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搜尋:生命
#行號
10340a09厚濁。上地中結使猛利。兜率天上不厚不利。智慧安隱故。又佛出世時不欲過。故若於下地生命短壽終。時佛未出世。若於上地生命長壽未盡。復過佛出時故。兜率天於六天及梵之中。上時不欲過。故若於下地生命短壽終。時佛未出世。
20340a10厚不利。智慧安隱故。又佛出世時不欲過。故若於下地生命短壽終。時佛未出世。若於上地生命長壽未盡。復過佛出時故。兜率天於六天及梵之中。上三下三。於彼天下必生中國。中夜降時佛未出世。若於上地生命長壽未盡。復過佛出時
卷/篇章<1  ...67[8]910  ...100>
搜尋「生命」 1 / 2 次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12]

千佛篇第五[15](此有一十五部)

    [16]
  • 七佛部
  • 因緣部
  • 種姓部
  • 降胎部
  • 胎部
  • 侍養部
  • 占相部
  • 游學部
  • 納妃
  • 厭苦部
  • 出家部
  • 成道部
  • 說法部
  • 涅槃部
  • 結集部

七佛部[1]第一(此別九部)

  • 述意部
  • 出時部
  • 姓名部
  • 種族部
  • 樹部
  • 身光部
  • 會數部
  • 弟子部
  • 久近

述意[2]部第一

蓋聞九土區分四生殊俗昏波易染慧業難久復愛河長流苦海不生意樹未啟心燈故三明大聖八解至人總法界而為智竟虛空以作身形無不在量極規矩之外智無不用絕思議之表不可以人事測豈得以處所論將欲啟愚夫之視聽須示真人之影迹其猶谷風之隨嘯虎慶雲之逐騰龍感應相[3]惟常理自鹿樹表光金河匿曜故像法眾生歸向有徵雖千佛異迹一智同途悲平等隨性欲而利生弘誓莊嚴運慈舟而濟溺眾生有感機緣契會也

出時[4]部第二

述曰今據賢劫一代分為四時[5]成二住三壞四空就此四中成劫已[6]壞空未至在住劫故有千佛出現大約而言三佛已往今是第四釋尊遺法此四時中各分二十小總為八十小劫始為一大水火[7]為賢劫也就住中二十別小劫內依立世阿毘曇論云十一劫是未來八劫是過去今釋迦佛當第九劫內成佛

問此賢劫中成壞空劫佛不出世唯取住劫此住劫中復未來唯十一小劫何得[8]有九百九十六佛一時出世耶答曰實如[9]古來諸佛亦有斯妨會意稍難今依藥王藥上佛名經等略知途路且先錄藥王藥上經後引佛名經和會劫有延促不同故藥王藥上經云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我曾往昔無數劫時於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學道聞是五十三佛名聞已合掌心生歡喜教他人令得聞持他人聞已展轉相教乃至三千人異口同音一心敬禮即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

[10]初千佛華光佛為首下至毘舍浮佛莊嚴劫得成為佛過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拘留孫佛為首下至樓至如來於賢劫中次第成佛

後千佛者日光如來為首下至須彌相佛星宿劫中當得成佛

若依佛名經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名毘婆尸如來過去三十劫有佛出世名尸棄如來此劫中復有佛出世名毘舍浮如來問曰九十一劫為大為小答曰是大劫也

問曰何以得知依舊婆沙論云釋迦菩薩因地從毘婆尸佛以來種相好業至今第九住以經九十一大劫故舊俱舍論云釋迦菩薩由禮底沙佛精進力故即得超九大劫究竟成佛故知九劫既大餘九十一劫寧不是又依藥王藥上經莊嚴劫賢劫星宿劫有千佛出世即知此劫亦是大阿僧祇劫藥王經中若善男子善女人及餘一切眾生聞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於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依此文勢展轉名莊嚴劫賢劫星宿劫等各有千佛出世故知是過於大劫阿僧祇劫至今賢劫中四佛出世者亦是阿僧祇劫非是住小劫也既是大劫故於賢劫之中千佛出世無所疑也又長阿含經云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名毘婆尸復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尸棄復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毘舍婆此尸棄佛及毘舍婆佛佛名經即此劫中有二佛出世不別或容阿含翻譯[11]此三十一劫也又更一釋云依立世阿毘曇論二十住劫中過去八劫[A1]有三佛出世釋迦當現在第九劫出世即以前九劫已有四佛出世未來猶有十一劫焉知不有多佛出世耶故經云或有一劫中有無量佛出世或無數劫中空過無有一佛出世此義准縱是小劫多佛出世亦自無妨良由眾生根有強弱故感見不同也(此義難知更推後哲)

述曰此賢劫千佛所化住境[12]封周統及三千大千世界所居土地最為中也以佛是能化之人心實虛中所化之人及以方處亦皆是中故此有金剛之座餘方餘域無此座故佛則不居故瑞應經云此方國土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之中央也佛之威神不生邊地若居邊地地為之傾斜是以古往佛興皆出於此同斯成感良為明證也

如長阿含經云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毘婆尸人壽八萬歲復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尸棄人壽七萬歲復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毘舍[13]人壽六萬歲復過去[1]劫中有佛出世名拘樓孫人壽五萬歲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拘那含人壽四萬歲賢劫中有佛出世名迦葉人壽二萬歲我今出世人壽百歲少出多減依智度迦延論釋迦人壽一萬歲世時合出為觀眾生一萬歲已來無機可度乃至百歲眾生見苦敦逼劫欲將末故出乎世故論云劫末佛興世初轉輪王出二不同如下輪王篇說

姓名[2]部第三

此下並依增一阿含經云七佛父母姓字經第一維衛佛第二式[3]第三隨葉佛此三佛同姓拘樓(長阿含經云第一名毘婆尸佛第二尸[4]第三毘舍婆佛)第四拘樓秦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迦葉佛此三佛同姓迦葉(長阿含經云第四名拘樓孫佛第五拘那含佛第六同名迦葉佛)第七今我釋迦牟尼佛姓瞿曇

種族[5]部第四

第一維衛佛第二式[*]第三隨葉佛三佛同是剎利王種第四拘樓秦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迦葉佛此三佛同是婆羅門種第七今我作釋迦文佛是剎利王種

第一維衛佛父字槃裱剎利王母字槃頭末所治國名剎末提

第二式[*]父字阿輪拏剎利王母字波羅訶越提所治國名阿樓那和提

第三隨葉佛父字須波羅提和剎利王母字耶舍越提所治國名阿耨憂摩

第四拘樓秦佛父字阿枝達兜婆羅門種字隨舍迦所治國名輪訶利提那王字須訶

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父字耶睒鉢多婆羅門母字欝多羅所治國名差摩越提王字差

第六迦葉佛父字阿枝達耶婆羅門種母字檀那越提耶所治國名波羅私王名其[6]

第七今我作釋迦文尼佛父字閱頭檀剎利王種[A2]摩訶摩耶所治國名迦維羅衛大王名槃提(統而言之總有四族一婆羅門二剎帝利三毘舍四首陀然則後二族卑上尊之所託前二種貴寔正覺之宅生婆羅門德行清高剎帝利威恩遐舉[7]論曰隨時所尚佛生其中故釋迦出剛強之世託王種以振威迦葉生善順之時居淨行而標德也)

道樹[8]部第五

第一維衛佛得道為佛時於波陀羅樹下

第二式[*]佛得道為佛時於分塗利樹下

第三隨葉佛得道為佛時於菩薩羅樹下

第四拘樓秦佛得道為佛時於斯利樹下

第五俱那含牟尼佛得道為佛時於烏暫樹

第六迦葉佛得道為佛時於拘類樹下

第七今我作釋迦牟尼佛[9]為佛於阿沛多羅樹下

夫繡桷丹楹者非出家之高躅蔭松藉卉者爰入道之清規何者俗以形骸之可貴故華屋以居之道以室家之可累故脫屣而棄之凡百仕人孰能先覺聿我調御之師是曰生成道涅槃初生說法皆依樹下斯其旨有落髮抽簪排榮剃利可不景慕而置心

身光[10]部第六

如觀佛三昧經云毘婆尸佛[11]六十由旬光百二十由旬尸棄佛身長四十由旬圓光四十五由旬通身光一百由旬毘舍婆佛身長三十二由旬圓光四十二由旬通身光六十二由旬拘留孫佛身長二十五由旬圓光三十二由旬通身光五[12]由旬拘那含牟尼佛身長二十五由旬圓光三十由旬通身光長四十由旬迦葉佛身長十六丈圓光二十由旬釋迦牟尼佛身長丈六圓光七尺佛身並紫金色(敬尋法身平等非有優劣但隨機業異故現化不同是以釋迦牟尼出也紫金色而千比丘咸見赭容十六信士[13]視灰色自彼之異佛[14]一也類此而言謂無惑焉[15])依彌勒下生經云身長千尺圓光二十丈

會數[16]部第七

第一維衛佛前後三[17]說經有十萬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二會說經有九萬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三會說經有八萬比丘皆得阿羅漢(長阿含經云毘婆尸佛初會弟子有十六萬八千人二會弟子有十萬人三會弟子有三十六萬八千人)

第二式[*]佛亦三會說法初會說經有九萬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二會說經有八萬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三會說經有七萬比丘皆得阿羅漢(長阿含經云尸棄佛初會弟子有十萬人第二第三會數並同)

第三隨葉佛再會說法初會說經有七萬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二會說經有六萬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四拘樓秦佛一會說經有四萬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五拘那含牟尼佛一會說經有三萬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六迦葉佛一會說經有二萬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七今[1]釋迦牟尼佛一會說經有千二百五十比丘皆得阿羅漢

述曰上來所列七佛說法度人多少者此據小乘如來初成佛時創度外道迴邪入正聞弟子以為親侍故限斯數若據如來一代說法度三乘人得入道者則無量無邊故奘法師云依如西域釋迦一代說法總有三時

第一時中為諸聲聞說有相法為破外道執令悟得道

第二時中為小行菩薩說無相法為破聲聞令悟無相大乘

第三時中為大行菩薩雙說有相無相法破有相無相法令悟中道究竟圓教於此三一一隨機廣化無量或展轉從三乘弟子聞法得道亦塵沙無數不可以一文定可以一義局也

弟子[2]部第八

依長阿含經云毘婆尸佛有二弟子一名騫二名[3]躓沙尸棄佛有二弟子一名阿毘二名[4]三婆婆毘舍婆佛有二弟子一名扶游二名欝多[5]拘樓孫佛有二弟子名薩尼二名毘樓拘那含佛有二弟子一名[6]憂波尠多二名欝多樓迦葉佛有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羅婆我今有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大目揵連(上來列名各述二者此據聲聞中第一者故別論)毘婆尸佛有執事弟子名無憂尸棄佛有執事弟子名忍行毘舍婆佛有執事弟子名寂滅拘樓孫佛有執事弟子名善覺拘那含佛有執事弟子名安和迦葉佛有執事弟子名善友我今有執事弟子名阿難

毘婆尸佛有子名方膺尸棄佛有子名無量毘舍婆佛有子名妙覺拘樓孫佛有子名上拘那含佛有子名導師迦葉佛有子名進我今有子名羅睺羅

久近[7]部第九

依菩薩本行經云毘婆尸佛如來滅後正法住世經二萬歲神聞佛如來滅後正法住世經六萬歲(別經云尸棄佛)拘樓孫馱佛如來滅後法住世經五百歲拘那含牟尼佛如來滅後正法住世二十九日迦葉佛如來滅後正法住世經於七日釋迦佛如來滅後正法住世五百歲像法住世亦五百歲([8]善見論云正法住世一千年)

因緣部[9]第二(此別三部)

  • 述意部
  • 引證部
  • 業因部

述意[10]部第一

夫千佛乘暉萬靈景燭觀機適務極聖弘恩所以聖人陳福[11]示禍以戒惡小人謂善無益而不為謂惡無傷而不[12]然有殃有福之言乃華而不實無益無傷之論則信而有是以大聖慈愍哀斯愚惑廣興六度接引四生弘宣二諦停毒三有[13]無限之悲[14][15]賢劫之緣也

引證[16]部第二

依五仙人經云久遠無數劫時有仙人處於林藪四人為主一人供給奉事未曾失意日遠採菓漿[17]不時還[18]已中四人失食懷恨可為凶[19]遂感而死復生人中有梵志能相占之為王後果為王佛言王者則吾是四仙人者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葉佛彌勒佛是也其梵志者調達是也

又智度論云劫盡燒時一切皆空眾生福力十方風至相對相觸能持大水有一千頭人二千手足名為韋[20]是人臍中出千葉金色妙寶蓮華其光大明如萬日俱照華中有人結跏趺坐此人復有無量光明名梵天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是梵天王坐蓮華上是故諸佛隨世俗故云寶蓮華上結跏趺坐說六波羅蜜

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何故名為賢劫者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時盡為一水時淨居天以天眼觀見此世界唯一大水見有千枝蓮華一一蓮華名為千葉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氣芬熏甚可愛樂彼淨居天因見此[A3]心生歡喜讚言希有如此劫中當有千佛出興於世以是因緣遂名此劫號之為賢滅度後此賢劫中當有九百九十六佛出興於世拘留孫佛如來為首我為第四次復彌勒當補我處乃至最後盧遮如來如是次第汝應當知(餘經後佛號為[21])

業因[22]部第三

依千佛因緣經云爾時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從石室出問阿難言今諸聲聞諸菩薩等皆講何論阿難白佛言世尊諸菩薩眾各各自說宿世因緣時有[23]陀婆羅菩薩白佛言我於今日欲少諮問唯願天尊為我解說是語時八萬四千諸菩薩等各脫瓔珞散佛供養所散瓔珞住佛頂上如須彌山嚴顯可觀有千化佛坐山窟中時諸菩薩白佛世尊此賢劫千佛過去世時種何功德生一處同共一家於一劫中次第當得菩提化度眾生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吾當為汝分別廣說汝今當知乃往過去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復過是數此世界名大莊嚴劫名大寶佛名寶燈焰王如來佛壽半劫正法化世住於一劫像法化世住於二劫於像法中有一[1]名曰光德十善化民如轉輪王爾時大王教諸人民[2]毘陀論時學堂中有千童年各十五聰敏多知聞諸比丘讚佛法僧有一童子名蓮華德白善稱比丘言云何名佛法僧比丘答[3]

波羅蜜滿足  
淨性覺智慧
勝心得成就  
故號名為佛
無染性清淨  
[4]離於世間
不觀世五[5]  
常住名為法
身心常無為  
永離四種食
為世良福田  
故稱比丘僧

時千童子聞三寶名各持香華隨[6]比丘入塔禮拜見佛色像五體投地即於像前發弘誓願各發阿耨菩提心過算數劫必得成佛如今世尊隨壽長短皆命臨終時以聞三寶善根因緣故除却五十一劫生死之業命終之後得生梵世自憶往世聞三寶名得生時千梵王各乘宮殿持七寶華至塔供養於像時千梵王異口同音而說偈言

慧日大名稱  
久住善寂地
聞名除諸惡  
自然生梵世
我今頭面禮  
歸依大解脫

說此偈已各還梵世[*][7]汝今當知時彼國王十善化人者久已成佛毘婆尸如來是善稱比丘尸棄如來是時千童子豈異人乎今拘留秦佛乃至最後樓至如來是陀婆羅汝今當知我與賢劫千菩薩從彼佛所聞三寶名始發阿耨菩提心其事如是佛告跋陀婆羅菩薩言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此娑婆世界有一大國名波羅奈王名梵德常以善法化諸人民以國付子出家學道得辟支佛踊身虛空化十八變時千梵王各以衣裓盛諸妙華至優曇林中供養辟支佛佛言大德為我說法時辟支佛踊身虛空化十八變舒手現足中有一梵王名曰慧見餘梵言我見辟支佛受持五戒以戒齋法當行十善觀諸緣起以此善根迴向甚深阿耨菩提願我作佛過於辟支佛百千萬億時千梵王命終之後於娑婆世界千四天下為千轉輪王壽命八萬四千歲[8]終時雪山之中有一婆羅門聰明多智壽命半劫於先經中聞過去佛號栴檀莊嚴如來彼佛為說甚深檀波羅蜜不見施受心行平等時大仙人聞此事已從雪山出詣千聖王讚說施法千聖王各以國土付其太子出家學道時千聖王於雪山中各立草菴求無上道即獲五飛騰空虛壽命一劫時雪山中有大夜叉身長四千里[9]牙上出高八十里面十二里眼出迸血光如融銅左手持劍右手持叉聖王前高聲唱言我今飢渴無所飯食惟王矜愍施少飲食時千聖王告夜叉言我等誓願一切施與各各以水澡夜叉手授以仙菓而令食之夜叉得菓怒棄置地告聖王言父夜叉噉人精氣我母羅剎常噉人心飲人熱血我今飢急唯須人心血何用菓為時千聖王告夜叉言一切難捨無過己身我等今日不能捨心持用相與是時夜叉即說偈言

觀心無心相  
四大色所成
一切悉能捨  
乃應菩薩行

時雪山中有婆羅門名牢度跋提白夜叉言唯願大師為我說法我今不惜心之與血脫單衣敷為高座即請夜叉令就此座時大夜叉即說偈言

欲求無為道  
不惜身心分
割截受眾苦  
能忍猶如地
亦不見受者  
求法心不悔
一切無悋惜  
猶如救頭然
普濟眾飢渴  
乃應菩薩行

時牢度跋提聞是偈已身心歡喜即持利劍刺胸出心是時地神從地涌出白牢度跋提唯願大仙愍憐我等及山樹神莫為一鬼捨於身命牢度跋提告諸神言

此身如幻焰  
隨現即變滅
猶如呼聲響  
呼已更不應
四大五陰力  
其勢不久停
於千萬億歲  
未曾為法死
我今為法故  
以心血布施
慎勿固遮我  
障我無上慧
以此布施報  
誓願成佛道
若後成佛時  
要先度汝等

說此偈已臥夜叉前以劍刺頸施夜叉血復破胸出心與之是時天地大動日無精光無雲而雷有五夜叉從四方來爭取分裂競共食之食已大[1]躍立空中告千聖王能行施如牢度跋提如此行施乃可成佛千聖王驚怖退沒不欲菩提生變悔心各欲還國時五夜叉即說偈言

不殺是佛種  
慈心為良藥
大慈常安隱  
終無老死異
一切受身者  
[A4]殺毒害人
是故諸菩薩  
教我不殺戒
汝今若畏死  
常行不殺事
云何欲還國  
捨靜求憒鬧

時千聖王聞此語已皆默然住佛告[*]陀婆羅菩薩汝今當知第一婆羅門讚檀[A5]羅蜜過去定光明王佛是牢度跋提者過去然燈佛是千聖王出家學道見然燈佛行諸苦心生悔恨於一劫中墮大地獄雖墮地獄菩提願力莊嚴心故火不能燒從是已後復得值遇燈明王菩薩為其說法從地獄出廣為讚歎過去千佛解脫稱莊嚴佛乃至自在王佛時千聖王聞千佛名歡喜敬禮以是因緣超越九億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跋陀婆羅汝今當知時千聖王豈異人乎等賢劫千佛是也

種姓[2]部第三(此別四部)

  • 述意部
  • 王族部
  • 種姓部
  • 求婚部

述意[3]部第一

敬尋白淨所承出自[4]師摩王聖輪相纂億[5]重暉所以釋迦權應示現降生託迹既顯苗裔遂彰故應迦毘丈六金容現三十二相之儀統領三千大千之化愍彼四流之漂斯六度之舟也

王族[6]部第二

如長阿含經云天地初成諸天下來食其地味變化為人因有諍起眾議立主選得一人豪族最尊[7]𠕋為國主以治百姓此即是釋迦先祖之王(廣如前劫量篇具說)

又依樓炭經云後有他王治化不如先王壽遂減生至八萬歲展轉稍減至一萬歲乃至百歲從劫初有王名大人相已來依四分律總算合有八萬四千二百五十三王出世其中別有十大轉輪聖王王四天下自外諸王不可備列且列如來七世祖族名諱具錄如下故五分律云過去有王名欝摩王(四分名[*]師摩)此王庶子有四名一名照目(長阿含經名曰面光)二名聰目(經名食眾)三名調象(經名路指)四名尼樓(經名莊嚴)尼樓王有子名烏頭羅烏頭羅王有子名瞿頭羅瞿頭羅王有子名尸休羅尸休羅王有四子一名淨飯二名白飯三名斛飯四名甘露飯若依長阿含經四分律等皆云師子頰王有四子一名淨飯王有二子(一是菩薩二是難陀)第二白飯王有二子(一是調達二是阿難)第三斛飯王有二子(一是摩訶男二是阿那律)第四甘露飯王有二子(一是娑婆二是)依智度論師子頰王有一女名甘露味甘露味有子名施婆羅依雜阿含經云世尊姑子名低沙比丘是也依分別功德論云阿難有妹出家作比丘尼(不出名字)嫌迦葉訶阿難作小兒者是又大方便經云白淨王劫初已來嫡嫡相承[8]轉輪王近來二世不作輪王而作閻浮提又優婆塞戒經云我於初釋迦佛所發心於寶頂佛所滿初僧祇於然燈佛所滿第二僧祇於迦葉佛所滿第三僧祇(俱舍論云逆次逢勝觀然燈寶髻則毘婆尸所滿三僧祇若正滿為言在於勝觀已滿為語在於飲光經論不同理各據矣良由釋迦高貴古今無比宿殖福因今受勝報)

種姓[9]部第三

如十二遊經云阿僧祇時有菩薩為國王[10]母早喪讓國與弟捨[11]求道遙見一婆羅姓曰瞿曇因從學道婆羅門言當解王衣如吾所服受瞿曇姓於是菩薩受瞿曇姓於深山食果飲水坐禪念道菩薩乞食遂還國界舉國吏民無能識者謂為小瞿曇菩薩於城外甘蔗園中以為精舍(佛所行讚經云甘蔗之苗裔釋無勝淨王[12]德純備故曰淨飯王案淨飯遠祖乃是瞿曇之後身以其前世居甘蔗園故經矚甘蔗之苗裔也)於中獨坐時有五百大賊劫取宮物路由菩薩廬邊明日捕賊蹤跡在菩薩舍下因收菩前後劫盜法以木貫身立為尖標血流於是大瞿曇以天眼見之便以神足飛來問子有何罪酷乃爾乎卿無子孫當何係嗣菩薩答言命在須臾何陳子孫王使左右弩弓射殺之瞿曇悲哀涕泣下棺斂之取土中餘血以泥團之著二器中還其精舍左血著左器中其右亦然大瞿曇言是道人若其志誠天神當使血化為人却後十月左即成右即成女於是便姓瞿曇氏一名舍夷(舍夷者是西方貴姓之號[1])血化為人乃是宿世之事恐文繁故不可具說所[2]又菩薩本行經云蔗王次前有王名大茅草即以王位付諸大大眾圍繞送王出城剃除鬚髮服出家衣王出家己持戒清淨專心勇猛成就四禪具足五通得成王仙壽命極長至年衰老肉消背曲雖復拄杖不能遠行時彼王仙[3]弟子[4]弟子欲往東西求覓飲食取好軟草安置籠裏用盛王仙懸樹枝上何以故畏諸蟲獸來觸王仙時諸弟子乞食去後有一獵師游行山野遙見王仙謂是白鳥遂即射之時彼王仙既被射已有兩滴血出墮於地便命終彼諸弟子乞食來還見彼王仙被射命終復見有血兩滴在地即下彼籠將王置集聚柴木焚燒王屍收骨為塔復將種種雜妙香華供養彼塔尊重讚歎承事畢了時彼地有兩滴血即便生出二甘蔗[5]漸漸高大至時甘蔗熟日炙開剖其一莖蔗出一童子更一莖蔗出一童女端正可喜世無有時諸弟子心念王仙在世之時不生兒子今此兩童是王仙種養護看視報諸臣知諸大臣召喚解相大婆羅門教令占相并遣作名彼相師言此童子者既是日炙熟甘蔗開而出生故一名善生又其從甘蔗出故二復名甘蔗生又以日炙甘蔗出故亦名日彼女因緣一種無異故名善賢復名水時彼諸臣取甘蔗種所生童子[6]年時即灌其頂立以為王[7]賢善至年長大堪能伏事即拜為王第一之妃

求婚[8]部第四

如菩薩本行經云時迦毘羅城不遠復有一名曰天臂彼天臂城有一釋種豪貴長者名為善覺大富多財積諸珍寶資產豐饒具足威德稱意自然無所乏少舍宅猶如毘沙門王宮殿無異彼釋長者生於八女一名為二名無比意三名大意四名無邊意五名髮意六名黑牛七名瘦牛八名摩訶波闍波(隋言大慧亦云梵天)而此梵天於諸女中年最幼小生之日為諸能相婆羅門師觀占其體云女嫁若生兒者必當得作轉輪聖王王四天七寶自然千子具足乃至不用鞭杖治民時善覺女年漸長成堪欲行嫁白淨王聞自國境內有一釋氏甚大豪富生於八女端正少雙乃至相師占觀其女當生貴子時淨飯王聞是語已作如是言我今當索是女作妃令我甘蔗轉[A6]聖王苗裔不絕(此是律家作如是說又言大慧是菩薩母者此依阿波陀那經文又言輸頭檀王是我之父摩耶夫人是我之母阿波陀那經說檢諸經文此義是[9])時淨飯王即遣使人往詣善覺大長者求索大慧為我作妃波闍波提([10]生活本)

爾時善覺語彼使言善使仁者為我諮啟大王言我有八女一名為意乃至第八名為大何故大王求最小者大王且可待我處分七女竟已當與小女大慧作妃時淨飯王更遣使語長者言我今不待汝一一嫁七女然後取於大慧作妃汝八頭女我盡皆取時善覺釋報大王言若如是者依大王命意將去時淨飯王即遣使人一時迎取八女向宮至於宮已即納二女自用為妃其二女第一名為意第八名大慧者自餘六女分與三弟一人與二並妻為妃時淨飯王納意姊妹內於宮中縱情嬉戲歡娛受樂依諸王法治化四方又菩薩本行經云時甘蔗王第二妃絕妙端正生於四子一名炬面名金色[11]象眾四名別成其第一善賢唯生一子名為長壽端正可喜世間少雙然其骨相不堪作王時善賢妃如是思惟蔗種王有此四子炬面等輩兄弟群強我今唯有此之一子雖極端正而無有雙然其相分不堪為[12]作何方便令我此子得紹王位復作[13]是甘蔗王今於我邊無量敬愛深心染著縱情蕩意我今可窮極婦人莊飾之法令王於我重生[14][15]若得如心我於屏處當乞求願[16]思惟是如上所說莊嚴自身令極殊絕至於王邊王見妃來生重愛縱逸其心見王生如是心已二人眠臥白王言大王當知我今從王乞求一願願王與我王言大妃隨意不逆從心所欲我當與妃時妃重質王言若與我願不得變悔一與妃願後若悔者當令我頭破作七分妃言大王王之四子炬面等輩[17]出國遣我生子長壽為王時甘[18]即語妃言此四子無有過失國境之內有何[19]祥不聽其住妃又白言王已先立誓我若悔者頭破七分王告妃言我如前言與妃所願時甘蔗王過此夜後至明清旦集聚四子而告勅汝四童子今可出去我治化內不得居住遠向他國時四童子[1]跪合掌白父王言王當知我等四人無有罪惡無諸過咎云何父王[2][*]我出於國界王勅子言我知汝等實無過失此非我意驅[*]於汝此善賢大妃之意彼妃乞願我不違彼令汝出國四王子所生之母各求乞隨兒去王報諸妃隨汝意去時妃眷屬及諸臣百姓等各白王今遣此四子令出國者我等諸[3]亦求隨王言任意時甘蔗王勅諸王子從今已若欲婚姻不得餘處取他外族還於自家姓內而莫令甘蔗種姓斷絕彼諸王子受父王教已各各自將所生之母并及眷屬資財諸馱乘等即向北方到雪山下經少時住一大河名婆耆羅洟[4]於彼河上雪山頂游涉久停見川寬平無諸坑坎[5]𢈹唯生軟細青草清淨可愛樹林華菓蔚茂敷榮王子見已共相謂言可於此間造城治化

爾時王子既安住已憶父王語於自姓中求覓婚姻不能得婦各納姨母及其姊妹共為夫妻依於婦禮一隨王教二恐釋種雜亂相

爾時日種甘蔗之王召一國師大婆羅門來語之言大婆羅門我四王子今在何處國師答大王當知王之四子已各出國向於北方乃至已生端正男女時甘蔗王為自所愛諸王子故心思欲見意情歡喜而發是言彼諸王子能立國計大好治化彼等王子是故立姓稱為釋迦以釋迦住大樹蓊蔚枝條之陰故名為奢夷耆[6](及夷反)以其本於迦毘羅仙處所住故因城立名故名迦毘羅婆蘇都甘蔗王三子沒後唯一子在名尼拘羅(隋言別成)長阿含經云住直樹林又號釋林[7]林為又父王聞四子端正曰此真釋子也[8]

[9]降胎部[10]第四(此別六部)

  • 述意部
  • 現衰部
  • 觀機部
  • 呈祥部
  • 胎部
  • 獎導部

述意[11]部第一

夫誠心內感則至覺如在形力外[12]則法身咫尺是以能仁[13]師隨緣[14]愍焰宅之既焚傷欲流之永[15]託白淨之宮降摩耶之胎啟黃金之色破無明之闇居茲三惑畫篋之非真出彼四門驚浮雲之易滅也

[16][17]部第二

如因果經云爾時善慧菩薩功行滿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補處近一切種智生兜率天名聖善為諸天主說於一生補處之行亦於十方國土現種種身為諸眾生隨宜說法期運將至當下作佛即觀五事一者觀諸眾生熟與未熟二者觀時至與未至三者觀諸國土何國處中四者觀諸種族何族貴盛五者觀過去因緣誰最真正應為父母觀此五已即下生者不能廣利諸天人眾仍於天宮現五種相令諸天子皆悉覺知菩薩期運應下作一者菩薩眼見瞬動二者頭上華萎三者衣受塵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坐天眾見菩薩有此異相心大驚怖身諸毛孔血流如雨自相謂言菩薩不久捨於我等時菩薩又現五瑞一者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二者大地十八相動須彌海水諸天宮殿皆悉震搖三者諸魔宮宅隱蔽不現四者日月星辰無復光明五者天下八部皆悉震動不能自禁是諸天見菩薩身已有五又覩外五現希有事皆悉聚集到菩薩所頭面禮足白言尊者我等今日見此諸相身震動不能自安願為我釋此因緣耶便答天言善男子當知諸行皆悉無常我今不久捨此天宮生閻浮提[18]時諸天聞此語已號涕泣心大憂惱舉體血現迷悶於地深歎無常爾時有天子即說偈言

菩薩在於此  
開我等法眼
今者遠我去  
如盲離導師
又如欲度水  
忽然失橋船
亦似[19]孤兒  
喪亡其慈母
我等亦如是  
失所歸依處
方漂生死流  
了無有出緣
我等於長夜  
為癡箭所射
既失大醫王  
誰當救我者
滯臥無明床  
[20]愛欲海
[21]尊者訓  
未見超出期

爾時菩薩以偈答曰

我於此不久  
當下閻浮提
迦毘羅施[22]  
白淨王宮生
辭父母親屬  
捨轉輪王位
出家行學道  
成一切[23]種智
建立正法幢  
能竭煩惱海
關塞惡趣門  
淨開八正路
廣利諸天人  
其數不可量
以是因緣故  
不應生憂惱

又智度論問菩薩何以生兜率天上不在上生不在下生是大福德應自在生

答曰有人言作業熟故應是中生又下生地中結使厚濁上地中結使猛利兜率天上不厚不利智慧安隱故又佛出世時不欲過若於下地短壽終時佛未出世若於上長壽未盡復過佛出時故兜率天於六天及梵之中上三下三於彼天下必生中中夜降神中夜出迦毘羅國行中道得菩提中道為人說法中夜入無餘涅槃以好中法故中天上生

觀機[1]部第三

如菩薩降胎以四種觀人間一觀時二觀土三觀種姓四觀生處初觀時者時有八佛出後第一人壽八萬四千歲時乃至第八人壽一百餘歲菩薩如是念人壽百歲佛出時到是名觀時第二觀土地者諸佛常在中國生多豐財寶其土清淨第三觀種姓者佛生二種姓中若剎利若婆羅門剎利種勢力大故婆羅門種智慧大故隨時所貴佛於中生第四觀生處者何等母人能懷那羅延力菩薩亦能自護淨戒如是觀竟唯中國迦毘羅淨飯王后能懷菩薩如是思已於兜率天下不失正慧入於母胎又佛本行經云爾時兜率天眾之中有一天子名曰金團昔已來數曾下到閻浮地補處菩薩名曰護護明知已告金團言金團天子汝數下至閻浮提中汝應知彼城邑聚落諸王種族生菩薩當生何家金團天子報言尊者我甚知之尊者善聽我今當說護明言善金團此之三千大千世界有一菩提道場處所在彼閻浮摩伽陀國境界之內是昔諸佛成菩提處如是展轉遍歷天下諸國王處皆不稱菩薩意金團天子復作是言我於閻浮提一切諸國處處聚落處處諸王處處城邑處處剎利各住諸城而是剎利造種種業我為尊者經歷已來生於無量疲極苦惱心迷意亂更不復能觀看餘處[2]有一剎利[3]本以[4]於大[5]平量安立世世轉輪聖王之乃至甘蔗苗裔已來子孫相承在彼迦毘羅婆蘇都釋種所生其王名為師子頰王子名為輸頭檀王一切世間天人之中有大名稱尊者堪為彼王作子護明菩薩報金團善哉善哉金團天子汝善觀察諸王家種我亦念在於此家生我今深心如汝所說團當知我定往生彼家作子金團往昔一生補處菩薩所託家者有六十種功德具足滿於彼家何等六十

彼家本來清淨好種()

一切諸聖[*]觀彼家()

彼家不行一切惡事()

彼家所生悉皆清淨()

彼家種姓真正無雜()

彼家[6]係嗣嫡嫡相承無有斷絕()

彼家昔來不斷王種()

彼家所生一切諸王皆是往昔深種善根()

生彼家者常為諸聖之所讚歎()

彼家生者具大威德()

彼家多有端正婦女(十一)

彼家多有智慧男兒(十二)

彼家所生心性調順(十三)

彼家所生無有戲調(十四)

彼家生者無所可畏(十五)

彼家生者不曾怯弱(十六)

彼家生者聰明多智(十七)

彼家生者多解工巧(十八)

彼家生者皆無過罪(十九)

彼家所生不與世間工巧雜合亦不貪財以為活命(二十)

彼家所生常好朋友(二十一)

彼家所生不以殺害諸蟲諸獸以自活命(二十二)

彼家種姓[*]知恩義(二十三)

彼家種族能修苦行(二十四)

彼家所生不隨他轉(二十五)

彼家所生不曾懷恨(二十六)

彼家所生不結癡心(二十七)

彼家生者不以怖畏隨順於他(二十八)

彼家生者畏殺害他(二十九)

彼家生者無有罪患(三十)

彼家生者乞食得多(三十一)

[7][8]者無空發遣(三十二)

彼家剛強難可降伏(三十三)

彼家法則[*]出禮律(三十四)

彼家常樂布施眾生(三十五)

彼家建立因果勤劬(三十六)

彼家所生世間勇健(三十七)

彼家[1]常供養一切諸仙諸聖(三十八)

彼家[*]常供養神靈(三十九)

彼家[*]常供養諸天(四十)

彼家[*]常供養丈夫(四十一)

彼家歷世無有怨讎(四十二)

彼家名聲威振十方(四十三)

彼家一切諸宗為最(四十四)

彼家生者上世已來悉是聖種(四十五)

彼家生者於聖種中最為第一(四十六)

彼家生者位是轉輪聖王之種(四十七)

彼家生者是大威德人之種性(四十八)

彼家生者多有無量眷屬圍繞(四十九)

彼家生者所有眷屬不可破壞(五十)

彼家生者所有眷屬勝一切人(五十一)

彼家生者悉孝養母(五十二)

彼家生者皆孝順父(五十三)

彼家生者悉皆供養一切沙門(五十四)

彼家生者悉皆供養諸婆羅門(五十五)

彼家生者[2]饒五穀倉庫盈溢(五十六)

彼家生者多有金銀硨𤦲碼瑙一切資財無所乏少(五十七)

彼家生者多畜奴婢象馬牛羊一切具足(五十八)

彼家生者不曾事他(五十九)

彼家生者如是一切眾事具足於世間中無所乏少(六十)

佛告金團天子凡是一生補處菩薩處於母彼母若有三十二種相具足者乃能堪受菩薩在胎何等為三十二事[3]一彼母人正德而生二彼母[4][5]體具足三彼母人德行無缺四彼母人所生得處五彼母人為行庶六彼母人種類清淨七彼母人端正無比八彼母人名字得稱九彼母人身體形容上下相稱十彼母人未曾產生十一彼母有大功德十二彼母[*]念樂事十三彼母心常隨順一切善事十四彼母無有邪心十五彼母身口及心自然調伏十六彼母心口無所畏十七彼母多聞總持十八彼母極女工巧九彼母心無諂曲二十彼母心無[6]二十[7]彼母人心無有瞋恚二十二[*]彼母人心無有嫉妬二十三[*]彼母人心無有慳二十四[*]彼母人心無有急速二十五[*]彼母人心難可迴轉二十六[*]彼母人體有至德相二十七[*]彼母人心能懷忍辱二十八[*]彼母人心有慚有愧二十九[*]彼母人得薄婬怒癡三十[*]彼母人行無女家過三十一[*]彼母人行孝順向夫三十二[*]彼母人出生一切諸德一切諸行皆悉具如是母人乃能堪受一生補處後身菩薩欲入母胎之時取鬼宿日然後乃入於母胎其受一生補處菩薩母胎已前其母必須受八關齋然後菩薩入於彼胎護明菩薩復作是言我受有不為世間一切錢財五欲快故下人間受此一生唯欲安樂諸眾生故哀愍苦惱諸眾生故

呈祥[8]部第四

依佛本行經云爾時護明菩薩冬分過已於最勝春初之時一切樹木諸華開敷天氣澄清溫涼調適百草新出滑澤和柔滋茂光[*]遍滿於地正取鬼宿星合之時為彼諸天說於法要悉令歡喜時淨居天告彼一切諸天大眾言汝等今見護明菩薩欲[9]生時莫生憂惱何以故彼下生時必定當得成阿耨菩提成已還來至此天宮為汝說法猶如往昔毘婆尸佛乃至迦葉佛等皆從此去還來到此為汝說法如前無異

爾時菩薩於夜下生當欲降神入胎[10]彼摩[11]當其夜白淨飯王言大王當知我從今夜欲受八禁清淨齋戒所謂不殺生不偷盜不婬妷不妄語不飲酒不兩舌不惡口無義語又願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不生邪我當正見諸眾生等禁戒齋法我當受持我今繫念恒常勤行於諸眾生當起慈心淨飯王即報夫人言心所愛樂隨意而行今亦捨國王之位隨汝所行而有偈言

王見菩薩母  
從坐恭敬起
如母如姊[12]  
心不行欲想

菩薩正念從兜率下託淨飯王第一大妃摩耶夫人右脇住已是時大妃於睡眠中夢見有一六牙白象其頭朱色[*]拄地以金裝乘空而下入於右脇夫人夢已明旦即向淨飯王言大王當知我於昨夜作如是夢入於我右脇之時我受快樂昔所未有從今日後我實不用世間快樂此夢瑞相誰占夢師能為我解時淨飯王召一宮監內侍女人而告之言汝速疾來至外宣勅語我國師大那摩子[1]追喚八婆羅門大占夢師彼使依王勅已喚得[2]八婆羅門八婆羅門等聞王語善知諸相善占夢祥即具諮王大王善聽所夢瑞相我當具說如我所見往昔[3]仙諸天經於典籍所載為說偈言

若母人夢見  
日天入右脇
彼母所生子  
必作轉輪王
若母人夢見  
月天入右脇
彼母所生子  
諸王中最勝
若母人夢見  
白象入右脇
彼母所生子  
三界無極尊
能利諸眾生  
怨親悉平等
度脫千萬眾  
[4]深煩惱海

爾時占夢婆羅門師白大王言夫人所夢其相甚善大王今者當自慶幸夫人所產必生聖子彼於後時必成佛道名聞遠至時淨飯王聞諸占師說此偈已心大歡喜多以財施時淨飯王聞此相師占觀妃夢云是吉祥[5]占相之後即於其國迦毘羅城四門之外并衢道頭街巷阡陌有人行處安大無遮義會之施所須飲食財寶宅舍畜生皆悉與之又阿私陀是五通仙人聞菩薩從兜率陀天正念下至淨飯王宮夫人右脇入於胎時放大光明[*]遍照人天一切世界後此大地具足六種十八相動時阿私陀見未曾有事大驚怖毛孔悉竪今有何緣此大地動有何果報時彼仙人少時思惟然後而住心生歡喜踊躍無量不能自勝作是唱言希有大聖不可思議世間當出大富伽羅又菩薩初從兜率下時入母右脇受胎訖已時有一天曰速往至諸地獄大聲唱言汝諸人輩一切當知菩薩今從兜率天下入於母胎是故汝等速發誓願願生人間地獄眾生聞此語已所有眾生往昔已來曾種善根復造雜業惡強故墮於地獄彼等各各面相覩見厭離地獄復得光明身心安樂復得聞於速往世間諸[6]之聲捨地獄身即生人中所有三千大千世界諸眾生等往昔已來種善根者來於此迦毘羅城四面託生

降胎[7]部第五

如涅槃經云菩薩下時欲色界諸天悉來侍發大音聲讚歎菩薩以口氣風故令地動又念佛三昧經云菩薩欲降母胎時三千大千世界悉皆六種震動又因果經云爾時菩薩欲降母胎即乘六牙白象發兜率宮無量諸天作諸妓樂燒眾名香散天妙華隨菩薩滿虛空中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以四月八日明星出時降神母胎于時摩耶夫人於眠[8]之際見菩薩乘六牙白象騰虛而來從右脇身現於外如處瑠璃夫人體安快樂如服甘露顧見自身如日月照心大歡喜踊躍無見此相已[9]而覺生希有心即以此狀具告白淨王知爾時白淨[10]見此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召善相婆羅門占之知菩薩處胎出已成佛功德利益不可具說爾時兜率天眾念言菩薩已生白淨王宮我等亦當下生人間菩薩成佛我得在先為其眷屬聽法作此念已便即下生其數有九十九億諸天下生人間又從他化自在天乃至四天王及色界天王與其眷屬亦皆下生不可稱菩薩在母胎行住坐臥無所妨礙不令母有諸苦患事菩薩至晨朝於母胎中為色界諸天說種種法至日中時為欲界諸天說法於日晡時為諸鬼神說法於夜三時亦復如(依普曜經云菩薩在母胎十月開化訓誨三十六載諸天人民使立聲聞及諸大乘行也)華嚴經菩薩於母胎中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普見菩薩於胎中如明鏡中見其面像

獎導[11]部第六

如菩薩處胎經云佛告喜見菩薩曰汝欲知過去諸佛滅不滅剎土不耶當知我過去身[12]不可稱不可量即以神足入濕生界眾相具足與無數阿僧祇為濕識眾生說法濕識隨意所願各得解脫入化卵等生隨意所願各得解脫亦復如前復以神足現當來世界入四生中各得解脫亦復如前如我今日在母胎中與諸十方神通菩薩說不退轉難有之法亦以神通入天四生入地獄四生餓鬼四生畜生四生[13][14]胎化二生盡漏得疾濕卵二生盡漏稍遲化生胎生是利根人濕卵是鈍根人又佛告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吾今與汝一一分別大士難有之行阿難白佛言願樂欲聞佛告阿難去此東南方一億一萬一千六十二恒河沙剎彼有世名曰思樂佛名香焰如來於彼現般涅槃而來至忉利天宮經歷無數阿僧祇劫三十六返作大梵天王三十六返作帝釋身三十六返作轉輪王所度眾生無墮二乘及諸惡何以故皆是諸佛神智所感佛告阿難來有胎分耶無胎分耶阿難白佛言如來之身無有胎分也佛告阿難若如來無胎分者云何如來十月處胎教化說法耶阿難白佛如來有胎分者此亦處寂無胎分者亦復處寂

爾時世尊即以神足現母摩耶身中坐臥經行敷大高座縱廣八千由旬金銀梯[1]天繒天蓋懸處虛空作唱[2]樂不可稱計復以神足東方去此娑訶世界萬八千土菩薩大士皆來雲集南西北方四維亦爾復有下方六十二億剎土諸神通菩薩亦來大會上方七十二億空界菩薩亦來雲集入胎中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世尊曰此諸菩薩大士雲集欲聽世尊不思議法如是三昧億千那由他如今如來入何三昧居於胎舍與諸大士說不思議法佛告文殊汝今觀察一住二住乃至十住一生補處諸方菩薩[3]當其位勿相雜錯今此大眾清淨無雜寄生枝葉亦無穢惡[4]此座上無有一人雜穢惡者有退轉者所以者何是利根不處生死

又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彌勒言舉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此識教化非無識也[5]

法苑珠林卷第八

[(音*皮)/一/心]
八【大】,十三【明】
西【大】*,大唐上都西【宋】【元】【宮】*
世【大】*,世字玄惲【宋】*,世玄惲【明】
此有一十五部【大】,之一【明】,〔-〕【宋】【宮】
(七佛…結集部)四十五字【大】,〔-〕【宋】【元】【明】
(第一…部)三十三字【大】,〔-〕【明】
部第一【大】,〔-〕【明】
抑【大】,仰【宋】【元】【明】【宮】
部第二【大】,〔-〕【明】
成二住三壞四空【大】,壞二空三成四住【宋】【元】【明】【宮】
住【大】,往【宋】【元】【明】
風【大】,〔-〕【宋】【元】【明】【宮】
須【大】,頓【宋】【元】【明】
來【大】,所【宋】【元】【明】
初千佛【大】,其千人【宋】【元】【明】【宮】
乘【大】,剩【宋】【元】【明】
隄【CB】【麗-CB】【宋】【元】【明】,堤【大】(cf. K39n1406_p0312a03)
婆【大】,浮【宋】【元】【明】
賢【大】,此賢【宋】【元】【明】【宮】
部第三【大】,〔-〕【明】
棄【大】*,〔-〕【宋】【元】【明】【宮】*
棄【大】,葉【元】
部第四【大】,〔-〕【明】
隨【大】,隋【宋】【元】【明】【宮】
智【大】,智度【宋】【元】【明】
部第五【大】,〔-〕【明】
為佛【大】,〔-〕【宋】【元】【明】【宮】
部第六【大】,〔-〕【明】
身【大】,身長【宋】【元】【明】【宮】
千【大】,十【宋】【元】【明】【宮】
遍【大】,偏【宋】【元】【明】【宮】
常【大】*,恒【宋】【元】【明】【宮】*
也【大】,〔-〕【宋】【元】【明】【宮】
部第七【大】,〔-〕【明】
會【大】,會說法初會【宋】【元】【明】【宮】
我【大】,我作【宋】【元】【明】【宮】
部第八【大】,〔-〕【明】
躓沙【大】,提舍【宋】【元】【明】【宮】
三婆婆【大】,婆【宋】【元】【明】
摩【大】,〔-〕【宋】【元】【明】【宮】
憂波尠多【大】,舒般那【宋】【元】【明】【宮】
部第九【大】,〔-〕【明】
依【大】,勸【宮】
(第二…部)十五字【大】,〔-〕【明】
部第一【大】,〔-〕【明】
勸【大】,以勸【宋】【元】【明】【宮】
去【CB】【麗-CB】【宋】【元】【明】【宮】,法【大】(cf. K39n1406_p0314b21)
乘【大】,垂【宋】【元】【明】【宮】
訃【大】,計【元】【明】
機【大】,〔-〕【宋】【元】【明】【宮】
部第二【大】,〔-〕【明】
誤【大】,寤【宋】【元】【明】【宮】
日【大】,至日【宋】【元】【明】【宮】
祝【大】,呪【宋】【元】【明】
紐【大】,細【宮】
婁【大】,樓【元】
部第三【大】,〔-〕【明】
颰【大】*,跋【宋】【元】【明】【宮】*
王【大】,三【元】
誦【大】,謂【宋】【元】【宮】,讀【明】
言【大】,曰【元】
氷【大】,永【宋】【元】【明】【宮】
蔭【大】,陰【明】
從【大】,彼【宋】【元】【明】【宮】
波【大】,婆【宋】【元】【明】【宮】
臨【大】,臨命【宋】【元】【明】
利【CB】【宮-CB】【宋】【元】【明】【宮】,狗【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5105帖第16圖第6行))
噭【大】,叫【宋】【元】【明】【宮】
(部第…部)十九字【大】,〔-〕【明】
部第一【大】,〔-〕【明】
懿【大】*,[(音*皮)/一/心]【宋】【宮】*,慤【元】【明】
葉【大】,業【宋】【元】【明】【宮】
部第二【大】,〔-〕【明】
𠕋【大】,策【宋】【元】【明】【宮】
作【大】,化【宮】
部第三【大】,〔-〕【明】
父【大】,其父【宋】【元】【明】【宮】
位【大】,行【宋】【元】【明】【宮】
才【大】,財【宋】【元】【明】【宮】
也【大】,〔-〕【宋】【元】【明】【宮】
以【大】,因【宋】【元】【明】
有【大】,〔-〕【宋】【元】【明】【宮】
弟子【大】,〔-〕【宋】【元】【明】
牙【大】,芽【宋】【元】【明】【宮】
小【大】,幼小【宋】【元】【明】【宮】
賢善【大】,善賢【宋】【元】【明】【宮】
部第四【大】,〔-〕【明】
實【大】,實也【宋】【元】【明】【宮】
云【大】,言【宋】【元】【明】【宮】
名【大】,名家家【宋】【元】【明】【宮】
主【大】,王【宋】【元】【明】
此【大】,〔-〕【宋】【元】【明】【宮】
妉【大】,耽【宋】【元】【宮】,沈【明】
湎【大】,緬【宋】【元】【宮】
思惟是【大】,林怱刀【宮】
擯【大】*,儐【宋】【元】【明】【宮】*
蔗【大】,蔗王【宋】【元】【明】
罪【大】,非【宋】【元】【明】【宮】
䠒【大】,胡【宋】【元】【明】,䟡【宮】
怱【大】,忽【宋】【元】【明】【宮】
臣【大】,臣各【宋】【元】【明】
渡【大】,度【宋】【元】【明】【宮】
𢈹【大】,埠【宋】【元】【明】【宮】
及夷反【大】,〔-〕【明】
因【大】,曰【宋】【元】【宮】
卷第十三終【明】
卷第十四千佛篇第五之二首【明】
(第四…部)二十四字【大】,〔-〕【明】
部第一【大】,〔-〕【明】
殫【大】,單【宋】【元】【明】【宮】
本【大】,大【宋】【元】【明】【宮】
訃【大】,赴【明】
霧【大】,騖【明】
現【大】,見【宋】【元】【宮】
部第二【大】,〔-〕【明】
于【大】,〔-〕【宮】
孾【大】,嬰【宋】【元】【明】【宮】
沒【大】,設【宮】
斷【大】,絕【宋】【元】【明】【宮】
國【大】,兜【宋】【元】【明】【宮】
種智【大】,智種【宋】【元】【明】【宮】
部第三【大】,〔-〕【明】
唯【大】,惟【元】
元【大】,從【宋】【元】【明】,無【宮】
從【大】,至【宋】【元】【明】【宮】
眾【大】,乘【宮】
係嗣【大】,體胤【宋】【元】【明】【宮】
至【大】,〔-〕【明】
家【大】,家生【宋】【元】【宮】,至【明】
生【大】*,恒【宋】【元】【明】【宮】*
豐【大】,風【宮】
一乃至三十二記數元本作夾註
人【大】,〔-〕【宋】【元】【明】【宮】
肢【大】*,支【宋】【元】【明】【宮】*
諂【大】,誑【宋】【元】【明】【宮】
者【大】*,〔-〕【元】*
部第四【大】,〔-〕【明】
下【大】,〔-〕【宋】【元】【明】【宮】
時【大】,時時【宋】【元】【明】【宮】
耶【大】,耶夫人【宋】【元】【明】【宮】
姝【大】,妹【宋】【元】【明】【宮】
令【大】,今【宋】【元】【明】【宮】
八婆羅門【大】,〔-〕【宮】
諸【大】,神【宋】【元】【明】【宮】
越【大】,於【宋】【元】【明】【宮】
之【大】,〔-〕【宋】【元】【明】【宮】
天【大】,大【元】
部第五【大】,〔-〕【明】
寐【大】,寤【宋】【元】【明】【宮】
然【大】,然後【宋】【元】【明】【宮】
王【大】,〔-〕【宋】【元】【明】【宮】
部第六【大】,〔-〕【明】
數【大】,無數【宋】【元】【明】【宮】
於【大】,於四【宋】【元】【明】【宮】
星【大】,生【宋】【元】【明】【宮】
梐【大】,陛【明】
娛【大】,妓【宋】【元】【明】【宮】
各【大】,名【宋】【元】【明】【宮】
今【大】,令【宋】【元】【明】【宮】
不分卷【明】
已【CB】【麗-CB】【磧乙-CB】,己【大】(cf. K39n1406_p0311c18; QC102n1113_p0617a13) 字【CB】【麗-CB】,子【大】(cf. K39n1406_p0312c14) 事【CB】【麗-CB】,時【大】(cf. K39n1406_p0315a06) 畏【CB】【麗-CB】,異【大】(cf. K39n1406_p0316c14) 波【CB】【麗-CB】,汲【大】(cf. K39n1406_p0316c19) 輪【CB】【麗-CB】,輸【大】(cf. K39n1406_p0318c19)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