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法苑珠林序
- 1 劫量篇(一)
- 2 三界篇(二)
- 3 日月篇(四)
- 4 六道篇(五-七)
- 5 千佛篇(八-一二)
- 6 敬佛篇(一三-一四)
- 7 敬法篇(一七)
- 8 敬僧篇(一九)
- 9 致敬篇(二〇)
- 10 福田篇(二一)
- 11 歸信篇(二一)
- 12 士女篇(二一)
- 13 入道篇(二二)
- 14 慚愧篇(二三)
- 15 獎導篇(二三)
- 16 說聽篇(二三-二四)
- 17 見解篇(二五)
- 18 宿命篇(二六)
- 19 至誠篇(二七)
- 20 神異篇(二八)
- 21 感通篇(二九)
- 22 住持篇(三〇)
- 23 潛遁篇(三一)
- 24 妖怪篇(三一)
- 25 變化篇(三二)
- 26 眠夢篇(三二)
- 27 興福篇(三三)
- 28 攝念篇(三四)
- 29 發願篇(三四)
- 30 法服篇(三五)
- 31 然燈篇(三五)
- 32 懸幡篇(三六)
- 33 華香篇(三六)
- 34 唄讚篇(三六)
- 35 敬塔篇(三七-三八)
- 36 伽藍篇(三九)
- 37 舍利篇(四〇)
- 38 供養篇(四一)
- 39 受請篇(四一-四二)
- 40 輪王篇(四三)
- 41 君臣篇(四四)
- 42 納諫篇(四五)
- 43 審察篇(四五)
- 44 思慎篇(四六)
- 45 儉約篇(四六)
- 46 懲過篇(四七)
- 47 和順篇(四七)
- 48 誡勗篇(四八)
- 49 忠孝篇(四九)
- 50 不孝篇(四九)
- 51 報恩篇(五〇)
- 52 背恩篇(五一)
- 53 善友篇(五一)
- 54 惡友篇(五一)
- 55 擇交篇(五一)
- 56 眷屬篇(五二)
- 57 校量篇(五二)
- 58 機辯篇(五三)
- 59 愚戇篇(五三)
- 60 詐偽篇(五四)
- 61 惰慢篇(五四)
- 62 破邪篇(五五)
- 63 富貴篇(五六)
- 64 貧賤篇(五六)
- 65 債負篇(五七)
- 66 諍訟篇(五七)
- 67 謀謗篇(五八-五九)
- 68 呪術篇(六〇-六一)
- 69 祭祠篇(六二)
- 70 占相篇(六二)
- 71 祈雨篇(六三)
- 72 園果篇(六三)
- 73 漁獵篇(六四)
- 74 慈悲篇(六四)
- 75 放生篇(六五)
- 76 救厄篇(六五)
- 77 怨苦篇(六六-六七)
- 78 業因篇(六八)
- 79 受報篇(六九-七〇)
- 80 罪福篇(七一)
- 81 欲蓋篇(七一)
- 82 四生篇(七二)
- 83 十使篇(七二)
- 84 十惡篇(七三-七九)
- 85 六度篇(八〇-八五)
- 86 懺悔篇(八六)
- 87 受戒篇(八七-八九)
- 88 破戒篇(九〇)
- 89 受齋篇(九一)
- 90 破齋篇(九一)
- 91 賞罰篇(九一)
- 92 利害篇(九二)
- 93 酒肉篇(九三-九四)
- 94 穢濁篇(九四)
- 95 病苦篇(九五)
- 96 捨身篇(九六)
- 97 送終篇(九七)
- 98 法滅篇(九八)
- 99 雜要篇(九九)
- 100 傳記篇(一〇〇)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 |
---|---|
1 | 惟。眾生不知布施後世貧窮。以貧窮故劫盜心生。 |
2 | 不知布施後世貧窮。以貧窮故劫盜心生。以劫盜故 |
3 | 以劫盜故而有殺害。以貧窮故不足於色。色不足故 |
4 | 色不足故而行邪行。以貧窮故為人下賤。下賤畏他 |
5 | 蟇說偈以遣龜言。若遭貧窮失本心不惟本義食為先 |
夫理之所窮唯善與惡。顧此二途條然易辯。[7]幽則有罪福苦樂。顯則有賢愚榮辱。愛榮憎辱趣樂背苦。含識所必同也。今愛榮而不知慕賢。求福而不知避禍。譬猶播植粃粺而欲歲取精糧。驅駕駑蹇而望騰超敻絕。不亦惑哉。如鳥獸蟲[8]虺之智。猶知因風假[9]鶩託迅附高以成其事。奚況於人而無託友以就其善乎。故所託善友則身存而成德。所親闇蔽則身[10]瘁而名惡也。故玄軌之宗。出於高範。切瑳之意。事存我友。又[11]如㗱牛之虻飛極百步。若附[12]鸞尾則一翥萬里。此豈非其翼工之所託迅[13]也。亦同凡夫[14]溺喪極[15]趣不越人天。若憑大聖之[16]威。則高昇十地同生淨域也。
如涅槃經云。阿難比丘。說半梵行名善知識。佛言。不爾。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識。又云。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云何名為如法而說如[18]法而行。自不殺生。教人不殺生。乃至自行正見。教人行正見。若能如是則得名為真善知識。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亦能教人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復以是義名善知識。善知識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樂。常為眾生而求於樂。見他有過不訟其短。口常宣說純善之事。以是義故名善知識。善男子。如空中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漸漸增長。善知識者亦復如是。令諸學人漸遠惡法增長善法。善男子。若有親近善知識者。本未有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則得增廣。又云。善友當觀。是人貪欲瞋恚愚癡思覺。何者[19]偏多。若知是人貪欲多者。則應為說不淨觀法。瞋恚多者。為說慈悲。思覺多者。教令數息。著我多者。當為分析十八界等。聞已修行次第獲得四念處。觀身受心法。得是觀已次第復觀十二因緣。如是觀已次得暖法。從得暖法乃至漸得羅漢辟支佛果。菩薩大乘佛果等依此而生。更無疑滯。自利利他。不加水乳。是名真善知識法師之位。若不具此非善知識。加水之法不可依承。故佛性論引經偈云。
是故要須真實利益眾生。先自調伏然後教人。無寡聞失。無退行失。無散亂失。無輕慢失。無顛倒失。無貪求失。無瞋恚失。無邪行失。無著我失。無小行失。具此十法名善知識。故莊嚴論偈云。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世尊。又共長老難陀至於一賣香[21]邸。見彼[*]邸上有諸香裹。見已即告長老難陀作如是言。難陀。汝來取此[*]邸上諸香裹物。難陀爾時即依佛教於彼[*]邸上取諸香裹。佛告難陀。汝於漏刻一移之頃捉持香裹。然後放地。爾時長老難陀聞佛如此語已。手執此香於一刻間。還放地上。爾時佛告長老難陀。汝今當自嗅於手看。爾時難陀聞佛語已。即嗅自手佛語難陀。汝嗅此手作何等氣。白佛言。世尊。其手香氣微妙無量。佛告難陀。如是如是。若人親近諸善知識。[22]時常[23]共居隨順染習。相親近故必定當得廣大名聞。爾時世尊。因此事故。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又四分律。親友意者。要具七法方成親友。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與。三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貧賤不輕。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親善友。應親附之。又[24]莊嚴論佛說偈云。
又迦羅越六向拜經云。善知識者有四輩。一外如怨家內有厚意。二於人前直諫於外說[1]其善。三[2]病𤸃[A1]縣官[A2]為其[3]怔忪憂解之。四見人貧賤心不棄[4]捐當念欲富之善。知識者復有四輩。一為吏所捕將歸藏匿於後解決之。二有病瘦消損將歸養視之。三知識死亡棺[5]殮視之。四知識已死復念其家。
又生經云。佛告諸比丘。往古久遠不可計時。於他異土時有四人。以為親厚共止一處。時有獵師。射獵得鹿。欲來入城。各共議言。吾等設計從其獵師當索鹿肉。知誰獲多。俱即發行。一人陳[6]辭。其言麁獷而高自大。咄男子。當惠我肉。欲得食之。第二人曰。唯兄施肉令弟得食。第三人曰。仁者可愛。以肉相與。吾思食之。第四人曰。親厚[7]損肉唯見乞施。吾欲食之。俱共飢渴。時獵師觀察四人言辭。各隨所言以偈報之。先報第一人曰。
報第二人曰。
報第三人曰。
報第四人曰。
於時獵師隨其所志言[*]辭麁細。各與肉分。於是天[10]說[11]頌曰。
爾時佛告諸比丘。第一麁[*]辭則所欣釋子是。第二人者颰陀和梨是。第三人者黑優陀是。第四人者今阿難是。天說偈者則吾身是。爾時相遇今亦如是。
又佛本行經云。佛告諸比丘。我念往昔久遠之時。波羅柰國有一烏王。其烏名曰蘇弗多羅(隋言善子)而依住彼波羅柰城。與八萬烏和合共住。善子烏王有妻。名曰蘇弗[12]窒利(隋言善女)時彼烏妻共彼烏王行欲懷妊。時彼烏妻忽作是念。願我得淨香潔飲[13]食現今人王之所食者。而彼烏妻思是飲食。不能得故宛轉迷悶。身體[14]憔瘁。[A3]羸瘦[15]顫掉。不自安故。問其妻言。汝今何乃宛轉於地身體[16]憔瘁。羸瘦[*]顫掉不能自安。彼時烏妻報烏王言。善哉聖子。我今有娠乃作是念。願得清淨香潔餚饍如王食者。時善子烏[17]告其妻言。異哉賢者。如我今日何處得是香美飲食。王宮深邃不可得到。我若入者於彼手邊必失身命。彼妻又復報烏王言。聖子今者。若不能得如是飲食。我死無疑。并其胎子亦必無活。善子烏王復告妻言。異哉賢者。汝今死日必當欲至。乃思如是難得之物。善子烏王作是語已。憂愁悵怏思惟而住。復作是念。如我意者。如是香潔清淨飲食如王食者。實難得也。爾時烏王群眾之內乃有一烏。見善子烏心懷愁憂不樂而住。見是事已詣烏王所白烏王言。異哉[18]賢者。何故憂愁思惟而住。善子烏王。於時廣說前事因緣。彼烏復白善子王言。善哉聖子。莫復愁憂。我能為王覓是難得香美餚饍王所食者。是時烏王復告彼烏作如是言。善哉善友。汝若力能為我[19]辦得如此事者。我當報汝所作功德。爾時彼烏。從烏王所居住之處。飛騰虛空至梵德王宮。去厨不遠坐一樹上。觀梵德王食厨之內。其王食[20]辦有一婦女備具餚饍。食時將至。專以銀器盛彼飲食欲奉與王。爾時彼烏從樹飛下。在彼婦女頭上而立啄[21]鵮其鼻。時彼婦女患其鼻痛。即翻此食在於地上。
爾時彼烏即取其食將與烏王。烏王得已即將[22]與妻。其妻得已尋時飽食。身體安隱如是產生。爾時彼烏[23]日別數往。奪彼食取將與烏王。時梵德王屢見此事。作如是念。奇哉[24]怪異。云何此烏數數[25]常來穢污我食。復以觜[26](下准)爪傷我婦女。而王不能忍此事故。尋時勅喚網捕獵師。而語之言。卿等急速至彼烏處。生捕將來。其諸獵師聞王勅已。啟白王言。如王所勅不敢違命。獵師往至以其羅網捕得此烏。生捉將來付梵德王。時梵德王語其烏言。汝比何故數污我食。復以觜爪傷我婦女。爾時彼烏語梵德王。善哉大王。聽我向王說如此事令王歡喜。時梵德王心生喜悅。作如是念。希有斯事。云何此烏能作人語。作是念已告彼烏言。善哉善哉。汝必為我說斯事意令我歡喜。爾時彼烏。即以偈頌。向梵德王而說之曰。
時梵德王。既聞彼烏如此語已。心生喜悅。作如是言。希有此事。人尚不能於其主邊有如是等愛重之心如此烏也。作是語已。其梵德王。而說偈言。
其梵德王說此偈已。復告烏言。善哉汝烏。於今已去常來至此取香美食。若其有人遮斷於汝不與食者。來語我知。我自與汝已分所食。而將去耳。佛告諸比丘。汝等當知。彼烏王者我身是也。彼時為主偷食烏者。即[1]憂陀夷比丘是也。梵德王者。此即輸頭檀王是也。於時比丘[*]憂陀夷。令彼歡喜為我取食今亦復爾。令淨飯王心生歡喜。又復為吾而將食來。頌曰。
惟夫[6]大聖垂化正攝群心。善惡二門用標宗極。善類清昇惡稱俯墜。良由業惑未傾牢籠三界。情塵不靜擁翳五燒。滯八倒之沈淪。[7]勞四生之維縶。是故隨順邪師信受惡友。致使煩惑難攝亂使常行。心馬易馳情猴難禁。修福念善罕自無聞。造罪[8]營愆日就增進因此輪迴生死不絕。大聖愍之豈不痛心也。
如尸迦羅越六向拜經云。惡知識者有四輩。一內有怨心外強為知識。二於人前好言語背後說人惡。三有急時於人前愁苦背後歡喜。四外如親厚內興怨謀。惡知識復有四輩。一小侵之便大怒。二有倩使之便不肯行。三見人有急時避人走。四見人死亡棄之不視。又涅槃經云。[A4]菩薩摩訶薩。觀於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訶薩。於惡象等心無[10]悑懼。於惡知識生悑畏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不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是惡象等唯能破壞不淨臭身。惡知識者能壞淨身及以淨心。是惡象等能壞肉身。惡知識者壞於法身。為惡象殺不至三惡。為惡友殺必至三惡。是惡象等但為身怨。惡知識者為善法怨。是故菩薩。[11]常當遠離諸惡知識。
又增一阿含經。世尊說偈云。
又中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怨家。法而作怨家。第一不欲令怨家有好色。雖好沐浴名香塗身。然為色故。瞋恚覆心而作怨家。第二不欲令怨家安隱睡眠雖臥床枕覆以錦綺。然故憂苦不捨。瞋恚覆心而作怨家。第三不欲令怨家而得大利。雖應得利而不得利應。不得利而得其利。彼此二法更互相違瞋恚覆心而作怨家。第四不欲令怨家有朋友。若有親朋捨離避去。因瞋覆心而作怨家。第五不欲令怨家有稱譽彼惡名醜聲周聞諸方。因瞋覆心而作怨家。第六不欲令怨家極大財富。彼大富人儻失財物。因瞋覆心而作怨家。第七不欲令怨家身壞命終往至善處。彼身口意惡行已。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而作怨家。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我念往昔久遠世時。於雪山下有二頭鳥。同共一身。在於彼住。一頭名曰迦[13]樓荼鳥。一頭名憂波迦[*]樓荼鳥。而彼二鳥。一頭若睡一頭便寤。其迦[*]樓荼[14]有時睡眠。近彼寤頭有一果樹。名摩頭迦。其樹花落。風吹至彼所寤頭邊。其頭爾時作如是念。我今雖復獨食此華。若入於腹二頭俱時得色得力並除飢渴。而彼寤頭遂即不令彼頭睡寤。亦不告知。默食彼華。其彼睡頭於後寤時。腹中飽滿欬噦氣出。即語彼頭作如是言。汝於何處得此香美微妙飲食而噉食之。令我身體安隱飽滿。令我所出音聲微妙。彼寤頭報言。汝睡眠時。此處去我頭邊不遠。有摩頭迦華果之樹。當於彼時一華墮落在我頭邊。我於爾時作如是念。今我但當獨食此華。若入於腹俱得色力並除飢渴。是故我時不令汝寤。亦不語知。即食此華。爾時彼頭聞此語已。即生瞋恚嫌恨之心。作如是念。其所得食。不語我知。不喚我覺。即便自食。若如此者。我從今後所得飲食我亦不喚彼寤語知。而彼二頭至於一時游行經歷。忽然值遇一[1]毒藥華。便作是念。我食此華。願令二頭俱時取死。于時語彼迦[*]樓荼言。汝今睡眠我當寤住時迦[*]樓荼聞彼憂波迦[*]樓荼頭如是語已。便即睡眠。其彼憂波迦[*]樓荼頭尋食毒華。迦[*]樓荼頭既[2]寤已。咳噦氣出。於是即覺有此毒氣。而告彼頭作如是言。汝向寤時食何惡食。令我身體不得安隱。命將欲死。又令我今語言麁澁。欲作音聲障礙不利。於是寤頭報彼頭言。汝睡眠時我食毒華。願令二頭俱時取死。於時彼頭語別頭言。汝所為者一何太[3]猝。云何乃作如是[4]惡事。即說偈[5]曰。
佛告諸比丘。汝等若有心疑。彼時迦[*]樓荼鳥食美華者。莫作異見。即我[7]身是。彼時憂波迦[*]樓荼鳥食毒華者。即此提婆達多是也。我於彼時為作利益。[*]反生瞋恚。今亦復爾。我教利益。[*]反更用我為怨讐也。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世尊。與彼難陀入迦毘羅婆蘇都城。入已漸至一賣魚店。爾時世尊見彼店內茅草鋪上有一百頭臭爛死魚。置彼草鋪。見已告彼長老難陀作如是言。難陀。汝來取此魚鋪一把茅草。其彼難陀而白佛言。如世尊教。作是語已即於彼店魚鋪下。抽取一把臭惡茅草。既執取已。佛復告言。長老難陀。少時捉住還放於地。難陀白言。如世尊教。即把草住。爾時難陀捉得彼草。經一時頃便放於地。爾時佛復告難陀言。汝自嗅手。爾時難陀即嗅其手。爾時佛復告難陀言。汝手何氣。長老難陀報言。世尊。唯有不淨腥臭氣也。爾時佛告長老難陀。如是如是。若人親近諸惡知識。共為朋友交往止住。雖經少時共相隨順。後以惡業相染習故。令其惡聲名聞遠至。爾時世尊。因斯事故。而說偈言。
頌曰。
蓋聞。經說善知識者。不得暫離。惡知識者。不得暫近。但凡夫識心譬同素絲。隨緣改轉受色有殊。境來熏心。心應其境心境相乘善惡業現。故知三寶所資在物為貴。其德既弘其功亦大。願捐棄惡友親近善人。非直自行得成。亦使幽顯歸心也。
如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A7]雪山根底曲山壅中有向陽處。眾鳥雲集便共議言。我等今日當推舉一鳥為王令眾畏難不作非法。眾鳥議言。善誰應為王。有一鳥言。當推鶬[13]鵠。有一鳥言。此事不可。何以故。高脚長頸眾鳥脫犯啄我等腦。眾咸言爾。復有一鳥言。當推鵝為王。其色絕白眾鳥所敬。眾鳥復言。此亦不可。顏貌雖白項長且曲。自項不直。安能正他。是故不可。又復眾言。正有孔雀。衣毛綵飾觀者悅目。可應為王。復言不可。所以者何。衣毛雖好而無慚愧。每至舞時醜形出現。是故不可。有一鳥言。土梟為王。所以者何。晝則安靜夜則[14]勤伺守護我等。堪為王者。眾咸可爾。有一鸚[15]䳇。在一處住。[16]有多智慧。作是念言。眾鳥之法夜應眠息。晝則求食。是土梟法。夜[17]則[18]不眠。晝則多睡。而諸眾鳥圍侍左右。晝夜警宿不復眠睡。甚為苦事。我今設語。彼當瞋恚拔我毛羽。正欲不言。眾鳥之類長夜受困。寧受拔毛不越正理。便到眾鳥前。舉翅恭敬白眾鳥言願聽。我說如前。意見爾時。眾鳥即說。偈答。
爾時鸚䳇聞眾鳥說。即說偈言。
時眾鳥咸言。實如所說。即共集[19]義。此鸚[*]䳇鳥聰明黠慧堪應為王。便拜為王。佛告諸比丘。彼時土梟者。今闡陀比丘是。鸚[*]䳇鳥者。今阿難是。
又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如過去世時有群雞。依棒林住。有狸侵食雄雞。唯有雌在。後有烏來覆之。共生一子。子作聲時[1]翁說偈言。
又智度論云何布施生尸波羅蜜。菩薩思惟。眾生不知布施後世貧窮。以貧窮故劫盜心生。以劫盜故而有殺害。以貧窮故不足於色。色不足故而[2]行邪行。以貧窮故為人下賤。下賤畏他而生妄語。如是等貧行十不善道。若行布施。生有財物不為非法。何以故。五欲充足無所乏短[3]故。如提婆達多。本生曾為一蛇。與一蝦蟇一龜。在一池中。共結親友。其後池水竭盡飢窮困乏。無所控告。時蛇遣龜以呼蝦蟇。蝦蟇說偈以遣龜言。
若修布施後生有福無所短乏。則能持戒無此眾惡。是為布施能生尸羅波羅蜜。若能布施以破慳心。然後持戒忍辱等易可得行。如文殊師利。在昔過去久遠劫時。曾為比丘。入城乞食。得滿鉢。百味歡喜丸。城中有一小兒。追而從乞。不即與之。乃至佛圖手捉二丸。而要之言。汝若能自食一丸。以一丸施僧者。當以施汝。即相然可。以一歡喜丸布施眾僧。然後於文殊師利許受戒發心作佛。如是布施能令受戒發心作佛。頌曰。
感應緣(略引三驗)
- 魏沙門釋超達
- 魏沙門釋僧朗
- 齊沙門釋道豐
魏滎陽釋超達。未詳氏族。元魏中行業僧也。多知解善呪術。帝禁圖讖尤急。所在搜訪。有人誣達。乃收付滎陽獄。時魏博陵公檢勘窮[4]劾。達以實告。公遂大怒。以車輪繫頸嚴防衛之。自知無活專念觀音。至夜四更忽不見輪。唯見守者皆大昏睡。因走出外將欲遠避。以繫獄囚久。脚遂𮜭急不能遠行。至曉虜騎四出追之。達急伏臥草中。兵騎蹋草悉皆靡遍。對逼不見仰看虜面。悉以皮障[5]目。達一心服死唯專誠稱念。夜[6]中虜去尋即得脫。又有僧明道人。為北臺石窟寺主。魏氏之王天下。每疑沙門為賊。官收數百僧。並五繫縛之。僧明為魁首以繩急繫。從頭至足。剋明斬決。僧明大[*]悑。一心念觀世音。至於半夜覺繩小寬。私心欣幸精誠彌切。及曉索繩都斷。既因得脫。逃逸奔山。明旦獄監來覓不見唯有斷繩在地。知為神力所加。非關人事。即以奏聞。帝信道人不[7]反遂總釋放。
魏涼州釋僧朗。魏虜攻涼州。城民少。逼僧上城。舉城同陷。收登城僧三千人。[8]王軍將至魏主所。謂曰。道人當坐禪行道。乃復作賊登城。罪極刑戮。明日當殺。至期食時。赤氣數丈貫日直度。天師寇謙之為帝所信。奏曰。上天降異正為道人。實非本心。官抑令上。願不須殺。帝遂放之。猶散配役徒。唯朗等數僧別付帳下。從駕東歸。及魏軍東還。朗與同學思慕本鄉。中路共叛。然嚴防守更無走處。東西絕壁莫測淺深。上有大樹傍垂岸側。遂以鼓旗竿繩繫樹懸下。時夜大暗。崖底純棘無安足處。欲上崖頭復恐軍覺。投計慞惶捉繩懸住。勢非及久。共相謂曰。今厄頓至。唯念觀音。以頭扣石一心專注。須臾光明從日處出通照天地。乃見棘中有得下處。因光至地還忽冥暗。方知聖力非關天明。相慶感遇便泰稍眠。良久天曉。始聞軍眾警角將發。而山谷重疊[9]裵回萬里。不知出路。候月而行。路值大虎出在其前。相顧而言。雖免虜難虎口難脫。朗語僧曰。不如君言。正以我等有感所以現光。今遇此虎。將非聖人示吾路耶。於是二人徑詣虎所。虎即前行。若朗小遲虎亦暫住。至曉得出。而失虎蹤。便隨道自進。至于七日達於[10]仇池。又至涼漢出于荊州。不測所終。
齊相州鼓山釋道豐。未詳氏族。世稱得道之流。與弟子三人居相州鼓山中。不求利養。或云。[11]練丹黃白醫療占相世之術藝無所不解。齊高來往并鄴。常過問之。應對不思隨事標答。帝曾命酒并蒸肫。勅置豐前令遣食之。豐聊無辭讓極意飽噉。帝乃大笑。亦不與言。駕去後謂弟子曰。除却床頭物。及發[A8]撤床見向者蒸肫酒等猶在。都不似噉嚼處。時石窟寺有一坐禪僧。每日西則東望山顛。有丈八金像現。此僧私喜謂覩靈瑞。日日禮拜。如此可經兩月。後在房臥。忽聞枕間有語。謂之曰。天下更何處有佛。汝今道成即是佛也。爾當好作佛身莫自輕脫。此僧聞已便起[1]鄭重。傍視群僧猶如草芥。於大眾前側手指胸云。儞輩頗識真佛不。泥龕畫佛語不出唇。智慮何如。儞見真佛不知禮敬。猶作本日[2]期我。悉墮阿鼻。又眼[3]睛已赤[4]噭呼無常。合寺知是驚[5]禪。及未發前輿詣豐所[6]住。即謂曰。汝兩月已來常見東山上現金像耶。答曰。實見。又曰。汝聞枕間遣作佛耶。答曰。實然。豐曰。此風動失心耳。若不早治。或狂走難制。便以鍼鍼之三處。因即不發。及豐臨終謂弟子曰。吾在山久。汝等有谷汲之勞。今去無以相遺。當留一泉與汝。既無陟降辛苦努力勤修道業。便指竈傍去一方石。遂有懸泉澄映不盈不減。於今現存(右三驗出梁高僧傳)。[7]◎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一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