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法苑珠林序
- 1 劫量篇(一)
- 2 三界篇(二)
- 3 日月篇(四)
- 4 六道篇(五-七)
- 5 千佛篇(八-一二)
- 6 敬佛篇(一三-一四)
- 7 敬法篇(一七)
- 8 敬僧篇(一九)
- 9 致敬篇(二〇)
- 10 福田篇(二一)
- 11 歸信篇(二一)
- 12 士女篇(二一)
- 13 入道篇(二二)
- 14 慚愧篇(二三)
- 15 獎導篇(二三)
- 16 說聽篇(二三-二四)
- 17 見解篇(二五)
- 18 宿命篇(二六)
- 19 至誠篇(二七)
- 20 神異篇(二八)
- 21 感通篇(二九)
- 22 住持篇(三〇)
- 23 潛遁篇(三一)
- 24 妖怪篇(三一)
- 25 變化篇(三二)
- 26 眠夢篇(三二)
- 27 興福篇(三三)
- 28 攝念篇(三四)
- 29 發願篇(三四)
- 30 法服篇(三五)
- 31 然燈篇(三五)
- 32 懸幡篇(三六)
- 33 華香篇(三六)
- 34 唄讚篇(三六)
- 35 敬塔篇(三七-三八)
- 36 伽藍篇(三九)
- 37 舍利篇(四〇)
- 38 供養篇(四一)
- 39 受請篇(四一-四二)
- 40 輪王篇(四三)
- 41 君臣篇(四四)
- 42 納諫篇(四五)
- 43 審察篇(四五)
- 44 思慎篇(四六)
- 45 儉約篇(四六)
- 46 懲過篇(四七)
- 47 和順篇(四七)
- 48 誡勗篇(四八)
- 49 忠孝篇(四九)
- 50 不孝篇(四九)
- 51 報恩篇(五〇)
- 52 背恩篇(五一)
- 53 善友篇(五一)
- 54 惡友篇(五一)
- 55 擇交篇(五一)
- 56 眷屬篇(五二)
- 57 校量篇(五二)
- 58 機辯篇(五三)
- 59 愚戇篇(五三)
- 60 詐偽篇(五四)
- 61 惰慢篇(五四)
- 62 破邪篇(五五)
- 63 富貴篇(五六)
- 64 貧賤篇(五六)
- 65 債負篇(五七)
- 66 諍訟篇(五七)
- 67 謀謗篇(五八-五九)
- 68 呪術篇(六〇-六一)
- 69 祭祠篇(六二)
- 70 占相篇(六二)
- 71 祈雨篇(六三)
- 72 園果篇(六三)
- 73 漁獵篇(六四)
- 74 慈悲篇(六四)
- 75 放生篇(六五)
- 76 救厄篇(六五)
- 77 怨苦篇(六六-六七)
- 78 業因篇(六八)
- 79 受報篇(六九-七〇)
- 80 罪福篇(七一)
- 81 欲蓋篇(七一)
- 82 四生篇(七二)
- 83 十使篇(七二)
- 84 十惡篇(七三-七九)
- 85 六度篇(八〇-八五)
- 86 懺悔篇(八六)
- 87 受戒篇(八七-八九)
- 88 破戒篇(九〇)
- 89 受齋篇(九一)
- 90 破齋篇(九一)
- 91 賞罰篇(九一)
- 92 利害篇(九二)
- 93 酒肉篇(九三-九四)
- 94 穢濁篇(九四)
- 95 病苦篇(九五)
- 96 捨身篇(九六)
- 97 送終篇(九七)
- 98 法滅篇(九八)
- 99 雜要篇(九九)
- 100 傳記篇(一〇〇)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述意部
- 懺悔部
- 受法部
- 戒相部
- 功能部
夫以聖道遠而難希。淨心近而易惑。為山基於一[12]簣。為佛起於初念。故萬里之剋。離初步而不登。三祇之功。非始心而罔就。是[13]知行人發足常步此心。開示初學須崇十善。今既五濁交亂過犯滋彰。不作則已。[14]作便極重。用此量情如何輕[15]侮。如經犯重罪人比此閻浮一萬六千年。始同他化自在天壽一日一夜。用此長日壽命一萬六千歲。比閻浮提日月則經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在阿鼻地獄。若更頑固不信佛經。即依觀[16]佛三昧經。過殺八萬四千父母等罪。深重難計。弗可除[17]滅。[18]比見道俗於其齋日唯受五八三聚戒等論其十善都無受者。良由僧等隱匿聖教。致令不弘失於道分故未曾有經云。下品十善。謂一念頃。中品十善。謂一食頃。上品十善。謂從旦至午。於此時中心念十善止於十惡故。野干心念十善。七日不食得生兜率天。又上生經云。我滅度後四眾八部。欲生第四天。當於一日至第七日。繫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佛前。隨念往生。言七日者。且從近論。尚感彼天。況復一生而不剋獲。問曰。天上勝報不可思議。如何七日便感大福。答曰。善因雖微獲果甚大。如小爝火能燒大山。一善能破大惡。亦如少燈能破多闇。輕日能消重露。小子能生大樹。世事尚然。何況善力也。
述曰。比見愚夫不肯受懺。口出妄言。云我但不作惡。即名為善。何須令我更復[2]受懺。答曰。大聖興教事同符印。若不受行便無公驗。故須願[3]須祈不造眾惡。依願起行可得承受。如牛雖有力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若不預作輒然起善內無軌轄。後遇罪緣便造不止。由先無願故造眾惡。大聖知機故令受善。若謂我不造惡便是善者。汝不作善。亦應是惡。如牛馬驢騾亦不殺生。豈是善耶。此乃心在無記。無罪福業。故須起念。專志深重。方成業道。
如未曾有經云。時有外道婆羅門婦。名曰提韋。夫亡家貧。自責孤窮欲自燒身[4]祠天求當來福。時有道人。名曰辯才。教化提韋女人云。譬如有牛厭患車故欲使車壞。前車若壞續得後車。[5]軛其項領。罪未畢故。人亦如是。假[A1]令燒壞百千萬身。罪業因緣相續不滅。如阿鼻獄燒諸罪人。一日之中八萬過死八萬更生。過一劫已其罪方畢。況復汝今一過燒身欲求滅罪。何有得理。提韋白言。當設何方令得罪滅。辯才答言。前心作惡如雲覆月。後心起善如炬消闇。自有方便滅除殃罪。現世安隱後生善處。提韋聞已心大歡喜。憂怖即除。即率家內奴婢眷屬五[6]百餘人。圍繞叩頭。恭敬合掌。白辯才言。尊向所說滅罪事由。願更為說除罪之法。當如法行。辯才答曰。起罪之由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婬。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妬瞋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今當一心丹誠懺悔。若於過去。若於今身。有如是罪今悉懺悔。出罪滅罪。當自立誓救度眷屬代其懺悔。所修福善施與一切受苦眾生令其得樂。眾生有罪我當代受。緣是受身至成佛道。懺悔訖已。更賜餘善。當勤奉行。辯才更為受十善之法。具如下法。
述曰。若欲受戒。要對一出家五眾人前受。具修威儀。[8]胡跪合掌請[9]一戒師云。我某甲今請大德為我作十善戒師阿闍梨。願大德為我作十善戒師阿闍梨。我依大德故得受十善。慈愍故(如是三說。此雖無文。然准受大戒請師義。亦無爽不請雖成。不如請之生善。然此十善是三乘之根本。人天之良藥。得受妙果。寔由師訓。豈得不請。縱對大眾一時同請亦得)此之受法大意有二。初對人受。後自受法。初對人受依經略引二文。且依未曾有經云。汝今當誠心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如是三說。今當盡形受十善道。我弟子某甲從今盡形不殺不盜不邪婬。是身善業。不妄[10]言兩舌不惡口綺語。是口善業。不嫉妬瞋恚憍慢邪見。是意善業。是則名為十善戒法。
第[11]二依文殊師利問經。受十善法。此之十善共出家沙彌十戒文同。然此經意亦通在家菩薩。亦得同受。是故經云。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云何歸依佛。佛告文殊。歸依佛者。應如是言。大德我某甲。乃至菩提歸依佛。乃至菩提歸依法。乃至菩提歸依僧(如是三說)我某甲已歸依佛竟。已歸依法竟。已歸依僧竟(如是三說)次受戒相者。大德。我持菩薩戒。我某甲乃至菩提不殺眾生離殺生想。乃至菩提不盜亦離盜想。乃至菩提不非梵行離非梵行想。乃至菩提不妄語離妄語想。乃至菩提不飲諸酒離飲酒想。乃至菩提不著香華亦不生想。乃至菩提不歌舞作樂離歌舞想。乃至菩提不坐臥高廣大床離大床想。乃至菩提不過中食離過中食想。乃至菩提不捉金銀生像離捉金銀想。乃至當具六波羅蜜大慈大悲。
第二明自受法。若無出家人可對受時。於其齋日向佛像前。至誠懺已自發善願。要期受云。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三說)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三說)次受戒相。云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有情上。不簡凡聖行大慈心。乃至菩提不起殺心。乃至不起邪見(如是三說)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有情上。不簡凡聖行大慈心。乃至菩提不起殺心竟。乃至不起邪見竟(如是三說。前對人受依此而受亦得雖非正文准意無妨也)。
依大般若經(第四百七十[2]三云)自受持十善業道。亦勸他受持十善業道。無倒稱揚受持十善業道法。歡喜讚歎受持十善業道者(五戒八戒出家戒等並皆如是自受勸持)。又文殊問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出世間戒有幾種。佛告文殊師利。若以心分別男女非男女等。是菩薩犯波羅夷。
若以心分別畜生鬼神諸天男女非男女等。是菩薩犯波羅夷。
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不起慈悲心。是菩薩犯波羅夷。
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他物起盜想犯波羅夷。
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妄語心犯波羅夷。
又梵網經云。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菩薩。乃至十地諸菩薩。亦誦是戒。諸佛之本[3]原。行菩[4]薩之根本。若受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5]欲天。庶民黃門婬男婬女[6]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言。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已略說波羅提木叉相貌。應當學敬心奉持。
佛告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7]便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呪殺。殺業殺法殺因殺緣。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而自恣心[A2]快意殺生。是菩薩第一波羅夷罪(言波羅夷者此云極重罪[8]也)。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盜業盜法盜因盜緣。呪盜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鍼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9]生佛性孝順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物。是菩薩第二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婬因婬業婬法婬緣。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而菩薩[*]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不擇畜生。乃至母姊六親行婬無慈悲心。是菩薩第三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業妄語法妄語緣。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10]語。亦生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是菩薩第四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業酤酒法酤酒緣。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眾生顛倒心。是菩薩第五波羅夷罪。
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業罪過法罪過緣。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是菩薩第六波羅夷罪。
若佛子。口自讚毀他亦教人[11]自讚毀他。毀他因毀他業毀他法毀他緣。而菩薩[12]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13]自向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第七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業慳法慳緣。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鍼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是菩薩第八波羅夷罪。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業瞋法瞋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是菩薩第九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業謗法謗緣。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是菩薩第十波羅夷罪。
若善學諸[14]人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15]學。於中不應一一犯[16]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17]位。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18]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已學。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八萬威儀品當廣明(學此十戒已。更有[1]四十八輕法。並[2]須當學以文[3]繁不述學者看彼[4]也)。
如大集經云。佛言。諸仁者。休息殺生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得無所畏。二於諸眾生得大慈心。三斷惡習氣。四少諸病惱為事決斷。五得壽命長。六為非人護持。七寤寐安隱無諸惡夢。八無諸怨讎。九不畏惡道。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殺生得十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證無上[6]智到菩提時。於彼國土離諸[7]殺害。長壽眾生來生其國。
佛言。休息偷盜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具大果報為事決斷。二所有財物不共他有。三不共五家四眾人愛敬無有厭足。五游行諸方無有留難。六行來無畏。七以樂布施。八不求財寶自然速得。九得[8]財不散。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偷盜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到菩提時。於彼國土具足種種華果樹林衣服瓔珞莊嚴之具。珍奇寶物無不充滿。
佛言。休息邪婬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得諸根律儀為事決斷。二得住離欲清淨。三不惱於他。四眾人喜樂。五眾人樂觀。六能發精進。七見生死過。八常樂布施。九常樂求法。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邪婬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於彼國土無有生具。亦無女根。不行婬[9]慾。皆悉化生。
佛言。休息妄語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眾人保任所言皆信。二於一切處乃至諸天發言得中。三口出香氣如優鉢羅華。四於人天中獨作證明。五眾人愛敬離諸疑惑。六常出實語。七心意清淨。八常無諂語言必應機。九常多歡喜。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妄語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於彼國土無有生具。眾妙寶香常滿其國。
佛言。休息兩舌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身不可壞平等。二眷屬不可壞平等。三善友不可壞平等。四信不可壞平等。五法不可壞平等。六威儀不可壞平等。七奢摩他不可壞平等。八三昧不可壞平等。九忍不可壞平等。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兩舌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於彼國土所有眷屬。一切魔怨及他朋黨。所不能壞。
佛言。休息惡口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得柔軟語。二[10]揵利語。三合理語。四美潤語。五言必得中。六直語。七無畏語。八不敢輕[11]𣣋語。九法語清辯。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惡口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於彼國土法聲充遍。離諸惡語。
佛言。休息綺語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天人愛敬。二明人隨喜。三常樂實事。四不為明人所嫌共住不離。五聞言能領。六常得尊重愛敬。七常得愛樂阿蘭若處。八愛樂賢聖默然。九遠離惡人親近賢聖。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綺語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於彼國土端正眾生來生其國。強記不忘樂住離欲。
佛言。休息貪欲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身根不缺。二口業清淨。三意不散亂。四得勝果報。五得大富貴。六眾人樂觀。七所得果報眷屬不可破壞。八常與明人相會。九不離法聲。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貪欲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於彼國土離於魔怨及諸外道。
佛言。休息瞋恚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離一切瞋。二樂不積財。三眾聖喜樂。四常與賢聖相會。五得利益事。六顏容端正。七見眾生樂則生歡喜。八得於三昧。九得身口意光澤調柔。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瞋恚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得菩提時。於彼國土所有眾生。悉得三昧。來生其國心極清淨。
佛言。休息邪見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心性柔善朋侶賢良。二信有業報乃至奪命不起諸惡。三敬信三寶設為活命不信天神。四得於正見不怪異事亦不簡擇良日吉時。五常生人天離諸惡道。六常樂福德明人讚譽。七棄俗禮儀常求聖道。八離斷常見入因緣法。九常與正趣正發心人共相會遇。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邪見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速滿六波羅蜜。於淨佛土而成正覺。得菩提已。於彼[1]佛土功德智慧一切善根莊嚴眾生來生其國。不信天神離惡道畏。於彼命終還生善道。[2]◎
- 述意部
- 損益部
- 簡德部
- 懺悔部
- 受法部
- 請證部
- 戒相部
- 勸請部
- 隨喜部
- 迴向部
- 發願部
- 優劣部
- 受捨部
夫十善五戒[6]心須形受。菩薩淨戒可以心成。故戒法理曠事深。在家出家平等而受。慧[7]牙因斯以成。定水沿[8]滋而滿。必莊嚴於六度。瓔珞乎四等。雖復棟宇未成。而基階已廣。[9]惟斯戒本。流來漢地。源始晉末。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者。齎此戒經及優婆塞法。東渡流沙。撮舉章條。抄出戒本。涼州有道進法師者。道心超絕。慧力俊猛。流聞戒來。乃馳往[A3]燉煌。躬自迎接。戒法。既至時無其師。於是謹依經文自誓而受。于時涼州道俗並未之知也。既而彼寺道朗法師。夢進從佛受記。又僧尼信士十有餘人。咸同此夢。互相徵告。俄而進還。果受斯戒。朗年德崇重。西土之望。既愛樂大乘。兼證瑞夢。心喜內充。既從進受。以為菩薩勝地超過三乘。遂屈其年臘降為法弟。既而名德僧尼清信士女。次第受業三千許人。涼州刺[A4]史聞進戒行。奉遵師禮。於是菩薩戒法流布京國。自爾已來黑白依持受者無量。願斯甘露等雨大千。謹撰茲記錄其始末耳。
依瓔珞經云。佛言。佛子。今為諸菩薩結一切戒根本。所謂三聚戒是。佛子。受十無盡戒已其受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梵網經云。十無盡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飲[11]不酷酒。六不自讚[12]毀。七不說在家出家菩薩過失。八不貪。九不瞋。十不謗三[13]寶。是名十無盡戒也)。佛子。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生不受是菩薩戒者。不名有情識者。畜生無異。不名為人。常離三寶海。非菩薩。非男非女。名為畜生。名為邪見人。名為外道。不近人情。故知菩薩戒有受法而無捨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若有人欲受菩薩戒者。法師先為解說使其樂著。然後為受。又復法師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況復二人三人乃至百人千人等。福報不可稱量。其法師者。夫婦六親得互為師。其受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勝無不犯。又犯名菩薩。不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薩。乃至二三四十分名具足受戒。是故心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六道眾生受得戒者。但解語得戒不失也。
又善生經云。有二因緣失菩薩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惡心。離是二因緣。乃至他世。地獄畜生餓鬼之中。終不失戒。若於後世更受菩薩戒時。不名新得。名為開示瑩淨。
又梵網經云。爾時智者向十方佛為受戒人。唱說羯磨已。十方諸佛及諸菩薩。遙見是人生子想弟想。咸皆垂心憐愍護念。由佛菩薩遙護念故。使受戒之人功德增長。不失善[14]法。令受戒人舉身毛孔從頂至足。如涼風入體舉身悚[15]慄。當知受者具其戒相冥中。爾時應有十方諸佛。以正法眼見此行者有實真心。釋迦牟尼佛於聖眾中。應唱如是言。告諸大眾。彼世界中某甲國土某甲菩薩。從某甲智者請菩薩戒。此人無師。我為作師。憐愍故。
又佛言。佛子。與人受戒時。唯除有七逆罪不得受菩薩戒。五逆罪外加殺和[16]尚阿闍梨。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女。婬男女。十八梵天。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金剛神。畜生及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外道相異。
又云。若佛子。太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梨[17]大同學同見同行者。而菩薩反生憍心癡心慢心。不起迎[18]送禮拜。一一不如法。若欲供養時。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3]緬尋聖教[4]規受萬途。竊謂地持最為樞要。今且謹依撰成大轍。擬為自用。詎敢兼人。夫論受戒唯有二種。一者弟子戒師千里之內七眾俱是。然七眾之中比丘最上。比丘之內又定耆宿為勝。然耆宿之德復有三種。一者同法菩薩。明種性備足。二者已發願菩薩。謂發心具足。三者有智有力善語善說能誦能持者。[5]彰畢竟復同。[6]蓋具此三德方堪為師。若全無此行則不任為師。弟子者。亦具種性發心方聽受戒。
第二請師者。普賢觀經云。將欲受菩薩戒。先請佛菩薩為師。請云。弟子某甲等。普及法界眾生奉請釋迦如來以為和[*]尚。奉請文殊師利菩薩為阿闍[7]梨。奉請彌勒菩薩為教授師。奉請十方諸佛為證明師。奉請十方菩薩以為己伴。我今依大乘甚深妙義。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三說)既請得師。是以次為聽許故。欲受戒者。具修威儀禮戒師已。應作是言。我於大德乞受菩薩戒。大德於我不憚勞者。哀愍故聽許(三說)戒師答言好。既許可已。即教學方廣摩德勒伽論五明論等。令知犯不犯染污不染污[8]柔軟中上及四十二戒。亦須諳委。然後對佛為受。若先學大乘者。便許而即受。弗同此例。謂從戒師聽可之後。或三年。或百日。或一日。於道場內偏袒右肩。禮三世十方一切諸佛。禮一切大地菩薩。禮佛菩薩已念彼諸佛乃與菩薩三聚功德。及禮戒師長跪曲身。作是言。唯願大德授我菩薩戒(三說)作是言已。長養淨心。惟在得戒。無餘念也。
夫欲納受淨法。要須洗蕩內心方堪得受。凡污心之垢唯迷與障。迷者謗無三寶。障者廣起十惡。今教懺者正懺此二。又依梵網經云。若教戒法師。見欲受戒人。應教請二師。和[*]尚阿闍梨二師應問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現身有七遮罪。師不與受。無七遮者得受。若有犯十戒者。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日六時誦十戒四十八輕戒。若敬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佛來摩頂。見光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懺無益。縱是現身亦不得戒。若曾受戒。或犯四十八輕戒者。對[10]手懺罪滅。不同七遮。又若欲受戒時。問言。現身不作七逆罪耶。不得與七逆人受戒。七逆者。一出佛身血。二殺父。三殺母。四殺和[*]尚。五殺阿闍梨。六破羯磨轉法輪僧。七殺聖人。若具七遮即身不得戒。餘一切人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不向六親禮拜。不向鬼神禮拜。但解法師語。百里千里來求法者。而菩薩法師以惡心瞋心。而不即與授一切眾生戒。犯輕垢罪。
我弟子某甲。仰啟十方諸佛。弟子從本際有識已來乃至今身。或自不信三寶。或教人不信三寶。或見作隨喜。或自輕慢三寶。或教人輕慢三寶。或見作隨喜。或自侵損三寶。或教人侵損三寶。或見作隨喜。或自殺盜婬。或教人殺盜婬。或見作隨喜。或自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或教人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或見作隨喜。或自貪瞋癡。或教人貪瞋癡。或見作隨喜。於此眾罪不生慚愧。失菩薩戒不自覺知。今於佛前至誠懺悔。願眾罪永斷無餘。[11]志心敬禮一切諸佛(一遍亦得三遍彌善)。
此門有四。一定其種性。二定其發心。三定其漸頓。四正為受戒。第一問言。汝某甲善男子善女人聽法姊法妹汝是菩薩不。答言是。戒師若坐若立問者皆得。所以坐得者。為戒師老而無力故。所以立得者。為戒師少而有力故。某甲者。蓋題其父母師長所制名也。非謂稱其榮族皇帝明府之號也。設稱亦不發戒。但背法逐情。非重道之儀也。
第二問發菩薩願不。答言已發。菩薩願者。正是道心別名也。
第三問其漸頓。依菩薩善戒經云。優波離問菩薩戒法。菩薩摩訶薩成就戒法利益眾生者。先當具足學優婆塞戒沙彌戒比丘戒。若不具優婆塞戒得沙彌戒者。無有是處。若不具沙彌戒得比丘戒者。亦無是處。若不具如是三種戒者。得菩薩戒。亦無是處。譬如重樓四級次第。不由初級至二級者。無有是處。不由二級至於三級。不由三級至於四級者。亦無是處。若依薩婆多論云。若欲受沙彌戒先受優婆塞五戒。若欲受比丘具戒先受沙彌十戒。如人入海從淺至深。如是入佛法大海者。亦當如是。若有難緣不得漸受者。頓受比丘具戒者。亦得三種戒。然[1]授者得小罪(准前菩薩。亦應如是。依地[2]持論。頓發大乘心直受菩薩戒亦得[3]也)。
第四正為受戒。戒師問。汝善男子善女人。欲於我所受一切菩薩戒。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是諸戒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菩薩所住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不。答言能(三說)今言善(男子女人)者。止為一人。若對多人。則言某甲等。
第二明心念受法者。若無德行之人可對受者。是行者。應具威儀至佛像前。禮佛已[4]胡跪白云。我某甲白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及入大地諸菩薩眾。我今於諸佛菩薩前受一切菩薩戒。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此諸戒。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菩薩所住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三說)梵網經云。若從師受不假好相。以戒師展轉相承有力故。若對佛像前自誓受者。要請得好相方得受戒。以不從師受自無力故。要須請聖加[5]被。若於定中。若於夢中。若於覺中。感得好相。與聖教相應者方得。若受戒者。但出自口立誓要期受詞法用。一如依師受法也。
既受得戒即須請[7]驗。先請菩薩。後請於佛。初請菩薩者。謂大地菩薩。大地者。謂種性地解行地乃至十地。普賢乃至賢首是也。受人[*]胡跪戒師為起。禮於十方諸菩薩眾作是言。我弟子某甲。仰[8]啟十方大地微塵數諸菩薩眾文殊師利金剛幢功德林菩薩等。此某甲菩薩等在某國世界某伽藍某像前。於我某甲所。三說受菩薩戒我為作證[9](三說)請諸佛者謂十方一切諸佛。且就一教。東方善德佛乃至下方明德佛等一切諸佛。第一大師。現知見覺。於一切眾生現知見覺今某甲菩薩於某世界某伽藍某像前。於我某甲所三說受菩薩戒。我為作證[*](三說)以[10]某白故。無量諸佛大地菩薩前法有瑞現。或有光明。或有涼風。或有妙香。以有相現故。十方諸佛於此某甲菩薩起子想。大地菩薩起弟想。以起子想弟想故。有慈心愛念。令此菩薩從受已後犯即尋悔。專精念住堅持不犯。乃至菩提終無退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清淨十力四無畏。三念處三不護業。大悲不[11]妄法。斷除諸習。一切種妙智百四十不共法悉皆備滿。乘大慈悲游騰十方。廣度眾生不辭勞倦。一切眾生咸同此益。
蓋大聖度人功唯在戒。凡論戒也。樞要有三。一在家戒。謂五戒八戒是。二出家戒。謂十戒二百五十戒是。三道俗通行戒。謂三聚戒是。然此三聚復有三種。一者戒種種性是。二者戒心菩提心四無量是。三者戒行六度四攝是。然此度攝。若隨威儀則名三聚。若依行位乃稱為七。若就德位遂號七地及十三住。凡如此說皆是戒法不同也。上來略述戒體宗要。如是自下廣明行者。既[13]得戒已。須識戒相知其受時了達輕重功能多少。並宜誦持勿令忘失。我菩薩戒弟子某甲。從某年[14]某月某日某時。於某師所。依地持論。受得菩薩三聚淨戒。其三是何。一者攝律儀戒。謂惡無不離。起證道行。是斷德因。終成法身。止即是持。作便是犯。順教奉修慎而不為。二者攝善法戒。謂善無不積。起助道行。是智德因。終成報身。作即是持。止便是犯。順教奉修以成行德。三者攝眾生戒。謂無生不度。起不住道行。是恩德因。終成應身。作即是持。止便是犯。攝律儀戒者。[15]要唯有四。一者不得為利養故自讚毀他。無慚波羅夷。二者不得故慳不施前人。無慚波羅夷。三者瞋心打罵眾生前人慚謝不受其懺。無慚波羅夷。四者癡心謗大乘。無慚波羅夷。此即通明三聚所離過。能離體者。謂身口意業思也。攝善法戒者。善無不積。謂身口意善及聞思修三慧十波羅蜜八萬四千助道行。順教奉修。以成行德。攝眾生戒者。四無量為心。四攝為行。四無量者。謂慈悲喜捨。悲能拔苦盡。慈能與樂滿。喜謂慶眾生離苦究竟樂法滿足。捨謂令眾生行佛行處至佛至處。方生捨心。四攝為行者。謂布施愛語利益同事。菩薩將欲攝物。先以財濟[16]免其形苦。次以愛語曉[17]寤其心。令其信解言行。利攝者。依前信解次令起行。行謂戒定慧等。令[18]總奉修。是行利攝。同事者。修行既滿。轉依究竟成就三身。同聖者所證。故地持論云。布施愛語。未發心令發心。行利未成熟令成熟。同利未解脫令解脫。上來所列。令受戒者誦之。知受戒時節。依師稟教。略識持犯也。
述曰。既受得戒依經。亦須識六重八重等戒。初六重者。如依優婆塞戒經云。若優婆塞受持戒已。雖為天人乃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受戒已若口教殺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戒。尚不得暖法。況四沙門果。是名初重。如是不得偷盜。不得虛說我得不淨觀。不得邪婬。不得宣說四眾所有過[1]罪。不得[2]酤酒。若破是等戒即失優婆塞戒。尚不得暖法。況得四沙門果。是名六重。
第二八重戒者。如依菩薩善戒經云。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六重。二者出家八重法。若犯一一重法。現在不能莊嚴無量無上菩提。不能令心寂靜。是則名為名字菩薩非義菩薩。是名菩薩旃陀羅也。菩薩心有上中下。若後四重。下中心犯。不名為犯。若以上心惡心犯者。是名為犯上者。所謂樂作四事。心無慚愧。不知懺悔。不見犯罪。讚破戒者。是名上惡心犯。菩薩雖犯如是四重。終不失於菩薩戒也(八重者。如比丘四重後加菩薩不得為貪利養故自讚其身等。如前四波羅夷。[3]帖初四重。便為八重)。
若依梵網經地持論。有受是菩薩戒。有四十二輕垢戒不得犯。且逐要略述三五。餘在廣文。是故經云。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此戒。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4]折骨為筆。書寫佛戒。[5]麻皮[A5]榖紙絹等亦應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華一切雜寶為箱。盛[6]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若佛子。不得畜刀[7]仗弓箭。販賣輕[8]稱小斗。因官[9]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繫縛破壞成功。長養猫狸猪狗。若故養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觀一切男女軍陣等鬪。亦不得聽諸音樂。雜戲摴蒱。作賊使命。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為利養販賣男女財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吉凶。呪術工巧。調鷹方法。和[10]合毒藥。都無慈心。犯輕垢罪。
若以惡心自謗三寶。詐現親附。口[11]偽說空。行在有中。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販賣經律。販賣僧尼。而菩薩見是事已。方便教化贖之。若不贖者。犯輕垢罪。
既略識持犯即須禮退。故地持論云。令受戒者。禮佛一拜。大地菩薩一拜。不云禮法。義准通禮。三拜彌善。
述曰。法師[13]升座訖讚唄供養時。將為大眾敷演法要。籍聖加被方得宣釋。大眾同時運心請聖加被。十方凡聖說聽二眾。加於觀心。內益勝智。外增言辯。方能識欲知根。所說無倒。又加聽者。一心恭敬無倒聽聞。
故阿含經偈云。
又同請諸佛轉正法輪。十方世界應成諸佛。於念念中出興於世。越過數量。前念既爾。後念亦然。皆待請[14]方說。[15]十方凡聖處法界堂。咸請久住轉正法輪。然諸凡聖敬人重法。心至誠故。諸佛隨機受請轉正法輪。隨者諸佛赴機受請轉法輪時。我及聖眾常預勸請之流。無空過者。何以故。念念常勸請故。令諸眾生聞法寤解。捨邪入正。越凡得聖。治我無始已來教人為惡破壞他善奪他勝利謗佛法僧塵沙障業。然諸眾生既聞法已寤入得證。展轉教導一切眾生。盡未來際常無斷[16]絕。
十住毘婆沙論云。
述曰。前偈請佛轉正法輪。增長智慧。治我無始已來自作教人謗法之罪。後偈請佛久住受人供養。增長福業。治我自作教他謗佛惡業之罪。此則福智雙行也。
發願[6]部第十一(初有十大願。出攝論文自下諸願。並是人述耳)
一供養願。願供養勝緣福田師法主。
二受持願。願受持勝妙正法。
三轉法輪願。願於大集中轉未曾有法輪。
四修行願。願如說修行一切菩薩正行。
五成熟願。願成熟此器世界眾生三乘善根。
七淨土願。願清淨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眾生。
願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種善根。以此善根施與一切無邊眾生。悉共迴向無上菩提。令我此願念念增長。世世所生[*]常繫在心終不忘失。常為陀羅尼之所守護也。
惟居家持戒凡有四種。一曰下。二曰中。三曰上。四曰上上。若為現樂[9]悑畏惡名。或為家法助隨他意。或避苦役求離諸難。是為下人持戒。若為世間福樂堅持禁戒。是為中人持戒。若為諸法無常欲求離苦無為常樂涅槃。是為上人持戒。若為憐愍眾生。專求佛道了知諸法。深觀實相不畏惡道[10]規招勝樂。是為上上人持戒。故智度論云。下持戒者生人中。中持戒者生六欲天中。上持戒者行四禪四空定。生無色清淨天中。又下清淨。持戒得羅漢道。中清淨持戒得辟支佛道。上清淨持戒得佛道。又正法念經云。若畏師持戒名下持戒。非畏師持戒名中持戒。畏惡道持戒是名上持戒。
如大乘菩薩戒有三種。謂前三聚淨戒是也。此戒受已謂與心俱。心無後際故戒不失。又善戒經云。有二因緣失菩薩戒。一退菩薩心。二得增上惡心。離是二緣乃至捨身他世地獄畜生。終不失戒。後若更受不名新得。名為開示瑩淨故長也。
又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云。諸大德一心諦聽。我今欲說三世諸佛菩薩成就利益一切眾生功德戒。如是住菩薩戒者。即是前四波羅夷。若有犯者。不名菩薩。現身不能莊嚴菩提。又復不能令心寂靜。是似菩薩非實菩薩。犯有三種。有[2]輭中上。若[*]輭中心犯。是不名失。若是增上心犯。是名為失。何者是上。若犯上四。數數樂犯。心無慚恥。不自悔責。是名上犯。菩薩雖犯於上四事。不即永失。不同比丘犯於四重即為永失。菩薩不爾。何以故。比丘犯四更無受路。菩薩雖犯脫可更受。是故不同。若依小乘戒有四種。一在家五戒八戒。二出家十戒二百五十戒。此之四種。一受得已謂與形俱身存戒在。身謝戒亡。故短大乘戒也。依毘曇論云。別解脫戒捨有四種。一作法捨。二命終捨。三斷善根捨。四二形生捨。
又薩婆多論云。若受齋戒已。遇惡因緣。逼欲捨戒者。不必要從出家人邊捨。趣得一人即成捨。述曰。若有犯戒難緣逼其犯者。寧可捨。却為之後時無過。故論云。若五戒中犯一重戒。不成受八戒。若八戒中犯一重戒。不成出家受十戒。乃至具戒亦爾。所言四重者。謂盜滿五錢[3]成重。[4]非處行婬。殺人自稱得聖。隨犯一戒。即名犯重。於戒律中無懺悔法。若依方等大乘經等。方開受懺。亦有諸師不許。向優婆塞等說四重者。恐成誤錯。若不許者。何故欲受戒前展轉遣問。若捨時隨對一人前捨。並得無問道俗皆成。
問曰。受時所以要對出家人前成受。捨時對白衣亦得。
答曰。受戒欲似登山採寶。所以稍難。捨戒欲似下阪棄珠。所以甚易。
故四分律云。若有捨戒者。於佛法為死。受生則難。趣死極易。捨時應云。
大德一心念。我先受得五戒為優婆(塞[5]夷)今對大德捨却作在家白衣(一說便成八戒亦然)後若好心發時。欲更受戒應先懺前罪。後受亦得。
頌曰。
感應緣(略引十驗)
齊上[*]統師傳云。漢明初感摩[11]騰法蘭唯有二人初來至此。不得受具。但與道俗。[12]𩮜髮被服縵條。唯受五戒十戒而已。伏惟。如來出世八年始興羯磨。[13]震旦在白木條東二萬七千里。開持律五人得授大戒。自後至漢第十桓帝。一百餘年內猶用三歸五戒十戒。迭相傳授。桓帝已後北天竺國有五[14]西僧。來到漢地。與大僧受具足戒。一名支法領。二名支謙。三名竺法護。四名竺道生。五名支婁讖。其時大律未有。支法領口誦出戒本一卷羯磨本一卷。在此流行。今時名舊羯磨。後到魏皇初三年。曇摩迦羅又譯出戒律。後至元孝文世。有光律師。驗舊羯磨及以戒本。文有加減多少不足。依大律本次第[15]刪集。現世流行。號為新羯磨。于時尼眾來求受戒。支法領曰。如律所明。唯開邊地五人僧受具戒。不論尼眾。是時尼等辭退而還。泣淚如雨不能自勝。後到漢末魏初。東[16]竺國有二比丘尼。來到長安。見比丘尼眾。問曰。汝誰邊受戒。尼眾答曰。我到大僧所受五戒十戒而已。二尼歎曰。邊地尼等悉未有具。為還本國化得一十五人來。三人在雪山凍死。二人墮黑𡼏死。餘到此土。唯有十人在此。諸尼悉赴京師。與授具戒。後到吳地亦與彼尼[1]受具訖已。西尼思憶本鄉。即附舶南海而還。及至上[2]船唯有七人。三人命終。來去經途十[3]七餘年。後至魏文帝三年。內勅設無遮大會。魏帝勅問此土僧尼得戒源由。有何靈驗。諸大德等咸皆不答。于時即有比丘。請向西國問聖人得戒源由。發足長安到於天竺。見一羅漢啟白[4]振旦僧尼得戒以不。羅漢答曰。我是小聖不知得不。汝在此住。吾為汝[5]上兜率奉問彌勒世尊得[6]不來報。即便入定向兜率天。具問前事。彌勒答曰。僧尼並得戒訖。仍請靈驗。彌勒即取金華云若邊地僧尼得戒。願金華入[7]羅漢手掌。不得莫入。發願既訖。將華[8]按手。其華入掌中。高一尺[9]影現。彌勒語曰。汝到[*]振旦比丘所。亦當如我此法。羅漢下來。如彌勒法。以華[*]按比丘手。即入掌中。高一尺影現。瑞應既徵。其時即有遠方道俗。來相欽仰。求受三歸五戒。乃有無數。即號為華手比丘。當去之時有一十八人。自餘慕住西國。或有冒涉流沙風寒命過。唯有華手比丘獨還漢[10]地。當本去日有迦毘羅神現身。語華手曰。道路懸遠多諸嶮難。弟子送師至彼來往清吉。未到之間。魏文帝殿前有金華空中現。文帝問太史曰。有何[A6]變怪。太史答曰。西域正法欲來到此。不盈一月。華手比丘掌中金華來到此土。初至之日空裏金華即滅不現。大瑞既徵。故戒福永傳也。
晉廬山有釋慧永。姓[11]潘河內人也。貞素自然清心[12]剋己。言常含笑語不傷物。耽好經典善於講說。蔬食布衣卒以終歲。樂住廬山與遠同止。又別立一茅室於嶺上。每欲禪思輒往居焉。時有至房者。並聞殊香之氣。永屋中常有一虎。人或畏者。輒驅令上山。人去後還復[13]馴伏。永甞出邑[14]博晚還山。至烏橋。烏橋營主醉騎馬當道。遮永不聽去。日時向晚。永以杖遙指馬。馬即驚走。營主倒地。永捧[15]慰還。[16]因爾致疾。明晨往寺。向永悔過。永曰。非貧道本意。[17]恐戒神[18]為耳。白黑聞知歸心者眾矣。至晉義熙十年遇疾危篤。而專謹戒律執志[19]逾勤。雖[20]沈痾[21]苦。而顏色怡悅。未盡少時忽[22]斂衣合掌求屣欲起。如有所見。眾咸驚問。答云。佛來。言終而卒。春秋八十有三。道俗在山。咸聞異香。七日乃歇。
晉新陽[23]縣有釋法安。一名慈欽。未詳何許人。是遠公之弟子。善持戒行。講說眾經。兼習禪業。於晉義熙年中。新陽縣[24]虎災。縣有大社。樹下築神廟。左右居民以百數。人遭虎死者。夕有一兩。安甞游其縣。暮投此村。民以畏虎早閉門閭。安徑之樹下。通夜坐禪。向曉聞虎負人而至投之樹北。見安如喜如驚。跳伏安前。安為說法[25]受戒。虎踞地不動。有頃而去。旦村人追虎至樹下。見安大驚。謂是神人。遂傳之一縣。士庶宗奉。虎災由此而息。因改神廟留安立寺。左右田園皆捨為眾業。後欲作畫像須銅青。[26]困不能得。夜夢見一人[27]迂其床前云。此下有銅鍾。寤即掘之。果得二口。因以青成像。後以銅助遠公鑄佛。安後不知所終。
晉廬山有釋曇邕。姓楊。關中人。形長八尺。雄武過人。南投廬山。事遠為師內。外經書多所綜涉。志尚傳法不憚疲苦。乃於山之西南。別立茅宇。與弟子曇果。澄思禪門。甞於一時。果夢見山神求受五戒。果曰。家師在此。可往諮[28]授。後少時邕見一人著單袷衣。風姿端雅。從者[29]二十許人。請受五戒。邕以果先夢。知是山神。乃為說法授戒。神䞋以外國[30]二鋤。禮拜辭別。倏忽不見。後往荊州卒於竹林寺。
[31]齊琅瑘[32]𭗵山有釋法度。黃龍人。少出家。游學北土備綜眾經。而專以苦節成務。宋末游于京師。高士齊郡明僧紹。[33]杭迹人外。隱居琅瑘之[*]𭗵山。挹度清卓。待以師友之禮。及亡捨所居為栖霞寺。請度居之。先有道士。欲以寺地為館。住者輒死。及後為寺猶多恐動。自度居之群妖皆息。經歲許間。忽有人馬鼓角之聲。俄見一人持[34]名紙通度曰靳尚。度前之。尚形甚[35]清雅羽衛亦嚴。致敬已乃言。弟子王有此山七百餘年。神道有法。物不得干。前諸栖託。或非真正。故死病相繼。亦其命也。法師道德所歸。謹捨以奉給。并願受五戒永結來緣。度曰。人神道殊無容相屈。且檀越血食祭祀。此最五戒所禁。尚曰。若備門徒輒先去殺。於是辭去。明旦度見一人送錢一萬香燭刀子。疏云。弟子靳尚奉供。至月十五日度為設會。尚又來。同眾禮拜行道受戒而去。[*]𭗵山廟巫夢[1]告曰。吾已受戒於度法師。祠祀勿得殺戮。由是廟同薦止菜脯而已。度甞動散[2]寢於地。見尚從外來以手摩頭足而去。頃之復來。持一瑠璃甌。甌中如水[3]與度含。味甘而冷。度所苦即[4]間。其徵感若此。齊竟陵王[5]蕭子良始安王等。並遙恭以師敬。資給四事。六時無闕。以齊永元二年卒於山中。春秋六十四矣。
梁山陰雲門寺有釋智順。本姓徐。琅瑘臨沂人。秉禁無疵陶練眾經。齊竟陵文宣王。特深禮異。以天監六年卒于山寺。春秋六十一。初順疾甚不食多日。一時中竟[6]忽索[7]薺[8]飲。弟子曇和。以順絕穀日久。密以半合米雜煮以進。[9]順咽而還吐索水洗漱。語和云。汝永出雲門寺。不得還住。其執節精苦皆此類也。臨終之日房內頗聞異香。亦有見天華天蓋者 (右[10]五驗出梁高僧傳)。
隋終南山悟真道場釋淨業。漢東隋人也。精研律部博綜異聞。確乎內湛令響外馳。仁壽二年被舉送舍利于安州之景藏寺。初欲於十力寺置之。行至景[11]藏忽感異香。滿院眾共嗟怪。因而樹立將下舍利。赤光挺出照于人物。寺重閣上聞眾人行聲。及往掩捕扃閉如初。一人不見。塔北有池。沙門淨範為諸道俗受菩薩戒。乃有群魚游躍。首皆南向似受歸相。範即乘船入水為魚[12]受戒。魚皆迴頭繞船。如有聽受。都無有懼。業慶其遇。乃以舍利置於佛堂。先有[13]塑菩薩一軀。不可移[14]轉。至明乃見迴首面向舍利。狀類天然。一無損處。屢興別瑞。傳言不盡。大業十二年二月十八日卒於本寺。春秋五十有三。
隋西京大禪定寺道場釋靈幹。俗姓李氏。金城[15]逖道人也。而立性翹仰恭攝成節。三業護持均禁遮性。仁壽二年奉勅送舍利於[16]雒州。置塔於漢王寺。初[17]遶塔所屢放神光。風起燈滅。而通夕明亮不須燈照。又感異香從風而至。道俗通見。四月八日下舍利時。寺院之內樹葉皆萎。烏[18]鳥悲[19]噭。及填平滿還如常日。以大業八年正月二十九日卒於本寺。春秋七十有八(右二驗出唐高僧傳)。
唐華州鄭縣人張法義。年少貧野不修禮度。貞觀十一年入華山伐樹。遇見一僧坐巖穴中。法義便就與語。會天晦冥不歸[20]留宿。[21]夜僧設松柏末以供[22]養之。謂法義曰。貧道久不欲外人知。檀越出慎勿言相見。因為說俗人多罪累死皆惡道。至心懺悔可以滅之。乃令淨浴清淨[23]被僧衣為懺悔。旦而別去至十九年法義病死。埋於野外。貧無棺椁以[24]新木瘞之。而蘇自推木出歸家。家人驚愕審問。知活乃喜。法義自說。初有兩人來取乘空行。至官府入[25]大門。又巡[26]街南行十許里。[*]街左右皆有官曹。門閭相對。不可勝數。法義至一曹見官人。遙責使者曰。是華州張法義也。本限三日至何因乃淹七日。使者云。法義家狗惡。兼有[27]呪師。[*]呪神見打甚困。袒[28]衣而[29]背青腫。官曰。稽過多[30]咎。與杖二十。言杖亦畢。血流灑地。官曰。將法義過錄事。錄事署發文書。令送付判官。判官召主典。取法義[31]按。按簿甚多盈一床。主典對法義前披檢云。[32]去簿多先朱句畢。有未[33]朱句者。則錄之曰。貞觀十一年法義父使刈禾。義反顧張目[A7]私罵不孝。合杖八十。始錄一條。即見昔巖穴中僧來。判官起迎問何事。僧曰。張法義是貧道弟子。其罪並懺悔訖滅除。天曹案中已句畢。今[34]枉追來不合死。主典云。經懺悔者。此案句了。至如張目罵父。雖蒙懺悔事未句了。僧曰。若不如此。當取案勘之。應有福利。[35]抑判官令[36]典將法義過王。[37]王宮東殿宇宏壯侍衛數千人。僧亦隨至王所。王起迎僧。王曰。師當直來耶。答曰。未當次直。有弟子張法義被錄來。此人宿罪並貧道句訖。未合死。[38]主典又以張目視父事過王。王曰。張目懺悔此不合免。然師為來請。可特放七日。法義白僧曰。七日既不多。後來恐不見師。請即住隨師。師曰。七日七年也。可早去。法義固請隨僧。僧因請王筆。書法義掌中作一字。又請王印。印之曰。可急去還家。憑福報。後來不可見我。宜以掌印呈王。王自當放汝也。法義乃辭出。僧令送出至其家內[39]止黑。義不敢入。使者推之。遂活。覺在土中甚輕薄。以手推排得出。因入山就山僧修福。義掌中所印之處文不可識。然皆為瘡。終莫能愈。至今尚存。隴西王博[A8]义與法義隣近委之。王為臨說(右一驗出[40]寘報記)。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