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代眾經舉要轉讀錄第四
序曰。觀夫大聖乘機敷說聲教。離惱為本不在曲繁。故半頌八字。號稱開空法道。一四句偈。喻以全如意珠。廣讀多誦。未免於生源。常不說法。乃聞於具足。是以法行比丘。形于大集之典。捨[14]栰明況。備之般若至乘。斯道顯然由來不沒。會西明寺真懿律師。博見識機通鑒時俗。欲興法藏歲別轉持。然以重譯廣文多生倦怠。告[1]余此致因而演之。然則頃代轉讀多陷廣文。識鈍情浮彌嫌觀博。此並在人勤惰。豈以卷部致懷。何以知耶。故心薄淡者。望[2]卷大而眉顰。[A1]志專精者。見帙多而意勇。據斯以論。考性欲之康衢也。原夫五濁交運四惑現行。聖賢晦迹是稱遭命。不可約之以一揆。固得引之以殊途。故知天挺英靈不局言方。陶誘中流[3]存學必假善說津梁。夫以廣略二教。[4]無興極聖之言。知幾其神。已明恒俗之訓。今則去其泰甚隨務行藏。舉大部而攝小經。撮本根而捨枝葉。文雖約而義廣。卷雖少而意多。能使轉讀之士。覽軸日見其功。行福清信。開藏歲增其業。此則卷卷常度。無負施之譏訶。品品情欣。絕厭法之深咎。事不獲已觀機而立。此篇撫[5]應長慨摧折。一何若此。豈不聞龍海藏錄。竟夏尋而不周。鐵圍結法。億象負之莫盡。沮渠巖窟。恒鎮十二寶乘。那伽幽寺。常住億千聖範。東流震旦萬不一來。而厚夜沈冥重於厭怠。無明障深。輕於博觀。自可悲哉。且生滅催切。命報泫露之光。心相不留。興言飛電之頃。隨聞教旨即用[6]循身。略得時緣便依領觀。何暇廣尋聞海通覽法門。故論云。智者應修道剋獲解脫果。然後以多聞而作妙瓔珞。然則凡小使性互有不同。[7]自慨不能靜坐思微。則須披讀經論開決耳目。分解性靈[8]道揚理義。識邪正之方隅。陶化未聞。[9]揚佛宗之位致。此則宅生推日不負[10]遣寄。茲篇成樹同存有歸云爾。
大乘經正本
二百五十四部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或五十卷一千八十七紙紙二十八行)
東晉義熙年佛陀跋陀羅於楊都譯
右一經。前後異譯。一十四部。所謂度世漸備信力十住興顯羅伽住法本業兜沙佛藏等。並抄略本部。支品流行。文或出沒義理無異。故非所錄。
-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13]或三十六卷七百二十紙)
北涼沮渠玄始年曇無讖於涼都譯
右一經五譯。支條不具。未足通行。故舉上經總攝餘部。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四十卷或三十卷六百一十九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逍遙園西明閣譯
右一經。前後十譯。謂放光光讚道行小品。各有新舊。明度無極遺[14]日抄品。重[A2]沓罕尋。舉前以統大義斯盡。玉華後譯大般若者。斯乃明佛一化十有六會。依會敷說六百許卷。可謂智度大道佛從來。智度大海無涯極。得[15]在供養難用常行。故羅什譯論千卷有餘。秦人所傳十分略九。今則通貫彼此隨時制宜。
- 大方等大集經(六十卷或五十八卷一千一百五十紙)
北涼曇無讖譯前三十卷
北齊隋時耶舍譯後三十卷
右一經。前後一十四譯。所謂大哀空藏寶髻寶女無盡意阿差末寶星淨行自在王奮迅王須彌藏無言童子等。並錄本經之別品。後人隨部別行。今總會通重本。[16]未足開[A3]其後代。
- 大威德陀羅尼經(二十卷二百六十五紙)
隋開皇年闍那崛多於京師大興善寺譯
- 法炬威德陀羅尼經(二十卷三百紙)
隋大業年達摩笈多於東都上林園翻經舘譯
- 大菩薩藏經(二十卷四百一十紙)
唐貞觀年玄奘於京師弘福寺譯
- 菩薩瓔珞經(十二卷或十四卷三百三十七紙)
前秦建元年竺佛念於長安譯
- 菩薩見實三昧經(十四卷二百[17]三十八紙)
後齊天保年耶舍於鄴都譯
- 佛名經(十二卷二百四十七紙)
後魏天平年菩提留支於鄴下譯
- 月燈三昧經(十一卷或十卷二百二紙)
後齊天統年耶舍於鄴下譯
- 賢劫經(十三卷一百九十五紙)
西晉元康年竺法護於長安譯
- 華手經(十三卷二百二十五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譯
- 十住斷結經(十卷二百五十四紙)
前秦建元年竺佛念於長安譯。
- 大灌頂經(十二卷或九卷一百一十二紙)
- 觀佛三昧經(十卷或八卷一百五十九紙)
宋永初年佛陀跋陀羅於楊都譯
- 悲華經(十卷一百九十四紙)
右一經。再譯。稱大悲分陀利經八卷。失翻人代。文義大同於前。
- 大方等菩薩念佛三昧經(十卷一百三十二紙)隋大業年笈多於東都上林園翻經舘譯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一百七十一紙)
唐永徽年玄奘於京師慈恩寺譯
右一經前譯。稱大方廣十輪經八卷。失翻人代。文義分明。二本大同。
- 妙法蓮華經(七卷一百四十八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譯
右一經西晉竺。法護初譯稱正法。華經十卷。隋大業年。笈多後譯。加藥草品之五紙。諸呪並異。移囑累品在後。隨機所尚無減秦翻。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九十二紙)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羅於楊都譯
右一經。後魏菩提留支晚譯。稱入楞伽經十卷。文相乃多。義理如舊。
- 五千五百佛名經(八卷一百[3]一十六紙)
隋開皇年耶舍於京師興善寺譯
- 大方便佛報恩經(七卷一百二十四紙)
失譯人時代
- 大薩遮尼乾子經(七卷或八卷一百三十一紙)
後魏正光元年菩提留支於鄴都譯
-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一百二十一紙)
陳時外國王子月婆首那於九江郡譯
- 金光明經(六卷或[5]八卷一百一十五紙)
北涼曇無讖譯。前四卷陳真諦譯後經
- 寶雲經(七卷一百紙)
梁天監年曼陀羅於楊都譯
- 法集經(六卷或七卷一百二十二紙)
後魏延昌四年菩提留支於洛都譯
- 菩薩處胎經(五卷一百一十三紙)
前秦建元年竺佛念於長安譯
- 大悲經(五卷八十八紙)
後齊天統年耶舍於鄴都譯
- 大集賢護菩薩經(五卷或六卷九十[6]二紙)
隋開皇年耶舍於大興善寺譯
- 大雲經(六卷九十二紙一名大方等無相經)
- 密迹金剛力士經(五卷一百一十二紙)
西晉竺法護譯
- 大方等陀羅尼經(四卷六十二紙)
北涼釋法眾於高昌郡譯
- 海龍王經(四卷七十三紙)
北涼曇無讖於涼都譯
- [8]央掘摩羅經(四卷七十八紙)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羅於楊都譯
- 無所有菩薩經(四卷六十紙)
隋開皇年笈多等於興善寺譯
- 僧伽吒經(四卷五十一紙)
後魏月婆首那王子於鄴都譯
- 觀察諸法經(四卷六十紙)
隋開皇年崛多等於興善寺譯
- 七佛神呪經(四卷七十紙)
失譯
- 大樹緊那羅王問經(四卷六十五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譯
- 持世經(四卷七十五紙一名法印經)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譯
右一經。西晉竺法護初譯。稱持人所問經。四卷。二本大同。
- 弘道廣顯三昧經(四卷五十三紙)
西晉永嘉年竺法護於長安譯
右一經。竺法護初譯。稱阿耨達龍王經。三卷。同本異譯。存於一經。
- 菩薩本行經(三卷五十二紙)
- 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五十五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譯
- 菩薩藏經(三卷六十一紙)
後秦羅什譯
- 力莊嚴三昧經(三卷[10]四十六紙)
隋開皇年耶舍於興善寺譯
- 須真天子經(三卷或四卷四十六紙)
西晉太始年竺法護於長安譯
- 首楞嚴三昧經(三卷或二卷五十一紙)
後秦羅什譯
- 般舟三昧經(三卷或二卷四十七紙)
西晉竺法護譯
- 普超三昧經(三卷六十七紙)
西晉太康年竺法護於長安譯
右一經。後漢支讖初譯。稱阿闍世王經。二卷。文義無爽。且存後譯。
- 等集眾德三昧經(二卷或三卷四十九紙)
西晉竺法護譯
右一經與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同本異譯。
- 大方等善住意天子問經(四卷六十八紙)
隋大業年笈多於東都翻經舘譯
右一經。三譯。西晉竺法護譯。稱如幻三昧經。二卷。後魏留支譯。稱聖善住問經。三卷。文理大同。故存後出。
- 廣博嚴淨不退轉法輪經(四卷或六卷七十八紙)
宋元嘉年智嚴等於楊都譯
- 思益梵天問經(四卷八十[2]二紙)
後秦羅什譯
右一經。三譯。西晉[3]法護譯。為持心梵天問經。四卷。或云等御諸法[4]經等。後魏菩提留支譯。稱勝思惟天問經。六卷。文理大同。隨時尚者。思益為重。
- 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二卷或三卷三十六紙)
西晉太康年竺法護譯
右一經。西晉安法欽譯。為道神足變化經。四卷。同本異翻。
- 解深密經(五卷七十三紙)
唐貞觀年玄奘於京師慈恩寺譯
右一經。四譯。初宋時求那跋陀羅出名相續解脫經。陳時真諦出。名解節經。文略不具。與後魏留支所譯深密解脫經同。故存後本為定。
- 維摩詰所說經(三卷六十一紙)
後秦羅什於常安逍遙園渭陰譯
右一經。三譯。吳時支謙所譯。為毘摩羅[5]鞊經。二卷。唐玄奘所譯。為說無垢稱經。六卷。繁略折衷難逮秦翻。終是周因殷禮損益可知云。
- 諸法無行經(二卷三十一紙)
後秦羅什譯
右一經。再譯隋崛多所翻。為諸法本無經。三卷。詞力未足同本故略。
- 無極寶三昧經(一卷三十紙)
西晉永嘉年竺法護譯
- 方等泥洹經(二卷[*]三十五紙)
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於楊都譯
右一經。三翻。異譯為哀泣經。二卷。隋時崛多譯。為四童子經。三卷。文無以異。故存晉本。
- 慧上菩薩問[7]太善權經(二卷三十紙)西晉太康年竺法護譯
右一經。二本。西晉天竺居士竺難提譯。稱大乘方便經。三卷。既同前本。故略不出。
-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三卷四十三紙)
西晉太始年竺法護譯
右一經。又譯云大方廣寶篋經。三卷。不顯人代。文同故略。
- 等目菩薩問三昧經(二卷或三卷五十一紙)
西晉竺法護譯
- 明度五十挍計經(二卷四十紙)
後漢安世高譯
- 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8]四十八紙)
前秦竺佛念於長安譯
- 護國菩薩經(二卷[9]四十二紙)
隋開皇年崛多等於大興善寺譯
- 超日明三昧經(二卷[*]四十六紙)
西晉太始年竺法護譯
- 月上女經(二卷二十七紙)
隋開皇年崛多譯
- 中陰經(二卷二十七紙)
前秦竺佛念譯
- 須彌藏經([*]二卷[*]四十八紙)
後齊耶舍於鄴都譯
- 佛華嚴入如來不思[10]境經(二卷二十一紙)
隋開皇年崛多等於興善寺譯
- 大法鼓經(二卷三十一紙)
宋求那跋摩於楊都譯
- 諸佛要集經(二卷三十三紙)
西晉竺法護譯
-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二卷三十四紙)
西晉永熙年竺法護於洛陽譯
- [11]濡首無上清淨分衛經(二卷二十七紙一名決了諸法如幻三昧經)
宋時翔公於南海郡譯
- 大乘同性經([A5]二卷三十九紙)
後周天和年崛多共僧安於長安譯
- [1]阿閦佛國經(二卷[2]三十八紙一名佛剎菩薩學成經)
後漢建和年支讖於洛陽譯
- 蓮華面經(二卷[3]三十三紙)
隋開皇年耶舍譯
- [4]大乘譬喻王經(二卷三十三紙)
隋開皇年崛多等於興善寺譯
- 迦葉經(二卷二十九紙)
後魏月婆首那王子於洛陽譯
- 孔雀王陀羅尼經(二卷三十二紙)
梁僧伽婆羅於楊都占雲舘譯
- 發覺淨心經(二卷二十七紙)
隋開皇年崛多等於興善寺譯
- 無上依經(二卷三十一紙)
陳真諦於廣州譯
- 移識經(二卷[*]三十[A6]三紙)
- 未曾有經(二卷四十紙)
南齊曇景於楊都譯
- 大方廣如來性經(二卷或三卷五十一紙)
- 不思議功德經(二卷或四卷[6]三十八紙)
- 大吉義呪經(二卷或四卷三十八紙)
- 菩薩夢經(二卷三十四紙)
-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四十九紙)
-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7]二十八紙)
- 法界體性無分別經(二卷二十四紙)
- 密迹金剛力士經([8]二卷三十六紙)
- 大方廣如來祕藏經(二卷[9]三十四紙)
- 善臂菩薩所問經(二卷二十六紙)
- 大淨法門經(一卷二十四紙)
西晉竺法護譯
右一經。隋耶舍又譯。為大莊嚴法門經。二卷。文義大同。
- 順權方便經([10]三卷或一卷[11]二十七紙一名轉女身菩薩經)
西晉竺法護譯
-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二十八紙)
隋開皇年耶舍譯
右一經。三譯。初後周崛多譯。稱大雲請雨經。後隋崛多又譯。加大方等字。意同故略。
- 如來莊嚴智光入佛境經([13]一卷[*]三十四紙)
後魏菩提留支於洛都譯
右一經三譯。梁時僧伽婆羅出者名度諸佛境智嚴經。又別譯加智慧光嚴經。同本異譯。
- 德護長者經(二卷二十六紙)
隋開皇年耶舍於長安譯
右一經。三譯。初晉竺法護翻出。名月光童子經。一卷。又別譯云申日經。文同故略。
- 善思童子經(二卷[14]二十紙)
隋開皇年崛多譯
-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一卷二十五紙)
西晉竺法護譯
右一經。三譯。初後漢安玄出。名法鏡經。後魏僧鎧出。名郁伽問經。文理大同。
-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六十紙)
魏時帛延譯
-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三十紙)
隋開皇年崛多譯
右一經。四譯。後秦佛陀耶舍出者。名虛空藏神呪經。宋時曇摩蜜多出。名觀[17]空藏菩薩經。又別譯為虛空藏經。廣略殊文。義同一揆。
- 緣生經(二卷二十[*]三紙)隋大業年笈多於東都上林園譯
右一經。再譯。唐玄奘出。名分別緣起經。二卷。雖言巧妙尋者易廻。
-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十三紙[18]已下一百[19]四十八單經)
隋開皇年崛多於大興善寺譯
- 諸法最上王經(二十二紙)
隋開皇年崛多譯
- 成具光明定意經(二十二紙)
後漢靈帝時支曜譯
- 太子須大[20]拏經(十六紙)
西秦乞伏國仁時法堅譯
- 太子慕魄經(五紙)
西晉竺法護譯
- 須賴經(十九紙)
吳黃武年支謙譯
- 金色王經(八紙)
後魏般若留支於洛都譯
- 獨證自誓三昧經(八紙一名如[1]來自誓三昧)
西晉竺法護譯
- 摩訶摩耶經(二十五紙)
南齊曇景於楊都譯
- 大方等如來藏經(九紙)
- 如來方便善巧呪經([3]十紙)
隋開皇年崛多譯
- 勝鬘師子吼一乘[4]方便經(十九紙)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羅於楊都譯
- 須摩提經(八紙一名須摩提菩薩經)
西晉竺法護譯
- 希有挍量功德經(六紙)
隋開皇年崛多譯
- 梵女首意經([5]六紙)
西晉竺法護譯
- 差摩婆帝受記經(四紙)
後魏留支於洛都譯
- 月明菩薩經(三紙)
吳黃武年支謙譯
- 滅十方冥經(六紙)
西晉元熙年竺法護譯
- 出生菩提心經(十一紙)
隋開皇年崛多於興善寺譯
- 普門品經(十二紙)
西晉太康年竺法護譯
- 商[A7]主天子經(十六紙)
隋開皇年崛多於興善寺譯
- 心明經(三紙)
西晉竺法護譯
- 月燈三昧經(十紙一名文殊師利十事行經一名建慧三昧經)
宋時先公譯
- 不思光菩薩所說經(十二紙一名無[6]思光孩童菩薩經)
西晉竺法護譯
-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二十紙一名問署經)
後漢靈帝時支讖譯
- 德光太子經(十九紙一名須賴問[7]德光太子經)
西晉太始年竺法護於長安譯
- 施燈功德經(十四紙)
後齊耶舍於鄴下譯
- 菩薩呵色欲經(二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譯
- 人本欲生經(十四紙又竺法護出人所從來經失本)
後漢桓帝時安世高譯
- 不增不減經(六紙)
- 佛語經(三紙)
- 無字寶篋經(六紙)
後魏留支譯
- 師子吼經(五紙)
後魏菩提留支共佛陀扇多譯
- 十法經(二十紙)
梁普通年僧伽婆羅於楊都譯
- 不必定入印經(二十[A8]一紙)
後魏留支譯
- 十二佛名[10]神呪經(六紙)
隋開皇年崛多譯
- 魔逆經(十八紙)
西晉太康年竺法護譯
- 濟諸方等學經(十四紙)
-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六紙)
西晉竺法護譯
- 內藏百寶經(八紙)
後漢靈帝時支讖譯
- 大方廣總持經(十三紙)
隋開皇年毘尼多留支譯
- 彌勒問本願經(八紙)
西晉竺法護譯
- 文殊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二紙)
梁天監年曼陀羅於楊都譯
- 堅固女經(六紙)
隋開皇年耶舍譯
- 演道俗業經(九紙)
西秦法堅於河南譯
- 菩薩生地經(三紙一名差摩竭經)
吳黃武年支謙譯
- 私呵三昧經(十一紙一名菩薩道樹一名道樹三昧)
吳黃武年支謙譯
- 寶網經(二十[*]二紙一名寶網童子經)
西晉竺法護譯
- 百佛名經(六紙)
- 無量義經(十七紙)
南齊建元年曇無耶舍於廣州譯
- 觀彌勒上生兜率經(八紙)
北涼沮渠安陽侯京聲譯
- 觀無量壽經(十六紙)
宋元嘉年畺良耶舍於楊都譯
- 觀普賢行法經(十六紙)
宋元嘉年曇無蜜多於楊都譯
-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十九紙)
宋元嘉年畺良耶舍譯
- 請觀世音消[1]災經(十一紙)
宋時外國舶主竺難提譯
- 觀世音授記經(十四紙)
宋時曇無竭於楊都譯
- 鹿母經(四紙)
西晉竺法護譯
- 鹿子經(三紙)
吳建興年支謙譯
- 除恐災患經(十五紙)
魏時帛延譯
- 溫室洗浴眾僧經(三紙)
- 四不可得經(四紙)
西晉竺法護譯
- 福田經(六紙一名諸德福田經)
西晉法炬共法立譯
- 出家功德經(五紙)
- 入法界體性經(十紙)
- 彌勒成佛經(十七紙)
西晉竺法護譯
右一經。三譯。後秦羅什譯。為彌勒下生。文乃流便事義闕略。又人別譯為彌勒來時經。三紙許。詞理不具。故存前本。
- 不空羂索神呪經(十二紙)
唐玄奘譯
右一經。與前隋崛多出為不空羂索經同本。
- 無量壽佛經(五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譯
右一經。三譯。與宋時求那跋陀羅所出。小無量壽。及唐玄奘所出。稱讚淨土攝受經。同本。故不兩出。
- 藥師琉璃光經(十三紙未廣尋者多以為疑經)
右一經。三譯。與隋笈多出藥師本願經同。又與唐玄奘所出者不異。
- 老母經(二紙亦名老女人經)
吳時支謙譯
右一經。與人別譯老母六英經同。不可雙行。隨存一本。餘經例然。
- 文殊[5]尸利行經(七紙)
隋開皇年崛多譯
右一經。與後魏留支譯文殊巡行經同本。
- 金剛場陀羅尼經(十四紙)
隋開皇年崛多譯
右一經。與後魏扇多所出金剛上味經同。
- 善恭敬經(七紙)
隋開皇年崛多譯
右一經。與扇多所出正恭敬經同。
- 得無垢女經(二十五紙)
後魏瞿曇留支於鄴都譯
右一經。三譯。與離垢施女經無垢施菩薩應辯經同。
- 無畏德女經(十五紙)
後魏元象年佛陀扇多譯
右一經。與西晉法護出阿闍世王阿術菩薩經同。
- 尊勝入諸門陀羅尼經(十七紙)
後齊居士萬天懿鄴都譯
右一經。與法堅所出無涯持法門經同。
- 大威燈光仙問疑經(十四紙)
右一經與後魏留支譯第一義法勝經同。
- 八佛名號經(三紙)
隋開皇年崛多譯
- 龍施菩薩本起經(四紙)
- 睒子經(五紙)
西秦法堅譯
右一經。與別譯菩薩睒經同。
- 稻[9]芉經(六紙)
右一經。與支謙所出了本生死經同。
- 莊嚴菩提心經(七紙)
後秦羅什譯
右一經。與竺法護所出大方廣菩薩十地經同。
- 無所悕望經(十九紙一名象步經)
西晉竺法護譯
右一經與別譯象腋經同。
-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二紙)
右一經與別譯轉有經同。
- 彌勒菩薩所問經(四紙)
後魏留支譯
右一經。與別譯大乘方等要慧經同。
- 慧印三昧經(二十紙)
吳時支謙譯
右一經。與別譯如來智印經同。
- 一切法[1]高王經(二十紙)
後魏興和年留支譯
右一經。與別譯諸法勇王經同。
- 決定總持經(八紙)
右一經。與留支出謗佛經同。
- 乳光佛經(六紙)
西晉竺法護譯
右一經。與別譯犢子經同。
- 大寶積經(二十一紙)
別譯失人代
右一經。三譯。與支讖佛遺日寶及摩訶衍寶嚴經同。
- 金剛般若經(十[*]三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譯
- ◎[4]長者子制經(六紙一名制經)
別譯
右一經。三本。與法護所出逝童子及菩薩逝二種經同。故隨出一本。
- 象頭精舍經(九紙)
隋開皇年毘尼多留支譯
右一經。三譯。與文殊問菩提經及伽耶山頂經同。
- 十二因緣經(四紙)
南齊永明年求那毘地譯
- 轉女身經(十九紙)
右一經。四出與腹中女聽經胎藏經無垢賢女經並同。
- 一向出生菩薩經(十一紙)
隋開皇年崛多於興善寺譯
右一經。六譯。與無量門微密經。出無量門持經。阿難目佉經。無量門破魔經。舍利弗陀羅尼經同。
- 十一面觀世音經(十紙)
後周崛多譯
- 前世三轉經(六紙)
右一經。與別譯銀色女經同。
- 太子刷護經(四紙)
右一經。與別譯太子和休經同。
- 菩薩方便陀羅尼經(六紙)
右一經。與別譯金剛祕密陀羅尼經同。
- 阿闍世王受決經(四紙)
- 華聚陀羅尼經(三紙)
右一經。三譯。與師子奮迅問經花積陀羅尼經同。
- 放鉢經(六紙是普超經別品殊譯)
- 拔陂菩薩經(十三紙是般舟三昧經別品殊譯)
- 孔雀王呪經(八紙)
- 虛空藏[8]菩薩問持經福經(六紙)
失譯餘經例知
- 菩薩修行經(七紙一名威勢長者觀身經)
- 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經(七紙)
- 一切施王行檀波羅蜜經(四紙)
- 頻毘娑羅王[9]詣佛供養經(五紙)
- 薩羅國王經(四紙)
- 大意經(五紙)
- 天王太子辟羅經(三紙)
- 長者音悅經(五紙)
- 長者法志妻經(三紙)
- 一切智光仙人慈心不食肉經(五紙)
-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四紙)
- 師子月佛本生經(七紙)
- 阿彌陀鼓音聲陀羅尼經(四紙)
- 法華三昧經(十一紙)
- 金剛三昧本性不壞滅經(八紙一[10]云金剛清淨經)
- 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六紙)
- 千佛因緣經(十八紙)
- 八部佛名經(二紙)
- 八吉祥神呪經(十紙)
- 八陽神呪經(三紙)
- 十吉祥經(二紙)
- 賢首經(三紙一名賢者夫人經)
- 甚深大迴向經(五紙)
- 賢者五福經(二紙)
- 幻士仁賢經(十八紙)
- 八大人覺經(二紙)
- 後出阿彌陀佛[1]經(一紙)
- 甚希有經(五紙已後十[2]六經並唐玄奘於京師譯)
- 最無比經(二紙)
- 諸佛心陀羅尼經(二紙)
- 受持七佛名號經(五紙)
- 佛臨涅槃記[3]法住經(五紙)
- 佛地經(十紙)
- 稱讚大乘功德經(五紙)
- 顯無邊佛土經(二紙)
-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4]三紙)
- 濟苦陀羅尼經(二紙)
- 八音普[5]密陀羅尼經(二紙)
- 持世陀羅尼經([6]七紙)
- 緣起聖道經(五紙)
- 六門陀羅尼經(二紙)
- 般若多心經(一紙)
- 天請問經(三紙)
大乘律
- 優婆塞戒經(六卷或七卷八十二紙是在家菩薩戒)
北涼曇無讖於涼都閑豫宮譯
- 佛藏經(四卷六十九紙)
後秦羅什於常安譯
- 方廣三戒經(三卷[*]四十四紙)
- 寶梁經(二卷三十紙)
北涼道龔譯
- 梵網經(二卷三十四紙)
後秦羅什譯
- 菩薩藏經(九紙)
梁天監年僧伽婆羅於楊都譯
- 決定毘尼經(十七紙)
群錄皆云於燉煌譯竟不顯人代名目
- 文殊師利悔過經(二十一紙一名文殊五體悔過經)
西晉竺法護譯
- 舍利弗悔過經(五紙一名悔過經)
西晉竺法護譯
- 寂調音所問經(十八紙)
- 大乘三聚懺悔經(十三紙)
隋開皇年崛多等於興善寺譯
- 菩薩戒本[10]經(十八紙)
- 菩薩羯磨(六紙)
- 法律三昧經(七紙)
- 菩薩內戒經(十七紙)
-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六紙)
- 菩薩受齋經(二紙)
- 淨業障經(十四紙)
- 菩薩善戒經(十五紙)
- 菩薩五法懺悔[13]經(二紙)
大乘論
合六十三部四百四十五卷(八千一百一十五紙)
- 大智度論(一百卷二千四十[*]三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西明寺閣上譯
- 瑜伽師地論([14]一百卷一千八百四十八紙)
唐貞觀二十年玄奘於大慈恩寺譯
- 顯揚聖教論(二十卷[*]二百二十六紙)
唐貞觀十九年玄奘於弘福寺譯
- 阿毘達磨雜集論(十六卷[*]三百五十五紙)
唐貞觀十九年玄奘於弘福寺譯
- 般若燈論(十五卷二百四十二紙)
唐貞觀三年波頗蜜多於勝光寺譯
- 大莊嚴論(十五卷二百一十紙或十卷馬鳴菩薩造)
後秦羅什譯
- 十住毘婆沙論(十四卷二百七十紙龍樹菩薩造)
後秦羅什譯
- 大乘莊嚴論(十三卷二百紙)
唐貞觀四年波頗於勝光寺譯
- 十地經論(十二卷二百四十五紙)
後魏永明年勒那摩提等於洛都少林寺譯
- 攝大乘釋論(十卷一百八十紙世親菩薩解)
唐永徽年玄奘於北闕及慈恩寺譯
右一論。四出。與梁真諦所出二本。及隋時笈多出者同。義無以異。
- 攝大乘論(十卷二百二十紙無性菩薩造)
唐永徽年玄奘於慈恩寺譯
- 菩薩地持論(十卷或八卷一百八十一紙)
北涼曇無讖於姑臧譯
右一論。與善戒經大同。
- 廣百論(十卷二百二紙)
唐顯慶年玄奘於慈恩寺譯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七卷一百八紙)
唐顯慶年玄奘譯
- 佛地經論(七卷一百[*]一十九紙)
唐永徽年玄奘譯
- 菩提資糧論(六卷六十七紙)
- 彌勒菩薩問經論(五卷或十卷[1]一百二十五紙)
- 寶積經論(四卷八十四紙)
- 勝思惟經論(四卷五十紙)
後魏留支譯
- 佛性論(四卷八十二紙)
陳真諦譯
- 中論(四卷九十七紙)
後秦羅什於常安譯
- 寶性論(四卷八十六紙)
後魏菩提留支於洛都譯
- 金剛般若論(三卷[2]三十七紙)
後魏菩提留支於秦太上文宣公第譯
- 攝大乘本論(三卷六十一紙)
右一論。三出。與陳真諦及魏扇多二本大同。
- 文[4]殊問菩提經論(二卷二十八紙一名伽耶山頂經)
後魏菩提留支於洛都譯
- [5]大丈夫論(二卷三十四紙提婆菩薩造)
北涼道泰譯
- 中邊分別論(二卷三十八紙)
- 佛阿毘曇論(二卷三十四紙)
陳真諦譯
- 順中論([*]三卷三十[*]三紙)
後魏菩提留支譯
- 百論([7]上下二卷[8]三十二紙)
後秦羅什譯
- 金剛般若論(二卷二十八紙僧佉菩薩造)
隋大業九年笈多於東都上林園譯
- 三無性論(二卷三十四紙)
陳真諦譯
- 入大乘論(二卷三十九紙堅意菩薩造)
北涼道泰譯
- 發菩提心論(二卷二十八紙)
失譯人代
- [9]唯識論(十九紙[*]唯識無境者)
後魏瞿曇流支譯
右一論與陳真諦出者大同。
- 思塵論(三紙)
陳真諦譯
- 大乘成業論(十七紙)
唐貞觀年玄奘譯
右一論。與後魏瞿曇流支所出業成論大同。
- [11]大涅槃經論(十一紙)
陳達摩菩提譯
- 涅槃本有今無論(六紙)
陳真諦於廣州譯
- 三具足論(六紙)
後魏菩提留支譯
- 法華經論(二十五紙)
後魏菩提留支於鄴下譯
- 轉法輪論(十紙)
- 寶結菩薩四法經論(十二紙)
- 無量壽經論(八紙)
後魏菩提留支譯
- 迴諍論(十[*]二紙)
後魏瞿曇留支譯
- 起信論(二十三紙)
[*]陳真諦譯
- 如實論(二十三紙)
- 十二門論(二十三紙)
後秦羅什譯
- 十八空論(十九紙)
- 方便心論(十[14]七紙)
後魏延興年吉迦夜與曇曜譯
- 解拳論(二紙)
陳真諦譯
- 緣生論(十紙)
隋大業年笈多於東都上林園譯
- 十二因緣論(九紙)
後魏菩提留支譯
- 一輸盧迦論(四紙龍樹菩薩造)
後魏瞿曇留支譯
- 百字論(八紙)
後魏菩提留支譯
- 掌珍論(二卷三十二紙已下八[15]論並玄奘譯)
- 因明正理門論(十二紙)
- [16]因明入正理門論(六紙)
- 大乘五蘊論(八紙)
- 王法正理論(十七紙)
- 百法明門論(二紙)
- 顯揚論頌本(十一紙)
- 廣百論本(十二紙)
小乘經
合一百一十八部
- 正法念處經(七十卷一千二百紙)
後魏菩提留支於洛都譯
- 中阿含經(六十卷一千一百四十七紙)
右一經前後別譯二十六部。在文出沒於義全同。故錄本經。餘經蓋闕。
- 增一阿含經(五[2]十卷七百九十五紙)
東晉前秦建元年曇摩難提於長安譯
右一經。前後別譯一十七部。文義無爽。故略不出。
- 雜阿含經(五十卷一千三十紙)
宋求那跋陀羅於楊都譯
- 長阿含經(二[5]十卷四百二十六紙)
東晉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於常安譯
右一經。前後異譯一十一部。既同本經。故不重出。
- 賢愚經(十三卷或十六卷三百七[6]十五紙)
宋時惠覺共威德於高昌郡譯
- 起世經(十卷一百六[*]十五紙)
隋大業年笈多於東都上林園譯
- 雜寶藏經(八卷或十卷一百五十紙)
後魏延興年吉迦夜共曇曜於北臺譯
- 普曜經(八卷或十卷一百四十七紙)
西晉永嘉年竺法護譯
- 本事經(七卷九十四紙)
唐永徽年玄奘於京師譯
- 修行道地經(六卷一百三十紙)
後漢安世高譯
- 生經(五卷或四卷一百七紙)
西晉竺法護譯
- 阿蘭若習禪[7]經(二卷五十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譯
右一經。與別譯坐禪三昧經大同。
- 摩登伽經(三卷或二卷三十二紙)
-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卷九十六紙)
宋時求那跋陀羅於楊都譯
右一經。三譯。初後漢曇果出者名修行本起。及吳時瑞應經義同。
- 本相倚致經(三紙)
後漢安世高譯
右一經。與別譯緣本致經同。
-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四紙)
右一經。與別譯阿難分別經同。
- 業報差別經(十五紙)
隋開皇年曇法智譯
右一經。與別譯罪福報應經同。
-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八紙)
唐永徽年玄奘於慈恩寺譯
右一經。與別譯諫王經同。
- 五母子經(二紙)
右一經。與別譯沙彌羅經同。
- 玉耶經(四紙一名說子婦無敬經一名七婦經)
- 盂蘭盆經(一紙)
右一經。三本。與灌臘經報恩奉盆經淨土盂蘭盆經同。
- 摩登女解形六事經(三紙)
右一經。與別譯摩鄧女經同。又二名雖別本實一經。
- 陰持入經(二卷三十[*]二紙)
後漢安世高譯
- 中本起經([*]三卷四十七紙)
- 興起行經(二卷二十八紙)
後漢康孟詳譯
- 達磨多羅禪經(二卷五十紙)
後秦佛陀跋陀羅譯
- 義足經(二卷四十一紙)
吳黃武年支謙譯
- 毘耶娑問經(二卷三[11]十紙)
後魏菩提留支譯
- 大安般守意經(二卷或一卷三十紙)
後漢安世高譯
- 優婆夷淨行經(二卷三十紙)
- 那先比丘經(二卷或一卷三十紙)
- 大安般經(二卷或一卷二十紙)
後漢安世高譯
- 般泥洹經(一卷[12]二十二紙[13]已[14]下一百二卷[15]並單)
- 當來變經(二紙)
- 過去佛分衛經(二紙)
- 奈女耆域經(十[1]九紙)
西晉竺法護譯
- 淨飯王泥洹經(六紙)
北涼安陽侯沮渠京聲譯
- 八師經(三紙)
吳時支謙譯
- 大迦葉本經(五紙)
西晉竺法護譯
- 四願經(二紙)
吳黃武年支謙譯
- 婦人遇辜經(二紙一名婦遇對經)
西秦法堅譯
- 辯意長者子問經(九紙一名長者問意經)
後魏法場譯
- 胞胎經(十五紙一名胞胎受身經)
- 四自侵經(四紙)
西晉竺法護譯
- 五百弟子說本緣經(二十紙)
西晉太康年竺法護譯
- 七女經(六紙)
吳黃武年支謙譯
- 阿難四事經(三紙)
吳支謙譯
- 所欲致患經(二紙)
西晉竺法護譯
- 法受塵經(二紙)
- 禪行法想經(二紙)
後漢安世高譯
- 四天王經(二紙)
- 佛臨涅槃略誡經(六紙一名遺教經)
後秦羅什於常安譯
- 舍利弗目連遊四衢經
西晉竺法護譯
- 難提釋經(四紙已下並失譯經)
- 無垢優婆夷問經([4]三紙)
- 造立形像福報經(二紙)
- 法常住經(二紙)
- 懈怠耕者經(二紙)
- 優填王經(五紙一名優田王[5]作佛像經)
- 阿難七夢經(二紙或云八夢者誤)
- 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哀戀經
- 迦葉赴佛涅槃經(二紙)
- 佛滅度後葬送法經(三紙一名比丘師經)
- 摩訶剎頭經(四紙一名灌洗[6]佛經)
- 羅云忍辱經(三紙一名忍辱經)
- 出家緣經(二紙)
- 三品弟子經(三紙一名弟子學三輩經)
- 四輩經(三紙)
- 見正經(七紙一名生死變識經)
- 呵鵰阿那經(二紙一名荷鵰那含經)
- 五無返復經(三紙一名有返復)
- 阿那含正行經(四紙一名正意經)
- 五恐怖經(二紙)
- 大魚事經(二紙)
- 頞多和多耆經(二紙)
- 梵和難國王經(二紙)
- 摩訶迦葉度貧母經(四紙)
- 中心經(五紙)
- 龍王兄弟經(三紙一名降龍經)
- 沙曷比丘功德經(二紙)
- 樹提伽長者經(五紙)
- 盧至長者緣經(九紙)
- 須摩提長者經(八紙)
- 五王經(四紙)
- 十二品生死經(二紙)
- [7]摩達國王經(二紙)
- 末羅王經(二紙)
- 燈指因緣經(八紙)
- 普達王經(三紙)
- 揵陀國王經(二紙)
- 堅意經(二紙)
- 佛大僧大經(六紙)
- 祇耶經(二紙)
- 十二頭陀經(五紙一名沙門頭陀經)
- 護淨經([8]二紙)
- 木[9]梙子經(一紙)
- 時非時經(二紙)
- 得道梯蹬經([*]二紙)
- [10]栴檀樹經(三紙)
- 新歲經(五紙一名婆和羅經)
- 貧窮老公經(三紙一名貧老經)
-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四紙)
- 佛說越難經(二紙)
- [*]栴檀越國王經([*]三紙)
- 自愛經(四紙一名不自愛經)
- 佛說處處經([11]十紙)
- 無上處經(一紙)
- 轉輪五道罪福經(四紙)
- 未生怨經(三紙)
- 十八泥犁經(五紙)
- 泥犁經(十[*]二紙一名勤苦泥犁)
- 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六紙)
- 僧護經(二十紙)
- 未曾有經(三紙)
- 迦延說法沒偈(五紙)
- 佛為少比丘說正事經(三紙)
- 四品學法經(一紙)
小乘律
- 曇無德四分律(六十卷一千二百一十紙)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於常安譯
- 薩婆多十誦律(六十卷一千三百九十一紙)
後秦弘始年弗若多羅共羅什譯
- 摩訶僧祇律(四十卷九百七十三紙)
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於楊都譯
- 彌沙塞五分律(三十卷五百九十七紙)
- 善見毘婆[A12]沙[3]律(十八卷三百六十八紙)
南齊永明年僧伽跋陀羅於廣州譯
- 鼻奈耶(十卷一百五十五紙)
前秦竺佛念共道安等於長安譯。
- 薩婆多摩得勒[4]伽(十卷一百九十五紙)
宋元嘉年僧伽跋摩於楊都譯
-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九卷一百八十[5]二紙)
失譯人代
- 大比丘三千威儀(二卷[6]三十[7]二紙)
- 毘尼母(八卷一百五十三紙)
- 大愛道尼經(二卷[*]四十一紙)
- 四分律比丘戒本([8]二十三紙)
後秦佛陀耶舍於常安譯
- 四分律比丘尼戒本([*]二十一紙)
- 十誦律比丘戒本(二十紙)
- 十誦律比丘尼戒本(二十六紙)
- 僧祇律比丘戒本(二十紙)
前魏曇摩迦羅於許昌譯。
- 僧祇律比丘尼戒本(二十四紙)
- 彌沙塞五分戒本(十九紙)
宋景平年佛陀什於楊都譯
- 解脫戒本(二十一紙出迦葉毘律)
- 曇無德羯磨([*]四十一紙)
- 四分尼羯磨(十五紙)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譯
- 十誦羯磨([*]二十三紙)
- 大沙門百一羯磨(二十二紙)
- 沙彌十戒并威儀(二十[11]一紙)
- 沙彌尼十戒(四紙)
- 沙彌離戒(四紙)
- 沙彌威儀(九紙)
- 優婆塞五戒相(十五紙)
宋求那跋摩譯
- 舍利弗問經(十一紙)
- 真偽沙門經(三紙一名摩訶比丘經)
- 戒消災經(四紙)
- 迦葉禁戒經(三紙)
- 犯戒罪報輕重經(二紙一名犯罪經)
- 優婆塞五戒威儀(二十三紙)
- [A13]優波離問律(二十三紙)
- 明了論(二十四紙一名律二十二明了論)
陳真諦於臨川郡譯
小乘論
合二十九部(五百六十五卷九千九百九十七紙)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二百卷三千一百九紙)
- 順正理論(八十卷一千四百二十紙)
唐永徽年玄奘譯
- 顯宗論([*]四十卷六百[*]四十四紙)
唐永徽年玄奘譯
- 發智論(二十卷三百六十四紙)
唐永徽年玄奘譯
右一論與舊迦延八犍度三十卷同。
- 俱舍論(三十卷四百七十紙)
唐顯慶年玄奘譯
右一論。與真諦所出二十二卷同。
- 舍利弗阿毘曇(二十二卷五百九十九紙)
後秦弘始年曇摩崛多於常安譯
- 出曜論(二十卷四百八十七紙)
前秦竺佛念於長安譯
- 成實論([A14]二十卷或十四卷四百紙)
後秦羅什譯
- 識身足論(十六卷二百七十一紙)
唐顯慶年玄奘譯
- 鞞婆沙阿毘曇論(十四卷三百四十七紙)
前秦建元年僧伽提婆於洛陽譯
- 法蘊足論(十二卷一百九十二紙)
唐顯慶年玄奘譯
- 解脫道論(十二卷一百九十八紙)
梁僧伽婆羅於楊都占雲館譯
- 眾事分阿毘曇(十二卷二百九紙)
- 雜阿毘曇心論(十一卷二百八十紙)
宋元嘉年伊葉波羅共求那跋摩譯
- [14]立世阿毘曇[15]論(十卷一百七十三紙)
陳真諦於始興郡譯
- 尊婆須蜜集論(十卷二百七十五紙)
- 法勝阿毘曇(六卷一百三紙)
後秦天統年耶舍共法智譯
- 四諦論(四卷七十四紙)
陳真諦於南康郡譯
- 阿毘曇心論(四卷六十七紙)
東晉太元年提婆共慧遠於廬山譯
- 分別功德論(四卷或五卷七十三紙)
失譯人代
- 三彌底論(三卷三十五紙)
- [3]阿毘達磨([4]二卷二十紙)
唐顯慶年玄奘譯
- 阿毘曇甘露味(二卷[5]三十五[6]紙)
- 辟支佛因緣論(二卷二十紙)
- 三法度論(三卷[7]四十三紙)
東晉太元年僧伽提婆於廬山譯
- 俱舍論頌本([8]二卷三十四紙)
唐玄奘譯
- 十八部論(七紙)
[*]陳真諦譯
- 部異執論(九紙)
[*]陳真諦譯
- 隨相論(三十四紙)
陳真諦譯
賢聖集錄
- 佛本行集(六十卷八百六十二紙)
隋開皇中崛多於京師奉 勅譯
- 撰集百緣經(十卷一百[*]四十五紙)
吳時支謙於建業譯
- 陀羅尼[10]集(十卷一百八十七紙一名雜呪集九卷)
- 六度集(八卷一百三十五紙)
吳時康僧會於武昌譯
- 佛本行經(七卷一百[11]一十四紙)
宋元嘉年寶雲於楊都譯
- 阿育王傳(七卷或五卷一百一紙)
梁天監年僧伽婆羅於楊都譯
- 付法藏傳(六卷或[12]五卷七十五紙)
後魏吉迦夜共曇曜於北臺譯
- 佛所行讚傳(五卷九十紙馬鳴菩薩撰)
東晉寶雲於楊都譯
- 禪祕要(五卷或三卷七十[13]一紙一名禪法要)
宋元嘉年曇摩蜜多於江南譯
- 百喻集(四卷四十四紙僧伽斯那撰)
南齊永明年求那毘地於楊都譯
- 法句喻集(四卷九十二紙一名法句本)
西晉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 菩薩本緣(三卷五十三紙僧伽斯那撰)
吳時支謙譯
- 僧伽羅剎集(三卷八十四紙)
- 法句經(二卷四十四紙)
吳時支謙譯
- 禪祕要法(三卷七十[15]五紙)
後秦弘始年羅什譯
- 禪法要解(二卷三十四紙)
後秦羅什譯
- 舊雜譬喻(二卷三十七紙)
吳康僧會譯
- 雜譬喻(二卷二十六紙一名菩薩[16]度人經)
- [A15]孛經鈔集(十八紙)
吳黃武年支謙於武昌譯
- 思惟要略(九紙一名思惟經)
後漢安世高譯
- 佛醫經鈔(四紙)
吳世竺律頭炎共支謙譯
- 分別業報略集(七紙大勇菩薩撰)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譯
- 為禪陀王說偈(七紙龍[17]樹撰一名勸發諸王[18]偈)
宋求那跋摩譯
- 雜譬喻經(十紙)
後秦羅什譯
- 無明羅剎集(二十三紙)
- 四十二章(六紙)
後漢永平年竺法蘭於東京譯
- 治禪病祕要(二十八紙)
北涼安陽侯沮渠京聲譯
- 請賓頭盧法(二紙)
-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七紙)
- 阿毘曇五法行(十一紙)
後漢安世高譯
- 賓頭盧為王說法(七紙)
- 賓頭[A16]盧為優陀延王說法(八紙)
- 十二遊經(五紙)
- 迦葉結經(九紙一名迦葉結經傳)
西晉竺法護譯
- 育王子壞目因緣經(二十六紙)
- 馬鳴菩薩傳(二紙)
- 龍樹菩薩傳(四紙)
- 提婆菩薩傳(三紙)
後秦羅什譯
- 婆藪[20]盤豆傳(十四紙)
陳真諦譯
-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八紙)
- 四阿含暮鈔([21]三十二紙或二卷)
前秦鳩摩羅佛提譯
- 大阿羅漢難陀蜜多法住記(七紙)
唐龍朔二年玄奘於坊州玉華宮寺譯
- 大唐眾經錄(十卷二百八十紙)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5 冊 No. 2149 大唐內典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4-23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