]等十六神像傳至于直留荊數年後不知所終矣

  •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一卷(或云略要羯磨法房云二卷祐云一卷見僧祐錄)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僧璩姓朱吳國人出家為僧業弟子總銳眾經尤明十誦兼善史籍頗製文藻住吳虎丘山孝武欽其風聞勅出楊都為僧正悅眾止于中興寺璩以大明七年癸卯撰十誦羯磨一部

  • 十誦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或云十誦比丘尼大戒見僧祐寶唱二錄)

    右一部[1]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2]俗姓索氏燉煌人十三出家為法香弟子[A4][3]公府寺與同學法力俱以律藏知名頴伏膺已後學無再請記在一聞研精律部博涉經論[4]末至建業止新亭寺孝武以頴學業兼明勅為都邑僧正[5]辭任還多寶[6]習定閑房亦時開律後移住長干寺以明[7][A5]始元年中出十誦尼戒一部兼出羯磨流行於[8]

  • 無盡意經十卷(第五出與阿差末經等同本見始興僧祐寶唱等錄)
  • 阿述達菩薩[9]一卷(第四出與寶積無畏德會等同本太始年於廣州出見始興寶唱等錄)
  • 海意經[10]七卷(見始興僧祐寶唱等錄)
  • 如來恩知不思議經五卷(見始興僧[11]等錄)
  • 寶頂經五卷([12]興僧祐寶唱等錄)
  • 三密底耶經一卷(宋言賢人用律[*]見始興僧祐寶唱等錄)

    右六部二十九卷其本並闕

    沙門竺法眷印度人也志性[13]簡開利為亦以明帝或太始年中於廣州譯無盡意等經六部

  •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二卷(一名決了諸法如[14]三昧經第二出與漢[15]嚴佛調譯者及大般若那伽室利分並同本見始興錄)

    右一部二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翔公亦云朔公在南海[A6]譯濡首菩薩經一部群錄直[16]宋世不顯年名未詳何

  • 佛藏大方等經一卷(亦名問明顯[17]明難品異譯見始興錄及法上錄)
  • 瓔珞本業經二卷(一名菩薩瓔珞經第三出見始[18]錄及法上錄)

    右二部三卷其本並闕

    沙門釋道嚴於宋世譯佛藏方等經等二部群錄直云宋世不顯帝年

  • 梵女首意經一卷(第二出見始[19]錄及趙錄法上錄)
  • 空淨三昧經一卷(亦云空淨天感應三昧經第二出見始興錄及趙錄法上錄)
  • 勸進學道經一卷(亦名勸進經與梁史共出第三譯見始興錄及趙錄法上錄)

    右三部三卷其本並闕

    沙門釋勇公於宋世譯梵女首意等經三部群錄雖云宋世不顯帝年

  • 車匿經(亦名車匿本末經出六度集中是尸[A7]遍王經異名群錄雖云勇公所出今[20]別生抄經故刪之不存也)
  • 寂調音所問經一卷(一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經與西晉法護文殊淨律經等同本第四出見始興錄及法上錄)
  • 樂瓔珞莊嚴方便經一卷(一名大乘瓔珞莊嚴經亦名轉女身[21]菩薩經第四出與西晉法護順權方便經[22]同本見始[*]錄及僧祐法上錄)

    [23]部二卷(前寂調[24]見在[25]樂瓔珞[*]闕本)

    沙門釋法海於宋世譯寂調音等經二部錄注云宋世譯出既不顯年未詳何帝

  • 月燈三昧經一卷(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一名建[26]三昧經出大月燈經第七卷異譯見趙錄及法上錄)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先公於宋世譯月燈經一部群錄注云宋世不顯譯年未詳何帝

  • 彌沙塞律抄一卷(見寶唱錄亦名提阿波檀那眷屬鼻膩經)

    右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僧伽跋彌師子國人也譯彌沙塞律抄一部大周錄中指寶唱錄不言帝代其寶唱錄尋[27]且寄於宋錄以彰有據耳([28][29]祐法苑云晉義凞八年三月十日於[A8]山般若臺東精舍與師子國律師僧伽跋[30]出眷屬律抄同[31]僧一百二十人已編此錄未暇移改)

新集失譯諸經

  • 如來智印經一卷(一名諸佛法身第二出與[*]印三昧經同本)
  • 老母經一卷(第二出與老女人經等同本)
  • 法滅盡經一卷
  • 甚深大迴向經一卷
  •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四十卷異譯)
  • 優波夷墮舍迦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五十五異譯或無迦字)
  • 邪見經一卷(出中阿含第[32]卷異譯)
  •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一卷(或云大沙門羯磨法[33]十誦律)
  • 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一卷(或直云迦丁比[34]已後闕本)
  • 十方佛名經[35]
  • 華嚴淨經一卷
  • 三十七品經一卷(祐載兩本並云異出今且存一)
  • 七佛各說偈[*]一卷
  • 乳王如來經一卷(或云乳王經今[36]與乳光經同本)
  • 現在十方佛名經一卷
  • 過去諸佛名[*]一卷
  • 千五百佛名[*]一卷
  • 五百七百佛名[*][37]
  • 觀世音成佛經一卷
  • 文殊因緣經一卷
  • 文殊本願經一卷
  • 文殊觀經一卷
  • 彌勒須[1]一卷
  • [2]師問佛經一卷
  • 颰陀菩薩百二十難經一卷
  • 持身菩薩經[3]
  • 賢首菩薩二百問經一卷
  • 金剛女菩薩經一卷
  • 善意菩薩經一卷
  • 菩薩從兜率天降中陰經一卷
  • 菩薩行喜經一卷
  • 菩薩淨本業經一卷
  • 菩薩初業經一卷
  • 菩薩四事經一卷
  • 菩薩十六願經一卷
  • 菩薩五十德行經一卷
  • 菩薩教法經一卷
  • 菩薩正行經一卷
  • 菩薩出入諸則經一卷
  • 菩薩母姓字經一卷
  • 菩薩家姓經一卷
  • 菩薩比丘經一卷
  • 菩薩經[4]
  • 菩薩作六牙象本事經一卷
  • 菩薩師子王經一卷
  • 諸天阿須倫鬪經一卷
  • 浴像功德經一卷(與新譯者梵本未詳同[5])
  • [6]隣尼目佉經一卷(今疑即阿難陀目佉尼經)
  • 禮敬諸塔經一卷
  • 般若波羅蜜偈經一卷
  • 佛清淨偈經一卷
  • 太子出國二十偈一卷
  • 佛十力偈一卷
  • 十方佛神呪一卷
  • 四天王神呪一卷
  • 十二因緣結縷神呪一卷
  • 摩訶神呪一卷
  • 移山神呪一卷
  • 降魔神呪一卷
  • 威德陀羅神呪一卷(本作成字[7])
  • 和魔結神呪一卷
  • [8]迦葉經一卷(與僮迦葉解難經同本出長阿含第七卷異譯法[9]錄云出中阿含第十六卷異譯)
  • 出要經二十卷
  • [10]行道十卷
  • 長阿含經三卷(祐云疑是殘[A9]長阿含經)
  • 弘道經二卷
  • 四天王經一卷(祐云後有呪似人所附)
  • 金色女經一卷(雜譬喻中有祐云異出本)
  • [11]鬼魅不安經一卷
  • 瞻波國佛說戒經一卷
  • 佛在誓[A10]山說法經一卷
  • 佛三毒事經一卷
  • 佛七事經一卷
  • 佛開和伏經一卷
  • 佛意行經一卷
  • 因佛生三心經一卷
  • 佛聚經一卷
  • 七佛本緣經一卷
  • 釋迦文[12]鉢經一卷
  • 佛袈裟經一卷
  • 佛大衣經一卷
  • 迦葉解經一卷
  • 迦葉因緣經一卷
  • 舍利弗問署經一卷
  • 迦葉獨證自誓經一卷
  • 舍利弗嘆度女人經一卷
  • 舍利弗生西方經一卷
  • 舍利弗目連泥洹經一卷(今疑是生[13]中舍利弗般泥洹經)
  • 目連所問經一卷
  • 目連因緣經一卷
  • 阿難見變經一卷
  • [14]難陀經一卷
  • 阿那含七念經一卷
  • 羅漢菩子經一卷
  • 賓頭盧取鉢經一卷
  • [15]行比丘經一卷
  • 愛身比丘經一卷
  • 旃比丘經一卷
  • 善星比丘經一卷
  • 六群比丘經一卷
  • 自在王比丘經一卷
  • 羅耶達比丘經一卷
  • 比丘和須蜜經一卷
  • 玄戒未來比丘經一卷(今疑玄字錯)
  • 比丘法相經一卷
  • 釋種子經一卷
  • 尊者婆蹉律經一卷
  • 罽賓二沙彌經一卷
  • 沙彌持戒經一卷
  • 海洲優婆塞會經一卷
  • 賢者雜事經一卷
  • 弟子修學經一卷
  • 弟子行澤中遇賊劫經一卷
  • 弟子精進經一卷
  • 迦提羅越問五戒經一卷
  • 那羅延天王經一卷
  • 毘沙門天王經一卷
  • 四大天王經一卷
  • 諸天壽經一卷
  • 魔現成佛經一卷
  • 魔王[1]一卷(疑是試字)
  • 淨飯王經一卷
  • 佛葬閱頭檀王經一卷
  • [2]王作小兒時經一卷
  • 小阿育王經一卷
  • 優填王照逝心女經一卷(今疑是大乘藏中優填王經)
  • 迦夷王頭布施經一卷
  • 果尊王經一卷
  • 佛居士經一卷
  • 降恐王經一卷(今疑恐字錯)
  • 魔羅王經一卷
  • 摩登王經一卷
  • 舍夷國經一卷
  • 羅提坭王經一卷(或作國王羅提埤經)
  • 摩訶惟越王經一卷
  • 流沙王經一卷
  • 十四王經一卷
  • 王以竹施經一卷
  • 勸王持五戒經一卷
  • 太子旃舍羅差經一卷
  • 長者盛德經一卷
  • 長者法心經一卷
  • 長者仁賢經一卷
  • 長者洹羅越經一卷
  • 佛問淳陀長者受樂淨行經一卷
  • 婆羅門問事經一卷
  • 婆羅門等[3]說經一卷
  • 六師詣波斯匿王經一卷
  • 尼揵[4]一卷
  • 明星梵志經一卷
  • 兜率梵志經一卷
  • 梵志拔陀經一卷
  • 梵志計火淨經一卷
  • 梵志問疑經一卷
  • 梵志意經一卷
  • 梵志好母經一卷
  • 梵志淫女經一卷
  • 梵志六師經一卷
  • 天后賢女經一卷
  • 德女問經一卷
  • 貧女[A11]施獲弘報經一卷
  • 彌家女經一卷
  • 二人作沙門[A12]斷兄舌經一卷
  • 氣噓殺旃陀羅經一卷
  • 眼能視殺人經一卷
  • 孤獨三兄弟經一卷
  • 阿劍[A13]一卷
  • 不蘭伽經一卷
  • 小申日經一卷
  • 波羅奈媈四姓經一卷(或作婦字)
  • [5]姓家主叩書[6]一卷
  • 提謂經一卷
  • 強羅經一卷
  • 金轉龍王經一卷
  • 蘇曷龍王經一卷
  • 三龍王經一卷
  • 虎王經一卷
  • 蝎王經一卷
  • 毒龍蛇施經一卷
  • 放牛法經一卷(今疑是藏中[7]牛經)
  • 養牛經一卷
  • 閻羅王經一卷(今疑是藏[8]五天使者經)
  • 餓鬼經一卷
  • 鐵杵泥犁經一卷
  • 緣經一卷
  • 藥經一卷
  • [*]一卷
  • [*]達經一卷
  • 法足經一卷
  • 身數經一卷
  • 選福經一卷
  • 布施經一卷
  • 助善經一卷
  • 古來經一卷(今疑是藏中古來世時經)
  • 孝順經一卷
  • 緣本經一卷(今疑是藏中緣本致經)
  • 度世經一卷
  • 法藏經一卷
  • 明住經一卷
  • 善憩經一卷
  • 植質經一卷
  • 名相經一卷
  • 怪異經一卷
  • 滅怪經一卷
  • 本鉢經一卷
  • 案鉢經一卷
  • 諸法經一卷
  • 與脫經一卷
  • 伏願經一卷
  • 寶見經一卷
  • 真提經一卷
  • 明義經一卷
  • 見在經一卷
  • 釋論[*]一卷(祐云疑是大智度論抄之一卷)
  • 雜事經一卷
  • 旨解經一卷(祐云疑即義旨雜解)
  • 釋學經一卷
  • 度道俗經一卷
  • 諸福德經[1]一卷
  • 說人身經一卷
  • 施色力經一卷
  • 色入施經一卷
  • 戒法律經一卷
  • 未生[2]一卷
  • 未生災經一卷
  • 念佛品經一卷
  • 須彌山經一卷
  • 成敗品[*]一卷(經目或云成敗品第四似是樓炭經之[3]今撿樓炭[A14]無此品)
  • 世間珍寶經一卷(舊錄云世間所望珍寶經)
  • 現道神足經一卷
  • 成行無想經一卷
  • 悔過除罪經一卷
  • 深自僥倖經一卷
  • 布施持戒經一卷
  • 生西方[*]一卷
  • 造浴室法經一卷
  • 有疑往解經一卷
  • 長阿含方法經一卷
  • 令人孝有德經一卷
  • 人於出家者經一卷
  • 心應深[A15]慕經一卷
  • 地水火風空經一卷
  • 求欲者除意經一卷
  • 持戒教人殺生經一卷
  • 七月十五日臘法經一卷
  • 功高憍慢有二[4]一卷
  • 歡喜布施有五事經一卷(或作勸字錯)
  • 三夢經一卷
  • 三悔處經一卷
  • [5]乘無[6]一卷
  • 四署經一卷
  • 四等意經一卷
  • [7]斷經一卷
  • 四厚經一卷
  • 五署經一卷
  • 五穀世經一卷
  • 五亂經一卷
  • 五邪經一卷
  • 六禪經[*]一卷
  • 六度六十行經一卷
  • 六輩阿惟越致經一卷
  • 七眾經一卷
  • 七流經一卷
  • 七使經一卷
  • 七輩人橫死經一卷
  • 七歲作善經一卷
  • 八方萬物無常經一卷
  • 八雙經一卷
  • 九結經一卷
  • [8]一卷
  • 九道觀身經一卷
  • 十部僧經一卷
  • 十二意經一卷
  • 十二阿練若高行經一卷
  • 十二部[*]一卷
  • 三十二僧那經一卷
  • 三十四意經一卷
  • 五十德相經一卷
  • 六十品經一卷
  • 六十二疑經一卷
  • [1]二觀經一卷
  • 百法經一卷
  • 惟日三昧經一卷
  • 月電三昧經一卷
  • 無言三昧經一卷
  • 阿和三昧經一卷
  • 禪行法經一卷(今疑是藏中禪行法[2])
  • 須彌山譬經一卷
  • 日月譬經一卷
  • 海水譬經一卷
  • 藥草喻經一卷
  • 功德天譬經一卷
  • 賢劫譬經一卷
  • 金剛譬經一卷
  • 寶藏譬經一卷
  • 明珠譬經一卷
  • 聚木譬經一卷
  • 四大譬經一卷
  • 五部威儀所服經一卷(或云五部僧服經高僧傳云白法祖譯)
  • 結界文經一卷
  • 沙彌離戒一卷
  • 五戒報應經一卷
  • 六足阿毘曇[*]一卷
  • 雜譬喻經六卷(或云諸雜喻)
  • 譬喻經一卷(祐云異出更有一本今且存一)
  • 雜譬喻經一卷([3]十一事)

    右三百七部三百四十卷(唯初九部九卷有本餘者並闕)

    並是梁代沙門僧祐錄中[4]集失譯諸經僧祐本錄祐所新集總一千三百六部一千五百七十卷今細[5]搜撿餘九百九十九部一千二百三十卷多是諸別生經或長房[6]譯錄中已載及有[7]錄之中標其譯主除此之外有三百七部三百四十卷搜撿長房等錄皆未曾載今新集於此以為失源然祐錄中但云失譯不標年代今且附於宋錄之末庶免遺漏焉[8]

齊蕭氏都建業(亦云南齊)

自高[9]建元元年己未至和帝中興二年壬凡經七[10]二十四年沙門七人所譯經總一十二部三十三卷(於中七部二十八卷見在五部[11]五卷闕本)

[12]門曇摩伽陀耶舍(一部一卷經)

沙門摩訶乘(二部二卷律)

沙門僧伽跋陀羅(一部一十八卷律)

沙門達摩摩提(二部二卷經)

沙門求那毘地(三部六卷經集)

沙門釋曇景(二部三卷經)

沙門釋法化(一部一卷經)

  • 無量義經一卷(第二出見僧祐錄荊州隱士劉虬為序)

    右一部其本見在

    沙門曇摩伽陀耶舍齊言法生稱中印度人悟物居情道利無捨[13]高帝道成建元二年辛酉於廣州朝亭寺譯無量義經一部耶舍手善隷書口解齊言傳受經人武當山沙門慧表永明三年齎至楊都繕寫流布

  • 五百本生經一卷(見僧祐錄祐云未詳卷數房云一卷)
  • 他毘利律一卷(齊言宿[14]律見僧[15][16]未詳卷數房云一卷)

    右二部二卷其本並闕

    沙門摩訶乘西域人也栖心妙道結志弘通以武帝𭭻永明年中於廣州譯五百本生經等二部

  • 善見律毘婆沙十八卷(或云毘婆沙律亦直云善見律見道慧宋齊錄及僧祐錄)

    右一部一十八卷其本見在

    沙門僧[17]跋陀羅齊言眾賢西域人懷道放曠化惠無窮師資相傳云[18][19][20]波離既結集律藏訖即於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華供養律藏[21]便下一點置律[22]如是優波離欲涅[*]持付弟子陀寫俱陀寫俱欲涅[*]付弟子須俱[23]須俱付弟子悉伽婆悉伽婆付[A16]子目揵連子帝目揵連子帝須付弟子旃陀跋闍如是師師相付至今三藏法師(不出其名)[24]將律藏至廣州臨上舶反還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25][26]跋陀以武帝永明六年戊辰(房云己巳)共沙門僧禕於廣州竹林寺譯出名為善見律毘婆因共安居以永明七年己巳歲(房云庚午)七月半受自恣竟如前師法以香華供養律藏訖下一點當其年計得九百七十五點點是一趙伯休梁大同[27]於廬山值苦行律師弘度得此佛涅[*]後眾聖點記年月訖齊永明七年伯休訪弘度云自永明七年已後云何不復見點弘度答云自此已前皆是得道聖人手自下點貧道凡夫止可奉持頂戴而不敢輒點伯休因此舊點下推至梁大同九年癸亥歲合得一千二十八年昇依伯休所計推至大唐開元十八年庚午之歲得一千二百一十六年若然則是如來滅度遠近參差未堪取行(此墨點記與法顯所[1]師子國佛牙精舍唱記年歲全此云優婆離律藏竟自恣了已手自下點年[2]如是展轉相付流[3]至今者此或不然尋此善見婆沙非是波離所集乃是部分已後二十部中隨彼所宗釋一家義撮要而解非全部毘尼也即此撰[4]後年下一點此或如[5][6]波離手自下點者未可即為指南也)

  •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一卷今編入妙法華[7]在第五卷初沙門法獻於于闐國得一卷梵本來[8]道慧宋齊錄僧祐錄云於高昌[A17][9]梵本未詳孰正)
  • 觀世音懺悔除罪呪經一卷(永明八年十二月十五日[10]見僧祐錄及寶唱錄)

    右二部二卷(提婆達多品見在觀世音呪經闕本)

    沙門達摩摩提齊言法意西域人悟物情深隨方啟喻以武帝永明八年庚午為沙門法獻於楊都瓦官寺譯提婆達多品[11]二部時為僧正初獻以宋元徽三年遊歷西域于闐國得經梵本并及佛牙有迦毘羅神衛護還宋經至齊永明中共沙門法意譯出牙安置鍾山上定林寺(佛牙可長三寸圍亦如之色帶黃白其牙[12][13]今印[14]而溫潤光潔頗類珠玉謹案內經佛有四牙一在忉利天一在龍王宮一在師子國一在烏萇國此即烏萇國牙也後忽失之乃現于闐獻於于闐請還)到梁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數人並執器仗初夜扣門稱臨川殿下奴叛有人告云在佛牙閣上請開閣[15]寺僧從其主師至佛牙座前開函取牙作三禮已巾盛牙繞山東[16]後尋却得還安定林隋文併陳仍在鍾岳至仁壽三年內使令豫章王從楊州將獻文帝其年五月十五日勅送東禪定寺供養佛牙靈異具如僧祐佛牙記此不復廣其東禪定寺即今大莊嚴寺是也

  • 須達經一卷(一名須達長者經出中阿含第三十九卷異譯見長房錄及高僧傳祐云建武二年出)
  • 百喻經四卷(亦云百句譬喻經或五卷天竺僧伽斯那撰永明十年九月十日譯見僧[17]等並云譯成十卷此之四卷百事足矣)
  • 十二因緣經一卷(第五出與[18]多樹下經同本祐云建武二年出見高僧傳及房錄)

    右三部六卷(前二部五卷見在後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求那毘地齊言德進中印度人弱齡從道師事天竺大乘法師僧伽斯那聰慧強記勤於諷習所誦大小乘經十餘萬言兼學世典明解陰陽其候時逆[19]多有徵驗故道術之稱有聞西域建元初來至江淮止毘耶離執錫從徒威儀端肅王公已下競相請謁初僧伽斯那於天竺國抄集修多羅藏十二部經中要切譬喻撰為一部凡有百事以教[20]新學毘地悉皆通誦兼明義旨以武帝永明十年壬申秋九月譯為齊文即百喻經也復出須達及十二因緣[*]自宋大明已後譯經殆絕及其宣流法寶世咸美之毘地為人弘厚有識度善於接誘勤躬行道夙夜匪懈是以外國僧眾萬[21]歸集南海商人悉共宗供贈往來歲時不絕性頗[22]積富於[23]然營建法事已無私焉於建鄴淮側造正觀寺重閣層門殿房整飾養徒施化德業甚以中興二年冬卒

  • 摩訶摩耶經一卷(第二出一名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亦直云摩耶[*]或二卷見王宗寶唱法上等三錄)
  • 未曾有因緣經二卷(度羅睺羅[24][25]亦直云未曾有經第二出見始興錄)

    右二部三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曇景不知何許人於齊代譯摩耶經等二部群錄直云齊世譯出既不顯年未詳何帝

  • 腹中女聽經一卷(第五出與無垢賢女經等同本房云見古錄)

    右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釋法化以廢帝寶卷永元年中誦出[26]中女聽經一部眾錄相承並云誦出未詳誦依而列之以有[27]譯故免疑失([28]房內典錄云齊時江州沙門道政刪改彌勒成佛經一卷此不然如後大乘錄中廣述[29]等復云齊代沙門法度於楊都出灰河經一卷毘跋律一卷今以灰河經出雜阿含其毘跋律[A18]法經錄云法度[30]造以濫律名今廢不立房等又云齊代沙門釋法[A19]益意經二卷[31]此經即是齊[A20]梁初僧法尼閉目誦出者今見有本文理差[32]不可流行若言齊末出者錄何故不載今編疑部正錄不存房等又云齊代沙門道備出九傷等經五部五卷群錄注疑今依舊為定)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八

𡡉 [方*(葛-人+乂)] 𭭻
聖本傍註朱筆曰開元錄第五之半相當
志【大】,志集同志【聖】
僧【大】,僧猛【聖】
層【大】,曾【麗-CB】,增【聖】
一【大】,〔-〕【聖】
石【大】,右【聖】
處【大】,〔-〕【聖】
相【大】,〔-〕【聖】
失【大】,未【聖】
觀【大】,觀得【聖】
門【大】,門觀【聖】
髻【大】,髻髻【聖】
覩【大】,親【聖】
木【大】,水【校異-乙】
戒【大】,〔-〕【聖】
尚【大】,上【聖】
亡【大】,云【聖】
危【大】,尼【聖】
常【大】,當【聖】
出【大】,〔-〕【聖】
尋【大】,等【聖】
險【大】,驗【乙】
勒【大】,勒菩薩【聖】
慧【大】,惠【聖】
祐錄【大】,僧祐【聖】
先【大】,云先【聖】
昌【大】,畠【聖】
出【大】,〔-〕【聖】
卷【大】,〔-〕【聖】
光【大】,軍【聖】
要經【大】,至終【聖】
密【大】,〔-〕【聖】
或【大】,或云【聖】
竺【大】,竹【聖】
齋【大】,齊【聖】
返【大】,反【聖】
見【大】,〔-〕【聖】
云見【大】,見云【聖】
云【大】,名【聖】
偽【大】,為【聖】
來【大】,還【聖】
云【大】,〔-〕【聖】
建【大】,鐘【聖】
誕【大】,〔-〕【聖】
(迦葉…闕本)三十字【大】,〔-〕【聖】
沮【大】,涅【聖】
京【大】,〔-〕【聖】
奔【大】,〔-〕【聖】
上【大】,止【校異-乙】
寺【大】,〔-〕【聖】
居【大】,〔-〕【聖】
二【大】,三【聖】
園【大】,園寺【聖】
(釋種…阿含)十一字【大】,〔-〕【聖】
父【大】,父子【聖】
出【大】,火【聖】
是【大】,云【聖】
今為【大】,〔-〕【聖】
長【大】,〔-〕【聖】
第【大】,第十【聖】
錄【大】,〔-〕【聖】
見【大】,長【聖】
頭【大】,頭盧【聖】
使【大】,使使【聖】
法【大】,〔-〕【聖】
琉【大】,流【麗-CB】,瑠【聖】
非【大】,非也【聖】
並【大】,為【聖】
云【大】,名【聖】
水【CB】【麗-CB】,木【大】,火【聖】(cf. K38n1401_p0163c12)
並【大】,〔-〕【聖】
褐【大】,[方*(葛-人+乂)]【聖】
慧【大】,惠【聖】
迹【大】,〔-〕【聖】
一【大】,〔-〕【聖】
玄【大】,法【聖】
州【大】,洲【聖】
嘉【大】,喜【聖】
後【大】,〔-〕【聖】
寺常【大】,常寺【聖】
帝【大】,帝或【聖】
代【大】,伐【聖】
經【大】*,〔-〕【聖】*
七卷【大】,〔-〕【聖】
祐【大】,祐寶唱【聖】
始【大】,〔-〕【聖】
彌【大】,弘【校異-乙】
幻【大】,幻化【聖】
獻【大】,〔-〕【聖】
云【大】,云采【聖】
經【大】,經是華嚴經【聖】
興【大】*,異【聖】*
興【大】,典【聖】
以【大】,以是【聖】
(菩薩…便經)十六字【大】,〔-〕【聖】
等【大】,便等【聖】
二【大】,〔-〕【聖】
音【大】,音經【聖】
後【大】,後果【聖】
慧【大】*,惠【聖】*
本【大】,本未獲【聖】
據【大】,按【聖】
僧【大】,梁僧【聖】
彌【大】,〔-〕【聖】
集【大】,〔-〕【聖】
六【大】,六十【聖】
出【大】,〔-〕【聖】
丘【大】,丘尼【聖】
卷【大】,卷(本作千萬疑錯)【聖】
經【大】,疑【聖】
卷【大】,卷(或云五百七十)【聖】
呵【大】,河【聖】
導【大】,道【聖】
卷【大】,卷(或云持身經)【聖】
卷【大】,卷今疑本上脫字【聖】
別【大】,別浴像功德經一卷【聖】
陀【大】,阿【聖】
錯【大】,錯也【聖】
鳩【大】,鳩摩【聖】
上【大】,經【聖】
行道【大】,道行【聖】
禪【大】,神【聖】
杖【大】,枝【聖】
經【大】,位【聖】
阿【大】,〔-〕【聖】
受【大】,愛【聖】
誡【大】,誠【聖】
欲【大】,育【聖】
諍【大】,爭【聖】
齋【大】*,齊【聖】*
波【大】,大【聖】
不【大】,示【校異-乙】
放【大】,拔【聖】
中【大】,中羅王【聖】
一卷【大】*,〔-〕【聖】*
火【大】,大【聖】
品【大】,一品【校異-乙】
意【大】,輩【聖】
二【大】,三【聖】
常【大】,當【聖】
政【大】,正【校異-乙】
惱【大】,總【聖】
十【大】,七十【聖】
相【大】,想【聖】
九【大】,凡【聖】
新【大】,雜【聖】
搜撿【大】,撿搜【聖】
等【大】,〔-〕【聖】
代【大】,〔-〕【聖】
聖本朱筆曰已上開元錄第五之終已下開元錄第六之初
帝【大】,希【聖】
主【大】,至【聖】
五卷【大】,〔-〕【聖】
沙【大】,簫齊沙【聖】
以【大】,〔-〕【聖】
德【大】,〔-〕【聖】
祐【大】,〔-〕【聖】
祐【大】,祐云【聖】
伽【大】,〔-〕【聖】
涅【大】,〔-〕【聖】
盤【大】*,槃【聖】*
後【大】,〔-〕【聖】
(便下…藏)七字【大】,〔-〕【聖】
年【大】,〔-〕【聖】
須俱【大】,〔-〕【聖】
藏【大】,藏法師【聖】
羅【大】,〔-〕【聖】
跋陀【大】,〔-〕【聖】
元【大】,九【聖】
傳【CB】【聖】,傅【大】(cf. T55n2154_p0536a07)
年【大】,〔-〕【聖】
傳【大】,轉【聖】
集【大】,集已【聖】
然【大】,默【聖】
優【大】,〔-〕【聖】
經【大】*,〔-〕【聖】*
道慧【大】,見道【聖】,見道慧【校異-乙】
譯【大】,獲【聖】
譯【大】,譯出【聖】
等【大】,寺【聖】
瑞【大】,端【聖】
凸【大】,亞【聖】
文【大】,大【聖】
捨【大】,檢【聖】
去【大】,云【聖】
祐【大】,祐錄祐【聖】
貝【大】,具【聖】
占【大】,台【聖】
授【大】,〔-〕【聖】
里【大】,〔-〕【聖】
畜【大】,福【聖】
財【大】,〔-〕【聖】
沙【大】,〔-〕【聖】
序【大】,字【聖】
胎【大】,腹【聖】
先【大】,光【聖】
長【大】,又長【聖】
房【大】,〔-〕【聖】
偽【大】,為【聖】
以【大】,〔-〕【聖】
舛【大】,殊【聖】
廓【大】,廊【麗-CB】 繫【CB】【麗-CB】,擊【大】(cf. K38n1401_p0162b01) 經【大】,〔-〕【麗-CB】 住【CB】【麗-CB】,在【大】(cf. K38n1401_p0164b10) 太【大】,大【麗-CB】 郡【CB】【麗-CB】,群【大】(cf. K38n1401_p0164c16) 呵【CB】,阿【大】(cf. T55n2157_p0990c10) 廬【大】,盧【麗-CB】 缺【大】,鈌【麗-CB】 枝【大】,技【麗-CB】 少【CB】【麗-CB】,小【大】(cf. K38n1401_p0167c18) 弟【大】,第【麗-CB】 他【CB】【麗-CB】,佗【大】(cf. K38n1401_p0168a01) 〔-〕【CB】【麗-CB】,經【大】(cf. K38n1401_p0168c17) 貪【CB】【麗-CB】,貧【大】(cf. K38n1401_p0169a07) 弟【大】,第【麗-CB】 郡【CB】【麗-CB】,群【大】(cf. K38n1401_p0171a23) 隋【大】,隨【麗-CB】 譯【CB】【麗-CB】,釋【大】(cf. K38n1401_p0172b12) 末【CB】【麗-CB】,未【大】(cf. K38n1401_p0172b12)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