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法苑珠林序
- 1 劫量篇(一)
- 2 三界篇(二)
- 3 日月篇(四)
- 4 六道篇(五-七)
- 5 千佛篇(八-一二)
- 6 敬佛篇(一三-一四)
- 7 敬法篇(一七)
- 8 敬僧篇(一九)
- 9 致敬篇(二〇)
- 10 福田篇(二一)
- 11 歸信篇(二一)
- 12 士女篇(二一)
- 13 入道篇(二二)
- 14 慚愧篇(二三)
- 15 獎導篇(二三)
- 16 說聽篇(二三-二四)
- 17 見解篇(二五)
- 18 宿命篇(二六)
- 19 至誠篇(二七)
- 20 神異篇(二八)
- 21 感通篇(二九)
- 22 住持篇(三〇)
- 23 潛遁篇(三一)
- 24 妖怪篇(三一)
- 25 變化篇(三二)
- 26 眠夢篇(三二)
- 27 興福篇(三三)
- 28 攝念篇(三四)
- 29 發願篇(三四)
- 30 法服篇(三五)
- 31 然燈篇(三五)
- 32 懸幡篇(三六)
- 33 華香篇(三六)
- 34 唄讚篇(三六)
- 35 敬塔篇(三七-三八)
- 36 伽藍篇(三九)
- 37 舍利篇(四〇)
- 38 供養篇(四一)
- 39 受請篇(四一-四二)
- 40 輪王篇(四三)
- 41 君臣篇(四四)
- 42 納諫篇(四五)
- 43 審察篇(四五)
- 44 思慎篇(四六)
- 45 儉約篇(四六)
- 46 懲過篇(四七)
- 47 和順篇(四七)
- 48 誡勗篇(四八)
- 49 忠孝篇(四九)
- 50 不孝篇(四九)
- 51 報恩篇(五〇)
- 52 背恩篇(五一)
- 53 善友篇(五一)
- 54 惡友篇(五一)
- 55 擇交篇(五一)
- 56 眷屬篇(五二)
- 57 校量篇(五二)
- 58 機辯篇(五三)
- 59 愚戇篇(五三)
- 60 詐偽篇(五四)
- 61 惰慢篇(五四)
- 62 破邪篇(五五)
- 63 富貴篇(五六)
- 64 貧賤篇(五六)
- 65 債負篇(五七)
- 66 諍訟篇(五七)
- 67 謀謗篇(五八-五九)
- 68 呪術篇(六〇-六一)
- 69 祭祠篇(六二)
- 70 占相篇(六二)
- 71 祈雨篇(六三)
- 72 園果篇(六三)
- 73 漁獵篇(六四)
- 74 慈悲篇(六四)
- 75 放生篇(六五)
- 76 救厄篇(六五)
- 77 怨苦篇(六六-六七)
- 78 業因篇(六八)
- 79 受報篇(六九-七〇)
- 80 罪福篇(七一)
- 81 欲蓋篇(七一)
- 82 四生篇(七二)
- 83 十使篇(七二)
- 84 十惡篇(七三-七九)
- 85 六度篇(八〇-八五)
- 86 懺悔篇(八六)
- 87 受戒篇(八七-八九)
- 88 破戒篇(九〇)
- 89 受齋篇(九一)
- 90 破齋篇(九一)
- 91 賞罰篇(九一)
- 92 利害篇(九二)
- 93 酒肉篇(九三-九四)
- 94 穢濁篇(九四)
- 95 病苦篇(九五)
- 96 捨身篇(九六)
- 97 送終篇(九七)
- 98 法滅篇(九八)
- 99 雜要篇(九九)
- 100 傳記篇(一〇〇)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 |
---|---|
1 | 人醜陋眾所惡憎。生輒貧窮聖賢不祐。又雜阿含經 |
- 述意部
- 勸持部
- 引證部
竊聞。戒是人師道俗咸奉。心為業主。凡聖俱制。良由三寶所資四生同潤。故經曰。正法住正法滅。意在茲乎。是以持戒為德。顯自大經。性善可崇。明乎大論。[16]戒復方之日月。譬若寶珠。義等塗香。事同惜水。越度大海。號曰牢船。生長善[17]牙。又稱平地。是以菩薩稟受微塵不缺。羅漢護持纖芥無犯。寧當抱渴而死弗飲水蟲。乃可被繫而終無傷草葉。書云。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言行忠信。戰戰兢兢。豈可放縱心馬不加轡勒。馳騁情[18]猨都無制鎖。浮囊既毀前路何期。德瓶已破勝緣長絕。或復要聚惡人朋結凶黨。更相扇動備造愆瑕。無慚無愧。不羞不恥。日更增甚。轉復沈浮。似若[19]葶藶艾蒿枝葉皆苦訶梨菓樹遍體無甘。從明入闇無復出期。劫數既遙痛傷難忍。於是鑊湯奔沸猛氣衝天。鑪炭赫[20]曦爆聲烈地。鎔銅灌口則腹爛肝銷。銅柱逼身則骨肉俱盡。宛轉嗚呼何可言念。如斯等苦[21]寔由毀戒也。
如大莊嚴論云。若能至心持戒乃至歿命得現果報。我昔聞。難提跋提城有優婆塞。兄弟二人。並持五戒。其弟爾時卒患脇痛氣將欲絕。時醫語之。食新殺狗肉。并使服酒所患必除。病者白言。其狗肉者為可於市買索食之。飲酒之事願捨身命。終不犯戒而服於酒。其兄[1]見弟極為困急。齎酒語弟。捨戒服酒。以療其病。弟白兄言。我雖病急。願捨[2]我身命。不犯戒而飲此酒。即說偈言。
兄聞是已。答其弟言。我以親故不為沮壞。弟白兄言。非為親愛乃是歿敗。即說偈言。
惟大智之人厭世修道。雖具持戒。內懷定慧。不現持相。內言實德。故華嚴經云。何等為離邪命戒。此菩薩不作持戒淨相欲使他知內無實德[4]現實[5]德相。但持淨戒一向求法。究竟薩婆若。何等為不起惡戒。此菩薩不自高貴言我持戒。見犯戒人亦不致呵令其憂惱。但[6]一其心持清淨戒。勝果剋得不須[7]疑惑。
又菩薩藏經云。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波羅蜜多故。獲得十種清淨尸羅。汝應知之。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曾無損害。二者於他財物不行劫盜。三者於他妻妾遠諸染習。四者於諸眾生不興欺誑。五者和合眷屬無有乖離。六者於諸眾生不起麁言。由能堪忍彼惡言故。七者遠離綺語。凡有所言諦審說故。八者遠諸貪著。於他受用無我所故。九者遠離瞋恚。善能忍受麁言辱故。十者遠離邪見。由不敬事諸餘天仙及神鬼故。
又大寶積經云。第二持十善業戒者。有五事利益。一能制惡行。二能作善心。三能遮煩惱。四成就淨心。五能增長戒。
若人善修不放逸行。八萬四千無量戒品。悉皆在十善戒中。
又月燈三昧經云。佛言。[8]若有菩薩能淨持戒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滿足一切智。二如佛所學而學。三智者不毀。四不退誓願。五安住於行。六棄捨生死。七慕樂涅[9]盤。八得無纏心。九得勝三昧。十不乏信財。
又六度集經云。復有四種持戒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持戒常演說法。二持戒常勤求法。三持戒正分別法。四持戒迴向菩提。
如大莊嚴論說。我昔曾聞。有諸比丘與諸賈客入海採寶。既至海中船舫破壞。爾時有一年少比丘。捉得一枚[11]版。上座比丘不得[*]版故。將沒水中。于時上座恐怖惶懼恐為水漂。語年少言。汝寧不憶佛所制戒。當敬上座。汝所得[*]版應以與我。爾時年少即便思惟。如來世尊實有斯語。諸有利樂應先與上座。復作是念。我若以[*]版用與上座必沒水中。洄澓波浪大海之難。極為深廣。我於今者命將不全。又我年少初始出家未得道果。以此為憂。我今捨身用濟上座。正是其時。作是念已而說偈言。
說是偈已。即便捨[*]版持與上座。既授[*]版已。[3]於時海神感其精誠。即接年少比丘置於岸上。海神合掌白比丘言。我今歸依堅持戒者。汝今遭是[4]厄難之事。能持佛戒。海神說偈報曰。
又論云。我昔曾聞。有一比丘。次第乞食。至穿珠家立於門外。時彼珠師為於國王穿摩尼珠。比丘衣赤往映彼珠。其色紅赤。彼穿珠師。即入其舍。為比丘取食。時有一鵝見珠赤色。其狀似肉。即便吞之。珠師持食以施比丘。尋即覓珠不知所在。此珠價貴。珠師貧急語比丘言。得我珠耶。比丘恐殺鵝取珠。當設何計得免斯患。即說偈言。
爾時珠師雖聞斯偈。語比丘言。若不見還汝徒受苦。終不相置。比丘即四向望無可恃怙。如鹿入圍莫知所趣。比丘無救亦復如是。爾時比丘即自[6]歛身端正衣服。彼人語比丘言。汝今與我鬪耶。比丘答言。不共汝鬪。我自共結使鬪。又說偈言。
時穿珠師即加[8]打棒。以兩手并頭並皆被縛。四向顧望莫知所告。而作是念。生死受苦皆應如是。又說偈言。
爾時珠師語比丘言。何用多語。遂加繫縛。倍更撾打。以繩急絞耳眼口鼻盡皆血出。時彼鵝者即來食血。珠師瞋忿打鵝即死。比丘問言。此鵝死活。珠師答言。鵝今死活。何足故問。時彼比丘即向鵝所。見鵝既死[10]洟泣不樂。即向鵝說偈言。
珠師問比丘言。鵝今於汝竟是何親。愁惱乃爾。比丘答言。不滿我願所以不樂。珠師問言。欲作何願。比丘以偈答言。
爾時比丘更具說已。珠師即[3]開鵝腹而還得珠。既見珠已[4]便舉聲號哭。語比丘言。汝護鵝命不惜於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即說偈言。
又大莊嚴論說。有諸比丘。曠野中行。為賊劫掠。剝脫衣裳。時此群賊懼諸比丘往告聚落。盡欲殺害。賊中一人先曾出家。語同伴言。今者何為盡欲殺害。比丘之法不得傷草。今者以草繫諸比丘。彼畏傷故終不能[6]得四向馳告。賊即以草而繫縛之。捨之而去。諸比丘等既被草縛。恐犯禁戒不得挽絕。身無衣服為日所炙。蚊虻蠅蚤之所唼嬈。從旦被縛至於日夕。轉到日沒晦冥大暗。夜行禽獸交橫馳走。甚可[*]悑畏。有老比丘語諸年少。說偈誡言。
是諸比丘為苦所逼。不得屈伸及以轉動。恐傷草命。唯當護戒至死不犯。即說偈言。
諸比丘等聞老比丘說是偈已。各正其身不動不搖。譬如大樹無風之時枝葉不動。時彼國王遇出[11]畋獵。漸漸游行至諸比丘所繫之處。王遙見之心生疑惑。謂是露形尼[12]揵子等。遣人往看。諸比丘等深生慚愧。障蔽其身使人審知釋子沙門。何以知之。右肩黑故。即便還白言。大王。彼是沙門。非為尼[*]揵。即說偈言。
于時大王聞是事已。深生疑怪。默作是念。我今宜往彼比丘所。作是念已。即說偈言。
說是偈已。往至其所。以偈問曰。
於是比丘。以偈答王曰。
爾時國王聞說偈已。心甚歡喜。即為比丘解草繫縛。而說偈言。
感應緣(略引二驗)
- 梁沙門釋法聰
- 隋沙門釋法充
後[5]南梁襄陽景空寺釋法聰。南陽新野人。[6]卓然神正性潔如玉。蔬藿是甘無求滋饌。因至襄陽繖蓋山白馬泉。築室方丈。以為栖心之宅。入谷兩所置蘭若舍。今巡山者尚識故基焉。初梁晉安王承風來問。將至禪室。馬騎相從。無故却退。王慚而返。夜感惡夢。後更再往。馬退如故。王乃潔齋躬盡虔敬。方得進見。初至寺側。但覩一[A3]谷猛火洞然。良久佇望。忽變為水。經停傾仰。[7]時水滅堂現。以事相詢。乃知爾時入水火定也。堂內所坐繩床兩邊。各有一虎。王不敢進聰乃以手按頭著地。閉其兩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禮。因告境內多弊虎災。請聰救援。聰即入定。須臾有十七大虎來至便與受三歸戒。勅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布繫諸虎頸。滿七日已當來於此。王至期日設齋眾集。諸虎亦至。便與飲食解布。遂爾無害。其日將王臨白馬泉。內有白龜。就聰手中取食。謂王曰。此是雄龍。又臨靈泉。有五色鯉魚。亦就手食。云此是雌龍。王與群吏嗟賞其事。大施而旋。有凶左右數十壯人。夜來欲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8]道。又見大人倚立禪室。傍有松樹[9]止到其膝。執金剛杵將有守護。竟夜迴遑日午方返。王怪其來方以事首。遂表奏聞。初聰住禪堂。每有白鹿白雀馴[10]服栖止。行往所及慈救為先。因見屠者驅猪百餘頭。聰三告曰。解脫首楞嚴。猪遂繩解散去。諸[11]屠大怒。將事加手。並仡然不動。便歸[12]悔過罪。因斷殺業。又於漢水漁人牽網。如前三告。引網不得。方復歸心空網而返。又荊州苦旱。長沙寺遣僧至聰所請雨。使還大降。陂池皆滿。後卒於江陵天[13]宮寺。即是梁太[14]初年也。其寺現有碑記。
- 述意部
- 勸忍部
- 忍德部
- 引證部
蓋聞。忍之為德最是尊上。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是以羼提比丘。被刑殘而不恨。忍辱仙[20]主。受割截而無瞋。且慈悲之道。救拔為先。菩薩之懷。愍惻為用。常應遍游地獄代其受苦。廣度眾生施以安樂。豈容微復觸惱大生瞋恨。乃至惡眼出聲慘顏厲色。遂相捶打便以杖加。或父子兄弟自相損害。朋友眷屬反更侵傷。惡逆甚於[1]鴟梟。含毒逾於蜂蠆。所以歷劫怨讎生生不絕也。
如菩薩藏經云。夫忿恚者。速能損害百千大劫所集善根。若[3]能善根為瞋害已。復當經於百千大劫方始勤苦修行聖道。若如是者。阿耨菩提極難可得。是故我當被忍辱鎧。以堅固力摧忿恚軍。舍利子。我今為汝廣說其事。我念過去。為大仙人。名修行處。時有惡魔。化作五百健罵丈夫。[4]常尋逐我[5]興諸惡罵。晝夜去來行住坐臥僧坊靜室聚落俗家。若在街[6]衖。若空閑處。隨我坐立。是諸化魔以麁惡言毀罵訶責。滿五百年未曾休廢。舍利子。我自憶昔五百歲中為諸魔羅之所訶毀。未曾於彼起微恨心。[*]常興慈救而用觀察。
又成實論云。惡口罵辱小人不堪如石雨[7]鳥。惡口罵詈大人堪受如華雨象。行者常觀前人本末因緣。或於過去為我父母養育我身。不避罪福。未曾報恩。何須起瞋。或為兄弟妻子眷屬。或是聖人昔為善友。凡情不識何須加毀。
又攝論云。由觀五義以除瞋恚一觀一切眾生。無始已來於我有恩。二觀一切眾生。[*]常念念滅。何人能損何人被損。三觀唯法無眾生有何能損及所損。四觀一切眾生皆自受苦。云何復欲加之以苦。五觀一切眾生皆是我子。云何於中欲生損害。由此五觀故能滅瞋。
又報恩經云。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為此苦而發於惡[8]心。
成論云。行慈心者。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
又四分律偈云。
又遺教經云。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又經云。見人之過口不得言。己身有惡則應發露。
又書云。聞人之過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得言。
又經云。讚人之善不言己美。
又書云。君子揚人之美不伐其善。
又經云。布施不望彼報。若得人惠。毫髮已上皆當[*]祝願慚愧奉受。
又書云。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人有德於公子。願公子勿忘。
又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又經云。恕己可為喻。勿殺勿行杖。
又書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知內外[9]之教其本均同。雖形有黑白。然立行無殊。若乖斯旨便同鄙俗何依內外。如經云。佛為眾生說法斷除無明暗惑。猶若良醫隨疾授藥。是名內教。
又書云天道無親唯仁是興。是名外教。
又若出家之人能觀苦空無常無我。厭離生死[10]志求出世。是為依內。若乖斯行翻為外俗。在家之人。若能厭捨俗情欣慕高志。專崇三寶修持四德。奉行孝悌仁義禮智。貞和[11]愛敬。能行斯行。翻同為內。若違斯旨還同外道。在俗之人。能隨內教。便[12]寤真理心常會道。漸進勝途至趣菩提。既知如是。欲行此行。唯須自卑。推德與他。如拭塵[13]巾。攬垢向己。持淨與人。故經云。退而得者佛道也。
如大寶積經云。第三忍辱有十事。一不觀於我及我所相。二不念種[16]性。三破除憍慢。四惡來不報。五觀無常想。六修於慈悲。七心不放逸。八捨於飢渴苦樂等事。九斷除瞋恚。十修習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當知是人能修於忍。
又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住於慈忍。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火不能燒。二刀不能割。三毒不能中。四水不能漂。五為非人所護。六得身相莊嚴。七閉諸惡道。八隨其所樂生於梵天。九晝夜常安。十其身不離喜樂。又私呵[17]三昧經云。佛言。忍有六事。得一切智。何等為六。一得身力。二得口力。三得意力。四得神足力。五得道力。六得慧力。
又六度集經云。復有四種忍辱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於求法時忍他惡罵。二於求法時不避飢渴寒熱風雨。三於求法時隨順和[18]尚阿闍梨行。四於求法時能忍空無相無願。
又比丘避女人惡名經偈云。
如五分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阿練若池水邊有二雁。與一龜共結親友。後時池水涸竭。二雁作是議言。今此池水涸竭。親友必受大苦。議已語龜言。此池水涸竭。汝無濟理。可銜一木。我等各銜一頭。將汝著大水處。銜木之時慎不可語。即便銜之。經過聚落。諸小兒見皆言。雁銜龜[2]去。龜即瞋言。何預汝事。即便失木。墮地而死。爾時世尊因此說偈言。
佛言。龜者調達是也。昔以瞋語致有死苦。今復瞋罵如來墮大地獄。
又法句喻經云。昔者羅雲未得道時。心性麁獷言少誠信。佛勅羅雲。汝到賢提精舍中住。守口攝意勤修經戒。羅雲奉教作禮而去。住九十日慚愧自悔。晝夜不息。佛往見之。羅雲歡喜趣前禮佛。安繩床坐。佛踞繩床。告羅雲曰。澡[3]槃取水。為吾洗足。羅雲受教為佛洗足。洗足已訖佛語羅雲。汝見澡[*]槃中洗足水不。羅雲白佛。唯然見之。佛語羅雲。此水可用[4]食飲以不。羅雲白言。不可復用。所以者何。此水本實清淨。今以洗足受於塵垢。是故不可復用。佛語羅雲。汝亦如是。雖為吾子國王之孫。捨世榮祿得為沙門。不念精進攝身守口。三毒垢穢充滿胸懷。亦如此水不可復用。佛語羅雲。棄澡[*]槃中水。羅雲即棄。佛語羅雲。澡[*]槃雖空可用盛飲食不耶。白佛言。不可復用。所以然者。用有澡[*]槃之名曾受不淨故。佛語羅雲。汝亦如是。雖為沙門。口無誠信。心性剛強。不念精進。曾受惡名。亦如澡[*]槃不中盛食。佛以足指撥却澡[*]槃。應時輪轉而走自跳而墮。數返乃止。佛語羅雲。汝寧惜澡[*]槃恐破不。羅雲白佛。洗足之器賤價之物。意中雖惜不大殷勤。佛語羅雲。汝亦如是。雖為沙門不攝身口。麁言惡說多所中傷。眾所不愛智者不惜。身死神去輪轉三塗。自生苦惱。無量諸佛賢聖所不愛惜。亦如汝言不惜澡[*]槃。羅雲聞之慚愧[*]悑悸。譬如戰象兩牙二耳四脚及尾九兵皆嚴先須護鼻。所以者何。象鼻軟脆中箭即死。人犯九惡唯當護口。所以護口。當畏三塗十惡盡犯。不護口者如象損鼻。人犯十惡不惟三塗毒痛辛苦。即說偈云。
羅雲聞佛懇惻之誨。感激自[5]厲剋骨不忘。精進柔和懷忍如地。識想靜寂即得阿羅漢道。
又羅雲忍辱經云。爾時羅雲向一不信婆羅門家乞食。悋惜不與。羅雲被打頭破血出。復撮沙[6]投鉢中。羅雲含忍心不加報。即持鉢至河洗頭鉢已。而自說云。我自行分衛。無事橫[7]忓我。我痛斯須間。奈彼長苦何。猶如利劍割臭屍。臭屍不知痛。非劍之不利。又如天甘露飼彼溷猪食。溷猪捨之走。非是甘露之不美。我以佛真言訓世凶愚。凶愚不思。豈不然乎。還已白佛佛言。夫惡心之興。是[8]已之衰。輕薄惡人。命終于夜半。當入無擇地獄之中。獄鬼加痛。毒無不至。八萬四千歲其壽乃終。魂神更受含毒蟒身。毒還自害。其身終而復始。續受蝮形。常食沙土。萬歲乃畢。以瞋恚意向持戒人。故受毒身。以沙土投鉢中故。世世食沙土而死。罪畢為人。母懷之時當有重病。家中日耗。兒生鈍頑。都無手足。其親驚怪。皆曰何妖來為不祥。即取捐之著于四衢。路人往來無不愕然。競以瓦石刀杖擊頭。陷腦窮苦旬日乃死。死後魂靈即復更生。輒無手足。鈍頑如前。經五百世重罪乃畢。後生為人常有頭痛之患。夫人處世不能忍者。所生之處不值佛世。違法遠僧。常在三塗。若蒙餘福。得出為人。稟性常愚凶虐自逐。為人醜陋眾所惡憎。生輒貧窮聖賢不祐。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尊者舍利弗。大目[9]揵連。住耆闍崛山中。時尊者舍利弗新𩮜髮。時有伽吒及優波伽吒鬼。優波伽吒鬼見尊者舍利弗新𩮜鬚髮。語伽吒鬼言。我今當往打彼沙門頭。伽吒鬼言。汝莫作是語。此沙門大德大力。汝莫起瞋長夜得大不饒益苦。如是再三說。時優波伽吒鬼再三不用伽吒鬼語。即以手打尊者舍利弗頭。打已尋自言。喚燒我伽吒煮我伽吒。再三喚已陷入地中。墮阿[1]鼻地獄。目連聞舍利弗為鬼所打。即往問言。云何尊者苦痛可忍不。舍利弗答言。尊者目連雖復苦痛意能堪忍。不至大苦。目連語舍利弗言。奇哉尊者舍利弗。真為大德大力。此鬼若以手打耆闍崛山者。能令碎如糠[2]糩。況復打人而不苦痛。爾時舍利弗語目連。我實不大苦痛。時舍利弗大目揵連。共相慰勞。時世尊以天耳聞其語聲已。即說偈言。
又新婆沙論云。曾聞過去此賢劫中。有王名羯利。時有仙人。號為忍辱。住一林中勤修苦行。時羯利王除去男子。與內宮眷屬作諸伎樂。游戲林間縱意娛樂。經久疲厭而便睡眠。內宮諸女為華果故游諸林間。遙見仙人。於自所止端身靜思。便馳趣之。皆集其所。到已頂禮圍繞而坐。仙人即為說欲之過。所謂諸欲皆是不淨臭穢之法。是可呵責。是可厭患。誰有智者當習近之。諸姊皆應生厭捨離。王從睡覺不見諸女。便作是念。將無有人誘奪去耶。即拔利劍處處求覓。乃見諸女在仙人邊圍繞而坐。生大瞋恚。是何大鬼誘我諸女。即前問之。汝是誰耶。答言。我是仙人。復問。在此作何事耶。答[4]言。修忍辱道。王作是念。此人見我瞋故便言我修忍辱。我今試之。即復問言。汝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耶。答言。不得。次第責問。乃至汝得初靜慮耶。答言。不得。王倍瞋忿。語言。汝是未離欲人。云何恣情觀我諸女。復言我是修忍辱人。可[5]申一臂試能忍不。爾時仙人便申一臂。王以利劍斬之。如斷藕根墮於地上。王復責問。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修忍辱人。時王復命申餘一臂。即復斬之。如前責問。仙人亦如前答言。我是修忍辱人。如是次斬兩足復截兩耳。又割其鼻。一一責問答皆如前。令仙人身七分墮地。作七瘡已王心便止。仙人告言。王今何故自生疲厭。假使斷我一切身分。猶如芥子乃至微塵。我亦不生一念瞋忿。所言忍辱終無有二。復發是願。如汝今日我實無辜。而斷我身令成七分。作七瘡孔。我未來世得阿耨菩提時。以大悲心不待汝請。最初令汝修七種道。斷七隨眠。當知爾時忍辱仙人者。即今世尊釋迦牟尼是。羯利王者。即今具壽憍陳那是。[6]是故憍陳那見聖諦已。佛以神力除[7]彼闇障。令其憶念過去世[8]時。使便自見為羯利王佛為仙人。自以利劍斷佛七支作七瘡孔。佛不瞋恨[*]反以誓願欲饒益之。佛豈違背昔願。憍陳那聞已極懷恥愧。合掌恭敬。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