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新收一切藏經音義序
- 一切經音義序
- 大唐三藏聖教序
- 高宗皇帝在春宮述三藏記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 放光般若經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光讚般若經
- 道行般若經
- 小品般若經
- 勝天王般若經
-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 明度無極經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
-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 仁王般若經
- 新譯仁王經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 仁王護國陀羅尼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 實相般若經
- 理趣般若經
- 大樂金剛理趣經
- 大明呪經
- 般若波羅多心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大寶積經
- 大方廣三戒經
-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 阿彌陀經
- 無量壽經
- 阿閦佛國經
- 大乘十法經
- 普門品經
- 經
-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 大聖文殊師利佛剎功德經
- 法鏡經
-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 幻士仁賢經
- 決定毘尼經
- 再譯三十五佛名經
- 發覺淨心經
- 須摩提女經
- 須摩提菩薩經
- 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 得無垢女經
- 優填王經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 如幻三昧經
- 善住意天子經
- 太子刷護經
- 太子和休經
- 大乘顯識經
-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
- 大乘方等要慧經
-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 佛遺日摩尼寶經
- 摩訶衍寶嚴經
- 𠢧鬘經
- 毘耶娑問經
- 大方等大集經
- 大集日藏分經
- 大集月藏分經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 大方廣十輪經
- 大集須彌藏經
- 大集大虛空藏經
- 虛空孕經
- 虛空藏菩薩經
- 虛空藏菩薩神呪經
- 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求聞持法經
- 觀虛空藏菩薩經
-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呪經
- 菩薩念佛三昧經
-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
- 般舟三昧經
- 大集賢護菩薩經
- 無言童子經
- 大集譬喻王經
- 大哀經
- 阿差末經卷
- 寶女所問經
- 無盡意經
- 自在王菩薩經卷
- 奮迅王菩薩所問經
- 寶星陀羅尼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
- 新譯大方廣佛花嚴經音義
- 信力入印法門經
-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
- 佛花嚴經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
-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經
- 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
-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
- 莊嚴菩提心經
- 大方廣普賢菩薩所說經
-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
- 菩薩本業經
- 大方廣佛花嚴經四十二字觀門經
- 菩薩十住行道經
- 菩薩十住經
-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 佛說兜沙經
- 漸備經
- 十住經
- 等目菩薩所問經
- 如來興顯經
- 度世經
- 羅摩伽經
- 大方廣佛花嚴經續入法界品經
- 四童子經
- 大悲經
- 方廣大莊嚴經
- 大般涅槃經音義
- 大般涅盤經憍陳如品闍維分
- 大般泥洹經
- 方等般泥洹經
- 音妙法蓮花經
- 普曜經
- 正法花經
- 無量義經
- 法花三昧經
- 薩曇分陀利經
- 妙法蓮花經
- 維摩詰所說經
- 維摩詰經
- 說無垢稱經
- 大方等頂王經
- 大乘頂王經
- 善思童子經
- 大悲分陀利經
- 悲花經
- 金光明最勝王經
- 金光明經
-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
-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
-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
- 伅真陀羅所問經
- 寶雨經
- 寶雲經
- 阿惟越致遮經
- 不退轉法輪經
- 廣博嚴淨不退轉法輪經
- 不必定入印經
- 入定不定印經
- 持心梵天所問經
- 等集眾德三昧經
- 集一切福德經
- 思益梵天所問經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 持人菩薩經
- 持世經
- 濟諸方等學經
- 大乘方廣總持經
- 大方廣寶篋經
-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 大乘同性經
- 證契大乘經
- 深密解脫經
- 解深密經
- 解節經
-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
- 緣生經
- 分別緣起初法門經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 入楞伽經
- 大乘入楞伽經
-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 大薩遮尼乾子經
- 大乘密嚴經
- 新翻密嚴經
- 首楞嚴三昧經
-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 諸法無行經
- 諸法本無經
- 佛說無極寶三昧經
- 慧印三昧經
- 如來智印經
- 寶如來三昧經
- 大灌頂經
- 藥師如來本願經
- 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藥師瑠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 阿闍世王經
- 普超三昧經
- 放鉢經
- 月燈三昧經
- 佛說大淨法門品
- 大莊嚴法門經
- 月燈三昧經
- 菩薩修行經
- 無所希望經
- 象腋經
- 如來莊嚴智慧佛境界
-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 觀藥王藥上菩薩經
- 觀無量壽佛經
- 阿彌陀經
- 後出阿彌陀偈
- 稱讚淨土功德經
- 拔陂經
- 諸佛要集經
- 未曾有因緣經
- 須賴經
- 寶網經
- 彌勒成佛經
- 觀彌勒菩薩上生經
- 彌勒來時經
- 彌勒下生經
- 彌勒下生成佛經
- 諸法勇王經
- 一切法高王經
- 第一義法𠢧經
-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 順權方便經
- 樂纓絡莊嚴方便經
- 大乘造像功德經
- 六度集經
- 太子須大拏經
- 九色鹿經
- 菩薩睒子經
- 睒子經
- 太子墓魄經
- 太子沐魄經
- 無字寶篋經
-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 佛說老女人經
- 佛說老母經
- 佛說老母女六英經
- 德護長者經
- 月光童子經
- 申日兒經
- 長者子制經
- 佛說菩薩逝經
- 逝童子經
-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 大乘伽耶山頂經
- 象頭精舍經
- 大乘伽耶山頂經
- 佛說犢子經
- 乳光佛經
- 無垢賢女經
- 腹中女聽經
- 未曾有經
- 甚希有經
- 轉女身經
- 無上依經
- 決定總持經
- 謗佛經
- 寶積三昧經
- 入法界體性經
- 如來師子吼經
- 大方廣師子吼經
- 大方等脩多羅王經轉有經大乘百福相經
-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 大乘四法經
- 菩薩修行四法經一卷
- 希有希有挍量功德經
- 最無比經
- 前世三轉經
- 銀色女經
- 阿闍世王受決經
- 採蓮違王上佛受決號妙華經
- 正恭敬經
- 善敬經
- 稱讚大乘功德經
- 妙法決定業障經諫王經
- 示教勝軍王經
-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 文殊師利巡行經
- 文殊尸利行經
-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
- 緣起聖道經了本生死經
- 稈經
-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𦼮喻經
- 獨證自誓三昧經
- 自誓三昧經
- 龍施女經
- 龍施菩薩本起經
- 菩薩生地經
- 佛語經
- 八吉祥呪經
- 八陽神呪經
- 八吉祥神呪經
- 八佛名號經
- 盂蘭盆經
- 報恩奉瓫經
- 灌洗佛形像經
- 摩訶剎頭經
- 浴像功德經
- 浴像功德經
- 造立形像福報經
- 作佛形像經
- 內藏百寶經
- 私呵昧經
- 四不可得經
- 梵女首意經
-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 成具光明定意經
- 溫室洗浴眾僧經
- 諸德福田經
- 金色王經
- 大方廣如來藏經
- 大方廣如來藏經
- 演道俗經
- 百佛名經
- 稱揚諸佛功德經下卷
- 須真天子經
- 摩訶摩耶經
- 除恐災撗經
- 孛經抄
-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 十住斷結經
- 菩薩纓絡經
- 超日明三昧經
- 賢劫經
- 一字奇特佛頂經
- 一字奇特佛頂輪王念誦儀軌經佛頂尊𠢧念誦儀軌經
- 加句佛頂尊𠢧念誦法
- 一字頂輪王經
-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
-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呪經
- 普通諸佛頂要略念誦法經
- 佛說一字轉輪王佛頂呪經
- 蘇悉地羯囉經
- 蘇悉地羯囉經
- 蘇悉地經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序
- 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經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記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翻譯年代先後
- 佛頂尊勝陀羅尼并功能經
- 蘇悉地羯囉供養法
- 底哩三昧耶經
- 蘇婆呼童子請問經
- 掬呬耶亶怛囉經
- 此有陀羅尼集四卷
- 大毘盧遮那經
- 遍照如來念誦法
- 毘盧遮那如來要略念誦法
- 金剛頂經略瑜伽
- 金剛頂大教王經
- 普通諸尊瑜伽念誦法
- 瑜伽要妙略修行法
- 金剛頂經曼殊室利五字心經
- 文殊師利五字偈頌法
- 金剛頂文殊師利五字真言法
- 金剛頂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
- 降三世金剛瑜伽觀自在心真言法
- 金剛頂經觀自在如來修行法
- 修般若波羅蜜瑜伽觀行法觀自在如意輪瑜伽法
- 金剛頂瑜伽大樂金剛薩埵念誦法
- 降三世大曼荼羅中蓮花部心法
- 吉祥𠢧初瑜伽大樂金剛薩埵法
- 降三世觀自在心陁羅尼法
- 普賢金剛薩埵瑜伽念誦法
- 蓮花降三世瑜伽觀自在心儀軌
- 金剛頂瑜伽觀自在菩薩心念誦法
- 觀自在菩薩心真言成就法
- 廣大寶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
- 大摩尼廣博樓閣善住祕密經
- 牟梨曼陀羅呪經一卷
- 寶樓閣念誦法
- 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
- 持世陀羅尼經
- 雨寶陀羅尼經
- 善法方便陀羅尼經
- 金剛祕密善門陀羅尼經
- 護命法門神呪經
-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
- 諸佛集會陀羅尼經
- 金剛壽命經金剛延命念誦法
- 陀羅尼集
- 那吒俱鉢囉求成就經那吒太子求成就陀羅尼經
- 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呪經
- 隨求大陀羅尼經
- 普遍光明鬘大隨求經
- 七俱知佛大心準提陀羅尼經
- 七俱知佛母準泥大明陀羅尼經
- 七俱知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
- 曼殊室利菩薩一字呪王經
- 種種雜呪經
- 菩提莊嚴陀羅尼經
- 百千印陀羅尼經
- 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經
- 阿閦如來念誦經
- 寶篋陀羅尼經
- 六字神呪經
- 文殊師利菩薩六字經
- 孔雀王神呪經
- 孔雀王呪經
- 蘘麌梨童女經
- 穰麌梨念誦法
- 大金色孔雀王呪經
- 金色孔雀王經
- 大孔雀王呪經
-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 孔雀王道場法
- 海龍王經
- 大雲經
- 大雲輪請雨經
- 大方等無相大雲請雨經
- 大雲輪請雨經
- 金剛光爓止風雨陁羅尼經
- 金剛光爓止風雨經
- 蘖嚕拏王呪法經
- 嚩折囉頓拏法
- 摩䤈首羅天說迦婁羅王阿尾奢法
- 文殊師利根本大教王經金翅鳥王品
- 出生無量門持經
- 無量門破魔陁羅尼經
- 阿難陁目佉尼𠶾離陁經
- 舍利弗陁羅尼經
- 無量門微密持經
- 一向出生菩薩經
- 阿難目佉陁羅尼經
- 出生無邊門陁羅尼經
- 出生無邊門經
- 𠢧幢臂印陁羅尼經
- 妙臂印幢陁羅尼經
- 佛說無崖際持法門經
- 華聚陁羅尼經
- 尊勝菩薩陁羅尼經
- 師子奮迅菩薩所問經
- 金剛上味陁羅尼經
- 六字呪王經
- 六字呪王經
- 金剛場陁羅尼經
- 如來方便善巧咒經
- 華積陁羅尼經
- 持句神呪經
- 佛說陁鄰尼鉢經
- 不空羂索經三十卷
-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序
-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
- 不空羂索陀羅尼自在呪經上卷
- 不空羂索神呪心經
- 不空羂索呪經
- 不空羂索經
- 觀自在菩薩求成就經
- 觀世音菩薩祕密藏神呪除破一切惡業陀羅尼經
- 如意輪陀羅尼經
-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呪經
- 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念誦儀軌經
-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念誦儀軌經
- 觀自在菩薩隨心呪經
- 十一面觀世音經
- 十一面神呪心經
-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語儀軌經
- 請觀音經
- 千眼千臂觀世音神祕呪印經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 金剛頂瑜伽祕密三摩地念誦法
- 觀自在多羅菩薩念誦法
- 阿唎多羅陀羅尼阿魯力品
- 觀自在求聞持不忘法
- 聖迦抳金剛童子求成就經
- 金剛童子念誦儀軌經
- 聖威德金剛童子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閻曼德迦大明王成就經
- 聖閻曼德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經
- 曼殊室利菩薩閻曼德迦忿怒真言儀軌經
- 大威怒烏蒭澀摩成就儀軌經
- 大力金剛經
- 大力金剛求成就經
- 大力金剛成就諸願經
- 金剛手光明灌頂經中無動尊念誦法
- 底哩三昧耶經不動使者念誦法
- 聖不動尊使者成就經
- 毘沙門天王成就經
- 毘沙門天王經
- 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經
- 慈氏菩薩陀羅尼求上生經
- 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授記品經
-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
-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 一切如來白毫水生觀自在菩薩真言絰
- 摩利支天女經
-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
- 摩利支天經
-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 救面燃餓鬼陀羅尼神呪經
- 焰口餓鬼經
- 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
- 稱讚如來功德神呪經
- 十二佛名神呪挍量功德除障滅罪經
- 挍量數珠功德經數珠功德經挍量數珠功德經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 大威德陀羅尼經
- 法炬陀羅尼經
- 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
- 瑜伽護摩經
- 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序
- 瑜伽一字佛頂輪王安怛袒那法經
- 成就妙法蓮花經王瑜伽觀智儀軌經
-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
- 金剛頂瑜伽蓮花部心念誦法
- 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祕密修行念誦儀軌經
- 般若波羅蜜多理趨經大樂不空三昧真實金剛薩埵菩薩等一十七大曼茶羅義述
- 金剛王菩薩祕密念誦儀軌經
- 金剛愛瑜伽法
- 金剛頂經多羅菩薩念誦法
-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
-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歧法經
- 大佛頂經
- 大方等陀羅尼經
- 七佛神呪經
- 大吉義呪經
- 大方廣如來藏經
- 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所說十八勝慧經
- 文殊師利求聞持不忘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菩薩求聰明辯才陀羅尼經
- 六門陀羅尼經
- 智炬陀羅尼經
- 拔除罪障呪王經
- 大普賢陀羅尼經
-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 金剛恐怖觀自在菩薩最勝明王經
- 金剛藏大忿怒真言速疾成就經
- 大威德無能勝法
- 一切功德莊嚴王經
- 大藥叉女歡喜母并愛子成就法
- 訶哩底母真言法
- 鬼子母經
- 佛說安宅神呪經
- 護諸童子陀羅尼呪經
- 六字呪王經
- 造塔功德經諸佛心陀羅尼經
-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 幻師颰陀所說神呪經
- 陀羅尼雜集
- 華手經
- 佛名經
- 三劫三千佛名
- 五千五百佛名經
- 不思議功德經
- 觀佛三昧海經
- 僧伽吒經
- 力莊嚴三昧經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 大方𠊳報恩經
- 菩薩本行經
- 法集經
- 觀察諸法行經
- 菩薩處胎經
- 弘道廣顯三昧經
- 施燈功德經
- 央掘魔羅經
- 無所有菩薩經
- 明度經
- 中陰經
- 大法鼓經
- 大方廣如來祕密藏經
- 文殊問經上卷
-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 千佛因緣經
- 月上女經
- 佛地經
- 大七寶陀羅尼經
-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戒經
- 出生菩提心經
- 滅十方冥經
- 摩尼羅亶經
- 異出菩薩本起經
- 月明菩薩經
- 心明經
- 善夜經
- 德光太子經
- 商主天子所問經
- 差摩婆帝經
- 魔逆經
- 諸法最上王經
- 佛印三昧經
-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 鹿母經
- 鹿子經
- 賢首經
-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 佛說大意經
- 堅固女經
- 離垢慧菩薩問禮佛經序
- 右遶佛塔功德經
- 造塔功德經
-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 大乘四法經不增不減經
- 如來記法住經
-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妙色王因緣經
- 大乘流轉諸有經
- 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
- 般泥洹後灌臘經
- 八部佛名經
- 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
- 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經
- 師子月佛本生經
- 八大人覺經
- 長者法志妻經
- 薩羅國經
- 庵提遮經
- 佛說十吉祥經
- 佛說法滅盡經
- 一切智光明因緣不食肉經
-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 天王太子辟羅經
- 佛說三品弟子經
- 佛說四輩經
- 當來變經
- 金剛三昧經
-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 十二頭陀經
- 樹提伽經
- 過去分衛經
- 法常住經長壽王經
- 優婆塞淨行法門經
- 地持論
- 菩薩善戒經
- 淨業障經
- 優婆塞戒經
-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經
- 菩薩善戒經
- 佛藏經
- 菩薩戒
- 菩薩羯磨文
- 菩薩十地瓔珞本業經上卷
- 菩薩藏經
- 菩薩善戒經
- 菩薩內戒經
-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 文殊淨律經
- 清淨毘尼方廣經
- 寂調音所問經
- 三聚懺悔
- 菩薩五法懺悔經
- 最上乘受菩提心戒經
- 二曼陀經
- 菩薩受齋經
- 文殊悔過經
- 舍利弗悔過經
- 法律三昧經
- 菩薩十善業道經
- 音大智度論一百卷
- 十地論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 金剛般若論
- 佛地經論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 大乘寶積論
- 寶髻菩薩經論
- 能斷金剛般若經論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
-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 法花論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 涅盤論
- 涅盤經本有今無偈論
- 無量壽論
-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
- 遺教論
- 三具足論
- 顯揚聖教論
- 顯揚聖教論頌
- 瑜伽師地論釋
- 王法正理論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 對法論
- 中論
- 般若燈論
- 十二門論
- 十八空論
- 百論
- 瑜伽師地論
- 廣百論本
- 廣百論釋
- 十住毘婆沙論
- 菩提資糧論
- 大莊嚴論
- 大莊嚴經論
- 順中論
- 攝大乘論
- 攝大乘論
- 攝大乘論本
- 攝大乘論
- 攝大乘論釋
- 攝大乘論釋
- 攝大乘論
- 佛性論
- 決定藏論
- 方便心論
- 中邊分別論
- 辯中邊論
- 究竟一乘寶性論
- 辯中邊論頌
- 業成就論
- 大乘成業論
- 因明正理門論本
- 因明入正理論
- 唯識論
- 顯識論
- 轉識論
- 唯識二十論
- 唯識三十論
- 成唯識寶生論
- 唯識論
- 成唯識論
- 大丈夫論
- 入大乘論
- 掌珍論
- 緣生論
- 大乘緣生論無相思塵論
- 大乘五蘊論
- 大乘廣五蘊論
- 寶行王正論
- 起信論序
- 起信論
- 大乘起信論
- 發菩提心論
- 三無性論
- 如實論
- 迴諍論
- 壹輸盧迦論
- 十二因緣論
- 觀所緣緣論
- 掌中論
- 止觀門論頌
- 取因假設論
- 觀總想論頌
- 大乘百法論
- 百字論
- 手杖論
-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 六門教授習定論
- 破外道小乘四宗論
- 破外道小乘涅槃論
- 長阿含經
- 中阿含經
- 增一阿含經
- 雜阿含經
- 別譯阿含經
- 佛般泥洹經
- 大般涅盤經
- 人本欲生經
- 尸迦羅越六向拜經
- 梵冈六十二見經
- 寂志果經
- 起世經
- 起世因本經卷
- 樓炭經
- 長阿含十報經
- 中本起經
- 七知經
- 鹹水喻經
- 一切流攝守因經
- 四諦經
- 恒水經
- 本相猗致經
- 緣本致經
- 頂生王故事經
- 文陁竭王經
- 鐵城泥犂經
- 古來世時經
- 阿那律八念經
- 閻羅王五天使者經
- 離睡經
- 求欲經
- 佛說是法非法經
- 佛說受歲經
- 梵志計水淨經
- 苦音陰經
- 苦陰因事經
- 釋摩男本經
- 樂想經
- 佛說漏分布經
- 阿耨風經
- 諸法本經
- 瞿曇彌記果經
- 瞻波比丘經
- 魔嬈亂經
- 弊魔試目連經
- 賴吒和羅經
- 善生子經
- 數經
- 梵志頗羅延問種尊經
- 三歸五戒慈心功德經
-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 梵摩喻經
- 須達經
- 尊上經
- 鸚鵡經
- 兜調經
- 意經
- 應法經
- 泥犂經
- 齋經
- 普法義經
- 廣義法門經
- 誡德香經
- 邪見經
- 優婆夷墮舍迦經
- 鞞摩肅經
-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
- 十支居士八城人經
- 箭喻經
- 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
- 四人出現世間經
- 須摩提女經
- 婆羅門避死經
-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 頻婆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 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 鴦掘摩經
- 鴦崛髻經
- 力士移山經
- 四未曾有經
- 七佛父母姓字經
- 放牛經
- 緣起經
- 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 佛說四泥犂經
- 阿那邠化七子經
- 大愛道般泥洹經
- 佛母般泥洹經
- 國王不𥠖先尼十夢經
-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 阿難同學經
- 五蘊皆空經
- 七處三觀經
- 聖法印經
- 五陰譬喻經
- 水沫所㵱經
- 不自守意經轉法輪經
- 三轉法輪經
- 八正道經難提釋經
- 難提釋經
- 馬有三相經
- 馬有八態譬人經
- 相應相可經餓鬼報應經鬼問目連經
- 雜藏經
- 雜阿含經
- 治禪病祕要經
- 治禪病祕要法
- 治禪病祕要法經
- 舍頭諫經
- 摩登伽經
- 摩鄧女經
- 摩鄧女解形中六事經
- 餓鬼報應經
- 阿難問佛事吉凶經
- 阿難分別經
- 玉耶經
- 玉耶女經
- 玉耶經
- 阿遬達經
- 法海經
- 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
- 龍王兄弟經
- 八師經
- 越難經
- 所欲致患經
-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 舍利弗目揵連遊四衢經
- 五母子經
- 沙彌羅經
- 滿願子經
- 慢法經
- 佛說五苦章句經
- 海有八德經
- 佛說進學經
- 淨飯王涅盤經
- 得道梯隥錫杖經
- 瑠璃王經
- 三摩竭經
- 䓑沙王五願經
- 貧窮老翁經
- 堅意經
- 修行本起經
- 太子本起瑞應經
- 過去現在因果經
- 柰女祇域經
- 四十二章經
- 長者音悅經
- 七女經
- 禪祕要法經
- 生經
- 義足經
- 正法念經七十卷
- 佛本行集經
- 本事經
- 興起行經
- 業報差別經
- 大安般守意經
- 陰持入經
- 處處經
- 罵意經
- 分別善惡所起經
- 出家緣經
- 阿鋡正行經
- 十八泥犁經
- 法受塵經
- 禪行法想經
-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 揵陀國王經
- 須摩提長者經
- 阿難四事經
- 未生怨王經
- 猘狗經
- 四願經
- 黑氏梵志經
- 分別經
- 八關齋經
- 阿鳩留經
- 孝子經
- 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 大迦葉本經
- 四自侵經
- 羅云忍辱經
-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 時非時經
- 沙曷比丘功德經
- 自愛經
- 中心經
- 見正經
- 阿難七夢經
- 大魚事經
- 阿鵰阿那含經
- 燈指因緣經
- 婦人遇辜經
- 摩訶迦葉度貧女經
- 十二生死經
- 罪福報應經
- 五無返復經
- 佛大僧大經
- 邪祇經
- 摩達國王經
- 旃陀越國王經
- 五恐怖世經
- 弟子死復生經
- 懈怠耕者經
- 辯意長者子經
- 天請問經
- 賢者五福經無垢優婆夷問經
- 護淨經
- 木槵子經
- 無上處經
- 盧至長者因緣經
- 僧護經
- 出家功德經
- 栴檀樹經
- 頞多和多耆經
- 普達王經
- 佛滅度後金棺葬送經
- 五王經
- 四天王經
- 末羅王經
- 梵摩難國王經
- 父母恩難報經
- 孫多邪致經
- 新歲經
- 群牛譬經
- 九橫經
- 禪行三十七經
-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 比丘聽施經
- 身觀經
- 僧祇律
- 十誦律
- 五分律卷
- 四分律
- 大唐中興三藏聖教序 御製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律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蒭尼律卷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律
- 根本說一切有部律攝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律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攝頌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攝頌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尼陀那攝頌
- 根本說一切有部大苾蒭戒經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蒭尼戒經
- 僧祇戒本
- 僧祇比丘尼戒本
- 十誦僧戒本
- 十誦比丘尼戒本
- 彌沙塞戒本
- 五分尼戒本
- 四分僧戒本
- 四分比丘尼戒本
- 解脫戒本
- 沙彌十戒並威儀
- 沙彌威儀經
- 沙彌尼離戒
- 沙彌尼戒經
- 迦葉禁戒經
- 戒消災經
- 優婆塞五戒經
-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 舍利弗問經
- 大沙門百一羯磨經
- 十誦要用羯磨
- 優波離問佛經
- 彌沙塞羯磨本
- 四分雜羯磨
- 四分羯磨
- 四分尼羯磨
- 大比丘三千威儀
-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
- 四分僧羯磨
- 四分尼羯磨
- 大愛道比丘尼經
- 雜事律攝頌尼陀那目得迦攝頌
- 犯戒報應輕重經
- 五百問事經
- 摩得勒伽律
- 鼻柰耶律
- 善見律
- 佛阿毘曇論
- 毘尼律
- 薩婆多毘尼婆沙
- 明了論
- 阿毘曇八揵度論
-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
-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 集異門足論卷
-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
-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 眾事分阿毘曇論
- 阿毘曇毘婆沙論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 俱舍論
- 阿毘達磨俱舍論頌
- 阿毘達磨俱舍論
-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 顯宗論三藏聖教序
- 阿毘達磨顯宗論
- 阿毘曇心論
- 法勝阿毘曇心論
- 雜阿毘曇心論
- 甘露味阿毘曇論
- 隨相論
- 尊婆須蜜所集論
- 三法度論
- 入阿毘達磨論
- 成實論
- 立世阿毘曇論
- 解脫道論
- 舍利弗阿毘曇論
- 五事毘婆沙論
- 鞞婆沙阿毘曇論
- 三彌底部論
- 分別功德論
- 四諦論
- 辟支佛因緣論
- 十八部論
- 部異執論
- 異部宗輪論
- 佛所行讚經傳
- 佛本行讚傳
- 撰集百緣經
- 出曜經
- 賢愚經
- 僧伽羅剎集
- 道地經
- 修行道地經
- 修行道地經
- 百喻集
- 菩薩本緣集
-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 付法藏傳
- 坐禪三昧經
- 佛醫經
- 惟曰雜難經
- 迦葉赴佛經
- 菩薩訶色欲經
- 四品學法
- 金剛力士哀戀經
- 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經
- 治身經
- 佛治意經
- 五門禪經要用法
- 達磨多羅禪經
- 禪法要解
- 舊雜譬喻經
- 雜譬喻經
-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 思惟略要經
- 內身觀章句經
- 法觀經
- 禪要經呵欲品
- 十二遊經
- 阿育王譬喻經
- 雜寶藏經
- 那先比丘經
- 譬喻經
- 雜譬喻經
- 雜譬喻經
- 阿育王經
- 阿育王傳
- 阿育太子法益壞目因緣經
- 四阿含暮抄
- 法句經
- 法句譬喻無常品經
- 法句經
- 迦葉結經
- 三慧經
- 撰集三藏經及雜藏經
- 阿彌曇五法行經
- 小道地經
- 一百五十讚佛頌
- 金剛頂經十六大菩薩讚
- 文殊師利發願讚
- 普賢行願讚
- 六菩薩名當誦持經
- 蓮花部一百八名讚
- 讚觀世音菩薩頌經
- 五讚八大菩薩讚
- 無明羅剎集
- 百千誦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
- 梵本普賢讚
- 梵音文殊讚
- 吉祥讚
-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
- 勸發諸王要偈
- 馬鳴菩薩傳
- 龍樹菩薩傳
- 大阿羅漢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 分別業報略集
- 婆藪槃豆傳
- 龍樹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
-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 賓頭盧為王說法經
- 請賓頭盧法
- 提婆菩薩傳
- 迦丁說當來變經
- 勝宗十句義論
- 金七十論
- 釋迦譜
- 釋迦氏略譜
- 釋迦方志
- 釋迦譜及略譜方志等依入藏目合有諸經要集
- 經律異相
- 南齊經目
- 隨朝經目
- 釋門系錄
-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
- 經律異相
- 大唐內典錄
- 續大唐內典錄
- 開元釋教錄
-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
- 南海寄歸內法傳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 西域記
- 音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玄奘傳
- 古今譯經圖記卷
- 續古今譯經圖記
- 集古今佛道論衡
- 續古今佛道論衡
- 利涉論衡
- 道氤定三教論衡
- 辯正論
- 破邪論序
- 破邪論
- 崇正錄
- 甄正論
- 十門辯惑論
- 釋法琳傳
-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
- 音梁高僧傳
- 音續高僧傳
- 音弘明集十四卷
- 音廣弘明集
- 法顯傳
- 惠超往五天竺國傳
- 無行法師書
- 肇論
- 止觀
- 安樂集
- 寶法義論
- 念佛三昧寶王論
- 金錍決瞙論
- 比丘尼傳
- 觀心論
- 群疑論
- 十疑論
- 具錄西國浴像儀軌
- 說罪要行法
- 受用三水要法
- 護命放生法
- 重校一切經音義序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一切經音義卷第七十八
音經律異相五十卷
從第一卷盡第二十二卷。
經律異相第一卷
摭採(上征亦反撿也經作攖非也)。
摶食(叚欒反手摶食也說文從手經文從耑作揣非也)。
欄[2]楯(下脣準反漢書音義云楯亦欄也說文欄檻也從木從盾盾音同上檻銜黯反)。
麁歰(下森戢反說文澀不滑也從四止二正二倒書俗作澁非也)。
車轂(公屋反說文輻之所湊也形聲字也)。
減食(監斬反少也損也除肖也說文從水咸聲)。
不[3][盷-二+目](下玄絹反王逸注楚辭云眴視皃也顧野王云今人動目蜜相誡語也說文目搖也從目䀏聲䀏音同上)。
優蹹藍(蹹音談納反梵語外道名也或名欝頭藍)。
訮笑(上顯天反蒼頡篇訮訶也廣雅怒也說文爭語訮訮也從言幵聲幵音牽經作𧨘非也字書無此字)。
蕛稗(上弟泥反郭注爾雅稊似稗布地而生穢草也或作稊說文作第古今正字從草稊聲也牌賣反杜注左傳稗草之似穀也或作粺古今正字云禾別種也從禾卑聲也)。
[怡-台+(廩-〦)][怡-台+(廩-〦)](林寢反埤蒼[怡-台+(廩-〦)]悷悲吟之皃也孔注尚書云危懼皃也方言亦敬也文字典說從心廩聲𢤭音同上經文作[懍-〦+(〦/(口*口))]誤錯)。
米穀(下公屋反鄭注周禮九穀謂稻之類也爾雅穀祿也說文云續也百穀總名也從禾𣪊聲𣪊音空角反)。
粃[米*(賡-貝+米)](上畢弭反顧野王云粃穀之不成者也或作秕也古今正字從米[4]比聲也下恪剛反聲類云[糅-矛+鹿]穀皮也或作[賡-貝+米][米*(賡-貝+米)]古今正字從米[賡-貝+米])。
刳剔(上音枯方言云刳即𠜓也考聲屠割也剖去中物也說文判也從刀夸聲下聽亦反韻英云解骨也考聲剝也尚書作[5]𠜓古字也二字並從刀形聲字也)。
㑴嬈(上緝壬反說文漸進也從人手持帚若掃之進下寧鳥反博雅嬈相戲調也古文作𤲶說文戲弄也從女堯聲)。
撾打(上卓瓜反說文馬策也擊也文字典說撾捶也亦打也從手)。
駛河(師事反韻英云急速也從史)。
[火*(日/出/大/((犀-尸)-牛+十))]𧛵(上苞皃反文字集略[火*(日/出/大/((犀-尸)-牛+十))]火𤆚也燒柴竹火𤆚聲也說文灼也)。
峛崺(或作邐迤同上音里下音以考聲云沙丘皃也卑且長也委曲相接也古今正字峛崺山脊相連也二字並從山形聲字也)。
碎𥔐(下坎閤反考聲石相𥔐聲二字正體並從石轉注字也說文云石聲也從石盇聲盇音含臘反)。
轉躁(下遭譟反顧野王云躁動也鄭注論語不安靜也說文或為趮字從足喿聲喿音[打-丁+(祭-示+虫)]到反)。
[米*(賡-貝+米)]穬(下虢猛反字書穬大麥也或是穬穀即稻穀之最弱者[米*(賡-貝+米)]多而米少亦名獷麥亦[米*(賡-貝+米)]多而麵少也)。
慙愧(上雜甘反尚書云惟慙德也說文慙亦愧從心斬聲經作慚亦同)。
霹靂(上篇覓反下零的反玉篇云大雷震也二字並從雨)。
攬掠(上藍敢反下音略收取也或作略有作摬音影擊也恐非)。
第二卷
切磋(下倉何反爾雅工人治象也案切磋者持論盡理也)。
讖記(楚禁反河洛出瑞書也徵驗也)。
借兵(上精亦反蒼頡篇云借假他古今正字𮜋取也從人昔聲經作債是債負字非假借傳寫誤也)。
癡騃(下崖揩反上聲字也愚小不慧也無知也)。
坏器(配梅反瓦器未燒曰坏土器也)。
鞞梨(上䯗迷反梵語國王名也)。
怖懅(音巨怖懼也字書中並無此字)。
犇走(音奔也)。
第三卷
血㳅(古文流字也)。
拒小(古文短字也今作短也)。
拘睒彌(上音俱下尸染反梵語西方國名也)。
拖拽(上音他下延結反又音以勢反拖挽也二字並從手形聲字)。
角術(上江岳反亦作較古作斠並通也)。
擘裂(上斑麥反考聲手裂也說文作擗下連哲反)。
捊地(自茅反或作抱掊二同以手指捊也經從足作跑非也音雹也)。
奔突(上本門反考聲走也或作犇古文作𩦥亦𩣺說文從犬從賁省聲下[3]鈍[4]訥反犬忽出也或作揬搪揬[5]衝也說文從犬穴犬在穴中出)。
慘然(上倉敢反戚也憂也)。
僂伸(上力主反左傳傴也廣雅曲也從人從縷省聲也下音申周易屈以求伸說文屈伸也從人申聲)。
鶉鴳(上垂輪反淮南子云蝦[6]蜝變為䳺鶉從鳥從享聲下音晏國語注云鴳鳫鳥也立春鳴立秋去形聲字)。
所閡(下我蓋反或作礙礙止也說文從亥)。
第四卷
膞腸(船耎反考聲云腓腸也或作腨[跳-兆+專]下音長考聲云暢也通暢氣)。
𢷏殺(上龐[邈-儿+八]反搏也投於地也下山禮反戮也斬也斷命也)。
僂步(力主反曲也𦝫曲而行也)。
舐菩薩足(上時爾反玉篇云以舌取食也說文從舌氏聲古文作舓也)。
歔欷(上音虛下音希顧野王云口出氣哀歎也泣聲也蓄氣也蒼頡篇[7]立泣餘聲也或從口作噓唏)。
昺著(上兵皿反廣雅昞明也或從火作炳經作昞同古今正字從日丙聲皿音明丙反丙音同上)。
顒顒(愚恭反毛詩云顒顒恭敬皃也說文大頭皃也從頁禺聲禺音同上)。
[(穀-禾)/手]千(上鈎候反考聲云取牛羊乳也或從羊作擊古今正字從手𣪊聲也)。
揜蔽(上音奄下卑袂反障也蔽藏也𣫍也或作掩覆有餘也轉注字)。
嫈嫇(上厄莖反下麥彭反考聲云下里婦人皃新婦熊也二字並從女從螢省聲嫇字經作嬪抄寫誤)。
[號-虎+(虒-儿+几)]咷(上号高反下唐勞反玉篇云嗁咷大哭也周易先[號-虎+(虒-儿+几)]咷集訓痛聲也文字典說從虒号聲也)。
𢿘瞤(上霜捉反下閏淪反無故目動也)。
第五卷
鐵釴(蠅即反考聲橛也或作杙)。
髠頭(上音兀說文[8]𩮜髮也從髟兀聲髟音必遙反又音杉𩮜音聽亦反)。
[A1]杙殃(上孕即反考聲云橛也說文從木弋聲經文從金作釴鼎耳也非此義也)。
王欻一日發於善心(薰物反欻忽也卒起也從炎欠會意字)。
一撮(倉括反杜注左傳撮聚也若作餘音非經意也集訓云二手掬也或以器物撮也說文從手最聲)。
乞𠣏(該𦫿反蒼頡篇云行乞也求也說文從亡從人若人亡財物即乞匃該音改孩反𦫿音我蓋反)。
恬憺(上牒兼反尚書恬安也方言靜也說文從心甛省聲也下談濫反顧野王云心意安靜憺然閑寂也)。
叵得(上坡可反說文不可字也)。
䑛耳(時尒反說文以舌取食也經作蝭非也)。
榛木(上仕臻反廣雅木叢生也說文從木秦聲)。
象蹹(談合反脚蹂踐也)。
食噎(咽結反說文飯窒也食在胷不下也窒音珍栗反)。
車轢(零的反考聲云車輾也)。
第六卷
佛頿(紫斯反韻英云髭鬚也或作髭說文作頿面毛也如來口邊毛也經作𣯃不成字)。
並稱(尺陵反韻英云程也考聲云定其輕重也說文詮也從禾爯聲爯音同上經文作枰非也)。
泫然(上玄詃反禮記曰孔子泫然流涕也韻詮云泫露光也無憂王泫然流淚古今正字從水玄聲)。
剝秒(妙[示*票]反說文禾芒也幡竿端頭也從禾少聲)。
排搪(上敗埋反下音湯無憂王孫欲毀塔壞寺時諸善神為護法故排搪海內大山推壓王上及以四兵一時並𣦸盡免壞塔寺)。
推迮(土迴反下爭格反即是上文排搪推排大山來𡑅迮王之四兵)。
摩哂陀(尸忍反梵語阿羅漢名也)。
缺盆骨(上大悅反次蒲門反如來身上右邊頸下𮌎上橫骨舍利也)。
阿菟羅(奴候反梵語師子國王夫人名也)。
抽杈(上丑留反差皆反菩提樹枝生根皃)。
阿標叉(必遙反梵語人名也)。
基堦(音皆經文作[土*夜]書寫誤)。
以核(杏革反菩提樹子核也)。
八株(駐厨反樹數株從木朱聲)。
欒栱(上魯桓反下恭隴反考聲云曲枅也承斜曲木也)。
敝幡(上毘袂反左傳注敝壞也敗也下音番從巾敝字說文作㡀從八從巾象破壞衣)。
著岸(上長略反下我幹反)。
汎漾(上芳梵反俗字正體作氾水上浮不指定也說文氾濫也從水從已聲也下羊匠反舟在波上也說文從水羕聲羕音同上)。
第七卷
闚𨵦(上犬規反下庚朱反考聲云覷也覷音青豫反𨵦亦闚也集訓竊視也說文二字並從門形聲字)。
自𢷏(龐[邈-儿+八]反摶也高舉投於地也從手僕聲也)。
檐棺(上荅南反擎也負也肩轝也下音官槨也)。
哺乳(上蒲慕反食在口含咀與兒食)。
霍然(上荒郭反忽悟也)。
麁獷([2][虢-寸+(百-日+ㄎ)]猛反惡性也)。
耎脆(上而兖反下詮歲反)。
感激(經亦反水[渻-少+(止/(谷-口))]流也)。
瞎獼猴(上孝八反考聲云目不見物也從目害聲也)。
[(夕*(ㄗ@、))/貝]一斗米(上矛候反集訓以物博物也說文云易財也從夗從貝形聲字也)。
先螫(下聲亦反說文云蟲行毒也)。
抅瑣(上音俱下桑果反梵語也)。
躃絕(上毘亦反躃踊碎身也從足辟聲轉注字也)。
須[弓*莫](梵語緊那羅天神名也譯經筆授人率意作甚不切當疑是須摸上音須下音莫胡反)。
蝡動(上𨳝尹反蟲動也)。
第八卷
不售(下音壽韻英云賣物得去也售行也韻詮云賣物多也古今正字從隹口聲亦會意字也)。
羼提(上察簡反下音弟兮反梵語忍辱波羅蜜仙人名也)。
同臻(櫛詵反考聲至也聚也古文從二至作臸說文從至秦聲櫛音莊瑟反詵音瑟臻反)。
曾眴(玄絹反考聲云目動也亦作䀏並從目經文多從䀏作眴音為舜不知字源非也他皆倣此)。
戢之(簪澀反毛詩戢聚也鄭箋云儉也說文藏兵器也從戈咠聲咠音侵習反簪音莊音反)。
潰潰(音會考聲云穴也散也從水貴聲)。
髣髴(上芳罔反下妃未反考聲見不審也韻英云乱也韻詮云時欲至之詞也)。
淤泥(上於據反字書污池有不流水中青臭泥也久泥曰淤泥)。
因瘵(莊戒反病篤也)。
指爪(莊狡反象形指甲也經從手作抓俗字也)。
自攫(俱籰反以自手爪拏攫自身抓破皮肉血出說文[3]扟也從手瞿聲音同上籰音王約反)。
捲屈(上逵圓反不舒展也)。
葌衣(音簡顏反玉篇香草也說文云出吳林山耎草堪結作草衣亦曰兩衣也)。
欣懌(音亦悅也)。
羈伇(上記冝反絆也束也繼也)。
挑其(體姚反抉也以錐刀等桃抉也從手兆聲抉音淵悅反)。
自檐(多甘反檐負也)。
老耄(下毛報反昏忘也俗字也)。
蠣蟲(音賴說文云似𧉻出江海中甲蟲也)。
犇而(上本門反考聲犇走也今作奔說文牛羣走也三牛會意字也)。
遙睹(都古反見也)。
第九卷
衣裓(下根剋反考聲裓襟也說文從衣戒聲也)。
痛痒(下音羊掌反皮肉風也從疒尼戹反)。
漚呵沙(上阿侯反梵語不切諸佛國土名也)。
訿毀(上貲此反惡罵毀辱也)。
一滴(丁曆反說文水滴也從水啇聲啇音同上經作渧非也)。
指擢(幢卓反考聲揀擇也從手翟聲翟音宅從羽)。
𢶏溝(必遙反考聲舉也下音鈎)。
㪻水(上厥願反廣雅㪻抒也說文㪻量也從斗䜌聲也䜌音力專反經作卷非也)。
漂舟(上匹遙反玉篇云漂流也說文浮也從水票聲經從寸非也)。
第十卷
播鼗(下道旁反鄭注同禮鼗鼓小有柄人執搖之傍垂耳皮還自擊為聲形聲字)。
飤鳥獸(上音寺與鳥獸食也說文糧也從食從人會意字經作飴非)。
攫面(誑籰又籰音玉約反考聲摶也扟也以手拏攫其面也形聲字也)。
販賣(上反万反賤買貴賣也下埋敗反正體從出從買今俗用從土訛略也)。
果蓏(上音果俗字也下盧果反在樹曰果在地曰蓏從草從二瓜形聲字也)。
[(夕*(ㄗ@、))/貝]鷹(上矛候反貨易俗從夘作[(夕*ㄗ)/貝]以物博物也下億矝反鷙鳥也能捉兔說文從鳥雁聲)。
滂沛(上普忙反下音配大水流溢也形聲字也)。
肌肉(上音飢下戎六反正體字也俗與六非也)。
瘡痍(上創霜反肉傷也下音夷瘡之異名也)。
麋鹿(上美悲反鹿類也)。
熊羆(上音雄下音悲大於熊)。
[撼-咸+(句-口+夕)]猥(上宗董反廣雅結也眾也說文聚束也從手忽聲經作捴俗字也下[1]烏悔反不正也濫也從犬畏聲也)。
瘦疵(上踈甃反俗字也正體作𤸃久不行用下音瓷瘡也肉有黑毛生曰疵)。
蹌地(槍兩反又平聲頭至地也)。
恧然(上女六反方言云恧[2]慚也[怡-台+(曲/八)]顏也心愧也恥也從心而聲)。
𠊲眾(上鈍訥反抵突也)。
爴(舊音鬼碧反)。
磔著(上張革反準經意即合是罰磔字也遷於四衢道中令眾人指琢辱之古云罰[3]磔罪也)。
開霍(荒郭反說文雲散[4]正體從雨隹作[雨/(合*隹)]說[5]文隹[6]鳥也雨中飛霍霍聲經文從火作㸌非也書寫誤也)。
溝港(上苟俟反水溝也下江巷反亦水溝之異名並從水形聲也)。
樟梓(上音章下音茲死反並南方大木名也)。
氈𦋺(上章然反下京例反經作旃非也集訓云毛布也下或作[糸*(罽-厂)]織毛為席也)。
彼溷(魂困反上聲字也溷濁也不清也)。
第十一卷
之屐(巨逆反即今之有齒屨也字書云屐履屬也說文履有木脚也從履省支聲也經作履俗字也)。
嗤笑(上齒之反毛詩嗤嗤戲笑皃也韓詩云志意和悅之皃文字典說從口蚩聲蚩音同上)。
掘墾(群欻反玉篇云掘謂以鍬插發掘地也廣雅穿也文字典說從手屈聲下康很反考聲墾耕也郭注方言云耕墾用力并斸也古今正字從土豤聲也)。
將齚(柴窄反考聲齧也說文作齰又崢責反)。
叵得(上坡麼反前第五卷中已釋訖)。
𧵍猴子(上矛候反前第七卷已釋)。
於弶(下強兩反文字集略云弶者施[(ㄇ@(企-止))/肙]於道路也考聲以弓[(ㄇ@(企-止))/肙]鳥獸也古今正字從弓京聲)。
碼碯(上麻把反下那老反考聲云碼碯似玉有黑文亦云斑[7]玉也字書碼碯石之次玉也文字典說二字並從石馬[甾-十+乂]聲音同上或從玉作瑪瑙)。
第十二卷
雨霽(下齊濟反郭注爾雅云雨止為霽考聲晴明也說文亦雨止也從雨齊聲)。
姦穢(上澗顏反下紆廢反字書不清潔也古今正字穢惡也從禾歲聲或作薉亦通)。
誣撗(上音無杜注左傳云誣欺也考聲加謗也枉也鄭注禮記誣猶妄也罔也說文加言也從言巫聲也巫音同上下鍠孟反韻略擴非理來也史記縱恣也考聲云不順理也古今正字從手黃聲經文或從木作橫亦通兩用也)。
蜜搏(下叚鸞反廣雅搏手掘相著也說文從手專聲)。
溥𩠐(上音普菩薩名也從尃)。
危脆(下詮銳反廣雅脆弱也說文脆肉耎易斷也從肉絕省聲耎音而兖反)。
筋皮(上音斤周禮醫師養筋也說文筋肉之力也從竹者物之多筋者也從力象筋也經文從草作[8]荕非也)。
蝦蟆(上下加反下馬巴反蒼頡篇蝦蟆水虫也又云蟾蠩也說文作蝦蟇二字並從虫)。
瓔珞(上益盈反下郎各反考聲頸飾也從玉形聲字)。
第十三卷
鬱鞞(下音陛迷反梵語也)。
愁憒(下古對反考聲憒憒𤏳憂也蒼頡篇心亂也從心貴聲)。
驚覺(下交効反又如字作角考聲云覺睡覺顧野王言眠寐也說文寤也從見從學省聲借音字也)。
欲齧(下研結反說文齧噬也從齒㓞聲㓞音慳八反經從口作嚙俗字非正)。
𧶝緻(上矛候反說文𧶝貨易也賣也從貝[堊-王]聲古夘字也下持利反鄭注禮記緻密也說文從糸致聲也形聲字)。
巖窟(下髠骨反杜注左傳云窟地室也聲類兔所伏也古今正字從穴屈聲或作堀也)。
盪鉢(上堂黨反杜注左傳云盪搖也又動也說文滌器也從皿湯聲)。
黜㡿(椿律反范甯集解云黜退也孔注尚書犯也杜注左傳減損也放也說文貶也從黑出聲也下昌隻反穀梁傳云㡿指也博雅推也考聲逐也說文從广屰聲屰音逆經文作𢇛俗字非也)。
揵椎(上件焉反下長追反梵語經文作搥俗字也)。
被擯(必刃反逐出眾外永棄也)。
掉頭(上條𢎨反考聲掉動也賈逵注國語掉搖也古今正字從手從卓聲也)。
人羂(下癸兖反桂苑珠叢云以繩繞係謂之羂或作[(ㄇ@(企-止))/肙]古今正字從冈絹聲)。
乞匃(下葛𦫿反前第五卷已釋)。
自刎(下聞粉反考聲云刎斷也何休注公羊傳云割也古今正字從刀勿聲)。
倉廩(下力錦反考聲云廩亦倉也盛貯穀麥之倉古文作[企-止+回]象形字今從禾作稟時用字作簞疑錯甚無義理不取)。
飽齎(下濟齊反鄭注周禮云齎行道用也許叔重注淮南子云齎𬾨足也說文持遺也從貝齊聲經文作賷俗字也)。
蠃髻(上倮戈反下鷄詣反考聲云綰髮為髻也即如來髮右[9]旋如蠃文成髻也經文從虫作螺俗字也)。
鴦伽(上[革*夬]香反梵語西方國名也)。
㱇然(上所側反[10]埤蒼云㱇恐懼也說文悲意也從欠嗇聲嗇音同上經文作㱇非也)。
披栗(梵語西國吒佛名也)。
跋提(文盤鉢反亦梵語也)。
第十四卷
拘郗羅(上矩隅反下恥脂反梵語舍利弗舅氏)。
喘喘(川耎反廣雅云喘轉也桂苑珠叢云人之氣息謂之喘說文疾息也從口耑聲耑音喘也)。
溉灌(上機未反顧野王云溉謂灌注也莊子云水潦之所灌於田也說文溉亦灌也從水既聲下官換反顧野王云灌猶沃澍也考聲云灌漬也注也說文從水雚聲也雚音同上)。
人蟒(下忙牓反)。
空罃(下厄耕反考聲云罃長項瓶也說文云長頸瓶也從缶滎省聲經文作甖亦通)。
懾伏(上詹涉反賈注國語云懾亦伏也鄭注禮記懾猶怯惑也說文云失聲也從心聶聲也音聶粘輒反)。
即募(下摸布反蒼頡篇募問求也說文廣求也從力莫聲)。
惡憋(下篇滅反方言憋惡也郭璞曰憋怤急性者也古今正字從心敝聲敝音必袂反)。
所螫(下聲隻反前第七卷中已釋)。
吹激(下經亦反司馬彪注莊子云流急曰激也王注楚辭感也古今正字水礙邪疾波也從水敫聲音同上)。
大積(下𧫎錫反鄭注周禮云多曰積也考聲云積聚也古今正字從禾責聲經文從草作𧂐亦通)。
憑怙(下胡古反爾雅云怙恃也左傳云怙其㑺材是也說文從心古聲也)。
羅脾(下婢彌反梵語西國王名經自解云月光王也)。
懷挾(下嫌頰反鄭注儀禮云方持弦矢曰挾也何注公羊傳云挾懷意也爾雅挾藏也說文云埤持也從手夾聲夾音甲)。
腹拍(下普百反廣雅拍擊也古今正字云撫也從手自聲)。
蹴彌山(上秋育反何休注公羊傳云以足逆蹋之曰蹴蒼頡篇云蹴亦躡也說文云亦蹋也從足就聲)。
[竺-二+淠]撥(上敗鞋反下煩韈反考聲云𥱼亦撥也案𥱼撥者縛竹木浮之水上也又云大桴也古今正字𥱼從水箄聲箄音必耳反撥海中大船也從木發聲經文作薭茷俗字也)。
而蹲(下音存考聲云謂竪脚坐也說文云踞也從足尊聲)。
濡溼(上乳朱反毛詩傳云濡漬也又潤澤也說文從水需聲需音須也下深入反顧野王云溼猶霑潤也說文幽溼也從水一一覆土而有水故溼從㬎者俗字非也)。
灌瓫(下體奔反前第六卷中已釋)。
鋌燭(下庭鼎反上聲字方言鋌賜字書云進也案鋌燭蠟燭之屬也古今正字從金廷聲)。
諸仞(下人振反包咸注論語云七尺曰仞杜注左傳度深曰仞也說文云臂一尋也從人刃聲)。
千姟(下改孩反數法名也一十百千万億兆京秭姟言千姟者其數廣多也)。
邠坻(下底泥反梵語西國長者名也)。
拋擲(上魄茅反考聲云拋投也埤蒼云拋亦擲也古今正字拋擊也從手拋聲𡯄音浦交反下呈亦反廣雅云擲振也顧野王云剔也古今正字投也從手鄭聲字書正作摘今經文作擲及作拋並俗通用字也)。
撮磨(上纂栝反又音竄括反二音訓用同考聲云撮牽持也字林手撮取也古今正字從手從最最亦聲也)。
謙愙(上康各反孔注尚書恪敬也古今正字從心客聲案字書正作愙也經文作恪俗字亦通)。
寶珂(下可何反廣雅珂美石次玉也埤蒼云瑪瑙也顧野王云出於海中潔白如雪所以嬰馬膺也古今正字從玉可聲膺音憶矝反)。
不駐(下誅屢反蒼頡篇云駐止也說文云立馬也從馬主聲)。
第十五卷
衣裹(下戈火反包裹)。
高杙(下蠅即反郭注爾雅杙橜也古今正字從木弋聲)。
舂炊(上束鍾反周禮云舂擣也世本云雍父作臼杵舂也說文擣粟也從廾持杵臨臼也下出垂反莊子云數米而炊也說文炊爨也從火欠聲爨音[夕/鹿]亂反)。
𡊅堆(上分問反廣雅云𡊅除也說文云棄除𡊅掃也從土弁聲弁音[2]卞也下對迥反王逸注楚辭云堆高也古今正字從土[A3]隹聲經文作𡐢堆俗字也)。
繫脚拽(下移祭反又音延結反顧野王云拽猶牽也廣雅云引也說文申曳也從申[彳-〡]聲[彳-〡]音餘癸反經文作拽俗字也)。
畢陵伽婆蹉(下錯何反梵語阿羅漢名也)。
集戲(下羲義反前已頻釋故不載義)。
二獺(上怛怛反禮記云獺祭魚也說文獺如小狗入水食魚也從犬賴聲)。
墾土(上坤很反前第十一卷中已具釋訖)。
居廝(下音斯廣雅云廝使也何注公羊傳云刈草為防者曰廝顧野王云賤伇人也折薪者養馬者古今正字從广斯聲广音魚撿反)。
不腆(下天典反孔注尚書云腆厚也鄭注儀禮善也方言云虫也忘也廣雅至也考聲云美也說文云膳多也從肉典聲)。
往撤(下恥[3]烈反毛詩傳云撤剝也杜注左傳云去也鄭注儀禮云除也王逸注楚辭云壞也廣雅云減也取也古今正字從手散聲)。
茵褥(上一寅反鄭注禮記云茵亦蓐也下如燭反顧野王云以虎皮或錦繡為蓐也說文重席也從草因聲下音辱)。
溷中(上魂穩反上聲字前第十卷中已具釋訖)。
䖶觸(上賄隈反讀與灰同埤蒼豕掘地也字書云豕䖶地也古今正字從虫豕聲經文從鼻作𪖾古字未詳)。
齦齧(上坤穩反考聲云齦䶧也說文齦亦齧也從齒艮聲經文作齧非也下研結反前已頻釋訓)。
企薩(上棄以反梵語西國師子王名也經文作仚誤也)。
絡腋(上郎各反郭注山海經云絡繞也王逸注楚詞云縛也郭注爾雅縛也說文從糸各聲糸音覓經文從玉作珞錯用也下征亦反埤蒼云腋胳也在肘後也文字典說從肉夜聲珞音剛咢反又音格)。
綫結(上先箭反鄭注周禮綫縷也俗作綖正字從糸戔聲戔音在安反古作線又作綖也)。
捻挃(上念牒反廣雅捻塞也顧野王云捻乃穽也漢書音義云陳平手捻漢王是也或作躡聲類作敜古今正字從手念聲也下珍栗反許叔重注淮南子云挃搏也廣雅云㓨也考聲作挃也古今正字從手至聲也)。
瓶瓮(上並冥反字書云𬎩汲水器也又云小缶也古今正字從瓦并聲下蓊貢反古今正字罌也從瓦公聲經文作瓶甕並俗字也)。
鐵絆(下般慢反考聲云絆繫兩足也漢書貫仁義之羈絆也說文馬馽也從糸半聲經從革作靽誤馽音知及反)。
捫摸(上沒奔反下門搏反詩傳云捫持也聲類捫亦摸也方言云摸撫也文字典說二字並從手門莫皆聲)。
惒竭(上鑊戈反梵語也經文惒案字書並無此惒字也)。
第十六卷
相磔(下張革反前第十卷中已釋)。
籌置(上紂流反鄭注儀禮籌筭也說文云壺矢也從竹壽聲也)。
礫石(上零的反楚辭云礫瓦礫進寶[4]玉退也說文小石也從石樂聲)。
賈販(土姑戶反鄭注周禮云通物曰商居賣曰賈也杜注左傳云賈買也爾雅[一/巿]也說文從貝西聲賈音古下發萬反鄭注周禮云朝買夕賣者也說文買賤賣貴者也從貝反聲)。
不貲(下紫斯反蒼頡篇貲財也顧野王云謂家中貲產也廣雅貲貨也說文從貝此聲)。
澡漱(上遭老反顧野王云澡亦洗潔也廣雅洽也說文洗手也從水喿聲下搜救反廣雅漱洒也說文漱盥盪已也從水欶聲)。
亹亹(微匪反劉瓛注周易云亹亹猶微妙也爾雅云亹亹免也考聲云美也古今正字進也從且爨省聲音七亂反)。
以㲲(下恬叶反埤蒼云㲲草花布也古今正字從毛疊聲疊音同上)。
䏣虫(上七余反考聲敗肉中及醬中虫也正作䏣古今正字從月[1]且聲)。
抓[各*支](上爪抄反下礦獲反埤蒼云擊頰也顧野王云今有[敲-高+名]耳之言是也古今正字從攴各聲經文作摑俗字也礦音虢猛反)。
羆頭(上彼皮反郭注爾雅羆似熊而長頭高脚多力能拔木關西呼為猳熊說文如熊黃白也從熊罷省聲猳音加)。
第十七卷
西耄(下毛報反杜注左傳云耄亂也鄭注禮記云惛忘也說文作𧂕從老從蒿省經從老毛聲也古文俗作𩲘今時不用)。
不孳(下子慈反方言東楚之間凡人畜乳之雙產謂之孳𦽆說文云汲汲也從子茲聲𦽆音言列反)。
靖漠(上晴井反孔注尚書靖謀也鄭箋毛詩云靖安也詩云治也古今正字從立青聲下忙愽反郭注爾雅漠察也又清靜而敬至也又治也顧野王云安靜也說文從水莫聲)。
婬佚(上音淫下引一反賈注國語云佚亦淫也考聲意歡足也說文從人失聲經文從女作妷俗字也)。
舌舐(下食二反前第五卷中已釋)。
慘惕(上千敢反慘憂也廣雅貪也古今正字毒也從心參聲也下[2]汀的反孔注尚書惕懼也賈逵注國語疾也古今正字驚也從心易聲)。
箋其(上節前反考聲云小簡也說文云表識也從竹戔聲戔音在安反)。
勃狂(上盆沒反顧野王云勃暴盛也蒼頡篇云猝暴也方言展也說文排也從力孛聲音同上經從心作悖亦通也)。
沮致(上慈與反毛詩傳云沮壞也賈注國語非也說文從水且聲也)。
履屣(下師滓反考聲云履之不攝跟者也聲類作𩌦𩌦鞮也古今正字從履省徙聲或作躧鞮音丁奚反)。
咄咄(敦嗢反字書咄咄叱也考聲訶也說文云相謂也從口出聲也)。
酷裂(上空穀反方言酷熱也說文云酒厚味也又以虐害之曰酷也從酉告聲告音穀)。
畟塞(上音惻)。
浣染(上桓椀反鄭箋毛詩云浣濯也劉注公羊云浣去舊垢曰濯也亦作澣說文作浣從水完聲完音桓也)。
滿舶(下彭陌反考聲舶崐崘舡也司馬彪注莊子云舶大船名也埤蒼篇云海中大船也古今正字從舟白聲又作艊也)。
掃篲(下隨銳反考聲云篲掃也說文亦作彗字掃竹也從草彗聲彗音上同)。
霍然(上荒廓反前第十卷已釋經文從火作㸌非也)。
頑鈍(上五關反下屯頓反鈍滯性也知淳注史記頑鈍猶無廉愧也蒼頡篇鈍亦頑也聲類云不利也或作頓說文從金屯聲屯音鈍昆反)。
懼嬈(下泥鳥反前第一卷中已具釋)。
伽瞿(下具俱反梵語也)。
婆蹉(下錯何反梵語也)。
師子湩(下斸用反郭璞云湩乳汁也今江南人亦呼乳為湩也說文從水重聲)。
癃殘(上六中反許叔重曰𤸇癘也蒼頡篇固疾也古今正字罷病也從疒隆聲隆音同上)。
踐蹋(上錢演反毛詩傳云踐行貌也杜注左傳云踐厭也鄭注論語履也下談臘反顧野王云蹋即蹵也蒼頡篇踶也廣雅履也說文云亦踐踐亦蹋也二字並從足戔[日/羽]聲也[日/羽]音上同踶音提也經文作蹹非也)。
弶中(上強快反前第十一卷中已釋)。
以拊(下敷武反顧野王云拊猶拍也古今正字從手付聲)。
第十八卷
剖腹(上普口反左傳云剖分也蒼頡篇云析也說文判也從刀咅聲咅偷厚反)。
默然(上懵北反懵音墨崩反字書默靜也不言也古今正字犬不吠蹔逐人也從犬黑聲經文作嘿俗字也)。
疲倦(上被悲反廣雅云疲病也顧野王云倦也古今正字勞也從疒皮聲也下權院反上聲字經從心作惓亦通)。
掉悸(上條弔反考聲掉動也廣雅云振訊也說文云搖也從手卓聲也下葵季反考聲云悸心驚也怒也說文亦心動也從心季聲)。
螉蟲(上屋紅反方言蜂小者謂之蠮螉也郭璞曰小細腰蜂也說文螉蟲在牛馬皮中也從虫翁聲蠮音燕繼反)。
蠧蟲(上都故反周禮翦氏掌除蠧物也說文蠧木中虫也從䖵橐省聲也䖵音古魂反)。
甘蔗(下遮夜反考聲云蔗草名也今謂之甘蔗也楚辭亦草名其汁甘也古今正字藷蔗也從草庶聲藷音諸)。
一斛(下洪穀反儀禮十斗為斛也說文量器也從斗角聲經文作㪶俗字也)。
癡冥(上恥知反前第二卷已釋下覓瓶反考聲冥暗也郭注爾雅昧也鄭注禮記云不能明也說文幽也從日從六日數十十六日而月始虧幽[3]暗冖覆也冖音覓經文作冝非也)。
邈然(上尨剝反毛詩傳云[邈-儿+八][邈-儿+八]大皃也王逸注楚辭遠也郭璞云廣也又[邈-儿+八][邈-儿+八]曠遠之皃也廣雅盛也古今正字從辵貌聲貌音皃經文作[邈-儿+八]非)。
肉痟(下小焦反瘦也鄭注周禮痟削也首疾頭痛也埤蒼云痟渴病也說文云痟首病也從疒肖聲肖音笑)。
之鎧(下開改反廣雅逐甲分鎧也說文云甲也從金豈聲)。
濺圊(上煎線反考聲云濺不淨也史記以𧠫血濺也古今正字從水賤聲或作灒也下請精反字書云圊圂也考聲云圂廁也或作清古今正字從囗青聲囗音韋)。
第十九卷
仳泜(上音紕是反下低禮反梵語三昧名也)。
䚹毀(上貲此反前第九卷中已具釋)。
㪻水(上厥願反前第九卷中已具釋訖)。
賙窮(上紙攸反前第九卷中已釋)。
譴祟(上牽見反廣雅云譴責也蒼頡篇云呵也說文[5]問也從言遣聲下雖醉反歸藏云祟在司命也說文祟神為禍也從示出聲經文從宗作祟非也)。
第二十卷
痰癊(上噉甘反下陰禁反考聲痰癊鬲中病也文字集略胷中病也案痰癊胷鬲中疾也二字並從疒炎陰皆聲鬲音格)。
眩惑(上玄絹反賈注國語眩亦惑也又云顛[曰/月]也蒼頡篇云視之不明也說文目無常主也從目玄聲經文作詃非也)。
蟠臥(上伴官反杜注左傳云蟠大虵腹蟠也顧野王云蟠紆迴轉也廣雅云曲也說文云從虫番聲)。
當䲷(下晈堯反前第八卷中已具訓釋)。
𠯗敕(上𭨚荅反埤蒼云𠯗齧脣也考聲𠯗嗍也韻略𠯗入口也說文銜也從口帀聲或作𠾱也下雙捉反考聲云欶吮也略云口噏也案欶字蚊虫眾𠯗欶也從欠束聲經文作嗽俗字也)。
第二十一卷
搪揬(上蕩郎反方言搪張也廣雅亦揬也古今正字從手唐聲下鈍骨反字書揬揩也文字典說衝揬也從手突聲)。
駏驉(上渠語反下許居反考聲云駏驉似騾而小面短而折俗云牛[1]驢為牝牝所生一名[彳*乇]狛二字並從馬從巨虛皆聲騾音力戈反)。
長綫(下先箭反前第十五卷中已釋經作綖俗字)。
野狐(上耶且反經從蟲作蠱義是[袖-由+芺]蠱及蠱道字亦通是妖獸也)。
麁獷(下號猛反字書云獷為人大獰惡同犬惡不可附近也說文云從犬從礦省聲)。
左骻(誇寡反上聲字俗字也埤蒼骻腰也古今正字作𩩱又作䯊亦作髁又作𡱼經文從客作髂總無定體諸儒率意作之音亦不一並云腰骨也方言不同未知孰是今並書之)。
舁還(上音轝與於反平聲字兩人共擎也)。
爪擭(泓獲反手擭也經又從國作摑非也)。
𢷏破(上龐剝反蒼頡篇云手搏投於地也古今正字從手僕聲)。
𮜌迦羅毘(上音荼經自釋云堅誓也)。
駭惕(上諧騃反下體亦反駭惕者驚怚皃也)。
第二十二卷
蓑草(上𤨏和反蒼頡篇草名也文字典說云草衣禦雨也又潦車載[蘘-(口*口)]苙也從草𮕱聲潦音老)。
攣𣦢(上䜌員反爾雅云攣病也顧野王云謂病體拘曲也說文從手䜌聲䜌音同上或作𤼙也下并癖反顧野王云𣦢謂足㾫枯不能行也說文亦不能行也從止辟聲從足作躄俗字通用也)。
擎拳(下倦員反何林注公羊傳云拳掌也考聲云拳手拳也說文從手卷省聲字書正作拳經文捲亦同)。
關扂(下恬玷反埤蒼云扂扂㧀也考聲今之門扂也古今正字從戶占聲扅音移㧀音及)。
謦瘶(上輕鼎反蒼頡篇云謦聲也說文欬也從言殸音同上下叟奏反埤蒼瘶寒熱病也考聲氣衝喉也亦作遬俗作欶古今正字從疒欶聲欶音速)。
一切經音義卷第七十八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4 冊 No. 2128 一切經音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8-3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