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法苑珠林序
- 1 劫量篇(一)
- 2 三界篇(二)
- 3 日月篇(四)
- 4 六道篇(五-七)
- 5 千佛篇(八-一二)
- 6 敬佛篇(一三-一四)
- 7 敬法篇(一七)
- 8 敬僧篇(一九)
- 9 致敬篇(二〇)
- 10 福田篇(二一)
- 11 歸信篇(二一)
- 12 士女篇(二一)
- 13 入道篇(二二)
- 14 慚愧篇(二三)
- 15 獎導篇(二三)
- 16 說聽篇(二三-二四)
- 17 見解篇(二五)
- 18 宿命篇(二六)
- 19 至誠篇(二七)
- 20 神異篇(二八)
- 21 感通篇(二九)
- 22 住持篇(三〇)
- 23 潛遁篇(三一)
- 24 妖怪篇(三一)
- 25 變化篇(三二)
- 26 眠夢篇(三二)
- 27 興福篇(三三)
- 28 攝念篇(三四)
- 29 發願篇(三四)
- 30 法服篇(三五)
- 31 然燈篇(三五)
- 32 懸幡篇(三六)
- 33 華香篇(三六)
- 34 唄讚篇(三六)
- 35 敬塔篇(三七-三八)
- 36 伽藍篇(三九)
- 37 舍利篇(四〇)
- 38 供養篇(四一)
- 39 受請篇(四一-四二)
- 40 輪王篇(四三)
- 41 君臣篇(四四)
- 42 納諫篇(四五)
- 43 審察篇(四五)
- 44 思慎篇(四六)
- 45 儉約篇(四六)
- 46 懲過篇(四七)
- 47 和順篇(四七)
- 48 誡勗篇(四八)
- 49 忠孝篇(四九)
- 50 不孝篇(四九)
- 51 報恩篇(五〇)
- 52 背恩篇(五一)
- 53 善友篇(五一)
- 54 惡友篇(五一)
- 55 擇交篇(五一)
- 56 眷屬篇(五二)
- 57 校量篇(五二)
- 58 機辯篇(五三)
- 59 愚戇篇(五三)
- 60 詐偽篇(五四)
- 61 惰慢篇(五四)
- 62 破邪篇(五五)
- 63 富貴篇(五六)
- 64 貧賤篇(五六)
- 65 債負篇(五七)
- 66 諍訟篇(五七)
- 67 謀謗篇(五八-五九)
- 68 呪術篇(六〇-六一)
- 69 祭祠篇(六二)
- 70 占相篇(六二)
- 71 祈雨篇(六三)
- 72 園果篇(六三)
- 73 漁獵篇(六四)
- 74 慈悲篇(六四)
- 75 放生篇(六五)
- 76 救厄篇(六五)
- 77 怨苦篇(六六-六七)
- 78 業因篇(六八)
- 79 受報篇(六九-七〇)
- 80 罪福篇(七一)
- 81 欲蓋篇(七一)
- 82 四生篇(七二)
- 83 十使篇(七二)
- 84 十惡篇(七三-七九)
- 85 六度篇(八〇-八五)
- 86 懺悔篇(八六)
- 87 受戒篇(八七-八九)
- 88 破戒篇(九〇)
- 89 受齋篇(九一)
- 90 破齋篇(九一)
- 91 賞罰篇(九一)
- 92 利害篇(九二)
- 93 酒肉篇(九三-九四)
- 94 穢濁篇(九四)
- 95 病苦篇(九五)
- 96 捨身篇(九六)
- 97 送終篇(九七)
- 98 法滅篇(九八)
- 99 雜要篇(九九)
- 100 傳記篇(一〇〇)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述意部
- 受戒部
- 讚歎部
- 業因部
- 發願部
惟大覺世雄隨機利物。巧施現權之教。以救將來之急。時經末代命同風燭。逐要利生無過見佛。以釋尊遺囑。於我法中所修行者。並付慈氏令悟聖果。大聖殷勤理固無妄。一念相值終隔四流。結妙願於華林。感慈顏於兜率。能扣冥機雲龍相會。故上生經云。是諸人等皆於法中種諸善根。釋迦牟尼佛[6]遣來付我。觀此一[7]言實固可祈。自晉代之末始傳斯經。暨乎宋明肇興茲會。起千尺之尊儀。摸萬仞之道樹。設供上林鱗集大眾。於是四部欣躍虔誠弘化。每歲良辰三會無缺。自齊代馭曆法緣增廣。文宣德教彌綸斯業。從此已來大會罕集行者希簡。設有修學安心無法。今錄諸經依之修行。冀通八正則芬[8]列於紫宮。化流十善則暉煥於兜率。功被下生澤均初會也。
述曰。若是居家白衣未受戒者。先受翻邪三歸。日別六時隨時便受。顯歸三寶。自誓不迴必得上生。若出家五眾已受得戒。但依修行。不須別受。若無戒行追空念善。亦不得生。故智度論云。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三說)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三說)又處胎經。佛告彌勒偈云。
述曰。廣明三歸功力。具如敬福論三卷說。既受得三歸。次須受十善戒法。若不行十善。定不得上生。應具修威儀。至一出家人前誡勗己[10]心至誠懺悔。然後受云。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有情上[11]下不簡凡聖不起殺心。乃至第十。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有情上[*]下不簡凡聖不起邪見(如是三說)。
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有情上[*]下不簡凡聖不起殺心竟。乃至第十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有情上[*]下不簡凡聖不起邪見竟(如是三說)此之十善禁防身三過殺盜婬。口四過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過謂貪瞋邪見。此之十種。是眾善之根本。止則是。持作便是犯。犯是十惡之本。亦是萬禍之殃。[12]◎
如菩薩本行經云。正使化無數億計人成辟支佛。若有人百歲四事供養。功德甚多。不[15]如有人以歡喜心一四句偈讚歎如來功德無量。又如善戒經云。以四天下寶供養於佛。又以重心讚歎如來。是二福德等無差別。又大悲經云。一稱南無佛名者。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盡也。又若能至誠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於未來世[16]諸天梵王。其福不盡。以其不盡終至涅槃。又涅槃經。迦葉以偈讚佛言。
又大方等陀羅尼經。爾時華聚菩薩即讚佛言。
爾時阿須倫以偈讚佛。
文殊師利問經文殊說偈歎佛云。
佛言。文殊。善哉善哉。如來不可思議。即說偈言。
又華嚴經偈云。
又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云。佛告阿難。彌勒不獨以偈讚我。乃往過世十無央數劫。爾時有佛。號焰光響作王如來。所有梵志長者。名曰賢行。於此佛所已得不起法忍。爾時梵志賢行者。今彌勒菩薩是。阿難白佛言。彌勒得法忍久遠乃爾。何以不速逮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耶。佛語阿難。菩薩[1]以四事法不取正覺。何等為四。一淨國土。二護國土。三淨一切。四護一切。是為四事。彌勒本[2]求佛時。以是四事故不取佛。佛語阿難。我本求佛時亦有此四。然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後乃發道意。於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於無上正真之道致最正覺。佛告阿難我以十事致最正覺。何等為十。一所有一切無所愛惜。二妻妾。三兒子。四頭目。五手足。六國土。七珍寶財物。八髓腦。九血肉。十不惜身命。我以十事疾得佛道。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汝觀如來在路行時。能令大地高處令下下處令高。高下諸處悉得平正。如來過後地輒還復。一切樹林傾側向佛。樹神現身低頭禮拜。如來過後樹輒還復。一切丘陵坑坎屏廁臭穢叢林瓦礫。皆悉掃除平正清淨。馨香芬烈眾華布地。如來足履蹈上而過。無情諸物尚皆傾側。何況有情而不加敬。何以故。我本修行菩薩行時。於一切人所無不傾側謙下禮敬。以是善業得成佛已。有情無情如來行時無不傾側低頭禮拜。我本曾以清淨微妙稱意資產。至心自手施諸眾生。以是業報。如來行時大地平正。掃灑清淨。又無瓦礫。我於無量諸賢聖所在路行時。曾與掃治道路泥治房舍。我以平等心無高下掃治令淨。於一切時常求菩提利益眾生。以是善根。若佛如來在在處處行來路首。自然清淨地平如掌。乃至須彌山王高八萬四千由旬。在大海中亦深爾許。及鐵圍山高十六萬八千由旬。亦是金剛堅固。佛涅槃時無不傾側低頭禮敬。若欲遠避不傾側者。亦無是處。
由歎如來故。乃至舍利弗從他聞歎佛偈。亦得道果。故普曜經。安陸比丘以偈報舍利弗言。
時舍利弗。欣然大悅如冥覩明。口言善哉。昔來抱疑。又吾好學八歲從師。至年十六靡不周綜。行遍天下十六大國自謂已達。今乃聞異無上正真得吾本願。由如來過去心淨離著不害眾生故。所行之處脚足不污蟲蟻不損。故處處經云。佛不著履有三因緣。一使行者少欲。二現足下輪。三令人見之歡喜。佛行足去地四寸有三因緣。一見地有蟲蟻故。二地有生草故。三現神足故。亦欲令人意止。佛行地高下皆平有三因緣。一本行四等心欲令一切安隱。地在水上水中有神。蟲蛾一切值佛足下皆安隱同心立意。是故卑者為高。高者為卑。二諸天鬼神行福為佛除地故高下為平。三佛為菩薩時通利道徑橋梁[3]度人。故從是得福。故高下正平。欲令人意亦爾。
又智度論云。世尊身好細薄皮相塵土不著。身如蓮華葉不受塵水。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行。土不著足。隨嵐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為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若菩薩舉食著口中。是時咽喉邊兩處。流注甘露和合諸味。是味清淨。故名味中得上味。
又增一阿含經云。無恭敬心於佛者。當生龍蛇中。以過去[4]從中來。今猶無敬多睡癡也。又四分律說偈云。
讚彌勒四禮文(玄奘法師依經翻出)。
至心歸命禮當來彌勒佛。
願共諸眾生上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
至心歸命禮當來彌勒佛。
願共諸眾生上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
至心歸命禮當來彌勒佛。
願共諸眾生上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
至心歸命禮當來彌勒佛。
願共諸眾生上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
如[6]未曾有經云。下品十善。謂一念頃。中品十善。謂一食頃。上品十善。謂從旦至午。於此時中心念十善止於十惡。亦得往生。故野干心念十善。七日不食生兜率天。又上生經云。我滅度後。四眾八部欲生第四天。當於一日至第七日。繫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廻向願生彌勒佛前。隨念往生(言七日者且從近說尚感彼天何況一生而不剋獲)又上生經云。若有禮敬彌勒佛者。除却百億劫生死之罪。乃至來世龍華樹下亦得見佛。又云。我滅度後。四眾八部聞名禮拜。命終往生兜率天中。若有男女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一切惡業速得清淨。若有歸依彌勒菩薩。當知是人得不退轉。彌勒成佛見佛光明即得受記。又上生經云。佛滅度後。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華香供養。行諸三昧讀誦經典。如是人等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命終之時即得往生兜率天上蓮華臺中。應時見佛白毫相光。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得不退。又增一經云。眾生三業造惡。臨終憶念如來功德者。必離惡道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又大集經云。若修慈者。當捨身命時見十方佛手摩其頂。蒙手觸故心安快樂。尋得往生清淨佛土。又普賢觀經云。若有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於一彈指頃。除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從諸佛生。十方諸佛及諸菩薩為其和上。是名具足菩薩戒。[7]有不須羯磨自然成就。應受一切人天供養。又法華經云。若有人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道。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又智度論云。若善男子。能行是深般若波羅蜜者。當知是人人道中來。或兜率天來。所以者何。三惡道中罪苦多故不得行深般若。欲界諸天著淨妙五欲心則狂惑故不能行。色界天等深著禪定味故不能行。無色界天無形故故不能行。以兜率天上常有一生補處菩薩。彼中諸天常聞說般若。五欲雖多法力勝故。是故說二處勝。若從他佛國來生此間。斯則轉勝也。
又處處經云。佛言。彌勒[8]不來下有四因緣。一有時福應彼間。二是此間人麁無能受經者。三功德未滿。四世間有能說經者。故彌勒[*]不下。若當來下。餘有五十億七千六十萬歲。彌勒時人眼皆見四千里。由本十種因緣[9]得。一不掩人眼明二不損人眼。三不覆人眼。四不藏人善。五不視殺。六不視盜。七不視婬。八不視陰私[10]及人短。九諸惡事不視。十然燈於佛寺。
又佛說彌勒來時經云。佛言。彌勒佛欲來出時。閻浮[1]利內地山樹草木皆焦盡。於今閻浮[*]利地周匝六十萬里。彌勒出時閻浮[*]利地。東西長四十萬里。南北廣[2]三十二萬里。地生五菓。四海之內無山陵嵠谷。地平如砥樹木長大。人少三毒民多聚落。城名氾羅那夷。有一婆羅門名須凡。當為彌勒作父。母名摩訶越題。彌勒當為作子。相好具足身長十六丈。生墮城地目徹視萬里內。頭中[3]日光照四千里。彌勒得道為佛時。於龍華樹下坐。樹高四十里。廣亦四十里(大成佛經華枝如龍頭故名龍華樹亦有別傳云子從龍宮出故名龍華樹也)用四月八日明星出時得道。彌勒佛却後六十億[4]殘六十萬歲當來下(自外大同成佛經說)王玄策西國行傳云。唐顯慶二年。勅使王玄策等往西國。送佛袈裟。至泥婆羅國西南。至頗羅度來村東坎下。有一水火池。若將家火照之。其水上即有火焰於水中出。欲滅以水沃之。其焰轉熾。漢使等曾於中架一釜煮飯[5]熟。使問彼國王。國王答使人云。曾經以杖刺著一金匱。令人挽出。一挽一深。相傳云。此是彌勒佛當來成道天冠金。火龍防守之。此池火乃是火龍火也。又智度論云。彌勒菩薩為白衣時。師名婆跋犁。有三種相。一眉間白毫相。二舌覆面相。三陰藏相。如是等非是菩薩時亦皆有此相也。
又新婆沙論云。曾聞尊者大迦葉波。入王舍城最後乞食。食已未久登雞足山。山有三峯如仰雞足。尊者入中結跏趺坐。作誠言曰。願我此身并納鉢杖久住不壞。乃至經於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歲。慈氏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時施作佛事。發此願已尋般涅槃。時彼三峯便合成一。掩蔽尊者儼然而住。及慈氏佛出現世時。將無量人天至此山上。告諸眾曰。汝等欲見釋迦牟尼佛[6]杜多功德弟子眾中第一大弟子迦葉波不。舉眾咸曰。我等欲見。慈氏如來即以右手撫雞足山頂。應時峯坼還為三分。時迦葉波將[7]磨納鉢杖。從中而出。上昇虛空。無量天人覩斯神變。歎未曾有。其心調柔。慈氏世尊如應說法皆得見諦。若無留化如此之事。云何有耶。有說。有留化事。問若爾世尊何故不留化身至涅[8]般後[9]住持說法。答所應作者已究竟故。謂佛所應度皆已度訖。所未度者聖弟子度之。有說。無留化事。問若爾迦葉波事云何得有。答[10]諸信敬天神所任持故。有說。迦葉波爾時未般涅槃。慈氏佛時方取滅度。此不應理。寧可說無。不說彼默然多時。虛[11]住如是說者。有留化事。是故大迦葉波已入涅槃。
惟凡夫力弱習惡來多。以住娑婆其心怯弱。初學是法恐畏退[13]敗。常發大願扶持此行。乃至命終心無障惱。隨種善根願共含識。自在往生彌勒內眾得至佛前。隨念修學證不退轉。不願往生於外眾中。恐著五欲不得解脫。故智度論云。有人修少福業。聞有福處常願往生。及至命終各生其中。又大莊嚴論云。佛國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須願力。如牛雖力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佛國土由願引成。以願力故福德增長。不失不壞常見佛故。又如十住論云。若人發心求佛不休不息。有人以指舉大千世界在空却住不足為難。若發願言。我當作佛。是人希有。何以故。世人心劣無大志故。又發菩提心論有十大願。常悉修行。
一者願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種善根施與一切眾生迴向佛道。令我此願念念增長。世世所生終不忘失。常為陀羅尼之所守護。
四者願我既得親近為我說法成就五通。
五者願我通達世諦假名流布解第一義得正法智。
六者願我以無厭心為眾生說示教利喜皆令開解。
七者願我以佛神力遍至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聽受正法廣攝眾生。
八者願我隨順清淨法輪。一切眾生聽我法者。聞我名者。即得捨離一切煩惱。
九者願我隨逐眾生將護與樂。捨身命財荷負正法除無利益。
十者願我雖行正法心無所行亦無不行。為化眾生不捨正願。願我以此十大誓願。遍眾生界攝受一切[16]河沙諸願。若眾生[17]界有盡我願乃盡。然眾生界不可盡故。我此大願亦不可盡。廣度眾生無邊法界所修善根。皆悉迴向無上正覺。生彌勒佛前聞清淨法悟無生忍。但行住坐臥一生已來所修善根。並共法界眾生迴向彌勒佛前速成不退。
玄奘法師云。西方道俗並作彌勒業。為同欲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師皆許此法。彌陀淨土恐凡鄙穢修行難成。如舊經論。十地已上菩薩隨分見報佛淨土。依新論意。三地菩薩始可得見報佛淨土。豈容下品凡夫即得往生。此是別時之意。未可為定。所以西方大乘許小[1]乘不許。故法師一生已來常作彌勒業。臨命終時發願上生見彌勒佛。請大眾同時說偈云。
南無彌勒如來
南無彌勒如來
感應緣(略引六驗)
- 晉譙國戴逵
- 晉沙門釋道安
- 宋尼釋慧玉
- 梁沙門釋僧護
- 隋沙門釋靈幹
- 唐沙門釋善胄
夫最勝之相妙出無等。非直光儀莫寫。固亦形好不傳。夫以世俗之指爪。而匠法身之圓極。算數譬喻豈[2]我萬一。自泥洹以來久踰千祀。西方像製流式中夏。雖依經鎔鑄各務髣髴。名士奇匠競心展力。而精分密數未有殊絕。晉世有譙國戴逵字安道[3]者。風清概遠[4]肥遯[5]舊吳。宅性居理游心釋教。且機思通贍巧[6]擬造化。[7]思所以影響法相。咫尺應身乃作無量壽挾侍菩薩。研思致妙精銳定製。潛於帷中密聽眾論。所聞褒貶輒加詳改。覈准度於毫芒。審光色於濃淡。其和墨點[8]彩刻形鏤法。雖周人盡策之微宋客象楮之妙。不能踰也。委心積慮三年方成。振代迄今所未曾有。凡在瞻仰有若至真。俄而迎像入山陰之靈寶寺。道俗觀者皆發菩提心。高平郗超聞而禮覲。遂撮香而誓曰。若使有常復覩聖顏。如其無常願會彌勒。既而手中之香勃焉自然。芳煙直上其氣聯雲。餘熏葳蕤溢於衢路。凡預聞見皆心喜遍身。宋臨川康王撰宣驗記。亦載其顯瑞。戴公居去靈寶[9]寺百餘步。戴甞中夜而起見寺上有光。其明甚熾。謂是燔火。狼狽往[10]起。隣曲知者咸競駿奔[11]至。而寺門靜閉迺像放光。明旦眾聞扣門方起共觀。咸覩佛堂暉焰洞照于天。莫不整躬虔禮歎覺化之無方也。宋文帝迎像供養。[*]常在後堂。齊高帝起正覺寺。欲以勝妙靈像鎮撫法殿。乃奉移此像。舊在正覺寺。逵又造行像五軀。積慮十年。像舊在瓦官寺。逵[12]弟二子顒字仲若。素韻淵澹雅好丘園。既負荷幽貞亦繼志才巧。逵每製像常共參慮。濟陽江夷少與顒友。夷甞託顒造觀世音像。致力罄思欲令盡美。而相好不圓積年無成。後夢有人告之曰。江夷於觀世音無緣。可改為彌勒菩薩。戴即停手馳書報江。信未及發而江書已至。俱於此夕感夢。語事符同。戴喜於神應即改為彌勒。於是觸手成妙。初不稽思。光顏圓滿俄爾而成。有識讚仰咸悟因緣之匪差。此像舊在會稽龍華寺。尋二戴像製歷代獨步。其所造甚多並散在諸寺。難悉詳錄。
晉長安五級寺有釋道安。姓衛氏。常山扶柳人也。形雖不逮於人而聰俊罕儔。七歲讀書再覽能誦。年至十三出家。日誦萬言不差一字。師敬異之。為受具戒。恣其游學。至[13]鄴入中寺遇佛圖澄。澄見而嗟異。與語終日。因事澄為師。澄講安覆。疑難鋒起。安挫銳解紛。行有餘力。時人語曰。漆道人驚四隣。安後避地南投襄陽。與弟子釋慧遠等四百餘人[14]度江。夜行值雷雨乘電光而進。前行得入一家。見門裏有[15]一馬[16]㭿。中間懸一馬[17]兜。可容一斛。安呼林伯升。主人驚出。果姓林名伯升。謂是神人厚相奉椄。既而弟子問。何以知其姓字。安曰。兩木為林。[*]兜容百升也。既至襄陽。有一外國銅像。形製古異。時眾不甚恭重。安曰。像形相致佳。但髻形未稱。令弟子鑪冶其髻。既而光焰煥炳曜滿一堂。詳視髻中見一舍利。眾咸愧服。安曰。像既靈異不煩復[18]冶乃止。識者咸謂。安知有舍利。故出以示眾。時襄陽習鑿齒。鋒辯天逸籠罩當時。其先籍安高名。早以致書通好。承應真履正。明白內融。慈訓兼照。道俗齊蔭。自大教東流四百餘年。雖蕃王居士時有奉者。而真丹宿訓先行上世。道運時遷俗未僉悟。自[19]頃道業之隆盛無以[20]匹。所謂月光將出靈鉢應降。法師任當洪範化洽無幽。此方諸僧咸有思慕。若塵靈東徂摩尼迴曜。一躡七寶之座。暫現明哲之燈。雨甘露於豐草。植[21]栴檀於江湄。則如來之教。復崇於今日。玄波溢[1]瀁。重蕩於[2]代矣。文多不悉載。及聞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稱言。四海習鑿齒。安曰。彌天釋道安。時人以為名答。安常注諸經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說不甚[3]遠理願見瑞相。乃夢見[4]梵道人頭白眉毛長。語安云。君所注經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當相助弘通。可時時設食。後十誦律至。遠公乃知。和上所夢賓頭盧也。於是立座飯之。處[5]處成則安既德為物宗學兼三藏。所制僧尼軌範佛法憲章。條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經上講之法。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天下寺舍遂則而從之。安每與弟子法遇等。於彌勒[6]像前立誓願生兜率。後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異僧形甚庸陋。來寺寄宿。寺房既[7]窄。處之講堂。時維那直殿。夜見此僧從窓隙出入。遽以白安。安驚起禮訊問其來意。答云。相為而來。安曰。自惟罪深詎可度脫。彼答云。甚可度耳。然須[8]臾浴聖僧情願必果。具示浴法。安請問來生所生之處。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即見雲開備[A2]覩兜率。妙勝之報。爾夕大眾數十人悉皆同見。安後營浴具。見有非常小兒[9]伴侶數十來入寺戲須臾就浴。果是聖應也。至其年二月八日。忽告眾曰。吾當去矣。是日齋畢無疾而卒。葬城內五級寺中。是歲晉[10]太元十年也。年七十二。安未終之前。每先聞羅什在西國思共講析。每勸堅取之。什亦遠聞安風。謂是東方聖人。[*]常遙而禮之。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皮。廣寸許著臂[11]將。可得上下之。唯不得出手。時人謂之[12]為印手菩薩。安既終。後十六年什公方至。什恨不相見悲恨無極。安既篤好經典志在宣法。所請外國沙門僧伽提婆曇摩難提及僧伽跋澄等。譯出眾經百餘萬言。常與沙門法和。詮定音字詳覈文旨。新出眾經於是獲正。孫綽為名德沙門論。目云。釋道安博物多通才經名理。又為之贊曰。
物有廣贍。人固多宰。淵淵釋安。專能兼倍。飛聲汧[13]隴。馳名淮海。形雖革化。猶若常在。有別記云。[14]河北別有竺道安。與釋道安齊名。謂習鑿齒致書於竺道安。道安本隨師姓竺。後改為釋。世見其二姓。因謂為兩人謬矣 (右此二驗出梁高僧傳)。
宋尼釋慧玉。長安人也。行業勤修經戒通備。甞於長安薛尚書寺。見紅白光。十餘日中。至四月八日六重寺沙門來游此寺。於光處得彌勒金像。高一尺餘。慧玉後南渡樊郢住江陵靈收寺。元嘉十四年十月。夜見寺東樹。有紫光爛起暉映一林。以告同學妙光等。而悉弗之見也。二十餘日玉常見焉。後寺主釋法弘將於樹下營築禪基。仰首條間得金坐像。亦高尺許[15]云(右此一驗出冥祥記)。
梁剡石城山有釋僧護。本會稽剡人也。少出家便剋意苦節。戒行嚴淨。後居剡石城山隱岳寺。寺北有青壁。直上數十餘丈。當中央有如佛焰光之形。上有叢樹曲幹垂蔭[16]覆護每經行至壁所。輒見光明煥炳聞[17]絃管歌讚之聲。於是擎鑪發誓。願博山鐫造十丈石佛。以敬擬彌勒千尺之容。使凡厥有緣同覩三會。以齊建武中。招結道俗初就彫剪。[18]疏鑿[19]逾年僅成面璞[20]頃之護遘疾而亡。臨終誓曰。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成[21]辨。第二身中其願剋果。後有沙門僧淑。纂襲遺功。而資力莫由未獲成遂。至梁天監六年。有始豐令吳郡陸咸。罷邑還國。夜宿剡溪。值風[22]雨晦冥咸皆危懼。假寐忽夢見三道人。來告云。若[23]誠信堅正自然安隱。有建安殿下感患未瘳。若能治剡縣僧護所造石像得成就者。必獲平[24]愈。冥理非虛宜相開發也。咸還都經年稍忘前夢。後出門乃見一僧云。聽講[25]寄宿。自言去歲剡溪所囑。建安王事猶憶此不。咸當時懼然答云不憶。道人笑曰。宜更思之。仍即辭去。咸[26]寤其非凡。乃倒屣諮訪。追及百步忽然不見。咸豁爾意解。具憶前夢。乃剡溪所見第三僧也。咸即馳啟建安王。王即以上聞。勅遣僧祐律師專任像事。王乃深信益加喜踊充遍。抽捨金貝誓取成畢。初僧祐未至。一日寺僧慧[27]逞夢見黑衣大神。翼從甚壯。立于龕所商略分數。至明旦初祐律師至。其神應若此。初僧護所創鑿龕過淺。乃鏟入五丈。更施頂髻。及身相剋成[28]鎣磨將畢。夜中忽當[29]萬字處色赤而隆起。今像胸[30]萬字處。猶不施金薄而赤色存焉。像以天監十二年春就功。至十五年春竟。坐軀高五丈。立形十丈。龕前架三層臺。又造門閣殿堂。并立眾基業以充供養。其四遠士庶並提挾香華萬里來集。供施往還軌迹填委。自像成之後。建安王所苦消瘳。王後改封。今之南平是也(右一驗出梁高僧傳)。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釋靈幹。俗姓李氏。金城狄道人也。志節恭勤[A3]常修淨業。依華嚴經作蓮華藏世界海觀及作彌勒天宮觀。至開皇十七年遇疾暴悶。唯心不冷未敢藏殯。後醒述云。初見兩人。手把文書[1]戶前而立。曰官須見師。俛仰之間乃與俱往。狀如乘空足無所涉。到一大園。七寶樹林端嚴如畫。二人送達便辭而退。幹獨入園東西極目。但見林地山池無非珍寶。焜煌亂目不得正視。樹下花座。或有人坐。或無坐者。忽聞人喚云。靈幹汝來此耶。尋聲就之乃慧遠法師也。禮訊問曰。此為何所。答曰。是兜率陀天。吾與僧休同生於此。次吾南坐上者。是休法師也。遠與休形並非本身。頂戴天冠衣以朱紫。光[2]煒絕世。但語聲似舊依然可識。又謂幹曰。汝與我諸弟子。後皆生此矣。因得覺悟。重增故業。端然觀行絕交人物。至大業三年。禪定初成。勅召為道場上座。僧徒一盛匡救有敘。至於八年。於本房內所患漸重。將欲終卒。目[3]精上視。不與人對。久之乃垂。顏如常日。沙門童真問疾。因見是相。幹謂真曰。向見青衣童子二人來召。相逐而去。至兜率天城外未得入宮。若翹足舉望。則見城中寶樹華蓋。若平立。即無所見也。傍侍疾者。向舉目者。是其相矣。真曰。若即住彼大遂本願。幹曰。天樂非久終墜輪迴。華嚴藏海是所圖也。不久氣絕。須臾[4]復童真問。何所見耶。幹曰。見大水遍滿華如車輪。幹坐其上所願足矣。尋爾便卒(童真法師是隋[5]曰西大禪定寺主武德初亡也)以大業八年正月二十九日卒於本寺。春秋七十有[6]八。
唐西京淨影寺釋善胄。俗姓淮氏。瀛州人也。通敏易悟極閑[7]談激。機辯為心美譽聞徹。於仁壽末年。奉勅置塔。送舍利[8]于梓州牛頭山華林寺。嚴輿將達感猪八頭。突[9]到輿下從行至館。驅逐乃走還來如故。漸至城治。黑蜂四[10]枚形甚壯偉隨輿旋繞數匝便去。既至州館。夜放大光明徹屋上。如火焰發。食頃方滅。又掘塔基入深丈餘。正當函處得古[11]甆瓶。無蓋有水。清澄香美。乃用盛於函內。寺九層浮圖。從西南角。第二級放光上照相輪。如五石甕。黃赤如火。良久方隱。又堂內彌勒[12]佛。亦放眉間紫光。并二菩薩亦放赤光。通照寺院。前後七度眾人同見。除不來者。武德三年八月內終於本寺。春秋七十有一(右[13]此二驗出唐高僧[14]傳)◎[15]。
法苑珠林卷第十六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