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述意緣
- 怨苦緣
- 八苦緣
- 蟲寓緣
- 五辛緣
- 啑氣緣
- 便利緣
- 護淨緣
- 鳴鍾緣
- 入眾緣
- 衰相緣
- 眠夢緣
- 雜行緣
述意緣第一
夫神理無聲。因言詞以寫意。言詞無迹。緣文字以[13]圓音。故字為言蹄。言為理筌。音義合符。不可偏失。是以文字應用。彌綸宇宙。雖迹繁翰墨而理契乎神。但以經論浩博。具錄難周。記傳紛綸。事有廣略。所以[14]導達群方。開示後學。設教緣迹煥然備悉。訓俗事[15]源欝爾咸在。搜檢條章。[16]計撮[A1]樞要。緝綴[17]翰墨。具列前篇。其餘雜務。汲引濟俗。現可行者。疏之於後。冀令昏昧漸除。法燈遐照也。
怨苦緣第二
如中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於意云何。若此大地一切草木。以[18]四指量斬以為籌。以數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所依父母。籌數已盡。其諸父母數猶不盡。諸比丘。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佛告諸比丘。汝等輪轉生死。飲其母乳。多於恒河及四大海水。所以者何。汝等長夜或生象中。飲其母乳無量無數。或生駝馬牛驢諸禽獸類。飲其母乳其數無量。汝等長夜棄於[19]塜間。膿血流出亦復如是。或墮地獄畜生餓鬼。髓血流出亦復如是。
佛告諸比丘。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所出身血甚多無數。過於恒水及四大海。汝於長夜曾生象中。或截耳鼻頭尾四足。其血無量。或受馬駝驢牛禽獸類等。斷截耳鼻頭足四體。其血無量。或身壞命終棄於塚間。膿血流出其數無量。或墮地獄畜生餓鬼。身壞命終。其流血出亦復如是。或長夜輪轉生死。喪失父母兄弟姊妹[20]六親知識。或喪失錢財為之流淚。甚多無量。過四大海水。
佛告諸比丘。汝等見諸眾生安隱諸樂。當作是念。我等長夜輪轉生死。亦曾受斯樂其趣無量。或見諸眾生受諸苦惱。當作是念。我昔長夜輪轉生死以來。亦曾受如是之苦。其數無量。或見諸眾生而生恐怖。衣毛為竪。當作是念。我等過去必曾殺生。為傷害者。為惡知識。於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或見諸眾生愛念歡喜者。當作是念。如是過去世時。必為我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親屬師友知識。如是長夜生死輪轉。無明所蓋。愛繫其頸。故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精勤方便。斷除諸[21]本莫令增長。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無有一處不生不死者。如是長夜無始生死。不知苦之本際。亦無有一處。無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宗親師長者。譬如大雨滴泡一生一滅。如是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頸。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普天大雨洪澍。東西南北無斷絕處。如是四方無量國土。劫成劫壞。如天大雨普雨天下無斷絕處。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擲杖空中。或頭落地。或尾落地。或中落地。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
又正法念經云。爾時夜摩天王。為諸天眾以要言之。於天人中有十六苦。何等十六。天人之中善[1]通所攝。一者中陰苦。二者住胎苦。三者出胎苦。四者悕求食苦。五者怨憎[2]會苦。六者[3]愛別離苦。七者寒熱[4]等苦。八者病苦。九者他給使苦。十者追求營作苦。十一者近惡知識苦。十二者妻子親里衰惱苦。十三者飢渴苦。十四者為他輕毀苦。十五者老苦。十六者死苦。如是十六人中大苦。於人世間。乃至命終及餘眾苦。於生死中不可堪忍。於有為中無有少樂。一切無常一切敗壞。爾時夜摩天王。以偈頌曰。
八苦緣第三
如五王經云。佛為五王說法云。人生在世。常有無量眾苦切身。今粗為汝等略說八苦。何謂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恩愛別苦。六所求不得苦。七怨憎會苦。八憂悲苦。是為八苦也。何謂生苦。人死之時。不知精神趣向何道。未得生處。普受中陰之形。至其三七日中父母和合。便來受胎。一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9]蘇。四七日如肉團。五七日[10]肉皰成就。巧風入腹吹其身體。六情開張。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母噉一杯熱食。灌其身體如入鑊湯。母飲一杯冷水。亦如寒氷切身。母飽之時。迫迮身體痛不可言。母飢之時。腹中了[A2]𠄏亦如倒懸。受苦無量。至其滿月欲生之時。頭向產門。劇如兩石[11]峽山。欲生之時。母危父怖。生墮草上。身體細軟。草觸其身如履刀劍。忽然失聲大呼。此是苦不。諸人咸言。此是大苦。
何謂老苦。謂父母養育至年長大。自用強[12]健。擔輕負重不自裁量。寒熱失度。[13]年老頭白齒落。目視瞍𥆨。耳聽不聰。盛去衰至。皮緩面皺。百節疼痛。行步苦極。坐起呻吟。憂悲心惱。識神轉[14]滅。便旋即忘。命日促盡。言之流涕。坐起須人。此是苦不。答曰大苦。
何謂病苦。人有四大和合而成。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地大不調舉身沈重。水大不調舉身[15]膖腫。火大不調舉身[16]蒸熱。風大不調舉身[17]掘強。百節苦痛。猶被杖楚。四大進退手足不任。氣力虛竭坐起須人。口燥唇燋。筋斷鼻坼。目不見色耳不聞音。不淨流出。身臥其上。心懷苦惱。言趣悲哀。六親在側晝夜[18]看視。初不休息。餚饍美食入口皆苦。此是苦不。答曰。實是大苦。
何謂死苦。人死之時。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四大欲散魂神不安。欲死之時。刀風解形無處不痛。白汗流出兩手摸空。室家內外在其左右。憂悲涕泣痛徹骨髓。不能自勝。死者去之。風逝氣絕。火滅身冷。風[1]光失次。魂靈去矣。身體[2]侹直無所復知。旬日之間肉壞血流。膖脹爛臭甚不可近。棄之曠野眾鳥噉食。肉盡骨乾髑髏異處。此是苦不。答言。實是大苦。何謂恩愛別苦。謂室家內外兄弟妻子。共相戀慕。一朝破亡為人抄劫。各自分張。父東子西母南女北。非唯一處。為人奴婢各自悲呼。心肉斷絕。[3]窈窈冥冥無有相見之期。此是苦不。答言。實是大苦。
何謂所求不得苦。家內錢財。散用追[4]求大官吏民。望得富貴。勤苦求之不止會遇。得之而作邊境令長。未經幾時。貪取民物。為人告言。一朝有事檻車立待。欲殺之時。憂苦無量。不知死活何日。此是苦不。答言。實是大苦。
何謂怨憎會苦。世人薄俗共居愛欲之中。爭不急之事。更相殺害。遂成大怨。各自相避隱藏無地。各磨刀錯箭挾弓持杖。恐畏相見。會遇狹道相逢。張弓澍箭兩刃相向。不知勝負是誰。當爾之時怖畏無量。此是苦不。答[5]言。實是大苦。
何謂憂悲苦惱。謂人生在世。長命者乃至百歲。短命者胞胎傷墮。長命之者。與其百歲。夜消其半。餘年五十。在其酒醉疾病。不知作人減少五歲。小時愚癡。至年十五未知禮[6]義。年過八十。志鈍無智。耳聾目[7]冥。無有法則。復減二十。年已九十。年過餘有。十歲之中多諸憂愁。天下欲亂時亦愁。天下旱時亦愁。天下大水亦愁。天下大霜亦愁。天下不熟亦愁。家室內外多諸疾病亦愁。持家財物治生。恐失亦愁。官家百調[8]未輸亦愁。家人遭官繫閉牢獄。未知出期亦愁。兄弟遠行未歸亦愁。居家窮寒無有衣食亦愁。比舍村落有事亦愁。社稷不辦亦愁。室家死亡。無有財物殯葬亦愁。至春種作無有[9]犁牛亦愁。如是種種憂悲。無有樂時。至其節日共相集聚。應當歡樂。方共悲啼相向。此是苦不。答[10]曰。實是大苦。
又金色王經云。有一天女。向金色王而說偈言。
蟲寓緣第四
如禪祕要經云。復次舍利弗。若行者入禪定時。欲覺起貪婬風。動四百四脈。從眼至身根。一時動搖。諸情閉塞。動於心風。使心顛狂。因是發狂鬼魅所著。晝夜思欲如救頭然。當疾治之。治之法者。教此行者觀子藏。子藏者。在生藏下熟藏之上。九十九重膜。如死猪胞。四百四脈從於子藏。猶如樹[11]根。布散諸根如盛屎囊。一千九百節似芭蕉葉。八十戶蟲圍繞周匝。一百四脈。及以子藏。猶如馬腸。直至產門如臂釧形。團圓大小。上圓下尖。狀如貝齒。九十九重。一一重間有四百四蟲。一一蟲有十二頭十二口。人飲水時水精入脈。布散諸蟲。入毘羅蟲頂。直至產門。半月半月出不淨水。諸蟲各吐猶如敗膿入九十蟲口中。從十二蟲六竅中出。如敗絳汁。復有諸蟲細於秋毫。遊戲其中。諸男子等宿惡罪故。四百四脈。從眼根布散四[12]支流注諸腸。至生藏下熟藏[13]之上。肺脾腎脈。於其兩邊。各有六十四蟲。各十二頭。亦十二口。[14]婉綣相著狀如指環。盛青色膿如野猪精。臭惡叵[15]堪。至藏陰處分為三支。二九在上如芭蕉葉。有[16]十千二百脈。一一脈中生於風蟲。細若秋毫。似毘蘭多鳥嘴。諸蟲中生筋色蟲(此蟲形體似筋連持子藏能動諸脈吸精出入男蟲青白女蟲紅赤)七萬八千共相纏裹。狀如[17]蠡環。似瞿師羅鳥眼。九十八脈。上[18]衝於心乃至頂髻。諸男子等。眼觸於色。風動心相。四百四脈為風所使。動轉不停。八十戶蟲一時張口。眼出諸膿流注諸脈。乃至蟲頂諸蟲崩動。狂無所知觸前女根。男精青白是諸蟲淚。女精黃赤是諸蟲膿。九十八使所熏修法。八十戶蟲。地水火風之所動作。佛告舍利弗。若有四眾著慚愧衣。服慚愧藥。欲求解脫度世苦者。當學此法如飲甘露。學此法者。想前子藏乃至女根。男子身分。大小諸蟲。張口竪牙瞋目吐膿。以手反之。置左膝端。數息令定。一千九百九十九過觀。此想成已置右膝端。如前觀之。復以手反之。用覆頭上。令此諸蟲眾不淨物先適兩眼。耳鼻及口無處不至。見此事已。於好女色及好男色。乃至天子天女。若眼視之如見癩人。那利瘡蟲。如地獄箭半多羅鬼神狀。如阿鼻地獄猛火熱焰。應當諦觀自身他身。是欲界一切眾生身分不淨。皆悉如是。舍利弗。汝今知不。眾生身根根本種子。悉不清淨不可具說。但當數息一心觀之。若服此藥。是大丈夫天人之師調御人主。免欲淤泥。不為欲水恩愛大河之所漂沒。淫[1]泆不祥幻色妖鬼之所嬈害。當知是人未出生死。其身香潔如優波羅。人中香象龍王力士。摩醯首羅所不能及。大力丈夫天人所敬。佛告舍利弗。汝好受持為四眾說。慎勿忘失。時舍利弗及阿難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又正法念經云。比丘修行者。如實見身。從頭至足循身觀察。彼以聞慧或以天[2]眼。髑髏內自有蟲行。名曰腦行。遊行骨內生於腦中。或行或住。當食此腦。復有諸蟲住髑髏中。若行若食。還食髑髏。復有髮蟲。住於骨外食於髮根。以蟲瞋故令髮墮落。復有耳蟲。住在耳中食耳中肉。以蟲瞋故令人耳痛。或令耳聾。復有鼻蟲。住在鼻中食鼻中肉。以蟲瞋故。能令其人飲食不美。腦涎流下。以蟲食腦涎。是故令人飲食不美。復有脂蟲生在脂中。住於脂中常食人脂。以蟲瞋故令人頭痛。復有續蟲生於節間。有名身蟲住入人牙。以蟲瞋故令人脈痛。猶如針刺。復有諸蟲名曰食涎。住舌根中。以蟲瞋故令人口燥。復有諸蟲名曰牙根[3]䖝。住於牙根。以蟲瞋故令人牙疼。復有諸蟲名[4]歐吐蟲。以食違故多生歐吐。[5]是名內修行者循身觀。是十種蟲住於頭中。或以聞慧。或以天眼。初觀咽喉有蟲名曰食涎。齟嚼食時。猶如歐吐。涎唾和雜。欲咽之時與腦涎合。喉中涎蟲共食此食。以自活命。若蟲增長令人嗽病。若多食膩。或多食垢。或食熏食。或食醋食。或食冷食。蟲則增長。令人咽喉生於病疾。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消唾蟲住咽喉中。若人不食如上膩等。蟲則安隱能消於唾。於十脈中流出美味。安隱受樂。若人多唾蟲則得病。以蟲病故則吐冷沫。故胸中成病。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觀於吐蟲住人身中。住於十脈流注之處。若人食時如是之蟲。從下脈中[6]踊身上行。至咽喉中即令人吐。生於五種歐吐。一風吐。二癊吐。三唾吐。四雜吐。五蠅吐。若蟲安隱。則於胃口順入腹中。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蠅食不淨故。蠅入咽喉中令吐蟲。動則便大吐。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醉味蟲行於舌端。乃至令脈於其中間。或行或住。微細無足。若食美食。蟲則昏醉增長。若食不美蟲則痿弱。若我不食。醉蟲則病不得安隱。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放逸蟲住於頂上。若至腦門令人疾病。若至頂上令人生瘡。若至咽喉。猶如蟻子滿咽喉中。若住本處病則不生。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六味蟲所[7]食嗜味者我亦貪嗜。隨此味蟲。所不嗜者我亦不便。若得熱病。蟲亦先得如是熱病。以是過故。令於病人所食不美。無有食味。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抒氣蟲。以瞋恚故食腦作孔。或咽喉痛。或咽喉塞。生於死苦。此抒氣蟲。共咽喉中一切諸蟲。皆悉撩亂生諸痛惱。此抒氣蟲常為唾覆。其蟲短小有面有足。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憎味蟲。住於頭下咽喉根中。云何此蟲為我病惱。或作安隱。彼見此蟲。憎疾諸味唯嗜一味。或嗜甜味憎於餘味。或嗜醋味憎於餘味。隨所憎味我亦憎之。隨蟲所嗜我亦嗜之。舌端有脈。隨順於味令[8]舌乾燥。以蟲瞋故。令舌㿇㿇而重。或令咽喉即得微病。若不瞋恚。咽喉則無如上諸病。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嗜睡蟲。其形微細[A3]狀如牖塵。住一切脈流行趣味。住骨髓內。或住肉內。或髑髏內。或在頰內。或齒骨內。或咽骨中。或在耳中。或在眼中。或在鼻中。或在鬢髮。此嗜睡蟲風吹流轉。若此蟲病。若蟲疲極。住於心中。心如蓮華晝則開張。無日光故夜則還合。心亦如是。蟲住其中。多取境界諸根疲極。蟲則睡眠人亦睡眠。一切眾生悉有睡眠。若此睡蟲。晝日疲極人亦睡眠。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有腫蟲。行於身中其身微細。隨蟲飲血處。則有腫起㿇㿇而疼。或在面上。或在頂上。或在咽喉。或在腦門。或在餘處。所在之處能令生腫。若住筋中則無病苦。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十種蟲。至於肝肺人則得病。何等為十。一名食毛蟲。二名孔[9]穴行蟲。三名禪都摩羅蟲。四名赤蟲。五名食汁蟲。六名毛燈蟲。七名瞋血蟲。八名食肉蟲。九名㿇㿇蟲。十名醋蟲。此諸蟲等。其形微細無足無目。行於血中痛癢為相。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食毛蟲。若起瞋恚。能噉鬚眉皆令墮落。令人癩病。若孔穴行蟲。而起瞋恚行於血中。令身麁澁頭痺無知。若禪都摩羅蟲。流行血中。或在鼻中。或在口中。令人口鼻皆悉臭惡。若其赤蟲。而起瞋恚行於血中。能令其人咽喉生瘡。若食汁蟲。而起瞋恚行於血中。令人身體作青痶[1]瘦。或黑或黃。痶[*]瘦之病。若毛燈蟲起於瞋恚。血中流行則生病苦。瘡癬熱黃。疥癩破裂。若瞋血蟲。以瞋恚故血中流行。或作赤病。女人赤下。身體搔癢疥瘡膿爛。若食[2]血蟲瞋而生病惱。頭旋迴轉於咽喉中。口中生瘡。下門生瘡。若㿇㿇蟲。血中流行則生病疾。疲頓困極不欲飲食。若醋蟲瞋恚。亦令其人得如是病。
復觀十種蟲行於陰中。何等為十。一名生瘡蟲。二名刺蟲。三名閉筋蟲。四名動脈蟲。五名食皮蟲。六名動脂蟲。七名和集蟲。八名臭蟲。九名濕生蟲。十名熱蟲。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於瘡蟲。隨有瘡處諸蟲圍繞。噉食此瘡。或於咽喉而生瘡病。或見刺蟲。若生瞋恚令人下痢。猶如火燒。口中乾燥飲食不消。若人愁惱蟲則歡喜。嚙人血脈以為衰惱。或下赤血。或不消下痢。或見閉筋蟲行於麁筋。或行細筋。若覺蟲行筋則疼痛。若不覺行筋則不疼。一切骨肉皆亦消瘦。筋中疼痛。若蟲瞋恚人不能食。若住筋中而飲人血。令人無力。若食人肉令人羸瘦。或見動脈蟲。是蟲遍行一切脈中。其身微細行無障礙。若蟲住入食脈之中。則有病過。令身乾燥不喜飲食。若蟲住水脈之中。則有病生。令口乾燥。若在汗脈。令人一切毛孔無汗。若在尿脈令人淋病。或令精壞。或令痛苦。若蟲瞋恚行下門中。令人大便閉塞不通。苦惱垂死。或見食皮蟲。以食過故蟲則瞋恚。令人面色醜惡。或生惡皰。或[3]癢或赤或黃或破。或復令其[4]鬚爪墮落。令人惡病。或皮斷壞。或肉爛壞。或見動脂蟲。住在身中脂脈之內。若食有過。若多睡眠。此蟲則瞋不消飲食。或生疥𭼦。或生惡腫毛根[5]螵病。或得癭病。或脈脹。或乾[6]消。或身臭病。或食時流汗。或見和集蟲。集二種身。一者覺身。二者不覺身。皮肉血等是名覺身。髮爪齒等是名不覺身。以食過故。蟲則無力人亦無力。不能速疾行來往返。睡眠𧄼[7]瞢。或多燋渴。皮肉骨血髓精損減。或見臭蟲。住在肉中屎尿之中。以食過故蟲則瞋恚。身肉屎尿唾涕皆臭。鼻中爛膿。或眼淚爛臭。隨蟲行處皆悉臭穢。若衣若敷若食。住在齒中。以蟲臭故食亦隨臭。衣敷盡臭。舌上多有血垢臭穢。身垢亦臭。或見濕行蟲行背肉中。知食消已入腰三孔。取人糞穢汁則成尿。滓則為糞。令[A4]入下門。
復次修行觀者。內身循身觀。觀十種蟲行於身中。一切人身皆從中出。何等為十。一名㿇㿇蟲。二名惙惙蟲。三名苗華蟲。四名火焰蟲。五名黑蟲。六名大食蟲。七名暖行蟲。八名作熱蟲。九名火蟲。十名大火蟲。此諸蟲等住陰黃中。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㿇㿇蟲。以食過故。蟲則瞋恚食人眼𥇒。令人眼[*]癢多出[8]𥄏淚。此微細蟲。若行眼中眼則多病。或令目壞。若入睛中眼生白[9]𪾼。其蟲赤色。若蟲不瞋則無此病。或見惙惙蟲。住在人身。行於陰中陰黃覆身。若入骨中令人蒸熱。若行皮中。晝夜常熱手足皆熱。若入皮裏身則[10]汗出。[11]或見苗華蟲。行住陰中利嘴短足。身如火藏不欲食飲。隨所行處則大熱爛。身肉增長其身蒸熱。若蟲順行則無此疾。或見火焰蟲。住在身中行黃陰中。或安不安。以食過故蟲則瞋恚。從頂至足行無障礙。能令身中一切熱血生於熱瘡。若血若陰。[12]從於口中耳中流出。若蟲不瞋則無此病。或見黑蟲。住在身內行於黃中。或安不安。以食過故蟲則瞋恚。令人面皺。或生多[13]厭。或黑或黃或赤。或令身臭。或令雀目。或口中生瘡。或大小便處生瘡。若蟲不瞋則無此病。或見大食蟲。以食過故則生瞋恚。住陰黃中隨食消化。若蟲不瞋則無此病。或見暖行蟲。常愛暖食憎於冷食。若我食冷蟲則瞋恚。口多出水。或窳或睡。或心陰𧄼瞢。或身疼強。或復多唾。或咽喉病。若蟲不瞋則無此病。或見熱蟲住人身中。以食過故病垢增長。妨出入[14]身。令身麁大。或咽喉塞。令大小便悉皆白色。不愛寒冷。不受淡食。或見食火蟲。住在身內行住陰中。此蟲寒時則便歡喜。熱時痿弱。寒歡喜故人則憶食。熱時火[15]憎不欲飲食。於冬寒時陰則清涼。熱則陰發。或見大火蟲。若人性不便。而強食之。以食過故蟲則瞋恚。噉身[16]內蟲令人腸痛。或脚手疼。隨食蟲處則皆疼痛。若蟲不瞋則無如上。
復次修行者。內身循身觀。彼以聞慧。或以天眼。觀於骨中有十種蟲。何等為十。一名[1]蚳骨蟲。二名嚙骨蟲。三名割節蟲。四名赤口臭蟲。五名爛蟲。六名赤口蟲。七名頭頭摩蟲。八名食皮蟲。九名風刀蟲。十名刀口蟲。如此十蟲行於骨中。違情損身不可具述。
復次修行者。內身循身觀。[2]彼以聞慧。或以天眼。見十[3]種蟲行於尿中。何等為十。一名生蟲。二名針口蟲。三名節蟲。四名無足蟲。五名散汁蟲。六名三燋蟲。七名破腸蟲。八名閉塞蟲。九名善色蟲。十名穢門[4]瘡蟲。其毛可惡住糞穢中。此十種蟲。若違性瞋故亦損人身。備在經文。不可具述。
復次修行者。內身循身觀。[5]彼以聞慧。或以天眼。見十種蟲行於髓中。有行精蟲。何等為十。一名毛蟲。二名黑口蟲。三名無力蟲。四名大痛蟲。五名煩悶蟲。六名火蟲。七名滑蟲。八名下流蟲。九名起身根蟲。十名憶念歡喜蟲。此之十蟲。若違性瞋故亦損人身。具如經說。不可具述。[6]◎
如楞伽經云。佛言。大慧。如是一切葱韮蒜。臭穢不淨。能障聖道。亦障世間人天淨處。何況諸佛淨土果報。酒亦如是。
又涅槃經云。乃至食葱韮蒜薤。亦皆如是。當生苦處。穢污不淨能障聖道。亦障世間人天淨處。何況諸佛淨土果報。酒亦如是。能障聖道。能損善業。能生諸過。
又雜阿含經云。不應食五辛。何等為五。一者木葱。二者[8]革葱。三者蒜。四者興渠。五者蘭葱。又梵網經云。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蘭葱興渠。是五種不得食。
又五辛報應經云。七眾等不得食肉[9]熏辛。讀誦經論得罪。有病開在伽藍外白衣家。服已滿四十九日。香湯澡浴竟。然後許讀誦經論不犯。
又僧祇十誦五分律等。更無餘治。開病比丘服蒜。聽七日在一邊小房內。不得臥僧床褥。眾大小便處。講堂處皆不得到。又不得受請及僧中食。不得就佛禮拜。得在下風處遙禮。七日滿已澡浴熏衣。方得入眾。若有患瘡。醫教須香治者。佛令先供養佛已。然後許塗身。還在屏處。一同前法(出家性潔尚令作法如是[10]況穢俗凡夫輒開食耶)。
啑氣緣第六
如僧祇律云。若在禪坊中。啑者不得放恣大啑。若啑來時。當忍以手掩鼻。若不可忍者。[11]應手遮鼻而啑。勿令涕唾污比座。若上座啑者。應言和南。下座啑默然。
又四分律云。時世尊啑。諸比丘呪願言長壽。時有居士啑。及禮拜比丘。佛令比丘呪願言長壽。
又僧祇律云。佛言。若急下風來當制。若不可忍者。當向下坐。不得在前縱氣。若氣來不可忍者。當下道在下風放之。
又毘尼母經云。氣有二種。一者上氣。二者下氣。上氣欲出時。莫當人張口令出。要迴面向無人處張口令出。若下氣欲出時。不聽眾中出。要作方便出外。至無人處令出。然後來入眾。莫使眾譏嫌污賤。入塔時不應放下氣。安塔樹下大眾中。[A5]皆不得令出氣。師前大德上座前。亦不得放下風出聲。若[12]腸中有病急者應出外去。莫令人生污賤心。
便利緣第七
如優鉢祇王經云。伽藍法界地。漫大小行者五百身墮拔波地獄。經二十小劫。常遣肘手[13]掊此大小便處。臭穢之地。乃至黃泉。
又毘尼母經云。諸比丘住處房前[14]閒處。小便污地臭氣皆不可行。佛聞之告諸比丘。從今已去。不聽諸比丘僧伽藍處處小行。當聚一屏猥處。若瓦瓶若木[15]筒。埋地中小行已。以物蓋頭莫令有臭氣。若上廁去時。應先取籌草至戶前。三彈指作聲。若人非人令得覺知。若無籌不得壁上拭。不得廁板梁杙上拭。不得用石。不得青草。土塊軟木皮軟葉奇木。皆不得用。所應用者。木竹[16]葦作籌。度量法極長者一搩手。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淨者。不得著淨籌中。是名上廁用籌法。上廁有二處。一者起止處。二者用水處。用水處坐起褰衣。一切如起止處無異。廁戶前著淨瓶水。復應著一小瓶。若自有瓶者。當自用。若無瓶者。用廁邊小瓶。不得直用僧大瓶水令污。是名上廁用水法。
塔前眾僧前。[17]和上阿闍梨前。不得張口大[18]洟唾著地。若欲[*]洟唾者。當屏猥處莫令人惡賤。是[*]洟唾法。
又三千[19]威儀云。若不洗大小便比丘。得突吉羅罪亦不得淨僧座具上坐。及禮三寶。設禮無福德。又至舍後上廁。有二十五[1]事。一欲大小便當行時。不得道上為上座作禮。二亦莫受人禮。三往時當直低頭視地。四往當三彈指。五已有人彈指不得逼。六已上正住彈指乃踞身。七正踞中坐。八不得一足前一足[2]却。九不得令身倚。十斂衣不得使垂圊中。十一不得大咽使面赤。十二當直視前不得顧聽。十三不得污壁。十四不得低頭視圊中。十五不得視陰。十六不得以手持陰。十七不得草畫地。十八不得持草畫壁作字。十九用水不得大費。二十不得污[3]湔。二十一用水不得使前手著後手。二十二用土當三過。二十三當用澡豆。二十四得三過用水。二十五設見水草土盡。語直日主者。若自手取為善。
又十誦律云。不洗大行處。不得坐臥僧臥具上得罪。
又摩[5]德勒伽論云。不洗大小行處。不得禮拜。除無水處。若為非人所瞋。水神所瞋。或為服藥等開不犯。
又雜譬喻經云。有一比丘。不彈指來大小便灒。污中鬼面上。魔鬼大恚欲殺。沙門持戒。魔鬼隨逐伺覓其短。不能得便(既知此事上廁必須謦[6]咳)。
又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一貧人名曰尼提。極貧下賤。常客除糞。佛知應度。即將阿難往到其所。正值尼提。擔糞出城而欲棄之。瓶破污身。遙見世尊深生慚愧。不忍見佛。佛到其所廣為說法。即生信心欲得出家。佛使阿難將至河中。與水洗訖將詣祇洹。佛為說法得須陀洹。尋即出家得阿羅漢果。國人及王。聞其出家皆生怨恨。云何佛聽此人出家。波斯匿王。即往佛所欲破此事。正值尼提在祇洹門。大石上坐縫補故衣。七百諸天香華供養。王見歡喜。請通白佛。尼提比丘。身沒石中出入自在。通白已竟。王到佛所先問此事。向者比丘姓字何等。佛告王曰。是王國中下賤之人。除糞尼提。王聞佛語謗心即除。到尼提所執足作禮。懺悔辭謝。王白佛言。尼提比丘。宿作何業受此賤身。佛告王曰。昔迦葉佛入涅槃後。有一比丘。出家自在秉捉僧事。身暫有患懶起出入。便利器中。使一弟子擔往棄之。然其弟子是須陀洹。以是因緣。流浪生死恒為下賤。五百世中為人除糞。由昔出家持戒功德。今得值佛出家得道[7](以是義故。不得房內便利具招前[8]罪。數見俗人。懈怠不能自運。置穢器[9]在房便利。令他日別將棄。未來定墮地獄。縱得出獄猶作猪狗𧏙蜋廁中穢[10]糞蟲也)。
又佛說除災患經云。佛告阿難。乃前世過去迦葉佛時。人壽二萬歲。佛事終竟。復捨壽命。爾時有王名曰善頸。供養舍利。起七寶塔高一由延。一切眾生然燈燒香。香華繒綵供養禮事。時有眾女欲供養塔。便共相率掃除塔地。時有狗糞污穢塔地。時有一女人手撮除棄。復有一人。見其以手除地狗糞。便唾笑之曰。汝手已污不可復近。彼女逆罵。汝弊婬物。水洗我手便可復淨。佛天人師敬意無已。手除不淨已便澡手。繞塔求願。[11]令掃塔地污穢得除。令我世世勞垢消滅清淨無穢。時諸女人掃塔地者。今此會中諸女人是。爾時掃地。願滅塵勞服甘露味。爾時以手除狗糞女者。今柰女是。爾時發願不與污穢會所生清淨。以是福報。不因胞胎臭穢之處。每因華生以其爾時。發一惡聲罵言婬女。故今受是婬女之名。值佛聞法得須陀洹。
又雜寶藏經云。南天竺法家有一童女。必使早起[12]清掃庭中門戶左右。有長者女早起掃地。會值如來於門前過。見生歡喜注意看佛。壽命[13]旋促即終生天。夫生天者。法有三念。自思惟言。本是何身。自知人身。今生何處定知是天。昔作何業來生於此。知由見佛歡喜善業。得此果報。感佛重恩來供養佛。佛為說法得須陀洹。
又新婆沙論云。昔怛叉尸羅國。有一女人。至月光王捨千頭處。禮無憂王所起靈廟。見有狗糞在佛座前。尋作是思。此處清淨如何狗糞[14]穢污其中。以手捧除。香泥塗飾。善業力故。令此女人遍體生香。如栴檀樹。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若諸眾生由不護淨故。因內煩惱感諸外穢。故論頌言。
又賢愚經云。佛在世時。羅閱城邊有一汪水。污泥不淨多諸糞穢。國中人民以屎尿投。中有一大蟲。其形像蛇加有四足。於其汪水東西馳走。或沒或出經歷年載。常處其中受苦無量。爾時世尊將諸比丘。至彼坑所問諸比丘。汝識此蟲宿緣行不。諸比丘咸皆不知。
佛告比丘。毘婆尸佛時。有眾賈客入海取寶。大獲珍寶平安還到。選寶上者用施眾僧。[1]顧俟僧食。僧受其寶。付授摩摩帝。於後僧食向盡。[2]從其求索不與。眾僧苦索。摩摩帝瞋恚而語之言。汝曹噉屎。此寶屬我。何緣乃索。由其欺僧惡口罵故。身壞命終墮阿鼻[3]地獄。身常宛轉沸屎之中。九十一劫。乃從獄出今墮此中。自從七佛已來。皆作其蟲。至賢劫千佛。各各皆爾。
又百緣經云。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尊者舍利弗。大目[4]揵連。設欲食時。先觀地獄畜生餓鬼。然後方食。目連見一餓鬼。身如燋柱。腹如[5]太山。咽如細針。髮如錐刀纏刺其身。諸[*]支節間皆悉火出。呻吟大喚四向馳走。求索屎尿以為飲食。疲苦終日而不能得。即問鬼言。汝造何業受如是苦。餓鬼答言。有日之處不[6]煩燈燭。如來世尊[7]今現在世。汝可自問。我今飢渴不能答汝。爾時目連尋往佛所。具問如來所造業行。受如是苦。具以上問。爾時世尊告目連曰。汝今善聽吾為汝說。此賢劫中。舍衛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不可稱計。常令僕使壓甘蔗汁。以輸大家。有辟支佛甚患[8]渴病。良醫處藥。教服甘蔗汁。病乃可[9]差。時辟支佛往長者家。乞甘蔗汁。[10]時彼長者見來歡喜。尋勅其婦富那奇。我有急緣定欲出去。汝今在後。取甘蔗汁施辟支佛。時婦答言。汝但出去我後自與。時夫出已。取辟支佛鉢。於其屏處小便鉢中。以甘蔗汁蓋覆鉢上。與辟支佛。辟支受已尋知非是。投棄於地空鉢還歸。其後命終墮餓鬼中。常為飢渴所見逼切。以是業緣受如是苦。佛告目連。欲知爾時彼長者婦。今富那奇餓鬼是。佛說是時。諸比丘等。捨慳貪緣厭惡生死。有得四沙門果者。有發辟支佛心者。有發無上菩提心者。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護淨緣第八
如十誦律云。[11]云何漱口。佛言。以水著口中。三迴轉之。是名淨口法。
又僧祇律云。爾時世尊大會說法。有比丘口臭。在下風而住。佛知而故問。是比丘何故獨坐。答言。世尊制戒不聽嚼木。所以口臭。恐熏污人故在下風。佛言。聽用嚼木。極長[12]十六指。極短四指[13]以上。嚼時。當在屏處先淨洗手。嚼已水洗棄之。嚼時不得咽之。若醫言為[14]老病須咽者聽。若無齒者。當用灰[15]虜土塼[16]薑石草[17]末。洗口已食。若食上欲行水。當淨水先洗手器。然後行水。若手污者。當以葉承取。若口飲時。不得沒脣使器著額。當拄脣而飲。飲時不得盡飲。當留少許。[18]洮蕩已從口處棄之。行水當好護淨器。若見沒脣著額者。當放置一處。以草作識。令人知不淨。若[19]作非時漿。飲亦如前法。
又僧祇律云。比丘晨起應淨洗手。不得麁洗。五指復不得齊至腋。當齊手腕以前令淨。不得粗魯。洗不得揩令血出。當以[20]巨摩草末。若灰土[21](澡豆皂莢)洗手揩令作聲。淨洗手已更相揩者。便名不淨。應更洗手。比丘食前當護手。若摩頭捉衣等更須洗(比丘尚爾白衣亦然)讀經受食等准用行之。手淨尚爾。何況手殺生命。飲血噉肉以污身口。縱欲傳法。心亦不淨。
又四分律云。時諸比丘患屋內臭。佛言。應[22]灑掃。若故臭以香泥。泥若復臭。應屋四角懸香。
又十誦律云。時有比丘。不嚼楊枝口中氣臭白佛。佛言。聽嚼楊枝。有五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風。四除熱病。五除痰癊。復有五事利益。一除風。二除熱。三[23]口味。四能食。五眼明。
又四分律云。不嚼楊枝有五過失。一口氣臭。二不善別味。三熱癊病不消。四不引食。五眼不明。
又三千威儀云。用楊枝有五事。一斷當如度。二破當如法。三嚼頭不得過三分。四梳齒當中三齒。五當汁澡自用。刮舌有五事。一不得過三反。二舌上血出當止。三不得大振手污僧伽梨若足。四棄楊枝莫當人道。五當著屏處。
鳴鍾緣第九
如付法藏經云。時有國王名[25]曰罽[26]昵吒。貪虐無道。數出征伐勞役人民。不知厭足。欲王四海戍備邊境。親戚分離。若斯之苦何時寧息。宜可同心共屏除之。然後我等乃當快樂。因王病虐。以被鎮之人坐其上。須臾氣絕。由聽馬鳴比丘說法緣故。生大海中作千頭魚。劍輪迴注斬截其首。續復尋生。次第更斬。如是展轉乃至無量。須臾之間頭滿大海。時有羅漢為僧維那。王即白言。今此劍輪。聞犍[1]稚音即便停止。於其中間苦痛小息。唯願大德垂哀矜愍。若鳴犍[*]稚延令長久。羅漢愍念為長打之。過七日已受苦便畢。而此寺上因彼王故。次第相傳長打犍[*]稚。至於今日猶故如本。述曰。既知經意。鳴鍾濟苦。兼以集眾。即須維那將欲打鍾。[A6]斂容合掌。發願利生之意因鍾念善。便共受苦畢。
又增一阿含經云。若打鍾時。願一切惡道諸苦並皆停止。若聞鍾聲兼說偈讚。得除五百億劫生死重罪。
入眾緣第十
如四分律云。凡欲入眾當具五法。一應以慈心。二應自卑下如拭塵巾。三應知坐起法。若見上座不應安坐。若見下座不應起立。四彼至僧中。不為雜說談世俗事。若自說若請他說。五若見僧中不可事。心不安忍。應作默然[7]住之。故智度論云。佛聖弟子住和合故。有二種法。一賢聖語。二賢聖默[8](今見齋會之處。後生前到已得上[9]妙之處若見上座老師[10]來都不起迎逆遜讓坐處污法之深寔由年少復見向他貴勝之家。或經新喪重孝。[11]或為考妣遠忌在會道俗放情歡笑喧亂大眾豈免俗譏高僧之類[12]矣)。
又三千威儀經云。凡欲上床當具七法。一[13]庠踞床。二不得匍匐上。三不使床有聲。四不得大拂床有聲。五不得大吒歎息思惟世事。六不得狗群臥。七應以時節早起又地持論云。若見眾生當慰問。歡顏先語。平視和色。正念在前。若菩薩知他眾生有實功德。以嫌恨心不向人說。亦不讚歎。有讚歎者不唱善哉。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故。梁攝論云。菩薩若見眾生。當歡笑先言然後共語。故五分律云。不忍辱人。有五過失。一兇惡不忍。二後悔恨。三多人不愛。四惡聲流布。五死墮惡道。
衰相緣第十一
如分別緣起初法門經云。世尊告曰。老有五種衰損。一者鬚髮衰損。以[14]彼鬚髮色變壞故。二者身相衰損。形色膚力皆衰損故。三者作業衰損。發言氣上喘息[15]逾急。身[16]戰掉故。住便僂曲。以[17]其腰脊皆無力故。坐即低屈。身羸弱故。行必按杖。身虛劣故。凡所思惟[18]智識愚鈍。念惛亂故。四者受用衰損。於現資具受用劣故。於戲樂具。一切不能現受用故。於諸色根所行境界。不能速疾明利而行。或不行故。五者命根衰損。壽量將盡隣近死故。遇少[19]死緣不堪忍故。
又阿含經云。頭白有四因緣。一者火多。二者憂多。三者病多。四者種早白。人病瘦有四因緣。一少食。二有憂。三多愁。四有病未調。有四事先不語人。一頭白二老三病四死。是四事亦不可避。亦不可却。一切味不過八種。一苦二澁三辛四醎五淡六甜七醋。八不了了味。
眠夢緣第十二
如善見律云。夢有四種。一四大不和夢。二先見夢。三天人夢。四想夢。云何四大不和夢。[20]若眠時夢見山崩。或飛騰虛空。或見虎狼師子賊逐。此是四大不和夢虛而不實。云何先見夢。答或晝日見。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夜[21]剋夢見。是名先見夢。此亦不實。云何天人夢。若善知識天人。為現善夢令人得善。若惡知識者為現惡夢。此即真實。云何想夢者。答此人前身或有福德。或有罪障。若福德者現善夢。罪者現惡夢。如菩薩母。初欲入母胎時。夢見白象從忉利天下。入其右脇。此是想夢也。若夢禮佛誦經。持戒布施種種功德。此亦想夢。問夢為善不善無記耶。答亦善不善無記。若夢見禮佛聽法說法。此是善功德。若夢見殺盜婬。此是不善夢。若夢見青黃赤白色等。此是無記夢也。問曰。若爾者。應受果報。答曰。不受果報。何以故。以心業羸弱故不感[1]報。是故律云。除夢中不犯。
又迦延論云。云何一切睡眠相應耶。答曰。或睡不眠相應。如未眠時。身不軟心不軟。身重心重。身瞪瞢心瞪瞢。身憒心憒。身睡心睡。為睡所纏。是謂睡不眠相應。云何眠不睡相應。答曰。不染污心眠夢。是謂眠不睡相應。云何睡眠相應。答曰。染污心眠夢。是謂睡眠相應。云何不睡不眠。答曰。除上爾所事。問眠當言善不善無記耶。答曰。眠或善或不善或無記。云何為善。答曰。善心眠夢。云何不善。答曰。不善心眠夢。云何無記。答曰。除上爾所事。如夢中施與作福。持戒守齋。如善心眠時所作福。當言餘福[2]迴是名善。云何眠時所作不福。當言迴耶。答曰。如夢中殺盜等。如不善心眠餘不福心迴。是名不善。云何眠時所作福不福。不當言迴。答曰。如眠時非福。心非不福心迴。如無記心眠時。所作福非福。不當言迴。是名無記。問夢名何等法。答曰。是五蓋中無明蓋也。
又十誦律云。有比丘眾中睡。佛言。聽水洗頭。猶睡不可。[3]信令比丘以五法用水洗他。一者憐愍。二者不惱他。三者睡眠。四者頭倚牆壁。五者舒脚坐。猶睡不止。聽以手[4]𢴤。若故睡不止。[5]佛聽以[6]毱擲。若故睡不止。佛聽用禪杖。若取禪杖時。應生敬心。以兩手捉杖放戴頂上。若坐睡不止。應起看餘睡者。以禪杖築。築已還坐。若無睡者。還以禪杖著本處[7]已坐。若故睡不止。佛聽用禪鎮。安孔作之。以繩貫孔中。繩頭施紐。掛耳上去額前四指。著禪鎮時禪鎮墮地。佛言。禪鎮墮者。應起庠行如鵝行法。
雜行緣第十三
如四分律云。跋難陀比丘。在道行持大圓蓋。諸居士遙見。謂是王若大臣。恐怖避道。諦視乃知。比丘白佛。佛言。比丘不應持蓋在道行。亦不應懸為天雨時。在寺內樹皮若葉若竹作蓋。亦不許捉王大扇。若行患熱。聽以樹葉雜物作扇。時諸比丘。患蟲草塵露墮身上。佛言。聽作拂。若以草樹皮葉。或以縷線裁碎繒帛作。時有比丘得尾拂。佛言。聽畜。時有年少比丘。不解時事數相涉。聽用算子記數。
又四分律云。時諸比丘自作伎若吹[8]貝供養。佛言。不應爾。彼畏慎。不敢令白衣作伎供養。佛言聽。
又佛言。彼不知供養塔飲食。誰當應食。佛言。比丘若沙彌若優婆塞。若經營作者應食。又薩婆多論云。凡出家人市買之法。不得下價索他物。得突吉羅罪。眾僧衣未三唱得益價。三唱已不應[9]益。眾僧亦不應與。衣已屬他故。比丘三唱得衣不應悔。設悔莫還眾僧。亦莫還直。
又新婆沙論問。異生聖者。誰有怖耶。有作是說。異生[10]有怖(異生舊名凡夫)聖者無怖。所以者何。聖者已離五怖畏故。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怯眾畏。四命終畏。五惡趣畏。
又雜寶藏經云。佛言。此如意珠。是摩竭大魚腦中出。魚身長二十八萬里。此珠名曰金剛堅也。有第一力。耐使一切被毒之人。見悉消滅。又見光觸身亦復消毒。第二力者。熱病之人見則除愈。光觸其身亦復得[*]差。第三力者。人有無量百千怨家。捉此珠者。悉得親善。諸天一爪甲[11]價直。一閻浮提人物。
又四分律云。時諸比丘患蛇入屋。未離欲比丘恐怖。佛言聽驚。若以筒盛棄之。若以[12]繩繫[13]置地解放。有鼠入屋。作檻盛出棄之。患蝎蜈蚣蚰蜒入屋。若以弊物。若泥團掃箒。盛裹棄之。在外解放。若房舍夜患蝙蝠。晝患燕[14]鳥入。佛言。聽織作籠疎障。若作向櫺子遮。時有老病比丘。拾虱棄地。佛言。不應爾。聽以器盛。若綿拾著中。若虱走出應作筒盛。若虱出筒應作蓋塞(隨其寒暑加以膩食將養之)。
又四分律云。時六群比丘。誦外道安置舍宅吉凶符書呪。[15]枝節呪。剎利呪。知人生死吉凶呪。解諸音聲呪。佛言。不應爾。彼教[16]他彼以活[17]命。[18]佛言。皆不應爾。
爾時世尊。在毘舍離國時諸離奢。乘象馬車乘輦輿。捉持刀劍來。欲見世尊。彼留刀杖在寺外。入內問訊世尊。時諸白衣持刀劍來。寄諸比丘藏。畏慎不敢受。佛言。為檀越[19]牢堅固藏。舉者聽。
又五百問事云。不得口吹經上塵。像塵准之。雖非正經然須慎之。亦不得燒故經。得重罪如燒父母。不知有罪者輕。
又僧祇律云。然火向有七事無利益。一壞眼。二壞色。三身羸。四衣垢壞。五臥具壞。六生犯戒緣。七增世俗話。
又月上女經云。維摩詰妻。名曰無垢。其妻九月生女。名為月上。
又佛說離垢施女經云。波斯匿王有女。名曰維摩羅達。晉言離垢施。厥年十二端正[1]殊妙。極有聰慧。
又轉女身經云。須達長者妻。名曰淨日。有女名無垢光。
頌曰。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4 冊 No. 2123 諸經要集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2-2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