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序
- 賀收復西京表
- 賀收復東京表
- 賀上皇還京表
- 謝恩賜香陳情表
- 請搜訪天下梵夾修葺翻譯制書
- 制許搜訪梵夾祠部告牒
- 賀𠕋皇后張氏表
- 制許翻譯經論祠部告牒
- 進虎魄像并梵書隨求真言狀
- 請大興善寺置灌頂道場墨狀勅
- 智炬寺修功德勅天下兵馬元師牒
- 進白檀摩利支像并梵書大佛頂真言狀
- 請每戴置灌頂道場墨勅
- 請大興善寺大德四十九員制書
- 請降誕日度僧七人祠部勅牒
- 請依梵夾再譯仁王般若經制書
- 杜冕中丞請迴封入翻譯經院制書
- 謝御製新仁王經序并賀百座見慶雲表
- 贈故金剛三藏開府兼贈號制書
- 拜不空三藏鴻卿兼賜號制書
- 謝贈故金剛三藏官號等表
- 請捨衣鉢助僧道環修金閣寺制書
- 請捨衣鉢同修聖玉華寺制書
- 賀平周智光表
- 請抽化度寺萬菩薩堂三長月念誦僧制
- 請修臺山金閣玉華寺等巧匠放免追呼制
- 請臺山五寺度人抽僧制
- 請子翷法師化度寺開講制
- 請降誕日度僧五人制
- 請度掃灑先師龍門塔所僧制
- 請御題先師塔額并設齋度人表
- 謝 恩命為先師設遠忌齋并賜茶表
- 請降誕日度三僧制
- 請光天寺東塔院充五臺山往來停止院制
- 天下寺食堂中置文殊上座制
- 大曆五年七月五日於太原設萬人齋制
- 同年七月十三日與三藏手詔
- 請太原府至德寺置文殊院制
- 同年九月四日又賜手詔
- 請太原號令堂安像淨土院抽僧制
- 請惠林法師於保壽寺講表
- 謝恩賜大興善寺施戒方等并糧料表
- 請廣智三藏登壇祠部告牒
- 謝 恩賜乳牛五頭并犢表
- 三朝所翻經論請入目錄流行表
- 謝恩許新翻經論入目錄流行表
- 勅賜汾州西河縣西苑房佛堂寺額制
- 恩命令祈甘雨表
- 東都先師塔及石戒壇院請抽大德制
- 請超悟法師於化度寺修六菩薩制
- 勅置天下文殊師利菩薩院制
- 謝勅置天下文殊師利菩薩院表
- 請京城兩街各置一寺講制
- 貶興善寺寺主圓敬歸河南思遠寺制
- 進文殊師利佛剎功德經狀
- 請補前都維那道遇充寺主制
- 恩賜瓊華真人一切經一藏謝表
- 恩賜文殊閣上梁赤錢𩟘餅等物謝表
- 恩命祈雨三藏和上賀雨表
- 瓊華真人真如金剛薨奉慰表
- 五月五日 恩賜白素謝表
- 三藏和上遺書
- 請於興善寺當院兩道場各置持誦僧制
- 加開府儀同三司及封肅國公制告牒
- 三藏和上臨終陳情表
- 和上初薨賜賻贈物制
- 勅諸孝子各守法教制
- 勅諸孝子着服喪儀制
- 賜孝子米麵擇地等手詔
- 和上寫真影讚并序
- 恩賜起造靈塔絹制
- 謝恩賜造塔絹表
- 鄧國夫人張氏祭文
- 弟子苾芻慧勝祭文
- 五日李相公祭文
- 贈司空并諡號制
- 大廣智三藏行碑
- 大廣智不空三藏和上影贊
- 六日勅遣中使祭文
- 六日元相公祭文
- 謝追贈司空并諡號表
- 召念誦僧制
- 勅慧朗教授後學制
- 勅惠勝依所請住制
- 停修舊塔地制
- 勅於當院起靈塔制
- 沙門惠朗謝賜紫衣表
- 恩賜文殊閣額制
- 謝賜額表
- 進造大聖文殊鎮國閣狀
- 謝恩賜小祥齋供表
- 弟子惠果謝賜錦綵表
- 勅天下僧尼誦尊勝相真言制
- 謝誦持尊勝真言表
- 請為先師立碑表
- 賀平李靈曜表
- 故功德使李公挽歌詞
- 請續置功德使表
- 謝賜齋儭茶表
- 賀春雪表
- 賀度韓王女出家表
- 青龍寺僧曇貞賀祈雨賜物表
- 沙門飛錫賀晴表
- 覺超賀湫所祈雨表
- 請辭內道場陳情表
- 賀祈雨表
- 賀破吐蕃表
- 僧惠超賀玉女潭祈雨表
- 僧曇貞賀祈雨表
- 靈應臺道僧道潤賀平河南表
- 監使憲誠進怖鴿毛表
- 監使李憲誠進金字法華經表
- 賀平李靈曜表
- 僧元晈請度僧表
- 僧常清謝贈物表
- 沙門崇惠登刀梯歌
- 沙門崇惠登刀梯頌
- 沙門崇惠謝賜紫衣表
- 恩命拂拭京城諸寺塔像訖進表
- 進興善寺文殊閣內外功德數表
- 恩賜綿綵縑緗共四十匹謝表
- 肅宗恩命三藏弟子惠䏏入內道場念誦制
- 恩旨令三藏弟子僧惠曉為 國念誦制
- 代宗恩旨命西明寺給粥飯往來騎乘制
- 往五臺山修功德辭 聖恩表
- 恩命令與惠朗同修功德謝表
- 元日獻甄叔迦寶表
- 八月十三日賜 手詔
- 進五臺山修護摩功德表
- 勅大興善寺都維那法高依前句當制
- 謝 恩命令有則法師於興善寺開講表
- 謝制補沙門惠朗充興善寺上座表
- 唐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和上碑
# | |
---|---|
1 | 本教以續法燈。仍請道憲法師於此寺長時講說者。 |
代宗朝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第二
凡表二十二首 答制六首 總二十八首
- 謝贈故金剛三藏官號等表一首(并答)
- 請捨衣鉢助僧道環修金閣寺制書一首
- 請捨衣鉢同修聖玉華寺制書一首
- 賀平周智光表一[7]首
- 請抽化度寺萬菩薩堂三長月念誦僧制一首
- 請修臺山金閣玉華寺等巧匠放免追呼制一首
- 請臺山五寺度人抽僧制一首
- 請子翷法師化度寺開講制一首
- 請降誕日度僧五人制一首
- 請度掃灑先師龍門塔所僧制一首
- 請御題先師塔額并設齋度人表一首(并答)
- 謝 恩命為先師設遠忌齋并賜茶表一首 (并答)
- 請降誕日度三僧制一首
- 請[8]光天寺東塔院充五臺山往來停止院制一首
- 天下寺食堂中置文殊上座制一首
- 大曆五年七月五日於太原設萬人齋制一首(令不空三藏撿校)
- 同年七月十三日與三藏 手詔一首
- [9]請太原府至德寺置文殊院制一首
- 同年九月四日又賜 手詔一首
- 請太原號令堂安像淨土院抽僧制一首
- 請慧林法師於保壽寺講表一首
- 謝 恩賜大興善寺施戒方等并糧料表一首(并[10]答)
- 請廣智三藏登壇祠部告牒一首
- 謝 恩賜乳牛五頭并犢表一首(并答)
謝贈故金剛三藏官號等表一首
三藏沙門不空言。奉今月一日 制錫。故大和上金剛三藏。可贈開府儀同三司。仍贈號大弘教三藏。不空特進試鴻臚卿。仍賜號大廣智三藏。一雨自 天潤流根葉。圓毫發艶照及幽明。捧戴傍徨悲喜交集。不空誠懼誠喜以悽以懼。不空聞。十號者表德之殊稱。九卿者象河之重位。故大和上。道洽傳燈。誠以彰其遺烈。不空法慚紹搆虛並荷於 鴻私。猶燕石之混光。同齊竿之濫吹。榮兼存歿。寵及師資。祇奉兢驚瞻言靦面。況出家落彩。本[11]忘榮辱。潔誠報 國。僧者通規 陛下廣運 金輪。曲收瓦礫。引安禪於中禁。旌褒崇之殊禮。雖負山無力。而踐跡近賓。虧高謝之法流。點少欲之清躅。是以面奏三讓。言煩九重。冀殷鑒於懇誠。豈確然之不拔。羊車稚子慚廣智而茫然。鹿苑卑材愧鴻臚而甚矣。無任感戴之至。謹奉表陳謝以聞。沙門不空誠懼誠喜謹言。
永泰元年十一月五日。特進試鴻臚卿大廣智三藏興善寺沙門不空上表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
和上。道祕雙林功超正覺。遠從天竺來布真言。頃得歸依親承付囑。褒崇之典禮。秩攸先俾增印綬之榮。式重師資之敬。兼申寵贈。庶表追榮也。
請捨衣鉢助僧道環修金閣寺 制一首
五臺山金閣寺
右大興善寺沙門。特進試鴻臚卿大廣智不空奏。上件寺 先聖書額寺宇未成。准開元二十四年衢州僧道義至臺山所見文殊聖迹寺。號金閣院。有十三間居僧眾。云有萬人。臺殿門樓茲金所作。登時圖畫一本進入在內。天下百姓咸欲金閣寺成。人誰不願。令澤州僧道環日送供至山。𨗈慕道義禪師所見之事。發心奉為 國家依圖造金閣寺。院宇多少一如所見。今夏起手工匠[1]什物茲自營[A1]辦。將滿 先聖御額終成道義感通。觀夫此僧志願非小。或謂文殊所假俾樹勝因。且五臺霛山寺額有五。清涼.華嚴.佛光.玉花.四寺先成。獨唯金閣一所未就。既是聖迹。誰不具瞻。不空願捨衣鉢隨助道環建立盛事。甞恐歲不我與。愆于宿心。屢亦奏聞 天恩[2]矜允。夫以文殊聖迹聖者為主。結構金閣非陛下而誰。棟梁者大廈是依。股肱者元首所託。共成一體和叶萬邦。金閣斯崇。非夫宰輔贊成軍客匡助百寮[3]咸續千官共崇。則何以表君臣之美。以光金閣之大也。保壽寺大德沙門含光奉使。[4]迴臺恭修功德。伏望便於造寺所奉宣 聖旨祈所厥誠。庶霛神照明。以介景福康寧寰宇保祐 聖躬。如天恩允許請宣付所司。
中書門下 牒大廣智不空三藏
牒奉 勅宜依牒至准 勅故牒
永泰二年五月一日 牒
中書侍郎平章事元載
黃門侍郎平章事杜鴻漸
黃門侍郎平章事王縉
撿挍侍中使
撿挍右僕射平章事使
撿挍左僕射平章事李袍玉
中書令使
請捨衣鉢同修聖玉華寺 制書一首
五臺山聖玉華寺
右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奏。前件寺准乾元元年九月十一日 勅。興金閣寺同置。不空先請[5]自捨衣鉢以為創首。伏望差當寺上座行滿。准金閣例撿挍營造。
中書門下 牒大廣智不空三藏
牒奉 勅宜依牒至准 勅故牒
大曆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牒
中書侍郎平章事元載
黃門侍郎平章事杜鴻漸
黃門侍郎平章事王縉
撿挍侍中李使
撿挍右僕射平章事使
撿挍左僕射平章事使
中書令使
賀平周智光表一首
不空言。伏以周智光。敢負 朝旨。自冐天誅。積惡滅身果見傳首。慶流卛土。喜契陽春。蓋由 陛下神算潛通 叡謀密用。武士猶未施其勇。蒼生遽已獲其安。寰宇轉清。夷狄喪志。是知 聖王之力遂成無戰之功。仁王之慈畢獲有情之命。不空忝承 渥澤。殊增躍荷。不勝欣慶之至。謹奉表陳荷以聞。不空誠歡誠喜謹言。
大曆二年正月十四日
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上表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
智光兇狂敢擾關鋪。王師暫舉自有誅夷。宗社威霛大聖敷祐。師之護念氛梫永清。所賀知。
請抽化度寺萬菩薩堂三長齋月念誦僧制一首
化度寺文殊師利護國萬菩薩堂三長齋月念誦僧二七人。
大興善寺大德靜超 大德慧霛
化度寺大德法真 大德智藏 大德道岸
大德菩提泥沙(唐名義寬) 大德波羅檀(唐名善岸)
大德談演
西明寺大德光演 大德摩訶衍
興福寺大德達摩
千福寺大德法崇
慧日寺大德義成
醴泉寺大德利言
右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奏。伏以化度寺護國萬菩薩堂。並依臺山文殊所見。乘雲駕象凌亂楹梁。光明滿堂不異金閣。奉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恩命。賜香兼宣 口勅。命不空簡擇念誦大德。及命寺主智藏專撿挍道場。其前件大德等。或業茂真言學通戒律。或敷宣妙旨轉讀真乘。望抽住於此中。每年三長齋月。精建道場為國念誦。必有事故隨闕續填。其堂內外施及功德一物已上茲請三網專句當冀不遺漏。
中書門下 牒大廣智不空三藏(牒祠部准此○令史趙昌主事薰意。郎中雀漪)
牒奉 勅宜依牒至准 勅故牒
大曆二年二月十六日 牒
中書侍郎平章事元載
黃門侍郎平章事杜鴻漸
黃門侍郎平章事王縉
撿校侍中李使
撿校右僕射平章事使
撿校左僕射平章事使
中書令在使院
請修臺山金閣玉華寺等巧匠放免追呼制一首
代州五臺山聖金閣寺造寺都料僧
純陀道仙法達木匠俟璨 谷禮 [1]釗遺欽(忻州[2]空襄縣) 檀命暉(五臺縣) 五茂林 陽喜子(唐林縣) 雍日新
聖玉花寺造寺都料
木匠殷𨑭(雁門縣) 匠霍龍(繁時縣) [3]釗如晏郭悊 (唐林縣) 韓清 賈禮 支阿八(唐林縣) 張暉(繁時縣)
修五臺山六處普通供養舍木匠丁修零(定襄縣)
斑賓 智義璨 郭珪 馬元
李四師 封杜兒(五臺縣) 馬元悊
右特進試鴻臚卿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奏。先奉恩命。令含光撿挍造前件寺及普通供養處。其所須材木當山自有。既是靈跡事資巧匠。前件匠等並遠近所推。今見在山修造次第。恐所營州縣或有追呼。特望 天恩許畢功德。
中書門下 牒大廣智不空
牒奉 勅宜委雲京句當勿令追擾牒至准 勅故牒
大曆二年二月十六日牒
中書侍郎平章事元載 已下同七相
請臺山五寺度人抽僧 制一首
代州五臺山金閣寺玉花清涼花嚴吳摩子等寺
右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奏。
文殊聖跡自古攸仰。今遇 陛下特更增修精建伽藍 恩命稠疊。[4]是可百神潛祐萬聖來歸。靈蹤建興於斯為盛。處既嚴潔。人亦宜然。艱難已來僧徒漸少。或經行化物便住人間。或蘭若隨緣。[5]周栖他處。遂使時中禮懺鐘梵遞虧。樹下禪龕蛛網交闇。福田未廣有愧聖心。伏乞 天恩先在山中行人童子久精苦者。寺別度二七人。兼諸州抽道行僧一七人。每寺相共滿三七人為國行道。有闕續填。金閣等五寺常轉仁王護國及密嚴經。又吳摩子寺名且非便。望改為大曆法花之寺。常為國轉法花經。同五寺例免差遣其所度人。望委雲京[6]將軍宗鳳朝與中使魏明秀。[7]又修功德沙門含光簡擇。冀無偷濫。又清涼寺為大聖文殊造閣已畢。伏望 天恩賜書一額永光來葉。
中書門下 牒大廣智不空
牒奉 勅宜依牒至准 勅故牒
大曆二年三月二十六日牒
請子翷化度寺開講 制書一首
中書門下 牒大廣智不空
牒奉 勅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奏請。沙門子翷於化度寺萬菩薩堂開講者宜依牒至准 勅故牒。
大曆二年六月二十八日牒
中書侍郎平章事元載 七相同上
請降誕日度僧五人 制一首
行者畢數延年五十五(無州貫誦梵本賢護三昧經一部并誦諸陀羅尼請法名惠達住莊嚴寺)
行者康守忠年四十三(無州貫誦經一百二十帋并誦諸陀羅尼請法名惠觀住東京廣福寺大弘教三藏毘盧舍那院)
行者畢越延年四十三(無州貫誦梵本楞伽經一部誦金剛般若經并諸陀羅尼請法名惠日住莊嚴寺)
童子石惠璨年十三(無州貫誦梵本大吼雀王經一部誦隨求陀羅尼并經請法名惠光住西明寺)
童子羅詮年十五(無州貫誦梵本出生無邊門經誦隨求陀羅尼呪并經請法名惠俊住西明寺)
右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奏。前件行者童子等。並素稟調柔。器性淳礭服勤經戒諷誦真言。志期出家精修報國。今因降誕之日請度為僧。各配住前件寺。冀福資聖壽地久天長。
中書門下 牒大廣智不空
牒奉 勅宜依牒至准 勅故牒
大曆二年十月十三日牒
中書侍郎平章事元載
黃門侍郎平章事杜鴻漸
黃門侍郎平章事王縉
兵部尚書平章事李使
撿挍侍中李使
撿挍右僕射平章事使
中書令使
請度掃灑先師龍門塔所僧 制一首
東京龍門故開府儀同三司大弘教三藏塔所掃灑
無名僧惠恒年四十六(俗姓張名景[1]芒。貫鄭州[A2]滎陽縣檀山鄉安信里。父壞道為戶。身無籍。誦菩薩戒經一卷。誦聲聞戒一卷。誦法花經一部。念誦為 業。住河南府廣福寺毘盧舍那塔院并向龍門塔所。來往掃灑)。
當院行者趙元及年[2]三十五(貫京兆府雲陽縣龍雲鄉修德里。父貞觀為戶。身無籍。誦法花經一部。誦維摩經一部。誦菩薩戒經一卷。誦金剛經 一卷。誦藥師經一卷。誦彌陀經一卷。誦金光明經〔四〕卷。誦無常經一卷。誦盂蘭盆經一卷。住保壽寺。法名惠翷)。
行者田榮國年三十三(貫京兆府萬年縣積福鄉積德里。父懷常為戶。身無籍。誦大隨求真言。誦尊勝陀羅尼。誦阿彌陀陀羅尼。誦法花經一部。住總持寺。法名惠濬)。
童子李寶達年十三(貫京兆府照應縣故疊鄉修文里。父守信為戶。誦法花經兩卷。誦大隨求真言。誦理趣般若經。住大興善寺。法名惠正)。
右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奏。前件無名僧等。先甞奉事故大和上。服勤香火積有歲年。志性柔和堅固無懈。請與正名便送塔額住彼掃灑。冀終罔極獲展師資。行者童子等。並久習真言。兼誦經典。不離本院業已成就。伏乞與度俾勵修持。
中書門下 牒大廣智不空
牒奉 勅宜依牒至准 勅故牒
大曆三年六月十三日牒
門下杜王同上
謝御題先師塔額并設齋表一首(并答)
沙門不空言。不空早侍先大和上。猥承㢡訓。愧無昇堂之哲。謬忝入室之遇。曼茶羅灌頂壇者。萬行之宗。密證之主。將[4]登覺路何莫由斯。始先師所傳啟此方耳目。惠燈罷照日月將深 陛下思續耿光。不遺疵賤 詔開灌頂俾建道場。纔髣髴於存[5]羊。豈歸依之補處 皇慈乃眷。渥澤累霑。降五僧泥封。雲隨髮落。下千人天飯。香任風吹。況塔額親題桂諸伊落。龍門之下更攢崛起之峯。月輪之間恒聚沖飛之雁。無任戴荷屏營之至。謹附監使李憲誠。奉表陳謝以聞。沙門不空誠歡誠喜謹言。
大曆三年六月十三日
特進試鴻臚鄉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上表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
和上釋梵宗師人天歸仰。慈悲智力拯拔生靈。廣開壇場。弘宣法要。福資國土。惠洽有情。媿厚良多。煩勞申謝。
謝 恩命為先師設遠忌齋并賜荼表一首
沙門不空言。伏奉 恩命今月十五日。故大弘教三藏遠忌。設千僧齋。賜茶一百一十串。伏戴殞悲啟處無地。不空誠哀誠恐以悽以感。故大和上道被四生。化遷十地耀容。緬邈。經此忌辰。倍增霜露之悲。深積鶴林之痛。
陛下恭弘付囑。遠念芳猷。分御膳以飯千僧。流香茗數盈百串。繽紛梵宇。郁馥禪庭。凡在門生無任感荷。不勝悲戴之至。謹附監使。奉表陳謝以聞。沙門不空誠惶誠恐謹言。
大曆三年八月十五日
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上表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
請降誕日度三僧 制一首
中書門下 牒大廣智不空
羅文成年三十(貫土火羅國。誦金剛般若經。誦起信論。誦菩薩戒經。法名惠弘請住西明寺)
羅伏磨年四十五(寶應功臣武挍尉守右羽林軍大將軍員試大常卿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貫涼州天寶縣高亭鄉。法名惠成。請住化度寺)
童子曹摩訶年(貫京兆萬年縣安寧鄉永安里父為戶。誦法花經一部。法名惠順〔誦〕住千福寺)
牒奉 勅宜並與度配住前件寺牒至准 勅故牒
大曆三年十月十三日牒
中書侍郎平章事元載
門下侍郎平章事杜鴻漸
門下侍郎平章事王縉
兵部尚書平章李使
司徒兼中書令使
請光天寺東塔院充五臺山往來停止院制一首
光天寺東塔院惠隱禪師鑄漆㪷及伍㪷銅𣛣壹百參拾枚
右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奏。奏惠隱是不空弟子。為國鑄前件𣛣充五臺山聖金閣等寺普通供養。其惠隱所居院。請充臺山鑄鴻功德。及送供眾僧來往停止。又令惠隱送[1]聖至臺山。永為供養。冀福資皇祚。聖壽無疆。
中書門下 牒大廣智不空
牒奉 勅宜依牒至准 勅故牒
大曆四年六月十七日牒
中書侍郎平章事元載 五相同上
天下寺食堂中置文殊上座 制一首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
右京城大德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等奏。忝跡緇門。久修梵行。習譯聖典。頗悟玄門。大聖文殊師利菩薩。大乘密教皆周流演。今鎮在臺山。福滋兆庶。伏惟寶應元聖文武皇帝陛下。德合乾坤。明並日月。無疆之福康我生人。伏望自今已後。令天下食堂中於賓頭盧上特置文殊師利形像以為上座。詢諸聖典具有明文。僧祇如來尚承訓旨。凡出家者固合摳衣。普賢觀音猶執拂而為侍。聲聞緣覺擁篲而居後。斯乃天竺國皆然。非僧等鄙見。仍請永為恒式。
中書門下 牒祠部
牒奉 勅大聖文殊師利菩薩法王之子。威德特尊為諸佛之導師。洗群生之心目。康我兆庶。是拯無邊。不有尊崇。人何瞻仰。今京城大德懇茲申奏。雅合聖典。所請宜依牒。至准。
勅故牒。
大曆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中書 四相同上
大曆五年七月五日與不空三藏於太原設萬人齋制一首
中書門下 牒僧不空三藏 牒奉 勅宜於太原設一萬人齋。取太原府諸色官錢[2]物。准數祇供勿使闕少。仍令不空三藏撿挍。牒至准 勅故牒。
大曆五年七月五日牒
中書侍郎平章事元載
門下侍郎平章事王縉
兵部尚書平章事李使
司徒兼中書令使
同年七月十三日與三藏手 詔一首
勅大廣智三藏和上。久修定慧早契瑜伽。遠訪靈山躬祈聖道。至靈必應玄感遂通。青蓮喻心了證斯在。秋景餘熱善加珍衛也。遣書指不多及。
十三日
請太原至德寺置文殊院 制書一首
中書門下 牒大廣智不空三藏
牒承 勅特進試鴻臚卿大廣智不空三藏奏。請於太原府至德寺。置一文殊師利菩薩院。并抽三學大德二七人。遞弘本教以續法燈。仍請道憲法師於此寺長時講說者。宜依牒。至准 勅故牒。
大曆五年七月十三日牒
中書侍郎平章事元載 四相同上
同年九月四日又賜手 詔一首
勅大廣智三藏和上。深契道源遠尋靈跡。慈悲妙力當示真宗。五蘊既空如如斯在。秋冷和上比平安好。遣書指不多及。
四日
請太原號令堂安像淨土院抽僧 制書一首
太原府大唐興國太崇福寺中高祖神堯皇帝起義處。號令堂請安置普賢菩薩像一鋪。淨土院灌頂道場處。請簡擇二七僧奉為國長誦佛頂尊勝陀羅尼。
右特進試鴻臚卿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奏。先奉恩命往五臺山。修功德至太原。巡禮上件寺。因得瞻覩 高祖太宗起義聖跡並在此寺。實為國家皇業所興之源。固不合同諸寺例。伏乞天慈蠲免一切差科及地稅。便迴充。
高祖太宗七聖忌日設齋行香。及修號令堂安置普賢菩薩。仍於三長齋月每月十齋日。令合寺僧奉為高祖至 肅宗七聖。轉仁王護國般若經。庶得無疆之福永資七聖。無盡法音上符皇壽。其念誦僧。伏乞精加簡擇具名錄。奏先停俗客望即發遣。
中書門下 牒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
牒奉 勅宜依牒至准 勅故牒
中書侍郎平章事元載
門下侍郎平章事王縉
兵部尚書平章事李在使院
司徒兼中書令在使院
請惠林法師於保壽寺講表一首
沙門不空言。不空聞。貝葉翻經所以恢弘釋教。蓮華演偈所以付屬 天王。伏惟陛下位重金輪。心遊寶偈。孝德感于天地。文明齊於日月。伏見章敬寺僧惠林幼懷聰悟志願傳燈。演說大乘上答鴻造。每常諷誦妙義。能宣念其地。偏幸霑 天澤。不空今奉為國請於保壽寺為道俗敷演真經。庶宗廟聖祚歷大劫。而齋年蒼生福田拔須彌而作壽。如 天恩允許請降。
墨勅依奏。
大曆六年二月二日
特進試鴻臚卿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上表
沙門不空言。中使李憲誠奉宣 聖旨。特賜大興善寺施戒方等道場粳糯粟米油柴諸物等。無不備足。以充齋供。捧對慚惕忻悚交。并許其道場。為幸已甚。更賜僧供。雨露實深。自媿無階能上答[3]効。但晝夜精勤加功念誦。冀酬萬一。謹卛求受戒僧眾等。於三七日懇誠念誦精馳行道。奉為國家以修勝福。冀無邊功德。上資聖躬。不勝慚[4]載之至。謹因中使李憲誠附表陳謝以聞。沙門不空誠歡誠懼謹言。
大曆六年三月二十八日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上表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答曰。
三藏慈惠精誠。念深家國。弘修福利。廣被生靈。開建壇場。闡揚妙典。發揮後學。封植良緣。所施非優。何至於謝。
請廣智三藏登壇祠部告牒一首(中書門下牒准此)
興善寺三藏大廣智不空
右保壽寺臨壇大德慧徹等奏。伏以三藏國師釋門牆塹四海瞻仰兩京宗承清淨戒壇事資宿德。伏請登壇秉法。為眾授戒。
中書門下 牒祠部 牒三藏准此。
牒奉 勅宜依牒至准 勅故 牒
大曆六年四月三日 牒
中書侍郎平章事元載
門下侍郎平章事王縉
兵部尚書平章事李在使院
司徒兼中書令使
祠部 牒興善寺
牒奉 中書門下 勅牒如右准 勅右牒所由者故牒
大曆六年四月九日 令史遐𨑭牒
主事釗意
郎中董晉
謝 恩賜乳牛表一首
沙門不空言。今日特奉 恩命。賜乳牛五頭各并犢。賜賚自天悚踴無地。不空誠慚誠荷。以忻以媿。伏惟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 陛下日月光臨 恩過雨露。雖復精勤四時豈酬萬一。罄力竭忠實難仰謝。撫心修己有淟面目。不勝 寵渥優深之至。謹奉表陳謝以聞。沙門不空誠惶誠悚謹言。
大曆六年九月二十四日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上表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
和上深入祕藏。護念勤誠。顧乃精修。宜承渥命。所賜非厚煩至謝恩。
大辨正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第二
德治二年(丁未)四月十二日於神護寺成身院以南岳房濟暹僧都所持之本書寫了 猷然(七十四)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2 冊 No. 2120 代宗朝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3-2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