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新收一切藏經音義序
- 一切經音義序
- 大唐三藏聖教序
- 高宗皇帝在春宮述三藏記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 放光般若經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光讚般若經
- 道行般若經
- 小品般若經
- 勝天王般若經
-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 明度無極經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
-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 仁王般若經
- 新譯仁王經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 仁王護國陀羅尼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 實相般若經
- 理趣般若經
- 大樂金剛理趣經
- 大明呪經
- 般若波羅多心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大寶積經
- 大方廣三戒經
-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 阿彌陀經
- 無量壽經
- 阿閦佛國經
- 大乘十法經
- 普門品經
- 經
-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 大聖文殊師利佛剎功德經
- 法鏡經
-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 幻士仁賢經
- 決定毘尼經
- 再譯三十五佛名經
- 發覺淨心經
- 須摩提女經
- 須摩提菩薩經
- 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 得無垢女經
- 優填王經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 如幻三昧經
- 善住意天子經
- 太子刷護經
- 太子和休經
- 大乘顯識經
-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
- 大乘方等要慧經
-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 佛遺日摩尼寶經
- 摩訶衍寶嚴經
- 𠢧鬘經
- 毘耶娑問經
- 大方等大集經
- 大集日藏分經
- 大集月藏分經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 大方廣十輪經
- 大集須彌藏經
- 大集大虛空藏經
- 虛空孕經
- 虛空藏菩薩經
- 虛空藏菩薩神呪經
- 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求聞持法經
- 觀虛空藏菩薩經
-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呪經
- 菩薩念佛三昧經
-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
- 般舟三昧經
- 大集賢護菩薩經
- 無言童子經
- 大集譬喻王經
- 大哀經
- 阿差末經卷
- 寶女所問經
- 無盡意經
- 自在王菩薩經卷
- 奮迅王菩薩所問經
- 寶星陀羅尼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
- 新譯大方廣佛花嚴經音義
- 信力入印法門經
-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
- 佛花嚴經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
-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經
- 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
-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
- 莊嚴菩提心經
- 大方廣普賢菩薩所說經
-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
- 菩薩本業經
- 大方廣佛花嚴經四十二字觀門經
- 菩薩十住行道經
- 菩薩十住經
-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 佛說兜沙經
- 漸備經
- 十住經
- 等目菩薩所問經
- 如來興顯經
- 度世經
- 羅摩伽經
- 大方廣佛花嚴經續入法界品經
- 四童子經
- 大悲經
- 方廣大莊嚴經
- 大般涅槃經音義
- 大般涅盤經憍陳如品闍維分
- 大般泥洹經
- 方等般泥洹經
- 音妙法蓮花經
- 普曜經
- 正法花經
- 無量義經
- 法花三昧經
- 薩曇分陀利經
- 妙法蓮花經
- 維摩詰所說經
- 維摩詰經
- 說無垢稱經
- 大方等頂王經
- 大乘頂王經
- 善思童子經
- 大悲分陀利經
- 悲花經
- 金光明最勝王經
- 金光明經
-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
-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
-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
- 伅真陀羅所問經
- 寶雨經
- 寶雲經
- 阿惟越致遮經
- 不退轉法輪經
- 廣博嚴淨不退轉法輪經
- 不必定入印經
- 入定不定印經
- 持心梵天所問經
- 等集眾德三昧經
- 集一切福德經
- 思益梵天所問經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 持人菩薩經
- 持世經
- 濟諸方等學經
- 大乘方廣總持經
- 大方廣寶篋經
-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 大乘同性經
- 證契大乘經
- 深密解脫經
- 解深密經
- 解節經
-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
- 緣生經
- 分別緣起初法門經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 入楞伽經
- 大乘入楞伽經
-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 大薩遮尼乾子經
- 大乘密嚴經
- 新翻密嚴經
- 首楞嚴三昧經
-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 諸法無行經
- 諸法本無經
- 佛說無極寶三昧經
- 慧印三昧經
- 如來智印經
- 寶如來三昧經
- 大灌頂經
- 藥師如來本願經
- 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藥師瑠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 阿闍世王經
- 普超三昧經
- 放鉢經
- 月燈三昧經
- 佛說大淨法門品
- 大莊嚴法門經
- 月燈三昧經
- 菩薩修行經
- 無所希望經
- 象腋經
- 如來莊嚴智慧佛境界
-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 觀藥王藥上菩薩經
- 觀無量壽佛經
- 阿彌陀經
- 後出阿彌陀偈
- 稱讚淨土功德經
- 拔陂經
- 諸佛要集經
- 未曾有因緣經
- 須賴經
- 寶網經
- 彌勒成佛經
- 觀彌勒菩薩上生經
- 彌勒來時經
- 彌勒下生經
- 彌勒下生成佛經
- 諸法勇王經
- 一切法高王經
- 第一義法𠢧經
-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 順權方便經
- 樂纓絡莊嚴方便經
- 大乘造像功德經
- 六度集經
- 太子須大拏經
- 九色鹿經
- 菩薩睒子經
- 睒子經
- 太子墓魄經
- 太子沐魄經
- 無字寶篋經
-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 佛說老女人經
- 佛說老母經
- 佛說老母女六英經
- 德護長者經
- 月光童子經
- 申日兒經
- 長者子制經
- 佛說菩薩逝經
- 逝童子經
-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 大乘伽耶山頂經
- 象頭精舍經
- 大乘伽耶山頂經
- 佛說犢子經
- 乳光佛經
- 無垢賢女經
- 腹中女聽經
- 未曾有經
- 甚希有經
- 轉女身經
- 無上依經
- 決定總持經
- 謗佛經
- 寶積三昧經
- 入法界體性經
- 如來師子吼經
- 大方廣師子吼經
- 大方等脩多羅王經轉有經大乘百福相經
-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 大乘四法經
- 菩薩修行四法經一卷
- 希有希有挍量功德經
- 最無比經
- 前世三轉經
- 銀色女經
- 阿闍世王受決經
- 採蓮違王上佛受決號妙華經
- 正恭敬經
- 善敬經
- 稱讚大乘功德經
- 妙法決定業障經諫王經
- 示教勝軍王經
-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 文殊師利巡行經
- 文殊尸利行經
-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
- 緣起聖道經了本生死經
- 稈經
-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𦼮喻經
- 獨證自誓三昧經
- 自誓三昧經
- 龍施女經
- 龍施菩薩本起經
- 菩薩生地經
- 佛語經
- 八吉祥呪經
- 八陽神呪經
- 八吉祥神呪經
- 八佛名號經
- 盂蘭盆經
- 報恩奉瓫經
- 灌洗佛形像經
- 摩訶剎頭經
- 浴像功德經
- 浴像功德經
- 造立形像福報經
- 作佛形像經
- 內藏百寶經
- 私呵昧經
- 四不可得經
- 梵女首意經
-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 成具光明定意經
- 溫室洗浴眾僧經
- 諸德福田經
- 金色王經
- 大方廣如來藏經
- 大方廣如來藏經
- 演道俗經
- 百佛名經
- 稱揚諸佛功德經下卷
- 須真天子經
- 摩訶摩耶經
- 除恐災撗經
- 孛經抄
-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 十住斷結經
- 菩薩纓絡經
- 超日明三昧經
- 賢劫經
- 一字奇特佛頂經
- 一字奇特佛頂輪王念誦儀軌經佛頂尊𠢧念誦儀軌經
- 加句佛頂尊𠢧念誦法
- 一字頂輪王經
-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
-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呪經
- 普通諸佛頂要略念誦法經
- 佛說一字轉輪王佛頂呪經
- 蘇悉地羯囉經
- 蘇悉地羯囉經
- 蘇悉地經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序
- 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經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記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翻譯年代先後
- 佛頂尊勝陀羅尼并功能經
- 蘇悉地羯囉供養法
- 底哩三昧耶經
- 蘇婆呼童子請問經
- 掬呬耶亶怛囉經
- 此有陀羅尼集四卷
- 大毘盧遮那經
- 遍照如來念誦法
- 毘盧遮那如來要略念誦法
- 金剛頂經略瑜伽
- 金剛頂大教王經
- 普通諸尊瑜伽念誦法
- 瑜伽要妙略修行法
- 金剛頂經曼殊室利五字心經
- 文殊師利五字偈頌法
- 金剛頂文殊師利五字真言法
- 金剛頂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
- 降三世金剛瑜伽觀自在心真言法
- 金剛頂經觀自在如來修行法
- 修般若波羅蜜瑜伽觀行法觀自在如意輪瑜伽法
- 金剛頂瑜伽大樂金剛薩埵念誦法
- 降三世大曼荼羅中蓮花部心法
- 吉祥𠢧初瑜伽大樂金剛薩埵法
- 降三世觀自在心陁羅尼法
- 普賢金剛薩埵瑜伽念誦法
- 蓮花降三世瑜伽觀自在心儀軌
- 金剛頂瑜伽觀自在菩薩心念誦法
- 觀自在菩薩心真言成就法
- 廣大寶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
- 大摩尼廣博樓閣善住祕密經
- 牟梨曼陀羅呪經一卷
- 寶樓閣念誦法
- 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
- 持世陀羅尼經
- 雨寶陀羅尼經
- 善法方便陀羅尼經
- 金剛祕密善門陀羅尼經
- 護命法門神呪經
-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
- 諸佛集會陀羅尼經
- 金剛壽命經金剛延命念誦法
- 陀羅尼集
- 那吒俱鉢囉求成就經那吒太子求成就陀羅尼經
- 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呪經
- 隨求大陀羅尼經
- 普遍光明鬘大隨求經
- 七俱知佛大心準提陀羅尼經
- 七俱知佛母準泥大明陀羅尼經
- 七俱知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
- 曼殊室利菩薩一字呪王經
- 種種雜呪經
- 菩提莊嚴陀羅尼經
- 百千印陀羅尼經
- 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經
- 阿閦如來念誦經
- 寶篋陀羅尼經
- 六字神呪經
- 文殊師利菩薩六字經
- 孔雀王神呪經
- 孔雀王呪經
- 蘘麌梨童女經
- 穰麌梨念誦法
- 大金色孔雀王呪經
- 金色孔雀王經
- 大孔雀王呪經
-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 孔雀王道場法
- 海龍王經
- 大雲經
- 大雲輪請雨經
- 大方等無相大雲請雨經
- 大雲輪請雨經
- 金剛光爓止風雨陁羅尼經
- 金剛光爓止風雨經
- 蘖嚕拏王呪法經
- 嚩折囉頓拏法
- 摩䤈首羅天說迦婁羅王阿尾奢法
- 文殊師利根本大教王經金翅鳥王品
- 出生無量門持經
- 無量門破魔陁羅尼經
- 阿難陁目佉尼𠶾離陁經
- 舍利弗陁羅尼經
- 無量門微密持經
- 一向出生菩薩經
- 阿難目佉陁羅尼經
- 出生無邊門陁羅尼經
- 出生無邊門經
- 𠢧幢臂印陁羅尼經
- 妙臂印幢陁羅尼經
- 佛說無崖際持法門經
- 華聚陁羅尼經
- 尊勝菩薩陁羅尼經
- 師子奮迅菩薩所問經
- 金剛上味陁羅尼經
- 六字呪王經
- 六字呪王經
- 金剛場陁羅尼經
- 如來方便善巧咒經
- 華積陁羅尼經
- 持句神呪經
- 佛說陁鄰尼鉢經
- 不空羂索經三十卷
-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序
-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
- 不空羂索陀羅尼自在呪經上卷
- 不空羂索神呪心經
- 不空羂索呪經
- 不空羂索經
- 觀自在菩薩求成就經
- 觀世音菩薩祕密藏神呪除破一切惡業陀羅尼經
- 如意輪陀羅尼經
-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呪經
- 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念誦儀軌經
-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念誦儀軌經
- 觀自在菩薩隨心呪經
- 十一面觀世音經
- 十一面神呪心經
-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語儀軌經
- 請觀音經
- 千眼千臂觀世音神祕呪印經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 金剛頂瑜伽祕密三摩地念誦法
- 觀自在多羅菩薩念誦法
- 阿唎多羅陀羅尼阿魯力品
- 觀自在求聞持不忘法
- 聖迦抳金剛童子求成就經
- 金剛童子念誦儀軌經
- 聖威德金剛童子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閻曼德迦大明王成就經
- 聖閻曼德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經
- 曼殊室利菩薩閻曼德迦忿怒真言儀軌經
- 大威怒烏蒭澀摩成就儀軌經
- 大力金剛經
- 大力金剛求成就經
- 大力金剛成就諸願經
- 金剛手光明灌頂經中無動尊念誦法
- 底哩三昧耶經不動使者念誦法
- 聖不動尊使者成就經
- 毘沙門天王成就經
- 毘沙門天王經
- 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經
- 慈氏菩薩陀羅尼求上生經
- 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授記品經
-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
-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 一切如來白毫水生觀自在菩薩真言絰
- 摩利支天女經
-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
- 摩利支天經
-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 救面燃餓鬼陀羅尼神呪經
- 焰口餓鬼經
- 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
- 稱讚如來功德神呪經
- 十二佛名神呪挍量功德除障滅罪經
- 挍量數珠功德經數珠功德經挍量數珠功德經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 大威德陀羅尼經
- 法炬陀羅尼經
- 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
- 瑜伽護摩經
- 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序
- 瑜伽一字佛頂輪王安怛袒那法經
- 成就妙法蓮花經王瑜伽觀智儀軌經
-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
- 金剛頂瑜伽蓮花部心念誦法
- 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祕密修行念誦儀軌經
- 般若波羅蜜多理趨經大樂不空三昧真實金剛薩埵菩薩等一十七大曼茶羅義述
- 金剛王菩薩祕密念誦儀軌經
- 金剛愛瑜伽法
- 金剛頂經多羅菩薩念誦法
-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
-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歧法經
- 大佛頂經
- 大方等陀羅尼經
- 七佛神呪經
- 大吉義呪經
- 大方廣如來藏經
- 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所說十八勝慧經
- 文殊師利求聞持不忘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菩薩求聰明辯才陀羅尼經
- 六門陀羅尼經
- 智炬陀羅尼經
- 拔除罪障呪王經
- 大普賢陀羅尼經
-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 金剛恐怖觀自在菩薩最勝明王經
- 金剛藏大忿怒真言速疾成就經
- 大威德無能勝法
- 一切功德莊嚴王經
- 大藥叉女歡喜母并愛子成就法
- 訶哩底母真言法
- 鬼子母經
- 佛說安宅神呪經
- 護諸童子陀羅尼呪經
- 六字呪王經
- 造塔功德經諸佛心陀羅尼經
-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 幻師颰陀所說神呪經
- 陀羅尼雜集
- 華手經
- 佛名經
- 三劫三千佛名
- 五千五百佛名經
- 不思議功德經
- 觀佛三昧海經
- 僧伽吒經
- 力莊嚴三昧經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 大方𠊳報恩經
- 菩薩本行經
- 法集經
- 觀察諸法行經
- 菩薩處胎經
- 弘道廣顯三昧經
- 施燈功德經
- 央掘魔羅經
- 無所有菩薩經
- 明度經
- 中陰經
- 大法鼓經
- 大方廣如來祕密藏經
- 文殊問經上卷
-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 千佛因緣經
- 月上女經
- 佛地經
- 大七寶陀羅尼經
-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戒經
- 出生菩提心經
- 滅十方冥經
- 摩尼羅亶經
- 異出菩薩本起經
- 月明菩薩經
- 心明經
- 善夜經
- 德光太子經
- 商主天子所問經
- 差摩婆帝經
- 魔逆經
- 諸法最上王經
- 佛印三昧經
-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 鹿母經
- 鹿子經
- 賢首經
-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 佛說大意經
- 堅固女經
- 離垢慧菩薩問禮佛經序
- 右遶佛塔功德經
- 造塔功德經
-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 大乘四法經不增不減經
- 如來記法住經
-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妙色王因緣經
- 大乘流轉諸有經
- 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
- 般泥洹後灌臘經
- 八部佛名經
- 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
- 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經
- 師子月佛本生經
- 八大人覺經
- 長者法志妻經
- 薩羅國經
- 庵提遮經
- 佛說十吉祥經
- 佛說法滅盡經
- 一切智光明因緣不食肉經
-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 天王太子辟羅經
- 佛說三品弟子經
- 佛說四輩經
- 當來變經
- 金剛三昧經
-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 十二頭陀經
- 樹提伽經
- 過去分衛經
- 法常住經長壽王經
- 優婆塞淨行法門經
- 地持論
- 菩薩善戒經
- 淨業障經
- 優婆塞戒經
-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經
- 菩薩善戒經
- 佛藏經
- 菩薩戒
- 菩薩羯磨文
- 菩薩十地瓔珞本業經上卷
- 菩薩藏經
- 菩薩善戒經
- 菩薩內戒經
-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 文殊淨律經
- 清淨毘尼方廣經
- 寂調音所問經
- 三聚懺悔
- 菩薩五法懺悔經
- 最上乘受菩提心戒經
- 二曼陀經
- 菩薩受齋經
- 文殊悔過經
- 舍利弗悔過經
- 法律三昧經
- 菩薩十善業道經
- 音大智度論一百卷
- 十地論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 金剛般若論
- 佛地經論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 大乘寶積論
- 寶髻菩薩經論
- 能斷金剛般若經論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
-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 法花論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 涅盤論
- 涅盤經本有今無偈論
- 無量壽論
-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
- 遺教論
- 三具足論
- 顯揚聖教論
- 顯揚聖教論頌
- 瑜伽師地論釋
- 王法正理論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 對法論
- 中論
- 般若燈論
- 十二門論
- 十八空論
- 百論
- 瑜伽師地論
- 廣百論本
- 廣百論釋
- 十住毘婆沙論
- 菩提資糧論
- 大莊嚴論
- 大莊嚴經論
- 順中論
- 攝大乘論
- 攝大乘論
- 攝大乘論本
- 攝大乘論
- 攝大乘論釋
- 攝大乘論釋
- 攝大乘論
- 佛性論
- 決定藏論
- 方便心論
- 中邊分別論
- 辯中邊論
- 究竟一乘寶性論
- 辯中邊論頌
- 業成就論
- 大乘成業論
- 因明正理門論本
- 因明入正理論
- 唯識論
- 顯識論
- 轉識論
- 唯識二十論
- 唯識三十論
- 成唯識寶生論
- 唯識論
- 成唯識論
- 大丈夫論
- 入大乘論
- 掌珍論
- 緣生論
- 大乘緣生論無相思塵論
- 大乘五蘊論
- 大乘廣五蘊論
- 寶行王正論
- 起信論序
- 起信論
- 大乘起信論
- 發菩提心論
- 三無性論
- 如實論
- 迴諍論
- 壹輸盧迦論
- 十二因緣論
- 觀所緣緣論
- 掌中論
- 止觀門論頌
- 取因假設論
- 觀總想論頌
- 大乘百法論
- 百字論
- 手杖論
-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 六門教授習定論
- 破外道小乘四宗論
- 破外道小乘涅槃論
- 長阿含經
- 中阿含經
- 增一阿含經
- 雜阿含經
- 別譯阿含經
- 佛般泥洹經
- 大般涅盤經
- 人本欲生經
- 尸迦羅越六向拜經
- 梵冈六十二見經
- 寂志果經
- 起世經
- 起世因本經卷
- 樓炭經
- 長阿含十報經
- 中本起經
- 七知經
- 鹹水喻經
- 一切流攝守因經
- 四諦經
- 恒水經
- 本相猗致經
- 緣本致經
- 頂生王故事經
- 文陁竭王經
- 鐵城泥犂經
- 古來世時經
- 阿那律八念經
- 閻羅王五天使者經
- 離睡經
- 求欲經
- 佛說是法非法經
- 佛說受歲經
- 梵志計水淨經
- 苦音陰經
- 苦陰因事經
- 釋摩男本經
- 樂想經
- 佛說漏分布經
- 阿耨風經
- 諸法本經
- 瞿曇彌記果經
- 瞻波比丘經
- 魔嬈亂經
- 弊魔試目連經
- 賴吒和羅經
- 善生子經
- 數經
- 梵志頗羅延問種尊經
- 三歸五戒慈心功德經
-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 梵摩喻經
- 須達經
- 尊上經
- 鸚鵡經
- 兜調經
- 意經
- 應法經
- 泥犂經
- 齋經
- 普法義經
- 廣義法門經
- 誡德香經
- 邪見經
- 優婆夷墮舍迦經
- 鞞摩肅經
-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
- 十支居士八城人經
- 箭喻經
- 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
- 四人出現世間經
- 須摩提女經
- 婆羅門避死經
-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 頻婆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 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 鴦掘摩經
- 鴦崛髻經
- 力士移山經
- 四未曾有經
- 七佛父母姓字經
- 放牛經
- 緣起經
- 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 佛說四泥犂經
- 阿那邠化七子經
- 大愛道般泥洹經
- 佛母般泥洹經
- 國王不𥠖先尼十夢經
-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 阿難同學經
- 五蘊皆空經
- 七處三觀經
- 聖法印經
- 五陰譬喻經
- 水沫所㵱經
- 不自守意經轉法輪經
- 三轉法輪經
- 八正道經難提釋經
- 難提釋經
- 馬有三相經
- 馬有八態譬人經
- 相應相可經餓鬼報應經鬼問目連經
- 雜藏經
- 雜阿含經
- 治禪病祕要經
- 治禪病祕要法
- 治禪病祕要法經
- 舍頭諫經
- 摩登伽經
- 摩鄧女經
- 摩鄧女解形中六事經
- 餓鬼報應經
- 阿難問佛事吉凶經
- 阿難分別經
- 玉耶經
- 玉耶女經
- 玉耶經
- 阿遬達經
- 法海經
- 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
- 龍王兄弟經
- 八師經
- 越難經
- 所欲致患經
-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 舍利弗目揵連遊四衢經
- 五母子經
- 沙彌羅經
- 滿願子經
- 慢法經
- 佛說五苦章句經
- 海有八德經
- 佛說進學經
- 淨飯王涅盤經
- 得道梯隥錫杖經
- 瑠璃王經
- 三摩竭經
- 䓑沙王五願經
- 貧窮老翁經
- 堅意經
- 修行本起經
- 太子本起瑞應經
- 過去現在因果經
- 柰女祇域經
- 四十二章經
- 長者音悅經
- 七女經
- 禪祕要法經
- 生經
- 義足經
- 正法念經七十卷
- 佛本行集經
- 本事經
- 興起行經
- 業報差別經
- 大安般守意經
- 陰持入經
- 處處經
- 罵意經
- 分別善惡所起經
- 出家緣經
- 阿鋡正行經
- 十八泥犁經
- 法受塵經
- 禪行法想經
-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 揵陀國王經
- 須摩提長者經
- 阿難四事經
- 未生怨王經
- 猘狗經
- 四願經
- 黑氏梵志經
- 分別經
- 八關齋經
- 阿鳩留經
- 孝子經
- 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 大迦葉本經
- 四自侵經
- 羅云忍辱經
-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 時非時經
- 沙曷比丘功德經
- 自愛經
- 中心經
- 見正經
- 阿難七夢經
- 大魚事經
- 阿鵰阿那含經
- 燈指因緣經
- 婦人遇辜經
- 摩訶迦葉度貧女經
- 十二生死經
- 罪福報應經
- 五無返復經
- 佛大僧大經
- 邪祇經
- 摩達國王經
- 旃陀越國王經
- 五恐怖世經
- 弟子死復生經
- 懈怠耕者經
- 辯意長者子經
- 天請問經
- 賢者五福經無垢優婆夷問經
- 護淨經
- 木槵子經
- 無上處經
- 盧至長者因緣經
- 僧護經
- 出家功德經
- 栴檀樹經
- 頞多和多耆經
- 普達王經
- 佛滅度後金棺葬送經
- 五王經
- 四天王經
- 末羅王經
- 梵摩難國王經
- 父母恩難報經
- 孫多邪致經
- 新歲經
- 群牛譬經
- 九橫經
- 禪行三十七經
-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 比丘聽施經
- 身觀經
- 僧祇律
- 十誦律
- 五分律卷
- 四分律
- 大唐中興三藏聖教序 御製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律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蒭尼律卷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律
- 根本說一切有部律攝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律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攝頌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攝頌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尼陀那攝頌
- 根本說一切有部大苾蒭戒經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蒭尼戒經
- 僧祇戒本
- 僧祇比丘尼戒本
- 十誦僧戒本
- 十誦比丘尼戒本
- 彌沙塞戒本
- 五分尼戒本
- 四分僧戒本
- 四分比丘尼戒本
- 解脫戒本
- 沙彌十戒並威儀
- 沙彌威儀經
- 沙彌尼離戒
- 沙彌尼戒經
- 迦葉禁戒經
- 戒消災經
- 優婆塞五戒經
-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 舍利弗問經
- 大沙門百一羯磨經
- 十誦要用羯磨
- 優波離問佛經
- 彌沙塞羯磨本
- 四分雜羯磨
- 四分羯磨
- 四分尼羯磨
- 大比丘三千威儀
-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
- 四分僧羯磨
- 四分尼羯磨
- 大愛道比丘尼經
- 雜事律攝頌尼陀那目得迦攝頌
- 犯戒報應輕重經
- 五百問事經
- 摩得勒伽律
- 鼻柰耶律
- 善見律
- 佛阿毘曇論
- 毘尼律
- 薩婆多毘尼婆沙
- 明了論
- 阿毘曇八揵度論
-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
-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 集異門足論卷
-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
-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 眾事分阿毘曇論
- 阿毘曇毘婆沙論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 俱舍論
- 阿毘達磨俱舍論頌
- 阿毘達磨俱舍論
-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 顯宗論三藏聖教序
- 阿毘達磨顯宗論
- 阿毘曇心論
- 法勝阿毘曇心論
- 雜阿毘曇心論
- 甘露味阿毘曇論
- 隨相論
- 尊婆須蜜所集論
- 三法度論
- 入阿毘達磨論
- 成實論
- 立世阿毘曇論
- 解脫道論
- 舍利弗阿毘曇論
- 五事毘婆沙論
- 鞞婆沙阿毘曇論
- 三彌底部論
- 分別功德論
- 四諦論
- 辟支佛因緣論
- 十八部論
- 部異執論
- 異部宗輪論
- 佛所行讚經傳
- 佛本行讚傳
- 撰集百緣經
- 出曜經
- 賢愚經
- 僧伽羅剎集
- 道地經
- 修行道地經
- 修行道地經
- 百喻集
- 菩薩本緣集
-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 付法藏傳
- 坐禪三昧經
- 佛醫經
- 惟曰雜難經
- 迦葉赴佛經
- 菩薩訶色欲經
- 四品學法
- 金剛力士哀戀經
- 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經
- 治身經
- 佛治意經
- 五門禪經要用法
- 達磨多羅禪經
- 禪法要解
- 舊雜譬喻經
- 雜譬喻經
-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 思惟略要經
- 內身觀章句經
- 法觀經
- 禪要經呵欲品
- 十二遊經
- 阿育王譬喻經
- 雜寶藏經
- 那先比丘經
- 譬喻經
- 雜譬喻經
- 雜譬喻經
- 阿育王經
- 阿育王傳
- 阿育太子法益壞目因緣經
- 四阿含暮抄
- 法句經
- 法句譬喻無常品經
- 法句經
- 迦葉結經
- 三慧經
- 撰集三藏經及雜藏經
- 阿彌曇五法行經
- 小道地經
- 一百五十讚佛頌
- 金剛頂經十六大菩薩讚
- 文殊師利發願讚
- 普賢行願讚
- 六菩薩名當誦持經
- 蓮花部一百八名讚
- 讚觀世音菩薩頌經
- 五讚八大菩薩讚
- 無明羅剎集
- 百千誦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
- 梵本普賢讚
- 梵音文殊讚
- 吉祥讚
-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
- 勸發諸王要偈
- 馬鳴菩薩傳
- 龍樹菩薩傳
- 大阿羅漢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 分別業報略集
- 婆藪槃豆傳
- 龍樹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
-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 賓頭盧為王說法經
- 請賓頭盧法
- 提婆菩薩傳
- 迦丁說當來變經
- 勝宗十句義論
- 金七十論
- 釋迦譜
- 釋迦氏略譜
- 釋迦方志
- 釋迦譜及略譜方志等依入藏目合有諸經要集
- 經律異相
- 南齊經目
- 隨朝經目
- 釋門系錄
-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
- 經律異相
- 大唐內典錄
- 續大唐內典錄
- 開元釋教錄
-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
- 南海寄歸內法傳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 西域記
- 音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玄奘傳
- 古今譯經圖記卷
- 續古今譯經圖記
- 集古今佛道論衡
- 續古今佛道論衡
- 利涉論衡
- 道氤定三教論衡
- 辯正論
- 破邪論序
- 破邪論
- 崇正錄
- 甄正論
- 十門辯惑論
- 釋法琳傳
-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
- 音梁高僧傳
- 音續高僧傳
- 音弘明集十四卷
- 音廣弘明集
- 法顯傳
- 惠超往五天竺國傳
- 無行法師書
- 肇論
- 止觀
- 安樂集
- 寶法義論
- 念佛三昧寶王論
- 金錍決瞙論
- 比丘尼傳
- 觀心論
- 群疑論
- 十疑論
- 具錄西國浴像儀軌
- 說罪要行法
- 受用三水要法
- 護命放生法
- 重校一切經音義序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一切經音義卷第七十二
音顯宗論四十卷 琳
阿毘曇心論四卷 玄
法勝阿毘曇心論六卷 玄
雜阿毘曇心論十一卷 玄
右四論六十一卷同此卷音。
顯宗論三藏聖教序(前音義最初第一卷首已具訓釋訖此略而不音)
阿毘達磨顯宗論第一卷
派演(上拍賣反廣疋云派水自分流也說文云派水之邪流別也從反水隷書作𠂢論文從水亦同下延典反賈注國語云演引也韋昭云水土氣通為演也蒼頡篇云演延也說文云演長流皃也從水寅聲也)。
為撮(祖活反字林云撮手取也文字典說云三指撮也從手最聲也)。
痰等(上唐甘反文字集略云疾病也考聲云疾胷鬲音格中水病也文字典說從疒女戹反炎聲論作淡非也)。
蠲除(上決緣反尚書云上帝不蠲也方言云南楚謂疾愈為蠲也說文從蜀益聲)。
[聰-囪+(句-口+夕)]叡(上蒼紅反尚書云聽曰[聰-囪+(句-口+夕)]又作哲考聲云[聰-囪+(句-口+夕)]耳聽明審也說文云察也從耳怱聲怱音蔟紅反下悅惠反尚書云叡作聖鄭注禮記云叡思之精也古今正字云叡深明也從𣦻從谷省目聲𣦻在安反)。
能袪(去魚反韓詩外傳云袪去也考聲云袪却也除也說文從衣去聲也)。
囂謗(上虛嬌反顧野王云囂猶暄譁也鄭箋詩云囂眾多皃也說文云氣出頭上也從頁㗊聲㗊音戢下博傍反考聲云謗以言毀人也詛也惡也說文謗毀也從言旁聲)。
顛墜(上典年反尒疋云顛頂也鄭注禮記云顛憂思之皃也說文從頁真聲也下木類反郭注爾雅云墜猶落也說文作墜從高而下也從𨸏遂省聲也從土者俗字也)。
瞖瞙(上一計反韻略云瞖目障也殹文字典說云瞖目病也從目殹聲音同上下忙搏反說文膜肉間瞙也從草莫聲)。
標嘉(上必遙反戰國策云舉標甚高也廣疋云標嘉也文字典說從木票聲票音同上也)。
伐蹉(下蒼何反梵語)。
漂有海(匹搖反說文云漂浮也從水票聲票音必遙反)。
第二卷
溼煗(上深入反顧野王云溼潤也古今正字云幽溼也從𢆶從一覆土而有水故溼也𢆶古文幽字也論文作濕非也下奴短反說文煗溼也從火耎聲耎音而兖反)。
等磺(𮓦猛反說文磺銅鐵璞也從石黃聲)。
駞猫(上馱羅反山海經云號山多𩧐駞郭注尒疋云騾駞𩧐駞也背有肉案負千斤知井泉所在也古今正字從馬㐌聲也音陀下夘包反禮記云迎猫謂其食田鼠也顧野王云猫似虎而小人家所養畜以捕鼠也古今正字從豸苗聲也論從犬作[3]福俗字通也豸音雉也)。
鴟等(上齒之反字書云鴟鳶屬也字林字統並云鴟鳥也鴟謂𪁪鴟也古今正字從鳥氐聲𪁪音[邈-儿+八]講反氐音底泥反字書又從至作鵄音義皆同)。
分析(星曆反顧野王云析分也考聲云析剖也說文云破木也從木斤會意字也)。
第三卷
撞擊(上濁江反顧野王云撞亦擊也廣疋云撞刺也說文云撞手擊也從手童聲卂音信下經亦反孔注尚書云擊拊也顧野王云擊打也攻也司馬彪注莊子擊猶動也說文從手𣪠聲𣪠音同上)。
竅隙(上輕要反鄭注禮記云竅孔也說文云空也從穴敫聲敫音叫下卿逆反顧野王云隙穿穴也說文云壁際孔也從𨸏[光-兀+(日/小)]聲[光-兀+(日/小)]音同上)。
然藉(情夜反應劭云薦席之藉也說文云藉祭也從草稓聲也稓音寂也)。
防援(上符亡反鄭箋詩云防亦援也說文云防隄也從𨸏方聲也袁願反國語云為四隣之援也左氏傳云要結大援是也說文從手爰聲也)。
第四卷
齅甞(上休又反論語云三齅而作說文云以鼻就臭也從鼻臭聲臭音醜獸反)。
頗胝迦(上破波反中置離反梵語也古譯云頗黎似水晶又非水晶然亦其類)。
眼瞼(劫奄反桂苑珠叢云瞼目邊皮也文字典說云瞼目外皮也考聲云瞼眼瞼也說文從目僉聲僉妾閻反)。
鵂鶹(上音依下音留即晝伏夜飛以鳴聲為名也或曰𪈧𪃶怪鳥也並形聲字)。
躊躇(上宙留反下紓廬反考聲云躊躇不行也又云徘徊也韓詩外傳云搔首躊躇是也古今正字躊躇言猶豫也並從足壽著皆聲)。
滑澀(上還八反廣疋云滑媄也說文云滑利也從水骨聲媄音美下森戢反王逸注楚辭云澀難也郭注方言云歰猶𠫤也說文云歰不滑也從四止二正二倒或作濇論文從水作澀俗字非也)。
荾花(髓遺反考聲云荾者胡荾香菜名也說文云荾可以香口也從草夋聲也夋音七旬反)。
樺木(上華化反考聲云樺木名也字書作樗又作檴說文云樺木也從木華聲)。
指𡕏(桑朗反埤蒼云𡕏鼓凡木也文字典說文云𡕏鼓身也從壺桑聲也壺音胡也)。
指𩎽(下覃蛤反聲類作㧺指㧺也考聲云𩎽䪏耎皃也䪏音納古今正字云𩎽不穿也從韋沓聲沓音同上又從革作鞜通用也)。
第五卷
牆壍(上匠羊反顧野王云牆垣也左傳云人之有牆以敝惡也說文云牆垣蔽也從嗇爿聲也嗇音使力反爿音牆下千艷反廣雅云壍坑也顧野王云今謂城池為塹也古今正字從土斬聲也)。
齒𦠍(下昂各反考聲云𦠍齗𦠍也說文作谷音巨脚反谷口阿也象形字論文作𦠍俗字傳用也)。
手腋(盈益反埤蒼云腋在肘後也說文云腋猶胳也從肉夜聲也胳音各聲)。
吞嚼(牆略反淮南子云嚼之無味不能入喉也廣雅云嚼[1]茹也文字典說云嚼亦咀也從口爵聲咀牆預反)。
礠石(字資反埤蒼云礠亦石也古今正字云礠石鐵石也從石慈聲也又作磁)。
第六卷
謫罰(上嘲革反杜注左傳云讁譴也賈逵注國語云謫咎也文字典說云謫責也亦罰也從言啇聲啇音的)。
勇悍(上容踵反顧野王云勇謂果敢決斷也左傳云率義之謂勇[2]證法云知𣦸不避曰勇說文從力甬聲甬音涌論文作勇俗字非也下寒旦反蒼[3]頡云悍桀也顧野王云食肉者勇敢而悍也說文悍亦勇也從心旱聲桀音䖍𦽆反)。
𧄼瞢(上騰隥反下墨堋反考聲云𧀧𧄼臥初起皃也悶也𧀧音稜杜注左傳云瞢悶也文字典說云瞢目不明也從𦭝從旬旬胡絹反)。
瞢憒(上墨崩反下瑰對反蒼頡篇云憒亂皃也說文云憒亦亂也從心從貴聲也)。
顧眄(下眠見反方言云秦晉之間以視為眄也說文云[目*丐]斜視也從目丐聲也丐綿淀反)。
確執(上腔角反韓康伯注周易云確堅皃也字統云確擊也堅也考聲云確堅固皃也從石隺聲也隺音同上也)。
傲逸(上敖誥反廣雅云傲慢也杜注左傳云傲不敬也文字典說云倨傲也從人敖音五高又)。
第七卷
隁江(上焉幰反顧野王云隁所以畜水也考聲云隁塞也古今正字從𨸏匽聲匽音上同論文作堰俗字通用)。
僵仆(上脚香反下朋北反考聲前倒也聲類云僵僨也文字典說云僵亦仆也仆亦僵也並從人畺卜皆聲也畺音同上作仆又音赴訓同僨甫運反)。
第八卷
殟遮界(上溫骨反梵語也)。
𧙃阿壹伊(上阿可反次阿箇反下因逸反並梵語也)。
第九卷(無難字可音)
第十卷
無濫(藍啖反顧野王云濫亦汎濫也考聲云濫假也不謹也失也盜也說文云失評之濫也從水監聲也)。
寬陿(咸甲反尚書云無自廣以陿人也字林云陿猶隘也文字典說云陿迫隘不廣也從𨸏匧聲匧謙叶反)。
第十一卷
花蔕(丁計反考聲云蔕果子反葉所糸也說文蔕者瓜果當蔕也從草帶也)。
咄哉(上敦骨反考聲云咄歎也訶也說文云咄舉言相謂也從口出聲也)。
撥世(上般末反左傳云撥猶絕也考聲云撥却也除也說文云撥活也從手發聲)。
乾燥(蘇到反周易云火就燥也說文從火喿聲喿音同上)。
不爛(闌[5]旦反呂氏春秋云熟而不爛也說文云爛亦熟也從火闌聲)。
浸潤(上子泌反顧野王云浸猶漸也又云浸沈也字書或為𥧲又作浸文字典說浸謂引水之所灌也從水𠬶聲𠬶音且荏反)。
力羸(累危反杜注左傳云羸猶弱也賈逵注國語云羸病也廣雅云羸極也字書云羸疲也說文羸瘦也從羊𣎆聲也𣎆音盧和反)。
第十二卷
纔發心(上昨來反考聲云纔暫也顧野王云纔猶僅也音近也古今正字云纔淺也從糸毚聲毚音[6]士咸反)。
若膩(尼利反王逸注楚辭云膩滑也考聲云膩有脂垢也說文云肥膩也從肉貳聲)。
卵𣫘(腔角反考聲云卵空皮也言其形變留空[穀-(一/禾)+(夕*(ㄗ@、))]也桂苑珠叢云[穀-(一/禾)+(夕*(ㄗ@、))]孚也即鳥夘之外皮也古今正字從卵𣪊聲也[穀-(一/禾)]音同上)。
蛾蚊(上五何反大戴禮云蟲食桑者有絲而為蛾也考聲云飛蟲也謂其蟲變形而飛也說文從虫我聲下武分反俗字也字統云作𧊈齧人飛蟲也說文從虫民聲論文作蚊俗字通用之也)。
蚰蜒(上以周反下以旃反方言自關東而謂之螾蜒說文蚰蜒亦曰蝘蜒也並從虫由延皆聲螾音引蝘音蝘也)。
第十三卷
蚇蠖(注郭反郭注爾雅云蝍𧑙也周易蚇蠖之屈以求伸也說文云蚇蠖者屈伸蟲也從虫蒦聲于𭸴反蝍音即𧑙音子六反)。
頞縛界(上安漢反梵語)。
左脅(杴業反左傳云聞其駢脅也考聲云脅者肋也說文云脅在兩旁也從肉劦聲劦音叶肋音勒)。
風飃(匹標反郭注爾疋云飄暴起之風也詩云匪風飄𠔃說文云飄迴風也從風票聲票必遙反論文作飄通用也)。
第十四卷(無字可音)
第十五卷
咀嚼(上才與反上林賦云咀嚼䔖藕也蒼頡篇云咀猶噍也說文云咀含味也從口且聲或作齟下牆略反前第五卷已與訓釋也)。
不攬(勒敢反王逸注楚辭云攬持也顧野王云攬物引類也古今正字攬撮持也從手覽聲覽音同上或作㩜古文作擥也)。
互相(上胡故反顧野王云互謂更遞也考聲云互猶交互也說文云互可以收繩也象形字中象手所推握也古文作䇘同用也)。
瞬動(上水閏反俗字也莊子云終日視而目不瞬說文作瞚開闔目數搖也從目寅聲也)。
欻然(上熏鬱反𦵮綜注西京賦云欻忽也文字典說云欻者忽起皃也說文云有所吹起也從欠炎聲)。
第十六卷
蟠結(上扶瞞反鄭注禮記云蟠猶委結也顧野王云蟠紆迥轉也廣雅云蟠從曲也方言云龍未昇天者曰蟠龍也說文從虫番音幡也)。
如篅(是專反許叔重注淮南子云篅即𥫱音鈍也考聲云篅竹倉也說文云篅以竹圓盛穀也從竹耑聲亦作圌同用也耑音端也)。
朅地洛迦(上騫蘖反梵語七金山之一名是也)。
煻煨(上蕩郎反下[9]烏迴反考聲云煻者灰兼細火也文字典說云燒餘煨燼也並從火唐畏皆是聲也)。
索拼(上[(哭-、)/(└@人)]作反顧野王云糾繩曰索也楚辭云并細絲以為索文戴云十尋曰索也古今正字從糸[孛-子]聲[孛-子]音甫勿反下補庚反孔注尚書云拼使也考聲云拼撣也韻詮絣繩振墨也爾雅云拼從也古今正字從手并聲)。
槎瀨(上乍沙反考聲云槎水中流木也古今正字從木差聲也經文作楂亦同下來帶反王逸注楚辭云瀨亦湍瀨也漢書云吳楚謂之瀨也古今正字云瀨水流沙上也從水賴聲也)。
臭澀(上醜狩反說文禽走齅而知其跡者犬也故從犬從自自古鼻字也會意字下森戢反前第四卷已具釋也)。
㭰利(足髓反文字典說云㭰鳥喙也從朿此聲論文作觜通用也朿音七四反)。
𠯗食(上[1]昝荅反字統云入口曰𠯗考聲云𠯗嗍也亦作唼又作𠾱說文從口帀聲帀音同上)。
銛利(上息閻反漢書音義云銛亦利也蒼頡篇云銛鑯也鑯子廉反考聲云銛刀劒刀也文字典說云銳利也從金舌聲也)。
烏駮(邦[邈-儿+八]反文字典說云駮斑文也從馬交聲)。
齧首(上斫結反禮記云無齧骨說文云齧噬也從齒㓞聲㓞音乙黠反也)。
齩足(上樂狡反說文云齩亦齧也從齒交聲)。
䶗頸(上客牙反廣雅云䶗齧也埤蒼云大齧也文字典說云[2]䶗咬也從齒可聲也)。
擘腴(上拼革反顧野王云手擘破之廣雅云擘分也文字典說云擘破裂也從手辟聲也下庾朱反鄭注禮記云腴肥也說文云腴者腹下肥也從肉臾聲臾音同上)。
爴腹(上歸碧反撿經史及諸字書並無此爴字今以論文爴腹意者以手毀破腹也)。
搯心(上討刀反周書云拔兵搯刃也考聲云搯謂取也說文云搯[按-女+(口/口)]音一活反從手舀聲舀音遙小反)。
摣掣(上鮓沙反考聲云摣取也又作[耑*乍]或作[耑*且]亦作[(虎-儿+目)*又]同古今正字云爪取也從手虘聲虘音昨何反下闡勢反考聲云掣頓拽也文字典說從手制聲又作摯或作𢊏並同也)。
鑱刺(上仕衫反顧野王云鑱謂針刃刺也蒼頡篇云鑱鑿也廣雅云鑱謂之鈹也鈹音普皮反文字典說云鑱錐刀刺也從金毚聲毚音同上下青迹反顧野王云刺謂銳器鑱入人肉中也考聲云刺謂以刃撞也文字典說云刺猶殺也從刀朿聲也朿音匕四反)。
探啄(上塔南反爾雅云探篡孚取也聲類云探深取也說文云遠取也從手罙聲也罙音大感反下竹角反詩云無啄我粟廣雅云啄者齧也說文云啄鳥食也從口豖聲豖丑錄反)。
刀槍(下鵲將反國語云挾其槍也蒼頡篇云槍木兩頭銳也說文云槍銳距也從木倉聲挾音叶也)。
禦捍(下寒旦反杜注左傳云捍衛也捍亦禦也說文云捍被也從手旱聲也)。
𦞦婆(上訶各反梵語也唐云八寒地獄名也是)。
疱烈(云炮皃反許叔重注淮南子上疱面氣瘡也說文作皰同從皮包聲也)。
剖析(上普口反孔注尚書云剖猶分也杜注左傳云謂中分為剖也蒼頡篇云剖亦析也文字典說云判也從刀咅聲音他口反下星積反前第二卷已具訓釋)。
乖訛(下五戈反鄭箋詩云訛偽也孔注尚書云訛偽言也從言化聲亦作譌義同也)。
踐躡(上前翦反鄭注禮記踐履也鄭注論語云[彳*昏]也文字典說云蹋也從足戔聲戔音殘下黏輙反方言云躡登也蒼頡篇云蹀也蹀音牒廣雅云躡履也文字典說云蹈也從足聶聲聶音同上也)。
畟方(上初色反杜注左傳云畟猶側也顧野王云正方也古今正字從田從人反聲也)。
捔勝(上江岳反考聲云捔者專利也略也亦量也字書又作搉也說文云捔亦敲擊也從手角聲)。
第十七卷
蟣蝨(上居𮨜反考聲云蟣者蝨之卵也說文云蝨者齧人蟲也從䖵卂聲䖵音昆卂音信論文作虱俗字通也)。
穬麥(上虢猛反蒼頡篇云穬粟也廣物志云秔有烏秔音黑穬也秔音古衡反說文云穬芒粟也從禾廣聲也)。
諠諍(上毀袁反聲類云諠譁也顧野王云諠譁也文字典說從言宣聲也下責更反顧野王云諍者今以為爭也字書云爭諫也考聲云諍猶爭言也說文云爭止也從言爭聲也)。
麟角(上栗珍反前寶積音義已具釋訖)。
第十八卷 第十九卷(並無字可音訓)
第二十卷
瘂羊(上鵶雅反埤蒼云瘂瘖也考聲云瘂謂不得言也亦作𤺘說文從疒亞聲疒音女厄反也)。
罝弶(上即邪反詩云肅肅兔𦊨傳曰𦊨兔[3]𮊁也郭注爾雅云罝猶遮也文字典說𠔿且聲也下強向反文字典說云弶謂施[(ㄇ@(企-止))/肙]於道也從弓京聲也)。
譏刺(上[4][皂*斤]希反何休注公羊傳云譏猶譴也鄭注禮記云訶察也廣疋云諫也問也亦刺也文字典說從言幾聲也下雌四反毛詩傳云刺責也考聲云刺亦譏也誹也說文從刀朿聲朿音同上論作刾俗字也)。
兇勃(上勗恭反從几從凶聲論文作龱誤也下盆沒反考聲勃怒也爾雅云勃作也顧野王云勃暴盛也鄭眾禮記云逆也方言亂也說文云排也從力孛聲孛音同上論從孚作㔜非)。
第二十一卷
扇搋(下坼加反梵語也不具男根者也)。
坑阱(上客耕反蒼頡篇云坑壑也考聲云坑坎也文字典說云壍也從土亢聲亢音剛下情郢反廣疋云阱亦坑也考聲云穿地陷獸也說文從𨸏井聲論文作穽俗用字也或作弊汬古字也)。
面皺(下鄒救反考聲云皺皮聚也文字典說云皮寬也從皮芻聲芻音測俱反)。
第二十二卷
蛇蠍(上射遮反考聲云蛇毒蟲也又音他古人巢居穴處之時相問日夜來無蛇乎文字典說從虫它音陀聲論文作虵今之俗字亦通也下軒謁反賈逵注國語云蠍毒也廣雅云蠍[A1]䖧螫也博雅云螫蟲施毒也文字典說云蠆蠍異名也從虫歇聲歇音同上蠆音𡍩界反蛆音七余反螫音式亦反)。
第二十三卷
稼穡(上加暇反鄭注周禮云種五穀謂之稼文字典說云禾之秀為稼也從禾家聲也下生側反鄭箋詩云斂稅曰穡文字典說云后稷之穡也說文云禾可收曰穡從禾嗇聲)。
磽确(上巧交反下腔角反顧野王云磽堅也孟子云地有𦘺磽是也淮南子云爭處磽确也聲類云磽确礊薄也文字典說云确地瘦瘠也說文磽确亦礊也並從石堯角皆聲礊口戹反)。
果辢(下闌[6]怛反桂苑珠叢云辢辛也考聲云辢辛甚也古今正字從辛朿聲)。
迄今(上欣訖反詩云以迄于今爾雅云迄至也文字典說從辵乞聲辵音丑略也)。
皰雙(上炮皃反前第十六卷已具釋訖)。
第二十五卷
瀑流(上袍㡌反文字典說云江河水漲急也說文云疾雨也從水暴聲暴音同上)。
藹羅伐拏(上哀改反下搦加反梵語云龍王名也)。
第二十六卷(無難字可音訓)
第二十七卷
流軶(鸎革反[1]老上記云車人為車軶長六尺也郭璞云轅端𡑅牛領木也文字典說云牛領上曲木也從車戹聲戹音同上論作軛俗字也)。
躁利(上遭譟反鄭注論語云躁不安靜也考聲云躁性急也亦動也謚法云好變動人曰躁文字典說從足喿聲喿音搔竈反)。
不耐(乃代反左傳云而不相耐顧野王云耐猶能也考聲云忍也文字典說謂法度皆從寸寸度不過其法也從而從寸)。
不諳(暗含反東觀漢記云園陵樹孽皆諳其數也文字典說云諳識也從言音聲也)。
匿巳(女力反周禮云案軍匿也杜注春秋云匿亦藏也廣雅匿隱也說文匿亡也從𠃊從一覆之若聲乚音隱)。
第二十八卷
𧄼瞢(上音騰下墨堋反前第七卷已具訓釋)。
遲鈍(突頓反顧野王云鈍亦遲也史記上之頑鈍者說文鈍亦頑也意不利也從金屯聲也)。
第二十九卷
𤯝瘀(下於據反考聲云瘀皮肉中疑血也說文云瘀亦積血也從疒於聲疒音女革反)。
胮脹(上璞邦反埤蒼云胮亦脹也文字典說從肉夅聲音戶冬反論文從逄作𮌨俗字也下張亮反杜注左傳云脹謂腹滿也文字典說從肉長聲)。
驅擯(下必仞反司馬彪注莊子云擯棄也史記云相與排擯也文字典說從手賓聲也)。
𩍁囊(上脾拜反顧野王云𩍁所以吹冶火令熾之囊也埤蒼從韋作𩏕文字典說𩍁韋袋吹火者也從韋𤰈聲𤰈音皮祕反論文作㰆古今正字無)。
髖髀(上欵官反埤蒼云臗尻也考聲云𩏕䏶骨也說文髖在髀上也從骨寬聲也亦從肉作臗同尻音考高反䏶音陛下瓶米反韻詮云髀即股也內曰股外曰髀禮記云無猒髀也說文云髀在股外也從骨卑聲亦作䠋古文也俗作䏶)。
脛踝(上形逕反孔注論語云脛脚脛也顧野王云腓膓前骨也文字典說云脛脚䯒骨也從肉巠聲巠音經腓音符非反䯒音幸或作踁義同下華瓦反鄭注禮記云踝跟也蒼頡篇云踝在足側也聲類云足跗上內外骨也說文從足果聲論文從肉作腂非也跗方于反)。
醍醐(上第泥反下戶姑反醍醐出酥中至精不凝者也文字典說並從酉從是省及胡聲)。
畦稻(上胡圭反孟子云病乎夏畦劉熙云今俗二十五畝為小畦五十畝為大畦也王逸注楚辭云畦猶區也說文亦云五十畝為畦也從田圭聲)。
第三十卷 第三十一卷 第三十二卷 第三十三卷 第三十四卷(已上五卷並無難字可音訓)
第三十五卷
孳產(上子思反文字典說云万物孳萌也萌生也說文云孳乳相生而浸多也從子茲聲)。
第三十八卷
拘𢷻(上音俱下音緣西國果名也)。
嬈亂(上泥鳥反考聲云嬈相戲弄也說文從女堯聲又作嬲亦通也)。
第三十九卷(無字可音訓)
第四十卷
如婆羅痆斯(痆儜軋反梵語也舊翻云波羅奈也軋音晏札反)。
已上玄應音。
阿毘曇心論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已上先並不音)
第四卷
兜率哆(殆我反經中或作兜駛多或言兜率陀皆訛也正言覩史多此知足天又云妙足也)。
梵富樓(初禪第二天也此云梵前思益天在梵前行恒思梵天利益因以名也舊言梵先行天亦言梵輔天也先行輔梵王也)。
法勝阿毘曇心論第一卷(先不音)
第二卷
辮髮(三蒼亦編字同蒲典反說文云辮文織也)。
係在(古文繼繫二形同古帝反說文係結束也相繼嗣也)。
第三卷
慣習(又作串慣遦三形同古患反爾雅串亦習也)。
褢孕(三蒼云古文懷字下古文𣎜同餘證反說文褢子也廣疋孕娠也謂孕子也含實曰孕從子乃聲)。
第四卷 第五卷(並先不音)
第六卷
眼眵(充支反說文[蔑-戍+(戒-廾+目)][(土*白*土)/几]眵也今江南呼眵為眵兜也[蔑-戍+(戒-廾+目)]音莫結反論文作肢非也)。
雜阿毘曇心論第一卷
牟尼(經中或作文尼舊譯言仁應云茂泥此云仙通內外謂久在山林修心學道者也)。
申恕(亦言申恕波林此譯云實森謂貞實也)。
軟中(正體作耎同而兖反梵本言沒栗度此譯云耎柔弱)。
澀滑(又作濇同所立反謂不滑也字從四止四止即不通字意也論文作𭱖澁二形非體也)。
天竺(或言身毒或言賢豆皆訛也正言印度印度名曰月月有千名斯一稱也良以彼土聖賢相繼開悟群生照臨如月因以名也一說云賢豆本名因陀羅婆陀那此云主處謂天帝也當以天帝所護故世久号之耳)。
彌離車(或作彌戾車皆訛也正言蔑戾車謂邊夷無所知者也)。
軍眾(居雲反字林軍圍也四千人為軍三千五百人為師字從勹勹音[3]補交反包車為軍帀𠂤為師皆字意也)。
詰問(去質反廣雅詰責也說文詰問也)。
華[肆-聿+(彰-章+(曼-又+方))](又作花同呼瓜反下梵言磨羅此云[鬘-又+万]音蠻案西域結[鬘-又+万]師多用蘇摩那花行列結之以為條貫無問男女貴賤皆此莊嚴或首或身以為飾好諸經中天鬘寶鬘花[鬘-又+万]亦結[鬘-又+万]師皆是也論又作𩬞非正體也)。
摶食(徒官反通俗文手團曰摶三蒼摶飯也論文作揣音初委反測廣前人曰揣江南行此音又都果反說文揣量故揣也關中行此音並非此義也)。
溉之(居未反說文溉灌也灌注也)。
如晴(又作腥𡟙二形同自盈反謂不雨也聲類晴雨止也論文作𩄆非也)。
第二卷
猗息(於綺反說文倚猶依也廣雅倚因也謂因倚而臥也字從人論文作猗一奇反猗美)。
躁動(又作趮同子到反躁亦動也躁擾也論語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鄭玄曰謂不安靜也釋名躁燥也言物燥即動而飛揚也)。
為掉(徒弔反字林掉搖也廣疋掉振動也論文作恌非也)。
心忌(梁記反忌難也亦畏也說文忌憎惡也)。
為嫉(古文𧪠㑵二形同情栗反楚辭故興心而嫉妬王逸曰害賢曰嫉害色曰妬也)。
懈怠(古賣反下徒改反爾疋懈怠也集注云懈者極也怠者怠也釋名云懈者解也言骨節解緩也)。
振旦(或作震旦嬾言真[2]丹皆一也舊譯云漢國經中亦作脂那今作支那此無正翻直云神州之[撼-咸+(句-口+夕)]名)。
猶豫(弋周反下古文與同弋庶反說文隴西謂犬子為猶猶性多豫在人前故凡不決者皆謂之猶豫又尒疋云猶如麂善登水郭璞曰健上樹也)。
為麋(亡皮反麋爛也散壞)。
戶向(許亮反說文向北牖也廣雅[窗/心]牖也字體從[3][向-口]從口宀音亡仙反)。
穬麥(瓜猛反說文穬芸粟也今呼大麥為穬麥也)。
拘屢(或作句盧舍或云拘樓賖此云五百弓應言俱嚧舍嚧音犖俱反謂大牛鳴音聲聞五里八俱嚧舍為一踰繕那即四十里古者聖王一日所行也)。
中夭(於嬌反說文夭屈也廣雅夭折也釋名云少壯而𣦸曰夭如取物中折也字從大象形不申也不盡天年謂之夭耳)。
第三卷
司獵(廣雅司主也說文臣司事於外也反后為司字意)。
聽訟(他定反周禮以五聲聽獄求情一曰形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聽謂察是非也說文訟爭)。
齋戒(古文作誡同古薤反易云以此齋戒韓康伯曰洒心曰齋防患曰戒字林齋戒潔也齋亦齊也廣雅戒備也字從廾持戈以戒不虞也廾音拱又作拜同也)。
婆羅門(此言訛略也應云婆羅賀摩拏此義云承習大法者其人種類自云從梵天口生四姓中勝故獨取梵名唯五天竺有諸國即無經中梵志亦此名也正言靜胤言是梵天之苗胤也)。
剎利(應言剎帝利此譯云土田主也謂王族貴種是也)。
鞞舍(陛奚反正言吠舍此云坐謂坐賈也案天竺工俗多重寶貨此營求積財巨億坐而出納故以名焉)。
首陀(應言戍達羅謂田農官學者也此等四族國之大姓也)。
資以(姊私反廣雅資用也取也亦成之也)。
鬱單曰(或言鬱怛羅越或作鬱多羅拘樓或云都多羅鳩留正言鬱怛羅究溜此譯云高上作謂高上於餘方也亦言勝洲鳩留此云作亦云姓未詳何義立名)。
閻浮提(或言剡浮洲或言譫浮洲或云贍部洲閻浮者從樹為名提者略也應言提鞞波此云洲譫音之合反)。
弗婆提(或名弗于逮或[5]信弗毘提訶或云通利婆鼻提賀逋利婆此云前鼻提賀此云離體)。
瞿陀尼(或作俱耶尼或云瞿耶尼或言瞿伽尼皆訛也瞿此云牛陀尼此云取與以彼多牛用牛市易如此間用錢帛等或云有石牛也)。
茨棘(自資反尒疋茨一名蒺蔾郭璞曰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者也)。
瘜肉(方言作𦞜同思力反說文瘜奇肉也三蒼惡肉論文作息非體也)。
作模(又作摹同莫奴反規模也模法也謂掩取象也)。
第四卷
言㧗(側氏子禮二反說文㧗撠也撠音居逆反謂撠撮取也通俗文掣挽曰[A2]㧗)。
乳嬰(而主反說文人及鳥生子曰乳三蒼乳子也子養也嬰音於盈反三蒼女曰嬰男曰兒釋名云人始生曰嬰兒胸前曰嬰投之嬰前而乳養之故謂嬰兒也)。
有㧖(又作[革*(戶@乙)]同焉革反所以㧖牛領者也㧖亦槅也)。
泄漏(思列反廣雅泄溢也亦發也漏也)。
興蕖(此言訛也應言興虞興字冝借音嫣蠅反出關烏茶婆他那國彼土人常所食者也此方相傳以為蕓薹非也嫣音虛延反)。
蚖蛇(古文作螈字林五官反虵醫也崔豹古今注蠑螈一名蛇醫大者長三尺其色玄紳善魅人一名玄螈漢書云玄蚖韋昭曰玄黑蚖蜥蜴也經中黑蚖疑此物也而不言毒害人未詳的是諸經亦作虺吁鬼反毒蟲也一身兩口頭尾相似)。
第五卷
飃薄(蒲莫反薄迫也風近迫之曰薄)。
瘀壞(於慮反說文瘀積血也廣雅瘀病也論文作淤泥滓)。
所螫(書亦反說文蟲行毒也關西行此音叉呼各反山東行此音蜇知列反東西通語也)。
防邏(力賀反戍屬也謂遊兵以禦寇者也亦循行非違事也)。
小迸(又作跰𧼲三形同補諍反迸散也走也江南言𧻓𨘧𨘧音讚)。
折樓蟲(一名尋桑亦名蚇蠖或云桑闔或云步屈)。
穌息(先胡反聲類更生曰穌亦休息也謂更息也)。
登祚(徂故反祚位也國語天地之所祚賈逵曰祚祿也)。
第六卷(無音)
第七卷
毘陀(或言韋陀皆訛[6]之應言鞞陀此云分也亦云知也四名者一名阿由此云命謂醫方諸事二名夜殊謂祭祀也三名婆磨此云等謂國儀卜相音樂戰法諸事四名阿闍婆拏謂呪術也此四是梵天所說若是梵種生滿七歲就師學之學成即作國師為人主所敬梵天孫毘耶娑仙人又作八鞞陀也)。
所度(唐各反度量也廣雅度揆也亦測也)。
支提(又名脂帝浮圖此云聚相謂累石等高以為相或言方墳或言廟皆隨義釋)。
第八卷
脛骨(又作踁同下定反說文脛脚胻也胻音下孟反今江南呼脛為胻山東曰胻[敲-高+尚][敲-高+尚]音[7]丈孟反脛胻俱是膝下兩骨之名也釋名脛莖也直而下如物莖也)。
髖骨(又作臗同口桓反埤蒼臗尻也說文臗髀上也論文作寬非體也)。
髎骨(力遙反字林八髎也通俗文尻骨謂之八髎論文作膫脂膏也膫非此用)。
五穀(案禮記月令天子春食麥鄭玄曰麥實有孚甲屬木夏食菽豆也菽實孚甲堅全屬水季夏食稷五穀之長屬土土中央秋食麻麻實有文理屬金冬食黍秀秀舒散屬火皆順時而食之以安其性也)。
第九卷
極鄙(補美反鄙惡也廣疋鄙恥羞愧)。
所稟(補錦反說文稟賜也廣疋稟與也)。
隄䧜(古文䧑同都奚下徒郎反說文隄䧜也尒疋隄謂之梁李巡曰隄防也障也漢音無隄之與韋昭曰積土為封限也)。
第十卷
拘鄰(賢劫經作居倫大哀經作俱輪或作居鄰皆梵言訛此譯云本際第一解法者也經中尊者了本際是也普曜經云俱鄰者解本際也阿若者言已知正言解了拘鄰亦姓也此乃憍陳如訛也中本起經云初五人者一名拘鄰二名頗陛三名拔提四名十力迦葉五名摩男拘利也)。
第十一卷
饑饉(古文𩚮同凡治反下奇鎮反尒疋穀不熟為飢蔬不熟為饉蔬菜也李巡注云凡可食之菜皆不熟曰饉又春秋穀梁傳曰二穀不升曰飢三穀不升曰饉五穀不升謂之大饑升登也登成也)。
呵梨勒(此云天主持來此果為藥功用至多如此間人參石斛等無所不入也)[3]。
撰集(三蒼作[莫/(夗-夕)]同助[4]免反廣雅撰定撰亦述也[5]申[6]述音示聿反述謂訓其義理也尒疋述修也循行也)。
一切經音義卷第七十二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4 冊 No. 2128 一切經音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8-3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