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法苑珠林序
- 1 劫量篇(一)
- 2 三界篇(二)
- 3 日月篇(四)
- 4 六道篇(五-七)
- 5 千佛篇(八-一二)
- 6 敬佛篇(一三-一四)
- 7 敬法篇(一七)
- 8 敬僧篇(一九)
- 9 致敬篇(二〇)
- 10 福田篇(二一)
- 11 歸信篇(二一)
- 12 士女篇(二一)
- 13 入道篇(二二)
- 14 慚愧篇(二三)
- 15 獎導篇(二三)
- 16 說聽篇(二三-二四)
- 17 見解篇(二五)
- 18 宿命篇(二六)
- 19 至誠篇(二七)
- 20 神異篇(二八)
- 21 感通篇(二九)
- 22 住持篇(三〇)
- 23 潛遁篇(三一)
- 24 妖怪篇(三一)
- 25 變化篇(三二)
- 26 眠夢篇(三二)
- 27 興福篇(三三)
- 28 攝念篇(三四)
- 29 發願篇(三四)
- 30 法服篇(三五)
- 31 然燈篇(三五)
- 32 懸幡篇(三六)
- 33 華香篇(三六)
- 34 唄讚篇(三六)
- 35 敬塔篇(三七-三八)
- 36 伽藍篇(三九)
- 37 舍利篇(四〇)
- 38 供養篇(四一)
- 39 受請篇(四一-四二)
- 40 輪王篇(四三)
- 41 君臣篇(四四)
- 42 納諫篇(四五)
- 43 審察篇(四五)
- 44 思慎篇(四六)
- 45 儉約篇(四六)
- 46 懲過篇(四七)
- 47 和順篇(四七)
- 48 誡勗篇(四八)
- 49 忠孝篇(四九)
- 50 不孝篇(四九)
- 51 報恩篇(五〇)
- 52 背恩篇(五一)
- 53 善友篇(五一)
- 54 惡友篇(五一)
- 55 擇交篇(五一)
- 56 眷屬篇(五二)
- 57 校量篇(五二)
- 58 機辯篇(五三)
- 59 愚戇篇(五三)
- 60 詐偽篇(五四)
- 61 惰慢篇(五四)
- 62 破邪篇(五五)
- 63 富貴篇(五六)
- 64 貧賤篇(五六)
- 65 債負篇(五七)
- 66 諍訟篇(五七)
- 67 謀謗篇(五八-五九)
- 68 呪術篇(六〇-六一)
- 69 祭祠篇(六二)
- 70 占相篇(六二)
- 71 祈雨篇(六三)
- 72 園果篇(六三)
- 73 漁獵篇(六四)
- 74 慈悲篇(六四)
- 75 放生篇(六五)
- 76 救厄篇(六五)
- 77 怨苦篇(六六-六七)
- 78 業因篇(六八)
- 79 受報篇(六九-七〇)
- 80 罪福篇(七一)
- 81 欲蓋篇(七一)
- 82 四生篇(七二)
- 83 十使篇(七二)
- 84 十惡篇(七三-七九)
- 85 六度篇(八〇-八五)
- 86 懺悔篇(八六)
- 87 受戒篇(八七-八九)
- 88 破戒篇(九〇)
- 89 受齋篇(九一)
- 90 破齋篇(九一)
- 91 賞罰篇(九一)
- 92 利害篇(九二)
- 93 酒肉篇(九三-九四)
- 94 穢濁篇(九四)
- 95 病苦篇(九五)
- 96 捨身篇(九六)
- 97 送終篇(九七)
- 98 法滅篇(九八)
- 99 雜要篇(九九)
- 100 傳記篇(一〇〇)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 |
---|---|
1 | 。佛言。天下有五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 |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三
慚愧篇(此有二部)
夫三世輪轉六道旋[29]還。若有一片神明無不經[30]離多處。既其稟生無定有智有愚。受性不同為善為惡。為善故有慚有愧。為惡故無慚無愧。但凡夫之法相惑居懷。若未得治道斷除。理應日夜勵己策修慚愧冥空辭謝幽顯。從來無智不識至真。致使煩惱森然結漏繁擁。冀藉一善消除萬累。排蕩重昏豁然清淨。是故大聖慇勤制諸道俗深慚應供。橫受福田之名。仰愧沙門。虛當乞士之號。進無菩薩兼濟之能。退乏聲聞自調之德。[31]點辱師僧[32]辜負檀越。不堪行國王之地。無以報父母之恩。事等破瓶。義同燋種。亦如多羅既斷。寧可重生。析石已離終無還合。鬼[33]常掃迹唱是惡人。如來勅言。非我弟子。不能為世福田。豈可勝他禮拜。近障人天遠妨聖道。如斯罪累何可言陳。在道尚然居俗寧救。是以一失人身動經累劫。再逢服本還同遇本。今當以慚愧水洗浴[34]戒塵。執發露刀割覆藏網。仰愧先賢。深慚後德。盡誠懺謝徹窮來際。見一切凡聖敬同佛想。自勒己心卑如賤想。所有諸過。不起一念私隱之心。所有諸善。常生修學之意。粗陳此心。是名慚愧也。
如涅槃經云。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惡。愧者不教他造。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一切道俗人及非人。便能敬重三寶滅諸惡業。
又迦延論云。何名無慚。答曰。可慚不慚。可避不避。不善恭敬。不善往來。此謂無慚。云何名無愧。可羞不羞。可畏不畏。惡事不畏。故稱無愧。又不善往來名無慚。惡事不見畏稱無愧。翻此前名。故云慚愧。
又新婆沙論云。世間有情見無慚者。言是無愧。見無愧者言是無慚。[2]到謂此二其體是一。今欲顯示性相差別。令彼疑者得決定解。問無慚無愧有何差別。答於自在者無怖畏轉是無慚。於諸罪中不見怖畏是無愧。[3]復於自在者無怖畏轉是無慚。於諸罪中不見怖畏是無愧。復[4]不恭敬是無慚。不怖畏是無愧。復不厭賤煩惱是無慚。不厭賤惡行是無愧。復作惡不自顧是無慚。作惡不顧他是無愧。復作惡不自羞是無慚。作惡不恥他是無愧。復作惡不羞恥是無慚。作惡而傲逸是無愧。復獨一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對他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少人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眾人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惡趣有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善趣有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愚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智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卑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尊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在家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出家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5]若對非親教軌範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親教軌範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作惡時不羞天者是無慚。若作惡時不恥人者是無愧。復若於諸惡因不能訶毀是無慚。於諸惡果不能厭怖是無愧。復貪等流是無慚。於癡等流是無愧。是謂無慚無愧差別。如是二法唯欲界繫。唯是不善。一切不善心心所法。皆遍相應。唯除自性(各翻前惡是名慚愧)又瑜伽論云。云何無慚無愧。謂觀於自他無所羞恥。故思毀犯。犯已不能如法出離。好為種種鬪訟違諍。是名無慚無愧也。又遺教經云。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愧。無得暫替。若離慚愧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又智度論偈云。
又正法念經云。若破戒多欲而行惡法。實非沙門自稱沙門。猶如野干著師子皮。如虛偽寶內空無物。又莊嚴論偈云。
故知。上來所錄。若道若俗。常須作意正念現前。不得微解少法便起慢心不生慚愧。如四果人等雖不可受總報。別報猶受。故賢愚經云。如鴦崛魔羅。由殺九百九十九[4]人。雖值佛成羅漢。居在房中地獄之火。從毛孔出極患苦痛。何況外凡未起對治。隨造一業決定墮三惡道。但人身難得。遇惡因緣則便易失。以惡多善少。一日之中罪念百千善念無一。
又淨度三昧經云。罪福相累重數分明。後當受罪福之報。一一不失。一念受一身。善念受天上人中身。惡念受三惡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5]受千身。一日一夜種生死根。後當受八億五[6]千萬雜類之身。百年之中種後世[7]栽甚為難數。魂神逐種受形遍三千大千剎土。體骨皮毛遍大千剎土地間無空處。又菩薩處胎經偈云。
又提謂經云。如有一人在須彌山上以纖縷下之。一人在下持針迎之。中有旋嵐猛風。吹縷難入針孔。人身難得甚過於是。又菩薩處胎經。世尊說偈云。
又大莊嚴論偈云。
我昔聞有一小兒。經中說[10]盲龜值浮木孔其事甚難。時此小兒。故穿一[11]版作孔受頭。擲著池中。自入池中。低頭舉頭欲望入孔。水漂[*]版故不可得值。即自思惟。極生厭惡。人身難得。佛以大海為喻。浮木孔小盲龜無眼。百年一出。[12]窬難可值。我今池小其[*]版孔大。復有兩眼日百出頭。猶不能值。況彼盲龜而當得值。即為說偈云。
又罪業報應經偈云。
故知。人身難遇易失。以易失故不須生著。當知人身念念近死。如牽猪羊詣於屠所。故涅槃經云。觀是壽命。常為無量怨讎所繞。念念損減無有增長。猶如暴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勢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又摩耶經偈云。
自大聖已還體未圓明。雖復分證無生。猶為三相遷流。況於凡愚理隔淨境。善惡雜糅明白未分。豈能免[3]點累之愆愛染之失。今聞出家入道之美。不得便言無惡。聞白衣在家之過。不得都無其善。若內修其行則如出家之美。若內乖其信徒為剪落。在家之人有諸眷屬公私擾擾。資待所須尚不應慳。沙門淨行塊然獨立。止須三衣六物極至百一供身。自外妨緣何須蓄積。經律具呵明在聖教。若慳悋法財不惠愚貧。智[4]種不成便失聖胎。乃至小罪猶懷大懼。常應謙肅恭敬大小。不得自大輕慢前人。若具犯大罪廣畜田宅。過分貯積勤營俗事。此[5]定極惡。何須述之。今且略論中下之人。薄學淺識謂智過人。起大憍慢放誕形容。[6]𣣋[7]篾一切籠罩天地。踑踞師長之前。叱吒尊人之側。道本和合恭順為僧。既心形乖反。豈成僧寶也。或有專讀外典[8]妉玩琴[9]棊諷[10]讀詩書徒消日月。內教法藥救生為急。文奧理深[11]詞華祕博。能解一句演無量義。新舊經論卷軸數千。曾不窺撿一句之[12]文。外書不急之事日夜勤學。若恐白衣笑我無知不學世典者。何如俗人問我經義不能答。[13]恥居內不閑於外。未足可羞。在內不解於內。恥辱彌甚良由時將末法人命轉促。無常交臂朝不謀夕。恐一入幽塗累劫難出。再遇佛法想見無由。雖有經律許一分學外為伏外道。此為上品聰叡者說。先諳於內兼令知外。譏辯鋒芒出言[14]關典。內外博究堪為師匠。得如經說為伏外道。今自量身觸事無能。神識常[15]蔽愚戇[16]瞢然。自救無[17]憀何能利物。色香不通何辯菽麥。願自私退省己為學。故涅槃經云。佛語諸比丘。出家之人應修慧學尋究經典。不得披讀外道典籍路伽耶等。常處山澤空閑靜室。修禪禮誦斷邪顯正。是汝所宗。
又叔迦經中說。叔迦婆羅門子白佛言。在家白衣能修福德善根勝出家者。是事云何。佛言。我於此中不定答。出家或有不修善根。則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則勝出家。
又三千威儀云。出家人所作業務者。一者坐禪。二者誦經法。三者勸化眾事。若具足作三業者。是應出家人法。若不行者。徒生徒死。唯有受罪之因。又百喻經云。昔有一人事須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罐盛水。置於火上。後欲取火而火都滅。欲取冷水而水復熱。火及冷水二事俱失。世間之人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還念妻子五欲之樂。由是之故失其功德之火。兼失持戒之水。念欲之人亦復如是。
又涅槃經。佛言。我涅槃後有聲聞弟子。愚癡破戒喜生鬪爭。捨十二部經讀誦種種外道典籍文頌手筆。受畜一切不淨之物。言是佛聽。如是之人。以好栴檀。[18]貿易瓦木。以金易鍮石。以銀易白鑞。以絹易氀褐。以甘露易於惡毒。
又遺教經云。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19]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依是行道可得四沙門果乃至菩提。如是行者堪為師範。真良福田得消信施。
又婆沙論云。如人觀日眼不明淨。外道書論思求之時使慧眼不淨。如人觀月眼則明淨。佛法經論。思求之時令慧眼明淨。若思求外俗。如[20]打獼猴唯出不淨。若思求佛法。如[21]練真金多[*]練多淨。又菩薩善戒經云。菩薩不讀不誦如來正經。讀誦世典文頌書疏者得罪。不犯者。若為論義破於邪見。若二分佛經。一分外書。何以故。為知外典是虛妄法佛法真實故。為知世事故。不為世人所輕慢故。以此文證。佛法學人若一[22]向[*]廢內尋外則便得罪。縱解理行唯可暫習。為伏外道。還須厭離進修內業務令增勝。若偏耽著則壞正法。故地持論云。若菩薩於佛所說棄捨不學。[23]乃習外道邪論世俗經典。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24]污起。若上聰明人能速受學得不動智。於日月中常以二分受學佛法一分外典。是名不犯。若於世典外道邪教。愛樂不捨不作棄想。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頌曰。
- 述意部
- 引證部
- 生信部
- 業因部
夫貴賤靡[*]常貧富無定。譬水火更[5]互寒暑遞來。故見有財富室溫衣豐[6]人足不勞營覓自然而至。復見有貧苦飢弊役力馳求。晨起夜寐形骸為之沮悴。心情為之勞擾。縱有所獲百方散失。終日願於富[7]饒未甞暫有。以此苦故。所以勸獎令其惠施力厲修福。若復有人衣裘服玩鮮華香潔。春秋氣序寒溫冷暖。四時變改隨須無闕。而復見有尺布不完[8]丈帛殘弊。垢穢塵墨臭[9]膩朽爛。炎暑不識絺𥿭。氷雪不知繒纊。乃至形骸不蔽。男女[10]惡露非唯可恥實亦[11]慚怍。若見此苦豈可不遠。所以勸獎令其修福。應施衣服及以室宇。豈不見眾人皆有而我獨無。是故應須勇猛修習。若復有人。食則甘味並薦珍羞備舉。連机重案滿床亘席。芳脂[12]芬馥馨香具列。而復有脫粟之飯不充。[13]藜藿之羹常乏。鹽梅早自兩無。魚菜久已雙闕。乃至并日而餐糜粥相係。雜以水菓。加以草菜。萎黃困[14]篤自濟無方。若見此苦豈可不遠。所以勸獎令其修福。應施飲食及以水漿豈可眾人皆足而我獨困。是故應須勇猛修習。若復有人。榮位通顯乘肥衣輕適意自在。行則天人瞻仰。住則鬼神敬貴。而復見有卑鄙猥賤人所不齒。生不知其生。死不知其死。塗炭溝渠之側。坐臥[A1]糞壤之中。雖有叱咄之聲。反致捶撲之苦。非唯神鬼不敬。乃亦狗犬加毒。若見此苦豈可不遠。所以勸獎令其修福。應滅憍慢奉行謙敬。豈可他人常貴而我[*]常賤。是故應當勇猛修習。若復有人。形貌端[15]正言音風吐。常存廣利。仁慈博愛語不傷物。而復有人而狀[16]痤醜所言嶮暴。唯知自利不計念彼。彼忍辱故所以致勝。多瞋恚故所以招惡。若見此苦豈可不遠。所以勸獎令其修福。應滅瞋恚奉行忍辱。豈可以令眾人[*]常處勝地而我永隔淨緣。是故應須勇猛修習。若復有人意力強幹[17]少有疾病。常堪行道無有障礙。而復有人羸瘵多患氣力弊[18]劣。動輒增困眠坐不安。見有[19]此惡實宜捨遠。所以勸獎令其修福。應施醫藥隨時賑救。豈可眾人常無疾頓。而我永嬰沈滯。是故應須勇猛修習。凡是如此之事。實最應勸。若不相勸。則學者不勤也。
如涅槃經云。居家如牢獄。妻子如枷鎖。財物如重擔。親戚如[21]怨家。而能一日一夜受持清禁六時行道。兼年常三長月[*]常六齋。菜蔬節味。[22]檢身口意不馳外。[23]緣專崇出俗高慕佛法。俯仰無虧坐臥無失。夜係明相晝思淨法。深敬沙門悲心利俗。若能如是。雖居在家可得度苦。故經云。佛法欲盡白衣護法。修善上生天上如空中雪墮。比丘違於戒律。墮陷惡道如雨從天落。當知於苦修福其福最大。於福作罪其罪不輕。是以從苦入樂。未知樂中之樂。從樂入苦。方知苦中之苦。斯言可驗。幸願省之。又法句經偈云。
佛說偈已告諸比丘。往昔久遠無數世時。有五通比丘。名精進力。在山中樹下閑寂求道。時有四禽獸。依附左右常得安隱。一者鴿。二者烏。三者毒蛇。四者鹿。是四禽獸者。晝行求食暮則還宿。四禽獸一夜自相問言。世間之苦何者為重。烏言。飢渴最苦。飢渴之時身羸目冥神識不寧。投身羅網不顧鋒刃。我等喪身莫不由之。以此言之飢渴為苦。鴿言。婬欲最苦。色欲熾盛無所顧念。[24]危身滅命莫不由之。毒蛇言。瞋恚最苦。毒意一起不避親疎。亦能殺人復亦自殺。鹿言。驚怖最苦。我在林野心[*]常𪫟惕。畏懼獵師及諸犲狼。髣髴有聲奔投[25]溝壑。母子相捐肝膽掉悸。以此言之驚怖為苦。比丘聞之即答之曰。汝等所論是其[26]末耳。不究苦本。天下之苦無過有身。身為苦器憂畏無量。吾以是故。捨俗學道滅意斷想。不貪四大欲斷苦源。志存泥洹是故知身為大苦本。故書云。大患莫若於身也。
如那先比丘問佛經云。時有彌蘭王。問羅漢那先比丘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欲死時念佛。死後生天。我不信是語。復言殺一生死即入泥梨中。我亦不信是也。那先比丘問王。如人持小石置在水上。石浮耶沒耶。王言。其石沒也。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在[1]船上。其船沒不。王言。不沒。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沒。人雖有[2]本惡。一時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便生天上。何不信耶。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惡不知佛經。死後便入泥犁。何不信耶。王言。善哉善哉。那先比丘言。如兩人俱死。一人生第七梵天。一人生罽賓國。此二人遠近雖異。死則一時俱到。如有一雙飛鳥。一於高樹上止。一於卑樹上止。兩鳥一時俱飛。其影俱到地耳。那先比丘言。如愚人作惡得殃大。智人作惡得殃小。譬如燒鐵在地一人知為燒鐵。一人不知。兩人俱取。然不知者手爛大[3]知者小。作惡亦爾。愚者不能自悔。故其殃得大。智[4]者作惡知不當為。日自悔過。故其殃少耳。
又四品學經云。凡俗之人。或有不如畜生。畜生或勝於人。所以者何。人作罪不止死入地獄。罪畢始為餓鬼。餓鬼罪畢轉為畜生。畜生罪畢乃還為人。以畜生中畢罪便得為人。是故當作善奉三尊之教。長離三惡道。受天人福後長解脫。
又四十二章經云。佛言。天下有五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5]制命不死難。得覩佛經難。生值佛世難[6]是也。
又雜譬喻經有十八事於世甚難。一值佛世難。二正使值佛得為人難。三正使成人在中國生難。四正使在中國生種姓家難。五正使在種姓家四[7]支六情完具難。六正使四支六情完具得財產難。七正使得財產值善知識難。八正使得善知識具智慧難。九正使得智慧具善心難。十正使得善心能布施難。十一正使能布施欲得賢善有德人難。十二正使得賢善值有德人往至其所難。十三正使至其所得宜適難。十四正使得宜適得受聽說難。十五正使聽說得正解智慧難。十六正使得解能受深經難。十七正[8]使受深經得如說修行難。十八正使能受深經得如說修行得證聖果難。是為十八事難。
佛說太子刷護經云。阿闍世王太子名為刷護。白佛言。菩薩何因緣得顏貌端正。何因緣不入女人腹。於蓮華中化生。何因緣故能知宿命之事。
佛告太子。由能忍辱故即為姝好。不婬泆故即能化生。人生七日便知宿命無數世事。
復何因緣身有三十二相。復何因緣有八十種好。復何因緣見佛身者視之無厭。
佛告太子。本為菩薩好喜布施種種雜物與諸佛菩薩及師父母人民索用。故得三十二相。當有慈心哀念十方蠕動之類。如視赤子。皆欲度脫。故得八十種好。見怨如視父母。等心無異。故視佛無厭。
復何因緣知深經慧及陀羅尼行。復何因緣知三[10]時定意得安隱。復何因緣佛所說善其有聞者皆喜信受。佛告太子。菩薩喜[11]書信受諷誦學問。是故知深經智慧及得陀羅尼行。復常專心意用。是故得三昧安隱。所說至誠。是故所語人皆信向聞者歡喜。復何因緣不生惡處。復何因緣得生天上。復何因緣不貪愛欲。
佛告太子。菩薩世世信佛法僧。用是故不生八惡處。由持戒不缺。是故生天。由知經法本空。是故不貪欲。
復何因緣菩薩身口心行所念皆淨。復何因緣魔不得便。復何因緣不敢誹謗三寶。
佛告太子。菩薩喜愛三寶。是故得淨。精勤不懈。是故魔不得便。所[12]作皆至誠。是故眾人不敢誹謗三寶。
復何因緣菩薩得好高聲如梵天聲。復何因緣有八種音。復何因緣知眾人念皆悉能報。
佛告太子。菩薩世世至誠不欺。是故得好高聲如梵天聲。由世世不惡口。是故得八種音。由世世不兩舌不妄語。是故眾人所念悉皆能報。
[13]復何因緣得壽命長。復何因緣身得無病。復何因緣家室和順不令別離。佛告太子。由不殺生。是故為人壽[14]命長。由不持刀杖擊人。是故後生為人無病。由[15]見鬪和解令喜。是故後生為人不得別離。
復何因緣得財不離。復何因緣不為劫盜。復何因緣得處尊高。
佛告太子。由不貪人財。是故富樂。喜施不慳。是故不亡財物。心不嫉妬。是故生得尊高。
復何因緣得天眼洞視。復何因緣得天耳徹聽。復何因緣知世間[16]死生之事。
佛告太子。由好意燃燈供於佛前。是故得天眼洞視。由喜持伎樂於佛寺前。是故得天耳徹聽。由喜定意。是故知世間死生之變。
復何因緣得飛行四禪。復何因緣知前世無數劫來之事。復何因緣得三佛身便般涅槃。
佛告太子。由喜施車馬船等與三寶人用。是故得飛行四[1]神足。由常專念諸佛三昧[2]喜行教人。是故得念前世無數劫事。由菩薩得阿[3]惟越致道。是故能斷死生之根。得佛道已便般涅槃。
頌曰。
感應緣(略引三驗)
- 晉竺長舒
- 宋邢懷明
- 宋王叔達
晉竺長舒者。其先西域人也。世有資貨為富人。竺居晉元康中內徙[4]雒陽。長舒奉法精至。尤好誦觀世音經。其後隣比失火。長舒家悉草屋。又正下風。自計火已逼近。[5]政復出物所全無幾。乃勅家人不得[6]摙物。亦無灌救者。唯至心誦經。有頃火燒其隣屋。與長舒隔籬而風忽自迴。火亦際屋而止。于時咸以為靈。里中有輕險少年四五人。共毀笑之云。風偶自轉。此復何神。伺[7]晴燥夕當爇其屋。能令不燃者可也。其後天甚旱燥風起亦駛。少年輩密共束炬擲其屋上。三擲三滅。乃大驚懼各走還家。明晨相率詣長舒[8]家。自說昨事稽顙辭謝。長舒答曰。我了無神。政誦念觀世音當是威靈所祐。諸君但當洗心信向耳。自是隣里鄉黨咸敬異焉。
夫師資義重慧學為勝。修以義方多聞為善。故馬鳴[18]振將絕之[19]綱。龍樹[20]興大小之辯。慧𨅊[21]昭然清論英出。信可該領名數藻雪[22]舊疑。然學而不說尼父所憂。於義不了釋尊所誡。故經曰。法之供養勝諸供養。故外書云。善人是不善人之師不善人是善人之資。受說無違則理超情[23]腑。如說聽乖宗則尠難通會。是以一象既虧則六爻斯[24]墜。一言有失則累劫受殃。故知傳法不易受聽極難。良由去聖日久微言漸昧。而一說一受固亦難行。恐名利關心垢情難淨也。
如中論偈云。
又十地論云。由說聽二人不稱法故各有兩過。一不平說過。二佛不隨喜過。故大集經偈云。
大莊嚴論偈云。
寶性論偈云。
今見初學黑白幼童。發足守迷。於文義中生知足想。自恃[2]𣣋他轉加輕侮。故地持論云。隨文取義有五種過。一無正信。二退勇猛。三誑眾生。四輕法。五謗法。能說之人尚垢自心。況所聽之人能生信乎。若淨心說法。縱是生死變為涅槃。若染心[3]說。縱是涅槃變為生死。
又涅槃經云。大乘為甘露。亦名為毒藥。能消即為甘[4]露。不消即成毒[5]藥。如人置毒乳中則能殺人。故寶性論[6]偈云。
又十輪經云。如剎利[7]旃陀羅等。見有依我法中出家若聲聞辟支佛乃至大乘說法法師。誹謗罵辱欺誑正法。而作留難惱亂法師。以是因緣墮阿鼻地獄。若見依我法中而出家者。於此人所數數瞋恚。罵辱我所說法不肯信受。破壞塔寺僧坊堂舍殺害比丘。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滅盡。命欲終時支節皆疼如火焚燒。其人舌根如被繫縛。於多日中口不能語。命終之後墮阿鼻地獄。
如三千威儀云。上高座讀經有五事。一當先禮佛。二當禮經法上座。三當先一足躡阿僧提上正住座。四當還向上座。五先手[9]按座乃却座。已座有五事。一當正法衣安座。二[10]揵[11]稚聲絕當先讚偈唄。三當隨因緣讀。四若有不可意人不得於座上瞋恚。五若有持物施者當排下著前。又問經有五事。一當如法下床問。二不得共座問。三有解不得直當問。四不得持意念外因緣。五[12]設解頭面著地作禮反向出戶。
又十住毘婆沙論云。法師處師子座有四種法。何等為四。一者欲昇高座。先應恭敬禮拜大眾然後昇座。二者眾有女人應觀不淨。三者威儀視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顏色和悅人皆信受。不說外道經書心無怯畏。四者於惡言問難當行忍辱。
復有四法。一於諸眾生[13]作饒益想。二於諸眾生不生我想。三於諸文字不生法想。四願諸眾生從我聞法。於阿耨菩提而不退轉。
復有四法。一不自輕身。二不輕聽者。三不輕所說。四不為利養。又文殊師利問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四眾於何時中不得作聲。或身口木石及諸餘聲。
佛告文殊師利。於六時中不得作聲。禮佛時。聽法時。眾和合時。乞食時。正食時。大小便時。何故是時不得作聲。佛告文殊。於是時中有諸天來。彼諸天等常清淨心無染心空心隨波羅蜜心觀佛法心。以彼聲故令心不定。以不定故悉皆還去。以諸天去故諸惡鬼來。作不饒益不安隱事。彼入於此生諸[14]焰患。人民飢餓更相侵犯。是故文殊。應寂靜禮佛。佛說祇夜云。
又佛本行經云。佛告諸比丘。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請於諸根闇鈍及以缺漏戒不具者而說其法。從今以後若請說法。應請妙行具足之人於諸眾內勝行成就多解修多羅及解毘尼解摩登伽人。應選擇文字分明具足辯才者說法。是等比丘從下座次第差遣為眾說法。若一乏者更請第二。第二疲乏應請第三。第三疲乏應請第四。第四疲乏應請第五。乃至若干堪說法者。次第應請為眾說法。爾時眾人見彼法師辯才具足能演說法。即持香華而散其上。時諸比丘不受其法而生厭離。何以故。以佛斷故。出家之人不得將持塗香[15]粖香及諸香鬘。時諸人輩聞見此事毀呰說言。是等比丘。如是供養尚不堪受。況復勝者。時諸比丘以如是事具往白佛。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若有諸白衣檀越。以歡喜心。以吉祥故。持種種香華塗香[*]粖香及諸華鬘散法師上者。應當受之。是白衣諸檀越等。遂將種種資財寶。物及袈裟等供養法師。是諸比丘恐懼慚愧不受彼物。世諸人輩毀呰談說。是輩沙門諸釋子等。若干輕物尚不堪受。況復勝者。爾時諸比丘聞是事已具往白佛。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若有俗人持諸財物及袈裟等奉施法師。為歡喜故我許捨施。若有須者聽其受取。若不須者我許送還。
時諸比丘取經中要略義味。而為[16]化說不依次第。於時比丘慚愧恐怖。慮違經律具以白佛。於時佛告諸比丘言。我許隨便於諸經中擇取要義安比文句為人說法。但取中義莫壞經本。
又佛本行經云。時諸比丘集一堂內。有二比丘[1]復演說法。是故相妨。即造二堂。二堂之內各別說法。猶故相妨。此堂之內將引比丘往詣彼堂。彼堂之處有諸比丘。迭相誘接令詣此堂。往來交雜遂乃亂眾。人或去來法事斷絕。或有比丘於此法門不喜聞說。時諸比丘具以白佛。佛告諸比丘。自今已去不得一堂二人說法。亦復不得二堂相近使聲相接以相妨礙。亦復不得彼詣此眾此詣彼眾。亦復不得憎惡[2]沙門不喜聞說。若憎惡者須如法治之(又四分律亦不許同一堂內二法師說法高座相近並坐而說歌詠聲說雙聲合唄並皆不許餘律亦不許法師高座受白衣散花花若著身即須[3]振却)又善見律云。若法師為人[4]講聽者說法。女人聽者以扇遮面。慎勿露齒笑。若有笑者驅出。何以故。三藐三佛陀。憐愍眾生金口所說。汝等應生慚愧心而聽。何以笑之[5]驅出。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三
如佛藏經云。佛言。舍利弗。當來比丘好讀外經。當說法時莊校文辭令眾歡樂。惡魔爾時助惑眾人障礙善法。若有貪著音聲語言巧飾文辭。若復有人好讀外道經者。魔皆迷惑[8]令心[9]不安隱。是諸人等為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貪利養。看諸外書猶如群盲為誑所欺。皆使令墮深坑而死。復次舍利弗。不淨說法者。不知如來隨宜意趣。自不善解而為人說是人現世得五過失。何等為五。一說法時心懷怖畏恐人難我。二內懷憂怖而外為他說。三是凡夫無有真智。四所說不淨但有言辭。五言無次第處處抄撮。是故在眾心懷恐怖。如是凡夫無有智慧心無決定但求名聞。疑悔在心而為人說。是故舍利弗。身未證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法墮地獄。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知有此四鳥。云何為四。一或有鳥聲好而形醜。謂拘翅羅鳥是也。二或有鳥形好而聲醜。謂鷙鳥是也。三或有鳥聲醜形亦醜。謂土梟是也。四或有鳥聲好形亦好。謂孔雀鳥是也。世間亦有四人當共觀知。云何為四。一或有比丘顏貌端正威儀成就。然不能有所諷誦諸法初中後善。是謂此人形好聲不好。二或有人聲好而形醜。出入行來威儀不成。而好廣說精進持戒初中後善義理深邃。是謂此人聲好而形醜。三或有人聲醜形亦醜。謂有人犯戒不精進。復不多聞。所聞便失。是謂此人聲醜形亦醜。四或有人聲好形亦好。謂比丘顏貌端正威儀具足。然復精進修行善法多聞不忘。初中後善善能諷誦。是謂此人聲好形亦好也。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雲。云何為四。一或有雲雷而不雨。二或有雲雨而不雷。三或有雲亦雨亦雷。四或有雲不雨不雷。是四種雲而像世間四種人。一云何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高聲誦習十二部經諷誦不失其義。然不廣與人說法。是謂雷而不雨。二云何雨而不雷。或有比丘顏貌端正威儀皆具。然不多聞高聲誦習十二部經。復從他受亦不忘失。好與善知識相隨。亦好與他人說法。是謂雨而不雷。三云何不雨不雷。或有人顏色不端威儀不具。不修善法亦不多聞。復不與他人說法。是謂此人不雨不雷。四云何亦雨亦雷。或有人顏色端正威儀皆具。好喜學問亦好[10]與他[11]法說。勸進他人令便承受。是謂此人亦雨亦雷。[12]◎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