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新收一切藏經音義序
- 一切經音義序
- 大唐三藏聖教序
- 高宗皇帝在春宮述三藏記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 放光般若經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光讚般若經
- 道行般若經
- 小品般若經
- 勝天王般若經
-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 明度無極經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
-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 仁王般若經
- 新譯仁王經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 仁王護國陀羅尼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 實相般若經
- 理趣般若經
- 大樂金剛理趣經
- 大明呪經
- 般若波羅多心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大寶積經
- 大方廣三戒經
-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 阿彌陀經
- 無量壽經
- 阿閦佛國經
- 大乘十法經
- 普門品經
- 經
-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 大聖文殊師利佛剎功德經
- 法鏡經
-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 幻士仁賢經
- 決定毘尼經
- 再譯三十五佛名經
- 發覺淨心經
- 須摩提女經
- 須摩提菩薩經
- 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 得無垢女經
- 優填王經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 如幻三昧經
- 善住意天子經
- 太子刷護經
- 太子和休經
- 大乘顯識經
-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
- 大乘方等要慧經
-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 佛遺日摩尼寶經
- 摩訶衍寶嚴經
- 𠢧鬘經
- 毘耶娑問經
- 大方等大集經
- 大集日藏分經
- 大集月藏分經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 大方廣十輪經
- 大集須彌藏經
- 大集大虛空藏經
- 虛空孕經
- 虛空藏菩薩經
- 虛空藏菩薩神呪經
- 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求聞持法經
- 觀虛空藏菩薩經
-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呪經
- 菩薩念佛三昧經
-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
- 般舟三昧經
- 大集賢護菩薩經
- 無言童子經
- 大集譬喻王經
- 大哀經
- 阿差末經卷
- 寶女所問經
- 無盡意經
- 自在王菩薩經卷
- 奮迅王菩薩所問經
- 寶星陀羅尼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
- 新譯大方廣佛花嚴經音義
- 信力入印法門經
-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
- 佛花嚴經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
-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經
- 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
-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
- 莊嚴菩提心經
- 大方廣普賢菩薩所說經
-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
- 菩薩本業經
- 大方廣佛花嚴經四十二字觀門經
- 菩薩十住行道經
- 菩薩十住經
-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 佛說兜沙經
- 漸備經
- 十住經
- 等目菩薩所問經
- 如來興顯經
- 度世經
- 羅摩伽經
- 大方廣佛花嚴經續入法界品經
- 四童子經
- 大悲經
- 方廣大莊嚴經
- 大般涅槃經音義
- 大般涅盤經憍陳如品闍維分
- 大般泥洹經
- 方等般泥洹經
- 音妙法蓮花經
- 普曜經
- 正法花經
- 無量義經
- 法花三昧經
- 薩曇分陀利經
- 妙法蓮花經
- 維摩詰所說經
- 維摩詰經
- 說無垢稱經
- 大方等頂王經
- 大乘頂王經
- 善思童子經
- 大悲分陀利經
- 悲花經
- 金光明最勝王經
- 金光明經
-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
-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
-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
- 伅真陀羅所問經
- 寶雨經
- 寶雲經
- 阿惟越致遮經
- 不退轉法輪經
- 廣博嚴淨不退轉法輪經
- 不必定入印經
- 入定不定印經
- 持心梵天所問經
- 等集眾德三昧經
- 集一切福德經
- 思益梵天所問經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 持人菩薩經
- 持世經
- 濟諸方等學經
- 大乘方廣總持經
- 大方廣寶篋經
-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 大乘同性經
- 證契大乘經
- 深密解脫經
- 解深密經
- 解節經
-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
- 緣生經
- 分別緣起初法門經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 入楞伽經
- 大乘入楞伽經
-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 大薩遮尼乾子經
- 大乘密嚴經
- 新翻密嚴經
- 首楞嚴三昧經
-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 諸法無行經
- 諸法本無經
- 佛說無極寶三昧經
- 慧印三昧經
- 如來智印經
- 寶如來三昧經
- 大灌頂經
- 藥師如來本願經
- 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藥師瑠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 阿闍世王經
- 普超三昧經
- 放鉢經
- 月燈三昧經
- 佛說大淨法門品
- 大莊嚴法門經
- 月燈三昧經
- 菩薩修行經
- 無所希望經
- 象腋經
- 如來莊嚴智慧佛境界
-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 觀藥王藥上菩薩經
- 觀無量壽佛經
- 阿彌陀經
- 後出阿彌陀偈
- 稱讚淨土功德經
- 拔陂經
- 諸佛要集經
- 未曾有因緣經
- 須賴經
- 寶網經
- 彌勒成佛經
- 觀彌勒菩薩上生經
- 彌勒來時經
- 彌勒下生經
- 彌勒下生成佛經
- 諸法勇王經
- 一切法高王經
- 第一義法𠢧經
-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 順權方便經
- 樂纓絡莊嚴方便經
- 大乘造像功德經
- 六度集經
- 太子須大拏經
- 九色鹿經
- 菩薩睒子經
- 睒子經
- 太子墓魄經
- 太子沐魄經
- 無字寶篋經
-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 佛說老女人經
- 佛說老母經
- 佛說老母女六英經
- 德護長者經
- 月光童子經
- 申日兒經
- 長者子制經
- 佛說菩薩逝經
- 逝童子經
-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 大乘伽耶山頂經
- 象頭精舍經
- 大乘伽耶山頂經
- 佛說犢子經
- 乳光佛經
- 無垢賢女經
- 腹中女聽經
- 未曾有經
- 甚希有經
- 轉女身經
- 無上依經
- 決定總持經
- 謗佛經
- 寶積三昧經
- 入法界體性經
- 如來師子吼經
- 大方廣師子吼經
- 大方等脩多羅王經轉有經大乘百福相經
-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 大乘四法經
- 菩薩修行四法經一卷
- 希有希有挍量功德經
- 最無比經
- 前世三轉經
- 銀色女經
- 阿闍世王受決經
- 採蓮違王上佛受決號妙華經
- 正恭敬經
- 善敬經
- 稱讚大乘功德經
- 妙法決定業障經諫王經
- 示教勝軍王經
-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 文殊師利巡行經
- 文殊尸利行經
-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
- 緣起聖道經了本生死經
- 稈經
-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𦼮喻經
- 獨證自誓三昧經
- 自誓三昧經
- 龍施女經
- 龍施菩薩本起經
- 菩薩生地經
- 佛語經
- 八吉祥呪經
- 八陽神呪經
- 八吉祥神呪經
- 八佛名號經
- 盂蘭盆經
- 報恩奉瓫經
- 灌洗佛形像經
- 摩訶剎頭經
- 浴像功德經
- 浴像功德經
- 造立形像福報經
- 作佛形像經
- 內藏百寶經
- 私呵昧經
- 四不可得經
- 梵女首意經
-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 成具光明定意經
- 溫室洗浴眾僧經
- 諸德福田經
- 金色王經
- 大方廣如來藏經
- 大方廣如來藏經
- 演道俗經
- 百佛名經
- 稱揚諸佛功德經下卷
- 須真天子經
- 摩訶摩耶經
- 除恐災撗經
- 孛經抄
-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 十住斷結經
- 菩薩纓絡經
- 超日明三昧經
- 賢劫經
- 一字奇特佛頂經
- 一字奇特佛頂輪王念誦儀軌經佛頂尊𠢧念誦儀軌經
- 加句佛頂尊𠢧念誦法
- 一字頂輪王經
-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
-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呪經
- 普通諸佛頂要略念誦法經
- 佛說一字轉輪王佛頂呪經
- 蘇悉地羯囉經
- 蘇悉地羯囉經
- 蘇悉地經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序
- 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經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記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翻譯年代先後
- 佛頂尊勝陀羅尼并功能經
- 蘇悉地羯囉供養法
- 底哩三昧耶經
- 蘇婆呼童子請問經
- 掬呬耶亶怛囉經
- 此有陀羅尼集四卷
- 大毘盧遮那經
- 遍照如來念誦法
- 毘盧遮那如來要略念誦法
- 金剛頂經略瑜伽
- 金剛頂大教王經
- 普通諸尊瑜伽念誦法
- 瑜伽要妙略修行法
- 金剛頂經曼殊室利五字心經
- 文殊師利五字偈頌法
- 金剛頂文殊師利五字真言法
- 金剛頂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
- 降三世金剛瑜伽觀自在心真言法
- 金剛頂經觀自在如來修行法
- 修般若波羅蜜瑜伽觀行法觀自在如意輪瑜伽法
- 金剛頂瑜伽大樂金剛薩埵念誦法
- 降三世大曼荼羅中蓮花部心法
- 吉祥𠢧初瑜伽大樂金剛薩埵法
- 降三世觀自在心陁羅尼法
- 普賢金剛薩埵瑜伽念誦法
- 蓮花降三世瑜伽觀自在心儀軌
- 金剛頂瑜伽觀自在菩薩心念誦法
- 觀自在菩薩心真言成就法
- 廣大寶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
- 大摩尼廣博樓閣善住祕密經
- 牟梨曼陀羅呪經一卷
- 寶樓閣念誦法
- 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
- 持世陀羅尼經
- 雨寶陀羅尼經
- 善法方便陀羅尼經
- 金剛祕密善門陀羅尼經
- 護命法門神呪經
-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
- 諸佛集會陀羅尼經
- 金剛壽命經金剛延命念誦法
- 陀羅尼集
- 那吒俱鉢囉求成就經那吒太子求成就陀羅尼經
- 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呪經
- 隨求大陀羅尼經
- 普遍光明鬘大隨求經
- 七俱知佛大心準提陀羅尼經
- 七俱知佛母準泥大明陀羅尼經
- 七俱知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
- 曼殊室利菩薩一字呪王經
- 種種雜呪經
- 菩提莊嚴陀羅尼經
- 百千印陀羅尼經
- 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經
- 阿閦如來念誦經
- 寶篋陀羅尼經
- 六字神呪經
- 文殊師利菩薩六字經
- 孔雀王神呪經
- 孔雀王呪經
- 蘘麌梨童女經
- 穰麌梨念誦法
- 大金色孔雀王呪經
- 金色孔雀王經
- 大孔雀王呪經
-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 孔雀王道場法
- 海龍王經
- 大雲經
- 大雲輪請雨經
- 大方等無相大雲請雨經
- 大雲輪請雨經
- 金剛光爓止風雨陁羅尼經
- 金剛光爓止風雨經
- 蘖嚕拏王呪法經
- 嚩折囉頓拏法
- 摩䤈首羅天說迦婁羅王阿尾奢法
- 文殊師利根本大教王經金翅鳥王品
- 出生無量門持經
- 無量門破魔陁羅尼經
- 阿難陁目佉尼𠶾離陁經
- 舍利弗陁羅尼經
- 無量門微密持經
- 一向出生菩薩經
- 阿難目佉陁羅尼經
- 出生無邊門陁羅尼經
- 出生無邊門經
- 𠢧幢臂印陁羅尼經
- 妙臂印幢陁羅尼經
- 佛說無崖際持法門經
- 華聚陁羅尼經
- 尊勝菩薩陁羅尼經
- 師子奮迅菩薩所問經
- 金剛上味陁羅尼經
- 六字呪王經
- 六字呪王經
- 金剛場陁羅尼經
- 如來方便善巧咒經
- 華積陁羅尼經
- 持句神呪經
- 佛說陁鄰尼鉢經
- 不空羂索經三十卷
-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序
-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
- 不空羂索陀羅尼自在呪經上卷
- 不空羂索神呪心經
- 不空羂索呪經
- 不空羂索經
- 觀自在菩薩求成就經
- 觀世音菩薩祕密藏神呪除破一切惡業陀羅尼經
- 如意輪陀羅尼經
-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呪經
- 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念誦儀軌經
-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念誦儀軌經
- 觀自在菩薩隨心呪經
- 十一面觀世音經
- 十一面神呪心經
-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語儀軌經
- 請觀音經
- 千眼千臂觀世音神祕呪印經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 金剛頂瑜伽祕密三摩地念誦法
- 觀自在多羅菩薩念誦法
- 阿唎多羅陀羅尼阿魯力品
- 觀自在求聞持不忘法
- 聖迦抳金剛童子求成就經
- 金剛童子念誦儀軌經
- 聖威德金剛童子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閻曼德迦大明王成就經
- 聖閻曼德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經
- 曼殊室利菩薩閻曼德迦忿怒真言儀軌經
- 大威怒烏蒭澀摩成就儀軌經
- 大力金剛經
- 大力金剛求成就經
- 大力金剛成就諸願經
- 金剛手光明灌頂經中無動尊念誦法
- 底哩三昧耶經不動使者念誦法
- 聖不動尊使者成就經
- 毘沙門天王成就經
- 毘沙門天王經
- 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經
- 慈氏菩薩陀羅尼求上生經
- 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授記品經
-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
-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 一切如來白毫水生觀自在菩薩真言絰
- 摩利支天女經
-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
- 摩利支天經
-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 救面燃餓鬼陀羅尼神呪經
- 焰口餓鬼經
- 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
- 稱讚如來功德神呪經
- 十二佛名神呪挍量功德除障滅罪經
- 挍量數珠功德經數珠功德經挍量數珠功德經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 大威德陀羅尼經
- 法炬陀羅尼經
- 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
- 瑜伽護摩經
- 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序
- 瑜伽一字佛頂輪王安怛袒那法經
- 成就妙法蓮花經王瑜伽觀智儀軌經
-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
- 金剛頂瑜伽蓮花部心念誦法
- 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祕密修行念誦儀軌經
- 般若波羅蜜多理趨經大樂不空三昧真實金剛薩埵菩薩等一十七大曼茶羅義述
- 金剛王菩薩祕密念誦儀軌經
- 金剛愛瑜伽法
- 金剛頂經多羅菩薩念誦法
-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
-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歧法經
- 大佛頂經
- 大方等陀羅尼經
- 七佛神呪經
- 大吉義呪經
- 大方廣如來藏經
- 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所說十八勝慧經
- 文殊師利求聞持不忘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菩薩求聰明辯才陀羅尼經
- 六門陀羅尼經
- 智炬陀羅尼經
- 拔除罪障呪王經
- 大普賢陀羅尼經
-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 金剛恐怖觀自在菩薩最勝明王經
- 金剛藏大忿怒真言速疾成就經
- 大威德無能勝法
- 一切功德莊嚴王經
- 大藥叉女歡喜母并愛子成就法
- 訶哩底母真言法
- 鬼子母經
- 佛說安宅神呪經
- 護諸童子陀羅尼呪經
- 六字呪王經
- 造塔功德經諸佛心陀羅尼經
-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 幻師颰陀所說神呪經
- 陀羅尼雜集
- 華手經
- 佛名經
- 三劫三千佛名
- 五千五百佛名經
- 不思議功德經
- 觀佛三昧海經
- 僧伽吒經
- 力莊嚴三昧經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 大方𠊳報恩經
- 菩薩本行經
- 法集經
- 觀察諸法行經
- 菩薩處胎經
- 弘道廣顯三昧經
- 施燈功德經
- 央掘魔羅經
- 無所有菩薩經
- 明度經
- 中陰經
- 大法鼓經
- 大方廣如來祕密藏經
- 文殊問經上卷
-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 千佛因緣經
- 月上女經
- 佛地經
- 大七寶陀羅尼經
-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戒經
- 出生菩提心經
- 滅十方冥經
- 摩尼羅亶經
- 異出菩薩本起經
- 月明菩薩經
- 心明經
- 善夜經
- 德光太子經
- 商主天子所問經
- 差摩婆帝經
- 魔逆經
- 諸法最上王經
- 佛印三昧經
-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 鹿母經
- 鹿子經
- 賢首經
-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 佛說大意經
- 堅固女經
- 離垢慧菩薩問禮佛經序
- 右遶佛塔功德經
- 造塔功德經
-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 大乘四法經不增不減經
- 如來記法住經
-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妙色王因緣經
- 大乘流轉諸有經
- 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
- 般泥洹後灌臘經
- 八部佛名經
- 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
- 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經
- 師子月佛本生經
- 八大人覺經
- 長者法志妻經
- 薩羅國經
- 庵提遮經
- 佛說十吉祥經
- 佛說法滅盡經
- 一切智光明因緣不食肉經
-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 天王太子辟羅經
- 佛說三品弟子經
- 佛說四輩經
- 當來變經
- 金剛三昧經
-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 十二頭陀經
- 樹提伽經
- 過去分衛經
- 法常住經長壽王經
- 優婆塞淨行法門經
- 地持論
- 菩薩善戒經
- 淨業障經
- 優婆塞戒經
-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經
- 菩薩善戒經
- 佛藏經
- 菩薩戒
- 菩薩羯磨文
- 菩薩十地瓔珞本業經上卷
- 菩薩藏經
- 菩薩善戒經
- 菩薩內戒經
-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 文殊淨律經
- 清淨毘尼方廣經
- 寂調音所問經
- 三聚懺悔
- 菩薩五法懺悔經
- 最上乘受菩提心戒經
- 二曼陀經
- 菩薩受齋經
- 文殊悔過經
- 舍利弗悔過經
- 法律三昧經
- 菩薩十善業道經
- 音大智度論一百卷
- 十地論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 金剛般若論
- 佛地經論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 大乘寶積論
- 寶髻菩薩經論
- 能斷金剛般若經論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
-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 法花論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 涅盤論
- 涅盤經本有今無偈論
- 無量壽論
-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
- 遺教論
- 三具足論
- 顯揚聖教論
- 顯揚聖教論頌
- 瑜伽師地論釋
- 王法正理論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 對法論
- 中論
- 般若燈論
- 十二門論
- 十八空論
- 百論
- 瑜伽師地論
- 廣百論本
- 廣百論釋
- 十住毘婆沙論
- 菩提資糧論
- 大莊嚴論
- 大莊嚴經論
- 順中論
- 攝大乘論
- 攝大乘論
- 攝大乘論本
- 攝大乘論
- 攝大乘論釋
- 攝大乘論釋
- 攝大乘論
- 佛性論
- 決定藏論
- 方便心論
- 中邊分別論
- 辯中邊論
- 究竟一乘寶性論
- 辯中邊論頌
- 業成就論
- 大乘成業論
- 因明正理門論本
- 因明入正理論
- 唯識論
- 顯識論
- 轉識論
- 唯識二十論
- 唯識三十論
- 成唯識寶生論
- 唯識論
- 成唯識論
- 大丈夫論
- 入大乘論
- 掌珍論
- 緣生論
- 大乘緣生論無相思塵論
- 大乘五蘊論
- 大乘廣五蘊論
- 寶行王正論
- 起信論序
- 起信論
- 大乘起信論
- 發菩提心論
- 三無性論
- 如實論
- 迴諍論
- 壹輸盧迦論
- 十二因緣論
- 觀所緣緣論
- 掌中論
- 止觀門論頌
- 取因假設論
- 觀總想論頌
- 大乘百法論
- 百字論
- 手杖論
-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 六門教授習定論
- 破外道小乘四宗論
- 破外道小乘涅槃論
- 長阿含經
- 中阿含經
- 增一阿含經
- 雜阿含經
- 別譯阿含經
- 佛般泥洹經
- 大般涅盤經
- 人本欲生經
- 尸迦羅越六向拜經
- 梵冈六十二見經
- 寂志果經
- 起世經
- 起世因本經卷
- 樓炭經
- 長阿含十報經
- 中本起經
- 七知經
- 鹹水喻經
- 一切流攝守因經
- 四諦經
- 恒水經
- 本相猗致經
- 緣本致經
- 頂生王故事經
- 文陁竭王經
- 鐵城泥犂經
- 古來世時經
- 阿那律八念經
- 閻羅王五天使者經
- 離睡經
- 求欲經
- 佛說是法非法經
- 佛說受歲經
- 梵志計水淨經
- 苦音陰經
- 苦陰因事經
- 釋摩男本經
- 樂想經
- 佛說漏分布經
- 阿耨風經
- 諸法本經
- 瞿曇彌記果經
- 瞻波比丘經
- 魔嬈亂經
- 弊魔試目連經
- 賴吒和羅經
- 善生子經
- 數經
- 梵志頗羅延問種尊經
- 三歸五戒慈心功德經
-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 梵摩喻經
- 須達經
- 尊上經
- 鸚鵡經
- 兜調經
- 意經
- 應法經
- 泥犂經
- 齋經
- 普法義經
- 廣義法門經
- 誡德香經
- 邪見經
- 優婆夷墮舍迦經
- 鞞摩肅經
-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
- 十支居士八城人經
- 箭喻經
- 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
- 四人出現世間經
- 須摩提女經
- 婆羅門避死經
-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 頻婆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 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 鴦掘摩經
- 鴦崛髻經
- 力士移山經
- 四未曾有經
- 七佛父母姓字經
- 放牛經
- 緣起經
- 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 佛說四泥犂經
- 阿那邠化七子經
- 大愛道般泥洹經
- 佛母般泥洹經
- 國王不𥠖先尼十夢經
-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 阿難同學經
- 五蘊皆空經
- 七處三觀經
- 聖法印經
- 五陰譬喻經
- 水沫所㵱經
- 不自守意經轉法輪經
- 三轉法輪經
- 八正道經難提釋經
- 難提釋經
- 馬有三相經
- 馬有八態譬人經
- 相應相可經餓鬼報應經鬼問目連經
- 雜藏經
- 雜阿含經
- 治禪病祕要經
- 治禪病祕要法
- 治禪病祕要法經
- 舍頭諫經
- 摩登伽經
- 摩鄧女經
- 摩鄧女解形中六事經
- 餓鬼報應經
- 阿難問佛事吉凶經
- 阿難分別經
- 玉耶經
- 玉耶女經
- 玉耶經
- 阿遬達經
- 法海經
- 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
- 龍王兄弟經
- 八師經
- 越難經
- 所欲致患經
-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 舍利弗目揵連遊四衢經
- 五母子經
- 沙彌羅經
- 滿願子經
- 慢法經
- 佛說五苦章句經
- 海有八德經
- 佛說進學經
- 淨飯王涅盤經
- 得道梯隥錫杖經
- 瑠璃王經
- 三摩竭經
- 䓑沙王五願經
- 貧窮老翁經
- 堅意經
- 修行本起經
- 太子本起瑞應經
- 過去現在因果經
- 柰女祇域經
- 四十二章經
- 長者音悅經
- 七女經
- 禪祕要法經
- 生經
- 義足經
- 正法念經七十卷
- 佛本行集經
- 本事經
- 興起行經
- 業報差別經
- 大安般守意經
- 陰持入經
- 處處經
- 罵意經
- 分別善惡所起經
- 出家緣經
- 阿鋡正行經
- 十八泥犁經
- 法受塵經
- 禪行法想經
-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 揵陀國王經
- 須摩提長者經
- 阿難四事經
- 未生怨王經
- 猘狗經
- 四願經
- 黑氏梵志經
- 分別經
- 八關齋經
- 阿鳩留經
- 孝子經
- 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 大迦葉本經
- 四自侵經
- 羅云忍辱經
-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 時非時經
- 沙曷比丘功德經
- 自愛經
- 中心經
- 見正經
- 阿難七夢經
- 大魚事經
- 阿鵰阿那含經
- 燈指因緣經
- 婦人遇辜經
- 摩訶迦葉度貧女經
- 十二生死經
- 罪福報應經
- 五無返復經
- 佛大僧大經
- 邪祇經
- 摩達國王經
- 旃陀越國王經
- 五恐怖世經
- 弟子死復生經
- 懈怠耕者經
- 辯意長者子經
- 天請問經
- 賢者五福經無垢優婆夷問經
- 護淨經
- 木槵子經
- 無上處經
- 盧至長者因緣經
- 僧護經
- 出家功德經
- 栴檀樹經
- 頞多和多耆經
- 普達王經
- 佛滅度後金棺葬送經
- 五王經
- 四天王經
- 末羅王經
- 梵摩難國王經
- 父母恩難報經
- 孫多邪致經
- 新歲經
- 群牛譬經
- 九橫經
- 禪行三十七經
-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 比丘聽施經
- 身觀經
- 僧祇律
- 十誦律
- 五分律卷
- 四分律
- 大唐中興三藏聖教序 御製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律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蒭尼律卷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律
- 根本說一切有部律攝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律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攝頌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攝頌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尼陀那攝頌
- 根本說一切有部大苾蒭戒經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蒭尼戒經
- 僧祇戒本
- 僧祇比丘尼戒本
- 十誦僧戒本
- 十誦比丘尼戒本
- 彌沙塞戒本
- 五分尼戒本
- 四分僧戒本
- 四分比丘尼戒本
- 解脫戒本
- 沙彌十戒並威儀
- 沙彌威儀經
- 沙彌尼離戒
- 沙彌尼戒經
- 迦葉禁戒經
- 戒消災經
- 優婆塞五戒經
-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 舍利弗問經
- 大沙門百一羯磨經
- 十誦要用羯磨
- 優波離問佛經
- 彌沙塞羯磨本
- 四分雜羯磨
- 四分羯磨
- 四分尼羯磨
- 大比丘三千威儀
-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
- 四分僧羯磨
- 四分尼羯磨
- 大愛道比丘尼經
- 雜事律攝頌尼陀那目得迦攝頌
- 犯戒報應輕重經
- 五百問事經
- 摩得勒伽律
- 鼻柰耶律
- 善見律
- 佛阿毘曇論
- 毘尼律
- 薩婆多毘尼婆沙
- 明了論
- 阿毘曇八揵度論
-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
-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 集異門足論卷
-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
-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 眾事分阿毘曇論
- 阿毘曇毘婆沙論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 俱舍論
- 阿毘達磨俱舍論頌
- 阿毘達磨俱舍論
-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 顯宗論三藏聖教序
- 阿毘達磨顯宗論
- 阿毘曇心論
- 法勝阿毘曇心論
- 雜阿毘曇心論
- 甘露味阿毘曇論
- 隨相論
- 尊婆須蜜所集論
- 三法度論
- 入阿毘達磨論
- 成實論
- 立世阿毘曇論
- 解脫道論
- 舍利弗阿毘曇論
- 五事毘婆沙論
- 鞞婆沙阿毘曇論
- 三彌底部論
- 分別功德論
- 四諦論
- 辟支佛因緣論
- 十八部論
- 部異執論
- 異部宗輪論
- 佛所行讚經傳
- 佛本行讚傳
- 撰集百緣經
- 出曜經
- 賢愚經
- 僧伽羅剎集
- 道地經
- 修行道地經
- 修行道地經
- 百喻集
- 菩薩本緣集
-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 付法藏傳
- 坐禪三昧經
- 佛醫經
- 惟曰雜難經
- 迦葉赴佛經
- 菩薩訶色欲經
- 四品學法
- 金剛力士哀戀經
- 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經
- 治身經
- 佛治意經
- 五門禪經要用法
- 達磨多羅禪經
- 禪法要解
- 舊雜譬喻經
- 雜譬喻經
-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 思惟略要經
- 內身觀章句經
- 法觀經
- 禪要經呵欲品
- 十二遊經
- 阿育王譬喻經
- 雜寶藏經
- 那先比丘經
- 譬喻經
- 雜譬喻經
- 雜譬喻經
- 阿育王經
- 阿育王傳
- 阿育太子法益壞目因緣經
- 四阿含暮抄
- 法句經
- 法句譬喻無常品經
- 法句經
- 迦葉結經
- 三慧經
- 撰集三藏經及雜藏經
- 阿彌曇五法行經
- 小道地經
- 一百五十讚佛頌
- 金剛頂經十六大菩薩讚
- 文殊師利發願讚
- 普賢行願讚
- 六菩薩名當誦持經
- 蓮花部一百八名讚
- 讚觀世音菩薩頌經
- 五讚八大菩薩讚
- 無明羅剎集
- 百千誦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
- 梵本普賢讚
- 梵音文殊讚
- 吉祥讚
-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
- 勸發諸王要偈
- 馬鳴菩薩傳
- 龍樹菩薩傳
- 大阿羅漢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 分別業報略集
- 婆藪槃豆傳
- 龍樹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
-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 賓頭盧為王說法經
- 請賓頭盧法
- 提婆菩薩傳
- 迦丁說當來變經
- 勝宗十句義論
- 金七十論
- 釋迦譜
- 釋迦氏略譜
- 釋迦方志
- 釋迦譜及略譜方志等依入藏目合有諸經要集
- 經律異相
- 南齊經目
- 隨朝經目
- 釋門系錄
-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
- 經律異相
- 大唐內典錄
- 續大唐內典錄
- 開元釋教錄
-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
- 南海寄歸內法傳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 西域記
- 音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玄奘傳
- 古今譯經圖記卷
- 續古今譯經圖記
- 集古今佛道論衡
- 續古今佛道論衡
- 利涉論衡
- 道氤定三教論衡
- 辯正論
- 破邪論序
- 破邪論
- 崇正錄
- 甄正論
- 十門辯惑論
- 釋法琳傳
-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
- 音梁高僧傳
- 音續高僧傳
- 音弘明集十四卷
- 音廣弘明集
- 法顯傳
- 惠超往五天竺國傳
- 無行法師書
- 肇論
- 止觀
- 安樂集
- 寶法義論
- 念佛三昧寶王論
- 金錍決瞙論
- 比丘尼傳
- 觀心論
- 群疑論
- 十疑論
- 具錄西國浴像儀軌
- 說罪要行法
- 受用三水要法
- 護命放生法
- 重校一切經音義序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 |
---|---|
1 | 此字唯方言略釋云求於道路曰略即強取財也杜預曰 |
一切經音義卷第二十九
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三藏義淨譯)
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沙門慧琳再譯真言三十八道經依前本)
合部金光明經八卷(人間四卷金光明全在此中)
右三經二十八卷同此卷音。
金光明最勝王經
卷第一
金光明(上金字說文云五色之金黃為之長久埋不生百鍊不輕從革不違西方之行土生金故從土左右點象金在土中上今聲也次光字說文明也上從火下從古人字會意字也下明字說文從[囗@(儿/口)][囗@(儿/口)]象䆫月光入䆫明也亦會意字日月為明者後人意隨俗說也[囗@(儿/口)]音鬼永反)。
最勝(上祖外反去聲字也韻詮云最甚也考聲勝也要也史記云功極多也說文總計也從[2]曰音莫報反取意也下昇證反韻英云勝尅也又勝負也考聲云強也說文任也從力從媵省聲媵字從女券意也券音卷也)。
鷲峯山(上音就西國靈山名也古曰祇闍崛山是存梵語訛也此山多鷲鳥因以為名也)。
重擔(多濫反考聲云擔負也以木荷物也說文從手詹聲詹音占)。
逮得(上音大毛詩云逮及也說文從辵隶聲隶音隊辵音丑略反)。
婆溼波(溼音深入反從水從𢆶從土一覆之則溼此句梵語阿羅漢名也)。
累染(上律為反去聲字也有作上聲者義乖也不取集訓云家累也考聲云連及罪也屬也廣雅積也說文增加也從糸本作[參-(彰-章)+糸]隸書改為三田義訓為此一也厽音力水反象重厽之形也上聲下尒琰反考聲染污也廣雅著也說文以繒染為彩色也從水杂聲也)。
逾於(上羊朱反孔注尚書逾越也廣雅逾遠也說文逾進也從辵俞聲)。
療諸(力召反鄭注周禮云止病曰療吳會江湘謂毉病曰療說文亦云療毉又治病從疒尞聲疒音女厄反)。
醫王(意基反周禮醫師掌醫之政令聚藥以療萬民之病古者巫彭初作醫毉字本從酉或從巫作毉亦通說文治病工也毉人以酒使藥故從酉酉者古文酒字也)。
栴檀(梵語香木名也唐無正譯即白檀香是也微赤色者為上)。
破瞖(嬰計反考聲目中瞖也從目殹聲殹音同上)。
梨車毘童子(梵語訛也正梵音栗𣠞毘唐云貴族公子也諸經或云離車子是也𣠞音昌葉反)。
瑿羅葉(上嬰雞反。[醫-酉+王]羅是梵語西方木名也葉是唐言即[醫-酉+王]羅鉢多大龍王名也。鉢多亦梵語。唐云葉。以此龍王往昔先佛之時身為比丘。以瞋恚心誅瑿羅小樹。命終墮此龍中。以不護戒壞生草木故業感於龍王頭上生瑿羅樹。以瞋恚心故受龍身。以修持諸功德有大福德得為龍王。是故涅盤經云假使所作業。百劫亦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是也)。
持駛水(駛音使去聲字也蒼頡篇云駛疾也水流速也急也古今正字從馬史聲經從夬非也)。
頻眉(符賓反考聲頻蹙聚眉也廣雅憂愁不樂也說文從卑作顰時不多用今從簡)。
揭路荼王(上音羯梵語訛也正梵音蘖嚕孥唐云金翅鳥王古譯云迦婁羅)。
擁護(邕拱反鄭注儀禮云擁抱也蒼頡篇持也說文從手雍聲)。
阿閦(楚六反梵語唐云無動)。
邪蠱(上夕嗟反下音古惡鬼神其法媚害殺人也)。
澡浴(上糟老反顧野王云澡猶洗潔也下音欲洒身體也)。
鮮潔(上音仙廣雅鮮好也下音結字統云潔清也說文鮮字古文從三魚作鱻絜從刀)。
殖諸(承職反杜注左傳云殖長也蒼頡篇云種也息也考聲多也廣雅立也古今正字從歺直聲也歺音舉陵反)。
短促(下取欲反廣雅促近也說文迫也從人足聲)。
骨髓(雖𭪿反說文作髓亦同訓辭云骨中脂也從骨從隨)。
芬馥(上芳文反尒雅香氣分布也說文從屮作𡵳分聲也下馮福反韓詩云馥亦芬也說文香皃從香從復省聲也)。
惡賤(上烏故反顧野王云惡猶憎嫌也從亞作惡正體字也今俗改從覀誤錯也)。
恖忖(上思字上從囟囟音信謚法曰深謀遠慮曰恖經作思俗字也下寸損反考聲忖度也思惟計度於心謂之忖形聲字也)。
齊限(上𡧯麗反去聲字鄭注周禮云節量也俗從刀作劑字書無此字)。
滴數(丁歷反集訓云滴瀝水欒注也說文從水從適省聲也經從帝作渧非也亦是錯書也)。
析諸(星歷反孔注尚書云析分也說文破木也從木從斤經文有從片作㭊俗字)。
度知(唐洛反揆也量也假借用)。
稟性(彼錦反稟受也說文從禾㐭聲㐭音立飲反)。
飢饉(上几冝反尒雅穀不熟曰飢蒼頡篇云飢餒也腹中空也說文餓也從[企-止+皂]几聲古文作𩚎下勤刃反穀梁傳云三穀不㚈謂之饉尒雅云蔬不熟曰饉說文從食從堇聲也)。
涕淚(上挮禮反上聲字也毛詩云涕泗滂沱又曰澘然出涕傳曰自目而出曰涕說文從水弟聲下音類廣雅云涕泣淚也說文從水戾聲也)。
偏黨(上匹綿反孔注尚書云偏坡不平也說文偏頗也從人扁聲下當朗反太公六韜云朋謂之黨論語曰君子羣而不黨孔注云黨朋也說文從黑尚聲也)。
邊鄙(悲美反杜注左傳云鄙邊邑也賈注國語云鄙陋也謂邊界郊野之外去國都遼遠名為鄙俗[1]今古正字從邑[口/(百-日+回)]聲[口/(百-日+回)]音同上也)。
朅樹羅(上騫謁反梵語西國樹名此國無也)。
龜毛(上軌危反白虎通云龜之言久也說文龜舊也外骨而內肉者也字象四足頭尾之形也)。
蚊蜹(上音文說文嚙人飛蟲子也或從䖵作螡或從昬作蟁意言𧊈時而出故從𧊈經從虫從文俗字也下而銳反國語云蜹蛾蜂蠆皆言能害人顧野王云小飛蟲子好入酒中又有小蟲似蜹甚齧人名為蟆子亦有別名文繁不錄方言具載說文形聲字也)。
蛭蟲(上音質蒼頡篇云蛭水蟲也尒雅蛭囓人入人皮肉中飲人血人不覺痛其類非一轉注字也)。
如鋒(音峯漢書銳也說文兵刃鋒槍刃刀刃端也從金夆聲經或作峯亦通也)。
兔𧢲(上吐故反象形字點象兔尾言兔[角-土+(人/人)]者顯本無之喻也)。
梯蹬(上體奚反賈注國語梯階也說文木階也從木弟聲下登亘反廣雅蹬履也形聲字)。
若蠅(翼繒反說文蟲之大腹者生膽轉化為蠅有數種別膽音七余反從肉旦聲也)。
酒醉(觜崇反飲酒過度神識蒙昧曰醉也)。
鵂鶹(上音休下音留案鵂鶹怪鳥也晝伏夜飛啄食諸烏鵲眾鳥大如角鷹觜爪鋒利眼如赤銅眼光射人亦名薰胡或名釁侯其聲鳴以自呼若作餘釋皆非恐繁不能引說)。
[糸*(林/肉)*(敲-高)]葢(珊嬾反下正體盖字也繖葢者覆蔭身也[糸*(林/肉)*(敲-高)]即是葢從糸𣀙聲葢字本從草從益今俗從羊者訛謬也經作傘盖並非正字也)。
鷦鷯鳥(上音焦下音遼尒雅鷦鷯剖葦郭璞注云好剖葦皮食其中蟲江南呼為葦虎似雀青斑長尾案以絮作巢猶如綿囊方言謂之女匠也)。
㭰銜(上醉髓反鳥喙也或作觜下音咸以口嚙之而行也)。
㩲現(上倦袁反考聲云反常合道謂之㩲宜秉持其事也古今正字從手雚聲雚音灌也)。
漂溺(上匹遙反顧野王云漂流也說文浮也從水票聲票音同上下寧滴反考聲溺沈也惑也從人從水作休正體字也滴音丁歷反)。
婆羅門(梵語訛不正也或曰婆羅賀摩亦訛也正梵音云沒囉憾摩唐云淨行或云梵行即色界初禪梵天名也彼國人民四類差別婆羅門即其一也自相傳云我從梵天口生獨取梵名以為其稱世業相傳習四圍陁論例皆愽學多知守志貞白文儒雅操高道不仕其中[聰-囪+(句-口+夕)]俊穎達者多為王者之師受封邑而自居最為上等也)。
剎帝利(上音察亦梵語也此譯為田主上古已來王族貴種亦習四圍陁論博聞強記仁恕弘慈專攻於略其中有皃福勝者眾立為王也)。
薜舍(上毗桂反亦是梵語此即商主也雖有大福富有珍財不能通達典墳貨遷逐利為業為多蓄積之故王[耜-耒]保惜或賜邑封為長[2]者不捨也訓釋多與恡字義同從四人殘肉也正體字也)。
[(ㄇ@(人*人))/口/肉]䋞(上決兖反廣雅云[网/肉]者罘兔𦊟也經文作羂通古今正字從冈[口/肉]聲[口/肉]決玄反下武昉顧野王云冈者羅𦊟之總名也古今正字從糸冈聲网象形[不-一+四]音扶流反𮊁音古皆䋄之異名耳也)。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三
策勵(上楚責反說文云策箠也從竹朿聲朿音七恣反下力滯反玉篇勵勉也相勸勉也從力厲聲案策勵者以勇進心除嬾墯意勤力修行也)。
法蠃(盧和反案蠃者太常樂器也形如大蝸牛大如盃白如雪頂有孔孔通吹作美聲聞於數里說文水介蟲也從虫𣎆聲也經作螺俗字非也今言法蠃者以說法美音喻彼蠃聲也)。
秉大(彼永反毛詩傳曰秉橾也賈注國語云秉執也廣雅持也說文禾束也從又持禾會意字也經文從水作秉非)。
誘進(上由酒反考聲誘教也引也韻詮云相說勸也古今正字誘道也說文作羑進善也從羊久)。
窣覩波(上音孫骨反梵語也唐云高顯亦曰方墳或安身骨或安舍利即塼浮圖塔也古譯或蘇偷婆或云偷婆或曰塔婆秦言好略或云塔皆訛略不正窣覩波正梵音也)。
愧耻(上歸位反玉篇愧慚也說文從女作媿古文或從言作謉亦從耳作聭義訓同下癡里反說文耻辱也從耳止聲也)。
一摶(段欒反字書云手握物令相著也從手專聲)。
撝空(上音毀危反玉篇云撝所謂手所指也說文從軍作揮並通皆形聲字也為字從爪)。
普暨(其寄反尒雅暨及說文至也從旦既聲)。
金光明經卷第四
(此卷中有十地陀羅尼安在後十卷經中音訓甚切此古譯故不音與後同用讀者知之)。
谷響(上公屋反尒雅水注谿曰谷說文泉水出通川為谷從水半見出於谷口象形字下鄉兩反孔注尚書云若響之應聲也說文從音鄉聲經文從向作嚮非也是歆響字非此用也)。
履踐(上音里鄭注禮記云履蹈地行也說文足所依也從尸從彳從夂夂行意從舟舟象履經從復者非也下前剪反義訓與上同)。
金光明經卷第五
纖長(相閻反孔注尚書云纖細也說文微也從糸韱聲韱音尖)。
金𮡻(亭頂反上聲字許叔重注淮南子云𮡻者金銀銅等未成器鑄作𭤟名曰𮡻形聲字也)。
赫弈(上享厄反毛詩傳曰赫赤皃說文從並二赤下音亦毛詩云奕奕輕麗廣大皃也鄭箋毛詩云赫奕光明皃也形聲字也)。
滴知(丁歷反從水啇聲也)。
當紹(韶繞反上聲字尒雅紹繼也謚法曰踈遠繼位曰紹形聲亦會意字也)。
恒齅(休又反字統云以鼻就臭曰齅會意字也)。
藉此(情夜反去聲字考聲薦也形聲字)。
膿爛(上音農下郎旦反訓釋已見前文也)。
蟲蛆(上逐融反尒雅有足曰蟲說文從三虫經文單作虫非也下七餘反考聲云敗肉中蟲也形聲字且音即餘反)。
棄在(上輕異反孔注尚書棄廢也說文捐也從廾推[世/十]棄[云/小][云/小]音吐骨反㐬逆子也[世/十]音摶安反推音土雷反廾音拱二手也)。
朽木(𠇲有反朽腐也)。
僮僕(上音童禮記云未冠者之總稱也從人童聲下蓬木反左傳僚臣曰僕禮記云於家曰僕顧野王云馭車人也君將駕則僕執箠立於馬說文給使也從人菐聲或作䑑古字也菐音卜)。
豐稔(上敷風反正體字也周禮豊大也國語盛也說文豆之滿者從豆象形從二丰從山豆經文從曲作豊俗字也丰音同上下任枕反賈注國語云稔熟也說文穀熟曰稔從禾從念會意字也)。
蠲愈(上決玄反方言云南楚疾愈或謂之蠲郭注云蠲除也下羊主反孔注論語云愈猶勝也毛詩作㤤病差也說文病瘳也形聲字也)。
侵[打-丁+夒](上寢婬反說文云若掃之侵故從人從帚從又今隸書略去巾作侵訛謬也下饒少反孔注尚書云[打-丁+夒]亂也說文煩也從手夒聲也夒音奴刀反說文又解夒字貪獸也一曰母猴也從頁從止[1]匕從夂經文從憂者非也)。
金光明經卷第六
潛身(捷閻反易曰潛之為言隱而未見行而未成廣雅深也說文潛藏也從水朁聲朁音錯感反)。
沃壤(上烏酷反賈注國語沃美也廣雅漬也古今正字從水夭聲下穰掌反孔注尚書云無塊曰壤鄭注周禮云壤土也言其壤壤和緩之皃說文柔土也從土襄聲襄音湘)。
顯敞(下昌雨反蒼頡篇云敞高顯也又云平治高土可以遠望從攴尚聲攴音普卜反)。
僃𢿫(上皮媚反文字典說預防也具也說文慎也從人𤰈聲𤰈音同上下征郢反鄭注禮記云整正也說文齊也從束支正聲經從止作[(牙*ㄆ)/止]非也)。
隱蔽(下卑袂反形聲字)。
墜生(直類反尒雅墜落也說文從高而墮地從阜[隊-(阿-可)]聲[隊-(阿-可)]音遂經從土作墜亦通)。
彗星(隨銳反乙已占云光芒索索然如掃[竺-二+帚]孛孛然形如粉絮皆逆亂凶孛之氣也左傳云妖星也所以除舊布新之象也或從竹作篲亦通從甡從又甡音詵)。
薄蝕(上傍莫反下音食案日月薄蝕者虧缺也凡日蝕是陰陽相交日掩月蝕暗虛蝕神羅睺之所暎也日蝕人君之災國有興廢之象宜修德月蝕者儲君妃后大臣之災或水旱豊儉之先相古文從飤作蝕說文從虫食聲或名交蝕)。
㑴掠(下力尚反又音略字書云拷擊也考聲云強取也蒼頡篇搒也笞也或從刀作剠訓釋並同上准經義時俗並音略切韻略字韻中無此字唯方言略釋云求於道路曰略即強取財也杜預曰不以道取為略賈逵曰奪取也說文作略云經略土地也從田各聲於義亦通兩字二音三體訓釋如上取捨前後任隨所見)。
屏除(上并茗反孔注尚書云屏亦除也鄭注禮記云退也放去也說文屏蔽也從尸并聲)。
白綫(先箭反說文綫縷也從糸戔聲戔音殘經文從泉作線俗字也)。
多揭羅(梵語草香名也正云多孽囉)。
禪膩師(亦梵語不正也正梵音云捨儞娑毘沙門之次子名也)。
迦利沙波拏(梵語也此云貝齒或云已齒即是海中小貝子經中具有分析所直多少波拏是錢若每日送一百多是金錢也)。
𪏽篋(上音鄉說文云𪏰芳也從黍從甘今[(匕/示)*(入/米)]書省去水從禾作香俗字也下謙葉反說文[木*(戊@臣)]也從[A1]匚[A2]匚音方夾聲也經從竹作篋篋笥也或名香匳即香爐椷也椷音咸匳音廉)。
罄盡(上輕逕反韻詮竭也亦盡也)。
普臻(櫛詵反尒雅臻至也說文從至秦聲也)。
白㲲(恬頰反西國草花絮撚以為布亦是彼國草名也)。
木膠(音交顧野王云膠所以連綴物令相黏著也鄭注禮記云膠謂煑皮草令消凝而作之乃有多種或黃或黑或白或赤或煑木皮寮而作說文胒也作之以皮故從肉翏聲音力救反)。
無歇(許謁反)。
林藪(桑走反澤無水曰藪說文大澤也從草形聲字或從竹亦通也)。
珂雪(上可哥反廣雅珂白石也次於玉也埤蒼云白馬瑙也顧野王云珂螺屬也出於海中潔白如雪所以嬰馬膺也形聲字也)。
轂輞(上音穀說文輻所湊也從車從𣪊省聲也下音罔說文車𨎶也輻頭四周盤木相接為環也連環眾[2]幅而輾地也亦形聲字也)。
千輻(音福案千輻輪相者唯佛身上福德圓滿之相現於六處二手掌二足掌及二[黍*ㄗ]上肉文之中顯分明猶如車輪千輻具足經無量劫禮拜賢聖之功所感也)。
網鞔(下莫安反案網鞔者唯佛有之手十指之間有[冉-工+又]網猶如鵝足說文從革從免聲也)。
澄潔(上直陵反韻英云澄湛也說文從徵作瀓瀓清也從水形聲字)。
清泠(下音靈王逸注楚辭云泠泠者清涼風動貌從水令聲令字從卩合音精入反卩音節)。
涕淚(上音體下律墜反前經第一卷中已釋)。
[聰-囪+(句-口+夕)]叡(上倉公反廣雅[聰-囪+(句-口+夕)]聽也韓詩明也毛詩傳曰[聰-囪+(句-口+夕)]聞也說文察也從耳怱聲囱音䆫象形今經文作[聰-囪+(句-口+夕)]俗字也下營歲反尚書叡作聖孔注云叡必通於術也國語明也廣雅智也說文深明也從目[3][尚*又]從谷省聲)。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七
消殄(下田演反俗字也上聲呼孔注尚書云殄絕也尒雅盡也說文滅也正作殄從㐱㐱音之忍反從歺歺音五割經𣧠訛也)。
枉死(上汪往反考聲云枉失理也詘也古今字邪曲也從木王聲古文作[梣-今+王]下死字說文澌也人所離也言人神識化往而不返遺殘體骨故從歺從化省會意字也)。
霹靂(上四歷反下音歷大雷震擊也形聲字從石者俗字)。
蠱魅(上音古下音媚蠱即蠱毒魅即精魅皆惡鬼害人也或化作人與人交會翕人精體也)。
蚊蝱(上音文下陌耕反正體字也俗作[(└@人)/虫]皆嚙人飛蟲也蝱大如蜂蚊小如小蠅並形聲)。
捷利(上潛葉反毛詩傳曰捷勝也王注楚辭云速也疾也古今正字從手疌聲疌音同上也)。
技術(上奇蟣反韻英云藝能也考聲工巧也說文巧也從手支聲經文從人作伎借用非本字下順律反鄭注禮記云術道也莊生曰人相知於道術韓詩藝也說文邑中道也從行朮聲朮音椎律反)。
苜[蓿-日+囚](上音目下音宿草名也本出罽賓國大宛馬嗜之漢書云張騫使西國迴持其種播植於此國以飤騾馬從草形聲字陸氏切韻等音莫六反今不取也)。
麝𪏽(上常夜反郭注山海經云麝似麞腹下𪗌中有香尒雅麝父麕足郭注云如小[4]䴢雄者𪗌中有香雌者即無轉注字也)。
芎藭(上羌隆反下音窮香草名也根香也苗名䴢蕪亦入藥用也)。
苟𣏌(上溝藕反下音起木名也亦是藥四時所採各異春採葉秋採實冬採根亦名地骨白皮從木已聲也)。
艾納(上我葢反亦香草也)。
馬芹(近斤反子似蒔羅子)。
擣簁(上刀老反說文手椎也亦築也亦擣也從手壽聲俗作㨶下篩滓反上聲字也韻詮云[1]羂簁也去[夕/鹿]惡而取精細者經文從師作篩平聲字是竹籠非此用俗誤也)。
牛[米/(前-刖+?)](分問反梵云瞿摩夷說文棄除也從拱推[(崋-山)-一+(卄*├)]棄米會意字也[(崋-山)-一+(卄*├)]音般推音土雷反米音非米古文矢字)。
四枚(每盃反郭注方言云枚數也古今正字從木從玫省聲也)。
埋大盆(買牌反藏於地也)。
𪏽秣(摩鉢反乾香末也)。
幔障(暪半反廣雅幔帳也考聲帷類也說文幕也從巾曼聲暪音莫安反)。
所拘(音俱說文拘止也執也從手句聲)。
葺茅(上侵入反考聲云茅草覆屋也從草咠聲咠音同上下卯包反說文草名也從草矛聲也)。
常翹(祗姚反廣雅翹舉也翹舉一足念誦現苦行相專志一心也心若散亂身必危倒也說文從羽堯聲也)。
根機(既祈反易曰機者動之微也考聲弩牙也說文主發動者謂之機從木幾聲)。
野蠶(雜含反埤蒼云蠶吐絲蟲也漢書云世祖初即位年有野蠶成繭人收其利也古今正字從䖵朁聲䖵音昆朁音千感反)。
坎窟(上堪感反埤蒼坎埳也下坤骨反杜注左傳云窟地室也古今正字云窟狐兔所伏處也從穴屈聲[2]或從土作𡑣或從石作𥖚並通也)。
幢旗(上濁江反方言云幢翳也自關而東謂之幢郭注云舞者執之以自蔽翳也廣雅幢謂之翿翿音導也古今正字從巾童聲下音其周禮云熊虎為之旗鄭注云象其守猛莫敢犯也說文從㫃其聲㫃音偃也)。
鈴鐸(上歷丁反鄭注周禮云必使鳴鈴以相應案鈴者以金銅相合和令作空㲉圓如珠有口有鼻含一小丸於中搖而作聲玲玲然因号曰鈴古今正字從令金聲下唐洛反鄭註周禮云鐸大鈴也形如小鍾中懸一鐵舌搖而作聲形聲字也)。
三[乾-乙+戈](京逆反考工記云車𢧢日常鄭注云八尺曰尋倍尋曰常長丈六也方言云南楚謂之傴𢧢郭注云今之雄𢧢也即矛有曲枝者是說文云有枝兵器也從戈從[卓*人][卓*人]音幹經從卓非也)。
權現(逵員反賈注國語云變通以應時曰權廣雅權秉也古今正字從手雚聲雚音灌也)。
橋橃(上強驕反集訓云津濟河梁也說文亦梁也從木喬聲下煩發反正體字也韻英云縛竹木浮於水上曰橃亦如舟船能濟渡人之水厄說文從木發聲或從舟作𦪑經文作栰或從竹作筏並俗字非正也)。
枷縛(上音加案枷者禁繫罪人之刑具也以木枷人頸令不東西桎梏之類也從木加聲)。
刀矟(雙捉反廣雅矟短矛也埤蒼云八尺矛也左形右聲字也)。
羂索(上涓兗反下桑洛反案羂索者西國戰具也一名搭索遙擲繩繫取敵人頭脚名為羂索)。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八
博綜(上謗莫反說文從十從簿省聲也經從心非也下宗宋反[3]烈女傳云織者可[4]久喻治政推而往引而來者曰綜顧野王云機縷持絲交者也綜理絲縷使不相亂曰綜形聲字也)。
䤈哩(馨鷄反梵語不求字義䤈字從兮也)。
唐捐(音緣說文捐棄也一從手[口/肉]聲也)。
碼碯(上音馬下音惱亦石寶名次於玉有斑文或五色此二字並無定體)。
滋榮(子斯反孔注尚書云滋益也從二玄下永平反前已釋也)。
邀請(上音𦝫杜注左傳云邀遮也毛詩傳求也古今正字循也從辵敫聲敫音晈也)。
寶髻(音計鄭注儀禮云結髮也說文從髟吉聲也)。
漱口(搜救反鄭玄注考工記云漱潔也說文盪口也盥也從水欶聲欶音縮)。
澡豆(上音早從水喿聲喿音掃倒反)。
[肉*巳]濃(上費微反孔子曰四體既正膚[6]革充盈人之[(同-(一/口)+(人/人))*巳]也說文肉多也從肉已聲下女龍反)。
踞草(居御反說文蹲也屈厀而却踞坐也形聲字也)。
一鋪(普布反廣雅鋪陳也布也古今正字從金甫聲)。
鉾䂎(上莫侯反古文矛字也正體作矛兵器名也象形或從戈作𢦵下倉亂反韻詮云䂎小矟也荊楚巴蜀今謂之䂎刀長可丈餘古今正字從矛贊聲經文作[鉸-父+(臼/(夙-歹+十))]俗字非也)。
治擯(下必胤反顧野王云排𢷤也形聲字上音持韻詮治理也)。
象蹈(陶到反韻詮云蹈踐也踏也從足舀聲)。
[示*芺]星(上央驕反左傳曰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示*芺]杜注云羣物失性說文從示芺聲或作祅經從女作妖非災字也)。
枯悴(下情遂反蒼頡篇悴憂也說文從頁作顇亦正也)。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九
匱乏(上逵位反說文匱匣也從[A3]匚[A4]匚音方貴聲下凡法反說文引春秋傳曰反正為乏乏少也)。
金翅(尸至反一名加婁羅一名龍䆫即金翅鳥[7]王也食龍者古文作翄亦作𦐊也)。
滋繁(上音諮正體從水並二玄今作茲時俗字也下音煩考聲也從敏系聲也)。
老耄(下毛報反鄭注禮記云耄惛忘也古文從蒿作𧂕古今正字從老毛聲字書有作[老/鬼]俗字也)。
痰癊(上音談下陰禁反案痰癊字無定體𦙄鬲中氣病也津液因氣疑結不散如筋膠引挽不斷名為痰癊四病根本之中此一能生百病皆上焦之疾也)。
鹹醋(上音咸。洪範云水曰潤下潤下作鹹。尒雅云鹹苦也。郭注云苦即大鹹也。說文鹹銜也北方味也。從鹵咸聲鹵音魯經從酉作醎誤也非正體。下倉固反考聲云醋䤈也。集訓酸也。此字非正且依經義音之俗用醬醋字也近代切韻諸家字書並同上音。說文及古字書從昔作醋者並音為昨。訓云客酌主人酒也是相酬酢字也音藏洛反獻酬也。若依說文玉篇古今正字文字典說廣雅切韻字統字林七本字書。醬醋字並從乍作酢。音倉固反。正醫酢字從乍也。說文云驗也。蒼頡篇酸也。今俗用却音為昨。未知二體今古孰是。今並書之也)。
甛[肉*(武-止+(二/貝))](上䐑閻反廣雅甛甘也說文美也從甘舌或作甜亦通下尼智反王逸注楚辭云膩滑也說文[夗-夕+月]也從肉貳聲從月非也)。
鍼刺(上執任反廣雅鍼亦刺也禮記婦右佩鍼管線纊說文所以縫也玉篇綴衣也俗用從十作針亦順時且用也正從金從箴省聲下刺音青亦反又此四反二音並通正體字也說文直傷也顧野王云銳鑱人人肉中曰[A5]刺古今正字從刀朿聲朿音次從朿者非也經從夹作刾俗字也)。
鼻梁㩻(下音欺顧野王云㩻傾側不正也說文陋也從危支聲或從山作崎或從器作𢻪皆古字也經文從奇作攲非也孫卿子曰桓公廟有㩻器焉虛則㩻滿則覆中則平以誡於人也)。
餌藥(而志反去聲字也蒼頡篇云餌食也顧野王云凡所食皆曰餌古今正字餅也說文從[弼-百+(幅-巾)]作[耳/(弼-百+(幅-巾))]粉餅也從[弼-百+(幅-巾)]耳聲古字也今從食作餌鄭玄注周禮云合蒸曰餅字書[1]云糕也說文從食耳聲也)。
豺狼(上音柴。山獸名也。括地志云豺形似狗而小。好羣行。義獸也。有良賤之異。豺奴常先行獵得禽鹿等物不敢前食守待豺郎。豺郎後至先食。飽棄餘肉豺奴方始共食。禮記月令云季秋之月豺乃祭獸。下音郎。野獸也。北地沙漠多饒此獸。常居川澤穴處。說文狼似犬。銳頭白額。高前廣後耳聳竪口方尾常垂下青黃色或白色。甚有力驢馬人畜皆遭害。爾雅曰狼牡貛牡狼其子獥絕有力迅形聲字貛音歡也)。
狐玃(上音胡前已釋野狐也下俱籰反郭注爾雅云玃似獼猴而大[2]倉黑色能[3]𭸴持人故以為名好顧眄此等種類甚多各別異名說文母猴也一名獶左形右聲字也獶音奴刀反)。
鵰鷲(上音彫也下音就前大般若經音義第三卷已具釋文繁不述)。
宛轉(上冤遠反說文宛轉臥也從夕臥有節也從夕從卪經又從女作婉非此用也)。
欲涸(何各反廣雅涸盡也賈注國語云涸竭也說文水涸也從水固聲也)。
象廄(上正體象字也下鳩又反說文象馬舍也周禮曰馬二百一十四匹為一厩從广段广音儼𣪘音同上也)。
皮囊(諾郎反韻詮云有底袋也從[襄-〦]從㯻省[襄-〦]音儜㯻音溷)。
循岸(循音巡循由行也)。
睡寤(上垂淚反眠也下音悟睡覺也從㝱省從爿也)。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十
荊棘(上音京顧野王云楚木也故号荊州下兢力反韻詮云酸棗也有刺木說文小棗也叢生者並從二朿朿音次非是朿亦非[夾-大+未]也)。
耎草(而兖反)。
涌出(音涌)。
寶椷(音咸廣雅篋謂之椷形如小匱子從木咸聲經文作函古字書謬函非正也)。
開闡(昌演反[4]韓康伯注繫辭云闡明也廣雅闡開也從門單聲也)。
黔黎(上儉嚴反杜注左傳云黔黑色史記始皇二十六年更名萬民為黔首從黑今聲下禮奚反周謂萬姓𥠖民或謂之黎庶韻詮云黎眾也從[桼-木]𥝢聲𥝢音离)。
憩息(卿又反毛詩傳曰憇即息也會意字也息止也)。
虎豹(上呼古反山獸名也下從古人虍聲虍音呼從中作𧆞者非也下包貌反山獸也似虎黑花團文小於虎皮可作鞍韀面是也)。
𢙴戀(上正體愛字也說文[5]慧也從心旡夂聲會意字也下劣轉反去聲字也考聲思也說文從心䜌聲也)。
洟唾(上音夷又音天計反說文鼻液也下土臥反古今正字唾口液也形聲字也)。
悽傷(上音妻廣雅悽悲也說文痛也從心妻聲也)。
舟航(上舟字說文𦨣也刳木為舟以濟不通象形字下鶴剛反毛詩傳渡船也方言云自關而東謂濟渡為航說文從方作斻從舟元聲元音岡也)。
癰疽(上迃恭反司馬彪注莊子云不通為㿈說文㿈腫也從疒雝聲雝音同上疽音七余反疽久㿈也形聲字也)。
血脈(下猛伯反說文云血理之分耶行體中名之為脈從肉從𠂢作脈即反書永字也今時不知便從永作脉也)。
筋骨(上音斤說文云筋肉之力也從肉從力竹者物之多斤故從竹會意字也)。
所祈(下音其毛詩傳祈求也爾雅祈告也說文祈求福祭也從示斤聲)。
羸瘠(上累追反左傳羸弱也國語病也下情亦反左傳瘠瘦也說文從肉作膌古字也)。
激水(經亦反說文激疾波也從水敫聲敫音同上)。
繽紛(上匹賓反下拂文反王注楚辭云繽紛眾繁盛貌古今正字並從糸形聲也)。
舐血(上時尒反上聲字說文以舌取物也從舌氏聲或作舓亦作𦧇古字也)。
骸骨(上音諧身體之骨總名為骸從骨亥聲骸即骨也)。
懊惱(上烏杲反下猱老反文字集略惱心內結恨也並形聲字)。
鴿鶵(上甘臘反下床于反韻英云初出卵㲉而能自食者曰鶵或作鶵亦同並形聲字)。
目瞤(蕤倫反說文云目自動曰瞤經從𦓔作[耳*(而/而)]非也不成字也)。
鷹𡙜(上憶矜反說文鷹鷙鳥也亦名隼隼即鷹屬也爾雅隼即祝鳩也鷹有多種不能繁述下團活反說文手持大鳥失之曰奪)。
戰掉(條曜反廣雅掉振也國語掉搖也說文從手從悼省聲)。
悲𠶺(櫻[((嘹-口)-小)-日+十]反考聲哽即氣噎塞也有經本作悲噎義同噎音煙結反喉中氣塞憤滿也)。
乾燥(上音干下桑到反說文燥亦乾也)。
驟駕(愁瘦反考聲云馬走曰驟廣雅奮也賈注國語云疾也說文馬疾步也從馬聚聲也)。
失緒(上失字說文縱也從手乞聲也下徐呂反毛詩傳緒業也韻詮緒次也說文絲端也從糸者聲也糸音覔也)。
咨嗟(上子思反下子耶反王弼注易云咨嗟歎息之辭也形聲字也)。
推[凶/肉](墜追反以拳撫膺也從木從[A6]隹下朂恭反字書胷即膺也或作匈亦通古字也)。
擒去(上音禽說文擒獲也從手禽聲也)。
林藪(蘇後反考聲云大澤也鄭注周禮云澤無水有草曰藪從草數聲也)。
籌議(上紂流反下音義案籌[6]議者籌度謀議未萌事之可否然後行之)。
坌其身(上盆悶反或作坋說文塵污也從土分聲也)。
號咷(上号高反杜注左傳云號哭也爾雅呼也廣雅鳴也說文痛聲也從虎号聲下唐勞反顧野王云號咷者大哭也泣聲也)。
欻然(上勳律反𦵮琮云欻忽也說文吹起也)。
擗地(上毘亦反案擗地者以哀痛故自投身於地宛轉號哭痛苦之甚也從手辟聲也)。
傷悼(陶澇反方言悼哀也鄭注禮記云悼憐也早夭曰悼悼亦傷也)。
昞著(上兵皿反廣雅[耳*丙]明也聲類從火作昺並通古今正字從日丙聲下張慮反顧野王云著猶顯也鄭注禮記者明白也從草者聲也)。
測𣊹(上初力反鄭注周禮云測度也不知水之廣深曰測故從水則聲下音良說文正體從童作𣊹經作量訛也)。
明逾(庾朱反逾越也從辵俞聲也)。
金鋌(亭[鄄-西+己]反上聲字也從金廷聲也)。
尠智(先剪反俗字也正作鮮玉篇云鮮少也寡也從甚少俗意)。
金光明經合部八卷 經前序
曩修(上那朗反爾雅云曩久也考聲云昔也說文從日襄聲)。
翫閱(上午貫反杜注左傳云翫習也說文從習元聲下緣雪反毛詩云我躬不閱也文字典說文云積伐曰閱也從門從兌聲也)。
先哲(下展裂反爾雅云哲智也方言云齊宋之間謂智為哲孔注尚書云哲照了也說文亦智也從口折聲字或作悊亦作喆音義並同)。
崛多(上羣勿反梵語譯此經三藏名也)。
揣義(上初偉反方言云揣誠也杜注左傳云度高日揣也顧野王云謂相量度也說文從手耑聲耑音端)。
揵陀(上件焉反下度河反梵語印度國名)。
金光明經第一卷
蠱(孤五反左傳云皿蟲為蠱晦[1]望之所生也又梟磔死之鬼亦蠱說文從蟲從皿皿者物之[2]內也)。
天紺(甘[門@取]反論語云君子不以紺緅飾也說文云紺帛深青而揚赤色也從糸甘聲也)。
阿閦(下差縮反梵語唐云無動)。
水蛭(下之日反郭注爾雅云江東呼為蛭蟣也蒼頡篇云水蛭蟲也說文從虫至聲)。
鎔銷(上欲鍾反漢書云猶金之在鎔唯冶之所鑄也說文云冶之器法也䥫形模也從金容聲也)。
疾疫(下營壁反鄭注周禮云疾癘之鬼也古今正字從疒殳聲疒音女革反)。
金光明經卷第二
以枹(拊無反左傳云授枹而鼓之也說文擊皷椎也從木包聲經作桴屋棟也非此義也)。
枯涸(下何各反賈注國語云涸盡也說文從水固聲也)。
毛滴(下丁歷反顧野王云滴者瀝滴也說文水欒注也從水啇聲欒音魯桓反經作渧非也)。
裸者(上華瓦反順俗音也正音魯果反說文云裸露肉袒也從衣果聲或作倮蠃亦作躶並同也)。
法蠃(魯戈反郭注爾雅云蠃蝸牛也今此法蠃即蝸牛之大者樂器名也從虫𣎆聲𣎆音力臥反經作䗍非也)。
外撮(上音昇下祖末反應邵注漢書云四圭曰撮亦三指撮也古今正字從手最聲)。
奪心(上團活反蒼頡篇云奪強取也賈注國語云奪不與而取也鄭注禮記云謂亂也文字典說[3]文從手持奞忽失之謂之奪從又今從寸者象奞有足也會意字也團音奪桓反[4]奪音先隹反)。
攘郤(上壤章反韓詩傳云攘除也周禮云却顧野王亦辭也說文從手襄聲下正却字也古文從谷也)。
金光明經卷第三
(此卷中有十地菩薩陀羅尼甚有難字亦合音訓為是古譯真言用字不切當故不音其文句已依梵本正翻訖所以不重出)。
第四卷
𦡜傭(下寵龍反郭注爾雅云傭齊等也說文云均直從人庸聲庸音容經作𦟛誤也)。
淨濡(下乳朱反毛詩傳云濡潤澤也說文從水需聲需音須經作濡俗字也)。
鮮於(上仙淺反正從是從少作尟賈注國語云鮮寡鄭注禮記云罕也字書云少也說文從魚羴省聲羴音羶經從甚作尠俗用也)。
舌嗜(下時至反考聲云愛也欲也孔注尚書云嗜無厭足也鄭注禮記云貪也古今正字從口耆聲)。
躁動(遭到反考聲云躁性急也顧野王云躁猶動也賈注國語云擾也鄭注論語不安靜也說文為趮字從走喿聲時用多從足喿音搔竇反)。
不憚(下達旦反鄭箋毛詩云憚難也又曰畏也廣雅云驚也說文忌惡也從心單聲也)。
第五卷
沃壤(上翁谷反廣雅云沃漬也賈注國語云美也毛詩傳云柔也說文云溉灌也從水夭聲下穰掌反考聲云壤者土柔而無塊也孔注尚書云無塊曰壤廣雅云[夗-夕+月]壤也說文云柔土也從土襄聲)。
[雪-雨+甡]星(上隨銳反考聲云[雪-雨+甡][示*芺]星也左傳云[雪-雨+甡]者所以除舊布新之象也爾雅云[雪-雨+甡]星謂之攙搶郭注謂之孛[雪-雨+甡]言其光芒孛孛然似掃[雪-雨+甡]也或[雪-雨+甡]古作[竺-二+(雪-雨+甡)]也說文從又又[5]手持甡音詵孛音勃)。
第六卷(此卷亦有古譯真言准前第三卷說)
𦘺醲(下女龍反淮南子云𦘺醲甘脆也說文亦厚也從酉農聲經從水作濃與經義不同也)。
侵掠(下良丈反俗同略字用也杜注春秋云掠奪取財物也顧野王云鹵掠物也鄭注禮記云掠猶索也古今正字從手從諒省聲也)。
蹋蓮(上談臘反說文云蹋踐也從足[日/羽]聲經作蹹非也)。
孤[這-言+(坐-土+(一/廾))](下伯孟反禮記云迸散也埤蒼云走也或作𧼲亦作[這-言+(坐-土+(一/廾))]古今正字從辵[這-言+(坐-土+(一/廾))]聲)。
第七卷
熈怡(上喜飢反考聲云熙和也美也爾雅云敬也古今正字從灬[(厂-一)*臣*巳]聲也[(厂-一)*臣*巳]音以之反經從女作嬉非也下以之反考聲云怡喜悅也和也爾雅云樂也方言亦喜也文字典說從心台聲也)。
睒摩(上鹽漸反梵語古譯名夜摩欲界中空居天也)。
[馝-禾+黍]芬(上駢蔑反埤蒼云[馝-禾+黍]大香也考聲亦云香皃也或作[(黍/日)*(光-兀+(夙-歹+(舉-與)))]亦作𪏺古今正字從𪏰必聲下忿文反鄭箋詩云芬芬然香也郭注方言芬香和[6]調也說文從艸分聲經從香作馚非也)。
忉利(上音刀從心忉利天在須彌山頂上有三十二天子並朝於帝釋亦名三十三天即天帝釋所治處也)。
第八卷
七寶椷(下洽緘反廣雅云椷木篋也說文篋也從木咸聲經作函俗字也)。
憩駕(上褰偈反毛詩傳云憩息也或作愒古今正字從息舌聲經作憩誤也)。
癰疽(下七余反杜注左傳云疽惡瘡也說文云久㿈也從疒且聲且音子余反)。
瘭疾(上匹遙反廣雅云瘭㿈成也埤蒼云亦疽也古今正字從疒票聲票音必消反)。
舐血(上食爾反顧野王云舐以舌取食也說文正作舓從舌易聲經本作䑛俗用字)。
鴿鶵(上甘臘反下仕虞反郭注爾雅云雛謂鳥生而能自食者也說文正作雛從隹芻聲經作鶵俗用字也)。
睫瞤(上音接前無量義經已釋訖下閏倫反說文云瞤目動也從目閏聲)。
噴灑(上普悶反廣雅云吹潠吐物為噴也說文從口賁聲賁音奔)。
惙然(上陟劣反毛詩傳云惙惙心憂也聲類云短氣貌也說文從心叕聲叕音同上)。
一切經音義卷第二十九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4 冊 No. 2128 一切經音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8-3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