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法苑珠林序
- 1 劫量篇(一)
- 2 三界篇(二)
- 3 日月篇(四)
- 4 六道篇(五-七)
- 5 千佛篇(八-一二)
- 6 敬佛篇(一三-一四)
- 7 敬法篇(一七)
- 8 敬僧篇(一九)
- 9 致敬篇(二〇)
- 10 福田篇(二一)
- 11 歸信篇(二一)
- 12 士女篇(二一)
- 13 入道篇(二二)
- 14 慚愧篇(二三)
- 15 獎導篇(二三)
- 16 說聽篇(二三-二四)
- 17 見解篇(二五)
- 18 宿命篇(二六)
- 19 至誠篇(二七)
- 20 神異篇(二八)
- 21 感通篇(二九)
- 22 住持篇(三〇)
- 23 潛遁篇(三一)
- 24 妖怪篇(三一)
- 25 變化篇(三二)
- 26 眠夢篇(三二)
- 27 興福篇(三三)
- 28 攝念篇(三四)
- 29 發願篇(三四)
- 30 法服篇(三五)
- 31 然燈篇(三五)
- 32 懸幡篇(三六)
- 33 華香篇(三六)
- 34 唄讚篇(三六)
- 35 敬塔篇(三七-三八)
- 36 伽藍篇(三九)
- 37 舍利篇(四〇)
- 38 供養篇(四一)
- 39 受請篇(四一-四二)
- 40 輪王篇(四三)
- 41 君臣篇(四四)
- 42 納諫篇(四五)
- 43 審察篇(四五)
- 44 思慎篇(四六)
- 45 儉約篇(四六)
- 46 懲過篇(四七)
- 47 和順篇(四七)
- 48 誡勗篇(四八)
- 49 忠孝篇(四九)
- 50 不孝篇(四九)
- 51 報恩篇(五〇)
- 52 背恩篇(五一)
- 53 善友篇(五一)
- 54 惡友篇(五一)
- 55 擇交篇(五一)
- 56 眷屬篇(五二)
- 57 校量篇(五二)
- 58 機辯篇(五三)
- 59 愚戇篇(五三)
- 60 詐偽篇(五四)
- 61 惰慢篇(五四)
- 62 破邪篇(五五)
- 63 富貴篇(五六)
- 64 貧賤篇(五六)
- 65 債負篇(五七)
- 66 諍訟篇(五七)
- 67 謀謗篇(五八-五九)
- 68 呪術篇(六〇-六一)
- 69 祭祠篇(六二)
- 70 占相篇(六二)
- 71 祈雨篇(六三)
- 72 園果篇(六三)
- 73 漁獵篇(六四)
- 74 慈悲篇(六四)
- 75 放生篇(六五)
- 76 救厄篇(六五)
- 77 怨苦篇(六六-六七)
- 78 業因篇(六八)
- 79 受報篇(六九-七〇)
- 80 罪福篇(七一)
- 81 欲蓋篇(七一)
- 82 四生篇(七二)
- 83 十使篇(七二)
- 84 十惡篇(七三-七九)
- 85 六度篇(八〇-八五)
- 86 懺悔篇(八六)
- 87 受戒篇(八七-八九)
- 88 破戒篇(九〇)
- 89 受齋篇(九一)
- 90 破齋篇(九一)
- 91 賞罰篇(九一)
- 92 利害篇(九二)
- 93 酒肉篇(九三-九四)
- 94 穢濁篇(九四)
- 95 病苦篇(九五)
- 96 捨身篇(九六)
- 97 送終篇(九七)
- 98 法滅篇(九八)
- 99 雜要篇(九九)
- 100 傳記篇(一〇〇)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 |
---|---|
1 | 婆羅門。及施貧窮乞兒疾病困苦者。給其衣食乘輿 |
法苑珠林卷第二
◎[16]三界篇第[17]二[18](三[19]界有二初明四洲二明諸天)
[24]夫三界定位六道區分。麁妙異容苦樂殊跡。觀其源始不離色心。檢其會歸莫非生滅。生滅輪迴是曰無常。色心影幻斯謂苦本。故涅槃喻[25]之於大河。法花方之於火宅。聖人啟悟息駕反源。超出三有漸逾十地也。尋世界立體四大所成。業和緣合與時而作。數盈災起復歸[26]于滅。所謂短壽者謂其長壽。長者見其短矣。夫虛空不有故厥量無邊。世界無窮故其狀不一。於是大千為法王所統。小千為梵王所領。須彌為帝釋所居。鐵圍為[27]蕃牆之城。大海為八維之浸。日月為四方之燭。總總群生於茲是宅。[28]瑣瑣含識莫思塗炭。沈俗而觀。則迂誕之奢言。大道而察。乃掌握之近事耳。但世宗周孔[29]雅伏經書。然辯括宇宙臆度不了。易稱[30]玄天。蓋取幽深之名。莊說蒼天。近在遠望之色。於是野人信明謂旻青如碧。儒士據典謂乾黑如漆。青黑誠異乖體是同。儒野雖殊不知是一。然則俗尊天名而莫識實。豈知六欲之嚴麗。十梵之光明哉。嗟夫。區界現事猶莫之知。不思妙義固其已矣。竊惟方等大典多說深空。尋長含樓炭辯章世界。而文博偈廣卒難撿究。今簡要略用摽厥致耳。
長阿含起世經等。四洲地心即是須彌山。山外別有八山。圍如須彌山下大海深八萬四千由旬。其邊八山大海初廣八千由旬中有八功德水(依順正理論云。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腹[2]也)如是漸小至第七山下。水廣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其外醎海廣於無際。海外有山即是大鐵圍山。四周圍輪。并一日月晝夜迴轉照四天下。名為一國土。即以此為量數至滿千鐵圍繞訖名一小千。復至一千鐵圍繞訖名為中千世界。即數中千復滿一千鐵圍繞訖名為大千世界。其中四洲山王日月乃至有頂各有萬億(舊云百億者錯算也)。
成則同成。壞則同壞。皆是一化佛所統之處。名為三千大千世界。號為娑婆世界。梵本正音。名為索訶世界。依自誓三昧經。云[3]娑訶世界者(漢言忍界。謂此土人物剛強難忍[4]事故。立名號[5]為忍)其佛號曰能仁。以別束廣名曰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初欲界者欲有四種。一是情欲。二是色欲。三是食欲。四是婬[6]慾。二色界有二。一是情欲。二是色欲。無色界有一情欲。初具四欲強色微故。云欲界。第二色界色強欲微。故號色界。第三無色界色絕欲劣。故名無色界(更依華嚴。辯三千大千世界。乃有多[7]種不煩廣述也)。
依華嚴經云。三千大千世界以無量因緣乃成。且如大地依水輪。水[9]輪依風輪。風[*]輪依空輪。空[*]輪無所依。然眾生業感世界安住。故智度論云。三千大千世界皆依風輪為基。又新翻菩薩藏經云。諸佛如來成就不思議智故。而能[10]得知諸風雨相。知世有大風名烏盧博迦。乃至眾生諸有覺受。皆由此風所搖動故。此風輪量高三拘盧舍。於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曰[11]雲風輪。此風輪量高五拘盧舍。於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瞻薄迦。此風輪量高十踰繕那。於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12]吠索縛迦。此風輪量高三十踰繕那。又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曰去來。此風輪量高四十踰繕那。如是舍利子。次第輪上。六萬八千拘胝風輪之相。如來應正等覺。依止大慧悉能了知。舍利子。最上風輪名為周遍。上界水輪之所依止。其水高量六十八百千踰繕那。為彼大地之所依止。其地量高六十八千踰繕那。舍利子。是地量表有一三千大千世界。又樓炭經云。此地深二十億萬里。下有金粟亦二十億萬里。下有金剛亦二十億萬里。下有水際八十億萬里。下有無極大風。深五百二十億萬里。此雖六重。前四是地輪。第五是水輪。第六是風輪。金光明經云。此地深十[13]六萬八千由旬。下有金沙。金沙正是金粟。下有金剛地。釋云。前風輪堅固不可[14]沮壞。有大洛那力人以金剛杵擊之。杵碎風輪無損。大洛那力者。是第四梵王那羅延力。是佛身力。亦名那羅延風輪。風輪上次有水輪。水輪者。依立世經云。深一百一十三萬由旬。減風輪三十八萬由旬。以眾生業力水不流散。如食未消不墮熟藏。又如倉貯米內外物持。水輪亦爾。外由有風持不散。如世間[15]攢酪為[16]蘇。此風力順轉。此水成金水。深一百一十三萬由旬。既順成金水但厚八十萬由旬。所略三十三萬由旬皆屬金地。金地輪中從少向多。應厚十二洛沙。一洛沙有十萬由旬。此輪縱廣一等。
今據三千大千世界之中。諸佛世尊皆垂化現。現[18]生現滅導聖導凡。[19]約一四天下。即以一日月所照臨處。以蘇迷廬山為中(唐云。妙高山。舊名須彌山。又曰迷留。亦云彌婁山。此皆訛略耳)高三百三十六萬里。四寶所成。東面黃金。南面琉璃。西面白銀。北面玻[20]璃。在大海中亦深三百三十六萬里。據金輪上。如起世經云。須彌山下有八重山。初山名佉提羅。高四萬二千由旬。上闊亦爾。七寶所成。其須彌山佉提羅山二山之間闊八萬四千由旬。周匝無量。佉提羅山外有山。名曰伊沙陀羅。高二萬一千由旬。上闊亦爾。七寶所成。二山之間闊四萬二千由旬。周匝無量。伊沙陀羅山外有山。名曰遊乾陀羅。高一萬二千由旬。上闊亦爾。七寶所成。二山之[21]間二萬一千由旬周匝無量。遊乾陀羅山外有山。名曰善見。高六千由旬。上闊亦爾。七寶所成。二山相去一萬二千由旬周匝無量。善見山外有山。名曰馬半頭。高三千由旬。上闊亦爾。七寶所成。二山之間闊六千由旬周匝無量。馬半頭山外有山。名曰尼民陀羅。高一千二百由旬。上闊亦爾。七寶所成。二山之間闊二千四百由旬周匝無量。尼民陀羅山外有山。名毘那耶迦。高六百由旬。上闊亦爾。七寶所成。二山之間闊一千二百由旬周匝無量。毘那耶迦山外有山。名斫迦羅([1]隋言輪圍。即鐵圍山是也)。高三百由旬。上闊亦爾。七寶所成。二山之間闊六百由旬周匝無量。上列諸山中間皆是海水。水皆有[2]憂鉢羅華。鉢頭摩華。拘牟陀華。奔[3]茶利迦華等。諸妙香物遍覆於水。去斫迦羅山其間不遠。亦有空地。青草遍布。即是大海。於大海北有大樹王。名曰閻浮樹。身周圍有七十由旬。根下入地二十一由旬。高百由旬。乃至枝葉四面垂覆五十由旬。長阿含經云。其山空地中有大海水。[4]名欝禪那。此水下轉輪聖王道。廣十二由旬。俠道兩邊有七重牆。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交飾七寶所成。閻浮提地輪王出時。水自然去其道平現。去海不遠有山名欝禪山。去此山不遠有山名金壁。過此山已有山名雪山。縱廣五百由旬。深五百由旬。雪山中間有寶山高二十由旬。雪山埵出高百由旬。其山頂上有阿耨達池。縱廣五十由旬。其水清冷澄[5]淨無穢。七寶砌壘。其池底金沙充滿。華如車輪根如車轂。華根出汁色白如乳。味甘如蜜。池東有[6]殑伽河。從牛口出。從五百河入于東海。池南有新頭河。從師子口出。從五百河入于南海。池西有博叉河。從馬口出。從五百河入于西海。池北有斯陀河。從象口出。從五百河入于北海。依奘法師西國傳。其贍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也 ([7]唐云無熱。舊曰阿耨達池訛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8]矣。金銀琉璃頗胝飾其岸焉。金沙彌漫清波晈鏡。[9]十地菩薩以願力故。化為龍王。於中潛宅。出清冷水屬贍部洲。是以池東面銀牛口流出殑伽河(舊曰恒河又曰恒伽訛也)遶池一匝入東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舊曰辛頭河者訛也)遶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馬口流出縛芻河(舊曰[10]博[11]叉河者訛也)遶[12]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徙多河(舊[13]曰私陀河者訛也)遶池一匝入東北海。或曰。潛流下地出積石山。即徙多河之流。為中國之河源也。時無輪王應運。贍部洲地有四主焉。南象主則暑溫宜象。西寶主乃臨海盈寶。北馬主寒勁宜馬。東人主和暢多人。故象主之國躁烈篤學特閑異術。寶主之鄉無禮義重財賄。馬主之俗天資獷暴情忍殺戮。人主之地風俗機[14]慧仁義[15]昭明。四主之俗東方為上。其居室則東開其戶。日則東向以拜。人主之地南面為尊。方俗殊風斯其大概。至於君臣上下之禮。憲章文軌之儀。人主之地無以加也。清心釋[16]累之訓。出離生死之數。象主之國其理優矣。斯皆著之經誥。聞諸[17]土俗。博[18]閑今古詳考見聞。然則佛興西方法流東國。通譯音訛方言語謬。音訛則義失。語謬則理乖。故曰。必也正名乎。貴無乖謬矣。又起世經云。阿耨達宮中有五柱堂。阿耨達龍王恒於中止。佛言。何故名為阿耨達。其義云何。此閻浮提所有龍王盡有三患。唯阿耨達龍無有三患。云何為三。一者所有諸龍皆被熱風熱沙著身燒其皮肉及燒骨髓以為苦惱。唯有阿耨達龍無有此患。二者所有龍宮惡風暴起。吹其宮內失寶飾衣。龍身自現以為苦惱。唯阿耨達龍王無如此患。三者所有龍王各在宮中相娛樂時。金翅大鳥入宮搏撮。或始生方便欲取龍食。龍怖懼常懷熱惱。唯阿耨達龍無如此患。若金翅鳥王生念欲往即便命終。故名阿耨達。阿耨[19]達者(秦言無惱)佛告比丘。雪山右面有城名[20]金毘離。其城北有七黑山。黑山北有香山。其山常有歌舞唱伎音樂之聲。山有二[21]窟。一名為盡。二名善盡。[22]天七寶所成。柔軟香潔猶如天衣。妙音乾闥婆王。從五百乾闥婆在其中止。又順正理論云。四洲之中唯贍部洲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據金輪。諸最後身菩提薩埵。將登無上正等菩提。皆坐此座起金剛定。以無餘依及[23]餘依及餘處所有堅[24]固力能持此座。又長阿含經云。佛告比丘。有四大天神。何等為四。一者地神。二者水神。三者風神。四者火神。此之四大。各共有之。故地神生惡見言。地中無水火風。時我知此地神所念。即往語言。汝嘗生念言地中無水火風耶。[25]曰地中實無水火風也。我時語言。汝勿生此念謂地中無水火風。所以者何。地中有水火風。但地大多故地大得名。佛告比丘。我為彼地神。除其惡見示教利喜得法眼淨。水中有地火風。火中有地水風。風中有地水火。但初大多故[A1]偏得名也。
依立世阿毘曇論云。[A2]大醎海外有山。名曰鐵圍。入水三百一十二由旬半。出水亦然。廣亦如是。周迴三十六億一萬三百五十由旬。從[1]剡浮提南際取鐵圍山。三億六萬六百六十三由旬。從[*]剡浮提中央取東弗于逮中央。三億六萬六百由旬。從[*]剡浮提中央取西瞿耶尼中央。三億六萬六百由旬。從[2]剡浮提北際取北欝單越北際。四億七萬七千五百由旬。從鐵圍山水際極西鐵圍山水際[3]遙度。十二億二千八百二十五由旬鐵圍山水際周迴三十六億八千四百七十五由旬。從此須彌山頂至彼須彌山頂邊。十二億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從此須彌山中央至彼須彌山中央。十二億八萬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從此須彌山根至彼須彌山根。十二億三千十五由旬。如是義者佛世尊說(依長阿含經云。閻浮提。其地縱廣七千由旬。西瞿耶尼。其地縱廣八千由旬東弗于逮。其地縱廣九千由旬北欝單越。其地縱廣十千由[4]旬)。
尋夫方[6]志人別不同。總有二種。一凡二聖。若約方言之即有四種。所謂四天下人。若以住處言之。四天下中合有四千八處則有四千八種之人。若直案閻浮提一方言之。如樓炭經說。大國總有三十[7]六人亦同之。若展別論則有二千五百小國。人亦同之。又一一國中種類若干。胡漢羌[8]魯蠻夷楚越。各隨方土色類不同。未可具述。故樓炭經云。此南[9]閻浮提種類差別合有六千四百種人。但總彰大數不別其名。長阿含經云。佛告比丘。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圍繞其外。復有大海水周匝圍繞八千天下。復有大金剛山繞大海水。金剛山外復有第[10]二大金剛山。二山中間窈窈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於彼八大地獄也。第一北欝單越者。依長阿含經云。須彌山北天下有欝單越國。其土正方縱廣一萬由旬。人面亦方。像彼地形有大樹王。名菴婆羅。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多有諸山浴池。華菓豐茂。無數眾鳥和鳴。地生軟草槃縈右旋。色如孔翠。香如婆師。軟若天衣。其地柔軟以足蹈地。地凹四寸。舉足還復。地平如掌無有高下。彼土四面有四阿耨達池。各縱廣百由旬。以七寶砌出四大河。廣十由旬。眾鳥和鳴。彼土無有溝坑荊棘株杌。亦無蚊虻毒蟲。地純眾寶。陰陽調柔四氣和順。百草常生無有冬夏。其土常有自然糠米不種自生。無有[11]糠糩如白華聚。猶忉利天食眾味具足。其土常有自然釜鍑。有摩尼珠名曰焰光。置於鍑下飯熟光滅。不假樵火不勞人功。其土有樹。名曰曲躬。葉葉相次天雨不漏。彼諸男女止宿其下。復有香樹高七十里。華菓繁茂。其菓熟時皮破自[12]裂自然香出。或高六十里五十里。小者五里。其菓熟時皮破自然出種種衣。或出種種嚴身之具。或出種種器。或出種種食。或戲河中有眾寶船。彼方人民欲入中洗浴游戲時。脫衣岸上。乘船中流娛樂訖已度水遇衣便著。先出先著。後出後著。不求本衣。次至香樹樹為曲躬。其人手取樂器調[13]弦。並以妙聲和弦而行詣園娛樂。其土中夜阿耨達龍王數數時起清淨雲。周遍世界而降甘雨。如[14]𤛗牛乳[15]頃以八味水潤澤普洽。於中夜後淨無有翳空中清明。海出涼風微吹人身舉體快樂。其土豐熟人民熾盛。設須飲食以自然糠米著於釜中。以焰光珠置於釜下。飯自然熟珠光自滅。諸有來者自恣食之。其主不起飯終不盡。若其主起飯則盡[16]賜。其飯鮮潔如白華聚。其味如天無有眾病。氣力充足顏色和悅無有衰耗。其土人身顏貌同等不可分別。其貌少壯如閻浮提二十許人。其人口齒平正潔白無間。髮紺青色無有塵垢。髮垂八指齊眉而止。不長不短。若其土人起欲心時。有熟視女人而捨之去。彼女[17]隨往詣園林。若彼女人是彼男子父親母親骨肉中表。不應行欲者樹不曲蔭。各自散去。若非親者樹則曲蔭。隨意娛樂一日二日。或至七日爾乃捨去 (立世阿毘曇論云。北洲人不索女不迎妻。不買不賣。若男子欲娶女時諦瞻彼女。若女欲羨男時亦須諦視男子。若不見視餘女報言。是人看汝即為夫妻。男不見女看餘男報言。是女看汝亦為夫妻。若自相見便即相隨[A3]共往別處。若多欲者一生之中數唯至五。其中品者或四[18]或三。亦有修行至死無欲。彼人懷妊有惡食者耳)彼人懷妊七日八日便產。隨生男女置於四衢大交道頭捨之而去。有諸行人經過其邊出指含[19]嗽。指出甘乳充遍兒身。過七日已其兒長成與彼人等。男向男眾女向女眾。彼人命終不相哭泣。莊嚴死屍置四衢道捨之而去。有鳥名憂慰禪伽。接彼死屍置於他方(依[20]立世論云。其鳥啄屍將去。至山外而便[21]噉[22]食)又其土人大小便時地為開坼[23]便利訖已地還自合。其土人民無所繫戀亦無蓄積。壽命常定死盡生天。彼人何故壽命常定。其人前世修十[24]善行。身壞命終生欝單越。壽命千歲不增不減。是故彼人壽命正等。若有人能施沙門婆羅門。及施貧窮乞兒疾病困苦者。給其衣食乘輿華鬘塗香床榻房舍。又造塔廟燈燭供養。其人命終生欝單越。壽命千歲不增不減。其土不受十善。舉動自然與十善合。身壞命終生天善處。是故彼人得稱為勝。於三天下其土最上。故秦言最上。立世論云。彼土人民悉皆白淨。人所莊飾。鬚髮翠黑恒如剃周羅。五日頭髮自然長。橫七指無有增減。順正論云。北俱盧洲。形如方座。四邊量等。面各二千。既說界方面各二千。已具其義。邊有二中洲。一矩婆洲。二憍[1]抵婆洲。此二洲皆有人住。第二東弗于逮。依長阿含經云。須彌山東有天下。名弗于逮。其土正圓。縱廣九千由旬。人面像彼地形。有大樹王。名伽藍浮。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造天地經云。東方人物勝閻浮提人。彼土用綿絹共相市易。依長阿含經云。彼土人壽二百歲少出多減(樓炭經云。人壽三百歲也)飯食魚肉(立世論云。自不殺生。不令他殺。若有自死則食其肉)以穀帛珠璣共相市易。人有婚禮嫁娶(立世論云。東弗婆提人。其多欲者。一生之中其數至七。其中品者。或至五六。亦有修行至死無欲。東西二洲人唯無黑色。餘同[2]剡浮提身有種種色。彼人頭髮莊飾剪前被後。上下兩衣著下竟上衣繞身而已)依順正[3]理論云。東勝身洲。東狹西廣。[4]三邊量等。形如半月。東三百五十三邊各二千。此東洲東邊。廣南洲南際。故東如半月。其洲邊有二中洲者。一提訶洲。二毘提訶洲。此二洲皆有人住。第三俱耶尼者。依長阿含經云。須彌山西天下名俱耶尼。其土形如滿月。縱廣八千由旬。人面像彼地形。有[5]大樹王。名曰斤提。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起世經云。於彼樹下有一石牛。高一由旬。以此因緣。名瞿陀尼。此云牛貨)人壽三百歲。以牛馬珠玉共相市易。人物亦勝閻浮提。立世論云。彼土人或自殺生或令他殺。[A4]死則食肉同[*]剡浮提人。若眷屬死送喪山中燒屍棄去。或置水中。或埋土裏。或著空地。東西二洲大同[*]剡浮提。婚禮亦同。其欲多者。一生之中數至十二。其中品者數[A5]或至十。亦有修行至死無欲。彼人莊飾並皆被髮上下著衣。依順正理論云。西牛貨洲圓如滿月。逕二千五百。周圍七千半。其洲邊有[6]二中洲者。一[7]舍椃洲。二嗢怛羅漫里拏洲。皆有人住。第四閻浮提者。依長阿含經云。須彌山南有天下。名閻浮提。其土南狹北廣。縱廣七千由旬。人面像此地形。有大樹王。[8]名閻浮提。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起世經云。於此樹下。有閻浮那檀金聚。高二十由旬。以此勝金出此樹下。名閻浮那[9]樹金)復有金翅鳥王樹。名俱利睒婆羅。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阿脩羅王有樹。名曰善盡。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忉利天有樹。名曰[10]晝度。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閻浮提人。人壽百歲。中夭者多。初十無知。二十少知猶未黠了。三十欲意盛。四十所行無端。五十所習不忘。六十慳著。七十體性遲緩。八十無榮飾。九十疾[11]痛。百歲諸根衰耗經於三百冬夏春。三萬六千食中間。或有不具者。立世阿毘曇論云。[*]剡浮提人衣服莊飾種種不同。或有長髮分為兩髻。或有剃落髮鬚。或有頂留一髻餘髮皆除。名周羅髮。或有拔除髮鬚。[12]或剪髮剪鬚。或有編髮。或有被髮。或有剪前被後令圓。或有裸形。或著衣服。覆上露下。或露上覆下。或上下俱覆。或止障前後。[13]此洲人民所食多種不可具述。婚禮市易現事可知。然論云。[*]剡浮提人一生欲事無數無量。不同餘三洲人少欲。亦有修行至死無欲。依順正理論云。南贍部洲有邊洲。一名遮末羅洲。二名筏羅遮羅洲。此二洲中皆有人住。
依立世經云。閻浮提人命促至十歲時。身形短小。或長二搩手三搩手。於其自身則有八搩手。毘曇論云。閻浮提人至百歲時。身長三肘半。或長四肘(長阿含經云。長三肘或有不定者大[15]低言之)弗婆提人長八肘。瞿耶尼人長十六肘。欝單越人長三十二肘。
如毘曇說。閻浮提人壽命不定。有其三品。上壽一百二十五歲。中壽一百歲。下壽六十歲。其間中夭者不可勝數。且依劫減時說有此[18]品。若據劫初壽命無量。或至八萬四千。依長阿含經。閻浮提人。人壽百二十歲。中夭者多。東弗于逮人。人壽二百歲(樓炭經云。人壽三百歲)。西俱耶尼人。人壽三百歲。北欝單越人。人壽千歲(餘三方人並有中夭者。[19]唯北[20]洲人定壽千年也)。
依起世經云。閻浮提人身長三肘半。衣長七肘。闊三肘半。瞿陀尼人。弗婆提人。身衣與閻浮提等量。欝單越人身長七肘。衣長十四肘。上下七肘。阿脩羅身長一由旬。衣長二由旬。闊一由旬。重[1]半起利沙(隋言半兩。餘經說阿脩羅大小不定。如毘婆質多阿脩羅。四倍高須彌山)。
長阿含經云。佛告比丘。閻浮提人有三事。勝拘耶尼人。何等為三。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拘耶尼人有三事勝閻浮提人。何等為三。一者多牛。二者多羊。三者多珠玉。閻浮提有三事勝弗于逮。何等為三。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能修梵行。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弗于逮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其土極廣。二者其土極大。三者其土極妙。閻浮提有三事勝欝單越。何等為三。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能修梵行。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欝單越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無所繫屬。二者無有我所。三者壽定千歲。閻浮提人亦以上三事勝餓鬼趣。餓鬼趣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長壽。二者身大。三者他作自受。閻浮提人亦以上三事勝金翅鳥。金翅鳥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長壽。二者身大。三者宮殿。閻浮[3]提以上三事勝阿須倫。阿須倫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宮殿高廣。二者宮殿莊嚴。三者宮殿清淨。閻浮提[4]人以上三事勝四天王[5]天。復以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長壽。二者端正。三者多樂。閻浮提人亦以上三事。勝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此諸天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長壽。二者端正。三者多樂。[6]◎
- 辯位部
- 會名部
- 業因部
- 受生部
- 界量部
- 身量部
- 衣量部
- 壽量部
- 住處部
- 廣狹部
- 莊飾部
- 奏請部
- 通力部
- 身光部
- 市易部
- 婚禮部
- 飲食部
- 僕乘部
- 眷屬部
- 貴賤部
- 貧富部
- 送終部
如婆沙論中說。天有三十二種。欲界有十。色界有十八。無色界有四。合有三十二天也。第一欲界十天者。一名[13]干手天。二名持華鬘[14]天。三名常放逸天。四名日月星宿天。五名四天王天。六名三十[15]三天(總名忉利天攝)七名炎摩天。八名兜率陀天。九名化樂天。十名他化自在天(初星宿及後四。此五居空。干手華鬘放逸四天忉利。此五在山。[16]具如下第九住處說)第二色界有十八天者。初禪有三天。一名梵眾天。二名梵輔天。三名大梵天(此大梵天無別住處。但於梵輔有層臺高顯嚴博。大梵天王獨於上住。以別群下於此。三天之中梵眾是庶民。梵輔是臣。大梵是君。唯此初禪有其君臣民庶之[17]別。自此已上悉皆無也)二禪之中有三天。一名少光天。二名無量光天。三名光音天。第三禪中亦有三天。一名少淨天。二名無量淨天。三名遍淨天。第四禪中獨有九天。一名福生天。二名福[18]愛天。三名廣果天。四名無想天(此無想天亦無別所。但與廣果同[19]階[20]別處以是外道所居故分二種別名[21]也)五名無煩天。六名無熱天。七名善現天。八名善見天。九名色究竟天(亦名阿迦[22]膩吒天名色界合有十八天)第三無色界中有四天。一名空處天。二名識處天。三名無所有處天。四名非想非非想處天(是名三界總有三十二種天也)問曰。未知此三十二天幾凡幾聖。答曰。二唯凡住。五唯聖住。自餘二十五天凡聖共住。所言二唯凡住者。一是初禪大梵天王。二是四禪中無想天中。唯是外道所居。問曰。何故此二唯凡住耶。答曰。為大梵天王不達業因。唯說我能造化一切天地人物。恃此高慢輕蔑一切聖人。故不與居。又無想天中唯是外道修無想定以生其中。受五百劫無心之報。外道不達謂為涅槃。受報畢已必起邪見來生地獄。以是義故。一切聖人亦不生中也。所言五唯聖人居者。謂從廣果已上無煩無熱等五淨居天。唯是那含羅漢之所住也。縱凡生彼天者要是進向那含身。得四禪發於無漏起熏禪業。或起一品乃至[23]五品。方乃得生。凡夫無此熏禪業故不得生也。若言那含生彼理則無疑。問曰。阿羅漢既是無生。何故亦云生彼天者。答曰。此應言欲界那含生彼而得羅漢。非謂先是羅漢而生彼也。自餘二十五天凡聖共居。不言可悉。若總據大小乘說。合有四天。故涅槃經云。有四種天。一世間天。二生天。三淨天。四義天。世間天者如諸國王。生天者從四天王乃至非想非無想天。淨天者從須陀洹至辟支佛。義天者十住菩薩摩訶薩。以何義故。十住菩薩名為義天。以能善解諸法義見一切法是空義故。
第一四天王者。依長阿含經云。東方天王名多羅咤。此云治國主(智度論云提頭賴[2]吒)領乾闥婆及毘舍闍神將。護弗婆提人不令侵害。南方天王名毘瑠璃。此云增長主(智度論名毘樓勒叉)領鳩槃[3]茶及薜荔神。將護閻浮提人。西方天王名毘留博叉。此云雜語主(智度論云毘樓博叉)領一切諸龍及富單那。將護瞿耶尼人。北方天王名毘沙門。此云多聞主。領夜叉[4]及羅剎。將護欝單越人。智度論云。天帝釋具依梵音應云提婆那因。釋迦者([5]秦言能[6]也)提婆([7]言天)因([*]言主)合而言之。是能天主也。須夜摩天者([*]秦言妙善)兜率陀者(秦言妙足)須[8]涅蜜陀者(秦言化樂)婆舍跋提者(秦言他化自在天也)梵天王名曰尸棄(秦言大頂別云大器)首陀婆天者(秦言淨居天。且依智度論逐要釋。此少多自外天。已上天名具如婆沙[9]論為文[10]煩故不可具錄也)中阿含經云。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緣名釋提桓因。佛告比丘。釋提桓因本為人時行於䪺施。沙門婆羅門貧窮困苦。施以飲食錢財燈明等。以堪能故名釋提桓因。復何因緣名富蘭陀羅。告曰。彼[11]本為人時數數行施。衣被飲食乃至燈明。故名富蘭陀羅。復何因緣故名摩訶婆。告曰。本為人時名摩伽婆。即以本為名。復何因緣故名[12]娑婆婆。告曰。本為人時以婆詵私衣布施供養。故名[*]娑婆婆。復何因緣故名憍尸迦。告曰。本為人時為憍尸迦姓故。復何因緣故名舍脂鉢低。告曰。彼舍脂為天帝釋第一天后。復何因緣故名千眼。告曰。本為人時聰明智慧。於一坐間思千種義觀察稱量故。復何因緣故名因提利。告曰。天帝於諸三十二天為主故。佛告比丘。然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受持七種受得天帝釋。何等為七。謂供養父母乃至等行惠施。如經偈說。為天帝釋。
問曰。六趣之報造何業生。答曰。依智度論說。六趣之業不過善惡。各有三品。上者生天。中者生人。下者生四惡趣。若依此義。但善上品即得生天。不分散定別耶。若依業報差別經中。具說十善得生天趣具分定散三界差別。經云。復有十善能令眾生得欲界天報。具修增上十善得生欲界天報。此則欲界散善業也。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色界天報。為修有漏十善與定相應。此則色界定善業也。復有四業能令眾生得無色界天報。一者謂過一切色想滅一切有對想入空處定。二者過一切空處定入識處定。三者過一切識處定入無所有處定。四者過一切無所有處定入非想非非想處定。以是四業得無色界報。若爾此界何故不言十善業者。應言此界是無色報[14]雜色而修遠離身口。是故據地但言四業不就十善也。然上來所說皆是如來分別業報因果相當不差異也。若依善戒經說。僧持二百五十戒。尼持三百[15]七十八戒。亦是生天之業。故四分律偈云。
此據欲界天說。又如正法念經說。或因持戒不殺不盜不婬。由斯三善亦得生天。此亦生欲[16]界天。因別時之說。然非局此三即得生天也。又如溫室經說。[17]洒僧淨業亦得生天及上界報。此亦別時之意。非將[*]洒僧散善得生上界。但是欲界天報。又如涅槃經說。慈母於恒河救兒。兒母俱死得生梵天。此是散心之慈。不以餘定善助。豈得生天。此但據遠因。非局散慈則得上生。亦如一聞涅槃不墮四趣。義亦如是。故正法念經云。若身不殺盜婬口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持此七戒得生四天王天。若能持七種戒得生化生天。此有上中下。若持不殺戒得生四天王處。若持不殺不盜得生三十三天。若持不殺不盜不邪婬得生夜摩天。若持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得生兜率陀天。受世間戒信奉佛戒。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得生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又長阿含經云。先於佛所淨修梵行。於此命終生忉利天。使彼諸天增益五福。一者天壽。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稱。四者天樂。五者天威德。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比丘。過去世時。拘薩羅國有彈琴人。名曰鹿牛。於拘薩羅國人間游行止息野中。有六廣大天宮天女。來至拘薩羅國鹿牛彈琴人所。語鹿牛彈琴人言。阿舅阿舅。為我彈琴我當歌舞。鹿牛彈琴者言。如是姊妹我當為汝彈琴。汝當語我是何人何由生此。天女答言。阿舅且彈琴。我當歌舞於[18]頌歌[19]中自說所以生此因緣。彼人即便彈琴。彼六天女即便歌舞。
第一天女說偈歌言。
第二天女復說偈言。
第三天女復說偈言。
第四天女復說偈言。
第五天女復說偈言。
第六天女復說偈言。
爾時拘薩羅國鹿牛彈琴人而說偈言。
說是語已此諸天女即沒不見。
第一四天王天受生者。依長阿含智度論等。四天王天皆有婚嫁。行欲如人然受化生。初生如二歲小兒在其膝上(依順正理論云。如[4]五歲小兒別經云。男生坐[5]母右膝女生坐母左膝上[6]也)兒來未久便知飢渴。自然寶器盛百味食。若福多者飯色自白。中者青色。下者赤色。若渴寶器甘露漿。如食之色。飲不留停如[7]蘇投火。食訖便與諸天等量。初生出時憶昔往業。戲已忘念。第二忉利天受生者。依毘耶婆仙人。問佛經云。大仙當知。三十三天遊戲受樂。於樹林中行見彼天子天女同一處坐。心喜愛樂速生彼處。如線穿珠牽線珠走。不生異道。即於生時彼天婦女手華[8]生。彼女見已自知有兒。即以此華授與夫言。若今得子可生歡喜。彼[9]天見之喜心增上。必知其妻得天童子。二天[10]心喜七日滿已長髮旋動。清淨無垢天衣具足。即彼天來生七日之中憶念我某處退生此天中某我父母我作善業極生喜。[11]喜生已則心欲得即便行。往詣彼處如醉象行。[12]臂如象鼻洪圓纖長胸則平正。[*]臂如金色上下身麁中身則細。行則庠審深心勇健。腰如弓弝背骨平直。兩髀洪滿如芭蕉樹。善知天法髭鬚短細天香甚香。爪甲赤薄身體香潔。無主莊嚴取[13]以嚴身。天無病苦。於宮殿中次第漸行。見無主天[14]女見天童子。一切悉來圍遶而住。作如是言。聖子善來。此汝宮殿。我無夫主。久離夫主。獨有童子。我今年少。妙色具足。應相供養。乳若金瓶。面如蓮華開敷[15]之色。如雲電行端正可喜。我是天女。今相供養奉給走使。此戲樂處。如是婦女而來近之奉給供養。彼三十三天有善法堂。天眾集處。有八萬四千柱。皆是眾寶所成。入者無諸惡觸蚊虻等過。亦無眠睡懈怠[16]頻申等過。無量百千天女欲心戲笑。無有嫉心鬪諍等過。頰淨無垢如月鏡輪。天女之法以香彩色用點頰額以莊嚴面。天女詠聲共相娛樂。起世經云彼於天中。或在天子。或在天女。或於坐處。或兩膝內。或兩股間忽[17]然而生。初生出時即如人間十二歲兒。若是天男即在天子坐處膝邊隨一處生。若是天女即在天女兩股內生。既出生[18]已彼天即稱是我兒女。初生之時以自業故得三種念。一自知從某處死。二自知今此處生。三知彼生。是此業果是此福報。作是念已。便思念食。即於其前有眾寶器。自然盛滿天須陀味種種異色。有眾寶器其須陀味色最白淨。若報中者其色稍赤。若福下者其色稍黑。彼天子以手把取天須陀味。內其口中。即漸消融如[*]蘇置火。即自消融無復形影。若有渴時即於其前有天寶器盛滿天酒。隨福上中下白赤黑色。略說如前。入口消融亦同前說。飲食既訖身遂長大。麁細高下與舊男女等無有異。此諸天子天女等。身既充足各隨意趣。或詣園苑看其樹。自然種種衣服瓔珞華鬘飲食音樂低垂。隨取無量億數。諸天玉女在此園中未見如是。以業熟故。了了分明。憶宿世事如視掌中。由見天女迷諸色故。正念覺[1]智此心即滅。既失前念著現在欲。口唯唱言。此等皆是。天玉女耶。天玉女耶。此則名為欲愛所縛。順正理論云。諸天初受生時。身量云何。且六欲諸天初生。如次如五六七八九十歲人。生已身形速得圓滿。色界天眾。於初生時。身量周圓。具妙衣服。一切天眾皆作聖言。為彼言詞同中印度。然不由學自解典言。
依起世經云。須彌山下別有三級諸神住處。其最下級縱廣正等六十由旬。其第二級縱廣正等四十由旬。其最上級縱廣正等二十由旬。皆有七重牆院。乃至諸鳥各出妙音莫不具足。此三級中皆有夜叉住。須彌山半高四萬二千由旬。有四大天王所居宮殿。須彌山上有三十三天宮殿帝釋所居。三十三天已上一倍有夜摩天。又更一倍有兜率天。又更一倍有化樂天。又更一倍有他化自在天。他化天上又更一倍有梵身天。梵身天下於其中間有羅摩波旬諸宮殿。倍梵身天上有光音天。倍光音天上有遍淨天。倍遍淨天上有廣果天。倍廣果天上有不麁天。不麁天下其間別有諸天宮殿所居之處。名無想眾生。倍不麁天上有不煩天。倍不煩天上有善見天。倍善見天上有善現天。倍善現天上有阿迦尼吒諸天宮殿。阿迦尼吒天已上更有天。名無邊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等皆名諸天住處。如是界分眾生居住。若來若去。若生若滅。邊際所極。此世界中所有眾生。生老病死墮是道中。至此不過。是名娑婆世界。無量剎土諸餘十方亦復如是。又立世阿毘曇論云。從[3]剡浮提向下二萬由旬。是無間地獄。從[*]剡浮提向下一萬由旬。是[4]焰摩世間地獄處。此二中間有餘地獄(計亦有遠近此論不述也)從此向上四萬由旬。是四天王住處。從此向上八萬由旬。是三十三天住處。從此向上十六萬由旬。是夜摩天住處。從此向上三億二萬由旬。是兜率陀天住處。從此向上六億四萬由旬。是化樂天住處。從此向上十二億八萬由旬。是他化自在天住處。有比丘問佛。世尊。從[*]剡浮提至梵處近遠如何。佛言。比丘。從[*]剡浮提至梵處。[5]甚遠甚高。譬如九月十五日月圓滿時。若有一人在彼梵處。放一百丈方石墜向下界。中間無礙。到於後歲九月圓滿時。至[*]剡浮提地。無量光天復遠一倍。從無量光天至遍勝光天復遠一倍。從遍勝天至少淨天復遠一倍。從少淨天至無量淨天復遠一倍。從無量淨天至遍淨天復遠一倍。從遍淨天至無雲天復遠一倍。從無雲天至福生天復遠一倍。從[6]福生天至廣果天復遠一倍。從廣果天至無想天復遠一倍。從無想天至善現天復遠一倍。從善現天至善見天復遠一倍。從善見天至不煩天復遠一倍。從不煩天至不燒天復遠一倍。從不燒天至阿迦尼吒天復遠一倍。而說偈言。
法苑珠林卷第二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