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新收一切藏經音義序
- 一切經音義序
- 大唐三藏聖教序
- 高宗皇帝在春宮述三藏記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 放光般若經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光讚般若經
- 道行般若經
- 小品般若經
- 勝天王般若經
-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 明度無極經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
-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 仁王般若經
- 新譯仁王經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 仁王護國陀羅尼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 實相般若經
- 理趣般若經
- 大樂金剛理趣經
- 大明呪經
- 般若波羅多心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大寶積經
- 大方廣三戒經
-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 阿彌陀經
- 無量壽經
- 阿閦佛國經
- 大乘十法經
- 普門品經
- 經
-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 大聖文殊師利佛剎功德經
- 法鏡經
-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 幻士仁賢經
- 決定毘尼經
- 再譯三十五佛名經
- 發覺淨心經
- 須摩提女經
- 須摩提菩薩經
- 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 得無垢女經
- 優填王經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 如幻三昧經
- 善住意天子經
- 太子刷護經
- 太子和休經
- 大乘顯識經
-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
- 大乘方等要慧經
-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 佛遺日摩尼寶經
- 摩訶衍寶嚴經
- 𠢧鬘經
- 毘耶娑問經
- 大方等大集經
- 大集日藏分經
- 大集月藏分經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 大方廣十輪經
- 大集須彌藏經
- 大集大虛空藏經
- 虛空孕經
- 虛空藏菩薩經
- 虛空藏菩薩神呪經
- 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求聞持法經
- 觀虛空藏菩薩經
-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呪經
- 菩薩念佛三昧經
-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
- 般舟三昧經
- 大集賢護菩薩經
- 無言童子經
- 大集譬喻王經
- 大哀經
- 阿差末經卷
- 寶女所問經
- 無盡意經
- 自在王菩薩經卷
- 奮迅王菩薩所問經
- 寶星陀羅尼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
- 新譯大方廣佛花嚴經音義
- 信力入印法門經
-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
- 佛花嚴經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
-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經
- 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
-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
- 莊嚴菩提心經
- 大方廣普賢菩薩所說經
-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
- 菩薩本業經
- 大方廣佛花嚴經四十二字觀門經
- 菩薩十住行道經
- 菩薩十住經
-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 佛說兜沙經
- 漸備經
- 十住經
- 等目菩薩所問經
- 如來興顯經
- 度世經
- 羅摩伽經
- 大方廣佛花嚴經續入法界品經
- 四童子經
- 大悲經
- 方廣大莊嚴經
- 大般涅槃經音義
- 大般涅盤經憍陳如品闍維分
- 大般泥洹經
- 方等般泥洹經
- 音妙法蓮花經
- 普曜經
- 正法花經
- 無量義經
- 法花三昧經
- 薩曇分陀利經
- 妙法蓮花經
- 維摩詰所說經
- 維摩詰經
- 說無垢稱經
- 大方等頂王經
- 大乘頂王經
- 善思童子經
- 大悲分陀利經
- 悲花經
- 金光明最勝王經
- 金光明經
-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
-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
-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
- 伅真陀羅所問經
- 寶雨經
- 寶雲經
- 阿惟越致遮經
- 不退轉法輪經
- 廣博嚴淨不退轉法輪經
- 不必定入印經
- 入定不定印經
- 持心梵天所問經
- 等集眾德三昧經
- 集一切福德經
- 思益梵天所問經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 持人菩薩經
- 持世經
- 濟諸方等學經
- 大乘方廣總持經
- 大方廣寶篋經
-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 大乘同性經
- 證契大乘經
- 深密解脫經
- 解深密經
- 解節經
-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
- 緣生經
- 分別緣起初法門經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 入楞伽經
- 大乘入楞伽經
-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 大薩遮尼乾子經
- 大乘密嚴經
- 新翻密嚴經
- 首楞嚴三昧經
-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 諸法無行經
- 諸法本無經
- 佛說無極寶三昧經
- 慧印三昧經
- 如來智印經
- 寶如來三昧經
- 大灌頂經
- 藥師如來本願經
- 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藥師瑠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 阿闍世王經
- 普超三昧經
- 放鉢經
- 月燈三昧經
- 佛說大淨法門品
- 大莊嚴法門經
- 月燈三昧經
- 菩薩修行經
- 無所希望經
- 象腋經
- 如來莊嚴智慧佛境界
-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 觀藥王藥上菩薩經
- 觀無量壽佛經
- 阿彌陀經
- 後出阿彌陀偈
- 稱讚淨土功德經
- 拔陂經
- 諸佛要集經
- 未曾有因緣經
- 須賴經
- 寶網經
- 彌勒成佛經
- 觀彌勒菩薩上生經
- 彌勒來時經
- 彌勒下生經
- 彌勒下生成佛經
- 諸法勇王經
- 一切法高王經
- 第一義法𠢧經
-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 順權方便經
- 樂纓絡莊嚴方便經
- 大乘造像功德經
- 六度集經
- 太子須大拏經
- 九色鹿經
- 菩薩睒子經
- 睒子經
- 太子墓魄經
- 太子沐魄經
- 無字寶篋經
-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 佛說老女人經
- 佛說老母經
- 佛說老母女六英經
- 德護長者經
- 月光童子經
- 申日兒經
- 長者子制經
- 佛說菩薩逝經
- 逝童子經
-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 大乘伽耶山頂經
- 象頭精舍經
- 大乘伽耶山頂經
- 佛說犢子經
- 乳光佛經
- 無垢賢女經
- 腹中女聽經
- 未曾有經
- 甚希有經
- 轉女身經
- 無上依經
- 決定總持經
- 謗佛經
- 寶積三昧經
- 入法界體性經
- 如來師子吼經
- 大方廣師子吼經
- 大方等脩多羅王經轉有經大乘百福相經
-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 大乘四法經
- 菩薩修行四法經一卷
- 希有希有挍量功德經
- 最無比經
- 前世三轉經
- 銀色女經
- 阿闍世王受決經
- 採蓮違王上佛受決號妙華經
- 正恭敬經
- 善敬經
- 稱讚大乘功德經
- 妙法決定業障經諫王經
- 示教勝軍王經
-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 文殊師利巡行經
- 文殊尸利行經
-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
- 緣起聖道經了本生死經
- 稈經
-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𦼮喻經
- 獨證自誓三昧經
- 自誓三昧經
- 龍施女經
- 龍施菩薩本起經
- 菩薩生地經
- 佛語經
- 八吉祥呪經
- 八陽神呪經
- 八吉祥神呪經
- 八佛名號經
- 盂蘭盆經
- 報恩奉瓫經
- 灌洗佛形像經
- 摩訶剎頭經
- 浴像功德經
- 浴像功德經
- 造立形像福報經
- 作佛形像經
- 內藏百寶經
- 私呵昧經
- 四不可得經
- 梵女首意經
-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 成具光明定意經
- 溫室洗浴眾僧經
- 諸德福田經
- 金色王經
- 大方廣如來藏經
- 大方廣如來藏經
- 演道俗經
- 百佛名經
- 稱揚諸佛功德經下卷
- 須真天子經
- 摩訶摩耶經
- 除恐災撗經
- 孛經抄
-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 十住斷結經
- 菩薩纓絡經
- 超日明三昧經
- 賢劫經
- 一字奇特佛頂經
- 一字奇特佛頂輪王念誦儀軌經佛頂尊𠢧念誦儀軌經
- 加句佛頂尊𠢧念誦法
- 一字頂輪王經
-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
-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呪經
- 普通諸佛頂要略念誦法經
- 佛說一字轉輪王佛頂呪經
- 蘇悉地羯囉經
- 蘇悉地羯囉經
- 蘇悉地經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序
- 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經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記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翻譯年代先後
- 佛頂尊勝陀羅尼并功能經
- 蘇悉地羯囉供養法
- 底哩三昧耶經
- 蘇婆呼童子請問經
- 掬呬耶亶怛囉經
- 此有陀羅尼集四卷
- 大毘盧遮那經
- 遍照如來念誦法
- 毘盧遮那如來要略念誦法
- 金剛頂經略瑜伽
- 金剛頂大教王經
- 普通諸尊瑜伽念誦法
- 瑜伽要妙略修行法
- 金剛頂經曼殊室利五字心經
- 文殊師利五字偈頌法
- 金剛頂文殊師利五字真言法
- 金剛頂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
- 降三世金剛瑜伽觀自在心真言法
- 金剛頂經觀自在如來修行法
- 修般若波羅蜜瑜伽觀行法觀自在如意輪瑜伽法
- 金剛頂瑜伽大樂金剛薩埵念誦法
- 降三世大曼荼羅中蓮花部心法
- 吉祥𠢧初瑜伽大樂金剛薩埵法
- 降三世觀自在心陁羅尼法
- 普賢金剛薩埵瑜伽念誦法
- 蓮花降三世瑜伽觀自在心儀軌
- 金剛頂瑜伽觀自在菩薩心念誦法
- 觀自在菩薩心真言成就法
- 廣大寶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
- 大摩尼廣博樓閣善住祕密經
- 牟梨曼陀羅呪經一卷
- 寶樓閣念誦法
- 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
- 持世陀羅尼經
- 雨寶陀羅尼經
- 善法方便陀羅尼經
- 金剛祕密善門陀羅尼經
- 護命法門神呪經
-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
- 諸佛集會陀羅尼經
- 金剛壽命經金剛延命念誦法
- 陀羅尼集
- 那吒俱鉢囉求成就經那吒太子求成就陀羅尼經
- 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呪經
- 隨求大陀羅尼經
- 普遍光明鬘大隨求經
- 七俱知佛大心準提陀羅尼經
- 七俱知佛母準泥大明陀羅尼經
- 七俱知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
- 曼殊室利菩薩一字呪王經
- 種種雜呪經
- 菩提莊嚴陀羅尼經
- 百千印陀羅尼經
- 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經
- 阿閦如來念誦經
- 寶篋陀羅尼經
- 六字神呪經
- 文殊師利菩薩六字經
- 孔雀王神呪經
- 孔雀王呪經
- 蘘麌梨童女經
- 穰麌梨念誦法
- 大金色孔雀王呪經
- 金色孔雀王經
- 大孔雀王呪經
-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 孔雀王道場法
- 海龍王經
- 大雲經
- 大雲輪請雨經
- 大方等無相大雲請雨經
- 大雲輪請雨經
- 金剛光爓止風雨陁羅尼經
- 金剛光爓止風雨經
- 蘖嚕拏王呪法經
- 嚩折囉頓拏法
- 摩䤈首羅天說迦婁羅王阿尾奢法
- 文殊師利根本大教王經金翅鳥王品
- 出生無量門持經
- 無量門破魔陁羅尼經
- 阿難陁目佉尼𠶾離陁經
- 舍利弗陁羅尼經
- 無量門微密持經
- 一向出生菩薩經
- 阿難目佉陁羅尼經
- 出生無邊門陁羅尼經
- 出生無邊門經
- 𠢧幢臂印陁羅尼經
- 妙臂印幢陁羅尼經
- 佛說無崖際持法門經
- 華聚陁羅尼經
- 尊勝菩薩陁羅尼經
- 師子奮迅菩薩所問經
- 金剛上味陁羅尼經
- 六字呪王經
- 六字呪王經
- 金剛場陁羅尼經
- 如來方便善巧咒經
- 華積陁羅尼經
- 持句神呪經
- 佛說陁鄰尼鉢經
- 不空羂索經三十卷
-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序
-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
- 不空羂索陀羅尼自在呪經上卷
- 不空羂索神呪心經
- 不空羂索呪經
- 不空羂索經
- 觀自在菩薩求成就經
- 觀世音菩薩祕密藏神呪除破一切惡業陀羅尼經
- 如意輪陀羅尼經
-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呪經
- 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念誦儀軌經
-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念誦儀軌經
- 觀自在菩薩隨心呪經
- 十一面觀世音經
- 十一面神呪心經
-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語儀軌經
- 請觀音經
- 千眼千臂觀世音神祕呪印經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 金剛頂瑜伽祕密三摩地念誦法
- 觀自在多羅菩薩念誦法
- 阿唎多羅陀羅尼阿魯力品
- 觀自在求聞持不忘法
- 聖迦抳金剛童子求成就經
- 金剛童子念誦儀軌經
- 聖威德金剛童子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閻曼德迦大明王成就經
- 聖閻曼德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經
- 曼殊室利菩薩閻曼德迦忿怒真言儀軌經
- 大威怒烏蒭澀摩成就儀軌經
- 大力金剛經
- 大力金剛求成就經
- 大力金剛成就諸願經
- 金剛手光明灌頂經中無動尊念誦法
- 底哩三昧耶經不動使者念誦法
- 聖不動尊使者成就經
- 毘沙門天王成就經
- 毘沙門天王經
- 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經
- 慈氏菩薩陀羅尼求上生經
- 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授記品經
-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
-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 一切如來白毫水生觀自在菩薩真言絰
- 摩利支天女經
-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
- 摩利支天經
-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 救面燃餓鬼陀羅尼神呪經
- 焰口餓鬼經
- 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
- 稱讚如來功德神呪經
- 十二佛名神呪挍量功德除障滅罪經
- 挍量數珠功德經數珠功德經挍量數珠功德經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 大威德陀羅尼經
- 法炬陀羅尼經
- 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
- 瑜伽護摩經
- 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序
- 瑜伽一字佛頂輪王安怛袒那法經
- 成就妙法蓮花經王瑜伽觀智儀軌經
-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
- 金剛頂瑜伽蓮花部心念誦法
- 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祕密修行念誦儀軌經
- 般若波羅蜜多理趨經大樂不空三昧真實金剛薩埵菩薩等一十七大曼茶羅義述
- 金剛王菩薩祕密念誦儀軌經
- 金剛愛瑜伽法
- 金剛頂經多羅菩薩念誦法
-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
-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歧法經
- 大佛頂經
- 大方等陀羅尼經
- 七佛神呪經
- 大吉義呪經
- 大方廣如來藏經
- 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所說十八勝慧經
- 文殊師利求聞持不忘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菩薩求聰明辯才陀羅尼經
- 六門陀羅尼經
- 智炬陀羅尼經
- 拔除罪障呪王經
- 大普賢陀羅尼經
-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 金剛恐怖觀自在菩薩最勝明王經
- 金剛藏大忿怒真言速疾成就經
- 大威德無能勝法
- 一切功德莊嚴王經
- 大藥叉女歡喜母并愛子成就法
- 訶哩底母真言法
- 鬼子母經
- 佛說安宅神呪經
- 護諸童子陀羅尼呪經
- 六字呪王經
- 造塔功德經諸佛心陀羅尼經
-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 幻師颰陀所說神呪經
- 陀羅尼雜集
- 華手經
- 佛名經
- 三劫三千佛名
- 五千五百佛名經
- 不思議功德經
- 觀佛三昧海經
- 僧伽吒經
- 力莊嚴三昧經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 大方𠊳報恩經
- 菩薩本行經
- 法集經
- 觀察諸法行經
- 菩薩處胎經
- 弘道廣顯三昧經
- 施燈功德經
- 央掘魔羅經
- 無所有菩薩經
- 明度經
- 中陰經
- 大法鼓經
- 大方廣如來祕密藏經
- 文殊問經上卷
-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 千佛因緣經
- 月上女經
- 佛地經
- 大七寶陀羅尼經
-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戒經
- 出生菩提心經
- 滅十方冥經
- 摩尼羅亶經
- 異出菩薩本起經
- 月明菩薩經
- 心明經
- 善夜經
- 德光太子經
- 商主天子所問經
- 差摩婆帝經
- 魔逆經
- 諸法最上王經
- 佛印三昧經
-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 鹿母經
- 鹿子經
- 賢首經
-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 佛說大意經
- 堅固女經
- 離垢慧菩薩問禮佛經序
- 右遶佛塔功德經
- 造塔功德經
-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 大乘四法經不增不減經
- 如來記法住經
-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妙色王因緣經
- 大乘流轉諸有經
- 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
- 般泥洹後灌臘經
- 八部佛名經
- 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
- 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經
- 師子月佛本生經
- 八大人覺經
- 長者法志妻經
- 薩羅國經
- 庵提遮經
- 佛說十吉祥經
- 佛說法滅盡經
- 一切智光明因緣不食肉經
-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 天王太子辟羅經
- 佛說三品弟子經
- 佛說四輩經
- 當來變經
- 金剛三昧經
-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 十二頭陀經
- 樹提伽經
- 過去分衛經
- 法常住經長壽王經
- 優婆塞淨行法門經
- 地持論
- 菩薩善戒經
- 淨業障經
- 優婆塞戒經
-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經
- 菩薩善戒經
- 佛藏經
- 菩薩戒
- 菩薩羯磨文
- 菩薩十地瓔珞本業經上卷
- 菩薩藏經
- 菩薩善戒經
- 菩薩內戒經
-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 文殊淨律經
- 清淨毘尼方廣經
- 寂調音所問經
- 三聚懺悔
- 菩薩五法懺悔經
- 最上乘受菩提心戒經
- 二曼陀經
- 菩薩受齋經
- 文殊悔過經
- 舍利弗悔過經
- 法律三昧經
- 菩薩十善業道經
- 音大智度論一百卷
- 十地論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 金剛般若論
- 佛地經論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 大乘寶積論
- 寶髻菩薩經論
- 能斷金剛般若經論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
-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 法花論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 涅盤論
- 涅盤經本有今無偈論
- 無量壽論
-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
- 遺教論
- 三具足論
- 顯揚聖教論
- 顯揚聖教論頌
- 瑜伽師地論釋
- 王法正理論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 對法論
- 中論
- 般若燈論
- 十二門論
- 十八空論
- 百論
- 瑜伽師地論
- 廣百論本
- 廣百論釋
- 十住毘婆沙論
- 菩提資糧論
- 大莊嚴論
- 大莊嚴經論
- 順中論
- 攝大乘論
- 攝大乘論
- 攝大乘論本
- 攝大乘論
- 攝大乘論釋
- 攝大乘論釋
- 攝大乘論
- 佛性論
- 決定藏論
- 方便心論
- 中邊分別論
- 辯中邊論
- 究竟一乘寶性論
- 辯中邊論頌
- 業成就論
- 大乘成業論
- 因明正理門論本
- 因明入正理論
- 唯識論
- 顯識論
- 轉識論
- 唯識二十論
- 唯識三十論
- 成唯識寶生論
- 唯識論
- 成唯識論
- 大丈夫論
- 入大乘論
- 掌珍論
- 緣生論
- 大乘緣生論無相思塵論
- 大乘五蘊論
- 大乘廣五蘊論
- 寶行王正論
- 起信論序
- 起信論
- 大乘起信論
- 發菩提心論
- 三無性論
- 如實論
- 迴諍論
- 壹輸盧迦論
- 十二因緣論
- 觀所緣緣論
- 掌中論
- 止觀門論頌
- 取因假設論
- 觀總想論頌
- 大乘百法論
- 百字論
- 手杖論
-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 六門教授習定論
- 破外道小乘四宗論
- 破外道小乘涅槃論
- 長阿含經
- 中阿含經
- 增一阿含經
- 雜阿含經
- 別譯阿含經
- 佛般泥洹經
- 大般涅盤經
- 人本欲生經
- 尸迦羅越六向拜經
- 梵冈六十二見經
- 寂志果經
- 起世經
- 起世因本經卷
- 樓炭經
- 長阿含十報經
- 中本起經
- 七知經
- 鹹水喻經
- 一切流攝守因經
- 四諦經
- 恒水經
- 本相猗致經
- 緣本致經
- 頂生王故事經
- 文陁竭王經
- 鐵城泥犂經
- 古來世時經
- 阿那律八念經
- 閻羅王五天使者經
- 離睡經
- 求欲經
- 佛說是法非法經
- 佛說受歲經
- 梵志計水淨經
- 苦音陰經
- 苦陰因事經
- 釋摩男本經
- 樂想經
- 佛說漏分布經
- 阿耨風經
- 諸法本經
- 瞿曇彌記果經
- 瞻波比丘經
- 魔嬈亂經
- 弊魔試目連經
- 賴吒和羅經
- 善生子經
- 數經
- 梵志頗羅延問種尊經
- 三歸五戒慈心功德經
-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 梵摩喻經
- 須達經
- 尊上經
- 鸚鵡經
- 兜調經
- 意經
- 應法經
- 泥犂經
- 齋經
- 普法義經
- 廣義法門經
- 誡德香經
- 邪見經
- 優婆夷墮舍迦經
- 鞞摩肅經
-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
- 十支居士八城人經
- 箭喻經
- 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
- 四人出現世間經
- 須摩提女經
- 婆羅門避死經
-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 頻婆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 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 鴦掘摩經
- 鴦崛髻經
- 力士移山經
- 四未曾有經
- 七佛父母姓字經
- 放牛經
- 緣起經
- 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 佛說四泥犂經
- 阿那邠化七子經
- 大愛道般泥洹經
- 佛母般泥洹經
- 國王不𥠖先尼十夢經
-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 阿難同學經
- 五蘊皆空經
- 七處三觀經
- 聖法印經
- 五陰譬喻經
- 水沫所㵱經
- 不自守意經轉法輪經
- 三轉法輪經
- 八正道經難提釋經
- 難提釋經
- 馬有三相經
- 馬有八態譬人經
- 相應相可經餓鬼報應經鬼問目連經
- 雜藏經
- 雜阿含經
- 治禪病祕要經
- 治禪病祕要法
- 治禪病祕要法經
- 舍頭諫經
- 摩登伽經
- 摩鄧女經
- 摩鄧女解形中六事經
- 餓鬼報應經
- 阿難問佛事吉凶經
- 阿難分別經
- 玉耶經
- 玉耶女經
- 玉耶經
- 阿遬達經
- 法海經
- 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
- 龍王兄弟經
- 八師經
- 越難經
- 所欲致患經
-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 舍利弗目揵連遊四衢經
- 五母子經
- 沙彌羅經
- 滿願子經
- 慢法經
- 佛說五苦章句經
- 海有八德經
- 佛說進學經
- 淨飯王涅盤經
- 得道梯隥錫杖經
- 瑠璃王經
- 三摩竭經
- 䓑沙王五願經
- 貧窮老翁經
- 堅意經
- 修行本起經
- 太子本起瑞應經
- 過去現在因果經
- 柰女祇域經
- 四十二章經
- 長者音悅經
- 七女經
- 禪祕要法經
- 生經
- 義足經
- 正法念經七十卷
- 佛本行集經
- 本事經
- 興起行經
- 業報差別經
- 大安般守意經
- 陰持入經
- 處處經
- 罵意經
- 分別善惡所起經
- 出家緣經
- 阿鋡正行經
- 十八泥犁經
- 法受塵經
- 禪行法想經
-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 揵陀國王經
- 須摩提長者經
- 阿難四事經
- 未生怨王經
- 猘狗經
- 四願經
- 黑氏梵志經
- 分別經
- 八關齋經
- 阿鳩留經
- 孝子經
- 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 大迦葉本經
- 四自侵經
- 羅云忍辱經
-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 時非時經
- 沙曷比丘功德經
- 自愛經
- 中心經
- 見正經
- 阿難七夢經
- 大魚事經
- 阿鵰阿那含經
- 燈指因緣經
- 婦人遇辜經
- 摩訶迦葉度貧女經
- 十二生死經
- 罪福報應經
- 五無返復經
- 佛大僧大經
- 邪祇經
- 摩達國王經
- 旃陀越國王經
- 五恐怖世經
- 弟子死復生經
- 懈怠耕者經
- 辯意長者子經
- 天請問經
- 賢者五福經無垢優婆夷問經
- 護淨經
- 木槵子經
- 無上處經
- 盧至長者因緣經
- 僧護經
- 出家功德經
- 栴檀樹經
- 頞多和多耆經
- 普達王經
- 佛滅度後金棺葬送經
- 五王經
- 四天王經
- 末羅王經
- 梵摩難國王經
- 父母恩難報經
- 孫多邪致經
- 新歲經
- 群牛譬經
- 九橫經
- 禪行三十七經
-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 比丘聽施經
- 身觀經
- 僧祇律
- 十誦律
- 五分律卷
- 四分律
- 大唐中興三藏聖教序 御製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律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蒭尼律卷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律
- 根本說一切有部律攝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律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攝頌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攝頌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尼陀那攝頌
- 根本說一切有部大苾蒭戒經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蒭尼戒經
- 僧祇戒本
- 僧祇比丘尼戒本
- 十誦僧戒本
- 十誦比丘尼戒本
- 彌沙塞戒本
- 五分尼戒本
- 四分僧戒本
- 四分比丘尼戒本
- 解脫戒本
- 沙彌十戒並威儀
- 沙彌威儀經
- 沙彌尼離戒
- 沙彌尼戒經
- 迦葉禁戒經
- 戒消災經
- 優婆塞五戒經
-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 舍利弗問經
- 大沙門百一羯磨經
- 十誦要用羯磨
- 優波離問佛經
- 彌沙塞羯磨本
- 四分雜羯磨
- 四分羯磨
- 四分尼羯磨
- 大比丘三千威儀
-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
- 四分僧羯磨
- 四分尼羯磨
- 大愛道比丘尼經
- 雜事律攝頌尼陀那目得迦攝頌
- 犯戒報應輕重經
- 五百問事經
- 摩得勒伽律
- 鼻柰耶律
- 善見律
- 佛阿毘曇論
- 毘尼律
- 薩婆多毘尼婆沙
- 明了論
- 阿毘曇八揵度論
-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
-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 集異門足論卷
-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
-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 眾事分阿毘曇論
- 阿毘曇毘婆沙論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 俱舍論
- 阿毘達磨俱舍論頌
- 阿毘達磨俱舍論
-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 顯宗論三藏聖教序
- 阿毘達磨顯宗論
- 阿毘曇心論
- 法勝阿毘曇心論
- 雜阿毘曇心論
- 甘露味阿毘曇論
- 隨相論
- 尊婆須蜜所集論
- 三法度論
- 入阿毘達磨論
- 成實論
- 立世阿毘曇論
- 解脫道論
- 舍利弗阿毘曇論
- 五事毘婆沙論
- 鞞婆沙阿毘曇論
- 三彌底部論
- 分別功德論
- 四諦論
- 辟支佛因緣論
- 十八部論
- 部異執論
- 異部宗輪論
- 佛所行讚經傳
- 佛本行讚傳
- 撰集百緣經
- 出曜經
- 賢愚經
- 僧伽羅剎集
- 道地經
- 修行道地經
- 修行道地經
- 百喻集
- 菩薩本緣集
-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 付法藏傳
- 坐禪三昧經
- 佛醫經
- 惟曰雜難經
- 迦葉赴佛經
- 菩薩訶色欲經
- 四品學法
- 金剛力士哀戀經
- 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經
- 治身經
- 佛治意經
- 五門禪經要用法
- 達磨多羅禪經
- 禪法要解
- 舊雜譬喻經
- 雜譬喻經
-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 思惟略要經
- 內身觀章句經
- 法觀經
- 禪要經呵欲品
- 十二遊經
- 阿育王譬喻經
- 雜寶藏經
- 那先比丘經
- 譬喻經
- 雜譬喻經
- 雜譬喻經
- 阿育王經
- 阿育王傳
- 阿育太子法益壞目因緣經
- 四阿含暮抄
- 法句經
- 法句譬喻無常品經
- 法句經
- 迦葉結經
- 三慧經
- 撰集三藏經及雜藏經
- 阿彌曇五法行經
- 小道地經
- 一百五十讚佛頌
- 金剛頂經十六大菩薩讚
- 文殊師利發願讚
- 普賢行願讚
- 六菩薩名當誦持經
- 蓮花部一百八名讚
- 讚觀世音菩薩頌經
- 五讚八大菩薩讚
- 無明羅剎集
- 百千誦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
- 梵本普賢讚
- 梵音文殊讚
- 吉祥讚
-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
- 勸發諸王要偈
- 馬鳴菩薩傳
- 龍樹菩薩傳
- 大阿羅漢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 分別業報略集
- 婆藪槃豆傳
- 龍樹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
-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 賓頭盧為王說法經
- 請賓頭盧法
- 提婆菩薩傳
- 迦丁說當來變經
- 勝宗十句義論
- 金七十論
- 釋迦譜
- 釋迦氏略譜
- 釋迦方志
- 釋迦譜及略譜方志等依入藏目合有諸經要集
- 經律異相
- 南齊經目
- 隨朝經目
- 釋門系錄
-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
- 經律異相
- 大唐內典錄
- 續大唐內典錄
- 開元釋教錄
-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
- 南海寄歸內法傳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 西域記
- 音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玄奘傳
- 古今譯經圖記卷
- 續古今譯經圖記
- 集古今佛道論衡
- 續古今佛道論衡
- 利涉論衡
- 道氤定三教論衡
- 辯正論
- 破邪論序
- 破邪論
- 崇正錄
- 甄正論
- 十門辯惑論
- 釋法琳傳
-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
- 音梁高僧傳
- 音續高僧傳
- 音弘明集十四卷
- 音廣弘明集
- 法顯傳
- 惠超往五天竺國傳
- 無行法師書
- 肇論
- 止觀
- 安樂集
- 寶法義論
- 念佛三昧寶王論
- 金錍決瞙論
- 比丘尼傳
- 觀心論
- 群疑論
- 十疑論
- 具錄西國浴像儀軌
- 說罪要行法
- 受用三水要法
- 護命放生法
- 重校一切經音義序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一切經音義卷第九十二
從第六盡第十。
音續高僧傳第六卷
稠人(上長流反毛詩傳云稠謂密直如髮也蒼頡篇云稠眾也說文云稠多也從禾周聲者也)。
模楷(上音謀鄭箋毛詩云模法也說文模規也從手莫聲下坑騃音崖買反廣雅云楷拭也字書云摸也說文從木皆聲也)。
謝籥(下羊灼反人名也)。
拯溺(上字取蒸字上聲下寧的反前高僧傳第七卷已具釋)。
倏然(上傷肉反前高僧傳第六已具釋)。
麛獵(上覓鼙反讀若迷[4]注周禮云麛鹿子也說文從鹿弭聲下廉輒反鄭箋毛詩云宵田為獵古今正字從犬鼠聲鼠音同上)。
御㝢(下于矩反與宇字同音毛詩傳云[5]字居也說文從宀禹聲或從广作𢉠音同上宀音綿也)。
縑纊(上頰嫌反說文云縑合絲繒也從糸兼聲兼正兼字也下廓潢反鄭注禮記云纊綿也說文纊絮也從糸廣聲)。
勦戮(上魚小反孔注尚書云勦猶截也說文從力巢聲下隆叔反字書云戮殺也鄭注周禮云辱也說文從戈翏聲音力救反也)。
臨訣(下音決韻略云訣言別也與人死別也即臨終永訣者也)。
孺慕(上儒戌反字書云孺猶屬也說文云孺子即稚子也從子需聲需音須)。
秸(古八反孔注尚書云秸猶稾也玉篇云禾穀藁草也槀音高老反說文又作稭古文秸字也)。
莅職(上梨智反方言云莅臨也郭注爾雅云莅視也說文從草位聲考聲又從水作[6]涖音同上也)。
麕麚(上桾雲反桾音軍[(餐-食)-又+員]反劉兆注公羊傳云麕麞也說文從鹿囷聲囷音郡字書亦作麏音同上下嫁牙反爾雅云麚雄鹿也說文云麚牝鹿也夏至之日鹿解角也從鹿叚聲也叚音賈傳作䴥俗字也)。
鳧鶩(上輔無反顧野王云鳧即水鴨也前第三卷已釋訖下蒙卜反[7]亦音務郭注爾雅云鶩亦鴨也說文云鶩舒鳧從鳥敄聲也)。
鷹鸇(上憶陵反鄭箋毛詩云鷹鷙鳥也古今正字從鳥雁聲下章然反說文從鳥亶聲穆天子傳亦鸇也)。
野媼(下奧保反說文云媼女人長老稱也從女[咼-(炯-火)+皿]聲[咼-(炯-火)+皿]音烏魂反)。
圖牒(上杜謨反廣雅云圖猶度也度音鐸說文云牒猶札也從片枼聲枼音葉按簡𠕋圖牒或竹或板義令從片作牃傳從言作諜非也諜謂諜諜猶賊也非本義今不取)。
恬愉(上牒兼反方言云恬靜也說文亦安也從心甜省聲甜音同上下庾珠反鄭注論語云愉顏色和也廣雅云喜也爾雅云樂也說文從心俞聲也)。
疾瘉(下音庾顧野王云瘉謂疾小輕也說文云癒病瘳也從疒俞聲也)。
覘國(上勑占反杜注左傳云覘伺候也說文視也從見占聲也)。
竚聆(上除呂反毛詩云竚久立也字書從立作竚與佇字義同古今正字從宁聲宁音除下歷丁反前第三卷已釋訖)。
啖之(上談敢反前高僧傳第十已釋訖傳作噉俗字)。
連噤(下禽禁反前高僧傳第三已釋訖)。
芒屩(上正𦬆字下姜略反許叔重曰屩草履[8]名之也蒼頡篇云屩履屐也音與脚同說文云履也從履省喬聲)。
勝鬘(上昇證反下音蠻經名也)。
坎壈(下拉拉[9]感反字書云坎壈地不平也考聲云契闊貌也古詩云坎壈多苦辛是也拉音臘也)。
盱衡(上酗于反司馬彪注云盱猶視而無知貌也蒼頡篇云盱張目也說文云盱以憂病也從目于聲傳文從日作[日*ㄎ]書誤也下正衡字考聲從行角從大謂牛觸人則橫一木於角上衡猶橫也會意字也文字典說從行角聲正衡字)。
嘯傲(上消醮反鄭玄注禮記云嘯謂卷蹙舌吹出聲也按嘯傲謂方土清閑於曠吟嘯者也說文從欠作歗今通作歗義同下熬誥反博雅云傲放蕩也說文云倨也從人敖聲傳文從口作嗷非之也)。
蟋蟀(上音悉下衰律反禮記月令云後五曰蟋蟀居壁是也毛詩傳曰蟋蟀秋鳴蟲也古今正字云秋蛬也蟋蟀二字並從虫悉率皆聲也蛬音共顒反也)。
饘粥(上戰羶反杜注左傳云[飢-几+(面/且)]即麋也說文亦同麋也從食亶聲麋音眉也)。
餬口(上音胡爾雅云餬[飢-几+(面/且)]也郭璞注云餬亦麋也說文云亦謂寄食為餬口從食胡聲)。
奧粹(下雖醉反周易純粹精也說文云粹不雜也從米卒聲也)。
體羸(下累追反杜注左傳云羸弱也賈逵注國語云病也說文云𤸃也中從羊從[1]𣎆聲𣎆力臥反也)。
謝譓(下擕桂反人名也)。
貲財(上子移反顧野王云貲謂家中資生產也廣雅云貲貨也說文從貝此聲)。
塵滓(下緇史反說文云滓猶澱也從水宰聲澱音田練反)。
湔濯(上箭先反文字集略云洗污衣也下[2]撞角反廣雅云濯洗也毛詩傳云滌也顧野王云浴也說文濯浣也從水翟聲翟音宅也)。
解澣(上皆買反云解判也從刀判牛角會意字也下桓管反鄭箋毛詩云澣謂濯也劉兆注公羊云去垢日澣說文作浣字書從幹作澣音義並同)。
耎几(上儒兖反周禮耎柔也說文從而犬聲傳文從車作軟俗字非也下機履反)。
綢繆(上宙留反毛詩傳云綢繆猶纏綿也說文從糸周聲下美憂反說文云繆枲之十潔也從糸翏力救反潔音結)。
麤歰(上怱胡反說文從三鹿會意字也今省[夕/鹿]顧野王云麤謂不善也鄭注禮記云麤猶不精也下森戢反說文從四止二正二倒書亦會意字也傳文作歰非也)。
梗難(上庚杏反毛詩傳曰梗病也賈逵注國語云梗害也爾雅云直也說文云山榆有㓨莢者從木更聲傳文從魚作綆俗字也)。
法敞(下昌仰反人名也傳作敝誤他)。
樂𤠤(上音洛下音荒按狼𤠤者葢詭譎之流不實之義也狼合作樂字傳用狼字非也字書亦無此字者也)。
一簏(下聾木反說文云簏竹篋也從竹鹿聲也)。
謔之(上香脚反前第五卷已釋訓)。
𤯝箱(下想羊反博雅云箱赤色也漢書云一人奉符箱是竹箱也)。
匱餧(上逵位反毛詩傳云匱竭也鄭注禮記云匱乏也說文從[A1]匚貴聲[A2]匚音方下奴猥反鄭注論語云餧餓也蒼頡篇云飢也說文從食委聲也)。
般闋(下犬悅反毛詩傳云闋息也鄭注儀禮云闋終也蒼頡篇云訖也說文從門癸聲)。
相紃(下音旬字書或作䋸䋸[4]猶繞也說文紃謂圜繞也從糸川聲)。
飆舉(上必遙反郭璞注爾雅云飇謂㬥風從上而下者也說文云飇浮搖也從風猋聲猋音摽)。
鍼盲(上執任反廣雅云鍼[A3]刺也按針盲者以正法治邪見如針[(└@人)/目]之痼疾也說文從金咸聲今通從十作針俗字也下麥庚反說文目無眸子也從目亡聲也)。
腴旨(上庾珠反鄭注禮記云腴腹也說文云從肉臾聲下正旨字孔注尚書云旨美也)。
續高僧傳第七卷
尋緗(上似林反說文尋繹理也從几工彐從寸分理之會意字也轉注字也下想羊反釋名云緗素色繒也古今正字從糸相聲也)。
縉雲(上津信反春秋傳有縉雲氏葢地名也說文從糸晉聲傳文從手作搢非也)。
安堵(下都魯反顧野王云堵皆築墻板數也說文垣五板為堵從土者聲八尺曰板也)。
聲懋(上正聲字說文云聲音也從耳殸聲殸口冷反下矛候反孔注尚書云猶勉也與楙字義同說文從心楙聲楙音同或從矛作𢘅)。
馥蕙(上音復前高僧傳第十一卷具已釋訖下音惠王逸注楚辭云蕙香草也古今正字從草惠聲也)。
紐虜(上女九反廣雅云紐束也鄭玄注周禮云紐冠冕上小鼻笄所貫也說文云[5]系也從糸丑聲一曰結可解也下盧[6]覩反說文云虜[7]俘獲也從母從力聲毋音[8]官毋說文從一橫毋象形字也)。
衡櫓(上正衡字杜注左傳云衡橫也鄭注周禮云平也說文從𧢲從大行聲傳從魚作衡訛也下音虜杜預注左傳云櫓大盾也盾音順說文從木魯聲亦作[木*(占@夕)]音義同)。
丘穽(下情郢反字書正從𨸏作阱鄭注周禮云阱所以穿地為㴱坑而取禽獸也廣雅云阱即㴱坑也說文云阱陷坑也從𨸏井聲古文從水作汬或從宂作穽並同也)。
遼敻(上了焦反廣雅云遼遠也說文從辵尞聲音同下儇娉反劉兆注穀梁傳云敻㴱也考聲正從攴作敻營求未遂也亦遠也說文亦營求也從𥄎人在穴上轉注字也𥄎火劣反)。
砥礪(上音止下音厲孔注尚書云砥礪皆磨石也前第三卷已釋訖)。
言刈(下魚胏反埤蒼云刈穫也王逸注楚辭云芟草也古今正字從刀乂聲)。
背胛(上正背字從北從肉下音甲吳越春秋云貫胛達背也釋名云胛之言[9]闔也[*]闔音合謂與胸脇相會故云闔也古今正字義同從甲從肉聲也)。
儁裳(上遵峻反杜預注左傳云儁絕異也玉篇字書與俊字同前高僧傳第六已釋訖下音常韓詩云衣下曰裳白虎通云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說文作裳下帬也)。
毳般(上昌苪反孔注尚書云毳耎細毛也說文毳獸細毛織成衣也從三毛會意字)。
復[(生/(丹-、+〡))*見](下情姓反廣雅云靚命也亦呼也說文云召也從見[10]青聲也)。
憓飛(上音惠郭璞注云憓意精同也)。
畟塞(上初色反郭璞注爾雅云畟言嚴利也韻略云陳設器物盛貌也說文云治稼畟從田人從久久山危反也)。
勍手(上音擎前高僧傳第二卷已釋訖)。
無𣀇(下盈益反孔注尚書云𣀇猒也說文云𣀇懈也從攴睪聲睪音同傳文從欠作𣀇非也)。
蓽門(上賓蜜反杜預注左傳云草門也鄭玄注禮記云蓽亦草也說文從竹畢)。
圭竇(上桂擕反禮記儒行云蓽門圭竇蓬戶瓮[11]牖是也鄭玄注云竇孔穴也按圭竇小窻[*]牖之屬也說文從重土下音豆)。
煢煢(葵營反孔注尚書云煢單也毛詩傳云煢煢無所依也說文從卂從熒省聲卂音信熒宂營反)。
懍然(上林錦反郭璞注方言云懍猶敬也孔注尚書云懍危懼貌也說文從心從稟聲稟彼錦反)。
[慣-毌+央][慣-毌+央](𭹹內反蒼頡篇云[慣-毌+央][慣-毌+央]亂貌也說文云從心貴聲)。
小蜹(下儒稅反字林云[虫*苪]即蟆子也顧野王云[虫*苪]喜齧人謂之含毒是也說文云秦謂之[虫*苪]楚謂之蚉也從[12]虫苪聲蚉音文苪音同上者也)。
惛懵(上呼昆反廣雅惛亂也鄭箋毛詩云惛無知也說文從心昏聲下墨朋反毛詩傳云瞢亂杜注左傳云悶也云瞢目不明也從心瞢聲瞢音同上也)。
續高僧傳第八卷
趙瀛(上正趙字下音盈人名也)。
𣖀槩(上革猛反爾雅云梗直也說文從木更聲下陔艾反鄭玄注周禮槩𣊹也說文從木既聲也)。
覶縷(上盧戈反按覶縷猶理亂也說文云覶好貌也從見𤔔聲𤔔音亂下龍主反前高僧傳第二已釋訖)。
用袪(上正用字說文云用行也從卜中衛宏按古文或作用音義並同今通作用下却魚反韓詩外傳袪猶去也說文從衣從去聲也)。
岷峨(上密彬反下我哥反按岷峨皆蜀川山名也見郡國志岷峨[1]二山名也)。
指適(上正指字下丁歷反莫也考聲云適指實也)。
𩮰尾(上正宗字考聲𩮰馬鼠也亦從馬作騣下正尾字鼠音獵)。
嵬然(上外猥反說文嵬而不平也從山鬼聲也)。
悛革(上音詮前高僧僧第一已釋訖)。
不漉(下弄穀反郭注爾雅云漉竭去水也文字典說從水鹿聲)。
𥴧篨庵(上巨居反次音除按𥴧篨庵今[2]以蘆篨席為舍也爾雅云𥴧篨蘆蕟即蘆席也蕟音廢下暗含反廣雅云庵舍也鄭注禮記云庵廬也古今正字從广奄聲广音儼)。
續高僧傳第九卷
論榻(上盧混反下貪答反釋名云榻即牀之陿長者也榻即今牀也古今正字從木[日/羽]音同上也)。
[(((嘹-口)-小)-日+干)*丮]鍮(上正執字也字書云執操持也說文從丮從𢆎亦聲丮音戟𢆎音女涉反下音偷埤蒼云鍮石似金非是金也古今正字從金從偷省聲者也)。
盥手(上官椀反說文盥洗手也從臼水臨皿會意字也已見前釋臼音菊者也)。
帽簪(上毛報反字書正作[曰/月]鄭注尚書大傳云冐覆也文字典說云㡌冠也亦頭也從巾冐聲或從衣作[裐-口+日]音同上下戢森反蒼頡篇簪亦笄也笄音鷄說文正作無首笄也象形字亦從竹竹簪音義並同傳作簪俗字也)。
非纛(下音道傳文本義合用道字是非道不行之義今用從縣作纛纛羽葆幢非本義今不取)。
[3]丼絡(上正井字周書云黃帝始穿井世本云伯益作[*]丼王弼注周易云[*]丼通也白虎通云因[*]丼為市故曰市[*]丼說文云八家同一[*]丼下郎各反郭璞注山海經云絡繞也說文從糸各聲之也)。
𨀗躡(上誇化反前第四卷釋訖杜注左傳云𨀗謂過其上也說文云度也從足從𡗢聲下黏輒反黏音尼沾反方言云躡登也廣雅云履也說文云蹈也從足聶聲也)。
既礫(下音歷說文云礫小石也從石樂聲也)。
污池(上音烏考聲云停水不流也說文云洿即濁水不流也從水夸聲也)。
尻端(上考高反考聲云穀道也說文從尸九聲下正端字說文云端直也從立耑聲耑音同上)。
修葺(上正修字下侵[4]入反杜注左傳云葺謂補理也說文從草咠聲咠音同上)。
連甍(下麥耕反杜注左傳云甍屋棟也說文云從瓦從夢省聲)。
姓俞(丑祐反人姓也)。
椿詵(上勅倫反下色榛反人姓名也)。
檀谿(上唐寒反郡國志云襄州溪名也下從水作溪俗字也下正溪字說文云出瀆無者曰谿從谷奚聲傳文上檀字誤從壹作𪳮非也下從水作溪俗字也)。
霈注(上环[5]貝反文字集略云霈大雨也說文從雨沛聲沛音貝者也)。
[6]㴑流(上蘇路反說文云逆流而上曰㡿也從水㡿聲㡿音尺也)。
慧暅(下哥鄧反僧名者也)。
詡法(吁宇反法師名蒼頡篇云詡猶和也鄭注禮記云普也說文從言羽聲)。
繟師(上昌演反鄭注禮記云繟寬綽貌說文繟猶帶緩也從糸單聲單音善也)。
版蕩(上班簡反鄭注周禮云版今戶籍書也自齒生已上皆書之於版數登萬人也說文從片反聲傳文或作師誤下堂黨反字書正從皿作盪考聲云蕩猶除也按版蕩者謂梁籍除者也)。
霓裳(上詣鷄反王逸注楚辭云霓雲之有色似龍者也郭注爾雅云雌虹曰霓說文云霓屈虹也從雨兒省聲也言霓裳者神仙飛行衣如虹霓)。
無𠁊(下霜兩反說文云𠁊明也過也傷也傳文作𠁊書誤也)。
𭻁遊(上殿年反顧野王云田從禽獵也遊田[按-女+(火/又)]狩總名也說文從攴田聲也)。
饔餼(上雍[暴-日]反鄭注禮記云饔者割烹[7][烹-了+(疋-(足-口)+(丁-一))]煎和之稱也凡客莫盛於饔饔[8]將幣之禮說文云饔熟食也從食雍聲籀文從共作𩛛下希既反鄭注儀禮云牲生曰餼也埤蒼云饋也字書云餉也說文從食氣聲也)。
罝罘(上借斜反毛詩傳云罝謂兔𮊁也郭注爾雅云罝猶遮也古今正字兔网也從网且聲下附謀反鄭注禮記云獸𮊁曰罘也說文從网不聲傳文作罦非也)。
矰繳(上則僧反鄭注周禮云結繳於矢謂之矰矰字從矢或從羽作䎖矰知七分三在前四在後說文從矢曾聲下章弱反顧野王云繳即矰矢具也說文云繳生絲縷也從糸敫聲敫音藥亦作𦅾糸音覓縷龍主反)。
元覞(下遙照反高僧慧弼父名也弼皮密反也)。
脫躧(下師爾反孟子云視弃天下如弃弊躧即脫躧義也考聲作屣履屬不攝跟者也亦從革作𩌦說文云躧履也從足麗聲也)。
衮冕(上古本反周禮云享先王則服䘱冕鄭眾注云䘱龍衣也鄭玄箋毛詩云玄衣而畫以龍也說文亦龍衣也繡下裳福一龍蟠阿上嚮從衣公聲下眉辯反鄭注周禮云冕首飾也說文從曰免聲曰音肙也)。
鎔笵(上欲鍾反下凡[鋑-允+公]反漢書云猶金之在鎔唯冶之所鑄也范鐵摸也說文云鎔冶器法也銅銷為鎔從金容聲也)。
苫凷(上攝占反玉篇作寑顧野王云葠猶苫也謂以草自藉也禮記器服傳寑葠枕由也文字典說云葠器𮑭也從草侵聲與傳文苫字義略同葠苫皆同音[卄/措]情夜反下枯外反說文從土凵聲凵口范反或作塊音同也)。
荏苒(上任寢反下而琰反韻略云荏苒草色貌也按荏苒若今之因循蹉𧿶之類是也說文荏從[9]廾任聲苒從[*]廾冉聲舟音同[*]廾音草)。
漳滏(上灼羊反漢書云漳水名也漳水有二一清漳二濁漳二名也濁漳出上黨長子縣鹿谷山東至鄴[*]入清漳清漳出沾山大要谷北入黃河說文從水章聲下扶武反山海經云滏水出神圂山至臨水縣西滏口經邯鄲北入漳其水常熱故名滏水古今正字從水釜聲圂音胡本反也)。
炎蓐(上炎字說文云炎火行也從重火故月令云其啼炎帝其神蓐收玉燭寶典云蓐收金行也按炎蓐即自夏徂秋之謂也說文云蓐陳草復生也從廾辱聲籀文從𦬇𦬇音莽也)。
訃焉(上孚務反鄭注禮記云訃至也古今正字從言卜聲字書亦從走作赴又從足作臥或從辵作[赴-土+(彰-章)]音義並同也)。
髦彥(上[10]肙褒反萇詩傳云髦俊也郭璞注爾雅云士中之㑺如毛中之髦也廣雅云髦大也說文從髟毛聲髟音必消反下言建反埤蒼云彥大也字統云善士有文者爾雅云美士曰彥說文從[彰-章+文]厂聲厂音漢[彰-章+文]正文字從彡文彡音杉也)。
堂礎(下音楚淮南子云山雲蒸柱礎潤許叔重曰楚人謂柱磶為礎古今正字從石楚聲磶音昔按礎即石碇也碇音丁寗反也)。
宗鎋(下閑戞反字書正作牽左傳云巾車脂牽聲類云牽車鍵也說文云牽車軸端鍵也從舛相背會意字也傳文從車作轄今通用從金作鎋又作[工/(巢-果+(冗-几+(儿/牛)))]音義並同也)。
讙𠆴(上音萱說文正作讙從言雚聲雚音貫傳文從宣作諠或從口作喧並俗字也下儜教反說文從人從市會意字也傳文作閙俗字也)。
剗跡(上察[1]眼反廣雅云剗削也聲類云平也古今正字從刀戔聲戔音殘也)。
捄拯(上矩愚反廣雅云捄猶法也說文從手求聲下䒱字上聲玉篇從廾作枡博雅云[木*廾]拔也廣雅收也說文云[木*廾]上舉也從手升聲)。
林麓(下籠篤反鄭注禮記云麓山足也說文從林鹿聲)。
掩骼(下耕額反李林甫注月令云枯骨曰骼說文云禽獸之骨曰骼從骨各聲)。
遞升(上啼禮反說文從辵從虒聲虒音大伊反前第四已釋訖)。
機譎(上凡依反下涓悅反鄭注論語云譎猶詐也鄭箋毛詩云譎不直言也說文云欺也下從言矞聲矞葵聿反)。
續高僧傳第十卷
顧眄(上古路反鄭箋毛詩云顧猶視也蒼頡篇云旋也廣雅云向也說文云迴視文從頁雇聲雇音同上下眠甸反說文眄猶邪視也又目偏合也從目丐聲丐音綿徧反傳文作眄俗謬字也)。
逃迸(上音陶廣雅云逃避也說文云亾也從辵兆聲傳文作[這-言+(乖-千+(乳-孚))]俗字也下伯孟反鄭玄注禮記云迸放流也字書亦從足作跰跰猶散也古今正字從辵并聲)。
自揣(下初委反說文揣量也從手耑聲耑音端也)。
齊鑣(下彼苗反爾雅云鑣謂之钀郭注云[2]钀馬勒之鐵也考聲云鑣馬排沫也說文云鑣馬銜也從金麃聲麃音庖亦從角作𧥍音義並同上傳文作䮽俗字也)。
斂翮(下衡革反爾雅云羽本謂之翮郭璞注云鳥羽根也說文羽莖也從羽鬲聲鬲音格之也)。
隨漢(上遂規反廣雅云隨逐也考聲切韻云隨國名說文從辵隋聲隋音同按隋皆國名也)。
竝騖(上正並字說文並併從兩立下巫付反穆天子傳曰騖驅馬疾行也廣雅云奔也說文從馬敄聲敄音武字也)。
鯨鯢(上競迎反淮南子云鯨魚𣦸而彗星見見音峴字統云鯨海中大魚也許叔重曰鯨即魚之王也說文云鯨海大魚也從畺聲亦從京作鯨通用傳文作鯨俗字也下詣鷄反杜注左傳云鯨鯢大魚也顧野王云鮑食小魚也說文鯢刺魚也從魚兒聲兒音同)。
私覘(上正私字下諂焰反鄭注禮記云覘窺視也[3]杜注左傳云覘伺也說文從見占聲)。
淅東(上氈熱反字統云淅江出會稽郡考聲亦云江名也古今正字從水[4]折聲)。
底磺(上音止前第七卷已釋訖下虢猛反廣雅云鐵璞謂之磺說文云磺銅鐵璞也從石黃聲作丱音同)。
東甌(下[A4]烏侯反郭璞注方言云今臨海永寧縣即東甌左海也說文從瓦區聲區音同也)。
宗勣(下精歷反聲類云勣功也賈逵注國語云勣緝也古今正字從力責聲也)。
童齔(下初覲反說文從齒七聲前高僧傳第二已釋訖)。
緘避(上古咸反前高僧傳第八已釋訖下瞢比反瞢音墨崩反顧野王云默靜不言也說文從犬黑聲字書亦從曰作黑音同)。
有瀅(下縈定反楊子雲甘泉賦云猶弱水之濎瀅文字典說與玉篇並同從水瑩聲也)。
癵躄(上劣員反聲類云𤼣病也顧野王云𤼣謂身體枸曲也考聲云手足病也文字典說從疒臠聲字書從手作攣或從舛作𮎂音義並同傳文從足作𮜭俗非字也下井僻反韻略云躄跛不能行也顧野王云謂足偏枯也古今正字義同從足辟聲說文正從止作𣦢音義並同也)。
痼疾(上音固說文正從古作㽽禮記云身有㽽疾是也前高僧傳第九已釋訖也)。
偓𪘏(上音握下士角反應劭注史記云偓齪急促之貌也又曰其民握齪頗有桑麻業也埤蒼聲類並云迫促貌也說文從人屋聲下齪古今正字從足齒聲故漢書云偓齪亦急促貌也)。
鄭頲(下丁冷反人名也)。
泉涸(下胡各反賈注國語云涸竭也字書乾也說文從水固聲也)。
終窶(下衢庚反詩云終[6]寠且貧傳文[*]寠猶無禮爾雅云貧也字書云空也說文從穴婁聲婁音樓)。
層巘(上贈棱反郭璞注山海經層重也王逸注楚辭云累也說文層重屋也從尸曾聲下言蹇反郭璞注爾雅云巘山形如累兩甑狀為巘也古今正字義同從山獻聲)。
[7][歧-十+(乞-乙+〡)]㘈(上虯移反毛詩傳云[*][歧-十+(乞-乙+〡)]㘈知意也鄭玄箋云[*][歧-十+(乞-乙+〡)]然意有所知也說文從山[支-十+(乞-乙+〡)]聲[*][歧-十+(乞-乙+〡)]正[支-十+(乞-乙+〡)]字從半竹下凝棘反毛詩傳云㘈𢡠也鄭玄箋云㘈然有識別也考聲云㘈然小兒生而有知也說文亦小兒有知也從口疑聲傳文從山作嶷非又作懝音同上也)。
崤函(上効交反孔注尚書云崤要塞地也杜預注左傳云崤函在澠池縣西說文從山肴聲下音咸班固西都賦云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說文從弓曰聲弓音呵感反考聲云函關名也)。
𩇕淵(上音淨下伊玄反僧名也前高僧傳第二釋訖)。
剜眼(上烏桓反埤蒼云剜猶削也廣雅義同埤蒼云正從刀作𠛠說文𠛠挑也從刀死聲𡖅音琬傳作剜俗字也)。
僧儔(下直流反僧名也)。
霆擊(上定寧反郭璞注爾雅云霆疾雷也蒼頡篇云霹靂也王弼注周易云霆電也霆雷餘聲也從雨廷聲也)。
迮隘(上爭革反埤蒼云從定作窄聲類云窄迫也字書正從竹笮鄭眾注周禮云笮陿也說文云[8]迮從竹乍聲考聲與聲類同亦從宂作窄云陿小也又作㡸音同上下戹界反廣雅云隘陿也王逸注楚辭云險[9]陿傾危也顧野王云隘猶迫側也說文義同從[10]𨸏益聲說從厄作阨俗字也)。
寺[王*庶](下征石反前高僧傳第十卷已釋訖)。
湮廢(上壹珍反郭璞注爾雅云湮沈落也說文沒也從水垔聲垔音因文字集略衛宏並從水洇古文作[宋-木+(示*(色-巴+(鹵-├))/工)]音同者也)。
便刵(下而志反孔注尚書云刵截耳也廣雅云刵截也說文云刵斷耳也從刀耳聲者也)。
糇粒(上候[11]溝反說文從食作餱文字集略云餱乾食也考聲作糇云糧也下音立孔注尚書云米食曰粒說文云粒糂也從米立聲糂三敢反古文從食作𩚷音同上也)。
氈裝(下[12]莊狀反去聲字也許叔重云裝猶束也說文裝[A5]裹也從衣壯聲也)。
倨傲(上居御反杜預注左傳云倨傲也鄭玄注禮記云倨不敬也說文云[13]倨不遜也從人居聲下熬誥反孔注尚書云傲慢也博雅云蕩也廣雅云慢也說文云倨也從人從敖聲敖正敖字也)。
胭頷(上[14]䴏肩反蒼頡篇從口作咽與胭字同博雅咽嗌也聲類云喉也考聲亦從肉作胭云喉也古文從口作[嘌-示+土]又作臙音並同說文亦嗌也從口因聲下含敢反方言云頷謂頤也說文從頁含聲嗌音戹頤音夷頁音纈也)。
僧懾憚(上占葉反鄭注禮記云懾恐懼也說文從心聶聲下壇[15]旦反鄭玄箋毛詩云憚畏也廣雅云驚也說文云忌惡也從心單聲也)。
雄傑(下䖍[卄/(阿-可+辛)/木]反鄭玄注禮記云傑方出千人也說文從人桀蒼桀音同)。
江漘(下順春反毛詩云漘水涯隒也說文從水脣聲隒嚴撿反)。
怜周官(上口甲反考聲云恰用心貌韵略亦用心也諸字書並無此字也)。
鉦[(屮/豆)*(色-巴+又)](上隻盈反毛詩傳云鉦以靜之鄭玄注考工記云鍾之體曰鉦說文云鉦鐃也從金正聲下姑午反王逸注楚辭云[豈*(色-巴+又)]以鳴之說文云鼓從豈[支-十+(乞-乙+〡)]聲[支-十+(乞-乙+〡)]正攴字從半竹豈音竹句反也)。
湛露(上澤減反毛詩傳云湛湛露盛貌也說文從水從甚聲下露者韓詩外傳云露覆也賈逵注國語云露[蓋-去+干]也說文云露潤澤也謂夭之津液所以潤萬物也從雨路聲者也)。
晞晨(上許依反毛詩傳云晞乾也說文從日希聲也)。
瘞于(上英𠚫反爾雅云瘞埋也郭璞注曰瘞謂微幽藏也說文從㾜土聲㾜音愜古文作𨻊音義並同也)。
含嚼(下匠爵反許叔重注淮南子云嚼咀也廣雅云嚼猶茄也說文云[(采-木+(罩-卓+鬯))*又]也從口𩰥聲[(采-木+(罩-卓+鬯))*又]正𩰥字者也)。
續高僧傳第二卷
從六盡十。
一切經音義卷第九十二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4 冊 No. 2128 一切經音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8-3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