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Online Reader
Page Loading ...
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景德傳燈錄

景德傳燈錄卷第[2]

    [3]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旁出法嗣九世共七十六人

    • 金陵牛頭山六世祖宗

    • 第一世法融禪師
    • 第二世智巖禪師
    • 第三世慧方禪師
    • 第四世法持禪師
    • 第五世智威禪師
    • 第六世慧忠禪師(已上六人見錄)
    • 前六世祖宗法嗣共七十人

      • 法融禪師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

      • 金陵鍾山曇璀禪師(一人見錄)
      • 荊州大素禪師
      • 幽棲月空禪師
      • 白馬道演禪師
      • 新安定莊禪師
      • 彭城智瑳禪師
      • 廣州道樹禪師
      • 湖州智爽禪師
      • 新州杜默禪師
      • 上元智誠禪師
      • 定真禪師(智誠禪師出)
      • 如度禪師(定真禪師出已上一十一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智巖禪師下旁出八人

      • 東都鏡潭禪師
      • 襄州志長禪師
      • 湖州義真禪師
      • 益州端伏禪師
      • 龍光龜仁禪師
      • 襄陽辯才禪師
      • 漢南法俊禪師
      • 西州敏古禪師(已上八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法持禪師下旁出二人

      • 牛頭山玄素禪師
      • 天柱弘仁禪師(已上二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智威禪師下四世旁出一十二人

      • 宣州安國寺玄挺大師(智威禪師出三人)
      • 潤州鶴林玄素禪師
      • 舒州天柱山崇慧禪師
      • 杭州徑山道欽禪師(玄素禪師出)
      • 杭州鳥窠道林禪師(道欽禪師出)
      • 杭州招賢寺會通禪師(鳥窠旁出已上六人見錄)
      • 靈巖寶觀禪師(智威禪師出)
      • 金華山曇益禪師(玄素禪師旁出二人)
      • 吳門圓鏡禪師
      • 木渚山悟禪師(徑山欽禪師旁出三人)
      • 青陽廣敷禪師
      • 杭州巾子山崇慧禪師(已上六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已上舊本世次不明今各依本章添注法嗣共成四世也

      • 慧忠禪師下兩世旁出三十六人(除天台雲居智及潤州棲霞源二人外餘皆忠禪師出)

      • 天台山佛窟巖惟則禪師
      • 天台山雲居智禪師(惟則禪師出已上二人見錄)
      • 牛頭山道性禪師
      • 江寧智燈禪師
      • 解縣懷信禪師
      • 鶴林全禪師
      • 北山懷古禪師
      • 明州觀宗禪師
      • 牛頭山大智禪師
      • 白馬善道禪師
      • 牛頭山智真禪師
      • 牛頭山譚顒禪師
      • 牛頭山雲韜禪師
      • 牛頭山凝禪師
      • 牛頭山法梁禪師
      • 江寧行應禪師
      • 牛頭山惠良禪師
      • 興善道融禪師
      • 蔣山照明禪師
      • 牛頭山法燈禪師
      • 牛頭山定空禪師
      • 牛頭山慧涉禪師
      • 幽棲道遇禪師
      • 牛頭山凝空禪師
      • 蔣山道初禪師
      • 幽棲藏禪師
      • 牛頭山靈暉禪師
      • 幽棲道穎禪師
      • 牛頭山巨英禪師
      • 釋山法常禪師
      • 龍門凝寂禪師
      • 莊嚴遠禪師
      • 襄州道堅禪師
      • 尼明悟
      • 居士殷淨己
      • 潤州棲霞寺清源禪師(慧涉出已上三十四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師五世旁出一百七人

      • 第一世一十三人

      • 北宗神秀禪師
      • 嵩嶽慧安國師
      • 袁州蒙山道明禪師(已上三人見錄)
      • 楊州奉法寺曇光禪師
      • 隋州禪慥禪師
      • 金州法持禪師
      • 資州智侁禪師
      • 舒州法照禪師
      • 越州義方禪師
      • 枝江道俊禪師
      • 常州玄賾禪師
      • 越州僧達禪師
      • 白松山劉主簿(已上一十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第二世三十七人

        • 北宗神秀禪師法嗣一十九人

        • 五臺山巨方禪師
        • 河中府中條山智封禪師
        • 兗州降魔藏禪師
        • 壽州道樹禪師
        • 准南都梁山全植禪師(已上五人見錄)
        • 荊州辭朗禪師
        • 嵩山普寂禪師
        • 大佛山香育禪師
        • 西京義福禪師
        • 忽雷澄禪師
        • 東京日禪師
        • 太原遍淨禪師
        • 南嶽元觀禪師
        • 汝南杜禪師
        • 嵩山敬禪師
        • 京兆小福禪師
        • 晉州霍山觀禪師
        • 潤州茅山崇珪禪師
        • 安陸懷空禪師(已上一十四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前嵩嶽慧安國師等法嗣一十八人

        • 洛京福先寺仁儉禪師(慧安國師出六人)
        • 嵩嶽破竈墮和尚
        • 嵩嶽元珪禪師(已上三人見錄)
        • 常山坦然禪師
        • 鄴都圓寂禪師
        • 西京道亮禪師
        • 楊州大總管李孝逸(道亮禪師旁出五人)
        • 工部尚書張錫
        • 國子祭酒崔融
        • 祕書監賀知章
        • 睦州刺史康詵
        • 正壽禪師(隋州神慥禪師出)
        • 洪州崇寂禪師(蒙山道明禪師出三人)
        • 江西瓌禪師 撫州神貞禪師
        • 資州處寂禪師(資州智詵禪師出)
        • 義興神斐禪師(玄賾禪師出二人)
        • 湖州暢禪師(已上一十五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第三世四十九人

        • 前荊州辭朗禪師法嗣三人

        • 紫金玄宗禪師
        • 明州大梅山車禪師
        • 塼界慎徽禪師(已上三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前嵩山普寂禪師等法嗣四十六人

        • 終南山惟政禪師(普寂禪師出二十四人一人見錄)
        • 廣福慧空禪師
        • 常越禪師
        • 襄州夾石山思禪師
        • 明瓚禪師
        • 敬愛寺真禪師
        • 兗州守賢禪師
        • 定州石藏禪師
        • 南嶽澄心禪師
        • 南嶽日照禪師
        • 洛京同德寺幹禪師
        • 蘇州真亮禪師
        • 瓦棺寺禪師
        • 弋陽法融禪師
        • 廣陵演禪師
        • [A1]州慧空禪師
        • 洛京真亮禪師
        • 澤州亘月禪師
        • 亳州曇真禪師
        • 都梁山崇演禪師
        • 京兆章敬寺澄禪師
        • 嵩陽寺一行禪師
        • 京兆山北寺融禪師
        • 曹州定陶丁居士
        • 大雄猛禪師(西京義福禪師出八人)
        • 西京大震動禪師
        • 神斐禪師
        • 西京大悲光禪師
        • 西京大隱禪師
        • 定境禪師
        • 道播禪師
        • 玄證禪師
        • 西京寂滿禪師(降魔藏禪師出三人)
        • 西京定莊禪師
        • 南嶽慧隱禪師
        • 神照禪師(南嶽元觀禪師出)
        • 京兆藍田深寂禪師(小福禪師出三人)
        • 太白山日沒雲禪師
        • 東白山法超禪師
        • 峴山幽禪師(霍山觀禪師出)
        • 益州無相禪師(資州處寂禪師出四人)
        • 益州長松山馬禪師
        • 超禪師 梓州曉了禪師
        • 西京智游禪師(義興斐禪師出二人)
        • 東都智深禪師(已上四十五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第四世七人

        • 前興善惟政禪師法嗣二人

        • 衡州定心禪師
        • 敬愛寺志真禪師(已上二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前益州無相禪師等法嗣五人

        • 益州保唐寺無住禪師(無相禪師出四人一人見錄)
        • 荊州明月山融禪師
        • 漢州雲頂山王頭陀
        • 益州淨眾寺神會禪師
        • 武誡禪師(塼界慎徽禪師出已上四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第五世一人

        • 前敬愛寺志真禪師法嗣一人

        • 嵩山照禪師(一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1]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法嗣共一百八十三人內七十六人旁出

      • 金陵牛頭山六世祖宗見錄

      • 第一世法融禪師
      • 第二世智巖禪師
      • 第三世慧方禪師
      • 第四世法持禪師
      • 第五世智威禪師
      • 第六世慧忠禪師
      • 前六世祖宗法嗣共八十人

        • 法融禪師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一人見錄)

        • 金陵鍾山曇璀禪師
        • 荊州大素禪師
        • 幽棲月空禪師
        • 白馬道演禪師
        • 新安定莊禪師
        • 彭城智瑳禪師
        • 廣州道樹禪師
        • 湖州智爽禪師
        • 新州杜默禪師
        • 上元智誠禪師
          • 智誠復出一人

          • 定真禪師
          • 定真復出一人

          • 如度禪師(已上一十一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智巖禪師下旁出

        • 東都鏡潭禪師
        • 襄州志長禪師
        • 湖州義真禪師
        • 益州端伏禪師
        • 龍光龜仁禪師
        • 襄陽辯才禪師
        • 漢南法俊禪師
        • 西川敏古禪師(已上八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法持禪師下旁出

        • 牛頭山玄素禪師
        • 天柱弘仁禪師(已上二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智威禪師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六人見錄)

        • 宣州安國寺玄挺大師
        • 潤州鶴林寺玄素禪師
        • 舒州天柱山崇慧禪師
        • 杭州徑山道欽禪師
        • 杭州鳥窠道林禪師
        • 杭州招賢寺會通禪師
          • 玄素復出二人

          • 一金華曇益禪師
          • 二吳門圓鏡禪師
          • 道欽復出三人

          • 一木渚山悟禪師
          • 二青陽廣敷禪師
          • 三杭州中子山崇慧禪師
          • 道林復出一人

          • 靈巖寶觀禪師(已上六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慧忠禪師下兩世旁出三十六人(二人見錄)

        • 夭台山佛窟巖惟則禪師(旁出天台雲居)
        • 天台山雲居智禪師
        • 牛頭山道性禪師
        • 江寧智燈禪師
        • 解縣懷信禪師
        • 鶴林全禪師
        • 北山懷古禪師
        • 明州觀宗禪師
        • 牛頭山大智禪師
        • 白馬善道禪師
        • 牛頭山智真禪師
        • 牛頭山譚顒禪師
        • 牛頭山雲韜禪師
        • 牛頭山凝禪師
        • 牛頭山法梁禪師
        • 江寧行應禪師
        • 牛頭山惠良禪師
        • 興善道融禪師
        • 蔣山照明禪師
        • 牛頭山法燈禪師
        • 牛頭山定空禪師
        • 牛頭山慧涉禪師
        • 幽棲道遇禪師
        • 牛頭山凝空禪師
        • 蔣山道初禪師
        • 幽棲藏禪師
        • 牛頭山靈暉禪師
        • 幽棲道穎禪師
        • 牛頭山巨英禪師
        • 釋山法常禪師
        • 龍門凝寂禪師
        • 莊嚴遠禪師
        • 襄州道堅禪師
        • 尼明悟
        • 居士殷淨已
          • 前慧涉復出一人

          • 潤州棲霞寺清源禪師(已上三十四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師五世旁出一百七人

      • 第一世一十三人(三人見錄)

      • 北宗神秀禪師
      • 嵩嶽慧安國師
      • 袁州蒙山道明禪師
      • 揚州奉法寺曇光禪師
      • 隨州禪慥禪師
      • 金州法持禪師
      • 資州智侁禪師
      • 舒州法照禪師
      • 越州義方禪師
      • 枝江道俊禪師
      • 常州玄賾禪師
      • 越州僧達禪師
      • 白松山劉主簿(已上一十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第二世三十七人

        • 北宗神秀禪師法嗣一十九人(五人見錄)

        • 五臺山巨方禪師
        • 河中府中條山智封禪師
        • 兗州降魔藏禪師
        • 壽州道樹禪師
        • 淮南都梁山全植禪師
        • 荊州辭朗禪師
        • 嵩山普寂禪師
        • 大佛山香育禪師
        • 西京義福禪師
        • 忽雷澄禪師
        • 東京日禪師
        • 大原遍淨禪師
        • 南嶽元觀禪師
        • 汝南杜禪師
        • 嵩山敬禪師
        • 京兆小福禪師
        • 晉州霍山觀禪師
        • 潤州茅山崇珪禪師
        • 安陸懷空禪師(已上一十四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前嵩嶽慧安國師法嗣一十八人(三人見錄)

        • 洛京福先寺仁儉禪師
        • 嵩嶽破竈墮和尚
        • 嵩嶽元珪禪師
        • 常山坦然禪師
        • 鄴都圓寂禪師
        • 西京道亮禪師
        • 道亮復出五人

        • 一揚州大總管李孝逸
        • 二工部尚書張錫
        • 三國子祭酒崔融
        • 四祕書監賀知章
        • 五睦州刺史康詵
        • 前隨州神慥禪師復出一人

        • 正壽禪師
        • 前蒙山道明禪師復出三人

        • 一洪州崇寂禪師
        • 二江西瓌禪師
        • 三撫州神貞禪師
        • 前資州智侁禪師復出一人

        • 資州處寂禪師
        • 前玄𦣱禪師復出二人

        • 一義興神斐禪師
        • 二湖州暢禪師(已上一十五人機緣語句不錄無)
    • 第三世四十九人

      • 前荊州辭朗禪師法嗣

      • 紫金玄宗禪師
      • 明州大梅山常禪師
      • 塼界慎徽禪師(已上三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前嵩山普寂禪師法嗣四十六人(一人見錄)

      • 終南山惟政禪師
      • 廣福慧空禪師
      • 常越禪師
      • 襄州夾石山思禪師
      • 明瓚禪師
      • 敬愛寺真禪師
      • 兗州守賢禪師
      • 定州石藏禪師
      • 南嶽澄心禪師
      • 南嶽日照禪師
      • 洛京同德寺幹禪師
      • 蘇州真亮禪師
      • 瓦棺寺𤀹禪師
      • 弋陽法融禪師
      • 廣陵演禪師
      • [A2]州慧空禪師
      • 洛京真亮禪師
      • 澤州亘月禪師
      • 亳州曇真禪師
      • 都梁山崇演禪師
      • 京兆章敬寺澄禪師
      • 嵩陽寺一行禪師
      • 京兆山北寺融禪師
      • 晉州定陶丁居士
        • 前西京義福禪師復出八人

        • 大雄猛禪師
        • 西京大震動禪師
        • 神斐禪師
        • 西京大悲光禪師
        • 西京大隱禪師
        • 定境禪師
        • 道播禪師
        • 玄證禪師
        • 前降魔藏禪師復出三人

        • 西京寂滿禪師
        • 西京定莊禪師
        • 南嶽慧隱禪師
        • 前南嶽元觀禪師復出一人

        • 神照禪師
        • 前小福禪師復出三人

        • 京兆藍田深寂禪師
        • 太白山日沒雲禪師
        • 東白山法超禪師
        • 前霍山觀禪師復出一人

        • 峴山幽禪師
        • 前資州處寂禪師復出四人

        • 益州無相禪師
        • 益州長松山馬禪師
        • 超禪師
        • 梓州曉了禪師
        • 前義興斐禪師復出二人

        • 西京智游禪師
        • 東都智深禪師(已上四十五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第四世七人

        • 前興善惟政禪師法嗣

        • 衡州定心禪師
      • 敬愛寺志真禪師(已上二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前益州無相禪師法嗣五人(一人見錄)

        • 益州保唐寺無住禪師
        • 荊州明月山融禪師
        • 漢州雲頂山王頭陀
        • 益州淨眾寺神會禪師
          • 前塼界慎徽禪師復出一人

          • 武誡禪師(已上四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第五世一人

          • 前敬愛寺志真禪師法嗣

          • 嵩山照禪師(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下旁出法嗣

金陵牛頭山六世祖宗

第一世法融禪師者潤州延陵人也姓韋氏年十九學通經史尋閱大部般若曉達真空忽一日歎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遂隱茅山投師落髮後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之石室有百鳥銜華之異唐貞觀中四祖遙觀氣象知彼山有奇異之人躬自尋訪問寺僧此間有道人否曰出家兒那箇不是道人祖曰阿那箇是道人僧無對別僧云此去山中十里[1]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祖遂入山見師端坐自若曾無所顧祖問曰在此作什麼師曰觀祖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師無對便起作師曰大德高棲何所祖曰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師曰還識道信禪師否曰何以問師曰嚮德滋久冀一禮謁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師曰因何降此祖曰特來相訪更有宴息之處否師指後面云別有小庵引祖至庵所繞庵唯見虎狼之類祖乃舉兩手作怖勢師曰猶有這箇在祖曰適來見什師無對少選祖却於師宴坐石上書一佛師覩之竦然祖曰猶有這箇在師未曉乃稽首請說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師曰既不許作觀行境起時[2]如何對治祖曰境緣無好醜醜起於心心若不彊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今付於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後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圭峯判為泯絕無寄宗引破相教而印之有僧問南泉牛頭未見四祖時為什麼鳥獸銜華來供養南泉云只為步步蹋佛階梯洞山云如掌觀珠意不暫捨見後為什麼不來南泉云直饒不來猶[3]王老師一線道洞山云通身去也又一尊宿答前兩問皆云賊不打貧兒家僧問一老宿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云如條貫葉僧云見後如何云秋夜紛紛又僧問吳越永明潛禪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潛云牛頭僧云見後如何潛云牛頭諸方[4]舉唱甚多不可備錄)祖付法遂返雙峯山終老師自爾法席大盛唐永徽中徒眾乏糧師往丹陽緣化去山八十里躬負米一石八斗朝往暮還供僧三百二時不闕三年邑宰蕭元善請於建初寺講大般若經聽者雲集至滅靜品地為之震動謂罷歸山博陵王問師曰境緣色發時不言緣色云何得知緣乃欲息其起師答曰境色初發時色境二性空本無知緣者心量與知同照本發非發爾時起[5]抱暗生覺緣時緣不逐至如未生前色心非養育從空本無念想受言念生起法未曾起豈用佛教令問曰閉目不見色境慮乃便多色既不關心境從何處發師曰閉目不見色內心動慮多幻識假成用起名終不過知色不關心心亦不關人隨行有相轉鳥去空中真問曰境發無處所緣覺了知生境謝覺還轉覺乃變為若以心曳心還為覺所覺從之隨隨去離生滅際師曰色心前後中實無緣起境念自凝忘誰能計動靜此知自無知知知緣不會當自檢本形何須求域外前境不變謝後念不來今求月執玄影討迹逐飛禽欲知心本性還如視夢裏譬之六月氷處處皆相避空終不脫求空復不成借問鏡中像從何處生問曰恰恰用心時若為安隱好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譚名相勞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問曰智者引妙言與心相會當言與心路別合則萬倍乖師曰方便說妙言破病大乘道非關本性譚還從空化造無念為真常終當絕心路離念性不動生滅無乖誤谷響既有聲鏡像能迴顧問曰行者體境有因覺知境亡前覺及後覺并境有三師曰境用非體覺覺罷不應思因覺知境覺時境不起前覺及後覺并境有三遲住定俱不轉將為正三昧諸業不能牽知細無明徐徐躡其後師曰復聞別有人執起心量三中事不成不轉還虛妄心為正受縛為之淨業障心塵萬分一不了說無明細細習因起徐徐名相生風來波浪轉欲靜水還平更欲前途說恐畏後心驚無念大獸性空下霜雹星散穢草摧縱橫飛鳥落道定紛綸四魔不前却既如猛火燎還如利劍斫問曰賴覺知萬法萬法本來然若假照用心只得照用心不應心裏事師曰賴覺知萬法萬法終無賴若假照用心應不在心外問曰隨隨無簡擇明心不現前復慮心闇昧在心用功行智障復難除師曰有此不可有尋此不可尋無簡即真擇得闇出明心慮者心冥昧存心託功行何論智障難至佛方為問曰折中消息間實亦難安[1]自非用行人此難終難見師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難易先觀心處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無記第五解脫名第六等真偽第七知法本第八慈無為第九遍空陰第十雲雨最盡彼無覺無明生本智鏡像現三業人化四衢不住空邊盡當照有中無不出空有內未將空有俱號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說[*]無處安用行何能決問曰別有一種人善解空無相口言定亂一復道有中無同證用常寂知覺寂常用用心會[2]言用無用智慧方便多言辭與理合如如理自如不由識心會既知心會非心心復相泯如是難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師曰別有證空者還如前偈論行空守寂識見暫時翻會真是心量終知未了原又說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且勞己永劫住幽識抱相都不知放光便動於彼欲何為問曰前件看心者復有羅縠師曰看心有羅縠幻心何待看況無幻心從容下口難問曰久有大基業心路差互得覺微細障即達於真際自非善巧師能決此理仰惟我大師當為開要門引導用心者不令失正道師曰法性本基業夢境成差互實相微細身色心常不悟忽逢混沌士哀怨愍群生託疑廣設問抱理內常明生死幽徑徹毀譽心不驚野老顯分答法相媿來蒙發群生藥還如色性為顯慶元年邑宰蕭元善請出山住建初師辭不獲免遂命入室上首智巖付囑法印令以次傳授將下山謂眾曰吾不復踐此山矣時鳥獸哀號踰月不止庵前有四大桐樹仲夏之月忽自凋落明年丁巳閏正月二十三日終於建初壽六十四臘四十一二十七日窆于雞籠山會送者萬餘人其牛頭山舊居金源虎咆泉錫杖泉金龜等池宴坐石室今悉存焉

第二世智巖禪師者曲阿人也姓華氏弱冠智勇過人身長七尺六寸隋大業中為郎將常以弓挂一濾水囊隨行所至汲用累從大將征討頻立戰功唐武德中年四十遂乞出入舒州皖公山從寶月禪師為弟子後一日宴坐覩異僧身長丈餘神姿爽拔詞氣清朗謂師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進言訖不見嘗在谷中入定山水瀑漲師怡然不動其水自退有獵者遇之因改過修善復有昔同從軍者二人聞師隱遁乃共入山尋之既見因謂師曰郎將狂耶何為住此答曰我狂欲醒君狂正發夫嗜色淫聲貪榮冒寵流轉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歎息而去師貞觀十七年歸建業入牛頭山謁融禪師發明大事禪師謂師曰吾受信大師真訣所得都亡有一法勝過涅槃吾說亦如夢幻夫一塵飛而翳天一芥墮而覆地汝今已過此見吾復何云山門化導當付之於汝師稟命為第二[3]後以正法付方禪師住白馬捿玄兩寺又遷住石頭城於儀鳳二年正月十日示滅顏色不變屈伸如生室有異香經旬不歇言水葬壽七十有八臘三十有九

第三世慧方禪師者潤州延陵人也姓濮氏投開善寺出家及進具洞明經論後入牛頭謁巖禪師諮詢祕要巖觀其根器堪任正遂示以心印師豁然領悟於是不出林藪僅踰十年四方學者雲集師一旦謂眾曰欲他行隨機利物汝宜自安也乃以正法付法持禪師遂歸茅山數載將欲滅度見有五百許人髻髮後垂狀如菩薩各持幡華云法師講又感山神現大蟒身至庭前如將泣師謂侍者洪道曰吾去矣汝為吾報諸門及門人奔至師已入滅時唐天冊元年八月一日山林變白谿㵎絕流七日道俗悲慕聲動山谷壽六十有七臘四十

第四世法持禪師者潤州江寧人也姓張氏幼歲出家年三十遊黃梅忍大師坐下聞法心開後復遇方禪師為之印可乃繼迹山門作牛頭宗祖及黃梅謝世謂弟子玄賾曰傳吾法者可有十人金陵法持是其一也以法眼付智威禪師於唐長安二年九月五終於金陵延祚寺無常院遺囑令露骸松下飼諸鳥獸迎出日空中有神幡從西而來繞山數匝所居故院竹林變白七日而止六十有八臘四十一

第五世智威禪師者江寧人也姓陳氏住迎青山始丱歲忽一日家中失之莫知所往父母尋訪乃知已依天寶寺統法師出家矣年二十受具後聞法持禪師出世乃往禮謁傳受正法焉自爾江左學徒皆奔走門下中有慧忠者目為法器師嘗有偈示曰

莫繫念念  
成生死河
輪迴六趣海  
無見出長波

慧忠偈答曰

念想由來幻  
性自無終始
若得此中意  
長波當自止

師又示偈曰

余本性虛無  
緣妄生人我
如何息妄情  
還歸空處坐

慧忠偈答曰

虛無是實體  
人我何所存
妄情不須息  
即汎般若船

師知其了悟乃付以山門遂隨緣化導於唐開元十七年二月十八日終於延祚寺將示滅謂弟子云將屍林中施諸鳥獸壽七十有

第六世慧忠禪師者潤州上元人也姓王氏年二十三受業於莊嚴寺其後聞威禪師出世乃往謁之威纔見曰山主來也師感悟微遂給侍左右後辭詣諸方巡禮威於具戒院見凌霄藤遇夏[1]悴人欲伐之因謂之勿剪慧忠還時此藤更生及師迴果如其即以山門付囑訖出居延祚寺師平生一[2]不易器用唯一鐺嘗有供僧穀兩廩者窺伺虎為守之縣令張遜者至山頂謁問有何徒弟師曰有三五人遜曰如何得師敲禪床有三虎哮吼而出遜驚怖而退後眾請入城居莊嚴舊寺師欲於殿東別創法堂先有古木群鵲巢其上工人將伐之謂鵲曰此地建堂汝等何不速去言訖群鵲乃遷巢他樹初築基有二神人定其四角潛資夜役遂不日而就繇是四方學徒雲集坐下矣得法者有三十四人各住一方轉化多眾師嘗有安心偈示眾曰

人法雙淨  
善惡兩忘  
[3]心真實
菩提道場

唐大[4]三年石室前挂鐺樹挂衣藤忽盛夏枯死四年六月十五日集僧布薩訖命侍者淨髮浴身至夜有瑞雲覆其精舍空中復聞天樂之聲詰旦怡然坐化時風雨暴作震折林木復有白虹貫于巖五年春茶毘獲舍利不可勝計壽八十七

前法融禪師下三世旁出法嗣

金陵鍾山曇璀禪師者吳郡人也姓顧氏謁牛頭融大師大師目而奇之乃告之曰聲為無生之鴆毒受想是至人之坑阱子知之乎師默而審之大悟玄旨尋晦迹鍾山多歷年所茅庵瓦缶以終老焉唐天授三年二月六日恬然入定七日而滅壽六十二

前智威禪師下三世旁出法嗣

宣州安國寺玄挺禪師者不知何許人也一日有長安講華嚴經僧來問五祖云真性緣起其義云何祖默然時師侍立次乃謂曰大德正興一念問時是真性中緣起其僧言下大悟又或問南宗自何而立師曰心宗非南北

潤州鶴林玄素禪師者潤州延陵人也姓馬唐如意年中受業於江寧長壽寺晚參智威禪師遂悟真宗後居京口鶴林寺甞一日有屠者禮謁願就所居[5]師欣然而往皆訝之師曰佛性平等賢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復何差別之有或有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會即不會疑即不疑師又曰不會不疑底不疑不會底又有僧扣門師問是什麼人曰是僧師曰非但是僧佛來亦不曰佛來為什麼不著師曰無汝止泊處寶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夜無疾而滅八十五建塔於黃鶴山[A3][6]禪師大和寶航之塔

舒州天柱山崇慧禪師者彭州人也姓陳氏唐乾元初往舒州天柱山創寺永泰元年勅賜號天柱寺僧問如何是天柱境師曰主薄山高難見日玉鏡峯前易曉人問達磨未來此土時還有佛法也無師曰未來時且置今事作麼生曰某甲不會乞師指示師曰古長空一朝風月良久又曰闍黎會麼自己分上作麼生干他達磨來與未來作麼他家來大似賣卜漢相似見汝不會為汝錐破卦文纔生吉凶在汝分上一切自看僧問如何是解卜底人師曰汝纔出門時便不中也問如何是天柱家風師曰時有白雲來閉戶更無風月四山流問亡僧遷化向什麼處去也灊嶽峯高長積翠舒江明月色光暉問如何是大通智勝佛師曰曠大劫來未曾擁滯不是大通智勝佛是什麼曰為什麼佛法不現前師曰只為汝不會所以成不現前汝若會去亦無佛道可成問如何是道師曰白雲覆青嶂蜂鳥步庭華問從上諸聖有何言說師曰汝今見吾有何言說問宗門中請師舉師曰石牛長吼真空外木馬嘶時月隱山問如何是和尚利人處師曰一雨普滋千山秀色問如何是天柱山中人師曰獨步千峯優游九曲泉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白猿抱子來青嶂蜂蝶銜華綠蘂間師居山演道凡二十二載[*]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歸起塔于寺北真身見在

[1]前潤州鶴林寺玄素禪師法嗣

杭州徑山道欽禪師者蘇州崑山人也姓朱初服膺儒教年二十八玄素禪師遇之謂之曰觀子神氣溫粹真法寶也師感悟因求為弟子素躬與落髮[2]之曰汝乘流而行逢徑則止師遂南行抵臨安見東北一因訪於樵子曰此徑山也乃駐錫焉有僧如何是道[3]山上有鯉魚水底有蓬馬祖令人送書到書中作一圓相師發緘於圓相中作一畫却封迴(忠國師聞乃云欽師猶被馬師惑)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汝問不當曰如何得當師曰待吾滅後即向汝說馬祖令門人智藏來問十二時中以何為境師曰待汝迴去時有信藏曰如今便迴去師曰傳語却須問取曹谿唐大[*]三年代宗詔至闕下親加瞻禮一日師在內庭見帝起立帝曰師何以師曰檀越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帝悅謂忠國師曰欲錫欽師一名忠欣然奉詔賜號國一焉後辭歸本山於貞元八年十二月示疾說法而逝壽七十有九[A4]曰大覺禪師

前杭州徑山道欽禪師法嗣

杭州鳥窠道林禪師本郡富陽人也姓潘氏母朱氏夢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誕異香滿遂名香光焉九歲出家二十一於荊州果願寺受戒後詣長安西明寺復禮法師學華嚴經起信論復禮示以真妄頌俾修禪那問曰初云何觀云何用心復禮久而無言三禮而退屬唐代宗詔徑山國一禪師至闕乃謁之遂得正法及南歸先是孤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時道俗共為法會師振錫而入有靈隱寺韜光法師問曰此之法會何以作師曰無聲誰知是會後見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之鳥窠禪師復有鵲巢于其側自然馴狎人亦目為鵲巢和尚有侍者會通忽一日欲辭師問曰汝今何往對曰會通為法出家[4]以和尚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師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會通遂領悟玄旨元和中白居易出守茲郡因入山禮乃問師曰禪師住處甚危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禮師於長慶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曰吾今報盡言訖坐亡壽八十有四臘六十三(有云師名圓修者恐是[A5])

前杭州鳥窠道林禪師法嗣

杭州招賢寺會通禪師本郡人也姓吳氏名元卿形相端嚴幼而聰敏唐德宗時為六宮使王族咸美之春時見昭陽宮華卉敷榮翫而久之倏聞空中有聲曰虛幻之相開謝不停能壞善根仁者安可嗜之師省念稚齒崇善極生厭患帝一日遊宮問曰卿何不樂對曰臣幼不食葷羶志願從釋曰朕視卿若昆仲但富貴欲出于人表者不違卿唯出家不可既浹旬帝覩其容顇詔王賓相之奏曰此人當紹隆三寶帝謂師曰如卿願任選日遠近奏來師荷德致謝尋得鄉信言母患乞歸寧省帝厚其所賜勅有司津遣師至家未會韜光法師勉之謁鳥窠為檀越與結庵創寺寺成啟曰弟子七歲蔬食十一受五戒今年二十有二為出家故休官願和尚授與僧相曰今時為僧鮮有精苦者行多浮濫本淨非琢磨元明不隨照曰汝若了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即真出家何假外相汝當為在家菩薩戒施俱修如謝靈運之儔也師曰理雖如此於事何益儻垂攝受則誓遵師如是三請皆不諾時韜光堅白鳥窠曰使未嘗娶亦不畜侍女禪師若不拯接誰其度之鳥窠即與披剃具戒師常卯齋晝夜精誦大乘經而習安般三昧尋固辭遊方窠以布毛示之悟旨時謂布毛侍者(鳥窠章敘訖)鳥窠歸寂垂二十載武宗廢其寺師與眾僧禮辭靈塔而邁莫知其終

前慧忠禪師兩世旁出法嗣

天台山佛窟巖惟則禪師者京兆人也姓長孫氏初謁牛頭忠禪師大悟玄旨後隱於天台瀑布之西巖唐元和中法席漸盛始自目其巖為佛窟焉一日示眾云天地無物也無物也然未甞無物斯則聖人如影百年如孰為生死哉至人以是獨照能為萬物之吾知之矣汝等知之乎有僧問如何是那羅延箭師云中的也忽一日告門人曰當自勉吾何言哉後二日夜安坐示滅壽八臘五十有八

前天台山佛窟巖惟則[1]和尚法嗣

天台山雲居智禪師嘗有華嚴院僧繼宗見性成佛其義云何師曰清淨之性本來湛然無有動搖不屬有無淨穢長短取捨體自翛然如是明見乃名見性性即佛佛即性云見性成佛曰性既清淨不屬有無因何有師曰見無所見曰無所見因何更有見曰見處亦無曰如是見時是誰之見師曰有能見者曰究竟其理如何師曰汝知否計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隨見生解便墮生死明見之人即不然終日見未嘗見求見處體相不可得能所俱絕名為見性曰此性遍一切處否師曰無處不遍曰凡夫具否上言無處不遍豈凡夫而不具乎曰因何諸佛菩薩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獨縈此苦何曾得遍師曰凡夫於清淨性中計有能所即墮生死諸佛大士善知清淨性中不屬有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說即有了不了人師曰了尚不可得豈有能了人乎曰至理如師曰我以要言之汝即應念清淨性中無有凡聖亦無了人不了人凡之與聖二俱是若隨名生解即墮生死若知假名不實無有當名者又曰此是極究竟處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見有淨穢凡聖亦是大病作無凡聖解又屬撥無因果見有清淨性可棲止亦大病作不棲止解亦大病然清淨性中雖無動搖具不壞方便應用及興慈運悲如是興運之處[2]清淨之性可謂見性成佛矣繼宗踊躍禮謝而退

第三十二祖忍大師第一世旁出法嗣[3](第一世)

北宗神秀禪師者(耶舍三藏誌云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三九族足下一毛分)開封尉氏人也姓李氏少親儒業博綜多聞俄捨愛出家尋師訪道至蘄州雙峯東山寺遇五祖忍師以坐禪為務乃歎伏曰此真吾師也誓心苦節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忍默識之深加器重謂之曰吾度人多矣至於悟解無及汝者忍既示滅秀遂住江陵當陽山唐武后聞之召至都下於內道場供養特加欽禮命於舊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時王公士庶皆望塵拜伏暨中宗即位尤加禮重臣張說嘗問法要執弟子之禮師有偈示眾

一切佛法  
自心本有  
將心外求
捨父逃走

神龍二年於東都天宮寺入滅[A6]大通禪羽儀法物送殯於龍門帝送至橋王公士庶皆至葬所張說及徵士盧鴻一各為碑誄門人普寂義福等並為朝野所重

嵩嶽慧安國師(耶舍三藏誌云九女出人倫[4]女絕婚姻朽床添六脚心祖眾中尊)荊州[5]江人也姓衛氏隋文帝開皇十七括天下私度僧尼勘師云木無名遂遁于山谷大業中大發丁夫開通濟渠饑殍相枕師乞食以救之獲濟者甚眾煬帝徵師不赴潛入太和山暨帝幸江都海內擾攘乃杖錫登衡嶽寺行頭陀行唐貞觀中至黃梅謁忍祖遂得心要麟德元年遊終南山石壁因止高宗嘗召師不奉詔遍歷名迹至嵩少云是吾終焉之地也自爾禪者輻湊有坦然懷讓二人來參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何不問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師曰當觀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師以目開合示之然言下知歸更不他適讓機緣不逗辭往曹谿武后徵至輦下待以師禮與神秀禪師同加欽重后嘗問師甲子對曰不記[6]不記耶師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環環無起盡焉用記為況此心流注中間無間見漚起滅者乃妄想耳從初識至動相滅時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記乎后聞稽顙信受尋以神龍二年中宗賜紫袈裟度弟子二七人仍延入禁中供養三年又賜摩衲一副師辭嵩嶽年三月三日囑門人曰吾死已將屍向林中待野火焚之俄爾萬迴公來見師猖狂握手言論傍侍傾耳都不體會至八日閉戶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隋開皇二年壬寅生唐景龍三年巳酉滅時稱老安國師)門人遵旨舁置林間果野火自然闍維得舍利八十粒內五粒色紅紫留於宮中至先天二年門人建浮圖

袁州蒙山道明禪師者鄱陽人陳宣帝之裔孫也國亡落於民間以其王孫甞受署因有將軍之號少於永昌寺出家慕道頗切往依五祖法會極意研尋初無解悟及聞五祖密付衣法與盧行者即率同意數十人躡迹追逐至大庾嶺師最先見餘輩未及盧行者見師奔至即擲衣鉢於盤石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任君將去師遂舉之如山不動踟躇悚慄乃曰我來求法非為衣也願行者開示於祖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箇是明上坐本來面目師當下大悟遍體汗流禮數拜問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別有意旨否祖曰我今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邊師曰某甲雖在黃梅隨眾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處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師也汝若如是則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師又問某甲向後宜往何所祖曰逢袁可遇蒙即居師禮謝遽迴至嶺下謂眾人曰向陟崔嵬遠望杳無蹤迹當別道尋之皆以為然師既迴遂獨往廬山布水臺經三載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初名慧明以避師上字故名道明弟子等盡遣過嶺南參禮六

前北宗神秀禪師法嗣([1]忍大師第二世法嗣)

五臺山巨[2]禪師安陸人也姓曹氏幼稟業於明福院朗禪師初講經論後參禪會及造北宗秀師問曰白雲散處如何師曰不昧又問到此間後如何師曰正見一枝生五葉秀默許之入室侍對庶幾無爽尋至上黨寒嶺居焉數歲之間眾盈千數後於五臺山闡涉二十餘載入滅年八十一以唐開元十五年九月三日奉全身入塔

河中府中條山智封禪師姓吳氏初習唯識論滯於名相為知識所詰乃發憤罷講遊行登武當山見秀禪師疑心頓釋思養聖胎乃辭去居于蒲津安峯山不下十年木食㵎飲屬州牧衛文昇請歸城內建新安國院居之緇素歸依憧憧不絕使君問曰某今日後如師曰日從濛氾出照樹全無影使君初不能諭拱揖而退少選開曉釋然自得師來往中條山二十餘年得其道者不可勝紀滅後門人於州城北建塔焉

兗州降魔藏禪師趙郡人也姓王氏父為[3]師七歲出家時屬野多妖鬼魅惑於人孤形制伏曾無少畏故得降魔名焉即依廣福院明讚禪師出家服勤受法後遇北宗盛化便誓摳衣秀師問曰汝名降魔此無山精木怪汝翻作魔耶師曰有佛有魔秀曰若是魔必住不思議境界師曰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秀懸記之曰汝與少皡之墟有緣師尋入泰山數稔學者雲集一日告門人曰吾今老朽物極有歸言訖而逝壽九十一

壽州道樹禪師唐州人也姓聞氏幼探經籍年將五十因遇高僧誘諭遂誓出家禮本部明月山慧文為師師恥乎年長求法淹遲志遊方無所不至後歸東洛遇秀禪師言下知微晚成法器乃卜壽州三峯山結茅而居常有野人服色素朴言譚詭異於言笑外化作佛形及菩薩羅漢天仙等形或放神光呈聲響師之學徒覩之皆不能測如此涉十後寂無形影師告眾曰野人作多色伎倆眩惑於人只消老僧不見不聞伊伎倆有窮吾不見不聞無盡唐寶[*]元年示疾而終九十二明年正月[4]

淮南都梁山全植禪師光州人也姓芮氏結庵居止太守衛文卿命本州長壽寺開法聚徒文卿問曰將來佛法隆替若何師曰實之物無古無今亦無軌躅有為之法四相遷流法當陻厄君侯可見師年九十三而終唐會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入塔

前嵩嶽慧安國師法嗣

洛京福先寺仁儉禪師自嵩山罷問放曠郊𮠔時謂之騰騰和尚唐天冊萬歲中天后詔入殿前仰視天后良久曰會麼后曰不會老僧持不語戒言訖而出翌日進短歌一十九首天后覽而嘉之厚加賜賚師皆不受又令寫歌辭傳布天下其辭並敷演警時俗唯了元歌一首盛行於世

嵩嶽破竈墮和尚不稱名氏言行叵測隱居嵩嶽山塢有廟甚靈殿中唯安一竈遠近祭祠不輟烹殺物命甚多師一日領侍僧入廟以杖敲竈三下云咄此竈只是泥瓦合成從何來靈從何起恁麼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竈乃傾破墮落(安國師號為破竈墮)須臾有一人青衣峨冠忽然設拜師前師曰是什麼人云我本此廟竈神久受業報今日蒙師說無生法得脫此處生在天中特來致謝師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彊言神再禮而沒少選侍僧等問師云某等諸人久在和尚左右未蒙師苦口直為某等竈神得什麼徑旨便得生天師曰我只向伊道[1]泥瓦合成別也無道理為伊僧等立而無言師曰會麼主事云不會本有之性為什麼不會侍僧等乃禮拜墮也墮也破也破也後有義豐禪師舉白安國師國師歎曰此子會盡物我一如可謂如朗月處空無不見者難遘伊語脈豐禪師乃低頭叉手而問云未審什麼人遘他語脈國師曰不知者又僧問物物無形時如何禮即唯汝非我不禮即唯我非汝其僧乃禮謝師曰本有之物物非物也所以道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又僧問如何是修善行人捻槍帶甲云如何是作惡行人師曰修禪入定僧云某甲淺機請師直指師曰汝問我惡惡不從善汝問我善善不從惡良久又曰會麼[2]師曰惡人無善念善人無惡心所以道善惡如浮雲俱無起滅處其僧從言下大悟有僧從牛頭處來師乃曰[3]何人法會僧近前叉手繞師一匝而出師曰牛頭會下不可有此人僧乃迴師上邊叉手而立師云果然果然僧却問云應物不由他時如何師曰爭得不由他僧云恁麼即順正歸[4]去也師曰歸原何順僧云若非和尚幾錯招愆師曰猶是未見四祖時道理也見後通將來僧却繞師一匝而出師曰正之道今古如然僧作禮又僧侍立久師乃祖祖佛佛只說如人本性本心別無道理會取會取僧禮謝師乃以拂子打之曰一處如是千處亦然僧乃叉手近前應喏一聲更不信更不信僧問如何是大闡提人尊重禮拜又問如何是大精進人師曰毀辱瞋恚其後莫知所終

嵩嶽元珪禪師伊闕人也姓李氏幼歲出家唐永淳二年受具戒隷閑居寺習毘尼無解後謁安國師印以真宗頓悟玄旨遂卜廬於嶽之龐塢一日有異人者峨冠袴褶而至者極多輕步舒徐稱謁大師師覩其形貌奇偉非常乃諭之曰善來仁者胡為而至師寧識我耶師曰吾觀佛與眾生等吾一目之豈分別耶彼曰我此嶽神也能生死於師安得一目我哉師曰吾本不生汝焉能吾視身與空等視吾與汝等汝能壞空與汝乎苟能壞空及壞汝吾則不生不滅也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神稽首曰亦聰明正直於餘神詎知師有廣大之智辯願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師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無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聞茫昧止求師戒我身為門弟師即為張坐秉鑪正几曰付汝五戒若能奉持即應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謹受教汝能不婬乎曰亦娶也師曰非謂此也無羅欲也曰能師曰汝能不盜乎曰何乏我也焉有盜取哉師曰非謂此也謂饗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曰能師曰汝能不殺乎實司其柄焉曰不殺師曰非謂此也謂有濫誤疑混也曰能師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焉能有妄乎師曰非謂此也謂先後不合天心也曰能師曰汝不遭酒敗乎曰能師曰如上是為佛戒也又言以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後天地死不為老終日變化而不為動畢盡寂默而不為休悟此則雖娶非妻也雖饗非取也雖柄非權也雖作非故雖醉非惛也若能無心於萬物則羅欲不為婬福淫禍善不為盜濫誤疑混不為殺後違天不為妄惛荒顛倒不為醉是謂無心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眾生汝及無我無汝孰為戒哉神曰我神通亞佛師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則十句七能三不能神悚然避席跪啟曰可得聞乎汝能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師曰汝能奪地祇融五嶽而結四海乎曰不師曰是謂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不能盡眾生界是謂三不能也定業亦不牢無緣亦謂一期眾生界本無增減[5]一人能主有法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主是謂無心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神曰我誠淺昧未聞空義師所授戒我當奉行今願報慈德効我所師曰吾觀身無物觀法無常塊然更有何神曰師必命我為世間事展我小神功使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目我神蹤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師曰無為是無為是神曰亦使神護法師寧隳叛佛耶願隨意垂誨不得已而言曰東巖寺之障莽然無樹北岫有之[1](舊本作背字)非屏擁汝能移北樹於東嶺乎神曰已聞命矣然昏夜間必有諠動師無駭即作禮辭去師門送而且觀之見儀衛逶迤如王者之狀嵐靄煙霞紛綸間錯幡環珮凌空隱沒焉其夕果有暴風吼雷奔雲震電棟宇搖蕩宿鳥聲諠師謂眾曰無怖無怖神與我契矣詰旦和霽則北巖松栝盡移東嶺森然行植師謂其徒曰吾沒後無令外知若為口實人將妖我以開元四年丙辰囑門人曰吾始居寺東嶺吾滅汝必寘吾骸于彼言訖若委蛻焉春秋七十三門人建塔焉

前嵩山普寂禪師法嗣[2]忍大師(第三世)

終南山惟政禪師平原人也姓周氏受業於州延和寺詮澄法師得法於嵩山普寂禪既決了真詮即入太一山中學者盈室大和中文宗嗜蛤蜊沿海官吏先時遞進亦勞止一日御饌中有擘不張者帝以其異即焚香禱之俄變為菩薩形梵相具足即貯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美錦賜興善寺令眾僧瞻禮因問群臣斯何祥也或言太一山有惟政禪師深明佛法博聞彊識帝即令召至問其事師曰臣聞物無虛應此乃啟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經云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而為說法帝曰菩薩身已現且未聞說法陛下覩此為常非常耶信非信耶帝曰奇之事朕深信焉師曰陛下已聞說法了皇情悅豫得未曾有詔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以答殊休因留師於內道場累辭入山詔令住聖壽寺至武宗即位師忽入終南山隱居人問其故師曰吾避仇矣後終於山年八十七闍維收舍利四十九粒以會昌三年九月四日入塔

益州無相禪師法嗣[*]忍大師(第四世)

益州保唐寺無住禪師初得法於無相大師乃居南陽白崖山專務宴寂經累歲學者漸至勤請不已自此垂誨雖廣演言教而唯以無念為宗唐相國杜鴻漸出撫坤維聞師名思一瞻禮[3]元年九月遣使到山延請時節度使崔寧亦命諸寺僧徒遠出迎引月一日至空慧寺時杜公與戎帥召三學碩德俱會寺中致禮訖公問曰頃聞師嘗駐錫於此而後何往耶曰無住性好疎野多泊山自賀蘭五臺周遊勝境聞先師居貴封大慈寺說最上乘遂遠來摳衣忝預函丈後棲遲白崖已逾多載今幸相公見召敢不從命公曰弟子聞[4]和尚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是否曰然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曰無憶名戒無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後句妄字莫是從心之忘乎曰從女者是也公曰有據否曰法句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公聞疑情盪焉又問師還以三句示人否曰對初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水清影現悟無體念寂滅現前無念亦不立也于時庭樹鵶鳴公問師聞否曰聞去已又問師聞否曰聞公曰鵶去無聲云何言聞師乃普告大眾佛世難值正法難聞各各諦聽聞無有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當知聞無生滅無去來公與僚屬大眾稽首又問何名第一第一義者從何次第得入師曰第一義者無有次第亦無出入世諦一切有第一義即諸法無性性說名第一義佛言有法名俗無性第一義公曰如師開示實不可思議公又曰弟子性識微淺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論章疏兩卷可得稱佛法否師曰夫造章疏皆用識心思量分別有為有作起心動念然可造成據論文云當知一切法從本以來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說相著名字相著心緣相既著種種相云何是佛公起作禮曰弟子亦曾問諸供奉大德讚弟子不可思議當知彼等但徇人情師今從理解說合心地法實是不可思議又問云何不生云何不滅如何得解脫見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滅既無生滅即不被前塵所縛當處解脫不生名無念無念即無滅無念即無縛無念即無脫舉要而言識心即離念見性即解脫離識心見性更有法門證無上苦提者無有是處公曰何名識心見性師曰一切學道人隨念流浪蓋為不識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順生念滅亦不依寂不來不去不定不亂不取不捨沈不浮無為無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體畢竟不可得無可知覺觸目皆如無非見性公與大眾作禮稱讚踊躍而[1]後居保唐寺而終

景德傳燈錄卷第四

𮠔
四【大】,四宋少門道原纂【明】
明目與今少異故次出之
此明目錄也
許【大】,來【明】
心【大】,〔-〕【明】
較【大】,校【明】
舉唱甚多【大】,多舉唱【明】
自【大】,息【明】
帖【大】*,怗【明】*
後【大】,復【明】
後以【大】,以後【明】
委【大】,萎【明】
衲【大】,納【明】
真【大】,直【明】
歷【大】*,曆【明】*
辨【大】,辦【明】
津【大】,律【明】
(前潤…嗣)十二字【大】,〔-〕【明】
戒【大】,誡【明】
云【大】,曰【明】
以和尚不【大】,不蒙和尚【明】
和尚【大】,禪師【明】
全【大】,生【明】
第一世【大】,〔-〕【明】
八【大】,三【明】
枝【大】,支【明】
后【大】,帝【明】
忍大師第二世法嗣【大】,第二世【明】
玄【大】,方【明】
豪【大】,毫【明】
建【大】,遷【明】
是【大】,本是【明】
不【大】,〔-〕【明】
自【大】,〔-〕【明】
原【大】,源【明】
更【大】,且【明】
皆【大】,背【明】
忍大師【大】*,〔-〕【明】*
歷【大】,曆【明】
金【大】,今【明】
去【大】,去無住禪師【明】
陝【CB】,陜【大】 陝【CB】,陜【大】 諡【CB】,謚【大】 諡【CB】,謚【大】 諡【CB】,謚【大】 諡【CB】,謚【大】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