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法苑珠林序
- 1 劫量篇(一)
- 2 三界篇(二)
- 3 日月篇(四)
- 4 六道篇(五-七)
- 5 千佛篇(八-一二)
- 6 敬佛篇(一三-一四)
- 7 敬法篇(一七)
- 8 敬僧篇(一九)
- 9 致敬篇(二〇)
- 10 福田篇(二一)
- 11 歸信篇(二一)
- 12 士女篇(二一)
- 13 入道篇(二二)
- 14 慚愧篇(二三)
- 15 獎導篇(二三)
- 16 說聽篇(二三-二四)
- 17 見解篇(二五)
- 18 宿命篇(二六)
- 19 至誠篇(二七)
- 20 神異篇(二八)
- 21 感通篇(二九)
- 22 住持篇(三〇)
- 23 潛遁篇(三一)
- 24 妖怪篇(三一)
- 25 變化篇(三二)
- 26 眠夢篇(三二)
- 27 興福篇(三三)
- 28 攝念篇(三四)
- 29 發願篇(三四)
- 30 法服篇(三五)
- 31 然燈篇(三五)
- 32 懸幡篇(三六)
- 33 華香篇(三六)
- 34 唄讚篇(三六)
- 35 敬塔篇(三七-三八)
- 36 伽藍篇(三九)
- 37 舍利篇(四〇)
- 38 供養篇(四一)
- 39 受請篇(四一-四二)
- 40 輪王篇(四三)
- 41 君臣篇(四四)
- 42 納諫篇(四五)
- 43 審察篇(四五)
- 44 思慎篇(四六)
- 45 儉約篇(四六)
- 46 懲過篇(四七)
- 47 和順篇(四七)
- 48 誡勗篇(四八)
- 49 忠孝篇(四九)
- 50 不孝篇(四九)
- 51 報恩篇(五〇)
- 52 背恩篇(五一)
- 53 善友篇(五一)
- 54 惡友篇(五一)
- 55 擇交篇(五一)
- 56 眷屬篇(五二)
- 57 校量篇(五二)
- 58 機辯篇(五三)
- 59 愚戇篇(五三)
- 60 詐偽篇(五四)
- 61 惰慢篇(五四)
- 62 破邪篇(五五)
- 63 富貴篇(五六)
- 64 貧賤篇(五六)
- 65 債負篇(五七)
- 66 諍訟篇(五七)
- 67 謀謗篇(五八-五九)
- 68 呪術篇(六〇-六一)
- 69 祭祠篇(六二)
- 70 占相篇(六二)
- 71 祈雨篇(六三)
- 72 園果篇(六三)
- 73 漁獵篇(六四)
- 74 慈悲篇(六四)
- 75 放生篇(六五)
- 76 救厄篇(六五)
- 77 怨苦篇(六六-六七)
- 78 業因篇(六八)
- 79 受報篇(六九-七〇)
- 80 罪福篇(七一)
- 81 欲蓋篇(七一)
- 82 四生篇(七二)
- 83 十使篇(七二)
- 84 十惡篇(七三-七九)
- 85 六度篇(八〇-八五)
- 86 懺悔篇(八六)
- 87 受戒篇(八七-八九)
- 88 破戒篇(九〇)
- 89 受齋篇(九一)
- 90 破齋篇(九一)
- 91 賞罰篇(九一)
- 92 利害篇(九二)
- 93 酒肉篇(九三-九四)
- 94 穢濁篇(九四)
- 95 病苦篇(九五)
- 96 捨身篇(九六)
- 97 送終篇(九七)
- 98 法滅篇(九八)
- 99 雜要篇(九九)
- 100 傳記篇(一〇〇)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 |
---|---|
1 | 死已盡。時清信士得困疾病。醫藥加治不能得差。 |
- 述意部
- 懈墮部
- 策修部
- 進益部
夫忍行之情猶昧。審的之旨未顯。所以策[16]墮令心不懈。是故經曰。汝等比丘。當勤精進。十力慧日既已潛沒。汝等當為無明所覆。又言。闡提之人屍臥終日。當言成道無有是處。釋論云。在家懈怠失於俗利。出家懶[*]墮喪於法寶。是以斯那勇猛諸佛稱揚。迦葉精奇如來述讚。書云。夙興夜寐。竭力致身。乃曰忠臣。方稱孝子。故知放逸懈怠之所不尚。精進劬勞無時不可。豈得恣其愚懷縱情憍蕩。致使善根種子不復開敷。道樹枝條彌加枯[17]瘁。況復命屬死王名繫幽府。奄歸長夜頓罷資糧。冥曹[18]拷問將何酬答。當於此時悔[19]恨何及。是故[20]令者勸諸行人。聞身餘力預備前糧。常須檢校三業。勿令違於六時。每於晝夜。從旦至中。從中至暮。從暮至夜。從夜至曉。乃至一時一[21]剋。一念一[A1]剎那。檢校三業。幾心行善。幾心行惡。幾心行孝。幾心行逆。幾心行厭離財色心。幾心行貪著財色心。幾心行人天善根業。幾心行三塗不善業。幾心厭離名聞著我心。幾心貪求名聞著我心。幾心欣修三乘出世心。幾心輕慢三乘深樂世間心。如是善惡日夜相違。行者常須檢校勿令放逸墮於邪網。[1]常省三業遞相誡勗。心口相訓。心語口言。汝常說善莫說非法。口還語心。汝思正法莫思非法。心復語身。汝勤精進莫行懈怠。如是我心自制我口自慎我身自禁。如是自策足得高昇。何勞他控橫起怨憎。故經曰。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定生善道。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定生惡趣。又如[2]駃騠顧影馳走不同駑畜加諸杖捶。若不自誡要假他呵。反增觸惱益罪尤深也。
如菩薩本行經云。佛告阿難。夫懈怠者眾行之累。居家懈怠則衣食不供。產業不舉。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之苦。一切眾事皆由精進而得興起。是時帝釋便說偈言。
又增一阿含經云。若有人懈[*]墮種不善行。於事有損。若能不懈[*]墮此最精妙。所以然者。彌勒菩薩經三十劫應當作佛。我以精進力勇猛之心。使彌勒在後成佛。是故當念精進勿有懈怠。
又譬喻經云。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俱為沙門。兄持戒坐禪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弟布施修福而喜破戒。兄從釋迦出家得阿羅漢果。衣常不充。食常不飽。弟生象中。為象多力。能却怨敵。國王所愛。金銀珍寶瓔珞其身。封數百戶邑供給此象。隨其所須。時兄比丘值世大儉。游行乞食。七日不得。末後得少麁食。劣得[4]存命。先知此象是前世弟。便往詣象手捉象耳。而語之言。我昔與汝俱有罪也。象思比丘語即識宿命。見前因緣愁憂不食。象子[5]悑懼便往白王。王問象子。先無人犯此象不。象子答曰。無他異人。唯一沙門來至象邊須臾便去。王即遣人覓得沙門。問言。至象邊何所道耶。沙門答曰。我語象云。我與汝俱有罪耳。沙門向王具說如上。王意便寤即放沙門。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與無央數之眾。而為說法。有一長老比丘。向世尊舒脚而睡。有修摩那沙彌。年向八歲。去世尊不遠。結跏趺坐。[6]計念在前。世尊遙見長老比丘舒脚而眠。復見沙彌端坐思惟。便說偈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此長老舒脚而睡乎。諸比丘對曰。如是悉見。世尊告曰。此長老比丘。前五百世中[*]常為龍身。今設命終當生龍中。所以然者。無有恭敬於佛法眾。若無恭敬之心於佛法眾者。命終皆當生龍中汝等頗見修摩那沙彌年向八歲去我不遠端坐思惟不。諸比丘對曰。悉見世尊。曰此沙彌却後七日當得四神足及得四諦之法。以是之故[*]常[8]當勤加恭敬佛法之眾。
又佛說馬有八態譬人經云。佛告諸比丘。馬有弊惡八態。何等為八。一態者解覊韁[9]時掣車欲走。二態者車駕跳[10]踉欲齧其人。三態者便舉前兩[11]足掣車而走。四態者便蹋車軨。五態者[12]使人立持軛摩身[13]拶車却行。六態者便傍行斜走。七態者便掣車馳走得值濁泥止住不行。八態者懸篼餧之熟視不食。其主牽去欲駕之時。遽含噏噬飲食不得。佛言。人亦有弊惡八態。何等為八。一態者聞說經便走不欲樂聽。如馬解覊韁掣車走時。二態者聞說經意不解不知語所趣向。便瞋跳[*]踉不欲樂聞。如馬駕車時跳[*]踉欲齧人時。三態者聞說經便逆不受。如馬舉前兩脚掣車走時。四態者聞說經便罵。如馬蹋車軨時。五態者聞說經便起去。如馬人立持軛摩身[*]拶車却行時。六態者聞說經不肯聽[14]俾頭[15]斜視耳語。如馬傍行斜走時。七態者聞說經。便欲窮難問之。不能相應答便死抵妄語。如馬得濁泥便止不復行。八態者聞說經不肯聽。[16]反念婬泆多求不欲聽受。死入惡道時乃遽欲學問行道。亦不能復得行道。如馬懸篼餧之熟視不肯食。其主牽去欲駕之。乃遽含噏噬亦不得食。佛言。我說馬有八[17]惡態。人亦有八惡態。如是比丘聞經歡喜作禮而去。
如持世經云。寶光菩薩於閻浮檀金佛所發於精進。但為入如是法方便門。二十億歲終不生惡心。若利養心。又寶光菩薩如是精進[2]十二億歲。未曾發起婬怒癡心。又無量意菩薩無量力菩薩。於四萬歲中終不睡眠。常不滿腹食。亦不臥若坐若經行。但念五取陰相。
又大集經云。法語比丘二萬年中無有睡眠。然後上昇虛空。一多羅樹。結跏趺坐。滿一千年不動不搖。法喜為食。獲得比智樂說無礙。
又譬喻經云。羅閱祇國沙門。坐自誓曰。我不得道終不起欲睡眠[3]心。作錐長八寸刺兩髀。痛不得眠。一年得道。
又薄俱羅經云。薄俱羅稱言。我從出家以來[4]八十年中。[A2]未曾偃臥脇一[5]著床[6]背有所倚。
又遺教經云。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常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又智度論云。身精進為[7]小。心精進為大。外精進為小。內精進為大。復次佛說意業力大故。如仙人瞋時[8]令大國磨滅。復次身口作五逆罪。大果報一劫在阿鼻地獄。受意業力。得生非有想非無想處。壽八萬大劫。亦在十方佛國壽命無量。以是故身口精進為[*]小。意精進為大。如是諸經廣歎精進。一心正念速得道果。未必要須多聞。
又智度論云。若人欲得所聞皆持。應當一心憶念令念增長。於相似事。繫念令知所不見事。如周利槃陀迦比丘。繫心拭屣物中念憶禪定。除心垢法乃得羅漢果。彼人暗鈍令誦掃箒兩字。猶不俱得。得掃忘箒。得箒忘掃。如此矇鈍尚得聖道。何況利人不得聖道。天下極鈍豈過於此。佛法貴行不貴不行。但能勤行。縱復寡聞亦先入道。
又毘婆沙論云。如二人俱至一方。一乘疾馬。一乘鈍馬。雖乘鈍馬。以前發故。先有所至。信解脫人。勤行精進。先至涅槃。即是周利等也。
又六度集經云。佛告弟子。當勤精進聽聞諷誦莫得懈怠陰蓋所覆。吾念過去無數劫時。有佛名一切度王。是時眾中有兩比丘。一名精進辯。一名德樂止。共聽法。精進辯者。聞經歡喜。應時即得阿惟越致。神通具足。德樂止者。睡眠不覺。獨無所得。時精進辯謂德樂止言。佛者難值。億百千世時乃一出。當勤精進為眾[9]作本。如何睡眠。時德樂止聞其教[10]招便即經行。於祇樹間甫始經行。復住睡眠。如是煩亂不能自定。詣泉側坐欲思惟。復生[11]睡眠。時精進辯便以善權往而度之。化作蜂王飛趣其眼。如欲螫之。時德樂止驚覺而坐。畏此蜂王須[12]臾復睡。時蜜蜂王飛入腋下螫其胸腹。德樂止驚心中懅悸。不敢復睡。時泉水中有雜色華。種種鮮潔。時蜜蜂王飛住華上食甘露味。時德樂止端坐視之。畏復飛來不敢[13]睡。思惟蜂王觀其根本。蜂王食味不出華中。須臾之頃蜂王睡眠。墮污泥中身體沐浴。已復還飛住其華上。時德樂止向蜜蜂王說偈言。
時蜜蜂王向德樂止說偈報言。
時德樂止聽聞其說。即得不起法忍。解諸法本逮陀隣尼。佛告阿難。爾時精進辯者。今我身是。德樂止者。彌勒是也。我於爾時俱與彌勒共聽經法。彌勒爾時睡眠獨無[16]所得。我不行善權而救度者。彌勒至今在生死中未得度脫。
又法句喻經云。昔有比丘。日至城外曠野塚間。路由他田乃得達過。其主見已便興瞋恚。此何道人。日此來往不修道德。即問道人。汝何乞士。在吾田中縱橫往來。乃成人蹤。道人報曰。吾有鬪訟。來求證人。故行田中。田主宿緣鉤連應蒙得度。便逐道人私匿從行。見曠塚[1]間。屍骸狼藉。膖脹臭爛。鳥獸食噉。散落異處。或有食噉盡不盡者。[2]有似灰鴿色者。[3]𦚭蟲吮[4]𠲿臭穢難近。比丘舉手語彼人曰。此諸鳥獸是我證人。其人問曰。此諸鳥獸何為證人。汝今比丘與誰共諍。比丘報曰。心之為病多諸漏患。我觀此骸分別惡露。便還房室還自觀身。從頭至足與彼無異。然此心意流馳萬端。追逐幻偽色聲香味細滑之法。我今欲[5]誡心之源本。汝心當知。興起是念。無令將吾入地獄餓鬼之中。我今凡夫未脫諸縛。然此心賊不見從命。以是之故日往曠野。為說惡露不淨之想。復與心說。心為卒暴。亂錯不定。心今當改無造惡緣。時彼田主聞道人教。以手揮淚哽咽難言。然彼田主。於迦葉佛十千歲中修不淨想。尋時分別三十六物惡露不淨。爾時比丘及彼田主。即彼曠野大畏塚間得須陀洹道。故知前聖後聖通誡殷勤。不得輕怠自損來報。眷屬非久。暫時緣合。善惡交報。親疏何定。不得偏執貪著室家。縱得榮位暫時非久。比見愚俗不知無常。廣事[6]宅田愛戀妻兒。貪求名利不知厭足。生平不知修福。死去還屬他人。
又法句喻經說云。昔者外國有清信士。供養三寶初無厭極。時有沙門與共親友。逮得神通。生死已盡。時清信士[7]得困疾病。醫藥加治不能得差。時婦在邊悲哀辛苦。共為夫婦獨受斯痛。卿設無常我何所依。兒女孤單何所恃怙。夫聞悲戀應時即死。魂神還在婦鼻中化作一蟲。婦甚啼哭不能自止。時道人往與婦相見。知婿命過鼻中作蟲。故欲諫喻令[8]捐愁憂。婦見道人來增益悲哀。奈何和[9]尚夫婿已死。時婦[10]洟鼻蟲便墮地。婦即慚愧欲以[11]足蹈。道人告曰。止止莫殺。是卿夫婿。化作此蟲。婦白道人。我夫奉經持戒。精進難及。何緣壽終墮此蟲中。道人答曰。用卿恩愛悲哀呼嗟。起恩愛心戀慕愁憂。用是壽終即墮蟲中。道人為蟲說經。卿精進奉經持法。福應生天在諸佛前。但坐恩愛戀慕之想。墮此蟲中亦可慚愧。蟲聞其言。心開意解。便自剋責。即時壽終。便得上生。是以今者唯應檢校知心善惡。改過為福。省己為人。不得懈怠自損來報。
如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能行精進。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他不折伏。二得佛所攝。三為非人所護。四聞法不忘。五未聞能聞。六增長辯才。七得三昧性。八少病少惱。九隨所得食食已能消。十如[13]憂鉢羅華不同於朽。
又大寶積經云。第四精進有十念。一念佛無量功德。二念法不思議解脫。三念僧清淨無染。四念行大慈安立眾生。五念行大悲拔濟眾苦。六念正定聚[14]勸樂修善。七念邪定聚拔令[15]返本。八念諸餓鬼飢渴熱惱。九念諸畜生長受眾苦。十念諸地獄備受燒煮。菩薩如是思惟十念三寶功德。專念不亂。是名正念精進。
又六度經云。復有四種精進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勤於多聞。二勤於總持。三勤於樂說。四勤於正行。
晉剡隱岳山有帛僧光。或云曇光。未詳何許人。少習禪業。晉永和初游于江東。[18]投剡之石城山。山民咸云。此[19]中舊有猛獸之災。及山神縱暴人蹤久絕。光了無懼色。[20]雇人開[21]薙負杖而前。行入數里。忽大風雨。群虎[22]號鳴。光於山南見一石室。[23]乃止其中安禪合掌。以為栖禪之處。至明旦雨息。乃入村乞食。夕復還中。經三日乃見山神。或作虎形。或作蛇身。競來[*]悑光。光一皆不恐。經三日又夢見山神。自言。移往章安縣韓石山住。推室以相奉。爾後採薪通流道俗宗事。樂禪來學者。起茅茨於室側。漸成寺舍。因名隱岳。光每入定輒七日不起。處山五十三載。春秋一百一十歲。晉太元之末。以衣蒙頭安坐而卒。眾僧咸謂依常入定。過七日後怪其不起。乃共看之。顏色如常。唯鼻中無氣。神遷雖久而形骸不[1]坼。至宋孝建二年。郭鴻任剡。入山禮拜。試以如意[2]撤胸。颯然風起衣肌消散。唯白骨在焉。鴻大愧懼收之于室。以塼[3]壘其外而泥之。畫其形像。于今尚存。
晉始豐赤城山有曇猷。或云法猷。燉煌人。少居苦行習禪定。後游江左止剡之石城山。乞食坐禪。甞行到一行蠱家乞食。猷[4]祝願竟。忽見蜈蚣從食中跳出。猷快食無他。後移始豐赤城山石室坐禪。有猛虎數十蹲在猷前。猷誦經如故。一虎獨睡。猷以如意扣虎頭訶。何不聽經。俄而群虎皆去。有頃[5]蟒蛇競出。大者十餘圍。循環往復舉頭向猷。經半日復去。後一日神現形。[6]詣猷曰。法師威德既重。來止此山。弟子輒推室以相奉。猷曰。貧道尋山願得相值。何不共住。神曰。弟子無為不爾。但部屬未[7]狎法化。卒難制[8]語。遠人來往。或相侵觸。人神道異。是以去耳。猷曰。本是何神。居之久近。欲移何處去耶。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于此山二千餘年。[9]寒石山是家舅所治。當往彼住。尋還山陰廟。臨別執手贈猷香三奩。於是鳴鞞吹角陵雲而去。赤城山有孤巖。獨立秀出干雲。猷搏石作梯昇巖宴坐。接竹傳水以供常用。禪學造者十有餘人。王羲之聞而故往仰。峯高挹致。敬而返赤。城巖與天台瀑布靈溪四明。並相連屬。而天台懸崖峻峙峯嶺切天古老相傳云。上有[10]往[11]精舍。得道者居之。雖有石橋跨㵎而橫石斷人。且莓苔青滑。自終古已來無得至者。猷行至橋所。聞[12]室中聲曰。知君誠篤。今未得度。却後十年自當來也。猷心悵然夕留中宿。聞行道唱[13]薩聲。[14]旦復欲前。見一人鬚眉皓白。問猷所之。猷具答意。公曰。君生死身。何可得去。吾是山神故相告耳。猷乃退還。道經一石室。過中憩息。俄而雲霧晦合室中盡明。猷神色無擾。明旦見人著單衣[15]恰來。曰此乃僕之所居。昨行不在。家中遂致搔動。大深愧怍。猷曰。若是君室。請以相還。神曰。僕家室已移。請留[16]今住。猷停少時。猷恨不得度石橋。後潔齋累日復欲更往。見橫石洞開。度橋少許。覩精舍神僧。果如所說。因燒香中食。食畢神僧謂猷曰。却後十年自當來此。今未得住。於是而返。[*]顧看橫石還合如初。晉太元中有[17]妖[18]星。帝並下[19]勅諸國有德沙門令齋懺悔禳災。猷乃祈誠冥感。至六日旦見青衣小兒來。悔過云。橫勞法師。是夕星退。別說云。禳星是帛僧光。未詳孰是。猷以[20]大元之末卒於山室。屍猶平坐而舉體綠色。晉義熙末。隱士神世標入山登巖。故見猷屍不朽。其後欲往觀者。輒雲霧所惑無得窺[21]也(右此二[22]驗梁高僧傳)。
宋沙門僧規者。武當寺僧也。時京兆張瑜。于此縣常請僧規在家供養。永初元年十二月五日。無痾忽暴死。二日而蘇愈。自說云。五日夜[23]二更中。聞門衖間[A3]嘵嘵有聲。須臾見有五人炳炬火執信幡徑來入屋。叱[24]喝僧規。規因頓臥怳然。五人便以赤繩縛將去。行至一山都無草木。土色堅黑有類石鐵。山側左右白骨填積。山數十里至三岐路。有一人甚長壯。被鎧執杖。問曰。五人有幾人來。答[25]正一人耳。五人又將規入一道中。俄至一城。外有屋數十。築壤為之。屋前有立木。長十餘丈。上有鐵梁。形如[26]𣚃[27]槹。左右有匱貯土。土有品數。或有十斛。形亦如五升大者。有一人衣幘並[28]赤。語規曰。汝生世時有何罪福。依實說之。勿妄言也。規惶[*]悑未答。赤衣人如局吏云。可開簿檢其罪福[29]也。有頃吏至長木下。提一匱土懸鐵梁上稱之。如覺低[30]仰。吏謂規曰。此稱量罪福[31]之秤也。汝福少罪多。應先受罰。俄有一人衣冠長者。謂規曰。汝沙門也。何不念佛。我聞悔過可度八難。規於是一心稱佛。衣冠人謂吏曰。可更為此人稱之既是佛弟子。幸可度脫。吏乃復上匱稱之。[32]秤乃正平。既而將規至監官前辯之。監[33]官執筆觀簿遲疑久之。又有一人朱衣玄冠[34]珮印綬執玉[35]版。來曰。算簿上未有此人名也。監官愕然。命[36]右右收錄云。須臾見反縛向五人來。監官曰。殺鬼何以濫將人來。乃鞭之。少頃有使者稱天帝。喚道人來。既至帝宮經見踐歷。略皆金寶。精光晃昱。不得凝視。帝左右朱衣寶冠飾以華珍。帝曰。汝是沙門。何不勤業。而為小鬼橫收捕也。規稽首諸佛祈恩請福。帝曰。汝命未盡。今當還生。宜勤精進。勿屢游白衣家。殺鬼取人亦多枉濫。如汝比也。規曰。橫濫之厄。當以何方而濟免之。帝曰。廣設福業最為善也。若不辦爾可作八關齋。生免橫禍死離地獄。亦其次也。語畢遣規去。行還未久。見一精舍。大有沙門。見武當寺主白法師弟子慧進皆在焉。居宇宏整資待自然。規請欲居之。有一沙門曰。此是福地非君所得處也。使者將規還至瑜家而去。何澹之。東海人。宋大司農。不信經法多行殘害。永初中得病見一鬼。形甚長壯牛頭人身。手執鐵叉晝夜守之。憂[*]悑屏營。使道家作章符印錄。備諸[1]禳絕而猶見如故。相識沙門慧義。聞其病往候[2]之。澹為說所見。慧義曰。此是牛頭阿旁也。罪福不昧唯人所招。君能轉心向法。則此鬼自消。澹之迷[3]佷不革。頃之遂死([4]右[5]一驗出冥祥記)。
周大同二年有慧景法師為寺主。道素高潔有慧振法。師先於寺後山上起頭陀屋二間。[6]常有善神衛護。普通元年四月二十日。有新受戒僧慧徵。往屋中誦戒。小有疲懈。山神現形。又著烏衣。身長一丈。手執索。慧徵驚懼還寺。普通八年四月十五日。寺僧僧覆往此屋中誓一夏誦經。初爾一日誦習不懈。至第二日還寺消息。須臾之間山上石下。聲如雷電。有一塊石打屋。僧覆驚起。[7]辭謝誦經不敢復眠。大同四年四月十二日中。竟有一客僧名法珍。緣家在壽陽。來寺禮拜。仍至寺後[8]山上。既見石窟中舊有好泉水。水甚清潔。仍就此坐禪。俄爾之間空中有聲語令避去。其都不動。須臾虎來。以前脚撮其頭。血流出面。四十餘日。瘡差而去。中大同元年二月五日。攝山神現形。著菩薩巾披袈裟。形貌極端正。侍從左右三十餘人。[9]一人捉香鑪在前。來入禪堂詣弘誓法師所。自坐胡床。與法師共語。并請寺眾行道。又至其年四月四日夜。爾時大風禪堂僧智遠等。聞外[10]如有數十人行聲。至後夜見[11]當戶邊有一木。[12]景智遠等仍還大寺解齋。比還開禪堂戶[13]已見此。景在禪床坐。見一紙書令安置故禪堂後石窟中。慧虔初捧不移。[14]末道當移石窟。即便輕舉。至其年五月十四日。復更書一片石與景[15]遠二僧。令於禪堂後種竹。自稱名菩提。
隋懷州柏尖山寺釋曇詢。俗姓楊。弘農華陰人也。謹攝自修宗稟心學。遠訪巖隱。游至白鹿山北霖落泉寺逢曇準禪師。授以禪法。又往稠禪師所。問其津道。極相禮遇。善洽禪[16]味。後經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禪。屬枯泉重出䴥[17]麋繞院。故得美水馴獸。日濟道隣。從學之徒相慶茲瑞。時因請法暫往雲門。值徑陰霧昏暗失路。忽蒙山神示道方會本途。此乃化感幽冥神明翊衛。時有盜者來竊蔬菜。將欲出園。乃為群蜂所螫。詢聞來救。慈心將治得全餘命。嘗有趙人遠至殷勤。[18]致禮陳云。弟子因病死蘇。往見閻羅王。詰問罪當就獄。賴蒙詢師來為請命。王因放免。生來未面遠訪方委。又山行值二虎鬪。累日不歇。詢執錫分之。以身為翳。語云。汝同居林藪。計無大乖。幸各分路。何須固忿。虎聞低頭。飲氣而散。屢逢熊虎。交諍不歇。皆詢往救。略同前述。入[19]定鳥不亂。獸見如偶。又陰德感物顯用[20]藏仁。每入禪定七日為期。白虎入房同居窟宅。獨處靜院不出十年。隋文重德屢送璽書。兼賜香供重疊累載。以開皇初年風疹忽增。卒於柏尖山寺。春秋八十。初遘疾彌留。忽有神光照燭香風拂[21]戶。又感異鳥白頸赤身。繞院空飛。聲唳哀切。氣至大漸。鳥住堂基。自然狎附。不畏人物。或在房門至于臥席。悲[22]鳴逾甚血沸眼中。既爾往化。鳥便飛出外空旋轉奄然翔逝。又感猛虎繞院[23]虓䝞。兩宵[24]霧昏三[25]日結慘又加山崩石墜林摧㵎塞。驚動人畜[26]恓惶失據。其哀感靈祥疇能殫記(右[27]世二驗出唐高僧傳)。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