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法苑珠林序
- 1 劫量篇(一)
- 2 三界篇(二)
- 3 日月篇(四)
- 4 六道篇(五-七)
- 5 千佛篇(八-一二)
- 6 敬佛篇(一三-一四)
- 7 敬法篇(一七)
- 8 敬僧篇(一九)
- 9 致敬篇(二〇)
- 10 福田篇(二一)
- 11 歸信篇(二一)
- 12 士女篇(二一)
- 13 入道篇(二二)
- 14 慚愧篇(二三)
- 15 獎導篇(二三)
- 16 說聽篇(二三-二四)
- 17 見解篇(二五)
- 18 宿命篇(二六)
- 19 至誠篇(二七)
- 20 神異篇(二八)
- 21 感通篇(二九)
- 22 住持篇(三〇)
- 23 潛遁篇(三一)
- 24 妖怪篇(三一)
- 25 變化篇(三二)
- 26 眠夢篇(三二)
- 27 興福篇(三三)
- 28 攝念篇(三四)
- 29 發願篇(三四)
- 30 法服篇(三五)
- 31 然燈篇(三五)
- 32 懸幡篇(三六)
- 33 華香篇(三六)
- 34 唄讚篇(三六)
- 35 敬塔篇(三七-三八)
- 36 伽藍篇(三九)
- 37 舍利篇(四〇)
- 38 供養篇(四一)
- 39 受請篇(四一-四二)
- 40 輪王篇(四三)
- 41 君臣篇(四四)
- 42 納諫篇(四五)
- 43 審察篇(四五)
- 44 思慎篇(四六)
- 45 儉約篇(四六)
- 46 懲過篇(四七)
- 47 和順篇(四七)
- 48 誡勗篇(四八)
- 49 忠孝篇(四九)
- 50 不孝篇(四九)
- 51 報恩篇(五〇)
- 52 背恩篇(五一)
- 53 善友篇(五一)
- 54 惡友篇(五一)
- 55 擇交篇(五一)
- 56 眷屬篇(五二)
- 57 校量篇(五二)
- 58 機辯篇(五三)
- 59 愚戇篇(五三)
- 60 詐偽篇(五四)
- 61 惰慢篇(五四)
- 62 破邪篇(五五)
- 63 富貴篇(五六)
- 64 貧賤篇(五六)
- 65 債負篇(五七)
- 66 諍訟篇(五七)
- 67 謀謗篇(五八-五九)
- 68 呪術篇(六〇-六一)
- 69 祭祠篇(六二)
- 70 占相篇(六二)
- 71 祈雨篇(六三)
- 72 園果篇(六三)
- 73 漁獵篇(六四)
- 74 慈悲篇(六四)
- 75 放生篇(六五)
- 76 救厄篇(六五)
- 77 怨苦篇(六六-六七)
- 78 業因篇(六八)
- 79 受報篇(六九-七〇)
- 80 罪福篇(七一)
- 81 欲蓋篇(七一)
- 82 四生篇(七二)
- 83 十使篇(七二)
- 84 十惡篇(七三-七九)
- 85 六度篇(八〇-八五)
- 86 懺悔篇(八六)
- 87 受戒篇(八七-八九)
- 88 破戒篇(九〇)
- 89 受齋篇(九一)
- 90 破齋篇(九一)
- 91 賞罰篇(九一)
- 92 利害篇(九二)
- 93 酒肉篇(九三-九四)
- 94 穢濁篇(九四)
- 95 病苦篇(九五)
- 96 捨身篇(九六)
- 97 送終篇(九七)
- 98 法滅篇(九八)
- 99 雜要篇(九九)
- 100 傳記篇(一〇〇)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
◎[16]住持篇[17]第二十[18]二[19](此有十部)
- 述意部
- 治罰部
- 思慎部
- 說聽部
- 菩薩部
- 羅漢部
- 僧尼部
- 長者部
- 天王部
- 鬼神部
夫法不自弘。弘之在人。人[21]通邪正。法逐人訛。將欲住持三寶。必須德行[22]內充。律教一宗兼先諳究。不憚勞苦不好聲[23]譽。令遐邇道俗欣心有據。界中行者慕崇進[24]業。緇素相依法得久住。故四分律云。非制不[25]制。是制便行。如是漸漸令法久住。若法出[26]常[27]情言無規矩。翻同鄙俗。何成[1]匡眾。宜自私退[2]省己為人。故律云。非制而制。是制便斷。如是[3]漸漸令法速滅。數見朝貴門[4]首。多有療病僧[5]尼。或有行醫[A1]鍼灸求貪名利。或有[6]蒱博歌戲不[7]護容儀。或有婚姻相託媒嫁男女。或有科[8]斂酒肉公然聚會。或有服玩奢華馳騁衣馬。[9]或有執腕抵掌類同賤俗。或有結搆惡友朋[10]仗麁人。致使穢響盈路污染俗情。貴勝同知[11]聞徹天聽。於是雷同總撥枉濫清人。非直僧[12]尼不依聖教。亦由白衣不識賢良。寔因一二[13]凡僧毀謗無量好眾。或有勤求學問博知三[14]藏。或有講[15]導利生無闕四時。或有[16]專居禪思[17]常坐不臥。或有讀誦經論常勤匪懈。或有六[18]時[19]禮懺晝夜行道。[A2]或有納衣乞食儉素無為。[20]或有山居蘭若頭陀苦行。或有專營福利供[21]養三寶。或有興建齋講化俗入道。或有營造[22]經像締搆伽藍。如是略列疇能殫記。此之名[23]德常依道場專行福智。寸陰不遺無暇染[24]浴。所以公貴不識。唯共鄙徒結友情密。染習既[25]久以非為是。縱覩聖僧將為凡眾。唯生瞋慢[26]何曾加敬。靜思此事。豈非濫[27]歟。
自大聖西隱正教東流。佛法付囑國王令加護持。但王法[29]侵移日就衰羸。[30]治犯憲章漸將殆盡。若聞說者反被[31]陵辱。以道俗濫惡情乖日久。設欲治罰改惡就善。恃官勢力枉壓清人。僧眾無力反污淨心。其懷轉姦實難挫伏。致使大教息用遺風訛替。故大集經云。若未[32]來諸王四姓為護法故能捨身命。寧護一如法比丘。不護無量諸惡比丘。是王捨身生淨土中。若隨惡者。是王無量世中不復人身。[33]王等不治則斷三寶奪眾生眼。雖無量世修施戒慧則為滅失。又犯過比丘應須治者。一月兩月苦使。或不與語不與共坐。或擯出一國乃至四國有佛法處。治如是等惡比丘。諸善比丘安樂受法。故使佛法久住不滅。又薩婆多論云。違王制故得突吉羅罪。又勝鬘經云。世尊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攝受故令正法得久住。天人充滿惡道減少。於如來所轉法輪而得隨轉。又涅槃經云。善男子諦聽諦聽。當為汝說。如來所得長壽之業。菩薩以是業因緣故得壽命長。欲得長壽應當愍念一切眾生同於子想。生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受不殺戒教修善法。亦當安置一切眾生於五戒十善。復入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一切諸惡趣。拔濟是中苦惱眾生。脫未脫者。度未度者。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安慰一切諸恐怖者。以如是等業因緣故。菩薩則得壽命長遠。於諸智慧而得自在。隨所壽終生於天上。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於佛法中有破戒者。作逆罪者。毀正法者。云何當於如是等人同子想耶。佛告迦葉。善男子。譬如國王諸群臣等。有犯王法隨罪誅戮而不捨置。如來世尊不如是也。於毀法者。與驅遣羯磨呵責羯磨。[34]捨置羯磨舉罪羯磨不可見羯磨滅擯羯磨未捨惡見羯磨。善男子。如來世尊與謗法者。作如是等降伏羯磨。為欲示諸行惡之人有果報故。我涅槃已隨其方面。有持戒比丘威儀具足[35]護持正法。見壞法者即能驅遣呵責[36]懲治。當知是人得福無量不可稱計。乃至若善比丘見壞法者。置不呵責驅遣舉處。當知是人佛法中怨。若能驅遣呵責舉處。是我弟子真聲聞也。又云。如來今以無上正法付囑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諸國王及四部眾。應當勸勵諸學人等。令得增上戒定智慧。若有不學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毀正法者。王者大臣四部之眾。應當苦治。又[37]經若有比丘供身之具亦當豐足。復能護持所受禁戒。能師子吼廣說[38]好法。謂修多羅乃至阿浮陀達磨。以如是等九部經典為他廣說。利益安樂諸眾生故。唱如是言。涅槃經中制諸比丘不應畜養奴婢牛羊非法之物。若有比丘畜如是等不淨物者。應當治之。如來先於異部經中說。有比丘畜如是等非法之物。某甲國王如法治之。驅令還俗。若有比丘能作如是師子吼。時有破戒者。聞是語已咸共瞋恚害是法師。是說法者。設復命終。故名持戒自利利他。以是緣故我聽國[39]主群臣宰相諸優婆塞等護說法人。經中廣明。覺德比丘護正法時。制諸比丘不得破戒畜非法物。破戒徒眾聞是語已。便來害之。時有國王。名曰有德。沒命護持覺德比丘。與共戰鬪救得法師。從是之後常得值佛。乃至二人皆得成佛。自指云。爾時王者則我身是。說法比丘迦葉佛是。為護法故皆得成就是金剛身。又云。我涅槃後濁惡之世。國土荒亂互相抄掠。人民飢餓。爾時多有為飢餓故發心出家。如是之人名為禿人。是禿人輩見有持戒威儀具足清淨比丘護持正法。驅逐[1]令出。若殺若害。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是持戒人護正法者。云何當得游行村落城邑教化。善男子。是故我今聽持戒者依諸白衣持刀杖者以為伴侶。若諸國王大臣長者優婆塞等。為護法故雖持刀杖。我說是等名為持戒。雖持刀杖不應斷命。若能如是。即得名為第一持戒。又云。我於經中亦說有犯四波羅夷乃至微細突吉羅等。應當苦治。眾生若不護持禁戒。云何當得見於佛性。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阿耨菩提。又偈云。
又月燈偈云。
夫欲成大醫弘其三藏。先須當機。自療己患然後治他。法得久住。不得為名利故空談名教。不修一行遂同狂醉。故大莊嚴論云。有二種醉。一者家色財等成就時醉。二者他稱讚時醉。此之二醉前一多是在家人等富貴時醉。開放逸門造地獄因。後一多是出家人等。貪學名利輕賤自身。希望他讚便生憍慢。昏於志趣失於聖意。盲不見道流浪三塗。故涅槃經云。佛告迦葉。我般涅槃七百歲後。是魔波旬漸當沮壞我之正法。譬如獵師身服法衣。魔王波旬亦復如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優婆塞優婆夷像。亦化作須陀洹身乃至化作阿羅漢身及佛色身。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無漏形壞我正法。又經云。若有比丘。以利養故為他說法。是人所有徒眾眷屬。亦效是師貪求利養。是人如是便自壞眾。又云。若有比丘雖持禁戒。為利養故。與破戒者坐起行來。共相親附同其事業。是名破戒。亦名雜僧。又云。復有常沒非一闡提。何者是[5]耶。如人為有修施戒善。是名常沒。故經云。善男子。有四善事獲得惡果。何等為四。一者為勝他故讀誦經典。二者為利養故受持淨戒。三者為他眷屬故而行布施。四者為非想非非想處繫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惡果報。又云。是一闡提滅諸善根。非其器故。假使是人百千萬歲。聽受如是大涅槃經。終不能發菩提之心。所以者何。無善心故。又經云。善男子。我涅槃後無量百千歲。四道聖人悉復涅槃。正法滅後。於像法中當有比丘。像似持律少讀誦經。貪嗜飲食長養其身。身所衣服麁陋醜惡。形容[6]樵瘁。無有威德。放畜牛羊擔負薪草。頭[7]鬚髮爪悉皆長利。雖服袈裟猶如獵師。細步徐行如猫伺鼠。常唱是言。我得羅漢。多諸病苦眠臥糞穢。外現賢善內懷貪嫉。如受[8]瘂法婆羅門等。實非沙門現沙門像。邪見熾盛誹謗正法。如是等人滅壞如來所制戒律正行威儀。說解脫果[9]離不淨法。及壞甚深祕密之教。各[10]自隨意反說經律。而作是言。如來皆聽我等食肉飲酒。自生此論言是佛說。互共諍訟。各自稱是沙門釋子。善男子。爾時復有諸沙門等。貯聚生穀受。取魚肉。手自作食執持油瓶。寶蓋革屣親近國王大臣長者。占相星宿勤修醫道。畜養奴婢金銀雜寶[11]學諸[12]伎藝。畫師泥作造書教學。種[13]殖根栽蠱道呪幻。和合諸藥作唱伎樂。香華治身。摴蒱圍棊諸工巧等。若有比丘能離如是諸惡事者。當說是人真我弟子。若反習是事。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及諸女人。高聲大笑。或復默然。於諸法中多生疑惑。多語妄說長短好醜或善不善。好著妙衣。如是種種不淨之物。於施主前躬自讚歎。出入游行不淨之處。所謂[1]酤酒婬[2]女博[3]弈。如是之人我今不聽在比丘中。應當[4]罷道還俗役使。譬如稗䅎悉滅無餘。當知是等經律所制。悉是如來之所說也。若有隨順魔所說者。是魔眷屬。若有隨順佛所說者。即是菩薩。乃至經云。破戒比丘當於百千億萬劫數。割截身肉以[5]贈施主。若生畜生身常負重。所以者何。如析一髮為千億分。破戒比丘尚不能消一分供養。況能消他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又云。樂視婦女不附男子。乃至憎持戒者親附破戒。常讚布施不讚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不讚寂滅遠離獨處。常好譏論持戒者過。亦不稱讚行頭陀者。或指其事惡口橫加。又經云。善男子。如來正法將欲滅盡。爾時多有惡行比丘。不知如來微密之藏。嬾惰懈怠不能讀誦。宣揚分別如來正法。譬如癡賊棄捨真寶擔負草䴰。不解如來微密藏故。於是經中懈怠不勤。哀哉大嶮。當來之世甚可怖畏。苦哉眾生。不勤聽受是大乘典。大涅槃經唯諸菩薩摩訶薩等。能於是經。取真實義不著文字。隨順不逆為眾生說。復次善男子。如牧牛女人為欲賣乳。貪利多故加二分水。轉賣與餘牧牛女人。彼女人得已復加二分。轉賣與近城女人。得已復加二分。復轉賣與城中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詣市賣之。時有一人為子納婦。當須好乳以贍賓客。至市欲買。[6]是賣乳者多索價數。是人答言。汝乳多水不直爾許。正[7]值我[8]今贍待賓客。是故當取。取已還家煮用作糜。都無乳味。雖復無味於苦味中千倍為勝。何以故乳之為味。諸味中最。善男子。我涅槃後正法未滅餘八十年。爾時是經於閻浮提當廣流布。是時多有諸惡比丘。抄掠是經分作多分。能滅正法色香美味。是諸惡人雖復讀誦如是經典滅除如來深密要義。安置世間莊嚴。文飾無義之語。抄前著後。抄後著前。前後著中。中著前後。當知如是諸惡比丘是魔伴侶。受畜一切不淨之物。而言如來悉聽我畜。如牧牛女多加水乳。諸惡比丘亦復如是。唯以世語錯定是經。[9]令多眾生不得正說正寫正取尊重讚歎供養恭敬。是惡比丘為利養故。不能廣宣流布是經。所可分流少不足言。如彼牧牛貧窮女人。展轉[10]淡薄無有氣味。雖無氣味猶勝餘[11]味。足一千倍[12]緣彼乳味。於諸苦味為千倍勝。何以故。是大乘典大涅槃經。於聲聞經最為上首。喻如牛乳味中最勝。以是義故。名大涅槃。[13]◎
如涅槃經云。復次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是涅槃經。莫非時說。莫非[16]固說。莫不請說。莫輕心說。莫處處說。莫[17]自歎說。莫輕他說。莫滅佛法[18]時說。莫熾然世說。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是經非時而說。乃至熾然[19]世說者。人當輕呵而作是言。若佛祕藏大涅槃經有威力者。云何令汝非時而說乃至熾然[*]世而說。若持經者作如是說。當知是經為無威力。若無威力雖復受持為無利益。緣是輕毀涅槃經故。令無量眾生墮於地獄。則是眾生惡知識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屬。若為利養五欲名聞而說經者。事同[20]博易速滅正法。又涅槃經云。云何[21]栴檀貿易凡木。如我弟子。為供養故。向諸白衣演說經法。白衣情逸不喜聽聞。白衣處高比丘在下。兼以種種餚饍飲食而供給之。猶不肯聽。是名栴檀貿易凡木。云何以金貿易鍮石。鍮石譬色聲香味觸。金譬於戒。我諸弟子。以色因緣破所受戒。是名以金貿易鍮石。云何以銀貿易白鑞。銀譬十善。鑞譬十惡。我諸弟子。放捨十善行十惡法。是名以銀貿易白鑞。云何以絹貿易氀褐。氀褐以譬無慚無愧。絹譬慚愧。我諸弟子。放捨慚愧習無慚愧是名以絹貿易氀褐。云何甘露貿易毒藥。毒藥以譬種種供養。甘露以譬諸無漏法。我諸弟子。為利養故向諸白衣。[22]苦自譽讚言得無漏。是名甘露貿易毒藥。
又法華經云。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揵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乃至[23]畋獵[24]漁捕諸惡律儀。不親近求聲聞人。又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友。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於空閑處修攝其心。又佛藏經云。不淨說法有五種。一者自言盡知佛法。二者說佛經時出諸經中相違過失。三者於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經法。五者為利養故為人說法。如是說者。我說此人當墮地獄不至涅槃。又云。我久勤苦求是法寶。而此惡人捨置不說。但以經相違語義。互相是非不順正法。於聖法中畜心自大。隨意而說為求利養。若比丘說法雜外道義者。有善比丘應從坐去。若不爾者非善比丘。亦復不名隨佛教者。如是說者。我說此人名為外道尼乾弟子。非佛弟子。謂是地獄畜生餓鬼。何以故。身未證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法墮地獄。又當來比丘好讀外經。當說法時莊校文辭令眾歡樂。惡魔爾時助惑眾人障礙善法。若有貪著音聲語言巧飾文辭。若有人好外道經者。魔皆迷惑令心安隱。又如群盲人捨所得物欲詣大施而墮深坑。我諸弟子亦復如是。捨麁衣食而逐大施求好供養。以世利故失大智慧。而墮深坑阿鼻地獄。又云。不淨說法得罪極多。亦為眾生作惡知識。亦謗過去未來今佛。若人悉奪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命[1]比不淨說法罪多於此。何以故。是人皆破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助魔事。亦使眾生於百千世受諸衰惱。但能作縛不能令解。當知是人於諸眾生為惡知識。為是妄語。於大眾中謗毀諸佛。以是因緣墮大地獄。教多眾生以邪見事。是故名為惡邪見者。又云。舍利弗。爾時破戒比丘。乃至為得一杯酒故。與諸白衣演說佛法。於意云何。多貪恚癡多樂讀經。貪[2]著利養行不清淨。舍利弗。若有比丘。耆年有德。比丘中龍。有深智慧。是人能信無所有自相空法無我無人法。何以故。是人不樂眾鬧雜語不樂睡眠多事。不為白衣營執事務。不為使命持送文書。不行醫行。不讀醫方。不為販賣。不樂論說世間語言。但樂欲說出世間法。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求自利己善比丘等當爾之時。不應入眾乃至一宿。唯除阿羅漢煩惱已斷。及病比丘於中有緣。何以故。舍利弗。當爾時人貪欲瞋恚愚癡毒盛。不活[3]悑畏常所逼切。求利善人常應自處[4]小林空靜。乃至畢命如野獸死。又云我此真法不久住。世何以故。眾生福德善根已盡。濁世在近。
又大集月藏經云。若有眾生。唯依讀誦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人多喜著於世俗。以世俗故。尚不能調伏己心煩惱。何能調伏他人煩惱。善男子。樂著讀誦求菩提者。便有嫉妬求於名利。高心自恃輕慢毀他。尚不能得欲界善根。何況能得色無色界一切善根。
又摩訶衍大寶嚴經云。譬如[5]醫師持藥游行。而自身病不能療治。多聞之人有煩惱病亦復如是。雖有多聞不制煩惱不能自利徒無所用。譬如死人著金瓔珞。多聞破戒被服法衣受他供養亦復如是。
又方廣十輪經云。若有眾生。起於麁弊愚癡惡口。自謂為智。乃至不離邪見。為求他利而生嫉妬。貪著名稱自舉輕他不能守護身口意等。心常念惡[6]常作是語。而自稱說是大乘人。亦教他讀誦。但自讚[7]已非毀於他。以是義故。讚歎大乘自不調伏。於大乘道而欲教他修行大乘。乃至云得人身[8]難。亦失聲聞辟支佛乘常趣惡道。不欲親近諸有智者。而唱是言。作師子吼。我是大乘善男子。譬如有驢著師子皮自以為師子。有人遠見亦謂師子。驢未鳴時無能分別。既出聲已。遠近皆知非實師子。諸人見者。皆悉唾言。此弊惡驢非師子耶。乃至毀犯禁戒作惡行者。於一切處不成法器。若自說言。我是大乘。能破一切眾生煩惱塵勞大陣。亦為眾生住八正道。入無畏城。則無是處。
又佛藏經云。過去世時有五比丘。一名普事。二名苦岸。三名薩和多。四名將去。五名跋難陀。是五比丘為大眾師。其普事者知佛所說。真實空義無所得法。餘四比丘皆墮邪道。[9]多說有人。普事比丘為四部所輕。無有勢力。多人惡賤。四惡比丘。[10]多教人眾以邪見道。於佛法中不相恭敬。相違逆故。以滅佛法。乃至云。是諸惡人滅佛正法。亦與多人大衰惱事。又是惡人命終之後。墮阿鼻地獄。仰臥九百萬億歲。伏臥九百萬億歲。左右臥亦然。於熱鐵上燒然焦爛。是中退死更生炙地獄。大炙地獄。活地獄。黑繩地獄。皆如上歲數受諸苦惱。於黑繩地獄死還生阿鼻大地獄中。乃至云。親近是人。及善知識并諸檀越。凡有六百四萬億人。與此四師俱生俱死。在大地獄受諸燒煮。乃至云。如是展轉一[11]劫受苦。大劫將燒故在地獄。又說大劫。若燒是四惡人。及六百四萬億人。從此阿鼻大地獄中轉生他方。在大地獄。何以故。舍利弗。重罪具足其報不少。在於他方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歲受大苦惱。世界還生。是四罪人及六百四萬億人。并及餘人罪未畢者。於彼命終還生此間大地獄中。又云。久久雖免地獄苦惱得生人中。於五百世從生而盲。然後得值一切相佛。乃至云。於彼佛法出家。十萬億歲勤行精進如救頭然不得順忍。況得道果。又涅槃經云。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智度論云。提婆達多出家學道誦得六萬法聚。述曰。此之二人。皆不修方便道中真佛性。觀四念處等行法。觀察五陰無常苦空非我我所。貪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已。起大逆罪誹謗如來。由斯義故。此之二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中受無窮苦。如是流例述難可盡。
如迦葉經云。爾時佛告摩訶迦葉。如來不久當般涅槃。迦葉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住世一劫。若減一劫。守護正法。佛告迦葉。彼愚癡人假使千佛出世種種神通說法教化。彼愚癡人於彼惡欲不可令息。迦葉。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諸眾生。具足善根其心清淨。能報佛恩守護我法。迦葉白佛[2]言。世尊。我修少行智慧微淺。如持重擔我不能堪。唯有菩薩。堪能荷負如斯重擔。譬如有人年耆極老年百二十。身[3]嬰重病不能起止。時有一人巨富饒財。齎持珍寶至病人所。而語之言。我有緣事當至他方。以寶相寄。為我守護。待我還時汝當歸我。彼老病人無有子息。唯獨一身。彼人去已未久之間困[4]篤命終。所寄財物悉皆散失。彼人行還求索無所。世尊。聲聞之人亦復如是。智慧微淺修行甚少。又無伴侶。不能久住在於世間。若付正法不久散滅。佛讚迦葉。我已了知而故付汝。令彼癡人得聞此已生於悔心。爾時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今更說第二譬喻。譬如有人身力盛壯無諸患苦。壽命無量百千萬歲。生大種姓具足財寶。善持淨戒。有大慈悲內懷歡喜。利益多人[5]令得安樂。時有一人齎持寶物。來至其所而語之言。我有緣事當至他方。以寶相寄當好守護。若十年還。若二十年還。待我來時當見相還。其人得寶藏積守護。彼人行還即便歸之。世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以法寶付諸菩薩。無量千億那由他劫終無失壞。利益無量無邊眾生不斷三寶。世尊。如是之事我不能持。唯有菩薩乃能堪受。世尊。此彌勒菩薩摩訶薩俱在此會。如來付之。於當來世後五百歲法欲滅時。如來所集之法。悉能守護流演廣說。何以故。此彌勒菩薩於當來世[6]證得阿耨菩提。譬如國王第一太子。當為王事如法治世。彌勒菩薩亦復如是。治法王位守護正法。爾時佛讚迦葉。如汝所說。即[7]申右手摩彌勒頂。作如是言。彌勒我付囑汝。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正法滅時。汝當守護三寶莫令斷絕。爾時如來摩彌勒頂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光明遍滿大千世界。爾時地天及虛空天。[8]至阿迦膩吒天。悉皆合掌白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如來以法付囑聖者。唯願聖者。為利一切諸天人故受此正法。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9]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為利益一切眾生。尚受無量億劫之苦。況復如來付我正法。而當不受。世尊。我爾時受持於當來世演說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所集阿耨菩提法。彌勒菩薩說此語時。三千世界六種震動。
又大集經云。[10]爾時世尊告上首彌勒及賢劫中一切菩薩摩訶薩言。諸善男子。我昔行菩薩道時。曾於過去諸佛如來作是供養。以此善根與我作於三菩提因。我今憐愍諸眾生故。以此報果分作三分。留一分自受。第二分者。於我滅後與禪解脫三昧堅固相應聲聞。令無所乏。第三分者。與彼破戒讀誦經典相應聲聞正法像法[11]𩮜頭著袈裟者。令無所乏。彌勒。我今復以三業相應諸聲聞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寄付汝手。勿令乏少孤獨而終。及以正法像法毀破禁戒著袈裟者。寄付汝手。勿令彼等於諸資具乏少而終。亦勿令有旃陀羅王共相惱害身心受苦。我今復以彼諸施主寄付汝手。我今所有器以非器為我出家。而供養者。汝等亦當護持養育。彌勒。若於現在及未來世。讀誦受持此法門者。彼等當得十種清淨功德。何等為十。始從身清淨故離殺生乃至離邪見。是為十種功德。從是[12]已後百千萬生。常得如是十種清淨功德。若有至心聽此法門者。是人住如實際得於八種清淨功德。何等為八。一長壽。二端正。三富貴四名稱。五常為諸天守護。六所須常無所乏。七盡諸業障。八命欲終時有十方佛及諸大眾。放大光明照其眼目。令其人見得生善處。於百千萬生常得如是八種功德。我今更復略說。是人當得十三種清淨功德。何[1]謂十三。一生死流轉終不更起顛倒惡見。二不生[A3]五濁無佛國土。三常得見佛。四常聞正法。五常得供養眾僧。六值善知識。七常與六波羅蜜相應。八不墮小乘。九常以大慈大悲大方便力成熟眾生。十常發勝願。十一乃至菩提而常不離如上等法。十二速能滿足六波羅蜜。十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覺。若有受持書寫讀誦為他[2]解說如說修行此月藏法門者。所得功德如前所說。
又大集經云。爾時無勝意童子白佛言。世尊。他方佛土所有人民。常作是言。娑婆世界雜穢。然我今者常見清淨。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又此世界諸菩薩等。或作種種天人畜生之像游閻浮提。教化如是種類眾生。若為人天調伏眾生。是不為難。若為畜生調伏眾生。是乃為難。
閻浮提外東方海中有瑠璃山。名之為湖。具種種寶。其山有窟名種種色。是昔菩薩所住之處。有一毒蛇。在中而住。修聲聞慈。復有一窟。名曰無死。亦是菩薩。昔所住處。中有一馬修聲聞慈。復有一窟。名曰善住處。亦是菩薩昔所住處。中有一羊修聲聞慈。其山樹神。名曰無勝。有羅剎女。名曰善行。各有五百眷屬圍繞。是二女人常共供養如是三獸。
閻浮提外南方海中有頗梨山。其山有窟。名曰上色。亦是菩薩昔所住處。有一獼猴修聲聞慈。復有一窟[3]名誓願。亦是菩薩昔所住處。中有一雞修聲聞慈。復有一窟名曰法[4]林。亦是菩薩昔所住處。中有一犬修聲聞慈。中有火神有羅剎女。名曰眼見。各有五百眷屬圍繞。是二女人常供養是三鳥獸。
閻浮提外[5]西方海中有一銀山。名曰菩提月。中有一窟。名曰金剛。亦是菩薩昔所住處。中有一猪修聲聞慈。復有一窟。名香功德。亦是菩薩昔所住處。中有一鼠修聲聞慈。復有一窟名高功德。亦是菩薩本所住處。中有一牛修聲聞慈。山有[6]風神。名曰動風。有羅剎女。名曰天護。各有五百眷屬圍繞。是二女人常供養如是三獸。
閻浮提外北方海中有一金山。名曰功德。相中有一窟。名為明星。亦是菩薩昔所住處。有一師子(此方名虎)修聲聞慈。復有一窟。名曰淨道。亦是菩薩昔所住處。中有一[7]兔修聲聞慈。復有一窟。名曰喜樂。亦是菩薩昔所住處。中有一龍修聲聞慈。山有水神。名曰水天。有羅剎女。名修慚愧各有五百眷屬圍遶。是二女人常共供養如是三獸。是十二獸晝夜常行閻浮提內。人天恭敬功德成就。已於諸佛所發深重願。一日一夜常令一獸游行教化。餘十一獸安住修慈。周而復始。七月一日鼠初游行。以聲聞乘教化一切鼠身。令離惡業勸修善事。如是次第至十二日。鼠復還行。如是乃至盡十二月。至十二歲亦復如是。常為調伏諸眾生[8]故。此土多有功德。乃至畜獸。亦能教化演說無上菩提之道。是故他方諸菩薩等。常應恭敬此佛世界(述曰。此之十二獸。並是菩薩慈悲化導。故作種種人畜等形。住持世界令不斷絕。故人道初生。當此菩薩住窟。即屬此獸。護持得益。是故漢地十二辰獸依此而行。不異經也)。
依付法藏傳。佛以正法。付大迦葉。令其護持不使天魔龍鬼邪見王臣所有輕毀。既受[10]屬已結集三藏流布人天。迦葉又以法[*]屬累阿難。如是展轉乃至師子。合二十五人。並閻浮洲中六通聖者。大迦葉今在靈鷲山西峯巖中。坐入滅盡定。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慈氏佛降傳釋迦佛所付大衣。廣現神變然後涅槃。
又于闐國南二千里沮渠國有三無學羅漢。在山入定。無數年來卓然如生。至十五日。外僧入山為[*]𩮜鬚髮。又案諸經律。佛令大阿羅漢賓頭盧。不得滅度。[11]令傳佛法。每三天下福利群生令出生死。又入大乘論。賓頭盧羅睺羅等十六無學羅漢。及九十九億羅漢。皆於佛前受籌住法。
又依新翻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云。薄伽梵般涅槃後。八百年中執師子國勝軍王。都有阿羅漢名難提蜜多羅(唐云慶友)化緣既畢將般涅槃。集諸苾芻苾芻尼等。但有疑者應可速問。承告[12]洟噎良久乃問。我等未知。世尊釋迦牟尼與上正法當住幾時。時尊者告曰。汝等諦聽。如來先已說法住經。今當為汝粗更宣說。佛薄伽梵般涅槃時。以無上法付囑十六大阿羅漢并[1]諸眷屬。令其護持使不滅沒及勅其身與諸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時諸大眾聞是語已少解憂悲。復重請言。所說十六大阿羅漢。我輩不知其名何等。慶友答言。第一尊者名賓度羅跋[2]羅惰闍。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3]在西瞿陀尼洲。第二尊者名迦諾迦伐蹉。與自眷屬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方迦濕彌羅國。第三尊者名迦諾跋釐惰闍。與自眷屬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東勝身洲。第四尊者名蘇頻陀。與自眷屬七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俱盧洲。第五尊者名諾詎羅。與自眷屬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贍部洲。第六尊者名[4]颰陀羅。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耽沒羅洲。第七尊者迦理迦。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僧[5]伽[6]荼洲。第八尊者名伐闍羅弗多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鉢[A4]剌拏洲。第九尊者名[A5]戍博迦。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香醉山中。第十尊者名半託迦。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三十三天。第十一尊者名羅怙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畢利颺瞿洲。第十二尊者名那伽犀那。與自眷屬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半度波山。第十三尊者名[7]目揭陀。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脇山中。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斯。與自眷屬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可住山中。第十五尊者名阿氏多。與自眷屬千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鷲峯山中。第十六尊者名注[*]荼半託迦。與自眷屬千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持[8]軸山中。如是十六大阿羅漢。一切皆具三明六通八解脫等無量功德。離三界染。誦持三藏博通外典。承佛勅故以神通力延自壽量。乃至世尊正法應住常隨護持。及與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若此世界一切國王輔相大臣長者居士。若男若女發殷[9]重心。為四方僧設大施會。或設五年無遮施會。或慶寺慶像慶經幡等施設大會。或延請僧至所住處設大福會。或詣寺中經行處等。安布上妙諸座臥具衣藥飲食奉施僧眾。時此十六大阿羅漢及諸眷屬。隨其所應分散往赴。現種種形蔽隱聖儀。同常凡眾密受供具。令諸施主得勝果報。如是十六大阿羅漢。護持正法饒益有情。至此南贍部洲人壽極長。至於十歲刀兵劫起互相誅戮。佛法爾時當暫滅沒。刀兵劫後人壽漸增至百歲位。此洲人等厭前刀兵殘害苦惱。復樂修善。時此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復來人中。稱揚顯說無上正法。度無量眾令其出家。為諸有情作饒益事。如是乃[10]至此洲人壽六萬歲時。無上正法流行世間熾然無息。後至人壽七萬歲時。無上正法方[11]未滅沒。時此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於此洲地俱來集會。以神通力用諸七寶造窣堵波。嚴麗高廣。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所有遺身馱都皆集其內。爾時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遶窣堵波。以諸香華持用供養恭敬讚歎。遶百千匝瞻仰禮已。俱昇虛空向窣堵波。作如是言。敬禮世尊釋迦如來應正等覺。我先受勅護持正法。及與天人作諸饒益。法藏已沒。有緣已周。今辭滅度。說是語已一時俱入無餘涅[12]盤。先定願力火起焚身。如燈焰滅骸骨無遺。時窣堵波便陷入地。至金剛際方乃停住。爾時世尊釋迦牟尼無上正法。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永滅不現。從此無間此佛土中有七百俱胝獨覺。一時出現。至人壽八萬歲時。獨覺聖眾復皆滅度。次後彌勒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時贍部洲廣博嚴淨。具如經說。
如毘尼母經云。若出家僧尼。有五法因緣[14]能令正法不速隱沒。一者所誦習經。文句具足前後次第。所有義味悉能究盡。復教徒眾弟子同已所知。如此人者。能令佛法久住於世。二者廣習三藏文義具足。復能為四部之眾。如所解教之。其身雖滅令後代正法相續不絕。如此人者。能使正法不墜於地。三者僧中若有大德上座為四部所重者。能勤修三業捨營世事。其徒眾弟子迭代相續。皆亦如是。此亦復令正法久住。四者若有比丘其性柔和言無違逆。聞善從之。聞惡遠避。若有高才智德者。訓誨其言奉而修行。是亦能令佛法久住。五者若比丘共相和順不為形勢利養朋黨相助共諍是非。如此五事。能令正法流轉不絕。是名說法中上座。
如優婆塞戒經云。爾時會中有長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師常演說法教眾生言。若能晨朝敬禮六方。則得增長壽命之財。何以故。東方之土屬于帝釋。有供養者則為護助。南方之土屬閻羅王。有供養者則為護助。西方之土屬婆樓那天。有供養者則為護助。北方之土屬拘毘羅天。有供養者則為護助。下方之土屬于火天。有供養者則為護助。上方之土屬于風天。有供養者則為護助。佛法之中頗有如是六方不耶。
佛言。善男子。我佛法中亦有六方。所謂六波羅蜜。東方即是檀那。何以故。始初出者。為出智慧光因緣故。彼東方者屬眾生心。若有眾生能供養彼[1]檀。則為增長壽命與財。南方即是尸羅。何以故。尸羅名之為右。若人供養亦得增長壽命與財。西方即是羼提。何以故。彼西方者名之為後。一切惡法棄於後故。若有供養則得增長壽命與財。[A6]北方即是毘梨。何以故。北方名號勝諸惡法。若人供養亦得增長命之與財。下方即是禪定。何以故。能正觀察三惡道故。若人供養亦得增長命之與財。上方即是般若。何以故。上方即是無上。無上故。若有供養則得增長命之與財。善男子。是六方者。屬眾生心。非如外道六師所說。如是六方誰能供養。善男子。唯有菩薩乃能供養。
如舍利弗問經云。舍利弗白佛言。云何如來告天帝釋及四天王云。我不久滅度。汝等各於方土護持我法。我去世後。摩訶迦葉賓頭盧君徒般歎羅睺羅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佛言。但像教之時信根微薄。雖發信心不能堅固。不能感致諸佛弟子雖專[3]到累年。不如佛在世時一念之善故。彌勒下生聽汝泥洹。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天帝釋及四天王言。如來不久當以無餘涅槃而般涅槃。汝等各於方土護持正法。我滅度後過於千歲教法滅時。當有非法[4]出世間。十善悉壞閻浮提中多諸患難。如來頂骨佛牙佛鉢安置東方([5]如是末後付囑天王帝釋四王六欲備在經文不可具說)。又勝天王經云。或有眾生見此菩薩今始成道。或見菩薩久遠成道。或見一世界四天王獻鉢或見十方[A7]恒河沙世界四天王獻鉢。舍利弗。菩薩爾時度眾生故即受眾鉢。重疊掌中合而為一。其諸天王又不相見。皆謂世尊獨用我鉢。
又依鉢記云。釋迦如來在世之時。所用青石之鉢。其形可容三[6]升有[7]係。佛泥洹後此鉢隨緣往福眾生。最後遺化興於漢境。此記從北天竺來。有兩紙許。甲子歲三月至石㵎寺。僧伽耶舍小禪師使於漢土。宣示令知。
如大集經云。爾時一切諸天。一切諸龍。乃至一切迦吒富單那等。於三寶中得增上信。作如是言。我等一切從今以往護持正法。若諸國王見有如是為佛出家受持禁戒。乃至為佛[*]𩮜鬚[9]髮不受禁戒。受而毀犯。無可積聚。如其事緣。治其身罪鞭打之者。我等不復護持養育。如是國王捨離彼國。以捨離故令其國土而有種種諂詐鬪諍疫病飢饉[10]三兵俱起。非時風雨亢旱毒熱傷害苗稼。令其國土所有世尊聲聞弟子悉向他國。使其國土空無福田。若有世尊聲聞弟子乃至但著袈裟片者。若有宰官鞭打彼等。其剎利王不遮護者。我等亦當出其國土。
又大集經云。爾時世尊以[11]震旦國付[12]囑毘首羯磨天子五千眷屬。迦毘羅夜叉大將五千眷屬。乃至雙瞳目大天女十七大將各領五千眷屬。汝等賢首皆共護持[*]震旦國[13]土。於彼所有一切觸惱鬪諍怨讎忿競言訟兩陣交戰飢饉疫病非時風雨氷寒毒熱。悉令休息。遮障不善諸惡眾生。瞋恚麁獷苦辛[14]惱觸無味等物。悉令休息。令我法眼得久[A8]住故。紹三寶種不斷絕故。
頌曰。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