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佛祖歷代通載
No. 2036

[1]佛祖歷代通載序

浮圖氏之論世動以大劫小劫為言中國文字未通蓋不可知也摩騰竺法蘭至漢而後釋迦佛之生滅可以逆推其歲年自是中國之人得以華言記之自天竺及旁近諸國東來者莫盛於西晉至于姚秦石趙等國其人則鳩摩羅什佛圖澄那連耶舍曇無讖諸師而東土卓絕奇偉之士生肇融叡等相為羽翻譯經義盡為華言而佛理之精無不洞先覺之士至有逆知其至理之未至者學之行莫博於此時矣彌天道安至於遠公辟地東南佛陀耶舍遠相從游而辟世君子相依於離亂之世乃若寶公雙林諸公起而說法而佛學大盛於東南矣若夫智者弘法華於天台三藏開般若於唐初清涼廣華嚴於五臺密公說圓覺於草堂宣公嚴律教於南山金剛啟祕密於天寶大小三乘唯識等專門名家豪分縷析汗牛充棟學者千百有皓首而不能窮極者焉達磨之來則有五傳其衣五宗斯立同源異派自梁歷宋謂之傳法正宗

國朝祕密之興義學之廣亦前代之所未有此其大略也記載之書昔有寶林等傳世久失傳而傳燈之錄僧寶之史僅及禪宗若夫經論之師各傳於其教宰臣外護因事而見豈無遺闕近世有為佛祖統紀者儗諸史記書事無法識者病焉時則有若嘉興祥符禪寺住持華亭念常得臨濟之旨於晦機之禪悅之外博及群書乃取佛祖住世之本說法之因緣譯經弘教之師衣法嫡傳之正流旁出散聖異僧時君世主之所尊尚王臣將相之所護持論駁異同參考訛正十餘年始克成編謂之佛祖歷代通載凡二十二卷其首卷則言彰所知論器世界情世界道果無為五論則我

世祖皇帝時

發思八帝師對

御之所陳說是以冠諸篇首其下則以天元甲子紀世主之年因時君之年紀教門之事去其繁雜謬妄存其證信不誣而佛道世道污隆盛衰可竝見於此矣嗟夫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塵影起滅何足記哉甞見溈山有問於仰山[2]有年代深遠之對則亦憫先覺之無聞者乎而法華一經前劫後劫十號無二又曰觀彼久遠猶[3]今日則此書宜在所取至正元年六月十一日微笑菴道人虞集

華亭梅屋常禪師本傳通載序

夫語言文字載道之器傳遠之用歷千古微簡牘何以紀事考實耶

大成至聖春秋作而賊亂懼

大覺世尊經律集而賢哲興其五經六藝諸子百家立言垂訓後之來學明今酌古遊心仁義非編[4]之益乎佛祖歷代通載梅屋禪師之所作也其文博其理明敘事且實出入經典考正宗傳殊有補於名教至正辛巳翰林道園虞公序冠其首益尊韙之禪師世居華亭黃姓父文祐母楊氏初祈嗣於觀世忽一夕夢僧龐眉雪髮稱大長老託宿焉因而娠至元壬午三月十有二日誕于夜光燭室異香襲人逾日不散既長喜焚香風骨秀異氣宇英爽年十二懇父母求出母鍾愛之誘以世務終莫奪其志遂舍之依平江圓明院體志習經書尚倜儻[5]財慕義棲心律典元貞乙未江淮總統所授以文薙髮受具弱冠遊江浙大叢林博究群經宿師碩德以禮為羅延之皆撝謙弗就至大戊申佛智晦機和尚自江西百丈遷杭之淨禪師往參承值上堂佛智舉太原孚上座聞角聲因緣頌云琴生入滄海太史遊名山從此揚州城外路令嚴不許早開關有省於言下投丈室呈所解佛智頷之遂俾掌記室囑之曰真吾教偉器外護文苑之奇材也勤七年延祐乙卯佛智遷徑山禪師職後版表率明年

朝廷差官理治教門承遴選瑞世嘉興祥符至治癸亥夏五乘驛赴

京繕寫黃金

佛經暇日得以觀光三都遊覽勝概禮五臺曼殊室利披燕金遺墟之[6]由以動司馬撰書之志出入翰相之門討論墳典陞諸名師堂奧講解經章如司徒雲麓洪公別峯印公皆尊愛之

帝師命坐授食聞大喜樂密乘之要自京而回姑蘇萬壽主席分半座以延說法眾服其有德自非宿有靈姿稟慧多生曷以臻其明著述祖禰彰顯正教致公卿大人篤敬也耶至大間愚執侍佛智獲奉教于禪師知梗概而序之禪師諱念常梅屋其號焉正四年三月松江余山昭慶住持比丘覺岸謹序

佛祖歷代通載凡例

一世祖皇帝玉音一百段出弘教集實帝師大臣欽承對旨謹置于編

一帝師所說彰所知論冠于篇者尊之也

一吾佛世尊未生以前時代本不與書便初學卷自太古始

一往古帝王即位改元崩殂及[A1]國之主宰臣護教尊法者略見始末餘不書

一帝王於聖教御製贊序及大臣碩儒撰其間有關大教者皆具載焉

一僧道對析論辨詳收始末以備參考

一世尊示滅之後凡經百年必書其於旃檀像及教被東土之年倣此

一佛祖傳法偈翻譯詳見梁大同六年

一教門隆替並依史籍編錄使來學知有自焉

一諸祖事實備載于示寂之年倣先經終義之例

一屏山居士鳴道集說凡二百一十七篇今錄一十九篇蓋彰其識見耳

一教門事要異同訛正略加考定據諸傳記摭集不以私臆謬加論辨或恐繁失於冗簡失於陋以俟博雅之士改而正之

一太史公史記稱黃帝三十八年命風后定甲子始因而編之隨年列為橫曆于上

佛祖歷代通載凡例

佛祖歷代通載目[1]

第一卷

[2]()七佛偈()彰所知論器世界品()日輪()()諸星宿()妙高山三十三天()情世界總有六種()人祖大梵()三末多王及諸王()器世界壞(并贊)

第二卷

()盤古王 ()天皇 ()地皇 ()人皇 ()五紀 ()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社神 ()神農氏 ()黃帝 (十二)少昊 (十三)顓頊 (十四)帝嚳 (十五)唐堯 (十六)虞舜 (十七)夏后氏 (十八)殷湯 (十九)周文王 ()武王 (二十一)成王(立七廟制) (二十二)稷神 (二十三)國諸侯 (二十四)康王

第三卷

()周昭王()世尊示降生()世尊示出家

()穆王()世尊示成道()瑞像緣起()世尊示說法()世尊示涅槃

()孝王()第一祖摩訶迦葉(十一)秦非子

(十二)厲王(十三)二祖阿難(十四)上座大眾二部

(十五)宣王(十六)三祖商那和脩(十七)王殺杜伯感報

(十八)平王(十九)四祖優波毱多

(二十)莊王(二十一)五祖提多迦

(二十二)襄王(二十三)六祖彌遮迦

(二十四)定王(二十五)老聃生于楚(二十六)七祖婆須密

(二十七)靈王(二十八)孔子生于魯

(二十九)景王(三十)八祖佛陀難提

(三十一)敬王(三十二)九祖伏馱密多

(三十三)貞定王(三十四)十祖脇尊者

第四卷

()周安王()十一祖富那耶舍

()顯王()十二祖馬鳴大士

()𧹞王()十三祖迦毘摩羅

()秦始皇()室利防等十八化人()十四祖龍樹尊者

()西漢文帝(十一)十五祖迦那提婆

(十二)武帝(十三)十六祖羅睺羅多

(十四)昭帝(十五)十七祖僧迦難提

(十六)宣帝(十七)論師無著天親

(十八)成帝(十九)十八祖伽耶舍多

(二十)新室王莽(二十一)十九祖鳩摩羅多

(二十二)東漢明帝(二十三)帝夢金人(二十四)流東土(二十五)摩騰竺法蘭(二十六)釋道比較焚經(二十七)二十祖闍夜多

第五卷

()安帝()二十一祖婆脩盤頭

()桓帝()安世高至洛()二十二祖摩拏羅

()靈帝()竺佛朔至洛()黃巾作叛

()獻帝()牟子理惑論(十一)漢史范曄論釋(十二)袁宏論佛(十三)康猛竺大力至京(十四)二十三祖鶴勒那(十五)道始作靈寶醮章

(十六)三國魏文帝

(十七)蜀先生

(十八)吳大帝(十九)維祇難支謙

(二十)明帝(二十一)曹植傳

(二十二)齊王芳(二十三)康僧會至吳(二十四)闞澤論佛(二十五)二十四祖師子尊者(二十六)曇摩迦羅等傳律

(二十七)高貴鄉公(二十八)罽賓賊亂累釋

(二十九)陳留王(三十)沙門朱士衡講經始

第六卷

()西晉武帝()吳皓毀神祠及梵宇()竺法護至京()()育王塔緣起

()惠帝(十六國附見)()鮑靖撰三皇經()竺耆域至洛

()愍帝()維衛迦葉石像至吳

()元帝(有敘)(十一)沙門吉友至建康

(十二)明帝(十三)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十四)成帝(十五)三藏惠理至杭(十六)庾氷議令僧拜俗(十七)何充議不應拜俗

(十八)穆帝(十九)佛圖澄示寂()(二十)釋涉公入(二十一)沙門于法開醫術

(二十二)哀帝(二十三)詔竺潛講經(二十四)詔支遁繼講(二十五)郄超慕佛

(二十六)廢帝(二十七)釋道安法師()(二十八)(二十九)許詢(三十)桓溫末年奉法

(三十一)簡文帝(三十二)詔法曠禳星

第七卷

()東晉武帝()東林惠遠法師()劉遺民卒()符秦德星現獲安什()秦主姚萇感報()北魏道武皇帝()二十六祖不如密多

()安帝 ()太山竺僧朗 ()北魏興佛教詔 (十一)羅什法師() (十二)道䂮僧正 (十三)道融與婆羅門辯論 (十四)道恒道標抗表行道 (十五)僧叡四海僧望 (十六)僧肇詳定經論 (十七)天竺弗多羅尊者 (十八)佛陀耶舍尊者 (十九)柏玄下書令僧拜俗 (二十)沙門不敬王者論() (二十一)佛馱跋陀被擯 (二十二)招淵明入社 (二十三)法果初受封爵

(二十四)法顯西天取經始(二十五)三藏曇無讖至姑臧(二十六)道生法師竪石為徒

(二十七)恭帝(二十八)北魏崔浩薦寇謙之()(二十九)玄高禪師被譖(三十)齊著作魏收佛老志

第八卷

()宋文帝 ()神僧杯渡 ()求那跋陀羅入朝 ()帝幸大莊嚴寺 ()謝靈運伏誅 ()求那跋摩三藏 ()蕭京尹請制建寺像 ()帝幸曲水 ()惠琳叛教獲報() ()詔法瑗主天保寺 (十一)浩譖太子及僧玄高 (十二)魏寇謙之脩張魯術 (十三)魏武詔誅天下沙門 (十四)魏武受籙建靚輪宮 (十五)魏崔皓伏() (十六)沙門曇始至魏救法 (十七)魏又下詔復釋

(十八)武帝(十九)二十七祖般若多羅(二十)詔求那跋陀羅(二十一)詔道猷為新安法主(二十二)中興寺寶亮法師(二十三)羗人高闍反累釋(二十四)右司陳僧拜俗(二十五)朱靈期遇聖僧(二十六)姚興欽重僧導

(二十七)廢帝(二十八)疏勒王送佛衣

(二十九)明帝(三十)寶誌大士(三十一)康居邵碩(三十二)詔僧瑾為僧正(三十三)魏史釋老

(三十四)齊太祖(三十五)帝幸僧遠所居

(三十六)武帝 (三十七)勅法獻為僧主 (三十八)暢首述華嚴疏() (三十九)寶誌獄中顯化 (四十)曇超為龍說法 (四十一)顧歡夷夏論 (四十二)司徒袁粲駁夷夏論 (四十三)孟景翼正一論 (四十四)張融作門律闢之() (四十五)魏詔度僧尼

(四十六)東昏侯(四十七)陳顯明造步虛經

(四十八)和帝(四十九)僧伽跋陀羅律藏

第九卷

()梁武帝 ()陶弘景造太清經 ()詔誌公任便宣化 ()郗氏夫人求懺 ()帝舍邪歸正願文 ()何點何胤不仕 ()帝注大品命法雲講 ()魏主尚釋 ()詔僧旻講勝鬘經 ()帝製涅盤疏序 (十一)宗廟祭祀戒殺 (十二)沈休文中食論 (十三)魏胡太后建寺 (十四)惠皎著高僧傳 (十五)僧朗及道英神異 (十六)帝受歸戒 (十七)僧達入水觀 (十八)僧藏諫帝律僧 (十九)藏登御座 (二十)魏評釋道 (二十一)魏書佛老志 (二十二)初祖達磨大師() (二十三)昭明太子 (二十四)劉勰出家 (二十五)雙林傅大士 (二十六)惠約法師 (二十七)高王經緣起 (二十八)譯佛祖偈始末 (二十九)隱士阮孝緒 (三十)古今書籍之數 (三十一)逆賊侯景反 (三十二)梁史魏徵論

(三十三)簡文帝(三十四)北齊台宗惠文禪師

(三十五)元帝(三十六)真諦三藏(三十七)荊山居士陸法和(三十八)北齊詔稠禪師

(三十九)敬帝(四十)北齊勅陸脩靜與曇顯角試(四十一)北齊杜弼(四十二)齊著作王劭述佛(四十三)周惡黑衣廢釋

第十卷

()陳高祖()柏岩稠禪師()洪偃法師()瓊法師()衛元嵩上疏減僧

()廢帝()天台惠思禪師

()宣帝()周武命三教伸述利病()周武滅(十一)甄鸞上笑道論(十二)道安著二教(十三)周武登座序廢立義(十四)靜藹以法滅舍身(十五)任道琳伸請復教

(十六)隋文帝 (十七)下詔復教 (十八)法師曇延授帝八戒 (十九)釋尼智仙傳 (二十)律師靈藏陪駕 (二十一)李士謙喻報應說 (二十二)祖惠可大師 (二十三)天台智者禪師 (二十四)詔三十州建塔 (二十五)文中子講道(負苓篇附并論) (二十六)闍那笈多譯法華經 (二十七)詔問洪山智舜禪師

(二十八)煬帝(二十九)詔僧道拜俗明瞻登對而(三十)三祖僧璨大師(三十一)楊宏率僧道論議

(三十二)恭帝(三十三)神僧法喜傳(并論)第十一卷

()唐高祖()詔僧道論議定優劣()傅奕疏請滅釋()李師政內德論(辨惑篇附)()詔汰釋道二教

()太宗 ()帝問群臣治政難易 ()勅建寺以度陳亡 ()玄奘往西天求法 ()勅葬玄琬法師 (十一)詔度僧尼建寺 (十二)太子問張士衡奉佛事 (十三)詔道先釋後 (十四)勅魏王泰祭虞世南 (十五)詔三學秀異論議 (十六)惠琳被譖 (十七)華嚴杜順法師 (十八)奕感報 (十九)丞相蕭瑀傳 (二十)帝幸弘福寺 (二十一)祇羅國主仰唐聲教 (二十二)原州瑞石記國禎祥 (二十三)玄奘齎經歸朝 (二十)三藏進新譯經請序 (二十五)祕讖女主代有天下 (二十六)帝勸奘師罷道為政 (十七)奘陳辭願終身行道 (二十八)帝製三藏聖教序(謝表附) (二十九)太子繼聖教序 (三十)賜奘百金磨衲 (三十一)詔創弘法院留奘師 (三十二)詔建大慈恩寺 (三十三)詔奘陪駕 (三十四)史贊并論

第十二卷

()唐高宗 ()四祖道信大師 ()勅建大慈恩塔 ()惠寬禪師及姐信相 ()天竺致書奘師(答書附) ()立法師斥呂才論 ()制設官監護譯經 ()御製大慈恩寺碑(謝表附) ()法師示疾 ()詔辨二教先後 (十一)牛頭法融禪師 (十二)追僧道論議 (十三)奘法師表辭還山 (十四)復追僧道論議 (十五)屈僧拜俗道宣上疏 (十六)法師玄奘示寂 (十七)道世法師辯道經真偽 (十八)南山道宣律師 (十九)詔僧道定奪化胡經 (二十)五祖弘忍大師(史贊) (二十一)佛陀波利尊者 (二十二)慈恩窺基法師 (二十三)道世著法苑珠林

(二十四)則天武后 (二十五)始定母服及建明堂 (二十六)慶山始出 (二十七)譯華嚴大經 (二十八)詔康法藏為僧 (二十九)詔嵩山惠安禪師 (三十)義淨三藏自西土回 (三十一)[A2]僧錢鑄佛像() (三十二)詔賢首法藏講新經 (三十三)鑄像成百僚禮祀

(三十四)中宗 (三十五)房融潤文譯楞嚴 (三十六)詔六祖不起 (三十七)大通神秀禪師(張說作記) (十八)神僧萬回法雲公() (三十九)詔僧道齊行並集 (四十)安國師卒 (四十一)詔三藏實叉難提 (四十二)泗洲大聖 (四十三)召道岸律師授戒 (四十四)菩提流志譯寶積經 (十五)詔一行赴闕不起

第十三卷

()唐睿宗()六祖惠能大師

()玄宗 ()永嘉玄覺禪師 ()詔一行禪師赴闕 ()嵩岳元珪禪師() ()天竺三藏無畏至京 ()宋璟禮六祖塔 ()詔一行改撰大衍曆 ()智昇上藏經目錄 (十一)一行製黃道儀成 (十二)郭行女甞齋感報 (十三)牛雲求聰感應 (十四)日本始有律 (十五)藏菩提流志卒 (十六)嵩山破竈墮 (十七)行示寂() (十八)般若心經序(張說作) (十九)重定五服制 (二十)三藏金剛智卒 (二十一)義福禪師卒 (二十二)恒州張果先生 (二十三)三藏無畏卒 (二十四)不空三藏降狂象() (二十五)法秀獻回向寺玉簫 (二十六)李長者著華嚴合論 (二十七)青原行思禪師 (二十八)興唐寺普寂卒 (二十九)太子詹事嚴挺之 (三十)詔本淨禪師赴𨷂 (三十一)南嶽懷讓禪師 (三十二)詔道士吳筠問道 (三十三)制僧尼給祠部始 (三十四)詔不空驗羅思遠 (三十五)林玄素禪師 (三十六)詔立毘沙門天王祠 (三十七)台宗左溪玄朗禪師 (三十八)天台法門議(梁肅作) (三十九)魯山元德秀卒()

(四十)肅宗(四十一)閬州斬畫像(四十二)納錢度僧道始(四十三)新羅無漏凌空立化(四十四)詔南陽惠忠禪師(四十五)詔置放生池碑(顏真卿撰)(四十六)王摩詰卒(四十七)真如升天授十三寶

第十四卷

()唐代宗 ()良賁造新仁王經疏 ()道義始作盂蘭盆會 ()杜鴻漸問法於無住禪師() ()清涼澄觀國師 ()召忠國師試太白山人 ()詔徑山國一禪師 ()牛頭惠忠禪師 ()忠國師試大耳三藏() ()不空三藏(嚴郢作) (十一)曇一律師碑(梁肅作) (十二)三祖鏡智禪師碑(獨孤及作) (十三)撫州寶應戒壇記(顏真卿作) (十四)史華與僧崇惠角法 (十五)李源訪圓澤 (十六)詔耽源問無縫塔話 (十七)天柱山崇惠禪師

(十八)德宗 (十九)千臂千鉢文殊經序 (二十)岳明瓚禪師 (二十一)荊溪湛然禪師 (二十二)止觀統例(梁肅作) (二十三)御製大乘六波羅蜜經序 (二十四)馬祖道一禪師 (二十五)大珠惠海禪師 (二十六)石頭希遷禪師 (二十七)清涼講華嚴經題 (二十八)詔清涼講華嚴宗旨 (二十九)東林熙怡律師碑(許堯佐作) (三十)黃石岩記(劉軻作) (三十一)雲峯法證律師 (三十)陸羽傳 (三十三)東都聖善凝公 (三十四)州盤山寶積禪師 (三十五)濬上人歸淮南(子厚作) (三十六)南嶽般州和上碑(子厚作)

(三十七)順宗(三十八)鸚鵡舍利記(韋臯作)(三十九)問法於佛光滿禪師

第十五卷

()唐憲宗 ()鵝湖大義禪師 ()寒山拾得豐干 ()荊州天皇道悟禪師 ()荊州天王道悟禪師(并論) ()江西北蘭讓禪師 ()上問政寬猛孰先 ()信州草衣記(德輿撰) ()上問澄觀華嚴法界 ()無著禪者入五臺 (十一)詔懷惲禪師居上寺 (十二)龐居士 (十三)陀和尚碑(子厚作) (十四)永州淨土院記(子厚作) ()智𧦬法師施食感報 (十六)道樹法師降夭幻 (十七)百丈懷海禪師 (十八)大明律師(子厚作) (十九)馬總奏六祖[A3](子厚作) (二十)臺鄧隱峯 (二十一)歸宗智常禪師 (二十二)毛會通侍者 (二十三)重巽赴中丞請序(子厚作) (二十四)[A4]右馬郎婦 (二十五)上弘律師碑(白樂天作) (二十六)台教元浩禪師 (二十七)詔迎佛骨韓愈排佛表 (二十八)韓潮州遇大顛辨論 (十九)潮陽大顛禪師 (三十)柳州刺史子厚 (三十一)北山神清法師

(三十二)穆宗(三十三)鳥窠禪師(三十四)詔無業禪師不赴(三十五)龍潭崇信禪師(三十六)永福石壁經記(元微之作)(三十七)王智興冐禁置戒壇(三十八)福州古靈禪師

第十六卷

()唐敬宗()詔劉從政資質仙事

()文宗 ()藥山惟儼禪師碑 ()李翱作復性() ()蘇州重玄石經碑(白居易作) ()丹霞天然禪師 ()凌行婆 ()蛤蜊中現菩薩像 ()李訓上疏沙汰僧尼 (十一)南泉普願禪師 (十二)大達法師碑(裴休作) (十三)清涼國師碑銘(御贊附) (十四)圭峯宗密禪師

(十五)武宗(十六)潭州雲岩晟禪師(十七)帝銳意永仙詔(僧道論議)(十八)作望仙臺於禁中(十九)勅併省天下佛寺(二十)詔下廢釋(史贊)

(二十一)宣宗 (二十二)詔復釋氏 (二十三)香山居士白居易 (二十四)貶李德裕詔 (二十五)華林善覺禪師 (二十六)黃蘗希運禪師 (二十七)弘辯問南北宗旨 (二十八)復廬山東林碑(崔黯作) (二十九)溈山靈祐禪師 (三十)李節贈疏言序 (三十一)詔羅浮軒轅問攝生 (三十二)陀示現事跡

第十七卷

()唐懿宗()大慈寰中禪師()德山宣鑑禪()臨濟義玄禪師()長沙景岑禪師()洞山良价禪師()悟達國師知玄傳()裴相國禪源詮序()詔迎佛骨(史贊附)

()僖宗(十一)夾山善會禪師(十二)岩頭全豁禪師

(十三)昭宗(此下十三處)(十四)仰山惠寂禪師(十五)趙州從諗禪師(十六)雲居道膺禪師

(十七)五代(十八)梁太祖朱溫(十九)雪峯義存禪師(二十)玄沙師備禪師(二十一)惟勁集寶林傳

(二十二)末帝(二十三)明州布袋和上

(二十四)唐莊宗李存勗(二十五)興化存獎禪師

(二十六)明宗(二十七)長慶惠稜禪師(二十八)節設立試僧科

(二十九)晉石敬瑭(三十)打鐘息苦緣起

(三十一)遼主德光御汴宮

(三十二)漢劉知遠(三十三)雲門文偃禪師

(三十四)周郭威(三十五)南院惠顒禪師

(三十六)世宗(三十七)詔廢釋造僧帳(三十八)涼文益禪師

第十八卷

()宋太祖()詔雕佛經一藏()德韶國師示()風穴延沼禪師()永明智覺禪師()吳越王作宗鏡序()宗鏡後序(楊無為作)

()太宗()御製三藏聖教序()贊寧修大宋僧傳(十一)詔立譯經院(十二)趙普報應()香林澄遠禪師(十四)南安自嚴尊者()首山省念禪師

(十六)真宗 (十七)帝製繼聖教序 (十八)道原集傳燈錄 (十九)詔諸路建天慶觀 (二十)孤山智圓法師 (二十一)汾陽善昭禪師 (二十二)天台教入藏 (二十三)大陽警玄禪師 (二十四)四明法智講師 (二十五)長水子法師 (二十)慈雲遵式懺主 (二十七)御製廣燈錄序 (二十八)慈明楚圓禪師 (二十九)楊岐方會禪師 (三十)言法華 (三十一)李覯留意佛書 (三十)浮山法遠禪師 (三十三)詔懷璉禪師住淨因 (三十四)雪竇重顯禪師 (三十五)華嚴道隆禪師 (三十六)達觀曇頴禪師 (三十七)天衣義懷禪師 (三十八)歐陽脩問臨終事 (三十九)天鉢重元禪師

(四十)英宗(四十一)雲峯文悅禪師(四十二)詔賜民間寺額

第十九卷

()宋神宗()圓通居訥禪師()明教契嵩禪()白雲守端禪師()華亭惠辨都師()吉州慶間禪師()舒州義青禪師()嘉興真如法堂記(司馬光作)()金國李屏山論()道厭科舉立論(十一)金國屏山有辨

(十二)哲宗 (十三)送蹇拱辰參照覺(張無盡作) (十四)麗義天僧統 (十五)晉水淨源禪師 (十六)蔣山贊元禪師 (十七)蘇老泉圓覺院記 (十八)坡磨衲贊 (十九)圓通法秀禪師 (二十)東林常總禪師 (二十一)玉泉承皓禪師 (二十二)才元淨法師 (二十三)淨因道臻禪師 (二十四)智海慕喆禪師 (二十五)雲居元祐禪師 (十六)佛印了元禪師 (二十七)瑞光宗本禪師 (二十八)黃龍祖心禪師

(二十九)徽宗 (三十)御製續燈錄序 (三十一)蘄州五祖法演禪師 (三十二)法雲善本禪師 (十三)蔡京食鶉感夢 (三十四)大樹惠持入定 (三十五)帝幸玉清昭陽宮 (三十六)女真叛遼 (三十七)死心悟新禪師 (三十八)靈芝元照律師 (三十九)林靈素以術要君 (四十)黃龍惟清禪師 (四十一)佛鑑惠懃禪師 (四十二)上聽林靈素講經 (四十三)大金立國 (四十四)佛號滅僧寺 (四十五)張無盡傳 (四十六)範德洪禪師 (四十七)詔道法師復僧服(北澗銘附)

第二十卷

()南宋高宗()西竺蘇陀室利()圓悟克勤禪師()虎丘紹隆禪師()佛智端裕禪師()牧庵法忠禪師()真歇清了禪師()山曉瑩禪師()宏智正覺禪師

()孝宗 (十一)應庵曇華禪師 (十二)徑山宗杲禪師 (十三)大禪了明禪師 (十四)石室祖琇禪師 (十五)普庵印肅禪師 (十六)慶壽教亨禪師 (十七)瞎堂惠遠禪師 (十八)帝製原道(并觀音贊) (十九)詔刊天台教藏 (二十)德藏可觀法師 (二十一)帝註圓覺經賜徑山 (二十二)宋遣宇文虛中使金

(二十三)光宗(二十四)王孝禮言影表(二十五)慈彥充禪師

(二十六)寧宗(二十七)靈隱崇岳禪師(二十八)照德光禪師(二十九)紫微觀記(元遺山作)(三十)山居士鳴道集說(三十一)吽哈囉悉利幢(三十二)鄭州普照道悟禪師(三十三)資壽尼無著禪師

第二十一卷

()大元太祖皇帝()天竺此峰宗印講師

()憲宗()慶壽海雲印簡大師

()世祖() ()拜劉秉忠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制 ()帝師說羯磨儀軌序 ()劉太保神道碑 ()[A5]劉太保文貞制 ()帝師發思八行狀 (十一)聖旨僧道辨析 (十二)焚諸路道藏經碑 (十三)辨偽錄隨函序 (十四)辨偽錄一十四章(一之八)

第二十二卷

()世祖()()辨偽錄(九之十四)()詔禁道藏經品目()焚道藏經下火文()僧道持論名銜()江南禪教登對錄()徑山雲峯妙高禪師()世祖弘教玉音百段

()成宗()五臺真覺文才國師(十一)膽巴金剛上師

(十二)武宗(十三)勅撰臨濟正宗記(十四)乞台薩里碑(十五)上都華嚴至溫禪師(十六)僧衙門論

(十七)仁宗(十八)三藏沙囉巴譯師(十九)秦州普覺英辨論師(二十)勅建瑞像殿記(二十)加封普庵宣命(二十二)京都崇恩謙講師(二十三)京城普慶法聞律師(二十四)三藏達益巴國師(二十五)京師寶集妙文講師

(二十六)英宗(二十七)詔各路建帝師殿碑(二十八)五臺普寧了性講師(二十九)玉山普安寶嚴講師(三十)天目中峯明本國師(三十一)大都妙善尼舍藍藍(三十二)臨壇大德惠汶律師

今上皇帝萬萬歲

佛祖歷代通載目錄()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1]

[2]() 七佛偈

毘婆尸佛(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偈曰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長阿含經云人壽八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槃頭母槃頭婆提居槃頭婆提城坐婆羅樹下說法三會度人三十四萬八千人神足二一名騫茶二名提侍者無憂子方膺

尸棄佛(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偈曰起諸善法本是幻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長阿含經云人壽七萬歲時此佛出種剎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曜居光相坐分陀利樹下說法三會度人二十五萬神足二一名阿毘浮二名婆婆侍者忍行無量

毘舍浮佛(莊嚴劫第一千尊)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長阿含經云人壽六萬歲時此佛出種剎利姓拘利若父善燈母稱戒居無喻城坐博洛叉樹下說法二會度人一十三神足二一名扶遊二名欝多摩侍者寂子妙覺

拘留孫佛(見在賢劫第一尊)偈曰見身無實是佛身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長阿含經云人壽四萬歲時此佛出種婆羅門姓迦葉父禮德母善枝居安和城坐尸利沙樹下說法一會度人四萬足二一薩尼二毘樓侍者善覺子上勝

拘那含牟尼佛(賢劫第二尊)偈曰佛不見佛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長阿含經云人壽三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大德母善勝清淨城坐優曇婆羅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三神足二一舒槃那二欝多樓侍者安和子導師

迦葉佛(賢劫第三尊)偈曰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長阿含經云人壽二萬歲時此佛出世婆羅門姓迦葉父梵德母財主居波羅奈坐尼拘類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二萬神足一提舍二婆羅婆侍者善友子進軍

釋迦牟尼佛(賢劫第四尊)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姓剎利父淨飯天母大清淨居舍衛城坐菩提樹下說法一會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度人無數神足一舍利弗二目犍連侍者阿難子羅睺羅

古佛應世綿歷無窮不可以周知悉數也世尊有云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故按佛名經紀過現二劫千如暨于釋迦但標七佛阿含經云七佛精進力放光滅暗冥各各坐諸樹於中成正覺佛祖偈翻譯乃高僧雲啟一同天竺那連耶舍三藏於龜茲國譯出本末載於梁大同六年

大元帝師發合思巴說

彰所知論 宣授江淮福建等處釋教總統法性三藏弘教佛智大師沙羅巴譯

() 器世界品

器世界所成之體即四大種種具生故地堅水濕火煖風動是等大種最極微細者曰極微塵亦名隣虛塵不能析釋彼七隣虛為一極微彼七極微為一微塵彼七微塵為一透金塵彼七透金塵為一透水塵彼七透水塵為一兔毛塵彼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彼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彼七牛毛塵為一遊隙塵彼七遊隙塵為一蟣[1]彼七蟣量為一蝨量彼七蝨量為一麥量彼七麥量為一指節三節為一指二十四指橫布為一肘四肘為一弓五百弓量成一俱盧舍八俱盧舍成一由旬此是度量世界身相成世界因由一切有情共業所云何成耶從空界中十方風起互相衝堅密不動為妙風輪其色青白極大堅深十六洛叉由旬廣量無數由煖生雲名曰金藏降注大雨依風而住謂之底海深十一洛叉二萬由旬廣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由旬其水搏激上結成金如熟乳停上凝成膜即金地輪故水輪減唯厚八洛叉餘轉成金厚三洛叉二萬由旬金輪廣量與水輪等周圍即成三倍合三十六洛叉一萬三百五十由旬其前風輪娑婆界底地水二輪四洲果底於地輪上復澍大雨即成大海被風鑽擊精妙品聚成妙高山中品聚集成七金山下品聚集成輪圍山雜品聚集成四洲等其妙高體東銀南琉璃西玻𭹳珂北金所成餘七唯金洲地等雜品所成彼輪圍山唯鐵所成妙高量入水八萬緰繕那比於餘山皆悉高妙故曰妙高然後次第七金山者一踰乾陀羅高四萬由旬二伊沙陀羅高二萬由旬三佉得羅柯高一萬由旬四脩騰娑高五千由旬五阿輸割那高二千五百由旬六毘泥怛迦那高千二百五十由旬七尼民陀羅高六百二十五由旬(藏論疏云一持雙山二持軸山三檐木山四善見山五馬耳山六象鼻山七魚嘴山)四大洲外有輪圍山高二百一十二由旬半彼等廣量各各自與出水量同七金山間諸龍王等游戲之處名曰戲海八山間七海近妙高者踰乾陀羅海廣八萬由旬二伊沙陀羅海廣四萬由旬三佉得羅柯海廣二萬由旬四脩騰娑羅海廣一萬由旬五阿輸割那廣五千由旬六毘泥怛迦那海廣二千五百由旬七尼民陀羅海廣一千二百五十由旬盈八功德水八山七海其相咸方外海味鹹尼民陀羅至輪圍山二山相去三洛叉二萬二千由旬其外海水雖無有由妙高色東海色白南海色青西海色紅北海色黃現是等色故稱四海彼周邊三十六洛叉七百五十由旬外輪圍山周圍三十六洛叉二千六百二十五由旬其外海南贍部洲者狀如車廂狹向鐵圍三由旬半餘三邊者各二千由旬圍六千三由旬半有二中洲東遮摩羅(此云猫牛)西婆羅摩羅(此云勝猫牛)贍部中央摩竭陀國世諸佛所生之處次此向北度九黑山有大雪山名具吉祥其山北邊有香醉山是二山間有大龍王名曰無熱所居之池曰阿耨達(此云無熱)其狀四方面各五十由旬周圍二百由旬池內遍滿八功德水從此池內出四大河東殑伽河從象口中流出銀沙共五百河流歸東海南辛渡河從牛口中流出琉璃沙共五百河流歸南海西縛芻河從馬口中流出玻𭹳珂沙共五百河流歸西海北悉怛河從師子口中流出金沙共五百河流歸北海是彼四河從無熱池右遶七匝隨方流轉是香山北度二十由旬彼處有岩名難陀岩面各五十由旬周圍二百由旬高三由旬半又有八千小其岩北邊二十由旬有娑羅樹王名曰善住其根入地四十弓量高八十弓量重行樹羅列圍繞東邊度二十由旬有緩流其狀圓相廣五十由旬周圍一百五十由旬又有八千小池盈八功德水內有蓮葉若牛皮其莖如軸花若車輪味美如是處又有帝釋臨戰所乘象王名曰善與八千象寒四月時住金岩所熱四月時住善住所雨四月時住緩流池無熱池側有贍部樹果實味美其量如甕熟時墮水出贍部音龍化為魚吞噉是果殘者遇流成贍部金由此樹名故號贍部此洲向西有烏佃國大金剛宮持種所居金剛乘法從彼而傳南海之中山曰持[1]觀音菩薩居止其頂聖多羅母居止山下東有五文殊菩薩居止其上有十六大國千數小國又有三百六千種人七百二十種異其外海東洲曰勝身狀若半月對妙高邊三百五十由旬餘邊六十由旬周圍六千三百五十由旬其洲二邊有二中洲提訶(此云身)南毘提訶(此云勝身)是彼三洲越餘洲等七多羅樹或曰洲人相貌端嚴其身勝名曰勝身其外海北洲曰鳩婁其狀四[2]畟方相似邊各二千由旬周圍八千由旬其洲二邊有二中洲一名鳩婁(此云有勝)高羅娑(此云有勝邊)彼洲人等所有受用出如意臨沒七日其如意樹出不美音報曰七日死或曰洲人卑舌即割食肉鬼音曰鳩婁是不美音其外海西洲曰牛貨如滿月徑二千五百由旬周圍七千五百由旬有二中洲南舍𢮎(此云具諂)[3]搵怛羅曼怛哩拏(此云儀上)彼洲人等多寶牛貨故曰牛洲海山等向下皆悉八萬由旬近金地故近贍部洲星割棘洲金洲月洲等者贍部洲餘大洲等小洲亦爾次上空中四萬由旬純淨無礙勝堅風輪從右而旋月星宿空居天等依止而住

() 日輪者火珠所成徑五十一由旬周圍百五十三由旬厚六由旬零十八分上有金緣其上復有金銀琉璃玻𭹳珂等秀成四角日天子等所居宮殿由風運行一晝一夜遶四大洲日行向北時日即長南行時短行南北間時晝夜停由遊處光即有寒暑為冬夏際北行六月南行六月行至中道曰日月迴星輪歷遍謂之一歲

() 月輪者水珠所成徑五十由旬周圍百五十由旬厚六由旬零十八分其上復有金銀琉璃玻𭹳珂等秀成四角月天子等所居宮殿是彼日月相去遠近自影增減由增一分即生上半十五分畢謂之圓滿由減一分即生下半自影覆彼十五分畢曰不圓滿由增減故名曰宿空由一晝夜名曰宿地如是三十名曰一月

() 諸星宿者空居天宮諸寶所成其形皆小一牛吼中三牛吼大六牛吼周圍三係四王眾

() 妙高山者有四層級始從水際向上相去十千由旬即初層級從妙高山傍出十六千由旬向上相去一萬由旬即二層級傍出八千由旬向上相去一萬由旬即三層級傍出四千由旬向上相去一萬由旬即四層級傍出二千由旬彼妙高山其頂四角各秀一峯高四由旬半廣百二十五由旬周圍五百由旬有藥叉神於中止是山頂上三十三天中央城曰善見金所成高一由旬半面各二千五百由旬周萬由旬其城體金俱用百一雜寶嚴飾其地柔軟如兜羅綿是城四面有一萬六千寶柱寶桴寶椽寶簷四面四門又有千數𨵗一小門四大衢道有諸小衢其四門五百天子皆服堅鎧守護是門城中有帝釋殿曰最勝處亦曰殊勝殿其狀四方高四百由旬半面各二百五十由旬周千由旬百一却敵一一却敵各有七樓一一寶樓各七小樓一一小樓各七池沼一一池沼各七蓮華一一華上各有七數童男童女奏種種樂歌舞歡娛善見城東有諸所乘曰眾車苑高千由旬南臨戰處曰麁惡苑西諸行處曰相雜苑北游戲處名歡喜苑縱廣同前其苑等外度二十由旬有善地曰眾車麁惡相雜歡喜量同四苑見東北有如意樹名波利闍多亦名圓生根深五十由旬高百由旬枝條傍布五十由旬能施欲樂下有盤石曰阿㗚摩麗色白如㲲面各五十由旬周二百由旬善見西南諸天集處名善法堂周九百由其狀圓相是堂中央有帝釋座純金所其座周圍有三十二輔臣之座咸皆布三十三天向上度八萬由旬於空界中依風而住諸寶所成○離諍天宮量若妙高山頂二倍上度一億六萬由旬於空界中依風而住諸寶所成○兜率天宮量如離諍縱廣二倍上度三洛叉二萬由旬空界中依風而住諸寶所成○化樂天宮量如兜率縱廣二倍上度六洛叉四萬由於空界中依風而住諸寶所成○他化自在天宮量同化樂縱廣二倍此即欲界上有初禪如是四洲七山妙高輪圍欲界六天并初禪等謂四洲界一數至千為小千界一小鐵圍山圍繞此小千界一數至千為中千界一中鐵圍山圍繞此中千界一數至千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大鐵圍山圍繞如是有百億數四洲界等皆悉行布鐵圍山等諸洲山間黑暗之處無有晝夜舉手無見○初禪天量等四洲界○二禪天量等小千界○三禪天量等中千界○四禪天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其相去量皆倍倍增謂曰色界○無色界者無別處所有生者何處命終即彼生處住無色定曰無色

() 情世界品

謂情世界總有六種一者地獄二者餓鬼三者傍生四者人五者非天六者天等六種名義云何謂斫壞肢體故曰地獄飢渴所逼故曰餓鬼傍覆而行故曰傍生意多分別故名曰人摩㝹沙義身及受用雖與天同微分鄙劣或由無酒故曰非天阿修羅義從梵身生遊戲娛樂或應供養故謂曰天是提婆義一地獄者贍部洲下過二萬由旬曠廓四方二萬由旬純鐵所火焰洞然有八熱獄一曰更活二曰黑三曰眾合四曰號呌五曰大號呌六曰炎熱七曰大炎熱八曰無間○更活獄者生彼有情先業所感執眾器仗互起冤憎遞相斫害段段墮落悶絕暫死空音更活彼等有情即便更活復相斫害彼壽量者四天王天一生之期為一晝夜如是算數壽五百歲受是苦楚○黑繩獄者其獄卒於有情身從頂至足拼界黑繩以火鋸鉞解斫肢體由先業力解下上生彼壽量忉利天一生之期為一晝夜如算數壽一千歲受是苦楚○眾合獄者生彼有情以鐵槌打或二鐵山猶如羊頭二山相合研磕摧壞二山開時復自然火又被摧壞壽量者離諍天一生之期為一晝夜如是算數壽二千歲受是苦楚○號呌獄者彼有情怖熱鐵池入稠林中火焰熾盛永歲焚燒由先業力其舌縱廣千由旬量一大牛鐵角鐵甲架鐵犁[1]火焰熾盛耕犁其舌彼壽量者兜率天一生之期為一晝夜如是算數壽四千歲受是苦楚○大號呌獄者亦與前同其苦倍增彼壽量者化樂天一生之期為一晝夜如是算數壽八千歲受是苦楚○炎熱獄者三重鐵城火焰洞徹內受苦楚彼壽量者他化自在天一生之期為一晝夜如是壽數萬六千受是苦楚○極炎熱獄者亦同其前苦倍增彼壽量者等半中劫受是苦楚○無間獄者於鐵室內身一聚焰受極苦楚彼壽量者等一中劫○十六增獄者八熱獄傍面各四所一煻煨增深皆沒膝有情遊彼才下足時皮肉與血俱焦爛墜餘剩其骨舉足還生平復如本二戶糞增不淨淤泥沒有情腰於中多有攘矩吒蟲觜利如針鑽皮透骨咂食其髓三峯刃增復有三種一刀刃路謂於此中仰布刀刃以為大道有情遊彼才下足時皮肉與血俱斷碎墜舉足還生平復如本二劍葉林謂此林樹純以銛利劍刀為葉有情遊彼風吹葉墜斬刺肢體骨肉零落有烏駁狗[2]䶥掣食之三鐵刺林名銛摩利謂此林樹有利銕刺長十六指有情被逼上下樹時其刺銛利上下[3]劖刺是等有情血肉皮等掛染刺上唯剩觔骨有鐵觜烏探啄有情眼睛腦髓爭競而食刀刃路等三種雖殊而鐵仗同故一增攝四烈河增名曰無渡遍滿極熱烈灰汁水有情入中或浮或沒或逆或順或橫或竪被蒸被煮骨肉糜爛如大鑊中滿盛灰汁置稻米等猛火下然米等於中上下迴轉舉體糜爛有情亦然設欲逃於兩岸上有諸獄卒手執刀鎗禦捍令無由得出此河如塹前三似苑彼等名曰近邊地獄○八寒獄者一曰水疱二曰[4]疱裂三阿吒吒四阿波波五嘔喉喉裂如欝鉢羅華(此云青蓮華)七裂如蓮華八裂如大蓮華○水疱獄者生寒氷間極甚嚴寒隨身生疱曰水疱獄彼壽量者摩伽陀國所有大斛八十斛麻百年除一若芝麻盡彼壽亦爾○疱裂獄者由極嚴寒其疱而裂黃水漏流彼壽量者倍前二十○阿吒吒獄者由大嚴寒咬齒忍耐彼壽量者前二十○阿波波獄者忍寒音聲彼壽量倍前二十○嘔喉喉者由寒號泣出是苦聲彼壽量者倍前二十○裂如欝鉢羅華獄者嚴寒身裂如欝鉢羅華葉彼壽量倍前二十○裂如蓮華獄者嚴寒身裂如蓮華開彼壽量者倍前二十○裂如大蓮華獄者身裂越前如大蓮華開敷多葉彼壽量者倍前二十孤獨獄者在贍部提曠野山間一晝一夜受苦受樂相雜受故八熱地獄八寒地獄近邊孤獨如是名為十八地獄

二餓鬼者王舍城下過五百由旬有餓鬼名曰黃白亦名慘淡彼鬼王曰閻羅法共三十六眷屬等居其類有四一者外二者內障三者飲食障四者障飲食外障者飲食音聲亦不得聞二內障者微飲食口若針竅不能得入設能入口咽如馬尾無能得過設若過咽腹若山廓不能飽滿雖滿腹中脛如草莖無能舉動此大苦三飲食障者見飲食時無量獄卒執諸器仗守禦無獲四障飲食者食飲食由業所感鐵丸銅汁瀉置口中從下流如是四種皆是餓鬼彼壽量者人間一月為一晝夜如是算數壽五百歲即當人間一萬五千歲或居人間寒林等處食血肉等皆餓鬼類

三傍生者多居河海亦如酒糟混漫而住以大食小以小食大互相驚怖由海波濤住所不定或處人天彼壽量者長如龍王壽半中劫短如蚋等壽一剎那身量無定

四人者住四大洲八中洲等及諸小洲壽量者如贍部洲人初成劫時其壽無量次後漸減今六十歲次後漸減至十歲間次復漸增無有定量北鳩婁人定壽千歲東勝身人壽五百歲西牛貨人壽二百五十歲除北鳩婁餘有夭橫彼等受用北鳩婁中食自然稻衣服瓔珞出如意樹餘三洲者食穀肉等資寶受用彼等身量贍部提人身量(四肘東勝身人身量八肘西牛貨人身十)六肘北鳩婁人身三十二肘人等面相亦如洲狀其小洲人亦如大洲身各減半故如是說

五非天者妙高水際下過一萬一千由旬山曠廓閒光明城內阿修羅王曰羅睺羅(此云攝腦)眾眷屬居又過一萬一千由旬星鬘城內阿修羅王名曰項鬘眾眷屬居又過一萬一千由旬堅牢城內阿修羅王名曰妙又曰大力眾眷屬居又過一萬一千由甚深城內阿修羅王名曰毘摩質多羅(此云絲種種亦云紋身)眾眷屬居常共帝釋比對鬪諍城曰具金殿名奏樂如意樹王名即怛鉢聚集之處名曰賢財石名善賢苑名普妙喜最喜甚喜善地亦名普喜妙喜最喜甚喜臨戰所乘象名無能敵遊戲所乘象名壘雪馬曰峭脖是等非天共三十三諍須陀味及修羅女為戰諍故從山廓身服金銀琉璃玻𭹳珂等堅固鎧甲執劍槊標鎗弓箭領四部軍彼阿修羅王羅睺羅項鬘妙鎮毘摩質多羅等或前三或四皆來是時帝釋五守護眾一住戲願樂白法龍王等眾與非天軍鬪戰今龍若不勝去堅守所共二守護復與修羅鬪戰又若不勝去持鬘所共三守護復與鬪戰又若不勝去恒憍所共四守護復與鬪戰又若不勝去四王所共五守護復與鬪戰四大天王率四軍眾服寶堅鎧執諸戈杖鬪戰多分四天王勝若不能却去忉利天前白帝釋曰我等守護不能回彼修羅王應却敵如是白已天主帝釋乘善住象告三十三天眾等曰汝等應知今修羅軍至妙高頂當服堅鎧取所乘車與修羅戰說是語已彼諸天子各服寶鎧執持戈仗去眾車苑取所乘車入麁惡苑身心轉惡出善見城共修羅戰若修羅勝侵至城內若天得勝逐修羅軍至第一海鬪戰之時天與非天斷其頸腰彼等即死手足若斷復生如本若薄伽梵辟支佛轉輪聖王住世間時諸阿修羅不起諍心設若相持諸天必勝世間善增天眾亦勝世不善增阿修羅勝是故諸天護持善事

六天者欲界六天色界十七無色界四界六天者蘇迷盧山第一層級堅首眾居第二層級持鬘眾居第三層級恒憍眾居持雙山上北方有城名阿那迦縛帝多聞天王藥叉眾居如是東方城名賢上有大天王名曰持國乾闥眾居西方有城名曰眾色有大天王名曰廣目龍神眾居南方有城名曰增長有大天王名曰增長焰鬘眾居餘四層級七金山等日月星宿鐵圍輪山贍部洲山多羅樹所四王部眾亦共止咸屬四王是謂一部彼壽量者人五十歲為一晝夜如是壽量經五百年若其身量一俱盧舍四分之一三十三天妙高頂上天主帝釋住最勝處共非天女名曰妙安同眾天女受諸欲樂無有厭足復有臨戰所乘象王名曰善住遊戲苑中所乘象王名曰藹羅筏拏(此云持地子)二象周圍各七由旬各以八千小象眾居又有馬王名迅疾風與八千馬居天主輔臣數三十二故名曰三十三天諸天子等耽五欲樂放逸時有大天鼓鼓聲出音警諸天曰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與修羅軍鬪戰之時出除苦音警曰天願得勝願修羅敗宮殿城池樹集石等如前所辨彼天壽量人間百歲為一晝夜如是算數壽一十歲其天身量半踰闍那○焰摩天者三十三天共非天諍此離諍故名離諍天彼天壽量人二百歲為一晝夜是算數壽二千歲其天身量二踰闍那○兜率陀天者有慈氏尊紹世出世法王之位受大法樂謂曰兜率是俱樂義人間四百年彼天一晝夜壽四千歲身量四踰闍那○化樂天者自化受用謂之化樂人間八百年彼天一晝夜壽八千歲身量八踰闍那○他化自在天者受用他化謂之他化自在彼天中王威德自在即是魔主人間千六百年彼天一晝夜壽一萬六千歲身十六踰闍那下從無間至他化自在天謂之欲界耽著欲樂所食段食故如是說○色界一十七天者四靜慮攝○初禪三天者謂梵眾梵輔大梵彼天壽量梵眾半劫梵輔一劫大梵一劫半彼天身量次半由旬一由旬一由旬半○二禪三天謂少光無量光極光彼天壽量少光二劫(以上四天四十中劫為一大劫已下諸天八十中劫為一大劫)無量光四極光八劫彼天身量少光二由旬無量光四由旬極光八由旬○三禪三天者少善無量善廣善彼天壽量少善一十六無量善三十二劫廣善六十四劫彼天身量少善十六由旬無量善三十二由旬廣善六十四由旬○四禪八天者無雲廣果三是凡居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五是聖居名曰五淨居彼天壽量無雲百二十五劫福生二百五十劫廣果五百劫無煩一千劫無熱二千劫善現四千劫善見八千劫色究竟一萬六千劫天身量無雲一百二十五由旬福生二百五十由旬廣果五百由旬無煩一千由旬無熱二千由旬善現四千由旬善見八千由旬色究竟一萬六千由旬始從梵眾至色究竟皆名色界出離欲樂非離色故名色界○無色界四天者無有身色亦無處所從定分四謂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彼天壽量空無邊處二萬大劫識無邊處四萬大劫無所有處六萬大劫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大劫等四處謂無色界非離定色出離麁色名無色彼等壽量謂歲劫時其量云何最少者名為剎那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六十怛剎那為一羅婆三十羅婆為一牟休多(此云須臾)三十牟休多為一晝夜三十晝夜即為一月十二箇月即為一年劫有六一中劫(或名減劫)二成劫三住劫四壞劫空劫六大劫一中劫者或贍部人從無量歲漸漸減至八萬歲時即成劫攝從八萬歲減至十歲謂中劫初復增八萬歲減至十歲為一轆轤如是增減十八數者為十八中劫然後十歲至八萬歲中劫後際前後中間十八轆轤為二十中劫二成劫者始從風輪至無間獄生一有情器世界成經一中劫如前已說

() 情世界者此三千界火壞後成從極光天天人命終生大梵處孤生疲勌嗚呼有同分生此界者有何不可發如是心非念力極光天人有命終者即生彼處生之心而作是念由我貪生故世咸稱[1]祖大梵如次梵輔梵眾他化自在乃至四次第而生北鳩婁洲西牛貨洲東勝身洲南贍部洲次第而生時贍部洲人壽無量歲飲食喜樂有色意成身帶光明騰空自在如色界天有如是類地味漸生其味甘美色白如蜜其香馥郁時有一人稟性耽味嗅香起愛取甞便食亦告餘人隨學取食食段食故身光隱沒由眾業惑日月便出照曜四洲次地味隱復生地餅其味甘美色紅如蜜競耽食之地餅復隱次林藤生競耽食故林藤復隱有非耕種自然稻生眾共取食此食麁故即餘滓穢根道俱出爾時諸人隨食早晚取香稻食後時有人稟性懶惰長取香稻儲宿為食餘亦隨學香稻隱沒隨共分田慮防遠盡於己分田生悋護心於他分田有懷侵奪故生爭競是時眾人議一有德封分田主眾所許故謂曰[1]大三末多王(此云眾所許)王多有子續紹王嫡子號曰光妙彼子善帝彼子最彼子靜齋是等謂曰成劫五王靜齋王名曰頂生彼子妙帝彼子近妙彼子具彼子嚴妙是等謂曰五轉輪王嚴妙王名曰捨帝彼子捨雙彼子捨固尼彼子固室彼子善見彼子大善見彼子除礙子金色彼子具分彼子離惡彼子妙高子定行彼子甚吼音彼子大甚吼音彼子能安彼子方主彼子賢塵彼子能廣彼子大天此王種族五千相承其最後子七千相承曰阿思摩迦王最後子八千相承鳩婁王其最後子曰具頭王有九千王最後子名曰龍音有一萬王其最後子彌留怛一萬五千其最後子名瞿曇氏甘蔗裔彼子相承甘蔗王種一千一百數其最後子甘蔗種王名曰增長即懿師摩王有四子一名面光二名象食三名調伏象四名嚴[2]稱釋迦氏嚴鐲有子嚴鐲足彼子致所彼子牛居彼子獅子頰王有四子一名淨飯二名白飯三名斛飯四名甘露飯[3]淨飯王子即婆伽梵次名難陀白飯王二子一名帝沙即調達二名難提迦斛飯王二子一名阿尼婁馱二名跋提梨迦甘露飯王二子一名阿難二名提婆達多婆伽梵子名羅睺羅釋迦種族至斯已矣○又別種王依法興教如來滅度後二百年中印土國王曰無憂於贍部提王即多分中結集時而為施主興隆佛後三百年贍部西北方有王名曰割居尸割三結集時而為施主廣興佛教梵天竺國迦濕彌羅國勒國龜茲國揑巴辣震旦國大理國西夏國等諸法王眾各於本國興隆佛法如來滅度後千餘年西番國中初有王曰呀乞㗚贊普二十六代有王名曰[4]袷陀朵㗚思顏贊是時佛教始至後第五代有王名曰雙贊思甘普斑彌達名阿達陀譯主名曰端美三波羅翻譯教法修建袷薩等處精舍流傳教法後第五代有王名曰乞㗚雙提贊是王名請善海大師蓮華生上師迦摩羅什羅班彌達眾成就人等毘盧遮那羅佉怛及康龍尊護等七人翻譯教法餘斑彌達共諸譯主廣翻教法三種禁戒興流在國後第三代有王名曰乞㗚倈巴膽是王界廣時有積那彌多并濕連怛羅菩提斑彌達等共思割幹吉祥積酌羅龍幢等已翻校勘未翻而翻廣興教法西番王種至今有在斑彌達等翻譯譯主善知識眾廣多有故教法由興

北蒙古國先福果熟生王名曰成吉思(二合)始成吉思從北方王多音國如鐵輪王子名曰斡果戴時稱[5]可罕紹帝王位疆界益前有子名曰古偉紹帝王位成吉思皇帝次子名孕羅孕羅長子名曰蒙哥亦紹王位王弟名曰忽必烈紹帝王位降諸國疆界豐廣歸佛教法依法化民佛教倍前光明熾盛帝有三子長曰真金豐足如天法寶莊嚴二曰厖各辣三曰納麻賀具本德係嗣亦爾茲是始從釋迦王種至今王種

始帝王祖三未多王是時田分互起侵盜初發偷盜被王推問言不曾偷始起妄語王法誅戮即有殺害不善法生爾時眾生造不善法命終之後即生傍生次生餓鬼漸生地獄次無間獄生一有情時成劫終如是有情行諸不善壽量漸減受用乏少閻浮提人壽八萬歲無間地獄生一有情是二同時如是情世界成十九中劫器世界成即一中劫如是成劫二十中劫閻浮提人八萬歲時始為住劫住劫亦經二十中劫至十歲時刀兵災起唯七晝夜疾疫災起七月七日飢饉災起七年七月七日多分死歿餘者相覩起希有心互相睦戀遠離殺害漸生善故壽量受用復增益盛至八萬歲增上之時轉輪王出依法化民下減之時婆伽梵出拔濟眾生增減時間獨覺出世令諸有情而作福田住劫亦經二十中劫始壞劫初情世界壞無間獄中無有情生先生業盡即生別趣若有未盡生上地獄或別世界地獄中生無間獄空如是向上地獄漸空生餓鬼趣如是餓鬼傍生趣空人趣之中除鳩婁人餘共欲天無師法然獲初靜慮生初禪天北鳩婁人生欲界天獲初靜慮生初禪天無師法然獲二靜慮生二禪天從無間獄至梵世空如是亦經十九中劫然後四洲有七日出初不降雨藥草叢林悉皆枯槀二日出時溝池乾涸三日出時殑伽河等悉皆枯竭四日出時無熱池竭五日出時海水沒膝六日出時大海亦竭七日出時彼器世界一聚火聳從無間獄直至梵世以火燒壞經一中劫壞劫總經二十中劫空劫亦爾如是成住壞空即八十劫總此八十名一大劫為梵眾等壽量之數

() 器世界壞有其三種火水風壞者亦如前說如是七次後世界復成又被水壞至二禪天從極光天即生大雲降注大雨器世界如水化鹽消鎔皆盡彼水自竭一水災次復七火災度七火災還有一水是水災滿至七次復七火災後世界成風災壞至三禪天其風之力吹散妙高況其餘第四禪天雖無外災是等有情生與殿盡殿隱如是器情世界并成壞等咸皆說已

念常讚曰軻書所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誠哉是言也迨我

皇元混一區宇萬邦咸寧敬崇佛乘禮請

法王上師薩思迦大斑彌達發思巴惠幢吉祥為帝師廣興好事詔製

大元國字師獨運摹畫作成稱旨即頒行省郡縣遵用迄為一代典章今茲彰所知論

裕宗潛邸時請師所說也大旨約標器情道果無為五法總攝一切所知故名此論大概依念處日藏起世等經論對

法相應之義而錯綜其宏綱爾苟非具大智辯窮法實相其孰能明空劫隣虛之細昭然如庵摩勒果觀於掌中哉欽惟

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道契佛心德超義弘護大教錫以

皇天之下一人之上西天佛子大元帝師璽寵優其尊師重道豈特為萬世

帝王之彝典耶抑亦燦昏塗迷惑之真燈也姑錄器情二章著于編首餘道果無為三章具於本論云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1]

𭹳
【原】明本增上寺報恩藏本,【甲】縮冊大藏經
每【大】,仰山每【甲】
古【大】,若【甲】
冊【大】,用【甲】
疏【大】,疎【甲】
迹【大】,跡【甲】
錄【大】,錄卷第一【甲】,甲本以此目錄為卷第一,已下調卷頗有異同
甲本無數字下同
一【大】,二【甲】
甲本無數字下同
原本頭註有量音諒下同五字,已下頭註文字悉皆記入此處而闕略符
舡【大】,船【甲】
畟昌力
搵烏困
鏵胡瓜
䶥加莊
劖鋤銜
疱皮教
人祖大梵
大三未多王
鐲直角
淨飯王子即婆伽梵
袷訖業
可音渴,罕河干
一【大】,二【甲】
僭【CB】,僣【大】 斂【CB】,歛【大】 諡【CB】,謚【大】 陝【CB】,陜【大】 諡【CB】,謚【大】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