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法苑珠林序
- 1 劫量篇(一)
- 2 三界篇(二)
- 3 日月篇(四)
- 4 六道篇(五-七)
- 5 千佛篇(八-一二)
- 6 敬佛篇(一三-一四)
- 7 敬法篇(一七)
- 8 敬僧篇(一九)
- 9 致敬篇(二〇)
- 10 福田篇(二一)
- 11 歸信篇(二一)
- 12 士女篇(二一)
- 13 入道篇(二二)
- 14 慚愧篇(二三)
- 15 獎導篇(二三)
- 16 說聽篇(二三-二四)
- 17 見解篇(二五)
- 18 宿命篇(二六)
- 19 至誠篇(二七)
- 20 神異篇(二八)
- 21 感通篇(二九)
- 22 住持篇(三〇)
- 23 潛遁篇(三一)
- 24 妖怪篇(三一)
- 25 變化篇(三二)
- 26 眠夢篇(三二)
- 27 興福篇(三三)
- 28 攝念篇(三四)
- 29 發願篇(三四)
- 30 法服篇(三五)
- 31 然燈篇(三五)
- 32 懸幡篇(三六)
- 33 華香篇(三六)
- 34 唄讚篇(三六)
- 35 敬塔篇(三七-三八)
- 36 伽藍篇(三九)
- 37 舍利篇(四〇)
- 38 供養篇(四一)
- 39 受請篇(四一-四二)
- 40 輪王篇(四三)
- 41 君臣篇(四四)
- 42 納諫篇(四五)
- 43 審察篇(四五)
- 44 思慎篇(四六)
- 45 儉約篇(四六)
- 46 懲過篇(四七)
- 47 和順篇(四七)
- 48 誡勗篇(四八)
- 49 忠孝篇(四九)
- 50 不孝篇(四九)
- 51 報恩篇(五〇)
- 52 背恩篇(五一)
- 53 善友篇(五一)
- 54 惡友篇(五一)
- 55 擇交篇(五一)
- 56 眷屬篇(五二)
- 57 校量篇(五二)
- 58 機辯篇(五三)
- 59 愚戇篇(五三)
- 60 詐偽篇(五四)
- 61 惰慢篇(五四)
- 62 破邪篇(五五)
- 63 富貴篇(五六)
- 64 貧賤篇(五六)
- 65 債負篇(五七)
- 66 諍訟篇(五七)
- 67 謀謗篇(五八-五九)
- 68 呪術篇(六〇-六一)
- 69 祭祠篇(六二)
- 70 占相篇(六二)
- 71 祈雨篇(六三)
- 72 園果篇(六三)
- 73 漁獵篇(六四)
- 74 慈悲篇(六四)
- 75 放生篇(六五)
- 76 救厄篇(六五)
- 77 怨苦篇(六六-六七)
- 78 業因篇(六八)
- 79 受報篇(六九-七〇)
- 80 罪福篇(七一)
- 81 欲蓋篇(七一)
- 82 四生篇(七二)
- 83 十使篇(七二)
- 84 十惡篇(七三-七九)
- 85 六度篇(八〇-八五)
- 86 懺悔篇(八六)
- 87 受戒篇(八七-八九)
- 88 破戒篇(九〇)
- 89 受齋篇(九一)
- 90 破齋篇(九一)
- 91 賞罰篇(九一)
- 92 利害篇(九二)
- 93 酒肉篇(九三-九四)
- 94 穢濁篇(九四)
- 95 病苦篇(九五)
- 96 捨身篇(九六)
- 97 送終篇(九七)
- 98 法滅篇(九八)
- 99 雜要篇(九九)
- 100 傳記篇(一〇〇)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 |
---|---|
1 | 是遠近道俗所有舍利率奉獻焉。皇帝曰。何必皆是 |
- 述意部 引證部 佛影部 分法部 感福部
夫聖德遐邈冠絕人天。理妙六經神高百氏。超群有之遺蹤。越賢良之勝迹。化緣既[14]畢從俗韜光。故雙樹八枝隨義所表。舍利八分亦[15]逐緣感。會入金剛定預碎全身。欲使福被天人功流海陸。至於牙齒髮爪之屬。頂蓋目[16]睛之流。衣鉢瓶杖之具。坐處足蹈之迹。囊括今古聖變無窮。祥應荐臻瑞光頻朗。賢愚共覩豈猜來惑。且如三皇五帝夏殷文武孔丘莊老。惟聖惟賢共遵共敬。莫不葬骨五泉遺塵九土。聲光寂寞孰識其蹤。罕知生福奚感來報。豈比能仁大聖形影垂芳。應感之道不窮。敬仰之風逾遠。紹化迹於大千。[17]拔沈冥於沙界。致使開示之道隨義或殊。會空之旨齊其一實也。
舍利者西域梵語。此云[19]身骨。恐濫凡夫死人之骨故。存梵本之名。舍利有其三種。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也。二是髮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菩薩羅漢等亦有三種。若是佛舍利[20]椎打不碎。若是弟子舍利[*]椎擊便破矣。又菩薩處胎經云。世尊告諸大眾。念我古昔所行功德。捨身受身非一非二。今當為汝說一形法。諸佛全身舍利盡在下金剛剎中。金剛剎厚八十四萬億里。下有諸佛碎身舍利。盡在彼剎。彼有佛剎。名曰妙香。佛名不住如來。十號具足。今現在說法。佛告大眾。碎身舍利下厚八十四萬億里。國土清淨。佛名遍光。十號具足。彼佛今現在說法。復下有國土名施無盡藏。佛名勸助。復下有國土名法鼓。佛名善見。彼土乃有全身舍利。過去億千萬佛。皆留舍利。彼土舍利我亦有分。又海龍王經云。爾時諸龍白佛言。今世尊還閻浮利地。海中諸龍無所依仰。惟加大哀。佛滅度時。在此大海留全舍利。一切眾類皆得供養。轉加功德速脫龍身。疾得無上正真之道。唯佛垂恩。威德兼加。所願得果。佛言。善哉。從爾所志。須菩提謂諸龍言。一切人天舍利須遍普蒙獲濟。卿等求願使佛舍利獨全奉侍。一切眾生何緣得度。諸龍答言。唯須菩提。勿宣斯言。無以己身限礙之智。以限如來無極之慧。如來聖德無不變現。三千世界各各化現。佛全舍利不增不減。普現一切。譬如日影現於水中。佛亦不生亦不滅度。云何欲限如來智慧者乎。須菩提聞默而無言。佛歎諸龍。仁等賢明。誠如所云。無有異也。佛道高妙無邊無際。無方無圓。無廣無狹。無遠無近。譬如虛空不可為喻。
如觀佛三昧經云。佛初留影石室在那乾呵[2]囉國毒龍池側阿那斯山巖南。有五羅剎女與毒龍通。[3]常降[4]雹雨。百姓飢疫已歷四年。時王禱祀呪龍。羅剎女氣盛呪術不行。王長跪合掌讚佛通慧。應知我心願屈慈悲光臨此國。爾時如來往至彼國。龍興雷電。鱗甲煙焰。五羅剎女眼如掣電。時金剛神手把大杵。杵頭火然如旋火輪。燒惡龍身。龍王驚[5]悑走入佛影。如甘露灑。見諸金剛極大惶[*]悑為佛作禮。五羅剎女亦禮如來。龍王於其池中出寶臺奉佛。佛言。不須汝臺。但以羅剎石窟施我。諸天各脫寶衣拂窟。佛攝神足獨入石室。令此石上[6]蹵為七寶。時龍為四大弟子及阿難造石窟。爾時世尊從石窟出。時龍聞佛還國啼哭雨淚。云何捨我。我不見佛。當作惡事墜墮惡道。佛安慰龍。我受汝請當坐汝窟中經千五百歲。佛坐窟中作十八變。踊身入石猶如明鏡。在於石內映現於外。遠望則見。近望不現。諸天百千供養佛影。影亦說法迄[7]今猶[8]在。
如菩薩處胎經云。時八國王共諍舍利。有一大臣名優波吉。諫八國王。何為興兵共相征伐。爾時帝釋即現為人。語王言。我等諸天亦當有分。若共諍力則有勝負。幸可見與勿足為難。爾時阿耨達龍王。文隣龍王。伊那鉢龍王。語八王言。我等亦應有分。若不見與力足相伏。時臣優波吉告言。諸君並止。舍利宜共分之。何須見諍。即分為三分。一分與諸天。一分與龍王。一分與八王。分甕受一石餘。此臣以蜜塗甕裏。以甕量分。諸天得舍利還於天上。即起七寶塔。龍得舍利還於宮中。起七寶塔。臣優波吉著甕舍利。并甕亦起寶塔。灰及土量得四十九斛。亦起四十九寶塔。闍維處亦起[10]寶塔。高三十九仞(一[11]仞七尺)。
又阿育王經云。八國王諍舍利各起兵。天帝釋自下曉喻。以金甖分之。闍王共數各得八萬四千舍利。[12]餘有佛口一髭。無敢取者。以闍王初來得舍利及髭。還[13]各歡喜作樂動天。難頭禾龍王。化作人身。到泥洹所。道逢闍王。還語王言。可持一分見與。王言。不可得。龍王言。我是難頭禾龍。能舉卿國土著八萬里外。磨碎成屑。闍王[*]悑懼即奉佛髭與之。龍王即還須彌山下起水[14]精塔。高八萬四千里。起水精瑠璃塔。闍王終後阿育王得其國土。時有大臣白阿育王言。難頭禾龍先輕闍王奪佛髭去。阿育王聞大瞋怒。即勅諸鬼神王作鐵網鐵罝。縱罝須彌山下水中欲縛取龍王。龍大驚[*]悑共設計言。阿育事佛。當伺其臥取宮殿移[15]著須彌山下水中。其瞋必息。即便遣龍捧取育王宮殿。王臥覺不知是何處。見水精塔高八萬四千里。喜[*]悑交心。龍自出謝言。闍王自與我佛髭。我不奪也。佛在世時與我要言。般泥洹後劫盡之時。所有經戒及袈裟應器。我皆當取藏著是塔中。彌勒來下當復出著。阿育王聞此言大謝。實不知此。龍王便使諸龍還復王宮殿置於本處。又善見論云。帝釋宮內有二舍利。一佛右牙。二佛右[16]缺[17]盆骨。
又十誦律云。佛般泥洹。八國皆來求舍利。各舉四兵[18]八軍圍繞。有一婆羅門姓煙。高聲大唱言。諸力士舍利現在當分作八分。諸力士言。敬如來議。更復唱言。盛舍利瓶請以見惠。還頭那羅聚落起塔。時畢波羅延那婆羅門。復請燒佛處[19]灰還國起塔。[20]時拘尸城力士得第一分起[21]塔。波婆國得第二[22]分。還[23]國起塔。羅摩聚[24]落得第[25]三[*]分。還歸起塔。遮勒國諸剎帝利得第四分。還國起塔。毘[26]㝹諸婆羅門得第五分。還國起塔。[27]毘耶離諸利昌得第六分。還國起塔。迦毘羅婆國諸釋子得第七分。還國起塔。摩伽陀國主阿闍世王得第八分。還王舍城起塔。姓煙婆羅門得盛舍利瓶。還頭那羅聚落起塔。畢波羅延婆羅門得[*]灰。還國起塔。爾時閻浮提中八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灰塔。自此已後起無量塔。
又阿育王經云。昔阿[1]恕伽王。欲取阿闍世王所舉舍利。阿闍世王著[2]殑伽河中作大鐵劍輪。使水輪轉著舍利處。種種方便取不能得。問蓮華比丘。云何可得。比丘答言。擲數千斛柰著中可得止輪。尋用此語。以柰著於水中。偶試一柰。柰[3]墮機關孔中。劍輪即定更不迴轉。然大龍王守護都不可得。王時問言。何由可[4]得。龍王福勝無由可得。問言。云何知彼福勝。以金鑄作龍像及以王像。以[5]秤稱之。重者福勝。即時稱量龍像倍重。王見此事即勤修福。既修福已復更鑄像。復更稱量。王像龍像稱量正等。王更修福復更鑄像。稱看王像轉重。王知像重。將諸軍眾往到水邊。龍王自出獻種種寶。王語龍言。阿闍世王遺我舍利。我今欲取。龍王自知威力不如。即將王至舍利所。開門取舍利與。阿闍世王所造油燈始欲盡[6]賜。舍利既出燈亦盡滅。王怪而問蓮華比丘。云何阿闍世王裁量油燈。至取舍利方始乃滅。尊者答言。彼時有善算者。計百年中用爾許油用如是計故使至今也。
如大悲經云。爾時世尊告阿難。我滅度後。若有人乃至供養我之舍利如芥子等。恭敬尊重謙下供養。我說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得涅槃界盡涅槃際。若有造立形像塔廟。乃有信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我說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當得涅槃界盡涅槃際。佛告阿難。若有眾生以念佛故。乃至一華散於空中。如是福德所得果報不可窮盡。若有眾生以至誠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於未來世當得釋天王梵天王轉輪聖王。於其福報亦不能盡。施佛福田不以有為果報所能盡邊。我說是人必得涅槃盡涅槃際。乃至若有畜生於佛世尊能生念者。我亦說其善根福報當得涅槃盡涅槃際。若有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四沙門果及辟支佛如甘蔗竹𥯤。若有人能若現在若滅後起塔供養。若一劫若減一劫。以諸稱意一切樂具恭敬尊重謙下供養。若復有人於諸佛所但一合掌一稱佛名。如是福德比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億分。乃至迦羅分不及一。何以故。以佛如來諸福田中為最無上。是故施佛成大功德神通威力。
頌曰。
漢法內傳云。明帝既弘佛法。立寺度僧。五岳山館諸道士等。請求[15]捔試釋老優劣。道經以火試焚。隨火消[16]燼。道士眾首費才愧恥自[17]憾眾前而死。張衍啟[18]寤競共出家。于時西域所將舍利。五粒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映蔽日光。摩騰羅漢踊身高飛。居空如地履地如空。神化自在為眾說法。天雨寶華散佛僧上。天樂異音大眾同聞。度人無量。
廣如下破邪篇說。魏明帝洛城中本有三寺。其一在宮之西。每繫舍利在幡剎之上。輒[19]斥見宮內。帝患之將毀除壞。時有外國沙門居寺。乃齎金盤[20]成水。水貯舍利。五色光明騰焰不息。帝見歎曰。非夫神効安得爾乎。乃於道東造周閭百間。名為官佛圖精舍[21]云。
吳孫權赤烏四年。有外國沙門康僧會。創達江表設像行道。吳人以為妖異。以狀聞之。權召會問。佛有何靈瑞。曰佛晦靈迹遺骨舍利應現無方。權曰。何在。曰[22]神迹感通祈求可獲。權曰。若得舍利當為興寺。經三七日至誠求請。遂獲瓶中。旦呈於權。光照宮殿。權執瓶寫于銅盤。舍利下衝盤即破碎。權大驚異希有瑞也。會進曰。佛之靈骨。金剛不朽。劫火不焦。椎砧不碎。權使力者盡力擊之。椎砧俱陷舍利不損。光明四射耀晃人目。又以火燒騰光上踊作大蓮華。權大發信。乃為立寺名為建初。改所住地名佛陀里。
孫皓虐政將欲除屏佛法燔經夷塔。有[23]信諫曰。且少寬假。知無神驗誅除不晚。皓從之。召會曰。若能驗現於目前助君興之。如其不能將廢加戮。會曰。佛以緣應感而必通。[24]即[25]冀給假請効不難。皓與期三日。于時僧眾百餘同集會寺。皓陳兵圍寺刀鋸齊至。剋期就戮。僧恐無靈先自縊者。會謂眾曰。佛留舍利止在今時。前已有驗今豈罔哉。恰期便獲。乃進於皓。此是如來金剛之骨。志誠賁獲。[1]擊以百鈞之杵終無微毀。皓曰。金石可磨枯骨豈堅。沙門面[2]欺[3]祗速死耳。乃更置之鐵砧。以金椎擊之。金鐵並凹而舍利如[4]故。又以[5]清水行之。舍利揚光散[6]采洞燭一殿。皓乃欣欣[7]服信。革誠膺化。
晉[9]太興中。於潛董汪信尚木像。夜有光明。後像側有聲投地。視乃舍利。水中浮沈五色晃昱。右行三匝。後沙門法[*]常看之。遂騰踊高四五[10]尺投[*]常懷中。[*]常曰。若使[*]常興立寺宇更見威神。又躍于前。於即[*]常[11]為建寺塔。於潛入法者日以十數焉。
晉大興中。北人流播廣陵日有千數。有將舍利者。建立小寺立剎。舍利放光至于剎峯。感動遠近。
晉咸和中。北僧安法開至餘杭。欲建立寺無[12]資財。手索錢貫貨之。積年得錢三萬。市地作屋。常以索貫為資。欲立剎無舍利。有羅幼者。先自有之。開求不許。及開至寺禮佛。見幼舍利囊已在座前。即告幼。幼隨來見之。喜悅與開。共立寺宇於餘杭[13]云。
晉咸康中。建安太守孟景。欲建剎立寺。於夕聞床頭鏘然。視得舍利三枚。因立寺剎。元嘉十六年六月。舍利放光通照上下。七夕乃止。一切咸見。
晉義熙元年。有林邑人嘗有一舍利。每齋日有光。沙門[14]慧邃隨廣州刺史[15]刁逵在南。敬其光相欲請之。未及發言。而舍利自分為二。逵聞心悅。又請留敬。而又分為三。逵欲摸長干像。寺主固執不許。夜夢人長數丈告曰。像貴宣導何苟悋耶。明報聽摸。既成逵以舍利著像髻中。西來諸像放光者多。由舍利故也。
宋元嘉六年。賈道子行荊上。明見芙蓉方發。聊取還家聞華有聲。怪尋得一舍利。白如真珠。焰照梁棟。敬之擎以箱案懸于屋壁。家人每見佛僧外來。解所被衣[16]而坐案上。有人寄宿不知[17]褻慢之。乃夢人告曰。此有釋迦真身。眾聖來敬爾何行惡。死墮地獄出為奴婢。何得不[*]悑。其人大懼。無幾[18]癘死。舍利屋地生荷八枝。六旬乃枯。歲餘失之。不知所去。
宋元嘉八年。會稽安千載者。家門奉佛。夜有扣門者。出見十餘人著赤衣運[19]材積門內云。官使作佛圖。忽無所見。明至他家。齋食上得一舍利紫金色。椎打不碎。以水行之光明照發。便自舉敬。常有異香。後出欲禮忽而失之。尋覓備至半日還。時臨川王鎮江陵。迎而行之。雜光間出。佐史沙門咸見不同。王捧水器[20]祝曰云云。輒應聲光出。夜見百餘人繞舍利屋燒香持華如佛出狀。及明人及舍利俱失。
宋元嘉十五年。[24]南郡劉凝之隱衡山徵不出。奉五[25]斗米道不信佛法。夢見人。去地數丈曰。汝疑方解。覺忽反[*]寤。旦夕勤至半年禮佛。忽見額下有紫光。揣光處得舍利二枚。[26]剖擊不損。水行光出。復於食時口中隱齒。吐出有光妻息又獲一枚。合有五枚。後又失之。尋爾又得。
舍利東流綿歷帝代。傳[30]紀所及略陳萬一。由事相重沓屢現非奇。佛化潛隱誠其致也。然有國興塔無勝[31]隋代。一化之內百有餘所。神瑞開發。陳諸別傳。今略出之。以顯感[A1]德。[32]云云。
隋文帝立佛舍利塔(二十八州起塔五十三州感瑞)
- 雍州仙遊寺
- 岐州鳳泉寺
- 華州思覺寺
- 同州大興國寺
- 涇州大興國寺
- 蒲州栖巖寺
- 泰州岱岳寺
- 并州無量壽寺
- 定州[33]常岳寺
- 嵩州[34]嵩岳寺
- 相州大慈寺
- 廓州連雲岳寺
- 衡州衡岳寺
- 襄州大興國寺
- 牟州巨神山寺
- 吳州[35]會稽山寺
- 蘇州虎丘山寺
右此十七州寺起塔出打剎物及正庫物造。
門下仰惟。正覺大慈大悲救護群生津梁庶品。朕歸依三寶重興聖教。思與四海之內一切人民。俱發菩提。共修福業。使當今見在爰[3]及來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請沙門三十人諳解法相兼堪宣導者。各將侍者二人。并散官各給一人。熏陸香一百二十斤馬五匹。分道送舍利。往前件諸州起塔。[4]如川陸寺就有山水寺所起塔依前。山舊無寺者。於[5]當州內清[6]靜寺處建立其塔。所司造樣送往[*]當州。僧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百二十人。若僧少者盡[7]見僧。為朕皇后太子[8]廣諸王子孫等及內外官人一切民庶幽顯生靈。各七日行道并懺悔。起行道日打剎。莫問同州異州。任人布施。錢限至十文已下。不得過十文。所施之錢以供營塔。若少不充役丁。及用庫物。率土諸州僧尼並為舍利設齋。限十月十五日午時。同下入石函。總管刺史以下縣尉以上。自非軍機停常務七日。專檢校行道及打剎等事。務盡誠敬副朕意焉。主者施行。
皇帝昔在[12]龍潛。有婆羅門沙門。來詣宅上。出舍利一裹曰。檀越好心故留與供養。沙門既去。求之不知所在。其後皇帝與沙門曇遷各置舍利於掌而數之。或少或多並不能定。曇遷曰。曾聞婆羅門說。法身過於數量。非世間所測。於是始作七寶箱以置之。神尼智仙言曰。佛法將滅。一切神明今已西去。兒當為普天慈父重興佛法。一切神明還來。其後周氏果滅佛法。隋室受命乃興復之皇帝每以神尼為言云。我興由佛。故於天下舍利塔內。各作神尼之像焉。皇帝皇后於京師法界尼寺。造連基浮圖以報舊願。其下安置舍利。開皇十五年季秋之夜。有神光自基而上。右繞露盤赫若冶鑪之焰。其一旬內四度如之。皇帝以仁壽元年六月十三日。御仁壽宮之仁壽殿。本降生之日也。歲歲於此日深心永念修營福善。追報父母之恩。故延諸大德沙門與論至道。將於海內諸州選高爽清靜三十處。各起舍利塔。
皇帝於是親以七寶箱。[13]奉三十舍利自內而出。置[14]於御座之案。與諸沙門燒香禮拜。願弟子常以正法護持三寶。救度一切眾生。乃取金瓶瑠[15]璃各三十。以瑠[*]璃盛金瓶。置舍利於其內。熏陸香為泥。塗其蓋而印之。三十州同[16]剋十月十五日正午。入於銅函石函。一時起塔。諸沙門等各以舍利奉送諸州。一切道俗各盡境內嚴持香華。寶幢音樂掃灑道路盡誠竭力奉迎舍利。不可具陳。[17]各感靈瑞備如廣[18]傳。今略寫十餘以示後人。皇帝爾日共皇后太子宮內妃嬪。精誠用心竭力懺悔。普為含識共結善緣。皇帝見一異僧被褐色覆膊。以語左右曰。勿驚動他。置之[A2]爾。去已重數之。果不須現。舍利之將行也。皇帝曰。今佛法重興必有感應。其後處處表奏。皆如所言。
皇帝當此十月之內。每因食次於齒下得舍利。皇后亦然。以銀盤盛水。浮其一出示百官。須臾忽見有兩粒。右旋相著二。貴人及晉王昭豫章王[*]暕蒙賜[19]硯。勅令審視之。各於[*]硯內[A3]得舍利一。未過二旬宮內凡得十九。多放光明。自是遠近道俗所有舍利率奉獻焉。皇帝曰。何必皆是真身。諸沙門相與[20]推試之。果有十三[21]玉粟。其真舍利鐵䆘而無損。雍州城西盩厔縣南仙遊寺。立塔之日。天降陰雪。晦嶺重厚。舍利將下昏雲忽散。日光朗照。道俗散畢。雲合如舊。
[22]岐州鳳泉寺立塔。感得文石如玉為函。又現雙樹鳥獸靈祥。基石變如水精。
涇州大興國寺立塔。三處各送舊石。非世所有。合用為函。恰然相可。
秦州靜念寺立塔。定基已。瑞雲再覆雪下。草木開華。入函光照聲贊。
華州思覺寺立塔。初陰雪。將欲下舍利。日光[A4]晃朗。五色氣光高數十丈。照覆塔上。屬天降寶華。
同州大興國寺立塔。值雨無壅障處。及舍利入函。忽然雲[23]啟馳散。日光照曜。復有神光。重繞於日。至十二月內。夜光照五十里。
蒲州栖巖寺立塔。地震山吼。鍾鼓大聲。又放光五道。至二百里皆見。
并州無量壽寺立塔。初晝昏雲重。將下舍利入函。天晴日照。復放神光五[1]色。天神現形。莫知多少。
定州[2]北嶽寺立塔之日。[3]有[4]異老公。來施布負土畢已失之。舊此無水。忽有水流。前後非一。
相州大慈寺立塔之日。天陰降雪。將下舍利入函日出。下後[5]復合。天雨奇華。連注極多。
鄭州定覺寺立塔之日。感得神光如流星入寺。設供二[6]十萬人食不盡。
嵩州閑居寺立塔。感得白兔來至輿前。初陰雪。將下日朗。入已復合。
亳州開寂寺立塔。界內無石。別處三石。合而成函。基至[7]盤石。二浪井夾之。
汝州興世寺立塔。初陰雲雪。將下天晴。入函畢已。陰雲還合。
泰州岱岳寺立塔。夜振鼓聲。三重門自開。有騎從廟出迎。光瑞非一。
青州勝福寺起塔。掘基遇自然磐石函。將入塔。有光瑞現。
牟州巨神山寺立塔。獲紫芝二莖。陰[8]雲。將下日開。閉訖還合。
隨州智門寺立塔。掘基得神龜。甘露降黑蠭繞。龜有符文。
襄州大興國寺立塔。初天陰。將下日朗。入函雲合。
楊州西寺立塔。久旱。舍利入境。夜雨普洽。
蔣州栖霞寺立塔。隣人先夢。佛從西北來入寺。及至如夢。
吳州大禹寺立塔。舍利汎度五江。風波皆不起。又放神光。獲得紫芝。
蘇州虎丘山寺立塔。掘基得一舍利。空中天樂。人皆聞之。井[9]吼三日。舍利方至。
衡州[10]衡岳寺立塔。四遇逆風。四乞順水。峯上白雲闊二丈。直至基所。三匝乃去。
桂州緣化寺立塔。未至十里。鳥[11]有千許。夾[12]輿行飛。入城乃散。
番州靈鷲寺立塔。坑內有神仙。現騰雲氣像。
廓州法講寺立塔。初行郊西。爾夜廓州[14]光瑞高數丈。從東來入地。內外皆見。
[15]洧州官人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舍利。善心共發。放之為期。其囚被放。千里一期。無一逃者。
隨州人於溳水作魚獄三百。古來傳業。既見舍利。悉決放之。永斷茲惡。餘州亦効矣。
慶舍利感應表(并答)
隋安德王雄百官等。臣雄等言。臣聞。大覺圓備理照空有。至聖虛凝義無生滅。故雖形分聚芥。尚貯金甖。體散吹塵。猶興寶剎。自釋提請灰之後。育王建塔以來。未有分布舍利紹隆勝業。伏[16]惟皇帝積因曠劫宿證菩提。降迹人[17]王護持世界。往者道消在運。仁祠廢毀。慈燈滅影智海絕流。[18]皇祚既興法鼓方振。區宇之內咸為淨土。生靈之類皆覆梵雲。去夏六月爰發詔旨延請沙門。奉送舍利於三十州。以十月十五日同時起塔。而蒲州栖巖寺規模置塔之所。於此山上乃有[19]鍾鼓之聲。舍利[A5]在講堂內。其夜前浮圖之上發大光明。爰及堂裏流照滿室。將置舍利於銅函。又有光若香鑪乘空而上。至浮圖寶瓶復起紫焰。或散或聚皆成蓮華。[20]又有光明於浮圖上。狀如佛像。華趺宛具。停住久之。稍乃消隱。又有光明繞浮圖寶瓶。蒲州城內仁壽寺僧等。遙望山頂如樓[21]闕。山[22]峯澗谷[23]昭然顯[24]見。照州城東南一隅良久不滅。其栖巖寺者。即是太祖武元皇之所建造。又華州置塔之處。于時雲霧大雪忽即開朗。正當塔上有[A6]五色相輪。舍利下訖還起雲霧。皇帝皇后又得舍利。流輝散彩。或出或沈。自非至德精誠道合靈聖。豈能神功妙相致此奇特。臣等命偶昌年。既覩太平之世。生逢善業。方出塵勞之境。不勝抃躍。謹[25]奉表陳賀。以[26]聞。
門下仰惟正覺覆護群品。濟生靈於苦海。救愚迷於火宅。朕所以至心迴向結念歸依。思與率土臣民。爰[27]及幽顯。同崇勝業。共為善因。故分布舍利營建神塔。而大聖慈愍頻示光相。宮殿之內舍利降靈。莫測來由自然變現。歡喜頂戴得未曾有。斯實群生多幸延此[28]嘉福。豈朕微誠所能致感。覽王公等表悚敬彌深。朕與王公等及一切民庶。宜更加剋勵興隆三寶。今舍利真形猶有五十。所司可依前式分送海內。庶三塗六道俱免蓋纏。稟識含靈同登妙果。主者施行。
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使者將還。各請一舍利於本國起塔供養。詔並許之。詔於京師大興善寺起塔。先置舍利於尚書都堂。十二月二日旦發焉。是時天色[1]澂明氣和風靜。寶輿幡幢香華音樂。種種供養彌遍街衢。道俗士[2]庶不知幾千萬億。服章行位從容有敘。上柱國司空公安德王雄以下皆步從至寺。設無遮大會而禮懺焉。有青雀狎於眾內。或抽佩刀擲以布[3]施。當人叢而下都無所傷。
仁壽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復分布五十三州建立靈塔。令總管刺史已下縣尉以上廢常務七日。請僧行道教化打剎。施錢十文。一如前式。期用四月八日午時。合國化內同下舍利封入石函。所感瑞應者。別錄如左。
- [4]常州(無雲雨下天降瑞華遍城如此)
- 泉州
- 循州
- 營州(三放白光[A7]感得古石解作函)
- 洪州(白頭烏引路無窮)
- 杭州(掘基有白石窟容入石函)
- 涼州
- 德州(感得大[5]禽旋塔人皆不識)
- 滄州
- 觀州(塔上五色雲現從午至暮)
- 瀛州(基內有紫芝現)
- 冀州(有患盲人及[6]躄皆差)
- 幽州(函如水鏡放光眾像)
- 徐州(函現仙人聖僧等相)
- 莒州(三[7]現神光基得古塔患瘂能言)
- 齊州
- [8]萊州
- 楚州(野鹿來聽雁翔塔上) [9]
- 江州(地出銅像)
- 潭州(舍利至江神鳥千迎)
- 毛州(天[10]雨金銀[11]華)
- 貝州
- 宋州(井苦變甘[12]放光天雨瑞華如雪)
- 趙州(放赤光瑞像無量)
- 濟州(二放神光香氣[13]鍾響[A8]出於雲際)
- 兗州
- 壽州
- 信州
- 荊州(雲蓋塔上雨華不下)
- 蘭州(基下得石像又得二銅像)
- 梁州
- 利州(放光如[14]日月)
- 潞州(靈泉自涌病遇得差)
- 黎州(地下[15]瓦文千秋樂動)
- 慈州([16]雲蓋如飛仙靈泉涌[17]出病得愈)
- 魏州 (數放光明天雨寶華人人得之)沈州
- 汴州(異香放光見像患[18]差)
- 許州(去州九十放光[19]照見覆塔甘井[20]涌現)
- 豫州(五色光現文字[21]五色)
- 顯州
- 曹州 (光變最繁)
- 安州(感香一夕放光雲蓋[22]魚集)
- [A9]晉州([23]三度放五色光明)
- 懷州(雄[24]兔自來馴附放光異迹)
- [A10]陝州(前後十一度現光靈瑞)
- 洛州(香氣如風數放光明)
- 鄧州(函作[25]玉文現)
- 秦州(重得舍利函變[26]馬瑙)
- 衛州(光照於外)
- [27]沼州(僧先患腰不行聞迎十里得差)
- 鄭州(放光[28]幡內向明)
- [29]杞州(放光五色)
右總五十三州。四十州已來皆有靈瑞。不可備列。具存大傳。
[31]岐州鳳泉寺立塔。感得文石如玉為函。又現雙樹鳥獸靈祥。基石變如水精 華州思覺寺立塔。初陰雪。將欲下舍利。日光晃朗五色氣光。高數十丈。照覆塔上。屬天降寶華 同州大興國寺。立塔值雨無壅障處。及舍利入函。忽然雲啟馳散日光照曜。復有神光重遶於日。至十二月內夜光照五十里 涇州大興國寺立塔。三處各送舊日。非世所有。合用為函。恰然相可 蒲州栖巖寺立塔。地震山吼鐘鼓大聲。又放光五道。至二百里皆見 泰州岱岳寺立塔。夜振鼓聲。三重門自開。有騎從廟出迎。光瑞非一 并州無量壽寺立塔。初晝昏雲重。將下舍利入函。天晴日照。復放神光五道。天神現形。莫知多少 定州恒岳寺立塔之日。有見異老公。來施布負土。畢已失之。舊此無水。忽有水流。前後非一 嵩州閑居寺立塔。感得白兔來至。輿前初陰雪。將下日朗。入已復合 相州大慈寺立塔之日。天陰降雪。將下舍利入函日出。下後復合。天雨奇華。連注極多 廓州法講寺立塔。初行郊西。爾夜廓州光瑞高數丈。從東來入地。內外皆見 衡州衡岳寺立塔。四遇逆風。四乞順水。峯上白雲闊二丈。直至基所。三匝乃去 襄州大興國寺立塔。初天陰。將下日朗。入函雲合 牟州巨神山寺立塔。獲紫芝二莖。陰雪將下日開。閇訖還合 吳州會稽山大禹寺立塔。舍利汎度五江。風波皆不起。又放神光。獲得紫芝 蘇州虎丘山寺立塔。掘基得一舍利。空中天樂。人皆聞之。井吼三日。舍利方至 秦州靜念寺立塔。定基已。瑞雲再覆雪下。草木開華。入函。光照聲贊(此下瓜州文缺)楊州西寺立塔。久旱。舍利入境。夜雨普洽 益州法聚寺立塔。初陰晦冥。將下日期。奄已便陰 亳州開寂寺立塔。界內無石。別處三石合而成函。基至磐石。二浪井夾之 桂州緣化寺立塔。未至十里。鳥有千許。夾輿行飛。入城乃散(此下交州文缺) 汝州興世寺立塔。初陰雲雪。將下天晴。入函畢已。陰雲還合 番州靈鷲寺立塔。坑內有神仙現。騰雲氣像 蔣州栖霞寺立塔。隣人先夢。佛從西北來入寺。及至如夢 鄭州定覺寺立塔之日。感得神光如流星入寺。設供二千萬人食不盡 隨州智門寺立塔。掘基得神龜。甘露降。黑蜂遶。龜有符文(此下非二十八州數) 隨州官人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舍利。善心共發。放之為期。其囚被放。千里一期。無一逃者。隨州人於溳水作魚獄三百。古來傳業。既見舍利。悉決放之。永斷茲惡。餘州亦効矣。
- [32]恒州(無雲雨下天降瑞花遍城如此)
- 泉州
- 循州
- 營州(三放白光感得古石解作凾)
- 德州(感得大鳥旋塔人皆不識)
- 杭州(掘基有白石窟容入石凾)
- 涼州
- 洪州(白頭烏引路無窮)
- 觀州(塔上五色雲現從午至暮)
- 滄州
- 瀛州(基內有紫芝現)
- 冀州(有患盲人及躄皆差)
- 幽州(凾如水鏡放光眾像)
- 徐州(凾現仙人聖僧等相)
- 莒州(三現神光基得古塔患啞能言)
- 楚州(野鹿來聽雁翔塔上)
- 齊州
- 菜州
- 潭州(舍利至江神鳥千迎)
- 毛州(天雨金銀花)
- 宋州(井苦變甘旋光天雨瑞花如雪)
- 江州(地出銅像)
- 貝州
- 趙州(放赤光瑞像無量)
- 濟州(二放神光香氣鐘響出於雲際)
- 荊州(雲蓋塔上雨花不下)
- 兗州
- 壽州
- 蘭州 (基下得石像又得二銅像)
- 信州
- 梁州
- 利州(放光如月明)
- 潞州(靈泉自涌病遇得差)
- 黎州(地下凡聞千秋樂動)
- 慈州(靈蓋如飛仙靈泉涌病得愈)
- 魏州(數放光明大雨寶花人人得之)
- 汴州(異香放光見像患差)
- 豫州(五色光現文字金色)
- 許州(去州九十放光明見覆塔甘井踊現)
- 安州(感香一夕放光雲蓋兼集)沈州
- 顯州
- 晉州(二度放五色光明)
- 梓州(放光五色)
- 曹州(光變最繁)
- 懷州(雄莬自來馴附放光異迹)
- [A11]陝州 (前後十一度現光靈瑞)
- 洛州(香氣如風數放光明)
- 鄧州(凾作玉文現)
- 秦州(重得舍利凾變瑪瑙)
- 洛州(僧先患腰不行聞迎十里得差)
- 鄭州(放光播內向明)
- 祀州(放光五色)
- 衛州(光照於外)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