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法苑珠林序
- 1 劫量篇(一)
- 2 三界篇(二)
- 3 日月篇(四)
- 4 六道篇(五-七)
- 5 千佛篇(八-一二)
- 6 敬佛篇(一三-一四)
- 7 敬法篇(一七)
- 8 敬僧篇(一九)
- 9 致敬篇(二〇)
- 10 福田篇(二一)
- 11 歸信篇(二一)
- 12 士女篇(二一)
- 13 入道篇(二二)
- 14 慚愧篇(二三)
- 15 獎導篇(二三)
- 16 說聽篇(二三-二四)
- 17 見解篇(二五)
- 18 宿命篇(二六)
- 19 至誠篇(二七)
- 20 神異篇(二八)
- 21 感通篇(二九)
- 22 住持篇(三〇)
- 23 潛遁篇(三一)
- 24 妖怪篇(三一)
- 25 變化篇(三二)
- 26 眠夢篇(三二)
- 27 興福篇(三三)
- 28 攝念篇(三四)
- 29 發願篇(三四)
- 30 法服篇(三五)
- 31 然燈篇(三五)
- 32 懸幡篇(三六)
- 33 華香篇(三六)
- 34 唄讚篇(三六)
- 35 敬塔篇(三七-三八)
- 36 伽藍篇(三九)
- 37 舍利篇(四〇)
- 38 供養篇(四一)
- 39 受請篇(四一-四二)
- 40 輪王篇(四三)
- 41 君臣篇(四四)
- 42 納諫篇(四五)
- 43 審察篇(四五)
- 44 思慎篇(四六)
- 45 儉約篇(四六)
- 46 懲過篇(四七)
- 47 和順篇(四七)
- 48 誡勗篇(四八)
- 49 忠孝篇(四九)
- 50 不孝篇(四九)
- 51 報恩篇(五〇)
- 52 背恩篇(五一)
- 53 善友篇(五一)
- 54 惡友篇(五一)
- 55 擇交篇(五一)
- 56 眷屬篇(五二)
- 57 校量篇(五二)
- 58 機辯篇(五三)
- 59 愚戇篇(五三)
- 60 詐偽篇(五四)
- 61 惰慢篇(五四)
- 62 破邪篇(五五)
- 63 富貴篇(五六)
- 64 貧賤篇(五六)
- 65 債負篇(五七)
- 66 諍訟篇(五七)
- 67 謀謗篇(五八-五九)
- 68 呪術篇(六〇-六一)
- 69 祭祠篇(六二)
- 70 占相篇(六二)
- 71 祈雨篇(六三)
- 72 園果篇(六三)
- 73 漁獵篇(六四)
- 74 慈悲篇(六四)
- 75 放生篇(六五)
- 76 救厄篇(六五)
- 77 怨苦篇(六六-六七)
- 78 業因篇(六八)
- 79 受報篇(六九-七〇)
- 80 罪福篇(七一)
- 81 欲蓋篇(七一)
- 82 四生篇(七二)
- 83 十使篇(七二)
- 84 十惡篇(七三-七九)
- 85 六度篇(八〇-八五)
- 86 懺悔篇(八六)
- 87 受戒篇(八七-八九)
- 88 破戒篇(九〇)
- 89 受齋篇(九一)
- 90 破齋篇(九一)
- 91 賞罰篇(九一)
- 92 利害篇(九二)
- 93 酒肉篇(九三-九四)
- 94 穢濁篇(九四)
- 95 病苦篇(九五)
- 96 捨身篇(九六)
- 97 送終篇(九七)
- 98 法滅篇(九八)
- 99 雜要篇(九九)
- 100 傳記篇(一〇〇)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 |
---|---|
1 | 放逸寂滅而自制人身有疾病醫藥以除之心疾亦如是 |
2 | 樹園飲食資生床褥敷具疾病湯藥。一切所須私自費 |
3 | 五穀熟成人民安寧無有疾病。晝夜伎樂人無憂惱。 |
夫思慎防過無患之理。緘口息慮離惡之原。誡始慎終。是君子之鹽梅。敬初護末。是養生之要趣。庶[8]寤因緣之興起。鑒生滅之非常。識苦空之無我。照平等之妙門。而存其理棄其迹。誡其禍招其福。是和神之靈順物之道也。
修行道地經云。昔有國王。選擇一國明智之人以為輔臣。王欲試之。欲知何如以重罪[10]加。勅告臣吏。盛滿鉢油而使擎之。從北門來至於南門。去城二十里。園名調戲。令將到彼。若墮一滴便級其頭。不須啟問。爾時群臣受王重教。盛滿鉢油以與其人。兩手擎之。甚大愁憂。縱有車馬觀者填道。若見是非而不轉移。縱有親族妻子來逼。其人專心不左右視。縱有合國觀者擾攘。其人心端不見眾庶。縱有玉女國[11]內無雙。歌舞相逼。見者皆喜。其人一心擎鉢志不動轉。亦不觀察妄起片心。專精擎鉢不聽其言。於是頌曰。
縱有象暴馬奔城中失火焚燒百姓。展轉相呼教言避火莫墮坑塹。官兵悉來一時救火。其人一心擎鉢一滴不遺。縱有天雷地動猛風亂起折樹塵飛掣電[13]霹靂。禽獸墮落人畜驚喚。專心念油其人不聞。爾時擎油至彼園觀一滴不墮。諸臣啟王具陳斯事。王聞嗟歎。此人難及。人中之雄。不顧萬事。其王歡喜立為大臣。行道行者御心如是。雖有諸惡婬怒癡來擾亂諸根。內察外防攝心不散。三昧定意亦復如是。於是頌曰。
又大集經濟龍品云。爾時眾中有一盲龍。名曰頗羅機梨奢。舉聲大哭作如是言。大聖世尊。願救濟我。願救濟我。我今身中受大苦惱。日夜常為種種諸蟲之所唼食。居熱水中無時暫樂。佛言。梨奢。汝過去世於佛法中曾為比丘毀破禁戒。內懷欺詐外現善相。廣貪眷屬弟子眾多。名聲四遠莫不聞知。我和尚得阿羅漢果。以是因緣多得供養。獨受用之。見持戒人反[16]惡加說。彼人懊惱。如是念言。世世生中願我所在食汝身肉。如是惡業死生龍中。是汝前身。眾生願故食噉汝身。惡業因[A1]緣得此盲報。又於過去無量劫中。在融赤銅地獄之中。常為諸蟲之所食噉。龍聞此語憂愁啼哭。作如是言。我等今者皆悉至心咸共懺悔。願令此苦速得解脫。彼龍眾中二十六億諸餓龍等。念過去身皆悉雨淚。念過去身。於佛法中雖得出家。備造惡業經無量身在三惡道。以餘報故[17]在龍中受極大苦。如青色龍我亦如是。爾時世尊語諸龍言。汝可持水洗如來足。令汝殃罪漸得除滅。時一切龍以手掬水。[18]水皆成火。變作大石。滿於手中生大猛焰。棄已復生。如是至七。一切龍眾見如是已。驚怖懊惱啼泣雨淚。佛教立大誓願已焰火皆滅。乃至八過以手捧水洗如來足。至心懺悔。佛記諸龍。彌勒佛時當得人身值佛出家精進持戒得羅漢果。時諸龍等得宿命心。自念過業。於佛法中或為俗人。親屬因緣。或復聽法來去因緣。所有信心捨施種種華菓飲食。共諸比丘依次而食。或有說云。我曾喫噉四方眾僧華菓飲食。或有說言。我往寺舍布施眾僧。或復禮拜。如是喫噉。或復說言。我從毘婆尸如來法中曾作俗人。乃至有說。我釋迦牟尼佛法之中曾作俗人。或以親舊問訊因緣。或復來去聽法因緣往還寺舍。有信心人供養僧故。捨施華菓種種飲食。比丘得已迴施於我。我得便食。彼業因緣於地獄中經無量劫。大猛火中。或燒或煮。或飲洋銅。或吞鐵丸。從地獄出墮畜生中。捨畜生身生餓鬼中。如是種種備受辛苦惡業未盡。生此龍中常受苦惱。佛告諸龍。此之惡業與盜佛物等無差別。比五逆業其罪如半。汝等今當盡受三歸一心修善。以此緣故於賢劫中值最後佛。名曰樓至。於[1]彼佛世罪得除滅。時諸龍等聞是語已。皆悉至心盡其形壽各受三歸。
時彼眾中有盲龍女。口中膖爛滿諸雜蟲。狀如𡱁尿。乃至穢惡。猶若婦人根中不淨臊臭難看。種種噉食膿血流出。一切身分常為蚊虻諸惡毒蠅之所唼食。身體臭處難可見聞。爾時世尊以大悲心見彼龍婦眼盲困苦如是。問言。妹何緣故得此惡身。於過去世曾為何業。龍婦答言。世尊。我今此身眾苦逼迫無暫時得停。設復欲言而不能說。我念過去三十六億。於百千年生惡龍中受如是苦。乃至日夜剎那不停。為我往昔九十一劫。於毘婆尸佛佛法之中。作比丘尼。思念欲事過於醉人。雖復出家不能如法。於伽藍內犯於法律。[2]常受三惡道受諸燒煮。說此語已願救濟我身。爾時世尊說實語已。即以少水瀉龍口中。火及蟲膿悉皆滅盡。龍口清涼作如是言。大聖如來我憶過去迦葉佛時。曾作俗人。在田犁地。有一比丘來從我乞求五十錢。我時報言。聽待穀熟當與汝食。比丘復言。若當五十不可得者。願乞十文。我於爾時瞋彼比丘。而語之言。乃至十錢亦不相與。時彼比丘心生懊惱。又於餘時往寺舍中入樹林下。輒便盜取現在僧物十菴羅菓而私食之。彼業因緣地獄受苦。惡業未盡生野澤中作餓龍身。常為種種諸蟲食噉。膿血流溢飢渴苦惱。又彼比丘。以瞋忿心惡業緣故。死便即作小毒龍身。生我腋下[3]嗽於我血。熱氣觸身不可堪忍。是故我身。熱膿血滿。龍白佛言大悲世尊。唯願慈哀救濟於我。令我脫彼怨家毒龍。爾時世尊以手抄水發誠實語。作如是言。我曾往昔於飢饉世。爾時願作大身眾生。長廣無量。以神通力於虛空中唱如是言。彼野澤中有大身蟲。名曰不瞋。汝等可往取其身肉以為飲食。可得不飢。時彼世中人非人等。聞此聲已一切悉往競取食之。說是真實諦信語時。彼龍腋下小龍即出。時此二龍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久近離此龍身解脫殃罪。佛告龍言。此業大重次五無間。何以故。若有四方常住僧物。或現前僧物。篤信檀越重心施物。或華果樹園飲食資生床褥敷具疾病湯藥。一切所須私自費用。或持出外乞與知識親里白衣。此罪重於阿鼻地獄所受果報。是故汝等可受三歸。歸三寶已乃可得往於冷水中。如是三稱三[4]受。身即安隱得入水中。爾時世尊即為諸龍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一萬四千諸龍眾等悉受三歸。所有過去現在業報諸苦惱中。而得解脫。深信三寶其心不退。復有八十億諸龍眾等。亦於三寶起歸敬心。
又大集經云。或作比丘所[10]得種種資生之具。皆是信心檀越所施。而是眾生。或自食噉或與他人。或共眾人盜竊隱藏私處自用。如是業故。墮三惡道久受勤苦。復有眾生貧窮下賤不得自在。是故出家望得富饒解脫安樂。既出家已懈怠懶[11]墮。不讀誦經。禪慧精勤捨而不習。樂知僧事。復有比丘晝夜精勤。樂修善法讀誦經典。坐禪習慧不捨須臾。以是因緣。感諸四輩種種供養。時知事人得利養已。或自私食。或復盜與親舊俗人。以是等緣久處惡道。出已還入如是愚[1]冥。不見當來果報輕重。我今戒勅沙門弟子念法住持。不得自稱我是沙門真法行人。倚眾僧故受他信施物。或餅或菜或菓或華。但是眾僧所食之物。不得輒與一切俗人。亦不得云此是我物別眾而食。又亦不得以眾僧物貯積興生種種販賣云有利益招世譏嫌。又亦不得出貴收賤與世爭利。又亦不得為於飲食及僧因緣使諸眾生墮三惡道。應須勸引安善法中令比丘眾真信三寶。攝諸眾生乃至父母。令得安隱置三解脫。
又十輪經云。若有四方僧物資生雜物等。持戒破戒如是人等悉不與之。以是因緣。命終已後皆墮阿鼻地獄。
又大集經濟龍品云。時娑伽羅龍王白佛言。而此龍中。或有諸龍所受樂報。猶如諸天。或有受樂如人。有如餓鬼。有如畜生。有如地獄受大辛苦。說是語已。時娑伽羅大龍王子名青蓮華面。前白佛言。世尊。我何惡業罪因緣故來生龍中。身大端正所有色觸受用猶如火燒。常無衣服赤體而行。如我父王受樂最勝。如轉輪王果報不異。佛言。華面。當為汝說。乃往過去三十一劫。有佛世尊。名曰尸棄。時彼世中有王。名曰[2]培多富沙。彼富沙王於三月中供養彼佛。并及無量百千四沙門果大菩薩眾。以種種衣服飲食湯藥而供給之。至心聽法已即發菩提心。并為造寺種種供養。彼王第一太子名裴多娑樹帝。見佛聞法於流轉中生大怖畏。從父王邊願求出家。王報任意。既出家已又白父言。我欲寺上停止。王言。亦隨時。尸棄佛眾僧弟子在彼寺中受用飲食。彼富沙子裴多樹帝。妬嫉心生[*]常瞋罵之。時彼僧眾[A2]被瞋罵已悉離寺去。見僧去已生歡喜心。即自念言。[3]彼去者好。我大安隱。恣用寺內衣服飲食。有餘人來即不聽住。由具惡業命終之後生大地獄。經無量千萬那由他歲受諸火燒。地獄得脫生餓鬼中。復經無量受[4]辛苦。餓鬼中死還墮地獄。脫地獄已生餓鬼中。如是經由三十一劫。於流轉中具足如是受諸辛苦。佛言。華面。彼娑樹帝者。豈異人乎。即汝身是也。乃往過去惡業因緣故。生大地獄餓鬼畜生[5]輪轉受苦。經是三十一大劫中備受眾苦。未曾暫捨。以殘業故來生龍中受是惡報。時華面龍聞是語已。大聲[6]號哭舉身自投四[*]肢布地。禮拜白佛。作如是言。我今至心從佛懺悔不敢覆藏。我今至誠入於骨髓。歸依佛法僧。乃至壽盡作優婆塞。佛言善哉善哉。如是歸依我者得盡彼業。此中死已值彌勒佛得於人身。於彌勒佛法中出家證羅漢果。
如舊雜譬喻經云。昔有一國。五穀熟成人民安寧無有疾病。晝夜伎樂人無憂惱。王問群臣。我聞天下有禍何類。答曰。臣亦不見。王便使一臣至於隣國求覓買之。天神則化作一人。於市中賣之。狀類如猪。持鐵鎖繫縛賣之。臣問。此名何等。答曰。禍母。臣曰。賣不。答曰賣。問索幾錢。答曰。千萬。問曰。此食何等。答曰。食針一升。臣便家家發求覓針。如是人民兩兩三三相逢求針。使諸郡縣處處擾亂。百姓所在之處患毒無[8]聊。臣白王曰。雖得禍母致使民亂男女失業。欲殺棄之。未審許不。王言。大善。便於城外將殺。刺[9]便不入。斫則不傷。[10]剖而不死。積薪燒之身赤如火便走出去。過里燒里。過市燒市。入城燒城。入國燒國。擾亂人民飢餓困[11]苦。坐由厭樂買禍所致苦也。此喻女色欲火所燒。男[12]子貪毒至死不知苦也。
如正法念經。孔雀菩薩告諸天眾。若有比丘畏於惡名則離諸過。所謂不入女人戲笑之處。不入酒肆。不近[14]酤酒。不與共語。不近嗜酒人。亦不與語。不近賊人。不近先作大惡之人。不近好鬪人。不近陰惡懷毒人。不近無[*]常數捨道人。不近博戲人。不近伎樂人。不近小兒。不近繫縛女色人。不近輕躁人。不近不護口人。不近[A3]貪人。不近販賣欺誑人。不近巧偽市道世所惡賤人。不近掘河池人。不近黃門女人同路一步。不近調象人。不近魁膾人。不近調馬人。不近斷見人。不近無戒人。如是惡人不應親近。近如是人必與同行。是故比丘當畏惡名。不應與此不淨業人同路行於一足之地。而說頌曰。
如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鐵丸投著火中與火同色盛著劫貝綿中。云何比丘當速燃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愚癡之人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鉢入[3]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心不繫念。若見年少女人不正思惟。取其色相起貪欲心。欲燒其心。欲燒其身。身心燒已捨戒退減。是愚癡人長夜當得非義饒益。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善護其身守諸根門繫念入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貓貍飢渴羸瘦。於孔穴中伺求鼠子。若鼠子出當取食之。有時鼠子出穴游戲。時彼貓貍疾取吞之。鼠子身小生入腹中。入腹中已食其內藏。食內藏時貓貍迷悶東西狂走。空宅塚間不知何止。遂至於死。如是比丘。有愚癡人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心不繫念。見諸女人起不正思惟。而取色相發貪欲心已。欲火熾然燒其身心已。馳走狂逸不樂精舍捨戒退減。此愚癡人長夜常得不[4]饒益苦。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善護其身守諸根門繫心正念入村乞食。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木杵常用不止日夜消減。如是比丘。從本已來不閉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勤覺[5]寤修習善法。當知是輩終日損減不增善法。如彼木杵。
又自愛經云。佛言。夫人處世。心懷毒念。口施毒言。身行毒業。斯三[6]事出于心身口。唱[7]成其惡以加眾生。眾生被毒即結怨恨。誓心欲報。或現世[8]獲。或身終後魂靈昇天。即下報之。人中畜生鬼神太山更相剋賊。皆由宿命非空生也。佛說偈言。
又十住毘婆沙論云。在家菩薩若見破戒之人不應生瞋輕慢之心。應生憐愍利益之心。方便勸止令生善心。苦諫不改而生誹謗。亦不得瞋妄見他過。故此賢劫中聞有菩薩。誹謗拘樓孫佛言。何有禿人而當得道。如是眾生難可得知。自作自受何預於我。若欲知彼或自傷害。籌量眾生。佛所不許。如經中說。
佛告阿難。若人籌量於他即自傷身。如偈說曰。
是故經云。勿輕[13]未學。敬學如佛。唯有智慧可破煩惱。若稱量者則為自傷。唯佛智慧乃能明了。如此事者非我所知。即於破戒人中不生瞋恚輕慢之心。
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14]一鼈遭遇枯旱湖澤乾竭。不能自致有食之池。時有大鶴[15]集住其邊。鼈從求哀乞相濟度。鶴啄[16]銜之飛過都邑。鼈不默聲。問此何等如是不止。鶴便應之。口開鼈墮。人得屠食。夫人愚頑不謹口舌其譬如是。
又法句喻經云。佛告婆羅門。世有四事人不能行。行者得福不致此貧。何謂為四。一者年盛力壯慎莫憍慢。二者年老精進不貪婬[17]泆。三者有財珍寶常念布施。四者就師學問聽受正言。如此老公不行四事。謂之有常不計成敗一旦離散。譬如老鶴守此空池永無所得。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頌曰。
漢下邳周式。甞至東海道逢一吏。持一卷書求寄載行十餘里謂式曰。吾暫有所過。留書寄君船中。慎勿發之。去後式盜發視書。皆諸死人錄。下條有式名。須臾吏還。式首視書。吏怒曰。故以相告而勿視之。式叩頭流血。良[12]久感卿遠相載。此書不可除卿。今日已去還家三年。勿出門可得度也。勿道見吾書。式還不出已二年。餘家皆怪之。隣人卒亡。父怒使往吊之。式不得止。適出門便見此吏。吏曰。吾令汝三年勿出。而今出門。知復奈何。吾求不見。連[13]相為得鞭杖。今已見汝無可奈何。後三日日中當相取也。式還[14]洟泣具道如此。父故不信。母晝夜與相守[*]洟泣。至三日日中時見來取便死(右此一驗出搜神記)。
漢時會稽句章人。至東野還。暮不及門。見路傍小屋然火。因投宿止。有一少女不欲與丈夫共宿。呼隣人家女自伴。夜共彈箜篌歌戲曰。
明至東郭外。有賣食母在肆中。此人寄坐因說昨所見。母聞阿登。驚曰。此是我女。近亡葬於郭外。
漢時諸暨縣吏吳詳者。憚役委頓。將投竄深山。行至一溪。日欲暮見年少女子[15]綵衣甚端正。女云。我一身獨居。又無鄉里。唯有一孤嫗。相去十餘步耳。詳聞甚悅。便即隨去。行一里餘即至女家。家甚貧陋。為詳設食。至一更竟。聞一嫗喚云張姑子。女應曰。諾。詳問[16]是誰。答云。向所道孤獨嫗也。二人共寢息。至曉雞鳴。詳去。二情相戀。女以紫巾贈詳。詳以布手巾報。行至昨所應處過溪。其夜水大瀑溢。深不可涉。乃迴向女家。覩不見昨處。但有一塚耳。
晉義興人姓周。永和年中出都。乘馬從兩人行。未至村日暮。道邊有一新小草屋。見一女子出門望。年可十六七。姿容端正衣服鮮潔。見周過謂曰。日已暮。前村尚遠。臨賀詎得至。周便求寄宿。此女為然[17]火作食。向[18]有一更聞外有小兒喚阿香聲。女應曰諾。尋云。官喚汝推雷車。女乃辭行云。今有事當去。夜遂大雷雨。向曉女還。周既上馬。看昨所宿處。[19]正見一新塚。塚口有馬[20]屎及餘草。周甚驚惋。至後五年果作臨賀[A4]太守(右此三驗[21]出續搜神記)。
晉淮南胡[22]茂回。此人能見鬼。雖不喜見而不可止。後行至楊州還歷陽城。東有神祠中正值民將巫祝祀之。至須臾頃。有群鬼相叱曰。上官來各迸走出祠去。迴顧見二沙門來入祠中。諸鬼兩兩三三。相抱持在祠邊草中望。伺望沙門皆有怖懼。須臾沙門去。後諸鬼皆還祠中。回於是信佛。遂精誠奉佛(右此一驗[23]出續搜神記)。
宋時豫章胡庇之。[24]甞為武昌郡丞。宋元嘉二十六年入[25]廨。便有鬼怪。中宵籠月戶牖少開。有人倚立戶外狀似小兒。戶閉便聞人行。如著木屧聲。看則無所見。如此甚數。二十八年三月舉家悉得時病。空中語擲瓦石。或是乾土。夏中病者皆著。而語擲之勢更猛。乃請道人齋戒竟夜轉經倍來如雨。唯不著道人及經卷而已。秋冬漸有音聲。瓦石擲人。[26]肉皆青黯而不甚痛。庇之有一老嬭。好罵詈。鬼在邊大嚇庇之[27]迎祭酒上章施符驅逐。漸復歇絕。至二十九年鬼復來劇於前。明年承[28]廨火頻四發。狼狽澆沃並得時死。鬼每有聲如犬。家人每呼為吃嚂。後忽語[29]吾似[30]吳。三更叩戶庇之問誰也。答曰。程邵陵。把火出看了無所見。數日二更中復戶外叩掌。便復罵之。[31]云答君勿罵我。我是善神非[32]前後來者。陶御史見遣報君。庇之云我不識陶御史鬼云陶敬玄君。昔與之周旋。庇之云吾與之在京日伏事衡陽又不甞作御[33]史。云陶今處福地。作天上御史前後相侵。是沈公所為此廨本是沈宅[34]來看宅。聊復語擲狡獪。[35]忿君攘却太過乃至罵詈[36]命婢使無禮向之復令祭酒上章苦罪狀之事[37]徹天曹。沈今上天言。君是佛三歸弟子那不從佛家請福。乃使祭酒上章自今唯願專意奉法。不須[1]與惡鬼當相困。庇之請諸尼讀經。仍齋訖經一宿。後復聞戶外御史相聞白胡承見[2]沈相訟甚苦。如其所言。君頗無理。若能歸誠正覺習經持戒則群邪屏絕。依依曩情故相白也。
宋泰始中有張乙者。被鞭瘡痛不歇。人教之燒死人骨末以[A5]傅之。雇同房小兒[3]登崗取一髑髏。燒以[4]傅瘡。其夜戶內有鑪[5]燒火。此小兒[6]守火。空中有物。按小兒頭內火中罵曰。汝何以燒我頭。今以此火償汝。小兒大喚曰。張乙燒耳。答曰汝不取與張乙。張乙那得燒之。按頭良久髮燃都盡。皮肉燋爛然後捨之。乙大怖送所餘骨埋[7]于故處。酒肉醊之無復災異也(右二驗出述異記)。
宋襄城李[8]頤。其父為人不信妖邪。有一宅由來凶不可居。居者輒死。父便買居之多年安吉。子孫昌熾為二千石。當徙家之官。臨去請會內外親戚。酒食既行父乃言曰。天下竟有吉凶不。此宅由來言凶。自吾居之多年安吉。乃得遷官。鬼為何在。自今已後便為吉宅。居者住[9]正心無所嫌也。語訖[10]如廁。須臾見壁中有一物。如卷席大。高五尺許正白。便還取刀斫之中斷。便化為兩人。復橫斫之。又成四人。便奪取刀反斫李殺。持[11]刀至座上斫殺其子弟。凡姓李必死。唯異姓無他。[*]頤尚幼在抱。家內知變。乳母抱出後門藏他家。止其一身獲免。[*]頤字景真位至湘東太守(右一驗出續搜神記)。
周宣帝[12]宇文贇。在東宮時。武帝訓篤甚嚴。[*]常使官者成慎監察之。若有纖毫罪失匿而不奏。許慎以死。於是慎常陳太子不法之事。武帝杖太子百餘。及即位顧見[13]膊上杖瘢。乃問成慎所在。慎于時已出為郡遂勅追之。至便賜死。慎奮厲曰。此是汝父所為。成慎何罪。勃逆之餘濫以見及死。若有知終不相放。于時宮掖禁忌相逢以目。不得輒共言笑。分置監官記錄愆罪。左皇后下有一女子。欠伸淚出。因被奏劾。謂其所思憶。便勅對前考竟之。初打頭一下。帝便頭痛。次打項一下帝又項痛。遂大發怒曰。此是我怨家。乃使拉折其腰。帝即腰痛。其夜出南宮。病遂漸增。明旦早還患腰不得乘馬。御車而入。所殺女子處有黑暈如人形。時謂是血隨掃刷之。旋復如故。如此再三。有司掘除舊地以新土埋之。一宿之間亦還如本。因此七八日舉身瘡爛而崩。及初下屍諸床並曲。牢不可脫。唯此死女子所臥之床。獨是直脚。遂以供用。蓋亦鬼神之意焉。帝崩去成慎死僅二十許日(右此一驗出冥祥記)。
齊京師靈[14]根寺有釋[15]慧豫。黃龍人。來游京師止靈根寺。少而務學遍訪眾師。善談論美風則。每聞臧否人物輒塞耳不聽。先誦大涅槃法華十地。又習禪業精於五門。甞寢見有三人來扣戶。並衣冠鮮潔執持華蓋。豫問覓誰。答云。法師應死故來奉迎。豫曰。小事未了可申一年不。答云。可爾。至明年滿一周而卒。是歲齊永明七年。春秋五十有七(右此一驗出梁高僧傳)。
唐雍州長安縣高法眼。是隋代僕射高[16]頴之玄孫。至龍朔三年正月二十五日。向中臺參選。日午還家。舍在義寧坊東南隅。向街開門。化度寺東即是高家。欲出子城西順義門。城內逢兩騎馬逐後。既出城已漸近逼之。出城門外。道北是普光寺。一人語騎馬人云。汝走捉普光寺門。勿令此人入寺。恐難捉得此人依語馳走守門。法眼怕不得入寺。便向西走復至西街金城坊。南門道西有會昌寺。復加四馬騎。更語前二乘馬人云。急守會昌寺門。此人依語走捉寺門。法眼怕。急便語乘馬人云。汝是何人[17]敦逼於我。乘馬人云。王遣我來取[18]汝。法眼語云。何王遣來。乘馬人云。閻羅王遣來。法眼既聞閻羅王使來。審知是鬼。即共相拒。鬼便大怒云。急截頭髮却一鬼捉刀即截法眼兩髻。附肉落地。便至西街悶絕落馬暴死不覺。既至大街要路。踟蹰之間看人逾千。有巡街果毅瞋守街人。何因聚眾。守街人具述逗[19]留。次西街首即是高宅。便喚家人輿向舍。至明始蘇便語家內人云。吾入地獄見閻羅王。昇大高座瞋責吾云。汝何因向化度寺明藏師房內食常住僧菓子。宜吞四百顆[20]熱鐵丸令四年吞了。人中一日當地獄一年。四日便了。從正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便盡。或日食百顆。當二十六日惺了之時。復有諸鬼取來法眼。復共鬼鬪相趁力屈不[21]加。復悶暴死至地獄令吞鐵丸。當吞之時咽喉[22]開縮。身體燋捲變為紅色。吞盡乃蘇。蘇已王又語言。汝何因不敬三寶。說僧過惡。汝吞鐵丸盡已。宜受鐵犁耕舌一年。至二十九日既吞鐵丸了。到正月三十日平旦復死至地獄中。復受鐵犁耕舌。自見其舌長數里。傍人看見吐出一尺餘。王復語獄卒。此人以說三寶長短。以大鐵斧截却舌根。獄卒斫之不斷。王復語云。以斧細[1]剉其舌。將入鑊湯煮之。煮復不爛。王復怪問所由。法眼啟王云。臣曾讀法華經。王初不信。令檢功德部。見案內有讀法華經[2]一部。王檢知實始放出來。其人見在蘇惺如舊。觀者如市見者發心。合門信[3]敬勵志精勤。檀忍不虧誡誠無[4]倦。京城道俗共知[5]不煩引證。
夫謬之於空談。不如證之於事實。聞之[8]於髣像。不如決之於耳目。故信不如學言不如行。所以研機適理。寔極聖之洪基。息緣儉務。是至人之大量。不樹無方之心。寧有不窮之應。是以一毫一粒而[9]意濟四生。一念一彈[10]而常資六度。斯則功超半息發彌來際。抱素儉約而亦德逾高範也。
如新婆沙論云。問諸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舊云頭陀)薄矩羅少病節儉具淨戒行。此二何別。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飲食若麁若妙。隨次第食無所簡別。猶如良馬隨得而食。尊者薄矩羅。所得飲食或麁或妙。簡去妙者而食麁者。如契經說。有四聖種。一依隨所得食喜足聖種。二依隨所得衣喜足聖種。三依隨所得臥具喜足聖種。四[12]依有無有樂斷樂修聖種。
又中阿含經云。爾時有一異學。是尊者薄拘羅未出家時。親善朋友。往詣薄拘羅所請問其義。薄拘羅因為說之。我於此正法律中學道以來八十年。未曾起欲想。我持糞掃衣來已八十年。亦無起[13]貢高想。亦未曾憶受居士衣。未曾割截作衣。未曾倩他比丘作衣。未曾用針縫衣。未曾持針線囊乃至一縷。我乞食來已八十年。亦無起[*]貢高想。亦未曾受居士請。亦未曾超越乞食。未曾從大家乞食於中當得淨好極妙豐饒食噉含消。未曾視女人面。未曾入比丘尼[14]房中。未曾憶與比丘尼共相問訊。乃至道路亦不共語。未曾畜沙彌。未曾憶為白衣說法。乃至四句偈。未曾有病乃至彈指頃頭痛者。未曾憶服藥乃至一片訶梨勒。我結跏趺坐於八十年。未曾倚壁倚樹。我於三日夜中得三達證。我結跏趺坐而般涅槃。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又僧祇律云。達膩伽羅漢深自慶慰。而說偈言。
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比丘。於空閑樹下坐禪行道。樹上有一獼猴。見比丘食下住其邊。比丘以飯與之。獼猴得食輒行取水以給澡洗。如是連月。後日食竟忽忘不留。獼猴以不得食大怒。取比丘袈裟上樹裂破。比丘忿之以杖。誤中獼猴即死。餘數獼猴並來共輿死獼猴到佛寺中。比丘僧知必有所以推問其意。比丘具說。於是佛教自從今日比丘每食。皆當割省留餘以施蠢動。不得盡之。
又五分律云。佛告比丘。乃往去世。於[17]殑伽河邊有一仙人。住於石窟。爾時龍王日從水出。以身七匝圍繞仙人。舒頭在上。下向敬視仙人。仙人游行弟子守窟。龍亦如前日來恭敬。弟子怖畏即大羸瘦。我於爾時行菩薩道游行[*]殑伽河邊。[18]見如此。即故問意。具答如是。我復問言。汝今欲不復見龍耶。答言爾。又問。汝見龍[19]胭下有何等物。答言。有摩尼珠。吾復語言。龍若來時汝便合掌向龍作如是語。我今須汝[*]胭下摩尼寶珠。願以施我。爾時仙人弟子聞我語已。龍從水出便從索之。龍聞乞珠不前不却默然而住。時仙人弟子復為龍王說偈言。
龍即以偈答言。
於是世尊引古說偈。
又告比丘。過去世時有迦夷國王。好喜布施給諸窮乏。時有梵志王甚愛重。未甞從王有所求乞。爾時彼王為說偈言。
梵志即以偈答言。
王復說偈答言。
梵志復以偈答言。
時王聞說賢人之偈心大歡喜。即以牛[3]王一頭及餘千牛而施與之。
頌曰。
感應緣(略引二驗)
晉羅浮山有單道開。姓孟。燉煌人。少懷栖隱誦經四十餘萬言。絕穀餌柏實。柏實難得復服松脂。後服細石子。一吞數枚數日一服。或時多少噉薑椒。如此七年。後不畏寒暑。冬袒夏溫晝夜不臥。[8]開學十人共契服食。十年之外或死或退。唯開[9]全志。[10]進陵太守遣馬迎開。開辭能步行三百里路。一日早至。山樹諸神或現異形試之。初無懼色。以石虎建武十二年。從西平來。一日行七百里。至南安度一童子為沙彌。年十四。稟受教法行能及開。時太史奏虎云。有仙人星現。當有高士入境。虎普勅州郡。有異人令啟[11]開其年冬十一月秦州刺史上表送開。初止鄴城西法綝祠中。後徙臨漳[12]昭德寺於房內造重閣坐禪。虎資給甚厚。開皆以[13]慧施。時樂仙者多來諮問。[14]開都不答。迺為說偈云。
佛圖澄曰。此道士觀國興衰。若去者當有大災。至石虎太寧元年。開與弟子南度許昌。虎子姪相殺鄴都大亂。至晉升平三年。來之建鄴。俄而至南海。後入羅浮山。獨處茅茨蕭然物外。春秋百餘歲卒于山舍。勅弟子以屍置石穴中。弟子廼移之石室。有康泓者。昔在[15]北[16]㵎。聞開弟子敘。開昔在山中每有神仙來去。廼遙心敬挹。及[17]後[18]役南海親與相見側席鑽仰。稟聞備至廼為之傳。贊曰。
晉興寧元年陳郡袁宏為南海太守。與弟[21]頴叔及沙門支法防。共登羅浮山。至石室口見開形骸。及香火瓦器猶存。宏曰。法師業行殊群。正當蟬蛻耳。迺為贊曰。
後沙門僧景道漸等。並欲登羅浮竟不至頂 (出梁高僧傳錄)。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