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8]四十八

誡勗篇第四十八[9](此有六部)

  • 述意部
  • 誡馬部
  • 誡學部
  • 誡盜部
  • 誡罪部
  • [10]誡部

述意部[11]第一

夫以立像表真[12]俗彝訓寄指筌月出道常但以妄想倒情沿流固習無思悛革隨業飄淪是以涅槃經云為善清升譬同爪土惡沈滯喻等地塵良由六賊俱至十使交[13]或比行廁畫瓶或擬危城[A1]故將崩朽宅三火[14]逃隱空聚五刀常逐井河引喻逼形器於剎那屠肆牛羊切性命於漏刻如鼠入脂角至窮何趣況復五濁交橫四山常逼而能安忍不生憂悔所以大聖垂訓喻所歸止在誡約身心無沿逸慾鑒舉力勵[15]省過但見臨死眼光失落眷屬叢聚對顏難救嗚呼[16]泗慨彼沈淪[17]斯苦何不自誡過由我生改不藉他猶有微善宅報在人又逢遺法親見三寶脫生惡道對[18]由此悲痛無由怠[19]

誡馬部[20]第二

如中阿含經云時有調馬師名曰只尸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觀世間甚為輕淺猶如群羊世間唯我堪能調馬狂逸惡馬我作方便須臾令彼態病悉現隨其態病方便調伏佛告調馬師聚落主以幾種方便調伏於馬馬師白佛言有三種法調伏惡馬何等為三一者柔軟二者麁澁三者柔軟麁澁佛告聚落主汝以三種方便調馬猶不調者當如之何馬師白佛[21]調者便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調馬師白佛言世尊是無上調御丈夫為以幾種方便調御丈夫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種方便調御丈夫何等為三一者一向柔軟二者一向麁澁三者柔軟麁澁佛告聚落主所謂一向柔軟者如汝所說此是身善行此是身善行報此是口意善行此是口意善行報是名是名人是名善趣化生是名涅槃是為柔第二一向麁澁者如汝所說是身惡行身惡行報是口意[A2]惡行是口意惡行報名地獄是名畜生是名餓鬼是名惡趣名墮惡趣是名如來麁澁教也第三彼柔軟麁澁俱者謂如來有時說身善行有時說身善行報有時說口意善行有時說口意善行有時說身惡行有時說身惡行報有時說口意惡行有時說口意惡行報如是名天如是名人如是名善趣如是名涅槃如是名地如是名畜生餓鬼如是名惡趣如是名墮惡趣是名如來柔軟麁澁教調馬師白佛言世尊若以三種方便調伏眾生有不調者當如之何佛告聚落主亦當殺之所以者何令辱我調馬師白佛言若殺生者於世尊法為不清淨世尊法中[22]不殺生而今言殺其義云何佛告聚落主如來法中[*]不殺生然如來法中以三種教授不調伏者不復與不教不誡豈非死耶調馬師白佛實爾世不復與語永不教誡真為死也以是之我從今日離諸惡不善業也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又法句喻經云佛問象師調象之法有幾有三何謂為三一者剛鉤鉤口著其[23]二者減食常令飢瘦三者捶杖加其楚痛由鐵鉤鉤口故以制強口由不與食飲故以制身獷由加捶杖故以伏其心佛告居士亦有三用調一切亦以自調得至無為一者以至誠故制御口患二者以慈貞故伏身剛三者以智慧故滅意癡蓋持是三事度脫一切離三惡道

誡學部[1]第三

如增一阿含經云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義迦葉問言何等是時尊者阿難便說此偈

諸惡莫作  
[2]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善奉行[3]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云何迦葉戒清淨者豈不淨乎清淨者則不顛倒以無顛倒愚惑想滅諸三十七道品果便[4]成就以成道豈非諸法乎

誡盜部[5]第四

如雜阿含經云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止一林中時彼比丘有眼患受師教云嗅鉢曇摩華時彼比丘受師教已往至鉢曇摩池側於池岸邊[6]風而坐隨風嗅香有天神主此池者語比丘言何以盜華汝今便是盜香賊也

爾時比丘說偈答言

不壞亦不奪  
遠住隨嗅香
汝今何故言  
我是盜香賊

爾時[7]神復說偈言

不求而不捨  
世間名為賊
汝今人不與  
而自一向取
是則名世間  
真實盜香賊

時有一士[8]取彼藕根重負而去爾時比丘為彼天神而說偈言

如今彼士[9]  
斷截分陀利
拔根重負去  
便是姦[10]
汝何故不遮  
而言我盜香

[11]彼天神說偈答言

狂亂姦[*]  
猶如[12]母衣
何足加其言  
且堪與汝語
袈裟污不現  
黑衣黑不污
[13]兇惡人  
世間不與語
蠅脚污素帛  
明者小過現
如墨點珂貝  
雖小悉皆現

時彼比丘復說偈言

[14]善哉善哉說  
以義安慰我
汝可常為我  
數數說斯偈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我非汝買奴  
亦非人與汝
何為常隨汝  
數數相告語
汝今當自知  
彼彼饒益事

誡罪部[15]第五

如閻羅王[16][17]使經云佛告諸比丘人生世不孝父母不敬沙門不行仁義不學經不畏後世者其人身死當墮地獄主者持行白閻羅王言其過惡此人不孝等種種諸無有福德不恐畏死唯王處罰閻羅王常先安[18]以忠正語為現五使者而問言一汝不見世人始為[19][20]臥𡱁尿不能自護口不知言不知好惡汝見以不人答已王言汝自謂不如是然人神從行終即有雖尚未見常當為善自端三業柰何放心快志造過人答愚暗不知王言汝自愚癡縱意作惡非是父母師長君天沙門道人等過豈得不樂今當受之是為閻王現第一天使也

第二閻王復問子為人時天使次到汝能覺人答不覺王曰汝不見世人年老髮白齒墮羸瘦僂步低行起居任杖不人答有是汝謂獨免可得不老凡人已生法皆老耄[21]常當為善端身口心奉行經戒柰何自恣愚癡故爾王曰汝自以愚癡作惡非是父母君天沙門道人過也豈得不樂今當受之是為閻王現第二天使也

第三閻王復問子為人時豈不見世間男女身有疾病身體苦痛坐起不安命近憂促眾醫不療不人答言有王曰汝可得不病耶人生既老法皆當病聞身強健當勉為善奉行經戒端身口意奈何自恣人答愚暗故爾汝自以為愚作惡非關父母君天沙門道人過也豈得不樂今當受之是為閻王現第三天使也

第四閻王復問子為人時豈不見世間諸死亡者或藏其屍或棄捐之至於七日肌肉壞狐狸百鳥皆就食之凡人已死身惡腐爛汝豈不見人答言有王曰汝謂獨[22]可得不死耶凡人已生法皆當死聞在世間常為善事勅身口意奉行經戒奈何自恣人答暗故爾王曰汝自作惡非是父母君天沙門道人過也豈得不樂今當受之為閻王現第四[23]使也

第五閻王復問子為人時不見世間弊人惡子為吏所捕取案罪所[1]法加之或斷手足[2]耳鼻或燒其形懸頭日炙或屠割支解種種毒痛不人答言有王曰汝謂為惡獨可解耶眼見世間罪福分明何不守善勅身口意奉行經戒云何自快人答愚暗故爾汝自用心作不忠正非是父母君天沙門道人過也今是殃罪要當自受是為閻王現第五天使也

佛說經已諸弟子等皆受教誡各前作禮喜奉行

雜誡部[3]第六

大法句經偈云(總十一誡)

[4]

士有信行  
為聖所譽  
樂無為者
一切縛解  
比方世利  
[5]信為明
是財上寶  
家產非常  
欲見諸真
樂聽講法  
能捨慳妬  
此之謂信
無信不習  
[6]正言  
[7]取水
掘泉揚泥  
賢夫習智  
樂仰清[8]
如善取水  
[9]不擾  
信不染他
莫如斯載  
如大象調  
自調最勝
信財戒財  
慚愧亦財  
聞財施財
[10]為七財  
生有此財  
不問男女
終以不貪  
賢者識真

[11]

所以非常  
謂興衰法  
夫生輒死
此滅為樂  
如河駛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生者日夜
命自刀削  
壽之消盡  
[12]穽水
常者皆盡  
高者亦墮  
合會有離
生者有死  
眾生相刻  
以喪其命
隨行所墮  
自受殃禍  
雖壽百歲
亦死[13]  
為老所[14]  
[15]至際
是日已過  
命則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老則色衰  
所病自壞
形敗腐朽  
命終其然  
是身何用
[*]漏臭處  
為病所困  
有老死患
非有子[16]  
亦非父兄  
為死所迫
無親可怙  
晝夜慢惰  
老不止婬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蔽
為自侵欺

[17]

為仁不殺  
常能攝身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不殺為仁  
慎言守心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彼亂已整
守以慈仁  
見怒能忍  
是為梵行
至誠安徐  
口無麁言  
不瞋彼所
[18]梵行  
垂拱無為  
不害眾生
無所嬈惱  
是謂梵行  
常以慈哀
淨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19]賢美  
哀加眾生  
常行慈心
所適者安  
晝夜念慈  
心無剋伐
不害眾生  
是行無仇  
臥安寤安
不見惡夢  
天護人愛  
不毒不兵
水火不喪  
在所得利  
死昇梵天
受樂自然  
仁無亂志  
慈最可行
愍傷眾生  
此福無量

[20]

惡言罵詈  
[21]篾人  
興起是行
疾怨茲生  
遜言順辭  
尊敬於人
棄結忍惡  
疾怨自滅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由其惡言
爭為少利  
如掩失財  
從彼致諍
令意向惡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惡  
罪苦自追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福樂自隨
隨亂意行  
拘愚入冥  
自大無法
何解善言  
隨正意行  
開解清明
不為嫉妬  
敏達善言  
慍於怨者
未常無怨  
不慍自除  
是道可宗
不好責彼  
務自省身  
如有知此
永滅無患

[22]

以真為偽  
以偽為真  
是為邪見
不得真利  
知真為真  
見偽知偽
是為正見  
必得真利  
壁屋不密
天雨則漏  
意不思正  
邪法為穿
壁屋善密  
雨則不漏  
攝意惟正
邪匿不生  
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漸悉習非  
不覺成惡  
賢夫染人
如近香熏  
進智習善  
行成皎潔
正念常興  
邪法自滅  
自制正法
善名日增  
當思念道  
強守正行
健者得度  
吉祥無上  
剋己調心
行不放逸  
施戒忍勤  
定慧[*]
生不為惱  
死而不[23]  
禍福路分
昇沈殊趣

[1]

愚著生死  
莫知正法  
[2]無智
如居暗室  
觸事昏馳  
寒暑不[3]
雖久修習  
猶不知法  
雖復施行
為身招患  
快心作惡  
自致重殃
愚所望處  
不謂適苦  
臨墮厄地
乃知不善  
愚憃作惡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熾然  
愚人樂寢
憂慼長興  
昏昏暗室  
如蠶處[4]
愚人樂惡  
至死不休  
雖與善言
反謂怨讐  
罪猶未熟  
愚將為觀
至其熟時  
自受大殃  
愚好財色
晝夜無厭  
如焦谷山  
注水不盈
愚多造過  
觸處被瞋  
[5]杖捶
猶不自止

[6]

深觀善惡  
心知畏忌  
畏而不犯
終吉無憂  
故世有福  
[7]思紹行
善致其願  
福祿轉勝  
信善作福
積善不厭  
信知陰德  
久而必彰
喜法臥安  
心悅意清  
聖人演法
[8]常樂行  
賢人智者  
齋戒奉道
如星中月  
照明世間  
弓師調角
水人調船  
工匠調木  
智者調身
譬如厚石  
風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毀譽不傾  
譬如深泉  
澄靜清明
慧人聞道  
心淨欣然  
斷除五陰
靜思智慧  
能自拯濟  
顯理澄真
抑制情欲  
志樂無為  
[9][10]
[11]法常存

[12]

去離憂患  
脫於一切  
縛結已解
[13]散自安  
心淨得念  
無所貪樂
已度枯涸  
如雁棄池  
量腹而食
無所積藏  
虛心無想  
遠近無礙
度身而衣  
不求餘長  
省事無為
無所[14]  
制想從正  
如馬調御
捨憍棄慢  
為天所敬  
不怒如地
不動如山  
真人無垢  
生死世絕
心以休息  
言行亦止  
從正解脫
寂然歸滅  
棄惡無著  
破壞三界
情色永絕  
是謂上智  
在聚若野
處染不染  
應真所歎  
莫不蒙祐
常樂空閑  
眾人不逮  
快哉上士
天人欽仰

[15]

雖誦千言  
不行何益  
不如一聞
勤修得益  
雖誦千言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意  
雖誦千言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得度
雖誦千言  
不敬何益  
不如一行
欣樂奉修  
雖誦千言  
我心不滅
不如一句  
捨憍放逸  
雖誦千言
求名逾著  
不如一說  
棄執離著
雖誦千言  
不欲除罪  
不如一文
去離生死  
雖誦千言  
色情逾固
不如一解  
心境忘懷  
雖誦千言
不求出世  
不如一[16]  
絕離三界
雖誦千言  
[17]悲智  
不如一聽
自他兩利

[18]

人壽百歲  
慳貪逾盛  
不如一日
割捨財色  
人壽百歲  
樂不持戒
不如一日  
淨心守戒  
人壽百歲
多忿不忍  
不如一日  
含喜不瞋
人壽百歲  
怠惰不勤  
不如一日
策勵身心  
人壽百歲  
情欣放逸
不如一日  
歸心空寂  
人壽百歲
昏暗識心  
不如一日  
[*]無明
人壽百歲  
拙御身心  
不如一日
巧便運致  
人壽百歲  
常懷怯弱
不如一日  
勇猛慧力  
人壽百歲
不起善願  
不如一日  
發行四弘
人壽百歲  
不生一智  
不如一日
慧性聰利

[19]

雜阿含經諸天說偈云

士夫生世間  
斧在口中生
還自斬其身  
斯由其惡言
應毀便稱譽  
應譽而[20]便
其罪口中生  
死則墮惡道

頌曰

建志誡心愚  
高慕欣[21]
相與立弘誓  
捨俗慕閑丘
蕭散人物外  
晃朗免綢繆
寂寂求誠真  
斖斖勵心柔
警策修三業  
激切澄四流
興心願弘誓  
救溺運慈舟
嘉期歸妙覺  
善會涅槃修
存心八正道  
立志三祇休

感應緣(略引四驗)

  • 晉沙門釋支遁
  • 周沙門釋亡名
  • 周沙門釋道安
  • 齊沙門釋僧範

晉剡沃洲山有支遁字道林本姓關氏陳留或云河東林慮人幼有神理聰明秀徹王羲之[1]遁才藻驚絕罕儔遂披衿解帶[2]連不能已仍請住靈嘉寺意存相近投迹剡山於沃洲小嶺立寺行道僧眾百餘常隨稟學時或有[3]遁乃著坐右銘勗之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孜奚為淹滯[4]喪神奇茫茫三界眇眇長[5]煩勞外湊心內馳殉赴欽渴[A3]邈忘疲人生一世涓若露垂我身非我云云誰施達人懷德知安必寂寥清舉潔累禪池謹守明禁雅說玄綏心神道抗志無為[6]朗三蔽[7]空洞五陰虛豁四支非指喻指絕而莫妙覺既陳又玄其知[8]轉平任與物推過此以往勿思勿議

周渭濱沙門亡名法師自誡云夫以迴天倒日之力一旦[9][10]岱山磐石之固忽焉燼定知世相無常浮生虛偽譬如朝露其停幾何大丈夫生當降魔死當飼虎如其不爾徒生何益不如修禪定足以養志讀誦經足以自娛富貴名譽徒勞人耳乃棄其簪[11]弁𩮜其鬚髮[12]杖錫聽講談玄戰國未寧安身無地自厭形骸甚於桎梏思絕苦本莫知其大乘經曰如說行者乃名是聖不但口之所言小乘偈曰

能行說為正  
不行何所說
若說不能行  
不名為智者

所以顏回好學勤改前非季路未修懼聞後功勞智擾役神傷命為道日損何用多知誓欲枯木其形死灰其慮降此患累以求虛乃作絕學箴亦名息心贊擬夫周廟其銘

法界內有如意寶人焉[13]緘其口[14]銘其膺曰古之攝心人也誡之哉誡之哉無多慮無多知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慮多失如守一慮多志散知多心亂心亂生惱志散妨道勿謂何傷其苦悠長勿言何畏其禍鼎沸滴水不停四海將盈纖塵不拂五岳將成防末在本雖小不輕關爾七竅閉爾六情[15][16]莫聽於聲聞聲者聾見色者盲一文一藝空中小蜹[17]一能日下孤燈英賢才藝是為愚弊捨棄淳樸耽溺婬麗識馬易奔心猨難制神既勞役形必損邪徑終迷修途永泥英賢才能是曰惛[18]洿拙羨巧其德不弘名厚行薄其高速[19]書污其用不[*]內懷[20]外致怨憎或談於口或書於手[21]人令譽亦孔之醜凡謂之吉聖以之咎[22]暫時悲憂長久畏影畏迹逾[23]劇逾走端坐樹陰迹滅影厭生患老隨思隨造心想若滅生死長絕不死不生無相無名一道虛寂萬物齊平[24]何劣何重何輕[25]何貴何賤何[26]何榮[27]天愧淨皦日慚明安夫岱[28]固彼金城[29]賢哲斯道利貞

周京師大中興寺釋道安姓姚氏馮翊故城[*]玄理早附法門神氣高朗挾操清乃作遺誡九章以訓門人其詞曰

敬謝諸弟子等夫出家為道至重至難不可自輕不可自易所謂重者荷道佩德縈仁負奉持淨戒死而[30][31]所謂難者絕世離俗永割親愛迴情易性不同於眾行人所不能行割人所不能割忍苦受辱捐棄軀命之難者名曰道人道人[32][33]行必可言必可[34]被服出家動為法則不貪不諍不讒不匿[A4]高遠志在玄默是為名稱參位三尊出賢入聖滌除精魂故得君[35]望其報父母不望其力普天之人莫不歸[36]𢯇捐妻減養供奉衣食屈身俯仰不辭勞[37]以其志行清潔通於神明惔怕虛白可奇可貴[38]故自荒流道法遂替新學之人未體法[39][40]正望其真實以小黠為智以小恭為足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退自推觀良亦可悲計今出家或有年歲經業未通文字不徒喪一世無所成名如此之事不可深思無常之限非旦即夕三塗苦痛無強無弱徒義深故以申示有情之流可為永誡(其一曰)已出家永違所生[41]𩮜髮毀容法服加形親之日上下[42][43]愛崇道意[44]太清當遵此志經道修明如何無心故存色聲悠悠竟日經業不成德行日損穢[45]遂盈師友慚恥凡俗所輕如是出家徒自辱名今故誨勵宜當專精(其二曰)卿已出[A5]棄俗辭君應自誨勵志果清雲財色不顧與世不群金玉不貴惟道為珍約己守節甘苦樂貧進德自度又能度人如何改操趨走風塵坐不暖席馳務[1]西劇如徭役縣官所牽經道不通戒德不全朋友[2]弄同學棄捐如是出家徒喪天年故誨勵宜各自憐(其三曰)卿已出家永辭宗族親無疎清淨無欲吉則不歡凶則不[3]超然[4]容豁然離俗志存玄妙軌真守樸得度廣濟普蒙[5]添福如何無心仍著染觸[6]短銖兩斗斛與世諍利何異僮僕經道不明德行不足如是出家徒自毀辱今故誨示宜自洗浴(其四曰)卿已出家號曰道人父母不敬[7]帝王不臣普天同奉事之如神稽首致敬不計富[8]尚其清修自利利人減割之重一米七斤如何怠慢不能報恩倚縱游逸身意虛無戒食施死入[9]燒鐵為食融銅灌[10]如斯之痛法句所陳今故誨約宜[11]改自(其五曰)卿已出家號曰息心穢雜不著唯道是欽志參清潔如玉如氷當修經戒以濟精眾生蒙祐并度所親如何無心隨俗浮沈縱其四大恣其五根道德遂淺世事更深是出家與世同塵今故誡約[12]自開神(其六曰)卿已出家捐世形軀當務竭情泥洹合符何擾動不樂閑居經道損耗世事有餘清白不履反入泥塗[13]影之命或在須臾地獄之痛難可具書今故[14]勵宜崇典謨(其七曰)卿已出家不可自寬形雖鄙陋[15]行可觀衣服雖麁坐起令端飲食雖疏出言可飡夏則[16]耐暑[17]忍寒能自守節不飲盜泉不肖之[18]足不[19]久處私室如臨至尊學雖不多可[20]上賢如是出家足報二親宗族知識一切蒙恩今故誡汝宜各自敦(其八曰)卿已出家性有昏明學無多少要在[21]上士坐禪中士誦經下士[22]修龕塔寺經營豈可[23]日一無所立身無聞可謂[24]今故誨汝宜自端情(其九曰)卿已出家永違二親道法革性俗服離身辭親之日乍悲乍欣邈爾絕俗超[25]埃塵修經道制己履真如何無心更染俗因經道已薄行無毛分言非可貴德非可珍師友致累恚恨日殷如是出家損法辱身思之念之好自將身

齊鄴東大覺寺釋僧範姓李平鄉人也戒德清高守禁無虧甞宿他寺意欲聞戒至於十五日說戒之夜眾議共停說戒乃為法集僧升座將欲竪義敘云[26]論法相深會聖布薩常聞擊難為勝忽見一神形高丈餘貌甚雄峻壅聳驚人來到座前問竪義者是何日答曰是布薩日神即以手搨之曳之下座委頓垂死次問上座問答同前搨還將[*]害二三上座已神還掉臂而出當時道俗共覩非一範師既見斯異乃自勤力兼策大眾至於一生無敢說欲縱有病重不堪勝輿請僧就病人所恭敬說戒闔境僧尼承斯[27]至布薩日亦不虧法(右四誡出梁高僧傳)[28]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八

[襾/(革*馬)] 𭒱 𪪳 𮄚
四十八【大】,六十一【明】
(此有…部)二十二字【大】,〔-〕【明】,〔此有六部〕-【宮】
雜【大】,雞【宮】
第一【大】,〔-〕【明】
化【大】,恒【宋】【元】【明】【宮】
纏【大】,縛【宋】【元】【明】【宮】
常【大】*,恒【宋】*【元】*【明】*【宮】
怔【大】,征【宋】【元】【明】【宮】
洟【大】,涕【宋】【元】【明】【宮】
屬【大】,矚【宋】【元】【明】【宮】
目【大】,曰【宮】
墮【大】,惰【宋】【元】【明】
第二【大】,〔-〕【明】
有【大】,遂【宋】【元】【明】【宮】
亦【大】*,示【宋】【元】【明】【宮】*
[襾/(革*馬)]【大】,䩭【宋】【元】【明】【宮】
第三【大】,〔-〕【明】
諸【大】*,眾【宋】【元】【明】【宮】*
心【大】,〔-〕【宮】
得【大】,〔-〕【宋】【元】【明】【宮】
第四【大】,〔-〕【明】
逆【大】,迎【明】
天【大】,大【宋】
夫【大】,天【元】
夫【大】,天【宮】
狡【大】*,姣【宋】【元】【明】【宮】*
時【CB】【麗-CB】【宋】【元】【明】,如【大】(cf. K39n1406_p0777c02)
乳【大】,亂【宮】
狡【大】,姣【元】【明】【宮】
善哉善哉說【大】,〔-〕【宮】
第五【大】,〔-〕【明】
五【大】,五五【宋】,天【明】
使【大】,使者【宋】【元】【明】
徐【大】,德【宋】【元】【明】【宮】
嬰【大】,𭒱【宋】
僵【大】,強【宋】【元】【明】【宮】
常當【大】,當常【元】
勉【大】,免【元】【明】
天【大】,大【宮】
刑【大】,形【元】
劓【大】,削【宋】【元】【明】【宮】
第六【大】,〔-〕【明】
誡【大】,一誡【明】
惠【大】,慧【元】
駁【大】,剝【宋】【元】【明】【宮】
拙【大】,掘【宋】【元】【明】
淨【大】,流【宋】【元】【明】【宮】
冷【大】,泠【麗-CB】,令【宋】【元】【明】【宮】
慧【大】,惠【宋】【明】【宮】
誡【大】,二誡【明】
滎【大】,榮【宋】【宮】
過【大】,適【宋】
厭【大】,逼【宋】【元】【明】
倏【大】,終【宋】
恃【大】,忖【宮】
誡【大】,三誡【明】
謂【大】*,為【明】*
愛【大】,及【宋】【元】【明】,爰【宮】
誡【大】,四誡【明】
倰【大】,陵【宋】【元】【明】【宮】
誡【大】,五誡【明】
慼【大】,蹙【宮】
誡【大】,六誡【明】
蒙【大】,矇【宋】【元】【明】【宮】
辯【大】,辨【宋】【元】【明】【宮】
繭【大】,璽【元】
加【大】,如【元】
誡【大】,七誡【明】
念【大】,今【宋】【元】【明】【宮】
慧【大】,惠【宋】【元】【明】【宮】
覽【大】,攬【宋】【元】【明】【宮】
正【大】,王【宮】
冀【大】,異【宋】
誡【大】,八誡【明】
消【大】,逍【宋】【元】【明】【宮】
羈【大】,羇【宋】【元】【明】【宮】
誡【大】,九誡【明】
寤【大】*,悟【宋】【元】【明】【宮】*
明註曰存南藏作有
誡【大】,十誡【明】
誡【大】,十一誡【明】
便【大】,更【宋】【元】【明】【宮】
明【大】,朋【明】
明註曰覩南藏作觀
留【大】,流【宮】
墮【大】,惰【宋】【元】【明】【宮】
溺【大】,弱【宋】【元】【明】【宮】
羇【大】,羈【宋】【元】【明】【宮】
寥【大】,寮【宋】【元】【明】【宮】
冶【大】,治【明】【宮】
婉【大】,宛【明】
草【大】,早【宮】
凋【大】,彫【宋】【元】【明】【宮】
弁𩮜【大】,𪪳剃【宋】【元】【明】【宮】
納【大】,衲【宋】【元】【明】【宮】
九【大】,久【宋】【元】【明】【宮】
而【大】,〔-〕【宋】【元】【明】【宮】
窺【大】,𮄚【宮】
於【大】,放【元】
技【大】,伎【宋】【元】【明】【宮】
洿【大】,誇【宋】【元】【明】【宮】
書污【大】,舒翰【宋】【元】【明】,舒污【宮】
矜【大】,憍【宋】【元】【明】【宮】
要【大】,邀【宋】【元】【明】【宮】
悅【大】,翫【宮】
劇逾走【大】,走逾劇【宋】【元】【明】【宮】
何劣何重【大】,何重何劣【宮】
何貴【大】,〔-〕【宋】【元】【明】【宮】
辱【大】,辱何貴【宋】【元】【明】【宮】
澂【大】,澄【宋】【元】【明】【宮】
岳【大】,嶺【宮】
詒【大】,貽【元】【明】
有【大】,後【明】
幾【大】,已【宋】【元】【明】【宮】
者【大】,者導【宋】【元】【明】【宮】
仁【大】,人【宋】【元】【明】【宮】
式【大】,法【宋】【元】【明】【宮】
主【大】,王【元】【明】
𢯇【大】,攝【宋】【元】【明】【宮】
役【大】,〔-〕【宋】【元】【明】【宮】
故自【大】,自獲【宋】【元】【明】【宮】
邪【大】,正【宋】【元】【明】
正望【大】,邪忘【宋】【元】【明】,正忘【宮】
𩮜【大】,剃【宋】【元】【明】【宮】
洟【大】,涕【宋】【元】【明】【宮】
割【大】,剖【宮】
倰【大】*,凌【宋】【元】【明】【宮】*
跡【大】,積【宋】【元】【明】【宮】
西東【大】,東西【宋】【元】【明】【宮】
嗤【大】,蚩【宋】【元】【宮】
哭【大】,慼【宮】
從【大】,縱【宋】【元】【明】【宮】
添福【大】,福祿【宋】【元】【明】【宮】
靜【大】,諍【宋】【元】【明】【宮】
帝王【大】,君帝【宋】【元】【明】【宮】
貧【大】,貴【宮】
太【大】,泰【明】
胭【大】,咽【宋】【元】【明】
改自【大】,自改【宋】【元】【明】
幸【大】,辛【元】
隙【大】,過【宋】【元】【明】【宮】
戒【大】,誡【明】
事【大】,使【宋】【元】【明】【宮】
耐暑【大】,忍熱【宋】【元】【明】【宮】
能【大】,則【宋】【元】【明】【宮】
聚【大】,供【宋】【元】【明】【宮】
望【大】,妄【宋】【元】【明】【宮】
齊【大】,濟【宋】【元】【宮】
專【大】,修【宋】【元】【明】【宮】
修龕【大】,堪能【宋】【元】【明】【宮】
殺【大】,終【宋】【元】【明】【宮】
唐【大】,徒【宋】【元】【明】【宮】
出【大】,故【宋】【元】【明】
堅【大】,竪【宋】【元】【明】【宮】
懲【大】,徵【宋】【元】【明】【宮】
不分卷【明】
坏【CB】【麗-CB】,坯【大】(cf. K39n1406_p0776a12) 〔-〕【CB】【麗-CB】,善【大】(cf. K39n1406_p0776c05) 緬【CB】【麗-CB】,縮【大】(cf. K39n1406_p0781b04) 問【CB】【麗-CB】,間【大】(cf. K39n1406_p0782a22) 家【CB】【麗-CB】,志【大】(cf. K39n1406_p0782b20)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