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新收一切藏經音義序
- 一切經音義序
- 大唐三藏聖教序
- 高宗皇帝在春宮述三藏記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 放光般若經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光讚般若經
- 道行般若經
- 小品般若經
- 勝天王般若經
-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 明度無極經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
-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 仁王般若經
- 新譯仁王經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 仁王護國陀羅尼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 實相般若經
- 理趣般若經
- 大樂金剛理趣經
- 大明呪經
- 般若波羅多心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大寶積經
- 大方廣三戒經
-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 阿彌陀經
- 無量壽經
- 阿閦佛國經
- 大乘十法經
- 普門品經
- 經
-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 大聖文殊師利佛剎功德經
- 法鏡經
-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 幻士仁賢經
- 決定毘尼經
- 再譯三十五佛名經
- 發覺淨心經
- 須摩提女經
- 須摩提菩薩經
- 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 得無垢女經
- 優填王經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 如幻三昧經
- 善住意天子經
- 太子刷護經
- 太子和休經
- 大乘顯識經
-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
- 大乘方等要慧經
-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 佛遺日摩尼寶經
- 摩訶衍寶嚴經
- 𠢧鬘經
- 毘耶娑問經
- 大方等大集經
- 大集日藏分經
- 大集月藏分經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 大方廣十輪經
- 大集須彌藏經
- 大集大虛空藏經
- 虛空孕經
- 虛空藏菩薩經
- 虛空藏菩薩神呪經
- 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求聞持法經
- 觀虛空藏菩薩經
-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呪經
- 菩薩念佛三昧經
-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
- 般舟三昧經
- 大集賢護菩薩經
- 無言童子經
- 大集譬喻王經
- 大哀經
- 阿差末經卷
- 寶女所問經
- 無盡意經
- 自在王菩薩經卷
- 奮迅王菩薩所問經
- 寶星陀羅尼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
- 新譯大方廣佛花嚴經音義
- 信力入印法門經
-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
- 佛花嚴經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
-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經
- 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
-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
- 莊嚴菩提心經
- 大方廣普賢菩薩所說經
-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
- 菩薩本業經
- 大方廣佛花嚴經四十二字觀門經
- 菩薩十住行道經
- 菩薩十住經
-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 佛說兜沙經
- 漸備經
- 十住經
- 等目菩薩所問經
- 如來興顯經
- 度世經
- 羅摩伽經
- 大方廣佛花嚴經續入法界品經
- 四童子經
- 大悲經
- 方廣大莊嚴經
- 大般涅槃經音義
- 大般涅盤經憍陳如品闍維分
- 大般泥洹經
- 方等般泥洹經
- 音妙法蓮花經
- 普曜經
- 正法花經
- 無量義經
- 法花三昧經
- 薩曇分陀利經
- 妙法蓮花經
- 維摩詰所說經
- 維摩詰經
- 說無垢稱經
- 大方等頂王經
- 大乘頂王經
- 善思童子經
- 大悲分陀利經
- 悲花經
- 金光明最勝王經
- 金光明經
-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
-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
-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
- 伅真陀羅所問經
- 寶雨經
- 寶雲經
- 阿惟越致遮經
- 不退轉法輪經
- 廣博嚴淨不退轉法輪經
- 不必定入印經
- 入定不定印經
- 持心梵天所問經
- 等集眾德三昧經
- 集一切福德經
- 思益梵天所問經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 持人菩薩經
- 持世經
- 濟諸方等學經
- 大乘方廣總持經
- 大方廣寶篋經
-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 大乘同性經
- 證契大乘經
- 深密解脫經
- 解深密經
- 解節經
-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
- 緣生經
- 分別緣起初法門經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 入楞伽經
- 大乘入楞伽經
-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 大薩遮尼乾子經
- 大乘密嚴經
- 新翻密嚴經
- 首楞嚴三昧經
-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 諸法無行經
- 諸法本無經
- 佛說無極寶三昧經
- 慧印三昧經
- 如來智印經
- 寶如來三昧經
- 大灌頂經
- 藥師如來本願經
- 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藥師瑠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 阿闍世王經
- 普超三昧經
- 放鉢經
- 月燈三昧經
- 佛說大淨法門品
- 大莊嚴法門經
- 月燈三昧經
- 菩薩修行經
- 無所希望經
- 象腋經
- 如來莊嚴智慧佛境界
-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 觀藥王藥上菩薩經
- 觀無量壽佛經
- 阿彌陀經
- 後出阿彌陀偈
- 稱讚淨土功德經
- 拔陂經
- 諸佛要集經
- 未曾有因緣經
- 須賴經
- 寶網經
- 彌勒成佛經
- 觀彌勒菩薩上生經
- 彌勒來時經
- 彌勒下生經
- 彌勒下生成佛經
- 諸法勇王經
- 一切法高王經
- 第一義法𠢧經
-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 順權方便經
- 樂纓絡莊嚴方便經
- 大乘造像功德經
- 六度集經
- 太子須大拏經
- 九色鹿經
- 菩薩睒子經
- 睒子經
- 太子墓魄經
- 太子沐魄經
- 無字寶篋經
-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 佛說老女人經
- 佛說老母經
- 佛說老母女六英經
- 德護長者經
- 月光童子經
- 申日兒經
- 長者子制經
- 佛說菩薩逝經
- 逝童子經
-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 大乘伽耶山頂經
- 象頭精舍經
- 大乘伽耶山頂經
- 佛說犢子經
- 乳光佛經
- 無垢賢女經
- 腹中女聽經
- 未曾有經
- 甚希有經
- 轉女身經
- 無上依經
- 決定總持經
- 謗佛經
- 寶積三昧經
- 入法界體性經
- 如來師子吼經
- 大方廣師子吼經
- 大方等脩多羅王經轉有經大乘百福相經
-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 大乘四法經
- 菩薩修行四法經一卷
- 希有希有挍量功德經
- 最無比經
- 前世三轉經
- 銀色女經
- 阿闍世王受決經
- 採蓮違王上佛受決號妙華經
- 正恭敬經
- 善敬經
- 稱讚大乘功德經
- 妙法決定業障經諫王經
- 示教勝軍王經
-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 文殊師利巡行經
- 文殊尸利行經
-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
- 緣起聖道經了本生死經
- 稈經
-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𦼮喻經
- 獨證自誓三昧經
- 自誓三昧經
- 龍施女經
- 龍施菩薩本起經
- 菩薩生地經
- 佛語經
- 八吉祥呪經
- 八陽神呪經
- 八吉祥神呪經
- 八佛名號經
- 盂蘭盆經
- 報恩奉瓫經
- 灌洗佛形像經
- 摩訶剎頭經
- 浴像功德經
- 浴像功德經
- 造立形像福報經
- 作佛形像經
- 內藏百寶經
- 私呵昧經
- 四不可得經
- 梵女首意經
-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 成具光明定意經
- 溫室洗浴眾僧經
- 諸德福田經
- 金色王經
- 大方廣如來藏經
- 大方廣如來藏經
- 演道俗經
- 百佛名經
- 稱揚諸佛功德經下卷
- 須真天子經
- 摩訶摩耶經
- 除恐災撗經
- 孛經抄
-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 十住斷結經
- 菩薩纓絡經
- 超日明三昧經
- 賢劫經
- 一字奇特佛頂經
- 一字奇特佛頂輪王念誦儀軌經佛頂尊𠢧念誦儀軌經
- 加句佛頂尊𠢧念誦法
- 一字頂輪王經
-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
-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呪經
- 普通諸佛頂要略念誦法經
- 佛說一字轉輪王佛頂呪經
- 蘇悉地羯囉經
- 蘇悉地羯囉經
- 蘇悉地經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序
- 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經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記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翻譯年代先後
- 佛頂尊勝陀羅尼并功能經
- 蘇悉地羯囉供養法
- 底哩三昧耶經
- 蘇婆呼童子請問經
- 掬呬耶亶怛囉經
- 此有陀羅尼集四卷
- 大毘盧遮那經
- 遍照如來念誦法
- 毘盧遮那如來要略念誦法
- 金剛頂經略瑜伽
- 金剛頂大教王經
- 普通諸尊瑜伽念誦法
- 瑜伽要妙略修行法
- 金剛頂經曼殊室利五字心經
- 文殊師利五字偈頌法
- 金剛頂文殊師利五字真言法
- 金剛頂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
- 降三世金剛瑜伽觀自在心真言法
- 金剛頂經觀自在如來修行法
- 修般若波羅蜜瑜伽觀行法觀自在如意輪瑜伽法
- 金剛頂瑜伽大樂金剛薩埵念誦法
- 降三世大曼荼羅中蓮花部心法
- 吉祥𠢧初瑜伽大樂金剛薩埵法
- 降三世觀自在心陁羅尼法
- 普賢金剛薩埵瑜伽念誦法
- 蓮花降三世瑜伽觀自在心儀軌
- 金剛頂瑜伽觀自在菩薩心念誦法
- 觀自在菩薩心真言成就法
- 廣大寶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
- 大摩尼廣博樓閣善住祕密經
- 牟梨曼陀羅呪經一卷
- 寶樓閣念誦法
- 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
- 持世陀羅尼經
- 雨寶陀羅尼經
- 善法方便陀羅尼經
- 金剛祕密善門陀羅尼經
- 護命法門神呪經
-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
- 諸佛集會陀羅尼經
- 金剛壽命經金剛延命念誦法
- 陀羅尼集
- 那吒俱鉢囉求成就經那吒太子求成就陀羅尼經
- 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呪經
- 隨求大陀羅尼經
- 普遍光明鬘大隨求經
- 七俱知佛大心準提陀羅尼經
- 七俱知佛母準泥大明陀羅尼經
- 七俱知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
- 曼殊室利菩薩一字呪王經
- 種種雜呪經
- 菩提莊嚴陀羅尼經
- 百千印陀羅尼經
- 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經
- 阿閦如來念誦經
- 寶篋陀羅尼經
- 六字神呪經
- 文殊師利菩薩六字經
- 孔雀王神呪經
- 孔雀王呪經
- 蘘麌梨童女經
- 穰麌梨念誦法
- 大金色孔雀王呪經
- 金色孔雀王經
- 大孔雀王呪經
-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 孔雀王道場法
- 海龍王經
- 大雲經
- 大雲輪請雨經
- 大方等無相大雲請雨經
- 大雲輪請雨經
- 金剛光爓止風雨陁羅尼經
- 金剛光爓止風雨經
- 蘖嚕拏王呪法經
- 嚩折囉頓拏法
- 摩䤈首羅天說迦婁羅王阿尾奢法
- 文殊師利根本大教王經金翅鳥王品
- 出生無量門持經
- 無量門破魔陁羅尼經
- 阿難陁目佉尼𠶾離陁經
- 舍利弗陁羅尼經
- 無量門微密持經
- 一向出生菩薩經
- 阿難目佉陁羅尼經
- 出生無邊門陁羅尼經
- 出生無邊門經
- 𠢧幢臂印陁羅尼經
- 妙臂印幢陁羅尼經
- 佛說無崖際持法門經
- 華聚陁羅尼經
- 尊勝菩薩陁羅尼經
- 師子奮迅菩薩所問經
- 金剛上味陁羅尼經
- 六字呪王經
- 六字呪王經
- 金剛場陁羅尼經
- 如來方便善巧咒經
- 華積陁羅尼經
- 持句神呪經
- 佛說陁鄰尼鉢經
- 不空羂索經三十卷
-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序
-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
- 不空羂索陀羅尼自在呪經上卷
- 不空羂索神呪心經
- 不空羂索呪經
- 不空羂索經
- 觀自在菩薩求成就經
- 觀世音菩薩祕密藏神呪除破一切惡業陀羅尼經
- 如意輪陀羅尼經
-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呪經
- 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念誦儀軌經
-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念誦儀軌經
- 觀自在菩薩隨心呪經
- 十一面觀世音經
- 十一面神呪心經
-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語儀軌經
- 請觀音經
- 千眼千臂觀世音神祕呪印經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 金剛頂瑜伽祕密三摩地念誦法
- 觀自在多羅菩薩念誦法
- 阿唎多羅陀羅尼阿魯力品
- 觀自在求聞持不忘法
- 聖迦抳金剛童子求成就經
- 金剛童子念誦儀軌經
- 聖威德金剛童子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閻曼德迦大明王成就經
- 聖閻曼德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經
- 曼殊室利菩薩閻曼德迦忿怒真言儀軌經
- 大威怒烏蒭澀摩成就儀軌經
- 大力金剛經
- 大力金剛求成就經
- 大力金剛成就諸願經
- 金剛手光明灌頂經中無動尊念誦法
- 底哩三昧耶經不動使者念誦法
- 聖不動尊使者成就經
- 毘沙門天王成就經
- 毘沙門天王經
- 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經
- 慈氏菩薩陀羅尼求上生經
- 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授記品經
-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
-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 一切如來白毫水生觀自在菩薩真言絰
- 摩利支天女經
-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
- 摩利支天經
-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 救面燃餓鬼陀羅尼神呪經
- 焰口餓鬼經
- 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
- 稱讚如來功德神呪經
- 十二佛名神呪挍量功德除障滅罪經
- 挍量數珠功德經數珠功德經挍量數珠功德經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 大威德陀羅尼經
- 法炬陀羅尼經
- 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
- 瑜伽護摩經
- 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序
- 瑜伽一字佛頂輪王安怛袒那法經
- 成就妙法蓮花經王瑜伽觀智儀軌經
-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
- 金剛頂瑜伽蓮花部心念誦法
- 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祕密修行念誦儀軌經
- 般若波羅蜜多理趨經大樂不空三昧真實金剛薩埵菩薩等一十七大曼茶羅義述
- 金剛王菩薩祕密念誦儀軌經
- 金剛愛瑜伽法
- 金剛頂經多羅菩薩念誦法
-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
-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歧法經
- 大佛頂經
- 大方等陀羅尼經
- 七佛神呪經
- 大吉義呪經
- 大方廣如來藏經
- 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所說十八勝慧經
- 文殊師利求聞持不忘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菩薩求聰明辯才陀羅尼經
- 六門陀羅尼經
- 智炬陀羅尼經
- 拔除罪障呪王經
- 大普賢陀羅尼經
-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 金剛恐怖觀自在菩薩最勝明王經
- 金剛藏大忿怒真言速疾成就經
- 大威德無能勝法
- 一切功德莊嚴王經
- 大藥叉女歡喜母并愛子成就法
- 訶哩底母真言法
- 鬼子母經
- 佛說安宅神呪經
- 護諸童子陀羅尼呪經
- 六字呪王經
- 造塔功德經諸佛心陀羅尼經
-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 幻師颰陀所說神呪經
- 陀羅尼雜集
- 華手經
- 佛名經
- 三劫三千佛名
- 五千五百佛名經
- 不思議功德經
- 觀佛三昧海經
- 僧伽吒經
- 力莊嚴三昧經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 大方𠊳報恩經
- 菩薩本行經
- 法集經
- 觀察諸法行經
- 菩薩處胎經
- 弘道廣顯三昧經
- 施燈功德經
- 央掘魔羅經
- 無所有菩薩經
- 明度經
- 中陰經
- 大法鼓經
- 大方廣如來祕密藏經
- 文殊問經上卷
-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 千佛因緣經
- 月上女經
- 佛地經
- 大七寶陀羅尼經
-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戒經
- 出生菩提心經
- 滅十方冥經
- 摩尼羅亶經
- 異出菩薩本起經
- 月明菩薩經
- 心明經
- 善夜經
- 德光太子經
- 商主天子所問經
- 差摩婆帝經
- 魔逆經
- 諸法最上王經
- 佛印三昧經
-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 鹿母經
- 鹿子經
- 賢首經
-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 佛說大意經
- 堅固女經
- 離垢慧菩薩問禮佛經序
- 右遶佛塔功德經
- 造塔功德經
-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 大乘四法經不增不減經
- 如來記法住經
-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妙色王因緣經
- 大乘流轉諸有經
- 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
- 般泥洹後灌臘經
- 八部佛名經
- 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
- 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經
- 師子月佛本生經
- 八大人覺經
- 長者法志妻經
- 薩羅國經
- 庵提遮經
- 佛說十吉祥經
- 佛說法滅盡經
- 一切智光明因緣不食肉經
-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 天王太子辟羅經
- 佛說三品弟子經
- 佛說四輩經
- 當來變經
- 金剛三昧經
-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 十二頭陀經
- 樹提伽經
- 過去分衛經
- 法常住經長壽王經
- 優婆塞淨行法門經
- 地持論
- 菩薩善戒經
- 淨業障經
- 優婆塞戒經
-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經
- 菩薩善戒經
- 佛藏經
- 菩薩戒
- 菩薩羯磨文
- 菩薩十地瓔珞本業經上卷
- 菩薩藏經
- 菩薩善戒經
- 菩薩內戒經
-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 文殊淨律經
- 清淨毘尼方廣經
- 寂調音所問經
- 三聚懺悔
- 菩薩五法懺悔經
- 最上乘受菩提心戒經
- 二曼陀經
- 菩薩受齋經
- 文殊悔過經
- 舍利弗悔過經
- 法律三昧經
- 菩薩十善業道經
- 音大智度論一百卷
- 十地論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 金剛般若論
- 佛地經論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 大乘寶積論
- 寶髻菩薩經論
- 能斷金剛般若經論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
-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 法花論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 涅盤論
- 涅盤經本有今無偈論
- 無量壽論
-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
- 遺教論
- 三具足論
- 顯揚聖教論
- 顯揚聖教論頌
- 瑜伽師地論釋
- 王法正理論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 對法論
- 中論
- 般若燈論
- 十二門論
- 十八空論
- 百論
- 瑜伽師地論
- 廣百論本
- 廣百論釋
- 十住毘婆沙論
- 菩提資糧論
- 大莊嚴論
- 大莊嚴經論
- 順中論
- 攝大乘論
- 攝大乘論
- 攝大乘論本
- 攝大乘論
- 攝大乘論釋
- 攝大乘論釋
- 攝大乘論
- 佛性論
- 決定藏論
- 方便心論
- 中邊分別論
- 辯中邊論
- 究竟一乘寶性論
- 辯中邊論頌
- 業成就論
- 大乘成業論
- 因明正理門論本
- 因明入正理論
- 唯識論
- 顯識論
- 轉識論
- 唯識二十論
- 唯識三十論
- 成唯識寶生論
- 唯識論
- 成唯識論
- 大丈夫論
- 入大乘論
- 掌珍論
- 緣生論
- 大乘緣生論無相思塵論
- 大乘五蘊論
- 大乘廣五蘊論
- 寶行王正論
- 起信論序
- 起信論
- 大乘起信論
- 發菩提心論
- 三無性論
- 如實論
- 迴諍論
- 壹輸盧迦論
- 十二因緣論
- 觀所緣緣論
- 掌中論
- 止觀門論頌
- 取因假設論
- 觀總想論頌
- 大乘百法論
- 百字論
- 手杖論
-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 六門教授習定論
- 破外道小乘四宗論
- 破外道小乘涅槃論
- 長阿含經
- 中阿含經
- 增一阿含經
- 雜阿含經
- 別譯阿含經
- 佛般泥洹經
- 大般涅盤經
- 人本欲生經
- 尸迦羅越六向拜經
- 梵冈六十二見經
- 寂志果經
- 起世經
- 起世因本經卷
- 樓炭經
- 長阿含十報經
- 中本起經
- 七知經
- 鹹水喻經
- 一切流攝守因經
- 四諦經
- 恒水經
- 本相猗致經
- 緣本致經
- 頂生王故事經
- 文陁竭王經
- 鐵城泥犂經
- 古來世時經
- 阿那律八念經
- 閻羅王五天使者經
- 離睡經
- 求欲經
- 佛說是法非法經
- 佛說受歲經
- 梵志計水淨經
- 苦音陰經
- 苦陰因事經
- 釋摩男本經
- 樂想經
- 佛說漏分布經
- 阿耨風經
- 諸法本經
- 瞿曇彌記果經
- 瞻波比丘經
- 魔嬈亂經
- 弊魔試目連經
- 賴吒和羅經
- 善生子經
- 數經
- 梵志頗羅延問種尊經
- 三歸五戒慈心功德經
-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 梵摩喻經
- 須達經
- 尊上經
- 鸚鵡經
- 兜調經
- 意經
- 應法經
- 泥犂經
- 齋經
- 普法義經
- 廣義法門經
- 誡德香經
- 邪見經
- 優婆夷墮舍迦經
- 鞞摩肅經
-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
- 十支居士八城人經
- 箭喻經
- 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
- 四人出現世間經
- 須摩提女經
- 婆羅門避死經
-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 頻婆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 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 鴦掘摩經
- 鴦崛髻經
- 力士移山經
- 四未曾有經
- 七佛父母姓字經
- 放牛經
- 緣起經
- 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 佛說四泥犂經
- 阿那邠化七子經
- 大愛道般泥洹經
- 佛母般泥洹經
- 國王不𥠖先尼十夢經
-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 阿難同學經
- 五蘊皆空經
- 七處三觀經
- 聖法印經
- 五陰譬喻經
- 水沫所㵱經
- 不自守意經轉法輪經
- 三轉法輪經
- 八正道經難提釋經
- 難提釋經
- 馬有三相經
- 馬有八態譬人經
- 相應相可經餓鬼報應經鬼問目連經
- 雜藏經
- 雜阿含經
- 治禪病祕要經
- 治禪病祕要法
- 治禪病祕要法經
- 舍頭諫經
- 摩登伽經
- 摩鄧女經
- 摩鄧女解形中六事經
- 餓鬼報應經
- 阿難問佛事吉凶經
- 阿難分別經
- 玉耶經
- 玉耶女經
- 玉耶經
- 阿遬達經
- 法海經
- 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
- 龍王兄弟經
- 八師經
- 越難經
- 所欲致患經
-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 舍利弗目揵連遊四衢經
- 五母子經
- 沙彌羅經
- 滿願子經
- 慢法經
- 佛說五苦章句經
- 海有八德經
- 佛說進學經
- 淨飯王涅盤經
- 得道梯隥錫杖經
- 瑠璃王經
- 三摩竭經
- 䓑沙王五願經
- 貧窮老翁經
- 堅意經
- 修行本起經
- 太子本起瑞應經
- 過去現在因果經
- 柰女祇域經
- 四十二章經
- 長者音悅經
- 七女經
- 禪祕要法經
- 生經
- 義足經
- 正法念經七十卷
- 佛本行集經
- 本事經
- 興起行經
- 業報差別經
- 大安般守意經
- 陰持入經
- 處處經
- 罵意經
- 分別善惡所起經
- 出家緣經
- 阿鋡正行經
- 十八泥犁經
- 法受塵經
- 禪行法想經
-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 揵陀國王經
- 須摩提長者經
- 阿難四事經
- 未生怨王經
- 猘狗經
- 四願經
- 黑氏梵志經
- 分別經
- 八關齋經
- 阿鳩留經
- 孝子經
- 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 大迦葉本經
- 四自侵經
- 羅云忍辱經
-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 時非時經
- 沙曷比丘功德經
- 自愛經
- 中心經
- 見正經
- 阿難七夢經
- 大魚事經
- 阿鵰阿那含經
- 燈指因緣經
- 婦人遇辜經
- 摩訶迦葉度貧女經
- 十二生死經
- 罪福報應經
- 五無返復經
- 佛大僧大經
- 邪祇經
- 摩達國王經
- 旃陀越國王經
- 五恐怖世經
- 弟子死復生經
- 懈怠耕者經
- 辯意長者子經
- 天請問經
- 賢者五福經無垢優婆夷問經
- 護淨經
- 木槵子經
- 無上處經
- 盧至長者因緣經
- 僧護經
- 出家功德經
- 栴檀樹經
- 頞多和多耆經
- 普達王經
- 佛滅度後金棺葬送經
- 五王經
- 四天王經
- 末羅王經
- 梵摩難國王經
- 父母恩難報經
- 孫多邪致經
- 新歲經
- 群牛譬經
- 九橫經
- 禪行三十七經
-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 比丘聽施經
- 身觀經
- 僧祇律
- 十誦律
- 五分律卷
- 四分律
- 大唐中興三藏聖教序 御製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律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蒭尼律卷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律
- 根本說一切有部律攝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律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攝頌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攝頌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尼陀那攝頌
- 根本說一切有部大苾蒭戒經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蒭尼戒經
- 僧祇戒本
- 僧祇比丘尼戒本
- 十誦僧戒本
- 十誦比丘尼戒本
- 彌沙塞戒本
- 五分尼戒本
- 四分僧戒本
- 四分比丘尼戒本
- 解脫戒本
- 沙彌十戒並威儀
- 沙彌威儀經
- 沙彌尼離戒
- 沙彌尼戒經
- 迦葉禁戒經
- 戒消災經
- 優婆塞五戒經
-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 舍利弗問經
- 大沙門百一羯磨經
- 十誦要用羯磨
- 優波離問佛經
- 彌沙塞羯磨本
- 四分雜羯磨
- 四分羯磨
- 四分尼羯磨
- 大比丘三千威儀
-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
- 四分僧羯磨
- 四分尼羯磨
- 大愛道比丘尼經
- 雜事律攝頌尼陀那目得迦攝頌
- 犯戒報應輕重經
- 五百問事經
- 摩得勒伽律
- 鼻柰耶律
- 善見律
- 佛阿毘曇論
- 毘尼律
- 薩婆多毘尼婆沙
- 明了論
- 阿毘曇八揵度論
-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
-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 集異門足論卷
-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
-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 眾事分阿毘曇論
- 阿毘曇毘婆沙論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 俱舍論
- 阿毘達磨俱舍論頌
- 阿毘達磨俱舍論
-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 顯宗論三藏聖教序
- 阿毘達磨顯宗論
- 阿毘曇心論
- 法勝阿毘曇心論
- 雜阿毘曇心論
- 甘露味阿毘曇論
- 隨相論
- 尊婆須蜜所集論
- 三法度論
- 入阿毘達磨論
- 成實論
- 立世阿毘曇論
- 解脫道論
- 舍利弗阿毘曇論
- 五事毘婆沙論
- 鞞婆沙阿毘曇論
- 三彌底部論
- 分別功德論
- 四諦論
- 辟支佛因緣論
- 十八部論
- 部異執論
- 異部宗輪論
- 佛所行讚經傳
- 佛本行讚傳
- 撰集百緣經
- 出曜經
- 賢愚經
- 僧伽羅剎集
- 道地經
- 修行道地經
- 修行道地經
- 百喻集
- 菩薩本緣集
-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 付法藏傳
- 坐禪三昧經
- 佛醫經
- 惟曰雜難經
- 迦葉赴佛經
- 菩薩訶色欲經
- 四品學法
- 金剛力士哀戀經
- 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經
- 治身經
- 佛治意經
- 五門禪經要用法
- 達磨多羅禪經
- 禪法要解
- 舊雜譬喻經
- 雜譬喻經
-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 思惟略要經
- 內身觀章句經
- 法觀經
- 禪要經呵欲品
- 十二遊經
- 阿育王譬喻經
- 雜寶藏經
- 那先比丘經
- 譬喻經
- 雜譬喻經
- 雜譬喻經
- 阿育王經
- 阿育王傳
- 阿育太子法益壞目因緣經
- 四阿含暮抄
- 法句經
- 法句譬喻無常品經
- 法句經
- 迦葉結經
- 三慧經
- 撰集三藏經及雜藏經
- 阿彌曇五法行經
- 小道地經
- 一百五十讚佛頌
- 金剛頂經十六大菩薩讚
- 文殊師利發願讚
- 普賢行願讚
- 六菩薩名當誦持經
- 蓮花部一百八名讚
- 讚觀世音菩薩頌經
- 五讚八大菩薩讚
- 無明羅剎集
- 百千誦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
- 梵本普賢讚
- 梵音文殊讚
- 吉祥讚
-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
- 勸發諸王要偈
- 馬鳴菩薩傳
- 龍樹菩薩傳
- 大阿羅漢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 分別業報略集
- 婆藪槃豆傳
- 龍樹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
-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 賓頭盧為王說法經
- 請賓頭盧法
- 提婆菩薩傳
- 迦丁說當來變經
- 勝宗十句義論
- 金七十論
- 釋迦譜
- 釋迦氏略譜
- 釋迦方志
- 釋迦譜及略譜方志等依入藏目合有諸經要集
- 經律異相
- 南齊經目
- 隨朝經目
- 釋門系錄
-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
- 經律異相
- 大唐內典錄
- 續大唐內典錄
- 開元釋教錄
-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
- 南海寄歸內法傳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 西域記
- 音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玄奘傳
- 古今譯經圖記卷
- 續古今譯經圖記
- 集古今佛道論衡
- 續古今佛道論衡
- 利涉論衡
- 道氤定三教論衡
- 辯正論
- 破邪論序
- 破邪論
- 崇正錄
- 甄正論
- 十門辯惑論
- 釋法琳傳
-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
- 音梁高僧傳
- 音續高僧傳
- 音弘明集十四卷
- 音廣弘明集
- 法顯傳
- 惠超往五天竺國傳
- 無行法師書
- 肇論
- 止觀
- 安樂集
- 寶法義論
- 念佛三昧寶王論
- 金錍決瞙論
- 比丘尼傳
- 觀心論
- 群疑論
- 十疑論
- 具錄西國浴像儀軌
- 說罪要行法
- 受用三水要法
- 護命放生法
- 重校一切經音義序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 |
---|---|
1 | 。益疚(下君霤反爾雅疾病也說文從疒夂聲)。忉 |
一切經音義卷第八十三
音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玄奘傳序
暨夫(上其器反爾雅云暨與也說文從旦既聲)。
逗機(上頭候反字書逗留也說文逗亦止也從辵豆聲下既希反考聲云機明也孔注尚書微也說文發也從木幾聲傳從手作機誤也)。
剖析(普口反顧野王云剖猶破也杜注左傳云中分為剖說文從刀從咅聲下先歷反孔注尚書云析分也說文破木也從木斤聲傳從片作㭊俗字通用)。
譯粹(盈益反說文譯四夷之言者也從言睪聲音同上下雖醉反王注楚辭粹精也說文粹不雜也從米卒聲)。
至賾(下仕責反周易云賾幽深之極稱古今正字從[(厂-一)*臣]責聲[〡*臣]音移)。
竸軫(下之忍反鄭注考工記軫輿後橫木也太玄經軫轉其道也說文義同從車㐱音同上聲)。
楊鑣(彼苗反毛詩輶車鑾鑣文字集略亦馬勒也說文馬銜也從金麃聲也輶音由麃音薄交反)。
佩觿(上蒲昧反鄭注禮記云服物於身曰佩說文大帶佩也從人𫥞聲必有巾從巾巾謂之飾也下許規反毛詩傳觿所以解結成人風也鄭注禮記云形如錐以象骨為之說文從角巂聲傳作觿俗字非也巂音惠圭反)。
每慨(開愛反考聲慨歎也說文從心既聲)。
蠧[3]簡(都故反穆天子傳云蠧食書蟲也說文亦木內蟲也從䖵從[4]橐省聲䖵音昆橐音託)。
高轒(扶云反漢書音義轒者匈奴兵車也聲類亦攻戰車也說文從車[5]賁聲賁音奔)。
巨幟(上渠舉反考聲云大也傳作[6]臣字非也下䲭至反考聲云標記也以帛長五尺廣半幅綴於旗上也古今正字從巾戠聲傳從心作𢡠誤也戠音識)。
郵駿(上有求反鄭注爾雅郵道路過也鄭注禮記郵表也說文境上行書舍也從邑垂聲傳從[午/止]作卸音星夜反是卸馬鞍字與本義乖下遵峻反[7]郭注尒雅云馬之美稱也駿亦速疾也說文馬良才也從馬夋聲也)。
迓之(上五駕反爾雅云迓迎也古今正字從辵牙聲)。
闐城(殿年反爾雅云闐闐盛皃也郭注云群行聲也說文從門真聲)。
蹡蹡(七將反毛詩箋云蹡蹡士大[8]夫威儀也傳云蹡蹡亦集也說文蹡[9]蹡盛貌也從足將聲傳從金作鏘鏘樂器聲)。
豳國(上筆旻反鄭玄詩譜云豳戎狄界地名也公劉所封之邑也古今正字從山豩聲豩音斌)。
矚之(鐘辱反考聲視也眾目所歸也從目屬聲傳作囑俗字者也)。
鑽之(纂官反顧野王鑽謂鐫鑿也說文所以穿者也從金贊聲)。
削槀(上相略反廣雅削滅也說文從刀肖聲下高老反史記屈原為憲今屬令屬草槀未定也顧野王槀猶草也說文秆也從禾高聲傳從草作藁俗字也)。
[按-女+(火/又)]購(上所周反杜注左傳[按-女+(火/又)]𨵃也字書求也說文從手叜聲傳從叟作搜俗字也下溝漏反說文以財有求曰購從貝冓聲冓音同)。
操翰(上草勞反說文操抱抱持也從手喿聲下寒幹反考聲鳥羽也說文亦天雞羽也從羽倝聲傳從翕作翰俗字喿音桑到反倝音于岸反)。
[10]汍瀾(上胡官反傳離[*]汍水流貌也亦作洹說文從木[11]丸聲下落干反爾雅大波為瀾說文從水闌聲)。
腷臆(上披逼反下應極反顧野王腷臆猶盈滿也郭注方言腷臆亦氣滿也玉篇或從心作愊說文臆古文從乙作肊傳從月作臆俗字通也)。
糅瓦石(上[1]女又反鄭注儀禮糅雜也字書亦作[米*(刃/一)]音同古今正字從米柔聲也)。
琳璆(上立今反孔注尚書琳玉名也說文從玉林聲下音虯孔注尚書璆亦玉也說文從玉翏聲)。
大唐三藏玄奘法師本傳卷第一
緱氏(上苟候反漢書云河南有緱氏縣也說文從糸候聲)。
屆於(上皆薤反孔注尚書云屆至也說文從尸由聲)。
玄奘(下藏朗反方言奘大也說文從大壯聲也)。
司[肄-聿+(企-止+米)](音戾春秋傳曰司[(上/矢)*(企-止+米)]掌五[(上/矢)*(企-止+米)]之法杜注左傳[(匕/示)*(入/米)]賤官也古今正字從米入[上/矢]聲)。
珪璋(上癸携反鄭注周禮王執珪長尺有二寸白虎通珪之言潔也說文從玉圭聲下灼羊反鄭注周禮半珪曰璋白虎通璋之言明也說文從玉章聲)。
闤闠(上滑關反廣雅闤道也說文從門睘聲下胡對反說文市外門也從門貴聲)。
嘈𠶿(上皂勞反下才曷反廣雅嘈𠶿聲也古今正字鼓聲也並從口曹[((嘹-口)-小)-日+(工/十)]皆聲傳從贊作囋俗字)。
翔翥(上象良反下諸慮反方言翥舉也楚辭云飛翔也說文亦飛舉也從羽者聲)。
伏膺(下抑淩反說文膺胷也從肉雁聲)。
桀跖(上䖍𦾨反下征亦反)。
刳斮(苦孤反蒼頡篇刳屠也方言剔也說文從刀夸聲下側略反廣雅斮斷也孔注尚書云斮[3]斬也說文從斤昔聲)。
芟夷(上所銜反毛詩芟除草也說文從艸殳聲下以之反爾雅云夷平也又滅也周禮以水殄草而芟夷之也文字典說夷狄之人好大弓故從大從弓)。
煬帝(上羊亮反隋帝謚號也說文從火易音羊聲)。
酇公(上昨何反漢沛國縣名[A1]蕭何所封之邑也今屬譙郡說文從邑贊聲)。
八紘(音橫淮南子知八紘九野之形許注云紘維也說文從糸厷聲厷音同上傳從宀作宏宏大也)。
隤綱(上隊雷反廣雅隤[4]壞也說文墜下也從[5]𨸏貴聲傳作頹俗字也或作頹也)。
包挫(補茅反說文[6]裹也有所包[*]裹也傳從艸作苞亦通下租臥反說文挫折也從手[7]坐聲)。
詢問(上恤遵反)。
沿江(上悅㳙反孔注尚書云從流而下曰沿說文從水[八/口]聲)。
嚫施(上初靳反文字集略嚫施也傳從具作䞋亦通)。
無𣖀(庚哽反病也猛也直也強也賈注國語梗猶害也說文從木㪅[8]聲)。
洪濤(上斛公反孔注尚書洪大也說文水也從水共聲下唐豪反蒼[9]頡大[10]波說文濤潮水涌起也從水壽聲)。
洶湧(上凶拱反說文洶即涌也謂水波騰皃也從水匈聲下容種反說文涌亦騰也從水勇聲亦作涌也)。
船橃(下樊[11]韈反蒼頡篇橃附也說文海中大船也從木發聲傳從木作[木*茷]俗字[12]非也)。
峻峭(上詢俊反下七曜反聲類峭亦山峻也說文或從𨸏作陗)。
摶飇(上叚鸞反聲類摶捉也說文從手專聲下匹遙反爾雅扶搖謂之颷郭注云暴風上下者也從風猋[13]聲也)。
颯至(三合反顧野王颯謂風吹木葉落之聲說文翔風也從風立聲)。
稽顙(下桑朗反)。
莫賀延磧(清歷反在姑[A2]臧西千里絕人境無水草唯砂名之為磧從石責聲)。
愁憒(公對反說文憒亂也從心貴聲)。
憂[怡-台+(网-ㄨ)](音𠕀鄭註禮記𠕀猶無知意也說文象形[口*(网-(ㄨ*ㄨ)+又)]文也傳從心作[恫-(一/口)+又]俗字通用)。
燉煌(鈍敦反下音皇隴右道郡名今沙州是也)。
齎餅果(上濟[14]齊反考聲正作[15]齎傳作賫俗字也從貝齊聲[16]也)。
𧵍衣資(上矛候反爾雅賈賣也亦市也說文易財也從貝次聲)。
盥漱(上官短反顧野王凡澡洒物皆曰盥也說文從[18]臼水臨皿也下所救反考聲作漱是盥漱字傳從口作[19]嗽是欬嗽字)。
確然(若角反韓康伯曰確堅皃說文從石寉聲也)。
孑然(上音結[20]方言孑單也廣雅孑短也說文無左臂象形字也)。
裘褐(上音求下寒割反)。
駝馬(徒何反駱駞也)。
矟纛(霜捉反考聲作矟大矛也縛從木[21]作槊是水名也下同祿反鄭睘注周禮纛羽葆幢也蔡邕獨斷纛者以旄牛尾為之說文從縣毒聲)。
𤑔火(儒悅反杜注左傳𤑔燒也蒼頡篇𤑔然也說文從艸熱聲)。
桑梓(下音子木名也)。
可汗(音寒假借字也北狄王號)。
疲[(曾-日+目)*力](怡制反毛詩傳勩勞也廣雅苦也說文亦勞也從力貰聲或從隶作𠡫傳從貰作勩非也)。
閹人(掩炎反鄭註周禮云閹精氣閉藏者說文閹[22]竪宮中閹昏閉門者也從門奄聲)。
汾晉(上佛聞反山海經汾水出上窳自北而南入黃河也下津燼反)。
攘袂(若羊反鄭註周禮攘[23]却也顧野王謂攘除衣袂出臂也說文從手襄聲也)。
漸惙(陟劣反聲類云惙氣短之貌也毛詩傳云惙亦憂也說文從心叕聲)。
為蹬(登鄧反廣雅蹬履也考聲作隥亦履也仰也說文從[*]𨸏登聲傳文從足作[24]蹭隥行步失所貌非此義也)。
舟檝(尖葉反考聲云駕船具棹類也從木戢聲傳從舟作艥俗字也)。
讖什(上楚蔭反說文讖驗也從言韱聲)。
躊躇(上宙留反下佇驢反)。
侘傺(上[坭-匕+(朔-月)]加反下勅例反王注楚辭云[25]侘傺失志貌也古今正字亦失志悵立為[*]侘並從人[26]宅祭皆聲)。
小蠃(盧戈反考聲云蠃即蝸牛也說文從虫[27]𣎆聲亦作蟸俗作螺傳作𧋠誤也)。
荏苒(上任錦反下而琰反)。
大唐三藏玄奘法師本傳卷第二
甎石(上音專埤蒼云㼾甎也說文從瓦專聲㼾音鹿)。
銀礦(下[虢-寸+(百-日+ㄎ)]猛反說文云銅鐵金等璞也或作磺𨥥從石廣聲也)。
川崖(頟皆反考聲云崖山㵎邊險岸也說文高邊也從山厓聲厓音同上)。
凝冱(下胡故反杜注左傳冱閉也王注楚辭云冱亦寒也古今正字從水互聲)。
皚然(𦫿哀反說文霜雪之貌也從白豈聲)。
蹊徑(上系雞反鄭注禮記蹊徑道也杜注左傳蹊亦徑也說文從足奚聲)。
崎嶇(上綺羈反下音區考聲云崎嶇阸迫也不平也並從山奇區皆聲傳從丘作岴俗字也)。
複履(上夫伏反說文複壁衣也從衣复聲)。
而炊(下齒為反說文云炊爨也從火欠聲)。
𣨙凍(上委為反說文𣨙病也從歹委聲下東弄反說文凍即氷也從冫音氷東聲也)。
畋遊(上甸憐反說文平田也從田攴聲)。
裏頟(五革反說文云頟顙也從頁各聲傳從客作額俗字誤也)。
毳毛(上姝汭反鄭注周禮云毳毛毛之[縭-禸]者也鄭眾曰毳罽衣也說文獸細髦也從三毛)。
重茵(一隣反鄭注禮記茵蓐也說文從艸因聲)。
敷蓐(下茸燭反考聲草也厚也滋綿度也從草辱聲傳從糸作縟俗字非也)。
窣渾(上蘇沒反下胡昆反案本傳夷狄器也)。
鏗鏘(上客行反下鵲良反玉篇云鏗鏘皆物之聲也說文並從金也)。
烹鮮(上拍盲反文字集略煎水熟食也下銑延反說文正從三魚傳文作鮮俗字通用也)。
羔犢(上音高下音獨)。
一襲(尋立反郭注爾雅襲猶重也說文從衣從龖省聲龖音大帀反)。
赭時國(上遮夜反國名也唐言石國也)。
喝捍國(上胡葛反中音汗唐言東安國也)。
門扉(匪微反)。
鍱鐵(上餘頰反說文齊謂鏶才入曰鍱從金枼聲)。
為鈴(歷丁反)。
篡立(初慣反考聲煞而𡙸其位也亦取也上從竹)。
顯敞(下昌壞反蒼頡篇高顯也說文治高土可遠望也從攴尚聲)。
腴潤(上音逾鄭注禮記腴冬氣在也說文從肉臾聲下瞤運反)。
澡[4]罐(上音早下官亂反考聲瓦器也或作[木*?*見])。
光瑞(下垂偽反蒼頡篇瑞應也鄭注禮記瑞亦信也說文從玉耑聲耑音端)。
帚柄(上周酉反顧野王帚所以掃除糞穢也說文從又持巾掃門右者下兵命反字書執也持也把也說文從木丙聲也)。
基趾(之始反杜注左傳跡足也郭注爾雅亦脚也說文從足止聲)。
𪍑蜜(昌擾反考聲云[麥*酋]熬米麥也傳從少作[麩-夫+少]俗字也下民必反)。
磔迦國(上陟革反國名也)。
游泳(上酉周反下榮柄反爾雅泳游也說文從水永聲也)。
蹔霽(下子計反說文雨止也從雨齊聲)。
鍮石(透樓反考聲云鍮石似金者從金從俞聲)。
絳色(上江巷反考聲絳赤色也說文絳亦赤也從糸夅聲)。
振羽(真恡反傳從展作榐非也)。
少戢(簪歰反考聲云戢斂也說文從戈咠聲)。
愜伏(謙協反廣雅愜可也又訓服為愜說文從心匧聲匧音同上或作㥦)。
蔑戾車(上眠瞥反下黎計反唐言邊地也)。
灰燼(下辭進反毛詩箋云火餘曰燼說文作[盡-((烈-列)/皿)+火]從火聿聲)。
倏而(收六反廣雅倏火光也楚辭倐忽急疾貌也說文犬走也從犬攸聲傳從火作[5]倐誤也)。
熈融(喜疑反毛詩箋凞光明也說文從火[(厂-一)*臣*巳]聲[(厂-一)*臣*巳]音移)。
瞢揭釐城(上墨朋反下里知反梵語西國城名也)。
霏霏(芬微反毛詩傳云霏霏雪貌古今正字從雨非聲)。
身飤(辭字反聲類飤哺也禮記孔子曰少施氏曰飤我以禮是也說文從食從人)。
縆鎖(上亘恒反說文縆索也從糸恒聲傳從亘作絙音胡官反非傳文義也下蘇果反字書云鎻連環也說文從金𧴪聲傳從巢作鏁俗字也)。
踐躡(上前演反下黏輒反鄭注禮記踐履也說文躡蹈也並從[6]足戔聶皆聲)。
刻木(肯勒反說文鏤也從刀亥聲)。
鉢剌婆(中闌怚反梵語唐言月光也)。
煙華(上宴賢反傳作烟音因是烟熅義非也)。
盱衡(上音吁蒼頡篇云張目也說文從目于聲)。
鄔波第鑠論(上傷勺反舊曰優波提舍訛也)。
蘿蔓(上音羅下音万)。
透出(上偷漏反古今正字驚也從辵秀聲)。
僅而(勤憖反廣雅僅少也說文從人堇聲堇音謹)。
河濱(音賓)。
羯若鞠闍國(中音掬梵語也)。
群僚(下了凋反孔注尚書云僚官也說文從人尞聲也)。
秀傑(音竭毛詩云傑特立也淮南子智過千人曰傑說文從人桀聲)。
大唐三藏玄奘法師本傳卷第三
大駭(下諧騃反蒼頡篇駭驚也說文從馬亥聲)。
墠周(上時闡反韓詩墠坦坦也說文墠野也從土單聲案本傳土地平一也)。
甎龕(勘含反廣雅龕盛也說文龍皃也從龍含省聲傳從合非也)。
層級(上贈曾反下今立反)。
堆堞(上都回反王注楚辭堆高也說文從土隹聲下殆頰反杜注左傳堞女牆也說文從土枼聲)。
垣壘(雨喧反毛詩傳垣牆也羸鬼反廣雅云壘重也)。
傾𣅦(㽵力反說文曰在西方時側從日仄聲或作昃𣅳皆同)。
緬惟(綿褊反賈注國語緬思貌也說文從糸面聲或作[緬-(百-日)])。
檳榔(上音賓下音郎)。
荳蔲(呼遘反)。
虯棟(上祁由反下東弄反作蟉廣雅檼棟也屋極也從木東聲)。
繡櫨(魯都反櫨柱上方木也從木盧聲)。
文[棍-日+(白-日+(ㄇ@人))](鼻卑反蒼頡篇𭪣檐也聲類屋連綿也說文屋梠也從木[(向-口+人)/比]聲傳從手作𭪣非也)。
甍椄(上音萠杜注左傳云甍屋棟也說文亦屋棟也從瓦從夢省聲)。
榱連(世追反爾雅角謂之榱郭注云即椽也說文從木衰聲)。
秔米(上革衡反說文稻屬也從禾亢聲)。
姞栗陀羅矩吒(祁吉反梵語也)。
戶隙(卿戟反顧野王云隙猶穿穴也說文隙壁際也從𨸏𡭽聲𡭽音同上)。
窶訶山(上瞿矩反西國山名也)。
鎩翮(山八反淮南子飛鳥鎩翮走獸廢脚考聲鎩鳥羽病也說文從金殺聲傳從叕作錣誤也)。
巖巘(下言蹇反郭注爾雅巘山形如累雨甑也說文從山獻聲)。
鈎闌(上苟侯反劉瓛注周易曰鈎而引之也說文曲也從金勾聲下嬾單反考聲闌以木遮門也傳從木作欄是木名也非本義也)。
桾雉迦(上君韞反下持几反梵語傳中自釋)。
大唐三藏玄奘法師本傳卷第四
深闊(寬活反案考聲云闊門廣也從門活聲傅從舌作䦚非也)。
豺𠒅(上音柴說文豺狼屬也從豸才聲下音寺山海經兕在舜葬東湘水南狀如牛蒼黑色郭注爾雅一角青色重千斤說文如野牛而青象形與禽𡼁頭同)。
黑豹(包貌反考聲云豹獸名也從豸從勺傅從犬作[狗-口+一]俗字非也豸音雉)。
掘挽(上群欝反下音晚)。
鎚鑽(上治追反考聲云鐵鎚也文字典說從金追聲下子乱反)。
斲取(上竹角反孔注尚書斲削說文斲亦斫也從斤𠁁聲)。
鐫鑿(上子旋反考聲云鐫刻也琢石也下藏各反傳作𩀟鑿俗字也書寫誤也)。
羯朱嗢祇羅國(中溫骨反梵語)。
芬馨(䦧經反尚書云明德惟馨說文香之遠聞也從香殸聲殸音坑)。
耽摩栗底國(上荅含反中隣質反下仾禮反並梵語也)。
阿吠邪鄧瑟𠻯羅(上扶廢反中臻櫛反下鱣烈反並梵語也)。
秝羅矩吒國(上零的反中俱迃反下丑迦反並梵語也)。
傴身(上𥾍禹反廣雅傴曲也說文從人區聲也)。
鳥喙(暉穢反毛詩傳喙口也說文從口豕聲)。
𣖀槩(上庚冷反從木傳從米作粳是粳米字與本義乖也)。
跋祿羯呫婆國(上盤末反中他篋反並梵語也)。
漉水(籠谷反說文浚也從水鹿聲也)。
驝駝(上湯洛反下徒何反周書王會正北以𩧐駝為獻顧野王背有肉鞍能負重善行致遠北方饒之說文並從馬橐它皆聲)。
拂懍國(中林禁反假借也)。
阿軬茶國(中蕃万反梵語七國名也)。
著亟縛屣(中居力反下師履反)。
慙赧(下搦簡反爾雅面愧曰赧說文亦面慙赤也從赤𠬝聲傳從皮作𧹞[3]俗)。
鼷鼠(系雞反說文小鼠也從鼠奚聲)。
蹉躡(上錯何反考聲足趺蹋也古今正字從足差聲下黏輒反前已訓釋)。
如鋪多外道(上普故反梵語外道名也)。
猫狸(上夘包反下里知反)。
足皴(七旬反埤瘡皴皵也文字典說從皮夋聲皵音鵲夋音逡)。
髏䰓(漏兜反下麥班反案傳文以髏骨為髣裝頭掛頸以為節)。
磈磊(上音隗下雷猥反說文眾石皃也從三石)。
胜臊(上音星下㛐遭反)。
溷中(渾鈍反說文溷亦廁也從水圂聲圂音同上)。
大唐三藏玄奘法師本傳卷第五
万[梡-元+(火/、/又)](嫂勞反文字集略[梡-元+(火/又)]舟數也說文[梡-元+(火/又)]船總名也從木叜聲傳從舟作艘俗字也)。
勑警(音景)。
版盪(上班簡反下唐朗反考聲云版祁僻也杜注左傳云盪搖也又曰盪動也說文版判也從片反聲或從𨸏作阪說文盪從皿湯聲)。
撲翦(上普鹿反廣雅撲擊也蒼頡篇撲頭也說文從手菐聲下煎踐反杜注左傳翦盡也又翦滅也鄭注禮記翦猶煞也說文從羽前聲或作戩傳從刀作剪誤也)。
鯨鯢(上𥪰迎反下詣雞反左氏傳取其鯨鯢杜注云大魚也許注淮南子鯨者魚之王也說文並從魚京兒皆聲也)。
杖鉞(音越司馬[4]法周左杖黃戌右把白旄說文戉大斧也正作戉傳從金作鉞通用也)。
峨峨(我阿反王逸注楚辭云峨峨高貌也說文從山我聲)。
岌岌(吟立反王逸注楚辭云岌岌亦高危貌說文從山及聲)。
瓔珮(上益形反下陪昧反)。
魚麗(音離)。
去㡌(毛報反字書㡌亦冠也說文從巾[曰/月]聲)。
吸水(上歆急反毛詩箋吸猶引也廣雅吸飲也說文亦內息也從口及聲)。
墠上(音善前已訓釋)。
臂釧(川戀反)。
𣖀槩(庚冷反下垓𦫿反𦵮琮曰清拭為槩說文從木既聲)。
劬師羅長者(上具隅反)。
漕矩吒國(上音皂)。
瞢健國(上墨崩反西方國名)。
呬摩怛羅國(上馨異反國名也)。
莽莽(恾牓反楚辭草木莽莽王注云莽莽盛也廣雅莽莽茂也說文南昌謂大善逐兔艸中象莽從犬茻亦聲傳從水作𣾘是水遠貌非也)。
交𦕾(官活反說文讙語也從耳𠯑聲傳作聒俗字也)。
巨[穀-(一/禾)+(夕*(ㄗ@、))](坑岳反顧野王凡物皮皆謂之[穀-(一/禾)+(夕*(ㄗ@、))]字書卵孚𣪊也或作𣪊說文從卵𣪊聲)。
朅盤陀國(上丘烈反國名)。
烏餟國(川劣反梵語)。
峯[山*(遻-(這-言))](𭥦各反考聲[山*(遻-(這-言))]厓也左思魏都賦[嵁-儿+乂][山*(遻-(這-言))]山形也[嵁-儿+乂]音五敢反)。
[肆-聿+參][肆-聿+參](颯甘反考聲髮長垂貌也傳從艸作蔘俗字非也或作𢒆也)。
成簀(惻革反毛詩傳簀積也鄭注禮記簀謂牀也說文從作責聲傳從竹作[竺-二+積]誤也或作𤖓也)。
斷食(團亂反案考聲正作此斷斷絕也傳作叚人姓也本義殊乖也)。
腠理(上音湊鄭注儀禮腠膚理也古今正字義同從肉奏聲)。
擊揵槌(經歷反考聲切韻正作此擊擊打也傳從糸作繫是繫縛字本義乖)。
愀然(七小反文字典說愀然不悅也從心秋聲)。
𥿳氈(戰延反傳作此氈俗字也)。
勃伽夷城(上盆沒反)。
驍雄(上音澆)。
巉嶮(上音讒廣雅巉高貌說文從山毚聲)。
鄯於沮沬(上音善中七慮反下漫鉢反梵語也)。
熾确(下口角反聲類磽确薄也說文從石角聲)。
大唐三藏玄奘法師本傳卷第六
叔昚(音慎)。
帳輿(與諸反蘇林曰輿猶載也說文車輿也從車舁聲)。
翌日(上蠅職反與從羽作翊同)。
婆羅痆斯國(中儜戞反西方國名梵語也)。
[迾-歹+((餐-食)-又)]道(列滯反鄭注禮記[迾-歹+((餐-食)-又)]遮也考聲謂駕前清路也說文亦遮也從辵列聲)。
跬步(上窺箠反方言半步為跬說文從足圭聲)。
闤𨷪(上音還下音會)。
梯隥(登鄧反案梯隥正從𨸏作隥今傳從足作蹬俗字也)。
暨乎(勍既反上女已釋訖)。
繕寫(上音善杜注左傳繕治也說文繕補也從糸善聲)。
鑾輿(卵端反周禮路儀以鑾和為節鄭注云皆以金為鈴也說文從金䜌聲也)。
蟠木(音盤東海蟠枇[木*(土*(└@土))]樹也)。
楛矢(上胡古反孔注尚書云楛木中矢簳說文從苦木聲也)。
刳舟(口孤反周書刳木為舟說文刳判也從刀夸聲)。
堙方輿(上一真反孔注尚書堙塞也杜注左傳亦土山也古今正字從土垔聲或作此垔音上同)。
樂囿(音右)。
濛汜(上音蒙下音似)。
委賮(秦刃反蒼頡篇財貨曰賮說文會禮也從貝[盡-((烈-列)/皿)+火]音上同聲)。
靜謐(下民畢反爾雅謐靜說文從言𥁑聲𥁑音同上)。
秋螽(祝戎反考聲云螽螽蟖蟲名也作𧑄也說文亦蝗也從蚰音昆冬聲也)。
曩實(囊黨反爾雅曩久也考聲昔也說文從日襄聲)。
雪岫(音袖)。
坡陀(上破波反考聲云坂也亦作陂岥岥岮邪下貌也爾雅亦坡者則坂也說文從土皮聲下馱何反)。
廣袤(莫候反史記袤廣六里說文南北曰袤東西曰廣從衣矛聲)。
夸父(卦華反列子曰夸父善走能與曰爭馳所死之地化為鄧林)。
猥垂(上隈迴反蒼頡篇頓也說文從犬畏聲)。
宸眷(上是人反文字典說宸至宇也天子有紫宸殿皆天子所居之屋也從宀音綿辰聲下俱願反尚書皇天眷命孔注眷視也說文顧也從目龹音眷聲傳作睠誤也)。
升鉉(胡犬反周禮鉉謂鼎耳說文鼎耳謂之鉉從金玄聲)。
槐庭(上壞乖反木名也)。
癰熈(上擁恭反傳從口作噰熈字誤也正從广作癰或作雍也)。
澆風(上皎遙反文字典說澆浮薄也從水堯聲)。
卉服(上暉貴反孔注尚書卉服草服也說文草之總名從三屮)。
稽顙(桑朗反方言顙頟也說文從頁桑聲)。
夷邸(仾禮反蒼頡篇邸舍也說文属國之舍也從邑氐聲)。
玁狁(上音險下音允毛詩傳北狄也考聲切韻正從嚴作玁狁字傳從犬作獫字俗也通用)。
鄷鄗(上音豊下音浩)。
鳴鏑(丁歷反)。
高麗(音黎)。
半堞(音牒)。
狼狽(上朗當反下杯蓋反)。
駐蹕(賓蜜反鄭注周禮蹕謂止行者清道也說文從足畢聲)。
凱旋(上開改反字書遊歸樂也古今正字凱大也從几豈聲或作此豈)。
俘䤋(上撫無反杜注左傳俘所得囚也說文從人孚聲下觥獲反杜注左傳䤋所以截耳也文字典說䤋正從耳作聝傳從酋作䤋俗字也)。
熒爝(子躍反呂不韋曰湯得伊尹爝)。
之腋(音亦)。
大廈(音下鄭注禮記廈之門無其形旁廣而卑也文字典說從广夏聲也)。
汀瀅(上音聽平聲下音榮迴反考聲並小水皃楊子雲甘臬賦作瀅傳作汀滎二字[1]誤)。
兖相荊楊(上緣[曰/月]反案兖州字不從水今傳作此[泳-永+(兗-兄+允)]非也)。
作製(上藏洛反傳從曰作昨是音鑿傳寫誤也)。
瓦礫(零滴反)。
大唐三藏玄奘法師本傳卷第七
軌躅(上居洧反下重錄反案考聲切韻正躅傳作䠱俗字也)。
斂衽(音荏文字典說曲禮執衽何嚮從衣壬聲)。
甸之(上音殿毛詩傳甸治也鄭注周禮甸之言田也孔注尚書云甸去王城面五百里也說文從田勹聲勹飽茅反茅聲)。
髫齔(上音條考聲云小兒剃頭留兩邊也文字典說髫小兒髮也從髟召聲下初靳反鄭注周禮男八歲女七歲即毀齒也說文從齒七聲)。
[揣-而+离]光(勑知反考聲陳布也宋忠注太玄經[揣-而+离]張也說文從手𡼁聲也)。
浹辰(尖葉反鄭注周禮從甲至癸謂之浹曰韓詩浹通也說文從水夾聲)。
咎譴(上音舊下牽戰反廣雅譴責也說文云讁也從言遣聲)。
陟屺(音起毛詩陟彼此兮傳曰山有草木曰屺說文無草木曰屺從山已聲)。
益疚(下君霤反爾雅疾病也說文從疒夂聲)。
忉利(上音刀)。
班倕(上八蠻反案春秋傳班公輸哀公時巧人也下睡規反鄭注山海經倕堯巧工也古今正字從人垂聲)。
梓桂(上茲里反下圭銳反案並木名)。
豫章(上余據反下灼良反案豫章郡名今傳皆從木作櫲樟字也)。
[木*((人*人)/一/卄)]櫚(上音井下音驢皆木名也)。
至賾(柴窄反劉瓛曰賾者幽深之極稱說文從𦣞責聲𦣞音移)。
精粹(雖類反說文粹不雜也從米卒聲)。
鳥篆(傳兖反說文引書也周[3]宣太史史[簃-多+留]著大篆十五篇從竹從彖)。
八埏(以旃反漢書音義八埏之地際也說文從土延聲也)。
凝旒(𣄆周反毛詩箋云旌旗之垂者也古今正字[(ㄇ@人)/免]垂玉旒從㫃㐬聲㐬他骨反)。
覃溟(上淡南反毛詩傳覃延也又長也說文作[鹵/(凵@目)]古之作[鹵/且]下覓瓶反)。
蠡酌(上魯過反上文已釋訖)。
暨乎(奇冀反杜注傳暨至也爾雅亦及也傳從水作洎徐廣云肉汁也与本義乖)。
貌吼(上詣雞反埤蒼云捘猊也顧野王即師子也古今正字從豸兒聲或從犬作猊)。
翾走(血緣反爾雅翾飛說文亦小飛也從羽睘聲)。
關鍵(下其蹇反方言自關已東陳楚之間謂鑰為鍵說文從金建聲)。
梯航(剔低反下鶴崗反方言自關而東謂舟為航說文從舟亢聲)。
跨懸度(誇化反顧野王謂舉足杜注左傳云跨謂過其上說文跨渡也從足夸聲夸苦華反)。
輸琛(恥林反字書琛寶也爾雅寶玉為琛或作賝古今正字從玉從深省聲也)。
鍼綫(上執林反下仙練反考聲切韻正作綫傳從糸作線俗字也)。
稻畦(下惠圭反王注楚辝云畦猶區也說文田五十畝也從田圭聲)。
荐臻(前練反文字典說重也從艸存聲下側巾反)。
刀鋸(居御反蒼頡篇截物鋸也說文從金居聲)。
慙恧(女六反方言恧慚也說文從心而聲)。
俯僂(上音府顧野王俯謂首也古今正字俯曲也從人府聲下力矩反廣雅曲也說文從人婁聲也)。
跼蹐(上渠玉反顧野王云跼不伸亦曲也古今正字從足局聲下茲亦反說文小步也從足脊音積聲)。
塵黷(下同祿反蒼頡篇垢黷也說文黷謂握持垢也從黑賣聲)。
纂曆(鑽夘反賈注國語纂集也考聲亦集也說文從糸𮅕息管反聲也或從艸也)。
櫛沐(上阻瑟反禮記髮晞用象櫛梳比之惣名從木節聲)。
[今*戈]亂(坎含反孔注尚書[今*戈]亦勝也大傳[今*戈]者克也說文亦勝也從戈今聲傳從甚作戡音竹甚反与本義[4]乖)。
輪奐(下歡貫反考聲奐彩明皃也蒼頡篇亦文章皃也說文一日犬也從双音拱敻省聲)。
[王*(奐-大+((〡*目)/一/乂))]礎(上葵營反下初呂反主奴楚辭柱舄日礎古今正字從石楚聲)。
銅㧺(下談合反傳作此杳非也)。
軒檻(下咸減反孔注尚書檻闌也說文檻亦櫳也從木監聲傳從車作轞轞亦車聲与本義乖也)。
訇𥔐(上呼宏反聲類音大也說文從言勻省聲下看割反考聲石相磕聲也字指云大[5]聲說文從石盇聲傳從石作𥕤非也)。
夾紵(下除慮反周禮紵麻草也鄭玄注云白而[縭-禸]曰紵說文檾音頃属也從系宁聲)。
溢廡(下無甫反釋名大屋曰廡說文從广音儼無聲)。
不曒(澆杳反埤蒼云曒明也說文從日敫晈堯反聲)。
浡澥(上蒲沒反下[6]諧買反文字典說浡澥海名也並從木孛解俱聲)。
鏗鍧(下花泓反考聲鏗鍧鍾聲正作此鍧也傳從宏作鋐撿字書無此字)。
詆訶([7]低禮反[8]許多反說文詆訶也方言訶亦怒也並從言氐可皆聲)。
挺冲和(庭頂反考聲挺特也正作此挺傳從手作[挺-壬+手]非也)。
恂恂(音荀)。
頡頏(上賢結反下航浪反毛詩傳飛而上曰頡飛而下曰頏說文從頁吉亢皆聲也)。
大唐三藏玄奘法師本傳卷第八
註解(朱喻反廣雅注識也埤蒼注解也古今正字從言主聲与注同)。
電燿(上田見反穀梁傳電霆也說文陰陽激燿也從雨申聲下遙笑反正從火作燿大傳從足作躍音藥本義殊乖)。
頒於(上八蠻反考聲頒布也說文從頁分聲)。
稾街(上高老反案玉篇正槀字不從艸傳從艸作藁[10]俗也今不取[*]也)。
蒟醬(俱雨反漢書南越食唐象蒟醬音義曰木似穀樹其[芸/木]如桑[芸/木]作醬醋美蜀人𭹀之或從木作枸傳從酉作𮑄非也)。
昭晣(下折列反考聲晣光明也說文昭晣亦明也從日折聲)。
函杖(上合甘反毛詩箋云函容也禮記席間函杖是也說文象[1]形古體[弓/(凵@(前-刖+十))]從弓弓音頷亦聲)。
披閱(音悅)。
自鄶(光會反杜注左傳鄶在榮縣密縣東北有鄶國)。
紕紊(上匹弭反鄭注禮記云紕猶錯也文字典說文紕亦繆從糸比聲下聞慍反孔注尚書紊乱也說文從糸文聲傳從木作柰非本[2]義)。
浩汗(上豪告反下寒幹反孔注尚書曰浩汗盛大也說文並從水告干皆聲)。
縈纏(上恚營反下直連反)。
鼷鼠(系雞反前文已釋訖)。
崑閬(下即蕩反廣雅崑崙有三山名閬風阪懸圃說文門高也從門良聲)。
蛛蝥(上猪俱反下莫候反爾雅蜘蛛即蛛蝥也方言秦晉之間謂蜘蛛或為蟊也與蝥同說文並從虫也)。
汪汪(烏黃反)。
摸揩(上莫蒲反下口騃反)。
搢紳(上津燼反禮記端畢紳搢笏是也鄭注云搢插也說文從手晉聲下失真反孔注論語紳大帶也廣雅紳束也說文從糸申聲)。
以檄(奚的反釋名檄者激也說文從木敫𥅟堯反聲)。
[言*(遻-(這-言))][言*(遻-(這-言))](昴各反顧野王[言*(遻-(這-言))][言*(遻-(這-言))]正直之言皃也古今正字亦警也或為㖾也或作㦍從言㖾聲)。
悃悃(坤兖反王注楚辭悃悃志純一也廣雅悃亦[4]至說文從心困聲)。
婓婓(孚非反文字典說婓婓往來皃也從女非聲)。
連鑣(下表苗反考聲正作此鏕傳從馬作䮽俗字非也)。
筌蹏(上七緣反顧野王云捕魚竹笱也說文從竹全聲傳從草作荃俗字也下弟黎反顧野王蹄所以取兔之具說文從足虒音提傳作蹄俗字)。
壼奧(坤衮反尒雅宮中衖謂[A5]壼鄭注巷舍間道也說文亦宮中道也亞象官垣道塗上之刑下擙告反郭注爾雅室中隱奧之處也說文從冂[米/卄]音居六反聲衖音巷)。
悱悱(妃尾反字書悱悱心欲捔論語云心憤憤口悱悱是也說文從心非聲也)。
翳薈(上翳計反毛詩傳草木自蔽曰翳說文蓋也從殹羽聲從草俗字下烏會反說文薈草多皃也從艸會聲也)。
殄彼(上音殿孔注尚書殄絕也廣疋殄盡也說文從反㐱聲也)。
紐者(女九反廣雅紐束也說文[5]紐系也一日結不可解者也從糸丑聲)。
聯華(上列䖍反)。
求蠧(都戶反)。
覶縷(上理戈反左思吳都賦云難得而覶覶縷縷猶委曲也說文好也從見𤔔音乱聲傳從爾作覼[6]非)。
蓄疑(上抽六反孔注尚書蓄積也顧野王蓄聚也古今正字從艸畜聲也)。
聆音(歷丁反蒼頡篇聆聽也太玄經聆竹以為管是也說文聽也從耳令聲)。
風飆(必遙反爾雅扶搖謂之飇郭注云暴風從上下者說文從風猋聲猋音同上)。
驤首(削羊反漢書臣馬驤騰起也驤亦馳也文瓚低𭥦也從馬襄聲)。
曼倩(上音万案漢書東方朔字也)。
綽有(上昌略反毛詩傳綽寬也爾雅綽緩也說文從糸卓聲)。
肈生(朝小反爾雅肈始也說文始開也或作肁義亦同)。
深疵(自茲反)。
淄澠(上止師反水名在齊州界下綿典反亦水名河南界)。
學殫(多安反孔注尚書殫盡也說文從歺單聲)。
捃摭(上居運反下之石反方言捃取說文摭拾也並從手君庶皆聲)。
含膠(音交)。
潢洿(上音黃下音烏左傳潢汙行潦之水也杜注云潢汙水也說文潢積水池也並從水黃夸皆聲)。
愚愞(奴乱反杜注左傳愞也古今正字從心耎聲也)。
其月𠕋(音策)。
締構(上音提王注楚辝締結也說文結不解也從糸帝聲)。
緗史([9]音想良反考聲緗淺黃色也亦緝釋名緗物生之色也文字典說云從糸相聲)。
媯汭(上軌為反下蕤銳反案漢書媯汭者媯水之汭帝舜所居也水北曰汭說文從女為聲)。
彤管(音同黃雅彤赤也說文丹飾也從丹彡聲)。
匳鏡(音簾考聲似合而有棱節所以斂物也字書鏡匳也古今正字盛香器也亦鏡器也或為籢字)。
興葺(七立反王注楚辝葺累也杜注左傳葺補理也說文從草咠聲)。
邠郊(筆旻反上文已釋)。
遐峙(下持里反考聲山特立也或從止作峙也)。
馳騖(無遇反爾雅騖強也顧野王騖馳也說文從馬敄聲)。
慶㭓(皮免反考聲慶㭓字正作㭓也今傳作抃俗字也)。
陳荄(古來反方言東齊謂根曰荄說文草根也從艸亥聲)。
浚壑(荀俊反廣雅浚溢也郭注爾雅浚上所以深之也說文從水夋聲下火各反顧野王壑猶谿谷也古今正字壑亦溝也)。
蜉蝣(上音浮下音由毛詩傳曰蜉蝣渠略也朝生夕死也說文並從虫也)。
大唐三藏玄奘法師本傳卷第九
[揣-而+离](上恥知反上文已釋)。
較其(江岳反廣雅較明也尚書大傳較其志見其事說文從車友聲)。
叡藻(上恱稅反下遭老反考聲正作此藻傳從手作𧂈非)。
[苴/(夒-頁)]樂(跪為反尚書夔舜臣典八音雖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巳簨(詢允反考聲簨簨懸鍾鼓架也橫曰[竺-二+虡]竪曰簨說文並從竹也[竺-二+虡]音巨)。
鳳翥(諸慮反方言翥舉也說文亦飛舉也從羽者聲)。
無畺(繈香反考聲界也境也說文義同從畕[1]三其界盡也或作彊傳從弓作彊非也)。
多虧(去危反考聲正作虧今傳從霍作[霍*(百-日+ㄎ)]俗字也)。
驚惕(汀歷反)。
慊懇(上謙簞反考聲情切也鄭注禮記慊之言猒也說文從心兼聲下口佷反鄭注考工懇堅忍皃也廣雅懇誠也說文懇美皃也從心貇口本反聲)。
蒙賚(來大反爾雅賚賜也孔注尚書賚[├/(司-口)]也古今正字從貝來聲也)。
貽彩(上以之反郭注云貽遺也傳也說文從貝台聲)。
婕妤(上子葉反下[├/(司-口)]諸反聲類漢有婦官曰婕妤以其接幸者也說文婕妤並女俱從女建音[├/(司-口)]上同聲也或作嬩也傳作此[女*宇]非也)。
椒闈(雨歸反爾雅官中門謂之闈郭注云謂相通小門也說文從門韋聲也)。
嚫施(初靳反正嚫字從口作今傳從貝作䞋未詳)。
豐碣(𠃵烈反班固集碣立石紀功也說文特立石也從石曷音褐聲)。
重櫨(下魯都反說文薄櫨柱上枅也從木盧聲)。
雲楣(美悲反爾雅楣謂之梁郭注云門上橫梁也從木眉聲)。
頵鬱(上委倫反下熅物反)。
遒楗(上就由反毛詩傳遒固也說文從辵酋聲下音健鄭注禮記揵壯也說文從木建聲)。
瑣瑣(蘇果反爾雅瑣瑣小也郭注云皆才器𥿳陋之皃也說文從王𧴪音[├/(司-口)]上同聲傳㑿非也)。
扈從(胡古反廣雅扈賤人之稱為人所使也說文從邑戶聲)。
篔簹(上音雲下黨即反左思吳都賦箭[篔-口+ㄙ]簹箖音林箊音於劉良注云皆竹名也並從竹傳從艸非也)。
鳳凰(胡光反考聲切韻正作凰字從凡傳從鳥作[鳥*皇]俗字非也)。
遄速(上殊緣反爾雅遄速也毛詩傳遄疾也說文從辵耑聲)。
駑駘(弩胡反下代來反廣雅駑猶駘也顧野王駘亦駑也說文並從馬奴台皆聲)。
逸躁(音竈)。
縶意(陟立反毛詩傳縶絆也或作[馬/糸]說文從糸執聲)。
穿窬(下庾朱反考聲云穿木戶也宋忠注太玄經窬亦穿也鄭注禮記門旁窬也亦穿牆為之圭矣古今正字從穴俞聲)。
鎬京(上音浩尚書武王所都也毛詩王在在鎬是也說文武王所都長安西從金高聲)。
建郛(音孚杜注左傳郛郭也說文從邑孚聲)。
𥄖響(上欣訖反考聲謂聲流布也說文正作䏌肸肸動作不安也從肉八也)。
偓𪘏(於角反下雙犖反應劭漢書注云䠎嚙急促之皃考聲亦楄促皃也說文從人屋聲或從足作䠎說文𪘏從足從齒聲也)。
蓽門(上賓蜜反杜注左傳蓽門柴門也說文從艸畢聲)。
大唐三藏玄奘法師本傳卷第十
[斖-且+(烈-列+酉)][斖-且+(烈-列+酉)](微匪反考聲云美也毛詩傳[斖-且+(烈-列+酉)][斖-且+(烈-列+酉)]勉也古今正字[斖-且+(烈-列+酉)][斖-且+(烈-列+酉)]微微也時[斖-且+(烈-列+酉)][斖-且+(烈-列+酉)]而過中是也)。
耽耽(荅含反賈注國語媅嗜也說文媅樂也或作躭媅酖也)。
汲汲(音急)。
雲瑞(音睡)。
竀基(上丑生反蒼頡篇窺也說文正視也從穴正見正亦聲也)。
謦欬(上輕挺反傳從口作𡄇俗字也下開愛[A6]反傳從口作咳何來非也[├/(司-口)]本義乖)。
千楨(知盈反郭注爾雅云女楨木也[芸/木]冬不落說文堅木也從木貞聲也)。
喘息(川兖反)。
翌日(蠅職反[焉-正]此翊同也)。
舟檝(音接)。
籧篨(上音渠下音除許注淮南子云籧篨草席也方言宋魏之間謂簟[夕/鹿]者為籧篨也說文義同並從竹遽除聲)。
葬[滻-文+(立-一)](山眼反說文水出京[土*(└@士)]藍田谷入灞從水產聲)。
悲笳(古遐反顧野王今樂器有笳卷葭[芸/木]吹之或為葭古今正字從竹加聲)。
悽挽(下無遠反聲類挽引也或從車作輓古今正字從手免聲)。
溢[泳-永+(?/良)](下羊尚反漢書音義曰水無厓際皃也古今正字從水養聲)。
琅玕(上音郎下音于孔注尚書琅玕皆石似珠者山海經崑崙山有琅玕樹說文皆從玉良干俱聲)。
鉗鍵(上儉炎反方言鉗害也說文以䥫結束也從金甘聲下奇偃反鄭注周禮鍵籥也方言自關而東陳楚之間謂籥為鍵說文從金建聲)。
怏怏(約向反說文不服皃也說文從心央聲)。
根系(奚計反爾雅系繼也說文系亦繫也從系[必-心]音撇聲)。
濛氾(上木洪反下辭里反爾雅云西至日所入為太濛郭注云即濛氾也並從水也)。
其盾(殊允反鄭注周禮盾于櫓之屬也又曰盾可以藩蔽者也說文亦瞂也所以扜身也蔽曰象形之字也)。
解頥(以伊反方言頤頷也說文從𦣞音移頁聲)。
沍(上音戶)。
貙豻(上寵誅反郭注爾雅貙虎之大者為豻貙似貍也異物銘曰貙出公牛變化若神當其為虎不識為人植牙哮赫不避所親不可同居難与為鄰說文從豸音雉區聲下[打-丁+卉]幹反豻胡犬也說文胡大野狗從豸于聲)。
酋長(似油反文𩒮曰羌胡名大[5]帥曰酋如中國言魁[*]帥也說文從酉水半見於上也)。
鍾玦(涓穴反杜注左傳玦如環而鈌不連也說文從王夬聲)。
蕙芷(上音惠下音止郭注山海經蕙香草也又白芷一名白[卄/((厂-一)*臣*〡)]也古今正字並從艸惠止俱聲)。
赳赳(居黜反毛詩傳赳赳武夫之皃也郭注爾雅赳謂壯健也說文輕勁有才從走[┴*├]聲)。
不嚏(音帝毛詩箋云汝[6]愚我心如是我則嚏也蒼頡篇噴也說文悟氣解也從口疐音同)。
敷愉([├/刁]朱反鄭注論語愉顏色和也廣雅愉喜也說文從心喻聲也)。
發斂(下廉贍反正作此斂傳從歹音殘作殮俗字也)。
一切經音義卷第八十三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4 冊 No. 2128 一切經音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8-3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