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金七十論

金七十論卷下

翻喜成就故者翻九分喜及八種成就翻此十七名為智害是十一根壞及十七智害名二十八云何喜九分以偈釋曰

[7]依內有四喜  
[8]自性取時感
依外喜有五  
離塵故合九

依內有四喜自性取時感者依內者依覺慢心生四種喜一由自性喜二由求取喜三由時節喜四由感得喜為現四喜作如是譬諸婆羅門捨俗出家有人問言汝何所解而得出家是人答言我知自性是三世間真實故我出家是人唯知自性是因不知常無常有智無智有德無德是遍非遍但知有及故生歡喜是人無解脫是喜由自性生問第二婆羅門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是人答言我已識自性是世間因我已知取是解脫因[9]有自性是實因若無取者解脫不得故我攝持取取者一切出家行道具具有四種[10]三杖澡灌袈裟吉祥等吉祥有五一灰囊二天目珠三三縷纓身四諸呪術章五以一長草安頂髻上謂吉祥草此五並是學道之具能去不淨故曰吉祥就前三種合八具也從此得解脫我由此出家是故第二喜名取因此喜故不得解脫但知自性不能知餘復問第三婆羅門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自性及四取何所能作我知不[11]受便得解脫故求出家此第三人無有解脫何以故不知二十五句義故是第三喜者名時節喜次問第四婆羅門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自性取時節何所能若離感得我已知由感[12]故得解脫故我出家是第四人亦無解脫無有智故第四喜者名感得喜此四喜依內得成依外喜有五離塵故合九者外喜有五種遠離五塵故譬如一人見五婆羅門出家次第往問初問第一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世間中有五塵為得此塵諸事難作或作田或養[13]或事王或商[14]離此四事或便作偷賊是求塵事決難可作逼惱自他故見此事故求出家是第五人無有解脫無真實智故又問第二人言汝知何法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知五塵求覓可得如前方便作田等[15]諸塵已守護難作何以故五家具諍故由護此塵應逼[16]我見守護苦故離塵出家此第六人亦無解脫無真實智故問第三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令未得求令[17]已得[18]守護令不[19]此五塵由自受用故自然成失若失時即生大苦由見此失塵過失故求出家[20]人亦不得解脫無真實智故次問第四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覓未得[21]得已能護失已亦能更覓若爾何以出家五根無厭足展轉求勝故[22][23]根過故求出家是第八人亦無解脫無真實智故次問第五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覓未得令得得已守護令不失用已更能覓若求最勝我亦能得若爾何故出家由塵四事故應殺害他若不害者是事不成若作田者則應斬草伐樹若鬪戰時則應殺人[24]他財則損減他或說其口妄語乃至一切世間過失並由塵起我知此失故求出家是第九人亦無解脫由外厭故不修實智故說前四依內後五依外故合九喜此九種喜仙人立九名能清淨塵污故說九喜名為水[25]濕水[26]深淺水[27]流水[28]湖水[29]善入[30][31][32]善出水[33]光明水[34]勝清淨水翻此九喜名九無能[35]非潤濕乃至非勝清淨水外曰此三法與成相違法名為成以偈答曰

[1]思量聞讀誦  
離苦三友得
因施成就八  
前三成就鉤

思量聞讀誦乃至因施成就八者此八種能六行得成如一婆羅門出家學道作是思惟何事為勝何物真實何物最後究竟何所作為智慧得成顯故作是思量已即得智慧性異覺異慢異五唯異十一根異五大異真我二十五真實義中起智慧由此智慧起六種觀一觀五大過失[2]生厭即離五大名思量位二觀十一根過失見失生厭即離十一根此名持位三用此智慧觀五唯過失見失生厭即離五唯名入如位四觀慢過失及八自在見失生厭即離慢等名為至位觀覺過失見失生厭即得離覺名縮位六觀自性過失見失生厭即離自性是位名獨此婆羅門因是思量故得解脫此成由思量得故名思量成思量成已說次說聞成義如一婆羅門聞他讀誦聲謂自性異覺異乃至真我異聞此讀誦聲已覺知二十五義入思量位離五大入能位離十一根入如位離五唯入至位離慢等入縮位離於覺入獨存位離自性是名解脫聞成義已說次說讀誦義有八智慧分得成如一婆羅門往至師一欲樂聽聞二專心諦聽三攝受四憶持五知句義六思量[3]八如實令入名八智分由此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得解脫離[4]苦三成者一離內苦如一婆羅門為內苦所逼謂頭痛等往詣醫所得治[5]此內苦起於欲知為欲求知滅此苦因往就師家生八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觀故得解脫此成由內苦如身苦心苦亦如是二離外苦如一婆羅門為外苦所逼謂人[*]獸翅乃[6]木石等之所困苦而不能忍生求欲知滅苦之因往詣師家修八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觀故得解脫此成由外苦得三依天苦如一婆羅門為天苦所逼謂寒熱雨等其不能忍詣師求八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觀故得解脫七善友得者不由八智分得但從善友得智慧至智慧究竟則得解脫八因施成者如一婆羅門人所憎惡知他憎己是故出家既出家已師及同友亦生憎惡不與智自知薄福往邊村住自謂此處無婆羅門可安居住[7]住已多得施食其所餘者還施親友乃至女人牧人於是村人並皆愛念安居欲竟一切人眾並皆嚫施三杖澡灌諸衣物等近帝釋會時語諸人言誰能與我還本大國看於此會若欲去者人人齎物為我將往往彼到師家已選擇勝物以供養師物次第分與同學師友眾人並生愛念師即施其智慧由此智至究竟智即得解脫此由施得成此八成者昔日仙人又立別名[8]自度成[9]善度成[10]度成[11]喜度成[12]重喜度成[13]滿喜度成[14]愛成[15]愛成若翻此八成則名八無能[16]非度能乃至非遍愛無能如是十一根墮無能十七智害無能為二十八無能是疑無能喜成轉為五十義已說前三成就鉤者譬如醉象以鉤制伏不得隨意自在是五疑二十八無能九喜所制伏世間不得真[17]若離實智則無八成故說前三是成就鉤故次捨疑無能喜勤修八種成外曰諸有所熏習體相故輪轉生死前已說體相有二種一微細體相在初生二父母生身及十一根共相應八有所熏習故輪轉生死此中有疑何者先體相為先諸有為先以偈答曰

[18]離有無別相  
離細相無有
相名及有名  
故生有二種

離有無別相者若離諸有體相不成譬如離熱火不得成離細相無有者若離[19]相諸有不成譬如離火熱不得成是兩法相依如火與熱此法俱起如牛兩角相名及有名故生有二種者自性變異有二名一生相名二生有名初生生死即具二種外曰此生唯有二更有別名[20]昔仙立別名者一自度此人最利自思惟得[21]若成解脫不由他教故云自度成也自思惟得不由他故自度[*][*]若能免此至彼故稱為[22]至之則名解脫解脫即名成因名為度果名為此度成由自思得[23]云自度成也後七度成義無異也但別名不同耳二善度成者自由他故得[*]若成解脫也此人神根小劣薄由他教自義多而能得度脫故稱善度成[*]度成者一向由他教得故稱為全神根復劣也四喜度成者此人為內苦所逼謂頭痛等詣師求治得暫脫內苦此為一喜思惟此脫非是永脫知獨存時乃是永脫詣僧佉師學[*]若求成解脫得復歡喜從此兩喜為名名喜度成也五重喜度成者此人為內外兩苦所逼詣師請治二苦二苦既暫即是兩喜知此非永脫故求師學度成故歡喜受重喜名六滿喜者此人具為三苦所逼一內苦頭痛等二外苦刀杖等三天苦風雨寒熱等詣師請治治之既差稱為遍喜知非永脫就師修學故得度成從此為名遍喜度成也七愛度成者為師憐愛教彼度從師受此名也八遍愛成者此人為一切所憎而得財布施遂為一切所愛一切並欲使其得脫故云遍愛度成也是根壞無能有十一智害無能有十七合二十八無能就五疑九喜八成合五十已說竟也前三成就鉤五疑二十八無能及九喜是後八[1]成就家之鉤也八種應得成解脫而由三故不得如醉象應自在由鉤故不得自在隨意八成亦如是必由真實智故得八成為三所鉤故不得實智必須捨前三勤修後八種[2]下次問先牒前義後問先後諸有所熏習體相故輪轉生死者上來已說也諸有即是八謂四法四非法四法者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翻此四法即四非法也八名為有[3]所熏習能令得天道後四非法所熏能令得人獸二道也所熏是體相體相有二種自性覺慢五唯名微細體相從五唯所生與十一根相應起者名麁體相是八種有及所熏習二體相誰為先生八有在先[4]在先耶答二解釋明八有與體相無有先後必相應俱生如火與熱不得相離如牛兩角必也俱起八有與體相亦爾有自性覺慢五唯細體相時必有八有中四種若非四法即有四[5]非法決不得相離是父母所生身亦如是體相亦如是與八有決不得相離[6]四有第三生名含識生如偈[7]

[8]天道有八分  
獸道有五分
人道唯一生  
略名[9]含識生

天道有八分者一梵王生二世主生三天帝四乾闥婆生五阿修羅生六夜叉生七羅剎生八沙神生獸道有五分者[10]足生二飛行生三胸行生四傍形生五不行生道唯一生者人道唯一類故說含識有三種謂天獸人三及相有為三外曰三世間中何物得何處增多以偈答曰

[11]向上[12]喜樂多  
根生多癡闇
中生多憂苦  
梵初柱為後

向上喜樂多者梵生處等喜樂最為多此亦[13]為喜樂伏逼故梵等諸天多受[14]根生多癡暗者謂獸翅乃至柱等不行生此中暗癡為多此亦有憂樂為暗癡伏逼故獸等多暗癡根生者三生其最下故說根[15]中生多憂苦者[16]生中憂苦為多亦有喜暗癡以憂多故伏逼喜闇故人中多憂苦道名中者三道居中[17]最後生者云何說名柱謂草木山石等三世間由此[18]持故說名柱如是相生有生及含識生已具說此三生是自性所[19]自性事已滿謂生世間及得解脫外曰三世間中人天及[20]誰受苦為自性受為覺慢五唯乃至十一根等受為是人我受以偈答曰

[21]此中老死苦  
唯智人能受
體相未離時  
故略說是苦

此中老死苦唯智人能受者三世間中有苦是老所作皮皺髮白脫落氣[22]𠲿扶杖親友所如是等苦並由老故死苦者有人得八自或得五微塵或得麁塵是人臨死為閻羅所錄此中受苦名為死苦復有中間時三苦智人能受此三苦自性及麁身無智故不能故說人苦非自性等苦外曰幾時人受此答曰體相未離時故略說是苦大等相及細身[A1]未相離是麁身於世間中輪轉未相如是時中人我受苦若細麁相離時人我即解脫若解脫時如是等苦畢竟不受若未離細麁相則不得解脫苦故略說細相麁相[23]外曰自性事唯此為更有耶以偈答曰

[24]自性事如此  
覺等及五大
為脫三處人  
為他如自事

[*]性事如此覺等及五大者此偈說何義七十偈義其相已成滿云何如此自性兩種事已顯現故一者次第起生死令我與三世間塵相應得次第起初起覺[25]從覺起慢從慢起五唯從五唯起十一根及五大此二十[26]身覺為初以五大為後二者為脫三處人為他如自事者為解脫天道中人我及人獸道中人我次第作八成今見自性我中間兩但為他不為自譬如有人作朋友事不作自事如是自性但作他事無自為事外曰說自性作人我事已則得離我此自性無知唯人我有知云何作意令他與塵相應輪轉三世間後令得解脫若有是意非謂無知已見無知如物有合有離如偈說言

[1]為增長[2]犢子  
無知轉為乳
為解脫人我  
無知性亦爾

為增長犢子無知轉為乳者如世間中無知水草牛所噉食應長養犢子如作如此計於一年內能轉作乳犢子既長能噉草已牛復食水草則不變為乳為解脫人我無知性亦爾者如是無知自性為我作事令得解脫合或離離竟不更合復次偈言

[3]為離不安定  
如世間作事
為令我解脫  
不了事亦爾

為離不安定如世間作事者如世間人心不安定往還彼此為離不安定故為令我解脫不了事亦爾者自性由我故如有不安定我應作事一取聲等塵二取三德我中間除不安定已最後得相離不了者是自性別名已過根故[4]亦稱為冥云何知有如前說[5]因緣知自性是有如前偈說別類有量同性能生故因果差別故遍相無別故如此道理故知自性是有復次偈言

[6][7]出舞堂  
現他還更隱
令我顯自身  
自性離亦爾

[*]出舞堂現他還更隱者如一[*]兒作歌舞等樂現身示觀者彼人見我已[8]事已究竟還隱於障中[9]性亦如是或約覺現或約慢現身或約五唯五根五作五大等現身或約喜憂[10]癡三德及三世間等現身現身已然後則遠離不復受三熱故說令我顯自身自性離亦爾外曰自性顯自性身有幾種方便以偈答曰

[11]以種種方便  
[12]於無恩
有德於無德  
為他事無用

以種種方便作恩於無恩者聲觸色味香等能顯現於我義說顯是事我汝更互異受性恩已無一恩酬性有德於無德[13]為他無用者自性有三德謂喜憂暗癡我則無此猶如有人利親益友不望彼恩如是自性從初為我作隨意事乃至解脫我無一時報彼恩事故說為他事無用外曰我正遍見自性已然後得解脫為髣髴見耶以偈答曰

[14]太極[15]自性  
我計更無物
我今已被見  
因此藏不[A2]

太極[*]自性我計更無物者如世間中見一人有女[16]勝德復次見第二女其德最勝作計言是女最勝無更及者自性亦如是十四義中無有一物如其柔軟云何知如此不能忍受他見故外曰是義不然人我獨存不由見自性故如執自在因師說

我癡無自性  
自安樂苦中
自在使  
[17]天上及地獄

因此執故若我見自性自性不得離故自性柔軟不得成復次執自然因師說見自性得解脫是義不然解脫自然得故如前偈說

能令[18]白色  
作鸚鵡青色
是因能生我  
[19]孔雀[20]

如是一切世間自然為因是故自然解脫不由自性復有師說若見自性得解脫是事不然由人我解脫故如偈中說

四皮陀歌讚  
已有當有人
死活等自在  
行遍不重行

是故解脫不由見自性答曰汝言自在天為是義不然云何如此以無德故自在天無有三德世間有三德因果不相似是故自在不為因唯有自性有三德世間有三德故自性能為因是故人我亦不為因無有三德自然為世間因是義不然非證比量境界證量者見先作因然後得果[21]知者由此證見比度去來亦知如此[22]汝說由聖言故是故得知是義不然顛倒說[23]是故不成聖外曰又有諸說謂時節為因如偈所

[24]節熟眾生  
及滅減眾生
世眠時節覺  
誰能欺時節

一切諸事皆由時節是故不關見自性得解答曰時節因不然三攝中無故自性變異我攝諸法皆盡離三無別法此中時節不被攝故知時節無此變異體說名時節過去變異名過去時現在未來亦復如是故知時節是變異別名以是義故自性為正因若人得如此正智是時即得正遍見自性自性即隱離以自性離故故我得解脫故說太極軟自性我計更無物外曰自性若被見云何得答曰我今已被見因此藏不現譬如貴家女其性最為善有人卒來見是女即羞隱性亦如是若我正遍見即離便藏隱唯我獨自存外曰世間及聰明同說此言[1]縛人解人輪轉生死此言實不實答曰此言不實云何知如偈所說

[2]人無縛無脫  
無輪轉生死
輪轉及繫縛  
解脫唯自性

人無縛無脫者人我不被縛云何如此無三德故以遍滿故無變異故無有事故繫縛者由有三德人我無三德故無自性縛以遍滿縛義有彼此在此不出彼是故名為縛我無彼此是故無有縛無變異者從覺乃至此變異屬自性不屬我是故人我無變異無有事者我非作者故故不能作事施等諸事皆屬自性故我非施縛若非被縛是故非被脫義得自然脫無輪轉生死者遍滿一切處云何得輪轉行所未曾至是乃名輪轉我無處不遍故無輪轉義若人不知此實義得說我被縛及輪轉外曰若爾誰[3]被縛及答曰[4]輪轉及繫縛解脫唯自性自性由自性變異及施等能自縛身是五唯細身與十三具相應為三縛所繫輪轉三世間生得正遍智生能解三縛捨離輪轉則便解脫故說三世間依性能造作事若汝說人被縛世間解脫生死是義不然復次偈言

[5]如是真實義  
數習無餘故
無我及我所  
無倒淨獨智

如是真實義者如前已說二十五義數習無餘故者於六行中數數修習故無餘者修習究竟故智慧得生因此智慧無執我執我所此三執及五疑並得滅盡一切事及身自性所作[6]非無非我非我所悉屬自性故因此修智慧得生清淨獨存因此智我得解外曰我由此智何所作以偈答曰

[7]由智不更生  
我意竟捨事
人我見自性  
如靜住觀舞

由智不更生者由此實智故自性不更生覺慢五唯等如偈所言

如穀有水土  
無糠不生芽
智力制伏故  
性不生亦爾

我意竟捨事者為我作[A3]種事已究竟一者受用塵二見自性我中間故自性離一切事如我見自性如靜住觀舞者如觀伎人安坐直住我亦如是種種事中觀此自性我終不如作是計[8][9]縛一切人後時亦能解脫一切人外曰智於自性我中何[10]以偈答曰

[11]我見已[12]捨住  
我被見離藏
自性我雖合  
無用故不生

我見已捨住者如世間人見諸[13]女種種歌作是計云我已見足直捨心住[*]女念我事已被見即隱離是處人我亦如是自性已直捨而住自性亦如是既被見[14]捨離住外曰人我者遍滿自性亦遍滿是二[A4]合恒有不可離從此和合云何不更生身答曰自性我雖合無用故不生汝說我與自性遍滿故恒合義實如是若如此云何不更生用無有故生用有二種初令我與塵相後令我見自性差別此兩用見究竟故不復更生外曰若如此是用則不定和合為因答曰正遍知力故由此[15]我見自性厭離已見雖復和合亦不得生譬如出[16]與負債人先為債相應既還債已雖復和合不更相關我與自性亦如是外曰若由智故得解脫汝亦有智我亦有智云何二人不俱解脫以偈答曰

[17][18]正遍知  
法等不成因
輪轉已直住  
如輪身被[19]

由正遍知故法等不成因者正者如實知二十五義遍知者二十五義不多不少由此[*]一法二非法三非智四離欲五非離欲六自在七[20]自在此七被燒壞故不能作因如種子既被火燒不復生芽如是七種為智慧得故不成𡇅如是之人去來輪轉故昔時由此法等宿世因得輪轉七處今為智慧故此因不能生依因譬如繖無影亦隨無如是宿因無故是身亦無如是智人宿世[21]行因息故直住如輪被制外曰若人得智慧何時得解脫以偈答曰

[22]捨身時事顯  
自性遠離時
決定及畢竟  
二獨存得成

捨身時者先所作法非[23]滅時正捨此身內身有地大還外地相應乃至內空亦還空大五根還五唯乃至心根亦還五唯事顯自性遠離時者一切起生死事及解脫事滿足故是故自性遠離我是時中決定[24]竟二獨存得成決定獨存者由實知故離醫方及諸道異執畢竟者離四皮陀果及不由智離欲果是獨存者決定無二畢竟者無復邊際此二獨存二時中獨存外曰此正遍[A5]何用以偈答曰

[1]是智為我用  
祕密[2]大仙
世間[3]生住滅  
此中得思量

是智為我用者是智者二十五義正遍知我用者獨存解脫祕密大仙說者祕密者邪說義之所隱覆不能得顯離正師不可得祕密應施五德婆羅門不施餘人故名祕五德者一生地好二姓族好三行[4]有能五欲得具此智慧乃堪施法餘則不與故稱祕密大仙說者迦毘羅仙人如次第所外曰此智中何所思量答曰世間生住此中得思量世間初梵及後住此中生住生者從自性生覺乃至生五大住者由細身諸有所薰習輪轉三世間中滅者由八成永得獨存此三義智中顯現故離三無餘義故究竟智外曰此智從何而得以偈答

[5]是智勝吉祥  
[6]牟尼依悲說
先為阿修利  
次與[7]般尸訶

是智勝吉祥者此智昔四皮陀未出時初得成就由此智四皮陀及諸道後得成故[8]說一切最勝三種苦及二十四本苦并三縛由此智故我得遠離獨存解脫故說此智最吉祥牟尼依悲說者誰初得此智謂迦毘羅大仙人如前說迦毘羅仙人初出有四德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得此智已依大悲說護持此智為欲度他由慈悲故先為阿修利是阿修利仙人次為般[9]尸訶說是般尸訶廣說此論有六十千偈迦毘羅仙人為阿修利略說如此最初唯闇生此暗中有智田智田即是人有人未有智故稱為田次迴轉變異此第一轉生乃至解脫阿修利仙人為般尸訶略說亦如是是般尸訶廣說此智有六十千偈次第乃至婆羅門姓拘式名[10]自在抄集出七十偈故說偈言

[11]弟子次第來  
傳受大師智
自在黑略說  
已知實義本

弟子次第來傳受大師智者是智者從迦毘羅來至阿修利阿修利傳與般尸訶般尸訶傳與褐伽褐伽傳與[12]優樓佉優樓[13]與跋婆利跋婆[14]自在黑如是次第自在黑得此見大論難可受持故略抄七十偈如前說三苦所逼故欲知滅苦因等故說自在黑略說已知實義本此中有聰明人說偈言

[15]此七十偈論  
攝六萬義盡
此中說緣生  
乃至五十義

彼義者不出此義如前偈說

生因覺為體  
疑無能成喜
思量德不平  
覺生五十分

復有十義如偈所[16]

[17]有一意用義  
五義已獨存
[18]會離人我多  
身住是十義

有義者因中有果義一義者自性[19]隨多人用迴轉意用者令我與諸塵相應後令見中間五義者有五道理立自性有五道理立人我如前說獨存者由正遍知定極獨存合及離者遍滿故和合事顯故相離人我多生死不同故此義如前說身住者由細身乃至未生智此十義與五十義合[20]萬偈所說是故七十論與[21]萬義等外曰大論與七十有何異答曰昔時聖傳及破他執彼有此無是異義如是論義已究竟

金七十論卷下

第五十頌
自性 Prakrti, 取 Upādāna, 時 kāla, 感 Bhāgya.
雖【大】,誰【宋】【元】【明】
三杖 Tridaṇḍa, 澡罐 Kuṇḍikā.
受便【大】,更【宋】【元】【明】
得【大】,〔-〕【宋】【元】【明】
獸【大】,狩【宋】
估【大】,賈【宋】【元】【明】
得【大】,〔-〕【宋】【元】【明】
自【大】*,目【宋】*
得 Arjana,
守護 Raksaṇa,
失 Kṣaya.
是【大】,是第七【宋】【元】【明】
得已【大】,能得已得【宋】【元】【明】
見【大】,是【元】【明】
此【大】,此善【宋】【元】【明】
劫【大】,劫賊【宋】【元】【明】
潤濕水 Ambhas.
深【大】,搖【宋】【元】【明】,深淺水 Salila.
流水 Ogha.
湖水 Vṛṣṭi.
善入水 Tāra.
善渡水 Sutāra.
渡【大】,度【宋】【元】【明】
善出水 Sunetra.
光明水 Sumarīca.
勝清淨水 Uttamāmbhasika.
非潤濕 Anambhas.
第五十一頌,思量 Ūha, 聞 Sabda. 讀頌 Adhyayana. 離苦三 Duḥkhavighātatraya. 友得 Suhṛtprāpti. 因施 Dāna.
失【大】,〔-〕【宋】【元】【明】
簡【大】,揀【宋】【元】【明】
苦三【大】,三苦【宋】【元】【明】
病【大】,痛【宋】【元】【明】
至【大】,至山【宋】【元】【明】
往【大】,〔-〕【宋】【元】【明】
自度成 Tāra.
善度成 Sutāra.
全【大】*,令【宋】*【元】*【明】*,全度成 Tāratāra.
喜度成 Pramoda.
重喜度成 Pramudita.
滿喜度成 Mohana.
愛成 Ramyaka.
遍愛成 Sadāpramudita.
非【大】,非自【宋】【元】【明】,非度 Atāra.
實【大】,〔-〕【宋】【元】【明】
第五十二頌
細【大】,〔-〕【宋】【元】【明】
曰【大】,〔-〕【宋】【元】【明】
波【大】*,般【明】*
度【大】,度度【宋】【元】【明】
故【大】,〔-〕【宋】【元】【明】
喜【大】,〔-〕【宋】【元】【明】
曰【大】,曰修【宋】【元】【明】
法【大】,有【宋】【元】【明】
二【大】,二種【宋】【元】【明】
法【大】,〔-〕【宋】【元】【明】
也【大】,〔-〕【宋】【元】【明】
所【大】,〔-〕【宋】【元】【明】
第五十三頌
含識生 Bhautika-sarga.
由【大】,四【宋】【元】【明】
第五十四頌
喜樂多【大】,多喜樂【宋】【元】【明】
憂【大】,癡【宋】【元】【明】
歡【大】,欲【宋】【元】【明】
中生【大】,生中生生【宋】【元】【明】
生中【大】,中生【宋】【元】【明】
故【大】,故居【宋】【元】【明】
荷【大】,所【宋】【元】【明】
作【大】,依【宋】【元】【明】
狩【大】,獸【宋】【元】【明】
第五十五頌
𠲿【大】,嗽【宋】【元】【明】
為【大】,〔-〕【宋】【元】【明】
第五十六頌
從覺起【大】,〔-〕【宋】【元】【明】
三【大】,二【宋】【元】【明】
第五十七頌
犢子 Vatsa.
第五十八頌
故【大】,〔-〕【宋】【元】【明】
五【大】,王【宋】
第五十九頌
伎【大】*,妓【元】【明】*,Nartakin.
我【大】,〔-〕【宋】【元】【明】
自【大】,〔-〕【宋】【元】【明】
闇【大】,〔-〕【宋】【元】【明】
第六十頌
恩 Upakārin.
為他【大】,性作【宋】【元】【明】
第六十一頌
濡【大】*,軟【宋】*【元】*【明】*
大【大】,太【明】
天上 Svarga, 地獄 Naraka.
鵝 Haṃsa.
孔雀 Mayūra.
斑【大】,班【宋】【元】
以【大】,比【宋】【元】【明】
若【大】,〔-〕【宋】【元】【明】
故【大】,〔-〕【宋】【元】【明】
時 Kāla.
人【大】,〔-〕【宋】【元】【明】
第六十二頌 無縛 Na badhyate, 無脫 Na mucyate, 無輪…死 Na saṃsarti.
被縛及【大】,縛【宋】【元】【明】
以下第六十三頌
第六十四頌
非無【大】,〔-〕【宋】【元】【明】
第六十五頌
其【大】,具【元】【明】
〔-〕【CB】【宮-CB】【宋】【元】【明】,二【大】,一【麗-CB】(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帖第圖第行))
所【大】,〔-〕【宋】【元】【明】
第六十六頌
捨住 Upekṣaka.
伎【大】*,妓【宋】*【元】*【明】*
已【大】,〔-〕【宋】【元】【明】
智【大】*,知【宋】*【元】*【明】*
債【大】,債債【宋】【元】【明】
第六十七頌
正遍知 Samyagjñāna.
成【大】,制【宋】【元】【明】
不【大】,非【宋】【元】【明】
速【大】,造【宋】【元】【明】
第六十八頌
法【大】,法非【宋】【元】【明】
及【大】,乃【宋】【元】【明】
第六十九頌
大仙 Daramarṣi.
生住滅 Utpattisthitipralaya.
好【大】,〔-〕【宋】【元】【明】
第七十頌
Muṇi.
Pañcaśikha.
故【大】,〔-〕【宋】【元】【明】
尸訶說是般尸【大】,遮尸又為頻闍訶說是般遮尸及頻闍【宋】【元】【明】
自在黑 IIśvara.
第七十一頌
Ulūka.
佉【大】,佉傳【宋】【元】【明】
利【大】,利傳與【宋】【元】【明】
第七十二頌
說【大】,言【宋】【元】【明】
有 Astitva, Ekatva, 意用 Arthavattva.
會 Yoga, 離 Viyoga, 人我多 Bahavaḥ pumāmsaḥ, 身住 Sthitiḥ sarīrasya.
一【大】,一人【宋】【元】【明】
六【大】,六十【元】【明】
六【大】,六十【宋】【元】【明】
若【CB】【麗-CB】,苦【大】(cf. K30n1032_p0632a16) 現【大】,見【麗-CB】 二【大】,一【思溪-CB】 和【CB】【麗-CB】,相【大】(cf. K30n1032_p0634c15) 智【CB】【麗-CB】,知【大】(cf. K30n1032_p0635b10)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