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法苑珠林序
- 1 劫量篇(一)
- 2 三界篇(二)
- 3 日月篇(四)
- 4 六道篇(五-七)
- 5 千佛篇(八-一二)
- 6 敬佛篇(一三-一四)
- 7 敬法篇(一七)
- 8 敬僧篇(一九)
- 9 致敬篇(二〇)
- 10 福田篇(二一)
- 11 歸信篇(二一)
- 12 士女篇(二一)
- 13 入道篇(二二)
- 14 慚愧篇(二三)
- 15 獎導篇(二三)
- 16 說聽篇(二三-二四)
- 17 見解篇(二五)
- 18 宿命篇(二六)
- 19 至誠篇(二七)
- 20 神異篇(二八)
- 21 感通篇(二九)
- 22 住持篇(三〇)
- 23 潛遁篇(三一)
- 24 妖怪篇(三一)
- 25 變化篇(三二)
- 26 眠夢篇(三二)
- 27 興福篇(三三)
- 28 攝念篇(三四)
- 29 發願篇(三四)
- 30 法服篇(三五)
- 31 然燈篇(三五)
- 32 懸幡篇(三六)
- 33 華香篇(三六)
- 34 唄讚篇(三六)
- 35 敬塔篇(三七-三八)
- 36 伽藍篇(三九)
- 37 舍利篇(四〇)
- 38 供養篇(四一)
- 39 受請篇(四一-四二)
- 40 輪王篇(四三)
- 41 君臣篇(四四)
- 42 納諫篇(四五)
- 43 審察篇(四五)
- 44 思慎篇(四六)
- 45 儉約篇(四六)
- 46 懲過篇(四七)
- 47 和順篇(四七)
- 48 誡勗篇(四八)
- 49 忠孝篇(四九)
- 50 不孝篇(四九)
- 51 報恩篇(五〇)
- 52 背恩篇(五一)
- 53 善友篇(五一)
- 54 惡友篇(五一)
- 55 擇交篇(五一)
- 56 眷屬篇(五二)
- 57 校量篇(五二)
- 58 機辯篇(五三)
- 59 愚戇篇(五三)
- 60 詐偽篇(五四)
- 61 惰慢篇(五四)
- 62 破邪篇(五五)
- 63 富貴篇(五六)
- 64 貧賤篇(五六)
- 65 債負篇(五七)
- 66 諍訟篇(五七)
- 67 謀謗篇(五八-五九)
- 68 呪術篇(六〇-六一)
- 69 祭祠篇(六二)
- 70 占相篇(六二)
- 71 祈雨篇(六三)
- 72 園果篇(六三)
- 73 漁獵篇(六四)
- 74 慈悲篇(六四)
- 75 放生篇(六五)
- 76 救厄篇(六五)
- 77 怨苦篇(六六-六七)
- 78 業因篇(六八)
- 79 受報篇(六九-七〇)
- 80 罪福篇(七一)
- 81 欲蓋篇(七一)
- 82 四生篇(七二)
- 83 十使篇(七二)
- 84 十惡篇(七三-七九)
- 85 六度篇(八〇-八五)
- 86 懺悔篇(八六)
- 87 受戒篇(八七-八九)
- 88 破戒篇(九〇)
- 89 受齋篇(九一)
- 90 破齋篇(九一)
- 91 賞罰篇(九一)
- 92 利害篇(九二)
- 93 酒肉篇(九三-九四)
- 94 穢濁篇(九四)
- 95 病苦篇(九五)
- 96 捨身篇(九六)
- 97 送終篇(九七)
- 98 法滅篇(九八)
- 99 雜要篇(九九)
- 100 傳記篇(一〇〇)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 |
---|---|
1 | 中。即得滋長。若國中疾病以冷水摩華。塗螺鼓等 |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六
夫因事[14]寤理必藉相以導真。瞻仰聖容敬神幡以薦奉。是以育王[15]創遺身之塔。架逈浮空。[16]魏[17]主起通天之臺。仁祠切漢。於是華幡[18]飄颺冀騰翥於大千。[19]珠紫相映吐輝煥於百億。[20]慧風[21]或動清昇之業有[22]徵。微吹時來輪王之報無盡也。
如迦葉詰阿難經云。昔阿育王自於境內。立千二百塔。王後病困。有一沙門省王病。王言。前為千二百塔。各織作金縷幡。欲手自懸幡散華始得成[24]辨。而得重病。恐不遂願。道人語王云。王好叉手一心。道人即現神足。應時千二百寺皆在王前。王見歡喜。便使取金幡金華懸諸剎上。塔寺低[25]昂。即皆就王手。王得本願身復病愈。即發大意延壽二十五年。故名續命神幡。又普廣經云。若四輩男女。若臨終時若已過命。於其亡日。造作黃幡懸著剎上。使獲福德離八難苦。得生十方諸佛淨土。幡蓋供養隨心所願。至成菩提。幡隨風轉破碎都盡至成微塵幡一轉時[26]轉輪王位。乃至吹塵小王之位。其報無量。燃燈供養照諸幽冥。苦痛眾生蒙此光明。[27]互得相見。緣此福德拔。彼眾生悉得休息(述曰。何故經中為亡人造黃幡。掛於剎塔之上者。答曰。雖未見聖解可以義求。此五大色中黃色居中。用表忠誠。引生中陰不之邊趣冀生中國也。又黃色像金鬼神冥道將為金用故。解祠之時剪白紙錢鬼得[28]白錢用。剪黃紙錢得金錢用。故譬喻經云。時有穀賊盜主人穀盡。主人捉得責言。汝何以盜我穀盡。汝是何神。穀賊言。將我至路有人知我[29]名道逢黃馬車乘衣服皆黃。黃衣人問云。穀賊汝何在此。主人方知是穀賊。主人[30]又問云。[31]乘馬黃衣是誰。穀賊言。是黃金之精。以報主人食[32]粟之直。主人因此得金用不可盡也。良由人鬼趣殊感見各別故。聖制黃幡為其亡人。[33]掛之[34]剎塔令尋之得[35]寶救濟亡靈也)又百緣經云。昔佛在世時。迦毘羅衛城中有一長者。其家巨富財寶無量不可稱計。生一男兒。端正殊妙與眾超絕。其兒初生。於虛空中有一大幡遍覆城上。父母見已歡喜無量。因為立字名波多迦。年漸長大。求佛出家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比丘見已而便白佛言。此波多迦宿[36]殖何福。生便端正與眾超絕於虛空中有大幡蓋遍覆城上。又值世尊出家得道。佛告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時有王名槃頭[37]末帝。收其舍利造四寶塔。高一由旬。而供養之。時有一人。於彼塔邊施設大會。作一長幡懸著塔上。發願而去。緣是功德。從是以來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常有大幡。覆蔭其上受福快樂。乃至今者遭值於我出家得道。
又菩薩本行經云。昔佛在世與諸比丘及與阿難。從欝卑羅延國遊行村落。時天盛熱無有陰涼。有放羊人見佛涉熱。即起淨心編草作蓋。用覆佛上遊隨佛行。去羊大遠。放蓋擲地。還趣羊邊。佛便微笑告阿難言。此放羊人以恭敬心。而以草蓋用覆佛上。以此功德十三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間生尊貴家快樂無極。常有自然七寶之蓋。而在其上。竟十三劫出家修道。成辟支佛名阿耨婆達。
頌曰。
敬尋釋迦降神羅衛託質王宮。智實生知道惟遍覺。演[11]慧明於百億。注法雨於大千。靈像周於十方。寶塔遍於法界。名香欝馥。似輕雲而散霧。寶華含[12]彩。若倒藕而垂蓮。虔誠供養同趣法筵。叩頭彈指俱霑福利也。
如佛說華聚陀羅尼經云。佛言。若復有人於如來滅度之後。行於曠路見如來塔廟。能持一華一燈。若一團泥用塗像前。以用供養。乃至能持一錢施於佛像。為補治故。若以一掬水用[14]灑佛塔除去不淨。以華香供養。舉足一步詣於塔寺。若一稱南無佛。欲使此人墮三惡道。百千萬劫終無是處。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15]生[16]持戒香塗佛塔命終生香樂天。與諸天女常相娛樂。從天命終得受人身。生大富家。又阿闍世王經云。過去無數劫有佛號一切度。與其眷屬俱行分衛。有三[17]長者子嚴服共戲。見佛及諸菩薩光明巍巍。互相指示而吾等當共供養。二兒答言。既無香華當用何物。其一兒脫頭上白珠以著手中。便謂二兒。可以供佛。二兒[18]學之。解頭上白珠著其手中。即至佛所。一兒復問二兒。持是功德以何求索。其一兒言。願如佛右面比丘。其一兒言。願如佛左面神足比丘。二兒共問一兒。報言。我欲如佛。八千天子皆言。善[19]哉。若如所言。天上天下一切蒙恩。是三小兒已到佛前。各以白珠而散佛上。二兒發聲聞意者。珠在佛肩上。其一兒發菩提心者。珠在佛頭上。化為珠華交露之帳。其中有佛。佛告舍利弗。中央兒者則我身是。右面兒者舍利弗是。左面兒者目連是。舍利弗。汝等本畏生死故。不發菩[20]提心。欲疾泥洹。觀此一兒發阿耨菩提故得成佛。又採華授決經云。時有羅閱國王。使十餘人常採好華以給王家。後宮貴人一日出城採華。遇佛發心稽首為禮。心自念言。寧棄身命以華上佛并散聖眾。縱使見害不墮苦痛。便以華散佛及聖眾。却自歸命一心重禮。佛知其念甚慈愍之。具為說法。諸採華人皆發道意。佛即授決。後當得佛。號曰妙華。時採華夫[21]還家中與二親別。我今命盡為王見殺。父母愕然問何罪咎。具答所由。無華貢王必見危命。故辭別耳。二親聞之。益以愁慼。發篋視之。滿中好華香徹四面。父母告曰。可以進[22]王。時王大瞋見不時來。將人反縛罪當棄市。入宮見王面色不變。王怪問之。汝等罪過命在當殺。何故不懼。即白王曰。人生有死物成有敗。[23]每以非法不惜身命。朝來採華值佛供上。以知違[24]令罪當合死。寧以有德而死。不以無德而存。還視華篋續滿如故。皆是如來恩仁所覆。王甚怪之。心不信然。故詣佛所問佛是意。佛言。實然。此人至心欲度十方不惜身命。故取眾華以散佛上。意無想報以得受決。將來成佛。號曰妙華。王大歡喜解縛悔過。自責愚意不及菩薩。唯原其罪。佛言。善哉。能自改者與無過同。
又百緣經云。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將諸比丘。著衣持鉢。將詣乞食至一[1]衖中。有一婦女抱一小兒。在[*]衖坐地。時彼小兒逢見世尊心懷歡喜。從母索華。母即與買。小兒得已。持詣佛所散於佛上。於虛空中變成華蓋隨佛行住。小兒見已。甚大歡喜。發大誓願以此供養善根功德。使我來世得成正覺。過度眾生如佛無異。[2]爾時世尊。見此小兒發是願已。佛即微笑。從其面門出五色光。繞佛三匝還從頂入。爾時阿難前白佛言。如來尊重不妄有笑。以何因緣今日微笑。唯願世尊敷演解說。佛告阿難。汝今見此小兒以華散。我於未來世不墮惡趣。天上人中常受快樂。過十三阿僧祇成辟支佛。號曰華盛。廣度眾生不可限量。是故笑耳。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又百緣經云。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城中豪富長者。皆共聚集詣泉水上。作唱伎樂而自娛樂。為波羅柰國作華[3]鬘會。時彼會中遣於一人。詣林採波羅柰華作鬘。時採華人還來會所。路見世尊相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心懷歡喜前禮佛足。以所採華散佛而去。還復上樹採華。枝折墮死。命終生忉利天。端正殊妙。以波羅柰華而作宮殿。帝釋問曰。汝於何處造修福業。而來生此。以本因緣具報帝釋。爾時帝釋。以偈讚曰。
爾時天子。即說偈答帝釋曰。
爾時天子。即共帝釋來詣佛所。佛為說法心開意解。破二十億邪見業障。得須陀洹果。心懷欣慶。即於佛前說偈讚佛。
又雜寶藏經云。爾時天女。說偈曰。
又薩婆多論云。若四方僧地不得作塔。為佛法自為種[5]殖。若僧和合者得。不和合者不得作之。若僧地有種種華。應淨人取。次第與僧隨意供給。不得私取自供養三寶。若華多僧取不盡。若僧和合聽隨意取之。若僧坊內不得起塔作像。以近人臭穢不清淨故。若重閣舍。若經像在下重。不得在上住。若塔地華不得供養僧法。正應供養佛。此華亦得賣取錢以供養塔用。若屬塔水以供塔用。設用有殘若致功力是塔人者。應賣此水以錢屬塔。不得餘用。用則計錢犯。若塔內無人致水功力。一由僧人殘水多少。善好籌量用之。
又文殊問經云。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諸供養餘華用治眾病。其法云何。佛告文殊。華各別[6]祝一百八遍。
南無佛闥寫治莎呵
那莫波陀制點耽鹽莎呵
南無菩提逼力龕嵐莎呵
那莫鍮跋耶莎呵
南無菩提薩埵野莎呵
那莫僧伽野莎呵
那莫波羅底耶莎呵
佛告文殊師利。用此華若諸四眾能信修行。應當早起清淨澡浴漱口念佛功德。恭敬此華不以足蹈及跨華上。如法執取安置淨器。若人患寒熱額痛。皆以冷水摩華以用塗身。若吐[9]痢出血。或腹內煩疼。以漿飲摩華當服此華飲。若口有瘡以㬉水摩華含此華汁。若天雨不止。於空閑處以火燒華。令雨即止。若天[10]亢旱在空閑處。以華置水中。復[*]祝冷水更灑華上。天即降雨若牛馬等。本性不調以華飴之。即便調伏。若諸果樹華實不茂。以冷水牛糞摩取華汁以灌其根。不得踐蹹華實即多。若田中多水苗稼損減。擣華為末以散田中。即得滋長。若國中疾病以冷水摩華。塗螺鼓等吹擊出聲。聞者即愈。若敵國怨賊欲來侵境。以水摩華在於彼處。用灑散之即得退散。若於高山有[1]盤石處。眾多比丘於石上摩華。摩華既竟相與禮拜。久後石上自生珍寶(簡要略述餘廣依經)佛告文殊。一一誦滿一百八遍。此[*]祝章句汝於處處當說如佛華法。餘華亦爾。
又華嚴經云。昔人中有香名大象藏因龍鬪生。若燒一丸興大光明。細雲覆上味如甘露。七日七夜降香水雨。若著身者身則金色。若著衣服宮殿樓閣。亦悉金色。若有眾生得聞此[2]香。七日七夜歡喜悅樂。滅一切病無有橫枉。遠離恐[3]悑危害之心。專[4]向大慈普念眾生。我知彼已而為說法。令無量眾生得不退轉。又牛頭旃檀香從離垢山生。[5]若以塗身火不能[6]燒。
又百緣經云。昔佛在世時。迦毘羅衛城中有一長者。其家巨富。財寶無量。不可稱計。生一男兒。容貌端正世所希有。身諸毛孔出[7]旃檀香從其口出優鉢華香。父母見已歡喜無量。因為立字名[*]旃檀香。年漸長大。求佛出家得阿羅漢果。比丘見已而白佛言。此[*]旃檀香。宿[*]殖何福。生於豪族。身口出香。又值世尊出家得道。佛告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時有王名[8]盤頭末帝。收其舍利造四寶塔。高一由旬而供養之。時有長者入佛塔中。見地破落和泥塗治。以[*]旃檀香坌散其上。發願而去。緣是功德。從是以來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身口常香。受福快樂。乃至今者遭值於我出家得道。
又大莊嚴論云。佛言。我昔曾聞。迦葉佛時有一法師為眾說法。於大眾中讚迦葉佛。以是緣故命終生天。於人天中常受快樂。於釋迦文佛般涅槃後百年阿輸迦王時。為大法師。得阿羅漢。常有妙香從其口出。時彼法師去王不遠為眾說法。口中香氣達於王所。王聞香氣心生疑惑。作是思惟。彼比丘者為和妙香含於口耶。香氣乃爾。作是念已。語比丘言。開口漱口猶有香氣。比丘[9]白王。何故語我張口漱口。時王答言。我聞香氣心生疑故。使張口及以漱口。香氣逾盛。唯有此香口比丘餘無所有。王語比丘。願為我說。比丘微笑。即說偈言。
又日雲經云。香烟不盡放地得越棄罪。盡五百歲墮糞屎地獄。何以故。由放恣心故。又夜問經云。莊嚴供養具。以口吹去灰者。墮優鉢羅地獄。傍報作風神王。又要用最經云。鼻嗅香者。由減香氣無其福德。正報墮波頭摩地獄。未來世鼻根無香味。又曰。供養經云。供[11]養時[12]香不合閉者。墮黑糞屎地獄。盡其半劫受罪得無信[13]慧報。何以故。由起[A4]下氣坌香故(右三經雖無目錄並感神[14]教故別疏記也)又三千威儀云。燒香著佛前有三事。一易中故香。二當自出香。三當布與人。具香[15]鑪有三事。一當先[16]倒去故[17]灰拾取中香聚一面。二當拭令淨乃著火還取故香著中。三火著時熾然不得吹令炭滅。
頌曰。
昔宋永嘉年中。有外國三藏法師求那跋摩。勅延祇[24]桓寺。每於講說四眾雲會。嘗夏安居竟。信心看採雜華施僧座下中竟。檢視唯跋摩所坐鮮榮如初。預知死時。依日先洗浴。叉手誦經端坐而化。身體香軟。於座下得手迹遺文一卷。其偈曰。
文帝深加悅[1]懌。又於屍所見一物。狀若龍蛇。長一[2]丈許。直上昇天。僧眾悲戀。乃依外國法。香薪闍維起塔(右一驗出梁高僧傳)。
齊栖[3]霞寺。在南徐州[4]琅邪郡江[5]垂北鄉頻佳里攝山之中。齊高士平原明僧紹。以宋太始中起造。嘗聞法[6]鍾自響。山舍去村五六里。宋昇明中村民平旦。並見半山有[7]幡蓋羅列。煙光五色映照虛空。男女瞻望皆言是實。競來觀視了無所見。時有法度法師。於山舍講無量壽經。中夜忽有金光照寺。於其光中如有臺館形像弘宣。寺中僧眾及淨人等。小不如法。及白衣賓客有穢濁入寺者。虎即出現吼[8]噭巡房。響振山谷。至今猶爾。或有念誦小有疲懈。山神現形。又著烏衣身長一丈。手執繩索。僧眾驚懼。誦習不懈。
梁南冥真寺。在[9]祙陵縣中興里。普通五年沙門[*]慧釗起造。[*]慧釗生緣姓徐。齊初隨舅在廬陵。於路拾得一襆。襆中有繡[10]帊。帊裹有五色紙。各為一裹。始開四重都無所見。末開最下縫紙見光。影如電晃曜一室。因此仍感神瑞。入水不沒。入火不燃。家人以為發狂。始就籠檻關閉甚嚴。俄而出外。乃知神力。因設虛座請福。空中有[11]言。我是長生菩薩。應利益國土。汝可依佛法清淨供養。於是競以香華貢奉每有靈驗。南人李叔獻[12]繼願乞本州。後果為交州刺史。乃造沈香神[13]景。世人以神重名華。因號為華娘神。百姓送供闐噎齋會。所餘[*]慧釗教化悉以起寺(右二驗出[14]涼京寺記)。
南齊晉安王蕭子懋。字雲昌。武帝之子也。始年七歲阮淑媛嘗病危篤。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養佛者。眾僧以銅甖盛水。浸其華莖欲令不萎。如此三日而華更鮮。子懋流[15]洟禮佛誓曰。若使阿姨因此勝[16]和。願佛之力令華竟[17]齋不萎。七日齋畢華更鮮紅。看視甖中稍有根鬚。母病尋差。當代稱其孝感也。子懋弟南海王子罕。字靈華。其母樂容華寢疾。子罕晝夜禮拜。于時以竹為燈[18]纘其燈。照曜訖夜極明。此[*]纘經宿枝葉茂盛。母病尋愈(事出吳均春秋)。
唐始州永安縣釋[*]慧主。姓賈。持律第一兼營福業。後至故鄉南山藏伏。唯食松葉。異類禽獸同集無聲。或有山神與送茯苓甘松香來。六時行道一時不闕。禽獸隨行禮佛[19]請經。似如聽仰。仍為幽顯。受菩薩戒後有群猴[20]言[21]為君異也。佛[22]日通也。[23]主深怪異。畜生能言罕所未有。更有祥龍飛獸集持異香充塞山內。後有八人採弓[24]材者。甚大驚駭。便慰主曰。聖君出世時號開皇矣。至貞觀三年寺有明禪師。清卓不群白日獨坐。見無半身。向眾述曰。吾與主律師建立此寺。兩人同心忽失半身。將[25]不律師先去不耶。至明日食時。俗人驚云。寺家設會[26]耶。見有四路客僧數千人入寺。今何所在。尋爾午時主便無疾而逝。春秋八十有九。
唐雍州渭南縣南山倒豹谷崖。有懸石文狀倒豹。因以名焉。谷有巖像於佛面。亦號像谷。古老傳云。昔有[27]梵僧來云。我聞此谷有像面山七佛龕。昔有七佛曾來此谷說法。㵎內有[28]瞻蔔華。常所供養。近至永徽年中。南山龍池寺沙門智積。聞之往尋。至谷聞香莫知何所。深訝香氣從㵎內沙出。即撥沙看。形似茅根。[29]裹甲沙土然極芬馥。就水[30]抖[31]擻洗之一㵎皆香。將還龍池佛堂中合堂皆香極深美氣。山下俗人時見此山。或如佛塔。或全如佛面挺出空際。故像頭之號非是虛立。傍去嘉美谷甚近。即姚秦時王嘉所住也(右二驗出唐高僧傳)。
搜神記曰。初鉤[32]弋[33]夫人有罪以譴死。殯屍不臭而香。
續搜神記曰。合淝口有一大白船。覆在水中。漁人夜宿其傍。聞箏笛之音。又香氣非常發。相傳云。曹公載妓船覆於此。
異苑曰。司州衛士度母常誦經長齋。非道不行。曾出自齋堂。眾僧未食。俱望見雲中有一物下既落其前。乃是[34]大鉢滿中香飯。舉坐肅然一時敬禮。母自分賦。齋人皆七日不飢。
述異記曰。昔有人發廬山採松。聞人語云。此未可取。此人尋聲而上。見一異華形甚可愛。其香非常。知是神異。因掇而服之。得壽三百[35]歲。
幽[36]明錄曰。陳相子。吳興烏程人。始見佛家經。遂學[37]昇霞之術。及在人間齋。輒聞空中殊音妙香芬芳清越。
許邁別傳曰。邁少名映。高平閻慶等皆就受業。初慶等方去映。燒香皆五色煙出。
[1]浮圖澄傳曰。澄以鉢盛水。燒香[*]祝之。須臾生青蓮華。
博物志曰。西域使獻香。漢制獻香不滿斤不得受。西使臨去乃發香器。如大豆者。試著宮門。香氣聞長安四面數十里中。經日乃歇。
扶南傳曰。頓遜國人。[*]常以香華事天神。香有多種。區撥葉華致華各遂華摩夷華。冬夏不衰。日載數十車於市賣之。燥乃益香。亦可為粉以傅身體。
述征記曰。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之[2]稱清水道。
世說曰。桓車騎時有陳莊者。入武當山中學道。所居有白煙香氣聞徹。
麝香。山海經曰。翠山之陰多麝。本草經曰。麝香味辛。辟[3]惡殺鬼精。生中臺山。
葳蕤香。孫氏瑞應圖曰。葳蕤者王禮備至則生本一日。王者愛人命則生。一名葳香。
欝金香周禮春官上欝人曰。欝人掌裸(古亂[4]反)器。凡登禮賓客之裸。[5]事和欝鬯以實彝而陳之(築欝金煮之以和鬯酒也)。
說文曰。欝鬯百草之華。遠方所貢芳物。欝人合而釀之以降神也。
蘇合香。續漢書曰。大秦國合諸香煎。其汁謂之蘇合。廣志曰。蘇合香出大秦國。或云。蘇合國。國人採之。[6]榨其汁以為香膏。乃賣其滓與賈客。或云。合諸香草煎為蘇合。非自然一種物也。傳子曰。西國胡言。蘇合香者。獸所作也。中國皆以為怪。
鷄舌香。吳時外國傳曰。五馬州出雞舌香。續搜神記曰。劉廣豫章人。年少未婚。至田舍見一女云。我是何參軍女。年十四而夭。為西王母所養。使與下土人[7]災。廣與之纏綿。其[8]日於席下得手巾裹雞舌香。其母取巾燒之。乃是火浣布。南州異物志曰。雞舌香出[9]杜薄州云。是草萎可含香口。俞益期[10]箋曰。外國老胡說眾香。共是[11]一木。木華為雞舌[12]香。
雀頭香江表傳曰。魏文帝遣使於吳求雀頭香。
薰陸香。魏略曰。大秦出薰陸。南方草物狀曰。薰陸香出大秦國。云在海邊。自有大樹生於沙中。盛夏時樹膠流[13]出沙上。夷人採取賣與人(南州異物志同[14]其異者。唯云狀如桃膠。典術[15]同唯云。如陶松脂法長飲食之令通神靈)俞益期[*]箋曰。眾香共是一木。木膠為薰陸。
流黃香。吳時外國傳曰。流黃香出都昆國。在扶南南三千餘里(南州異物志同也)廣志曰。流黃香出南海邊國。
青木香。廣志曰。青木出交州。徐[16]衷南方記曰。青木香出天篤國。不知形狀。南州異物志曰。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狀如甘草。俞益期[*]箋曰。眾香共是一木。木節是青木[17]香。
栴檀香。竺法真。登羅山疏曰。栴檀出外國。元嘉末僧成藤。於山見一大樹。圓蔭數畝三丈餘圍。辛芳酷烈。其間枯條數尺。援而刃之白栴檀也。俞益期[*]箋曰。眾香共是一木。木根為栴檀。
甘松香。廣志曰。甘松出涼州。諸山。兜納香。魏略曰。出大秦國。[18]兜納。廣志曰。兜納出西方。
艾納香。廣志曰。艾納香出[19]𣿖國。樂府歌曰。行胡從何來。列國持何來。氍[20]毺𣯾㲪。五木香迷迭。艾納及都梁。
藿香。廣[21]志曰。藿香出[22]自南諸國。吳時外國傳曰。都昆在扶南。出藿香。南州異物志。藿香出典遜海邊國也。屬扶南。香形如都梁。可以著衣服中。俞益期[*]箋曰。眾香共是一木。木葉為藿香。楓香。南方記曰。楓香樹子如鴨卵。爆乾可燒。魏武令曰。房室不潔聽得燒楓[23]曝及蕙草。[24]𥴈香。廣志曰。[*]𥴈香出[*]自南諸國。
木[25]蜜香。異物志曰。木[*]蜜香名曰香樹。生千歲根本甚大。先伐僵之四五歲。乃往看。[26]歲月久。樹根惡者腐敗。唯中節堅。貞芬香獨在耳。廣志曰。木[*]蜜出交州及西方。本草經曰。木香一名蜜香。味辛[27]而溫。
𥞩香。南方草物狀曰。𥞩香莖生烏滸。都梁香。廣志曰。都梁出淮南。
沈香。異苑曰。沙門支法[28]在存廣州。有八尺㲩𣰆。又有沈香八尺[29]版床。太元中王漢為州大兒。劭求二物不得。乃殺而藉焉。南州異物志曰。木香出日南。欲取當先斫壞樹。著地積久。外[30]白朽爛。其心[31]中堅者置水則[32]沈香。其次在心白之間。不[33]甚堅精。置之水中不沈不浮。與水平者。名曰[*]𥴈香。其最小麁白者。名曰槧香。顧[34]微廣州記曰。新興縣悉是沈香。如同心草。土人斫之經年[1]肉爛盡。心則為沈香。[2]俞益期[*]箋曰。眾香共是一木。木心為沈香。
甲香。廣志曰。甲香出南方。范曄和香方曰。[3]甲煎[*]𥴈香是也。
[4]迷迭香魏略曰。大秦出迷迭。廣志曰。迷[5]跌出西海中。
[6]零陵香。南越志曰。[*]零陵香。土人謂為鷰草芸香。大戴禮夏小正月採芸為廟菜。禮記月令曰。仲冬之月芸[7]始生(鄭玄曰芸香草也)說文曰。芸草似[8]目蓿。淮南說。芸可以死而復生。
[9]蘭香。周易[10]繫辭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王[11]廣曰蘭芳也)易通卦驗曰。冬至廣莫風至蘭始生。說文曰。蘭香草也。本草經曰。蘭草一名水香。久服益氣輕身不老。槐香出蒙楚之間。故稽合述槐香賦序。
兜末香。漢武故事曰。西王母當降上燒兜末香。兜[12]未香者。兜渠國所獻。如大豆。塗門香聞百里。關中嘗大疫。死者相係。燒此香死者止。
[13]又生香。真人關尹傳曰。老子曰。真人游時各各坐蓮華之上。華徑十丈有反生靈香。[14]逆風聞三十里。
神香。十[15]洲記曰。天漢三年西國王使獻靈膠吉光裘神香。使者[16]曰。起[17]夭殘之死疾。後元年長安城內。大病死者日百數。帝試取月[18]氏神香燒之於城內。其死未三日[19]皆活。芳氣經三[20]日不歇。帝使祕錄餘後一旦失之。
驚精香。十[*]洲記曰。聚曰洲。在西海中。上多真仙靈館。宮第北門有大樹與。楓木相似而芳香。聞數百里。名為反魂樹扣樹能有聲如牛[21]吼。聞者駭振伐。其根心於玉[22]釜中煮取汁。更微煎令可丸。名曰驚精香。或名震靈。又名反生香。或名人鳥精。或名却死香。香聞數百里。死屍在地聞氣[23]乃活。
- 述意部
- 引證部
- 讚歎部
- 音樂部
夫褒述之志寄在詠歌之文。詠歌之文依乎聲響。故詠歌巧則褒述之志申。聲響妙則詠歌之文暢。言[28]詞待聲相資之理也。尋西方之有唄。猶東國之有讚。讚者。從文以結[29]音。唄者短偈以流頌。比其事義。名異實同。是故經言。以微妙音聲歌讚於佛德斯之謂也。昔釋尊入定。琴歌震於石室。[30]提婆颺唄。清響激於淨居。覺世至音。固無得而稱矣。至于末代。修習極有明驗。是以陳思精想。感[31]魚山之梵唱。帛橋誓願。通大士之妙音。[32]藥練勤行。受法韻於幽祇。文宣勵誠。發夢響於齋室。並能寫氣天宮。摹聲淨剎。抑揚[*]詞契。吐納節[33]文。斯亦神應之顯徵。學者之明範也。原夫經音為懿妙出自然。製用可修而研響非習。蓋所以炳發道聲移易俗聽。當使清而不弱。雄而不猛。流而不越。凝而不滯。趣發祇鷲之風。韻結霄漢之氣。遠聽則汪洋以峻雅。近屬則[34]從容以和肅。此其大致也。經稱深遠雷音。其在茲乎。若夫稱講聯齋眾集。永久夜緩晚遲香[35]銷燭[36]揜。睡蓋覆其六情。懶結纏其四體。於是擇妙響以昇座。選勝聲以啟軸。宮商唄發動玉振金。反折四飛哀悅七眾。同迦陵之聲。等神鸞之響。能使寐魂更開惰情還肅。滿堂驚耳列席歡心。當爾[37]之時。乃知經聲之為貴矣。
如長阿含經云。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又梵摩喻經云。如來說法聲有八種。一最好聲。二易了聲。三柔軟聲。四和調聲五尊[*]慧聲。六不誤聲。七深妙聲。八不女聲。言不漏闕。無得其短者。
又十誦律云。為諸天聞唄心喜故開唄聲也。
又毘尼母經云。佛告諸比丘。聽汝等唄。唄者言說之辭。雖聽言說未知說何等法。佛言。從修多羅乃至優婆提舍。隨意所說十二部經。復有疑心。若欲次第說文。眾大文多。恐生疲厭。若略[39]纂集好辭。直示現義。不知如何。以是因緣。具白世尊。佛即聽。諸比丘引經中要言妙辭。直顯其義。
爾時有一比丘。去佛不遠。立高聲作歌音誦經。佛聞不聽用此音誦經。有五過患。同外道歌音說法。一不名自持。二不稱聽眾。三諸天不悅。四語不正難解。五語不巧故義亦難解。是名五種過患。
又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波斯匿王與兵眾至祇洹邊過。聞一比丘唄聲雅好。軍眾立聽無有厭足。象馬竪耳住不肯行。王與軍眾即入寺看。見唄比丘。形貌[1]矬短醜陋極盛。王不忍看。王即問佛。今此比丘宿作何業得斯果報。佛告王曰。乃往過去有佛出世。號曰迦葉。入涅槃後。機里毘王收[2]取舍利。欲用起塔。有四龍王化作人形。來到王所。問起塔事。為用寶作為用土耶。王即答言。欲令塔大無多寶物。今欲土作。令方五里高二十五里。龍白王言。我是龍王故來相問。若用寶作我當佐助。王聞歡喜。龍復語王。四城門外有四泉水。東門泉水取用作[3]墼。變成瑠璃。南門泉水取用作[*]墼。變成黃金。西門泉水取用作[*]墼。變成白銀。北門泉水取用作[*]墼。變成白玉。王聞是語。倍增歡喜。即立四監各典一[4]廂。其三監者作工欲成。一監懈怠工獨不就。王行看見以理訶責。其人懷怨而白王言。此塔太大。當何時成。王勅作人晝夜勤作。一時都訖。塔極高峻眾寶莊嚴。極有異觀。其監見已。歡喜踊躍。懺悔前過。持一金鈴著塔[5]𭣙頭。發其願言。令我所生音聲極好。一切眾生莫不樂聞。將來有佛號釋迦牟尼。使我得見度脫生死。緣於往昔嫌塔大故。生[6]常醜陋。由持[7]鈴懸塔[*]𭣙頭。及願見佛。從是以來五百世中。極好音聲。今復值佛出家修道得阿羅漢果。以是因緣。一切眾生見他作福。不應毀呰。後得惡報。悔無所及也。
如菩薩本行經云。佛告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於世。號曰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時彼佛在雜[9]寶窟內。我見彼佛心生歡喜。合十指掌。翹於一脚。七日七夜而將此偈。讚[A5]歎彼佛。而說偈言。
阿難。我以此偈歎彼佛已。發如是願。乃至彼佛語侍者言。是人過於九十四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我於彼時。得[11]受記已。不捨精進增長功德。無量世中作梵釋天轉輪聖王。以是善業因緣力故。我得四種辯才具足。無有一人能與我論降伏我者。我得成阿耨菩提。乃至轉於無上法輪。
又涅槃經云。時迦葉菩薩。即於佛前以偈讚佛。
又寶性論偈云。
吾師天中天兩行偈(出普曜經)云何得長壽兩行偈 (出涅槃經)如來妙色身兩行偈(出勝鬘經)處世界如虛空兩行偈(出[A6]超日明經[15]云)。
述曰。漢地流行好為刪略。所以處眾作唄多為半偈。故毘尼母論云。不得作半唄。得突吉羅罪。然此梵唄文[16]詞未審。依如西方出何典誥。答但聖開作唄。依經讚偈。取用無妨。然關內關外吳蜀唄[*]詞。各隨所好唄讚多種。但漢梵既殊音韻不可互用。至於宋朝。有康僧會法師。本康居國人。博學辯才。譯出經典。又善梵音。傳泥洹唄聲製哀雅。擅美於世。音聲之學咸取則焉。又昔晉時有道安法師。集製三科。上經上講布薩等。先賢立制不墜於地。天下法則人皆習行。又至魏時。
陳思王曹植字子建。魏武帝第四子也。幼[1]含珪璋十歲屬文。下筆便成。初不改[2]字。世間術藝無不畢善。邯鄲淳[3]于見而駭服。稱為天人。植每讀佛經輒流連嗟翫。以為至道之宗極也。遂製轉讚七聲昇降曲折之響。世[4]人諷誦咸憲章焉。嘗遊[5]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其聲動心。獨聽良久而侍御皆聞。植深感神理彌[6]寤法應。乃摹其聲節寫為梵唄。[*]纂文製音傳為後式。梵聲顯世始於此焉。其所傳唄。凡有六契。[7]◎
如百緣經云。佛在世時。王舍城中豪富長者。各相率合設大節會。作諸伎樂而自娛樂。時有舞師夫婦二人。從南[10]方來。將一美女。字青蓮華。端正殊妙世所希有。聰明智慧難可詶對。婦女所有六十四藝。皆悉備知。善解舞法。迴轉俯仰。曲得節解。作是唱言。今此城中頗有能舞如我者不。明解經論能問答不。時人答曰。有佛世尊在迦蘭陀竹林。善能問答使汝無疑。舞女聞已。尋將諸人共相隨逐。且歌且舞。到竹林中。見佛世尊。猶故憍慢放逸戲笑不敬如來。爾時世尊見其如是。即以神力變此舞女。如百年老母髮白面皺。牙齒疎[11]缺[12]傴[13]僂而行。行[14]時舞女自觀其身。形狀極老。而作是言。今此女身。以何因緣。卒有如是衰相現[15]耶。今者必是佛之威神使我故爾。遂於佛前深心慚愧。唯願世尊當見[16]原恕。爾時世尊知此舞女心已調伏。以神通力變身如前。大眾見此舞女卒老卒壯無有常定。各生厭離解[*]寤無常。心開意解。有得四沙門果者。有發無上菩提心者。時彼舞女及其父母。即於佛前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來比丘尼。頭髮自落。法服著身。成比丘尼。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諸天世人所見敬仰。時諸大眾見是事已。請說因緣。佛告大眾。乃往過去無量世時。波羅奈國王有太子。字孫陀利。入山學道獲五神通。見緊那羅女。端正殊妙狀如諸天。作諸姿態且歌[17]且舞。鼓動我心。[18]觀使染著。退失仙道。我於彼時。心遂堅固無有[19]慾想。語彼女言。一切有為無有常定。我今觀汝形體臭穢充滿其中。薄皮覆上不可久保。正[20]爾當有髮白面皺[*]傴[*]僂而行。汝今何為憍慢放恣乃至如是。向者歌聲。其音已變。何故在此作諸姿態。於是緊那羅女。聞是語已。尋向仙人懺悔罪咎。因發願言。使我來世得斷生死。我於汝邊獲得道果。佛告大眾。欲知彼時王子學仙道者。則我身是。彼緊那羅女者。今青蓮華比丘尼是。由於彼時發願力故。今值我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迦毘羅衛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不可稱計。其婦生男端正殊妙世所希有。年漸長大有好音聲。令眾樂聞。值佛出家得阿羅漢果。諸比丘等請佛為說得道因緣。佛告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號毘婆尸。入涅槃後。有國王名槃頭末帝。收取舍利造四寶塔。高一由旬而供養之。時有一人。見此塔故心懷歡喜。便作音樂以繞供養。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墮三塗。天上人中常好音聲。令眾樂聞。乃至今者遭值於我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又百緣經云。昔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諸人民。各自莊嚴作唱伎樂。出城游戲至城門中。遇值佛僧入城乞食。諸人見佛歡喜禮拜。即作伎樂供養佛僧。發願而去。佛即微笑語阿難言。此諸人等由作伎樂供養佛僧。緣此功德。於未來世一百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中最受快樂。過百劫後成辟支佛。皆同一號。名曰妙聲。以是因緣。若人作樂供養三寶。所得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故法華經偈云。
又菩薩處胎經云。緊那羅住須彌山北。過小鐵圍有大黑山。亦在十寶山間。無有佛法日月星辰。由昔布施之力。今居七寶宮殿壽命甚長。此王本人中有大長者。興造佛塔。此緊那羅施一剎柱成辦寺廟。復以淨食施於工匠。壽盡作胸臆神。在兩山間。先在人中為大長者。居財無量。有一沙門乞食。婦擎飯施之。乃大瞋怒。云何乞人瞻視我婦。當令此人手脚斷壞。壽終以後受此醜形。八十四劫常無手足。諸天[22]醼會皆悉與乾闥婆分番上下。天欲奏樂而其腋下汗流。便自上天。有一緊那羅名頭婁磨。琴歌諸法實相以讚世尊。時須彌山及諸林樹皆悉震動。迦葉在座不能自安。五百仙人心生狂醉失其神足。
又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云。爾時大樹緊那羅王。以己所[1]撣琉璃之琴。閻浮檀金華葉莊嚴。善淨業報之所造作。在如來前善自調琴。及餘八萬四千伎樂。是大樹王當[*]撣此琴鼓眾樂時。其音普皆聞此三千大千世界。是琴音聲及妙歌聲。隱蔽欲界諸天音樂。所有諸山藥草叢林悉皆遍動。如人極醉前却顛倒。須彌[2]駊[3]騀涌沒不定。一切凡聖唯除菩薩不退轉者。其餘一切聞是琴聲。及諸樂音。各不自安。從坐起舞。一切聲聞放[4]捨威儀誕貌逸樂。如小兒舞戲不能自持。爾時天冠菩薩語是聲聞大迦葉等。汝諸大德已離煩惱得八解脫。云何今者各捨威儀。如彼小兒舉身動舞。於時大德諸聲聞等答言。善男子。我於是中不得自在。如旋嵐大風吹諸樹木。彼無有力能自安持。非彼本心之所欲樂。爾時天冠菩薩語大迦葉。汝今觀是不退菩薩威德勢力。誰見如是而當不發無上正真菩提道心。琴聲威力皆說法音。八千菩薩得無生忍。
頌曰。
晉中山有帛法橋。是中山人。少樂轉讀而稍乏聲。每以不暢為慨。於是絕粒懺悔七日七夕。稽首觀音。以祈現報。同學苦諫誓而不改。至第七日覺[10]喉內豁然。即索水洗漱云。吾有應矣。於是作三契經聲徹三里許。遠近驚嗟人畜悉來觀聽。爾後誦經五十萬言。晝夜諷詠哀婉通神。至年九十聲猶不變。以晉穆帝永和中。卒[11]于河北。即石虎末世也。
晉有支曇籥。本月[12]氏人。寓居建[13]鄴。少出家精苦蔬食。憩吳虎丘山。晉孝武初。勅請出都止建初寺。孝武從受五戒。敬以師禮。籥特稟妙聲善於轉讀。嘗夢天神授其聲法。覺因裁製新[14]聲。梵響清美四飛。却轉反折還弄。雖復東阿先變康[15]會後造。始終[16]巡還。未有如籥之妙。後進傳寫莫匪其法。所製六言梵唄傳響于今。後終於所住。年八十一。
齊安樂寺有釋僧辯。姓吳。建康人。出家止安樂寺。少好讀經哀婉折衷。獨步齊初無人[17]加之。嘗在新亭劉紹宅齊。辯初夜讀經。始得一契。忽有群鶴下集階前。及辯度一卷一時飛去。由是聲振天下遠近知名。後來學者莫不宗事。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王。夢於佛前詠維摩一契。因聲發而寤。即起至佛堂[18]中。還如夢中法。更詠古維摩一契。便覺音韻流好有工[19]常曰。明旦即集京師善聲沙門僧辯等。次第作聲。辯傳古維摩一契。瑞應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後人時有傳者。並訛失大體。辯以齊永明十一年卒。
齊白馬寺有釋曇馮。姓楊[20]揵。為南安人。少游京師。學轉[21]讀止白馬寺。音調甚工而過且自任。時人未之推也。於是專精規矩更加研尋。晚遂出[A8]群翕然改觀。誦三本起經尤善其聲。後還蜀止龍淵寺。[22]巴漢懷音者皆崇其聲範。每梵音一吐輒象馬悲鳴行[23]徒住足。因製造銅鍾。於未來常有八音四辯。庸蜀有銅[24]鍾始於此也。後終所住。吳景帝世。烏程民有得[25]痼病。及差能以[26]嚮言。[*]嚮言者於此而聞彼。然自所聽之不覺其聲之大也。自遠聽之如人對言。不覺聲之自遠來也。聲之所往隨其所向。遠者不過十數里(右此四驗出梁高僧傳)。
北齊時有仕人姓梁。甚豪富。將死謂其妻子曰。吾平生所愛奴馬及皆使用日久稱人意。吾死[27]可以為殉。不然無所乘也。及死家人以囊盛土壓奴殺之。馬猶未殺。奴死四日而蘇。說云。當不覺去。忽至官府門。門人因留止。在門所經一宿。明旦見其亡主。被鎖兵守衛[28]言入官所。見奴謂曰。我謂死人得使奴婢。故[29]遣言喚汝。今各自受其苦全不相關。今當白官放汝。言畢而入。奴從屏外闚之。見官問守衛人曰。昨日壓脂多少乎。對曰。得八斗。官曰。更將去壓取一斛六斗。主則被壓牽出竟不得言。明旦又來。有善色。謂奴曰。今當為汝白也。又入官問得脂乎。對曰不得。官問何以。主司曰。此人死三日。家人為請僧設會。每聞經唄聲鐵梁輒折。故不得也。官曰。且將去。主司白官。請官放奴。即喚放俱出門。主遣傳語其妻子曰。賴汝等追福獲免大苦。然[1]猶未脫。更能造經像以相救濟。冀因得免。自今無設祭既不得食而益吾罪。言畢而別。奴遂重生而具言之。家中果以其日設會。於是傾家追福合門[2]鍊行(右一驗出冥報拾遺記)。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六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