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續傳燈錄卷第十目錄
- 芙容道楷禪師
- 大洪報恩禪師
- 洞山雲禪師
- 福應文禪師
- 龍蟠曇廣禪師(已上五人見錄)
- 光化祥禪師
- 普賢標禪師
- 延洪善禪師
- 果侍者(已上四人無錄)
投子青禪師法嗣九人
- 林溪文慶禪師(見錄)
- 北禪希肇禪師(無錄)
玉泉皓禪師法嗣二人
- 福昌知信禪師(見錄)
夾山遵禪師法嗣一人
- 慶善淨悟禪師
- 善權慧泰禪師
- 崇福德基禪師
- 寶林懷吉禪師
- 資福宗誘禪師
- 翠巖惠空禪師
- 密巖德溥禪師
- 雲居仲和禪師
- 同安幼宗禪師
- 龍興居嶽禪師
- 萬杉子章禪師
- 鵝湖德延禪師(已上十二人見錄)
- 文殊道用禪師
- 龜峯祖廉禪師
- 安國以愉禪師
- 東禪圓同禪師
- 北塔惠珂禪師
- 香嚴開禪師
- 大別宗禪師
- 雲居思文禪師(已上八人無錄)
佛印元禪師法嗣二十人
- 妙峯如璨禪師(見錄)
- 監山合知禪師(無錄)
廣因要禪師法嗣二人
- 黃蘗志因禪師
- 大中德隆禪師
- 白鹿仲豫禪師
- 簽判劉經臣居士(已上四人見錄)
- 薦福重言禪師
- 白雲放禪師
- 興福智正禪師
- 薦福嚴禪師
- 鳳山世如禪師
- 雙峯弼禪師
- 幽岩覺禪師(已上七人無錄)
智海逸禪師法嗣一十一人
- 靈隱玄本禪師(見錄)
- 支提文翰禪師
- 靈隱玄順菴主(已上二人無錄)
支提隆禪師法嗣三人
- 淨土惟政禪師(見錄)
淨土惟素禪師法嗣一人
- 寶林用明禪師(見錄)
寶林殊禪師法嗣一人
- 定峯曉宣禪師(見錄)
東山宗禪師法嗣一人
- 五峯密禪師
- 大和山主
- 慧日和尚(已上三人無錄)
法昌遇禪師法嗣三人
- 南臺以謂禪師
- 花藥常選禪師
- 崇壽玢禪師(已上三人無錄)
興化銑禪師法嗣三人
- 興國智昱禪師
- 四祖逸禪師
- 三祖文銑禪師(已上三人無錄)
圓通訥禪師法嗣三人
- 隆福紹珍禪師(無錄)
淨眾先禪師法嗣一人
- 瑞鹿蘊仁禪師
- 姚[暈-車+歧]通判(已上二人無錄)
瑞鹿安禪師法嗣二人
- 般若隆一禪師(無錄)
般若蟾禪師法嗣一人
- 瑞鹿如晝禪師(無錄)
瑞鹿先禪師法嗣一人
- 智者紹忠禪師(無錄)
智者肯禪師法嗣一人
- 楓橋來禪師(無錄)
雙林已禪師法嗣一人
- 廣安牛心道軫禪師
- 香水守真禪師(已上二人無錄)
竹圓顯禪師法嗣二人
- 龍山景靜禪師
- 雙池寵禪師
- 竹林用淳禪師
- 智門智常禪師(已上四人無錄)
大乘遵禪師法嗣四人
- 李林宗中書(無錄)
益首座法嗣一人
大鑑下第十二世
續傳燈錄卷第十
大鑑下第十二世
投子青禪師法嗣
芙容道楷禪師。沂州沂水人。生崔氏。為人剛勁孤硬。自其少時即能辟穀學道。隱伊陽山中。後遊京師藉名術臺寺。試所習得度具戒。謁青華嚴於淮山海會。問佛祖言句如家常茶飯。離此之外別有為人言句也無。青曰。汝道寰中天子勅。還假禹湯堯舜也無。楷擬酬之。青以拂子摵之曰。汝發意來早有二十棒也。於是楷悟旨於言下。再拜即去。青呼曰。且來。楷亦不顧。青曰。汝到不疑之地耶。楷以手掩耳。後掌眾食。青問。厨務句當良苦。對曰不敢。曰汝炊飯耶煮粥耶。對曰。人工淘米著火。行者煮粥炊飯。曰汝作甚麼。對曰。和尚慈悲放他閑去。又嘗從青遊園。青以拄杖付楷曰。理合與麼。對曰。與和尚提鞋挈杖不為分外。曰有同行在。對曰。那一人不受教。青遂休去。至晚青謂曰。早來說話未盡。對曰。更請舉看。青曰。卯生日戌生月。楷即點燈來。曰上來下去總不空然。對曰。在左右理合如此。曰奴兒婢子誰家屋裏無對。曰和尚尊年缺他不可。曰與麼殷勤。對曰。報恩有分。元豐五年北還沂間居馬鞍山。遂出世說法。初住沂州之仙洞。後遷西洛之招提龍門。又遷住郢州之大陽隋州之大洪。皆一時名公卿為之勸請。洞上之風大振西北。崇寧三年有詔住。東京十方淨因禪院。大觀元年冬移住天寧。差中使押入不許辭免。俄開封尹李孝壽奏。楷道行卓冠叢林。宜有以褒顯之。即賜紫伽黎號定照禪師。楷焚香謝恩罷。上表辭之曰。伏蒙聖慈特差彰善閣秖候譚禎。賜臣定照禪師號及紫衣牒一道。臣感戴睿恩已。即時焚香陞座仰祝聖壽訖。伏念臣行業遷疎道力綿薄。常發誓願不受利名。堅持此意積有歲年。庶幾如此傳道後來。使人專意佛法。今雖蒙異恩。若遂忝冒則臣自違素願何以教人。豈能仰稱陛下所以命臣住持之意。所有前件恩牒不敢祇受。伏望聖慈察臣微悃。非敢飾詞。特賜俞允臣沒齒行道上報天恩。上閱之以付李孝壽。躬往諭朝廷旌善之意。而楷確然不回。開封尹具以聞。上怒收付有司。有司知楷忠誠而適犯天威。問曰。長老枯悴有疾乎。楷曰。平日有疾今實無。又曰。言有疾即於法免罪譴。楷曰。豈敢僥倖稱疾而求脫罪譴乎。吏太息。於是受罰著縫掖編管緇州。都城道俗見者流涕。楷氣色閑暇。至緇州僦屋而居。學者益親。明年冬勅放。令自便菴於芙容湖中。數百人環繞坐臥。楷慮禍。乃日各食粥一盃。不堪者稍稍去。在者猶百許人。政和七年冬勅賜所居菴額華嚴禪寺。明年五月十四日無疾而歿。先寫偈付侍者曰。吾年七十六。世緣今[A1]已足。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初楷在大陽。青華嚴遣果侍者。以大陽皮履直裰付之。楷以付襄州洞山道微。微退罷還淛東歿於雙林小寺。今取以還鹿門山。建閣藏之曰藏衣。楷偈句精深有旨法。作五偈述其門風。一曰。妙唱不干舌。偈曰。剎剎塵塵處處談。不勞彈指善財參。空生也解通消息。花雨巖前鳥不嗛。二曰。死蛇驚出草。偈曰。日炙風吹草裏埋。觸他毒氣又還乖。闇地若教開死口。長安依舊絕人來。三曰。解鍼枯骨吟。偈曰。死中活得是非常。密用他家別有長。半夜髑髏吟一曲。氷河紅焰却清涼。四曰。鐵鋸和三臺。偈曰。不是宮商調。誰人和一場。伯牙何所措。此曲舊來長。五曰。古今無間。偈曰。一法原無萬法空。箇中那許悟圓通。將謂少林消息斷。桃花依舊笑春風。楷舊隱與虎為隣。虎嘗乳四子。月餘。楷闞其出往視之。腥臭不可言。竊携其一還。虎得彘曳至弄穴前伏地。喜見脊尾。但見三子。怒以足跑地吼。群鳥皆鳴翔其上。楷即放還之。其伊陽宰韓承議偈曰。老愛依山人事稀。虎馴菴畔怪來遲。寥寥石室塵埃滿。不知何日是歸期。又曰。數里無人到。山黃始覺秋。巖間一覺睡。忘却百年憂。
隨州大洪山報恩禪師。衛之黎陽劉氏子。世皆碩儒。師未冠舉方略擢上第。後厭塵境請于朝乞謝簪紱為僧。上從其請。遂遊心祖道至投子。未久即悟心要。子曰。汝再來人也。宜自護持。辭謁諸名宿皆蒙印可。丞相韓公縝請開法於西京少林。未幾大洪革律為禪詔師居之。上堂。五五二十五。案山雷主山雨。明眼衲僧莫教錯舉。僧問。九鼎澄波即不問。為祥為瑞事如何。師曰。古今不墜。曰這箇且拈放一邊。向上還有事也無。師曰。太無厭生。曰作家宗師。師曰。也不消得上堂。如斯話會誰是知音。直饒向一句下千眼頓開。端的有幾箇是迷逢達磨。諸人要識達磨祖師麼。乃舉手作揑勢曰達磨鼻孔在少林手裏。若放開去也。從教此土西天說黃道黑欺胡謾漢。若不放過不消一揑。有人要與祖師作主。便請出來與少林相見。還有麼。良久曰。果然。上堂拈起拄杖曰。昔日德山臨濟信手拈來。便能坐斷十方壁立千仞。直得氷河焰起枯木花芳。諸人若也善能橫擔竪夯遍問諸方。苟或不然少林倒行此令去也。擊禪床一下。僧問。一箭一群即不問。一箭一箇事如何。師曰。中也。曰還端的也無。師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曰恁麼則石鞏猶在。師曰。非但一箇兩箇。曰好事不如無。師曰。穿却了也。問三玄三要即不問。五位君臣事若何。師曰。非公境界。曰恁麼則石人拊掌木女呵呵。師曰。杓卜聽虛聲。熟睡饒譫語。曰若不上來伸此問。焉能得見少林機。師曰。放過則不可。隨後便打。上堂橫按拄杖曰。便與麼休去已落二三。更若忉忉終成異見。既到這裏。又不可弓折箭盡去也。且衲僧家遠則能照近則能明。乃拈起拄杖曰。穿却德山鼻孔。換却臨濟眼睛。掀翻大海撥轉虛空。且道三千里外誰是知音。於斯明得大似杲日照天。苟或未明不免雲騰致雨。卓一下。問祖師西來九年面壁。最後一句請師舉唱。師曰。面黑眼睛白。師甞設百問以問學者。其略曰。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為甚麼一稱南無佛罪滅河沙劫。又作此○相曰。森羅萬象總在其中。具眼禪人試請甄別。上堂拈拄杖曰。看看大地雪漫漫。春來特地寒。靈峯與少室。料掉不相[A2]干。休論佛意祖意。謾謂言端語端。鐵牛無踪跡。明月蘆花君自看。卓拄杖下座。師素與無盡居士張公商英友善。無盡嘗以書問三教大要曰。清涼疏第三卷。西域邪見不出四見。此方儒道亦不出此四見。如莊老計自然為因能生萬物。即是邪曰。易曰。太極生兩儀。太極為因亦是邪因。若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能生萬物亦是邪因。若計一為虛無則是無因。今疑老子自然與西天外道自然不同。何以言之。老子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無欲則常有。徼則已入其道矣。謂之邪因。豈有說乎。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今乃破陰陽變易之道為邪因。撥去不測之神。豈有說乎。望紙後批示。以斷疑網故也。師答曰。西域外道宗多途。要其會歸不出有無四見而已。謂有見無見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也。蓋不即一心為道則道非我有。故名外道。不即諸法是心則法隨見異。故名邪見。如謂之有有則有無。如謂之無無則無有。有無則有見競生。無有則無見斯起。若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亦猶是也。夫不能離諸見則無以明自心。無以明自心則不知正道矣。故經云。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又曰。有見即為垢。此則未為見。遠離於諸見。如是乃見佛。以此論之。邪正異途正由見悟殊致故也。故清涼以莊老計道法自然能生萬物。易謂。太極生兩儀。一陰一陽之謂道。以自然太極為因。一陰一陽為道。能生萬物則是邪因。計一為虛無則是無因。嘗試論之。夫三界唯心萬緣一致。心生故法生。心滅故法滅。推而廣之彌綸萬有而非有。統而會之究竟寂滅而非無。非無亦非非無。非有亦非非有。四執既亡百非斯遣。則自然因緣皆為戲論。虛無真實俱是假名矣。至若謂太極陰陽能生萬物。常無常有斯為眾妙之門。陰陽不測是謂無方之神。雖聖人設教示悟多方。然既異一心寧非四見。何以明之。蓋虛無為道道則是無。若自然若太極若一陰一陽為道。道則是有常。無常有則是亦無亦有。陰陽不測則是非有非無。先儒或謂妙萬物謂之神則非物物。物則亦是無。故西天諸大論師皆以心外有法為外道。萬法唯心為正宗。蓋以心為宗則諸見自亡。言雖或異未足以為異也。心外有法則諸見競生。言雖或同未足以為同也。雖然儒道聖人固非不知之。乃存而不論耳。良以未即明指一心為萬法之宗。雖或言之猶不論也。如西天外道皆大權菩薩示化之所施。為橫生諸見曲盡異端以明佛法。是為正道。此其所以為聖人之道順逆皆宗。非思議之所能知矣。故古人有言。緣昔真宗未至。孔子且以繫心。今知理有所歸。不應猶執權教。然知權之為權未必知權也。知權之為實斯知權矣。是亦周孔老莊設教立言之本意。一大事因緣之所成始所成終也。然則三教一心同途異轍。究竟道宗本無言說。非維摩大士孰能知此意也。
沂州洞山雲禪師上堂。秋風卷地夜雨翻空。可中別有清涼箇裏更無熱惱。是誰活計到者。方知纔落見聞即居途路。且道到家後如何。任運獨行無伴侶。不居正位不居偏。
長安福應文禪師上堂。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直下便承當。錯認弓為矢。惺惺底築著磕著。懵懂底和泥合水。龜毛拂逼塞虛空。兔角杖撑天拄地。日射珊瑚林。知心能幾幾。擊禪床下座。
夾山遵禪師法嗣
江陵福昌信禪師。僧問。一花開五葉。如何是第一葉。師提起坐具。僧曰。雲生片片雨點霏霏。師曰。不痛不知傷。僧曰。這箇猶是風生雨意。如何是第一葉。師將坐具摵一摵。僧拍掌。師曰。一任𨁝跳。問如何是佛。師曰。東家兒郎西家織女。僧曰。學人不會。師曰。擲筆拋梭。上堂召大眾。眾舉頭。師曰。南山風色緊。便下座。
佛印元禪師法嗣
臨安府百丈慶善陀淨悟禪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問誰。曰特問和尚。師曰。鷂子過新羅。上堂。說則搖唇行則動脚。直饒不說不行時錯錯。拍禪床下座。
常州善權慧泰禪師上堂。諸佛出世廣演三乘。達磨西來密傳大事。上根之者言下頓超。中下之流須當漸次發明心地。或一言唱道。或三句敷揚。或善巧應機遂成多義。撮其樞要總是空花。一句窮源沈埋祖道。敢問諸人作麼生是依時及節底句。良久曰。微雲淡河漢。疎雨滴梧桐。參。
饒州崇福德基禪師上堂。若於這裏會得。便能入一佛國坐一道場。水鳥樹林共譚斯要。樓臺殿閣同演真乘。續千聖不盡之燈。照八面無私之焰。所以道。在天同天在人同人。還有知音者麼。良久曰。水底金烏天上日。眼中瞳子面前人。
婺州寶林懷吉真覺禪師上堂。善慧遺風五百年。雲黃山色秖依然。而今祖令重行也。一句流通遍大千。大眾且道是甚麼句。莫是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底麼吽。有甚交涉。自從有佛祖已來未曾動著。今日不可漏泄真機去也。顧視大眾曰。若到諸方不得錯舉。
洪州資福宗誘禪師上堂。龍泉今日與諸人說些葛藤。良久曰。枝葛上更生枝蔓。
洪州翠嵓廣化惠空禪師。僧問。如何是道。師曰。荒田不揀。云莫便是和尚為人處麼。師曰。量才補職。示眾曰。昨日雨霖霖。今朝日杲杲。文殊與普賢。全身入荒草。賴得王老師夜來眠起早。拈起拄杖曰。來也來也。不見道春無三日晴。下座。
饒州密嵓淨土德溥禪師。僧問。如何是密嵓境。師曰。芙容頭上清風起。云如何是境中人。師曰。雨露增前野老歌。云向上宗乘如何指示。師曰。新聲調古曲。那箇是知音。
南康軍雲居山仲和禪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問處分明。僧云。夜來松竹起清風。吹散白雲三兩片。師曰。且莫磕著露柱。僧禮拜歸眾。師噓噓。
廬山同安崇勝幼宗禪師。上堂拈拄杖示眾曰。拄杖子是體。擊禪床一下曰。這箇是用直得高低普見遠近皆聞。正當恁麼時且道是分不分。良久曰。楖栗橫挑華藏界。維摩掌上未為多。下座。
袁州龍興居嶽禪師。僧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師曰。自從達磨分流後。萬派都歸是一家。云學人未曉請師直指。師曰。集雲峯下四藤條。
廬山萬杉子章禪師。僧問。道泰不傳天子令。時清共唱太平歌。如何是太平歌。師曰。雲盡日月正。雪消天地春。云恁麼則雨灑千峯秀風動萬年枝。師曰。星江水闊連天碧。五老山橫宇宙寬。問師資未相見時如何。師曰。定光金地遙招手。云見後如何。師曰。尊卑定位。
信州鵝湖山仁壽德延禪師。僧問。如何是鵝湖境。師曰。一泓湖水春來淥。數隻仙鵝天外歸。云如何是境中人。師曰。松聲來客坐。山翠上人衣。乃曰。眾口咸來發問端。當空一點欲酧難。而今大義重宣也。剔起眉毛覿面看。久立。
廣因要禪師法嗣
福州妙峯如璨禪師上堂。今朝是如來降生之節。天下緇流莫不以香湯灌沐共報洪恩。為甚麼教中却道。如來者無所從來。既是無所從來。不知降生底是誰。試請道看。若道得其恩自報。若道不得明年四月八還是驀頭澆。
智海逸禪師法嗣
瑞州廣蘗志因禪師。僧問。如何是得力句。師曰脚。曰學人不會。師曰。一步進一步。上堂。四十九年說恩潤禽魚。十萬途程來警悟人天。這二老漢各人好與三十棒。何故一箇說長說短。一箇胡言漢語。雖然如是且放過一著。
福州大中德隆海印禪師上堂。法無異法道無別道。時時逢見釋迦。處處撞著達磨。放步即交肩。開口即咬破。不咬破大小大。上堂。夫欲智拔先須定動。卓拄杖曰。唵蘇嚧㗭唎娑婆訶。歸堂喫茶。上堂。觸境無滯底為甚麼擡頭不起。田地穩密底為甚麼下脚不得。譬如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乃曰。門聻。樊噲踏開真主出。巨靈擡手錦鱗噴。參。上堂。平旦寅曉何人。處處彌陀佛。家家觀世音。月裏麒麟看北斗。向陽椑子一邊青。
福州白鹿山仲豫禪師。開堂日問答罷。師乃曰。設使言中辯的句裏藏機。意思交馳並同流浪。何故吾祖之道豈其然乎。若是上根作者。獨步丹霄臨機大用。把住涓滴不漏。放行乃浪涌千江。踞地全威壁立千仞。得不英靈自己荷負宗門。直饒恁麼未稱衲僧。且道衲僧有甚麼奇特。良久曰。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下座。
簽判劉經臣居士字興朝。少有逸才登仕版。於佛法未之信。年三十二會東林照覺總禪師與語啟迪之乃敬服。因醉心祖道。既而抵京師謁慧林冲禪師。於僧問雪竇如何是諸佛本源。答曰千峯寒色。語下有省。歲餘官雒幕。就參韶山杲禪師。將去任辭韶山。山囑曰。公如此用心何愁不悟。爾後或有非常境界無量歡喜。宜急收拾。若收拾得去便成法器。若收拾不得則有不寧之疾成失心之患矣。未幾復至京師趨智海依正覺逸禪師請問因緣。海曰。古人道。平常心是道。爾十二時中放光動地不自覺知。向外馳求轉疎轉遠。公益疑不解。一夕入室。海舉傳燈所載。香至國王問波羅提尊者。何者是佛。尊者曰。見性是佛之語問之。公不能對疑甚。遂歸就寢。熟睡至五鼓。覺來方追念間。見種種異相表裏通徹。六根震動天地回旋。如雲開月現喜不自勝。忽憶韶山臨別所囑之言。姑抑之。逗明。趨智海悉以所得告。海為證據且曰。更須用得始得。公曰。莫要踐履否。海厲聲曰。這箇是甚麼事却說踐履。公默契。乃作發明心地頌八首。及著明道諭儒篇以警世。詞曰。明道在乎見性。余之所悟者見性而已。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楊子曰。視聽言貌思性所有也。有見於此則能明乎道矣。當知道不遠人。人之於道猶魚之於水。未甞須臾離也。唯其迷己逐物。故終身由之而不知。佛曰大覺。儒曰先覺。蓋覺此耳。昔人有言曰。今古應無墜。分明在目前。又曰。大道秖在目前。要且目前難覩。欲識大道真體。不離聲色言語。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倒鎮相隨。語默同居止。欲識佛去處。秖這語聲是。此佛者之語道為最親者。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瞻之在前也。忽焉在後也。取之左右逢其源也。此儒者之語道最邇者。奈何此道唯可心傳。不立文字故。世尊拈花而妙心傳於迦葉。達磨面壁而宗旨付於神光。六葉既敷千花競秀。分宗列派各有門庭。故或瞬目揚眉擎拳舉指。或行棒行喝豎拂拈槌。或持叉張弓輥毬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毛。或一默一言一吁一笑。乃至種種方便皆是親切為人。然秖為太親故人多罔措。瞥然見者不隔絲毫。其或沈吟迢迢萬里。欲明道者宜無忽焉。祖祖相傳至今不絕。真得吾儒所謂忿而不發開而弗違者矣。余之有得實在此門。反思吾儒自有其道。良哉孔子之言。默而識之一以貫之。故目擊而道存指掌而意諭。凡若此者皆合宗門之妙旨。得教外之真機。然而孔子之道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孟子既沒不得其傳。而所以傳於世者特文字耳。故余之學必求自得而後已。幸余一夕開悟。凡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心之所思口之所談手足之所運動無非妙者。得之既久日益見前。每以與人人不能受。然後知其妙道果不可以文字傳也。嗚呼是道也。有其人則傳。無其人則絕。余既得之矣。誰其自知乎。終余之身而有其人邪無其人邪。所不可得而知也。故為記頌歌語以流播其事。而又著此篇以諭吾徒云。
支提隆禪師法嗣
杭州靈隱玄本禪師。僧問。蚌含未剖時如何。師曰。光從何來。問臨濟入門便喝。德山入門便棒。此意如何。師曰。天晴不肯去。師見僧看經乃問。看甚麼經。僧無語。乃示頌曰。看經不識經。徒勞損眼睛。欲得不損眼。分明識取經。
淨土素禪師法嗣
杭州淨土院惟正禪師。秀州華亭黃氏子。幼從錢塘資聖院本如隷業。且將較藝於有司。如使禱觀音像以求陰相。師謝曰。豈忍獨私於己哉。郡人朱紹安聞而加歎。欲啟帑度之。師慨然曰。古之度人以清機密旨。今反是去古遠矣。吾墮三寶數當有其時已。而遇祥符覃恩得諧素志。獨擁毳袍且弊。同列慢之。師曰。佛乎佛乎儀相云乎哉。僧乎僧乎盛服云乎哉。厥後有願輸奉歲時用度俾繼加之院務。亦復謝曰。聞托鉢乞食。未聞安坐以享。聞歷謁諸祖。未聞廢學自任。況我齒茂氣完。正在筋力為禮。非從事屋廬之秋也。於是提策東引。學三觀於天台。復旋徑山恣單傳之旨於老宿惟素。素董臨安功臣山淨土院。師輔相之久而繼席焉。然為人高簡律身精嚴。名卿巨公多所推尊。葉內翰清臣牧金陵。迎師語道。一日葉曰。明日府有燕飲師固奉律能為我少留一日欵清話否。師諾之。翌日遣使邀。師留一偈而返曰。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為僧祇合居嵓谷。國士筵中甚不宜。坐客皆仰其標致。師識慮洗然不牽世累。雅愛跨黃犢。出入軍持巾鉢悉挂角上。市人爭觀之。師自若也。杭守蔣侍郎嘗與師為方外友。每往謁至郡庭下犢。談笑終日而去。蔣有詩曰。禪客尋常入舊都。黃牛角上挂瓶盂。有時帶雪穿雲去。便好和雲畫作圖。師嘗作山中偈曰。橋上山萬層。橋下水千里。惟有白鷺鸞。見我常來此。平生製作三十卷號錦溪集。又工書筆法勝絕。秦少遊珍藏之。冬不擁爐。以蘆花作毬納足其中。客至共之。夏秋好翫月。盤膝大盆中浮池上。自旋其盆吟笑達旦。率以為常。九峯韶禪師嘗客于院。一夕將臥。師邀之曰。月色如此。勞生擾擾對之者能幾人。峯唯唯而矣。久之。呼童子使熟炙。峯方飢意作藥石頃乃橘皮湯一盃。峯匿笑曰。無乃太清乎。有問曰。師以禪師名。乃不談禪何也。師曰。徒費言語。吾懶寧假曲折。但日夜煩萬象為敷演耳。言語有間而此法無盡。所謂造物無盡藏也。皇祐元年孟夏八日語眾曰。夫動以對靜未始有極。吾一動歷年六十有四。今靜矣。然動靜本何有哉。於是泊然而逝。
寶林殊禪師法嗣
婺州寶林用明禪師。僧問。世尊三昧迦葉不知。和尚三昧什麼人知。師曰。泥牛穿海去。木馬透雲歸。云恁麼則學人請益。師曰。未敢相許。僧無語。師曰。真箇。
東山宗禪師法嗣
建州定峯曉宣禪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雲收千嶽翠。云如何領會。師曰。雨洗百花鮮。問學人上來請師垂示。師曰。江澄秋夜月。風掃曉天霞。云一句纔聞流通萬古。師曰。汝作麼生會。僧喝。師便打。
續傳燈錄卷第十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1 冊 No. 2077 續傳燈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