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釋氏稽古略

釋氏稽古略[2]卷二

東晉(司馬氏都建康)

  • 元帝
  • 明帝
  • 成帝
  • 康帝
  • 穆帝
  • 哀帝
  • 海西公
  • 簡文帝
  • 武帝
  • 安帝
  • 恭帝

中宗元皇帝

諱睿琅琊王覲之子宣帝曾孫也年十五嗣封琅琊王懷帝永嘉元年為安東將軍鎮建愍帝建興四年長安不守愍帝蒙塵王乃出師北征丁丑年二月即晉王位於建康備百官立宗廟建社稷大赦改元建武十二月愍帝遇害戊寅年三月凶問至建康王斬衰居廬既而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大興立王太子紹為皇太子是時承喪亂之後江東草刁協久宦中朝諳練舊事賀循為世儒宗明習禮樂凡有疑議皆取決焉帝在位六年四十七歲

帝於建康造[4]瓦棺龍興二寺集丹陽建業千(弘明集) 武建()太興()永昌()

丁丑 晉 建武元年漢劉氏 麟嘉二年大成李氏玉衡七年前涼 張寔
慕容代平文帝鬱律元年
戊寅 大興元年聰卒劉曜立光初元年玉衡八年康涼
代 二年

漢主劉聰至是戊寅年卒太子粲即位為靳準所殺丞相劉曜即皇帝位年曰光初還都長安改國號曰趙石勒進爵為趙王(劉聰載記)

己卯 晉 大興二年趙劉曜 光初二年成 玉衡九年後趙石勒元年前涼
前燕慕容廆督東夷代 三年
庚辰 大興三年光初三年玉衡十年二年前涼
代 四年
辛巳 大興四年光初四年玉衡十一年三年前涼 張茂襲位
代賀 傉元年
壬午 晉永昌元年七年帝崩光初五年玉衡十二年四年前涼
前燕代 二年

孔雀經 天竺尸黎蜜多羅(此云吉友)尊者讓王位出家(如吳之太伯也)西晉懷帝永嘉中到華夏至是抵建康止建初寺丞相王導見之曰我輩之人太尉庾亮光祿周覬廷尉桓彝一時名公皆造門結友聲名著搢紳間善說法要時人呼為高座法師又善呪誦作梵唄清響凌雲孔雀等諸經(本傳)

肅宗明帝

元帝長子幼而聰哲年數歲屬長安使來帝因問曰汝謂日與長安孰近對曰長安但聞人從長安來不聞從日邊來元帝異明日宴群僚又問之對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異間者之言乎對曰舉目即見不見長安由是益奇之立為皇太子至孝有文武才略欽賢愛客雅好文辭當時名臣自王導庾亮溫嶠桓彝阮放等咸見親習武藝善撫將士於時東朝濟濟遠近屬心焉永昌元年春正月王敦於武昌上疏狀刀協劉隗元帝勸協隗避禍協行為人所送首於敦隗奔後趙石氏官至太子太傅而卒敦進兵據石頭元帝以敦為丞相敦謀廢太子不果遂不朝天子而還武昌十一月元帝憂憤成疾崩太子即位改元太寧月王敦謀篡位再興兵帝出師討敦二年五月敦疾甚王含戰敗敦尋卒敦黨祕不發喪裹尸以席蠟塗其外埋於江寧廳事中敦黨既平有司發敦瘞出尸焚其衣冠跽而斬之帝在位三年壽二十七歲 帝崇齋興福皇興道場二寺(義楚六帖) 太寧()

癸未 晉 太寧元年趙劉曜 光初六年成 玉衡十三年後趙石勒五年前涼
前燕代拓跋氏三年
甲申 太寧二年光初七年玉衡十四年六年子駿襲位
代王賀傉四年
乙酉 太寧三年七月帝崩光初八年玉衡十五年七年
代煬帝紇那元年

沙門竺法乘神悟超絕玄鑒過人師於法護護甚嘉之後到燉煌立寺延其學侶大化于西者乘之力也(高僧傳)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罽賓國人也婆羅門父寂行母常安樂勝冠從師子尊者出家受具既得法欲詣南印度初至中天竺其王曰迦勝禮迎之時王宮殿俄有異香尊者肅然曰我師謝矣遂北面作禮尋辭王曰尊者少留容有所問此苑有泉熱不可探願為決之祖曰此為湯泉有三緣所其一神業其二鬼業其三熱石熱石者其色如金其性常炎故其出泉如蕩鬼業者謂其鬼方出罪所遊於人間以餘業力煎灼此以償其夙債神業者謂神不守其道妄作禍福以取饗祀惡業貫盈冥罰役之亦使煎灼此泉以償濫祭王曰幸尊者驗之三緣果何者而致之尊者曰此神業所致也命爇香臨水為其懺悔須臾瀕水現一長人前禮尊者曰我有微祐得遇尊者即生人中故來辭耳已而遂隱後七日其水果清冷如常泉尊者辭王王躬羅御仗以送之至南印度其王曰天德逆而禮之王有二子名德勝二名不如蜜多後德勝嗣位信向外道致難于祖遽問祖曰予聞師子比丘不免於戮何能傳法祖曰我師難未起時授我[1]信衣法偈以顯師承王曰其衣何在祖探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鮮薪燼如王即敬禮曰師子真嗣王弟不如蜜多遂求出家侍祖六年於王宮受具羯磨之際大地震動祖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汝當善護正法眼藏普濟群有聽吾偈曰聖人說知見當境無非是我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不如蜜多聞偈已啟祖曰法衣宜傳授邪此衣為難故假以為證汝身無難何假其化被十方人自信向祖乃現于神變化三昧火自焚其身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勝王剏浮圖而祕之當此東晉明帝之世也(正宗記)

顯宗成帝

明帝長子太寧三年八月即帝位年五歲庾太后臨朝咸和二年冠軍蘇峻拒命謀逆三年四月蘇峻劫帝幸石頭京城宮室悉皆煨燼獨太寧殿壁明帝手畫佛像屹然不壞人皆嗟美稱其神異陶侃溫嶠攻石頭峻戰墜馬斬首臠割之焚其骨峻餘眾立峻弟逸為王閉門自守四年二月諸軍攻石頭建威長史騰含擊蘇逸大破之西軍獲逸斬之含部將曹據抱帝奔溫嶠船群臣見帝號泣請罪是時宮闕灰燼以建平園為宮溫嶠欲遷都豫章三吳之豪欲遷會稽二論紛紜未司徒王導議之不復遷都咸康元年正月庚午朔帝加元服大赦改元八年五月帝不帝二子丕奕皆在襁褓中書監庾氷自以兄弟秉權日久恐易世有間每說帝以國有強敵宜以長君請以同母弟琅邪王岳為嗣帝許之六月帝崩二十二歲在位十七年

帝造中興鹿苑二寺集翻經義學千僧(六帖) 咸和()咸康()

丙戌 晉 咸和元年趙 光初九年成 玉衡十六年後趙石氏八年前涼
前燕代 二年

飛來峯 西天竺國惠理法師是年來遊震至浙西杭州見山巖秀麗曰吾國中天竺靈鷲山之一小嶺不知何年飛來佛在世時多為僊靈所隱今此亦復爾耶有洞舊有白猿遂呼之白猿應聲而出人始之信飛來是得名師即地建兩剎先靈鷲後靈隱師宴坐之巖號理公巖今瘞塔存焉(寺記碑刻)

丁亥 晉 咸和二年趙 劉氏 光初十年成 李氏 [A1]衡十七年後趙石勒九年前涼張氏
前燕代三年
戊子 咸和三年劉耀石勒滅之合二十六年玉衡十八年石氏據中原太和元年前涼
前燕四年

漢趙

漢劉淵字元海新興匈奴人漢以宗女妻冐頓故子孫冐姓劉氏西晉惠帝甲子永興元年立成都王司馬頴為皇太弟頴表匈奴左賢王[2]劉淵為冠軍將軍監五部軍將兵在鄴(今彰德路郡名鄴郡冀域)淵子聰驍勇絕人博涉經史善屬文彎弓三百斤弱冠遊京名士莫不與交頴以聰為積弩將軍從祖右賢王劉宣謂其族人曰自漢亡以我單于徒有虛號無復尺土今吾眾雖衰猶不減二萬奈何[A2]手受役奄過百年左賢王英武超世天苟不與興匈奴必不虛生此人也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復呼韓邪之業此其時也乃相與謀推淵為大單于使其黨呼延攸詣鄴告淵白頴請歸會葬頴弗許及王浚東嬴公騰討頴淵說頴曰請為殿下還說五部以赴國難頴悅拜淵為北單于參丞相軍事至左國城劉宣等上大單于號二旬之間有眾五萬淵都左國城謂群臣曰昔漢有天下恩結於民吾漢氏之甥乃建國[1]號曰即漢王位年曰元熙以右賢王宣為丞晉懷帝永嘉二年漢王淵取山西平陽(今晉寧路古晉州也)太守宋抽棄郡走淵徙都平陽蒲子上郡即皇帝位改元永鳳晉永嘉四年七月淵寢疾以楚王聰為大司馬大單于安昌王盛安邑王欽西陽王濬皆領武衛將軍分典禁兵淵卒太子和即皇帝位西昌王銳恥不預顧命乃相與謀說和曰帝不惟輕重之勢使三王擁強兵於內司馬擁十萬眾屯於新郊陛下宜早為之和召盛告之盛曰陛下信讒夫之言以疑兄弟銳怒命左右刃之帥兵攻楚王聰于單于臺(今西京路即大同路也郡名雲中漢高困白登是也冀域)聰反攻西明門克之殺和於光極西堂收銳梟首於衢聰即皇帝位改元光興以北海王乂為皇太弟封其子粲為河內王以石勒為并州刺史(太原也今改冀寧路)辛未漢嘉平元年遣前軍大將軍呼延晏始安王劉曜王彌石攻洛陽克宣陽門晉懷帝出欲奔長安漢兵追執之遷帝及六璽於平陽聰以帝為特進左光錄大夫封平阿公壬申聰之嘉平二年封懷帝為會稽郡公次年二月懷帝遇害四月懷帝凶問至長安晉愍帝即位改元建興建興四年九月漢大司馬劉曜攻長安十一月晉帝曰當忍恥出降以活士民曜送晉帝至平陽漢主聰以晉帝為光祿大夫封懷安侯丁丑年十二月愍帝遇害戊寅年漢主聰卒太子粲即位為靳封所殺丞相劉曜即皇帝位年曰光還都長安改國[2]號曰趙以單于為祖石勒進爵為趙王至是東晉成帝咸和三年趙主曜圍守洛陽十一月[3]石勒引兵救洛陽戰擒趙王曜載以馬輿至襄國殺之己丑年正月趙太子熙聞曜被擒遂帥百官走上邽(音圭郟西鞏昌路古邽戍地也)關中大亂將軍蔣英辛恕據長安遣使降於石勒九月後趙中山公石虎大破趙兵於義渠乘勝追擊執趙太子劉熙及其將王公卿校以下三千餘人皆殺之秦隴悉平漢趙劉氏起自晉惠帝大興甲子終成帝咸和己丑二十六年

己丑 晉 咸和四年成 玉衡十九年後趙 太和二年前涼前燕
代翳槐元年追尊曰烈帝
庚寅 咸和五年玉衡二十年石勒即帝位 建平元年
二年
辛卯 咸和六年玉衡二十一年建平二年
三年
壬辰 咸和七年玉衡二十二年建平三年
四年
癸巳 咸和八年玉衡二十三年勒建平四年七月卒燕慕容皝立
代五年
甲午 咸和九年玉衡二十四年 雄卒海陽王弘立延熙元年
六年
乙未 咸康元年漢改成曰漢期玉恒元年虎立 建武元年
七年
丙申 咸康二年玉恒二年建武二年
八年
丁酉 咸康三年玉桓三年建武三年前燕皝稱王
代 後元年
戊戌 咸康四年李壽立 漢興元年建武四年
拓跋什昱徤建國元年追尊曰成帝

學箴 晉司徒王導以李充為丞相掾充以時俗崇尚浮虛乃著學箴以為老子云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豈仁義之道絕然後孝慈乃生哉蓋患乎情仁義者寡而利仁義者眾寄責於聖人而遣累乎陳迹也凡人見形者眾及道者鮮逐迹逾篤離本逾遠故作學箴[A3]其蔽曰名之攸彰道之攸廢乃損所隆乃崇所替非仁無以長物非義無以齊恥義固不可遠去其害仁義者而已(晉書李充傳)

晉光祿勳顏含以老遜位致仕二十餘年是十月卒壽九十三歲郭璞甞過含欲為之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與者命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毋勞耆

己亥 晉 咸康五年漢李氏 漢興二年後趙石氏建武五年前涼張氏前燕
代 建國二年

晉司徒王導卒導有弟曰道寶辭榮為僧學行顯(高僧傳)

庚子 咸康六年漢興三年建武六年
三年
辛丑 咸康七年漢興四年建武七年
四年
壬寅 咸康八年六月康帝即位漢興五年建武八年
五年

康帝

成帝母弟自琅琊王即帝位在位二年二十三歲亮陰不言委政庾氷封成帝子丞為琅琊[1]奕東海王 建元()

癸卯 建元元年漢興六年建武九年
六年
甲辰 建元二年九月帝崩執 太和元年建武十年前涼前燕
代 七年

孝宗穆帝

康帝太子二歲即位褚太后臨朝中外無昇平元年正月朔帝加元服太后歸政十九 永和(十二)昇平()

乙巳 年在位一十七年 永和元年李執 太和二年建武十一年前涼稱王前燕 皝
丙午 永和二年嘉寧元年建武十二年重華立
丁未 永和三年桓湯滅之 合四十五年建武十三年

大成改曰漢 李[2]巴西人少仕晉西晉惠帝太安二年據益州(四川西道成都路也梁州之域郡名錦城)國號曰年曰建初特卒子雄晉惠帝永與元年十月雄即成都王位改元建興以其叔父驤為太[A4]追尊父特為成都景王晉惠帝先熙元年成都王雄即皇帝位年曰晏平國號大尊特曰景皇帝東晉成帝咸和九年雄卒太子班即位其弟安東將軍李期謀作亂班夜哭弑之於殯宮期即皇帝位[A5]雄曰武皇帝廟號太宗晉成帝咸康元年幽公期改年曰玉恒[3]改國號曰漢晉咸康四年漢中穆文帝李壽殺期自立改元漢興晉咸康七漢主壽以其子執領大將軍錄尚書事康帝建元二年李執立年曰太和至是晉永和二年漢年曰嘉寧十一月晉安西將軍桓溫伐漢晉永和三年三月溫兵至成都火燒其城門漢人惶懼無復鬪志執自稱洛陽李執諸軍門降溫送執及其宗室十餘人時建康封歸義侯國滅成起自西晉惠帝太安二年癸亥終於東晉穆帝永和三年丁未五主合四十五年

戊申 晉 永 四年後趙石氏 建武十四年前涼張氏前燕慕容皝卒雋立元年

佛圖澄和尚 天竺國人也西晉懷帝永嘉四年至洛陽自言百歲餘服氣自養積日不食善誦呪役使鬼神腹旁有孔以綿塞之夜則拔綿出光以自照每臨溪從孔出腸胃洗濯還納腹中會洛陽𡨥亂潛伏草野石勒屯葛陂多殘殺澄杖錫謁勒勒命試以道術澄取滿鉢水呪之俄青蓮華生鉢中神敬之延於軍中東晉成帝咸和三年劉曜圍守洛陽勒自救之扣澄澄曰佛塔[4]無風一鈴獨鳴曰秀支替戾岡僕谷劬禿當此羯語也軍出獲劉曜勒戰果獲曜載之襄國和五年勒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奉澄彌如篤敬號曰大和[5]勒愛子斌病死將殯勒嘆朕聞虢太子死扁鵲能生之今可得効乎乃令告澄澄取楊枝沾水灑之執斌手曰可起矣斌乃穌遂起自是勒諸子多在澄寺中養之晉咸和八年七月勒殂弟虎字季龍襲徙都鄴(今彰德路冀州之域)尤傾心事澄至是晉永和四年澄將去世詣辭季龍驚曰大和尚遽棄我國有難乎澄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短分定無由增損[6]道貴行全德貴不怠道德無玷雖死如生咸無焉千歲尚何益哉然可恨者國家存心佛理建寺度僧當蒙福而布政猛虐賞罰交濫特違聖典致國祚不延也季龍號慟嗚咽十二月八日澄安坐而逝壽一百七十歲入道一百九年[7]弟子道安法師等七千餘人自大教東來至澄而盛(僧傳)

己酉 晉 永和五年後趙大寧元年 虎殂國亂前涼前燕慕容 雋元年

後趙

石勒上黨人(今晉寧路潞州郡名上黨冀域)初與八騎歸漢劉西晉懷帝永嘉四年漢主劉聰即皇帝以勒為并州刺史(并州太原也今曰冀寧路冀州之域)勒殺漢將王彌聰大怒然猶加勒鎮東大將軍東晉元帝大興元年漢主聰卒丞相劉曜即皇帝位進勒爵為趙王大興二年勒據燕薊號[1]襄國稱元年晉成帝咸知三年勒年曰太和趙主劉曜圍守洛陽十一月勒救洛陽曜為勒將石堪所執輿至襄國殺晉咸和五年勒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九月即皇帝位改元建平建平二年四月勒如鄴將營新營建平四年七月勒卒太子弘即位是為海陽王改元延熙以勒喪潛瘞山谷莫知其處備儀衛虛葬於高平陵[A6]曰明帝廟號高祖八月趙主弘以中山王虎丞相魏王加九錫總攝百揆為弘在位一年明年九月趙魏王虎改元建武都于鄴至是晉帝永和五年正月趙主虎改元太寧既而病卒太子世(虎之少子也)即位彭城王遵(虎之長子也)廢世為譙王尋殺之遵即位以義陽王鑒為侍中武興公閔都督中外諸軍事初趙主遵許以武興公閔為太子十月遵立太子衍閔益恨望十一月閔帥甲士執遵於南臺殺之立義陽王鑒以閔為大將軍封武德王晉永和六年正月武德王[2]冉閔即皇帝位改元永國號大魏後趙始東晉元帝大興二年己卯終穆帝永和七年辛亥六主合三十三年(石勒載記)

閔大名路滑州內黃縣人本姓冉趙主勒獲命弟虎養以為子閔至是復姓冉庚戌年三月後趙石祇聞冉閔篡位於鄴乃即帝位於襄國改元永寧十月冉閔伐襄國明年辛亥石祇將劉顯殺祇自立稱帝壬子年冉閔攻殺劉顯閔在位三年前燕慕容雋進兵攻閔獲之國滅冉魏不在十六國占據之列(冉閔載記)

庚戌 晉 永和六年秦符洪趙將也據長安魏冉閔 永興元年前涼張氏前燕慕容氏

二月有[3]佛金像現于荊州司馬桓溫迎之不時江陵滕畯捨宅為寺命法師曇翼主之翼率眾拜請捧之飄然輕舉安奉本寺(感應傳并圖經)

辛亥 晉 永和七年洪卒子徤稱天王 皇始元年永興二年
[4]
壬子 晉 永和八年徤即皇帝位皇始元年一永興三年前涼前燕雋即帝位元璽元年

方外交 法師支遁字道林業精般若時謝太傅安王右軍羲之與之厚善謝安守吳興日書抵遁略曰思君日積比辰尤甚知欲還剡自治為之愴然人生如寄耳自頃風流得意事殆磨滅都盡唯終日戚戚遲君一來晤言消遣之一日千載也東晉哀帝興寧二年十月沙門竺潛辭闕還剡山詔遁繼講法於禁中一時名士殷浩郗超孫綽桓彥表王敬仁何充王坦之袁彥伯並與結方外交下想見其標致也晉廢帝太和二年遁杭表辭闕還山有詔資給敦遣諸公祖餞于征虜投迹越之剡山於沃州小嶺立寺行道眾稟學時有惰者遁著銘以勗之有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彌茫茫三界渺渺長守明禁抗志無為云云有遺其馬者畜之吾愛其駿耳有遺其鶴者縱之曰冲天之物豈耳目玩哉君子多其達後出山陰講維摩經許詢為都講難義數反聽者欽服壽五十三入滅戴逵過其塔嘆曰德音未遠拱木已繁計神理綿綿不與氣運俱盡也(本傳)

癸丑 晉 永和九年 越闌亭序前秦符氏皇始三年前涼祚立元年前燕二年
甲寅 晉 永和十年前秦符氏皇始四年前涼稱王二年前燕 元璽三年

沙門帛法橋誦經乏聲[5]懺悔七晝夜禱觀世音菩薩以求顯報至七日喉內豁然自是晝夜諷詠聲徹里許年踰九十聲通婉響(本傳)

乙卯 永和十一年徤卒生立 壽光元年靚立 建興元年元璽四年
丙辰 永和十二年壽光二年建興二年元璽五年
丁巳 昇平元年 帝加堅立元服生卒 永興元年建興三年遷都子鄴 光壽元年
戊午 昇平二年永興二年建興四年光壽二年
己未 昇平三年甘露元年建興五年光壽三年
庚申 昇平四年甘露二年建興六年雋卒諱立 建熙元年
辛酉 昇平五年 五月帝崩甘露三年玄靚奉晉正朔建熙二年

哀帝

成帝長子封琅琊王穆帝無嗣皇太后以王奉大統即位餌長生藥藥發不能親政太后臨朝壽二十五 隆和()興寧()

壬戌 帝在位四年 隆和元年甘露四年建熙三年
癸亥 興寧元年甘露五年天錫建熙四年
甲子 興寧二年甘露六年建熙五年
乙丑 興寧[A7]年 二月帝崩建元元年建熙六年

晉王坦之捨園宅為安樂寺釋慧受化之也(弘明集寺記)

廢帝

哀帝母弟哀帝無子太后命之為嗣即桓溫畜不臣之志諷褚太后廢帝為東海又封海西公壽四十五歲 太和()

丙寅 帝在位六年 太和元年前秦 建元二年前涼前燕暐 建熙七年

十誦戒本三部 秦西域沙門曇摩持(此云法海)(律藏本傳)

丁卯 晉 太和二年前秦符氏建元三年前涼張氏前燕慕容氏建熙八年

沙門竺道猷即帛[1]道猷也初止剡之石城是年又移台州始豐赤城山(今台州天台山)坐禪石有群虎蹲於前猷誦經一虎獨睡猷以如意扣其頭云何不聽經輕畢虎皆去尋有大蛇十圍竟來環遶舉頭向猷半日而去日有男子來前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二千餘年今往寒石山[2]推室以相奉遂鳴鞞改角凌雲而去猷於東晉武帝太元八年入(本傳)

戊辰 太和三年建元四年前涼前燕 建熙九年

釋慧常譯比丘尼傳六卷 晉安西將軍桓溫主簿王珣及弟珉捨宅為寺平江路[3]虎丘山是也(圖經寺記)

醫術 沙門于法開是年入寂開蘭公弟子善放光般若經尤精醫法穆帝甞召之脈知其不起乃不醫或問曰師高明剛簡以醫術經懷開曰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調九候以療風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本傳)

己巳 太和四年建元五年[4]前涼建熙十年
庚午 晉 太和五年前秦 建元六年前涼前燕暐 建熙十一年國滅

晉辛未年十一月桓溫自廣陵詣建康諷褚太后請廢帝立丞相會稽王昱詔進溫丞相大司馬留京師輔政溫乃辭仍請還鎮姑孰(帝紀)

前燕

慕容廆(戶賄反)昌黎鮮卑人世受晉封號東晉元帝大興二年廆都督東夷置僚屬晉成帝咸和八年慕容皝(胡廣反)至丁酉年皝稱皝雅好文學親臨庠序講授考校穆帝永和四年十一月皝卒世子雋即位遣使詣建康告喪晉帝詔遣謁者陳光拜雋為燕王雋以戊申歲稱元年壬子年雋滅石趙十一月雋即皇帝位稱元璽元年丁巳年雋遷都鄴(彰德路古相州冀域)即石虎之都也改元光壽庚申年正月昭帝雋卒大司馬慕容恪受遺詔輔太子暐即位改元建熙暐曰幽帝是也己巳建熙十年燕太傅上容王慕容評忌吳王慕容垂威名又與評廷爭怨隙太后可足渾氏與評密謀誅垂垂與子弟姪俱奔秦秦王符堅大喜郊迎乃以垂為冠軍將軍封賓從侯初晉攻燕燕求救於秦許割虎牢以西賂秦晉兵既退燕人悔之秦主堅大怒帥兵伐燕二月進攻洛陽建熙十一年正月燕荊州刺史武威王筑以洛陽降秦六月再伐燕燕敗十一月秦主堅入鄴燕主暐出降二月秦主堅遷慕容暐及燕后妃王公百官於長安封暐為新興侯其餘封授各有差廆起自晉惠帝太安二年癸亥終東晉廢帝太和五年庚午四主合六十八年

太宗簡文帝

元帝少子也封會稽王康帝崩太后詔王總萬機進位司徒丞相錄尚書事桓溫廢海西公以太后命王入承大統桓溫擅權以仁恕處之壽五十三歲 帝造佛像立寺建齋度僧建康長干寺建佛塔壯麗(弘明集) 咸()

辛未 晉十一月帝立改曰咸安元年前秦符氏奄有中原 建元七年前涼張氏

晉沙門[5]竺法汰止建康瓦棺寺帝深敬重請講放光般若經帝親臨幸公卿畢集緇素欽敬武帝太元十二年汰入寂壽六十八帝詔曰汰法師道播八方奄爾喪逝可賻錢十萬喪事有司悉辦(本傳)

壬申 咸安二年 七月帝崩前秦 建元八年前涼

晉許詢字玄度帝重敬甚每與清談詢後身為僧名曇彥浙東紹興[1]建塔彥壽一百二十(本傳塔記)

烈宗孝武帝

簡文第三子即位年十一太元元年正月帝加元服太后歸政在位二十四年壽三十五 寧康()太元(二十一)

癸酉 晉 寧康元年秦 建元九年前涼

七月南郡宣武公桓溫疾篤以弟冲領其眾冲稱溫遺命以少子玄為嗣時方五歲封南郡公冲代溫居任盡忠王室八月太后復臨朝攝政

甲戌 寧康二年建元十年前涼

勅葬沙門 法師[2]竺法潛哀帝興寧二年詔講般若經于禁中潛著屐至殿中人聚觀嘆道德高風之盛帝甞強以衣冠潛不允辭還剡山其後支遁寓書求買沃州小嶺以歸隱潛答曰欲來當給未聞巢由[3]買山而隱也至是年入寂武帝下詔曰法師理悟虛遠鑑清高棄宰輔之榮襲染衣之素山居世篤勤匪懈方賴宣道以濟蒼生奄從遷謝用痛于懷其賜緡錢十萬助建塋塔凡中國勅葬沙門自潛而始也(僧傳)

乙亥 晉 寧康三年前秦 建元十一年前涼
丙子 晉 太元元年正月朔帝加元服前秦符 氏建元十二年前涼張氏秦滅之合七十四年代拓跋珪是年築城邑

前涼

張軌字士彥安定人([A8]西莊浪路涇州雍州之域)仕晉為散騎常侍惠帝永寧元年正月為涼州刺史軌以時方多難陰有保據河西之志故求為涼州癸亥年據之愍帝建興二年軌稱涼州牧西平公建興四年張寔襲位東晉元帝大興四年弟茂襲位晉明帝太寧二年子駿襲位晉穆帝永和元年稱王永和二年五月西平忠成王張駿薨官屬上世子重華為涼州牧西平公假涼王永和九年十一月西平敬烈公張華卒世子曜靈纔十歲右長史趙長等建議立長寧侯祚重華庶兄也廢曜靈為涼寧侯立祚為涼州牧改元晉永和十年正月張祚自稱涼王置百官郊祀天地用天子禮樂和十一年冲公靚立年曰建興至晉哀帝興寧元年涼綽公張天錫殺靚而自立是武帝太元元年符秦滅之合七十四年

涼州隷今甘肅省雍州之域

丁丑 晉 太元二年前秦 建元十三年晉書曰至是九州之地秦有其八晉唯東南一隈耳[4]

廬山西林寺 晉釋慧永初與遠公法師同依道安法師至是永公先至潯陽刺史陶範留之憩廬山捨宅棲止之乃創寺曰西林上一室曰香谷(本傳)

戊寅 晉 太元三年前秦 建元十四年

都維那 沙門竺道壹從竺法汰學晉簡文帝俱深敬重壹後止平江虎丘山又適越州若耶溪頃之郡守王薈建嘉祥寺請居僧首時號九州都維那(孫綽贊傳) 毘奈耶律十卷 是年竺法念法師譯之成

己卯 晉 太元四年前秦 建元十四年 秦取晉襄陽得道安法師并習鑿齒
庚辰 太元五年建元十六年

沙門[5]竺法義王道孔敷承風敬友帝甞遣使徵請殿中講說經典武帝每從而聽是年入寂帝賜錢十萬營塔葬新亭岡今天安寺(本傳)

辛巳 太元六年正月帝立精舍殿內延諸沙門講道建元十七年
壬午 晉 太元七年建元十八年呂光據姑臧即涼州也

前秦主堅遣左將軍呂光伐龜茲迎鳩摩羅什法師呂光遂據於姑[A9](即涼州也)號後涼

癸未 晉 太元八年前秦 建元十九年呂光
代拓跋珪
甲申 太元九年建元二十年後秦姚萇白雀元年西秦乞伏國仁據金城呂光
後燕慕容垂元年

雁門[6]遠公法師是年抵江州路廬山

乙酉 太元十年堅遇弑子丕立太平元年白雀二年西秦 建義元年呂光
垂據中山建興元年代珪
丙戌 太元十一年丕卒登即位隴東 太初元年萇入長安即位建初元年建義二年三河王呂光太安元年
建興二年珪即魏王位 登國元年
丁亥 太元十二年太初二年建初二年建義三年麟嘉元年
建興三年魏王珪 登國二年
戊子 太元十三年太初三年建初三年建義四年麟嘉[7]
建興四年登國三年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南印度天德王之次子也既得度受法至東印度彼王名堅固奉外道師長爪梵志王覩白氣貫于上下此何瑞也梵志曰魔來之兆即集其徒不如蜜多將入都城誰能挫之其弟子我等各有呪術可以動天地入水火何患祖至王曰師何為來祖曰將度眾生以何法度祖曰各以其類度之時梵志即以幻法化大山於祖上祖指之還壓其眾梵志怖懼投祖祖愍之再指化山山隨指滅祖為王演說法要俾趣真乘時有婆羅門子年二十許不知名氏或自言瓔珞人故謂之瓔珞童子王與祖同輦而出見瓔珞祖指謂王曰此童子大勢至菩薩也此聖之後復出一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緣在震旦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羅吾今以正法眼藏付之偈曰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付法已辭王曰吾歸寂滅願王於最上乘毋忘外護即跏趺而逝化火自焚王為收舍利建塔瘞之當此東晉武帝之世也(正宗記)

己丑 晉 太元十四年前秦符氏太初四年後秦姚氏建初四年西秦乾歸太初元年呂氏 麟嘉三年
後燕 垂 建興五年魏王 登國四年

釋道安法師 常山扶柳衛氏子世業儒失恃怙依表兄年十一出家師事佛圖澄書日記萬言才辯無敵性聰而貌醜時語曰漆道人驚四隣及澄卒率徒眾渡河依陸渾木食㵎飲至是武帝寧康元年於襄陽立檀溪寺建浮圖鑄銅佛像武帝聞安名詔曰法師以道德照臨天人使大法流行為蒼生依賴宜日食王公祿所司以時資給安固辭不受己卯晉太元四年二月秦主堅攻取襄陽得安而喜謂左右曰吾以十萬師取襄得一人半耳左右問為誰曰安公一人鑿齒半人也安至長安沙門萬數各隨其師為姓安曰師莫如佛世尊也應沙門宜以[1]為氏及增一阿含經至乃云四河入海無復異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與經符合世益重己丑年正月晦日命門徒具浴忽有異僧出入隙中安以生處問之僧指西北雲即開見樓閣如幻出曰彼兜率天也是夕有數百小兒皆就浴而去識者以為應真之侶也月八日跏趺而逝安每疏經義必求聖證左臂有肉方寸隆起如印時號[2]印手菩薩僧尼軌範及法門清式二十四條世遵行之(本傳) 秀紫芝編年論曰佛教之盛由佛圖澄而得安由安而得遠公是三大士化儀全偉

庚寅 晉 太元十五年前秦苻氏太初五年後秦姚氏建初五年西秦乞伏太初二年呂氏 麟嘉四年
後燕 建[A10]六年魏 登國五年

廬山淨土念佛 始起此年詳見遠法師下

辛卯 太元十六年太初六年建初六年太初三年麟嘉五年
建興七年登國六年
壬辰 太元十七年太初七年建初七年太初四年麟嘉六年
建興八年登國七年
癸巳 太元十八年太初八年長卒太子興立太初五年麟嘉七年
建興九年登國八年
甲午 太元十九年符崇滅 延和元年後秦興 皇初元年太初六年麟嘉八年
建興十年登國九年

前秦

符健略陽氐人父洪仕後趙為都督因石氏之亂據有關右東晉穆帝永和六年洪十一月第三子健入長安秦雍夷夏皆附之次年正月健即天王位國號大秦大單于建元皇始分遣使者問民疾苦羅俊異寬重[A11]之稅罷無用之器凡趙之苛政民不便者皆除之壬子年正月健即皇帝位甲寅年東海王雄卒雄子堅襲堅至孝博學多能乙卯年六月健卒[A12]曰景明皇帝廟號高祖太子生即位元壽光生暴虐飲酒無晝夜乘醉視事多所殺戮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丁巳年六月太史令康權言於生曰昨夜三月並孛星入太微連東井將有下人謀上之生怒以為妖言撲殺康權生夜對侍婢曰阿法兄弟亦不可信明當除之婢以告堅及堅兄清河王法法與特進梁平老及特進強汪帥壯士數百潛入雲龍門與尚書呂婆樓帥麾下三百人鼓譟繼進宿衛將士皆舍仗歸堅堅兵引生置別室生猶醉寐廢生為越王尋殺之[A13]曰厲王堅以位讓兄法法曰汝嫡嗣且賢宜立乃去皇帝之號稱大秦天王改元永興尊父雄為文桓皇帝母苟氏為皇太后子宏為皇太子以兄清河王法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諸王皆降爵為公弟融為陽平公子丕為當樂公舉異才修廢職課農桑恤困窮禮百神立學校旌節義繼絕世秦民大悅己未年改元甘露丑年改元建元癸未東晉武帝太元八年秦建元十九年也大舉攻晉堅大敗而歸乙酉年五月西燕慕容冲攻長安堅自督飛矢滿體流血淋漓冲縱兵暴掠關中道路斷絕千里無煙堅出奔五將山後秦王姚萇遣驍騎將軍吳忠執堅諡之於新平(邠州也)佛寺堅子丕自鄴奔長安至晉陽始知長安不守堅已死乃發喪即皇帝位改元太平追諡堅曰宣昭皇帝廟號世祖丙戌年九月燕之慕容永遣使於丕假道東歸丕弗許丕永戰於襄陵丕敗謀襲洛陽為揚威將軍憑該自[A14]邀擊殺丕十一月秦南安王符登為丕發喪行服即皇帝位改元太初諡丕曰哀平皇帝至是甲午年實晉武帝太元十九年也七月後秦主姚興自[A15]西涇州如涇陽與登戰於山南登殺之登太子崇奔湟中即皇帝位元延和諡登曰高皇帝崇為後秦姚氏所合四十五年

乙未 晉 太元二十年後秦姚氏皇初二年西秦乞伏太初七年三河王呂光 麟嘉九年
後燕慕容 建興十一年魏 登國十年
丙申 晉 太元二十一年 六月帝被弑皇初三年西秦乞伏後涼即大王位龍飛元年
慕容寶 永康元年魏建天子旌旗 皇始元年

安帝

諱德宗武帝太子大元二十一年九月即位在位二十二年壽三十七歲 隆安()元興()義熙(十四)

丁酉 晉 隆安元年南燕 慕容德南涼禿髮烏孤後秦姚氏皇初四年西秦乞伏
西涼李高後涼呂光龍飛二年後燕 永康二年北涼沮渠神璽元年魏 皇始二年
戊戌 隆安二年武帝德 元年據廣武 太初元年皇初五年西秦
西涼 據箴後涼呂氏龍飛三年後燕盛 建平三年北涼 神璽[1]魏即帝位天興元年

太祖下詔曰佛法之興其來遠矣濟益之功冥及存沒神蹤遺法信可依憑勅有司於京城建[2]飾容範修整寺舍令信向之人有所依止(魏史)太祖於虞地造十五級浮圖又造開泰定國二寺寫佛經論造千金像每日法集三百名僧(弘明集)

己亥 隆安三年據廣固南涼 太初二年後秦[3]帝號稱王 弘始元年西秦乞伏
西涼後涼篡 咸寧元年後燕長樂元年北涼 天璽元年魏 天興二年
庚子 隆安四年南燕即帝位建平元年南涼利鹿孤建和元年後秦 弘始二年西秦乞伏
西涼暠元年後涼 咸寧二年後燕 長樂二年北涼 天璽二年魏 天興三年
辛丑 晉 隆安五年南燕 建平二年南涼 建和二年後秦姚氏弘始三年西秦乞伏
西涼暠二年後涼隆 神鼎元年後燕熙 光始元年北涼蒙遜永安元年魏拓跋 天興四年

後涼

呂光略陽氐人仕符秦為左將軍東晉武帝太元十一年元有將曰王穆據肅州酒自稱涼州牧光進攻酒泉克之光即三河王位建元太安據姑臧(甘肅省涼州也雍域)改年曰麟嘉晉太元二十一年六月三河王光即天王位是為武帝國號大涼改元龍以世子紹為太子至是晉隆安三年十二月光卒太子紹即位大原公纂殺之即天王位是為靈帝改元咸寧纂嗜酒好隆安五年呂超殺之而立呂隆改元神明年隆降於後秦姚氏三主合一十七

鳩摩羅什法師 龜茲國人初東晉武帝太元七年前秦主符堅遣驍騎將軍呂光伐龜茲國取師光回聞秦亂遂據姑臧至是後秦主姚興滅呂隆而迎師師少時日誦三萬二千言隨母出家遍遊西域淹貫群籍尤善大在龜茲日隣國諸王會同每請師說法跪伏座前命師踐其肩而登座居後秦大闡經論秦主以師為國師奉之如神親帥群臣及沙門聽師講經又請師翻譯西域經論震旦宣譯師出者三百八十卷大營塔寺禪者常以千數公卿以下率皆奉佛州郡化癸丑晉帝義熙九年秦弘始十五年也月十三日師入滅壽七十歲師之弟子曰生謂之什門四聖加曇影慧嚴慧觀僧䂮道常道標謂之什門十哲又有僧導皆當世名匠也師入滅日謂眾曰所譯唯十誦律未及刪繁若義契佛心焚身之日舌不焦壞言訖而逝闍維舌果不壞若紅蓮色師名鳩摩羅什翻曰童壽(高僧傳)

山神請戒 釋曇邕初仕符秦為衛將軍南敗遂從道安法師出家次事廬山遠公於廬山之西營立茅茨偕弟子曇果沈思禪忽有男子丰姿端雅從者二十人來請五邕知是山神乃為秉爐授之[4]三歸五戒為說法要神䞋邕外國[5]七筯禮拜辭別倏忽不見三歸者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五戒者不殺不盜不淫不飲酒不妄語也(高僧傳)

壬寅 晉 元興元年南燕 建平三年南涼傉檀 弘昌元年後秦 弘始四年西秦乞伏
西涼暠三年後燕 光始二年北涼 永安二年魏 天興五年
癸卯 晉 元興二年南燕 建平四年南涼 弘昌二年後秦 弘始五年西秦乞伏
西涼四年後燕 光始三年北涼 永安三年魏 天興六年
甲辰 晉 元興三年南燕 建平五年南涼 弘昌三年[1]西秦 弘始六年西秦乞伏
西涼五年後燕 光始四年北涼 永安四年魏 天賜元年

晉隆安三年南郡公[2]桓玄(大司徒溫之子)豪橫既克荊表求領荊江二州朝廷不能違元興元年朝廷以尚書令元顯鎮北將軍劉牢之譙三尚之將兵討玄於江陵玄大驚長史卞範之為玄定議整兵至新亭元顯兵潰玄入總百揆斬元顯等二年二月以玄為大將九月侍中殷仲文散騎常侍卞範之陰撰九錫文及冊命命玄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楚王加九錫十一月詔楚王玄行天子禮樂卞範之為禪詔使臨川王寶逼帝書之司徒王謐奉璽綬禪位于楚帝出居永安宮百官詣姑孰(江東道太平路揚州之城)勸進十二月玄即皇帝位國號楚建元永始封帝為平固王玄入建康宮登御座床忽陷侍中殷仲文曰將由聖德深厚地不能載玄大悅玄遷帝於潯陽(江州也)興三年二月下邳太守劉裕何無忌劉毅州主簿孟昶興復晉室進兵羅落橋玄潛使殷仲文具舟於石頭浮江南走裕入建康百官奉迎乘輿誅玄宗族在建康者玄至潯陽逼帝西上四月劉毅何無忌襲破潯陽城玄挾帝單舸西走入江陵欲奔漢中城內亂玄僅得至船荊州別駕王康彥奉帝入南郡府舍太守王騰之帥文武為侍衛玄入蜀至枚回洲遇寧州刺史毛璠喪迎玄戰矢下如益州督護憑遷抽刀擊玄斬之義熙元年二月留臺備法駕迎帝於江陵至建康以劉裕都督中軍事劉毅左將軍何無忌豫州刺劉道規荊州刺史四月裕旋鎮京口義熙十二年十二月詔以劉裕為相國總百揆揚州牧封十郡為宋公備九錫之禮裕不受

乙巳 晉 義熙元年南燕超 太上元年南涼 弘昌四年後秦 弘始七年西秦乞伏
西涼李暠 建初元年後燕 光始五年北涼 永安五年魏 天賜二年

僧正悅眾僧錄後秦法師道䂮羅什弟子律精苦秦主重之自什公入關僧尼以萬數遂置僧正[3]詔曰大法東流於今為盛僧尼䆮多宜設綱領宣授遠規以濟頹緒䂮法師早有學諠晚以德稱可為國僧正給與吏力資侍中秩傳軺羊車各二人又以僧遷禪慧為悅眾以法欽慧斌為僧錄班秩有差日加親信仗身白從各三十人(僧史略)

丙午 義熙二年太上二年弘昌五年弘始八年西秦乞伏
建初二年夏赫連 龍昇元年後燕 光始六年北涼 永安六年魏 天賜三年

華嚴經 天竺北印度罽賓國尊者[4]佛馱跋(此云覺賢)來遊華夏至是丙午歲抵長安鳩摩羅什倒屣迎之以相得遲暮為恨秦太子姚泓延至東宮對什公論法什公問曰法云何空答曰眾微成色色無自性故色即空又問既以極微破[5]色空復云何破一微答曰一微故眾微空以眾微故一微空沙門寶雲譯出此語不省其意皆謂跋陀所計微塵是更申請之跋陀曰法不自生緣會故生一微故有眾微微無自性則是空矣寧當言不破一微乎不契跋陀既渡江入匡山見遠公議論遠高之請出禪數諸經義熙十四年戊午因適江陵宋王劉裕請歸京都止謝司空道場寺三月吳郡內史孟顗等請尊者於[6]譯華嚴經成六十卷宋高祖永初元年庚申六月畢譯經之時感二青衣童子每且自庭沼中出炷香添瓶水不離座側暮則潛入沼中譯經畢絕跡不現(秀紫芝編年華嚴感應記)

法華經 是年五月羅什法師譯出成七卷什又出維摩經三卷華手經十三卷又於草堂寺譯出梵網經二卷(譯傳)

丁未 晉 義熙三年南燕 太上三年南涼 弘昌六年後秦 弘始九年西秦乞伏
西涼 建初三年夏勃勃 龍昇二年後燕雲 正始元年北涼 永安七年魏 天賜四年

後燕

慕容垂前燕主慕容皝第五子在燕封吳聰敏智勇威名日振太傅慕容評與垂廷爭怨隙太后與評密謀誅垂東晉廢帝太和四年垂與子弟姪俱犇秦秦主符堅大喜郊迎以垂為冠軍將軍封賓從侯東晉武帝太元八年秦主堅為晉敗歸至澠池垂言於堅曰北鄙之民聞王師不利輕相扇動臣請奉詔書以鎮慰安集之垂至安(鄴郡古相州也)潛與燕之故臣謀復燕祚會丁零翟斌叛秦次年正月斌等奉垂為盟主酉年吳王垂始定都真定中山府(古定州也冀域)皇帝位建元建興是時拓跋魏叛燕侵逼附塞諸部丙申晉太元二十一年也三月燕主垂親伐魏四月卒於上谷之沮陽至中山乃發喪太子寶即位曰閔帝改元永康戊戌年武帝慕容盛即位年曰建平次年改曰長樂辛丑年昭帝熙光始元年至是丁未年懿帝高雲年曰正始國亂為憑跋篡滅之合二十四年憑跋號北燕

天竺佛馱耶舍(此云覺明)尊者 至姑臧(今肅州路雍州之域)秦弘始九年遣使請至長安秦主郊迎別創院處之供設如王者尊者一無所受時至[1]分衛一食而已(自行乞而食也)善毘婆沙論而髭赤號赤髭毘婆沙後至晉遊匡山為遠公所重甲寅晉安帝義熙十年也尊者躬自負鐵於紫霄峰頂鑄塔以如來真身舍利藏其中是時佛馱跋陀尊者亦以佛[2]舍利五粒建塔於廬山東林寺北之上方逮今皆存焉(高僧傳廬山記)

戊申 晉 義熙四年南燕 太上四年南涼 嘉平元年後秦 弘始十年西秦
西涼 建初四年夏赫連 龍昇三年北燕北涼 據昌黎永安八年魏 天賜五年

律師 天竺尊者名卑摩羅叉(此云無垢眼)至秦數今出遊關左盛闡毘尼鳩摩羅什所譯十[3]戒本律藏大行者叉之力也其所制內外禁輕重二卷今行于世叉為人眼青時號青眼律師(本傳)

己酉 晉 義熙五年南燕 滅南涼 嘉平二年後秦 弘始十一年西秦乞伏 更始元年
西涼 建初五年夏赫連 龍昇四年北燕憑跋 太平元年北涼 永安九年魏 嗣 永興元年

南燕

丁酉年(晉安帝隆安元年也)南燕慕容德前燕主皝之少子也據廣固(古汴日今青州)戊戌歲稱元年庚子年德更名備德即皇帝位(武帝也)年曰建平巳年南燕主超太上元年己酉年(晉義熙五年也)徐州刺史劉裕抗表伐南燕明年正月燕尚書悅壽說超降超不從悅壽開門納晉超走追獲之送建康南燕平合十三年

太祖道武帝珪為少子紹弑之太宗明元帝嗣立勅於京邑四方建立佛像仍令沙門敷導民俗(魏史)

庚戌 義熙六年嘉平三年弘始十二年更始十二年
建初六年龍昇五年太平二年永安十年永興二年
辛亥 義熙七年嘉平四年弘始十三年更始十三年
建初七年龍昇六年太平三年永安十一年永興三年
壬子 義熙八年嘉平五年弘始十四年熾盤 永康元年
建初八年龍昇七年太平四年遷都 元始元年永興四年

古樹禪定 釋慧持廬山遠法師之弟也晉隆安二年辭遠公入蜀止嘉州龍淵寺黑恭敬陞持之堂者皆號登龍門至是義熙八年壬子垂誡門徒遂入定于龍淵龕樹宋政和三年風折其樹持乃出定徽宗有贊偈三首見政和年(僧傳并繫年錄)

癸丑 晉 義熙九年南燕 嘉平六年後秦 弘始十五年西秦乞伏 永康二年
西涼 建初九年夏赫連 鳳翔元年北燕 太平五年北涼 元始二年魏 永興三年

竪石聽講 羅什法師弟子道生初涅槃經後品未至生熟讀久之曰阿闡提人自當成此經來未盡耳於時文字之師交攻之以為邪說於律當擯生袖手來晉入平江虎丘山竪石為聽徒講涅槃經至闡提有佛性處曰如我所說義契佛心否群石皆首肯之後遊匡山居銷景巖聞曇讖在北涼重譯[4]槃後品至南京果言闡提皆有佛性生喜慰不勝(本傳)

甲寅 義熙十年南涼 滅弘始十六年永康三年
建初十年鳳翔二年太平六年元始三年神瑞元年

南涼

禿髮烏孤河西鮮卑人至是晉帝隆安元年據廣武([A16]西鞏昌路蘭州古雍州之地也)號南涼戊戌年烏孤建元太初庚子年利鹿孤建和元年正月欲稱帝安國將軍鍮勿嵛曰吾國上世以來被髮左袵無冠帶之飾逐水草遷無城廓室廬故能雄視沙漠抗衡中夏利鹿孤從之乃更稱河西王改元建和廣武公傉(奴篤切)檀為都督中外諸軍事涼州壬寅年景王傉檀立年曰弘昌戊申年四月後秦王姚興欲取傉檀使尚書郎[5]宗往峴之論當世大略縱橫無窮宗退嘆奇才英器不必華夏明智敏識不必讀吾乃今知九州之外五經之表復自有人也歸言於興涼州未可圖也興不聽遣兵襲傉檀後秦兵大敗十一月傉檀稱涼大赦改元嘉平置百官甲寅晉義熙十年也傉檀為西秦乞伏熾盤所殺南涼滅三主一十八年

乙卯 晉 義熙十一年後秦 弘始十七年西秦 永康四年
西涼 建初十一年夏 鳳翔二年北燕 太平七年北涼 元始四年魏 神瑞二年

廬山遠法師 諱慧遠出雁門(今去同路)賈氏少為儒生博極群書尤邃周易莊老甞與其弟慧持造道安法師聞出世法而悅之嘆曰道九流特粃糠耳遂出家焉安時門徒數千遠居第一座安甞曰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晉武帝甲申太元九年也前秦國亂來遊於抵江西見廬山愛之乃止江州龍泉精舍次寓慧永之西林寺復於山東建東林寺營之際山神降靈願加資助信宿風雷夜作晦冥大雨明發就觀[1]良木殊材駢羅其處時晉將軍桓伊初臨此牧驚其神異奏立寺焉丙戌年寺成時晉天下奇才多隱居不仕聞廬山遠公之道皆來從之庚寅年師謂劉程之等曰諸君倘有心[2]淨土之遊當加勉遂同發志於無量壽佛前建齋立誓期生淨土由是僧俗凡一百二十三人慕道同棲心物外謝靈運於東林[3]鑿二池以栽蓮遠公每送客不過虎溪庚戌義熙六年也道士陸修靜偕陶淵明入山見師送之執手共話不覺過虎溪三人相顧大笑今人圖之為三笑圖淵明嗜酒入山久之以山無酒攢眉而去之至是乙卯歲八月初六日遠公合掌面西而逝壽八十四歲謝靈運製碑社眾數千人名跡尤著者十八人焉(高僧傳)

蓮華漏 遠公之門有僧慧要患山中無刻乃於水上立十二葉芙蕖因波而轉以定十二時晷景無差今曰遠公蓮華漏是也

丙辰 義熙十二年泓立 永和元年西秦 永康五年
西涼散嘉興元年夏 鳳翔四年北燕 太平八年北涼 元始五年魏 太常元年
丁巳 義熙十三年永和二年滅永康六年
嘉興二年鳳翔五年太平九年元始六年太常二年

後秦

姓姚氏名萇字景茂赤亭羌人弋仲第二十四子兄襄既戰死萇率諸弟降秦為秦東晉武帝大元八年秦主符堅攻晉兗州刺史姚萇為龍驤將軍督益梁州諸軍事堅敗慕容垂謀復燕緒次年三月秦北地長史慕容泓叛奔關東秦以左將軍竇衝為長史龍驤將軍姚萇為司馬討泓又討平陽太守慕容冲秦兵大敗萇懼奔渭北馬牧天水尹緯尹詳南安龐演等扇羌豪帥其戶口歸萇者五萬餘家推萇為盟主萇自稱後秦王建元白雀丙戌(東晉大元十一年也)四月萇自[A17]西鳳翔莊浪路涇州入長安即皇帝位改元建初國號大秦以後秦別之立子興為皇太子置百官巳建初八年十二月萇卒(晉大元十八年也)太子興祕不發喪自稱大將軍帥眾伐秦秦主符登大敗次年五月興始發喪即皇帝位年曰皇初[A18]萇曰昭皇帝己亥年(晉安帝隆安三年也)九月興以災異屢見降號稱王改元弘始丙辰弘始十八年正月興卒太子泓即帝年曰永和晉伐秦晉帝義熙十三年五月泓將妻子群臣降于晉後秦三主合三十四年

戊午 晉義熙十四年十二月弑帝西秦乞伏 永康七年
西涼 嘉興三年夏 昌武元年北燕 太平十年北涼 元始七年魏 太常三年

恭帝

諱德文字德文安帝母弟也封琅琊王義熙十四年十二月宋公劉裕矯遺詔奉王即位在位二年禪于宋壽三十七歲 元熙()

己未 元熙元年永康八年
嘉興四年真興元年太平[4]元始八年太常四年

沙門法果魏太宗敬之前後授以輔國宜城子忠信侯號曰僧統果固辭不受太宗幸其以其門巷狹小更廣大之至是己未年入八十三歲太宗三臨其喪追贈[5]老壽將軍趙胡靈公(魏書僧傳)

七月宋公裕進爵為王次年帝禪位于宋王裕奉帝為靈陵王後使人殺之西東晉凡一十五帝合一百五十五年

右東晉十一主合一百三年歸于宋

南北朝

劉姓都建康

  • 高祖武皇帝
  • 少帝
  • 太祖文帝
  • 武帝
  • 廢帝
  • 太祖明帝
  • 廢帝
  • 順帝
  • 八主禪于齊

高祖武帝

諱裕字德輿彭城人(徐州也)漢楚元王交之後庚申年六月受晉禪在位三年壽六十七歲永初()

庚申 宋 永初元年 六月改元西秦太祖 建始元年西涼恂 永建元年夏 真興二年
北燕 太平十二年北涼沮渠 元始九年魏 太常五年
辛酉 永初二年建始二年永建二年真興三年
太平十三年元始十年太常六年
壬戌 永初三年 五月帝崩少帝即位建始三年永建三年滅真興四年
太平十四年元始十一年太常七年

西涼

李暠字玄盛丙申年(晉武帝大元二十一年)據姑臧(今甘肅省西涼州也)庚子年(晉安帝隆安四年)暠稱元年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西涼公暠徙都酒泉(今甘肅省肅州路也)年曰建初丙辰年(晉義熙十二年)涼主歆立改元嘉興高祖永初元年涼主李恂永建元年至永建三年為北涼滅之合二十二年暠甞手令戒諸子以為從政者當[1]審慎賞罰勿任愛憎近忠正遠佞諛勿使左右竊弄威福毀譽之來當研覈真偽聽訟折獄必和顏任理慎勿逆詐億勿輕視聲色務廣諮詢勿自專用吾莅事五年雖未能息民然含垢匿瑕朝為寇讐夕委心膂粗無負於新事任公平坦然無類初不為懷有所損計近則如不足經遠乃為有餘庶亦無愧前人也(載記)

少帝營陽王

義符武帝長子居喪無禮司空徐羨之等廢而弑之在位一年壽十九歲 景平

癸亥 宋 景平元年西秦 建始四年夏赫連 真興五年北燕 太平十五年
北涼 元始五年魏築長城太宗殂

嵩山道士寇謙之修張天師之術自言遇老子降授以辟穀輕身之術及科戒二十卷使之清整道教謙之奉其書獻於魏朝野未之信左光祿大夫[2]崔浩獨師事從受其術且上書贊明其事魏主欣然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嶽迎致謙之(北史)

太祖文帝

義隆武帝第三子封宜都王少帝既廢羨之等遙奉王即位於江陵在位三十年四十七歲(帝紀) 元嘉(三十)

帝造禪靈寺供千僧(弘明集)沙門[3]杯渡丙寅年九月入滅葬建康覆舟山渡初出冀州闡化四十餘年(高僧傳)

甲子 宋 元嘉元年三十西秦 建始五年夏赫連 真興六年北燕 太平十六年
涼 元始十三年魏燾立 始光元年

八月吐谷渾威王阿柴卒有子二十人疾病召諸子弟謂之曰我死汝曹當奉慕瑰為主瑰阿柴母弟也又命諸子各獻一[4]箭取一箭授其弟慕利延使折之又取十九箭一束使折之不能折阿柴諭之曰孤則易折眾則難汝曹當戮力一心可以保國安家言終而慕瑰撫納秦涼失業之民部眾轉盛續漢書曰阿柴羌三苗姜姓之別種也

乙丑 宋 元嘉二年西秦 建始六年夏昌 承光元年北燕 太平十七年
北涼 元始十四年魏太武帝始光二年
丙寅 元嘉三年建始七年承光二年太平十八年
元始十五年始光三年
丁卯 元嘉四年建始八年承光三年太平十九年
元始十六年始光四年

靖節先生 陶元亮在晉名淵明在宋名潛世號靖節先生侃之曾孫也宅邊樹五柳五柳先生傳以自況為彭澤縣令是年卒六十三歲居江州路德化縣柴桑山近栗里甞著[5]搜神錄載佛靈跡有子五人儼俟份佚佟祖茂武昌太守父姿城太守史逸其名

戊辰 宋 元嘉五年西秦篡末永弘元年夏昌 定勝元年北燕 太平二十年
北涼 承玄元年魏太武帝神䴥元年

西秦

乞伏國仁鮮卑人仕符秦東晉武帝癸未太元八年七月秦主堅攻晉以國仁為前將軍會國仁叔父步頹反於隴西堅遣國仁還討之國仁步頹共[A19]一方眾至十餘甲申年國仁據金城([A20]西鞏昌路蘭州也)乙酉年建國號秦(西秦)年曰建義己丑年西秦武元王乾歸年曰太初晉安帝己酉義熙五年西秦年曰更始壬子年西秦主太祖熾盤曰永康宋高祖永初元年西秦年曰建始至是元嘉五年纂末年曰永弘為赫連夏所滅四主合四十五年

大夏

匈奴左賢王之後曰勃勃丙午年(東晉安帝義熙二年也)據朔方號大夏明年建元曰龍昇癸丑年夏主勃勃乃以吒干阿利領將作大監嶺北夷夏十萬人[6]築都城於朔州(隷河東山西道西京路郡名馬邑冀州域)曰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宜名新城曰統萬改年曰鳳翔勃勃自謂其祖從母姓為劉非禮也古人氏族無常改[7]赫連氏謂帝王係天為子其徽赫與天連至宋元嘉二年(乙丑年也)昌立年曰承光光三年元魏奚斤與夏平原公定相持於長戊辰年昌改元定勝魏帝壽乘虛攻統夏主昌兵潰昌奔上邽(音圭)魏主入統獲夏公卿后妃宮人以萬數馬匹牛羊數千萬頭府庫珍寶不可勝計至是宋元嘉五年二月魏平北將軍尉(紆勿切)眷攻昌於上邽擒之送昌至平城(魏都)魏主館昌於西宮門內器用給乘輿之副以妹初平公主妻之賜爵會稽公夏合二十四年國滅連氏即[1]屈匃也

己巳 元嘉六年
北燕 太平二十一年北涼 承玄二年魏 神䴥二年
庚午 元嘉七年
太平二十[2]承玄三年神䴥三年
辛未 元嘉八年
北燕弘 大雅元年北涼 義和元年神䴥四年

宋帝詔促求那跋摩尊者(中印度人)赴京至是正月至建康引對文帝迓勞殊勤問以佛道一日問曰寡人常欲[3]持齋不殺以身應物不獲願師幸教之尊者曰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不由人且帝王所修與匹夫異匹夫倘不克己苦節何以為用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主出一[4]嘉言則士庶咸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勞力則風雨時若百穀滋繁以此持齋齋亦大矣以此不殺亦多矣安在輟半日之飡至一禽之命然後為弘濟耶須貽勤儉爾帝撫几嘆曰俗迷遠僧滯近教如師之言可論天人之際矣自是尊之為師命居祇洹寺供給隆厚繼寺講法華經并十地品帝率公卿日集座下以聽法法席之盛前此未有也(弘明集)

壬申 宋 元嘉九年北燕 大雅二年北涼 義和二年魏太武帝延和元年
癸酉   元嘉十年 宋謝靈運死大雅三年牧犍 承和元年延和二年
甲戌   元嘉十一年大雅四年承和二年延和三年
乙亥   元嘉十二年大雅五年承和三年太延元年
丙子   元嘉十三年大雅六年滅承和四年太延二年

北燕

憑跋冀州人(燕南河北道真定路冀州郡名信都禹貢九州之一)仕後燕丁未年(東晉安帝義熙三年)後燕國亂跋遂篡滅之據昌黎(今平欒路郡名北平冀域)號北燕己酉年曰太平元年至是宋帝元嘉八年北燕昭帝弘立年曰大雅大雅六年為元魏所滅合二十八年

丁丑 元嘉十四年北涼 承和五年魏 太延三年
戊寅 元嘉十五年承和六年太延四年

文帝謂其臣丹陽尹何尚之曰適見顏延之宗炳著論發明佛法甚為名理並是開獎人意若使率土之濱皆感此化朕則垂拱坐致太平矣夫復何事尚之因進曰百家之鄉十人持[5]五戒則十人淳謹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持此風教以周寰區編戶億千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則陛下之言坐致太平是也(帝紀何傳)

己卯 元嘉十六年北涼 承和七年滅太延三年

北涼

叚蒙胡人東晉安帝丁酉隆安元年據張號北涼稱河西王年曰神璽己亥年改元天璽辛丑年武宣王沮渠蒙遜立改元永安壬子年遷都姑臧改年曰元始戊辰年改元承玄庚午年蒙遜遣貢于元魏未年改元義和壬申年元魏遣安西將軍李順使涼還魏主問以涼事順曰蒙遜經涉艱難粗識機變[6]禮者德之興敬者身之基也蒙遜無禮不敬以臣觀之不復年矣癸酉年蒙遜卒子燉煌太守牧犍即河西王位改元承和牧犍雖外修臣禮實乖悖己卯年三月魏主討涼六月魏主至姑臧九月牧犍兄之子萬年帥所領降姑臧城潰牧犍帥其文武五千人面縛請降魏主釋其縛而禮之三主合四十三張掖今甘州路也姑臧涼州也燉煌涼州路也並隷甘肅省雍州之域(圖經)

庚辰 宋 元嘉十七年魏世祖太武皇帝燾 大宗長子癸亥年立 太平真君元年
辛巳   元嘉十八年太平真君二年
壬午 元嘉十九年西域獻帝火浣布袈裟帝時自衣之太平真君三年
癸未   元嘉二十年太平真君四年
甲申 元嘉二十一年太子率更始令何承天撰元嘉新曆太平真君五年
乙酉   元嘉二十二年太平真君六年毀殘佛教
丙戌   元嘉二十三年太平真君七年
丁亥   元嘉二十四年太平真君八年
戊子   元嘉二十五年太平真君九年
己丑   元嘉二十六年太平真君十年
庚寅   元嘉二十七年太平真君十一年 族司徒崔浩等
辛卯   元嘉二十八年正平元年 正平二年二月太武遇弑

白足沙門 諱曇始一曰惠始魏書佛老志沙門惠始清河張氏子始師鳩摩羅什法晉劉裕滅後秦復為夏赫連屈匃追取長道俗被坑戮而始接刃無傷屈匃大怒召始於前以佩刀自擊之又不能害乃懼而謝百姓賴始慈力免諸酷毒魏太武平赫連昌白足歸魏初魏太平真君六年太武討盍吳之亂至長安見僧寺有兵仗武怒司徒崔浩因而勸太武盡誅沙門毀諸經像太平真君十一年崔浩自恃才略譔國史書魏之先世事列於衢路刊石立於郊壇北人無不忿恚太武以浩暴揚國惡大怒使有司按浩及祕書郎吏等罪狀凡一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是時白足謁太武武怒命斬之不能傷武自抽佩刀斬之又不能傷投諸虎檻虎皆弭服武驚延始上殿悔謝歸敬先是景穆太子為政精察中常侍宗愛性憸惡多不法搆扇太子太子以憂卒大武徐乃知之追悼不宗愛懼誅正平二年二月弑太武尚書源賀陸鹿勒兵誅愛奉皇孫濬即帝位改元(魏書)白足跣行泥滓不染故名(高僧傳)

壬辰 宋 元嘉二十九年魏高宗文成皇帝濬景穆太子之子 興安元年

魏興安元年群臣多請[1]復釋氏之教詔曰夫為帝王者必祇奉明憲顯彰仁道其能惠著生民濟益群品雖在往古猶序其風烈以春秋喜崇明之禮祭典載功施之族況釋教如來功濟大千惠流塵境尋生死者歎其達觀覽文義者貴其妙門助王政之禁律仁智之善性排撥群邪開演正覺故前代已來莫不崇尚亦我國家常所尊事今制諸州郡縣眾居之所各聽建佛圖其有好樂佛法欲為沙門者聽出家大州五十人小州四十於是曏所毀佛圖率皆修復(魏書又僧史略)又勅有於五級大寺為太祖已下五帝鑄銅佛像各一丈六尺帝親為沙門師賢等五人下髮以師賢為[2]道人統(魏書僧史)

癸巳 元嘉三十年二月太子劭謀逆帝殂武陵王討劭斬之魏 興安二年

世祖孝武帝

駿文帝第三子封武陵王刺江州三月王會兵討元凶劭四月王即帝位于新亭在位十一年壽三十五歲帝博該學問省讀書奏七行俱下(宋書帝紀) 孝建()大明()

甲午 孝建元年 正月改元魏 興光元年

宋分揚州浙東五郡置東陽州治會稽[3]分荊湘江豫州之八郡置郢州治江夏(宋書)

乙未 孝建二年詔沙門道猷為安鎮寺法主 僧傳太安元年
丙甲 孝建三年太安二年

華嚴經釋疏 釋元暢魏滅教歸宋來揚州止明因寺作華嚴經釋疏[4]傳講迄今暢其始(僧傳)

丁酉 大明元年魏 太安三年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東印度人也法已行化至南印度王名香至崇奉佛乘祖尊重供養施以寶珠王有三子曰月淨多羅曰功德多羅曰菩提多羅祖以施珠問三王子此珠圓明有能及否第一第二王子同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踰也第三王子菩提多羅曰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5]智光光辯於既辯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知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辯其珠珠不自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辯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6]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眾生有之心寶亦然祖歎其辯慧乃復問於諸物中何物無相曰於諸物中不起無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高曰於諸物中[7]我最高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大曰於諸物中法性最大適香至父王厭世眾皆號絕菩提多羅於柩前入定七日而出遂求出家既受具戒祖告之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戒今囑汝聽吾偈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開世界起祖付法已即於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三色晃耀踊入虛空高七多羅樹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取以建塔當此宋孝武帝之世也(正宗記)尊者甞因東印度國王請齋王問曰諸人盡轉經師何不轉經尊者曰貧道出息不隨眾緣入息不居蘊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不但一卷兩

戊戌 宋 大明二年魏 太安四年 禁酒犯者斬凶吉二事容釀 北史
己亥   大明三年太安五年
庚子   大明四年 路昭皇太后造普賢像成元年
辛丑   大明五年二年
壬寅   大明六年三年
癸卯   大明七年四年
甲辰   大明八年 五月庚申帝崩太子即位五年

廢帝

宋太子諱子業即皇帝位年十六歲改元景又改永光乙巳年十一月主衣阮佃夫姜產之等弑帝(前廢帝也)在位一年湘東王彧即位

太宗明帝

文帝第十一子封湘東王壽寂之等既弑廢帝奉王即位在位七年壽三十四歲 泰()泰豫()

乙巳 宋 泰始元年十一月改元即廢帝永光年也魏 六年五月帝殂帝度僧尼三萬餘人興佛教修舊寺 北史
丙午 泰始二年顯祖獻文皇帝弘高宗長子即位年十二憑太后臨朝天安元年 六月開酒禁

湘東王既即帝位袁顗奉表勸晉安王[1]子勛即大位建牙於桑尾移檄建康至是劉琬帥將佐上尊號晉安王子勛即皇帝位於潯陽(江州)改元義嘉四方貢計皆歸潯陽朝廷所保唯丹陽淮南等數郡朝廷以建安王休仁都督征討諸軍事沈攸之為潯陽太守將兵討子勛既而劉琬為荊州前軍長史張悅詐而殺之諸軍至潯陽斬晉安王子勛傳首建子勛年十一歲

寶公大士 諱寶誌世稱寶公尊之也手足鷹爪初建康東陽民朱氏之婦聞兒[2]𠴵巢中梯樹得之舉以為子七歲依鍾山僧儉出家專修禪觀至是顯跡以剪尺拂扇掛杖負之行聚落甞遇食鱠者從而求食者遺而薄之誌即吐水中皆成活魚今江中回魚是也居多神異至梁武帝天監十三年十二月六日入滅壽九十三歲梁武皇帝以金二十萬易建康鍾山之獨龍岡葬之建浮圖五級於其上勅王筠勒碑葬之日車駕親臨祭奠道俗奉祀奇瑞顯應為天下第一大士所作偈句多著南史為學者述大乘贊十篇科頌十四篇并十二時歌盛行於世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帝遣使致齋鍾山親灑製文讚敬詔曰自今宜顯尊異賜號道林真覺菩薩(碑記)法師曇宗入滅宋武帝大明二年正旦謂宗曰朕何罪勞卿懺宗曰舜稱子違爾弼禹曰[3]萬方有罪在予一人陛下寧得有帝大悅(統紀)

丁未 泰始三年皇興元年

魏丁未年憑太后還政魏主始親國事改元勤於為治賞罰嚴明拔清節黜貪污魏國稱於長安北臺起永寧寺塔七級高三十丈又於天宮寺作佛像四十三尺用銅七萬斤黃金六百斤(北史帝紀)

戊申 泰始四年 帝造湘宮寺成皇興二年
己酉 泰始五年皇興三年
庚戌 宋 泰始六年魏 皇興四年
辛亥 泰始七年魏 高祖孝文皇帝宏獻文長子五歲受禪位 延興元年

魏辛亥年六月顯祖獻文皇帝弘聰慧夙成剛毅有斷雅好黃老浮圖之學常有遺世之欲禪位于叔父中都大官京兆王子推城王雲子推之弟也對曰父子相傳其來久若授旁支恐非先帝之意乃奉皇帝璽傳位於太子宏太子生五歲改元延興臣奏曰昔漢高祖稱皇帝尊其父為[4]太上明不統天下也今皇帝幼冲萬機大政猶宜陛下總之謹上尊號曰太上皇帝徙居崇光宮宮在北苑中建鹿野浮圖於苑中之西與僧居之時談禪理(魏書帝紀)

壬子 泰豫元年 四月帝崩太子立方十歲延興二年 上皇討蠕蠕破之柔然也

宋明帝甞造佛丈六金像旦食常齋日誦般爰感舍利造弘普寺(六帖)

蒼梧王

明帝太子生十歲即位在位五年數出遊行小有忤意即加屠剖一日不殺則慘然不樂殿省憂惶食息不保丁巳年七月戊子帝令左右揚玉夫伺織女渡河見當報我不見將殺汝是夕玉夫伺帝熟寢與揚萬年弑帝壽十五歲右衛將軍蕭道成以皇太后令追封昱為蒼梧王迎安成王準即皇帝位時年九歲 元徽()

癸丑 元徽元年魏 延興三年
甲寅 元徽二年延興四年

魏囚獄或積年群臣頗言之上皇曰滯獄誠非善治不猶愈於倉猝而濫乎夫人憂苦則思善故智者以[1]囹圄為福堂朕特苦之其改悔而加矜恕耳(北史)

乙卯 元徽三年延興五年
丙辰 元徽四年承明元年 二月太上皇崩馮太后復臨朝

魏顯祖獻文皇帝雲中造建明寺四方諸寺一千餘所度僧尼七萬七千人(北史并弘明集)

順帝

字仲謀明帝第三子封安成王即位年九以蕭道成為司空錄尚書事在位三年十二 昇明()

丁巳 宋 昇明元年 元徽五年也七月改昇明魏 太和元年
戊午   昇明二年太和二年

昇明二年右長史王儉知蕭道成意乃唱議使中書舍人虞整作詔進道成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傅領揚州牧

已未年三月以太傅蕭道成為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齊公加九錫四戶進爵為王詔禪位于齊王帝不肯出宮王敬則勒兵殿庭版輿入迎帝帝泣而禪誓曰願後身世世勿復生天王家宮中大哭帝乘畫輪車出就東司空褚淵等奉璽綬詣齋宮勸進齊王即皇帝位於南郊奉宋順帝為汝陰王築宮丹陽置兵守衛衛士殺王以疾聞

右宋八主合五十九年禪于齊

(蕭姓都建康)

  • 太祖高皇帝
  • 武帝
  • 欝林王
  • 海陵王
  • 明帝
  • 東昏侯
  • 和帝

七主合二十三年

太祖高皇帝

諱道成字紹伯蘭陵人漢蕭何二十四世孫受宋禪在位四年壽五十六 建元()

己未 齊 建元元年 宋昇明三年也六月改元魏 太和三年
庚申   建元二年太和四年
辛酉   建元三年太和五年
壬戌   建元四年三月帝殂太和六年

齊帝[2]誦持般若書寫法華經四月八日鑄佛金像七月十五日普寺供僧造陟屺正觀二(方志并弘明集)

世祖武帝

諱賾字宣遠高帝長子壬戊年三月即位位十一年壽五十四歲 永明(十一)

癸亥 永明元年太和七年
甲子 永明二年太和八年

齊以竟陵王子良為護國將軍兼司徒領兵置佐鎮西州子良清尚傾意賓客才俊之士篤重佛氏每招致僧侶講論佛法尊法之盛江左未之有也親為眾僧賦食行水(齊書方志)

乙丑 齊 永明三年魏 太和九年
丙寅   永明四年太和十年
丁卯   永明五年太和十一年
戊辰   永明六年太和十二年
己巳   永明七年太和十三年
庚午   永明八年太和十四年
辛未   永明九年太和十五年 文明馮太后崩帝依古禮服喪三年
壬申   永明十年太和十六年

魏帝命群臣議[3]行次中書監高間議以為王莫不以中原為正統不以世數為與奪善惡為是非故桀紂至虐不廢夏商之歷厲惠至昏無害周晉之籙晉承魏為金趙承晉為燕承趙為木秦承燕為火秦之既亡乃稱制玄朔且魏之得姓出於軒轅臣愚以為宣為土德祕書丞李彪著作郎崔光等議以為神元與晉武往來通好至于桓穆志輔晉室是則司馬祚終於郟鄏而拓跋受命於雲代昔秦并天下漢猶比之共工卒繼周為火德況劉石符氏地褊世促魏承其弊豈可捨晉而為土邪司空穆亮等皆請從彪等議於是詔承晉為[4]水德丙子年魏太和二十年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氏為跋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萬物之元也[5]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複皆改之於是始改拔拔氏為長孫氏逮奚氏為奚氏乙旃氏為叔孫丘穆陵氏為穆氏步六孤氏為陸氏賀賴氏為賀氏獨孤氏為劉氏賀樓氏為樓氏忸于氏為于氏尉遲氏為尉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至西魏恭帝廓去年號但稱元年姓拓跋氏凡九十九姓改為單者皆復其舊甲戌年魏帝南過比干墓祭以太牢自為文嗚呼介七胡不我臣

癸酉 齊 永明十一年七月帝殂魏 太和十七年帝以平城地寒六月下雪十月如鄴議遷都洛陽平城今西京路也

齊欝林王 皇太孫也諱昭業文惠太子之長子癸酉年七月立甲戌年正月改元隆昌不親政事狂縱西昌侯鸞諫之不從乃欲誅七月鸞乃引兵入雲龍門弑帝於西弄太后令追廢為欝林王迎文惠第二子新安王昭文即帝位時年十五歲改元延興鸞為宣城郡公進爵太傅宣城王十月太后令曰太傅宣城王宜入承寶命帝可降封[1]陵王十一月海陵殞

[2]明帝

太祖兄始安真王之子少孤高帝撫育如己子封西昌侯在位五年壽四十建武()永泰()

甲戌 建武元年十月改元太和十八年十一月帝至洛陽
乙亥 建武二年太和十九年

魏帝如魯祠孔子[3]孔氏宗子一人封崇聖奉孔子祠幸徐州白塔寺寺有道登法師入滅下詔傷悼施絹千疋[4]齋一切僧京城七日行道(魏書)

丙子 建武三年太和二十年魏改姓元氏

齊釋慧基明皇帝[5]兩詔不起就於會邑龜山立寶林精舍甞為文宣王著法華疏義十一月入寂壽八十五歲(高僧傳)

丁丑 建武四年太和二十一年 帝立子恪為皇太子

魏西竺中印度佛陀禪師(此云覺首)志愛嵩嶽勅就少室山[6]立少林寺居師度弟子[7]僧稠慧光(僧傳寺記)

戌寅 永泰元年 七月帝崩太和二十二年

齊帝在位持齋修十善誦法華般若二經歸依寺造千金像寫佛經(方志)

東昏侯

寶卷明帝第三子建武元年十一月立為皇太子即帝位而失德在位二年被弑壽十九永元()

己卯 永元元年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孝文帝殂

魏帝建寺奉齋造安養寺於鄴六宮[8]侍女持六齋精進誦經慕道者放令出家帝度僧尼萬四千人(北史辯正)

庚辰 齊 永元二年十二月帝遇害魏世宗宣武帝恪孝文第二子立 景明元年

是時崔慧景據廣陵反荊州刺史蕭懿舉兵入援擊斬慧景以懿為尚書令嬖臣茹法珍等憚懿威權譖懿十月賜懿死懿曰家弟在深為朝廷憂之蕭衍刺雍州在襄陽兄懿死即日建牙集眾帝使蕭頴胃討之胃乃與衍合次年辛巳三月奉南康王即皇帝位于江陵改元中興加蕭衍征東大將軍都督征討諸軍事假黃鉞直抵建康十二月帝遇害衍以宣德太后令廢為東昏侯

和帝

諱寶融明帝第八子封南康王出刺荊州巳年春三月即皇帝位壬午年春正月詔進大司馬蕭衍位相國總百揆揚州牧封十郡為梁公備九錫一月進爵為王帝東歸至姑(江東太平路也)下詔禪位于梁王即皇帝位奉帝為巴陵王尋殺之在位一年壽十六歲

辛巳 中興元年 帝三月即位明年二月禪于梁魏 景明二年

右齊七主合二十三年禪于梁

(蕭姓都建康)

  • 高祖武帝
  • 大宗簡文帝
  • 世祖元帝
  • 敬帝

四主

高祖武帝

諱衍字叔達蘭陵人仕齊封梁王受齊禪在位四十八年壽八十六 天監(十八)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十一)中大同()天清()

壬午 梁 天監元年 二月改元 詔寶公大士闕下行化不許禁止本傳魏 景明三年
癸未 天監二年景明四年

建康法雲寺[9]雲光法師凡講經天雨花如雪帝於含光殿焚疏講雲光[10]誌公翌日齋誌公至焉帝詔曰大士寶誌迹拘塵垢神遊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淪則遁仙高者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11]使(南史又聖感傳)

慈悲懺法 梁帝初為雍州刺史時夫人郗氏性酷妬既亡至是化為巨蟒入後宮通夢於帝求拯拔帝閱佛經為製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僧懺禮夫人化為天人空中謝帝而其懺法行於世[12]梁皇懺

甲申 天監三年魏 正始元年

梁帝四月八日率道俗陞重雲殿披露[1]懺悔親製願文奉佛三寶於本第立光宅寺鑄金銅佛大像奉祀(弘明集)

乙酉 梁 天監四年魏 正始二年

金山水陸大齋 初梁帝夢僧告之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惱何不為作水陸大齋而救拔帝扣諸沙門寶誌公曰尋經必有因緣取佛經躬盲披覽創造儀文三年乃成夜捧文停燭白佛曰若此文理協聖軌願拜起時此燈自明或儀式未詳燈暗如故訖投地一禮燈燭皆明至是二月十五日於今鎮江金山寺依儀修設帝臨地席詔祐律師宣文利洽幽明至今遵行焉(見葦江文集)

丙戌 天監五年 梁太子統生五歲能遍誦五經正始三年
丁亥 天監六年正始四年

梁帝假寶公神力見地獄苦相問何以止之寶公曰唯聞[2]鐘聲其苦暫息於是詔天下寺院擊鐘舒徐其聲(本紀)

戊子 天監七年永平元年
己丑 天監八年永平二年

魏西竺沙門[3]菩提流支此云覺希詔居紫極殿譯論魏帝於式乾殿講維摩經時魏朝專尚釋氏洛陽中國沙門之外西域來者三千餘人帝別立永明寺房舍千餘間居之昌時凡郡州佛寺一萬三千餘所僧至二百(北史)

庚寅 天監九年 帝勅沙門寶唱撰[4]名僧傳八十一卷魏 永平三年

梁帝為太祖文皇帝鍾山[5]建大愛敬寺供給千僧獻太后青溪西岸起大智度寺諸尼師四時講誦(弘明集)

辛卯 天監十年永平四年

梁帝遣郝騫等往天竺國迎佛[6]旃檀像其王模刻一像付騫是年至建康帝迎奉太極殿建齋度僧大赦斷殺帝從是蔬食斷慾(感通錄)

壬辰 天監十一年延昌元年

傅大士 齊明帝建武四年五月八日生婺州義烏縣雙林鄉傅宣慈家名翕字玄風善慧至是壬辰十六歲娶劉氏有子二人普建普成梁普通元年年二十四泝水於稽亭塘下西域沙門嵩頭陀引之臨水觀影光寶蓋法從甚盛心感悟之遂於松山之頂因雙稠樹創庵而居名曰雙林自號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種植蔬果為人傭作晝作夜歸與妻妙光敷演佛法苦行七年大通二年弟子日眾大士欲導群品乃化妻子鬻身昉設大會中大通六年大士遣弟子傅暀詣闕奉書有詔赴闕閏十二月到建康帝聞大士神異預鎖諸門大士以木槌扣一門諸門悉啟直入善言殿帝問師事從誰從無所從師無所師事無所事帝為設食竟上鍾山定林寺詔令資給大同五年大士再入都三月帝召見壽光殿共論真諦大士曰息而不滅帝又請講金剛經大士揮按一拍而起帝不喻再請講大士乃索拍版陞座唱四十九頌遂便去逮今頌行于世大士一日頂冠披衲靸履帝問是僧邪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邪士以手指靸履帝曰是俗邪士以手指衲衣辭闕而還大同十年大[7]設大法會普為眾生懺滅罪苦速得解大士以佛經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閱乃建大層龕中心立一柱啟八面而實諸經謂之[8]輪藏立願曰登吾藏門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發菩提心者能推輪藏即與持誦諸經功德無異今之輪藏設大士像始此也大士於陳宣帝大建元年四月告普建普成二法師等曰我從第四天來為度眾生汝等慎護三業精勤六度行懺悔法免墮三塗至二十四日入于涅槃壽七十三闍維收舍利骨葬雙林今成大道場大士偈語並行於世嘗著[9]心王銘其辭曰觀心空王玄妙難測無名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成就萬德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心戒傳經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了本識識心見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律淨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莫染一物心性雖空貪瞋體實入此法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羅蜜慕道真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即佛即心心明識佛曉了識心離心非離佛非心非佛莫測無所堪任執空滯於此漂沈諸佛菩薩了此安心明心大悟此玄音身心性妙用無能改是故智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無體性能使色作邪作正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雖能凡能聖是故相勸好生防慎剎那造還復漂沈清淨心智如世黃金般若法盡在身心無為法寶非淺非深諸佛菩了此本心有緣遇者非去來今

癸巳 梁 天監十二年魏 延昌二年
甲午 天監十三年延昌三年
乙未 梁 天監十四年魏延昌四年正月帝崩太子詡立年六歲母尊胡氏為皇太后臨朝

誦經延壽 梁釋智藏法師初遊建康帝召見深加敬禮帝為寶誌大士建塔寺曰開善勅藏居焉遇異人曰師壽止三十一歲藏乃竭精修道[1]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至厄之年俄空中曰承般若力得倍壽矣果然壽終六十二歲勅葬獨龍山寶公寺之左由是江左道俗皆持誦金剛般若經(感應傳)

丙申 天監十五年魏肅宗孝明帝詡宣武第二子 熙平元年

魏世宗宣武帝作瑤光寺未就是歲胡太后建永寧寺皆在宮側又作石窟寺於伊闕口金像高丈六尺者一如中人者十玉像二[2]九層浮圖高九十丈上剎復高十丈靜夜鈴鐸聲聞十里自佛法入中國塔廟之盛未之有也(北史)

石像 梁越州隱岳寺十丈石佛像初齊明帝建武中僧護造成面樸而亡次有僧淑襲其未成至是建安王捨金委僧祐成之(石佛記)

丁酉 天監十六年熙平二年

佛名 梁帝勅法師僧紹撰眾經目錄四卷勅沙門寶唱撰比丘尼傳四卷又撰眾經佛名三卷

梁三月帝勅[3]織官文錦不得為僊人鳥獸之裁剪有乖仁恕(帝紀)

素饌 四月梁武皇帝詔以宗廟用牲牢有累冥道宜皆以麵為之八座朝議以大脯代一元大武十月詔以宗廟猶用脯修更議代之於是以大餅代大脯其餘盡用蔬果(帝紀)之茹素辦食者本此也

戊戌 天監十七年神龜元年

弘明集 梁沙門僧祐律師自齊初大弘律至是帝深加禮敬祐年衰脚疾勅肩輿入內殿為[4]六宮受戒五月二十六日入寂壽七十四歲師有三藏記法苑記世界記釋迦弘明集等並行於世(高僧傳)

己亥 天監十八年神龜二年

慧約法師別號 梁帝曰道資人弘理無虛事藉躬親民信乃立慧約法師德高人道被幽冥四月八日延師於等覺殿受菩薩戒復設無遮大會帝自受戒後日唯一食止蔬菜寢居殿所淨如沙門帝普通四年制中外毋斥法師慧約名別號智者[5]別號自法師始帝大同元年九月六日智者慧約國師入滅壽八十四夏六十三素服臨喪哭之輟朝一七日其月二十九日詔葬獨龍山誌公墓左從師得戒者四萬八千人服緦麻哭送葬所帝大同二年勅改法師所居竹山里為智者里(梁帝本紀又師塔記)

高僧傳 梁帝勅御史裴子野撰名僧傳二十會稽釋慧皎著高僧傳十四卷始漢永平終于是歲凡四百五十餘載二百五十七人附見者二百餘人入大藏流行(葦江集)

魏胡太后令諸州各[6]建五級浮圖諸王貴宦各建寺於洛陽太后勤設齋施(北史)

庚子 梁 普通元年正光元年

魏帝 帝加元服命沙門曇無最道士姜斌講道於禁中(北史又辯正錄)

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初祖菩提達磨尊者 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至其國受其父王供得所施珠試其所言祖謂之曰汝於諸法已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菩提達磨磨諮之曰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祖曰汝雖得法未可遠遊且止南天待吾滅後六十七載[7]震旦(東土也)設大法樂[8]菩提者不可勝數磨於是恭稟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殆祖順世演化本國時有二一名佛大先一名佛大勝多俱同學於佛陀跋陀小乘禪觀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羅尊者捨小趣大與達磨並化號二甘露門佛大勝多更分徒為[9]六宗一曰有相宗曰無相宗三曰定慧宗四曰戒行宗五曰無得宗六曰寂靜宗各封己解別展化源磨嘆彼六宗纏於邪見一一詣彼開化之眾開悟咸誓歸依時國王名異見磨之侄初信外道達磨化之歸正既而念震旦緣熟行化時至辭於侄王王為具大舟實以珍寶汎重溟三週寒暑達于南海當此梁普通元年九月二十一日也(傳燈曰七年今從正宗記)廣州刺史蕭昂迎禮表聞武帝覽奏遣使迎請次年十月一日至建康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帝曰何是聖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曰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領悟祖知機不契是月十九日潛之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屆洛陽當魏孝明帝正光二年也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魏明帝[1]三詔之祖終不起就賜磨衲袈裟祖亦不受使三返帝強授之時有僧神光者博覽群書善談玄理聞祖住止乃往參承是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雪光堅立庭中遲明積雪過膝祖憫之問曰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泣曰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至於斷臂哀懇祖因以易名曰慧可可乃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寧乞師安心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久之祖為慧可等略辯大乘[2]入道四行其辭曰夫入道多塗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理入二行入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捨妄歸真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一等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行入者有四[3]一報冤行[4]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謂報冤行者凡修道人若受苦時當念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怨恨作是觀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名報冤行隨緣行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若得勝報榮譽等事皆是過去夙因所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名隨緣行[5]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智者悟真安心無為有皆空無所希冀三界久居猶如火宅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息念無求故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是則無求真為道行故名無所求行[6]稱法行者性淨之理因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着無此無彼云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慳惜達解三空不倚不着但為無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亦復利人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名稱法行是後祖欲返西竺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蓋各言所得時諸參侍各陳所見最後慧可出禮三依位而立祖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請師指陳祖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之疑競指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後難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週沙界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楞伽經四卷者蓋如來極談法要亦可以與世開示悟入今并付汝吾本離南印來此東土為法求人際會未諧如愚若訥今得汝傳授意已終乃與徒眾往禹門千聖寺止三日期城太守楊衒之問祖曰西天五印師承為其道如何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祖又問此外如何祖曰須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厭有無於法無取不賢不愚無迷無悟若能是解故稱為祖又曰弟子歸心三寶亦有年矣適聽師言罔知攸措願師慈悲開示宗旨祖知懇到即說偈曰亦不覩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捨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衒之聞偈悲喜交并曰願師久住世間化導群有吾即逝矣不可久留衒之禮辭而去於是奄然長逝魏幼主釗與孝莊帝廢立之當梁大通之二年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洛陽嵩州之熊耳山起塔於定林寺魏遂以其喪告梁梁武皇帝即賜寶悉詔宗子諸王以祭禮而供養之太子為之文其略曰洪惟聖胄大師荷十力之智乘六通而泛海運悲智於梵方拯顛危於華土後三歲魏使宋雲者奉使西域回遇於葱嶺手携隻履翩翩獨逝雲問之答曰西天去雲歸具說之門人起壙空棺隻履存詔取遺履供養於少林寺梁武帝聞祖化親為製碑至唐代宗皇帝[A21]號圓覺大師塔曰空觀(正宗記)

辛丑 普通二年 九月帝建同泰寺正光二年 帝造大覺寺於鄴都
壬寅 梁 普通三年魏 正光三年 行正光曆

魏胡太后於丙申熙平元年遣宋雲偕比丘惠生[1]往西域求未至經自洛陽西行四千里至赤嶺乃出魏境又西行再期至乾羅國而得佛經一百七十部至此二月回達洛陽魏國通有佛經四百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魏書佛老志并經目)

癸卯 普通四年正光四年
甲辰 普通五年正光五年
乙巳 普通六年孝昌元年
丙午 普通七年孝昌二年

梁昭明太子統剏惠義殿於東宮招天下名僧居之帝賜法師慧超為壽光學士(梁紀僧傳)

丁未 梁 大通元年 帝建同泰寺成魏 孝昌三年 孝昌四年三月帝遇弑改年曰永安
戊申 大通二年魏敬宗孝莊帝子攸 永安元年

魏戊申年正月帝惡鄭儼徐紇等密詔爾朱榮舉兵內向榮以[2]高歡為前鋒行至上黨帝復以私詔止之鄭儼徐紇恐禍及己謀酖三月帝暴殂太后立皇女為帝復下詔稱實皇女改立故臨洮王寶暉世子釗始生三爾朱榮聞之大怒謂元天穆曰主上晏駕春秋十九海內猶謂之幼君況奉未言之兒以臨天下欲求治安可乎三月爾朱榮元天穆迎彭城宣武王之子長樂王子攸於河橋即皇帝位是曰敬宗改元永安榮遣騎害太后及幼主於河陰(北史)爾朱覆姓其先契胡部落太人代為酋帥居爾朱川因之以為姓

己酉 梁 中大通元年魏 永安二年七月帝始入宮

梁三月二十七日法雲法師遷寂壽六十三二宮悲慟勅給東園祕器凡百喪事皆從王[3]勅葬定林寺側立銘誌焉(本傳)

梁九月帝幸同泰寺[4]設四部無遮大會清淨大捨群臣祈白三寶奉表請帝還宮(梁帝本紀)

庚戌 中大通二年魏十月立長廣王改建明元年十二月爾朱兆害莊帝

魏孝莊帝既外逼於爾朱榮恒怏怏又懲河陰之難密有圖榮之意八月榮與元天穆入帝手刃之天穆俱死內外喜噪聲滿洛陽百僚入賀十月汾州刺史爾朱兆聞兄榮死自汾州帥騎據晉陽爾朱世隆兆共推大原太守長廣王曄即皇帝位改元建明十二月兆輕兵倍道兼行扣宮門執莊帝遷晉陽縊殺之(北史)

辛亥 中大通三年四月太子統卒魏 節閔帝恭普泰元年 安定王朗中興元年

魏二月廣陵王恭好學有志度關西大行臺薛孝通說爾朱世隆立之是時世隆鎮洛陽乃以長廣王之命禪位于廣陵王恭獻文帝之孫是曰節閔帝改元普泰封長廣王曄為東海王高歡起兵討爾朱兆以兆弑孝莊也孫騰說歡曰今朝廷隔絕號令無所稟權有所立則眾將沮散歡乃立渤海太守安定王元朗為帝即位於信都(今真定路冀州也高歡所生之地也)改元中興以歡為侍中丞相都督中外諸軍歡以安定王元朗疎遠乃使僕射魏蘭根慰諭洛陽觀節閔帝之為人欲復奉之蘭根以節閔神[A22]高明於後恐難制因而與高乾兄弟乃崔陵共歡廢之歡遂幽節閔帝於崇訓佛寺更立孝莊孫廣平王之子平陽王脩是為孝武帝使安定王元朗作詔策而禪位歡酖節閔於門下省葬用殊禮並害元朗歡信都(冀州郡名)人也初自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劉賁薦之於討虜大都督爾朱榮榮擢用之葛榮部眾流入并頴者二十餘萬為契胡陵皆不聊生謀亂不止爾朱兆患之問計於高歡歡曰宜選王腹心使統之兆遂以其眾委歡歡以兆醉言恐醒而悔之遂出宣言受委統鎮兵可集汾東受號令乃建牙陽四川軍士素惡兆而樂屬歡莫不皆至及歡之討兆也永熙二年兆奔彰德路韓陵山投林中殺所乘白馬自縊於樹高歡親臨而厚葬之(魏書)

壬子 梁 中大通四年魏孝武帝修史曰出帝 永熙元年四月改元
癸丑 中大通五年永熙二年

梁二月二十六日帝幸同泰寺講金剛經三七日設道俗無遮大會三十一萬九千六百四十二人(義楚六帖)

甲寅 中大通六年西魏永熙三年 帝奔長安東魏孝靜帝 天平元年

魏孝武帝永熙三年正月中軍將軍王思政言於武帝曰高歡之心昭然可知洛陽非用武之地宜就宇文泰於長安帝深然之乃廣徵州郡兵東郡太守裴俠帥所部詣洛陽思政問曰今權臣擅命王室日卑奈何宇文泰為三軍所推居百二之地所謂已操戈矛肯授人以柄雖欲投之恐無異避湯而入火也思政曰如何而可俠曰圖歡有立至之憂西巡有將來之慮且至關右徐思其宜七月歡覺其變引兵渡河孝武遂帥南陽王寶炬清河王亶廣陽王湛(直深反)以五千騎西奔宇文泰備儀衛迎帝遂入長安高歡入洛陽舍於永寧寺十月魏丞相歡又奉表於孝武帝曰陛下若遠賜一制許還京洛當師勒文武式清宮禁若返正無日則七廟不可無主萬國須有所歸臣寧負陛下不負社稷帝亦不答歡乃集百官耆老立清河王亶之世子善見為帝孝文帝之曾孫也十一即位於城東北改元天平遷都于鄴武都長安與僕射宇文泰有隙十二月飲酒遇鴆殂年二十五泰奉太宰南陽王寶炬即皇帝位(魏書)

元魏

姓拓跋氏其祖本北狄鮮卑(山名)胡人也漢之前未甞與中國通魏明帝景初年間始與之和親晉初有拓跋猗廬出居樓煩惠帝太安二年乃拓跋祿官之九年也跋居代郡甞佐劉琨拒石勒晉封之為代世有代北及部落分散經六十餘年東晉時秦主符堅伐代拾翼健健為子實所弑實亦卒其孫珪走依獨孤部是曰廬孫東晉武帝太元元年廬孫拾翼涉珪魏書云珪即太祖道武皇帝也出據朔州東三百里築城邑號恒安為秦護軍故羈屬符秦晉太元八年十一月符堅敗於晉太元十一年春正月珪乃大會部落宗族於牛川即代王位年曰登國元年徙居定襄之盛樂(定襄乃冀寧路忻州之郡名也冀域)務農息民人悅之珪尋改稱魏王丙申晉太元二十一年珪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改年曰皇始戊戌年遷都平城(今西京路大同也郡名雲中單于臺白登在焉冀域)始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歲五祭宗用分至及臘也十二月珪即皇帝位年曰天興命朝野皆束髮加帽追尊遠祖毛以下二十七人皆為皇帝始依傚古制定郊廟朝饗禮樂[1]五經博士增國子大學生員合三千人己酉年十月珪為賀蘭氏夫人所生子清河王紹所弑珪歷位二十四年壽三十九歲珪長子嗣殺紹而明元帝也泰常八年拔洛陽袞豫皆平是時天下唯二國謂之南北朝柔然寇魏魏築長城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備置戍卒以備[2]柔然五月明元還平十一月殂在位十五年壽三十二子世祖太武帝燾立毀殘釋教在位二十九年壽三十五皇孫高宗文成帝濬立復釋氏之教尊敬之在位十三年壽二十長子顯祖獻文帝弘立在位五年位于子宏群臣上尊號曰太上皇帝總軍國大事高祖孝文帝宏即位年五歲位二十九年遷都洛陽去胡衣冠絕虜尊華風初服袞冕朝饗定戶籍制五等公服起明堂辟雍太和十五年馮太后孝文依古禮服喪三年太和十六年命群臣議行次承晉為水德太和二十年詔謂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改姓元氏三十三歲第二子世宗宣武帝恪立在位十六年壽三十三宣武第二子肅宗孝明帝詡立在位十二年壽十九敬宗孝莊帝立在位三年壽二十四節閔帝恭平安定王元朗立二俱被害孝武帝修避高歡西奔長安自是西東分理

右元魏十二主一百四十九年分曰西東(西三王二十二年禪于周東一王十七年禪于北齊)

魏譯佛經師十九人出經律論四百十九部凡一千九百餘卷僧至二百萬國家大寺四十七所三公等寺八百四十所百姓所造寺院三萬一千所(魏書又辯正錄)柔然者夷狄國名姓郁久間氏始元魏神元之末掠騎得一奴髮始齊眉忘本姓名其主字之曰木骨閭木骨閭者首禿也木骨閭與郁久間聲相近得以為木骨閭在代猗廬時坐後期當斬亡匿廣漢谿谷間有眾百餘人至其子車鹿會雄健始有部眾自號柔然魏太武帝燾以其無知狀類於蟲故改其號蠕蠕(北史)

乙卯 梁 大同元年西魏文帝寶炬 大統元年東魏 天平二年

西魏文帝造般若寺帝每運慈悲常行信施拯溺扶老供給病僧口誦法華身持淨戒相宇文泰興隆釋典講摩訶衍命釋曇顯[1]眾經要二十二卷及一百二十門(辯正錄)西魏進丞相泰為安定公

丙辰 大同二年梁通事舍[2]劉勰表求出家帝嘉之賜僧洪名目慧地南史大統二年天平三年

梁三月丹陽陶[3]弘景卒弘景甞詣明州育王佛舍利塔誓受五戒(本傳)

東魏以定州刺史[4]侯景兼尚書右僕射南道行臺督諸將侵建康(北史)

丁巳 大同三年大統三年天平四年

高王觀世音經 東魏定州民孫敬德者觀世音菩薩甚虔後為賊橫引妄伏承罪夢僧教誦救苦觀音經敬德誦之有司行刑刀三斫而刀三折監司具狀聞丞相高歡審扣其故為表請免其死孫還家所奉觀音像項三刀痕因之稱高王經也(感應傳)

戊午 大同四年 帝改造長干寺幸寺設無礙大齋梁紀大統四年佛寺三萬餘區僧尼二百萬北史大象元年
己未 大同五年西魏 大統五年東魏 興和元年

西魏沙門道臻博通經義文帝尊之為師傅長安立大中興寺居臻為魏國大統大立科由是佛教再興帝復起大乘陟岵二寺臻入滅帝哀之廢朝其喪事所資並出天府(北史)

庚申 大同六年大統六年興和二年 詔鄴城舊宮為天平寺
辛酉 大同七年大統七年興和三年 毘目智僊譯經於鄴郡
壬戌 大同八年大統八年興和四年
癸亥 大同九年梁黃門侍郎顧野王撰[5]玉篇成大統九年武定元年
甲子 大同十年大統十年武定二年
乙丑 梁 大同十一年西魏 大統十一年東魏 武定三年

西魏丞相宇文泰長安立追遠陟屺大乘安定中興六寺度一千僧又造天保寺供養瑋法師安州造壽山梵雲二寺造大福田供養實國師基所造福田寺為大可汗大伊尼造突厥寺(辯正錄)

丙寅中大同元年三月帝幸同泰寺講三慧夏四月止大赦改元 大統(十一年)武帝(四年) 梁帝自天監中事佛長齋不聽音樂造光宅同泰等五寺常供千僧帝作淨業賦其序云朕不噉魚肉不與嬪侍同處四十餘年矣不食眾生無復殺害障既不御內無復欲惡除此二障意識稍明乃作[6]淨業賦今略其辭曰觀人生之天性抱妙氣而清靜物外以動欲心攀緣而成眚過常發於外塵累必由於前境懷貪心而不厭縱內意而自耳流連於絲竹眼轉移於五色香氣[A23]觸鼻發識舌之受味甘口噉食身之受觸以自安怡細腰纖手弱骨豐肌附身芳潔觸體如脂狂心迷惑倒懸自欺如是六塵同障善方紫奪朱如風靡草抱惑而生與之偕老隨逐無明莫非煩惱由是外清眼境內淨心與德相隨與道為隣見淨業之可愛不殺而為因離欲惡而自修故無障於精神患累已除障礙亦淨如久澄水如新磨鏡照內像內見眾病既除客塵反還自性心清若氷志潔如雪結縛既除憂畏亦滅與恩愛而長違顧生死而永別(辯正錄)

丁卯 太清元年西魏 大統十三年東魏 武定五年

正月東魏勃海獻武王[7]高歡卒世子澄嗣位侯景與高氏有隙叛歸西魏西魏以景為太傅景又遣丁和奉表歸梁梁帝納景以景為太將軍封河南王太清二年(戊辰年也)二月東魏大將軍高澄求通好於梁由是侯景有疑乃梁帝以臨賀王正德為平北將軍都督京師諸軍事屯丹陽郡正德密以數十大艘濟正德守宣陽門帥眾迎景至闕下正德即皇帝位改元正平大赦太清三年([A24]巳年也)正月京師城陷侯景入見武帝縱兵掠乘輿服御更以臨賀王正德為侍中大司馬五月丙辰[8]梁武皇帝崩壽八十六歲侯景祕不發喪殿外文武皆莫之知辛巳始發喪升梓宮太極殿是日侯景迎太子綱即帝位六月臨賀王正德怨侯景賣己密書召鄱陽王範使以兵入景遮得其書縊殺正德八月東魏勃海文襄王高澄為饍奴蘭京所弑弟太原公高洋討賊殺之十二月始興太守陳羈先結郡中豪傑討侯景郡人侯安都張偲等各率眾千餘人歸之遣使間道詣江陵受湘東王繹節度(梁紀)

戊辰 梁 太清二年西魏 大統十四年東魏 武定六年
己巳 太清三年五月帝崩大統十五年武定七年

太宗簡文皇帝

諱綱高祖武帝第三子在位二年壽四十九歲 大寶()

庚午 大寶元年大統十六年 北齊高氏受禪 天保元年

北齊

正月東魏進太原公高洋位丞相齊郡王月進齊王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侍中張亮等諷帝禪位于齊王洋帝出雲龍門遣太尉彭城王韶等奉璽綬齊王即帝位于南改元天保封魏帝為中山王十二月鴆[A25]曰魏孝靜帝(葬於鄴西障北東魏一主十七年滅)[A26]王歡高祖神武皇帝(歡姓高氏冀州人也)歡初事爾朱榮榮弟兆委歡軍事封至勃海王五十一歲[A27]兄澄(神武子)世宗文襄皇帝顯祖文宣皇帝洋(神武次子)至是受東魏禪建國曰齊元天保都鄴(彰德路古湘州)在位十年壽三十一太子殷立廢帝也壽十七歲肅宗孝昭帝演(神武第六子也)以廢帝乾明元年改皇建建二年演獵墜馬絕肋殂壽二十七歲祖武成帝湛(神武第九子也)以皇建二年十月改太寧在位四年禪位于太子自稱太上(後主大統四年殂年四十二歲)後主緯(武成長子)在位十三年遷青州周師追擒之并太后幼主恒送長封緯溫公五主合二十八年

辛未 大寶二年 世尊入滅得一千五百年大統十七年三月帝殂太子欽立北齊 天保二年

梁三月侯景逼帝傳位豫章王棟改元天正廢帝為晉安王九月弑之(年四十九)棟加侯景備九漢國置丞相以下官棟禪位于景景即皇帝位于南郊還登太極殿改年曰太始(梁紀)壬申年正月梁湘東王繹命王僧辯等東擊侯景二月諸軍發潯陽先帥甲騎十萬舟艦二千自南江出湓口會僧辯於白茅灣築壇歃血為盟景遣侯子鑒以兵拒西師戰中江子鑒大敗僅以身免收散卒走還建康景大懼涕下覆面僧辯督諸軍乘潮入進軍招提寺北侯景帥眾陳於西州之西先王琳杜龕等以鐵騎乘之僧辯以大兵繼進景兵大潰與百餘騎東走僧辯等迎簡文梓宮升朝堂帥百官哭踊如禮命侯(吐甸反)等追景及於松江瑱進擊敗之單舸走為其小妻兄羊鵾所殺以鹽納景腹送尸建康僧辯傳首江陵梟之於市三日煮而漆之乃以付武庫十一月帝即位(梁紀)

世祖孝元皇帝

武帝第七子封湘東王為荊州刺史甞以高祖崩捨宮造天宮寺請法聰禪師居之崇佛事壬申年十一月即皇帝位於江陵位三年壽四十七 承聖()

壬申 承聖元年西魏廢帝欽 元年北齊 天保三年

三月益州刺史武陵王紀在蜀十七年聞侯景陷臺城湘東王繹討之謂僚佐曰七官文士豈能匡濟適紀內寢柏殿柱繞節生華為獲瑞四月即皇帝位改元天正以子圓照為皇太子承聖二年三月元帝聞紀來書請魏伐蜀紀聞有魏兵遣前梁州刺史譙淹還軍救蜀七月紀自峽口不獲退復順流東下梁遊擊將軍樊猛追擊斬紀及其幼子圓滿圓照圓正下廷尉獄死八月圓肅以成都降魏(梁紀)

北齊詔[1]僧稠禪師至京齊王洋郊迎扶接入稠年過七十神宇清曠齊主拜受禪道受菩薩戒法斷酒禁肉放捨鷹鷂去官佃又勅天下三月六日民間[2]斷屠殺勸令齋戒官園私菜葷辛悉除留師禁中四十餘勅於鄴城建雲門寺以居師兼為石窟大寺主洋專務禪學勅諸州別置[3]禪肆令達定慧者居之就傳教授大起塔寺僧尼滿於諸州佛法東流此焉盛矣(僧史)

癸酉 梁 承聖二年西魏廢帝欽二年北齊 天保四年
甲戌 承聖三年十二月帝降魏西魏恭帝廓元年天保五年

西魏不立年號謀誅太師泰事泄泰廢欽置之雍州立其弟齊王廓恭帝也(文帝第四子)亦去年號復拓跋氏九十九姓改單者皆[4]復其舊()

十一月西魏兵逼江陵帝與太子王褒謝答仁朱買臣退保金城帝入東閤竹庭命舍人高善寶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又以寶劍斫柱令折嘆曰文武之道今夜盡矣去羽儀文白馬素車出降十二月帝為魏人殺之梁王詧為梁主資詧荊州之地是曰後梁(梁紀)

敬帝

方智武帝第九子封晉安王元帝被害僧辯陳先奉之為梁王乙亥年二月梁王至自潯陽即王位時年十三以太尉王僧辯為都督中外諸軍事加陳先征西大將軍北齊主遣書王僧辯以為嗣主沖藐貞陽侯以年以望堪保金陵五月僧辯遣使奉告於貞陽侯淵明定君臣之禮庚子遣龍舟法駕迎之癸卯淵明入建康丙午即皇帝位元天成以梁王為皇太子王僧辯為大司馬先為侍中初僧辯先共滅侯景情好甚篤及僧辯納貞陽侯先遣使苦爭之返數四僧辯不從先舉兵襲僧辯執而縊殺之貞陽侯遜位出就邸百僚上晉安王表勸進十月晉安王即皇帝位改元紹泰位三年以貞陽侯淵明為司徒(梁紀) 紹泰()太平()

乙亥 梁 紹泰元年後梁 宣帝詧 大定元年西魏 恭帝二年北齊 天保六年

後梁

正月梁主詧即皇帝位于江陵宣帝也明第三子初封岳陽王與元帝不平求附庸於西魏至是國曰梁年曰大定尊父太子曰昭明皇帝廟號高宗詧在位七年上疏於魏則稱臣奉魏正朔明帝巋在位二十四年太子琮立莒公也在位二年國歸於隋

八月北齊主如晉陽還鄴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學者論難於前遂勅道士皆剃髮為沙門詔曰得僊者可飛騰遠舉不能爾者並宜改習歸正詣昭玄上統剃度出有不從者殺四人乃奉命由是齊境皆無道士(北齊紀南山宣律師論衡)

丙子 梁 太平元年後梁 大定二年西魏 三年十二月禪于周北齊 天保七年

梁譯經師四十二人出經論七百八十卷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八萬三千人(辯正錄)

右梁四主合五十五年歸于陳

(陳姓都建康)

  • 高祖武帝
  • 世祖文帝
  • 廢帝
  • 高宗宣帝
  • 後主

合三十三年

高祖武帝

字興國湖州長興人仕梁滅侯景有丁丑年八月進位相國總百揆封陳公備九錫陳國置百司十月進爵為王受禪封梁敬帝為江陰王帝在位三年五十七歲 永()

丁丑 陳永定元年十月改元大定三年周宇文覺元年八月廢覺立毓北齊 天保八年

宇文姓代郡武川人父泰仕魏封周公三子覺襲封丙子年十二月受魏禪至是正月即天王位國號周追尊父泰曰太祖文皇帝都長安不立年號稱元年封魏恭帝為宋公以木德承魏水行夏之時色尚黑覺性剛果惡大司馬晉公宇文護之專權八月謀誅護事泄護廢王為略陽月餘弑之在位八月年十六迎立岐州刺史寧都公毓即天王位文帝長子也曰世宗明帝在位四年先二年不立年號己卯年正月太師太宗伯宇文護上表歸政毓始親萬機凡軍旅之事護猶總之都督州軍事之名改為總管八月御正中大夫崔猷建議以為聖人㳂革因時制宜今天子稱王不足以威天下請遵秦漢舊稱皇帝建年號周王乃稱皇帝改元武成帝明敏有識晉公護憚之武成二年四月寘毒於糖鎚帝食而殂壽二十七帝邕立文帝第四子在位十八年廢釋道二教壽三十六宣帝斌武帝長子在位二禪位皇太子闡自稱天元皇帝壽二十二歲靜帝後改名衍隋公楊堅為相[1]釋道二教在位一年禪位於隋王堅

戊寅 陳 永定二年後梁 大定四年周世宗明帝毓 二年北齊 天保九年

陳五月帝幸大莊嚴寺捨身群臣表請還宮設無遮大會供僧布施放生宥罪揚州造東安寺又造興皇天宮等四寺

周帝奉佛乘親宗族為先皇造盧舍那織成像二菩薩各高二丈六尺造等身檀像一十二軀各二菩薩金剛獅子等妙麗天成(辯正錄)

己卯 永定三年六月帝崩大定五年周八月稱皇帝 武成元年天保十年十月帝殂

陳帝寫經一十二藏造金銅像百萬軀修故寺三十二所度僧尼七千人(辯正錄)

北齊顯祖宣帝洋在位十年佛法大盛所度僧尼八千人(律師論衡)

世祖文帝

諱蒨字子華武帝兄昭烈王之長子也封臨川王太后以遺詔立之在位七年壽四十五 天嘉()天康()

庚辰 天嘉元年大定六年周武成二年 四月帝殂北齊乾明元年 十一月皇建元年

北齊二月太子殷立改元乾明八月太后廢之為濟南王常山王演立十一月改皇建元皇建二年十月帝畋獵墜馬絕脇殂遺命弟湛入繼大統改皇建二年為太寧元年湛皆宣帝之弟

二祖慧可大師尊者 洛京武牢姬氏子名神光博涉詩書尤精玄理幼年抵洛陽龍門香山依寶靜禪師出家受具於永穆寺師指之見達磨於少室山(少林寺也)得法機緣列達磨章下祖之繼闡玄風也博求法嗣至北齊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來設禮而問祖曰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祖曰罪來與汝懺士良久曰覓罪不可得祖曰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士曰今日始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祖深器之云是吾寶也即為剃落宜名僧粲於光福寺受具執侍經二載祖乃告之曰菩提達磨遠自竺乾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於吾吾今授汝汝當守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付衣法已汝受吾教宜處深山未可行化恐罹世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酧之祖即往鄴都宜說法積三十四年後於筦城縣匡救寺山門下譚無上道時有辯和法師者於寺中講涅槃經學徒稍稍引去和憤謗祖於邑宰翟仲侃翟罪於祖祖乃委順時年一百七歲隋文帝開皇十三年三月十六日也葬磁州滏陽縣東北七十里唐德宗[A28]曰太祖禪師(正宗記)

辛巳 陳 天嘉二年後梁 大定七年周武帝邕保定元年北齊皇建二年十一月改大寧元年
壬午 天嘉三年詧卒子巋立受周命稱帝天保元年保定二年河清元年
癸未 天嘉四年帝設無礙大會於太極殿明帝巋 天保二年保定三年河清二年

法上法師 北齊世祖成帝湛築壇於內上法師授歸戒帝布髮於地令法師踐其髮而陞座帝受戒畢次授八座重臣后妃戚屬菩薩戒法剏報德寺以居法師諺曰四海僧望道場法上(寺記碑銘)

僧實禪師 周帝王臣克盡禮敬一日謂僧眾曰急修法事誦觀世音救江南講堂崩厄是時楊都講堂聽法眾集道俗充滿忽聞西北異香空中伎樂合堂驚出瞻覩堂歘摧倒大眾無損奏聞梁主移聞于周乃知禪師之祐也是年七月十八日禪師入寂壽八十八帝哭之慟勅圖其像於大福田寺供養之(感應傳)

甲申 天嘉五年天保三年[1]周初令百官執笏 保定四年北齊 河清三年
乙酉 天嘉六年天保四年保定五年帝禪位太子緯 大統元年四月改
丙戌 天康元年四月帝殂天保五年保定六年大統二年

陳文帝修治故寺六十所寫佛經五十藏僧尼二萬人(義楚六帖)

臨海王

諱伯宗史曰廢帝文帝長子在位二年安成王頊以章太后令廢帝為臨海王壽十九歲頊即帝位 光大()

丁亥 光大元年天和六年天和二年北齊 大統三年

釋亡名 周武帝勅亡(音無)名為夏州三藏欲官之天和二年五月冢宰宇文護以書勉名答以收迹巖中攝心塵外此本志也著金人箴息心銘文曰法界有如意寶人焉緘其身銘其膺(其辭略曰)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慮多失不如守一慮多志散知多心亂心亂生惱志散妨道英賢才藝是為愚弊一技一能日下孤燈一能一技空中蚊蚋(續高僧傳)

南嶽思大禪師 諱慧思武津李氏子初北齊慧聞禪師甞抽藏經得中觀論妙悟其旨即遙禮西天第十四祖造論大士龍樹尊者為開空假中三觀論之元文曰因緣所生我說即是空一名為假名一名中道義(智者大禪師智顗遂大典其教觀焉)梁元帝承聖三年思依慧聞悟入法華三昧及旋陀羅尼門奉菩薩三聚淨不衣絲綿寒則以熟艾敷其座道行著時稱思大和尚甞有疾念之曰病由業生業由心起心緣不起外境何狀業病與身都如雲影作是觀己身遂輕安及領徒南邁值梁之亂暫止太蘇山陳廢帝光大元年來南謂其徒曰吾前生曾居此處指林泉曰古寺也掘地得殿宇基址僧用器皿得遺骸於兩石下乃建塔曰三生塔當嶽心[1]建般若虎跑地出泉以供學侶陳宣帝大建元年嶽祠道士密告陳帝誣師北僧受齊國券斷嶽心釘石興妖陳帝遣使追師師飛錫而帝異之迎以供養安置棲玄寺問辯佛理帝乃罪道士以欺罔欲誅之師為奏免之乃勅諸道士以供師役師奏還南嶽帝餞以殊禮久之師示眾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大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入滅壽六十四歲師所著述並行於世師為法華三祖也(行狀本傳)

戊子 陳光大二年十一月帝廢後梁 天保七年周 天和三年北齊大統四年十一月上皇殂

高祖宣帝

昭烈王第二子封安成王受遺詔輔政是十一月廢小帝帝立在位十四年壽五十帝修佛寺五十所揚州造太皇寺寺造七級大塔造金銅佛二萬軀造崇皇寺修故像百三十萬軀寫佛經十二藏度僧尼萬人(辯正錄)

大建(十四)

己丑 陳大建元年四月傅大士卒天保八年天和四年大統五年

三祖僧璨大師尊者 不知何許人也初以處士見二祖慧可尊者於北齊可祖器之剃度受具得法是年自北齊來司空山遂隱於舒州皖公山今所謂山谷山寺也三十年其跡寖顯學者知求其道隋開皇間乃有沙彌道信者福拜曰乞大師發我解脫法門誰縛汝曰無人縛祖曰既無人縛汝即是解脫何須更求解脫道信即悟願為弟久之信往江西吉州受戒既還祖曰汝今已戒道亦備矣吾即往之昔如來大法眼藏今以付汝并其衣鉢汝皆將之聽吾偈曰花種雖因地從地種花生若無人下種花地盡無生復曰汝善傳之無使其絕吾往遊羅浮非久乃還更二載遂復山谷月餘盛會州人與其說法已而[2]立化於大樹之下當隋大業二年十月十五日也是時人民不安遑塔之至唐玄宗天寶五載趙郡李常移官於舒乃發壙焚之得舍利立塔於其化所聞于朝玄宗[A29]曰鑒智禪師塔曰覺寂其後代宗朝相國房琯為碑序之甚詳也(正宗記)祖甞作信心銘行於世

信心銘 其文略曰至道無難唯嫌揀擇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得現前莫存順逆又曰圓同太虛無缺無良由取捨所以不如又曰二由一有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又曰真如法無他無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又曰一即一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全文載士英集)

庚寅 陳 大建二年後梁 天保九年周 天和五年北齊 武平元年

齊昭玄上統 法師曇延勅進位為昭玄上

辛卯 陳 大建三年後梁 天保十年周 天和六年北齊 武平二年

律師僧正 陳宣帝再為孝太妃母氏也太皇寺建靈剎高一十有五丈下安佛爪於寶函詔國內僧員初受戒未滿五年者[3]參律部於都邑大寺廣置聽場仍勅瑗律師總知監檢明示科舉有司供給衣饍又勅瑗律師為國僧正(僧史略)

壬辰 大建四年天保十一年建德元年武平三年

九月陳帝詔僕射徐陵[4]撰婺州雙林傅大士詔僕射周弘正撰慧和闍黎碑(陳紀寺記)

[5]周帝詔禪師僧瑋至京親稟戒誨勅后妃公卿咸受十善勅住京城天寶寺及東歸為安州三藏周帝甞奉佛篤敬造寺建塔度寫佛經千餘部忽為道士張賓之惑始懷毀教之志甲午年五月十七日下詔[6]廢佛教俄有旨兼廢道教法師靜靄詣闕見帝引對極陳毀教之不宜及禍福報應之說周帝為改容顧業已成詔旨既頒行且不可返謝遣之靄退入太乙山[7]三寶錄二十卷行於世(方志)

癸巳 陳 大建五年後梁 天保十二年周 建德二年北齊 武平四年

釋僧安住王屋山講涅槃經有一雌雉伏聽是年安至越州一家有女髮如雉毛見安如舊相識是知其女乃雉也(感應記)

甲午 大建六年天保十三年建德三年 廢佛道教武平五年
乙未 大建七年天保十四年建德四年武平六年

後梁明帝巋荊州造天皇陟屺大明寶光四望等寺(辯正錄)

天台智者大師 此年至建康禪師諱智顗字德安生荊州華容陳氏年十八出家初謁大蘇山慧思禪師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大師誦法華經至藥王品曰是真精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乃悟法華三昧獲旅陀羅尼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及辭思遊思曰汝於陳國有緣往必利益至是乙未年抵建康瓦棺寺創弘禪法僕射徐陵尚書毛喜等貴望並稟禪旨甞夢登高山見一僧以手招之是年九月至天台山定光出迎憶昨相招否大師驚異而禮之乃創菴行道陳宣帝詔師還都居光宅寺隋文帝開皇九年陳國滅大師乃憩廬山開皇十一年晉王廣任總江淮十一月二十三日於楊州總管金城請大師設僧會授菩薩戒奉師號曰智者久之還廬山晉王再請出山為蕭妃救患建齋七日行[1]光明懺疾瘳再還廬過衡峯屆荊部留王泉寺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歸寂於台山石城寺壽六十僧臘四十大師造大寺三十六所命寫經一十五藏著經疏百餘卷造金銅土木等像八十萬軀度僧一萬五千人五十餘州道俗受菩薩戒者不可勝紀大師謂法華為一乘妙典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遂出玄義曰釋名辯體明宗論用判教相之五重也後世宗之曰天台教

[2]天台九祖初南嶽慧聞禪師探藏經得西天龍樹大士所造中觀論悟旨遂遙禮龍樹為開空假中三觀止觀法門以法華宗旨授慧思大禪師思授智者大禪師智顗顗授灌頂章安尊者也頂授縉雲威縉雲傳東陽威東陽傳左溪元朗朗傳湛然荊溪尊者也為九祖學者宗之謂之四教法性觀行宗天台教荊溪尊者入滅於唐德宗興元元年林梁肅題其碑陰命世亞聖云

丙申 陳 大建八年後梁 天保十五年周 建德五年北齊 隆化元年改 曰德昌元年

周建德三年十月[3]周主自將伐齊克晉州主憂懼自晉陽還鄴口州將帥請於安德王延宗曰王不為天子諸人實不能為王出死延宗不得已即皇帝位周軍圍晉陽攻東門克之延宗戰方屈走至城北周人擒之主下馬執其手曰兩國天子非有怨惡直為百姓來耳終不相害勿怖也使復衣帽而遣周主大赦削除齊制取禮文武之士周師趣鄴齊主引諸貴臣入朱雀門問以禦周之人人異議齊主不知所從望氣者言當有革易齊主引尚書令高元海等議依大統故事禪位皇太子恒 丁酉年正月乙亥朔齊太子恒即皇帝位改元承光尊齊主為大上皇壬辰周師至鄴下圍之齊人出戰大敗上皇從百騎東走齊王帝以下皆降甲午周主入鄴乙未齊上皇渡河入濟州是日幼主禪位于大丞相任城主湝湝詔尊上皇為無上皇幼主為宋國天王丙申齊上皇留胡太后於濟州自與穆后憑淑妃幼主韓長鸞等數十人奔青州欲入陳周師奄至上皇與后妃幼主等十餘騎南走尉遲勤追及盡擒之并胡太后送於鄴[4]北齊五主合二十八年滅四月周主還至長安封齊主為溫公(周紀)

丁酉 陳 大建九年後梁 天保十六年周 建德六年北齊 幼主恒承光元年國滅

北齊譯經師六人出經論五十二卷僧二百萬餘人建寺院四萬餘所(方志)

戊戌 大建十年天保十七年周帝殂長子贇立宣政元年也 後傳位太子自稱天元皇帝

周建德七年三月突厥寇幽州周武帝帥諸軍伐突厥五月不豫六月還長安殂壽三十太子贇即皇帝位

己亥 陳 大建十一年後梁 天保十八年周帝闡改名衍 大成元年改曰大像元年

正月周宣帝贇受朝於露門始與群臣服漢魏衣寇大赦改元大成置四輔官以大塚宰越王盛為大前疑相州總管蜀公尉遲逈為大右弼中山公李穆為大左輔大司馬隋公楊堅為大後丞宣帝傳位於大子闡改名改大成年曰大像元年宣帝自稱天元皇十月復佛像及天尊像大像二年正月詔內外[5]命婦皆執笏其拜宗廟及天臺皆俛仰如男子天元五月不豫召劉昉(分兩反)顏之儀入臥內欲囑以後事瘖不復能言昉見靜帝衍幼冲以后父楊堅有重名遂與柱國沛公鄭繹柳裘等謀引堅輔政是日天元殂壽二十二祕不發喪昉繹矯詔以堅總知中外兵馬事堅革宣帝苛酷之政更為寬大天元造像一萬餘軀命寫般若經三千部大齋八戒念佛不替(辯正錄)

陳是年帝詔禪師智顗遷都居光宅寺隋文帝開皇十一年任總江淮晉王廣煬帝也一月二十三日於楊州總管金城請師設僧會授菩薩戒師為王立法名總持王奉師號智智者大師稱由此始師居常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罄無不盡[1]五時者一華嚴時二鹿苑時說四阿含三方等時說維摩思益楞伽金光明勝鬘等經四般若時說摩訶般若光讚般若金剛般若諸般若經五法華涅槃時[2]八教者頓漸祕密不定藏通別圓頓等四教是化儀如世藥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辯藥味第一頓教者華嚴經譬如日出先照高山第一時涅槃經云譬如從牛出乳此從佛出十二部經第二漸教下三時三味總名為漸初在鹿苑說四諦十二因緣事六度等教約時則日照幽谷第二約味從乳出酪此從十二部出九部修多次明方等部淨名等經彈偏折小歎大褒四教俱說藏為半字教通別圓為滿字約時則食時第三時約味從酪出生酥此從九部出方等次說般若約時則禺中時第四時約味從生酥出熟酥此從方等之後出摩訶般若第三祕密教者如來三輪不思議故或為此人說頓或為彼人說漸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故言祕密第四不定教者由前四味中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不思議力能令眾生於漸說中得頓益於頓說中得漸益得益不同故言不定教也次說法華開前頓漸會入非頓非漸故言開權顯實又言廢權立實又言會三歸一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約時則日輪當午無側影第五時約味從熟酥出醍醐此從摩訶般若出法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授三乘人及一切眾生成佛記次說大涅槃者有二義一為未熟者更說四教具談佛性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拾教二為末代鈍根於佛法中起斷滅見夭傷慧命亡失法身說三種權扶一圓實故名扶律談常教論時論味與法華同化法四教第一三藏教者修多羅藏四阿含等經二阿毘曇藏俱舍婆沙等論三毘尼藏五部律此之三藏名通大今取小乘三藏言苦集滅道等次明通教通前藏教通後別圓故名通教第三別教者明界外獨菩薩法教理知斷行位因果別前三教別後圓教故名別也第四圓教者圓名圓妙圓滿圓足圓頓故名圓教也所謂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眾生諸大乘經論說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總屬此教也謂法華妙典蕩化城之執教釋草庵之滯情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遂出玄義曰釋名辯體明宗論用判教相之五重也名則法喻齊舉謂一乘妙法即眾生本性在無明煩惱不為所染如蓮華處于淤泥而體常淨以為名此經開權顯實廢權立實會權歸如蓮之華有含容開落之義華之蓮有隱現成實之義亦謂從本垂跡因跡顯本夫經題不越法譬人單複具足凡七種單三複三具足者一攝一切名妙法蓮華經即複之一法譬為複名以召體體即實相謂一切相離實相無體故宗則一乘因果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可尊尚故用則力用以開廢會之義有其力故然後判教相以如來一代之談判為五時八教也教理既明非觀行無以復乃依三諦之理空假中亦三止三觀一一觀心念念不可得先空次假後中離二邊而觀一心如雲外之月者此乃別教之行相也又云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法莫盛乎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故一中一切中無假無空而不中空假亦爾即圓教之行相也如摩醯首羅天之三目非縱橫並別故三觀圓成法身不素尚慮學者昧於修性或墮偏復創六即之義以絕斯患一理即佛者法界眾生下至蟭螟同稟妙性從本以來常住清淨覺體圓滿一理齊平故二名字即佛雖理性坦平而隨流者日用不知必假言教外薰得聞名字生信發解故三觀行即佛者既聞名開解要假前之三觀而返源故四相似即佛者觀行功深發相似用五分真即佛者三心開發得真如用位位增勝故究竟即佛者無明永盡覺心圓極證無所證如上六位既皆即佛不屈不濫通具法報化三身為正隨居四土為依四土者一常寂光法性土也法身居之二實報無障土二受用也自受用土報佛自居他受用土登地菩薩居三方便有餘四淨穢同居並為應化土也地前菩薩二乘凡夫所居其實則非身非土無優無劣為對機緣故假說身土而分優劣師得身土互融權實無礙故三十餘年晝夜宣演生四種益具四悉檀悉遍檀翻名施也師之法遍施有情隨根得如云世界悉檀生歡喜益(云云)師生緣見乙未年 天台第九祖荊溪尊者始終心要曰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舉一即非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祕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於是大覺慈尊然歎曰真如界內絕生物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異時天然之理具諸法故然此三諦性之自爾迷茲三諦轉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觀觀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從因至果非漸修說知次第理非次第大綱知此綱目可

庚子 陳 大建十二年後梁 天保十九年周衍 大像二年

二月周帝詔曰佛法弘大前古共崇詎宜隱沈捨而不行自今應王公下至黎庶並宜修事知朕意焉(周紀)

辛丑 大建十三年天保二十年正月改元大定二月禪位于隋隋受周禪 開皇元年

周靜帝大像二年十二月以大丞相隋公楊堅為相國總百揆進爵為王以安陸等二十郡為隋國贊拜不名備九錫之禮堅受爵十郡而已辛丑年正月靜帝改元大定二月通直散騎庾季才勸隋王宜應天受命太傅李穆大將軍盧賁亦勸之於是周主下詔遜位居別宮[A30]公椿奉皇帝璽紱禪位於隋五主合二十五年祚終隋王受冊璽入臨光殿服兗冕如元會之儀大赦建元開皇除周六官依漢魏之舊封周帝為介公九歲薨(隋書)

帝楊姓堅名弘農華陰人漢太尉震十四代孫父忠初事周文屢立戰功官至太傅隋國公堅襲封也周武聘堅女為太子妃太子宣帝也靜帝立堅輔政受周禪火德都長安開皇元年三月詔於五嶽之下各置僧寺一所(三寶記)七月制曰伏惟太祖武元皇帝間關三代造我帝基追仰神猷事冥真寂思欲廣崇寶剎經始伽藍增長福因微副幽旨其襄陽隋郡江陵晉並宜立寺一所建碑頌德每年至[1]忌日設齋行道八關懺悔奉資神靈八月制曰昔歲周道既衰群兇鼎沸朕出車練卒蕩滌妖醜節義之徒輕生忘死干戈之下每聞殂落永念群生蹈兵刃之苦有懷至道興度脫之心思建福田法力冥助死事之臣善根增長悖逆之侶從暗入明並究苦空咸拔生死可於相州[2]戰地建伽藍一所(開皇錄)帝又於民有犯法處盡者率為營齋是冬沙門智周等自西域還進梵本經二百六十部勅付有司召人翻譯隋帝在位二十四年壽六十四歲(隋書帝紀)

壬寅 陳 大建十四年 正月帝崩後梁 天保二十一年隋 開皇二年

六月隋帝詔以[3]長安龍首山宜建都邑城曰大興城殿曰大興殿寺曰大興善寺詔境內之民任聽出家仍計口出錢營造經像以法師曇延為昭玄統勅對譯經又勅法師僧猛住大興善寺尋進為隋國大統三藏法師昔龍潛所經四十五州至是同起大興國寺(開皇錄)

後主

諱叔寶宣帝長子壬寅年正月即帝位九月設無礙會於大極殿捨身及乘輿服御(辯正錄)位七年壽五十二 至德()

癸卯 陳 至德元年後梁 天保二十二年隋 開皇三年 三月遷于新都

隋正月帝詔曰朕欽崇聖教念存神宇[4]周朝所廢之寺咸可修復又勅曰好生惡殺王政之本佛道垂教善業可憑稟氣含靈唯命為重宜勸勵天下同心[5]救護其京城及諸州官所立寺正月五月九月常起八日至十五日當寺行道其日遠近民庶凡是有生之類悉不得殺(開皇紀)帝又勅法師明贍翻譯經文住大興善寺又勅釋慧遠為洛州[6]沙門統(辯正錄開皇紀)

甲辰 至德二年天保二十三年開皇四年

三月陳國僧統寶瓊入寂壽八十一勅有司給葬具仍以天子鹵簿仗借為飾(辯正錄)

隋帝以初生因出般若尼寺故基為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太后造大興國寺(辯正錄)

乙巳 至德三年天保二十四年五月巋殂太子琮嗣立開皇五年

隋帝請經法師受菩薩戒詔曰朕夙膺多祉恭嗣寶命方欲歸依正覺欽崇聖果今請經法師於大興善殿[1]受菩薩戒然菩薩之教以解脫為先戒行之本以慈悲為始今囹圄幽闇有動于懷自流罪以下悉可原放又勅曰佛以正法付囑國王朕是人尊受佛付囑今以後訖朕一世每月常請二七僧隨番上下轉經經師四人大德三人於大興善殿讀一切經文(辯正錄)

丙午 至德四年後梁琮莒公也廣運元年開皇六年 蜀王秀及妃姬請釋法進稟授戒法
丁未 禎明元年廣運二年滅開皇七年

陳年禎明宋資治通鑑避仁宗皇帝廟諱作祥明今從舊

隋八月徵梁主入朝梁主帥其群臣發江陵隋帝以梁主在外遣武鄉公崔弘度將兵戍江陵梁主叔父安平王巖等恐弘度襲之文武男女十萬口奔陳隋帝聞之廢梁國梁主琮柱國賜爵莒公後梁三主並崇信佛法廣造塔寺寺一百八所僧尼三千二百人(辯正錄)

陳法師慧布至德間於建康攝山建棲霞寺陳帝諸王並受布戒奉之如佛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入寂(行實碑記)

隋帝召遷法師詔曰皇帝敬問徐州曇遷法承勤精大教利益無邊承風飡德實懷虛願即來儀以沃勞望遷至京大弘法化(開皇紀)

戊申 陳 禎明二年 五月廢太子胤為吳興王立張貴妃子深為太子隋 開皇八年十月大舉伐陳

李士謙 開皇八年卒謙宗約少喪父事母以孝聞其族長伯瑒每嘆曰此子吾家顏子也謙施藥散穀積三十年雅好佛舉止約以戒有謂其修[2]陰德謙笑曰夫陰德其猶耳惟己自知人無得而知者今吾所作仁者皆知何陰德之有謙最善玄言有疑佛[3]應之說士謙喻之曰不聞易經乎積善餘慶積惡為殃豈非休咎之徵邪客又問三教優劣士謙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有省焉(北史)

己酉 禎明三年滅開皇九年 天下一統

正月陳帝為隋廬州總管韓擒虎所得隋帝詔建康城邑宮室[4]平蕩耕墾更於石頭城置蔣州班師以長史右僕射司馬王韶鎮石頭三月陳主與其王公百官發建康四月至長隋帝給賜陳主甚厚數得引見班同三品仁壽四年卒贈大將軍長城縣公[A31]曰煬(隋書)陳譯師三人出經論二百卷寺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國家新寺一十七所百官造者六十八所廓內大寺三百所僧尼三萬二千人(辯正錄)

右陳五主合三十三年歸于隋

(楊姓以火德都長安)

  • 高祖文皇帝
  • 煬帝
  • 恭帝
  • 越王侗(恭帝之弟) 改皇 泰元年

高祖文帝

諱堅受周禪見辛丑年下 開皇(二十)仁壽()庚戌開皇十年春帝幸晉陽勅曰自開皇十年已前諸有僧尼私度者並聽出家尋下勅為第四皇子蜀王秀於京置勝光寺詔遷法師徒眾居之受王供養[5]禪師智舜初事稠禪師居白鹿山十年北入贊皇山聲譽遠播是年詔曰皇帝敬問趙州章洪山智舜禪師道體清勝教導蒼生使早成就朕甚嘉焉弘護正法夙夜無怠今遣開府盧元壽指宣往意并送香物如別(本傳) 十一年帝制曰來設教義存平等菩薩用心本無差別故能津梁庶品濟度群生朕位在人王紹隆三寶永言至理弘闡大乘諸法豁然體無彼我於福業乃有公私自今凡是營建功德普天之內混同施造隨其意願勿生分別庶一切法門同歸不二十方世界俱至菩提(開皇紀)時法師曇延入滅延為[6]三朝帝師臨終以表辭託以外護帝哭之哀百僚縞表送葬史薛道衡為祭文略曰往逢道喪玄綱落紐棲心幽巖確乎不拔高位厚祿不能回其意嚴威峻法不足懼其心聖皇啟運像法再興卓爾緇衣欝為稱首屈辰極之重申師資之三寶由之弘護二諦藉以宣揚信足以追蹤澄什超邁安遠矣(辯正錄) 十三年春二月詔營[7]仁壽宮於[A32]西鳳翔府政州之北蜀王秀獵政州之野馬突[8]入一古窯滿窯皆佛菩薩故像帝聞乃詔諸像仰所在官司精加檢運送近寺率土蒼生各施一文委官莊飾立疏文曰十二月八日隋皇帝佛弟子楊堅敬白十方三寶仰惟如來慈悲弘道濟度含斷邪惡之源開仁善之路自朝及野咸所依憑屬周代亂常侮懱聖迹塔寺毀廢像淪亡致愚者無以導昏迷智者無以尋靈弟子往藉三寶因緣今膺昌運作民父母思拯黎元重顯尊容再崇神化頹基毀迹更事莊嚴廢像遺經悉令雕撰弟子今於三寶前至心懺悔周室毀像殘經慢僧破寺此重罪悉為懺悔敬施一切毀廢經像絹十二萬疋願三寶證明受我懺悔皇后施絹亦十二萬疋王公已下臺官主將以至州縣佐諸寺僧尼京城宿老下逮黔黎一一施再日設齋奉慶經像(開皇紀)又詔[1]於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并賜莊田 十四年勅率土之內但有山寺一僧已上皆聽給額私度者附貫又勅沙門法經二十大德撰[2]經目錄七卷總標九錄區別品類曇崇法師造佛塔高十一級十月三十日無疾而化月詔[3]以北齊後梁陳宗祀廢絕命高仁英蕭琮陳叔寶以時修祭所須器物有司給之叔寶從帝登洛陽邙山侍飲賦詩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願上東封書并表請封禪帝優詔答之 十五年帝以僧尼時有過失內律佛制不許俗看勅有司依大小乘經有禁約沙門語悉令錄出[4]眾經法式十卷獎導出家遏惡弘善(開皇紀) 帝及皇后於京師法界尼寺造連基浮圖其下安佛舍利七月放大光明帝請法純禪師入內皇后受戒(三寶紀)帝賜婺州雙林寺沙門慧則等略曰朕君臨天下重興教法欲使三寶永崇四生蒙福想師等宣揚聖道殊應勞德 十六年勅請洪遵律師為講律[5]時惟尚僧祇師乃弘四分漸皆宗附焉 十七年正月沙門寶貴以開皇已來新所譯經奏上[6]親製序翻經學士費長房成都人也初為僧周武廢教返俗隋興仍習白衣時預參譯筆受詞義是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奏其所撰歷[7]三寶紀一部十五卷下勅行之其紀備載歷代翻譯之經譯師道俗首末是年括天下僧尼私度者並令得戒 十八年帝又賜婺州雙林寺沙門慧則書曰朕受天命撫育黎元尊崇三寶情深救護望十方含靈蒙茲福業俱登仁壽汝等普為群生宣揚聖教精誠苦行深慰朕懷利益宏多勿辭勞也 十九年二月智文律師卒 二十年詔有毀佛道像者以惡逆論(三寶紀)

辛酉仁壽元年帝潛龍時遇梵僧授佛舍利一裹是年三月勅以岐雍泰華嵩衡州等三十處[8]建舍利塔(開皇錄)六月詔曰仰惟正覺大慈大悲救護眾生津梁庶品朕歸依三寶重興聖教思與四海共修福業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請沙門三十人諳解法相堪宣導各將侍者二人散官一人薰陸香百二十分道送舍利往三十州建塔每州僧三百六十人為朕及內外臣民七日行道限十月十五日午時同下石函宣懺悔文菩薩戒弟子皇帝堅敬白三寶堅蒙三寶力為蒼生君父今故分布舍利起塔願為眾生懺悔重帝於十月十五日午時御大興殿西向執珪而立延請佛像及沙門三百六十人幡蓋音樂自大興善寺迎來至殿燒香禮拜率文武百僚齋食及舍利入塔時畢帝曰佛法重興必有感應時高麗百濟新羅[9]三國使者將還各請舍利於本國起塔供養詔許之二月二日勅送舍利三十顆貯以金合盛琉璃瓶於長安大興善寺起塔道俗萬億迎引至寺設無遮大會虔誠懺禮焉(開皇錄) 二年正月帝復分布舍利於岐[A33]恒杭等五十三建塔一如前式期用四月八日午時下石函五月十五日雍州天雨金屑寶華月十五日長安延興寺鑄丈六金銅佛像雨寶屑銀華西竺闍那崛多三藏是年出護國等經總三十九部合一百九十二卷勅請興善寺翻經學士沙門[10]眾經目錄五卷為五錄隨類區辯也(釋教錄) 三年帝以皇后乃於京邑西南置禪定寺建塔七級勅有司迎遷禪師主之召海內名德禪師一百二十人同居行道(釋教錄)

文中子 王通西遊長安見帝太極殿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稽古驗今帝大悅曰得生幾晚下其議於公卿公卿不悅知謀之不用也作東征歌而歸乃續詩書正禮樂修元經贊易道九年而六經大就人自遠而至者河南董常太山姚義京兆杜如晦趙郡李靖南陽程元扶風竇威河東薛中山賈瓊清河房玄齡鉅鹿魏徵太原王溫彥博頴川陳叔達等咸稱師北面受王佐之道餘往來受業者蓋千餘人賈瓊問息通曰無辯問止怨曰不爭通曰聞謗而怒者讒之囮(夷周反捕鳥媒)見譽而喜者佞之媒也絕囮去媒讒佞遠矣煬帝初累徵不就大業十三年有疾聞煬帝被害泫然而興曰民厭亂久矣其或者將啟堯舜之運吾不與焉命也遂卒門人[A34]曰文中子子甞為中說以擬論語其周公篇曰詩書盛而秦世滅孔子之罪也玄虛長而晉室亂非老莊之罪齋戒修而梁國亡非釋迦之罪也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或問佛子曰聖人曰其道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國則泥又曰觀皇極讜議三教於是乎一矣之弟王績亦著書[1]東皐子文中子講道于白午之溪弟子捧書北面環堂成列講罷程生退省於松下語及周易薛收嘆曰不及伏犧氏乎何辭之多也俄而有負苓者皤皤然委擔而息曰吾子何嘆也薛收曰叟何為者而徵吾嘆負苓者曰夫麗朱者赤附墨者蓋漸而得之也今吾子所服者道而猶嘆是六腑五臟不能受也吾是以問薛收曰聞之師易者道之蘊也伏犧畫封而文王繫不逮省文矣吾是以歎負苓者曰文王焉病伏犧氏病甚者也昔者伏犧氏之未畫卦也三才其不立乎四序其不行乎百物其不生乎萬象其不森乎何營營而費畫也自伏犧氏泄道之密漏神之幾分張太和裂元氣使天下之智者詭道逆出我善言象而識物情陰陽相磨遠近相取作為剛柔同異之說以駭人志於是知者不知而大樸散矣則伏犧氏始兆亂者安得羸歎而嗟文負其苓而行追而問之居與姓名不答中子聞之曰隱者也歟 通龍門人

甲子仁壽四年正月詔曰朕祇受肇命撫育生民遵奉聖教重興善法如來大慈覆護群咸見舍利開導含生朕已分布遠近皆起靈塔其間諸州猶有未遍今更請大德[2]送舍利各往諸州依前造塔當與蒼生同斯福業乃勅法遵律師等送舍利往博絳等三十餘州一依前式用四月八日期同下塔(釋教錄)帝將避暑仁壽宮術士章仇(覆姓)大翼(名也)諫止之帝不聽遂幸仁壽宮四月不豫月崩(帝紀)太子廣即位帝在位寫佛經四十六凡十三萬卷修治故經四百部造金銅檀像六十餘萬軀修治故像一百五十萬九千餘軀宮內造刺繡并織成像及畫像五彩珠幡不可稱計崇緝寺宇五千餘所譯經道俗二十四人所出經論垂五百餘卷(釋教錄)

煬帝

諱廣高祖文帝第二子封晉王開皇二十年廢太子勇立廣為皇太子仁壽四年七月即帝位在位十三年為令狐行達縊於江都三十九歲 大業(十二又二)

乙丑大業元年正月帝為高祖造西禪定寺又於高陽造降聖寺賜婺州傅大士雙林寺略曰朕欽承寶命撫育萬方思弘德化覃被遐邇(句文崇敬見大士傳)[3]置進士科三月戊申詔曰聽採輿頌謀及庶民故能審刑政之得失將迴歷淮海觀省風俗勅宇文愷與內史舍人封德彛等營顯仁宮南接卓湘北跨洛發大江之南五嶺以北奇材異石輸之洛又求海內嘉木異草珍禽異獸以實園苑又命尚書右丞皇甫儀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穀洛水達於河復自板渚引河歷榮澤入汴又自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於淮又發淮南民十餘[A35]溝通渠(安州)自山陽至楊子入江廣四十步渠旁築御道樹以柳自長安至江都置離宮四十餘所又遣黃門侍郎王弘等往江南造龍舟及雜船數萬艘五月築西苑周二百里其內為海周十餘里為方丈蓬萊諸山高出水面百餘尺臺觀宮殿羅絡山上向背如神海北有龍鱗渠縈紆注海內㳂渠作十六院門皆臨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堂殿樓觀窮極華麗宮樹秋冬彫落則剪綵為花葉綴於枝條色渝則易以新者常如陽沼內亦剪綵為荷芰菱芡乘輿遊幸則去水而布之上好以月夜從宮女數千騎遊西作清夜遊曲馬上奏之八月上行幸江都發顯仁宮出洛口御龍舟龍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長二百尺上重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飾以金玉下重內侍處之皇后乘翔螭舟制度差小而裝飾無異挽船士皆以錦綿為袍又有浮景漾彩朱鳥蒼螭等數千艘(蘇刀切)挽船士八萬餘人舳艫相接二百餘里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旗蔽野帝每出遊幸羽儀亘二十餘里物之盛近世莫及也(隋書) 二年三月帝發江四月入東京立道場設無遮大會度士女百二十人為僧尼奉為文帝造金銅釋迦佛坐像一軀并州(太原也)造弘善寺傍龍山作彌陀坐像高百三十尺楊州立慧日道場長安造清禪寺日嚴寺香臺寺又捨九宮為九寺泰陵莊陵俱各造寺為文皇獻后於長安造二寺二塔別立寺二所修治故經六百十二計九十萬三千五百八十卷故像十萬一千軀鑄造新像三千八百五十六軀度僧一萬六千二百人帝出巡幸常以僧尼道士女冠自隨謂之四道場(帝紀并辯正錄) [1]三年正月二十八日帝設齋具疏稱皇帝菩薩戒弟子廣白三謹於率土之內建立勝緣請僧七日行道度僧一千人以此功德普為眾生清淨罪垢同至菩提(辯正錄)三月帝還長安以高祖末年法令峻刻[2]改修律令民久厭嚴刻喜於寬政旅騎尉劉炫預修律令吏部尚書牛弘從容問炫曰周禮事多而府史少今令史百倍於減則不濟其故何也炫曰古人委任責成歲終考其殿最(下功曰殿上功曰最)案不重校文不繁悉府史之任掌要目而已今之文簿恒慮覆若鍛鍊不密則萬里追證百年舊按此之由也(隋書)[3]改州為郡改度量權衡並依古式[4]改上柱國以下官為大夫置殿內省於尚書門下內史祕書為五省增謁者司隷臺與御史為三臺分太府寺置少府監與長秋國子將[5]都水為五監又增改左右翊衛等為十六廢伯子男爵唯留王公侯三等詔發丁男百餘萬[6]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尚書左僕射蘇威諫帝不聽築二旬而畢八月車駕發榆林歷雲中泝金河時天下承平物豐實甲士五十餘萬馬十萬匹九月至東都 四年詔於汾州之北汾州之源[7]營汾陽宮 五年正月改東京為東都詔天下均田三月車駕西巡 六年勅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置驛官欲東巡會稽 七年二月帝自江都行幸涿郡壬午下詔討高麗天下騷動鄒平民王薄擁眾據長白山剽掠齊濟之郊自稱知世郎作毋向遼東浪死歌以相感勸避征役者多往歸之 八年[8]四方兵至高麗平壤凡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軍駕度遼麗諸城各堅守不下初九軍之度遼也凡三十萬五千人及帝之還至遼東城惟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失亡蕩盡 九年四月帝以衛尉少卿[9]李淵為弘化郡留守關右十三郡兵皆受征發 十年二月[10]詔百僚議伐高麗數日無敢言者戊子詔復徵天下兵百道俱高麗亦自困弊遣使乞降帝乃班師還西京 十一年正月增祕書省官百二十員以學士補之 十一年正月詔以右驍衛將軍唐公李淵為大原留守以王威高君雅為之車駕至江都[11]饑饉其民采樹皮葉為末煮而食之諸物皆盡乃自相食卒遇弑於江都

丁丑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改義寧元年恭帝之立也

恭帝

諱侑元德太子招之子煬帝孫也封代王煬帝巡幸命代王留守長安時年十三歲陽留守唐公李淵兵起王命諸將禦之皆敗十一月淵克長安奉代王即皇帝位於天興殿改大業十三年為義寧元年遙尊煬帝為太上皇淵自長樂入長安以淵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封唐王以武德殿為丞相府立官屬以裴寂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淵子建成為唐世子次子世民為京兆尹曰秦公第三子元吉為齊公(隋書)

魏公李密據洛口 永平元降于唐夏竇建德 丁丑元涼李軌據涼州 安集元
梁蕭銑據巴陵 天鳳元秦薛舉據金城 秦興元定楊可汗劉武周據馬邑 天興元
吳李子通據江都梁梁師都據朔方 永隆元楚朱粲 稱帝

戊寅義寧二年大業十四年也正月煬帝留江都見天下危亂無心北歸乃命治丹陽宮將徙都之時江都糧盡從駕驍果多關中人久客思鄉里見帝無西意多謀叛歸司馬德戡元禮裴虔通謀曰驍果若亡不若與之俱以謀告宇文智及智及曰今天實喪隋雄並起同心叛者已數萬人因行大事此帝王之業也德戡等然之以宇文化及為主戡悉召驍果軍吏諭以所為皆曰唯將軍命三月丙辰天未明德戡授虔通兵以伐諸門衛士虔通自門將數百騎至成象殿德戡等引兵自玄武門入帝聞亂易服逃於西閣通與元禮進兵校尉令狐行達拔刀直進因扶帝下閣至寢殿虔通德戡等拔白刃侍立帝嘆曰我何罪至此賊黨馬文舉曰陛下違棄宗廟巡遊不息外勤征討內極奢淫使丁壯盡於矢刃女弱填於溝壑四民喪業盜賊峰起專任佞諛飾非拒諫何謂無罪賊欲弑帝帝索鴆酒不許令狐行達縊殺之蕭后與宮人撤漆版為小棺殯於西院流珠堂及自稱大丞相總百揆以皇后令立秦王浩為帝居別宮令發詔畫勅書而已宇文化及唐武德二年死宇文志及與封德彛降於(化及傳)隋恭帝詔以十郡益唐國仍以唐王為相國總百揆唐國置丞相以下官又加九唐王不受但改丞相府為相國府其九錫殊禮皆歸有司四月煬帝凶問至長安月至東都留守官奉[1]越王侗(恭帝弟也)即帝位元皇泰以王世充為左僕射總督內外諸軍世充勢震內外皇泰主拱手而已世充本從煬帝在江都(揚州也)李密亂煬帝遣世充將江淮勁卒赴東都助討密因留東都(田充傳)五月[2]午隋恭帝禪位于唐王遜居代邸甲子唐王淵即皇帝位于太極殿大赦[3]改元改郡為州改太守為刺史六月奉隋帝為𨟎國公(𨟎戶圭切東海之邑)詔曰近世以來時運遷革前代親族莫不誅夷興亡之効豈伊人力其隋蔡王智積等子孫並付所司量才選用(唐書)

右隋三主合三十七年(天下混一二十九年)歸于唐

釋氏稽古略卷[4]

𮠫
卷二【大】,〔-〕【甲】
烏字前行甲本有蘧庵居士嚴爾珪再刊九字
瓦棺寺
信衣法偈
漢淵趙曜
號漢
號趙
勒居襄國
丕【大】,王【甲】
持【大】,特【甲】
改國號漢
無風鈴鳴
向【大】,尚【甲】
道德貴全
弟子道安
襄國
冉閡號魏
荊州金像
代【大】,〔-〕【甲】
懺悔
道猷
推室以奉
虎丘
前涼【大】,〔-〕【甲】
竺法汰
建塔
竺潛
買山
代【大】,〔-〕【甲】
竺義
遠法師
三【大】,二【甲】
釋氏
印手菩薩
三【大】,二【甲】
飾範修寺
隆【大】,降【甲】
三歸五戒
七疑匕
西【大】,後【甲】
桓玄篡位
秦詔
佛馱跋陀
色空
譯華嚴經
分衛
舍利建塔
戒本
涅槃後品
韋宗
神助材木
淨土
鑿池栽蓮
七【大】,十一【甲】
老壽將軍
審慎賞罰
崔浩
杯渡
箭喻
搜神錄
築統萬城
姓赫連氏
屈匃
三【大】,二【甲】
持齋
嘉言善政
五戒十善
禮敬
復釋氏教
道人統
分置
傳講
智光
智寶
人我最高
力勛
𠴵【大】,啼【甲】
懺罪
太上皇帝
囹圄福堂
誦經造寺
行次
水德
改姓元氏
海陵王
帝【大】,宗【甲】
封孔氏侯
齋僧
兩詔不起
建少林寺
僧稠
侍女持齋
雲光法師
誌公大士
使【大】,便【甲】
梁皇懺
懺悔奉佛
鐘聲息苦
菩提流支
名僧傳
建寺
旃檀佛像
建會佛罪
輪藏
心王銘
誦金剛經
寺塔
織錦
六宮受戒
別號
建寺
生【大】,往【甲】
護【大】,獲【考偽-大】
六宗
三詔不起
入道四行
一報冤行
二隨緣行
無所求行
稱法行
西域求經
高歡
勅葬
設會行捨
五經博士
柔然寇魏
撰眾經要
入【大】,人【甲】
弘景
侯景
玉篇
淨業賦
高歡卒
梁武帝崩
僧稠
斷屠
禪肆
復姓
釋道二教
周官執笏
造般若寺
立化
律部聽場
撰碑
帝稟戒誨
廢教
三寶錄
光明懺
天台九祖
周伐齊
齊滅
命婦執笏
五時
八教
國忌
戰地建寺
建都造寺
復寺
救護誡殺
沙門統
受戒
陰德
報應之說
平蕩城邑
智舜禪師
三朝帝師
仁壽宮
古窑佛像
名山置寺
眾經目錄
齊梁陳祀
眾經法式
生【大】,主【甲】
帝製經序
三寶紀
建舍利塔
三國使者
眾經目錄
東臯子
更迭舍利
置進士科
三年
改修律令
改州為郡
改官大夫
都水五監
西築長城
營汾陽宮
伐高麗
李淵留守
再伐高麗
饑饉
越王皇泰
戊【大】,成【考偽-大】
改郡為州
二【大】,二終【甲】
玉【CB】,王【大】 斂【CB】,歛【大】 祛【CB】,袪【大】 傅【CB】,傳【大】 諡【CB】,謚【大】 諡【CB】,謚【大】 三【CB】,二【大】(cf. T49n2034_p0039a07-08) 陝【CB】,陜【大】 臧【CB】,藏【大】(cf. T49n2037_p0783c08) 興【CB】,與【大】 斂【CB】,歛【大】 諡【CB】,謚【大】 諡【CB】,謚【大】 陝【CB】,陜【大】 陝【CB】,陜【大】 陝【CB】,陜【大】 陝【CB】,陜【大】 諡【CB】,謚【大】 僭【CB】,僣【大】 陝【CB】,陜【大】 諡【CB】,謚【大】 采【CB】,釆【大】 馞【CB】,𮠫【大】(cf. X66n1296_p0080c23; X70n1386_p0347c06) 己【CB】,已【大】 諡【CB】,謚【大】 諡【CB】,謚【大】 諡【CB】,謚【大】 諡【CB】,謚【大】 諡【CB】,謚【大】 杞【CB】,𣏌【大】 諡【CB】,謚【大】 陝【CB】,陜【大】 陝【CB】,陜【大】 諡【CB】,謚【大】 邗【CB】,䢴【大】(cf. B34n0193_p0210a09)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