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法苑珠林序
- 1 劫量篇(一)
- 2 三界篇(二)
- 3 日月篇(四)
- 4 六道篇(五-七)
- 5 千佛篇(八-一二)
- 6 敬佛篇(一三-一四)
- 7 敬法篇(一七)
- 8 敬僧篇(一九)
- 9 致敬篇(二〇)
- 10 福田篇(二一)
- 11 歸信篇(二一)
- 12 士女篇(二一)
- 13 入道篇(二二)
- 14 慚愧篇(二三)
- 15 獎導篇(二三)
- 16 說聽篇(二三-二四)
- 17 見解篇(二五)
- 18 宿命篇(二六)
- 19 至誠篇(二七)
- 20 神異篇(二八)
- 21 感通篇(二九)
- 22 住持篇(三〇)
- 23 潛遁篇(三一)
- 24 妖怪篇(三一)
- 25 變化篇(三二)
- 26 眠夢篇(三二)
- 27 興福篇(三三)
- 28 攝念篇(三四)
- 29 發願篇(三四)
- 30 法服篇(三五)
- 31 然燈篇(三五)
- 32 懸幡篇(三六)
- 33 華香篇(三六)
- 34 唄讚篇(三六)
- 35 敬塔篇(三七-三八)
- 36 伽藍篇(三九)
- 37 舍利篇(四〇)
- 38 供養篇(四一)
- 39 受請篇(四一-四二)
- 40 輪王篇(四三)
- 41 君臣篇(四四)
- 42 納諫篇(四五)
- 43 審察篇(四五)
- 44 思慎篇(四六)
- 45 儉約篇(四六)
- 46 懲過篇(四七)
- 47 和順篇(四七)
- 48 誡勗篇(四八)
- 49 忠孝篇(四九)
- 50 不孝篇(四九)
- 51 報恩篇(五〇)
- 52 背恩篇(五一)
- 53 善友篇(五一)
- 54 惡友篇(五一)
- 55 擇交篇(五一)
- 56 眷屬篇(五二)
- 57 校量篇(五二)
- 58 機辯篇(五三)
- 59 愚戇篇(五三)
- 60 詐偽篇(五四)
- 61 惰慢篇(五四)
- 62 破邪篇(五五)
- 63 富貴篇(五六)
- 64 貧賤篇(五六)
- 65 債負篇(五七)
- 66 諍訟篇(五七)
- 67 謀謗篇(五八-五九)
- 68 呪術篇(六〇-六一)
- 69 祭祠篇(六二)
- 70 占相篇(六二)
- 71 祈雨篇(六三)
- 72 園果篇(六三)
- 73 漁獵篇(六四)
- 74 慈悲篇(六四)
- 75 放生篇(六五)
- 76 救厄篇(六五)
- 77 怨苦篇(六六-六七)
- 78 業因篇(六八)
- 79 受報篇(六九-七〇)
- 80 罪福篇(七一)
- 81 欲蓋篇(七一)
- 82 四生篇(七二)
- 83 十使篇(七二)
- 84 十惡篇(七三-七九)
- 85 六度篇(八〇-八五)
- 86 懺悔篇(八六)
- 87 受戒篇(八七-八九)
- 88 破戒篇(九〇)
- 89 受齋篇(九一)
- 90 破齋篇(九一)
- 91 賞罰篇(九一)
- 92 利害篇(九二)
- 93 酒肉篇(九三-九四)
- 94 穢濁篇(九四)
- 95 病苦篇(九五)
- 96 捨身篇(九六)
- 97 送終篇(九七)
- 98 法滅篇(九八)
- 99 雜要篇(九九)
- 100 傳記篇(一〇〇)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述意部
- 慳偽部
- 局施部
- 通施部
- 法施部
- 量境部
- 觀田部
- 相對部
- 財施部
- 隨喜部
- 施福部
夫布施之業。乃是眾行之源。既標六度之初。又題四攝之首。所以給孤獨[24]食。散黃金而不悋。須達拏王。施白象而無惜。尚能濟其厄難。忘己形軀。故薩埵投身。以救飢羸之命。尸毘割股。以代鷹鸇之餐。豈況國城妻子。何足經懷。寶貨倉儲。寧容在意。俗書[25]尚云。解衣推食摩頂至踵。車馬衣裘朋友共弊。莫不輕財重義愛賢好士。且自財物無常。何[26]關人事。苦心積聚。竟復何施。四怖交煎。五家爭奪。何有智人而當寶翫。比見凡愚悋惜家財。靡有捨心而喪軀命。但為貪生[1]常憂不活。遂使妻兒角目兄弟鬩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良由慳因慳緣慳法慳業。乖菩薩之心。妨慈悲之道。不生救護之意。唯起煩惱之情。如是之𮘧。[2]寔由慳貪為本也。
如菩薩處胎經佛說偈言。
又薩遮尼揵子經偈云。
又分別業報經偈云。
又菩薩本行經云。若見乞者。面目[5]頻蹙。當知是人開餓鬼門。
又大集經云。有四法障礙大乘。何等為四。一不樂惠施。二施已生悔。三施已觀過。四不念菩提心。復有四法。一為欲而施。二為瞋而施。三為癡而施。四為[6]悑畏而施。復有四法。一不至心施。二不自手施。三不現見施。四輕慢施。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菩薩布施遠離四惡。一破戒。二疑網。三邪見。四慳悋。復離五法。一施時不選有德無德。二施時不說善惡。三施時不擇種姓。四施時不輕求者。五施時不惡口罵詈。
復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先多發心後則少與。二選擇惡物持以施人。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復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施已見受者過。二施時心不平[7]等。三施已求受者作。四施已喜自讚歎。五說無後乃與之。六施已惡口罵詈。七施已求還二倍。八施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遇諸佛賢聖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觸。施於彼者。是名淨施。
若偏為良福田施不樂常施。是人未來得果報時不樂惠施。
若人施已生悔。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
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常病苦。
若人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述曰。或復有人許施貧者令他歡喜。後悔不與。招苦轉多。或有眾生自無信施。見他行施不能隨喜。反生毀呰令他不施。得罪最重。或有共物偏用有過。如家中財物妻子共感。多[9]少有分。非獨感得。於中獨悋不肯惠施。障人修福。得惡最深。故正法念經云。若有丈夫。勅其婦人。令施沙門婆羅門等食。其婦慳惜實有言無。語其夫言。家無所有。當以何等施與沙門及福人等。如是婦人誑夫悋財而不布施。身壞命終墮於鍼口餓鬼之中。由其積習多造惡業。是故婦人多生餓鬼道中。何以故。女人貪欲嫉妬多故不及丈夫。女人小心輕心不及丈夫。以是因緣。生餓鬼中。乃至嫉妬惡業不失。不壞不朽。於餓鬼中不能得脫。業盡得脫。從此命終生畜生中。受遮吒迦鳥身(此鳥唯食天雨。仰口承天雨水而飲之。不得飲餘水)常患飢渴受大苦惱。畜生中死生於人中。以餘業故常困飢渴。受苦難窮。常行乞食。或復於家共有供中。偏食不與他人。亦得重罪。故正法念經云。多食美食而自食噉。不施妻子及餘眷屬妻子等。但得嗅其香氣不知其味。於妻子前而獨食之。以慳嫉故。同業眷屬而不施與。亦教他人不給妻子起隨喜心。數造斯過。而不改悔。不生慚愧。如是惡人。身壞命終生於食氣餓鬼之中。既生之後飢渴燒身處處奔走。[10]申吟[11]嘷[12]噭悲泣愁毒。唯恃塔廟及以天祀。有信之人設諸供養。因其香氣及嗅餘氣以自活命。故知眾生獨用家物及偏獨食。皆得大罪。或慮無財乃至水草。亦不將施。後受貧苦世世不絕。故優婆塞戒經云。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1]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麨施於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麨耶。極貧之人誰當赤露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線一鍼施人。繫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誰現貧窮無[2]其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執[A1]役掃灑亦得福報。故成實論云。掃一閻浮僧地。不如掃一手掌佛地。
又四分律及彌沙塞律云。昔佛在世時。跋提城內有大居士。字曰琝[3]荼。饒財珍富有大威力。隨意所欲周給人物。倉中有孔。大如車軸。穀米自出。婦以八升米作飯。飼四部兵及四方來者。食故不盡。其兒以千兩金與四部兵及四方乞者。隨意不盡。兒婦以一裹香塗四部兵并四方來乞者。隨意令足。香故不盡。奴以一犁[4]耕田七壟。出米滋多。其婢以八升穀與四部兵。人馬食之不盡。家內良賤共爭各是我福力。琝荼詣佛請問誰力。佛言。汝等共有。昔王舍城有一織師。織師有婦。又有一兒。兒又有婦。有一奴一婢。一時共食。有辟支佛來就舍乞食。各欲當分捨與。辟支佛[5]言。各減少許。於汝不少。在我得足。即共從之。辟支食已。於虛空中現諸神變方去。織師眷屬捨命生四天王天。至于他化展轉七返。餘福此生。果報齊等。
如涅槃經云。菩薩凡行施時。不見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識。此非知識。施時不見是器非器。不擇日時是處非處。亦復不計飢饉豐樂。不[7]現因果。此是眾生。此非眾生。是福非福。雖復不見施者受者。及以財物。乃至不見斷及果報。而常行施無有斷絕。菩薩若見持戒破戒乃至果報。終不能施。若不布施則不具足檀波羅[A2]蜜。若不具足檀波羅蜜。則不能成阿耨菩提。譬如有人身被毒箭。其人眷屬欲令安隱。為除毒故。即命良醫。而為拔箭。彼人方言。且待莫觸。我今當觀如是毒箭。從何方來耶。誰之所射。為是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復更作念。是何木耶。竹耶柳耶。其[8]鏃鐵者。何冶所出。剛耶柔耶。其毛羽者。是何鳥翼。烏[9]鴟鷲耶。所有毒者。為從作生。自然而有。是人毒。惡蛇毒耶。如是癡人竟未能知尋便命終。菩薩亦爾。若行施時。分別受者持戒破戒乃至果報。終不能施。若不能施則不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菩提。
又淨業障經云。若菩薩觀慳[A3]及施。不作二相。持戒毀戒不作二相。瞋恚忍辱懈怠精進亂心禪定愚癡智慧不作二[10]相。是則名為淨諸業障。
又佛說太子須大拏經云。佛告阿難。過去不可計劫。時有大國。名為葉波。其王號曰[11]濕波。王有二萬夫人。了無有子。王自禱祠諸神[12]天人。便覺有[13]娠。至滿十月太子便生。字為須大拏。至年十六書藝悉備。少小已來常好布施。太子年大。王為納妃。名曼坻。國王女也。端正無比。太子有一男一女。太子[14]思惟。欲作檀波羅蜜。出城游觀。帝釋化作貧窮聾盲瘖瘂人。悉在道邊。太子見已愁憂不樂。太子白王。欲從大王乞求一願。不審聽不。王答欲願何等。不違汝意。太子言。我願欲得大王中藏所有珍寶。置四城門外及著市中。以用布施在所求索不逆其意。王語太子。恣汝所欲。不違汝也。太子即輦珍寶著四城門外及著市中。恣人所索。八方上下莫不聞知。千里萬里來者。恣意與之不逆其意。時有敵國怨家。聞太子好喜布施[15]所在求索不逆其意。即會諸臣及眾道士。共集議言。葉波國王有行蓮華上白象。名須檀延者。多力健鬪。每與諸國共相攻伐。此象常勝。誰能往乞者。諸臣[16]咸言。無能往者。中有婆羅門八人。即白王言。我能往乞。當給我糧。王即給之。王便語言。能得象者我重賞汝。道士八人即詣葉波國。至太子宮門。悉皆柱杖俱翹一脚住自說言。故從遠來欲有所乞。太子聞之甚大歡喜。便出迎之。前為作禮。如子見父。因相慰勞。問何所求。道士答言。我聞太子好喜布施不逆人意。太子名字流聞八方。上徹[17]蒼[18]天下入黃泉。布施之功德不可量。欲從太子乞行蓮華上白象。太子即將至厩中令取一象。道士等八人言。我正欲得行蓮華上白象名須檀延者。太子言。此大象是我父王之所愛重。王視如我。若與卿者。我即失父王意。或逐我出國。太子即自思惟。我前有[19]要所布施不逆人意。今不與者違我本心。若不以此象施者。何從得成無上平等。即勅左右被象金鞍。疾牽來出。太子左手持水澡道士手。右手牽象以授與之。八人得象[1]祝願太子[2]共騎白象歡喜而去。太子語道士言。卿速疾去。王若知者。便追奪卿。道士八人即便疾去。國中諸臣聞以象施怨家。皆大驚[*]悑王聞愕然。今得天下有此象故。此象勝於六[3]十象力。而太子用與怨家。恐將失國。當如之何。太子如是布施中藏日空。臣恐舉國及其妻子皆以與人。王聞是語益大不樂。王共諸臣議之。將欲種種刑[4]罰太子。有大臣白。王不許。但逐出國置野田山中。十二年許。當使慚愧。王即隨此大臣所言。王語太子。汝出國去。[A4]徙汝著檀特山十二年。太子白王。不敢違教。復願布施七日展我微心。乃出國去。王言。汝正坐布施太劇。空我國藏。失我敵寶。故逐汝耳。促疾出去。不聽汝也。太子白言。不敢違戾大王教令。我自有[5]私財。願得布施盡之乃去。不敢煩國。二萬夫人共詣王所。請留太子。布施七日。乃令出國。王即聽之。四遠來者恣意與之。七日財盡。貧者得富。萬民歡喜。太子辭妻。妃聞愕然。太子何過乃當是乎。太子具答因緣。是故逐我。曼坻言。使國豐溢富樂無極。但當努力共於山中求索道耳。太子言。人在山中恐[*]悑之處。汝[6]常[7]憍樂。何能忍是。妃答太子。我終不能相離也。王者以幡為幟。火者以煙為幟。婦者以夫為幟。我但依怙太子。若有來乞丐者。我當應之。乃至有人索[8]我及兒女者。隨太子所施。太子言。汝能爾者大善。太子與妃及其二子。共至母所辭別欲去。白其母言。願數諫王以政治國莫邪枉人。母聞辭別感激悲哀。語傍人言。我身如石。心如剛鐵。奉事大王未曾有過。今有一子而捨我去。我心何能不破[9]如死。太子與妃及二子俱。為父母作禮而去。二萬夫人以真珠各一[10]貫以奉太子。四千大臣[11]作七寶珠奉上太子。太子從宮出城悉施四遠。即時皆盡。國中大小數千萬人。共送太子。觀者皆[12]惜垂淚而別。太子與妃俱載自[13]御而去。前去已遠止息樹下。有婆羅門來乞馬。太子即[14]御車。以馬與之。以二子著車上。妃於後推。太子轅中步挽而去。適復前行。復逢婆羅門來乞車。太子即以車與之。適復前行。復有婆羅門來乞太子言。我不[15]與卿有所愛惜。我財物皆盡。婆羅門言。無財物者。與我身上衣。太子即解與之。更著一故衣。適復前行。復逢婆羅門來乞太子。以妃衣服與之。轉復前行。復逢婆羅門來乞太子兩兒衣服與之。太子布施車馬錢財衣被了。盡[16]無所[17]有。初無悔心。大如毛髮。太子自負其兒。妃抱其女。步行而去。相隨入山。檀特山。去葉波國六千餘里。去國遂遠。行在澤中大苦飢渴。忉利帝釋即於曠澤化作城郭。伎樂衣食[18]備滿城中。有人出迎。太子便可於此留止飲食以相娛樂。妃語太子。行道甚極。可暇止此不。太子言。父王徙我著檀特山中。於此留者違父王命。非孝子也。遂便出城顧視。不復見城。轉復前行到檀特山。山下有水。深不可度。妃語太子。且當住此。[19]須水減乃度。太子言。父王徙我著山。於此住者違父王教。太子慈心水中有山以[20]堰斷水。褰衣而度。即心念言。水當澆灌殺諸人畜。即[21]還謂水言。復流如故。若有欲來至我所者。皆當令度。太子適語已水即復流如故。前到山中見山嶔[22]崟樹木繁茂百鳥悲鳴流泉清池美水甘果。太子語妃。觀是山中亦有學道者。太子入山。山中禽獸皆大歡喜。來迎太子。山上有一道人。名阿[23]州陀。年五百歲。有絕妙之德。太子作禮却住白言。今在山中。何許有好果泉可止處耶。阿[*]州陀言。是山中者並是福地所在可止。道人[24]復言。今此山中清淨之處。卿云何將妻子來而欲學道乎。太子未答。曼坻即問道人言。在此學道為幾何歲。道人言。四五百歲。曼坻言。計有吾我。何時得道。道人言。我實不及此事也。太子即問道人言。頗聞葉波國王太子須大拏不。道人言。我數聞之。但未見耳。太子言。我正是須大拏也。道人問太子。所求何等。[25]太子答言。欲求摩訶衍。道人言。功德乃爾。今得摩訶衍不久也。太子得無上道時。我當作第一神足弟子。道人即指語太子所止處。太子即以法道結頭編髮。以水果為飲食。即作草屋男女別處。男名耶利。年七歲。著草衣隨父出入。女名罽拏延。年六歲。著鹿皮衣隨母出入。山中禽獸皆悉歡喜。來依附太子。空池皆生泉水。枯木皆生華葉。諸毒皆消果樹並茂。太子男女在於水邊與禽獸共戲。時拘留國有貧窮婆羅門。年四十乃取婦。婦大端正。婆羅門有十二醜。狀類似鬼。其婦惡見[1]祝欲令死。婦行汲水。道逢年少嗤說其婿。持水[2]且歸語其婿言。我適取水年少調我。為我索奴婢。我不自汲水。人亦不笑我。婿言。我貧當何所得。婦言。不為我索奴婢者。我當便去。不復共居。婦[3]復言。我常聞太子須大拏坐施太劇。父王徙著檀特山中。有一男一女可乞之。時婆羅門即詣檀特山。至大水邊。但念太子。即便得度。時婆羅門遂入山中逢獵師問太子處。即指示處。婆羅門即到太子所。太子遙見甚大歡喜。迎為作禮。因相慰勞問何所從來。婆羅門言。我從遠來。拘留國人。久聞太子好喜布施。欲從太子乞丐。太子言。我不與卿惜。我所有盡賜無以相與。婆羅門言。若無物者。與我兩兒以為給使。如是至三。太子言。卿故遠來。[4]何不相與。時兩兒行戲。太子呼語言。此婆羅門遠來乞汝。我已許之。汝便隨去。太子即牽授與。地為震動。兩兒不肯隨去。還至父前。長跪謂父言。我宿何罪今遭值此。乃以國王種為人奴婢。向父悔過。從是因緣罪滅福生。世世莫復值是。太子語兒言。天下恩愛皆當別離。一切無常何可保守。我得無上道時自當度汝。兩兒語父言。為我謝母。今便永絕。恨不面別。自我宿罪當遭此大苦。念母失我憂苦愁勞。婆羅門言。我老且羸。小兒各當捨我至其母所。我當奈何得之。當縛付我。太子即反兩小兒手。使婆羅門自縛之。繫令相連。總持繩頭。兩兒不肯去。以捶鞭之血出流地。太子見之淚出墮地。地為之沸。太子與諸禽獸皆送兩兒。不見乃還。時諸禽獸皆隨太子還至兩兒戲處號呼自撲。兒於道中以繩繞樹不肯去。冀其母來。婆羅門以捶鞭之。兩兒言。莫復撾我。我自去耳。仰天呼言。山神樹神一切哀念。我不見母別。可語我母。拾果疾來。與我相見。母於山中。左足下癢。右目復暖。兩乳汁出。便自思惟。未嘗有是怪。當用果為。宜歸視我兒。得無有他。棄果走還。天王帝釋知太子。以兒與人恐妃[5]敗其善心。便化作師子。當道而蹲。妃語師子。願小相避使我得過。師子知婆羅門去遠。乃起避道令妃得過。妃還見太子獨坐。不見兩兒。自至草屋。處處求之不見。便還至太子所問兩兒何在。太子不應。為持與誰。早語我處莫令我狂。如是至三。太子不應。妃更愁苦。太子不應益我迷荒。太子語妃。拘留國有一婆羅門。來從我乞兩兒。便以與之。妃聞感激躄地而倒。如太山崩。宛轉啼哭而不可止。太子言。且止汝識過去提和竭羅佛時本要不耶。我於爾時作婆羅門子。字鞞多衛。汝作婆羅門女。字[6]須羅陀。汝持華七莖。我持銀錢五[7]百。買汝五華。欲以散佛。汝以二華寄我上佛。而求願言。願我後生常為卿妻。我於爾時與汝要言。欲為我妻者。當隨我意在所布施不逆人心。唯不以父母施耳。其餘施者皆隨我意。汝答言可。今以兒施而反亂我善心耶。妃聞太子言。心意開解便識宿命。聽隨太子布施疾得所願。天王帝釋見太子布施如此。即下試太子知欲何求。化作婆羅門亦有十二醜。到太子前[8]而自說言。常聞太子好喜布施不逆人意。故來到此。願乞我妃。太子言。諾大善。可得。妃言。今以我與人。誰當供養太子者。太子答言。今不以汝施者。何得成無上平等。太子即牽妃授之。天帝釋知見太子了無悔意。諸天讚歎天地大動。時婆羅門便將妃去。行至七步。尋將妃還。以寄太子。莫復與人。太子言。何為不取。婆羅門語太子言。我非婆羅門。是[9]天帝釋。故來相試欲願何等。即復釋身。妃即作禮從索三願。一令將我[10]兒去婆羅門還賣著我本國中。二令我兩兒不苦飢渴。三令我及太子早得還國。天[11]王釋言。當如前願。太子言。願令眾生皆得[12]解脫。無復生老病死之苦。帝釋言。大哉。所願無上。所願特尊。非我所及。帝釋言畢忽然不見。
[13]時拘留國婆羅門。得兒還家。婦逆罵之。何忍持此[14]面還。此兒國王種而無慈心。撾打令生瘡。身[15]體膿血。[16]促持衒賣。更求使者。婿隨婦言。即行賣之。天帝行市言。此兒貴無能買者。乃[17]至葉波[18]國中。大臣人民識是太子兒大王之孫。舉國悲哀。諸臣即問所從得此兒來。婆羅門言。我自乞得。人欲奪取。中有長者。而諫之曰。斯乃太子布施之心。以至於此。而今奪之違太子意。不如白王王聞知者。自當贖之。諸臣白王。王聞大驚。即呼婆羅門。使將兒入宮。王與夫人及諸宮女。遙見兩兒莫不哽噎。王問何緣得此兒。婆羅門答言。我從太子[19]乞丐得耳。王呼兩兒而欲抱之。兒皆啼[1]泣不肯就抱。王問婆羅門。賣索幾錢。婆羅門未答。男[2]兒便言。男直銀錢一千特牛一百頭。女直金錢二千牸牛二百頭。王言。男兒人之所珍。何故男賤而女貴耶。兒言。後宮婇女與王無親。或出微賤。或但婢使。王意所幸便得尊貴。王獨有一子。而逐之深山。了無念子之意。是以明知男賤而女貴也。王聞是語。感激悲哀號泣交并。言我大負。汝何故不就我抱。汝恚我乎。畏婆羅門耶。兒言。不敢怨王。亦不畏婆羅門。本是王孫。今為奴婢。何有奴婢而就[3]王抱。是故不敢。王聞是語倍增悲愴。即如其言。[4]更呼兩兒。兒便就[5]王抱。王抱兩孫。手摩其頭。問兩兒言。汝父在山。何所飲食。[6]披服何等。兒具答之。王即遣使促迎太子。[7]便以王命[8]而告太子。太子答言。王徙我山中一十二年為期。今猶一年在。年滿當歸。使還白王。王更作手書以與太子。汝是智人。去時當忍。來時亦忍。云何恚我不還。太子得書頂戴作禮。却繞七匝。便發視之。山中禽獸聞太子還。跳踉宛轉自撲號呼。[9]泉水為空竭。禽獸為不乳。百鳥皆悲鳴。用失太子故。太子[10]與妃俱還本國。敵國怨家聞太子當還。即遣使者裝被白象。金銀鞍勒。以金鉢盛銀粟。銀鉢盛金粟。[11]逆於道中以還太子。辭謝悔過言。前乞白象愚癡故耳。坐我之故逐徙太子。今聞來還內懷歡喜。今以白象奉還太子願垂納受以除罪咎。太子答言。譬如有人設百味食。[12]持有所上其人嘔吐在地。[13]寧復香潔可更食不。今我布施譬亦若吐還終不受。速乘象去。謝汝國王。[A5]苦屈使者遠相勞問。於是使者即乘象還。白王如是。因此象故敵國之怨化為慈仁。國王及眾臣等皆發無上平等道意。父王乘象出迎太子。太子便前頭面作禮。從王而歸。國中人民莫不歡喜。散華燒香以待太子。太子入宮即到母前。頭面作禮而問起居。王以寶藏[14]付與太子。恣意布施轉勝於前。布施不休自致得佛。
佛告阿難。我宿命所行布施如是。太子須大拏者我身是也。時父王者今現我父閱頭檀是。爾時母者今現我母摩耶是也。是時妃者今瞿夷是。時山中道人阿[15]州陀者今目揵連是。時[16]天帝釋者今舍利弗是。時獵師者今阿難是。時男兒耶利者今現我子羅雲是。女兒[17]罽延者今現羅漢[18]朱利母是。時乞[19]兒婆羅門者今調達是。時婆羅門婦[20]者[21]旃遮那摩是。勤苦如是。無央數劫。常行檀波羅蜜。布施如是。
述曰。此明財法相對校量優劣。故智度論云。佛說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出三界報。財施不能斷漏。法施清昇彼岸。財施但感人天報。法施通感三乘果。財施愚智俱閑。法施唯局智人。財施唯能施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財施愚畜能受。法施唯局聰人。財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財施能增貪病。法施能除三毒。故大集經云。施寶雖多不如至心誦持一偈。法施最妙勝過飲食。
又未曾有[23]因緣經云天帝問曰。施食施法有何功德。[24]唯願說之。野干答曰。布施飲食濟一日之命。施珍寶物濟一世之乏。增益繫縛。說法教化名為法施。能令眾生出世間道。
又大丈夫論云。財施者。人道中有。法施者。大悲中有。財施者。除眾生身苦。法施者。除眾生心苦。財施愛多者施與財寶。愚癡多者施與其法。財施者。為其作無盡錢財。法施者。為得無盡智。財施者。為得身樂。法施者。為得心樂。財施者。為眾生所愛。法施者。為世間所敬。財施者。為愚人所愛。法施者。為智者所愛。財施者。能與現樂。法施者。能與天道涅槃之樂。如偈曰。
又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行於法施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棄捨惡事。二能作善事。三住善人法。四淨佛國土。五趣詣道場。六捨所愛事。七降伏煩惱。八於諸眾生施福德分。九於諸眾生修習慈心。十見法得於喜樂。
又菩薩地持論云。菩薩知彼邪見求法短者。不授其法。不與經卷。若性貪財賣經卷者。亦不施與法。若得經卷隱藏不[28]顯。亦不施與法。若非彼人所知義者。亦不施與[29]法。若非彼人所知義[30]者。亦不施與。若是彼所知義。於此經卷已自知義。則便持經隨所樂與。若未知義自須修學。又知他人所有如是經示語其處。若更書與。菩薩當自觀心。少有法慳者。當持經與。為法施故。我寧以法施現世癡瘂。為除煩惱。猶尚應施。況作將來智慧方便。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教化人具足戒施多聞智慧。若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天上得好上色。何以故。眾生聞法斷除瞋心。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成上色。眾生聞法慈心不殺。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壽命長。眾[A6]生聞法不盜他財寶。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多饒財寶。眾生聞法開心樂施。以是因緣。未來世中身得大力。眾生聞法離諸放逸。以是因緣。未來世中身得安樂。眾生聞法除瞋癡心。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無礙辯才。眾生聞法信心無疑。以是因緣。未來世中信心明了。戒施聞慧亦復如是。故知法施殊勝過於財施。問既知法施勝過財施。今時眾生但學法施不行財施。未知得不。答為不解財施迷心而施。苟求色聲人天樂報。恐[1]墜三塗不成出世。所以聖人殷勤歎法。令其[2]寤解三事體空而行財施。遠成菩提涅槃勝果。自餘戒忍六度萬行。皆[3]籍智慧開[4]道成勝。
又智度論云。前五度等譬同盲人。第六般若事同有目。若不得般若開導前五。便墮惡道不成出世。若聞法施過於捨財。愚人不解即便祕財。唯樂讀經若行此法。不如有人解心捨施一錢。勝過迷心讀經百千萬卷。是以如來設教意存解行。若唯解無行。解則便虛。若唯行無解。行則便孤。要具解行方到彼岸。又菩薩藏經云。當知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四攝之法。由是法故菩薩摩訶薩[*]常處長夜攝諸眾生。何等為四。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名為四種攝法。所言施者具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是為布施。言愛語者。謂於一切諸來求乞。或樂聞法。菩薩悉能愛語慰喻。言利行者。謂能滿足若自若他所有意樂。言同事者。隨己所有智及功德為他演說。攝受建立一切眾生。令其安住。若智若法。言法施者。如所聞法廣為他說。言愛語者。以無染心分別開示。言利行者。[5]謂於他授誦經典。乃至說法無有厭倦。言同事者。以不捨離一切智心。安置含生於正法所。是故菩薩於一切時常行法施。若自無財隨喜他施。若自有財供養智人。還得聰報。
又賢愚經云。時諸比丘咸皆生疑。賢者阿難。本造何行獲斯總持。聞佛所說一言不失。俱往佛所而白佛言。賢者阿難。本興何福。而得如是無量總持。唯願世尊。當見開示。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阿僧祇劫。有一比丘。度一沙彌[*]常以嚴勅。教令誦經。日日課限。其經足者。便以歡喜。若其不足。苦切責之。於是沙彌常懷懊惱。讀經雖得復無食調。若行乞食。疾得食時。讀經便足。乞食若遲。讀則不充。若經不足當被切責。心懷愁悶[6]啼哭而行。時有長者見其[7]洟泣。前呼問之。何以懊惱。沙彌答曰。長者當知。我師嚴難勅我讀經。日日課限。若[8]具足者。即以歡喜。若其不充。苦切見責。我行乞食。若疾得者讀經即足。若乞遲得讀便不充。若不得經便被切責。以是事故我用愁耳。於[9]時長者即語沙彌。從今已[10]後常詣我家。當供養食令汝不憂。食已專心勤加讀經。於時沙彌聞是語已。得專心意勤加讀經。課限不減日日常度。師徒於是俱用歡喜。佛告比丘。爾時師者定光佛是。沙彌者今我身是。時大長者供[11]養者今阿難是。乃由過去造是行故。今得總持無有忘失。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