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法苑珠林序
- 1 劫量篇(一)
- 2 三界篇(二)
- 3 日月篇(四)
- 4 六道篇(五-七)
- 5 千佛篇(八-一二)
- 6 敬佛篇(一三-一四)
- 7 敬法篇(一七)
- 8 敬僧篇(一九)
- 9 致敬篇(二〇)
- 10 福田篇(二一)
- 11 歸信篇(二一)
- 12 士女篇(二一)
- 13 入道篇(二二)
- 14 慚愧篇(二三)
- 15 獎導篇(二三)
- 16 說聽篇(二三-二四)
- 17 見解篇(二五)
- 18 宿命篇(二六)
- 19 至誠篇(二七)
- 20 神異篇(二八)
- 21 感通篇(二九)
- 22 住持篇(三〇)
- 23 潛遁篇(三一)
- 24 妖怪篇(三一)
- 25 變化篇(三二)
- 26 眠夢篇(三二)
- 27 興福篇(三三)
- 28 攝念篇(三四)
- 29 發願篇(三四)
- 30 法服篇(三五)
- 31 然燈篇(三五)
- 32 懸幡篇(三六)
- 33 華香篇(三六)
- 34 唄讚篇(三六)
- 35 敬塔篇(三七-三八)
- 36 伽藍篇(三九)
- 37 舍利篇(四〇)
- 38 供養篇(四一)
- 39 受請篇(四一-四二)
- 40 輪王篇(四三)
- 41 君臣篇(四四)
- 42 納諫篇(四五)
- 43 審察篇(四五)
- 44 思慎篇(四六)
- 45 儉約篇(四六)
- 46 懲過篇(四七)
- 47 和順篇(四七)
- 48 誡勗篇(四八)
- 49 忠孝篇(四九)
- 50 不孝篇(四九)
- 51 報恩篇(五〇)
- 52 背恩篇(五一)
- 53 善友篇(五一)
- 54 惡友篇(五一)
- 55 擇交篇(五一)
- 56 眷屬篇(五二)
- 57 校量篇(五二)
- 58 機辯篇(五三)
- 59 愚戇篇(五三)
- 60 詐偽篇(五四)
- 61 惰慢篇(五四)
- 62 破邪篇(五五)
- 63 富貴篇(五六)
- 64 貧賤篇(五六)
- 65 債負篇(五七)
- 66 諍訟篇(五七)
- 67 謀謗篇(五八-五九)
- 68 呪術篇(六〇-六一)
- 69 祭祠篇(六二)
- 70 占相篇(六二)
- 71 祈雨篇(六三)
- 72 園果篇(六三)
- 73 漁獵篇(六四)
- 74 慈悲篇(六四)
- 75 放生篇(六五)
- 76 救厄篇(六五)
- 77 怨苦篇(六六-六七)
- 78 業因篇(六八)
- 79 受報篇(六九-七〇)
- 80 罪福篇(七一)
- 81 欲蓋篇(七一)
- 82 四生篇(七二)
- 83 十使篇(七二)
- 84 十惡篇(七三-七九)
- 85 六度篇(八〇-八五)
- 86 懺悔篇(八六)
- 87 受戒篇(八七-八九)
- 88 破戒篇(九〇)
- 89 受齋篇(九一)
- 90 破齋篇(九一)
- 91 賞罰篇(九一)
- 92 利害篇(九二)
- 93 酒肉篇(九三-九四)
- 94 穢濁篇(九四)
- 95 病苦篇(九五)
- 96 捨身篇(九六)
- 97 送終篇(九七)
- 98 法滅篇(九八)
- 99 雜要篇(九九)
- 100 傳記篇(一〇〇)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 |
---|---|
1 | 相勸發菩提之心。護眾生命。過自護身。離一切諸 |
2 | 大惡人不識罪福。斷眾生命求現前利。今來至此為 |
3 | 八十萬戶蟲。若斷一眾生命。即斷八十萬戶蟲命。 |
4 | 之。如是展轉傍殺無量生命。雖不自手而殺。然屠 |
- 述意部
- 飲酒部
- 食肉部
夫酒為放逸之門。大聖知其苦本。所以遠酣肆離酒緣。棄醉朋近法友。出昏門入[31]惺境。肉是斷大慈之種。大聖知其殺因。所以去腥臊淨身口。噉蔬菜澄心神。招慈善感延年。故[32]俗[33]禮記云。見其生不[34]忍其死。聞其聲不[35]食其肉。斯亦不殺之義也。若使噉食酒肉之者。即同畜生豺狼禽獸。亦即具殺一切眷屬[36]飲噉諸親。[37]翻讎怨報。歷劫長夜無有窮已。如[38]上論說。有一女人五百世害狼兒。狼兒亦五百世害其[39]母。又有女人。五百世斷鬼命根。鬼亦五百世斷其命根。故知經歷六道備受怨報。或經為師長。或是父母。或是兄弟。或是姊妹。或是兒孫。或是朋友。今是凡身。各無道眼。不能分別。還相噉食不自覺知。噉食之時此物有靈。即生瞋恨還成怨讎。向到至親反變成怨。如是之事豈可不思。暫爭舌端一時少味。永與[40]至親長為怨對。可為痛心。難以言說。是故涅槃經云。一切肉者悉斷。及自死者。自死猶斷。何況不自死者。又楞伽經云為利殺眾生。以財網諸肉。二業俱不善。死[41]墜[42]噭呼獄。何謂以財網肉。陸設罝罘。水設網𮊁。此是以網網肉。若於屠殺人間以錢買肉。此是以財網肉。若令此人不以財網肉者。習惡律儀。捕[43]害眾生。此人為當專自供口。亦復別有所擬。若別有所擬。向食肉者。豈無殺分。何得云我不殺生。此是灼然。違背經文。斷大慈種。障不見佛也。
述曰。此之一教有權有實。權則漸誘之訓。以輕脫重。初開無犯。據其障理非無其過。若約實教輕重俱禁。始末不犯。是名持戒。初據權說者。故未曾有經云。爾時國王太子。名曰祇陀。聞佛所說十善道法果報無窮。長跪叉手白佛言。佛昔令我受持五戒。今欲還捨。所以者何。五戒法中酒戒難持。畏得罪故。世尊告曰。汝飲酒時為何惡耶。祇陀白佛。國中豪強。時時相率齎持酒食。共相娛樂以致歡樂。自無惡也。何以故。得酒念戒無放逸故。[1]飲酒不行惡也。佛言。善哉善哉。祇陀。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間人能如汝者。終身飲酒有何惡哉。如是行者。乃應生福無有罪也。若人飲酒不起惡業歡喜心故不起煩惱。善心因緣受善果報。如[2]持五戒何有失乎。飲酒念戒益增其福。先持五戒今受十善。功德倍勝十善報也。
時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心歡喜時不起惡業名有漏善者。是事不然。何以故。人飲酒時心則歡喜。歡喜心故不起煩惱。無[3]惱煩故不行惱害。不害物故三業清淨。清淨之道即無漏業。世尊。憶念我昔游行獵戲忘將厨宰。於深山中覺飢[4]索食。左右答言。王朝去時不被命勅令將厨宰。即時無食。我聞是語已走馬還宮教令索食。王家厨監名修迦羅。修迦羅言。即無現食。今方當作。我時飢逼忿不思惟。勅臣斬殺厨監。臣被王教即共議言。簡括國中唯此一人忠良直事。今若殺者。更無有能為王監厨稱王意者。時末利夫人聞王教勅殺修迦羅。情甚愛惜。知王飢乏。即令[5]辦具好肉美酒沐浴名香莊嚴身體。將諸妓女往至我所。我見夫人裝束嚴麗將從妓女好酒肉來。瞋心即歇。何以故。末利夫人持五戒斷酒不飲。我心常恨。今日忽然將酒肉來。共相娛樂展釋情故。即與夫人飲酒食肉。作眾[6]伎樂歡喜娛樂。恚心即滅。夫人知我忘失怒意。即遣黃門輒傳我命。令[7]語外臣莫殺厨監。即奉教旨。我至明旦。深自悔責。愁憂不食。顏色[8]樵瘁。夫人問我。何故[A1]憂愁。為何患耶。我言。吾因昨日為飢火所逼。瞋恚心故殺修迦羅。自計國中更無有人堪監我厨如修迦羅者。為是之故悔恨愁耳。夫人笑曰。其人猶在。願王莫愁。我重問曰。為實如是。為戲言耶。答言。實在。非戲言也。我令左右喚厨監來。使者往召。須臾將來。我大歡喜憂悔即除。王白佛言。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月行六齋。一日之中終身五戒。已犯飲酒妄語二戒。八齋戒中頓犯六戒。此事云何。所犯戒罪輕耶重耶。世尊答曰。如此犯戒。得大功德。無有罪也。何以故。為利益故。如我前說。夫人修善凡有二種。一有漏善。二無漏善。末利夫人所犯戒者入有漏善。不犯戒者名無漏善。依語[9]義者。破戒修善名有漏善。依義語者。凡心所起善皆無漏業。王白佛言。如世尊說。末利夫人飲酒破戒不起惡心而有功德無罪報者。一切人民亦復皆然。何以故。我念近[10]者舍衛城中有諸豪族剎利王公。因小諍競乃致大怨。各各結謀興兵相伐。兩家並是國親。非可執錄紛紜鬪戰。不從理諫。深為憂之。復自念言。昔太子時共大臣提韋羅相忿。情實不分。意欲誅滅。因太后與酒飲已情和。思惟是已即勅忠臣。令辦好酒及諸甘[11]膳。又使宣令國中豪族群臣士民。悉皆令集。欲有所論國中大事。諸臣諍競。兩徒眷屬各有五百。應召來集。於王殿上莊嚴大樂。王勅忠臣[12]辦琉璃[13]盌。盌受三升。諸寶[14]盌中盛滿好酒。我於眾前先𠿊一[*]盌。[15]王曰。今論國事想無異心。今當人人辦此一[*]盌甘露良藥然後論事。咸言。唯諾。作[16]唱大樂。諸人得酒并聞音樂。心中歡樂[17]忘失讎恨。因酒息諍而得太平。此豈非是。酒之功也。竊見世間窮貧小人奴客婢使夷蠻之人。或因節日。或於酒店。聚會飲酒。歡樂心故。不須人教。各各起舞。未得酒時。都無是事。是故當知。人因飲酒[18]即致歡樂。心歡樂時不起惡念。不起惡念[*]即是善心。善心因緣應受善報。獼猴得酒尚能起舞。況於世人。如世尊說施善善報施惡惡報。末利夫人皆由前身以好施人故。今得好報。世尊。云何令持五戒月行六齋。六齋之日不得莊嚴香華服飾作[19]唱妓樂。又復不聽附近夫婿愛好之姿。竟何所施。徒云其功。豈非苦也。佛告王曰。大王所難非不如是。末利夫人在年少時。若我不勅令受戒法修智慧者。云何當有今日之德以能得度復度王身。如斯之功復歸誰也。
述曰。此[20]第二約其實說。輕重不犯。真名持戒。故大聖知時量機通塞。通則開禁。隨時量前損益。如匿王[21]欲殺厨監太子欲[22]害其父。此[1]因酒忘忿得全身命免其大罪。以輕脫重不受累殃。然非無飲酒之咎來報之罪。不得見有前開遂即雷同總犯。各須量其教意。復省己身行德優劣。得預聖人。斯匿末利開禁以既不同。此即須依經纖毫勿犯。最為殊勝。故四分律云。是我弟子者。乃[2]至不以草頭滴酒入口。何況多飲。是故咽咽結提。
又成論。問云。飲酒是實罪耶。答曰非也。所以者何。飲酒不為惱眾生故。而是罪因。若人飲酒則開不善門。以能障定及諸善法。如殖眾果必有牆障故。知酒過如果無園。
又優婆塞經云。若復有人樂飲酒者。是人現世喜失財物。身心多病常樂鬪[3]爭。惡名遠聞喪失智慧。心無慚愧得惡色力。常為一切之所呵責。人不樂見。不能修善。是名飲酒現世惡報。捨此身已處在地獄。受飢渴等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亂。不能繫念思惟善法。是一惡因緣力故。令一切外物資生悉皆具爛。
又長阿含經云。其飲酒者有六種失。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鬪爭。四者惡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又智度論飲酒有三十五失。如前受戒篇說。
又沙彌尼戒經云。不得飲酒。不得嗜酒不得甞酒。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喪命。皆[4]由之。牽東引西。持南著北。不能諷經不敬三尊。輕易師友不孝父母。心閉意塞世世愚癡。不值大道。其心無識。故不飲酒。欲離五陰五欲五蓋得五神通得度五道。故不飲酒。
又十住婆沙論。問曰。若有人捨施酒。未知得罪以不。答曰。施者得福。受者不得飲。故論云。是菩薩或時樂捨一切。須食與食。須飲與飲。若以酒施。應生是念。今是行檀時。隨所須與。後當方便教使離酒。得念智慧令不放逸。何以故。檀波羅蜜法悉滿人願。在家菩薩以酒施者。是則無罪。
又梵網經云。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中無手。何況自飲。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又優婆塞五戒相經云。佛在支提國跋陀羅婆提邑。是處有惡龍名菴羅婆提陀。[7]匈暴[8]害人。無人得到其處。象馬無能近者。乃至諸鳥不得過上。秋穀熟時並皆破滅。時有長老莎伽陀羅漢比丘。游行支提國。漸到跋陀羅波提邑。過是夜已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時聞此邑有惡龍[*]匈暴害人鳥獸。及破滅秋穀。聞已乞食到菴婆羅提龍住處眾鳥樹下。敷座具大坐。龍聞衣氣即發瞋恚。從身出煙。長老莎伽陀即入三昧。以神通力身亦出煙。龍倍瞋恚。身上出火。莎伽陀復入火光三昧。身亦出火。龍復雨雹。莎伽陀即變雹作釋俱餅髓餅等。龍[9]復霹靂。莎伽陀變作種。種歡喜丸。龍復雨弓箭刀矟。莎伽陀即變作優鉢羅華波頭摩華等。龍復雨毒蛇蜈蚣[10]蝮虺蚰蜒。莎伽陀即變作優鉢羅華瓔珞瞻蔔華瓔珞等。如是等龍所有勢力。盡現向莎伽陀皆不能勝即失威力光明。莎伽陀知龍力盡不能復動。即變作細身。從龍兩耳入從兩眼出已從鼻入。從鼻入已從口中出。在龍頭上。往來經行。不傷龍身。爾時龍見如是事已。心即大驚怖毛竪。合掌向莎伽陀言。我歸依汝。莎伽陀答言。汝莫歸依我。當歸依我師佛。龍答言。我從今歸依三寶。知我盡形作佛優婆塞。是龍受三自歸作佛弟子已。更不復作如先[*]匈惡事。諸人及鳥獸皆得到所。秋穀不傷。名聲流布諸國。皆知長老莎伽陀。能降伏惡龍折[11]伏令善。因莎伽陀名聲流布。諸人皆作食傳爭請之。是中有一貧女人。信敬請得莎伽陀。是女為[12]辦[13]酥乳糜食之。女人[14]作念思惟。是沙門噉是[*]酥乳糜。或當冷發。便取似水色酒持與莎伽陀。[15]莎伽陀不看便飲。飲已為說法。便去過向寺中。爾時酒勢便發。近寺門邊不覺倒地。僧伽梨衣漉水囊鉢杖等。各在一處。身在一處。醉無所覺。佛與阿難。行到是處。見是比丘。知而故問。阿難。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長老莎伽陀。佛即語阿難。是處為我敷座[16]辦水集僧。阿難受教敷座[*]辦水集僧已。白佛言。[17]已集。佛自知時。佛即洗足坐已問諸比丘。汝等曾見聞。有龍名菴婆羅提陀。[*]匈暴惡害。先無有人到其住處。乃至鳥獸無能到上。秋穀熟時破滅諸穀。莎伽陀能折伏令善。鳥獸得到泉上。是中有見聞者言[1]聞。[2]佛語諸比丘。於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蝦蟇不。答言。不能。佛言。聖人飲酒尚如是失。何況凡夫。如是過罪皆由飲酒。今從自後。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飲酒。乃至小草頭一滴亦不得飲。佛種種呵責飲酒過失已。依律因此比丘便制不飲酒戒。
問曰。未審天上有酒味不。答曰。無實麴米所造之酒。但有業化所作酒也。故正法念經云。彼夜摩天男共天女眾。入池游戲。同飲天酒。離於醉過。現樂功德。味觸色香皆悉具足。其中諸天有以珠器而飲酒者。受用[3]蘇陀之食。色觸香味皆悉具足。彼如是念。此水為酒令我得飲。即於念時皆是天酒。離於醉過。天既飲之增長勝樂。善業力故心生歡喜。然彼諸天自業力故。如是受樂。有鳥名為常樂。見彼諸天在歡喜河而飲酒故。為說偈言。
彼常樂鳥。見樂飲酒天在河飲酒。為調伏故如是說偈。
問曰。無病飲得罪。有病開飲不。答曰。依四分律。實病餘藥治不差。以酒為藥者不犯。
問曰。開服幾許。答曰。依文殊師利問經云。若合藥醫師所說。多藥相和少酒多藥得用。
又舍利弗問經云。舍利弗白佛言。云何世尊。說遮道法。不得飲酒如葶[7]藶子。是名破戒。開放逸門云何。迦蘭陀竹園精舍有一比丘。疾病經年危篤將死。時優波離問言。汝須何藥。我為汝覓天上人間乃至十方。是所應用我皆為取。答曰。我所須藥是違毘尼。故我不覓。以至於此。寧盡身命無容犯律。優波離言。汝藥是何。答[8]言。須酒五升。優波離曰。若為病開如來所許。為乞得酒。服已消差。差已懷慚。猶謂[9]犯律。往至佛所。殷勤悔過。佛為說法。聞已歡喜得羅漢道。佛言。酒有多失開放逸門。飲如[10]葶藶子犯罪已積。若消病苦非先所斷。
述曰。不得見前文開籠通總飲。必須實病重困臨終。先用餘藥治皆不差。要須酒和得差者。依前方開。[11]比見無識之人。身力強壯日別馳走。不依眾儀。少有微患。便長情貪。不護道業。妄引經律云。佛開種種湯藥名衣上服施佛及僧。因公傍私詭誑道俗。是故智人守戒如命。不敢犯之。
是故薩遮尼乾子經偈云。
當知眾生所有病者。皆由貪瞋我慢為因。從因有果。得此苦報。非由不得藥酒病不得差。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有四毒箭。則為病因。何等為四。一貪欲。二瞋恚。三愚癡。四憍慢。若有病因則有病生。所謂愛熱肺病上氣吐逆。膚體㿇㿇其心悶亂。下痢噦噎小便淋瀝。眼耳疼痛腹背脹滿。顛狂乾[13]痟鬼魅所著。如是種種身心諸病。若識病本斷惡修善。三世苦報永除不受。若不觀理縱用天下藥酒所治。其病轉增難可得差。
又毘尼母經云。尊者彌沙塞說曰。莎提比丘少小因酒長養身命。後出家已不得酒故四大不調。諸比丘白佛。佛言。病者聽甕上嗅之。若差不聽嗅。不差者聽用酒洗身。若復不差聽用酒和麵作餅食之。若復不差聽酒中[1]浸漬。
又新婆沙論云。如契經。尊者舍利子於憍薩羅國住一林中。時有活命出家外道。亦住彼林。隣近尊者。去林不遠。諸村邑中有時廣設四月節會。時彼外道巡諸村邑。飽食猪肉恣情飲酒。竊持殘者還至林中。見舍利子坐一樹下。酒所昏故起輕蔑心。我今與彼雖俱出家。我獨富樂而彼貧苦。尋趣尊者。作是頌曰。
述曰。此之一教亦有權實。言權教者。據毘尼律中。世尊初成道為度麁惡凡夫。未堪說細。且於漸教之中說三種淨肉離見聞疑不為己殺。鳥殘自死者。開聽食之。先麁後細。漸令離過。是別時之意。不了之說。若據實教。始從得道至涅槃夜。大聖殷勤始終不開。
又涅槃經云。一切眾生聞其肉氣。皆悉恐怖生畏死想。水陸空行有命之類。悉捨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薩不習食肉。為度眾生[7]視現食肉。雖現食之其實不食。但諸眾生有執見者。不解如來方便說意。便即偏執毘尼局教。言佛聽食三種淨肉。亦謗我言。如來自食。彼愚癡人成大罪障。長夜墮於無利益處。亦不得見現在未來賢聖弟子。況當得見諸佛如來。大慧諸聲聞人等。常所應食米麵油蜜等。能生淨命。非法貯畜。非法受取。我說不淨。尚不聽食。何況聽食肉血不淨耶。非直食肉壞善障道。乃至邪命諂曲。以求自活。亦是障道。
又文殊師利問經云。若為己殺不得噉。若肉如[8]材木。已自腐爛。欲食得食。若欲噉肉者當說此呪。
多[9]𭊾咃(此言如是)阿捺摩阿捺摩(此言無我無我)阿視婆多阿視婆多(此言無壽命無壽命)那舍那舍(此言失失)陀呵陀呵(此言燒燒)婆弗婆弗(此言破破)僧柯[10]慄多弭(此言有為)莎呵(此言除殺去)
此呪三說。乃得噉肉。飯亦不食。何以故。若無思惟飯不應食。何況當噉肉。佛告文殊師利。以眾生無慈悲力懷殺害意。為此因緣故斷食肉。若能不懷害心。大慈悲心。為教化一切眾生故。無有過罪。
問曰。酒是和神之藥。肉為充飢之膳。古今同味。今獨何見鄙而不食。若使佛教清禁居喪禮制。即如對於嚴君勅賜俗食。豈關僧過拒而不食[11]耶。
答曰。貪財喜色貞夫所鄙。好膳嗜美廉士所惡。割情從道前賢所歎。抑[12]欲崇德往哲同嗟。況肉由殺命。酒能亂神。不食是理。寧可為非。縱逢上抑終須嚴斷。雖違君命還順佛心。
問曰。肉由害命斷之且然。酒不損生何為頓制。[13]若無損計罪無過言非。飲漿食飯亦應得罪。而實不爾。酒何偏斷。答曰。結戒隨事得罪據心。肉體因害。食之即罪。酒性非損。過由弊神。餘處生過。過生由酒。斷酒即除。所以遮制。不同非謂酒體是罪。
問曰。罪有遮性酒體生罪。今有耐酒之人能飲不醉。又不弊神亦不生罪。此人飲酒應不得罪。斯則能飲無過。不能招咎。何關斷酒。以成戒善。可謂能飲耐酒。[14]常名持戒。少飲即醉是大罪人。答曰。制戒防非本為生善。戒是[15]生善。身口無違。緣中止息。遮性兩斷。乃名戒善。今耐酒之人。既不亂神。未破餘戒。實理非罪。正以飲生罪。因外違遮教。緣中生犯。仍名有罪。以乖不飲[16]酒非持戒。
第一據實有損者。依經食肉之人有十種過[17]失。第一明一切眾生無始已來。皆是己親。不合食肉。故入楞伽經云。我觀眾生輪迴五道。同在生死共相生育。遞為父母兄弟姊妹。若男[18]子若女中表內外。六親眷屬。或生餘道。善道惡道常為眷屬。以是因緣。我觀眾生更相噉肉無非親者。由食肉味遞互相噉。常生害心增長苦業。流轉生死不得出離。佛說是時。諸惡羅剎聞佛所說。悉捨惡心止不食肉。遞相勸發菩提之心。護眾生命。過自護身。離一[1]切諸肉不食。悲泣流淚白言。世尊。我聞佛說諦觀六道。我所噉肉皆是我親。乃知食肉眾生是我大怨。斷大慈種長不善業。是大苦本。我從今日斷不食肉。及我眷屬亦不聽食。如來弟子有不食[2]肉者。我當晝夜親近擁護。若食肉者。我當與作大不饒益。大慧羅剎惡鬼常食肉者。聞我所說。尚發慈心。捨肉不食。況我弟子行善法者。當聽食肉。若食肉者。當知即是眾生大怨。斷我聖種。大慧。若我弟子聞我所說。不諦觀察而食肉者。當知即是旃陀羅種。非我弟子。我非其師。
第二明食肉眾生見者皆悉驚[3]悑。故不應食。如彼經說。食肉之人眾生聞氣。悉皆驚[*]悑逃走遠離。是故菩薩修如實行。為化眾生不應食肉。譬如旃陀羅獵師屠兒捕魚鳥人。一切行處眾生遙見作如是念。我今定死。而此來者。是大惡人不識罪福。斷眾生命求現前利。今來至此為覓我等。今我等身悉皆有肉。是故今來我等定死。大慧。由人食肉能令眾生見者皆生如是驚[*]悑。大慧。一切虛空地中眾生見食肉者。皆生恐[*]悑而起疑念。我於今者為死為活。如是惡人不修慈心。亦[4]如豺狼游行世間常覓肉食。如牛噉草蜣蜋逐糞不知飽足。我身是肉正是其食。不應逢見。即捨逃走離之遠去。如人畏懼羅剎無異。
第三明食肉之人壞他信心。是故不應食肉[5]也。如彼經云。若食肉者。眾生即失一切信心。便言世間無可信者。斷於信根。是故大慧。菩薩為護眾生信心。一切諸肉悉不應食。何以故。世間有人見食肉故。謗毀三寶。作如是言。於佛法中何處當有真實沙門婆羅門修梵行者。捨於聖人本所應食。食於眾生猶如羅剎。斷我法輪絕滅聖種。一切皆由食肉者過。是故大慧。我弟子者。為護惡人毀謗三寶。乃至不應生念肉想。何況食噉也。
第四明慈心少欲行人不應食肉。如彼經說。菩薩為求出離生死。應當專念慈悲之行少欲知足。厭世間苦速求解脫。若捨憒鬧就於空閑。住屍陀林阿蘭若處塚間樹下。獨坐思惟。觀諸世間。無一可樂。妻子眷屬如枷鎖想。宮殿臺觀如牢獄想。觀諸珍寶如糞聚想。見諸飲食如膿血想。受諸飲食如塗癰瘡想。趣得存[6]活繫念聖道。不為貪味酒肉葱韮蒜薤[7]葷味。悉捨不食。若如是者。是真修行。堪受一切人天供養。若於世間不生厭離。貪著諸味酒肉[8]葷辛。皆便噉食。不應受於世間信施也。
第五明食肉之人。皆是過去曾作惡羅剎。由習氣故今故貪肉。是故不應食肉也。如彼經說。有諸眾生。過去曾修無量因緣。有微善根得聞我法。[9]信心出家在我法中。過去曾作羅剎眷屬虎狼師子猫狸中生。雖在我法食肉餘習。見食肉者歡喜親近。入諸城邑聚落塔寺。飲酒[10]食肉。以為歡樂。諸天下[11]視猶如羅剎。爭噉死屍等無有異。而不自知已失我眾成羅剎眷屬。雖服袈裟[12]𩮜除鬚髮。有命看見心生恐[*]悑如畏羅剎。此明食肉皆是過去曾作羅剎師子虎狼猫狸中來。故應裁斷也。
第六明食肉之人。學世呪術尚不得成。況出世法。何由可證。是故行者不應食肉。如彼經說。世間邪見諸呪術師。若其食肉呪術不成。為成邪術尚不食肉。況我弟子為求如來無上聖道出世解脫修大慈悲。精勤苦行猶恐不得。何處當有如是解脫。為彼癡人食肉而得其報。是故大慧。我諸弟子。為求出世解脫樂故不應食肉也。
第七明眾生皆[13]愛身命與己無別。是故行者不應食肉。如彼經說。食肉能[14]壯色力[15]嗜味。人多貪著。應當諦觀。一切世間有身命者。各自寶重畏於死苦。護惜己身人畜無別。寧當樂存疥野干身。不能捨命受諸天樂。何以故。畏死苦故。以是觀察死為大苦。是可畏法。自身畏死。云何當得而食他肉。是故大慧。欲食肉者。先自念身。次觀眾生。不應[16]貪肉也。
第八明食肉之人。諸天賢聖。皆悉遠離。惡神恐[*]悑。是故行者。不應食肉。如彼經說。夫食肉者。諸天遠離。何況聖人。是故菩薩為見聖人。當修慈悲不應食肉。大慧。食肉之人。睡眠亦苦。起時亦苦。若[17]夢中見種種[18]諸惡。驚[*]悑毛竪心常不安。無慈心故。乏諸善力。若其獨在空閑之處。多為非人而伺其便。虎狼師子亦來伺求。欲食其肉。心常驚[*]悑。不得安隱也。
第九明食肉之人。淨者尚不應食。況不淨肉。是故行者不應食肉。如彼經說。我說凡夫為求淨命噉於淨食。尚應生心如子肉想。何況聽食非聖人食聖人離著。以肉能生無量諸過[1]失故。於出世一切功德。云何言我聽諸弟子食諸肉血不淨等味。言我聽者。是則謗我。故內律云。食生肉血等得偷蘭遮罪。
第十明食肉之人死則還生惡羅剎等中。是故行者不應食肉。如彼經說。食肉眾生依於過去食肉[2]臐故。多生羅剎師子虎狼豺豹貓貍[3]鴟梟鵰鷲鷹鷂等中。有命之類。各自護身。不令得便。受飢餓苦。常生惡心。念食他肉。命終復墮惡道。受生人身難得。何況當有得涅槃道。當知食肉有如是等無量諸過。是故行者不食肉者。即是無量功德之聚也。
又[4]鴦掘魔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因如來藏故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眾生無始生死。[5]死生輪轉。無非父母兄弟姊妹。猶如伎兒變易無常。自肉他肉則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復告文殊。一切眾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6]食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佛告文殊。若自死牛。牛主持皮。用作革屣。施持戒人。為應受不。若不受者。是比丘法。若受者非[7]慈悲。然不破戒。以從展轉離殺因緣故也。
又此經說。眾生身內有八十萬戶蟲。若斷一眾生命。即斷八十萬戶蟲命。若炙若煮。若淹若暴。皆有小蟲飛蛾蠅[8]𦚭而附近之。如是展轉傍殺無量生命。雖不自手而殺。然屠者不敢自食。皆為食肉之人殺之。故知食肉之人即兼有殺業之罪。或有出家僧尼。躬在伽藍。共諸白衣。公然聚會。飲酒食肉。[9]葷辛雜穢。污染伽藍。不愧尊[10]像。如斯渾雜[11]奚如外道。
又尼羅浮陀地獄經云。身如段肉無有識知此是何人。皆由飲酒。出家僧尼。豈不深信經教心生重愧。自棄正法同於外道。若噉眾生父[12]肉亦噉父肉。若噉眾生母[*]肉亦噉母肉。如是姊兄弟妹男女六親。並有相對。怨怨相酬。未可得脫。又沙彌尼戒經云。不得殺生。慈愍群生。如父母念子加哀。蠕動猶如赤子。何謂不殺。護身口意。身不殺人畜喘息之類。手亦不為。亦不教人。見殺不食。聞殺不食。疑殺不食。為我殺不食。口不說言。當殺當害報怨。亦不得言死快殺快。某肉肥某肉瘦。某肉多好某肉少惡。意亦不念。哀[13]愍眾生。如己骨髓。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無差別。普等一心常志大乘。
又賢愚經云。佛告波斯匿王曰。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國。名波羅柰。於時國王名波羅摩達王。將四種兵入山獵戲。王到澤上馳逐禽獸。單隻一乘。獨到深林。王時疲極下馬小休。爾時林中有牸師子。懷欲心盛行求其偶。[14]因不能得值。於林間見王獨坐。[A2]婬意轉盛。思欲從王。近到其邊。舉尾背住。王知其意而自思惟。此是猛獸力能殺我。若不從意儻見危害。王以[*]悑故即從師子成欲事已。師子還去。諸兵群從已復來到。王與人眾即還宮城。爾時師子從是懷胎。日月滿足便生一子。形盡似人。唯足[15]斑[16]斕。師子憶識知是王有。便銜擔來著於王前。王亦思憶知是己兒。即收取養。以足[*]斑[A3]駮字為[*]斑足。養之漸大雄才志猛。父王崩亡[*]斑足繼治。時[*]斑足王有二夫人。一是王種。二是婆羅門種。[*]斑足出游。勸二夫人隨我後往。誰先到者。當與一日極相娛樂。其[17]隨後者吾不見之王去之後。其二夫人極自莊飾。嚴駕俱往。到於道中見於天祠。梵志種者下車作禮。禮已後到。王從本言而不前之。於是夫人瞋怨天神。由禮汝故使王見薄。若有天力何不護我。後壞天祠令平如地。守天祠神。悲惱至宮欲傷王宮。天神遮不聽入。有一仙人住止山中。王[*]常供養。日日食時飛來入宮。不食餚饌粗食麁供。偶值一日仙人不來。天神知之。化作其形。坐於常處。不肯就食欲得魚肉。即如[18]語[19]辦食已還去。明舊仙來。為設肉食仙人瞋王。王言。大仙先日勅作。今何不食。仙人語言。昨日有患一日不來。是誰語汝。但相輕[20]試。令王是後十二年[21]中[*]常食人肉。作是語[22]竟飛還山中。是後厨監忘不辦肉。臨時無計。出外求肉。見死小兒。肥白在地。念[23]且稱急。即却頭足。擔至厨中。加諸美藥。作食與王。王得食之覺美倍常。即問厨監。由來食肉未有斯美。此是何肉。厨監惶[*]悑[24]復白王言。若王原罪乃敢實說。王答之言。但實說之。不[25]坐汝罪。厨監白王。具述前報。王言。此肉甚美。自今已後如是求辦。厨監白王。前者偶值死兒。更求叵得。王又語言。汝但密[1]取。設令有覺斷處由我。厨監受教夜[*]常密捕得便殺之。日日供王。於時城中人民之類。各各行哭云亡失兒。展轉相問何由乃爾。諸臣聚議當試微伺。即於街[2]衖處處[3]察探。見王厨監拽他小兒。伺捕得之。縛將詣王。具以前事白[4]王。言是我所教。諸臣懷恨。各自外議。王便是賊食我等子。噉人之王云何共治。當共除之。去此禍害。一切同心咸共齊謀。一時同合。即圍其王。當取殺之。王見兵集驚[*]悑問言。汝等何故而圍逼我。諸臣答言。夫為王者。養民為事。方驅[5]厨宰殺人為食。不任[6]苛酷故欲殺王。王語諸臣。自今已後更不復為。唯見恕放當自改勵。諸臣語曰。終不相放不須多云。時王聞已自知必死。即語諸臣。雖當殺我。小緩須臾。聽我一言。即自立誓。我身由來。所修善行。為王正治。供養仙人。合集眾德。迴令今日我得變成飛行羅剎。其語已訖尋語而成。即飛虛空。告諸臣曰。汝等合力欲強殺我。賴我大幸復能自拔。自今已後汝等好忍所愛妻兒。我次第食。語訖飛去。止山林間。飛行搏人。擔以為食。人民之類恐[*]悑藏避。如是之後殺噉多人。諸羅剎輩附為翼從[7]群眾漸多所害轉廣。後諸羅剎白[*]斑足王。我等奉事為王願為一會。王即許之。當取諸王令滿五百。與汝為會。許之已訖。一一往取閉著深山。已得四百九十九王。殘少一人。後捕得須陀素[8]彌。大有高德。從羅剎王乞得七日假。假滿還來。須陀素彌廣為說法。分別殺罪及其惡報。復說慈心不殺之福。[*]斑足歡喜敬戴為禮。承用其教無復害心。即放諸王各還本國。須陀素彌。即佐兵眾還將[*]斑足安置本國。前仙人誓十。二年滿。自是已後更不噉人。遂還霸王治民如舊。爾時須陀素彌王者。今我身是。[*]斑足王者。今鴦掘摩羅是。爾時諸人十二年中為[*]斑足王所食噉者。今此諸人為鴦掘摩羅所殺者是。此諸人等世世常為鴦掘所殺。我亦世世降之以善。鴦掘摩者。指鬘比丘是。時波斯匿王復白佛言。指鬘比丘殺此多人。食已得道。當受報不。佛告大王。行必有報。今此比丘在於房中。地獄之火。從毛孔出。極患苦痛。酸切叵言。佛勅一比丘。汝持戶排。往指鬘房。刺戶孔中。比丘即往奉教為之。排入戶內。尋自融消。比丘驚愕還來白佛。佛告比丘。行報如是。王及眾會。[9]生信。
頌曰。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