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法苑珠林序
- 1 劫量篇(一)
- 2 三界篇(二)
- 3 日月篇(四)
- 4 六道篇(五-七)
- 5 千佛篇(八-一二)
- 6 敬佛篇(一三-一四)
- 7 敬法篇(一七)
- 8 敬僧篇(一九)
- 9 致敬篇(二〇)
- 10 福田篇(二一)
- 11 歸信篇(二一)
- 12 士女篇(二一)
- 13 入道篇(二二)
- 14 慚愧篇(二三)
- 15 獎導篇(二三)
- 16 說聽篇(二三-二四)
- 17 見解篇(二五)
- 18 宿命篇(二六)
- 19 至誠篇(二七)
- 20 神異篇(二八)
- 21 感通篇(二九)
- 22 住持篇(三〇)
- 23 潛遁篇(三一)
- 24 妖怪篇(三一)
- 25 變化篇(三二)
- 26 眠夢篇(三二)
- 27 興福篇(三三)
- 28 攝念篇(三四)
- 29 發願篇(三四)
- 30 法服篇(三五)
- 31 然燈篇(三五)
- 32 懸幡篇(三六)
- 33 華香篇(三六)
- 34 唄讚篇(三六)
- 35 敬塔篇(三七-三八)
- 36 伽藍篇(三九)
- 37 舍利篇(四〇)
- 38 供養篇(四一)
- 39 受請篇(四一-四二)
- 40 輪王篇(四三)
- 41 君臣篇(四四)
- 42 納諫篇(四五)
- 43 審察篇(四五)
- 44 思慎篇(四六)
- 45 儉約篇(四六)
- 46 懲過篇(四七)
- 47 和順篇(四七)
- 48 誡勗篇(四八)
- 49 忠孝篇(四九)
- 50 不孝篇(四九)
- 51 報恩篇(五〇)
- 52 背恩篇(五一)
- 53 善友篇(五一)
- 54 惡友篇(五一)
- 55 擇交篇(五一)
- 56 眷屬篇(五二)
- 57 校量篇(五二)
- 58 機辯篇(五三)
- 59 愚戇篇(五三)
- 60 詐偽篇(五四)
- 61 惰慢篇(五四)
- 62 破邪篇(五五)
- 63 富貴篇(五六)
- 64 貧賤篇(五六)
- 65 債負篇(五七)
- 66 諍訟篇(五七)
- 67 謀謗篇(五八-五九)
- 68 呪術篇(六〇-六一)
- 69 祭祠篇(六二)
- 70 占相篇(六二)
- 71 祈雨篇(六三)
- 72 園果篇(六三)
- 73 漁獵篇(六四)
- 74 慈悲篇(六四)
- 75 放生篇(六五)
- 76 救厄篇(六五)
- 77 怨苦篇(六六-六七)
- 78 業因篇(六八)
- 79 受報篇(六九-七〇)
- 80 罪福篇(七一)
- 81 欲蓋篇(七一)
- 82 四生篇(七二)
- 83 十使篇(七二)
- 84 十惡篇(七三-七九)
- 85 六度篇(八〇-八五)
- 86 懺悔篇(八六)
- 87 受戒篇(八七-八九)
- 88 破戒篇(九〇)
- 89 受齋篇(九一)
- 90 破齋篇(九一)
- 91 賞罰篇(九一)
- 92 利害篇(九二)
- 93 酒肉篇(九三-九四)
- 94 穢濁篇(九四)
- 95 病苦篇(九五)
- 96 捨身篇(九六)
- 97 送終篇(九七)
- 98 法滅篇(九八)
- 99 雜要篇(九九)
- 100 傳記篇(一〇〇)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 |
---|---|
1 | 有一相識乞食道人。於道路上遇值得見。見已便識 |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六
- 述意部
- 引證部
- 違順部
- 會意部
- 儀式部
- 洗懺部
敬惟。佛日潛暉正像[15]𥧲訛。人情嶮異世序澆[16]漓。仰別大師千有七百。眾生頑瞽善根羸薄。正法既衰邪見增長。內無勝解。常為五[17]蓋自縈。外失良緣。致使四魔得便。[18]故放縱三毒馳騁六塵。日夜攀緣無非搆禍。招釁之咎積罪尤多。今既覺[19]寤盡誠懺悔。然懺悔之儀。須憑聖教。教有大小。罪有[20]輕重。通塞不同。開遮有異。是故第一廣引聖教明懺[21]成不。如七眾之人。曾經受得五八十具三聚等戒。若犯小乘初四重戒不覆藏者。依律開許。盡形學悔。不限時節。若覆藏者。縱有懺悔依律不許。第二篇已下隨犯輕重。覆與不覆。但識名種。依律得除。具存大教。非此所明。若犯大乘三聚等戒。除謗方等邪見重緣業思極重戒體不全。縱有好心懺犯大難。必須懇意用心徹到。犯餘輕者。懺悔可通。[22]令依方等佛名經等。無問在家出家。大小乘戒若有犯者。不牒名種。所以開懺。惟此懺悔為除罪障。冀免業非。欣慕清[23]昇。遠求大聖。思極大事。不可容易。自非具閑聖教。無宜得滅。知罪真妄。染淨虛融。心境開合。常須作意不起攀緣。罪方伏除也。
如最妙初教經[25]說。佛告舍利弗。我憶往昔。有一比丘。名曰欣慶。犯四重禁。來至僧中。九十九夜懺悔自責。罪業即滅戒根即生。如初受戒時無有異也。如人移樹餘處得生。彌更滋長乃得成樹。破戒懺悔亦復如是。爾時破戒比丘。自[26]知犯罪。心生慚愧。轉加苦行。乃經七年。道成羅漢。說是品時。五百破戒比丘。以慚愧故戒根還復。
又大莊嚴經論云。若人學問雖復毀行。以學問力能尋[27]復迴。以是義故應勤學問。我昔曾聞。有一多聞比丘住阿練若處。時有寡婦數數往來[28]此比丘所。聽其說法。于時學問比丘。於此寡婦心生染著。以染著故所有善法漸漸劣弱。為凡夫心。結使[29]所使與此婦女共為言要。婦女言。汝今若能罷道還俗。我當相從。彼時比丘即便罷道。既罷道已不能堪任世間苦惱。身體羸瘦不解生業。未知少作而大得財。即自思惟。我於今者作何方計得生活耶。復作是念。唯客殺羊用功極輕兼得少利。作是念已求覓是處。以凡夫心易朽[30]敗故造作斯業。還與屠兒共為親友。於賣肉時有一相識乞食道人。於道路上遇值得見。見已便識。頭髮蓬亂著青色衣。身上有血猶如閻羅羅剎。所執肉[31]秤悉為血污。見其[*]秤肉欲賣與人。比丘見已即長歎息。作是思惟。佛語真實。凡夫之心輕躁不停。極易迴轉。先見此人勤修學問護持禁戒。何意今日忽為此事。作是念已即說偈言。
凡夫之人其心不定。若得見諦是名沙門婆羅門。復說偈云。
說是偈已。尋即思惟。我今作何方便。令其開[*]寤。如佛言曰。若教人時。先當令其觀於四諦。今當為說[2]作業根本。作是念已而語之言。汝於今者極善稱量。時賣肉者作是念言。[3]汝比丘既不買肉。何故語我極善稱量。作是念已。即說偈言。
說是偈已。尋憶昔者為比丘時造作諸行。念先所誦經。名曰苦聚欲過欲味。思惟是已。即以肉秤遠投于地。於生死中深生厭患。語彼比丘。大德大德。而說偈言。
時罷道比丘說此偈已。即捨惡業出家精勤。得阿羅漢果。以此文證。破戒犯重。迴心學道。勤修則出。雖復依理要須專精。起勇猛心不惜身命。常須自省勿起邪念。立大誓願不限劫數。盡於未來盡欲度脫。等眾生界拔苦與樂。知心妄動遠離前境。新業不起舊結伏除。縱有重過即能輕微。業惡雖重不如善心。故涅槃經云。譬如[4]㲲華雖有千斤終不能敵真金一兩。如[5]殑伽河中投一升鹽水無鹹[6]味飲者不覺。喻能觀心強即滅重罪。
又虛空藏經云。若優婆塞優婆夷等。破五戒犯八戒齋。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犯四重禁。在家菩薩毀六重禁。如是愚人。世尊先於毘尼中決定驅擯。如[7]大石破。今於此經。說大悲虛空藏能救諸苦及說呪以除罪咎。設有此人。云何為證。佛告優波離。有三十五佛教救世大悲。汝當敬禮。爾時當著慚愧衣。如眼生瘡深生耻愧。如[8]癩病人隨良醫教。汝亦如是。應生慚愧。既慚愧已。一日乃至七日。禮十方佛。稱三十五佛名。別稱大悲虛空藏菩薩名。澡浴身體。燒眾名香。堅黑沈水。明星出時。長跪合掌悲泣雨淚。稱虛空藏名。白言。大德。大悲菩薩。愍念我故為我現身。爾時當起是想。[9]是虛空藏菩薩頂上有如意珠。其如意珠紫金色。若見如意珠即見天冠。此天冠中有三十五像現。如意珠中十方佛像現。虛空藏菩薩身長二[10]十由[11]旬。若現大身與觀世音等。此菩薩結跏趺坐。手捉如意珠[12]王。其如意珠演說眾法音。與毘尼合。若此菩薩憐愍眾生。作比丘像及一切像。若於夢中。若坐禪時。以摩尼珠印印彼臂。印文上有除罪字。得此字已。還入僧中。如本說戒。若優婆塞得此字者。不障出家。設不得此字。便[13]於空中有聲唱言。[14]罪滅罪滅。若無空聲使知毘尼者夢見虛空藏。告言。毘尼菩薩。某甲比丘。某甲優婆塞。更令懺悔。一日乃至七日。禮三十五佛虛空藏菩薩力故。汝罪輕微。知法者復教令塗治圊廁。經八百日。日日告言。汝作不淨事。汝今一心塗一切圊廁。莫令人知。塗已澡浴。禮三十五佛。稱虛空藏。向十二部經五體投地。說汝過惡。如是懺悔復經三七日。爾時智者。應集親厚於佛像前稱三十五佛名稱虛空藏名。文殊師利賢劫菩薩為其作證。更白羯磨如前受戒。此人苦行力故罪報永除。不障三種菩[A2]提業。佛告優波離。汝持是觀虛空藏法。為未來世無[A3]慚愧眾生多犯惡者。廣分別說。說是語時。虛空藏結跏趺坐放金色光。如意珠中現三十五佛已。白佛言。世尊。我此如意珠寶說首楞嚴坐是故眾生見此珠者。得如意自在。爾時世尊勅優波離。汝持此經不得多眾廣說但為一人持毘尼者。為未來世無眼眾生作眼目故。慎莫忘失。時優波離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又依佛名經云。爾時佛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求阿耨菩提者。當先懺悔一切諸罪。若比丘犯四重。比丘尼犯八重戒。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犯出家根本。若優婆塞犯優婆夷重戒。若優婆夷犯優婆塞重戒。乞懺悔者。當淨洗浴著新淨衣不食葷辛。當在靜處修治室內。以好華幡莊嚴道場。香泥塗地。懸四十九枚幡。莊嚴佛座。安置佛像。燒種種香。散種種華。興大慈悲。願苦眾生未度者令度。於一切眾生下心如僮僕心。若比丘犯四重禁。如是晝夜四十九日。當對八清淨僧發露所犯罪。七日一對發露。至心殷重悔昔所作。一心歸命十方諸佛。稱名禮拜。隨力隨分。如是[1]志心滿四十九日。罪必除滅。是人得清淨。時當有相現。若於覺中。若於夢中。十方諸佛與其記別。或見菩薩與其記別。將詣道場共為己伴。或與摩頂永滅罪相。或自見身入大會中處在眾次。或[A4]自現身處眾說法。或見法師淨行沙門將詣道場示其諸佛。舍利弗。若比丘懺悔罪時。若見如是相者。當知是人罪垢得滅。除不志心。若比丘尼懺悔八重罪者。當如比丘法滿足四十九日當得清淨除不[*]志心。若優婆塞優婆夷懺悔重戒。應當志心恭敬三寶。若見沙門。恭敬禮拜生難遭想。當請詣道場設種種供養。當請一比丘心敬重者就其發露所犯諸罪志心懺悔。一心歸命十方諸佛稱名禮拜。如是滿足七日必得清淨。除不[*]志心。舍利弗。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懺悔諸罪。當洗浴著新淨衣修治室內。敷好高座安置佛像。懸四十九枚幡。種種華香供養。誦此[2]三十五佛名。日夜六時懺悔滿二十五日。滅四重八重等罪。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亦如是。
又大方等陀羅尼經云。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世尊去[3]世後毀四重禁。比丘尼毀八重禁。若菩薩。若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毀如是一一諸戒。當云何滅如是等過。佛言。快哉文殊。乃能請問如是等事。汝慈悲勝故能發是問。汝若不發是問。我終不說彼惡。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若我去世後。若有惡律儀比丘毀四重禁。默受供養而不改悔。當知是比丘必受地獄苦而無疑也。我今當出良藥救彼比丘。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離婆離婆諦(一)仇呵仇呵帝(二)陀羅離帝(三)尼呵羅帝(四)毘摩離帝(五)莎呵(六)
文殊師利。此陀羅尼是過去七佛所[4]宣。如是七七亦不可計數。亦不可[5]計說。此陀羅尼救攝眾生。現在十方不可計不可數七佛。亦讀誦此陀羅尼救攝眾生。末世惡律儀比丘令其堅固住清淨地。若有比丘毀四重禁。[*]志心憶念此陀羅尼。誦千四百遍已。乃一懺悔。請一比丘以為證人。自陳其罪向形像前。八十七日懺悔已。是諸戒根若不還生。終無是處。若不堅固阿耨菩提心。亦無是處。又文[A5]殊師利。云何當知得清淨戒。善男子。若其夢中見有師長手摩其頭。若父母婆羅門耆舊有德人。若與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當知是人住清淨戒。[6]見如是一相者。應向師說如法。除滅如是罪咎。若比丘尼毀八重禁者。若欲除滅八重禁者。先請一比丘了知內外律者。陳其罪咎。向彼比丘。彼比丘應[7]如法而教此內外律所[8]說。
阿隷離婆其羅帝(一)羅帝婆(二)摩羅帝(三)[9]呵摩羅帝(四)莎呵(五)
善男子。此陀羅尼若有讀誦受持如法修行。九十七日。誦四十九遍。乃一懺悔。隨師[10]應行。是諸惡業若不除滅。終無是處。若於夢中見如上事。當知彼尼住清淨地具清淨戒。若有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毀諸禁戒者。亦應請一比丘了知內外律者。向形像前。若尊經般若前。自陳其過。向此比丘說。此比丘應教淨律之法所[*]說。
伊伽羅帝(一)慕伽羅帝(二)阿帝摩羅帝(三)郁伽羅帝([11]四)婆羅帝婆(五)座羅伽竭帝(六)座羅竭帝(七)豆羅奢竭帝(八)毘奢竭帝(九)離婆竭帝(十)婆羅隷阿隷(十一)其羅隷阿隷(十二)持羅隷阿隷(十三)其蘭隷阿隷(十四)提蘭隷阿隷(十五)毘羅隷阿隷(十六)莎呵(十七)
善男子。我為慈愍一切眾生故說此陀羅尼。若有下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亦讀誦修行此陀羅尼。誦四百遍乃一懺悔。如是次第四十七日。當懺悔時應自陳過。令其耳聞如上所說。夢中得見一一事者。當知是沙彌等住清淨地具清淨戒。佛告文[A6]殊師利。如汝所念。行者應修五事。持諸戒境界。所謂不犯陀羅尼義。不謗方等經。不見他過。不毀大乘。不毀小乘。不離善友。常說眾生妙行復有五事。不談上界所見。亦不談所行好醜之事。亦應日三時塗地。亦應日誦一遍日一懺悔。如是五事。是行者業不犯戒。復有五事。若有比丘[1]行此法者。及與白衣不得祭祠鬼神。亦復不得輕於鬼神。亦復不得破鬼神廟。假使有人祭祠鬼神亦不得輕。亦不得與彼人往來。如是五事是行者業護戒境。復有五事。不得與謗方等經家往來。不得與破戒比丘往來。不得與破五戒優婆塞往來。不得與獵師家往來。不得與常說比丘過人往來。復有五事。不得與腦皮家往來。不得與藍染家往來。不得與養蠶家往來。不得與壓油家往來。不得與掘鼠藏家往來。復有五事。不得與劫人家往來。不得與偷人家往來。不得與燒僧坊家往來。不得與偷僧祇物人往來。不得與乃至偷一比丘物人往來。復有五事。不得與畜猪羊雞犬家往來。不得與觀星宿家往來。不得與婬女家往來。不得與寡婦家往來。不得與[2]酤酒家往來。如是七種五事是行者業護境界。[3]◎
夫四重五逆佛海死屍。小乘經律譬同斬首。既律無開緣懺不復本。依大乘經許其洗蕩。如呪枯木還生華果。雖許此懺須立大心順教奉行如死還活。大士[6]大行義不唐捐。身戒心慧志常修習。既慚且愧精勵形心。心想尚虛罪豈定性。今欲科約行業條[7]例順違。善惡罪[8]福具兼二種。先就惡業以論違順。違於涅槃順於生死。辯此違順略顯十心。有罪行者。須識業相量事而行矣。
一者無明顛倒煩惱醉惑。觸境生著昏暗不醒。所以造罪。
二者內既癡醉外為惡友所迷。隨順非法惡心轉熾。所以造罪。
三者內外緣具自破己善亦破他善。於諸善事無隨喜心。所以造罪。
五者所造惡事。雖未廣多。而惡心周普。奪一切樂與一切苦。所以造罪。
六者惡念相續晝夜不斷。心純念惡初無停息。所以造罪。
七者隱覆瑕疵藏諱罪過。內懷姦詐外現賢善。所以造罪。
八者身色強健謂我常存。增狀作罪不畏惡道。所以造罪。
十者撥無因果不信善[A7]惡。斷諸善根。作一闡提。不可救療。所以造罪。
如上十心無明為本。增加不已極至闡提。順入生死從暗入暗。織作結業無解脫期。是名無明違順心也。既識生死罪惡之人。遇佛大慈加攝哀念。立改過法開解脫門。令我善根重得生長。如王登位宥罪緩刑。將行懺除修善改惡。善中違順亦具十心。常須運想對治前罪。從後立儀一一觀破。此[A8]正悔過立行本基也。
一者正信因果不迷不謬。為善獲福。為惡得罪。雖無作者果報不失。雖念念滅業不敗亡。信為道源。智為能入。既[11]智且信眾善根本。用此正信。翻破不信一闡提心。由備此心方能起懺。
二者悔罪要方慚愧為本。我慚此罪不[12]復人流。愧我此罪不蒙天[13]護。是為白法。亦是三乘行人第一義天。出世白法。是為[14]懺愧翻破無愧之黑法也。要具此心方能行懺後條例[15]耳。
三者[16]悑畏無常命如水[17]沫。一息不還隨業流轉。覺無常已食息無閑。是為無常翻破保常不畏惡道心也。
四者發露向他說罪輕重。以露罪故罪即焦枯。如露樹根枝葉彫落。是為發露翻破覆藏現淨心也。
五者斷相續心畢竟捨惡。剋決雄猛猶若剛刀。是為決定要期斷惡翻破惡念相續心也。
六者發菩提心。普拔一切苦。普與一切樂。此心弘廣無所不遍。是為大乘菩提之心翻破遍惡心也。
七者修功補過勤策三業精進不休。是為修功立德翻破不修三業無辜起惡心也。
八者守護正法不念外道邪師破壞佛法。誓欲光顯令久住[18]也。是為守護翻破滅一切善事心也。
九者念十方佛無量功德神通智慧。欲加護我慈哀我苦賜我除罪清淨良藥。是為翻破念惡知識心也。
十者觀罪性空。罪從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無。我心自空。空云何有。善心亦然。罪福無主。非內非外。亦無中間。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為心。但有名字。名為罪福。如是名字。名字即空。還源反本畢竟清淨。是為觀罪性空翻破無明顛倒執著心也。若無明滅故諸行滅。諸行滅故生死滅。是為十二因緣大樹壞。亦名苦集子果兩縛脫。亦名道滅二諦顯。是為方等觀慧日月照明眾生遇此重恩故得見十方佛也。此標大[1]慈具說如經。
問經說懺悔能滅罪業。云何唯說觀理智心能滅諸業。釋言。懺悔有二。一是迷心依事懺悔。謂佛像前行道禮敬發願。要期斷除事惡。二是智心依理懺悔。謂觀身心斷除結使。但所造業有輕有重。若論輕業事懺亦滅。若論重[3]業有[4]可轉者。亦能轉重令輕。謂三塗業人中輕受。故十住婆沙論云。我言。懺悔罪則輕薄。於少時受。故知事懺轉重令輕。牽報不定。由不斷結故。有漏力微。不盡故業。後必受報。非[5]全不定。今故偏說。觀理斷結。無惑潤業。[6]業不牽生。隨所斷處。故業永盡。於現造業亦不招生。則於過現所造善惡。方是究竟牽報不定。今據此義。是以偏說。故諸智者。欲斷過[7]現三塗重業。即學觀理永免惡道。是故初果名為觝債。故攝論云。若無苦下無明諸行不生。若行已生無修道。無明諸行不熟。何以故。須陀洹人不造感生報業故。阿那含人不受下界生報。又優婆塞戒[8]經云。若人具有欲界諸業得[9]阿那含果。能轉後業現在受之。羅漢亦爾。故知觀理是真懺悔。故華嚴經偈云。
又大寶積經云。百千萬劫久習結業。以一實觀即皆消滅。又諸法無行經云。若菩薩能見一切眾生性即涅槃性。則能畢竟滅業障罪。故又普賢菩薩經云。觀心無心。從顛倒[10]相起。如此相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故知善惡取性作相由未[*]寤理。非無妄業。後若[*]寤理前業即滅。無法可住。故不招生。如正觀理時。當思諸障本唯空寂。[11]常與諸佛同一真性。[A9]恒沙萬德法界無殊。但無明障厚不能覩見。以不見故[*]常於佛前破戒違道。十惡五逆無過不為。猶如一堂[12]筵及凡聖在堂供養。有多盲人。以無目故遂於眾前具造諸惡。時有智人愍之不已。遂語盲人曰。此堂具有凡聖僧眾。汝云何對之公然造惡。盲人[13]聞已慚愧[*]悑畏。謝過無地。遂即申意告白僧眾曰。弟子某甲敬白合堂師[14]等。弟子無福少來失明。雖與師等同在一堂不能覩見。以[15]不見故遂於師前無過不為。今因善友開導。始知有師。慚愧[*]悑畏不可具陳。弟子今從合堂師等求哀懺悔。唯願師等受弟子歸誠懺悔。然此盲人雖自無眼不見僧眾。然知僧眾先皆見已受其懺悔。我等亦然。昔造罪時[*]常在佛前。今欲悔過。了知諸佛悉皆[16]見已。但一切諸佛三達靈智五眼明照。知無不盡。莫問遠近。內外明闇如掌觀珠。隨機赴感不差時也。
又知罪緣無有自性。但以妄想因緣。虛受是苦。故維摩經云。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如是却推罪性皆空。發智慧火了無明闇。無始已來所造諸惡。猶如闇室。懺悔正解。狀若明燈。[17]明燈一照昏闇皆除。不以闇來無始能推燈也。明闇解惑爾來無始。迷因[18]謬果具造諸非。事等如[19]闇。今欲悔除。依佛性力發正見火。事等明燈。燈起闇除。解生惑喪。義無不滅也。亦如霜雪待日而除。亦如病疾待良藥除。亦如迷方待[*]寤而正。亦如惡類眾薪悔如。[20]豆火須臾殄滅。是故涅槃經云。譬如[21]㲲華千斤不如真金一兩。造罪雖多不如少善。既對佛造愆。還同盲人向僧懺悔。罪無自性。從緣而滅。故業報差別經偈云。
既知真偽即知所緣罪業。從事而生。惑情障解。迷而不覺。故有斯罪。如雲覆日如闇冥室。今之[*]寤心緣理而生。解興惑喪。如光滅暗。前心雖起重罪。後念觀理。妄心即滅妄境不生。久熏不已業種自亡。故未曾有經云。前心作惡如雲覆日。後心起善如炬消暗。又大集經云。如百年垢衣可於一日[22]澣令鮮淨。如是百千劫中所集諸不善業。以佛法力故善順思惟。可於一日一時盡能消滅也。
此之一門行者欲懺。要對三寶勝緣境前。偏袒露膞脫去巾履。女人不勞袒[2]髆具服威儀。合掌恭敬。請一大德耆年宿邁自心敬者。先當奉請十方三寶以為良緣。故人述偈云。
然後請懺悔主云。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今請大德為懺悔阿闍梨。願大德為我作懺悔阿闍梨。我依大德故得懺悔。慈愍故(一遍亦得三遍彌善)。
第二懺悔師先教識前罪性輕重。具如初意。依論懺悔總有四種。一更相易脫懺。是凡夫下品懺法。二永斷相續懺。是上品凡夫懺法。三焦業懺。是賢人懺法。四滅業懺。是聖人懺法。前二是事中懺敵對而除。未能滅業且伏而不起。由不依理觀未入聖位。雖得免非未來不入惡道。然此業性常在以熏成種。故如人斫樹但去枝條其根仍在。後二懺悔要須緣空[*]寤理心境虛融。常須作意見諦漸修。然後得滅。今且依第二凡夫永斷相續懺。令業伏不行。常依善友發大誓願。臨命終時亦得隨願往生十方淨土永離三惡。以住娑婆恐心怯弱不能堅固。意欲退者。當以五法佐助得不悔果。一信。二慚。三愧。四善知識。五宗敬戒。一信[3]者為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因之而生。二慚者。自不作罪。三愧者。不教他作罪。又慚者。內自羞人。愧者。羞天。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一切凡聖。[4]善知識[5]者是全梵行。[6]戒者是汝大師故。三寶是凡聖所依。故須歸敬。戒師臨時種種開誘令發大心永斷後犯。臨時誡勗不可預述。
如舍利弗悔過經云。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羅漢道。欲求辟支佛道。欲求佛道者。欲知去來之事者。常以平旦日中日入人定夜半雞鳴時。澡漱正衣服。叉手[8]拜十方佛。自在所向。當悔過言。
某等宿命從無數劫以來。所犯過惡。至今世所犯婬妷。所犯瞋[9]怒。所犯愚癡。不知佛時。不知法時。不知比丘僧時。不知善惡時。若身有犯過。若口犯過。若心犯過。若意欲害佛。嫉惡經道。若鬪比丘僧。若殺阿羅漢。若自殺父母。若犯身三口四意三。自殺生。教人殺生。見人殺生代其喜。身自行盜。教人行盜。見人行盜代其喜。身自欺人。教人欺人。見人欺人代其喜。身自兩舌。教人兩舌。見人兩舌代其喜。身自罵詈。教人罵詈。見人罵詈代其喜。身自妄言。教人妄言。見人妄言代其喜。身自嫉妬。教人嫉妬。見人嫉妬代其喜。身自貪餮。教人貪餮。見人貪餮代其喜。身自不信。教人不信。見人不信代其[10]喜。不信作善得善作惡得惡。見人作惡代其喜。身自盜佛寺中[11]財物。若比丘僧財物。教人行盜。見人行盜代其喜。身自輕稱小斗短尺欺人。以重稱大[12]斗長尺侵人。見人侵人代其喜。身自故作賊。教人作賊。見人作賊代其喜。身自惡逆。教人惡逆。見人惡逆代其喜。身諸所更以來生五處者。在泥犁中時。在禽獸中時。在薜荔中時。在人中時。在天中時。身在此五[13]逆中生時。所犯過惡。不孝父母。不孝於師。不敬於善友。不敬於善沙門道人。不敬長老。輕易父母。輕易於師父。輕易求阿羅漢道者。輕易求辟支佛道者。若誹謗嫉妬之。見佛道言非。見惡道言是。見正言不正。見不正言正。某等諸所作過惡。願從十方諸佛求哀悔過。令某等今世不犯此過殃。令某等後世亦不被此過殃。所以從十方諸佛求哀者。何佛能洞視徹聽。不敢於佛前[14]欺。某等有過惡不敢覆藏。從今以後皆不敢復犯。
佛語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意不欲入三塗者。諸所作過皆當悔過。不當覆藏。不欲生邊地無三寶處。皆當悔過。不當覆藏。乃至欲得三乘道果者。皆當悔過。不當覆藏。佛語舍利弗。若使天下男子女人。皆得阿羅漢及辟支佛。若有人供養天下阿羅漢辟支佛滿千。不如持悔過經於晝夜各三過讀一日其得福勝供養天下阿羅漢辟支佛。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又依普賢觀經云。懺悔六根本意。由業障故。不淨六根。具造十惡。處處貪著。遍六情根。此六根業枝條華葉。悉滿三界一切生處。增長無明。今欲懺悔。廣請諸佛菩薩。讀誦大乘[*]志心徹[15]倒。發願求破壞身心一切惡業。念念之中得見普賢十方諸佛。故說偈云。
述曰。余自勤力檢討一切經論。雖復教人總懺罪法。然文多散落不可具錄。將前二經懺文稍略。所以偏引出之。竊尋眾生無始至今造過極多。名數塵沙。若依前懺。又恐洗蕩不可周淨。今此已下更依[A11]隋代曇遷靈裕二法師。總懺十惡。冀望周悉。雖是凡夫所撰。然文義皆採拾地持經論聖意。而纘集之。依之修行皆合佛意。古今諸德懺文甚多。比校周悉未能逾下二文也。
弟子某甲。普為一切法界眾生。發露無始已來所作罪業。或殺害君親及真人羅漢。兵戈征討鋒刃殺戮。游獵禽獸網捕蟲魚。或經作惡王[6]刑罰差濫。乃至含靈稟性蠢動。凡諸生類殘害殺傷。及猛獸鷙鳥遞相噉食。或盜佛物法物僧物及他財寶。居官因事納貨受財。或非己室家外行婬穢。莫簡親屬不避僧尼。橫起愛憎妄相妬忌。或虛詐妄語誑惑君親。不知不見言知言見。憑託鬼神詭誑世俗。或讒諂兩舌鬪亂二邊。將此惡言向彼陳說。持彼惡語復向此論。阻隔君臣離間骨肉。一切和合由其破壞。或出言麁[7]獷毀訾他人。呵叱任情罵詈在口。或不以正言。乃為綺語。說善為惡。以臭為香。名長為短。說白為黑。謬言詭語調弄於人。或志在貪味。求取不節。性多瞋忿。恚怒自纏。或不識正理迷惑邪見。謗佛法僧說無因果。不信修善受人天樂。不信為惡受地獄苦。或謂此身無因而得。或謂未來斷無因果。毀壞塔寺焚燒經典。融刮佛像以取金銅。污穢伽藍違越禁戒。[8]或飲酒噉肉及食五辛。愚癡邪見無惡不造。凡此所陳十種惡業。自作教他。見作隨喜。從無始已來定有斯罪。以罪因緣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間短命多病。常處卑賤。及以貧窮。共人有財不得自在。婦不良謹。二妻相諍。多被謗毀。為人誑惑。所有眷屬弊惡破壞。不值好語常聞惡聲。凡所陳說[*]常有諍訟。假說真言人不信受。吐發音[9]辭又不辯正。貪財無厭所求不獲。常為他人伺其長短。不善知識共相惱害。[*]常生邪見之家。常懷諂曲之心。無始已來十不善業。皆從煩惱邪見而生。[10]令依佛性正見力故。發露懺悔。皆得除滅。譬如明珠投之濁水以珠威德水即澄清。佛性威德亦復如是。投諸眾生四重五逆煩惱濁水皆即澄清。弟子某甲及一切法界眾生。自從今身乃至成佛。願更不造此等諸罪。歸命敬禮常住三寶。懺悔已訖次禮懺功德發願說偈[11]云。
頌曰。
- 晉沙門慧達
- 梁沙門法寵
- 唐沙門德美
晉沙門慧達。姓劉名薩[16]荷。西河離石人也。未出家時長於軍旅。不聞佛法。[17]尚武好[18]畋獵。年三十一暴病而死。體尚溫柔。家未殮。至七日而蘇。說云。將盡之時。見有兩人執縛將去。向西北[19]行。路轉高稍得平衢。兩邊列樹。見有一人執弓帶劍當衢而立。指語兩人將荷西行。見屋舍甚多白壁赤柱。荷入一家。有女子美容服。荷就乞食。空中聲言。勿與之也。有人從地踊出。執鐵杵將欲擊之。荷遽走歷入十許家皆然。遂無所得。復西北行見一嫗乘車。與荷一卷書。荷受之。西至一家。館宇華整。有嫗坐于戶外。口中虎牙。屋內床帳光麗。竹席青几。復有女子處之。問荷得書來不。荷以書卷與之。女取餘書比之。俄見兩沙門。謂荷汝識我不。荷答不識。沙門曰。今宜歸命釋迦文佛。荷如言發念。因隨沙門俱行。遙見一城。類長安城。而色甚黑。蓋鐵城也。見人身甚長大。膚黑如漆。頭髮曳地。沙門曰。[A13]此獄中鬼也。其處甚寒。有氷如席。飛散著人頭頭斷。著脚脚斷。二沙門云。此寒氷獄也。荷便[20]自識宿命知兩沙門。往維衛佛時並其師也。作沙彌時。以犯俗罪不得受戒。世雖有佛竟不得見。從再得人身。一生羌中。今生晉中。又見從伯在此獄裏。謂荷曰。昔在鄴時不知事佛。見人灌像聊試學之。而不肯還直。今故受罪。猶有灌福幸得生天。次見刀山地獄。次第經歷觀見甚多。獄獄異城不相雜廁。人數如沙。不可稱計。楚毒科法。略與經說相[21]符。自荷履踐地獄。示有光景。俄而忽見金色。暉明皎然。見人長二丈許。相好嚴華體黃金色。左右竝曰。觀世大士也。皆起迎禮。有二沙門。形質相類。竝行而東。荷作禮畢。菩薩具為說法可千餘言。末云。凡為亡人設福。若父母兄弟。爰至七世姻媾親戚朋友路人。或在精舍。或在家中。亡者受苦即得免脫。七月望[22]日沙門受臘。此時設供彌為勝也。若[23]割器物以充供養。器器摽題言。為某人親奉上三寶。福施彌多其慶逾速。沙門白衣見身為過及宿世之罪種種惡業。能於眾中盡自發露。不失事條勤誠懺悔者。罪即消滅。如其弱顏羞慚恥於大眾露其過者。可在屏處。默自記說。不失事者。罪亦[1]降[2]滅。若有所遺漏非故隱蔽。雖不獲免受報稍輕。若不能悔無慚愧心。此名執過不[3]返。命終之後剋墜地獄。又他造塔及與堂殿。雖復一土一木若染若碧。率誠供助。獲福甚多。若見塔殿。或有草穢。不加耘除。蹈之而行。禮拜功德隨即盡矣。又曰。經者尊典化導之津。波羅蜜經功德最勝。首楞嚴亦其次也。若有善人讀誦經處。其地皆為金剛。但肉眼眾生不能見耳。能勤諷持不墮地獄。[4]波若定本及如來鉢。後當東至漢地。能立一善於此經鉢。受報生天倍得功德。所說甚廣。略要載之。荷臨辭去。謂[5]曰。汝應歷劫備受罪報。以嘗聞經法生歡喜心。今當見受輕報一過便免。汝得濟活可作沙門。雒陽臨[6]淄建業鄮陰成都五處。並有阿育王塔。又吳中兩石像。育王所使鬼神造也。頗得真相。能往[7]禮者不墮地獄。語已東行。荷作禮而別。出南大道。廣百餘步。道上行者不可稱計。道邊有高座。高數十丈。有沙門坐之。左右僧眾[8]列倚甚多。有人執筆北面而立。謂荷曰。在襄陽時何故殺鹿。跪答曰。他人射鹿我加創耳。又不噉肉何緣受報。時即見襄陽殺鹿之地。草樹山㵎忽然滿目。所乘黑馬並皆能言。悉證荷殺鹿年月時日。荷懼然無對。須臾有人以叉叉之投鑊湯中。自視四體潰然爛碎。有風吹身聚小岸邊。忽[9]焉不覺還復全形。執筆者復問。汝又射雉。亦嘗殺雁。言已[10]又投鑊湯。如前爛法。受此報已乃遣荷去。入一大城。有人居焉。謂荷曰。汝受輕[11]報又得還生。是福力所扶。而今以後復作罪不。乃遣人送荷。遙見故身意不欲還。送人推引。久久乃附形而得蘇活。奉法精勤。遂即出家。字曰慧達。太元末尚在京師。後往許昌。不知所終(右此一驗出冥祥[12]記)。
梁[13]楊都宣武寺沙門法寵。姓馮。南陽冠軍人也。年三十八。正勝寺法願道人。善通樊許之術。謂寵曰。君年滿當死。無可避處。唯祈誠諸佛懺悔先愆排脫。或可冀耳。寵因引鏡驗之。見面有黑氣。於是貨賣衣鉢資餘併市香供。飛舟東逝。直至海鹽。居在光興閑房禮懺。杜絕人物。晝忘食息。夜不[14]解衣。迄至四十歲暮之夕。忽覺兩耳腫痛。彌生[*]悑[15]懼。其夜懺達四更。聞戶外有人言曰。君死業已盡。遽即開戶都無所見。明晨借問。僉言。黑氣都除兩耳。乃是生骨。斯實由懺蕩之殷故使延壽也。以普通五年三月十六日。卒于所住。春秋七十有四(右此一驗出梁高僧傳)。
唐京師會昌寺釋德美。姓王。清河臨清縣人。年在童稚天然樂善。口有所演常歌讚唄。擁塵聚戲必先為塔。每見形像生知禮敬。由是親故密而異之。知非紹俗之[16]嗣也。任從師學。十九出家。雖經論備閱。而以[17]律要在心。故四分一部博通心首。往太白山。誦佛名一部一十二卷。每行懺時誦而加拜。布服蔬食不衣皮帛。初依九隴太白僧邕禪師受業。後住京師慧雲寺。值靜默禪師。又從請業。每至夏禮懺將散道場。去期七日苦加勇勵。萬五千佛日別一遍。精誠難及。多感徵祥。自從小至終美禮千遍。[A14]承師靜默。大有福德。嘗於興善。年別千僧七日行道。期滿厚䞋。人奉十縑。將及散晨外起加倍。故自開皇之末。終於大業十年。年別大施。其[18]例咸爾。默將滅度。以普福田用委於美。美頂行之。悲敬兩田年別一會。又普盆錢夏末常施。大業末中夏召千僧七日行道。忽感異人。形服率麗然。來告美曰。[19]時既[20]炎熱。何不作餅以用供養。且溲二十斛麵作兩日調。明旦將設。半夜便起。打麵動案。人物驚亂并作切粥。以供大眾。須臾切麵命煮隨熟。千人同飽咸共欣慶。餅復堅韌一無所壞。試尋看匠。通問失所。合眾悲怪感招斯應。又至武德之始。創立會昌。延美而住。乃於西院造懺悔堂。像設華嚴堂宇宏麗。誓共含生斷諸惡業。鎮長禮懺潔淨方等。欲有[*]昇壇要憑美懺。又於一時井忽枯竭。懺[21]徒駐立無由洗懺。美執香鑪臨井加祈。應時泉涌。過同舊足。時共歎怪。福力所資。所畜舍利。藏以寶函。隨身所往。必齎供養。每有起塔祈請散給。精祈通感隨請皆給。又至秋夏常行徒跣。恐[A15]蹈蟲蟻慈濟含生。又年別般舟一夏不坐。或止口過三年不言。或行不輕通禮七眾。或節儉衣食四分之一。如斯苦行其相寔繁。或生常輟想專固西方。口誦彌陀終于命盡。以貞觀十一年[22]二月二十六日。合掌稱佛。卒于會昌。春秋六十矣。屍送南山鴟鳴堆。弟子等收骸起塔樹碑會昌。侍中于志寧為文(右此一驗出唐高僧傳)。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