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新收一切藏經音義序
- 一切經音義序
- 大唐三藏聖教序
- 高宗皇帝在春宮述三藏記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 放光般若經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光讚般若經
- 道行般若經
- 小品般若經
- 勝天王般若經
-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 明度無極經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
-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 仁王般若經
- 新譯仁王經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 仁王護國陀羅尼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 實相般若經
- 理趣般若經
- 大樂金剛理趣經
- 大明呪經
- 般若波羅多心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大寶積經
- 大方廣三戒經
-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 阿彌陀經
- 無量壽經
- 阿閦佛國經
- 大乘十法經
- 普門品經
- 經
-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 大聖文殊師利佛剎功德經
- 法鏡經
-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 幻士仁賢經
- 決定毘尼經
- 再譯三十五佛名經
- 發覺淨心經
- 須摩提女經
- 須摩提菩薩經
- 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 得無垢女經
- 優填王經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 如幻三昧經
- 善住意天子經
- 太子刷護經
- 太子和休經
- 大乘顯識經
-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
- 大乘方等要慧經
-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 佛遺日摩尼寶經
- 摩訶衍寶嚴經
- 𠢧鬘經
- 毘耶娑問經
- 大方等大集經
- 大集日藏分經
- 大集月藏分經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 大方廣十輪經
- 大集須彌藏經
- 大集大虛空藏經
- 虛空孕經
- 虛空藏菩薩經
- 虛空藏菩薩神呪經
- 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求聞持法經
- 觀虛空藏菩薩經
-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呪經
- 菩薩念佛三昧經
-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
- 般舟三昧經
- 大集賢護菩薩經
- 無言童子經
- 大集譬喻王經
- 大哀經
- 阿差末經卷
- 寶女所問經
- 無盡意經
- 自在王菩薩經卷
- 奮迅王菩薩所問經
- 寶星陀羅尼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
- 新譯大方廣佛花嚴經音義
- 信力入印法門經
-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
- 佛花嚴經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
-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經
- 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
-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
- 莊嚴菩提心經
- 大方廣普賢菩薩所說經
-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
- 菩薩本業經
- 大方廣佛花嚴經四十二字觀門經
- 菩薩十住行道經
- 菩薩十住經
-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 佛說兜沙經
- 漸備經
- 十住經
- 等目菩薩所問經
- 如來興顯經
- 度世經
- 羅摩伽經
- 大方廣佛花嚴經續入法界品經
- 四童子經
- 大悲經
- 方廣大莊嚴經
- 大般涅槃經音義
- 大般涅盤經憍陳如品闍維分
- 大般泥洹經
- 方等般泥洹經
- 音妙法蓮花經
- 普曜經
- 正法花經
- 無量義經
- 法花三昧經
- 薩曇分陀利經
- 妙法蓮花經
- 維摩詰所說經
- 維摩詰經
- 說無垢稱經
- 大方等頂王經
- 大乘頂王經
- 善思童子經
- 大悲分陀利經
- 悲花經
- 金光明最勝王經
- 金光明經
-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
-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
-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
- 伅真陀羅所問經
- 寶雨經
- 寶雲經
- 阿惟越致遮經
- 不退轉法輪經
- 廣博嚴淨不退轉法輪經
- 不必定入印經
- 入定不定印經
- 持心梵天所問經
- 等集眾德三昧經
- 集一切福德經
- 思益梵天所問經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 持人菩薩經
- 持世經
- 濟諸方等學經
- 大乘方廣總持經
- 大方廣寶篋經
-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 大乘同性經
- 證契大乘經
- 深密解脫經
- 解深密經
- 解節經
-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
- 緣生經
- 分別緣起初法門經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 入楞伽經
- 大乘入楞伽經
-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 大薩遮尼乾子經
- 大乘密嚴經
- 新翻密嚴經
- 首楞嚴三昧經
-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 諸法無行經
- 諸法本無經
- 佛說無極寶三昧經
- 慧印三昧經
- 如來智印經
- 寶如來三昧經
- 大灌頂經
- 藥師如來本願經
- 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藥師瑠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 阿闍世王經
- 普超三昧經
- 放鉢經
- 月燈三昧經
- 佛說大淨法門品
- 大莊嚴法門經
- 月燈三昧經
- 菩薩修行經
- 無所希望經
- 象腋經
- 如來莊嚴智慧佛境界
-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 觀藥王藥上菩薩經
- 觀無量壽佛經
- 阿彌陀經
- 後出阿彌陀偈
- 稱讚淨土功德經
- 拔陂經
- 諸佛要集經
- 未曾有因緣經
- 須賴經
- 寶網經
- 彌勒成佛經
- 觀彌勒菩薩上生經
- 彌勒來時經
- 彌勒下生經
- 彌勒下生成佛經
- 諸法勇王經
- 一切法高王經
- 第一義法𠢧經
-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 順權方便經
- 樂纓絡莊嚴方便經
- 大乘造像功德經
- 六度集經
- 太子須大拏經
- 九色鹿經
- 菩薩睒子經
- 睒子經
- 太子墓魄經
- 太子沐魄經
- 無字寶篋經
-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 佛說老女人經
- 佛說老母經
- 佛說老母女六英經
- 德護長者經
- 月光童子經
- 申日兒經
- 長者子制經
- 佛說菩薩逝經
- 逝童子經
-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 大乘伽耶山頂經
- 象頭精舍經
- 大乘伽耶山頂經
- 佛說犢子經
- 乳光佛經
- 無垢賢女經
- 腹中女聽經
- 未曾有經
- 甚希有經
- 轉女身經
- 無上依經
- 決定總持經
- 謗佛經
- 寶積三昧經
- 入法界體性經
- 如來師子吼經
- 大方廣師子吼經
- 大方等脩多羅王經轉有經大乘百福相經
-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 大乘四法經
- 菩薩修行四法經一卷
- 希有希有挍量功德經
- 最無比經
- 前世三轉經
- 銀色女經
- 阿闍世王受決經
- 採蓮違王上佛受決號妙華經
- 正恭敬經
- 善敬經
- 稱讚大乘功德經
- 妙法決定業障經諫王經
- 示教勝軍王經
-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 文殊師利巡行經
- 文殊尸利行經
-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
- 緣起聖道經了本生死經
- 稈經
-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𦼮喻經
- 獨證自誓三昧經
- 自誓三昧經
- 龍施女經
- 龍施菩薩本起經
- 菩薩生地經
- 佛語經
- 八吉祥呪經
- 八陽神呪經
- 八吉祥神呪經
- 八佛名號經
- 盂蘭盆經
- 報恩奉瓫經
- 灌洗佛形像經
- 摩訶剎頭經
- 浴像功德經
- 浴像功德經
- 造立形像福報經
- 作佛形像經
- 內藏百寶經
- 私呵昧經
- 四不可得經
- 梵女首意經
-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 成具光明定意經
- 溫室洗浴眾僧經
- 諸德福田經
- 金色王經
- 大方廣如來藏經
- 大方廣如來藏經
- 演道俗經
- 百佛名經
- 稱揚諸佛功德經下卷
- 須真天子經
- 摩訶摩耶經
- 除恐災撗經
- 孛經抄
-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 十住斷結經
- 菩薩纓絡經
- 超日明三昧經
- 賢劫經
- 一字奇特佛頂經
- 一字奇特佛頂輪王念誦儀軌經佛頂尊𠢧念誦儀軌經
- 加句佛頂尊𠢧念誦法
- 一字頂輪王經
-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
-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呪經
- 普通諸佛頂要略念誦法經
- 佛說一字轉輪王佛頂呪經
- 蘇悉地羯囉經
- 蘇悉地羯囉經
- 蘇悉地經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序
- 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經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記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翻譯年代先後
- 佛頂尊勝陀羅尼并功能經
- 蘇悉地羯囉供養法
- 底哩三昧耶經
- 蘇婆呼童子請問經
- 掬呬耶亶怛囉經
- 此有陀羅尼集四卷
- 大毘盧遮那經
- 遍照如來念誦法
- 毘盧遮那如來要略念誦法
- 金剛頂經略瑜伽
- 金剛頂大教王經
- 普通諸尊瑜伽念誦法
- 瑜伽要妙略修行法
- 金剛頂經曼殊室利五字心經
- 文殊師利五字偈頌法
- 金剛頂文殊師利五字真言法
- 金剛頂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
- 降三世金剛瑜伽觀自在心真言法
- 金剛頂經觀自在如來修行法
- 修般若波羅蜜瑜伽觀行法觀自在如意輪瑜伽法
- 金剛頂瑜伽大樂金剛薩埵念誦法
- 降三世大曼荼羅中蓮花部心法
- 吉祥𠢧初瑜伽大樂金剛薩埵法
- 降三世觀自在心陁羅尼法
- 普賢金剛薩埵瑜伽念誦法
- 蓮花降三世瑜伽觀自在心儀軌
- 金剛頂瑜伽觀自在菩薩心念誦法
- 觀自在菩薩心真言成就法
- 廣大寶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
- 大摩尼廣博樓閣善住祕密經
- 牟梨曼陀羅呪經一卷
- 寶樓閣念誦法
- 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
- 持世陀羅尼經
- 雨寶陀羅尼經
- 善法方便陀羅尼經
- 金剛祕密善門陀羅尼經
- 護命法門神呪經
-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
- 諸佛集會陀羅尼經
- 金剛壽命經金剛延命念誦法
- 陀羅尼集
- 那吒俱鉢囉求成就經那吒太子求成就陀羅尼經
- 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呪經
- 隨求大陀羅尼經
- 普遍光明鬘大隨求經
- 七俱知佛大心準提陀羅尼經
- 七俱知佛母準泥大明陀羅尼經
- 七俱知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
- 曼殊室利菩薩一字呪王經
- 種種雜呪經
- 菩提莊嚴陀羅尼經
- 百千印陀羅尼經
- 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經
- 阿閦如來念誦經
- 寶篋陀羅尼經
- 六字神呪經
- 文殊師利菩薩六字經
- 孔雀王神呪經
- 孔雀王呪經
- 蘘麌梨童女經
- 穰麌梨念誦法
- 大金色孔雀王呪經
- 金色孔雀王經
- 大孔雀王呪經
-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 孔雀王道場法
- 海龍王經
- 大雲經
- 大雲輪請雨經
- 大方等無相大雲請雨經
- 大雲輪請雨經
- 金剛光爓止風雨陁羅尼經
- 金剛光爓止風雨經
- 蘖嚕拏王呪法經
- 嚩折囉頓拏法
- 摩䤈首羅天說迦婁羅王阿尾奢法
- 文殊師利根本大教王經金翅鳥王品
- 出生無量門持經
- 無量門破魔陁羅尼經
- 阿難陁目佉尼𠶾離陁經
- 舍利弗陁羅尼經
- 無量門微密持經
- 一向出生菩薩經
- 阿難目佉陁羅尼經
- 出生無邊門陁羅尼經
- 出生無邊門經
- 𠢧幢臂印陁羅尼經
- 妙臂印幢陁羅尼經
- 佛說無崖際持法門經
- 華聚陁羅尼經
- 尊勝菩薩陁羅尼經
- 師子奮迅菩薩所問經
- 金剛上味陁羅尼經
- 六字呪王經
- 六字呪王經
- 金剛場陁羅尼經
- 如來方便善巧咒經
- 華積陁羅尼經
- 持句神呪經
- 佛說陁鄰尼鉢經
- 不空羂索經三十卷
-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序
-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
- 不空羂索陀羅尼自在呪經上卷
- 不空羂索神呪心經
- 不空羂索呪經
- 不空羂索經
- 觀自在菩薩求成就經
- 觀世音菩薩祕密藏神呪除破一切惡業陀羅尼經
- 如意輪陀羅尼經
-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呪經
- 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念誦儀軌經
-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念誦儀軌經
- 觀自在菩薩隨心呪經
- 十一面觀世音經
- 十一面神呪心經
-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語儀軌經
- 請觀音經
- 千眼千臂觀世音神祕呪印經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 金剛頂瑜伽祕密三摩地念誦法
- 觀自在多羅菩薩念誦法
- 阿唎多羅陀羅尼阿魯力品
- 觀自在求聞持不忘法
- 聖迦抳金剛童子求成就經
- 金剛童子念誦儀軌經
- 聖威德金剛童子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閻曼德迦大明王成就經
- 聖閻曼德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經
- 曼殊室利菩薩閻曼德迦忿怒真言儀軌經
- 大威怒烏蒭澀摩成就儀軌經
- 大力金剛經
- 大力金剛求成就經
- 大力金剛成就諸願經
- 金剛手光明灌頂經中無動尊念誦法
- 底哩三昧耶經不動使者念誦法
- 聖不動尊使者成就經
- 毘沙門天王成就經
- 毘沙門天王經
- 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經
- 慈氏菩薩陀羅尼求上生經
- 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授記品經
-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
-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 一切如來白毫水生觀自在菩薩真言絰
- 摩利支天女經
-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
- 摩利支天經
-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 救面燃餓鬼陀羅尼神呪經
- 焰口餓鬼經
- 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
- 稱讚如來功德神呪經
- 十二佛名神呪挍量功德除障滅罪經
- 挍量數珠功德經數珠功德經挍量數珠功德經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 大威德陀羅尼經
- 法炬陀羅尼經
- 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
- 瑜伽護摩經
- 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序
- 瑜伽一字佛頂輪王安怛袒那法經
- 成就妙法蓮花經王瑜伽觀智儀軌經
-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
- 金剛頂瑜伽蓮花部心念誦法
- 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祕密修行念誦儀軌經
- 般若波羅蜜多理趨經大樂不空三昧真實金剛薩埵菩薩等一十七大曼茶羅義述
- 金剛王菩薩祕密念誦儀軌經
- 金剛愛瑜伽法
- 金剛頂經多羅菩薩念誦法
-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
-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歧法經
- 大佛頂經
- 大方等陀羅尼經
- 七佛神呪經
- 大吉義呪經
- 大方廣如來藏經
- 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所說十八勝慧經
- 文殊師利求聞持不忘陀羅尼經
- 文殊師利菩薩求聰明辯才陀羅尼經
- 六門陀羅尼經
- 智炬陀羅尼經
- 拔除罪障呪王經
- 大普賢陀羅尼經
-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 金剛恐怖觀自在菩薩最勝明王經
- 金剛藏大忿怒真言速疾成就經
- 大威德無能勝法
- 一切功德莊嚴王經
- 大藥叉女歡喜母并愛子成就法
- 訶哩底母真言法
- 鬼子母經
- 佛說安宅神呪經
- 護諸童子陀羅尼呪經
- 六字呪王經
- 造塔功德經諸佛心陀羅尼經
-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 幻師颰陀所說神呪經
- 陀羅尼雜集
- 華手經
- 佛名經
- 三劫三千佛名
- 五千五百佛名經
- 不思議功德經
- 觀佛三昧海經
- 僧伽吒經
- 力莊嚴三昧經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 大方𠊳報恩經
- 菩薩本行經
- 法集經
- 觀察諸法行經
- 菩薩處胎經
- 弘道廣顯三昧經
- 施燈功德經
- 央掘魔羅經
- 無所有菩薩經
- 明度經
- 中陰經
- 大法鼓經
- 大方廣如來祕密藏經
- 文殊問經上卷
-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 千佛因緣經
- 月上女經
- 佛地經
- 大七寶陀羅尼經
-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戒經
- 出生菩提心經
- 滅十方冥經
- 摩尼羅亶經
- 異出菩薩本起經
- 月明菩薩經
- 心明經
- 善夜經
- 德光太子經
- 商主天子所問經
- 差摩婆帝經
- 魔逆經
- 諸法最上王經
- 佛印三昧經
-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 鹿母經
- 鹿子經
- 賢首經
-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 佛說大意經
- 堅固女經
- 離垢慧菩薩問禮佛經序
- 右遶佛塔功德經
- 造塔功德經
-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 大乘四法經不增不減經
- 如來記法住經
-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妙色王因緣經
- 大乘流轉諸有經
- 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
- 般泥洹後灌臘經
- 八部佛名經
- 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
- 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經
- 師子月佛本生經
- 八大人覺經
- 長者法志妻經
- 薩羅國經
- 庵提遮經
- 佛說十吉祥經
- 佛說法滅盡經
- 一切智光明因緣不食肉經
-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 天王太子辟羅經
- 佛說三品弟子經
- 佛說四輩經
- 當來變經
- 金剛三昧經
-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 十二頭陀經
- 樹提伽經
- 過去分衛經
- 法常住經長壽王經
- 優婆塞淨行法門經
- 地持論
- 菩薩善戒經
- 淨業障經
- 優婆塞戒經
-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經
- 菩薩善戒經
- 佛藏經
- 菩薩戒
- 菩薩羯磨文
- 菩薩十地瓔珞本業經上卷
- 菩薩藏經
- 菩薩善戒經
- 菩薩內戒經
-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 文殊淨律經
- 清淨毘尼方廣經
- 寂調音所問經
- 三聚懺悔
- 菩薩五法懺悔經
- 最上乘受菩提心戒經
- 二曼陀經
- 菩薩受齋經
- 文殊悔過經
- 舍利弗悔過經
- 法律三昧經
- 菩薩十善業道經
- 音大智度論一百卷
- 十地論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 金剛般若論
- 佛地經論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 大乘寶積論
- 寶髻菩薩經論
- 能斷金剛般若經論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
-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 法花論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 涅盤論
- 涅盤經本有今無偈論
- 無量壽論
-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
- 遺教論
- 三具足論
- 顯揚聖教論
- 顯揚聖教論頌
- 瑜伽師地論釋
- 王法正理論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 對法論
- 中論
- 般若燈論
- 十二門論
- 十八空論
- 百論
- 瑜伽師地論
- 廣百論本
- 廣百論釋
- 十住毘婆沙論
- 菩提資糧論
- 大莊嚴論
- 大莊嚴經論
- 順中論
- 攝大乘論
- 攝大乘論
- 攝大乘論本
- 攝大乘論
- 攝大乘論釋
- 攝大乘論釋
- 攝大乘論
- 佛性論
- 決定藏論
- 方便心論
- 中邊分別論
- 辯中邊論
- 究竟一乘寶性論
- 辯中邊論頌
- 業成就論
- 大乘成業論
- 因明正理門論本
- 因明入正理論
- 唯識論
- 顯識論
- 轉識論
- 唯識二十論
- 唯識三十論
- 成唯識寶生論
- 唯識論
- 成唯識論
- 大丈夫論
- 入大乘論
- 掌珍論
- 緣生論
- 大乘緣生論無相思塵論
- 大乘五蘊論
- 大乘廣五蘊論
- 寶行王正論
- 起信論序
- 起信論
- 大乘起信論
- 發菩提心論
- 三無性論
- 如實論
- 迴諍論
- 壹輸盧迦論
- 十二因緣論
- 觀所緣緣論
- 掌中論
- 止觀門論頌
- 取因假設論
- 觀總想論頌
- 大乘百法論
- 百字論
- 手杖論
-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 六門教授習定論
- 破外道小乘四宗論
- 破外道小乘涅槃論
- 長阿含經
- 中阿含經
- 增一阿含經
- 雜阿含經
- 別譯阿含經
- 佛般泥洹經
- 大般涅盤經
- 人本欲生經
- 尸迦羅越六向拜經
- 梵冈六十二見經
- 寂志果經
- 起世經
- 起世因本經卷
- 樓炭經
- 長阿含十報經
- 中本起經
- 七知經
- 鹹水喻經
- 一切流攝守因經
- 四諦經
- 恒水經
- 本相猗致經
- 緣本致經
- 頂生王故事經
- 文陁竭王經
- 鐵城泥犂經
- 古來世時經
- 阿那律八念經
- 閻羅王五天使者經
- 離睡經
- 求欲經
- 佛說是法非法經
- 佛說受歲經
- 梵志計水淨經
- 苦音陰經
- 苦陰因事經
- 釋摩男本經
- 樂想經
- 佛說漏分布經
- 阿耨風經
- 諸法本經
- 瞿曇彌記果經
- 瞻波比丘經
- 魔嬈亂經
- 弊魔試目連經
- 賴吒和羅經
- 善生子經
- 數經
- 梵志頗羅延問種尊經
- 三歸五戒慈心功德經
-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 梵摩喻經
- 須達經
- 尊上經
- 鸚鵡經
- 兜調經
- 意經
- 應法經
- 泥犂經
- 齋經
- 普法義經
- 廣義法門經
- 誡德香經
- 邪見經
- 優婆夷墮舍迦經
- 鞞摩肅經
-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
- 十支居士八城人經
- 箭喻經
- 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
- 四人出現世間經
- 須摩提女經
- 婆羅門避死經
-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 頻婆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 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 鴦掘摩經
- 鴦崛髻經
- 力士移山經
- 四未曾有經
- 七佛父母姓字經
- 放牛經
- 緣起經
- 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 佛說四泥犂經
- 阿那邠化七子經
- 大愛道般泥洹經
- 佛母般泥洹經
- 國王不𥠖先尼十夢經
-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 阿難同學經
- 五蘊皆空經
- 七處三觀經
- 聖法印經
- 五陰譬喻經
- 水沫所㵱經
- 不自守意經轉法輪經
- 三轉法輪經
- 八正道經難提釋經
- 難提釋經
- 馬有三相經
- 馬有八態譬人經
- 相應相可經餓鬼報應經鬼問目連經
- 雜藏經
- 雜阿含經
- 治禪病祕要經
- 治禪病祕要法
- 治禪病祕要法經
- 舍頭諫經
- 摩登伽經
- 摩鄧女經
- 摩鄧女解形中六事經
- 餓鬼報應經
- 阿難問佛事吉凶經
- 阿難分別經
- 玉耶經
- 玉耶女經
- 玉耶經
- 阿遬達經
- 法海經
- 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
- 龍王兄弟經
- 八師經
- 越難經
- 所欲致患經
-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 舍利弗目揵連遊四衢經
- 五母子經
- 沙彌羅經
- 滿願子經
- 慢法經
- 佛說五苦章句經
- 海有八德經
- 佛說進學經
- 淨飯王涅盤經
- 得道梯隥錫杖經
- 瑠璃王經
- 三摩竭經
- 䓑沙王五願經
- 貧窮老翁經
- 堅意經
- 修行本起經
- 太子本起瑞應經
- 過去現在因果經
- 柰女祇域經
- 四十二章經
- 長者音悅經
- 七女經
- 禪祕要法經
- 生經
- 義足經
- 正法念經七十卷
- 佛本行集經
- 本事經
- 興起行經
- 業報差別經
- 大安般守意經
- 陰持入經
- 處處經
- 罵意經
- 分別善惡所起經
- 出家緣經
- 阿鋡正行經
- 十八泥犁經
- 法受塵經
- 禪行法想經
-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 揵陀國王經
- 須摩提長者經
- 阿難四事經
- 未生怨王經
- 猘狗經
- 四願經
- 黑氏梵志經
- 分別經
- 八關齋經
- 阿鳩留經
- 孝子經
- 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 大迦葉本經
- 四自侵經
- 羅云忍辱經
-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 時非時經
- 沙曷比丘功德經
- 自愛經
- 中心經
- 見正經
- 阿難七夢經
- 大魚事經
- 阿鵰阿那含經
- 燈指因緣經
- 婦人遇辜經
- 摩訶迦葉度貧女經
- 十二生死經
- 罪福報應經
- 五無返復經
- 佛大僧大經
- 邪祇經
- 摩達國王經
- 旃陀越國王經
- 五恐怖世經
- 弟子死復生經
- 懈怠耕者經
- 辯意長者子經
- 天請問經
- 賢者五福經無垢優婆夷問經
- 護淨經
- 木槵子經
- 無上處經
- 盧至長者因緣經
- 僧護經
- 出家功德經
- 栴檀樹經
- 頞多和多耆經
- 普達王經
- 佛滅度後金棺葬送經
- 五王經
- 四天王經
- 末羅王經
- 梵摩難國王經
- 父母恩難報經
- 孫多邪致經
- 新歲經
- 群牛譬經
- 九橫經
- 禪行三十七經
-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 比丘聽施經
- 身觀經
- 僧祇律
- 十誦律
- 五分律卷
- 四分律
- 大唐中興三藏聖教序 御製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律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蒭尼律卷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律
- 根本說一切有部律攝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律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攝頌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攝頌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尼陀那攝頌
- 根本說一切有部大苾蒭戒經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蒭尼戒經
- 僧祇戒本
- 僧祇比丘尼戒本
- 十誦僧戒本
- 十誦比丘尼戒本
- 彌沙塞戒本
- 五分尼戒本
- 四分僧戒本
- 四分比丘尼戒本
- 解脫戒本
- 沙彌十戒並威儀
- 沙彌威儀經
- 沙彌尼離戒
- 沙彌尼戒經
- 迦葉禁戒經
- 戒消災經
- 優婆塞五戒經
-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 舍利弗問經
- 大沙門百一羯磨經
- 十誦要用羯磨
- 優波離問佛經
- 彌沙塞羯磨本
- 四分雜羯磨
- 四分羯磨
- 四分尼羯磨
- 大比丘三千威儀
-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
- 四分僧羯磨
- 四分尼羯磨
- 大愛道比丘尼經
- 雜事律攝頌尼陀那目得迦攝頌
- 犯戒報應輕重經
- 五百問事經
- 摩得勒伽律
- 鼻柰耶律
- 善見律
- 佛阿毘曇論
- 毘尼律
- 薩婆多毘尼婆沙
- 明了論
- 阿毘曇八揵度論
-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
-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 集異門足論卷
-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
-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 眾事分阿毘曇論
- 阿毘曇毘婆沙論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 俱舍論
- 阿毘達磨俱舍論頌
- 阿毘達磨俱舍論
-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 顯宗論三藏聖教序
- 阿毘達磨顯宗論
- 阿毘曇心論
- 法勝阿毘曇心論
- 雜阿毘曇心論
- 甘露味阿毘曇論
- 隨相論
- 尊婆須蜜所集論
- 三法度論
- 入阿毘達磨論
- 成實論
- 立世阿毘曇論
- 解脫道論
- 舍利弗阿毘曇論
- 五事毘婆沙論
- 鞞婆沙阿毘曇論
- 三彌底部論
- 分別功德論
- 四諦論
- 辟支佛因緣論
- 十八部論
- 部異執論
- 異部宗輪論
- 佛所行讚經傳
- 佛本行讚傳
- 撰集百緣經
- 出曜經
- 賢愚經
- 僧伽羅剎集
- 道地經
- 修行道地經
- 修行道地經
- 百喻集
- 菩薩本緣集
-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 付法藏傳
- 坐禪三昧經
- 佛醫經
- 惟曰雜難經
- 迦葉赴佛經
- 菩薩訶色欲經
- 四品學法
- 金剛力士哀戀經
- 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經
- 治身經
- 佛治意經
- 五門禪經要用法
- 達磨多羅禪經
- 禪法要解
- 舊雜譬喻經
- 雜譬喻經
-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 思惟略要經
- 內身觀章句經
- 法觀經
- 禪要經呵欲品
- 十二遊經
- 阿育王譬喻經
- 雜寶藏經
- 那先比丘經
- 譬喻經
- 雜譬喻經
- 雜譬喻經
- 阿育王經
- 阿育王傳
- 阿育太子法益壞目因緣經
- 四阿含暮抄
- 法句經
- 法句譬喻無常品經
- 法句經
- 迦葉結經
- 三慧經
- 撰集三藏經及雜藏經
- 阿彌曇五法行經
- 小道地經
- 一百五十讚佛頌
- 金剛頂經十六大菩薩讚
- 文殊師利發願讚
- 普賢行願讚
- 六菩薩名當誦持經
- 蓮花部一百八名讚
- 讚觀世音菩薩頌經
- 五讚八大菩薩讚
- 無明羅剎集
- 百千誦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
- 梵本普賢讚
- 梵音文殊讚
- 吉祥讚
-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
- 勸發諸王要偈
- 馬鳴菩薩傳
- 龍樹菩薩傳
- 大阿羅漢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 分別業報略集
- 婆藪槃豆傳
- 龍樹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
-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 賓頭盧為王說法經
- 請賓頭盧法
- 提婆菩薩傳
- 迦丁說當來變經
- 勝宗十句義論
- 金七十論
- 釋迦譜
- 釋迦氏略譜
- 釋迦方志
- 釋迦譜及略譜方志等依入藏目合有諸經要集
- 經律異相
- 南齊經目
- 隨朝經目
- 釋門系錄
-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
- 經律異相
- 大唐內典錄
- 續大唐內典錄
- 開元釋教錄
-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
- 南海寄歸內法傳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 西域記
- 音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玄奘傳
- 古今譯經圖記卷
- 續古今譯經圖記
- 集古今佛道論衡
- 續古今佛道論衡
- 利涉論衡
- 道氤定三教論衡
- 辯正論
- 破邪論序
- 破邪論
- 崇正錄
- 甄正論
- 十門辯惑論
- 釋法琳傳
-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
- 音梁高僧傳
- 音續高僧傳
- 音弘明集十四卷
- 音廣弘明集
- 法顯傳
- 惠超往五天竺國傳
- 無行法師書
- 肇論
- 止觀
- 安樂集
- 寶法義論
- 念佛三昧寶王論
- 金錍決瞙論
- 比丘尼傳
- 觀心論
- 群疑論
- 十疑論
- 具錄西國浴像儀軌
- 說罪要行法
- 受用三水要法
- 護命放生法
- 重校一切經音義序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一切經音義卷第二十一
音新譯大方廣佛花嚴經音義卷上(并序)
經從第一卷盡第十六
原夫第一勝義寔離言之法性等流真教誠有海之方舟故以名句字聲作別相之本質色香味觸為住持之自體嗟乎超絕言慮之旨洽悟見聞之境。莫不以法王弘造權道之力者歟。大方廣佛花嚴經者。實可謂該通法界之典。盡窮佛境之說也。若乃文言舛謬正義難彰真見不生尋源失路故涉近以逕遠從淺而暨深去來今尊何莫由斯大道且夫音義之為用也鑒清濁之明鏡釋言誥之指歸匡謬漏之楷模闢疑管之鈴鍵者也。至如彽徊誤為遲廻。彷徨乃成稽返。俾倪代乎隦堄。軾環遂作女牆橋書矯形正斜翻覆幹存𠏉體樹木參差。若斯之徒紊亂聲義不加踳駮何所指南慧苑不涯菲薄少翫茲經索隱從師十有九載。雖義旨攸邈難以隨迎而音訓梵言聊為注述。庶使披文了義弗竢疇咨紐字知音無勞負𧙯且螻蟻之量司已穴而疏冥豈霆雷之資開蟄戶於遐邇英達君子希無誚焉。
經序音義
天𠕋(冊測革反說文曰冊符命也謂上聖符信教命以授帝位字或從竹或古為[川@((舉-與)*(舉-與))]象形也)。
造化權輿(造謂造作化謂變化爾雅曰權輿始也言造作天地變化萬物之初始也)。
天道(日月星辰陰陽變化謂之天道易曰乾道變易是也)。
龜龍繫象(繫胡計反堯有神龜負圖而出舜感黃龍負圖而見繫謂繫辭孔子述易十翼之二也)。
人文(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男女君臣父子尊卑上下謂之人文也)。
萬八千歲(案帝王甲子記云天皇氏治一萬八千年地皇氏治九千年人皇氏治四千五百年有本云三皇皆治一萬八千年也)。
同臨有截之區(毛詩傳曰有截整齊也言四海之人率服截尒齊整也區謂區域也)。
七十二君(同馬相如封禪書曰繼韶夏崇號謚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管子曰昔者封太山禪梁父者有七十二家梁父太山下小山也禪音善父音斧也)。
人迷四忍(人迷謂人迷也四忍者思益經云一者無生忍諸法無來故二者無滅忍諸法無去故三者因緣忍諸法因緣生故四者無住忍無異心相續故也)。
家纏五葢(家纏謂家家纏也五葢謂貪葢恚葢惛[怡-台+冗]睡眠葢掉舉惡作之葢疑也葢)。
鷲巖西峙(鷲巖謂靈鷲山也西峙者廣雅云峙立也謂彼鷲峯亭亭然上立於西域也)。
超四大而高視(老子云域中有四大謂天地王道也今言佛出過於域內故云超四大)。
混太空(混胡本反按說文混謂混沌陰陽未分共同一氣之皃今此謂花嚴法門量同大虛也字又作渾也)。
叨承(叨他勞反韻圃稱叨忝也此言自謙猥辱承授記也)。
玉扆(扆依豈反鄭玄注禮記曰扆屏風也以玉飾扆謂之玉扆也珠叢曰天子施扆於戶牖以為障蔽)。
海晏(晏於諫反說文曰晏安也言其遠近清怗故曰河清海晏)。
殊禎(陟盈反說文曰禎祥也蒼頡篇曰禎善也)。
貝牒(貝北葢反牒徒頰反貝謂貝多樹葉意取梵本經也牒謂簡牒即經書之通稱也)。
時臻歲洽(臻側詵反洽侯夾反時謂四時歲謂一歲韵圃稱臻至也說文云洽露及之也)。
越漠(謀各反漠謂沙漠言諸遠國超越沙漠來皈獻之也)。
獻賝(勅林反玉篇曰賝寶也字或從玉)。
架險航深(何剛反架謂置物在高懸虛之上也說文曰航方舟也言遠國來者莫不登度險也)。
罄(牽定反毛詩傳曰罄盡也)。
挹(因入反珠叢曰凡以器酙酌於水謂之挹今謂以心測於法亦謂之挹也)。
罕測(罕希也測度也)。
窺覦(上遣䂓反覦庾俱反左傳服䖍曰窺謂舉足而視也珠叢曰覦謂有所冀望也今言二乘之於此法中意絕希望也)。
隆(鄭玄注禮記曰隆盛也多也)。
隘(於懈反狹)。
肇(持繞反始)。
爰(毛詩傳曰爰為也凡為於事皆謂之爰也)。
緬惟(上彌演反賈逵注國語曰緬思皃也)。
粵以(粵於月反發言之端也)。
筆削(漢書衛青霍光傳曰削則削筆則筆音義曰削謂刪去筆謂增益也有云治書勘校削而注之謂筆削)。
覃(尒雅曰覃延也郭璞曰謂蔓延枝及也)。
式(杜注左傳曰式用也)。
繕(視戰反說文曰繕補也珠叢曰凡治故造新皆謂之繕也)。
廓法界之壃域(方言曰廓謂張小使大也鄭玄注周禮曰壃猶界也毛詩傳曰境壃也域管域也說文域封也)。
珠函之祕(珠謂如意寶珠此喻般若也函謂篋也此喻佛身也謂般若在佛身中猶如意珠在函也祕謂祕奧即是般若也故大智度論第六十四云般若是如意珠佛舍利是函筴舍利中雖無般若而為般若所熏成故得供養也祕字有從禾作者音滿結反乃是香草也)。
彌十方(漢書集注曰彌滿也)。
三復(乎福反鄭玄箋毛詩曰復謂反覆也珠叢曰復謂重審察也字又作覆也)。
經卷第一 世主妙嚴品之一
摩竭提國(摩竭提者。或云摩伽陀。或云摩揭陀。或曰墨竭提。此之多名由依八轉聲勢呼召致異。然其意義大略不殊。或有釋云摩者不也。揭提至也。言其國將謀兵勇隣敵不能侵至也。又有云摩遍也。竭提聰慧也。言聰慧之人遍其國內。又有云摩大也。竭提體也。謂五印度中此國最大統攝諸國故名大體。又釋云摩無也。竭提害也。言此國法不行刑戮其有犯死罪者送置寒林耳)。
阿蘭若法(若然也反阿蘭若者或曰阿蘭那正云阿爛孃此翻為無諍聲然有三類一名達磨阿蘭若即此所相者也謂說諸法本來湛寂無作義因名其處為法阿蘭若處此中處者即菩提場中是也二名摩登伽阿蘭若謂塚間處要去村落一俱盧舍大牛吼聲所不及處者也三名檀陀伽阿蘭若謂沙磧之處也磧音遷歷反也)。
菩提場中(菩提者此云覺也場者漢書音義曰築土而高曰壇除地平坦曰場斯皆神祇所遊止也場字有作場者謬也)。
正覺(案諸字書覺字從學學字從教教字從孝從爻因聲義轉相生也)。
摩尼(正云末尼末謂末羅此云垢也尼云離也言此寶光淨不為垢穢所染也又云摩尼此云增長謂有此寶處必增其威德舊翻為如意隨意等逐義譯也)。
雨無盡寶(于句反)。
光茂(莫搆反爾雅云木如松柏曰茂郭璞注云謂枝葉婆娑也漢書音義曰茂美盛者也)。
一切(說文云一切普也即遍具之義故切字冝從十說文曰十謂數之終也有從七者俗字也)。
瑠璃為幹(哥旱反瑠璃梵語具云吠瑠耶此名不遠山謂西域有山去波羅奈城不遠此寶出彼故以名之幹者字書云幹枝也謂[夕/鹿]也字冝從于經本有從木者謬也案孔安國注書杜注左傳及勘玉篇皆以從干為樹[夕/鹿]枝從木為築牆板謂即兩當頭者謂之楨兩房者謂之幹也)。
寶葉枎踈(枎服無反漢書音義曰扶疎分布也說文曰扶踈四布也枎字玉篇在木部經本從扌作者誤也)。
嚴麗(王逸注楚辭曰嚴莊也小雅曰麗著也)。
萃影(疾醉反易萃聚也毛詩傳曰萃集也)。
纓絡(經本有作瓔珞二字並謬也瓔似玉之石音與櫻同非此用)。
堂榭(徐夜反尒雅曰闍謂之臺有木謂之樹郭璞注云謂臺上起屋者也杜預注左傳曰榭謂屋歇前也言土臺上歇簷之屋並有樹木者也闍音都榭字從木從射)。
階砌戶牖(砌千計反牖以柳反玉篇曰階謂登堂之道即級道是也廣雅曰砌戺也謂即夾級道兩邊平墄砌石也說文云在屋曰[穴/勿/心]在牆曰牖戺音仕)。
瑩燭(瑩烏定反廣雅曰瑩摩也謂摩拭珠玉使發光明也蒼頡篇曰燭照也言相照發光)。
妙音遐暢無處不及(邇雅曰遐遠也廣雅曰暢達也及至也)。
威光赫弈(赫許格反奕移益反廣雅曰赫赫明也奕奕盛也奕字經本有廾作者博弈字也)。
靡不咸覩(靡土彼反珠叢曰靡無也覩視也)。
不思議劫(劫梵言也具正云羯臘波此翻長時也)。
金剛䐡(下藏奚反案此中梵本䐡是肶䐡字宜從肉經作齊者乃是齊等之齊非此所用也)。
毘盧遮那(案梵本毘字應音云無廢反此云種種也毘盧遮那云光明照也言佛於身智以種種光明照眾生也或曰毘遍也盧遮那光照也謂佛以身智無礙光明遍照理事無礙法界也)。
尊嚴(珠叢曰尊可敬也鄭玄注禮記曰嚴可畏也毛詩傳曰嚴威也)。
那羅延(此云堅固)。
須彌光梵(須彌具云蘇迷盧此曰妙高梵言具云梵摩此翻為清淨也)。
栴檀(此云與樂謂白檀能治熱病赤檀能去風腫皆是除疾身安之藥故名與樂也)。
彩雲(尚書云以五彩彰施於五色顧野王曰彩猶色也彩色之雲故曰彩雲也)。
擢幹(上除覺反許叔重注淮南子云擢引也引謂引出字林曰幹枝也)。
逈曜(上胡𤈍反尒雅曰逈遠也)。
仁慈祐物(祐尤救反孔子易曰祐者助也案物謂有情命也言能以利樂事濟[1]明含識也祐又作佑𨳾也)。
主稼神(稼加暇反廣雅曰主守也馬融註論語云樹五穀曰稼言五穀苗稼植之[2]此田此神守護不令有損)。
環髻(環胡關反)。
旋澓(下符福反三蒼曰澓深也謂河海中洄旋之處是也)。
樹杪(杪彌小反方言曰杪木細枝也郭璞曰杪言梢也)。
阿修羅(或云阿素羅阿。此云無也素極也妙也羅戱也言此類形雖似天而無天之妙戱也。案婆沙論譯為非天。以此類雖天趣所攝然多諂詐無天實德。故曰非天。如人行惡名曰非人。舊翻為不酒者。譯人謬言也謂梵語中𡨧利名酒而與素囉聲近即訓阿字為不故云不酒斯乃失之甚也。案梵本中阿修羅是多聲呼之。阿素洛是少聲呼之。然皆同一稱謂也)。
羅睺(睺胡搆反羅此云攝睺云惱也修羅能隱攝日月光明令中諸天生苦惱也或曰羅虎那此云名普聞謂日月普天照臨此既蔽之故天下聞其名也)。
毘摩質多羅(毘摩此云絲也質多羅云種種也謂此修羅善於幻術能以一𮈔幻作種種事也又云毘摩此曰遍空質多羅云種種嚴儀言此修羅與帝釋戰時嚴備種種軍仗之儀遍空而列也舊云響高或曰穴居者非敵對翻也)。
迦樓羅(或曰揭路茶此云食吐悲苦聲也謂此鳥凡取得龍先內嗉中復吐食之時其龍猶活此時楚痛出悲苦聲也或云大嗉項鳥謂此鳥常貯龍於嗉內益其項[夕/鹿]也舊云金翅妙翅者且就狀而名非敵對翻也然其翅有種種寶色非唯金耳也)。
緊那羅(緊此云疑也那羅此云人也謂此神貌似人然其頂有一角今見者生疑云人耶非耶或曰那羅此云丈夫也緊云猶[1]𮃯也以其形貌如人而口似牛使見者生疑故名也舊云歌樂神者從技翻也)。
摩睺羅伽(摩睺此云大也羅伽云𦙄腹行也此於諸畜龍類所攝舊云蟒神者相似翻名非正對之也)。
夜叉(此云苦活或曰祠祭又云捷疾今取初釋也)。
毘沙門(具正云鞞室羅懣囊此云多聞謂此王福德多處知聞也或曰毘遍也沙門聞也謂諸處遍聞義同前釋或曰毘云伊也此王本名具乞羅後於一時佛正為眾說法其王乃被袈裟來入會中時眾咸怪互相謂言伊是沙門伊是沙門從此與號毘沙門也)。
器仗(仗直亮反風俗記曰仗者刀戟之總名)。
毘樓博叉(具云髀路波呵迄叉言髀者種種也路波者色也波呵迄叉者根也謂以種種雜色莊嚴諸根也又云髀種種也路色也波呵迄叉目也言其目種種色莊嚴舊云醜目者謬也)。
娑竭羅(此云海也)。
德叉迦(此云能害於所害也謂德叉是所害聲迦是能害聲言此龍嗔時噓視人畜皆致命終也舊云多舌龍由多言故名多舌非是口中多舌也)。
鳩盤荼(此云陰囊亦曰形卵謂此之類陰囊狀如冬苽行時擎置肩上坐時即便據之由斯弊狀特異諸類故從此為名舊云冬苽神者以其事猥略而不顯故使人謬解耳)。
乾闥婆(此云食香或云尋香言此類尋逐食之香氣往彼娛樂以求食也舊云樂神者非正翻也)。
釋迦因陀羅(釋迦正云鑠羯囉此云帝也因陀羅此云主也古來釋之同佛族望之稱謬之深矣)。
須夜摩(須善也夜摩時也言彼諸天光明赫[A1]奕晝夜不別但看花開合以分其時既時非明暗之故曰善時天)。
兜率陀(具云珊兜率陀此曰喜樂集依俱舍中有三義得此名一喜事二聚集三遊樂舊翻為喜足或云知足非正翻也)。
花𧄜(如埵反玉篇云𧄜為花䰅頭墨也字從三心有作三止者不是字也)。
尸棄(具云尸棄那此云有髻或曰頂髻也)。
經卷第二 妙嚴品之二
為啟難思(說文曰啟開也)。
陀羅尼(此云總持)。
不唐捐(捐與專反唐虛也捐棄也)。
無倫匹(玉篇曰倫類也疋比也)。
悟斯道(尒雅曰斯此也)。
十力摧殄(下唐顯反尒雅曰殄滅也)。
曩世(那朗反尒雅曰曩久也謂久遠也)。
心馳蕩(馳直知反蕩唐朗反廣雅曰馳奔也說文曰蕩放恣也蕩字正冝作愓經本[2]作者時共通用古體又作婸𢠽二體也)。
不隨魔(魔梵言也具云魔羅此云障礙善或云破壞善也)。
誘誨(說文曰誘教也劉瓛注易曰誨示也)。
俾無癡惑(俾卑尒反孔安國注書曰俾使也)。
益其精爽(劉瓛注易曰精靈也說文曰爽明也言增益心靈使明利也)。
經卷第三 妙嚴品之三
蔭澤(蔭於禁反)。
滋榮(韻圃稱滋潤也釋名曰榮猶熒熒然照明之皃言其光潤者也)。
滌除(田歷反說文曰滌洗也)。
慰安(慰於謂反漢書應劭注曰自上撫下曰慰下得上慰曰安也)。
一剎那中(剎那者時之極促名也仁王經云一念中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又俱舍論云百二十剎那為一怚剎那六十怚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也)。
癡翳常蒙惑(翳於計反方言曰翳薆也珠叢曰薆蔽也文字集略曰翳目障也公羊傳曰眼有眸子而無見曰[3]蒙也言癡為慧眼之障蔽不見真理故常生疑惑也翳字正宜作翳薆音愛也)。
漂淪(淪力勻反玉篇曰淪沒也)。
畏塗(塗道也謂三惡道可怖畏故名之畏途也)。
大名聞(聞無運反珠叢曰聞謂聲所至也聲謂名聲後有此言準釋也)。
其聲所暨(暨渠冀反杜預注左傳曰暨及也)。
無央數(央於良反王逸注楚詞云央盡也)。
叵思議(叵普我反字書曰叵不可也)。
世間共度(度唐洛反)。
罔不均(尒雅曰罔無也)。
一切智道靡不宣(珠叢曰靡無也小雅曰宣示也示謂顯示又云明也明謂分明又云遍通也施行也)。
婆稚(正云末梨此云有力)。
苫末羅(西域近海岸邊樹名此翻云黃雜色金翅鳥若來即居其上也)。
曠劫(曠苦謗反廣雅曰曠久也謂久遠也)。
淪永夕(廣雅[1]曰淪沉也邇雅曰永長也夕夜也言生死界中常癡闇故謂之長夜也)。
尸利夜神(此云普現吉祥)。
法炬(炬渠與反說文曰炬謂束薪而灼之謂大燭也珠叢曰苣謂莒苣束草爇火以照之也苣即古之炬字莒音居呂反)。
克殄(克肯勒反尒雅曰克能也殄滅也)。
經卷第四 妙嚴品之四
牟尼(此云寂默也)。
佛剎(剎具正云紇差怛羅此曰土田也差音初芥也)。
無厭足(厭於鹽反飽也)。
朗然(說文曰朗明也)。
𦊱礙(𦊱胡卦反字略曰𦊱謂網礙也字又作𦊱)。
三昧(具足正云三摩地此云等持謂離沉掉名之為等令心注一境住故曰持也)。
泉澗(澗古雁反)。
霈澤清炎暑(霈普蓋反文字集略曰霈謂大雨也劉熈注孟子曰霈然注雨皃郭璞注尒雅曰炎旱氣熏灼人說文云暑熱也)。
難宣(小雅曰宣示也)。
恬怡最勝道(恬徒嫌反怡以之反孔安國注尚書曰恬安也尒雅曰怡樂也)。
蠲除(上古玄反小雅曰蠲潔也潔謂淨潔)。
皆從化(鄭箋詩云從隨也珠叢曰教成於上而易俗於下謂之化)。
險詖不修德(詖彼義反毛詩序曰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之心蒼頡篇曰詖謂[佞-二+〦]諂也)。
無厭怠(厭於燄反厭倦也)。
踰須彌(字林曰踰越也)。
如世生盲卒無覩(卒將聿反竟也終也)。
如盲瞽(瞽公五反三蒼曰無目謂之瞽釋名曰瞽謂眠睡目平合如鼓皮也字從皮非也)。
彌綸(綸力脣反漢書拾遺曰彌綸猶纏裹也言周[2]匝包羅耳也)。
名譽(譽余茹反毛詩傳曰譽謂人美稱揚也)。
明矚(之欲反韵略曰矚視也)。
經卷第五 妙嚴品之五
如川騖(下無羽反漢書音義曰騖亂馳也此謂因修歷事無邊佛海今坐道場菩薩競奉如百川之湊海也)。
金剛䐡(䐡字從肉)。
無遺隱(遺餘也隱藏也)。
綺麗䆫(張載注靈光殿賦綺文也小雅曰麗著也言䆫有文彩昭著者也)。
特明(顏注漢書曰特獨也)。
填飾妙花(填字正冝作[3]填音唐見反填陟隣二反漢書訓纂曰瑱謂珠玉壓座為飾也周禮有瑱圭長尺一寸玉所雜飾也今經本從土作者填音唐賢反乃是填塞之填字也)。
夷坦(夷以脂反坦他嬾反毛詩傳曰夷易也謂簡易之道言省力易行者也廣雅曰坦平也)。
光瑩(鄭箋詩曰光榮也切韵稱瑩飾也言以名花妙寶瑩飾於佛座也又案說文字統瑩又作鎣訓與瑩同然別有音余傾反訓為光飾之義近代以來碩學絕嗣聲義渾雜濫以營音之訓安瑩聲之[4]下)。
世尊凝睟(睟宣醉反易云君子以正位凝命王弼注曰凝者嚴整之貌睟視也謂肅然而視也又孟子曰睟面色潤也玉篇曰睟然潤澤之皃也)。
炳然(炳彼永反蒼頡篇曰炳明著也)。
門闥(下他達反漢書集注曰闥小門也)。
洞啟(洞徒弄反玉篇曰洞達也)。
棟宇(棟都弄反郭璞注尒雅曰棟屋檼也檼於靳反檼即脊也)。
妙香𣱦氳(𣱦符云反氳於云反王逸注楚辭曰𣱦氳盛也香氣盛也二又作葐蒀也)。
樹歧(歧拒羈反兩股間也案字書作𢺷謂樹枝橫首也今經本有從山邊作岐及切韵音之為歧並誤也)。
爭聳擢(聳息勇反擢直角反切韵稱聳高也蒼頡篇曰擢抽也言抽樹枝條高上也)。
如重雲(重直用反言密闇也)。
彌覆(覆芳富反漢書音義曰彌滿也言遍覆蔭也)。
相庇映([5]下卑至反鄭玄注禮記曰庇覆也尒雅曰庇蔭也字書曰映傍照也彩間也言相庇相映如五色之綺錯也映字古正體作[6][目*芥]當日中央為映或有之從日邊作英者[7]謬)。
經卷第六 如來現相品
閻浮檀金(具正云染部捺陀此是西域河名其河近閻浮捺陀樹其金出彼河中此則河因樹以立稱金由河以得名或曰閻浮菓汁點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成此閻浮檀金其色赤黃兼帶紫燄氣)。
優鉢羅花(具正云尼羅烏鉢羅尼羅者此云青烏鉢羅者花號也其葉狹長近下小圓向上漸尖佛眼似之經多為喻其花莖似藕梢有㓨也)。
頗梨色(正云窣披致迦其狀少似此方水精然有赤有白者也)。
普振(振字正冝作震震動之義經本作振字者乃是振舉之振也)。
辟支佛地(辟支梵言具云卑勤支底迦此曰各各獨行佛者覺也舊翻為獨覺正得其意或翻為緣覺者譯人謬失以梵語云鉢羅底迦此翻為緣故智度論第十八中通上二類也)。
僉然坐(僉七塩反尒雅曰僉皆也小雅曰僉同也如云莫不皆然[8]之也)。
克證(尒雅曰克能也)。
法界周流無不遍(周迊流布故曰周流)。
或覆或傍住(覆芳福反傍薄即反)。
周聞十方(聞無運反鄭注禮記云周遍也珠叢曰聞聲所至也)。
經卷第七 普賢三昧品
般涅盤(具云般利涅盤那謂般利普也究竟也涅出離也盤那煩惱結也言諸煩惱結普究竟出離也)。
世界成就品
志欲廣大(論語注曰志慕也慕謂希樂也)。
煩惱擾濁(擾如紹反孔安國注書曰擾亂也字冝從夒夒音妙刀反經本從憂者謬也)。
或修或短(廣雅曰修長也經本作脩字者謂乾脯之脩非此用)。
懸覆住(覆孚福反倒垂狀也)。
㸦循復(循祥倫反復符福反郭璞曰循謂巡行也鄭箋詩曰復謂反覆言經歷往來也)。
無暫已(已余里反廣雅曰已止也)。
三維及八隅(廣雅曰維角也鄭玄注考工記曰隅角也)。
共美(共字從廿不從廾橫畫必須相連美字從大必不得從火也)。
一一區分(馬融注論語曰區別也)。
迫隘(隘於懈反迫迮也隘狹也)。
經卷第八 花藏世界品之一
珍草羅生悉芬馥(芬孚云反馥符福反爾雅曰珍美也賈逵注國語曰珍寶謂以寶為草楚詞曰羅生乎堂王逸注曰羅謂列而生也)。
不可沮壞(沮才與反漢書音義曰沮毀也)。
澱垽其下(垽魚靳反尒雅曰澱謂之垽郭璞注曰澱滓也江東呼為垽也)。
欄楯(欄勒丹反楯述尹反說文曰欄檻也王逸注楚詞云縱曰檻橫曰楯楯間子謂之[1]櫺)。
芬陀利(此云白蓮花亦曰百葉花)。
尸羅幢(案梵語云尸羅此曰清凉若云試羅此翻為玉謂以玉為幢名尸羅幢也)。
競奏(小雅曰奏進也為也)。
香水澄渟(渟笛零反埤蒼曰水止曰渟渟猶湛也經本有從立人作停者誤也)。
垣墻繚繞(垣于元反繚零鳥反毛詩傳曰垣墻也說文曰繚纏也謂周匝纏繞也廧字籀文隸文皆作廧今或加土也)。
洄澓(洄旋也澓深也謂河海中深淵之處水旋轉也)。
壇墠形(墠常演反尚書曰為三壇同墠孔注曰築土為壇除地為墠韓詩傳曰墠猶坦言平地也)。
佉勒迦形(佉勒迦此云篅)。
因陀羅(此云帝網)。
娑婆(此云堪忍)。
卐字之形(今勘梵本卐字乃是德者之相元非字也。然經中上下據漢本總一十七字同呼為万。依梵文有二十八相。即八種相中四種相也。謂室利[革*未]瑳。難提迦物多。塞嚩悉底迦。本囊伽吒又有鉢特忙斫訖羅拔折羅等三相。雖於華藏迴向二品中有。以其可識無謬故此不列在數。又有盎句奢相此經總無故亦不列其一十七相。既非萬字又非一色之相。今顯異同謂第八卷有一室利[革*未]瑳相。第九卷有三相。初難提迦物多。次室利[革*未]瑳。後亦室利[革*未]瑳。第二十[2]二有一相謂塞縛悉底迦。第二十七有[3]五相。初室利[革*未]瑳。次塞縛悉底迦。次難提迦物多。次室利[革*未]瑳。後難提迦物多。第四十八有三相。一塞縛悉底迦相。二室利[革*未]瑳。三室利[革*未]瑳。第五十七五十八六十三六十五等中各有一室利[革*未]瑳相。若謹依梵本總有二十八相具顯如刊定記說也)。








經卷第九 花藏世界品之二
世界名尸利(尸利此名殊勝亦曰吉祥)。
城郭(風俗通曰城之為言盛郭之為言廓謂寬廓盛受者也)。
狀如四洲(尒雅曰水中可居之地曰洲今四天下皆在四大海中故俱名洲也言狀如四洲者東洲形圓如日西洲形如半月南洲北廣南狹北洲其形正[4]方)。
師子頻伸(毛詩傳曰頻急也申舒也謂有勞倦者以手足胷背左右上下或急努或舒展用自解其勞倦此或全是梵語如刊定記說也)。
世界名多羅(未詳)。
龍淵(淵烏玄反孔安注論語曰淵潭也)。
慣習(慣古患反鄭牋詩曰慣習也字冝從扌或有作串者乃是貫串字也今經本從豎心者俗通用)。
天城寶堞(堞徒頰反杜預注左傳曰堞女牆也)。
經卷第十 花藏世界品之三
軌度(度徒故反賈逵注國語曰軌法也鄭玄注周禮曰度謂尺丈之數也言軌儀有節故曰軌度也)。
佛號娑羅王(娑羅此云堅固亦曰最勝)。
絕倫(鄭注儀禮曰倫比也)。
吉祥幄(幄於角反尚書傳曰吉善也杜注左傳祥者吉凶之先兆也賈注國語曰祥猶象也何承纂要曰在上曰帳在旁曰帷四合象宮殿謂之幄也)。
崇飾寶隦堄(隦普米反堄研禮反鄭注考工記曰崇高也廣雅云隦堄女墻也蒼頡篇曰堄城上小垣也案賈注國語隦字作俾杜注左傳作陴廣雅作隦籀文作𩫝𩫝又音避支反今經本作俾倪字者案聲類乃是軾中環持葢杠者也又有䫌[兒*頁]又䑀睨之字並是左右傾意邪視也或云車中傾視於外也杠音江謂葢竿)。
秀出(秀私究反國語曰秀出於眾有則以吉顧野王曰秀美)。
如眾繢(繢胡對反鄭注論語曰繢畫文也)。
刼燒(燒書耀反)。
堅硬(硬顏孟反)。
閻羅界(閻羅具正云琰摩邏闍此云遮止謂遮止罪人不令更造)。
金剛杵(杵昌與反)。
海蜯(蜯蒲項反蛤也字又作𧉻)。
酸楚(酸蘇官反說文曰酸酢也楚猶齗也謂身受劇苦疼痛不可觸近猶齒之酸齗不可以近物也或曰酸猶於痠痠疼也楚荊杖也言被杖疼痛也又曰酸傷於骨楚猶齒齗言受重苦徹骨疼痛不可觸近[1]之)。
經卷第十一 毘盧遮那品
乃往(說文曰乃語辭也廣雅曰乃往也重言訓義猶清淨也)。
不可紀極(紀居理反廣雅曰紀記也鄭注禮記極盡也言記之不可窮盡也)。
那由他(案此方黃帝數法有三等若依下等當此兆也中等𥞑也上等溝也具如下阿僧祇品處釋也)。
從廣(從紫容反孟康注史記曰南北為從東西為橫橫即廣也字正體從木作有從糸作者皆俗通用也)。
樓櫓却敵皆悉崇麗(櫓郎古反切韵稱城上守禦曰櫓也繞城往往別築逈起[2]上臺名為却敵既高且飾故云崇麗也)。
塹(七燄反說文曰塹坑也經本有從水者謬)。
波頭摩花(正云鉢特忙此曰赤蓮也其花莖有㓨)。
拘物頭花(其花莖有㓨色或赤白以其花葉稍短末開敷時狀郁蹵然故亦或名小白[3]花)。
萃止(毛詩傳曰萃集也)。
城邑宰官(左氏傳曰邑都也有先君[4]之宗廟曰都無曰邑也孔安國注論語曰宰謂家臣也韵圃稱宰主也謂城邑中長吏即為其主也)。
四衢道(尒雅曰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七達謂之劇驂八達謂之崇期九達謂之[5]達然以路多四達凡語故多用)。
妓樂(妓渠倚反切韻稱妓女樂也埤蒼曰妓美女也因以美女為樂謂之妓樂也經本有從扌邊作[6]支者此乃技藝字也或有從立人作者音章㑥反害也非此經意也)。
巾馭汝寶乘(馭魚據反乘食證反晉書輿服志曰周禮巾車大赤以朝大白以戎案巾調飾也鄭玄注周禮曰巾猶衣也衣音於記反謂以繒綵衣帶於車也廣雅曰馭駕也)。
夫人[A2]采女([A3]采擇所得之女謂之[A4]采女風俗通曰六宮[A5]采女凡數千人天子遣掖庭丞相率於鄉中閱視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長壯皎潔有法相者因載入宮故謂之[A6]采女也夫人者案因夫以成人故曰夫人也)。
尋亦去世(杜注左傳曰尋續也言續後去也)。
聚落(聚疾喻反韋昭漢書云小鄉日聚人所居故稱聚落)。
依怙(怙胡古反尒雅曰怙恃也韓詩傳曰怙賴也謂倚賴之也)。
經卷第十二 如來名號品
瞻蔔花(此云黃色花其花甚有香氣然少似梔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耨奴沃反。藐字案梵本應音云彌略反。阿此云無也。耨多羅上也。三藐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覺也。總應言無上正等覺也。耨字古來經論中多作耨音奴搆反。案梵語耨音同此方入聲殊無去聲之勢。故字冝從示不應從耒。此乃古今鈔寫之無識非潤色之紕謬。藐字本音摸角彌紹二反此土既無彌略之字。故假藐字而用之耳)。
釋迦牟尼(釋迦此云能也牟尼寂默也言其三業離於諠雜也)。
瞿曇氏(具云瞿答摩言瞿者此云地也答摩最勝也謂除天以外在地人類此族最勝故云地最勝也或曰瞿曇彌或曰憍曇彌或曰瞿夷皆女聲呼)。
瑿羅跋那(瑿者具云瑿濕弗羅此云自在也跋那者大聲也謂佛號大自在聲也)。
修臂(修相由反案玉篇修飾修長皆從脩脯之脩從肉今有以脯脩為飾長之用者並謬脩修同從也)。
或名性超邁(邁莫芥反案梵本云遏底訖爛陀塞嚩皤婆言遏底訖爛陀者超過也塞嚩自也皤婆性也謂自體性超過也說文云邁遠行也遠即過遠也)。
或名簡言詞(簡皆限反尚書曰詞尚簡要孔安注曰簡略也)。
鮮少(鮮斯演反賈注國語曰鮮寡也寡猶薄也古體正作尟或俗為尠形亦有用者)。
𨷲(餘灼反字又作籥鑰也)。
四聖諦品
躁動(躁則到反鄭注論語曰躁不安靜也)。
仇對(仇渠尤反尒雅曰仇讎也孔安注書曰仇怨也言集望於道如怨讎也障出離故也)。
資[8]持(考工記曰資取也王逸注楚辭云待須也言苦諦為飢渴寒熱等病所隨故有所須有所求取也)。
鄙賤(鄙悲几反如淳注漢書曰鄙猥陋也)。
麁獷(獷古橫反)。
破[爪*(ㄗ@、)]([爪*(ㄗ@、)]於胤反言苦報盡處方顯滅諦故名滅諦為破[爪*(ㄗ@、)]有經本而云破卵卵盧管反謂由破於生死㲉卵顯得滅諦故也)。
能攫噬(攫拘縛反。噬常制反。蒼頡篇曰攫搏也。說文曰攫爪持也。廣雅曰噬囓也。言由造集損害真實出離善根故此猶如師子搏囓也。攫字經本有從立犬邊作𭸴者甚謬也。花嚴闍梨共三藏覆勘此梵本謂之[9]似多此云師子。然依業用聲呼故翻為攫噬。其於犬邊矍者乃是猨𭸴之屬與梵本不相當也。噬字要冝從竹經本有從二十者音武係反。又有口邊著莁者[10]無不是字也[11]以音詞孕反也)。
渾濁(渾戶昆反切韻渾濁也重言訓義猶云清淨耳)。
坏(普該反未燒瓦也)。
憤毒(憤夫問反賈注國語曰憤盛也鄭注禮記曰憤謂怒氣充實也)。
驚駭(駭閑揩反廣雅曰駭起也夫驚者其心必舉舉起已故驚也)。
匿疵(匿尼力反疵疾移反廣雅曰匿隱也杜注左傳曰匿隱也疵病也言苦諦隱藏煩惱過患也)。
傲慢(傲五告反杜注左傳曰傲不敬也傲字經本有從豎心邊作慠者謬也)。
駛流(駛所吏反蒼頡篇曰駛速疾也字從馬史聲經本有從馬邊夬者音古穴反乃是駃騠馬名非此經意)。
經卷第十三 光明覺品
閻浮提(正云贍部提贍部樹名也提此云洲謂香山上阿耨池南有一大樹名為贍部其葉上闊下狹此南洲似彼故取為名也)。
弗婆提(具正云布嚕婆毘提訶言布嚕婆者此云初謂日初出處此翻為東也毘勝也提訶身也)。
瞿耶尼(具云阿鉢唎瞿陀尼言阿鉢唎者此云西或曰鉢執忙此云後謂日[12]後邊[13]處瞿牛也陀尼貨也謂以牛買物如此洲用錢也)。
鬱單越(具正云[14]嗢怛羅句嚧言[*]嗢怛羅者此云上也勝也句嚧所作也謂彼洲人於所作事皆無我所勝二洲故也)。
文殊師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德之也)。
丈夫(大戴禮曰[A7]丈者長也夫者扶也言長制萬物者也白虎通曰夫扶也以道扶接也丈夫為言狀扶人者也左傳曰進賢達能謂之丈夫也廣雅曰男子謂之丈夫有名行者也)。
紺青(紺古暗反珠叢曰深青之色而伴赤色者謂之紺也)。
戱笑(戱字虛邊作弋弋音餘力反笑字從竹犬聲有作咲者俗也)。
寤世間(寤吾故反寤覺也謂令世間皆出生死睡眠)。
塵累(累力恚反鄭玄注曰累係也謂六境污心如塵坋人即係縛不得出離故總謂之塵累也塵字從庶土庶眾也謂眾土成塵會意字也今人多從鹿下土為塵莫識其義也)。
菩薩問明品
曉悟群蒙(廣雅曰曉說也鄭注禮記曰羣眾也韓康伯注易蒙昧幼小之皃說文曰蒙謂童蒙也言凡夫於道未有所識如幼童蒙菩薩說文令開悟也說音書銳反)。
惟仁(郭璞注尒雅曰惟發語聲亂也周禮曰天德曰二言人有如天覆育之德者即謂之為仁[1]之也)。
湍流竸奔逝(湍他官反說文云淺水流沙上曰湍又曰湍疾瀨也爾雅曰逝往也瀨音賴)。
長風(長直良反兼名字苑云風暴疾而起者謂之長風也)。
鼓扇(鼓公戶反鄭注儀禮曰鼓猶擊也扇動搖也鼓字經本有從壴邊作皮者此乃鍾鼓字也)。
機關木人(韓康注易云樞機制動之主也按機即樞機用資轉動關鍵義在密能言其木人無心但以闇密繩楔而能運動令喻業體都無作者而能生起種種果報也)。
從㲉(㲉苦角反郭注尒雅曰㲉謂鳥子須毋者鶵謂能自食者也㲉字經本有從殸夘者元不是字尋茲[2]殊謬起自無識胷臆製字陷悞童蒙[3]耳)。
濤波(濤唐勞反三蒼曰大波為濤也)。
阿揭陀藥(阿此云普也揭陀云去也言服此藥者身中諸病普皆除去也又云阿無也揭陀病也服此藥已更無有病故名之耳)。
毘藍風(正云吠濫婆言吠者散也濫婆者所至也言此風所至之處悉皆散壞也[4]人云毘不也藍婆遲也謂此風行最極迅急舊翻為迅猛風是也其水輪下風輪亦與此風同名)。
樵溼(怚疾遙反溼失入反說文曰樵薪也溼字經本有作濕者音他合反此乃平原郡之水名耳)。
如鑽燧(鑽則官反燧徐醉反鑽謂木中取火燧謂鏡中取火也淮南子曰陽燧見日則熯而為火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許叔重曰陽燧五石之銅精仰日則得火方諸五石之精作圓器[5]以似仰月則得水也燧又作鐆也)。
赫日(赫亨格反毛詩傳曰赫盛皃)。
孩稚(雅直履反方言曰稚年小也字又作穉也)。
芒草箭(芒草一名杜策西域既自有之江東亦多此類其形似荻皮重若笋體質柔弱不堪勁用也[6]其宜作莣也)。
射(神亦反)。
躡(尼獵反蹈也)。
受餒(餒奴罪反說文曰餒飢也字從食妥聲經本有從食邊委者音於偽反此乃餧𩚅之字)。
基堵(堵當古反賈逵曰基始也公羊傳曰五板為堵何休曰八尺曰板一堵凡四十尺也今謂創始築墻基為宮[7]空之本時者也)。
率土咸戴仰(尒雅曰率從也玉篇曰戴謂欣奉於上也言從化之民莫不欣然奉事也)。
經卷第十四 淨行品
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靜謂正定離沉掉也)。
毘鉢舍那(此云種種觀察謂正慧決擇也)。
猗覺(猗於冝反淹師文選音義云猗美也玉篇顧野王曰歎美之猗字又作[A8]禕郭璞注尒雅曰[A9]禕謂佳麗輕美之[8]皃今此覺支由定加行伏沉掉故引定身心輕美安和即當輕美之義故得定者非唯心安調暢亦復容皃光潤[9]矣也)。
檀波羅蜜(具云檀那波羅蜜多檀那此云施也波羅蜜云彼岸也多云到也言施能到彼岸後之五度波羅蜜多皆準此釋之也)。
尸波羅蜜(具云尸羅此曰清凉)。
羼提(羼初莧反此曰安忍)。
毘梨耶(此云精進)。
禪那(此云靜慮謂靜心思慮也舊翻為思惟修者略也)。
般若(此云慧也西域慧有二名一名般若二名未底智唯一名謂之諾那即是第十智度名也)。
僧伽藍(具云僧伽羅摩言僧者眾也伽羅摩者園也或云眾所樂住處也)。
捨諸罪軛(軛於隔反珠叢曰軛車轅端橫木也今謂諸罪荷擔在身如牛為重載所壓在家累繫如牛被軛脫俗入道猶捨軛也)。
袈裟(具正云迦邏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
紹隆(紹市沼反切韻稱紹繼也鄭注禮記云隆猶盛也言繼嗣宗業令興盛者也)。
統理(統他宋反漢書臣瓚註曰統總也玉篇曰理治也言總管攝治御[10]之)。
闍梨(具云阿闍梨此云軌範師謂與弟子為軌則師範然有五種闍梨一羯磨二威儀三依止四受經五十戒[A10]闍梨西域又有君持闍梨也)。
撿束(顏注漢書曰檢局也謂枸局之不使分散也舊文依檢驗之義今依檢繫之義也)。
僧伽梨(正云僧揭胝此曰和合衣謂要須兩重合成故也)。
噬諸煩惱(噬常制反三蒼曰噬囓也字宜從竹巫也)。
盥掌(盥古漫反說文曰盥澡手也)。
發趾(趾之示反字林曰趾足也)。
陂澤(陂彼為反說文曰穿地通水曰池畜水曰陂也)。
池沼(沼之繞反說文曰沼池也)。
汲井(廣雅曰汲取也取水於井故云汲井)。
園圃(蒼頡篇曰種樹曰園種菜曰圃也)。
耘除(耘于君反韻圃稱耘鋤也毛詩傳曰耘除草也字又作[禾*員][(工/木)*芸]兩體今經本作芸字者此乃芸薹菜名)。
頭陀(正云杜多此曰斗藪謂去離緣務少欲知足等十二種行皆能棄捨煩惱故也)。
醜陋(玉篇曰陋猥也謂容皃猥惡也)。
沙門(正云沙迦懣囊此云止息謂止息一切諸不善法又曰劬勞謂修一切劬勞苦行又曰聽[11]聞薰習是常業故又云止息者謂袈裟䕃力止息一切不安隱故也)。
婆羅門(此云捨惡法又曰淨行也)。
操行(操倉到反王逸注楚辭曰操志也玉篇曰持志貞固曰操也)。
甲冑(廣雅曰冑兜鍪也鍪音牟)。
鎧仗(鎧肻代反仗除亮反說文曰鎧甲也風土記曰仗謂刀戟之總名也顏注漢書曰仗謂所持兵器也字宜從立人經本有從木者棒杖字也或從扌者扙託字也)。
不撟威儀(撟居夭反賈注國語行非先王之法曰撟玉篇曰撟假也詐也今言威儀真實不詐現異相也字冝從扌經本從矢者王逸注楚辭云直也尒雅云勇也蒼頡篇云正也此乃並非經意也)。
林藪(藪桑走反鄭玄注周禮曰澤無水曰藪又曰藪大澤也又云水希之澤曰藪韓詩傳曰澤中可禽獸居之曰藪也)。
麁澀(澀字有作澁者不是字也)。
佛塔(塔梵言也或曰偷婆正云窣堵波此翻為墳陵也)。
若飯食時(飯扶晚反說文云飯食也謂食餅也葢喫之異名也)。
賢首菩薩品上
摩訶衍(具云摩訶衍那言摩訶者此云大也衍那云乘也)。
兼利(文字集略曰兼并也言菩薩自利復利於他故云兼利也)。
晃曜(晃胡廣反說文曰晃明也廣雅曰晃暉也字又作晄也)。
絢煥(絢呼遍反鄭注儀禮曰絢謂文彩成也何晏注論語曰煥明也)。
刧中飢饉(渠恡反尒雅曰穀不熟曰飢蔬不熟曰饉穀梁傳曰一穀不昇曰嗛二穀不昇曰飢三穀不昇曰饉四穀不昇曰康五穀不昇大浸昇登也成也墨子曰一穀不收謂之饉二穀不收謂之旱三穀不收謂之凶四穀不收謂之餽五穀不收謂之飢饉言五穀者禮記月令云麥菽稷麻黍也或曰房散角芒𥢶也飢字或作饑[2]之也)。
愜(牽協反)。
俾樂色(俾卑尒反孔安注書曰俾使也)。
所好尚(好呼到反樂也顏注漢書曰尚崇也)。
離諠憒(憒公對反廣雅曰憒亂也)。
雅思淵才(思先吏反淵鳥玄反毛詩傳曰淵深之也)。
良毉(毛詩傳曰良善也毉字或作醫也)。
示謁天廟(謁於歇反蒼頡篇曰示現也尒雅曰謁請也言示現祈請天神靈廟也)。
蹲踞(蹲徂崙反踞居御反)。
稟邪(稟彼錦反孔注書曰稟受也字宜從禾古文作稟也)。
經卷第十五 賢首品下
瀑流(瀑蒲報反說文曰瀑疾雨也謂天澍猝疾大雨山川洪流忽尒而至者也)。
船筏(筏房越反方言曰筟謂之箄箄謂之筏秦晉通語也又案暫縛柴木水中運載者亦曰筏也筏字又作橃[啜-口+舟]兩體也)。
毀呰(呰資尒反說文曰呰呵也)。
逮成(上唐愛反鄭注禮記曰逮及也謂預及於事也)。
拯(拯之肯反杜注左傳曰拯救助也)。
惠施(廣雅曰惠賜也)。
珍饌(饌仕眷反尒雅曰饌美也)。
戈鋋劒戟(戈古禾反鋌市連反小雅曰戈鈎戟也說文曰戈謂平頭戟也聲類曰鋋鏦也鏦音䆫許叔重注淮南子曰鏦小矛方言吳揚江淮南楚之間謂矛為鋋案論語圖戈形旁出一刃也戟形旁出兩刃)。
弧矢(弧戶吾反矢式耳反說文弧木弓也考工記曰剡木曰矢謂即箭也弧字經本有從矢邊作弧或矢邊直作瓜者皆無典據矢字又作𠂕或亦作𥬘也)。
車輿(輿與居反玉篇曰輿謂車之總名也)。
何況(況許誑反况字正體兩點邊作經本有從三點者說文謂之寒水殊乖譬況之義也)。
須臾(玉篇曰須臾俄頃之間也俱舍論云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量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也)。
敗衂(衂女育反玉篇曰衂折挫也左思吳都賦曰衂挫芒是也)。
徒[施-也+(衣-〦+二)](𣄆力與反孔安注書曰徒眾也𣄆猶言侶廣雅曰侶伴也)。
竄匿(竄[夕/鹿]亂反玉篇曰竄逃藏也廣雅曰匿隱)。
釋提桓(勘此中梵本與前第一卷說不殊古人謬置桓字深成罪過也)。
𮛫(徒到反說文曰蹈蹋也)。
僅(渠恡反說文曰僅纔能也字從[廿/由/八/土]省故但革下土也)。
憂悴(悴疾醉反方言曰悴傷謂容貌[(病-(序-予)+厂)-丙+臾]損字又作顇也)。
[(ㄇ@(企-止))/肙]網([(ㄇ@(企-止))/肙]古泫反珠叢曰[(ㄇ@(企-止))/肙]謂以繩繫取鳥也字又作羂也)。
忉利天(忉利梵言正云怛唎耶怛唎奢言怛唎耶者此云三也怛唎奢者卅也謂須彌山頂四方各有八大城當中有一大城帝釋所居總數有三十三處故從處立名也)。
摩醯首羅(正云摩䤈溼伐羅言摩[醠-央+羊]者此云大也溼伐羅者自在也謂此大王於大千界中得自在故)。
無所拒(渠呂反字正冝作岠孔安注書曰岠[4]違也玉篇曰岠推格之也方言云格止也今經本從扌者此則時俗共用耳)。
珂雪色(珂可何反玉篇曰珂謂螺屬所出於海其白若雪所以嬰馬膺者也)。
馬腦(案馬腦梵音謂之阿溼嚩揭波言阿溼嚩者此云馬也嚩音符何反揭波者腦也藏也若言阿溼摩揭波此云石藏案此寶出自石中故應名石來以馬聲濫石藏聲濫腦故謬云馬腦)。
多羅花(具釋如下三十三中)。
曼陀羅(此云悅意花又曰雜色花亦云柔耎聲亦云天妙花也)。
鷄羅多摩(鷄羅具云鷄薩羅此云花蘂也多摩具云多摩羅此云天花也謂此香是天上花蘂所作也)。
婆利師迦(此云雨時生者花即以此花和合為香故還立此名案梵語云婆利師此云雨也迦者時也其花要至雨時方生故名也)。
末利香(末利者花名也其花黃金色然非末利之言即翻為黃也)。
經卷第十六 昇須彌頂品
置普光明藏(廣雅曰置著也謂安著於其藏中也)。
十千層級(層賊楞反級居立反案梵本中謂之出趒也)。
十千繒綺(繒疾陵反說文曰繒謂帛之總名也帛有邪文曰綺也釋名曰綺崎也其文崎邪不順經緯之縱橫[*]之也)。
迦葉(具云迦攝波此曰飲光斯則一家之姓氏也佛降生此姓氏中即以姓為名也)。
拘那牟尼(正云迦那迦牟尼言拘那者此云金色也牟尼仙也佛是大仙身真金色故此名佛為金色仙也)。
迦羅鳩駄(具云迦羅鳩村駄此云所應斷已斷也)。
毘舍浮(正云毘溼婆部言毘婆者此云遍一切也部自在也言遍於一切皆得自在或翻為一切有)。
尸棄(正云式棄那此云持髻或曰有髻也)。
毘婆尸(此云淨觀或曰勝觀亦云勝見或曰種種觀也)。
弗沙(正云勃沙此云增威)。
提舍(正云底沙依西域訓字云底謂底邏那此云度也沙謂皤沙此云說也言說法度人[*]之也)。
波頭摩(正云鉢特忙此云赤蓮花)。
須彌頂上偈讚品
阿盧那花(此云日欲出時紅赤之相其花色似彼故用彼名之謂即紅蓮花也)。
那羅陀花(那正曰捺羅此云人也陀謂陀羅此云持也其花香妙人皆佩之故曰人持花[*]之也)。
性爾(爾猶如此也如此即是印可之言故珠叢曰尒謂言相然也)。
寧受(玉篇曰寧願辭)。
偉哉(偉于鬼反說文曰偉奇也切韻稱偉大也玉篇曰哉謂語末之[1]辭)。
菩薩十住品
虛閑(無為曰虛無事曰閑)。
宴寢(宴於見反顏注漢書曰宴謂安息也)。
吼(呼口反)。
教詔(教古孝古包二反詔章曜章遙二反尒雅曰詔導也郭璞曰謂教[2]導也)。
大方廣佛花嚴經音義卷上
一切經音義卷第二十一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4 冊 No. 2128 一切經音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8-3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