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法苑珠林序
- 1 劫量篇(一)
- 2 三界篇(二)
- 3 日月篇(四)
- 4 六道篇(五-七)
- 5 千佛篇(八-一二)
- 6 敬佛篇(一三-一四)
- 7 敬法篇(一七)
- 8 敬僧篇(一九)
- 9 致敬篇(二〇)
- 10 福田篇(二一)
- 11 歸信篇(二一)
- 12 士女篇(二一)
- 13 入道篇(二二)
- 14 慚愧篇(二三)
- 15 獎導篇(二三)
- 16 說聽篇(二三-二四)
- 17 見解篇(二五)
- 18 宿命篇(二六)
- 19 至誠篇(二七)
- 20 神異篇(二八)
- 21 感通篇(二九)
- 22 住持篇(三〇)
- 23 潛遁篇(三一)
- 24 妖怪篇(三一)
- 25 變化篇(三二)
- 26 眠夢篇(三二)
- 27 興福篇(三三)
- 28 攝念篇(三四)
- 29 發願篇(三四)
- 30 法服篇(三五)
- 31 然燈篇(三五)
- 32 懸幡篇(三六)
- 33 華香篇(三六)
- 34 唄讚篇(三六)
- 35 敬塔篇(三七-三八)
- 36 伽藍篇(三九)
- 37 舍利篇(四〇)
- 38 供養篇(四一)
- 39 受請篇(四一-四二)
- 40 輪王篇(四三)
- 41 君臣篇(四四)
- 42 納諫篇(四五)
- 43 審察篇(四五)
- 44 思慎篇(四六)
- 45 儉約篇(四六)
- 46 懲過篇(四七)
- 47 和順篇(四七)
- 48 誡勗篇(四八)
- 49 忠孝篇(四九)
- 50 不孝篇(四九)
- 51 報恩篇(五〇)
- 52 背恩篇(五一)
- 53 善友篇(五一)
- 54 惡友篇(五一)
- 55 擇交篇(五一)
- 56 眷屬篇(五二)
- 57 校量篇(五二)
- 58 機辯篇(五三)
- 59 愚戇篇(五三)
- 60 詐偽篇(五四)
- 61 惰慢篇(五四)
- 62 破邪篇(五五)
- 63 富貴篇(五六)
- 64 貧賤篇(五六)
- 65 債負篇(五七)
- 66 諍訟篇(五七)
- 67 謀謗篇(五八-五九)
- 68 呪術篇(六〇-六一)
- 69 祭祠篇(六二)
- 70 占相篇(六二)
- 71 祈雨篇(六三)
- 72 園果篇(六三)
- 73 漁獵篇(六四)
- 74 慈悲篇(六四)
- 75 放生篇(六五)
- 76 救厄篇(六五)
- 77 怨苦篇(六六-六七)
- 78 業因篇(六八)
- 79 受報篇(六九-七〇)
- 80 罪福篇(七一)
- 81 欲蓋篇(七一)
- 82 四生篇(七二)
- 83 十使篇(七二)
- 84 十惡篇(七三-七九)
- 85 六度篇(八〇-八五)
- 86 懺悔篇(八六)
- 87 受戒篇(八七-八九)
- 88 破戒篇(九〇)
- 89 受齋篇(九一)
- 90 破齋篇(九一)
- 91 賞罰篇(九一)
- 92 利害篇(九二)
- 93 酒肉篇(九三-九四)
- 94 穢濁篇(九四)
- 95 病苦篇(九五)
- 96 捨身篇(九六)
- 97 送終篇(九七)
- 98 法滅篇(九八)
- 99 雜要篇(九九)
- 100 傳記篇(一〇〇)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 |
---|---|
1 | 輪王位。我以七寶當相奉獻。菩薩告曰。汝今所言 |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七
- 述意部
- 求寶部
- 求戒部
- 求忍部
- 求進部
- 求定部
- 求果部
- 濟難部
夫至誠所感無神弗應。大士運心無機不赴。勵己剋意盡未來際。所以一一弘誓莫不忍智相應。心心廣博皆在阿惟越致。自非立行重於松筠。起願逾於金石。歿命護持深心救濟。弘道以報四恩。育德以資三有。此則功被三祇果周十地也。
大志經云。昔有國名歡樂。有居士名摩訶檀。妻名[6]旃陀。生一子。姿容端正世間少雙。墮地便語。發誓願言。我當布施濟益貧窮。父母因名大意。至年十七為眾生故發意入海。取明月寶珠以濟眾生。初入海中至白銀城。龍王與明月珠。有二十里寶。前行復至金城。龍王與明月珠。有四十里寶。復前行至水精城。龍王與明月珠。此珠有六十里寶。復前行至瑠璃城。龍王與明月珠。此珠有八十里[7]寶。後得道時願我為弟子。淨意供養過於今日。令長得智慧。大意受珠而去。欲還本國經歷海中。諸海神王因共議言。我海中雖多眾[8]珍名寶無有此珠。便勅海神要處奪取。神化作人與大意相見。問言。聞卿得奇異之物寧可借視。大意舒手示其四珠。海神便搖其手使珠墮水。大意自念。王與我言。此珠難保。我幸得之。今為此子所奪非趣也。即語海神言。我自勤苦經涉險阻得此珠來。汝反奪我今不相還。我當抒盡海水。海神知之。問言。卿志奇高。海深三百三十六萬由[9]延。其[10]高無涯。奈何竭之如日終不墮地。如大風不可攬束。日尚可墮。風尚可攬。大海水不可抒令竭也。大意笑答之言。我自念前後受身生死壞敗。積骨過於須彌山。其血流過五河。尚欲斷[11]之生死之根本。但此小海何足[12]不抒。我昔供養諸佛誓願言。令我志行勇於道決所[A1]向無難。當移須彌山竭大海水。終不退意。[13]便一心以器抒海水。精誠之意四天王來助大意。抒水三分已二。於是海中諸神皆大振怖。共議言。今不還珠者非小故也。水盡泥出壞我宮室。海神於是便出眾寶以與大意。大意不取。但欲得我珠。終不相置。海神知其意盛便出珠還之。大意得珠還其本國。恣意大施。自是以後境界無復飢寒窮乏之者。佛告諸比丘。昔大意者。我身是也。阿難白佛。以何功德致此四珠眾寶隨之。佛言。乃昔維衛佛時。大意當以四寶為佛起塔。供養三尊持齋七日。是時有五百人。同時共起寺。或懸[14]繒燃燈者。或燒香散華者。或供養比丘僧者。或誦經講說者。今皆值佛並悉得度。
故僧祇律云。時海神便作是念。假使百年抒此海水。終不能減毛髮許。感其專精即還其寶。是時海神為婆羅門。而說偈言。
如雜譬喻經云。昔有人名薩薄。聞於外國更有異寶欲往治生。而二國中間有羅剎難不可得過。薩薄游行見市西門有一道人空床上坐云賣五戒。薩薄問言。五戒云何。答曰。無形。直口授心持後得生天。現世能却羅剎鬼難。薩薄欲買。問[16]索幾錢。答金錢一千。即就受竟。語言。卿向外國到界畔上。羅剎若來卿但語言。我是釋迦五戒弟子。薩薄少時到二國中間。見有羅剎身長一丈三尺。頭黃如蓑眼如赤丁。舉體鱗甲。更互開口如魚鼓鰓。仰接飛燕蹈地沒膝。口熱血流。群眾數千直捉。薩[17]薄[18]語言。我是釋迦五戒弟子。羅剎聞此永不肯放。薩薄聊以兩捲扠之。捲入鱗甲拔不得出。又以脚蹋頭衝拔復不出。五體沒鱗甲中。唯背得[19]動。羅剎以偈[20]語言。
薩薄志意猶固。以偈語羅剎曰。
羅剎又語薩薄曰。
薩薄更欲罵怒。自念此身輪迴三界未曾乞人。我今當以乞此羅剎作頓飽食。即說偈曰。
羅剎聰明解薩薄語。便生愧心放薩薄去。長跪合掌向其謝曰。
羅剎悔過竟送薩薄至外國。大得珍寶。又送還家。大修功德遂成道迹。故知戒力不可思議。勸諸行者堅持禁戒。還如此人立志勇猛。
如智度論云。有大力毒龍。以眼視人弱者即死。以氣噓人強者亦死。時龍受一日戒。出家入林樹間。思惟坐久疲懈而睡。龍法眠時形狀如蛇。七寶雜色。獵者見之驚喜言曰。以此希有難得之皮。獻上國王以為船[2]舫。不亦宜乎。便以杖案其頭刀剝其皮。龍自念言。我力能傾國土。此一小物。豈能困我。我今以持戒故不計此身。當從佛語。自忍閉目不視。閉氣不喘。憐愍[3]此人。為持戒故一心受剝不生悔意。既以失皮赤肉在地。時日大熱宛轉土中。欲趣大水見諸小蟲來食其身。為持戒故不復敢動。自思惟言。[4]今我此身以施諸蟲。為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後以法施以益其心。身乾命終即生忉利天上。畜生尚能堅持禁戒。至死不犯。況復於人。寧容故犯。
[5]又五[6]分律云。佛言。乃往過去有一黑蛇。[7]蠚一犢子還入穴中。有一呪師以羖羊呪。呪令出穴。不能令出。呪師便於犢子前燃火呪之。化成火蜂。入蛇穴中燒蛇。蛇不堪痛。然後出穴。[8]羖羊以角[A2]抄著呪師前。呪師語言。汝還舐毒不爾投此火中。黑蛇即說偈言。
於是遂不收毒自投火中。佛言。爾時黑蛇者。今舍利弗是。昔受如此死苦猶不收毒。況今更取所棄之藥。
如雜寶藏經云。佛言。過去世時。亦復曾於迦尸國毘提醯國二國中間有大曠野。有惡鬼名沙吒盧。斷絕道路。一切人民無得過者。有一商主。名曰師子。將五百商人欲過此路。諸人恐怖畏不可過。商主語言。慎莫怖畏。但從我後。於是前行到于鬼所。而語鬼言。汝不聞我名也。答言。我聞汝名故來欲戰。問言。汝何所能。即捉弓箭而射是鬼。五百發箭皆沒鬼腹。弓刀器[10]仗亦入鬼腹。直前拳打拳復入去。以右手[11]托右手亦著。以右脚蹋右脚亦著。以左脚蹋左脚亦著。又以頭打頭亦復著。鬼作偈言。
商主說偈而答言。
如新婆沙論云。魔王遂見菩薩坐菩提樹端身不動誓取菩提。速出自宮往菩薩所謂菩薩曰。剎帝利子可起此座。今濁惡時眾生剛強。定不能證無上菩提。且應現受轉輪王位。我以七寶當相奉獻。菩薩告曰。汝今所言如誘童子。日月辰星可令墮落。山林大地可昇虛空。欲令我今不取大覺起此座[16]者。定無是處。後魔將三十六俱胝魔軍。各現種種可畏形。執持戰具色類無邊。遍三十六踰繕那量。俱時奔趣菩提樹下惱亂菩薩。皆不能得。菩薩身心不動[17]逾[18]須彌山也。[19]◎
如雜寶藏經云。佛法寬廣濟度無涯。至心求道無不獲果。乃至戲笑福不唐捐。如往昔時。有老比丘。年已朽邁神情昏塞。見諸年少比丘種種說法。聞說四果心生美尚。語少比丘言。汝等聰慧。願以四果以用與我。諸少比丘嗤而語言。我有四果。須得好食然後相與。時老比丘聞其此語。歡喜即設種種餚饍。請少比丘求乞四果。諸少比丘食其食已。更相指麾弄老比丘語言。大德。汝在此舍一角頭坐。當與爾果。時老比丘聞已歡喜。如語而坐。諸少比丘即以皮毱打其頭上。而語之言。此是須陀洹果。老比丘聞已繫念不散。即獲初果。諸少比丘復弄之言。雖與爾須陀洹果。然其故有七生七死。更移一角。次當與爾斯陀含果。時老比丘獲初果故心轉增進。即復移坐。諸少比丘復以毱打頭。而語之言。與爾二果。時老比丘益加專念。即證二果。諸少比丘復弄之言。汝今已得斯陀含果。猶有往來生死之難。汝更移坐。我當與爾阿那含果。時老比丘如言移坐。諸少比丘復以毱打。而語之言。我今與爾第三之果。時老比丘聞已歡[1]喜。倍加至心。即時復證阿那含果。然故於色無色界受有漏身。無常遷壞念念是苦。汝更移坐次當與爾阿羅漢果。時老比丘如語移坐。諸少比丘復以皮毱撩打其頭。而語之言。我今與爾彼第四果。時老比丘一心思惟即證阿羅漢果。得四果已甚大歡喜。設諸餚饍種種香華。請少比丘報其恩德。與少比丘共論道品無漏功德。諸少比丘發言滯塞。時老比丘方語之言。我已證得阿羅漢果已。諸少比丘聞其此音。咸皆謝悔先戲弄罪。是故行人宜應念善。乃至戲弄猶獲實報。況至心也。
又雜寶藏經云。若人求道要在精誠相感。能獲道果。如往昔時有一女人。聰明智慧。深信三寶。常於僧次請二比丘。就舍供養。時有一老比丘。次到其舍。年耆根鈍素無知曉。時彼女人齋食已訖。求老比丘為我說法。獨敷一坐閉目靜默。時老比丘自知愚闇不知說法。趣其睡眠棄走還寺。然此女人至心思惟有為之法無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觀察即獲初果。既得果已。求老比丘欲報其恩。此老比丘審己無知棄他走避。倍更慚恥復棄藏避。而此女人苦求不已。方自出現。女人於時具論[2]上[3]來蒙得道果。故齎供養用報大恩。時老比丘以慚愧故。深自剋責即獲初果。是故行者應當至心。若至心者所求必獲。
如僧伽羅剎經云。昔者菩薩。現為鸚鵡常處于樹。風吹彼樹更相切磨。便有火出。火漸熾盛遂焚一山。鸚鵡思惟。猶如飛鳥軀止于樹。故當反復起報恩心。何況於我長夜處之而不滅火。即往詣海。以其兩翅取大海水。至彼火上而灑於火。或以口灑東西馳奔。時有善神。感其勤苦。尋為滅火。
又智度論云。昔野火燒林。林中有一雉。勤身自力飛來入水。以水灑林。往[5]返疲乏不以為苦。時天帝釋來問之言。汝作何等。答曰。我救此林。愍眾生故。此林蔭育處居日久。清涼快樂。我諸種類及諸宗親。皆悉依仰。我有身力。云何不救。天帝問言。汝乃精勤當至幾時。雉言。以死為期。天帝言。誰為汝證。即自立誓。我心至誠信不虛者。願火即自滅。是時淨居天知雉弘誓。即為滅火。始終常茂不為火燒(故經云人有善願天必從之[6]斯言驗矣)。
頌曰。
感應緣(詳夫古今無問道俗但有至誠剋必感徵[8]且列外中有三內中十一內外合說略述一十四驗)
- 晉明帝殺力士含玄
- 楚熊渠夜行射石
- 楚干將莫耶藏劍
- 宋韓憑妻康王奪
- 宋伏萬壽念觀音
- 宋顧邁念觀音
- 宋沙門慧和念觀音
- 宋韓徽念觀音
- 宋彭子喬念觀音
- 趙沙門單服松吞石
- 唐董雄念觀音
- 唐沙門道積諫志
- 唐沙門法誠[9]經驗
- 唐比丘尼法信經驗
楚熊渠。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彎弓射之。沒金鏃羽。下視知其石也。[12]復射之矢摧無跡漢世復有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射虎得石亦如之。劉向曰。誠之至也。而金石為之開。況人乎。夫[13]倡而不和。動而不隨。中必有不全者也。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
楚干將莫耶。為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欲殺之。其劒有雄雌。其妻重身當產。夫語妻曰。吾為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殺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戶望南山。松生石上劍在其背。於是即將雌劍往見楚王。楚王大怒使相之。劍有二雄雌。雌來雄不來。王怒誅殺之。莫耶子名赤。比後壯問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為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殺之。去時囑我語汝。子出戶望南山。松生石上劍在其[1]背。於是子出戶[2]望南不見有山。但覩堂前松柱下石砥之上。則以斧破其[*]背得劍。日夜思欲報楚王。楚王夢見一兒眉間廣尺。欲報讐。王即購之千金。兒聞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謂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將莫耶子也。楚王殺吾父。吾欲報之。客曰。聞王購子頭千金。將子頭與劍來為子報之。兒曰。幸甚。即自刎兩手捧頭及劍奉之。立[3]不僵。客曰。不負子也。於是屍乃[4]仆。客持頭往見楚王。楚王大喜。客曰。此乃是勇士頭也。當於湯鑊煮之。王如其言。煮頭三日三夕[5]遂不爛。頭踔出湯中躓目大怒。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臨視之。是必爛也。王即臨之。客以劍擬[6]王。[7]頸墮湯中。客亦自擬己[8]頭。頭復墮湯。三皆俱爛不可識別。分其湯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縣界。
宋時大夫韓馮[A3]取妻而美。康王奪之。馮怨王。[9]囚之論為城。[10]且妻密遺馮書。繆其辭曰。
[11]甚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既而王得其書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賀對曰。甚雨淫淫。言秋[12]旦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來也。日出當心。[13]必有死志也。俄而馮乃自殺。其妻乃陰腐其衣。王與之登臺。妻遂因投臺下。左右攬之。衣不中手而死。遺書於帶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願以屍骨賜馮合葬。王怒弗聽。使里人[14]之塚相望也。曰。爾夫婦相愛不已。若能使塚合則吾弗[15]禁也。宿昔之間便有交梓木。於二塚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以相就。根交於下枝錯於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16]常栖樹上晨夜不去。交頸悲鳴音聲感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相思之名起於此也。今[17]雒陽有韓馮城。其歌謠至今存焉(右三[18]驗出搜神記)。
宋伏萬壽。平昌人也。元嘉十九年。在廣陵為衛府行參軍。假[19]說反州。四更初過。[20]初江濟之時長波安流。[21]至中江而風起如箭。時又極暗莫知所向。萬壽先奉法[22]對至。唯一心歸命觀世音。念無間息。俄爾與船中數人同覩北岸有光。狀如村火。相與喜曰。此必是歐陽火也。迴[23]舡趣之。未旦而至。問彼人皆云。昨夜無然火者。方悟神力至[24]乃設[25]齋。
宋顧邁。吳郡人也。奉法甚謹。為衛府行參軍。元嘉十九年。亦自都還廣陵。發石頭城便逆湖。朔風至橫決風勢未弭。而舟人務進。既至中江波浪方壯。邁單船孤征憂危無計。誦觀世音經得十許遍。風勢漸歇浪亦稍小。既而中流屢聞奇香芬馥不歇。邁心獨嘉。故歸誦不輟。遂以安濟。
宋[26]慧和沙門者。京師眾造寺僧也。宋義嘉[27]之難。和猶為白衣。[28]疑劉胡部下。胡嘗遣將士數十人。值諜東下。和亦預行。行至鵲渚而值臺軍西上。諜眾離散各逃草澤。和得竄下。至新林外會見野老衣服縷弊。和乃以貌整袴褶易其衣。提[29]籃負擔若類田人。時諸游軍捕此散諜。視和形色疑而問之。和答對謬略。因被笞掠。登將見斬和自散走。[30]便[*]常誦念觀世音經。至將斬時祈懇彌[31]篤。既而軍人揮刃屢跌。三舉三折。並驚而釋之。和於是出家遂成精業。
宋韓徽者。未詳何許人也。居[32]于枝江。其叔幼宗。宋末為湘州府中兵。昇明元年荊州刺史沈攸之舉兵東下。湘府長史庾佩玉阻甲自守。未知所赴。以幼宗猜貳殺之。戮及妻[33]孥。徽以兄子繫于郡獄。鐵木竟體鉗梏甚嚴。須考畢情黨將悉誅滅。徽惶迫無計。待[34]期而已。徽本嘗事佛。頗諷[35]誦觀世音經。於是晝夜誦經至數百遍。方晝而鎖忽自鳴。若燒炮石瓦爆[36]灹之聲。已而視其鎖[37]漼然自解。徽懼獄司謂其解截。遽呼告之。吏雖驚異而猶更釘鍱徽如常諷誦。又經一日鎖復鳴解。狀如初時。吏乃具告佩玉。玉取鎖詳視。服其通感即免釋之。徽今尚在。勤業殊至。
宋彭子喬者。益陽縣人也。任本郡主簿。事太子沈文龍。建元元年以罪被繫。子喬少年嘗經出家。[38]末雖還俗猶常誦習觀世音經。時文龍盛怒防械稍急。必欲殺之。子喬憂懼無復餘計。唯至誠誦經至百餘遍。疲而晝寢。時同繫者有十許人。亦俱睡臥。有湘西縣吏杜道[39]榮。亦繫在獄。乍寐乍寤。不甚得熟。忽有雙白鶴集子喬屏風上。有頃一鶴下至子喬邊。時復覺如美麗人形而已。道[*]榮起見子喬。雙械脫在脚外。而械癰猶在焉。道[*]榮驚視始畢子喬亦寤。共視械咨嗟。問子喬有所夢不。喬曰。不夢道[*]榮如向所見說之。子喬雖知必已。尚慮獄家疑其欲叛乃解脫。械癰更著。經四五日而蒙釋放。琰族兄璉親識子喬及道[*]榮。聞[1]二人說皆同如此。
趙沙門單或作善。字道開。不知何許人也。別傳云。燉煌人。本姓孟。少出家。欲窮栖巖谷故先斷穀食。初進麵三年。後服[2]鍊松脂三十年後唯時吞小石子。石子下輒。復斷酒脯雜菓。體畏風寒唯噉椒薑。氣力微弱而膚色潤澤。行步如飛。山神數試未曾傾動。仙人[*]常來意亦不耐。每齧蒜以却之。端坐靜念晝夜不眠。久[3]在抱牢。石虎建武二年自西平迎來至鄴下。不乘舟車日行七百餘里。過南安度一童子為沙彌。年十三四。行亦及開。既至居于[4]照德佛圖。[5]裳服縷弊背[6]膊[*]常袒。於屋內作棚閣。高八九尺。上織菅為帳禪于其中。絕穀七載常御雜藥。藥有松脂[7]茯苓之氣。善能治目疾常周行墟野救療百姓。王公遠近贈遺累積。皆受而施散。一毫無餘。石虎之末逆知其亂。乃與弟子南之許昌。升平三年來至建業。復適番禺住羅浮山。蔭臥林薄邈然自怡。以其年七月卒。遺言露屍林裏。弟子從之。陳郡袁彥伯。興寧元年為南海太守。與弟頴升登游此岳。致敬其骸燒香作禮(右六驗出冥祥記)。
唐貞觀年中。有河東董雄。為大理寺丞。少來信敬。蔬食十年。至十四年中。為坐李仙童事。主上大怒。使侍御韋琮[8]鞫問甚急。因禁數十人。大理丞李敬玄司直王欣同連此坐。雄與同屋囚鎖專念普門品。日得三千遍。夜坐誦經。鎖忽自解落地。雄驚告忻玄。忻玄共視。鎖堅全在地。而鉤鎖相離數尺。即告守者。其夜監察御史張守一宿直。命吏[9]開鎖以火燭之。見鎖不開而相離甚怪。又重鎖。紙封書上而去。雄如常誦經。五更中鎖又解落有聲。雄又告忻玄等。至[10]州告[11]敬玄。視之。封題如故而鎖自相離。敬玄素不信佛法。其妻讀經。常謂曰。何為胡神所[12]魅而讀此書耶。及見雄此事。乃深悟不信之咎。方知佛為大聖也。時忻亦誦八菩薩名滿三萬遍。晝鎖解落。視之如雄[13]不異。[14]其事臺中內外具皆聞見。不久俱免(右一驗出冥報拾遺)。
唐蒲州普救寺釋道積。河東安邑縣人也。俗姓相里。名子才。既莅玄門更名道積。其先蓋鄭大夫子產之苗裔矣。昔子產生初執拳而出。啟手觀之文成相里。其後因而氏焉。父宣恢廓有大志。用好學該富宗尚嚴君。積早習丘墳。神氣爽烈博通經論。大小洞明成[15]匠道俗。並[16]潤朱藍。結宗慈訓遠近通洽。而深護煩惱重慎譏疑。尼眾歸依初不引顧。每謂眾曰。女為戒垢聖典常言。佛度出家損滅正法。尚以聞名污心。況復面對無染。且道貴清顯不參非濫。俗重遠嫌君子攸奉。余雖不逮請遵其[17]度。由此受戒教授沒齒未登。參謁諮請不聽入室。斯則骨梗潔己清貞高蹈。河東英[18]俊莫與同風。先是沙門寶澄滿。[19]初於普濟寺創營大像百丈。萬[20]功纔登其一。不卒此願而澄早逝。鄉邑耆艾請積繼之。乃惟大像造之未成也。引七[21]貴而崇樹之。修建十年[22]彫莊都了。道俗慶賴欣喜相并。初積受請之夕。寢夢崖傍見二師子於大像側連吐明珠相續不絕。既寤惟曰。獸王自在。則表法流無滯。寶珠自涌。又喻財施不窮。冥運潛開功成斯在。即命工匠圖夢所見於彌勒大像前。今猶存焉。其寺蒲阪之陽高爽華博。東臨州里。南望河山。像設三層巖廊四合。上坊下院赫奕相臨。園磑田蔬周環俯就。小而成大。咸積之功。[23]揮空樹有皆積之力。而弊衣蔬食輕財重命普救慇贍。退靜歸閑為而不恃。即處幽隱。天懷抗志頓絕人世。不令而眾自嚴。不出而物自往。僕射裴玄寂寵居上宰。欽其令[24]問頻贈香衣。刺史杜楚[25]容知人之重。造展求法。其感動柔靡皆此類也。往經隋季[26]𢺠閉。河東通守堯君素鎮守荒城。偏師肆暴。時人莫敢竊視也。欲議諸沙門登[27]城守固。敢[28]諫者斬。玄素同憂無能[29]忓者。積憤歎內發不顧形命。謂諸屬曰。時乃盛衰法無隆替。天之未喪其文斯在。且沙門塵外之賓。迹類高世。何得執戈擐甲為禦侮之卒乎。遂引沙門道[30]愻神素等。歷階厲色。而諫曰。貧道聞[31]之。不畏死不可以死怖[*]之。今視死若生。但懼不得其死。死而有益。是可[32]甘心。計城之存亡公之略也。世之否泰公之運也。豈在三五虛怯而能濟乎。昔者漢欽四皓天下隆[33]平。魏重干木舉國大治。今欲拘繫以從軍役。反天常以會靈祇。恐納不祥之兆耳。敢布腹心。願深圖之無宜空肆。一朝自傾於後為天下笑也。貧道等但依聖誠言行道禮誦。為國崇福冥益百姓。神鬼護助寧可索頭。與頭仍為本願。必縱以殘生逼充步甲者。則[1]不知生為何生死為何死。積陳此語傍為寒心。素初聞諫重積詞氣厲。但張目直視曰。異哉。值斯人乎。何為心氣太重之壯耶。因捨而不問放還本寺。後知其屈詣積陳懺。堯素以殺戮無度騁其毒心。加又舉意輕[2]陵。雖復當時獲寢而禍作其兆。卒為城人薛宗所害。[3]但積性剛勇志決不迴。遇逢瞋忿動為魚肉。既出家後呵責本緣挫拉元情。轉增和忍。歲登耳順此行彌隆。習與性成斯言不爽。以貞觀十年九月十七日。終于本寺。春秋六十有九。初積云疾的無可。自知將委。告門人曰。吾今七十有五卒今年矣。其徒曰。師六十九矣。何遽辭乎。告曰。死生法爾。吾不懼也。且吾將年七十。刺史[4]貌吾增為六歲。故其命在旦夕。宜深剋勵。視吾所行。又曰。經不聞乎。世實危脆無牢強者。去終三日。[5]鍾不發聲。逝後如舊眾咸哀歎慕惜罕疇。
唐終南山悟真寺釋法誠。俗姓樊氏。[A4]雍州萬年縣人。幼小出家止藍田王[6]孝寺。事沙門僧和為師。和亦鄉族所推敬奉比聖。嘗有人欲害。夜往其房。見門內猛火騰焰[7]升[8]帳。遂即追悔。和性潔無染。人惑弄之。密以羊骨水洗令飲。和素不知飲便嘔吐。其冥感潛識為若此也。誠奉佩訓勗[9]每誦法華用為[*]常式。法華三昧翹心奉行。澡沐中表溫恭朝夕。夢感普賢勸書大教。誠曰。大乘也所謂諸佛智慧[A5]般若大智。於即入淨行道。重䞋匠工令書八部般若。香臺寶軸莊嚴成就。又於寺南橫嶺造華嚴堂。陻山閴谷列棟開甍。前對重巒。右臨斜谷。吐納雲霧下瞰雷霆。[10]實奇觀也。又竭其精志書寫受持。弘文學士張孝靜者。是張瓚父。時號銀鉤。罕有加勝。乃請至山令受戒潔齋。洗淨身口。口含香汁。身服新衣。然靜長途寫經紙別不盈五[11]數。誠倍與直慕令精好。靜利其貨竭力寫之。終部以已誠每燒香供養在其案前。點墨之間心緣目覩略無遺漏。故其剋心鑽注。時感異鳥。形色希世。飛入堂中[12]裴回鼓舞。下至經案復上香鑪。攝[13]足住看自然馴狎。久之翔逝。來年經了將事興慶。鳥又飛來。如前馴擾。鳴唳哀[14]亮。貞觀初年復畫千佛。鳥又飛來登上匠背。營齋供慶日次中時。怪其不來。誠顧山峯曰。鳥既不至吾不感矣。將不嫌諸穢行䞋施輕薄。致使無徵。言已[15]歘然飛來。旋環鳴囀入香水中[16]奮迅羽毛。浴已便逝。前後呈祥重疊難述。誠素善筆工鄉曲知聞。山巖惡路經偈妙辭。自寫令誦。皆誠筆也。又自寫法華正當露地。因事他行忘以收舉。忽屬洪雨滂注溝㵎。走往看之。案[17]獨乾燥餘並流波。嘗却偃橫松遂落懸溜。未至下㵎不覺已登高岸。不損一毛信知經力。又青泥坊側有古佛龕。周氏瘞藏今猶未出。誠夜夢其處大有尊形。既寤往開恰獲龕像。年月積久並悉剝壞。就而修理。道俗稱善。斯並冥[18]術之功。自誠[A6]開發。至貞觀十四年夏末日。忽感餘疾。自知即世。願生兜率。索水洗訖。又索[19]修輿。傍自檢校不許[20]榮厚。恰至月末。明相將現。無故語曰。欲來但入未假絃歌。顧侍人曰。吾聞諸行無常生滅不住。九品往生此言驗矣。今有童子相迎久在門外。吾今去世。爾等好住。佛有正戒無得有虧。後致憂悔也。言已出口光明照于楹內。又聞異香苾芬而至。但見端坐儼思。不覺其神已逝。時年七十有八。誠之誦業一夏法華斷五百遍。餘日讀誦兼而行之。猶獲兩遍。縱有人客要須與語者。非經度訖不共他言。略計十年之功一萬餘遍(右二驗出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七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