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法苑珠林序
- 1 劫量篇(一)
- 2 三界篇(二)
- 3 日月篇(四)
- 4 六道篇(五-七)
- 5 千佛篇(八-一二)
- 6 敬佛篇(一三-一四)
- 7 敬法篇(一七)
- 8 敬僧篇(一九)
- 9 致敬篇(二〇)
- 10 福田篇(二一)
- 11 歸信篇(二一)
- 12 士女篇(二一)
- 13 入道篇(二二)
- 14 慚愧篇(二三)
- 15 獎導篇(二三)
- 16 說聽篇(二三-二四)
- 17 見解篇(二五)
- 18 宿命篇(二六)
- 19 至誠篇(二七)
- 20 神異篇(二八)
- 21 感通篇(二九)
- 22 住持篇(三〇)
- 23 潛遁篇(三一)
- 24 妖怪篇(三一)
- 25 變化篇(三二)
- 26 眠夢篇(三二)
- 27 興福篇(三三)
- 28 攝念篇(三四)
- 29 發願篇(三四)
- 30 法服篇(三五)
- 31 然燈篇(三五)
- 32 懸幡篇(三六)
- 33 華香篇(三六)
- 34 唄讚篇(三六)
- 35 敬塔篇(三七-三八)
- 36 伽藍篇(三九)
- 37 舍利篇(四〇)
- 38 供養篇(四一)
- 39 受請篇(四一-四二)
- 40 輪王篇(四三)
- 41 君臣篇(四四)
- 42 納諫篇(四五)
- 43 審察篇(四五)
- 44 思慎篇(四六)
- 45 儉約篇(四六)
- 46 懲過篇(四七)
- 47 和順篇(四七)
- 48 誡勗篇(四八)
- 49 忠孝篇(四九)
- 50 不孝篇(四九)
- 51 報恩篇(五〇)
- 52 背恩篇(五一)
- 53 善友篇(五一)
- 54 惡友篇(五一)
- 55 擇交篇(五一)
- 56 眷屬篇(五二)
- 57 校量篇(五二)
- 58 機辯篇(五三)
- 59 愚戇篇(五三)
- 60 詐偽篇(五四)
- 61 惰慢篇(五四)
- 62 破邪篇(五五)
- 63 富貴篇(五六)
- 64 貧賤篇(五六)
- 65 債負篇(五七)
- 66 諍訟篇(五七)
- 67 謀謗篇(五八-五九)
- 68 呪術篇(六〇-六一)
- 69 祭祠篇(六二)
- 70 占相篇(六二)
- 71 祈雨篇(六三)
- 72 園果篇(六三)
- 73 漁獵篇(六四)
- 74 慈悲篇(六四)
- 75 放生篇(六五)
- 76 救厄篇(六五)
- 77 怨苦篇(六六-六七)
- 78 業因篇(六八)
- 79 受報篇(六九-七〇)
- 80 罪福篇(七一)
- 81 欲蓋篇(七一)
- 82 四生篇(七二)
- 83 十使篇(七二)
- 84 十惡篇(七三-七九)
- 85 六度篇(八〇-八五)
- 86 懺悔篇(八六)
- 87 受戒篇(八七-八九)
- 88 破戒篇(九〇)
- 89 受齋篇(九一)
- 90 破齋篇(九一)
- 91 賞罰篇(九一)
- 92 利害篇(九二)
- 93 酒肉篇(九三-九四)
- 94 穢濁篇(九四)
- 95 病苦篇(九五)
- 96 捨身篇(九六)
- 97 送終篇(九七)
- 98 法滅篇(九八)
- 99 雜要篇(九九)
- 100 傳記篇(一〇〇)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夫三界含識四生稟命。六情攀緣七識結業。欲火所燒貪心難滿。事等駛河[17]作同沃焦。故以尺波寸影。大力所不能駐。月御日車雄才莫之能遏。其[18]間飲苦餐毒抱痛。[19]銜悲身口為十使所。由意思乃[20]為八疵之。主皆為愛著。妻子財色[21]拘。靽致使無始至今[22]常受八苦。自作教他相續不絕。見善不讚聞惡隨喜。焚林涸澤走犬揚鷹窮鄭衛之響。極甘旨之味。戲笑為惡儵忽成非。侮慢形像[23]𣣋踐塔寺。不敬方等毀離和合。自定權衡棄他[24]斗斛。愧心負理慚謝欺親。雖七尺非他方寸在我。而能惺其情[25]性在人未易。恣此心口眾罪所集。並願道俗各運丹誠。洗蕩邪貪永離慾火。身口清淨行願具足。消三障業朗三達智。五眼六通得意自在。五蓋六塵於茲永絕也。
如大莊嚴論云。佛言。我昔曾聞。有一比丘。在一國中城邑聚落競共供養。同出家者憎嫉誹謗。比丘弟子。聞是誹謗。白其師言。某甲比丘誹謗和[27]尚。時彼和[*]尚聞是語已。即喚謗者。善言慰喻以衣與之。諸弟子等白其師言。彼誹謗人是我之怨。云何和[*]尚慰喻與衣。師答之言彼誹謗者。於我有恩。應當供養。即說偈言。
又雜寶藏經云。爾時阿闍世王。為提婆達多日送五百釜飯。多得利養。諸比丘皆白世尊知。佛言。比丘莫[A2]羨提婆得利養事。即說偈言。
是故佛語比丘。利養者是大災害。能作障難。乃至羅漢亦為利養之所障難。比丘問言。此能作何障。佛言。利養之害。能破皮破肉破骨破髓。為破[1]淨戒之皮。禪定之肉。智慧之骨。微妙善心之髓。
又百喻經云。昔有婆羅門。自謂多知無不明達。欲顯其德。遂至他國。抱兒而哭。有人問言。汝何故哭。婆羅門言。今此小兒七日當死。愍其夭傷以是哭耳。時人語言。人命難知計算喜錯。或能不死何為見哭。婆羅門言。日月可暗。星宿可落。我之所記。終無違失。為名利故。至七日頭。自殺其子。以證己說。時諸世人却後七日。聞其兒死咸皆歎言。真是智者。所言不錯。心生信服悉來致敬。猶如佛之四輩弟子。為利養故自稱得道。有愚人法殺善法子。詐現慈德。故使將來受苦無窮。如婆羅門為驗己言殺子惑世。
又百喻經云。昔有一人。其婦端正唯有鼻醜。其夫出外見他婦女。面貌端正其鼻甚好。便截他鼻持來歸家。急喚其婦。汝速出來。與汝好鼻。即割其鼻。以他鼻著。既不相著。復失其鼻。唐使其婦受大苦痛。世間愚人亦復如是。聞他宿舊沙門有大名德為人恭敬得大利養。便自假稱妄言有德。既失其利[2]後傷其行。如截他鼻徒自傷損。世間愚人亦復如是。
又百喻經云。往有商人。貸他半錢久不得償。即便往債。前有大河。雇他兩錢然後得[3]度。到彼往債竟不見得。來還[*]度河。復雇兩錢。為半錢債而失四錢。兼有道路疲勞之困。所債甚少所失極多。果被眾人之所怪笑。世人亦爾。求少名利[4]致毀大行。苟容己身不顧禮義。現受惡名後得苦[5]報。
又增一阿含經云。世尊告諸比丘。有人似師子者。有似羊者。云何似師子者。或有人得供養衣食等。便自食噉不起染著之心。設不得利養。不起亂念。無增減心。猶如師子王食噉小畜不生好惡染著之心。云何似羊。猶如有人受人供養便自食噉起染著心。不知惡道而自貢高。猶如群羊有一羊出群已詣大糞聚。飽食屎已還至羊群。而自貢高。我得好食。諸羊不得。是故比丘。當學師子王。莫如食糞羊也。
又毘尼母經云。若有比丘。於好於惡心生平等。見他得利如己所得心生隨喜。如此比丘堪為世人作師。迦葉入聚落時。不礙不縛不取。欲得利者求利。欲得福者求福。如自己得利歡喜。亦復同之。[6]如[7]毛空中轉。無礙無繫縛。
又佛藏經云。舍利弗。汝今一心善聽。我當語汝。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億天神皆共同心。以諸樂具欲共供養。舍利弗。諸人供養坐禪比丘不及天神。是故舍利弗。汝勿憂念不得自供養。又云。或有比丘。因以我法出家受戒。於此法中勤行精進。雖天神諸人不念。但能一心精進行道者。終亦不念衣食所須。所以者何。如來福藏無量難盡。舍利弗。設使一切世間人皆共出家隨順法行。於白毫相百千億分不盡其一。舍利弗。如來如是無量福德。若諸比丘所得飲食。及所須物趣得皆足。舍利弗。是故比丘應如是念。不應於所須物行諸邪[8]命惡法。
又迦葉經云。時五百比丘云。我等不能精進。恐不能消信施供養。請乞歸俗。文殊師利菩薩讚言。若不能消信施之食。寧可一日數百歸俗。不應一日破戒受人信施。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男子。若有修禪解脫者。我聽彼人受信施食。
又僧護經云。爾時舍衛國中有五百商人。共立誓言。欲入大海。商人共議求覓法師將入大海。時[9]聞[10]法利可得往還。眾中有一長者。告諸商人。我有門師名曰僧護。可請為師。辯才多智。甚能說法。時諸商人往到僧護所。頭面作禮。白言。我等欲入大海。今請大德作說法師。我等聞法可得往還。僧護答曰。可白和[11]尚舍利弗。商人受教往白。舍利弗言。可共問佛。時舍利弗及僧護。將諸商人詣佛禮已。具白所由。爾時世尊知僧護比丘廣度眾生。即便聽許。時諸商人踊躍歡喜。即與僧護法師俱入大海。未至寶所。龍王捉住。時諸商人甚大驚[12]悑。[13]胡跪合掌而仰問言。是何神祇而捉船住。若欲所須應現身形。爾時龍王忽然現身。時諸商人即便問曰。欲何所索。龍王答曰。以此僧護比丘與我。商人答曰。從佛世尊及舍利弗所。而請將來。云何得與龍王答曰。若不與我盡沒殺汝。時諸商人即大驚[*]悑。尋自思惟。曾於佛所聞如是偈言。
時諸商人俛仰不已。[1]將僧護比丘捨與龍王。龍王歡喜將詣宮中。爾時龍王即以四龍聰明智慧者。作僧護弟子。龍王白言。尊者為我教此四龍各一阿含。第一龍者。教增一阿含。第二龍者。教中阿含。第三龍者。教雜阿含。第四龍者。教長阿含。僧護答曰。可爾。僧護即教第一龍者。默然聽受。第二龍者。[2]眠目口誦。第三龍者。迴顧聽受。第四龍者。遠住聽受。此四龍子聰明智慧。於六月中誦四阿含。領在心懷盡無遺餘。時大龍王詣僧護所。拜跪問訊不愁悶耶。僧護答曰。甚大愁悶。龍王問曰。何故愁悶。僧護答曰。受持法者要須軌則。此諸龍等在畜生道無軌則心。不如佛法受持誦習。龍王白言。大德不言呵諸龍等。所以者何。以護師命故作此聽。龍有四毒。不得如法受持讀誦。何以故。初默受者。以聲毒故。不得如法。若出聲者。必害師命。是故默然而受。第二閉目受者。以見毒故。不得如法。若見師者必害師命。是故閉目而受。第三迴顧受者。以氣毒故。不得如法。若氣噓師必害師命。是以迴顧而受。第四遠住受者。以觸毒故。不得如法。若身觸師必害師命。是以遠住而受。時[3]諸商人採寶迴還。至失師處。共相謂言。我等本時於此失師。今若還到佛所。舍利弗目連諸尊者等。若問於我僧護法師何在。當以何答。爾時龍王知商人還。即持僧護來付商人。告商人曰。此是汝師僧護比丘。時諸商人踊躍歡喜。平安得出。
爾時僧護問諸商人曰。水陸二道從何道去。商人白言。水道甚遠徑過六月。糧食將盡不可得達。即共詳議從陸道去。於中路宿。僧護告商人曰。要離眾宿。汝等夜發高聲喚我。商人敬諾。僧護出眾夜宿坐禪。中夜眠息。商人夜發迭互相喚。僧護不覺即便捨去。夜勢將盡大風雨起。僧護始寤。揚聲大喚。竟無應者。心口念言。此便大罪伴棄我去。
爾時僧護失伴獨去。涉路未遠聞揵[4]稚聲。尋聲向寺。路值一人。即便問曰。何因緣故打揵[*]稚聲。其人答曰。入溫室浴。僧護念言。我從遠來可就僧浴。即入僧房見諸人等。狀似眾僧。共入溫室。見諸浴具衣瓶瓨器。浴室盡皆火然。爾時僧[5]眾共入溫室入已火然。筋肉消盡骨如焦炷。僧護驚[*]悑問諸比丘。汝是何人。比丘答言。閻浮提人。為性難信。汝到佛所便可問佛。即便驚[*]悑捨寺逃走。進路未遠。復值一寺。其寺嚴博。殊[6]麗精好。亦聞[*]稚聲。復見比丘。即便問言。何因打[*]稚聲。比丘答言。眾僧食飯。尋自思惟。我今遠來甚成飢乏。亦須[7]飯食。入僧[8]坊已。見僧和集食器敷具悉皆火然。人及房舍盡皆火然。如前不異。僧護問言。汝是何人。其人答言。更不異前。僧護驚[*]悑更疾捨去。進路未遠復值一寺。其寺嚴麗更不異前。入僧房已。復見諸比丘坐於火床。互相[9]抓搔。肉盡筋出。五藏骨髓亦如焦炷。僧護問曰。汝是何人。比丘答言。閻浮[10]提人。為性難信。汝到佛所便可問佛。僧護驚[*]悑復疾捨去。進路未遠復值一寺。如是入寺。見諸眾僧共坐而食。諸比丘言。汝今出去。僧護[11]躇蹰未及出去。見諸比丘鉢中唯是人糞熱沸涌出。時諸比丘皆悉食噉。食已[12]火然。咽喉五藏。皆成煙焰。流下直過。見已驚[*]悑復疾而去。其去未遠復見一寺。其寺嚴麗如前不異。即入僧房見諸比丘手把鐵椎互相棒打。摧碎如塵。見已驚[*]悑復更進路。其去未遠復見一寺。其寺嚴好亦不異前。[13]於前即入僧房[14]聞[15]揵[*]稚聲。僧護問曰。何故[*]揵[*]稚。諸比丘答言。欲飲甜漿。僧護即自念言。我今渴乏須飲甜漿。即入眾中見諸食器床臥敷具。諸比丘等互相罵辱。諸食器中盛滿融銅。諸比丘等皆共飲噉。食已火然咽喉五藏。皆成炭火。流下直過。見已驚[*]悑進路而去。其去不遠見大肉地。其火焰熾[16]噭聲號疼。苦楚難忍。見已驚[*]悑進路而去。其去未遠復見大地。如前無異。復更前進見大肉甕。盡皆火然。熬疼難忍。如前無異。復更前進亦見肉甕。盡皆火然。如前無異。復更前進見一肉瓶。其火焰熾。[*]噭聲號苦毒痛難忍。復更前進見一肉瓶。其火焰熾如前不異。復更前進見大肉泉。其火焰熾爛皮[17]涌沸。苦聲楚毒亦不異前。見已驚[*]悑。復更前進。進路未遠[18]見一大肉甕。其火焰熾苦事如前。復更前進見一比丘。手捉利刀而自劓鼻。劓已復生。生已復劓。終而復始。無有休息。復更前[1]進如[2]前不異。復更前進見一比丘。水中獨立。口自唱言水水不息。而受苦毒。復更前進見一比丘。在鐵刺[3]園[4]中立鐵刺上。苦聲號[*]噭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廳。其火焰熾。苦聲號[*]噭與前無異。復更前進見一肉[5]橛。形如象牙。其火焰熾。受苦如前。復更前進見一[6]𩥟駝。火燒身體。苦聲號[*]噭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馬一匹。火燒身體。苦痛號[*]噭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白象。熾火燒身。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驢身。猛火燒身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羝羊。猛火燒身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臺。大火焰熾。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臺。如前不異。復更前進見一肉房。猛火燒身。苦聲號[*]噭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7]肉床。[8]苦火燒身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9]稱。火燒申縮。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拘執。火燒[10]申縮。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繩床。火燒受苦。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壁。火燒搖動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11]一廁井。屎尿涌沸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高座。上有比丘攝心端坐。猛火焚燒苦聲如前。復更前進更見[12]一高座。受苦[13]皆上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肉揵[*]稚。火燒苦聲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肉胡岐支。胡名拘修羅。猛火燒身受苦如前。復更前進見一[14]肉山。火燒爛[15]臭振動號吼。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須曼那華樹。火燒受苦亦不異前。復更前[16]進見[*]一肉華樹。火燒出聲。[17]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肉果樹。火燒苦聲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樹。火燒受苦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柱。火燒受苦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柱。獄卒斧斫。受苦如前。復更前進[18]見十四肉樹。火燒受苦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二比丘。以[19]拳相打[20]頭腦破裂。膿血流出。消已還生。終而復始。苦不休息。僧護比丘[21]出更前進見二沙彌。眠臥相抱。猛火燒身。苦不休息。僧護比丘見已驚[*]悑。問沙彌言。汝是何人受如是苦。沙彌答言。閻浮提人受性難信。汝到世尊所便可問佛。見已驚[*]悑。復更前進。在路遙見林樹榮茂可樂往趣。入林見五百仙人游止林間。仙人見僧護比丘馳散避去。共相謂言。釋迦弟子污我等園。僧護比丘從仙人借樹。寄止一宿。明當早去。仙人眾中第一上座。[22]大有慈悲。勅諸小仙。借沙門樹。僧護即得一樹。於其樹下敷尼師[23]檀。跏趺而坐。於初夜中伏滅五蓋。中夜眠息。後夜端坐。高聲作唄。時諸仙人聞作唄聲。寤解性空證不還果。見法歡喜。詣沙門所頭面作禮。請祈沙門受三歸依。於佛法中求欲出家。爾時僧護即度仙人。如法出家教修禪法。不久得定證羅漢果。如[24]旃檀林自相圍繞。得道比丘賢聖為眾。
爾時僧護比丘與諸弟子。共詣祇[25]桓精舍。到於佛所。頭面禮足。却住一面。爾時世尊慰勞諸比丘。汝等行路不疲苦耶。乞食易得不。爾時僧護白佛言。我等行路不大疲苦。乞食易得不生勞苦。得見世尊。爾時世尊為大眾說法。僧護比丘在大眾中。高聲唱說已先所見地獄因緣。佛告僧護。汝先所見比丘浴室。此非浴室。是地獄人。此諸罪人迦葉佛時。是出家比丘不依戒律。順己愚情。以僧浴具及諸器物。隨意而用。持律比丘常教軌則。不順其教。從迦葉佛涅槃已來。受地獄苦。至今不息。佛告僧護。汝初見寺者。非是僧寺。亦非比丘。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五德不成。四方僧物不打揵[*]稚眾共默用。以是因緣受火床苦。至今不息。
第二寺者。亦非[26]寺僧。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五德不具。[27]見有諸檀越造作寺廟四事豐足。檀越初心造寺之時。要打揵[*]稚作廣濟之意。是諸比丘不打揵[*]稚。默然受用。有客比丘來不得飲食。還空鉢出。以是因緣。受火床苦。[28]遞相[29]抓搔筋肉消盡。骨如焦炷至今不息。第三寺者。非是僧寺。是地獄人[30]也。迦葉佛時。是出家人。懈怠共住。共相謂言。我等今者。可共請一持律比丘。共作法事。可得如法。即共推覓一淨行比丘。共住食宿。此淨行比丘復更推覓同行比丘。時淨行人轉轉增多。前[31]怠比丘即便追逐。令出寺外。時破戒人於夜分中。以火燒寺。滅諸比丘。以是因緣。手[32]執鐵椎。互相摧滅。受大苦惱。至今不息。第四寺者。非是僧寺。亦是地獄。迦葉佛時。是出家人。常住寺中。有諸檀越。施僧雜食。應現前分。時有客僧來。舊住比丘。以慳心故。待客出去。後方分物。未及[1]得分。蟲出臭爛。捐棄於外。以是因緣。入地獄中。噉糞屎食。至今不息。第五寺者。非是僧寺。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臨中食上不如法食。惡口相罵。以是因緣。受鐵床苦。諸食器中沸火漫流。筋肉消盡。骨如焦炷。至今不息。第六寺者。非是僧寺。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不打揵[*]稚。默然共飲。眾僧甜漿。恐外僧來。以慳因緣。故墮地獄飲噉融銅。至今不息。
爾時佛告僧護比丘。汝見第一地獄者。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眾僧田中為己私種。不酬僧直故受地獄。至今不息。第二地獄者。迦葉佛時。是白衣人。在僧田中種不酬僧直故受地獄。作大肉地受諸苦惱。至今不息。汝見第一肉瓨者。非是肉瓨。乃是罪人。迦葉佛時。是眾僧上座不能坐禪不解戒律。飽食熟睡。但能論說無益之語。精膳供養在先飲噉。以是因緣入地獄中作大肉瓨。火燒受苦。至今不息。第二瓨者。是出家人。為僧當厨。軟美供養。在先食噉。麁澁惡者。僧中而行。故作肉瓨。火燒受苦。至今不息。第三瓨者。是僧淨人作飲食時。美妙好者先自甞噉。或與婦兒。麁澁惡者方僧中行。以是因緣。在地獄中作大肉瓨。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爾時世尊復告僧護比丘。汝見第一瓶者。非是瓶耶。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當厨。應朝食者留至後日。後日食者至第三日。以是因緣入地獄中作大肉瓶。火燒受苦。至今不息。第二瓶者。是出家人。有諸檀越奉送[2]蘇瓶。供養現前眾僧。人人應分。此當事人。見有客僧留隱在後。客僧去已然後乃分。以是因緣。入地獄中作大肉瓶。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水中立人者。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當水。見僧用水過多。[3]遂可意處與之。即捉其水。餘者不給。以是因緣。入地獄中水中獨立唱言。水水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大甕者。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典果菜。香美好者。先自食噉。酢果澁菜。然後與僧。或逐隨意選好者與。以不平等故入地獄作大肉甕。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刀劓鼻者。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佛僧[4]淨地[5]洟唾污地。故入地獄刀劓其鼻。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比丘手捉斵斤自[6]斵己舌。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沙彌。為僧當分石蜜[*]斵作數段。於斧刃許少著石蜜。沙彌噉舐。故受[*]斵舌苦。至今不息。
爾時世尊復告僧護比丘。汝見泉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沙彌。為僧當蜜。先自甞噉。後殘與僧。減少不遍。故入地獄作大肉泉。火燒沸爛受大苦惱。今猶不息。
汝見比丘[7]刺上立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以惡口毀[8]呰罵諸比丘。故入地獄立鐵刺上。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肉廳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五德不具。為僧當厨。精美好者先自食噉。或將與白衣。使食殘者與眾僧故。受地獄苦。至今不息。
汝見[9]宍[*]橛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寺中常住僧牆壁上。浪竪[10]樴[11]杙。非為僧事。懸己衣鉢。故入地獄。作大肉[*]橛。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爾時世尊復告僧護。汝見第一駝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寺中上座。長受食分。或得一人二人食分。持律比丘如法教授。上座之法不應如是。時老比丘答律師言。汝無所知。聲如[*]驝駝。我於眾中身為上座。呪願說法。或時作唄。計勞應得。汝等何故[*]常瞋責我。以是因緣。入地獄中受[*]驝駝身。火燒號[*]噭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馬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作僧淨人使用供養。過分食噉。或與眷屬。知識白衣。諸比丘等。呵責語言。汝不應爾。其人惡口呵諸比丘。汝猶如馬常食不飽。我為僧作甚大勞苦。功熟應得。故入地獄。受於馬身。火燒身體受大苦惱。至今不息。
汝見象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當厨。諸檀越等持諸供養向寺施僧。或食後檀越白言。大德可打揵[*]稚集僧施食。比丘惡口答白衣言。諸比丘等猶如白象。食不飽耶。向食已竟停留後日。故入地獄受白象身。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驢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當厨五德不具。分僧飲食[*]常自長受二三人分。持律比丘如法呵責。此人答言。我當僧厨及園果菜。常勞僧事。甚大勞苦。汝諸比丘不知我恩。狀似如驢。但養一身何不默然。故入地獄作驢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羝羊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寺主。當田內外檢校不勅弟子諸小比丘。不如法打[*]稚。諸律師等白言。寺主何不時節鳴[*]稚集僧比丘。答言。我當營僧甚成勞苦。汝諸比丘猶如羝羊噉食而住。何不自打。故入地獄受羝羊身火燒痛毒受苦。至今不息。
爾時世尊復告僧護。汝見肉臺者。實非肉臺。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當[1]僧房敷具。閉僧房門。將僧戶[2]鑰四方游行。眾僧於後不得敷具及諸房舍。以是因緣故入地獄。作大肉臺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第二大肉臺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寺主。選好房舍而自受用。及與知識。不依戒律隨次分房。不平等故入地獄[3]中。作大肉臺受苦萬端。至今不息。
汝見肉房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住僧房中。以為己有終身不移。不依戒律以次分房。故作大肉房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肉繩床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4]捉僧繩床不依戒律。如自己有以次分床。故入地獄。作大肉繩床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第二繩床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破僧繩床自用然火。故入地獄。作大肉繩床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敷具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用僧敷具。如自己有。以脚蹋上不依戒律。故入地獄作肉敷具。火燒申縮受苦萬端。至今不息。
汝見肉拘執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以僧拘執如自己有。不依戒律。或用破壞。故入地獄。作肉拘執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繩床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恃王勢力。似如聖德。四輩弟子聖心讚歎。時彼比丘默[5]受歎施好繩床及諸好飲食。作聖心受故入地獄。作肉繩床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肉壁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眾僧壁上竪[*]𣏾破壁。[6]縣已衣鉢。故入地獄。作大肉壁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肉索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捉眾僧索私自己用。故墮地獄。作大肉索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廁井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住寺比丘。佛僧淨地大小便利。不擇處所。持律比丘如法呵責。不受教誨。糞氣臭穢熏諸眾僧。故入地獄。作肉廁井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高座法師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不明律藏。重作輕說。說輕為重。有根之人說作無根。無根之人說[7]噵有根。應懺悔者說言不懺。不應懺悔者強說[8]噵懺悔。故入地獄。坐高座上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第二高座法師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大法師邪命說法。得利養家如理而說。無利養時法說非法。非法說法。故入地獄。處鐵高座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肉揵[*]稚號[*]噭聲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以三寶物非法打[*]稚詐作羯磨。捉三寶物為己受用。故入地獄。作肉揵[*]稚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拘修羅者。實非岐支。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寺主。以僧厨食衒賣得物。用作衣裳。斷僧供養。故入地獄。作肉岐支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第二拘修羅者。實非岐支。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作僧寺中分物維那。以春分物轉至夏分。夏分中衣物向冬分中分。故入地獄。作肉拘修羅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肉山者。是地獄[9]人也。迦葉佛時。是出家[10]人。為僧典座五德不具。少有威勢偷眾僧物。斷僧衣裳。故入地獄。作大肉山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爾時世尊復告僧護。汝始初見須曼那柱。實非是柱。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當佛剎人四輩檀越須曼那華散供養佛。華既乾已比丘掃取。賣之將為己用。故入地獄。作須曼那柱。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第二汝見須曼那華柱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當供養剎柱。四輩檀越以須曼那華油用供養佛。比丘減取以為己用。故墮地獄。作大須曼那柱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華樹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當僧果菜。園有好華果為己私用。或與白衣。故入地獄。作大華樹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果樹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當僧[1]果菜。香美好果私自食噉。或與白衣。故入地獄。作肉果樹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2]一樹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當薪。以眾僧薪將己房中。私自然火。或與白衣知識。故入地獄。作大肉樹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爾時世尊復告僧護。汝見第一柱者。實非是柱。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寺中常住破佛剎柱為己私用。故入地獄。作大肉柱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第二柱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白衣人。以刀刮取像上金色。故入地獄。作大肉柱。獄卒捉斧。斫身受苦。猛火燒身。至今不息。
汝見第三柱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當事。用僧梁柱浪與白衣。故入地獄。作大肉柱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第四樹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五德不具作大眾主。為僧斷事隨愛恚[*]悑癡。斷事不平。故入地獄。作四肉樹。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第五樹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在寺常住不依戒律。分諸敷具好者自取。或隨瞋愛好惡差別。於佛法中塵沙比丘應隨次與。以不平等故。以是因緣此[3]十四人墮地獄中。作大肉樹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二比丘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於大眾中鬪諍相打。故入地獄。猛火[4]焚身受相打苦。至今不息。
汝見二沙彌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共一被褥相抱眠臥。故入地獄。火燒被褥中相抱受苦。至今不息。
爾時世尊。重告僧護。以是因緣。我今語汝。在地獄中。出家人多。白衣尠少。所以者何。出家之眾多喜犯戒。不順毘尼。互相欺𣣋。私用僧物。或分飲食。不能平等。是故我今更重告汝。當勤持戒頂戴奉行。是諸罪人於過去世時。出家破戒。雖[5]復精進。四輩檀越見諸比丘威儀似僧。恭敬僧寶四事供養。猶故能令得大果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一比丘[*]常於毘尼僧伽藍中如法行道。依時鳴[*]稚。若施此人得福無量。說不可盡。何況供養四方眾僧。
爾時世尊復告僧護。若出家人營僧事業難持淨戒是諸比丘初出家時。樂持淨戒求涅槃心。四輩檀越供養。是諸比丘。應受供養。堅持淨戒。後不生惱。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復告僧護。有九種人。常處阿鼻地獄中。何等為九。一食眾僧物。二食佛物。三殺父。四殺母。五殺阿羅漢。六破和合僧。七破比丘淨戒。八犯淨行尼戒。九作一闡提。是九種人[*]常在地獄。復有五種人。二處受報。一地獄。[A3]二餓鬼。何者為五。一斷施眾僧物。二斷施僧食。三劫僧䞋物。四應得能令不得。五法說非法。非法說法。此五種人受是二報。餘業不盡。五道中受。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說因緣已。時四部眾歡喜奉行。
頌曰。
感應緣(上來道俗。不勝名利。受現報者極多。並散[2]在諸篇且引一驗。不[3]繁廣述。屢見白衣無識俗人。見佛呵責弟子。即謂自是好人。偏見僧過。若依經說。白衣之罪。如[A4]皂衣膩。服雖有外污不覺別色。出家之人猶如淨㲲。雖放蠅糞微污即覺易除。所以白衣造罪入於地獄。如石沈水無有出時。出家之人造罪[4]入[5]地獄。如拍毱著地即[6]返。何以故。以造罪時[7]生極慚恥作已尋懺故。亦如滴水在於熱[8]𨫼。隨滴[9]似濕亦濕還乾。何以故。以火熏故。俗人造罪入[10]地獄。猶如箭射無却[*]返義。亦[11]如[12]以鐵椎。入於深泥亦無出義。何以故。[13]尤害心故。亦如老象入泥無力可出。若富貴之人便生我慢。[14]𣣋突三寶殺害自在。貪染財色晝夜無厭。不生羞耻[A5]何異畜生。反謗賢良輕侮佛法。靜思此事深可痛心。若是貧賤之[15]人貪求衣食。王役驅[16]逼。公私擾擾。夙夜孜孜。不信之者。衣食交絕。困苦切身。劫剝三寶。毀盜六親。養活妻兒。存己軀命。所以[17]徙苦至苦。[18]苦遍十方。從闇入闇。[19]闇冥法界。菩薩為此[20]顰眉。諸佛於茲泣血。忽惟斯理哀痛更[21]深)
後魏崇真寺僧慧嶷。死經七日。時與五比丘次第於閻羅王所閱過。嶷以錯召放令還活。具說王前事意。如生官無異。五比丘者。亦是京邑諸寺道人。與嶷同簿而過。一比丘云。是寶明寺僧智聰。自云生來坐禪苦行為業。得[22]升天堂。復有比丘。云是般若寺僧道品。自云誦涅槃經四十卷。亦[*]升天堂。復有一比丘云。是融覺寺僧曇謨最。狀注云。講華嚴涅槃。[23]每常領眾千人解釋義理。王言。講經眾僧我慢貢高。心懷彼我憍已𣣋物。比丘之中第一麁行。最報王言。立身已來實不憍慢。惟好講經。王言。付司。即有青衣十人送最向於西北。入門屋舍皆黑。似非好處。復一比丘云。是禪林寺僧道弘。自云。教化四輩檀越。造一切經人中金像十軀。王言。沙門之體必須攝心道塲志念禪誦不預世事。勤心念戒不作有為。教化求財貪心即起。三毒未除付司依式。還有青衣執送與最。同入一處。又有比丘云。是靈覺寺僧寶真。自云。未出家之前曾作隴西太守。自知苦空歸依三寶。割捨家資造靈覺寺。寺成捨官入道。雖不禪誦禮拜不闕。王曰。卿作太守之日。曲情[24]枉法。劫奪人財以充己物。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何勞說此。亦復付司准式。青衣送入黑門。似非好處。慧嶷為以錯召免問。放令還活。具說王前過時事意。時人聞已奏胡太后。太后聞之以為靈異。即遣黃門侍郎。依嶷所陳訪問聰等五寺。並云有此。死來七日。生時業行。如嶷所論不差(事出[25]雒陽伽藍寺記)。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