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法苑珠林序
- 1 劫量篇(一)
- 2 三界篇(二)
- 3 日月篇(四)
- 4 六道篇(五-七)
- 5 千佛篇(八-一二)
- 6 敬佛篇(一三-一四)
- 7 敬法篇(一七)
- 8 敬僧篇(一九)
- 9 致敬篇(二〇)
- 10 福田篇(二一)
- 11 歸信篇(二一)
- 12 士女篇(二一)
- 13 入道篇(二二)
- 14 慚愧篇(二三)
- 15 獎導篇(二三)
- 16 說聽篇(二三-二四)
- 17 見解篇(二五)
- 18 宿命篇(二六)
- 19 至誠篇(二七)
- 20 神異篇(二八)
- 21 感通篇(二九)
- 22 住持篇(三〇)
- 23 潛遁篇(三一)
- 24 妖怪篇(三一)
- 25 變化篇(三二)
- 26 眠夢篇(三二)
- 27 興福篇(三三)
- 28 攝念篇(三四)
- 29 發願篇(三四)
- 30 法服篇(三五)
- 31 然燈篇(三五)
- 32 懸幡篇(三六)
- 33 華香篇(三六)
- 34 唄讚篇(三六)
- 35 敬塔篇(三七-三八)
- 36 伽藍篇(三九)
- 37 舍利篇(四〇)
- 38 供養篇(四一)
- 39 受請篇(四一-四二)
- 40 輪王篇(四三)
- 41 君臣篇(四四)
- 42 納諫篇(四五)
- 43 審察篇(四五)
- 44 思慎篇(四六)
- 45 儉約篇(四六)
- 46 懲過篇(四七)
- 47 和順篇(四七)
- 48 誡勗篇(四八)
- 49 忠孝篇(四九)
- 50 不孝篇(四九)
- 51 報恩篇(五〇)
- 52 背恩篇(五一)
- 53 善友篇(五一)
- 54 惡友篇(五一)
- 55 擇交篇(五一)
- 56 眷屬篇(五二)
- 57 校量篇(五二)
- 58 機辯篇(五三)
- 59 愚戇篇(五三)
- 60 詐偽篇(五四)
- 61 惰慢篇(五四)
- 62 破邪篇(五五)
- 63 富貴篇(五六)
- 64 貧賤篇(五六)
- 65 債負篇(五七)
- 66 諍訟篇(五七)
- 67 謀謗篇(五八-五九)
- 68 呪術篇(六〇-六一)
- 69 祭祠篇(六二)
- 70 占相篇(六二)
- 71 祈雨篇(六三)
- 72 園果篇(六三)
- 73 漁獵篇(六四)
- 74 慈悲篇(六四)
- 75 放生篇(六五)
- 76 救厄篇(六五)
- 77 怨苦篇(六六-六七)
- 78 業因篇(六八)
- 79 受報篇(六九-七〇)
- 80 罪福篇(七一)
- 81 欲蓋篇(七一)
- 82 四生篇(七二)
- 83 十使篇(七二)
- 84 十惡篇(七三-七九)
- 85 六度篇(八〇-八五)
- 86 懺悔篇(八六)
- 87 受戒篇(八七-八九)
- 88 破戒篇(九〇)
- 89 受齋篇(九一)
- 90 破齋篇(九一)
- 91 賞罰篇(九一)
- 92 利害篇(九二)
- 93 酒肉篇(九三-九四)
- 94 穢濁篇(九四)
- 95 病苦篇(九五)
- 96 捨身篇(九六)
- 97 送終篇(九七)
- 98 法滅篇(九八)
- 99 雜要篇(九九)
- 100 傳記篇(一〇〇)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 |
---|---|
1 | 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報恩田者。所謂父 |
2 | 得暖法乃至阿耨菩提。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 |
3 | 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以是因緣已受戒者 |
4 | 薩本行經云。須達居家貧窮。無有財產。至信道德 |
5 | 我先世不行功德。今世貧窮受諸辛苦。今世遭遇福 |
6 | 無得脫時。我今欲頓捨貧窮。以是故盡以金施眾僧 |
7 | 。云何不迎王舍城內諸貧窮者。王語女言。彼非我 |
如優婆塞戒經云。佛言。世間福田凡有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1]上。功德田者。從得暖法乃至阿耨菩提。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世尊是二種田。一報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眾僧是三種田。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以是因緣已受戒者。應當至心[2]供養三寶。若人共施財物福田施心俱等。是二福德等無差別。有財心俱等。福田勝者得果報勝。有田心俱下財物勝者得果則勝。有田財俱下施心勝者得果亦勝。有田財俱勝施心下者得果不如。善男子。智者施時不為果報。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
又僧伽吒經云。佛告一切勇菩薩言。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胡麻。以此數轉輪聖王。若有人布施如是輪王。不如布施一須陀洹。若施三千世界諸須陀洹所得功德。不如施一斯陀含。若施三千世界諸斯陀含。不如施一阿那含。若施三千世界諸阿那含。不如施一阿羅漢。若施三千世界諸阿羅漢。不如施一辟支佛。若施三千世界諸辟支佛。不如施一菩薩。若施三千世界諸菩薩。不如施一如來所起清淨心。若於三千世界諸如來所生清淨心。不如凡夫聞此法門功德勝彼。何況書寫讀誦受持。爾時一切大眾白佛言。世尊。一佛福德有幾量耶。佛言。譬如大地微塵如恒河沙等眾生悉作十地菩薩。如是一切十地菩薩所有功德。不如一佛福德之力。
又阿毘曇甘露味經云。[3]田好有三種。一大德田。二貧苦田。三大德貧苦田。云何大德田。謂佛辟支四沙門果等。云何貧苦田。謂畜生老病等。云何大德貧苦田。謂聖人老病等。若施大德田恭敬心得大報。若施貧苦田憐[4]愍心得大報。若施大德貧苦田恭敬憐愍心得大報。是為福田好。云何物好。不殺偷奪欺誑得物。隨有淨物多少布施。是為物好。若布施佛[5]即時一切得福。若布施眾僧。受用得一切福。未受用不得一切福。若供養法故得大報。若學人聰明大智慧以法故供養。是謂供養法。布施得富。受施竟得樂力壽等。功德[6]殊勝得大果報。若施畜生受百世報。若施不善人受千世報。若施善人受千萬世報。若施離欲凡[7]夫受千萬億世報。若施得道人得無數世報。若施佛得至涅槃。又布施有六難。一憍慢施。二求名施。三為力施。四強與施。五因緣施。六求[8]報施。
又佛說華聚陀羅尼經云。佛言。若復有人持以七寶如須彌山等。於一劫中布施聲聞辟支佛。不如有出家在家人能持一錢以用布施初發菩提心人得福德多。比前功德。百分千分萬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寶梁經云。佛言。善男子。我今說世有二[9]人應受信施。何等為二。一勤行精進。二得解脫。令此施主得大利益有三種施。一常施食。二僧房舍。三行慈心。此三福中慈心最勝。
又菩薩本行經云。須達居家貧窮。無有財產。至信道德。佛教布施。須達白佛。多施耶。少施耶。佛告須達。所施雖多而獲報少。布施雖少而獲報多。如施雖多而無至心貢高自大信邪倒見不得快士。所施雖多而獲報少。猶如田薄下種雖多收實甚少。何謂施少而獲大福者。如施雖少歡喜恭敬與不望報[10]施佛及辟支四沙門等。所施雖少獲報弘大。猶如良田所種雖少收實甚多。
又智度論云。以大悲心施物雖同福德多少隨心優劣。如舍利弗。以一鉢飯上佛。佛即迴施狗。而問舍利弗。汝以飯施我。我以飯施狗。誰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義。佛施狗福多。佛田第一不如施狗。以是故知。大福從心不在田也。如舍利弗。千萬億倍不及佛心。所以者何。心為內主。田是外事故。或時布施之福在於福田。如億耳阿羅漢。昔以一華施於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樂。餘福德力得阿羅漢。又如阿輸迦王。為[A1]小兒時以土施佛。王閻浮提起八萬塔。最後得道。施物至賤。小兒心薄。但以福田妙故得大果報。當知大福從良田生。若大中之上三事都具。心物福田皆妙。如佛以好華散十方佛時。問曰。此布施福云何增長。答曰。應時施故得福增長。如經說。飢餓時施得福增多。或遠行來時。若曠路險道中施。若常施不斷。或時常念施故施得增廣。又增一阿含經云。施畜生食者獲福百倍。與犯戒人食者獲福千倍。施持戒人[11]食獲福萬倍。施斷欲仙人食者獲福千萬倍。與向須陀洹食者獲福不可計。況成須陀洹乎。況向[12]斯陀含得[13]斯陀含道。乃至那含羅漢辟支如來等。其福功德不可稱計。又智度論云。如大月[1]氏弗迦羅城中。有一畫師。名曰千那。到東方多剎施羅國客。畫十二年得三十兩金。持還本國。於弗迦羅城中聞打鼓作大會聲。往見眾僧。信心清淨即問維那。此眾中用幾許物得作一日食。維那答曰。用三十兩金足得一日食。即以所有三十兩金付維那。為我作一日食。我明日當來空手而歸。其婦問曰。十二年作得何物。答曰。我得三十兩金。即問。金在何所。答言。已作福田中種子。婦言。何等福田。答言。施與眾僧。婦便縛其夫送官治罪。斷事大官問。以何事故。婦言。我夫狂癡。十二年作得金三十兩。不憐愍婦兒盡以與他。依如官制取縛將來。大官問其夫。汝何以不供給婦兒乃以與他。答言。我先世不行功德。今世貧窮受諸辛苦。今世遭遇福田。若不種福後世復貧。貧貧相續無得脫時。我今欲頓捨貧窮。以是故盡以金施眾僧。大官[2]是優婆塞信佛清淨。聞是語已讚言。是為甚難。勤苦得此少物。盡以施僧。汝是善人。即脫身瓔珞。及所乘馬并一聚落以施貧人。而語之言。汝始施眾僧眾僧未食。是為穀子未種芽已得生。大果方在後耳。以是故言。難得之物盡用布施。其福最多。
依大莊嚴論云。夫取福田當取其德。不應[4]揀擇少壯老弊。佛言。我昔曾聞。有檀越遣知識道人詣僧伽藍請諸眾僧。但求老大不用年少。後知識道人請諸眾僧次到沙彌。然其不用。沙彌語言。何故不用我等。答言。檀越不用。非是我也。勸化道人即說偈言。
時寺中有諸沙彌。盡是[7]羅漢。皆作是語。彼之檀越愚無智慧。不樂有德唯貪耆老。即說偈言。
爾時沙彌即作是言。我非夜叉亦非羅剎。先見檀越選擇耆老於僧福田生高下想壞汝善根。故作是化令汝改悔。即說偈言。
汝寧不聞如來所說四不可輕。王子蛇火沙彌等。如菴羅菓。內生外熟。外生內熟。莫妄稱量前人長短。一念之中亦可得道。於僧福田莫生分別。即說偈言。
爾時檀越。聞是語已身毛為竪。五體投地求哀懺悔。
頌曰。
夫信為道原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脫之基。無信不可以登輕舟。無智不可以斷微惑。斯道顯然[17]昇沈目覩。數見愚夫不信業因能生報果。謂貧富自然苦樂天性。好醜不由忍恚。貴賤非關恭惰。眾生自感。譬同草木好惡自然。豈由因得。今依佛經不同外道。夫論貧富皆由業緣。貴賤非關運命。愚智不可易慮。妍醜弗可換身。故經云。果報好醜定之於業。書云。命相吉凶懸之於天。以此言之。軍民業貧者。與之而弗得。必其相富者。任置而[1]常豐。故漢文帝以夢而寵鄧通。相者占通貧而餓死。帝曰。能富在我。何謂貧乎。與之銅山[2]任其[3]冶鑄。後遭事逃避餓死人家。又寧稟離王侍婢有娠。相者占之。貴而當王。王曰。非我之胤。便欲殺之。婢曰。氣從天來故我有娠。及子之產。王謂不祥。捐圈則猪噓。棄欄則馬乳。而得不死。卒為夫餘之王。故知業緣命運定於冥兆。終然不改弗可與奪也。故知作善得福為惡受殃。業果不謬斯理皎然。如何封愚抱迷不[*]寤。又昔武丁之時。[4]亳有桑穀共生于朝。太史占曰。野草生朝朝其亡矣。武丁恐懼側身修善。桑穀枯死。[5]商道中興。豈非為善而有福也。又帝辛之時。有雀生烏在城之[A3]隅。太史占曰。以小生大國家必昌。帝辛驕暴不修善政。[*]商國遂亡。豈非為惡之有殃也。如是史籍具引非一。如何頑固頓乖經史。世人共覩。春時下種冬則收藏。如施有來報感胎㲲之與掌錢。德必現酬致銜珠之與負鹿。又昔人一瓢以濟[6]餒夫。尚得扶輪相報。今供一齋以施大眾。寧無福祿相酬矣。
如涅槃經佛言。眾生有二。一者有信。[9]一者無信。有信之人則名可治。定得涅槃。瘡疣無故。無信之人。名一闡提。名不可治。又雜阿含經。世尊為婆羅門說耕田偈云。
爾時婆羅門聞已發心出家得阿羅漢道。又寶性論云。為六種人故說三寶。一調御師。二調御師法。三調御師弟子。何等為六種人。一大乘。二中乘。三小乘。四信佛。五信法。六信僧。又僧伽吒經云。時有一切勇菩提薩埵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此會眾生得發菩提。佛言。一切勇。乃往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佛世尊。號曰寶德。我時作摩納之子。此會眾生住佛智慧者。往昔之時悉在鹿中。我時發願。如是諸鹿我皆令住佛智慧中。時鹿聞已尋皆發願得如是。一切勇。此會大眾因彼善根當得阿耨菩提。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修善。以清淨心歸佛法僧。[13]十拍手頃不生餘心。命終生白摩尼天。五欲恣情心意悅樂。三歸功德乃至報盡。於未來世得至涅槃。又無上處經云。佛告比丘。有三無上處。一佛無上處。二法無上處。三僧無上處。若諸眾生兩足四足無足多足。若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來於中說無上處。若有眾生。於無上處起信向心者。於天人中得無上果報。
如出生菩提心經云。爾時迦葉婆羅門白佛言。世尊。發菩提心者。應攝幾許福聚。爾時世尊以[16]說偈言。
又涅槃經云。佛讚迦葉。若有眾生於熙連河沙等諸佛所發菩提心。乃能於惡世受持如是經典不生誹謗。善男子。若有能於一恒河沙等諸佛世尊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經愛樂是典。不能為人分別廣說。若有眾生於二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樂受持讀誦。亦不能為他人廣說。若有眾生於三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雖為他說未解深義。若有眾生於四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為他廣說十六分中一分之義。雖復演說亦不具足。若有眾生於五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經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十六分中八分之義。若有於六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經受持讀誦。為他廣說。十六分中十二分義。若[1]有於七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為他廣說。十六分中十四分義。若有於八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亦勸他人令得書寫。自能聽受。復勸他人令得聽受。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若有眾生。於諸佛所一發信心。如是善根終不敗亡。況復諸餘善根。譬如有人析破一毛以為百分。取一分毛[2]沾一滴水。持至我所而作是言。我以此水寄付瞿曇。莫令此水而有增減。亦莫令風日飄暴乾竭此水。不令鳥獸飲之令盡。勿使異水而有和雜。以器盛持莫置在地。如來爾時即受彼寄。置恒河中不令入洄。亦復不令餘物揩突。如是水滴在大河中。隨流而去使不入洄[3]復無遮礙。諸鳥獸等亦不飲盡。如是水滴不增不減。一等如故。共大水聚漸入大海。若是水滴毘嵐風起壞世界時。假使是人住世一劫。我亦如是得住一劫。彼人爾時至劫盡時而來我所作如是言。瞿曇。我本寄水今有無耶。如來爾時知彼水滴在大海中。見知住處。不與餘水共相和雜。不增不減平等如故持還彼人。阿難。如是如來應正遍知。有大神通無量知見明了無障。於受寄人中最尊最勝。若於佛所寄付如是微細水滴。經於久遠而不虧損。此義應知。阿難。其細毛端者。喻心意識。恒河者。喻生死流。一滴水者。喻一發心微少善根。大海者。喻佛如來應正遍知。所寄人者。喻彼清信婆羅門長者居士等。住一劫者。喻如來受彼寄水終不虧損。亦如彼人寄彼水滴經於久遠不虧一毫。如是阿難。若於佛所一發信心善根不失。何況諸餘勝妙善根。我說是人一切悉是趣涅槃果。雖餘不善墮在三塗。以本善根佛知是已從彼拔出置無畏岸。令彼憶識所種善根。息一切苦得一切樂。
又佛說無畏女經云。爾時阿闍世王有女名無畏德。端正無比成就最勝殊妙功德。年始十二其父王堂閣之上。著金寶屐。彼處而坐。時無畏德女見諸聲聞。不起不迎。默然而住。不共問答。不迎不禮。不讓床坐。阿闍世王見無畏德默然而住。即告之言。汝豈不知。此等皆是釋迦如來上足弟子成就大法耶。世間福田耶。以為愍念諸眾生故而行乞食。汝今既見。何故不起。不馳不禮。不共相問。復不讓坐。汝今覩見何事故而不起迎。爾時無畏白父王言。不審大王。頗見頗聞轉輪聖王見諸小王而起迎不。王言不也。復言。頗見頗聞師子獸王見野干時為起迎不。王言不也。復言。頗見頗聞帝釋天王迎餘天不。王言不也。頗見頗聞大海之神禮敬江河池神不。王言不也。女言。大王。如是菩薩發心趣向阿耨菩提。轉輪聖王。以大慈悲初發心已。云何禮敬離大慈悲小王聲聞。大王。頗有已求無上正覺之道師子獸王。而禮小乘野干人耶。頗有欲到大智之海欲求善知大法之聚。而求牛迹聲聞人耶。大王。若有親近聲聞人者。是人即發聲聞之心。若有親近緣覺人者。是人即發緣覺之心。若有親近正真正覺之人者。是人即發阿耨菩提心。爾時阿闍世王復語無畏德女言。汝大我慢。云何如是。見諸聲聞而不奉迎。女言。大王。勿作此語。大王亦慢。云何不迎王舍城內諸貧窮者。王語女言。彼非我類。我云何迎。女言。大王。初心菩薩亦復如是。一切聲聞緣覺亦非我類。王語女言。汝豈不見。諸菩薩等皆悉敬一切眾生。女言。大王。菩薩為度憍慢瞋惱諸眾生等令彼得起迴向之心。是故禮敬一切眾生。為長眾生諸善根本。是故禮敬。
爾[4]時無畏德菩薩母。號曰月光。此月光女捨是身已生忉利天。號曰光明增上天子。若彌勒得菩提時。便即出家。次第皆見賢劫諸佛。悉得供養。然後於彼離垢如來所得作[5]大王具足七寶。號曰地持。供養彼佛已得成阿耨菩提。號曰遍光如來。
頌曰。
感應緣(略引三驗)
- 晉沙門竺法師
- 宋居士袁炳
- 隋沙門釋道仙
晉沙門竺法師者住會稽。與北中王[2]亘之周旋甚厚。共論死生罪福報應之事。情昧難明未審有無因。便共要若有先死當相報語。既別後王[*]亘在都。於廟中忽見法師來王便驚云。和[3]上何處來。答曰。貧道以某月日命過。罪福皆不虛。應若影響。檀越但當勤修道以[4]昇濟神明耳。先與君要故來相語。言訖不復見(右一驗出續搜神記)。
宋袁炳字叔煥。陳郡人也。[5]泰始末為臨湘令。亡後積年。友人司馬遜於將曉間。如夢見炳來陳敘闊別訊問安否。既而謂遜曰。吾等平生立意置論。常言生為馳役死為休息。今日始[6]知定不然矣。恒患在世有人務馳求金幣共相贈遺。幽途此事亦復如之。遜問。罪福應報定實何如。炳曰。如我舊見。與經教所說不盡符同。將是聖人抑引之談耳。如今所見。善惡大科略不異也。然殺生故最為重禁。慎不可犯也。遜曰。卿此徵相示。良不可言。當以語白尚書也。炳曰。甚善。亦請卿敬情尚書時。司空簡穆王公為吏部尚書。炳遜並其游賓。故及之。往反可數百語辭去。遜曰。闊別之久[7]常思敘集。相值甚難何不小住。炳曰。止暫來耳。不可得久留。且此輩語亦不容得委悉。於是而去。初炳來闇夜。遜亦了不覺所[8]以。而明得覩見。炳既去遜下床送之。始躡屐而還闇。見炳脚間有光可尺許。[9]亦得照其兩足。餘地猶皆闇云(此一驗出冥祥記)。
隋蜀部灌口山竹林寺釋道仙。本康居國人。以游賈為業。往來吳蜀集積珠寶。向直十萬貫。後達梓州牛頭山。值僧說法深[10]寤財累乃沈江頓捨。便投灌口山竹林寺出家。初落髮日對眾誓曰。吾不得道誓不出山。結志不群野栖禽獸。入定一坐五日為期。有客到門潛通即覺起共接語。若無人時。端坐靜室寂若虛空。有時預告。明當客至[11]人數若干。形貌服色恰期明至。數服皆同。時遭酷旱。百姓惶[12]怖憂稼失色。皆來請祈[13]雨。仙即往龍穴以杖扣門。喚曰。眾生何為嗜眠。如語即寤。當即玄雲四合大雨普[14]沾。民賴斯澤。貴賤咸賽欽若天神。隋蜀王秀作鎮岷[15]絡。有聞王者。尋遣追[16]召全不承命。王勃然動色。親領兵仗往彼擒之。必若固違可即加刃。仙聞兵至傍若無人。被僧伽梨已端坐禪誦。王達山足。忽降雨雜注雹雪雷[17]𩣺水涌。須臾滿川。軍藏無計並憂沒命。事既窘迫。乃[18]懺悔歸依。遙禮仙德。垂雲忽散山路清夷。得達仙所。王躬盡敬一心歸懺。仙為說法重發信心。乃殷勤奉請邀還成都。至靜眾寺彌加厚禮。舉郭恭敬。號為仙闍梨。至仁壽年中返于山寺。卒葬於彼([19]右一驗出唐高僧傳)。[20]◎
- 俗男部
- 俗女部
- 述意部
- 誡俗部
- 勸導部
夫在家丈夫尊卑有二。一貴二賤。一富二貧。富貴之者人多放逸。傲慢貢高輕辱凌下。或有乘威籍勢尊己[25]凌人。或有博識聰達恃才[26]凌人。或有辯口利詞暢說[*]凌人。或有誇豪奢侈輕慢[*]凌人。或有美容[27]恣態恃色[*]凌人。或有乘肥騁騎[28]恃乘[*]凌人。或有資財奴婢恃富[A4]凌人。如是眾多不可具述。眾生愚癡甚為可愍。不知無常將至。妄起高心。來報湯炭煎煮相[29]待。獄卒執叉伺候日久。不憂斯事公然喜樂。何異猪羊不知死至。何異飛蠅貪樂死屍。惟古思今富貴非一。生滅交臂貴賤同塵。富貴者唯見荒墳。貧賤者已同灰壤。既知貴賤同灰。即須卑己敬上。是以親疎無定貴賤不[*]常。苦樂易位[30]昇沈更[31]互也。
如華嚴經。有十種慢業應當避之。一於尊重福田和上阿闍梨父母沙門婆羅門所。而不尊重恭敬供養。是為慢業。二有諸法師得勝妙法。於大乘深法知出生死道。得陀羅尼成就多聞。具智慧藏善能說法。而不信受恭敬供養是為慢業。三聽受法時。若聞深法應發離欲心歡喜無量。而不讚法師令眾歡喜。是為慢業。四起慢心自高[33]凌彼。不省己實不調自心。是為慢業。五起計我心。見有功德智慧者不讚其美。見無德者[1]反說其善。若聞讚他於彼人所起嫉妬心。是為慢業。六若有法師知是法是律是實是佛語。以憎嫉故說言非法非律非實非佛語。欲壞他信心故。是為慢業。七自敷高座。我為法師不應執事。不應恭敬供養餘人諸修梵行。尊長有德悉應恭敬供養於我。是為慢業。八遠離[2]頻蹙惡眼視彼。常以和顏等觀眾生。言常柔軟無有麁[3]獷離恚恨心。而於彼法師求其過惡。是為慢業。九以我慢心。於多聞者不往恭敬起聽聞法。留難亦不諮問。何等為善何等不善。何等應作何等不應作。何等業長夜饒益一切眾生。作何等行不益眾生。作何等行從明入明。作何等行從冥入冥。如是人輩為我心漂沒。不能得見出要正道。是為慢業。十起慢心故不值諸佛難得之法。消盡宿世所種善根。不應說而說。起呵責心更相譏論。住如是法應入邪道。[4]但菩提心力故。而不永捨菩薩所行。雖不捨菩薩道。而於無量百千萬劫。尚不值佛。何況聞法。是為慢業。又出曜經偈云。
故知。凡夫為惡雖少。後世深苦獲無邊報。如毒在心人意不同。白衣營生不知顧死。然生不可保死必奄至。尋此危命非朝則夕。俄頃之間凶變無常。徒修田宅愛戀妻兒。法句喻經云。佛在舍衛國時。城中有婆羅門。年向八十。財富無數。為人難化。不識道德不計無常。更作好舍。前[5]庌後堂涼臺溫室。東西兩廂廡數十梁。唯後堂前距陽未訖。時婆羅門[*]常自經營指授眾事。佛以道眼見此老[6]公。命不終日當就後世。不能自知。而方忪忪繕治。精神無福甚可憐愍。佛將阿難[A5]往到其門。慰問老[*]公得無勞倦。今作此舍何所為安。[*]公言。前[*]庌待客後堂自處。東西二廂當安兒息財物僕使。夏上涼臺冬入溫室。佛語老[*]公。久聞宿德思遲談講。佛有要偈。存亡有益。欲以相贈不審可不。願小廢事共坐論說不耶老[*]公答言。今正大遽不容坐語。後日更來當共善敘。所云要偈便可說之。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婆羅門言。善說此偈。今實遑遽。後來更論之。於是世尊傷之而去。老[*]公於後自授屋椽。椽墮打頭破即時命過。[8]家室啼哭驚動四隣。佛去未遠便有此變。里頭逢諸梵志數十人。問佛從何所來。佛言。屬到死老[*]公舍。為[*]公說法。不信佛語不知無常。今[9]老者忽然已就後世。具為諸梵志更說前偈義。聞之欣然即得道跡。於是世尊為說偈言。
時諸梵志重聞此偈益懷篤信。為佛作禮。歡喜奉行。
惟此慢心通於白黑。智愚不免豪賤共有。但去輕論重在俗為甚。亦有空言我美。評說賢良譏毀聖德。一切白衣終日行之。未甞一日慚愧發露。情求勝道退省已躬。故外書云。力慕善道可用安身。力慕孝悌可用榮親。亦有君子。高慕釋教遵奉修行。貞仁退讓廉謹信順。皆是宿種稟性自然。與道何殊。亦有出家之人。不依聖教違犯戒律。不學無知與鄙俗無殊。然道俗形乖犯有希數。心有明暗過有輕重。故出家之人未犯已前念念入道。善業已熏福基已厚。雖有微惡輕愧而造。不能傾動。若小慚愧便復清白。若論在俗。身居無慚之地。心有無愧之情。畜養妻兒。財色五欲盈堂滿室。[11]葷辛酒肉隨求所得。愛染情深無時暫捨。惡緣同住。豈得免之。此則明暗路分黑白殊隔。故知明能滅暗。暗不滅明。小燈之明已了室內。出家之人雖犯微過前明已成。正可光不增暉而本明[12]常照。如器存炷立田安業永也。又出家造惡極難。如陸地行船。在家起過即易。如海中汎舟。又出家修道易為。如海中汎舟。在家修福甚難。如陸地行船。船雖是同由處有異。故遲疾不同。修犯難易。是知生死易染善法難成。早求自度勵慕出俗。又賢愚經云。出家功德其福甚多。若放男女奴婢。若聽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功德無量非譬為比。出家功德。高於[1]須彌。深於巨海。廣於虛空。所以然者。由出家故畢成佛道。佛在世時。王舍城中有一長者。名曰福增。年過百歲。家中大小莫不厭賤。聞說出家功德無量。即來佛所求欲出家。值佛不在[2]即往至舍利弗所。舍利弗見老不度。如是五百大阿羅漢皆悉不度。即出寺門住門閫上。發聲大哭。世尊[3]後至種種慰喻。即告目連令其出家。目連即與出家授戒。復常為諸年少比丘之所激切。便欲投河沒水而死。目連觀見以神通力接置岸上。問知因緣。目連念言。此人不以[4]生死怖之無由得道。即令至心捉師衣角。飛騰虛空到大海邊。見一新死端正女人。見有一蟲從其口出還從鼻入。復從眼出從耳而入。目連觀已捨之而去。弟子問言。是何女人。答言。此是舍衛城中大薩薄婦。容貌端正世間少雙。其婦常以三奇木頭擎鏡照面。自覩端正。便起憍慢。深自愛著。夫甚敬愛將共入海。海惡船破沒水而死。漂出在岸。此薩薄婦由自愛身。死後還生在故身中。作此[5]蟲也。捨蟲身已墮大地獄受苦無量。小復前行見一女人。自身負銅鑊。[6]榰鑊著水以火燃沸。脫衣入鑊。肉熟離骨。沸吹骨出在外。風吹尋還成人。自取肉食。福增問師。是何女人。其師答言。舍衛國中有優婆夷。敬信三寶。請一比丘一夏供養。在於陌頭作房安置。自辦種種香美[7]飯食。遣婢送之。婢至屏處選好先食。餘與比丘。大家覺問。汝不偷食不。婢答言[8]無。比丘食訖有殘與我。我乃食之。若我先食使我世世自食身肉。以是因緣。先受華報後墮地獄。次小前行見一肉樹。多有諸蟲圍唼其身無有空處。[9]噭喚啼哭如地獄聲。弟子問師。是何樹耶。目連答言。是瀨利吒營事比丘。以自在故費用僧物。華果飲食送與白衣。以是因緣受此華報。後墮地獄。唼樹諸蟲即爾時得物之人。次復前行見一男子。周匝多有獸頭人身。諸惡鬼神手執弓弩。三隻毒箭鏃皆火燃。競共射之洞身焦燃。福增問師。此何人耶。目連答言。此人前身作大獵師。多害禽獸故受斯苦。於後命終墮大地獄。次復前行見一大山。下安刀劍。見有一人從上投下刺壞其身。投已復上如前不息。福增問師。此復何人。師復答言。是王舍城王大鬪將。以勇猛故身處[10]前鋒傷殺物命。先受此苦後墮地獄。次復前行見一骨山。其山高大七[11]百由旬。能障蔽日使海陰黑。爾時目連於此骨山一大肋上。往來經行。弟子問師。是何骨山。師答福增言。汝欲知者。此即是汝故身骨也。福增聞已心驚毛豎惶怖[A6]汗出。白和[12]尚言。聞我今者心未裂頃。願為時說本末因緣。目連告曰。生死輪轉無有邊際。造善惡業終無朽敗必受其報。昔過去時此閻浮提有一國王。名曰法增。好喜布施。持戒聞法。慈悲眾生不傷物命。正法治國滿二十年。其間閑暇共人博戲。時有一人犯法殺人。臣以白王。值王[13]暮戲。脫答之言。隨國法治。即依律斷殺人應死。尋即殺之。王戲罷已問諸臣言。罪人何所。臣答殺竟。王聞是語。悶絕躄地水灑乃蘇。垂淚而言。宮人伎女象馬七珍悉皆住此。唯我一人獨入地獄。我今殺人。當知便是栴陀羅王。不知世世當何所趣。我今決定不須為王。即捨王位入山自守。其後命終生大海中。作摩竭魚。其身長大七百由旬。諸王大臣自恃勢力。枉剋百姓殺戮無邊。命終多墮摩竭大魚。多有諸蟲唼食其身。身癢揩山殺蟲污海。血流百里。魚一眠時經於百歲。飢渴吸水。水流入口如注大河。爾時適有五百賈客。入海採寶。值魚張口。[14]船疾趣口。賈人恐怖舉聲大哭。垂入魚口一時同聲稱南無佛。魚聞佛聲閉口水停。賈人得活。魚飢命終生王舍城作汝身也。魚死之後夜叉羅剎出置海岸。肉消骨在作此骨山。法增王者汝身是也。緣殺人故墮海作魚。福增聞已深畏生死。觀見故身解法無常。得阿羅漢果。
- 述意部
- 姦偽部
夫在家俗女患毒多過。佛說邪諂甚於男子。或假塗面首[17]調飾脂粉。或綺羅華服誑誘愚夫。或驕弄脣口邪眄歌笑。或咨嗟吟詠瞻視看人。或出胸露手掩面藏頭。或緩步徐行搖身弄影。或開眼閉目乍悲乍喜。幻惑愚夫令心妄著。如是妖偽卒難述盡。凡夫迷醉皆為所惑。譬如姦賊種種多詐。亦如畫瓶儲糞誑人。亦如高羅群鳥落之。亦如密網眾魚投之。亦如闇坑盲者陷之。亦如飛蛾見火投之。亦如[1]蒼蠅貪樂臭屍。近則失國破家。觸則如把毒蛇。外言如蜜內心如鴆。家貧困苦皆由女人。出外喪身亦由女人。室家不和亦由女人。男女反逆亦由女人。兄弟離散亦由女人。宗親疏索亦由女人。墜墮惡道亦由女人。不生人天亦由女人。障善業道亦由女人。不入聖果亦由女人。如是過患不可具論。眾生如是甚為可愍。常為[2]慾火所燒而不能離。致受殃苦爾來不絕也。
如出曜經云。昔舍衛城中有一婦女。抱兒持瓶詣井汲水。有一男子顏貌端正。坐井右邊 (亦有經[4]云見阿難行美顏貪愛求為夫婦事在別經)彈琴自娛。時彼女人欲意偏多耽著彼人。彼人亦復欲意熾盛耽著女人。女人欲意迷荒以索繫小兒頸懸於井中。尋還挽出。小兒即死。愁憂傷結呼天墮淚 (自外云云)又佛在拘睒彌國。國王號曰優填。拘留國有逝心。名摩因提。生女端正華色世間少雙。[5]父覩女容一國希有。名曰無比。隣國諸王[6]僚寀豪姓靡不娉焉。父答曰。若有君子容與吾女齊。吾將應之。佛時行在其國。逝心覩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色紫金巍巍堂堂光儀無上。心喜而曰。吾女獲匹。正是斯人。歸語其妻曰。吾為無比得婿。促莊飾女當將往也。夫妻共服飾之。其女行步搖動華光珠。[7]珍。瓔珞莊嚴光國。夫妻俱將至[8]佛。妻道見佛跡相好之文。光[9]采之色非世所有。知為天尊謂其夫曰。此人足跡之理。乃爾非世可聞。斯將非凡。必自清淨無復婬欲。將不取吾無自辱也。夫曰。何以知其然耶。妻因說偈言。
逝心曰。非爾女人所知。汝不樂者便自還歸。仍自將女詣佛所稽首佛足。白言。大仁。勤勞教授身無供養。有是麁女願給箕掃。佛言。汝以女為好耶。答曰。生得此女顏容實好。世間無雙。諸國王豪姓多有求者不以應之。竊見大仁光色巍巍非世所見。貪得供養故冒自歸耳。佛言。此女之好為著何許。逝心曰。從頭至足周旋觀之無不好也。佛言。惑哉肉眼。吾今觀之。從頭至足無一好也。汝見頭上有髮。髮但是毛。象馬之尾亦皆爾也。髮下有髑髏。髑髏是骨。屠家猪頭骨亦皆爾。頭中有腦。腦者如泥。臊臭逆鼻。下之著地莫能蹈者。目者是池。決之純汁。鼻中有洟。口但有唾。腹藏肝肺皆爾腥臊。腸胃膀[11]光但盛屎尿。腐臭難論。腹為[12]韋囊[13]裹諸不淨。四[14]支手足骨骨相拄。筋攣皮縮但恃氣息。以動作之。譬如木人機關作之。作之訖畢解剝[15]其體。節節相離[16]手足狼藉。人亦如是有何等好。而云少雙。昔者吾在貝多樹下。第六魔天王莊嚴三女。顏容華飾天中無比。非徒此倫。欲以壞吾道意。我便為說身中穢惡。即皆化成老母。形壞不復。慚愧而去。今此屎囊欲作何變。急將還去吾不取也。逝心聞佛所說[17]恧然慚恥無辭。復白佛曰。若仁不取者。欲以妻優填王可乎。佛不答焉。逝心即送女與優填王。王獲女大喜悅。拜父為太傅。為女興宮。伎樂千人以給侍之。王正后師事於佛得須陀洹道。此女譖之於王。王惑其言。以百箭射后。后見矢不懼都無恚怒。一意念佛慈心。長跪向王。矢皆繞后三匝還住王前。百矢皆爾。王乃自覺悵然而懼。即駕金車白象馳詣佛所。未到下車。[18]屏從叉手步進稽首佛足。長跪自陳曰。吾有重咎愧在三尊。所以彼婬[19]妷圖欲興[20]耶。於佛聖眾有毒惡念。以矢百枚射佛弟子。如事陳之。覩之心懼。惟佛至尊。無量之慈。白衣弟子慈力乃爾。豈況無上正真佛乎。我今[21]首過歸命三尊。唯佛弘慈[22]原赦其咎。佛歎曰。善哉。王覺惡悔過。此明人之行也。吾受王善意。王稽首如是至[23]三。佛亦三受之。王又頭腦著地退就座曰。稟氣兇頑忿戾自恣。無忍辱心。三毒不除惡行快意。女人妖[24]蠱不知其惡。自惟死後必入地獄。願佛加哀廣說女惡魑魅之態。入其羅網尠能自拔。我聞其禍必以[25]自誡。國人[26]巨細得以改操。佛言。用此為問耶。但說餘義。王曰。餘義異日稟之不晚。女亂惑意凶禍之大。不聞其禍何由遠之。願佛具為我釋地獄之變及女人之穢。佛言。且聽。男子有狂愚之惡却觀女妖。王曰。善哉。願受明教。佛曰。士有四惡急所當知。世有婬夫[27]甞想覩女。[28]思聞妖聲。遠捨正法。疑真信邪。欲網所裹沒在盲冥。為欲所使如奴畏主。貪樂女色不計九孔惡露之臭穢。渾沌[1]慾中如猪處溷。不覺其臭。快以為安。不計後當在無擇之獄受痛無極。[2]住心在婬吮其洟唾。玩其膿血。珍之如玉。甘之如蜜。故曰欲奴之士。斯其一惡態也。又親之養子懷妊生育。比得長大勤苦難論。到子成人漂家竭財。膝行肘步。因媒表情致彼為妻。若在異[3]城尋而追之。不問遠近不避勤苦。注意在婬捐忘親老。既得為妻貴之如寶。欲私相娛樂惡見父母。信其妖言。或致鬪訟。不惟身所從來。[4]孤親無量之恩。斯其二惡態也。又人處世勤身苦勞躬致財賄。本有誠信敬道之意。尊戴沙門梵志之心。覺世非常[5]布施為福。娶妻之後情[6]惑婬[*]慾愚蔽自壅。背真向邪專由女計。若有布施之意。唯欲發言[7]莊[8]采女色。絕清淨行束成小人。不識佛經之重誡禍福之所歸。苟為婬使投身羅網。必墮惡道終而不改。斯其三惡態也。又善為人子不惟養恩。治生致財不以養親。但以東西廣求婬路。懷持寶物招人婦女。或殺六畜婬祀鬼神。飲酒歌舞合會男女。快樂歡娛終日彌多。外託祈福內以招姦。既醉之後互求方便。更相招呼以遂姦情。及其獲偶憙無以喻。婬結縛著無所復識。當爾之時唯此為樂。不覺惡露之臭穢地獄之苦痛。一則可笑。二則可哀。譬如狂荒不知其非。斯其四惡[9]態也。男子有是四惡用墮三塗。當審遠此乃[10]免苦耳。又復聽說女人之惡。[11]方便說偈言。
佛說如是。優填王歡喜。即以頭面著地白佛言。實從生年以來不聞女人惡態乃爾。男[22]子悖亂隨之墮惡。但不知故不制心意。從是以後終身自悔。歸命三尊不敢復犯。為佛作禮歡喜而退。書云。仲尼稱難[23]養小人與女子。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24]也。是以經言。妖[25]蠱女人有八十四態。大態有八。慧人所惡。一者嫉妬。二者妄嗔。三者罵詈。四者呪詛。五者鎮壓。六者慳貪。七者好飾。八者含毒。是為八大態。是故女人多諸妖媚。願捨諂邪以求正法。早得出家自利利人。
又智度論云。女人相者。若得敬待則令夫心高。若敬待情捨則令夫心怖。女人如是[26]常以煩惱憂怖與人。云何可近親好。如說國王有女。名曰[1]拘牟頭。有捕魚師。名術波伽。隨道而行。遙見王女在高樓上。窓中見面想像染著。心不暫捨。彌[A8]歷日月不能飲食。母問其故。以情答母。我見王女心不能忘。母喻兒言。汝是小人。王女尊貴不可得也。兒言。我心願樂不能暫忘。若不如意不能活也。母為子故入王宮中。常送肥魚鳥肉以遺王女。而不取價。王女怪而問之。欲求何願。母白王女。願却左右。當以情告。我唯有一子。敬慕王女。情結成病。命不云遠。願垂愍念賜其生命。王女言。汝去至月十五日。於某甲天祠中住天像後。母還語子。汝願已得。告之如上。沐浴新衣在天像後住。王女至時白其父王。我有不吉。須至天祠以求吉福。王言。大善。即嚴車五百乘出至天祠。既到勅諸從者齊門而止。獨入天祠。天神思惟。此不應爾。王為施主。不可令此小人毀辱王女。即厭此人令睡不覺。王女既入見其睡重。推之不寤。即以瓔珞直十萬兩金遺之而去。後此人得覺見有瓔珞。又問眾人。知王女來。情願不遂憂恨懊惱。婬火內發自燒而死。以是證知。女人之心。不擇貴賤。唯欲是從。
又薩婆多論云。寧以身分內毒蛇口中不犯女人。蛇有三事害人。有見而害人。有觸而害人。有齧而害人。女人亦有三害。若見女人而發欲想滅人善法。若觸女人身犯中罪滅人善法。若共[2]交會身犯重罪滅人善法。一若為毒蛇所害害此一身。若為女人所害害無數身。二者若為毒蛇所害害報得無記身。若為女人所害害善法身。三者若為毒蛇所害害五識身。若為女人所害害六識身。四者若為毒蛇所害得入清眾。若為女人所害不與僧同。五者若為毒蛇所害。得生天上。人中值遇賢聖。若為女人所害入三惡道。六者若為毒蛇所害故得四沙門果。若為女人所害於八正道無所成益。七者若為毒蛇所害。人則慈念而救護之。若為女人所害眾共棄捨無心喜樂。以是因緣故。寧以身分內毒蛇口中。終不以此而觸女人。
又增一阿含經云。女人有五力輕慢夫主。云何為五。一色力。二親族之力。三田業之力。四兒力。五自守力。是謂女人有此五力便輕慢夫主。夫有一力盡覆弊彼女人。所謂富貴力也。今弊魔波旬亦有五力。所謂色聲香味觸。愚癡之人著此五法不能得度若聖。弟子成就一無放逸力不為所繫。則能分別生老病死之法勝魔五力。不墮魔境至無為處。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女人有五欲想。云何為五。一生豪貴之家。二嫁適富貴之家。三使我夫主言從語用。四多有兒。五在家獨得由己。是謂有此五事可欲之想。
又大威德陀羅尼經云。佛告阿難。譬如有大沙聚將一滴水潤此沙聚可令徹過。如一婦人。以千數丈夫受欲果報。不可令其知足也。其婦人有三法不知厭足。一自莊嚴。二於丈夫邊所受欲樂。三哀美言[3]詞。阿難。其婦女有五[4]𦚭蟲戶。而丈夫無此。其五[*]𦚭蟲。在陰道中。其一蟲戶有八千蟲。兩頭有口。悉如針鋒。彼之[*]𦚭蟲。常惱彼女而食噉之。令其動作。動已復行。以彼令動。是故名惱。婬婦女人此不共法。以業果報發起欲行。貪著丈夫不知厭足。其婦女人若見丈夫。即作美言瞻視熟視。視已復視瞻仰觀察意念欲事。面看邪視欲取他面。齒銜下脣面作青紫。以欲心故額上[5]污流。若安坐時即不欲起。若復立時復不欲坐。木枝畫地搖弄兩手。或行三步。至第四步左右瞻看。或在門頰頻申出息。逶迤屈曲。左手舉衣。右手拍髀。又以指爪而刮齒牙。草枝擿齒手搔腦後。宣露脚脛[A9]嗚他兒口。平行而蹶。急視諸方。如是等相。當知婦人欲事以發。厭離棄捨勿令流轉生大暗中。
又正法念經云。天鳥為諸天說偈云。
又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云。有阿羅漢。以天眼徹視[1]見女人墮地獄中者甚多。便問佛。何以故。佛言。用四因緣故。一由貪珍寶物衣被欲心多故。二由相嫉妬故。三由多口舌故。四由作[A10]姿態婬意多故。以是因緣故墮地獄多耳。
頌曰。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