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法苑珠林序
- 1 劫量篇(一)
- 2 三界篇(二)
- 3 日月篇(四)
- 4 六道篇(五-七)
- 5 千佛篇(八-一二)
- 6 敬佛篇(一三-一四)
- 7 敬法篇(一七)
- 8 敬僧篇(一九)
- 9 致敬篇(二〇)
- 10 福田篇(二一)
- 11 歸信篇(二一)
- 12 士女篇(二一)
- 13 入道篇(二二)
- 14 慚愧篇(二三)
- 15 獎導篇(二三)
- 16 說聽篇(二三-二四)
- 17 見解篇(二五)
- 18 宿命篇(二六)
- 19 至誠篇(二七)
- 20 神異篇(二八)
- 21 感通篇(二九)
- 22 住持篇(三〇)
- 23 潛遁篇(三一)
- 24 妖怪篇(三一)
- 25 變化篇(三二)
- 26 眠夢篇(三二)
- 27 興福篇(三三)
- 28 攝念篇(三四)
- 29 發願篇(三四)
- 30 法服篇(三五)
- 31 然燈篇(三五)
- 32 懸幡篇(三六)
- 33 華香篇(三六)
- 34 唄讚篇(三六)
- 35 敬塔篇(三七-三八)
- 36 伽藍篇(三九)
- 37 舍利篇(四〇)
- 38 供養篇(四一)
- 39 受請篇(四一-四二)
- 40 輪王篇(四三)
- 41 君臣篇(四四)
- 42 納諫篇(四五)
- 43 審察篇(四五)
- 44 思慎篇(四六)
- 45 儉約篇(四六)
- 46 懲過篇(四七)
- 47 和順篇(四七)
- 48 誡勗篇(四八)
- 49 忠孝篇(四九)
- 50 不孝篇(四九)
- 51 報恩篇(五〇)
- 52 背恩篇(五一)
- 53 善友篇(五一)
- 54 惡友篇(五一)
- 55 擇交篇(五一)
- 56 眷屬篇(五二)
- 57 校量篇(五二)
- 58 機辯篇(五三)
- 59 愚戇篇(五三)
- 60 詐偽篇(五四)
- 61 惰慢篇(五四)
- 62 破邪篇(五五)
- 63 富貴篇(五六)
- 64 貧賤篇(五六)
- 65 債負篇(五七)
- 66 諍訟篇(五七)
- 67 謀謗篇(五八-五九)
- 68 呪術篇(六〇-六一)
- 69 祭祠篇(六二)
- 70 占相篇(六二)
- 71 祈雨篇(六三)
- 72 園果篇(六三)
- 73 漁獵篇(六四)
- 74 慈悲篇(六四)
- 75 放生篇(六五)
- 76 救厄篇(六五)
- 77 怨苦篇(六六-六七)
- 78 業因篇(六八)
- 79 受報篇(六九-七〇)
- 80 罪福篇(七一)
- 81 欲蓋篇(七一)
- 82 四生篇(七二)
- 83 十使篇(七二)
- 84 十惡篇(七三-七九)
- 85 六度篇(八〇-八五)
- 86 懺悔篇(八六)
- 87 受戒篇(八七-八九)
- 88 破戒篇(九〇)
- 89 受齋篇(九一)
- 90 破齋篇(九一)
- 91 賞罰篇(九一)
- 92 利害篇(九二)
- 93 酒肉篇(九三-九四)
- 94 穢濁篇(九四)
- 95 病苦篇(九五)
- 96 捨身篇(九六)
- 97 送終篇(九七)
- 98 法滅篇(九八)
- 99 雜要篇(九九)
- 100 傳記篇(一〇〇)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夫稟形六趣。莫不貪欲為原。受質二儀。並皆戀財為本。雖復人畜兩殊。然慳惜無二。故臨財苟得。非謂哲人。見利忘義。匪成君子。且錢財玉帛是外所依。幡華僧物是內供養。理應省己貧窘隨喜他富。豈以自貧貪奪他財。所以調達取華遂便退落。憍梵損粟反受牛身。迦葉乞餅[1]被[2]俗譏訶。比丘嗅香池神[3]訝責。是知偷盜之愆。寧非大罪。所以朝䬸無寄。夜寢無[4]衣。鳥栖鹿宿。赤露[5]𤷄𤼣。傍路安眠。[6]循𫑮求食。遂使母逐鷓鴣而南去。子隨胡馬而北歸。夫類日影而西奔。婦似川流而東逝。莫不望故鄉而腸斷。念生處而號啼。淚交駛而散血。心欝怏而聚眉。如斯之苦。皆由前身不施劫盜中來。故經曰。欲知過去因。當看[7]現在果。欲知未來果。但觀現在因。是故勸諸行者。常須[8]誡勗勿起盜心。乃至遺落不貪。何況故偷他物也。
如涅槃經云。造立佛寺用珠華鬘供養。不問輒取。若知不知皆得方便盜[10]罪。又[11]毘奈耶論云。若盜佛塔聲聞塔中幡華。皆望施主結重罪。為斷彼福故。[12]又十誦律云。若盜佛圖物精舍中供養具。若有守護主。計主犯重罪。如十誦。偷佛舍利。薩婆多論盜佛像。並為淨心供養。自念云。彼亦弟子。我亦弟子。如是之人。雖不語取。供養皆不犯罪(此謂施主情通者不犯局者犯重[13]也)若依摩德勒伽論云。為轉賣活命故[14]盜佛像舍利者。犯大重罪。
如四分律云。時有人盜他經卷。佛言。佛語無價。計紙墨犯重罪。十誦律云。借他經拒逆不還。令主生疑者。犯方便罪(由心未決若絕者犯重)正法念經云。若盜他祕方者犯重罪。唯識並決論云。闇取他經論讀乃至一句。皆犯盜竊文句罪 (此應是主心祕悋者犯。[16]汎爾餘經情通不惜者。取讀無過也)五百問事口決云。不得口吹經塵。以口氣惡故(像塵亦爾)。若燒故經得重罪。如燒父母。不知有罪者犯輕(數有惡人偷佛銅像。燒鑄聖容。將供身命。逆中之極無過於此。或盜[17]旛華用充衣服。或將賣活命。如是等罪。未來受殃。無有出期)。
如五分律云。貸僧物不還。計直犯重。又觀佛三昧經云。盜僧鬘物者。過殺八萬四千父母等罪。又寶梁經云。寧噉身肉終不得用三寶物。又依方等[19]經。華聚菩薩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又大集經濟龍品云。時有諸龍得宿命心。自念[20]過業[21]洟泣雨淚。來至佛前各如是言。我憶往昔。於佛法中或為俗人親屬因緣。或復聽法因緣。所有信心捨施種種華果飲食。共諸比丘依次而食。或有說言。我曾[22]喫噉四方眾僧華果飲食。或有說言。我往寺舍布施眾僧。或復禮拜如是[*]喫噉。乃至七佛已來。曾作俗人有信心人。為供養故施諸華果種種飲食。比丘得已迴施於我。我得便食。由彼業緣。於地獄中。經無量劫。大猛火中。或燒或煮。或飲洋銅。或吞鐵丸。從地獄出墮畜生中。捨畜生身生餓鬼中。如是種種備受辛苦。佛告諸龍。此之惡業與盜佛物。等無差別。比丘[23]五逆業其罪如半。然此[24]罪報難可得脫。於賢劫中值最後佛。名曰樓至。於彼佛世罪得除滅。
述曰。何故盜用僧物其罪偏重耶。答曰。隨盜一物。即望十方凡聖。上至諸佛。下及凡僧。隨境無邊。還結無邊等罪。微塵尚可知數。此人罪報不可測量。所以者何。為其施主本捨一毫一粒擬供十方出家凡聖令其食用日夜修道不欲供俗。是以鳴鍾一響遐邇同飡。凡聖並資俱成道業。冥資施主得益無邊。惟斯福利功齊法界。招善既多獲罪寧少。今見愚迷眾生。不簡貴賤不信三寶。苟貪福物將用資身。或食噉僧食受用華果。或騎僧雜畜將僧奴[25]隨[26]逐。或借貸僧物經久不還。見僧屢索反加[27]凌毀。或倚官[28]形勢伺求僧過。如是等損具列難盡。靜思此咎豈不痛心。今惜不與者。非是慳惜不惠。為慈愍白衣慮受來苦。若當與者非直損俗。亦罪及知事。未來生處同受其殃。故佛本行經云。一念之惡能開五不善門。一惡能燒人善根。二從惡更生惡。三為聖人所[29]呵。四退失道果。五死入惡道。既知不易誠為大誡。後時取受省[30]己用之。
如寶梁寶印經云。佛法二物不得互用。由無與佛法物作主。復無可諮白。不同[32]僧物。常住招提。[33]互有所諮。若用僧物修治佛塔者。依法取僧和合得用。不和合者勸俗人[34]修治。若佛塔有物。乃至一錢已上。以施主重心故捨。諸天及人。於此物中應生佛想[35]塔想。乃至風吹爛壞。不得貿寶供養。以如來塔物無人作價也。又十誦律云。佛聽僧坊佛圖。畜使人及象馬牛羊等。各有所屬不得互用。又僧祇律云。供養佛物。華多聽轉賣買香燈。猶故多者轉賣無盡財中。又五百問事口決云。佛幡多者。欲作餘佛事用者得。若施主不許者不得。又四分律云。供養佛塔食。治塔人得食。又善見論云。佛前獻佛飯食。侍佛比丘得食。若無比丘白衣侍佛亦得食。又罪福決疑經云。初獻佛時。上中下座。必教白衣奉佛及僧。獻佛竟行與僧食不犯。若不爾者。食佛物故。千億歲墮阿鼻地獄。檀越不受師教。亦招前[1]報。若生人間。九百萬歲墮下賤處。何以故。佛物無人能評價故(若汎爾齋家[2]及在僧寺二時常食。獻佛聖僧食不局。入佛僧者不須收贖。唱餘食後一切得食。若情標施食。定入佛僧。不通白衣者。應贖己。取食[3]也)。
或施主本擬作釋迦。改作彌陀。本作大品。改充涅槃。本作僧房。改供僧食。本施二眾。改入一眾。本擬十方迴。入現前本。擬大眾。迴入別人。本擬眾僧。迴入白衣。皆違反施主。計錢多少滿五成重。減五得蘭。故四分律云。許此處乃與彼處。皆[4]犯罪也(輕重之罪量前施主)准此之文。檢校佛像。有餘綵色不[5]得作菩薩聖僧等形。以師徒位別故。不得互用。乃可作餘莊嚴具。還將供養佛不犯。若施[6]主情通一鋪佛像任意莊嚴。種種道俗凡聖形像。諸雜供養。名華草木。山池鳥獸。不局佛像者。通作無罪。故五百問事云。用佛綵色作鳥獸形得罪。除在佛前為供養。故不犯(數[7]聞邊方道俗。不閑戒律。雖有好心經營三寶。任己凡情互用三寶物。乃至[8]齊上聖僧錢。或將自入。或入常住。或作佛像。或畫壁上迦葉阿難等形。並不合用得罪。具如上受請篇說。問曰。今時齋上有佛錢。未審此錢入何等用。答曰。若施主本心定入造像。還如前互用文斷。只得造佛不[9]得別用。若如今時齋家。凡僧食後通出佛僧錢。知施主不別標局者。任將買香沽油造幡營造佛堂種種供佛。受用並得。但不得入經僧別人用。上來略述。並依經律文斷。不是人情。若不依法反結無知不學之罪。自外不盡者。具如僧尼十卷律鈔廣說。故檢校三寶。事重不輕。自非明解戒律。深信因果。謹慎用心。怖怕業道。常勤作意。不護人情。如是之人。始堪作綱維知事。自外不合作)。
又寶梁經云。佛告迦葉。我聽二種比丘得營眾事。何等為二。一能淨持戒。二畏於後世。喻如金剛。復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識[10]知業報。二有諸慚愧及以悔心。復有二種。何等為二。一阿羅漢。二能修八背捨者。如是二種比丘。我聽營事。自無瘡疣能護他人意。以此事難故語迦葉。於佛法中種種出家。種種[11]姓。種種心。種種解脫。種種斷結。或有阿蘭若。或有乞食。或有樂住山林。或有樂近聚落清淨持戒。或有能離四[12]軛。或有勤修多聞。或有辯說諸法。或有善持戒律。或有善持毘尼儀式。或有游諸城邑聚落為人說法。有如是等諸比丘僧營事比丘。善取如是諸人心相。故經云。彼營事比丘應當分別。常住僧物不得與招提僧。招提僧物不得與常住僧(此二種物不得互用)常住僧物。招提僧物。不應與佛物[13]共雜(佛物亦不得與二共雜)若常住僧物多而招提僧有所須者。營事比丘應集僧行籌索欲。僧和合者。應以常住僧物分與招提僧。若如來塔。或有所須。若欲敗壞者。若常住僧[14]物。若招提僧物多者。營事比丘應集[15]僧行籌索欲。作如是言。是佛塔壞。今有所須。此常住僧物招提僧物多。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若僧不惜所得施物。若常住僧物。招提僧物。我今持用修治佛塔。若僧不和合。營事比丘應勸化在家人求索財物修治佛塔。若佛物多者。不得分與常住招提僧。何以故。於此物中應生世尊想。佛所有物乃至一線。皆是施主信心施佛。是故諸天世人。於此物中生佛塔想。而況寶物。若於佛塔中寧令風吹雨爛破盡。不應以此衣貿易寶物。何以故。如來塔物無人能與作價者。又佛無所須故。如是營事人者。三寶之物不應令雜。以自雜用得大苦報。若受一劫。若過一劫。以侵三寶物故。又寶梁經云。佛言。營事比丘若生瞋心。於持戒大德人所。以自在故驅令役使。故墮地獄。若得為人作奴僕。為主苦役。人所鞭打。又營事比丘。以自在故更作重制。過僧常限。謫罰比丘。非時令作。以此不善根故墮於多釘小地獄中。生此中已以百千釘釘[16]挓其身。其身熾然如大火聚。又營事比丘於持戒有大德所。以重事[17]悑之。以瞋心語故生地獄中。其所得舌長五百由旬。以百千釘。而釘其舌。一一釘中出大火焰。又營事比丘數得僧物慳惜藏[18]弆。或非時與僧。或復難與。或[19]因苦與。或少與。或不與。或有與者。或不與者。以此不善根故。有穢惡餓鬼常食糞丸。此人命終當生其中。於百千歲常不得食。或時食變為糞屎。或作膿血。是故迦葉。營事比丘。寧自噉身肉。終不雜用三寶之物作衣鉢飲食。
如善見論云。為他別人乃至三寶守護財物。若謹慎掌護。堅鎖藏戶。而賊從孔中屋中竊取。或逼迫取。非守物人能禁限者。但望本主結罪。皆不合徵。若主掌懈慢不勤守護。為賊所偷者。掌物人償之。以望守護主結罪。故十誦律云。遠處受他寄物。在道損破[21]者。好心捉破者。不應償。惡心捉破者。須償。若借他物。不問好心惡心。若破一切須償。又十誦律云。賊偷物來。或好心施。或因他逐恐[*]悑故施得取。以成物主故。但莫從賊乞。自與者得取。取已染壞色著。有主識認者應還。又摩德勒伽[1]論云。若狂人自持[2]物施。不知父母親眷者得取。若父母可知。不自手與者不得取。又十誦律云。若取他虎殘肉者犯小罪。由不斷望故。若取師子殘者不犯。由斷望故。又薩婆多論云。盜一切鳥獸殘者得小罪(今時儉世多有俗人毀壞他鼠窟取其貯粟胡桃雜果子等准此犯罪)四分律云。若與想取己有想取。糞掃想取。暫想[3]取。親友意[4]想取等。皆不犯。其親友者。依律要具七法。始名親友。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與。三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貧賤不輕。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親善友。取而不犯也。
又增一阿含經云。佛告比丘。若人作賊偷盜他物。為主所執。縛送付王。治其盜罪。王即遣人閉著牢獄。或截手足。或刖耳鼻。或剝其皮。或抽其筋。或取倒懸。或時鋸解。或以火炙。或時湯煮。或以生革[5]縛絡其頭。或復洋銅而灌其身。或以長橛而刺其[6]臗。或使惡象而以蹈殺。或開其腹抽腸紵草。或時反縛打惡聲鼓。將詣市所標下斬首。或復節節支解其形。或以刀破。或時箭射。如是種種苦切殺之。以此偷盜惡業因緣。命終之後生地獄中。猛火燒身融銅灌口。鑊湯鑪炭刀山劍樹。煻灰糞屎磨磨碓擣。受如是等種種諸苦。酸楚毒痛不可稱計。百千萬歲脫出無期。地獄罪畢生畜生中。象馬牛羊駝驢犬等。經百千歲以償他力。畜生罪畢生餓鬼中。飢渴苦惱不可具言。初不聞有漿水之名。經百千歲受如是苦。惡道罪畢出生人中。若生人中得二種報。一者貧窮。衣不蓋形。食不充口。二者常為王賊火水及以惡[7]賊[8]劫。又正法念經云。何名盜。若人思惟。欲令種種穀麥我獨成就令世間人五穀不登。常作如是不善思惟。復於異時。眾生薄福。田苗不收。如是惡人。見世飢饉。心生歡喜。如我所念。於市[9]糶賣。曲心巧偽。量諸穀麥。誑惑於人。究竟成業。若心思惟。名為思業。若作誑時。名為誑業。作誑業已。名究竟業。[10]◎
如正法念經云。若見道邊遺落之物。若金若銀及餘財寶。取已唱令。此是誰物。若有人言。此是我物。當問其相。實者當還。若無人認。七日持行。日日唱之。若無主認。以此寶物付王大臣州郡令長。若王大臣州郡令長。見福德人不取此物。後當護持佛法眾僧。是名不盜。
又僧祇律云。若見遺衣物者。當唱令之。無主者懸著高[13]顯處令人見。若言是[14]我物。應問言。汝物何處失。答相應者與。若無識者。應停至三月已。若塔園中得者。即作塔用。僧園中得者。四方僧用。若貴價物者。謂金銀瓔珞不得露現。唱令得寶。人應審諦。數看有何相貌然後舉之。人來認時相應者與。對眾多人與。不得屏處還教受三歸。語言。佛不制戒者。汝眼看不得。若無人來認者。停至三年。如前處當界用之。若治塔得寶藏者。即作塔用。僧地亦然。故成實論云。伏藏取用無罪。佛在世時。給孤長者是聖人。亦取此物。故知無罪。又自然得物不名劫盜。又僧祇律云。[A1]入聚落中有遺落物。不得取。與比丘者得。即是施主。聚落中風吹衣不得。作糞掃想取。若曠路無人處得取。又五分律云。若舉衣經十二年不還者。集僧評價作四方僧用。若彼後還。以僧物償。不受者善。
正報頌曰。
習報頌曰。
感應緣(略引六驗)
漢世何敞。為交阯刺史行部。到蒼梧郡高要縣。暮宿鵲奔亭。夜猶未半。有一女子從樓下出。自云。妾姓蘇名娥字[19]怡姝。本廣信縣修[1]里人。早失父母又無兄弟。夫亦久亡。有雜繒百二十匹及婢一人。名致富。妾孤窮羸弱不能自振。欲往傍縣賣繒。就同縣人王伯。賃車牛一乘。直錢萬二千。載妾并繒令致富執轡。乃以前年四月十日到此亭外。于時日暮行人既絕。不敢前[2]行。因即留止。致富暴得腹痛。妾往亭長舍乞漿取火。亭長龔壽操刀持戟。來至車傍。問妾曰。夫人從何所來。車上何載。丈夫安在。何故獨行。妾應之曰。何故問之。壽因捉妾臂曰。少愛有[3]色寧可相樂耶。妾時[*]悑懼不肯聽從。壽即以刀刺脇一創立死。又殺致富。壽掘樓下埋妾并婢。取財物去。殺牛燒車。車釭及牛骨貯亭東空井中。妾死痛酷無所告訴。故來自歸於明使君。敞曰。今欲發汝屍[A2]骸。以何為驗。女子曰。妾上下皆著白衣。青絲履猶未朽也。掘之果然。敞乃遣吏捕壽。拷問具服。下廣信縣驗問。與娥語同。收壽父母兄弟皆繫獄。敞表壽殺人。於常律不至族誅。但壽為惡隱密經年。王法所不能得。鬼神訴千載無一。請皆斬之。以助陰殺。上報[4]聽之。
漢時有王忳字少林。為郿縣令。之縣到[*]釐亭。亭常有鬼。數數殺人。忳宿樓上。夜有女子。稱欲訴[5]冤。無衣自蓋。忳以衣與之。乃進曰。妾本涪令妾也。欲往之官。過此亭宿。亭長殺妾。大小十餘口。埋在樓下。奪取衣裳財物。亭長今為縣門下游[6]徼。忳曰。當為汝報之。勿復妄殺良善耶。鬼[7]投衣而去。忳[8]且收游徼。詰問即服。收同謀十餘人并殺之。掘取諸喪歸其家殯葬。亭永清寧。人謠曰。信哉少林世無偶。飛被走馬與鬼語。飛被走馬。別為他事。今所不錄(右二驗出[*]冤魂志)。
隋大業八年。宜州城東南四十餘里有一家。姓皇甫。居家兄弟四人。大兄小弟並皆勤事生業。仁慈忠孝。其第二弟名遷。交游惡友不事生活。於後一時母在堂內。取六十錢欲令市買。且置床上。母向舍後。其遷從外來入堂。左右顧視不見人。便偷錢將出私用。母還覓錢不得。不知兒將去。遂勘合家。良賤並云不得。母恨不清合家。遂鞭打大小。大小皆怨。至後年遷亡。託胎家內母猪復中。經由三五月產一㹠子。年至兩歲。八月社至。須錢賣遠村社家得錢六百文。社官將去。至於初夜。遂[9]警覺合家大小。先以鼻觸婦。[10]婦眠夢云。我是汝夫。為取婆六十錢。枉及合家[11]唐受[12]拷楚。令我作猪。今來償債。今將賣與社家。社家縛我欲殺。汝是我婦。何忍不語男女贖我。婦初一夢。忽寤心驚。仍未信之。復眠還夢如是。猪復以鼻觸婦。婦驚著衣向堂報姑。姑已起坐。還夢同新婦。兒女亦同夢見一夜裝束令兒及將遷兄。并持錢一千二[13]百。母報兒云。社[14]官儻不肯放。求倍與價。恐天明將殺。馳騎急去。去舍三十[15]餘里。兒既至彼。不[16]說己親。恐辱家門。但云不須殺。今欲贖猪。社官不肯。吾今[17]祭社時至。猪不與君。再三殷勤不放。兄兒怕急。恐慮殺之。私憑一有識解信敬人曾任縣令。具述委[18]曲實情。後始贖得。既得猪已驅向野田。兄語猪云。汝審是我弟。汝可急前還家。兒復語猪。審是我父。亦宜自前還家。猪聞此語馳走在前還舍。後經多時鄉[19]里並知兒女恥愧。比隣相嫌者並以猪譏罵。兒女私報猪云。爺今作業不善受此猪身。男女出頭不得。爺生平之日。每共徐賢者交厚。爺向徐家。兒女送食。往彼供[20]爺。猪聞此語。[21]瀝淚馳走向徐家。徐家離舍四十餘里。至大業十一年內。[22]猪徐家卒。信知業報不簡親疏皎若目前。豈不慎歟。長安弘法寺靜[23]琳法師。是遷隣里。親見其猪。法師傳向道說之。
唐貞觀中。魏王府長史京兆人韋慶植。有女先亡。韋夫婦痛惜之。後二年慶植。將聚親賓客備食。家人買得羊未殺。夜慶植妻夢。其亡女著青裙白衫。頭髮上有一雙玉釵。是平生所服者。來見母[24]洟泣言。昔甞用物不語父母。坐此業報。今受羊身。來償父母。命明旦當見殺。青羊白頭者是。特願慈恩垂乞性命。母驚[25]寤旦而自往觀羊。果有青羊。項膊皆白。頭上有兩點白相。當如玉釵形。母對之悲泣。止家人勿殺。待慶植至放送之。俄而植至催食。厨人白言。夫人不許殺青羊。[26]植怒即命殺之。宰夫懸羊欲殺。賓客數人已至。乃見懸一女子容貌端正。訴客曰。是韋長史女。乞救命。客等驚愕止宰夫。宰夫懼植怒。又但見羊鳴。遂即殺之。[27]既而客坐不食。植怪問之。客[28]具以言。慶植悲痛。發病遂不起。京下土人多知此事。[A3]崔尚書敦禮具為臨說。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四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