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代三寶紀卷第三(帝年下魏晉宋齊梁周大隋)
帝年下者。始自三皇天[35]唯一主。終乎兩漢地無二臣。爰洎魏晉已來逮我大隋馭世。其間京邑將若蝟毛。鵄蹲鶴立之都二十有二國。其一吳三秦涼魏齊陳等。[36]此之八國雖曰各保名器。並皆宣譯佛經。能使三寶住持。則是四生蒙賴。所以務善者流慶。故致世錄相沿焉。而紀目無聞乘。時霸王者十有四國既不闡揚聖教。於事莫知祖修。今各依彼誌書粗略標其年世。庶知強弱始末廢興。曹魏文帝黃初二年辛丑。劉備都蜀號漢。二主四十三年。還入魏元帝。西晉惠帝太安元年壬戌。張軌起涼州號涼。是為前涼。七主六十二年。入前秦符永固。晉[37]惠永安元年甲子。劉淵起平陽。初號漢後稱趙。是為前趙。四主二十六年。入後趙石勒。同永安元年。李雄起蜀。初號大成。後改稱漢。四主四十四年。為晉穆所滅。東晉元帝[38]太興三年庚辰。石勒初起襄國。後徙都鄴號趙。是為後趙。四主通[39]冉閔三十五年。入前燕慕容[40]俊。晉穆永和十一年乙卯。慕容[*]俊創起黃龍。後徙都鄴號燕。是為前燕。二主一十九年。入前秦符永固。晉孝武太元十一年丙戌。慕容垂起於中山還襲燕號。是為後燕。徙都黃龍。五主二十六年。入北燕馮跋。至十二年丁亥。呂光起涼州。還號為涼。是曰後涼。四主一十六年。入後秦姚興。晉安帝隆安元年丁酉。禿髮烏[1]狐起於西平。亦號為涼。是曰南涼。三主一十八年。入西秦乞伏叱槃。至二年戊戌慕容德起於廣固。亦號為燕。是曰南燕。二主一十三年。還為晉安帝所滅。至四年庚子。李[2]暠起於燉煌。亦號為涼。是曰西涼。二主二十二年。入北涼沮渠蒙遜。晉安帝義熙三年丁未。赫連勃勃起於朔漠。都統萬城。號為大夏。三主二十五年。入北魏太武至六年庚戌。馮跋起滅後燕。都於昌黎。號為大燕是為北燕。[3]二主二十八年。亦入北魏太武。至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已卯。是北魏[*]太延五年。太武西征遂滅北涼。自是諸國相吞略盡。唯[4]北魏存。至齊明帝隆昌元年甲戌。是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南遷都[5]于洛邑。至梁武帝中大通六年甲寅。是南魏永熙三年。武帝元[6]循西遷長安。依周太[7]祖宇文黑泰。齊太祖高歡別立清河王子元善見為主。北都于[*]鄴。緣是復分為西東。魏梁孝元帝繹承聖四年乙亥。都在江陵。為西魏滅。自是南[8]朝曆數北旋。其年即魏後[9]元二年。蕭衍孫察魏賜嗣立紹繼梁基。是曰後梁。既為附庸則是影國。周受魏禪因而跱之。仍都江陵。三主三十三年。絕於開皇七年丁未。始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受後漢禪。二年辛丑天下三分。五十九年。至晉武帝咸寧五年己亥。宇宙之內文軌復同。二十三年到晉惠帝永寧元年辛酉。州土幅[10]坼競建國都。至今開皇九年己酉。其間二百八十八年。故實沈已前天步孔艱。猶二六合。大梁之後王道清泰。還一九州。車書契來已九年矣。化有功被民無[11]得稱魏。至大隋四十四。主紀歷三百[12]七十八年。七代五都世錄云爾。
- 魏文帝(七年都[13]雒陽)
- 明帝(十三年)
- 齊[14]帝(十四年)
- 高貴鄉公(六年)
- 元帝(五年)
- (西晉)武帝(二十[15]六年都[*]雒陽)
- 惠帝(十六年)
- 懷帝(六年)
- 愍帝(四年都長安)
- (東晉)元帝(六年都建康)
- 明帝(三年)
- 成帝(十七年)
- 康帝(二年)
- 穆帝(十七年)
- 哀帝(四年)
- 海西公(五年)
- 簡文帝(二年)
- 孝武帝(二十四年)
- 安帝(二十二年)
- 恭帝(一年)
- 宋武帝(三年都建康)
- 前廢帝(一年)
- 文帝(三十年)
- 孝武帝(九年)
- 中廢帝(一年)
- 明帝(八年)
- 後廢帝(五年)
- 順帝(二年)
- 齊高帝(五年都建康)
- 武帝(十年)
- 廢帝(半年)
- 新安王(半年)
- 明帝(四年)
- 東昏侯(二年)
- 南康王(一年)
- 梁武帝(四十八年都建康)
- 簡文帝(二年)
- 孝[16]元帝(四年[17]都江陵)
- 周愍帝(一年都長安)
- 明帝(三年)
- 武帝(十八年)
- 宣帝(二年)
- 靜帝(一年)
- 大隋開皇來(十七年都大興)
魏(庚子)文帝[18]丕(曹氏字子[19]桓黃初元都[20]雒陽佛入涅槃[21]來至此已八百二十九年)
(辛丑)二 (壬寅)三 吳(孫權字仲謀立二十八年都建業號黃武元[22]稱太皇帝)
(癸卯)四 二
(甲辰)五 三(維祇難於武昌郡譯阿差末菩薩經等二部合六卷)
(乙巳)六 (丙午)七 四 五
(丁未)明帝叡(文帝子泰和元) 六
(戊申)二 七
(己酉)三 黃龍元
(辛亥)五 三
(壬子)六 嘉禾元
(癸丑)青龍元 二
(甲寅)二 (乙卯)三 三 四
(丙辰)四 五
(丁巳)景初元 六(一本嘉禾止五年)
(戊午)二 赤烏元
(庚申)少帝芳(正始元) 三
(辛酉)二 四
(癸亥)四 (甲子)五 六 七
(乙丑)六 (丙寅)七 八 九
(丁卯)八 十(康僧會。感得舍利放光。孫權信伏。即為會造建初寺。此江東寺之先也)
(戊辰)九 十一
(己巳)嘉平元 十二(廢太子和立子亮為太子)
(辛未)三 太元元年(康僧會於楊都建初寺譯六度集等經四部[A2]一十六卷)
(壬申)四(康僧鎧於[*]雒陽譯郁伽長者所問經二卷) 神鳳元[1]年權薨 建興元[2]年四月亮立[3]改元
(癸酉)五 二(支謙。從黃武年至此。凡出明度經等一百[4]二十部一百四十九卷如吳錄所載)
(甲戌)廢帝高貴鄉公髦(正元元年。曇諦於[*]雒陽出曇無德羯磨一卷) 五鳳元
(乙亥)甘露元 二
(丙子)二 泰平元
(己卯)五(穎川朱士行。最先出家。即漢地沙門之[6]始也) 永安二
(辛巳)二 (壬午)三 四 五
(癸未)四 六
(甲申)咸熙元(魏禪晉) 七[8](六月休薨七月皓立改元興元[*]年)
西晉(乙酉)武帝炎([9]泰始元司馬氏字安世都[*]雒陽) 甘露元
(丙戌)二(十[10]一月八日。竺法護於長安白馬寺譯須真天子經[11]二卷) 寶鼎元
(丁亥)三 (戊子)四 二 三
(己丑)五(七月二十五日[12]竺法護出大般泥洹經二卷) 建衡元
(庚寅)六(九月護又出寶藏經二卷。[13]光德太子經一卷賴吒和羅所問光德太子經一卷) 二
(辛卯)七 三
(壬辰)八(護又出新道行經十卷) 鳳凰元
(癸巳)九 二
(甲午)十(護又出無盡意經四卷) 三
(乙未)咸寧元 天冊元
(丙申)二 天璽元
(丁酉)三 天紀元
(戊戌)四 (己亥)五 二 三
(庚子)泰康元 四([1]為晉將王濬所滅入[*]雒封。皓為歸命侯。[2]合五十[3]八[4]年。凡獲四州[5]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縣。五十二萬戶。三百四十萬。口兵士二十三萬吏三萬二千。後宮婇女五千人盡[6]以賜將士)
(辛丑)二(彊良婁至出十二遊經一卷) (壬寅)[7]三 (癸卯)四 (甲辰)五(二月二十三日。護出修行經七卷) (乙巳)六(七月十日。護出海龍王經四卷) (丙午)七(八月十日護出正法華經十卷十月二十七日出普[8]超經四卷十一月二十[9]五日[10]出光讚般若經十卷) (丁未)八(正月十一日。出普門品經一卷四月二十七日出寶女問經[11]一卷) (戊申)九 (己酉)十(四月八日。護出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十二月二日。出離垢施女經一卷。并魔逆經等。並在洛陽白馬寺出) (庚戌)[12]泰熙元(四月武帝崩。太子[13]哀立。是為惠帝。改元永平年) (辛亥)元康元 (壬子)二 (癸丑)三 (甲寅)四 (乙卯)五 (丙辰)六 (丁巳)七 (戊午)八 (己未)九 (庚申)永康元 (辛酉)(始元元。正月倫篡改永寧元四月帝反正改) (壬戌)二(十二月改[A3]太安元) (癸[14]亥)([15]永安元[16]正月改[17]建武元[18]七月改) ([19]甲子)[20]永興元[21](八月改) (乙丑)二 (丙寅)光熙元 (丁卯)懷帝熾(惠帝弟[22]稱永嘉元) (戊辰)二(法護出普曜經八卷) (己巳)三 (庚午)四 (辛未)五(帝為劉曜所[23]執送向平陽) (壬申)六 (癸酉)愍帝業(武帝孫建興。元都長安。吳縣民朱鷹共東[24]雲寺[25]帛尼及信者數人。於松江滬瀆口接得二石像。背有銘[26]誌。一名維衛佛二名葉佛將還安置在通玄寺) (甲戌)二 (乙亥)三 (丙子)四 (東晉)(丁丑)元帝睿(武帝從子建武元都建康) (戊寅)泰興元(二年三月帝崩元帝方即位改元) (己卯)二 (庚辰)三 (辛巳)四 (壬午)永昌元(閏十二月帝崩) (癸未)明帝紹(元帝子稱太寧元) (甲申)二 (乙酉)三(閏八月帝崩) ([A4]丙戌)成帝衍(明帝子稱咸和元) (丁亥)二 (戊子)三 (己丑)四(丹陽尹高悝[A5]旦行[27]至張矦橋。望浦中有五色光。出水上高數尺。悝往看異之。遣人入水。乃得一金像。無光趺工。製殊常悝乃下車載像將還。至長干寺安置。委曲具在高僧劉薩何[28]傳。[29]臨海[30]人張[31]係世。常於海中捕魚見水上有光往。視乃是銅蓮華趺。即表上帝。勅[32]安此像脚下。齊同如一。其趺上有梵書。外國僧讀云。是[33]阿育王第四女造開皇[34]九年[35]平陳此像今在[36]京大興善寺) (庚寅)五 (辛卯)六 (壬辰)七 (癸巳)八 (甲午)九 (乙未)咸康元 (丙申)二 (丁酉)三 (戊戌)四 (己亥)五 (庚子)六 (辛丑)七 (壬寅)八(六月帝崩) (癸卯)康帝嶽(成帝弟稱建元元年) (甲辰)二(九月帝崩) (乙巳)穆帝聃(康帝子稱永和元) (丙午)二 (丁未)三 (戊申)四 (己酉)五 (庚戌)六 (辛亥)七 (壬子)八 (癸丑)九
(甲寅)十 (乙卯)十一 (符秦)帝健(皇始元都長安) 二
(丙辰)十二 三
(辛酉)五[3](五月帝崩) 帝(永固立生從[4]兄。改永興元) 二
(壬戌)哀帝丕(成帝子稱隆和元) 甘露元 二
(癸亥)興寧元 (甲子)二 三 四
(乙丑)三(二月帝崩) 五 六
(丙寅)廢帝海西公弈(哀帝弟稱太和元) 建元元 二
(丁卯)二 (戊辰)三 三 四
(己巳)四 (庚午)五(十一月帝崩) 五 六
(辛未)簡文帝昱(元帝第六子。稱咸安元。交州合浦郡人。董[5]宗之常以採珠為業。[6]嘗於海底見光照曜。往取乃。得佛光。即[7]表上[8]臺。帝勅安阿育王像[9]背。冥然[10]即合。四十餘年乃方具足[11]帝[12]即於長干寺阿育王塔上。起三層木浮圖) 七 八
(壬申)二(二月帝崩) 九(大史奏。有德星現外國分[13]野。當有聖人入輔。遣符丕將[14]十萬眾攻晉襄陽取[15]彌天釋道安)
(癸酉)孝武帝曜(簡文子。稱寧康元) 十 十一
(甲戌)二 (乙亥)三 十二(竺佛念。出菩薩瓔珞經一十二卷) 十三
(丙子)泰元元 (丁丑)二 十四
(戊寅)三 (己卯)四 十五
(庚辰)五 (辛巳)六 十六
(壬午)七 (癸未)八 十七
(甲申)九 (乙酉)十 十八
(丙戌)十一 [16](姚秦)帝萇(稱建初元。改長安為常安而都之) 十九(僧伽提婆[17]出阿毘曇八揵度二十卷)
(丁亥)十二 二(二月八日。曇摩難提譯王子法益經一卷) [18](乞伏秦)國仁(稱建義元都[19]宛州) 二十(僧伽跋[A6]澄出婆須蜜[20]經十卷)
(戊子)十三 三 二 二十一(二月八日。彌天釋道安卒)
(壬辰)十七 七 三 二
(癸巳)十八 八 四 三
(甲午)十九 皇初元(萇[2]子興立[3]改皇初元) 五 四
(乙未)二十 二 六 五
(丙申)二十一(九月帝崩) 三 [4]魏道武帝([5]元氏立稱皇始元[*]年都中山) 七 六
(丁酉)安帝([6]德宗改隆安元) 四 二 北涼(沮渠氏字蒙遜立稱神璽元都姑臧郡) 八 [7]建初元(符崇立為乾歸[8]所滅四十四年)
(戊戌)二 弘始元 天興元 二 九
(庚子)四 三(春廟庭樹生連理。冬羅什至常安弘法) 三 二 十一
(辛丑)五([11]改元興[12]元) [13]四(三月[14]五日[15]出賢劫經[16]十卷。十二月出思益經四卷。[17]并什出) 四 三 十二
(壬寅)[18]大亨元(桓玄篡) 五(四月[19]二十三日什於逍遙園。出大品般若經[20]四十卷[21]興親對) 五 四 十三(乾歸為姚興所擒封歸義矦)
(癸卯)永始元 六(十月[22]十七日[23]弗若多羅。於中寺出十誦律五十八卷) 六 五 留姚立([24]徙都金城[25]稱更始元)
(甲辰)太和元 七(正月什出[26]妙法華經七卷[27]六月又出佛藏經三卷) 天賜元 六 二
(乙巳)義熙元 八([28]華首經十卷[29]羅什出) 二 七 三
(丙午)二(師子國[30]遣沙門曇摩。來獻[31]白王像高四尺[32]二寸[33]此像今[34]來在興善寺) 九(曇摩耶舍。出舍利弗阿毘[35]曇三十卷) 三 八 四
(戊申)四 十一(八月二十日。[*]什卒於逍遙園[37]依外國[38]法[39]焚[40]唯舌不灰) 五 十 六
(己酉)五 十二 明元立(改永興元) 十一 七
(庚戌)六 十三 二 十二 八
(辛亥)七 十四 三 十三 九
(壬子)八 十五 四 玄始元(還治姑[41]臧讖初到涼土也) [42]叱槃立(改永康元)
(癸丑)九 十六 五 二 二
(甲寅)十 十七 神瑞元 三(曇無讖出大般涅[1]盤經四十卷) 三
(乙卯)十一 十八 二 四 四
(丙辰)十二 帝泓立(興子。改永和元) 泰常元 五 五
(丁巳)十三 二(為晉將劉裕所滅[2]滅凡三十二年) 二 六 六
(戊午)十四(十二月帝崩) 三 三 七(讖出海龍王經四卷) 七
(己未)恭帝德文(安帝弟[3]號元熙元[4]年禪宋) 四 八 八
宋(庚申)武帝裕(稱永初元) 五 九 九
(辛酉)二(覺賢於道場寺。譯華嚴經[5]五十卷或六十卷。[6]起義熙十四年至此訖) 六 十(曇無讖譯經至此[7]年都訖) 十
(壬戌)三(五月帝崩) 七 十一 十一
(癸亥)廢帝義符(武帝[8]太子稱景平元五月廢[9]之八月。隆立) 太武立[10](改) 十二 十二
(甲子)文帝義隆(武帝第二子稱元嘉元[11]年) 始光元(宼天師謙[12]之到國) 十三 十三
(丙寅)三 三 承玄元 十五
(丁卯)四 四 二 十六
(戊辰)五 神[14]嘉元(十[15]一月[16]十三日[17]晝昏星現竟日) 義和元 十七
(庚午)七 三 三 二(為夏赫[20]連氏所滅還入魏凡四十四年)
(辛未)八 四(州[21]鎮悉立道壇置生各[22]二百人) 虔立(遜子。稱永和元)
(壬申)九 延和元 二
(癸酉)十 二 三
(乙亥)十二 太延元 五
(丙子)十三 二 六
(丁丑)十四 三 七
(戊寅)十五 四 八
(己卯)十六 五(太武親西征) 九(為魏所滅。涼立凡四十三年)
(辛巳)十八 二
(壬午)十九 三
(癸未)二十 四
(甲申)二十一 五
(乙酉)二十二 六
(丙戌)二十三 七(破浮圖滅佛法)
(丁亥)二十四 八
(戊子)二十五 九
(己丑)二十六 十
(辛卯)二十八 正平元
(壬辰)二十九 文成立(稱興安元。還起浮圖復三寶)
(癸巳)三十(二月帝崩。太子[3]劭立。至四月誅[*]劭。[*]劭弟立[4]稱太初元) 二
(甲午)孝武帝駿(稱孝建元) 興光元
(乙未)二 太安元
(丙申)三 二
(丁酉)大明元 三
(戊戌)二 四
(己亥)三 五
(庚子)四(廣州獻三角牛。河南獻[5]舞馬。肅慎獻楛矢) 和平元
(辛丑)五 二
(壬寅)六 三(昭玄沙門曇曜欣三寶再興。遂於北臺石窟寺。躬譯淨[1]度三昧經一卷。付法藏傳四卷流通像法[2]也)
(癸卯)七(武帝子業立。號永光元。後改景和元) 四
(甲辰)八(十二月廢業。業弟或字休[3]炳立。是為明帝。改[4]元) 五
(乙巳)泰始元 六
(丙午)二 獻文立(號天安元)
(丁未)三 皇興元
(戊申)四 二
(己酉)五 三
(庚戌)六 四
(辛亥)七 孝文立(號延興元)
(壬子)泰豫元[5](明帝子昱立改元) 二(吉迦夜為僧正曇曜譯雜寶藏等經四部[6]合二十卷。具在魏世錄)
(甲寅)二 四
(乙卯)三(東莞人徐坦妻懷身。兒在腹中啼) 五
(丙辰)四 承明[8]元(北臺有百餘寺。僧尼二千餘人。四方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萬七千[9]二百五十人。見魏史)
(丁巳)順帝准立(昱弟稱昇明元) 泰和元
(戊午)二(禪齊) 二
(己未)齊高帝道成(稱建元元) 三
(庚申)二 四
(辛酉)三 五
(壬戌)四 六
(癸亥)五 七
(甲子)武帝賾立(高帝子稱永明元年) 八
(乙丑)二 九
(丙寅)三 十
(丁卯)四(三月[1]一日有石重數十斛。從海浮[2]出江。取以獻。鑿為像坐。高三尺餘) 十一
(戊辰)五(正月交州獻[3]一珠高二寸。具作佛坐像形。五月枳園寺沙門得三果) 十二([A7]冀州送九尾孤大赦)
(己巳)六(六月東陽獻六眼龜腹下有文字。又禪靈寺剎[4]上放光) 十三
(庚午)七 十四
(辛未)八 十五
(壬申)九 十六
(癸酉)十 十七(遷廟向洛陽)
(甲戌)隆昌元(七月帝崩。太子綽立。十月綽弟新安王昭文立。十二月昭文叔鸞立) 十八
(乙亥)延[5]熙元 十九(大赦制衣冠章服定四海立門弟[6]頒律令[7]正[8]言音改拓拔為元姓修禮樂)
(丙子)二 二十
(丁丑)三 二十一
(戊寅)四 二十二
(辛巳)中興元(南康王寶[11]融立改元禪梁) 二(曇摩流支。於洛陽[12]白馬寺為宣武譯如來入諸佛境界經二卷)
梁(壬午)武帝衍(天監元都建康) 三
(癸未)二(沙門曼陀羅。出寶雲等經三部合十卷) 四
(甲申)三 (沙門僧盛出教[13]誡比丘法一卷沙門道歡出眾經要覽法一卷) 正始元(曇摩流支。出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至二年方訖)
(乙酉)四 二
(丙戌)五 三
(丁亥)六 四(曇摩流支。出金色王經一卷)
(戊子)七(勅莊嚴寺沙門僧旻等。撰眾經要抄并目錄八十八卷) 永平元(即正始五年。十地論十二卷。寶積經四卷[14]或三卷。法華經論一卷。三部[15]并[16]勒那摩提出。三具足論一卷菩提流支[17]提出)
(己丑)八 二(金剛般若經一卷論三卷。菩提流支於[18]雒陽胡相國宅出)
(庚寅)九 三
(辛卯)十 四
(壬辰)十一([1]阿育王經[2]十卷[3]僧伽婆羅出) 延昌元
(癸巳)十二 二(魏史云。此年撮天下僧尼寺積有一萬[4]三千七百二十七所。[5]去承明來始三十餘年。入楞伽經十卷菩提流支於[*]雒陽出)
(乙未)十四(勅[6]安樂寺沙門僧紹撰經目四卷。解脫道[7]經[8]一十三卷[9]僧伽出) 四(法集經四卷菩提流支於洛陽出)
([10]丙申)十五(勅沙門寶唱。撰經律異相五十卷。優婁頻經一[11]卷木道賢[12]出) 孝明立(宣武子。改熙平元。造永寧寺。遣沙門[13]慧生使西域[14]取經。[15]凡七年還。得經論一百七十部。并行於世)
(丁酉)十六(勅沙門寶唱。撰[16]眾經佛[17]名六月廢省諸州道士館) 二(太后胡[18]氏秉政)
(戊戌)十七(勅沙門寶唱。撰眾經目[19]錄四卷。文殊問經[20]一卷僧伽出) 神龜元(勝思惟經六卷。菩提流支於洛陽出)
(己亥)十八(勅沙門寶唱撰名僧傳三十一卷) 二
(庚子)普通元(十法經僧伽婆羅出為一卷) 正光元(大薩遮尼乾[21]子經十卷。佛名經十二卷。不增不減經二卷。差摩經[22]二卷等。並菩提流支。為司州牧汝南王[23]於第出)
(辛丑)二(九月二十三日建立同泰寺。初竪剎。帝親自幸。百司盡陪) 二
(壬寅)三 三(沙門[*]慧生。凡歷七年從西域還。得梵經論一百七十部。即[24]就翻譯並行於世。見魏史)
(癸卯)四 四
(甲辰)五 五
(乙巳)六 孝昌元(即正光六年。無畏德女經一卷。金剛[25]上味陀羅尼經一卷。如來師子吼經一卷並佛陀扇多出)
(丙午)七 二
(戊申)二 [27]四(武泰元。[28]正月改三月孝明崩胡太后立臨洮[29]王子[30]三歲為[31]帝。建[32]義元。[33]四月改[34]爾朱榮殺幼主。[35]誅太后沈屍於河。[36]立長樂[37]王。[38]永安元[39]九月改誅葛[40]榮。爾朱自號為天[41]柱王。秉國政總百寮)
(己酉)中大通元(九月十五日。帝幸同泰寺。遜位為僕。地震。百[42]寮請復位。凡十五日。[43]十月一日駕還宮) 二(孝基元。五月[44]改北海王顥立長樂王。棄殿北走保建興。[45]建[46]武元六月[47]改北海王昇殿[48]大[49]赦。爾朱復奉長樂南[50]攻。顥走為人斬[51]送。還復永安號)
(庚戌)二 三(九月長樂殺爾朱榮。十月爾[52]朱世隆立長廣於高都。改建明元。十二月擒長樂送并州殺之。[53]諡曰莊帝。隆後又廢長廣立廣陵[54]云)
(辛亥)三 廣陵王[A8]立(改普泰元。攝大乘論本[55]三卷。佛陀扇多出勝思惟經論無量壽優波提舍等。菩提流支出)
(壬子)四 平陽王立(改永熙元。是為武帝)
(癸丑)五 二
(甲寅)六 (西[1]晉)三(武帝[2]入關。西[3]移都長安。就周[4]大祖宇文黑泰。是為西[5]魏) [6]魏天平元(齊太祖高歡。別立清河王子[7]善見為主。徙都[8]于鄴。是為東魏)
(乙卯)[9]大同元 大統元(寶炬立[10]改元。是文帝。宇文黑泰輔政為大丞相) 二(文殊問菩提經二卷。菩提流支[11]出)
(丙辰)二 二(四月甘露降。秋穀不熟。民饑死者半) 三
(丁巳)三 三 四
(戊午)四 四(納[12]茹皇后) 元象元(迦葉等經三部七卷。月婆首那出。般若流支亦[*]出)
(己未)五 五 興和元[13](正法念經七十卷。般若流支出)
(庚申)六 六 二(總[14]計天下僧尼大數。二百萬[15]矣寺三萬有餘。此去延[16]昌未滿三十年。承明出六[17]十[18]年)
(辛酉)七 七 三(解脫戒[19]本一卷。謗佛經[20]一卷。業成就論一卷[21]等。並般若流支[22]出)
(壬戌)八 八 四
(癸亥)九 九 武定元
(甲子)十 十(正[23]月詔寬刑罰。廣學業。敦禮教。斷草書。去文存質) 二
(乙丑)十一 十一 三
(丙寅)中大同元 十二 四
(丁卯)太清元 十三 五
(己巳)三(侯景作逆。五月[25]帝崩簡文立。景為丞相總萬機) 十五(詔依古禮男女異路) 七(東魏禪高齊)
(庚午)大寶元(湘東王在江陵。簡文密詔以王為相國丞[26]制) 十六 齊天保元(歡第二子洋立。是為文[27]宣[28]帝)
(辛[29]未)(天正元景廢帝立[30]暕。改元[31]太始元。景[32]殺暕自立。改[33]元) 十七 二
(壬[34]申)(承聖元湘東在[35]江。陵即帝位改元天正元。武陵在蜀即位[36]又改元) 前[37]元(廢帝立) 三
(癸酉)[38]二 二(四月命大將軍魏安公[39]尉遲向伐蜀[40]八月擒秦王肅撝[41]送長安) 四
(甲戌)三(十一月平江陵地入嶽陽。是為後梁附庸國也) 後[42]元(齊王廓立。十月命柱國燕[43]國公討[*]江陵殺湘東[44]王) 五
(乙亥)四(三月送梁國圖籍墳典來長安[45]為西魏所滅) 二 六
(丙子)五 陳永定元(霸先立承梁末。仍都建康) 七
周(丁丑)愍帝覺(宇文黑[1]泰子稱[2]周元) 二(無上依經二卷真諦出) 八(月燈[3]三昧經十一卷。[4]那連提耶舍出)
(戊寅)二(廢覺立覺庶兄[5]毓。是為明帝。稱武成[6]元) 三[7](立世阿毘曇十卷真諦出) 九(大悲經五[8]卷耶舍出)
(己卯)二[9](武成元) 四 十[10](乾明元正月洋子殷立皇建元八月洋弟演立)
(辛巳)[12]武帝邕[13](保定元) 二 大寧[*]元(演薨弟湛[14]立)
(壬午)二 三 河清元
(甲申)四(佛頂[16]呪并功能一卷。闍那耶舍出) 五 三(法勝[17]阿毘曇七卷。那連提耶舍出)
(乙酉)五 六(勝天王般若經七卷。月婆首那出) 天統元(湛子緯立)
(丙戌)天和元 天康元(頊立) 二
(戊子)三 二 四([19]菩薩見實三昧經十四卷。[*]那連耶舍出)
(己丑)四(婆羅門天文二十卷。達摩流支[20]出) [*]太建元 五
(庚寅)五(大乘同性經四卷。闍那耶舍出) 二 武平元[21](大雲輪請雨經一卷沙門圓明筆受闍那提耶舍出)
(辛卯)六(定意天子[22]所問經五卷。闍那耶舍出) 三 二
([23]壬辰)建德元([24]如來智不思議經三卷寶積經三卷闍那崛多出) 四 三
(癸巳)二 五 四
(甲午)三(廢二教毀浮圖) 六 五
(乙未)四 七 六(沙門智周等一十一人。往西域尋求佛經論等)
(丙申)五 八 隆化元
(丁酉)六 九 承光元(緯子恒立為周所滅。封緯為溫國公)
(庚子)[27]二(靜帝闡立。宣帝子。禪大隋[28]即興三寶) 十二
(大隋)(辛丑)開皇元([1]春奉璽禪隋。冬[2]沙門智周等齎婆羅門[3]經論二百六十部應運來[4]至[5]勅旨付[6]司訪人令翻[7]譯) 十三
(壬寅)[8]二(業報差別經一卷。洋川郡守曇法智出。[9]象頭精舍經一卷。大乘[10]方廣總持經一卷。毘尼[11]多流支出) 十四
(癸卯)[12]三([13]牢固[14]女經一卷。百佛名經一卷。大莊嚴法門經[15]二卷。德護長者經二卷。[16]等四部合六卷。並那連提耶舍出) 至德元([17]正月十日頊子叔寶立)
(甲辰)四(蓮華面經二卷。大雲輪請雨經二卷。力莊嚴三昧經三卷。[18]等三部七卷。並那連提耶舍出) 二
(乙巳)五(大方等日藏經十五卷。從四年五月起[19]首翻[20]至五年二月方訖。那[21]連耶舍出) 三
(丙午)六(大集經六十卷沙門僧就合[22]大威燈[23]經八佛名[24]號[25]經[26]希有校[27]量經[28]善恭敬師經文殊尸利行經合五經并闍那崛多出) 四
(丁未)七(虛空孕菩薩經。[29]二卷如來方便善巧咒經[30]一卷。不空羂索觀世音心咒經[*]一卷金剛場陀羅尼[31]一[32]卷四部合[33]五卷並[34]闍那崛多出) 五
(戊申)八([35]佛本行集經凡六十卷。七年七月起[*]首至此[36]年得十卷[37]善恭敬善巧咒等經崛多出) 六([38]為大隋晉王所滅。自是九州[39]復一統矣)
(己酉)九([40]佛本行集經又出一十五卷) (庚戌)十(佛本行集經[41]又出二十[42]卷) (辛亥)十一([43]佛本行集經又出[44]一十五卷凡首尾五年方訖六十卷並闍那崛多譯[45]月上女[A9]善思童子[46]等二經) (壬子)十二(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闍那崛多出) (癸丑)十三(五千五百佛名經八卷。四童子[47]三昧經三卷[48]並闍那崛多出) (甲寅)十四(諸佛護念經十卷。賢護菩薩經六卷。並[*]闍那崛多出 勅沙門法經二十大德。撰眾經目錄七卷 勅有司撰眾經法式十卷制約僧尼) (乙卯)十五([49]大威德[50]陀羅尼經二十卷。觀察諸法行經四卷。諸法本無經三卷。譬喻王經二卷。[51]發覺淨心經二卷。並闍那崛多[52]譯) (丙辰)十六(金光明經囑累一品。闍那崛多[53]譯) (丁巳)十七(金光明經前後三翻。今總為一部八卷。沙門寶貴合。開皇已來新所譯經並此年正月二十四日奏聞) (戊午)十八[54](超世經十卷崛多出) (己未)十九[55](三聚經二卷崛多等出) (庚申)二十[56](十月三日夜後分地大震) (辛酉)仁壽元(正月一日改) (壬戌)二 (癸亥)三 [57](甲子)四 (乙丑)大業元煬帝廣立[58](高祖文帝第二子在位十三年) (丙寅)二 (丁卯)三 (戊辰)四 (己巳)五 (庚午)六 (辛未)七 (壬申)八 (癸酉)九[59](穿汴河日使百萬人米㪷一千文) (甲戌)十 (乙亥)十一 (丙子)十二 (丁丑)十三
[1](大唐)戊寅 (武德元)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49 冊 No. 2034 歷代三寶紀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3-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