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序
- 賀收復西京表
- 賀收復東京表
- 賀上皇還京表
- 謝恩賜香陳情表
- 請搜訪天下梵夾修葺翻譯制書
- 制許搜訪梵夾祠部告牒
- 賀𠕋皇后張氏表
- 制許翻譯經論祠部告牒
- 進虎魄像并梵書隨求真言狀
- 請大興善寺置灌頂道場墨狀勅
- 智炬寺修功德勅天下兵馬元師牒
- 進白檀摩利支像并梵書大佛頂真言狀
- 請每戴置灌頂道場墨勅
- 請大興善寺大德四十九員制書
- 請降誕日度僧七人祠部勅牒
- 請依梵夾再譯仁王般若經制書
- 杜冕中丞請迴封入翻譯經院制書
- 謝御製新仁王經序并賀百座見慶雲表
- 贈故金剛三藏開府兼贈號制書
- 拜不空三藏鴻卿兼賜號制書
- 謝贈故金剛三藏官號等表
- 請捨衣鉢助僧道環修金閣寺制書
- 請捨衣鉢同修聖玉華寺制書
- 賀平周智光表
- 請抽化度寺萬菩薩堂三長月念誦僧制
- 請修臺山金閣玉華寺等巧匠放免追呼制
- 請臺山五寺度人抽僧制
- 請子翷法師化度寺開講制
- 請降誕日度僧五人制
- 請度掃灑先師龍門塔所僧制
- 請御題先師塔額并設齋度人表
- 謝 恩命為先師設遠忌齋并賜茶表
- 請降誕日度三僧制
- 請光天寺東塔院充五臺山往來停止院制
- 天下寺食堂中置文殊上座制
- 大曆五年七月五日於太原設萬人齋制
- 同年七月十三日與三藏手詔
- 請太原府至德寺置文殊院制
- 同年九月四日又賜手詔
- 請太原號令堂安像淨土院抽僧制
- 請惠林法師於保壽寺講表
- 謝恩賜大興善寺施戒方等并糧料表
- 請廣智三藏登壇祠部告牒
- 謝 恩賜乳牛五頭并犢表
- 三朝所翻經論請入目錄流行表
- 謝恩許新翻經論入目錄流行表
- 勅賜汾州西河縣西苑房佛堂寺額制
- 恩命令祈甘雨表
- 東都先師塔及石戒壇院請抽大德制
- 請超悟法師於化度寺修六菩薩制
- 勅置天下文殊師利菩薩院制
- 謝勅置天下文殊師利菩薩院表
- 請京城兩街各置一寺講制
- 貶興善寺寺主圓敬歸河南思遠寺制
- 進文殊師利佛剎功德經狀
- 請補前都維那道遇充寺主制
- 恩賜瓊華真人一切經一藏謝表
- 恩賜文殊閣上梁赤錢𩟘餅等物謝表
- 恩命祈雨三藏和上賀雨表
- 瓊華真人真如金剛薨奉慰表
- 五月五日 恩賜白素謝表
- 三藏和上遺書
- 請於興善寺當院兩道場各置持誦僧制
- 加開府儀同三司及封肅國公制告牒
- 三藏和上臨終陳情表
- 和上初薨賜賻贈物制
- 勅諸孝子各守法教制
- 勅諸孝子着服喪儀制
- 賜孝子米麵擇地等手詔
- 和上寫真影讚并序
- 恩賜起造靈塔絹制
- 謝恩賜造塔絹表
- 鄧國夫人張氏祭文
- 弟子苾芻慧勝祭文
- 五日李相公祭文
- 贈司空并諡號制
- 大廣智三藏行碑
- 大廣智不空三藏和上影贊
- 六日勅遣中使祭文
- 六日元相公祭文
- 謝追贈司空并諡號表
- 召念誦僧制
- 勅慧朗教授後學制
- 勅惠勝依所請住制
- 停修舊塔地制
- 勅於當院起靈塔制
- 沙門惠朗謝賜紫衣表
- 恩賜文殊閣額制
- 謝賜額表
- 進造大聖文殊鎮國閣狀
- 謝恩賜小祥齋供表
- 弟子惠果謝賜錦綵表
- 勅天下僧尼誦尊勝相真言制
- 謝誦持尊勝真言表
- 請為先師立碑表
- 賀平李靈曜表
- 故功德使李公挽歌詞
- 請續置功德使表
- 謝賜齋儭茶表
- 賀春雪表
- 賀度韓王女出家表
- 青龍寺僧曇貞賀祈雨賜物表
- 沙門飛錫賀晴表
- 覺超賀湫所祈雨表
- 請辭內道場陳情表
- 賀祈雨表
- 賀破吐蕃表
- 僧惠超賀玉女潭祈雨表
- 僧曇貞賀祈雨表
- 靈應臺道僧道潤賀平河南表
- 監使憲誠進怖鴿毛表
- 監使李憲誠進金字法華經表
- 賀平李靈曜表
- 僧元晈請度僧表
- 僧常清謝贈物表
- 沙門崇惠登刀梯歌
- 沙門崇惠登刀梯頌
- 沙門崇惠謝賜紫衣表
- 恩命拂拭京城諸寺塔像訖進表
- 進興善寺文殊閣內外功德數表
- 恩賜綿綵縑緗共四十匹謝表
- 肅宗恩命三藏弟子惠䏏入內道場念誦制
- 恩旨令三藏弟子僧惠曉為 國念誦制
- 代宗恩旨命西明寺給粥飯往來騎乘制
- 往五臺山修功德辭 聖恩表
- 恩命令與惠朗同修功德謝表
- 元日獻甄叔迦寶表
- 八月十三日賜 手詔
- 進五臺山修護摩功德表
- 勅大興善寺都維那法高依前句當制
- 謝 恩命令有則法師於興善寺開講表
- 謝制補沙門惠朗充興善寺上座表
- 唐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和上碑
大唐大興善寺三藏者。諱智藏號不空金剛。梵曰阿目佉跋折羅。本西域人也。昔事大弘教金剛三藏。稟受真言。二十四年摳衣請益。大師歿後還詣五天。梵本瑜伽備皆披閱周[2]遊遍覽。旋赴 帝京。或化河西。或歸關內。屬 天寶末歲胡馬入關 至德二年剋復京洛。和上親承 聖旨。精建壇場。為灌頂師。三朝寵遇。表謝答制師弟相承大凡而言一百四十四首。迺分成六卷。庶流布將來。好學之徒知其志[3]也。
- 肅宗朝
賀收復西京表一首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智藏言。竊聞。惟天為大。非元聖無以順天行誅。惟王法天。非興王無以代天育物。伏惟 陛下功超立極。道冠混元。纘堯寶圖。復禹丕績。自頃元兇已殄殘㜸猶迷 陛下義待倒戈。恩先善貸。暫勞[10]豼武。永滅豺狼。自京輩肅清樓臺望[11]幸 陛下俯從人欲。克叶天心。山川不移。園苑如舊。今 鑾輿既降 聖政惟新。方將昭報昊穹濟斯仁壽。導 上皇汾陽之[12]賀。類上帝圓丘之壇。演沙劫而轉法輪。朗千界而懸佛日。智藏久霑 王化。重覩漢儀。生成已多。報效何冀。不勝鳧藻之至。謹詣銀臺門。奉表陳賀以聞。輕黷宸嚴。伏深戰越。沙門智藏誠惶誠恐謹言。
至德二載十月二十四日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智藏上表
賀收復東京表一首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智藏言。伏承官軍獻捷收復東京。逆黨氷銷。王師獨剋。生靈慶快抃躍失圖。智藏聞。逆德者亡已孽難逭垂於竹葉。允是格言。自狂胡亂華。向經三歲。神怨人憤。惡稔[15]貫盈 陛下[16]旰食宵衣簞醪等膳。遂使股肱畢力熊武爭先廟略無遺神功不再。乘斯破竹。會彼倒戈。一戎而三捷。累臻旬日而兩都咸復[17]實[18]莫不 睿謀廣運英略殊常 聖力𭅕持特高列[19]辟。方將勤崇東岱昭報上玄。智藏幸保昌明佇觀盛禮。不任抃躍之至。謹詣銀臺門。奉表陳賀以聞。輕黷 宸嚴。伏深戰越。沙門智藏誠歡誠喜謹言。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智藏上表
所賀知。
賀上皇還京表一首
沙門不空言。不空聞。道惟帝先帝道洽則神功不宰。孝為德本。至德茂而克受元符。伏惟 陛下膺天纘堯。從人復禹。不易物而二儀貞觀。未浹辰而兩都底寧[21]切格昊穹德超列辟。東揖群后。西迎 上皇。垂 帝服而更導 鑾輿。清天步而仍延法[22]賀 天父天子先天後天。去閶闔而復歸九重。正[23]乾綱而載安萬姓。斯實 上皇垂訓推功高象帝之前 陛下乘時至德冠興王之首。[24]足以暉[25]范史𠕋[26]亮視唐虞。不空生預[27]斯[28]昌。偶茲榮[29]觀。不任慶悅之至。謹詣銀臺門。奉表陳賀以聞。輕觸 宸嚴。伏增戰越。沙門不空誠歡誠喜謹言。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上表
掃清氛祲底定寰區。聖上旋歸以安宮闕。晨昏展禮喜慶殊深。所賀知。
謝恩賜香陳情表一首
沙門不空言。中使[31]吳遊巖至奉宣 聖旨。以不空本院今日設[32]齊。特賜名香。兼降 天使。鴻私[33]由被。欣躍難名。不空誠歡誠喜。不空託蔭法流。思弘密教。孤遊萬里。遍學五天。凝想十方覲華藏之諸佛。專精五部窮柰苑之真言。每布字觀心投身請護。願乘弘誓之力。得值輪王出興。潔[1]誠十年。累會 明聖。前載函關未啟 陛下養德春宮。早奉 德音。曲垂 省問。兼賚香藥。密遣加持。及 陛下北巡。不空雖不獲陪侍。弟子僧含光等歸從西。出又得親遇 鑾輿。崎嶇戎旅之間。預聞 定𠕋之議。不空雖身陷胡境。常心奉 闕庭。頻承 密詔。進奉咸達 陛下睿謀獨運。法[2]力冥加。群兇散亡 宸象歸正。不空微質。又忝 朝恩。十月清宮以建辟魔之會。正朝薦號仍臨灌頂之壇。塗飾 上宮。熏修 別殿。既許翻譯。仍與度僧渥澤已深。報効何日。謹當三時浴像半月護摩。庶三十七尊保 明王之國土。一十六護增 聖帝之威神。壽如南山[3]永永無極。不勝[4]咸戴欣荷之至。謹奉表陳謝以聞。沙門不空誠歡誠喜謹言。
至德三年正月二十三日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表上
師現身西方。開法中國。在昔弘誓。朕心悉知。經行恒沙。致大福力。自頃跋涉。常念因緣。而今比丘問道申願。今蓮花至淨貝葉重宣微妙佛陀不思議也。崇無罣礙是錫[5]末香。奉持精修[6]常不退轉。所謝知。
請搜撿天下梵夾修葺翻譯 制書一首
中京慈恩薦福等寺。及東京聖善長壽福[7]光等寺。并諸州縣舍寺村坊。有舊大遍覺義淨.善無畏.流支.寶勝等三藏所將梵夾。
右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奏。前件梵夾等。承前三藏多有未飜。年月已深[8]縚索多斷。湮沈零落實可哀傷。若不修補恐違聖教。近奉恩命許令翻譯。事資探討證會微言。望 許所在撿閱收訪。其中有破壞缺漏隨事補葺。有堪弘闡助國揚化者。續譯奏聞福資 聖躬最為殊勝 天恩允許請宣付所司。
中書門下 牒大興善寺三藏不空
乾元元年三月十二日
特進行中書令崔圓
司空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李(使)
制許搜訪梵夾祠部告牒一首
中京慈恩等寺及東京聖善長壽寺。并諸州縣舍寺村坊。有舊大遍覺義淨善無畏流支寶勝等三藏所將梵夾。
右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奏。前件梵夾等。承前三藏多有未翻。年月已深縚索多斷。湮沈零落實可哀傷。若不修補恐違聖教。近奉 恩命許令翻譯。事資探討證會微言。望許所在撿閱收訪。其中有破壞缺漏隨事補葺。有堪弘闡助國揚化者。續譯奏聞福資 聖躬最為殊勝 天恩允許請宣付所司 勅旨依奏。
乾元元年三月十二日
特進行中書令集賢院大學士知院事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崔圓宣
中書侍郎闕中大夫中書舍人兼尚書右丞集賢院學士副
知院事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徐浩奉行
奉 勅員如右牒到奉行
乾元元年三月十五日
特進行侍中弘文館大學士知太清宮事監修國史上柱國韓國公晉卿黃門侍郎闕
銀青光祿大夫行給事中上柱國縉雲縣開國男嶧尚書祠部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
牒奉 勅如右牒至准 勅故牒
主事唐國興
員外郎韋少遊
賀𠕋皇后張氏表一首
沙門不空言。伏見今日令辰𠕋 皇后者。伏聞有天有地是生萬物。一陰一陽故為之道。所以神化庶品。母育群黎。在昔 皇王斯為盛典。伏惟 皇后德彰柔範。功佐春闈。望雲氣而知歸。臨戎軒而推轂 陛下上符景命。下叶坤儀。順蒼生之心與天下之母。二[13]像已定萬萬克禎。凡在寰區孰不稱慶。況不空偏承[14]問道。久沐湛恩。喜躍之情。[15]萬萬恒品。無任慶悅屏營之至。謹奉賀以聞。不空誠惶誠恐謹言。
乾元元年四月八日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上表
乾元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批
制許翻譯經論祠部告牒一首
陀羅尼教金剛頂瑜伽經等八十部。大小乘經論二十部計一千二百卷。
右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奏。不空聞纘帝[1]堯者紹帝位。受佛囑者傳佛教。省茲格言曾不改易。流興萬代散葉千枝。不空杖錫挈瓶。行邁天竺尋歷川谷跋涉邦方。凡遇聖蹤投請禮敬。輒聞經教罄竭[2]哀祈。搜求精微。窮博深密。丹誠攸囑。願言弘宣。遂得前件經論。自到中京竟未翻譯。既闕書寫。又乖授持。特望 [3]寵慈許令翻譯。庶得法筵重敷更雪住持之路。佛日再舉彌增演暢之功。 天恩允許請宣付所司。
乾元元年六月十一日
勅旨依奏
中書令闕
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賜紫金魚袋王與宣
奉 勅旨如右牒到奉行
乾元元年六月十六日
特進行侍中弘文館大學士知太清宮事監修國史上柱國韓國公晉卿
黃門侍郎(闕)
通議大夫行給事中賜紫金魚袋開國[5]男休尚書祠部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
牒奉 勅如右牒至准 勅故牒
乾元元年六月十八日 令史門貴牒
主事唐國興
員外郎韋少遊
進虎魄像并梵書隨求真言狀一首
虎魄寶生如來像一軀
梵書大隨求陀羅尼一本
右昔者河清啟運樞電告祥。方屬重陽之辰。遂誕千年之聖。以 陛下允膺寶祚像有寶生之名。以 陛下興念隨通明有隨求之號。像能光明洞徹。如 陛下光宅四維。明能威似魔怨。如 陛下威降萬國。謹案金剛頂經。一切如來成等正覺。皆受寶生灌頂。乃至 陛下玄功格天。正法理國。事與時並。若合符契。伏願少修敬念緘而帶之。則必持明照迴廣王化於東戶。本尊敷佑延 聖壽於南山。無任歡慶之深。謹隨狀進。輕黷旒扆。伏增戰越。謹進。
乾元元年九月一日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進
乾元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批
諸佛儀形。優曇希現。如來密藏。神呪難思。師大啟空宗。能持祕印。以茲正法弘護朕躬。信受奉行。深為利益也。
請於興善寺置灌頂道場狀一首(并墨勅)
請大興善寺修灌頂道場
右臣竊觀[6]度災禦難之法不過祕密大乘。大乘之門灌頂為最。今屬閏夏之月百花皆榮。伏望 命三藏不空。於前件寺為國修一灌頂道場。其道場有息災增益之教。有降伏歡喜之能。奉此功力以滅群兇。上滋 聖壽無彊。承此兆[7]久清泰。臣素無才行。忝奉驅馳。謹獻愚誠。倍增戰汗。如 允臣所奏。請降
墨勅 依奏。
乾元三年閏四月十四日宮苑都巡使禦侮校尉右內率府率員外置同正員賜紫金魚袋內飛龍驅使臣史元琮狀進
智炬寺修功德 制書一首 連元師牒
奉 勅不空三藏并僧弟子三人宣於智炬寺修功德
八月二十五日 開府判行軍李輔國
宣勅天下兵馬元師 牒不空三藏
牒奉 勅如右請施行者錄 勅各牒所由准 勅事了日停者故牒
上元元年八月二十五日 牒
開府判行軍李輔國
元師越王在內
代宗朝
進摩利支像并梵書大佛頂真言狀一首(并答)
彫白檀摩利支像一軀(此云威光)
梵書大佛頂陀羅尼一本
右不空幸因
聖運。早奉休明。遂逢
降誕之辰。更遇金輪之日伏惟。以
陛下之壽延寶祚。像有威光之名。以
陛下百王為首。真言有佛頂之號。謹[8]按大佛頂經。一切如來成等正覺。皆受此真言。乃至金輪帝位莫不遵而行之。伏惟
陛下承天踐祚。
聖政惟新。正法理國與靈合契。伏願少修敬念緘而 帶之。則廣
聖壽於南山。無任歡慶之至。謹隨狀進。輕黷宸嚴。伏增戰越。謹進。
寶應元年十月十三日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狀進
請置灌頂道場 墨勅一首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請為 國置灌頂道場
右不空聞。毘盧遮那包括萬界。密印真言吞納眾經。准其教宜有頓有漸。漸謂聲聞小乘登壇學處。頓謂菩薩大士灌頂法門。是詣極之夷途。為入佛之正位。頂謂頭頂。表大行之尊高。灌謂灌持。明諸佛之護念。超昇出離何莫由斯。是以剋己服勤不捨。晝夜誓志鑽仰豈敢怠遑。冀每載夏中及三長齋月。依經建立。嚴淨花以開覺。使有識而歸真。庶邊境肅[3]淨 聖躬萬壽。不勝懇念之至。謹詣右銀臺門。奉狀陳請以聞。天恩允許請降 墨勅 依奏。
廣德元年十一月十四日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狀進
請置大興善寺大德四十九員 勅一首
定國寺僧懷感
含光
法誠
慧遠
元皎
東都敬愛寺僧乘如
超度
勝業寺僧通幽(見充上座)
鳳翔府標覺寺僧深照(見充都維那)
[5]薦福寺僧藏用
法準
慧通
千福寺僧飛錫
曇延
法崇
夏州靈覺寺僧潛真
滄州崇道寺僧慧通
奉恩寺僧慧端
東都龍興寺僧慧照
靈山
性如
廣福寺僧慧明
永寧寺僧智順
天竺寺僧談義
汴州相國寺僧惟秀
成都府淨眾寺僧道遇
寶頂寺僧慧映
荊州慧日寺僧法珍
天長寺僧延秀
翠微寺僧道朗
大雲寺僧海明
資聖寺僧通由
慈恩寺僧法琳
金光明寺僧道猷
寶臺寺僧大𮗿
西明寺僧慧旴
崇福寺僧慧宗
如淨
慧月
青龍寺僧南崿
希湊
開闡
靈感寺僧覺超
醴泉寺僧慧澄
保壽寺僧慧崇
鳳翔府郿縣建法寺僧法敬
右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奏。前件寺是初置長安之日。將鎮帝國。首建斯寺。廊宇宏大。全用一坊古來住持皆是名德。比緣老宿淪沒僧眾凋殘。威儀軌則並[8]是廢絕。況綿歷多載。臺殿荒涼。瞻言清規。實所歎惜。雖有後度戒律未閑。復屬艱難。事資福祐。前件大德四十九人。並道業清高。洞明經戒。眾所欽尚。堪為師範。伏乞。隷名此寺。有闕續填。庶勠力𭅕持。葺理頹弊。永修香火。以福 聖躬。其見任。[9]之綱維。望並依定。又緣寺[1]之貧破。伏乞矜放諸雜差科[2]科得齊糧不絕報國行道。如 天恩允許請宣付所司。
勅旨依奏
廣德二年正月二十三日
司徒兼中書令汾陽郡王(使)
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臣元載宣朝散大夫行中書舍人長樂縣開國侯臣潘炎奉行
奉勅旨如右牒到奉行
廣德二年二月二日
侍中使
黃門侍郎同平章事王縉
給事中皡
尚書祠部 牒三藏不空
牒奉 勅如右牒至准 勅故牒
廣德二年二月六日 令史藺玼牒
員外即岑參
降誕日請度七僧祠部 勅牒一首
無名僧慧通年五十五(絳州 曲沃縣 俗姓王 無籍 請住千福寺)
慧雲年二十三(京兆府 長安縣 俗姓段 無籍 請住大興善寺)
僧慧琳年三十(虢州 閿鄉縣 方祥鄉 [4]閿鄉里 俗姓何 名光王 兄昢為戶請住興善寺)
僧慧珍年卅三(京兆府 萬年縣 洪[5]洞鄉 福[6]潤里 俗姓王名庭現伯高為戶請[A3]住大興善寺)
僧法雄年廿八(京兆府 富平縣 赤陽鄉 毘山里 無籍 請住靜法寺)
僧法滿年十八(京兆府 萬年縣 崇德鄉 文圓里 俗姓胡 祖賓為戶)
僧慧璡年四十
右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奏。上件僧等自出家來。常尋法教不闕師資。戒行精修實堪為器。比雖離俗跡昌私名。今因 [7]陛下開降誕之辰。朝賀歡欣之日。伏請官名以為正度。用資 皇祚以福無疆。如 天恩允許請宣付所司。
中書門下 牒祠部
牒奉 勅宜依牒至准 勅故牒
廣德二年十月十九日
中書侍郎平章事杜鴻漸
中書侍郎平章事元載
黃門侍郎平章事王(使)
檢校侍中李(使)
大尉兼中書令(使)
尚書祠部 牒三藏不空
牒奉中書門下 勅牒如右牒至准 勅故牒
廣德二年十月十九日 令史牒
主事
請再譯仁王經 制書一首
右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奏。伏以。如來妙旨惠[10]矜生靈。仁王寶經義崇護國。前代所譯理未融通。潤色微言事歸明聖。伏惟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陛下。叡文啟運。𤀹哲乘時。弘闡真言。宣揚像教 皇風遠振。佛日再明。每為黎元俾開講誦其仁王經。望依梵[*]匣再譯舊文。貝葉之言永無漏略。金口所說更益詳明。仍請僧懷感.飛錫.子翷.建宗.歸性.義嵩.道液.良賁.潛真.慧靈.法崇.超悟.慧靜.圓寂.道林等。於內道場所翻譯。福資 聖代。澤及含靈。寇濫永清寰區允穆。傳之曠劫救護實深。
中書門下 牒祠部
牒奉 勅宜依牒至准 勅故牒
永泰元年四月二日牒 牒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杜鴻漸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元載
黃門侍郎同平章事王(使)
檢校侍中李(使)
檢校右僕射平章事(使)
檢校左僕射平章事(使)
中書令(使)
尚書祠部 仁王經望依梵[*]匣再譯舊文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牒奉中書門下 勅牒如右牒至准 勅故牒
永泰元年四月四日 令吏張濟牒
主事楊獻
郎中崔漪
杜中丞請迴封入翻譯 制一首
鄜坊等州都防禦使特進試[11]大常卿使持節鄜州諸軍事鄜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國鄭國公[12]桂杜冕宣州實封壹[13]佰戶寶應元年五月十九日制賜。
右杜冕奏。臣素無功勳。曲霑 恩渥。謬踐寵賜。願答聖慈。今迴寶應元年已後至永泰元年已前封。約計錢一萬餘貫。臣請為國迴造功德。其寶應元年封先請得二千[1]五百餘貫。到京分付興善寺不空三藏。助翻譯佛經。其所請到封物錢。請充給道場。齊儭翻譯抄寫糧食等用。其請未到者先差弟統。請受望請各下所由。發遣續供其佛經。或有梵夾未翻。冀[2]聞傳[3]譯。古本雖著義味不周。特望 天恩。委[4]新龍武軍將軍李元琮勾當與三藏及[5]與興善[6]寺大德[7]縉真。僉量京城義學大德七人。同參會翻譯各寫二十一本。頒示諸道及京城大寺。即傳諸千界流布萬年。使不臣者滅蜂蠆之形。逐狂虜者掃狼心之跡。伏惟 陛下納無疆[8]之福。膺無疆之休。即愚臣微誠。生死願畢。特望 聖慈允許臣所請。
中書門下
牒奉 勅宜依牒至准 勅故牒
中書侍郎平章事杜鴻漸
中書侍郎平章事元載
黃門侍郎平章事王(使)
檢校侍中李(使)
檢校右僕射平章事(使)
檢校左僕射平章事(使)
中書令在使院
謝御[10]製[11]新仁王經序表一首(并賀百座[12]見慶雲)
三藏沙門不空言。不空道乏前修。學虧曩哲。猥承 綸詔翻譯真經。若履春。氷猶臨泉谷。伏惟 陛下撥開慧日布蔭慈雲 叡思風飛 龍章玉潤。躬為序述照煥大千。流法雨於九天。竪勝[13]幢於百座。威儀容衛。宛釋迦之下鷲峯。士庶駢闐。猶波斯之詣王舍。慶雲呈瑞。嘉氣浮空。足表大階之平。自叶無疆之祐。不勝戴荷之至。謹奉表陳賀以聞。沙門不空誠懼誠喜謹言。
永泰元年九月二日
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上表
和上遠自蓮宮親緘貝葉。敷演玄教利濟蒼生。翻譯既成。天人合會。朗三秋之霽景。開五色之祥雲。闡揚真乘。符契妙理。[14]頃因指喻早結師資。覩此感通彌深頂敬。
贈金剛三藏開府及號 制一首
勅不空三藏和尚。故金剛三藏天資秀異。氣稟[15]冲和。識洞四生。心依六度。爰自西域杖錫東來。以梵行周身慈心濟物。[16]覺花外照。智炬內明。汲引群迷。證通圓寂。密傳法印。[17]隱示涅槃。衣鉢空存。音[18]徽長往。教能垂後。禮有飾終。宜旌美名俾叶榮。可贈開府儀同三司。仍贈號大弘教三藏。
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
中書令使
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平章事上柱國[19]頴川郡開國公元載宣
正議大夫行中書舍人上柱國臣潘炎奉行
奉 勅如右牒到奉行
侍中使
特進行中書侍郎平章事知門下省事上柱國鴻漸銀青光祿大夫行給事中上柱國臣盧允
月日
時都事
金紫光祿大夫吏部尚書[22]博陵縣開國伯[23]寓正議大夫吏部侍郎上柱[24]國隴西縣開國子李卿
銀青光祿大夫行吏部侍郎上柱國[25]扶風縣男延昌朝議大夫守尚書左丞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兼修國史館告贈開府儀同三司。仍贈號大弘教三藏
奉 勅如右符到奉行
主事鳳
令吏主涓
書令史
郎中元曾
拜不空三藏特進試鴻臚卿兼賜號 制書一首
勅不空三藏蓮宮釋種香界道師。性表真如。學精祕藏。承紺園之妙旨開示四依。譯金口之微言津梁六趣。身持梵[*]匣遠涉流沙。傳燈益明。甘露[27]溥潤。散慈雲於火宅。揚慧日於幽塗。頃者躬問勝因。弘示方便永決疑網。滋予知牙。雖出塵之心齊謝於名位。而褒崇之典式旌於賢哲。俾應嘉命用叶朝章。可特進試鴻臚卿。仍賜號大廣智不空三藏。
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
中書令使
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平章事上柱國頴川郡開國公臣元載宣
中書舍人臣楊炎奉行
奉 勅如右牒到奉行
永泰元年十一月日
檢校侍中使
特進行中書侍郎權判門下省事上柱國衛國公杜鴻漸
時都事
左司郎中
金紫光祿大夫吏部尚書上柱國博陵縣開國伯㝢正議大夫吏部侍郎上柱國隴西縣開國子賜紫金魚袋李卿
朝議郎守尚書右丞集賢殿學士副知院事兼修國史[4]館告特進試鴻臚卿大廣智不空三藏
奉 勅如右牒到奉行
主事海
令史涓
郎中諤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2 冊 No. 2120 代宗朝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3-2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